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2 10:19:3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经济与环境的关系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227-02
在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会计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每一次经济环境的大变化都会对会计的发展带来或大或小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对会计发展的影响一般可概述为:经济发展水平越低,经济业务和会计实务就越简单,那么所需的会计知识就越少;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所需的会计知识就越多,会计的认识也会越科学,同时会计的发展也会反作用于经济环境的变化,所以研究会计的发展与经济环境的关系也就显得越来越必不可少。
一、会计的发展历程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的,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经济管理工作,是人类社会生产经营活动发展的产物。会计的发展经历了古代会计、近代会计和现代会计三个重要阶段,目前我国的会计依然处于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之中。
古代的经济活动比较简单,会计活动也比较简单,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品经济活动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于是出现了复式记账,我国的近代会计出现于复式记账前后,而以“公认会计准则”的“会计研究公报”的出现为起点我国进入了现代会计阶段,这一会计发展阶段,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都取得惊人的发展,标志着会计的发展进入成熟时期。
二、会计发展与经济环境的关系
(一)经济的发展促进会计的产生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出现了剩余产品,人们为了使剩余的产品得到保留、交换或分配,于是出现了管理的行为,在这样的情况下,以简单的人脑记忆和计算为主的记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复杂的商业行为,于是出现了会计的管理。会计的出现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管理、生产行为的需要,是符合社会经济活动的客观需要,是商品经济活动生产和发展的需要。资本主义的萌芽引发复式记账方法的出现,工业革命导致成本会计的产生,经济危机情况下出现“公认会计原则”,现代科技的发展促进了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产生和发展,所以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会计的产生。
(二)经济环境能够影响会计的发展
经济环境是会计发展的前提,经济环境决定了会计的存在形式。经济发展状态对会计的发展有好的影响也有不好的影响。比如说现在低碳经济的环境下对会计的发展就有积极影响,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对会计人员的培养由仅仅侧重于会计、财务、审计等经济管理知识向会计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发展,并提出了完善环境会计的对策:1、完善环境会计体制,健全环境会计法律法规。2、明确会计核算主体,确立低碳经济环境责任。3、规范环境会计的披露方式,完善低碳经济披露。
经济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会计的发展有利,但是也有不利的影响,比如说在经济危机的时候,多数企业为了度过难关,不惜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以便获取更多的利润,这种不良的经济态势严重影响了会计的正常发展。所以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会计的发展。
(三)经济环境的变化给会计发展带来了挑战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必将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同时也会给财务会计带来一系列的影响和挑战。比如电子计算机的运用,不仅促进了会计记录和数据处理上的效率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因为信息技术产业和互联网的发展,会计工作本身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也对传统的会计工作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电子商务的无纸化,使得传统会计收入的确认和计量原则难以应用。而网络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其实时性特点也会对定期进行会计报告的会计制度提出质疑。
在新的资产结构中,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商誉、计算机软件、人才素质、产品创新等无形资产所占的比重将会大大提高。而如此重要的知识资产,在传统会计中却得不到反映,使一些技术型企业报表披露的资料与实际情况不符。会计信息使用者仅仅通过媒体或传闻来了解他们所关心的信息,这无疑会增加会计信息使用者与企业之间的隔阂,甚至造成误导,这是与披露会计信息的初衷相违背的。
(四)会计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
会计是经济活动的基础,是企业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向着多元化发展,企业内部结构也逐渐呈现多元化,此时就需要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通过会计活动,进行企业内部监督、控制,促进企业内部积极有效地执行经济活动,促进企业经济发展。从国家角度来看,国家有关部门通过提供的会计信息,运用会计手段,监督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出正确的政策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和微观经济管理,从而避免限制、阻碍经济发展的不稳定、不协调因素,有效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会计发展与经济环境的互动。
会计作为一个反映经济活动的信息系统,它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合理有效的会计信息,为经济发展服务,所以,不单是经济环境影响会计,会计也反作用于经济环境,二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那么如何实现经济环境与会计的和谐互动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政府合理干预经济,规范市场经济环境
我国实行的是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是吸收国外市场经济的优点,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而建立起来的经济模式。市场经济本身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使市场实现社会供求平衡。但是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还不能有效地调节各种经济行为,这就需要政府出面采取经济手段、法律手段或行政手段,合理地干预经济,规范市场环境,为会计工作的开展提供较为稳定的、成熟的经济环境。
(二)加快我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完善会计制度
目前,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所以,我国必须加快会计的国际化进程,参照国际会计惯例变化的趋势,尽量减少会计准侧中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缩小会计选择的范围,避免主观随意性,减少因会计程序和方法的多种选择性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三)改进会计核算和计量模式
