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02 10:19:3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数字经济发展机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数字经济发展机遇

篇(1)

首先,西部地区的阶段性分析(表3中模型一和模型二)。在西部大开发前后两期,自然资源资本对经济增长均有正向作用,且作用略有增强。人力资本贡献率提高,这与邵帅和齐中英的结论略有差异(邵帅、齐中英,2008:147-160),原因在于西部大开发为最早实施的区域发展战略,政策效应需要一定时期才得以显现出来。科技创新系数由负转正,与开发前期西部的科研投入水平偏低、科技转化能力不强等原因有关。整体来说,在西部大开发之前,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其次是对外开放。而西部大开发时期,对外开放对经济增长起着整体主要作用,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随后,最后是自然资源资本。

其次,东北地区的阶段性分析(表3中模型三和模型四)。在东北振兴前后两期,自然资源资本对经济增长有正向促进作用,且系数值在增大。可见,自然资源资本对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显著。物质资本系数值变大,源于在东北振兴的项目推进中加大了物质资本的投入。人力资本系数增大得益于国家对教育扶持力度的增强,也得益于东北地区既有的教育水平。整体来看,在东北振兴之前自然资源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其次是科技创新。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时期,对外开放仍然对经济增长扮演主要作用,自然资源资本随后,最后是政治制度、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

再次,中部地区的阶段性分析(表3中模型五和模型六)。在中部崛起前后两期,自然资源资本与经济增长正相关且数值增大。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资源资本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效果相对明显化。物质资本的系数变大,可能源于中部地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系数均为正值且不断增大,则与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有利于要素流动相关。对外开放在中部崛起前后期的系数值为正且数值远大于其他因素的数值,可见外向型经济在中部地区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整体看,在中部崛起之前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其次是政治制度,最后是自然资源资本。而中部崛起时期,对外开放则对经济增长起着主要作用,随后是物质资本和科技创新。

最后,东部地区的阶段性分析(表3中模型七和模型八)。在东部新跨越前后两期,自然资源资本对经济增长由正变负。可见,自然资源资本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效果从促进转为抑制。从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东部新跨越前期明显要小于后期。人力资本系数和科技创新系数均为正值,与一般性结论相一致。对外开放在东部新跨越前后期的系数值为负且系数值变大,可见对外开放对于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而言,有负向抑制作用。从整体来看,在东部新跨越之前,自然资源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其次是科技创新。而东部新跨越时期,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值最大,其次是科技创新,最后是人力资本。

此外,表4显示的是省级层面的自然资源资本系数估计结果。从整体来看(1991~2009年),自然资源对于区域经济增长都发挥着正向作用,即资源诅咒现象在省际层面没有发生。但是,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前后两期的数据显示,不同地区自然资源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呈现相异变化。有15个省份的自然资源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始终处于正向作用。其中,促进作用增强的省份有内蒙古、云南、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辽宁、吉林、山西、江西10个省份;促进作用有所减弱的省份有陕西、黑龙江、江苏、福建、广东5个省份。其余14个省份的自然资源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出现拐点,其中广西、贵州、湖北、湖南、上海5个省份的自然资源资本系数由负变正;四川、安徽、河南、北京、天津、河北、浙江、山东、海南9个省份的自然资源资本系数由正变负。一般来说,尽管从整体区间上没有显现出资源诅咒现象,但自然资本系数由正转负意味着区域经济从资源红利期步入资源诅咒期,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开始显现。

二、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研究

从两期对比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资源资本对经济增长的直接传导作用,但这并非是其唯一传导途径。通过建立如下回归方程,我们来考察上述其他控制变量(M)与自然资源资本(R)之间的关联情况,进而找出自然资源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间接传导途径。Mit=b0+Rit+εit(2)我们继续采用上述的分段式分析,通过方程(2)来分别考察各区域前后各控制变量与人均生态足迹之间的关系,以识别其间接传导途径。同时,通过对比分析找出各区域在相异政策背景下自然资源资本与经济增长的真正机理(由于篇幅所限,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间接作用结果参见文后附表1)。从区域发展战略前期看,西部、东北和东部地区的自然资源通过3种途径促进经济增长。其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处境完全一致。在区域发展战略实施以后,东北、中部和东部地区自然资源促进经济增长的途径增多,西部地区的间接影响途径有所变化、但没有数量提高。资源禀赋作用的发挥以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渠道最为常见,而物质资本和对外开放的渠道作用仍有待理顺。为更好地反映间接传导途径上各控制变量影响程度的大小,我们将表3和附表1中的系数估计值结合起来进行分析①(具体结果参见表5)。

其一,西部地区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传导效果。在西部大开发前期,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对外开放作为间接传导机制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科技创新、政治制度对经济增长有抑制作用,间接传导机制影响程度为0.0911。西部大开发时期,人力资本、科技创新、政治制度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而物质资本、对外开放有抑制作用,间接传导机制影响程度的为0.0317。在西部大开发前后两期,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从0.1826变为0.1692,均产生了资源红利效应,但影响程度有所下降。

其二,东北地区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传导效果。在东北振兴前期,科技创新、政治制度作为间接传导机制对经济增长有抑制作用,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对外开放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整体上五种间接传导机制影响程度为0.0052。东北振兴时期,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对外开放、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而政治制度对经济增长有抑制作用,整体上五种间接传导机制影响程度为0.1371。综合直接传导和间接传导途径,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在东北振兴前期为0.3159,后期则为0.6116,都起着促进作用,且正向效果有所提升。

其三,中部地区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传导效果。在中部崛起前期,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对外开放和政治制度作为间接传导机制对经济增长有抑制作用,而科技创新则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间接传导机制影响程度为-0.0454。中部崛起时期,人力资本、科技创新、对外开放度和政治制度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而物质资本则有抑制作用,整体间接传导机制影响程度为0.0922。从整体看,在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前后,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总效应从0.0284上升为0.1983,资源红利效应增强。

其四,东部地区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传导效果。在东部新跨越前期,人力资本、科技创新和政治制度作为间接传导机制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物质资本和对外开放均对经济增长有抑制作用,总的间接传导机制影响程度为0.5019。东部新跨越时期,物质资本、科技创新、人力资本和政治制度对经济增长有抑制作用,而对外开放则有促进作用,整体上五种间接传导机制影响程度的为-0.9090。整体来看,在直接和间接传导作用下,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从0.9910下降到-1.0287,产生了一定抑制作用。

