儿童创意美术教育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01 15:31:1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儿童创意美术教育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儿童创意美术教育

篇(1)

第一,创意思维被看作一种工具。美国有位美术教育专家主张通过美术创作促进儿童全面发展。这种思想思想被称为美术教育“工具论”。我们要把这种工具应用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在进行美术教育时可使用音乐、文学来配合教学。音乐的旋律、节奏、音符和节奏能够感染人的心灵,这样孩子在绘画时就能得到情绪和感情升华,这对于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审美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学的景观和情感的变化能够让孩子聆听描述的同时想象出丰富多彩的画面,这样就能挑起儿童绘画的欲望、带动儿童丰富的联想、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激发孩子对绘画的兴趣。所以通过创意思维能开拓儿童的视野、培养儿童的想象和审美力、开发儿童的思维空间和创造潜能。

第二,创意思维应该培养孩子想象力。美术教师运用创意思维时应注重培养孩子创造力,而创造力的源泉是想象力。爱恩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囊括了世界的一切。”想象力能够给儿童绘画思想插上翅膀。美术教育对幼儿思维由形象性向逻辑性过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审美活动有助于幼儿想象力的发展。绘画本身是一种建立在想象基础上的活动,要培养幼儿的想象能力就不能给他们添设局限性,否则对孩子的思维培养就会带来不利。在教学实践中,要创设一种有利于培养幼儿想象力的情境,要将美术教育由单纯的绘画转移到开发儿童创造性思维上。

第三,创意思维要求讲解由单一变为多元。创意思维要求儿童通过一种形态的变化将社会事物浓缩成视觉符号、标记或代码并以此来表现主体。这对孩子想象力的要求较高,幼儿的想象力优于成人,并且幼儿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接受学习新事物的速度较快。因此创意思维可以开发幼儿创造性、丰富幼儿的想象力。

在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时要改变一下相应的的教学环境。美术老师可以让孩子从教走进生活和大自然,让孩子亲自去观察并发现生活和自然的美。有位美术家说过:“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孩子只有学会发现才会创造美。作为幼儿美术老师要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去上课,自然界里的一切景观都会给孩子带来无尽的想象,潺潺的小溪、蜿蜒的小路、起伏的山峦,都能激起孩子对优美线条的感受;浩瀚的大海、湛蓝的天空、繁茂的树林,都能激起孩子对丰富色彩的感受。

篇(2)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我国教育部对孩子的教育也作了积极的部署。教育部明确要求学校与教师,必须本着育人为本的服务宗旨,为孩子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从而给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全面性人才。本文对儿童创意美术教学设计进行实践与研究,希望能够给美术教育工作者和美术专业大学生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

1重视创意美术的内涵

1.1美术教师的形象与举止

众所周知,由于年龄的特性,儿童对学习缺乏认知,需要教师通过教学组织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且培养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因此,美术教师的形象与举止,就成了创意美术教学的前提。在这里,笔者认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或即将踏上美术教育岗位的研究者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约束自己。第一,必须要树立一个良好的、正确的审美观。通过对美与丑的严格划分,将美的气息带入课堂,从而使学生能够在享受美的同时,感悟美的内涵。第二,要注重个人形象。通过服饰的色彩、亲切的言语,引导学生关注色彩,进而挖掘美术艺术。第三,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有亲和力。为人师表,育人为本是每个教师的责任与使命。因此,在指导儿童学习美术时,不宜给儿童过多的学习压力,应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将美术知识传授给儿童。

1.2美术的内涵及体验

以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为例,其毕业踏上工作岗位后必须在实际生活和教学课堂中将美的内涵展示给儿童。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观、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这对儿童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大学生应充分理解美术的内涵,体验美术的魅力。所谓美术内涵,就是通过美术艺术,使人们利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感悟美术的存在价值和内在魅力。即将走向美术教育事业的毕业生,应了解儿童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儿童正处于成长的开始阶段,帮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美术,参与美术活动,感受美术成果,体会美术的价值,从而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例如,可以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带领儿童去公园游玩。通过对大自然实物特征的讲解,使儿童理解这类实物的颜色,以及其基本特性。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增加幼儿强烈的学习兴趣,还激发他们了解大自然的好奇心,锻炼其敏锐的观察力。

2创意美术的设计体系

2.1明确教学设计目标

美术是一门艺术学科,它能够激发孩子的艺术创作潜能,培养孩子多元的美感素质,建立多角度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启发孩子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引导孩子去观察、思考、想象、创作建立完整的艺术体验感受。因此,明确教学目标,通过不断设计教学内容,提升儿童的学习能力。那么如何设计美术教学目标呢?首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特征,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其次,学生应通过不断学习,理解耐心授课的重要性。儿童是一个人成长的特殊阶段,离不开教师的耐心指导和充满爱意的教育。再次,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通过对正确的课程引导,趣味性的课程设置,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内容更具说服力。最后,教师应学会对幼儿进行客观的教学评价,不断反思教学效果,从而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2.2引入合理的教学内容