在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决定―个公司生存发展的不再仅仅是产房、设备等有形资产,更重要的是人力资产、知识产权、专有技术、商誉等无形资产和金融衍生资产等。因此会计核算的重心应从有形资产转到无形资产和金融衍生资产上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行计量模式以货币为计量单位、采用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的缺陷也日益突出。货币计量的最大局限性体现为将会计片面理解为关于计量和传递货币性活动的学科,把大量对使用者的管理和决策有着重要参考价值的非货币信息排斥在会计信息系统之外,严重制约了会计学科在企业管理中应发挥的作用。因此,会计必须扩大会计信息的容量,增加非货币信息,同时采用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以历史成本为主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计量模式,提供传统会计信息所不能容纳的企业员工素质、市场份额等非货币量化的信息进入会计信息系统,使得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全面有效。
总之,社会经济环境的状况与会计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在以后的经营活动中我们要更加注重会计与经济环境的互动,以使我国的会计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一、经济增长与环境改善的关系
经济的持续增长,会提升人均收入水平,致使污染曲线下降。换言之,经济增长能够促进环境的改善。那么,是否可以验证经济增长促进环境改善的真实性呢。事实证明,通过实施合理的市场机制,能够处理好一部分的环境问题。比如,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提升,那么人们更愿意花高价去购买绿色环保产品。与此同时,生产者为了占据绿色产品市场份额,也会革新生产技术,通过使用“绿色”生产技术来减小生产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然而,只有最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学家才主张,要想把市场力量引导到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去,政府就需要采取一些必要性的干预措施。贸易与环境的关系、贸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既相辅相成,又相互矛盾的关系,这种冲突正好形成了环境与国际贸易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
二、贸易与环境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
1.国际贸易促进环境改善
首先,由于贸易体系具有开放性,因而其能够对全球各地的资源起到合理的配置作用。如果资源水平一样,那么开放的贸易体系就占据一定的优势,能够增加更多财富。根据以往传统的贸易理论观点,不管是从绝对优势理论的角度来讲,还是从比较优势理论的角度来讲,其具有相通的地方,那就是贸易之后的福利提升的幅度较大。国际贸易跟国内贸易相比的优势是比较明显的,其能为我们国家带来更多的收益,使各个参与国家的居民赚取到更多的收入。当人们的收入见涨后,根据库兹涅滋有关理论可知,随着环境的改善,收入也会增加。因此,可以这么说,贸易的增加能够带来更多财富。从另一方面来讲,如果在一个国家中,人们的生活更加富裕,那么他们会更加注重环境的质量,也会更有能力为保护环境而付出,如此,环境质量会得到更好的改善,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掠夺压力得到减轻。其次,随着国际贸易的推行,国际分工程度增加,使规模经济效应更加明显,这样也会节约环保技术使用的均摊成本,用于环境改善的成本也会降低。若贸易不存在,那么这个国家的生产很难达到规模经济效应。再次,如果一个国家推行开放的贸易体系,随着其持续的发展,环保新技术得到研发和提升,随着其在各个国家的推行和使用,环境恶劣的地区的状况得到改善。经济一体化的结果是导致科学技术的流动量增大,速度增加。这样对发展中国家是很有好处的,这些国家就可以通过开放性的贸易体系来改善环境恶化的情况,将库兹涅滋环境曲线的形成机制和形状进行变化,提前到达该曲线的转折点。图为库兹涅滋环境曲线。
2.环境保护是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有利于开拓国际贸易发展的新方向
随着环境质量的改善,人们对环保产品产生了更高的追求,从客观上来讲,环境质量的改善是能够使国家的生产更加清洁化的,从而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并实现产品结构的“绿化”,促进绿色GDP的增长。与此同时,为国际贸易所交换的商品对环境的要求也更高,只有拓展国际贸易的内容,转变交换方式来提高国际贸易的可持续性。
三、实施环境保护对经济和贸易影响的经济分析
通过企业的生产实践,可发现,环境保护对于企业的生产和价格都会有较大的影响作用。与此同时,微观领域的改变会导致宏观领域的改变,比如会导致宏观的资源配置、贸易方式和贸易条件等的改变。
1.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来,一个国家的环境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对国民经济收入造成一些负面作用。这是因为环境成本的内化使得企业的竞争加剧,甚至导致整个产业环境的改变。如此一来,国内的商品会被价格更具优势的进口商品所取代,进而使我国的国内收入水平降低。除此之外,如果需求和收入发生改变,由此导致的放大效益更加突出,最后可能减小国内收入总量和进口量。通过分析这种现象,发现其中的原因是环境政策的严格执行的结果。
2.对竞争优势的影响
由贸易理论可知,一个国家要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那么其技术要素是要求得到体现的,也就是说这个国家的技术优势要能使其生产成本降到比其他国家更低的水平,而且能够保障产品质量,或者说该国家的某种特有的资源极其丰富,那么这个国家的贸易竞争优势也是比较明显的。环境政策对生产成本的影响很大,从目前的情况来观察,可发现,该成本在总成本中的份额并不高。况且,在不同的行业,其所承担的成本的差异也较大。通过大量研究发现,通常情况下,在生产总成本中,污染控制成本实际上是很低的。在环境政策被执行之后,污染产业的专业化生产水平会降低。与此同时,产品价格也会得到提升。因此,在环境敏感型产业中,环境保护的影响是不利的。
3.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进口商品价格和进口商品价格对贸易条件产生影响。当商品价格变化,那么贸易条件也会发生变化。使用环境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可发现环境税收比环境规章的经济效率要高一些。事证明,环境税的实施,使得管理的成本降低。对进口的生产部分进行分析,可发现生产税的征收对生产与消费模式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总之,环境政策会引起产业结构一定程度的扭曲。
四、小结
由于国内企业在技术、管理方面存在差异,外部成本内化差异在产品价格上的表现也会更加突出,这类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无疑将受到更加严峻的挑战。对于贸易、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的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年鉴.我国GDP的增长.2010.
[2]薛荣久.3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的巨大成就与问题[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8.
[3]国家统计年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主要指标居世界的位次.2010.
[4]曲如晓.环境政策的全球化[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1).
[5]李仲周.世界贸易组织[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6]范柏乃,毛晓苔,王双.中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实证研究,1952-2003年[J].国际贸易问题,2005(8).