三、结论

基于上述分析,可得出以下研究结论:首先,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在整体上有促进作用,但在区域和省级层面的效果存在差异。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自然资源对于经济增长仍持续发挥着促进作用,这种作用在西部地区有所减弱,在东北和中部地区得到增强。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作用则出现转折。

篇(2)

以美国玉米品种为例,在1930年以前,美国玉米产量一直停滞不前,1930年杂交玉米品种开始使用后,因产量明显高于普通玉米品种,所以在1960年后,杂交玉米品种的推广面积达到95%,由此,杂交种开创了一个新的种子市场和种子产业。此后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转基因种子在2000年后开始迅速增加,目前在所有主要的农作物中都有应用。在蔬菜品种的发展历程中,也呈现类似的发展趋势。

植物新品种保护法的影响

美国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法自1970年起颁布实施,它的颁布实施对企业育种和私有品种的育种研发产生了重大影响,致使公共育种项目减少,而私有育种项目增加。与此同时,基因纯度(品种纯度)检验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

篇(3)

1 前言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自动化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机械自动化的意义在于摆脱了人力的束缚,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工作效率,同时也使得标准化生产得以推广。可见,机械自动化技术对于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机械自动化的作用如此之大,使其得到进一步发展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2 我国机械自动化的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令全世界人民瞩目的成就,但是这其中仍然夹杂着许多的问题。

比如,我国是出口大国,但是出口的商品大多属于科学技术较低的手工制造品,这导致“中国制造”成为了我国出口商品的名片。通过调查发现,制造厂家机械自动化水平低、机械自动化设备少,是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关键原因,这也进一步说明我国的机械自动化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还有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努力提升我国机械自动化的水平,扩大机械自动化在各行各业的应用,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2.1 管理方面

在管理方面,我国的管理仍然倚重传统的经验,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经验势必不能适应这种变化,这就会导致管理方面出现问题。而在国外,发达国家由于机械自动化水平较高,大多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管理,并且在组织上有着较高的效率。

2.2 设计方面

在设计方面,受制于机械自动化水平低的状况,我国的设计大多仍然采用人工在图纸上绘图的方式。而国外已经广泛采用了电子计算机的电子绘图,两者相比来说,我国的传统绘图较国外的电子绘图明显落后,不仅数据不准确,而且还费时费力。

2.3 制造工艺方面

在制造工艺方面,发达国家普遍采用数控机床,达到了机械自动化较高的水平。而我国受历史因素及现实情况的制约,机械自动化水平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制造行业虽然具有一定的机械工艺,但在高新技术上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的差距。

3 我国机械自动化的发展前景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势不可挡,这就要求我国在坚持自身发展的同时,更需要以积极的态度吸纳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但是,在学习发达国家技术的同时,也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合理的选取,以适应我国的国情。最重要的是要积极发展自身的技术,加强基础技术的研发工作,努力实现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机械自动化科学技术。

3.1 发展实用性机械自动化技术

我们知道,一些科学技术的研发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在机械自动化领域,就要求我们发展具有现实意义的技术,以生产发展的需求为研究方向。所以,只有结合实际,以生产的需要为准,对机械自动化技术做到实际的应用,才能使机械自动化技术使用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3.2 发展低成本效率高的机械自动化技术

机械自动化技术的意义在于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生产效率、增加生产利润。因此,在机械自动化研发的初期,就应该致力于投资少、见效快的机械自动化技术。这样的原因在于,低成本、效率高的机械自动化技术可以让企业短时间获得利润,并且其有着良好的开发前景。

3.3 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机械自动化技术

机械自动化作为一种新兴的现代技术,势必存在着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存在缺陷到不断完善的发展历程。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相较其他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相对比较落后,这就决定了我国的机械自动化过程将是一个长期并且艰难的过程。再者,从我国的基本情况来看,实现全盘的自动化并非我国最紧要的需求。相比自动化工厂的建立,发展工艺水平较为成熟的集中生产自动化技术更是我国的现实需要。而在机械自动化系统中既有自动化程序又有传统的设备,并且人工在某些环节可以进行参与,这才是真正适合我国基本国情、又有利于机械自动化发展的一个良好方案。所以,这里所讲的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机械自动化技术就是指发展那些实用的、适用的技术。

3.4 注重人才培养

机械自动化是一项十分新型的技术,包含了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这就决定了机械自动化的研发部门要引进多方面、多领域的人才,以开展在学科交叉背景下的科学研发工作。同时,引进与培育人才的重要性在于改变传统以经验为主的管理模式,这就需要对工程技术人员、员工等进行大量的培训工作,提升其知识水平。

4 结语

机械自动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对于企业生产成本的降低、生产效率的提升、利润成本的增加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而我国机械自动化水平较低的现状无疑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制约。通过上文的探讨我们可以知道,要想发展机械自动化,就要发展适应我国基本国情的技术,努力实现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机械自动化科学技术;同时,我国的机械自动化研究者也要有开放的眼光,积极向世界先进技术学习,并且将世界先进技术与我国的实际状况相结合,走我国的机械自动化发展之路,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机械自动化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篇(4)

我国目前仍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推进阶段。在这一阶段,以工业为主、重工业占较大比重的产业结构格局不会有大的改变,对能源和其他重要资源高需求的格局仍将持续。人为改变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压低工业比重,既不合理,空间也不大。缓解资源环境压力,主要着力点要放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改进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生产布局结构等上来,以此平衡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压力加大之间的关系。

从国际经验看,一个国家连续4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尚无先例。我国已经连续30年保持9%以上的高增长,这种势头不可能长期持续。在这次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的经济增长率曾一度下降到6%左右,伴随的状况是企业利润急剧减少,财政收入大幅下滑,失业问题突出。由于资源价格上升,加上劳动力等其他要素的成本上升,我国经济将长期面对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如果说现有经济发展方式在高速增长期尚能维持,一旦转入中低增长期,其实质性转变势在必行。

一、以破解资源环境难题为重点,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当前以破解资源环境难题为重点,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有利条件明显多于以往。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我国总体上已经到了可以争取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相平衡、相协调的发展阶段。一方面,资源环境压力依然很大,另一方面,解决资源环境领域的突出问题,已成为社会公众的内在要求,例如,青山绿水、优美环境、节约型环保型的生活方式等,正在成为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内容。同样重要的是,新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技术进步、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显著提高,能够为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提供体制机制、物质技术和财力上的必要支持。