篇(3)

线描,顾名思义就是以线造型,主要运用线条来塑造形象表达主题的绘画表现方法。作为一种绘画语言,线描具有工具简单、表现自由、笔简意远等特点,因而是少儿绘画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早在人类的孩童时期,无论是西班牙的阿尔卡米拉的岩画还是中国仰韶文化的彩陶图案,远古先民们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线”作为传达信息,表达情感的载体,而少儿美术也具有这种“人之初”的率真情怀。

幼儿教育作为学龄前儿童开发智力、培养创造力、塑造个性的手段与方式诸多方面都离不开美术的参与。而少儿美术教育早已超出单纯绘画技法传授的教育方式而是儿童启蒙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当前少儿美术教育改革的方向也由美教转向开发幼儿心智,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创意线描作为线描与艺术设计的结合体,更加注重对少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意的本质是创造与想象,它与常规的线描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不仅要求孩子表现眼睛看的到的真实世界,更多的是注重孩子的内在体验与心灵表现。

创意线描重在“创意”二字,是最具启发性创造性的绘画教学方法。它更加注重对少儿个体个性潜能的开发与培养,而创造力的培养与少儿美术教育的主旨是吻合的。创意与线描相结合的教学形式通过作者三年时间的实践积累,总结了以下一些心得体会。

一、迁想妙得――创造性思维开启的钥匙

艺术是求“异”的,美术的本质在于对个性的崇尚与创造力的表现。美术创作的过程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要经过三个阶段:从观察体验到思维想象最后是动手创作。这一过程也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基本过程。以往少儿美术教学注重绘画技法的传授,一笔一划的授课方式使绘画沦为只注重熟练的套路技法而忽视了少儿作为人类社会最为特殊的一个群体,具有独特的特点:首先,在技法的表现上儿童善于模仿,但是鉴别能力差。长期的技法教学很难开启儿童的心灵智慧之门。因此必须在教学中克服概念化、程式化的授课方式。其次,儿童可塑性大,善于想象强于想象,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具有爱美的天性。在美术教育中更多的要使其获得创造性的体验。研究表明:3-4岁的少儿已经结束了无意识涂鸦阶段,开始表现出对周围事物的特点的认识。创意线描就是顺应少儿心里的生理的特点在观察体验阶段不仅启发孩子对事物的表象进行观察,更重要的是一种以想象为切入口的诱导孩子主动观察的教学方法。启迪学生从事物的具象特征入手打开思维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这一过程要将创造能力的培养贯彻其中。如图1.2.是在观察体验阶段引导少儿对自己最熟悉的身体部位手的认识出发,展开手的形状和功能的联想,最后完成创意绘画。这样既锻炼了少儿的观察认识能力,又丰富了孩子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并最终完成别具一格与众不同的想象。儿童创意绘画贵在不拘一格,想象丰富,用笔大胆,并且最为可贵的是他们能把一些成人看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组合在一个画面当中,这些特点都是很多成人也无法比拟的,更是许多画家梦寐以求的。如毕加索就曾经感叹道:“我像他们那么大的时候,已经画的跟拉斐尔一样好了,但是我要学会像他们这样画却花去了我一生的时间”。

总之,启发少儿迁想妙得发散性思维的目的就是为了在教学过程中打开少儿的想象之门。迁想往往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与收获。而孩子们也在这一过程中找到了一条发现自我、认识自我、表达自我的有效途径。

二、信手涂鸦――创意表现

信手涂鸦是对儿童绘画创作过程的一个比喻。信手,指的是意气用笔而不被笔役,说的是在创意表现的最后阶段更注重情感的表现和笔力的融合。因为儿童作画很难做到纯粹的写实多是凭借都事物的印象绘画,主观表现占了主导地位。而线条的主观性正符合这一要求。线描中的线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是从物体抽象而来的。因为一、物体本身不存在线。线条是从对物象的分解是主观的提炼。西方绘画中强调线是面的凝练与压缩,无论是轮廓线、边界线还是装饰线,都是主观归纳的产物。二、线条作为一种绘画语言是情感的载体。它能够将作画者的情感与思想最大化的表现。线条具有长短、浓淡、轻重变化以及穿插、重叠、疏密虚实等关系的表现手段。以上两条都是儿童绘画表现的长处所在,首先儿童绘画在主观与客观之间更加注重主观体验,因此更擅长对整体气势的表达,往往将简单的物象根据自己的理解夸张,把复杂的物象减弱。虽然是逸笔草草但却天趣天成,这点正与绘画“宁拙勿巧,宁丑勿媚。”的精神相契合。儿童绘画在有了前一步迁想妙得的创意思维的启发引导下成为将线条的美与独特的创意视角结合的生动作品。