2、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对于我国而言,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之下,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以及发展质量均呈现出了非常显著的进步。但与此同时,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实际情况是,能够带动经济发展与增长的行业大多数具有高污染以及高能耗的特点。这一客观现实导致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具体而言,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现状表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市化建设进程缓慢。在改革开放背景之下,社会经济方面所取得的发展与进步是非常可观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对于经济的发展上大多欠缺对环境的认识,造成生态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与影响。其次,环境资源问题恶劣。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各个行业的污染与能耗问题进一步加剧,造成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下降,气候环境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再次,环境绿色壁垒对经济贸易造成了一定影响。在环境绿色壁垒的政策保护下,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出口经营效益水平受到了不良影响,进口贸易整体质量明显下降。再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无法协调共存。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区域性生态环境遭到了非常不良的影响,大量行业废弃物排放量不断增长,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恶化问题日常突出,大气环境以及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环境质量前景堪忧。最后,资源型工业经济发展给环境保护造成了非常大的压力。资源型工业已经成为当前整个经济体系中非常关键的支柱产业,但由于此类产业对于自然资源,特别是许多不可再生资源有非常高的依赖性,因此资源型工业的发展也会给环境造成非常大的压力,对环境有严重不良的影响。
3、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策略分析
首先,需要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构建生态保护工作理念。我们必须认识到的,环境才是人类发展中所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只有具备良好的人居环境,有清新的空气,有干净的水源,才能够降低因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破坏而给整个社会所造成的不良影响,间接意义上也能够减少因生态恢复以及环境整治而需要付出的经济代价,对缓和生态环境破坏背景下所引起的各类社会矛盾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合理解决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普及环境知识,提高环境意识的方式,形成珍惜环境,保护生态,节约资源的整体理念,打造生态化的工业环境、农业环境,推进生态保护工作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其次,需要构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综合工作机制,强化排查与监督工作的重要价值。即各级政府部门,管理机构,以及领导班组均需要以法律法规为依据,肩负起环境保护以及提高环境质量的重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念,将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一系列经济性政策措施落实于实际工作当中,除了需要考虑的强大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决策,还需要综合对环境保护方面问题的考量。在经济建设中心作用之下,突出环境保护的价值,将经济社会效益与战略环境的执行相结合,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在评价中实现环境指标与经济指标的统一,与此同时,通过引入环保问责制的方式,构建环境污染与破坏所对应的责任追究标准以及惩处方法,提高警示作用,为环境保护提供基本依据。最后,需要对经济发展形势进行转变,促进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将所有高投入、高消耗的经济增长形式改变成集约型、效益型、科技型以及清洁型的经济增长形式。通过新型生产技术,节约能源,提升能源使用率,积极发展清洁型以及资源节约型的商品,推动循环经济,激励和扶持对环境、资源有利的经济活动,降低环境资源的浪费与破坏,提倡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来加快经济与环境的共同发展。
收稿日期:2011-05-25
作者简介:周宇锋(1983―),男,辽宁沈阳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6-0058-03
1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不仅要反映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现状、整体布局、结构水平、变化趋势,而且还要反映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水平和程度。根据沈阳市环境建设及经济发展的特点,结合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在参考不同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沈阳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总体框架分为4个层次。目标层从整体上综合反映了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状况及协调程度,用两种指标来描述2者的协调发展,协调度是由城市环境质量评价指数与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数进一步合成而得,用来度量2者协调状况;指协调发展度是由城市环境质量评价指数、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数与协调度计算而得,用来度量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高低,由此可以判断环境与经济是否是协调发展。系统层将目标层进一步分解为城市环境质量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两部分,分别对城市环境建设和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给予反映。准则层是对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再分解,使系统层的涵义和范围更加明确化和清晰化。从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环境3个截面对城市环境建设给予体现,对于经济发展水平则从经济实力、结构、效益、活力、外向度5个角度给予反映。指标层由直接度量的指标构成,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家庭生活用水量、人均生活用电等指标,是整个评价体系的基础和依据。由于环境中的经济环境与城市经济系统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因此,在协调发展度的计算过程中,经济环境不考虑;而在评价环境质量时,经济环境必须予以评价(表1)。
1997~2005年,沈阳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从0.447 4增加到0.495 6,除1998年外,均属于濒临失调衰退类,处于过渡阶段。协调发展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得益于环境与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的提高,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开始注重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建设问题,逐步加大对城市环境的整治力度,组织实施了“基础设施、形象、便民、管理”4大工程,使得协调状况得以改善。但由于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沈阳市经济发展处于一个波动发展阶段,虽然环境建设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者协调发展水平仍较低,协调发展度均在0.5以下。
表1 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2006~2007年,沈阳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从0.513 5增加到0.540 7,仍处于过渡阶段,属于勉强协调发展类,但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这主要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较前期有了较快的提高,从而促使了两系统的协调发展度得到提高。而该阶段沈阳经济发展水平之所以有较大提高,是因为在该阶段沈阳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提升传统产业,同时,强化区域服务功能,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沈阳作为全省科技教育中心的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保障,促进了沈阳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2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根据沈阳市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特征和趋势,结合国内外城市环境建设的先进经验,确定沈阳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优质环境,即充分考虑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力求实现城市系统各子系统的高度协调,力争把沈阳建设成自然风貌独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现代化气息浓郁、经济实力雄厚、物质财富充裕、服务功能完善、社会事业发达、居民生活舒适、就业机会充分、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繁荣、和谐、宜居、魅力的现代化人居中心城市。
3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3.1 推动经济发展改善环境
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等都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投入,因此,经济是改善环境的基础条件,为环境建设提供物质保障。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实力仍是现阶段沈阳市发展的主要目标。只有提高城市整体经济水平,才能更好的改善居民居住环境、生态环境,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3.1.1 优化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不但影响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方向,同时也影响环境质量的好坏。因此,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对于实现沈阳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紧紧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引进世界知名企业和先进技术,引导外资融入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展,促进现有外资企业增资建设,推动具备条件的企业到境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用好国外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积极扩大农业、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利用外资规模。