新形势下破解资源环境难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推动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统筹谋划、重点突破,尽快形成责任明确、价格有效、法律支撑、政策引导的有利于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促进理顺内需和外需、储蓄和消费等重要经济关系,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在更长一个时期内平稳较快可持续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二、深化改革,正确处理好一系列重要关系

实现上述目标,需要有正确的战略,需要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尤其是需要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形成有利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而要在这些方面取得大的进展,则需要正确理解和处理好一系列重要关系。

挑战与机遇的关系。以破解资源环境难题为重点,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要求因扭曲而偏低的资源价格回到合理水平,要求部分由社会承担的环境损害成本内部化为企业成本,要求在节约资源、提高效率、环境保护上有更多投入,这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成本,某些以往由于资源环境价格扭曲和体制漏洞而“占便宜”过多的企业可能出现经营困难,甚至被淘汰。同时应认识到,这些挑战中包含的机遇更多。首先,资源环境成本的完全化和较大程度的市场化,将会形成一种倒逼机制,迫使所有企业按照新的尺度调整投入产出结构,实现绿色转型。历史经验表明,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转向可持续发展模式,都是在遇到某种重大挑战或危机时被“逼”出来的。

篇(5)

随着影视行业的大力发展,电视已由最初的黑白发展为彩色,由无线发展到有线。而近年来,识字电视技术的发展,更是为电视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引进了很多储存与传输的功能。对于计算机技术来说,这些技术的引进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与成就。目前,我国数字电视技术已经得到较好的发展,衍生了有线电视、移动电视、手机电视及多媒体广播电视等。这些产品的完善与更新,可能成为数字电视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

1数字电视技术的概述

1.1涵义

数字电视技术最先起源于西方,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法国、德国、英国等欧洲国家就已经出现数字电视技术,并研究了数字卫星广播节目。在82年,美国的第一台数字电视机成功推出,数字电视技术真正的出现。在二十世纪末,我国开始运用数字电视技术,二十一世纪初研发出新的压缩音频和视频的技术,这一领域有了新的发展。

1.2数字电视技术的特点

(1)首先,比起传统的电视技术,有更好的收视效果。数字电视技术是通过先进的加工制作,进行信号处理,其收视效果比以前的电视更佳,能够为观众更加清晰的画面,带来全新的视听享受,因此数字电视技术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2)传输效率比传统的电视要高。在以前的电视中,由于技术较为落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因此电视节目的质量整体较低。而数字电视技术的运用可以使用网络模拟技术,为观众提供几十套甚至上百套的高清电视节目,满足观众的观看需求。数字电视技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传输的效率,改善了电视的质量,为群众提供了更好的服务。(3)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由于数字电视的信号传输是经过特殊处理,直接由电视台传输到用户的电视,因此它相较于传统电视具有更强的抗干扰能力。一般情况下,数字电视技术不会受到来自外界干扰,如陌生的视频、音频等,这就使得观众在看电视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噪声或是图像不清的现象。

2数字电视技术发展的现状

在近几年来,我国的数字电视技术发展较快,目前已在大多数城市普及,很多农村地区也开始推广数字电视。数字电视技术相对于传统电视技术较为方便简单,只需要在电视安装宽带网络或是机顶盒即可,在安装后,能够接收到国内的很多电视台,观看更加清晰、丰富的电视节目。从现在的状况来看,数字电视技术已经发展为大众的信息技术,它的发展带动了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目前,数字电视技术除了在很多城市普及数字电视以外,还运用到很多其他的领域。例如:互联网的信息传输、有线数字的信号传输以及高清数字电视技术等。这些都给群众带来了更好的生活和享受,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很好的体现。

3数字电视技术的运用

3.1数字电视运用的传输技术

目前,我国数字电视技术要对数字信号进行具体的编码处理之后,才能使原来的数字信号与先有的网络相匹配。要防止外界的线路及视频等对电视信号产生干扰及各个信号之间互相产生干扰,可以调整信号之间的乱码纠错,以及处理好数字信号的差分。在对高频率的载波进行分析时,要与混合传输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电缆链路和光链路的正常运行。

3.2数字电视的复用技术

在模拟数字电视技术中,复用技术的运用较少,但在数字电视技术中却出现较多的复用技术。复用技术是指运用复合器将数字电视中的各类信号进行整合,使其形成一条完整的数据流,并使数据流形成电路的串联形式来输送。在接收数据流后,要反复的操作这一流程。在复用技术运用于数字电视中,数字电视技术能够实现分级、扩展和交互。随着光纤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宽带综合数字技术可能会成为未来高新技术的关注点。

3.3新的SDL技术

在数字电视技术中,SDL技术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SDL技术能够在高速传输兼容状态下,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并能将各类不易解决的问题解决。目前,SDL技术已经能够很好的在各种类型的信号上运用,其效果也较为明显。此外,SDL技术能够很好的体现兼容性,对数字电视中的信号安全起了一定的保障作用。

4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前景

4.1高清数字化电视的普及

近年来,随着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国内很多电视制作部门开始着力研究高清电视节目的制作,目前已经得到较好的发展,数量也在不断增多。此外,人们对高清数字化电视的需求也逐渐增大,因此国家必须致力于高清数字化电视的研究,提高技术水平,以提高高清数字电视的产量及质量,实现高清数字化电视的普及。

4.2实现网络电视的普及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带来了新的数字化电视技术,同时人类已经逐渐进入网络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渗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并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互联网的应用也为人们带来了很多方便,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渠道更加广阔,人们之间的距离有效的缩短,为人们制造了很多便利。因此,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要满足人们今后的需求,实现网络电视的普及,才能更好的方便人们的观看与工作。

4.3卫星直播电视

卫星直播电视主要是指通过卫星来接收电视节目,这种方式在近年来也开始出现。它比起传统的电视有很大的优势,可以接收到国内的大多数节目,并能够通过DTH来接收部分国外的节目。因此,随着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电视行业的相关部门要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发展卫星直播电视,为观众带来更好的享受和服务。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视技术不断更新,数字电视技术成为我国广电事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并广泛的运用于各个领域。数字电视技术水平的提高,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多便利,改变着人们的娱乐方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作者:陈明波 赵挹峰 单位:奉化市溪口风景区广播电视站

参考文献

[1]方磊,樊云,赵想瑞等.数字电视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电视技术,2014,38(z2):355-356.