总之,经过三年多时间的时间积累的经验验证了少儿创意线描这一教学思路的实践性和可行性,同时也得到了孩子的喜爱和家长的认可。因为对少儿美术的培养,在幼儿和学前阶段最重要的是启发他们在用眼睛观察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丰富想象用自己的心灵去理解并用线条进行自由的表现。当然,对儿童创意线描教学的探索在理论上还很不成熟不完善但是相信,今天少儿美术教育的前瞻性思考必将影响到未来美术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李进海.少儿美术的三个层次.教育实践与研究,2007.(1)

[2]关雪莹.线描艺术探索.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7.(5)

篇(4)

少儿美术教育不同于其它阶段的美术教育,教育对象是少儿。不同阶段的孩子在激发教学动力上也有着不同的方案和技巧。在每一个阶段,学生与老师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篇(5)

一、现代美术教育中儿童创新思维能力的特点及培养的必要性

(一)美术是什么。美术,是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如纸张、颜料、画布、木条、金属、石头等占据一定空间、具有可塑性的平面或立体的形象,以反映画家客观及主观世界感受的艺术形式。美术的范围非常广,总的可以分为:观赏性美术和实用性美术。美术与其他艺术门类不同,是因为其具有自身的基本特征。

(二)儿童美术创意的特点。儿童美术虽属于美术范畴,可是儿童的年龄的特定属性决定了儿童美术创意的独特特征。创造力是人类区别于动物最根本的特性之一。而创意是通过具体的创造活动和作品来表现的。美国的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Victor Lowenfeld)指出:“创造性是人类所具有的本能,是一项天生的直觉,它是我们解决和表现生活困难的主要直觉,儿童尚未学习如何去使用它以前,就懂得使用。”任何艺术的学习首先应该是模仿,创新思维是指在艺术劳动中,发现一种新的方式处理对客观事物反映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能力就是通过这样的思维过程和活动,创造出超越或高于原型的艺术作品。它的根本特征也就是在原有的事物活动中,产生新的想法,从而在对事物处理的过程中不断改变、进步和超越。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和新形势下人才观念的更新,培养儿童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使命显得更为迫切。

(三)培养儿童创新思维能力的必要性。美术是一门讲究个性和特点的学科,它的显著特征就是创新。一件美术作品的最大价值就是它的艺术成就,而艺术成就是不可复制和模仿的,就像蒙娜丽莎的微笑,世界上只有一个蒙娜丽莎,无论你模仿得多么逼真,它的成就也只属于达芬奇。作为艺术家要想达到一定高度,就必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除了要充分展示自己的技术技巧,还要有自己个性和新的思维、主张。只有将技巧和创新能力两者完美结合来完成的作品,才具有艺术价值。由此看出,美术教育不仅仅是教育儿童掌握描绘事物的理论和技术能力,更要重视培养儿童的实践、创新思维能力。在欧美许多发达国家,儿童的美术活动大多是建立在以培养创新能力为出发点上的,故形成娱学结合的学习模式。作为我国发展态势良好的儿童美术教育形式,是有必要向国外借鉴及学习的。