(2)打造开发区招商引资平台。发挥政策优势,加快高新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等产业园区建设,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完善基础设施,健全管理体制,引导外商投资向园区集中。
(3)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调整钢铁制品出口结构,扩大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出口规模。发挥服务外包基地品牌优势,积极发展软件外包业务,提升沈阳软件产业国际化水平。积极发展进口贸易,加大短缺资源、关键技术和设备的进口力度。面向日、韩、港、台,积极吸引、承接和兴办加工贸易。
(4)扩大对外交流合作。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境外投资、跨国并购。
3.1.2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合理布局不同产品的生产企业,使不同企业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和副产品互换,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和企业间的代谢平衡,以此达到物质的循环利用,并将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水平。构建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此外,还要提倡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模式,鼓励使用能效标识产品、环境标志产品等绿色产品,抵制过度包装等浪费资源的行为。
3.2 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沈阳是全国空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城市之一。目前,沈阳大气污染总体上仍以“煤烟型”污染为主,但建筑施工扬尘、机动车污染排放等“复合型”污染特征也越来越突出。因此,沈阳未来环境建设必须继续实施“蓝天保护工程”,加大大气污染防治的力度。
(1)调整能源结构,大力推广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控制煤炭消耗总量;加强烟尘控制,推广应用除尘脱硫技术,全面实施电厂脱硫除尘改造,取缔燃煤小锅炉。
(2)加快近郊沙丘荒滩治理,实行建筑、市政工程和拆迁施工封闭作业,推行密闭运输,提高主次干道机扫率,减少扬尘污染。
(3)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监督管理,淘汰车型老、污染重、无法治理达标机动车。加大对车用油品的环境管理,从源头控制尾气污染。在水污染防治方面,继续实施以节水保泉、饮用水源地保护和水环境综合治理为主要内容的“碧水工程”。
(4)将水源地保护作为城市水环境保护工作重点。建设重要生态功能区,提高水源涵养补给功能;加快水库的建设工作,搞好现有水库的扩容和配套工程,提高城市供水的调节能力;强化对饮用水源水质的污染监控,对饮用水水库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确保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在98%以上。
(5)根据沈阳市水环境容量,对废水排放企业分配排污总量,核发排污许可证,实施排污许可,建立完善污水达标排放制度。
(6)加快企事业单位、居住区和产业园区等水处理及回用设施建设,就地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完善现有污水集中处理设施,配套完善污水处理管网。四是按照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要求,做好南水北调沿线水质保证工作,实施废水重点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系统改造及网络建设工作。
3.3 创建良好的人居软环境
人居软环境是指居民在利用和发挥硬环境系统功能中形成的一切非物质形态事物的总和,是一种无形的环境,如生活方便舒适程度、信息交流与沟通、社会秩序等。政府是城市环境建设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决定一个城市软环境优劣的关键因素是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因此,沈阳市提高城市软环境建设水平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改善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沈阳要进一步优化政府管理结构和方式、提升公务员整体素质、提高工作效率、保持城市规划和管理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大力加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政府应注重各项保障措施的建立与健全,完善城市管理制度,如完善多层次的城镇社会保险制度,努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推进基本养老保险改革,提高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完善灵活就业人员、中小企业职工、社会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的制度,构筑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强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全民健身活动,全面提高居民身体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全面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水平和民主法制观念,为社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民主法制环境;着力构建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就业培训体系、再就业援助体系、优惠扶持政策体系,形成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协调推进。
4 结语
虽然城市环境的研究起步较早,相关理论已发展成熟,但是基于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其理论研究的开展和深入,尤其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状况的定量评价,可以明确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加大城市环境理论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城市环境理论。
参考文献:
[1] 朱 琳,张晓萌.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的计量模型[J].统计观察,2010(2):21~22.
经济环境是会计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经济环境要素作用于会计的程度与方式取决于各国不同的经济发展条件,但经济环境因素有着基本的影响,虽不直接,但会通过宏观环境发生作用,同时,通过科技、法律、历史文化等也可以找到经济根源。各类基础的或上层的、直接的或间接的经济环境因素相互交织,不断对会计确认与计量提出新的要求。
会计是随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产物,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会计发展水平。在落后的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产权结构单一,所有权和经营权没有分离,会计只能发挥着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基本职能,提供的会计信息大多只为经营者部门和企业内部所利用,会计信息没有走上市场,“失真”的动因基本不存在。
我们知道,经济环境的快速变迁引发了现代会计理论和实务的两大难题:通货膨胀会计和衍生金融会计。解决这两个难题首先需要突破会计确认与计量问题,包括确认与计量原则的松动和单个要素的确认与计量。
1.当币值稳定时,在历史成本计价原则下,会计核算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但如果物价波动幅度较大,尤其是在恶性通货膨胀时期,按历史成本原则计量期末资产以及本期取得的净收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就难以处于变动的市场和经营环境所接受。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以什么为计量依据对外报告其资产、负债等价值数据,以什么为依据确定因物价变动对净收益的影响,从而正确确认本期的实际净收益,就成了会计理论和实践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2.我国加入wto以来,衍生金融工具以其“以小搏大”之势,不断涌现与经济各个领域,它在为使用者规避各类价格变动风险的同时,陆续暴露出其本身的高风险特征。由于传统会计坚持权责发生制和实现原则,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被排除在外,其风险信息无法得到适当反映和充分披露。故而,提出了确认的标准:
(1)当且仅当一个企业成为金融工具合同条款的一方时,企业应在其资产负债表上确认一项金融资产或金融欠债;
(2)当且仅当对构成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一部分的合同权利失去控制时,企业应终止确认该项金融资产或该项金融资产的一部分;如果企业行使了合同中规定的获利权利、这些权利逾期或企业放弃了这些权利,则表明企业对这些权利失去了控制;
(3)当且仅当金融负债或金融负债的一部分消除时(也就是说,合同中规定的义务解除、取消或逾期),企业才能从资产负债表上将其剔除。
从会计信息的供给方来看,经理层和大股东作为公司管理者控制了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他们是不同层次的信息提供者但并不是主要的信息使用者,当会计信息因为监督契约的履行而获得协调利益分配功能时,他们会尽可能地对其进行修正,以不公平地占有契约他方的利益,从而引发了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例如,经理层的分红可以通过粉饰利润提高,大股东可利用会计操纵获得额外的融资或侵占公司资源等。
上市公司产权结构一方面推动了会计信息市场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却又为“失真”提供了土壤和条件。随着公司产权结构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一是因股权高度集中而产生了单一控股股东,他垄断了董事会,更加倾向于侵占中小股东权益;二是因股东极度分散使股东控制弱化,经理层通过影响董事提名反过来控制了董事会,“内部人(指经理层)控制”更易造成股东权益受损。
“高质量的财务报告不仅是高质量会计准则的产物,它也要依赖一个具有支持作用的基础机制来运作,以保证准则能够被严格运用和理解。”我国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将经历一个较长过程,我们应努力提高上市公司的运行质量,不断提高上市公司自身经济效益,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从制度上完善股东大会议事规则,聘任独立董事,实行独立董事制度,依法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公司决策程序,提高公司管理水平,实现公司和股东权益最大化,同时要积极稳妥地开展国有股减持工作,改变“一股独大”的状况;改革上市公司审计聘任制度,对会计师事务所负责的管理咨询和审计业务实行适当的分离,以确保会计师事务所的公正性。总之,只要通过上述努力,就能够从根本上为会计制度和准则的正确执行创造必要的经济条件和环境。
随着我国会计环境及会计信息披露管制的日臻完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一定能得到有效治理。
在现代社会里,我们对会计的理性认识应该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特别是对一些有争议的会计项目的设定和核算,更应该把影响会计的经济环境因素考虑再内。经济环境在一个大的环境中为会计审核提出了新的指标,是会计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因素。通过深入地分析,我们更能明确理论发展中的经济环境因素的重要性,并促使我们在今后的会计学习和研究中能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分析遇到的每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关于会计基本假设的重新思考[j].会计研究,2005,1.