[2]赵志刚.刍议数字电视技术在有线电视网络中的应用及发展[J].中国电子商务,2011(5):30.

[3]程汉婴,龚晓鸣.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和最新进展[J].中国有线电视,2012(2):127-129.

篇(6)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4-0023-02

伴随着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数字电视技术也变得越来越成熟起来,我国数字电视技术在这个领域中起步相对较晚,目前还处于一种被动改变的状态当中,发展还面临着很多困难,要想解决我国的数字电视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就需要不断进行电视行业的技术革新,同时配备更好的数字电视技术工程师进行相应的工作,这样才能够促进我国数字电视的进一步改善,从而使我国的数字电视技术能够跟国际相

接轨。

1 当前我国数字电视技术发展的现状分析

数字电视技术所指代的就是,从演播室到发射到信号的传输以及到信号的接收这样一整套环节,都是用数字电视的信号系统来进行完成的。这种信号在实际传输过程中的损失相对较小,而且还能够保证从传输到接收过程,达到真正提升质量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可以看到我国的数字电视技术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和完善。另外还需要知道的就是数字电视技术在当前的电视传媒中的优势是什么?对于数字电视传媒来说,数字电视技术能很好地将视频、音频同步传输到接收器的另外一个端口,这样的话就是满足了人们对于电视的高清晰状态的要求,而且还能够做到较好地将数字电视的画面保存好,以便能够达到人们对于数字电视欣赏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可以看到的是数字电视技术往往采用的是双向的信息传输技术,这样的信息传输技术不仅仅可以增强双方相互交换的能力,而且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来获取网络上的增值服务,这种增值服务往往不仅仅单纯在视频的点播、网页的浏览,同时数字电视的用户还可以实现远程的教学或者是远程的就医等多个方面的增值商业服务。另外,数字电视能够给人们提供更多的关于互联网、电视、广播等多个媒体与一体的这种增值服务,从这里可以看到,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是个性化服务的一种体现,也是数字化服务之后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进一步丰富的体现。

就目前我国的数字电视技术发展的现状来看,要与西方国家晚十年左右的时间。我国最早运用的数字电视技术大概是在2000年的时候。但是由于我国数字电视的配套设施还不健全,导致了我国数字电视技术迟迟不能够进行广泛的应用起来。我国的数字电视技术在推广的过程中,受到了广大用户的好评,通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之后,就慢慢地在全国开始普及起来,最开始数字电视的开始是从上海市开始的,这个时间大概在2002年的时候。目前我国的数字电视在向普通用户推广的过程中,主要使用的是两种推广的方式,一种就是在政府的支持下的整体数字电视的转换,另外一种就是依靠市场的整体性转换,这里主要就是通过数字付费的方式来进行增加的用户。数字电视在实际的推广过程中,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数字电视技术是一项精密技术,而且在整个投入过程中的成本又相对较大,对于一般的家庭用户来说,他们不愿意去负担这么多的费用。在对于数字电视的推广和应用的过程中,采取的措施是进一步降低进入的门槛,从最基本的数字电视技术开始,将互联网的技术充分融入到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当中,为促进数字电视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完善起来,从而,让数字电视技术用户能够用电视也感受到互联网的魅力所在,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互联网用户。所以说我国的数字电视用户目前对于真正的数字电视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于数字电视的发展前景来说,还有着相当大的潜力可以挖掘,为数字电视用户的进一步增多,同时为数字化电视技术的商业增值服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2 我国数字电视技术发展的前景展望

对于我国的数字电视技术未来发展的状况,与传统的模拟电视相比较可以看到,数字电视不但可以为数字电视用户提供欣赏的电视节目,而且还能够给他们提供必要的生活信息、服务信息以及娱乐活动等,这些信息的服务都是以前模拟电视所不能够取代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未来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程度会越来越多,而且愿意通过数字电视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将自己数字电视的商业附加值增多起来,这样不仅仅可以提高数字电视的应用效果,而且还可以努力提升和完善数字电视技术的应用效果。

未来我国数字电视技术在发展的前景上面可以说是非常光明的。数字电视技术利用宽带互联网作为通讯的基础设施,以家用电视机作为最主要的终端设备,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多种技术于一体,通过互联网络协议向家庭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式数字媒体服务的新技术。目前,数字电视的功能集中表现在“广播”和“交互”上。从这点上可以看出来,未来数字电视技术更多的是将过去单向的信息接收,转化成为一个双向的互动的传输过程,这种双向的互动传输过程所带来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的根本改变。从而真正满足每个用户娱乐生活的个性化需求。交互数字电视最迷人的功能就在于其互动功能。我国未来数字电视将会主要往以下几个重要的方面发展:首先就是视频点播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和使用,改变过去那种被动接受局面,可以尽可能地按照观众的要求来提供服务,其次就是可以给观众预留一定的空间让他们能够欣赏到他们喜欢的电视节目。再次出现的内容就是宽带接入和电子邮件,有线电视数字机顶盒可以通过内置的电缆调制解调器方便地实现Internet接入功能,并可以提供以太网接口,用来连接PC。这样就能够方便电视观众在使用电视的时候,可以将自己的电脑接入到电视当中,提升了电视与互联网的交互使用。在未来的数字电视技术中,还将要突破的一项技术性革命,就是通过互联网技术以及电视的视频系统,可以实现互联网的视频通话功能,这样的话不仅仅是拉近了远距离人们的生活,而且改变了以往的人们对于日常通信内容的革命。一旦互联网接入到数字电视当中去,这种互动电视的功能就显示出来了,伴随着交互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脑和电视的界限进一步模糊,两者之间的界定就变得越来越小,以后的数字电视就可以像电脑一样进行浏览网页、收发邮件、进行各种有关于互联网的使用。可以说,数字电视技术的应用应该是一次革命性的技术革新,给人们的业余生活带来了更为丰富多彩的内容。

3 结语

综上所述,数字电视技术的应用可以说是一项新的技术革命,这项新的技术革命将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我国,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数字电视技术的进一步完善,未来的数字电视将会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状况,让人们能够享受得到更多关于数字技术带来的便利生活。

参考文献

[1] 杨艳花.浅谈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和前景[J].科技信息,2011,(14).