二、传统美术教育中阻碍儿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问题

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美术课堂教学,如儿童的主体意识增强,但是,受长久传统教学的影响,我国目前的美术教育仍然是根据自己的专业和条件,对儿童传授不同的绘画技能训练和美术理论知识。在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能力方面还做得不够,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1.教师缺乏创新,抑制了儿童创新思维的发展。我国目前大部分美术教育工作者已经习惯了传统的照本宣科和“一言堂”的灌输式教育方法,依照教材或是给儿童一幅画或一个素材,来教儿童如何画,为了使儿童更好的掌握某一绘画技巧,不断在课堂上进行重复演练。这样单一枯燥与儿童缺乏互动的教学模式,没有考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2.受传统教育影响,我国的教学课堂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上面讲,儿童在下面听,教师处在教学的主置,儿童的思路需要跟着教师走,且教师所说的话一般是不容儿童质疑的。主要的授课形式就是教师画什么,儿童跟着画什么,而且必须要画的和教师一样或接近,否则就被认为是教学 “失败”。另外儿童所画的作品评价也是根据教师一个人的标准和眼光来评判,这种专制型教学模式,极大地阻碍了儿童用自己的行动去发现知识、质疑知识,缺乏探索和求异精神,不利于儿童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我国目前的美术教学中大部分是在教室中进行,让儿童画一些静物、道具,或者按老师要求依葫芦画瓢临摹一些作品。这些传统的绘画表现形式,已经滞后于当今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跟不上新的美术思想和潮流。且美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如果只是局限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不贴近大自然,儿童的思维也好像被带上了枷锁,很难创作出有自己个性、独特、新颖的作品,也会僵化儿童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现代美术教育中对儿童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从而激活儿童创新思维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儿童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他才会全身心投入,积极思考,主动去发现和探索新的知识。那么首先在教学的内容上,应该选择有利于激发儿童求知欲、触动儿童好奇心和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内容,然后运用科学合理有趣的教学方法,吸引儿童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也就是说,美术教师在教学时不要照本宣科,而是对整堂课进行设计,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让每位儿童都参与进来。基础绘画教育固然重要,但是让每位儿童都画出同样的画就显得毫无意义。比如:老师在给儿童上欣赏课或是介绍新的作品时,可以采取用视频介绍作品、放一些合适背景音乐,介绍完后让每位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将刚介绍的作品与自己最了解的一个流派做比较,给儿童营造一个良好教学情景,在这样的情景中,儿童不但调动了情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还会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培养儿童的探索求异精神。一个人的艺术成就是不可以复制的,同样,儿童的创新思维也不是老师能“手把手”教出来的,有时候,创意就在某一环境或某一个点上突然出现。这种出现需要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来滋生,所以只有老师与儿童达到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更好的激发儿童大胆的去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个性。艺术就要不断创新和张扬自己的个性,有时候还要突破权威,培养儿童大胆求异的精神。对知识提出质疑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研究的过程,是一个新的探索的过程。只有不断质疑,不断探索,儿童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不断得到发展。另外,在作品评价方面要进行拓展,比如,先让儿童介绍自己作品的创作意图和意境,在实践过程中所作的努力,然后o自己的创作成果打分。再让同学们用儿童自己的眼光,对各位同学的作品作出评价。最后老师再作出全面评价,从学习态度、能力、绘画技巧、创新等各方面积极挖掘儿童的闪光点。适当、正确的评价方式可以让儿童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对以后作品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扩大儿童的欣赏范围,开阔儿童的视野。扩大儿童的欣赏范围,开阔儿童的视野是培养儿童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只有不断学习和了解更多艺术形式、风格和流派,才能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从不同角度去考虑作品,创新作品。不但要学习国内古典绘画,也要接受国外新的艺术思想和流派,只有这样,才能在艺术的海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并从中找到自己的方位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美术学科不仅仅是一门普通的学科,而且是一门体现艺术、涉及多门课程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美术教育不但要学好美术理论知识,还要研究和学习其它各门学科给美术领域带来的影响,为自己创新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国家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这样的形式,我国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培养儿童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从我国现代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我们在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能力方面还有欠缺。对于这些棘手问题,美术教育界已正在寻找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我们不能用一时之法解决所有问题,而应该随着事情的不断发展,用发展的眼光跟上潮流变化,用创新意识去解决美术教育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所存在的问题,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责任编辑:冯显荣)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魏勇刚.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篇(6)

1988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指出:小学美术课应使学生掌握浅显的美术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造型技能;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爱国主义情感,加强品德、意志的培养;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知识技能和德育放在美育之前是这一时期美术教育的特点。

200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教学目的是: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从大纲制定教学目来看2004年大纲更注重素质培养,重视创造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不再强调对知识传授和技能掌握。

美国著名教育家维克多?罗恩菲德认为“艺术教育在于强调个人和自我创造的潜能,尤其在于艺术能和谐地统领成长过程中的一切,造就出身心健康的人”。他倡导美术教师不干涉儿童美术的学习过程,不要试图教儿童如何画画,而应按照其发展的阶段及年龄特点,为他们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美术教师要选择适当的表现主题与材料,引起并维持儿童美术创作的动机,让他们自由自在地以自己的速度、自己的方式进行自我表现,发展美术能力,这种自我表现的过程远比表现出来的结果显得重要。

奥地利的法郎兹?西泽克强调用自由联想与童话故事刺激儿童的想象力,给儿童提供大量的材料,激发其表现欲望,鼓励儿童用视觉形式表达他们对生活中的事物和所发生的事件的感受。他认为,儿童美术教育的第一目的就是发展创造力和想象力。因此,美术教育要遵循儿童与生俱来的生长规律,顺应他们内在的法则,发展儿童这种创造本能和创造热情。美术教师的任务就是通晓并研究儿童的这些发展的规律,建立创造的氛围,给于儿童一个安全的、充满爱心的心理环境。