[2]孟凡利.环境会计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陆晓军.社会环境对会计信息的影响[j].财务与会计导刊,2006,7.
[4]孟凡利,周经昌.会计信息论[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6.
[5]robert f.meigs,etc.2005.financial accounting.tenth edition.mcgraw-hill.
一、引言
会计日渐成为当今社会正常经济秩序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越来越得到各个行业的重视,对于全社会发展和建设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会计信息失真问题非常严重,它直接影响了正常的经济秩序,降低了会计职能的发挥,引起了社会不同行业的不断重视。当今经济环境发生很大变化,会计为了适应经济环境也要做适应性的调整,同时,我们还要学习其他国家环境会计理论,运用到我国的实际国情,探索出适合我国经济环境的会计理论与方法发展方向。
二、社会经济环境对我国会计行业的影响
通过这些年一些专家、学者的认真钻研和研究,目前被公认的影响因素基本为:法律、科技、政治以及经济等几大方面。在提到的几个影响因素中,最关键的是经济环境。而会计发展受到经济环境制约的几个方面是:
(一)经济体制的影响
经济体制对于会计发展的影响非常明显,主要体现在各相关单位在规划会计准则时,基本上涉及到制定的权限和制定的目标两个部分。当作为重要的控制实体制定经济体制时发挥的作用越大,其对会计发展影响越显著,原因在于其制定准则时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根据经济体制对于会计发展的影响,目前总结出的适应准则是:从微观部分来说,主要是不断建立对应的企业制度,不断完善企业的管理和经营制度,给会计提供一个非常指的信赖的环境;从宏观部分来说,应该建立一个稳定值得信赖的市场环境,这其中需要依靠政府和市场的双重调节机制,来实现对经济体制的制定和影响。通过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经济体制对会计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经济的发展水平,经济环境的好坏和发展水平成为了推动会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经济发展水平成为了影响会计准则的重要部分。经济越发展的水平越高,就会产生较高的影响对会计相关的内容,进而影响会计的发展。
(三)知识经济的影响
进入21世纪,就进入了知识经济,虽然很好的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也给各行各业提出了挑战,这其中,会计行业也在其中。与此相适应,也给会计的快速进步尤其是管理方面提供了巨大空间。知识已成为关键的经济资源,随着知识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只是经济将会给会计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除此以外,电子计算机及网络系统的应用上也离不开知识经济的影响,而随着会计电算化的不断发展,必然知识经济也会给其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四)受到经济危机以及通胀和经济犯罪等的影响
会计发展的兴衰受经济环境的好坏影响很大,健康、有序的经济环境有利于会计发展;相反如果经济环境恶劣也会极大的阻碍会计的发展。经济危机的危害是波及范围广,影响深远的,一旦爆发经济危机,那将全方面的影响到会计的发展。当然,当今社会环境下各种各样的经济犯罪活动的发生也不利于会计的发展。要治理这些问题,需要不断完善经济环境,不断完善经济政策及法规,加强监管督促,防危杜渐。
三、现代会计发展与经济环境
(一)经济环境的改善和变化促进会计的发展
社会经济环境,是一个含义十分丰富的概念。其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政策;社会经济成分、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实力与经济发展水平。我国于2001年11月10日经过与诸多西方经济大国加入WTO双边协议的签署正式加入WTO。WTO是世界惟一处理国与国之间贸易规定的国际组织,其核心是《WTO协议》。它为国际各国之间开展经济贸易往来制定出了基本的国际社会都高度认可接受的规章,有效的约束和引导各国之间开展正当的国际贸易往来,规范市场行为,促进经济的发展。然而会计是全球通用的,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的各个经济体都面临到更大的外部竞争压力同时也迎来了发展机遇。我国的会计发展要想更好的和国际接轨,就需要适应国际环境发展变化的要求,不断调整,完善自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对于我国会计信息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我们极力改善会计信息失真这样的现状,从而推动我国会计服务行业的发展与壮大。
(二)网络经济环境的发展给会计带来的挑战
在网络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已成为社会发展不可忽略的一个经济形式的会计必将有很大的发展,比如会计核算手段、会计电算化、会计模式、财务报告等方面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网络会计的不断涌现,给企业会计提供了不限区域的工作方式,然而伴随而来的就是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问题的解决机制的问题。财务报告要求的是多个部门的合作完成,而会计部门作为汇总方和使用方,对其依赖性较高,而在发生偏差时需要询问和协调时,因为网络经济的自由性,不能很好的达到这一要求。这就给网络经济下的会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正确处理好会计经济环境与会计发展的关系
环境的存在是客观的,我们不能随意更改也不能改变。当环境发生变化我们只有改变、调整自己去适应环境,方可求得生存。在会计发展中,经济环境对于会计发展是起着决定作用的,它是企业和促进会计改革发展的动力之源。会计部门要善于处理好各个会计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同时企业要注重对员工的培训,教育员工在注重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兼顾到社会效益,为推动社会经济的更大发展贡献力量,那么反过来经济环境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也会促进会计的发展。
(四)顺应会计经济环境,树立正确的会计环境观念
为了更好的促进会计法发展,需要树立正确的会计环境观念,要明白会计经济环境和会计发展二者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怎么样发挥会计有效的核算、监督等职能,更好的存进经济环境健康有序的发展,需要企业和社会各阶层共同协同努力。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一种语言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复苏,以及信息时代和数字化社会的不断进步,以网络为主导的“信息化、数字化”经济环境将会影响经济的方方面面,而作为经济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会计更是会受到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市场环境也多变,企业经营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与机遇,使会计赖以存在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必然会对会计行业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冲击。那么,如何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尽快实现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更好地融人国际惯例,将成为我们今后要致力解决的问题,此路任重道远需要我们这代人共同努力。
本文是佳木斯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编号JYWA2012-030)的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 白秀英,赵丽芳.会计环境对会计发展变化的影响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05)
[2] 胡权,鲍建青.浅谈我国会计环境对会计的影响[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02)
一、脱钩理论