[2] 朱丽丽,刘鹏.简析数字电视技术及如何培养高技能的影视技术兵[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0).

[3] 郝中武.浅谈数字电视的技术原理与未来发展趋势[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0,(7).

[4] 于波.浅谈数字电视技术的现状与趋向[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0,(6).

[5] 吴昌进.浅析当前有线电视网络中数字电视技术应用及发展前景[J].科技资讯,2010,(13).

篇(7)

电子信息技术是利用通信、电子、信息融合一体的专业技术,通过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计算机数据的存储控制和管理。根据信息的相关内容,不断完善电子信息设备的设计标准,完成系统的设计、集成、开发等步骤。电子信息工程需要对图像、数据、声音、信号等进行传递,提高电子信息技术的有效控制过程,确保电子信息技术在各项设备中的应用效果。按照电子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标准,准确的分析其内部的重要性价值。根据实际应用的独立发展特点,准确的分析涵盖的内容和广泛性意义,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不断提升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确保电子信息技术产品的快速应用和发展。

1电子信息的应用概念

电子信息是以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为发展基础,利用因特网数据存储、传输平台,实现的信息应用。高中生需要结合实际生活和学习内容,正确的认识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标准,合理的分析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特点和不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良好的应用标准提升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提升我国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建立良好的信息规划管理标准。

2电子信息的作用

电子信息技术自21世纪初期开始发展起来,信息技术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渠道,受国内外的广泛影响,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在经济、社会、政治领域都有快速的发展。在新型历史条件发展下,需要不断深化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应用水平,分析电子信息技术生产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内容,明确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标准,细化其中的应用技术标准,对相关的技术核心内容和拓展手段进行提升。根据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体系,逐步建立起服务于国家快速发展的成果标准,逐步改变现有的发展阻碍,提升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准。按照电子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需求,完善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式和方向,拓展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意义。电子信息技术在社会商务应用中需求量逐步提升。

3电子信息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

3.1促进信息建设发展水平的提升

加强电子信息工程建设水平的快速发展,推进信息项目建设的发展,实现投资力度的提升,不断完善投资和融资发展的管理渠道,建立良好的信息建设发展基础,保证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水平。我国正长期处于发展阶段,需要对现有的电子信息技术进行渠道融合,建立良好的电子信息基础性工程,加强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不断完善电子通信渠道的拓展,实现数字化、信息化、互联网产业化的应用,服务于现有的软件信息服务发展开发的标准,逐步促进现代企业产品的创新发展,顺应现有的改造标准,提升产业的顺利发展途径。

3.2优化创新技术发展环境

建立良好的电子信息创新发展标准,按照人才的需求方式,不断提升电子信息技术环境的拓展,实现二者的辅助互进,不断提升电子信息的创新发展,改变现有的环境,建立良好的人文思想技术发展关系,不断创新发展电子信息技术,优化电子信息技术,实现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3.3拓展网络信息平台的交流和建设

创新发展电子网络信息平台的发展建设水平,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良好的学习、生活、交流标准,逐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充分发挥现代科技信息作用,提升网络信息的发展速度,实现交流和建设水平的快速发展。

3.4创新发展电子信息服务标准

加强电子信息创新服务的快速发展,以良好的责任意识和保护意识为前提,培养良好的信息发展技术标准,不断提升电子信息生存发展的关键环节,加强电子信息技术的设备与现代环境服务技术的快速发展,实现电子信息企业生存标准的提升。根据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标准和设备的合作方式,准确的分析企业主要创新技术发展体制,增强电子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制造过程,实现信息产品的有效创新和快速发展,逐步增强电子信息产品的发展竞争实力。

3.5拓展培养优秀的专业电子信息技术人才

加强拓展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按照特定的发展空间,对原有的电子信息网络平台进行维护,创新发展适合电子技术应用的标准,以防火墙和杀毒软件为基础,完善实际网络聊天的保密性,不可以随便将电话号码通知到对方,不可以随意将聊天信息进行公开,实现私人化上网信息记录的准确性,避免电子信息应用可能产生的各种安全隐患的发生。加强对自我培训水平的提升,高中生需要建立合理的信息发展标准,完善电子信息建设水平,确保电子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

3.6有效的分配学生可以使用的电子信息资源

电子信息网络需要准确的完善信息技术的应用标准,保证电子信息资源的有效分配,按照人们的喜好和需求,对网络建立良好的标准,适合学生学习需求,推进信息网络化素质教育,完善学生的网络学习水平,提升网络化建设,网络化学习和网络化的应用。深入的分析高中生的需求,开展信息网络课,认真的引导学生正确学习网络信息和应用网络信息的发展途径标准,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思想和教育标准,不断提升学生正确的网络学习应用方式,享受其中的科技成果,实现对信息网络应用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

4结语

综上所述,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是时代快速发展的趋势,受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人们往往需要建立良好的发展需求途径,根据实际需要,准确的分析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技术标准,从实际情况出发,拓展电子信息生活应用的发展水平,不断完善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改善现有的技术发展需求,拓展实现电子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未来需要加强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应用,按照高中生学习的需要,逐步分析教学课程和教学标准的相关要点,准确的分析实际可应用的内容,制定良好的信息应用发展流程,提升现代电子信息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清林.浅谈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J].电子制作,2013(19).

篇(8)

在古典经济学中,直到20世纪下半叶,舒尔茨等经济学家提出完整的人力资本理论。他认为,所谓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中国学者李宝元(2000)指出,人力资本的内涵主要指通过教育、培训和其他正规和非正规的学习过程,以及通过健康投资、劳动力迁移等手段而凝结在自然人身上的知识、技能、优良品质和所有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能力。

一 中国农村人力资本现状

1.农村人力资本不断提升,但存量仍然较低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统计年鉴》显示(见表1),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城乡人口数的比重在逐步下降,但由于基数过大,乡村人口逐年增长。也就是说,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人口对象在进一步扩大。

在国家“普九”教育与扫盲教育政策的指导下,随着各方面教育投入的增加,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逐年增加。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所占比重稳步增加,不识字或识字很少,以及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数比例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呈明显下降趋势。但总的来看,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仍然偏低。张亿钧(2007)在计算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的年限后发现,2003年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33年,比城市劳动力少了3年,不难看出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偏低。