儿童美术教育不同于成人概念上的美术教育,这不仅是难易程度或循序渐进的问题,而是由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所决定的。儿童美术他们认知和表现的一部分,它既是儿童自身本能的欲望的表现,又是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反映。他们不会按眼睛看到的物象的形状、颜色、结构去表现,只是用心灵对知觉样式的把握和理解去表现。儿童美术教育具有多方面的综合性教育功能特性。它的作用包括诸如培养美感、促进认知、发展智力、提高手、眼、脑的协调性和手的灵活性。促进创造性的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力等等。这种功能是通过造形活动实现的。造形是儿童美术教育的核心,是儿童美术教育区别于其它教育最重要的内涵。

篇(7)

偏远地区家长同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家庭条件好一点的家长会让孩子多学一些才艺,美术由于入门简单备受家长欢迎,在美术课堂上教师为学一般采用教学示范学生照做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的绘画步骤和老师的示范保持一致,这种的美术教育模式过分强调技术性,将美术教学固化,教师在符合标准的情况下制定教学流程,使以后的教学有套路。这种美术教学确实解决了偏远地区师资不足的问题,但是严重制约学生的想象力。美术是一门充满想象力、创造力的课程,促进儿童个性的发展是让儿童更加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应该尊重科学的美术教育,幼师在进行美术教育活动时应该发挥儿童奇思妙想的天性,获得绘画过程的快乐。不能够过分强调技术性的幼儿教育同样对幼师美术教育也是一种无形的批责。不要盲目的为了达到训练的目的,幼儿教师过分的强调规范,对绘画题目、绘画方法步骤、绘画效果统一规范,为了赢取所谓的符合教学大纲要求,而忽视了儿童的发展。同时也制约了幼师的创新思维,采用固化的教学模式,从而严重的限制了儿童的个性与创新意识的发展。

二、 不注重对幼师因地制宜的教育

不注重对幼师因地制宜的培养是幼儿美术教育中的一个误区,而这种误区在偏远地区的幼师教育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师资的匮乏与能力的不足致使偏远地区的幼师美术教育完全按照程式化的套路方式教学,对学生的美术教育不够科学与全面。美术教育忽视了偏远地区的教学方式,作为偏远地区的幼师美术教育可采取因地制宜的教育。根据本地区的所特有的材料进行美术教学,幼儿美术教育不应该局限于课堂,那么幼师美术教育同样需要走出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美,发现大自然中的美。例如;某一偏远地区盛产鹅卵石,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形状的鹅卵石对幼师进行美术专业的教学,可以把鹅卵石捡回来清洗干净,利用水粉颜料、丙烯颜料进行儿童创意绘画,进而调动审美情趣以便积累审美经验,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让学生掌握美术技巧,并且从中能够获得快乐。对于幼师的美术教育学习和幼儿的美术学习都是一种极大的提高。通过绘画表达自身的情感与思考。

在美术教育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幼儿的生活环境,以生活为起点为幼儿美术教育营造出愉快的学习氛围,只有把生活带到学习中才能够真正发挥幼师美术教育的价值。通过幼师的美术教育传播良好的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提倡素质教育使美术教育充满活力,提高偏远地区基础素质教育,使美术教育在偏远地区颇具生活的趣味,满足地区文化发展差异,充分发挥美术活动的现实价值,把偏远地区这个劣势转化为优势,能够从生活环境中寻找材料,能够从生活环境中培养新时代的幼儿教师,具备对幼师美术教育的细观察和指导。

篇(8)

一、概念界定

儿童美术教育指成人和教师着眼于儿童的美术素质、能力进行的影响儿童精神世界或心理状态的美术信息传递活动。在美术教育活动中传递的信息包括美术教育内容的信息和美术教育组织的信息。美术教育内容的信息一方面是人类文明的精神成果之一——优秀的中外名家名画,另一方面是美术创作中的精神活动过程,以此影响儿童的精神世界。同时,教师向儿童发出教育组织信息,如启发引导信息、讲解演示信息等,以影响儿童的心理状态,使之趋向或避开某些心理活动,并呈现出相应的外在行为。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或成人向儿童传递信息,可以通过话语表情、姿态行为,也可以通过画册、黑板、范画、美术材料和工具,还可以通过图像、音频、视频等各种直接或间接方式及媒介。人类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是美术教育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与前提,它提供了感受、记忆、联想、想象、推理、操作等完整的思维功能,使人的意识能够相互影响并得以传播。具体而言,儿童美术教育指对儿童进行的美术欣赏和美术创作教育。美术欣赏既包括对生活中美的事物的欣赏、名家名画欣赏,又包括对民风民俗作品的欣赏。美术创作包括一系列动脑动手的、借助美术工具和材料完成的活动,其中以绘画、设计和手工制作为主。美术欣赏教育和美术创作教育是美术教育的两大板块,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目的在于提升儿童的美术素养和美术能力。审美心理是指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在审美活动中面对审美对象时,以无功利的审美态度感知对象,从而在审美体验中获得情感愉悦和精神畅快的心理过程。许多心理学家和美学家对审美心理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流派。其中,精神分析学派的审美心理理论、格式塔学派的审美心理理论、行为主义学派的审美心理理论、人本主义学派的审美心理理论等都是有代表性的审美心理理论,对于儿童美术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二、审美心理理论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启示