近年来,脱钩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中。脱钩理论认为,当一国或者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不以环境恶化为代价,即其资源利用和对环境的压力不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加,则称脱钩关系;反之则称耦合关系。脱钩理论中有完全脱钩和相对脱钩两种状态。完全脱钩是指经济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的正指标保持稳定或者增长;相对脱钩是指经济发展指标与环境破环指标都有变化,只是环境破坏的指标变化比率低于经济发展的指标变化比率。一般来说,绝对脱钩状态相对较少,其发生的前提条件是资源的生产效率超过经济的增长率(De Bruyn 2002)。
OECD在《衡量经济增长对环境影响脱钩关系的指标》报告中研究了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指标,发现OECD各成员国已经普遍处在经济增长与环境破坏的脱钩状态,更有部分国家已经实现了经济增长的完全脱钩。
UNEP在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影响的关系时,也采用了脱钩理论。在UNEP体系中,脱钩理论分为资源脱钩和影响脱钩两种模式。其中资源脱钩指的是减少单位经济增长所消耗的资源量,其实现途径是通过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在不降低经济增长率的前提下,实现资源、能源使用量的减少。影响脱钩指的是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
二、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概况分析
(一)分析思路
本文拟采用脱钩理论分别分析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环境污染、资源之间相互的影响关系。首先,通过数据采集分别得到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变量、环境污染变量和资源消耗变量之间的发展趋势。其次,由公式■分别得到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变量、环境污染变量和资源消耗变量的脱钩系数。最后,通过脱钩系数的值及其发展趋势,简要得到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概况。当DIt≥1时,有资源消费或者污染物排放的增长速度不低于经济的增长速度,呈现出耦合关系。在完全耦合阶段,脱钩系数越高,表示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越高,对环境的破坏越大。当0<DIt<1时,则有资源消费或者污染物排放的增长速度低于经济的增长速度,构成了相对脱钩关系,代表相对高效的资源使用效率,或者相对低的环境破坏程度。当DIt≤0时,则有资源消费或者污染物排放的增幅小于0,构成了绝对脱钩关系,代表经济增长的同时,资源消费或污染物的排放随之减少。
(二)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的脱钩分析
在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的脱钩分析中,采用国内生产总值作为经济发展的指标,年能源消费总量作为能源消耗的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9—2011)》。
1999—2010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迅速,由1999年的89677.1亿元人民币增长为2010年的401202亿元人民币,增幅高达3.5倍;能源消耗总量也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其增长的速度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增幅为135%。
由公式■,得到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与能源总消耗的脱钩系数,见图1。
由图1可见,2000—2010年间,除2003年外,我国GDP与能源消耗脱钩系数取值范围在0至1之间,其发展趋势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0—2003年,这一阶段我国GDP与能耗总量的脱钩系数逐年上升。2000—2003年间,我国GDP与能耗总量的脱钩系数从0.33上升到1.19,2003年DI>1,GDP与能耗形成了耦合关系。2003—2008年,我国GDP与能耗总量的脱钩系数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从2003年的1.19下降到2008年的0.21。2008年后,我国GDP与能耗总量的脱钩系数呈现震荡趋势,但均低于1。
纵观10年间的GDP与能耗总量的脱钩系数,可以认为两者之间构成相对脱钩关系,表明在2000—2010年间,我国能源使用效率有一定提高,我国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与能耗总量脱钩系数大于1,与当年沿海地带新建扩建钢铁项目有较大关系。
(三)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的脱钩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3-00-01
一、前言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然而在提高生活质量水平的时候,人们开始要求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然而在提高生活质量水平的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影响到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因此为了能够促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基础性的条件。
二、分析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
1.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资源环境条件
资源环境和经济是一个相互联系以及相互制约的关系。近几年来,人类为了提高自身的物质生活水平,此时人类要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来从自然界获得相应的物质资料,最终能够生产出多种多样的产品。然而当人类从自然中索取资源的时候,会将一些废弃物质排放到环境中,这就使得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以及制约性。经济发展的前提是良好的环境条件,如果经济发展没有资源环境的支持,那么经济也不会快速的发展起来。目前,一些地方为了发展经济从而使得环境资源得到严重破坏。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资源与环境起着促进性的作用,与此同时资源与环境对经济发展起着制约性的作用。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前提下,要注重当地的资源环境。一个地方如果具备良好的环境,那么该地区的经济也会逐渐发展起来。相反如果一个地方的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那么这地区的经济会受到严重的阻碍。
2.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以及制约性作用
第一,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发展经济的时候会改变当地的环境资源。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开始对环境进行改造,最终能够使得生活环境以及产业环境的优化得以实现。比如:对大地的绿化;对沙漠的改造;对林远的建设都是比较好的例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对资源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最终能够促使环境得以优化发展。
第二,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会对资源环境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制约性作用。在改善以及保护环境的时候,会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严重制约。因此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是辩证的关系,经济的发展需要良好的资源环境,然而经济的发展会制约资源环境的发展。
三、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的实证检验
1.变量平稳性的单位根检验