2.城乡人力资本差异明显

从2009年城乡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来看,农村劳动力文盲半文盲率、小学文化程度人口、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分别比城镇劳动力高3.5、15.3、13.4个百分点,而高中文化程度与大专及大专以上人口却分别比城镇低10.2、16.5个百分点。农村大专及大专以上的劳动力比例仅为2%,而城镇这一比率已达18.5%,城乡人力资本差异由此可见一斑。城乡现实存在的收入差距更主要的是财政在教育投入上的城乡“二元标准”,造成了我国城乡人力资本投入的不平衡。据测算,2003年我国平均初中生均教育经费(包括城市学生在内)与农村初中生均经费比是1.38∶1,平均小学生均教育经费(包括城市学生在内)与农村小学生均经费比是1.22∶1。教育投入的不平衡直接导致了城乡人力资本的差异,农村教育经费长期不足已严重阻碍农村教育的发展,阻碍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人力资本的提升。张文玺(2007)指出,在有限的财政资源下,由于城市优先政策造成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分配上的不平等。尤其是在基础教育和初等教育方面,投向城市的预算内财政资源要远远高于农村,导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非常突出。

3.农村人力资本地区之间差异大

我国农村教育投入主要来自于地方政府,中央财政预算内投入只占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2.5%左右,因此地方经济的发展与农村教育投入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而农村教育投入的多寡,又直接影响到区域间劳动力接受教育的机会与水平不同,进而引起人力资本的差异。按经济发展水平从小到大将各省市自治区进行排列,可以看出一个明显的趋势,即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普遍高于落后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米本家(2009)指出,2006年人均教育经费最高的省份是北京,达3443元,最低的是贵州,仅371元,贵州仅为北京的10.78%。2006年人均教育经费在800元以上的省份是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除外均是东部省份。

篇(9)

一、引言

湖北省经济技术开发区自1988年起步,经1992年大发展,至2003年的整顿规范,现已有3家国家级开发区。104家省级开发区。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湖北省107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拥有35782家企业,年末从业人员172.6万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5992.6亿元,工业总产值4774.6亿元,工业增加值1464亿元,实际上缴税收291.8亿元,出口创汇38.7亿美元。2007年湖北省经济技术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湖北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4.88%,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共计1020.4亿元,比2006年上涨55.9%;施工项目3259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97个,外商投资项目809个,外商投资金额18.4亿美元,比2006年上涨12.9%。成立开发区的初衷就是为了吸引外商投资,改革开放后,“市场换技术”的思想认为通过吸引外资会使中国的企业得到资金、技术或“在外国企业的指导下提高管理水平”。但在经过一段时间后,人们普遍发现“市场换技术”没有换来技术,却慢慢丢失了市场、优势品牌。那么中部的湖北地区,经济水平处于全国的中等程度,外商投资对开发区企业集群的发展到底有什么影响?企业集群的发展对外商投资有没有推动作用?我们还要对开发区的招商引资采取什么措施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外商投资效用?这些都是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文献综述

国外学术界对产业集群与FDI关系展开的实证研究表明,外国投资者可以从产业集群中得到很大好处(Headand Ries,1996;Kinoshita and Mody,2001;Belferbos andCarree,2002;Yeung et al,2006)。首先,外国投资者可以从相关的公司和其他外国公司获取市场信息,特别是从较早进入市场者获得这样一些信息:劳动力市场、外商投资的规制政策、选择伙伴关系的策略、商品的分销渠道、基础设施以及原材料所需的业务运作(Kinoshita and Mody,2001;He,2003)。其次,外国公司可以通过作为供应商或买家利用商业网络实现规模经济,通过本地化的贸易联系降低成本,避免投入供应和市场需求的不明朗因素(Belderbos and Carree,2002;Yeung et al,2006)。外国公司可以分享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与相关公司一起接受专业服务,例如培训,后勤和政府服务(Head and Ries,19961。最后,在地理上集聚产业往往发展强大的本地商业联系。因此,外国投资者可以很容易通过加入本地化的经营网络进入这些行业,减少交易成本和经营风险(Yeung et al,2006)。

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学术界逐渐注意到跨国公司成为部分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将其直接纳入产业集群的研究体系。他们提出主体跨国公司是开放型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时学术界更加注重对产业集群的作用以及引入的产业集群之演进过程。Markusen(1996)提出外资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可以成为产业集群的领导者。他们第一次指出在研究外向型产业集群区域时,必须将大企业或跨国公司纳入研究范畴。Barrell(1999)发现同特定产业相关的集聚效应对美国在欧洲的直接投资产生显著的影响。Guimaraes(2000)对欧洲厂商在葡萄牙的直接投资进行研究,证实了产业集群效应的显著影响。国外学者也提出了跨国公司对产业集群演进的作用。Gereffi(2001)指出跨国公司能否推动外向型集群的产业升级还要取决于集群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整合方式、价值链的权力主体以及权力实施方式。Zhou&Tong(2003)从集群创新提出国际直接投资并不能降低地区本身在促进技术进步方面的影响力。

21世纪初期,国内学者也开始探寻产业集群与FDI的互动关系。吴丰(2000)认为FDI增量的区位选择受到特定区位FDI存量的影响,即某一区域的外国资本控制的厂商越多,新的外商将更倾向于投资该区域,体现出一种“路径依赖”,进而影响后续的FDI之聚集。贺灿飞和魏后凯(2001)认为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取决于信息成本和集聚经济以及人力资本等变量。梁琦(2003)从垂直跨国公司和水平跨国公司两个角度分析其与产业集群的关系,得出地区的开放性和产业集群所产生的关联效应是吸引区位选择的最主要的驱动力。总而言之,国内外学术界多以国家层面或城市层面来探讨外商投资和开发区产业集群的关系,而从省级这一层面探讨的相对较少。

三、模型、数据与研究方法

(一)为了解湖北省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与外商投资之间的关系,首先检验开发区的经济发展与外商投资相互作用,使用格兰杰因果检验看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1、变量设定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湖北统计年鉴(2008年)》。湖北省一共有107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剔除没有外商投资或者统计数字缺失的27个开发区,得到160个有效样本,时间跨度2006 2007年。本文的主要变量包括:Y1i为第i个经济技术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Y2i为第i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技工贸总收入;X为第i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外商投资金额。统计软件使用EVIEWS3.1版本。

2、基本检验

为检验外商投资与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以及外商投资与技工贸总收入之间的关系,我们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如表1、表2。