1.精神分析学派的审美心理理论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启示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等人创建的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审美经验的源泉存在于无意识之中,美术创作者和鉴赏者在创作作品或欣赏作品时都渗透了他们的潜意识,揭示了审美心理的深层结构。如,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中就渗透了他早年丧母的深深忧思。弗洛伊德对西班牙画家达利说:“在你的画中并没有潜意识,而是有意识。”“你的神秘感是泄露直白的。相反,达芬奇、安格尔的画才符合潜意识的理想。”同时,弗洛伊德也研究了创作的动力,认为美术活动是人压抑的生理需求的精神升华。人的生理能量不能随时随地得到满足和释放,但是人可以通过创作的方式,在精神生活中得到升华。精神分析学派的审美心理理论启示教师一方面要重视弗洛伊德关于潜意识和无意识是美术创作的源泉的理论,在指导儿童美术创作的过程中,无论是绘画还是手工创作,都要调动儿童的内在心理,让他们根据印象最深刻、感情最真挚的内容进行美术创作,以提高美术活动的质量。另一方面,教师也要重视弗洛伊德关于美术创作是生理能量的精神升华的理论,儿童美术创作是内发的,而不是教师和成人外在强求的。身心健康的儿童往往都有进行美术创作的内在动力,儿童在生理能量充沛的情况下,必须找到能量发挥的渠道,而美术创作正是他们发挥的渠道之一。

2.格式塔学派的审美心理理论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启示

心理学家苛勒等人创建的格式塔学派认为,现实生活中的物理场和力与人的心理场和力是异质同构、和谐共振的。而把这一学术理论运用到美学研究中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当属著名美学家、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他在20世纪30年代从事电影理论的研究,著书立说,后移居美国,从此转向研究审美中的知觉。他著有《视觉思维》《走向艺术心理学》《艺术与视知觉》等著作,成为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具体而言,格式塔学派认为物理的外在世界的力与心理的内在世界的力具有同构关系,这两种质料相异而形式结构相同的力,在人的大脑中引起相同的电脉冲运动,即所谓异质同构。艺术活动过程中是这样达到异质同构的:外在对象和内在情感合拍,主客同体,物我交融,形成对称、均衡、协调、统一,完成审美活动的过程。人们在进行美术创作时,手臂的力量、身躯的适度紧张和力度、头眼脑的高度集中都蕴含了某种内在的力量。如罗丹的雕塑《沉思者》中,雕塑低垂的头颅、弯曲的脊背、托着下颌的手臂无不显示出充满悲愤、忧虑的内在力量。正如罗丹自己所说:“一个人的形象和姿态必然显露出他心中的情感,形体表达内在精神。”可见,罗丹在创作这件作品时,必然把自己体验到的内在力量结合外在的雕塑材料,通过弯曲、拧动、削劈等塑造动作完成作品。欣赏者在欣赏时,通过眼动轨迹扫描雕塑作品的形态,同时在大脑中重复这种力量的塑造过程,引起相同的电脉冲运动,从而体验创作者的内心世界,达到两者的和谐共振。又如,在米隆的《掷铁饼者》中,运动员右手握铁饼摆到最高点,全身重心落在右脚上,左脚趾反贴地面,膝部弯曲成钝角,整个形体充满爆发力和弹力之感。雕刻家米隆通过内在的张力,很好地表现了掷铁饼者在最后发力时全身肌肉绷紧、力度毕现的瞬间姿势,为欣赏者展现出力量感。格式塔学派的审美心理理论启示教师,在儿童美术活动中,要让儿童全身心投入美术活动,而不是坐在桌前静思默想。美术酝酿的过程不仅是大脑内在的活动过程,而且是儿童运用大脑、身躯、手臂、腿脚畅想、模拟外在自然和社会生活的过程。如杨柳的婀娜、小花的摇曳等,都可以通过儿童的模拟动作、生动的言语讲述进行美术的前期酝酿。这时,教师再为儿童提供作画的材料和工具,儿童就会有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创作冲动。