第一要检验人均序列以及污染事故的次数序列这两个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并且要确保这两个变量的均值不等于零以及人均序列和污染事故的次数序列的趋势存在着一定的变化。如果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考虑资源环境,这就会严重影响到人均序列以及污染事故次数序列的稳定性。
2.协整检验
为了能够正确的阐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检验这两个变量之间的长期动态均衡关系,也就是协整检验。然而本文主要采用了多变量模型之下的Johansen极大似然的方法来进行相关的检验工作。在检验工作之后,可以看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一个协整的关系。通过调整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可以保证经济发展与资源之间的关系是良性的。然而在经济长期发展之下会加剧环境的污染,并且二者的关系是同方向发展的。
3.脉冲响应函数
通过对环境污染对经济发展的响应情况以及响应路径进行合理的分析,可以得出环境污染对经济发展的响应几乎没有比较大的波动,也就是说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可能会使得环境污染的比率下降。在经济发展的时候要不断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并且要不断增加治理污染的投入,最终能够减少经济对环境的污染,从而减少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负响应关系。
4.方差分解
在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动态变化过程中,冲击起着相对重要性的作用。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自身波动以及自身环境的因素,并且环境因素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越来越稳定。近几年来,随着政府以及公众的环境保护观念逐渐加强,政府开始不断增加治理环境污染以及恢复生态投入的力度,从而能够增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正面影响。
四、结束语
为了能够推进环境保护制度与产业政策之间的配套协调,这就要有效的配合,并且对环境进行保护,从而能够促使生态环境与经济能够协调发展起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减少对资源环境的污染,并且要对资源与环境系统的影响进行综合的评估,最终使得经济与环境形成一个整体。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S727.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近些年,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GDP一直保持高位,可总体来讲多属于粗放型发展,能耗大,污染重,经济发展以环境污染为代价,这其实是限制了国家的长期发展,随着人们意识观念的转变,人们对于环境因素考虑得更多,有效处理经济与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成为当务之急。
1 环境保护同经济发展关系现状
1.1 环保同经济关系的思维现状
此前人们谈及环境保护工作时,经常将其与经济促进发展和GDP的增长对立起来。认为环境保护工作同GDP增长是相矛盾的,提环境保护,就一定会限制经济发展。尤其是在经济困难时期,人们通常将经济安全与经济稳定放在第一位来考虑,而把环境保护工作放到次要位置,甚至是以牺牲环境安全来达到经济发展的目标。在美国近几十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政府表面上也做出一些环境保护的工作,可是一旦发生经济不景气的时候,环保问题马上会放到一边,而将更大的精力与投资都放到房地产与银行业当中。欧洲在平时一向非常注重环保问题,可当经济危机来临时,便都对环保问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中国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这方面的问题。这都说明了人们至今仍然没有摆脱经济和环保互为对立这一思维现状。
1.2 环保同经济关系的实际表现
经济发展和GDP的高位增长引发了重大的环境危机,粗放式的经济增长使得大气、水等自然环境和生态主要因素受到污染,大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含量增加,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在一些城市污水排污不合理,污染水体等等。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一是大气污染。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是由燃烧煤炭所带来的。二是水污染。近些年来,我国在废水处理、工业污染防治等方面取得一些成绩,可是却面临新的问题,既城市生活污水,大幅度增加排放量,城市污水处理厂建成数量有限,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的污水造成了严重污染。三是固体废弃物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种类繁多,涉及到的行业部门复杂,处理起来难度很大。
从以往的经验看,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现在,在以消耗地球资源为条件建立了发达的经济结构后,这些发达国家回过头来高举“绿色和平”大旗,要求所有国家共同遵守环保条约来保护地球,希望所有国家牺牲经济发展速度来换取对环境破坏程度的降低。但这是否就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呢?没有,事实上,一些发达国家是以牺牲部分经济利益来实现环境保护。譬如德国,他们森林面积上升的原因是因为境内设置了大面积的天然林保护区,严禁砍伐。这实际上是牺牲了林木业的发展来维护环境。而更多的发达国家是把环境危机转嫁给其他国家,如日本,日本由于国土面积小,资源匮乏。日本从来不愿砍伐自己一颗树木,每年却从周边国家特别是中国进口大量的一次性木筷。
1.3 环保与GDP的博弈与合作
在现在生活中,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从农业社会到工业文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间总是“零和”博弈的关系。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经过上百年历程,环境资源供给相对减少,而对其需求却在不断增加,资源的稀缺性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道路已走不通了,不保护环境资源,经济根本无法实现发展。笔者认为,我国应该走两者兼顾的道路。根据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我们还不能够放弃经济的发展以求得环境质量的改善,所以必须引入另外一种思维,即将环境保护纳入GDP指数增长体系之内,使其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使经济主体能够从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中受益,与其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相一致,使保护环境成为人们一种自觉自利的活动,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从相克到相生的转变。这种转变依赖于环境保护制度与管理方式的变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给予经济主体足够的激励,将环境问题内化到企业的决策过程中,成为其决策的变量,这样企业在做决策之前就会像考虑劳动力与资金成本一样,将所采取的行动作为一个决策变量,或是将保护环境本身作为一种可赢利的事业加以发展,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因此对传统环境保护制度进行扬弃,将经济政策与手段引入环境保护之中,实现环境保护制度的创新,应是未来环境政策的重要取向。
2 要明确环保工作是培育经济增长点的新途径
2.1 以GDP改变环境
面对强烈的经济发展需求,并不意味着放弃环境保护。所有的企业与个人,都要在政府的统一引导下,积极应对形势的变化,提出新措施、新方法,主动转型,以环境保护为切入点,将经济发展工作科学进行下去。根据相关统计,因为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我国的经济发展成本要较世界平均水平高10%左右,因为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所引发的损失,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7%以上,盲目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经济发展,其实际意义上,是会造成长远的经济衰退。我们国家已经认识到了环境污染对于经济的制约作用,从原来的先污染再治理政策,转变为从源头上杜绝污染的政策。自从实施可持续发展规划以来,经济总量并未降低,