可见,对于Y1不是x1的格兰杰成因的原假设,拒绝它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是0,000,表明Y1不是x1的格兰杰成因的概率较小,拒绝原假设。第二个检验的相伴概率只有0.09,表明至少在10%的置信水平下,可以认为x1是Y1的格兰杰成因。

可见,对于Y2不是x1的格兰杰成因的原假设,拒绝它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是0.04,表明至少在5%的置信水平下,可以认为Y2是x1的格兰杰成因,第二个检验

的相伴概率只有0.000,表明x1不是Y2的格兰杰成因的概率较小,拒绝原假设。

(二)研究外商投资对开发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变量设定与第1部分相同,据此,构建模型:

(三)为了验证开发区企业集群创新能力、企业集群的外向程度、企业集群的政府规制对外商投资的吸引作用,我们设定变量Ⅲ为企业集群的创新能力,Hi=单个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变量EXi为企业集群的外向程度,EXi=单个企业出口总额,变量Gi为企业集群的政府规制,用税收总额来表示,用FDIi作为外商投资总额代表外商投资程度,数据来源于《湖北统计年鉴(2008)》。据此建立模型,如下:

四、实证结果分析与对策建议

(一)实证结果分析

1、通过表1和表2可以看出,外商投资与开发区经济发展互为因果关系,也就是外商投资通过技术、资金、管理等推动了开发区经济的发展,而开发区所产生的集聚经济效应也有效地吸引外商前来投资。

2、通过表3可以看出,模型(1)-(4)拟合优度都比较高,达到0.9左右,说明外商投资对开发区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技工贸总收入都有较大的贡献度。2006年的外商投资额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回归系数是0.963,说明贡献度较高,2006年的外商投资额对2007年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回归系数是0.566,2007年的外商投资额对2007年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回归系数是0.412,说明2006年外商投资额对2007年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贡献度比2007年外商投资额对2007年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贡献度高,证明了外商投资对开发区工业经济的发展有一个滞后期,投资成果要到第二年才能更好地地显示。2006年的外商投资额对技工贸总收入的回归系数是0.948,说明贡献度也较高,但低于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贡献度。2006年的外商投资额2007年的技工贸总收入的回归系数是0.842,2007年的外商投资额对2007年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回归系数是0.121,说明2006年外商投资额对2007年的技工贸总收入的贡献度比2007年外商投资额对2007年的技工贸总收入的贡献度高0.721,证明了2007年外商投资对开发区科技活动的发展有一个明显的滞后期,投资成果要到第二年才能更好地显示。

3、通过表4、表5可以看出,开发区的创新能力,外向性以及政府税收对外商投资存在显著影响,方程的拟合优度达到0.950。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对外商投资吸引最大。2006年是0.540,而2007年达到0.739。其次是开发区外向型,2006年出口总额对外商投资回归系数是0.375,而2007年为0.183。再次是政府的税收,2006年开发区的税收对外商投资的相关系数是0.134,t值的相伴概率是0.08,在10%的置信区间下可以拒绝原假设。2007年开发区的税收对外商投资回归t值的相伴概率是0.228,则不能拒绝原假设,说明开发区税收与外商投资没有对应关系,这可能是由于2007年出台的“两税合一”统一内外资企业的税率所产生的影响。

篇(10)

关键词:马克思 科学技术资源 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资源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马克思(1980)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而这种动因自身——它们的巨大效率——又和生产它们所花费的直接劳动时间不成比例,相反地却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首先,普及和应用科学技术,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技巧,开发劳动者的潜能,提高工人的熟练程度,能使其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量增加,从而劳动生产率也会提高。其次,应用科学技术可以变革劳动资料,增进劳动资料的效能。劳动资料效能发挥程度越高,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所生产的产品就会增多,劳动生产率就会提高。最后,科学技术作用于劳动对象,可以发现更适合使用的原材料和矿产资源,能使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更多的产品,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科学技术资源是节省生产成本的重要途径

一是自然力代替人力 “它就可以使资本家(以及社会)不费分文,而使商品绝对降价”(马克思、恩格斯,1973)。 二是“劳动生产力越高,消耗在一定量产品上的劳动就越少,因而产品的价值也越小”(马克思、恩格斯,1995)。 三是“机器能够完成以前工人完成的同样的劳动”(马克思、恩格斯,1980)。从而可以节约工资支出。四是应用科学技术成果,提高资本周转速度,节省流动资本,从而实现“生产领域中劳动时间间隙的节约”(马克思、恩格斯,1985)。五是应用科学技术成果,使各种废料在生产中得到利用,必将极大地降低成本。

(三)科学技术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马克思(1979)指出:“所谓科学力量,不仅指它自身,而且还包括为生产所占有的、甚至已经实现于生产中的科学力量”。现代社会不管它是处于何种制度,都是以社会生产力一定程度的发展为前提的。由于在生产力里面包括科学,因而也可以说是以科学技术一定程度的发展为前提的。没有科学技术这个前提,就没有不断扩大的再生产,从而也就没有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四)科学技术资源将引起劳动组织的变革

马克思(1972)指出:“在工场手工业中,社会劳动过程的组织纯粹是主观的,是局部工人的结合;在机器体系中,大工业具有完全客观的生产机体,这个机体作为现存的物质生产条件出现在工人面前”。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工场内由纯粹主观的局部工人的结合,到机器大工业时期,工厂内是由劳动资料本身的性质所决定技术上的客观的整体工人的社会化协同劳动,这在劳动过程的组织方面是一个巨大的变革。推动这一变革的动力,是来自科学技术的物质载体机器的应用。

(五)科学技术资源将引起全部经济结构的重大变革

恩格斯(1971)指出:“现代工业通过机器、化学过程和其他方法,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应用,必然引起社会生产的技术基础的变革,从而在社会内部的各种结构及其比例关系都会随着发生变革。一些生产部门削弱了,一些生产部门拓展了;一些生产部门产生了,一些生产部门淘汰了。

(六)科学技术资源将引起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改造

马克思(1995)指出:“在现代这种邪恶的基础上,劳动生产力的任何新的发展,都不可避免地要加深社会对比和加强社会对抗”。在人类历史上,资产阶级第一次有意识地应用科学技术成就,迅速发展生产力,壮大了自己的经济实力,并相应地推动全部社会经济结构实行根本性改造。以产业革命完成为标志,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取得了对封建制度的彻底胜利。但是,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成为资本家发财致富的手段,表现为对劳动者敌对和统治的力量。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抗的必然发展趋势,是资产阶级的彻底灭亡,一切阶级对立彻底消失。