3.行为主义学派的审美心理理论对学前美术教育的启示

心理学家华生等人创建的行为主义学派认为,人的行为模式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人是环境的产物。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行为学派的审美理论对其原有的理论加以发展,对于审美经验的研究集中在观赏者对艺术品及其要素的喜好和观赏者对艺术品刺激所作出的生理性反应等相关实验上,认为艺术品的典型特征是唤起欣赏者的兴奋并出现先强后弱的变化。这种兴奋的变化就是产生愉快、兴趣和审美经验的原因和机制。行为主义学派的理论启示教师可以在美术欣赏活动中通过观察儿童的行为,归纳、总结出儿童感兴趣的、注意力持续比较长久的美术元素,从而更好地针对儿童进行名家名画的趣味欣赏活动。如:莫奈作品中泛着阳光般金色的草垛色彩;凡高作品中扭动的螺旋线、蓝色的星空;塞尚作品中具有较强质感的苹果;马蒂斯作品中具有图案装饰意味的大红大绿;毕加索作品中动感极强、韵律十足的快乐几何体;吴冠中作品中轻盈灵动、虚实结合的水墨淡彩;等等。这些既是世界名家名画的代表元素,又是儿童可以通过外在行为加以鉴别、欣赏的美术元素。教师可通过多次的分析和配对活动,将美术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如,把美术元素与原画配对,把美术元素与画家本人配对,把打乱的美术元素归类,等等。

4.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审美心理理论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启示

篇(9)

二、各国在创意写生的实践研究上所取得的进步

1.西方国家的成就

美、德、法等国家给儿童自由发展的空间较大,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也相对宽松。他们十分注重儿童的个性和创造性培养,在写生教学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艺术的审美能力,强调儿童在写生活动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突出写生的实践性与创造性,让艺术和生活更加紧密地联系。儿童作品是对真实生活的理解和自我情绪的再现,儿童用他们的特有的表达水平、表达方式,表达出自己对世界的认识。这些国家更尊重儿童,相信儿童的能力。

他们采用欣赏教学的方法,在教学中,穿插对世界美术发展史的讲解、画家的生平介绍,以不断地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美术的内涵。在美学欣赏的基础上,让学生走进大师作品,感悟大师心态,体会经典的美术之源。

2.中国小学中高段创意写生教育的现状

中国传统的美术教学所呈现的弊端就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完全是一个模仿机器,照着老师的要求去做,教师则总是用一种长者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美术作品,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势,用“画得像不像、真不真”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几乎荡然无存,失去了创作的自由意识,学生的想象、创造思维就像被囚禁在牢笼,久而久之,就失去了本该具有的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对中国教育的反思,中国的儿童美术教育不断重视人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重视艺术教育。国内很多美术教育专家也一直都在进行在儿童中开展写生活动的研究,通过不断探索,让中国的“创意写生”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以杨景芝、尤念南等为代表的国内著名儿童美术教育专家倡导在儿童中开展写生活动,让儿童用自己的方式来体验大师心理,画他们曾经画过的画,走他们曾经走过的路。同样是凡高、塞尚、马蒂斯等画家的作品,儿童所表现的最后的风格却迥然不同,颇具特色。这样通过图片来丰富儿童的视觉素材与绘画语言,使儿童的绘画作品不再概念化和程式化,而是呈现个性化与多元化特征。

三、提升小学生中高段“创意写生”有效性的策略

1.写生内容的多样性

要想教学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兴趣是一大关键。只有选择多样的写生地点和事物,让学生们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他们才会真正地投入绘画写生中去。如果只是拘泥于寸山寸水,而不是整体地把握,很难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所以,按照事物具有多样性的哲学观点,我们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重因材施教,通过对不同年龄、不同人物性格的把握,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这样才能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才更加愿意把自己的想象加诸于各种事物身上,为他们插上理想的翅膀,从而达到意在言外,心在画中的境界。不得不说,写生内容的多样性是进行创意写生的前提。

2.写生角度的选取性

一幅好的画作,选对了景物便成功了一半。可以是一棵新芽发展为一棵参天大树,也可以是一览无余,任凭天下景色万千,创意写生就要在适合的基础上加上思想和想象。选取局部能让你体会到小家碧玉的玲珑可人,总览全景总使得波涛汹涌,连绵不绝。创意写生的基础是写生,让学生学会观察是教师的首要任务。只有用敏锐的观察力才能更好地进行美术活动。这对提高学生认识能力有重要的作用。中年级的孩子有着极强好奇心,喜欢鲜艳的颜色,喜欢凭着直觉作画,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时应当更多地为他们创造观察的条件及环境。

不太注重细节,是学生们在进行创意写生的一大误区。大多数时候,他们看东西只求“认得”,却不知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这就是美术教育所遇到的最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在写生体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深入观察,突破习惯性的记忆型思维,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并能够比较区分事物的不同颜色、造型、质地、肌理等,让中高段的学生们在创意写生的体验中,有目的地去观察,将一切作为美的享受,这才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艺术感受。