环境污染问题也有所放缓。一些地区与城市的环境质量甚至得到了改善与加强。因为我国人口、经济等的特殊国情,环保问题非常突出,生态保护及污染控制任务艰巨,若是无法摆脱有原有的资源利用形式与经济发展形式,那我们国家在经济与环境两方面都要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占。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更应该狠抓环境问题,淘汰高耗能、高污染、高投入的落后生产方式,引领企业采取与环境更能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推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新型生产、消费模式,促进经济健康平稳发展。
2.2 以环境促进GDP
实际工作中经济遇到的问题是一些领导者对环境问题不重视,环保工作受到重重的阻力。环保工作不但关系到当前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关系到国家乃至全世界的长远发展。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依赖优良的环境质量。最容易为我们所忽略的资源,如空气和水的质量提升,有可能为我们提高几个百分点的国民生产总值,同时因为经济活动更多地依赖于高科技劳动力和知识创造力,为了可以吸引到更高素质的人才,就一定要有良好的生活与居住空间。这也就需要我们有优良的环境支持。此前,我们对这一问题重视程度一向不足。而要想解决经济与环境这一对看似矛盾的课题,政府便需要制定出一些特别的政策。比如用税收补贴与行政管制的办法实现区域性内化管理。税收补贴政策让那些对环境造成消极影响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不得不考虑到经济成本与社会成本,被认为是较管制更为有效的办法。
3 总结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两方面的工作,通常都认为这两项工作是互相矛盾的,这种看法其实不利于国家经济建设与长远发展。我们应当认识到二者是有机的整体,经济发展可以改变环境,环境保护可以促进经济,惟有做出这种认识,才能使这两项工作都能得到长足进展。
参考文献:
[1]钟水映,简新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M].科学出版社,2005.
一、主要概念及指标
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时期内从贫穷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家经济总量的增长,更意味着经济结构的改善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的全面进步。
环境保护是指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理论和方法、技术,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等多方面措施,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治理环境污染和破坏,综合整治环境,保护人体健康,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明确了环境保护的指导理论、目的、内容和应采取的措施,尤其是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纳入环境保护。这就要求人们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深入认识并掌握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根源与危害,有计划地保护环境,防止环境质量恶化,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护人体健康,保持生态平衡,保障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的主要指标有: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二氧化碳、工业固体废物、氨氮、烟尘和工业粉尘等),城市环境保护指标(如城市空气质量、地表水质量、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率、噪音标准、绿化标准等),生态环境保护指标(如自然保护区面积比率、海洋保护区面积、森林覆盖率、湿地面积保护、土壤质量、农村饮用水级灌溉水质量以及物种等)。
二、相互关系及作用
经济发展是环境保护的前提,保护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首先我们弄清楚前提和基础的区别,在现实中还有不少人习惯性的将两者混为一谈,但是在这个问题上二者的关系必须清晰明了。一般来说基础是已然存在的事实,而前提则为假设的条件或需要达成的条件,如我们可以说一个人的文学基础好而不能说文学前提好,在考试中考出好成绩的基础是平时学习认真、知识掌握的牢固,前提则可以多样,比如考场环境好等。
经济发展是保护环境的前提。因为保护环境需要各种投资,比如资金、技术、人才、设备等。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才能有能力去培养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研发或购买环境保护所需的各种技术和设备。西方发达国家在环境保护这方面做得比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好,主要就是这方面的原因:他们经济发展水平高、国民收入高、居民生活富裕,所以就有更多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到环境保护这方面来,再加上他们工业化程度高,教育和培养水平高,所以他们更容易研发和掌握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备;另一方面是他们社会发展水平高,企业、政府及普通民众的环保意识比较高,这就使得环保政策的执行更加容易,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高,收到的成效更好。而反观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欠发达,政府的绝大部分力量都投入到发展本国经济、摆脱贫穷和饥饿、建设基础设施等方面,没有多少资源投入到环境保护中来,这并不是说政府不愿意保护环境,而是他们做不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发展中国家的居民也大都为生计奔波,没有意识也可能是没有能力去保护环境。所以说经济发展是环境保护的前提,只有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政府有相对足够的能力了,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把环境保护做好。
保护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众所周知,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发现除了地球以外任何一个适合生存的星球,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保护这颗星球我们责无旁贷。然而长期以来人类的活动却对我们唯一的地球造成了极大的创伤,森林滥伐、大气污染、水污染、沙漠化加剧、物种锐减等等,自然环境遭到了极大地破坏。环境保护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就是说经济要得到良好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环境的到保护的基础上,环境一旦被破坏到一定程度必将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导致文明的消失。公元前2500年前,拉丁美洲曾出现过高度的人类文明——玛雅文明,当时当地气候适宜、降水充足、土壤肥沃、各种资源丰富,玛雅人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当时高度文明的农业社会,但是后来随着人口激增,土地资源开始变得越来越紧张,终于玛雅人想到了一个饮鸩止渴的办法——砍伐森林开垦农田,短期内耕地增加了,在一定程度上解燃眉之急。但是长期下来,水土流失、森林锐减、当地气温上升,环境已经变得不在适合居住,玛雅人只好背井离乡,留下永远的教训警示后人。这个例子说明,人类要生存离不开合适的环境,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必须在合理的范围内利用它,保持生态平衡,一旦使用过度导致生态失衡环境恶化,人类离灾难就不远了。一个良好的环境能提供人们需要的各种资源,人们只有在此基础上合理的加以利用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