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

(一)科学技术成果日益与实际活动相结合

马克思(1978)指出:“只有在这种生产方式下,才第一次产生了只有用科学方法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科学技术有一种与实际相结合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对剩余价值不断扩大的追逐欲望,加之资本家之间竞争的压力,驱使资本家为解决生产经营中不断产生的实际问题而寻求科学技术成果,为解决生产经营中不断产生出来的实际问题而应用科学技术成果。正如马克思(1978)所说:“资本不创造科学,但是它为了生产过程的需要,利用科学,占有科学”。

(二)社会经济发展日趋依赖于科学技术成果

马克思(1978)指出:“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而科学反过来成了生产过程的因素即所谓职能”。 为生产服务的科学,成为生产过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由于每一项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都成为新的发明或生产方法的新的改进的基础,就使得生产过程中科学技术要素的积累越来越巨大,以致使生产过程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科学。同时,整个社会的一切生产部门都是有密切联系的。一个生产部门应用某种科学技术成果,势必产生另一些生产部门发生相关技术变革的必要性,从而会促进另一些生产部门应用相关科学技术成果,这就会最终引起各生产部门一系列连锁的技术上的变革。显然,科学技术因素在整个社会经济中也会越来越居重要的地位。

(三)科学技术研究逐渐成为一种特殊的职业

恩格斯(1980)指出:“科学在直接生产上的应用本身就成为对科学具有决定性的和推动作用的要素”。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诞生以前,有限的知识和经验是同劳动本身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并没有发展成为同劳动相分离的独立的力量。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诞生,人类开始在不断扩大的基础之上为科学技术的研究和革新提供物质手段,科学技术作为社会生产的因素越来越重要,科学技术成果的规模、效能、种类不断扩大,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社会分工不断扩大,加上科学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及其随之而来的竞争压力,“发明成了一种特殊职业”(马克思、恩格斯,1979)。

(四)科学技术成果使社会生产具有更大的扩张能力

马克思(1972)指出:“正像只要提高劳动力的紧张程度就能加强对自然财富的利用一样,科学和技术使执行职能的资本具有一种不以它的一定量为转移的扩张能力”。科学技术对生产过程所产生的扩张能力,既包括在追加投资条件下,应用科学技术成果可以增加有用物质的数量和增加已知物质的用途;也包括利用科学技术成果在不增加投资的条件下,生产出效率更高的劳动资料在生产中进行应用,使改良了的原料和辅助材料再投入生产过程,以提高劳动效率;同时,还包括利用科学技术成果,无需增加投资,就可把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的废料造成新材料重新投回生产过程,实现生产的扩大。

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途径

(一)重视基础理论研究

恩格斯(1975)指出:“经验自然科学积累了如此庞大数量的实证的知识材料,以致在每一个研究领域中有系统的和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把这些材料加以整理的必要,就简直成为不可避免的。建立各个知识领域互相间的正确联系,也同样成为不可避免的”。一旦各种理论自然科学建立起来,就会对各种经验自然科学、各种技术性科学和各种专门技术,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同时,这些学科也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就可以摆脱思维上的狭隘性、视野上的局部性、方法上的片面性,不断纠正其错误,开阔其眼界,丰富其内容。

(二)科学技术要面向经济现实

恩格斯(1975)指出“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生产决定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经济发展的需要产生了科学和决定科学发展的方向。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应该允许有一些不是现存的生产需要而提出的课题,允许有一些科研成果暂时不能为现实的生产服务,但是,它们绝不能成为自然科学研究的主流。只有把有限的财力、物力和智力运用于和直接服务于当前的经济建设,自然科学技术的研究才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才能显示其生命力,发挥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三)发现和总结前人的经验、知识和发明

恩格斯(1975)指出:“蒸汽机是第一个真正国际性的发明,而这个事实又证实了一个巨大的历史性的进步”。蒸汽机的发明是由瓦特完成的,但它是许多人的智慧的结晶,是瓦特集中前人的发明、经验和知识的结果,它不是瓦特一个人的功劳。科技工作者应该重视前人的经验、知识和发明,善于对其进行总结,才能取得更大的成果。同时,历史不外是各个时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会继承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科学技术成果。历史上的每一项发明,都是新发明的基础。现实社会只有在继承科学技术遗产的基础之上,才能有超越前人的科学技术建树。

(四)重视劳动者和未来劳动者的技术教育

恩格斯(1971)指出:“如果技术教育能够一方面设法至少使那些最富有生命力的最普遍的工业部门的经营比较合理,另一方面又对儿童事先进行普通技术训练,使他们能够比较容易地转到其他工业部门,那么,技术教育也许就能够最快地达到自己的目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和应达到的水平,不仅取决于科学技术工作者队伍的状况、科学技术条件和国家的经济实力,而且也取决于广大劳动群众的文化水平和科学技术知识掌握的状况。没有广大劳动者对科学技术成果的理解和掌握,再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也是无法应用、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的。因此,应加强对劳动者和未来劳动者的技术教育。

(五)学习和利用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

马克思(1995)指出:“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马克思之所以主张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原因在于:一方面,科学技术是没有阶级性的,是没有国界的,是人类共同拥有的财富。另一方面,各国科学技术发展不平衡,具有极大的互补性。有的国家科学技术成果多,有的国家科学技术成果少;有的国家有某种技术,有的国家没有某种技术。当然,最为重要的是科学技术成果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六)鼓励科技工作者攀登科技高峰

马克思(1972)指出“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尖”。自然科学不是现有自然界表象的简单概括,而是对自然界发展规律深刻认识的凝结。许多科学技术成果的取得,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每一项科学技术成果不仅是历代以来人们智慧的发掘和继承,也是同时代人的发现、发明的集合和总结。科技工作者应该付出巨大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不断探索科学技术的奥秘,攀登科学技术的高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人民出版社,1980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M].人民出版社,1973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M].人民出版社,1985

5.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科学技术[M].人民出版社,1979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972

7.恩格斯.反杜林论[M].人民出版社,1971

上一篇: 经济与环境的关系 下一篇: 老年人护理技巧与方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