3.创意写生的自主性

创意写生,重在“创”字。不拘泥于形式,不生搬硬套,而是能够发挥自主性。要学会鼓励学生做一个善于观察的有心人,学会用自己手中的画笔记录身边的人、物、事。每位学生自备一本速写本,每周花5~10分钟的时间进行写生,无论是身边的同学、老师、家人,还是一些生活用品、风景,都可以成为他们描绘的对象。在学生们比较生疏的初始阶段,老师可以提供一些内容作为参考,等一切逐渐成为习惯后,就可以让学生来进行自由写生了。这可以“逼”着孩子抓住完整的整体,而不是拘泥于细节的描绘上。可以逐渐养成自主作画、自主写生的习惯,不断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基于创新这一点,教师在点评作品时,要着重注意儿童的看法,切不可用成人的眼光和标准去欣赏和评价作品,要学会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作品。同时,要认识到学生的个性差异,避免八股取士式的单一标准,禁锢学生思想。要多给学生介绍探索的思路,多鼓励学生采用自己的方法,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用自己掌握的艺术语言自由地表达。

篇(10)

一、创意手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价值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现代社会竞争最需要的是具有创造性和开拓性的人才,现代教育的一切手段应榕嘌有高度创造性的人才服务。因此,创意手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价值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创意手工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形成健全完善的人格。创意手工兼具创造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学生在学习创意手工的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开动脑筋,还需要动手操作,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同时锻炼学生的左右脑,增强学生的手脑合作能力,在创造的过程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独立的人格。

第二,可以丰富小学美术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将创意手工引入小学教学中,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符合培养新时期创造性、开拓性人才的需求。目前,在我国小学美术教育中,美术知识的传授占主导地位。创意手工可以加大创新意识、实践技巧、动手能力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比例,更能体现我国小学美术教学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对于丰富小学美术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运用“创意手工”提升儿童实践能力的策略

创造性思维最终要落实到实践中才更有意义,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教学特色,我们可以从激发兴趣、运用材料、开放课堂、作品评价四个维度来提升儿童的实践能力。

(一)充分结合学生的兴趣,合理营造美术教学氛围

小学美术教学来说,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挖掘学生的兴趣所在,进而营造轻松积极的美术教学氛围。因此,创意手工教学必须迎合儿童的这些心理特点,利用其好奇心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利用其想象力激发儿童的创造性,利用其玩心大鼓励儿童常动手。在充分把握儿童心理特质和了解儿童兴趣的基础上,合理营造美术教学氛围,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创意手工在促进儿童实践能力上的作用。

(二)充分借助创意材料,亲身感受美术创意实践

在创意手工的教学过程中,材料的运用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如彩纸、鹅卵石、彩绳甚至泥巴等都可以成为创意手工的材料。而不同的材料可以激发学生的不同创意思维,呈现不同的作品。比如,彩纸可以进行平面或立体的造型,这样不仅可以将学生习惯的二维平面拓展到三维空间;鹅卵石看似普通,却可以通过着色、拼贴等方式使其变成各种小动物;而利用彩泥捏泥人,更是儿童的乐趣;利用彩色的绳进行编织,不仅造型好看还很实用,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学有所用。总之,充分借助创意材料,让学生亲身感受美术创意实践,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关键一步。

(三)适度放开课堂限制,拓展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生活是创意的源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尝试适度放开课堂限制,让创造性充满学生的每时每刻。比如,在班级建设一个创意手工活动区,根据不同课程的不同教学内容编排不同的创意,每个月或每个星期设置不同的主题,让学生围绕教学主题展开创意活动,并且将作品摆放至活动区,而且不同班级之间还可以互相参观、学习和交流,让创造性和想象力不停地刺激学生,培养学生的习惯性创性造思维和经常性动手能力。

(四)正确评价学生作品,总结基础之上进行创作

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合理正确的评价,是推动学生持续性创作的动力。每一次的创意手工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作品进行及时指导评价,评选出优秀创意作品作为经典案例,从创意思维和做工技巧等方面为学生进行详细地讲解,让学生学习到优秀作品的精华,进而提高自己的创意水准。而对于缺乏创意的作品,老师要循循善诱,细心指导,帮助其完善。在完善作品的过程中,让学生领悟到如何提高创造能力,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

创意手工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本文重在论述如何利用创意美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兴趣是前提,灵活运用材料是关键,适度开放课堂是动力,正确作品评价是保障。希望能对提升我国儿童的实践能力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熊文静.培养小学生美术造型能力的路径选择[J].中国教育学刊,2016(2):107-108.

[2]王晴云.儿童绘画先天因素分析与能力培养:如何正确认识儿童绘画“天赋”观[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S2):226-228.

上一篇: 呼吸系统疾病诱因 下一篇: 经济与环境的关系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