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运维市场现状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02 10:19:4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电力运维市场现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电力运维市场现状

篇(1)

引言

电力信息通信网络的建设是推动电力系统智能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其功能主要表F在对电网运营状态的实时把握,数据信息的准确获取以及信息通信资源的合理配置等。对于电力企业而言,电力信息通信网络一体化运维体系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业务服务水平。因此,本文对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的分析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1、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的发展状况

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的发展水平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国家能源战略,作为支撑智能电网的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将实现电力系统环节的全覆盖,实现与用户的双向互动。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发展是各电力企业共同努力的方向,然而在电力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的发展过程中,迫于智能电网的需求,通信网的规模和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涵盖发电、输电、配网、用电、调度、变电6大环节的通信网络建设是信息一体化运维体系发展的难点。现阶段,我国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以下几方面问题:首先,信息通信的智能化发展离不开资源的合理配置,然而受到通信和信息专业资源特点的约束,在运维管理时很难使多样化的信息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从而阻碍了信息通信的发展。在优化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的过程中,信息资源和通信方式的多样化特征限制了统一管理模式的发展,当管理方式不统一时很难提高通信和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其次,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监督系统,然而目前建立的运维体系中,信息系统和通信监督系统的独立性较为突出,监督系统性能不够完善。经过通信监督体系测得的电网数据信息在信度方面可以满足一定的要求,但是受到监测范围的约束,效度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的特征

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和互动化四个方面,其中数字化特征主要体现在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中的数字化电表和其它用电设备等。信息化则体现在运维体系中市场信息、电网信息、用户信息与宽带信息形成的信息平台。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的自动化特征主要体现在电网运行过程中安全稳定控制,变电站自动化与用户用电系统的智能控制等,而互动化则是体现在电网、发电与用户以信息为基础的互动和决策。

3、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的管理方法和优化策略

3.1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的管理方法

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的管理方法主要包括转化资源模型、融合检测数据、配置预警设备和建立信息体制等。针对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加强信息资源模型的针对性建设,实现必要的资源模型转化是十分必要的,即在转化资源模型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不同的资源具有的信息属性,对不同种类的信息资源进行分类和梳理,形成自上而下或由重到轻的信息级别,并在其基础上结合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整合所有相关资源。其次,转化信息资源模型时还要调整信息系统的模式,将信息与电力系统功能匹配在一起,保证电力运行状态的准确反映。最后,反映信息的总结分析是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的重要举措。融合检测数据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各种测试数据信息间的联系,进而提高检测监督体系的功能表达效度。配置预警设备是为了完善通信监督体系,实时反映运维体系中存在的各种风险,从而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信息体制的建立则是为了规范和统一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的管理方式,其贯穿于通信网络发展的各个环节当中,可以保证运维体系发展的经济性和层次化。

3.2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的优化策略

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是智能电网的一部分,因此在优化体系的过程中首先要与智能电网业务系统配合在一起,对其进行统一规划。其次,完善电力信息通信平台的网络构架,制定统一的通信标准,实现设备与设备之间,信息与信息之间的互通、交互操作也是十分必要的。电力信息通信体系业务要延伸到相关发电、送变电和终端用电设备等电网末端,在应用过程中要支撑智能电网的数据获取、保护和控制业务,保证运维体系的信度和效度。

3.3改良资源信息模型

要想实现资源信息模型的改良,必须能准确定义与分类资源信息,应按照支撑与优化电力业务的原则,进行物理条件与业务内容的同时着手,使资源信息模型,逐步适应行业技术进步。电力企业在很早之前就应用了信息技术,但就当前实际应用现状而言,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各供电企业必须认清现状,可从资源信息的数据模型着手,重视改良资源信息模型。如重组或重建资源信息系统模型,多次调试、校验资源信息模型,对比分析模型与实际,进行经验与规律的总结,不断改良模型,使模型最大限度地贴合实际情况。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的发展状况,总结了我国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的信息化、自动化和互动化等特征,说明了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在推动智能电网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的管理方法和优化策略。

【参考文献】:

[1]肖玲魁.电力通信信息一体化运维体系运营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6,09:113-114.

篇(2)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3.143

0 前言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发展模式的转型时期,一方面国家斥巨资淘汰落后产能和高耗能、高污染的能源企业,另一方面也在鼓励企业创新经营、管理和生产方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我国经济的“新常态”在带给电力企业发展新机遇的同时,也对电力企业经营能力和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对原有的电力企业工作进行提升。所以员工培训工作成为电力企业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1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电力企业员工培训的意义

1.1 响应国家发展战略,履行企业社会使命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发展阶段,经济结构以及发展方式呈现出合理化的转变趋势。电力企业作为国家重点能源企业,通过科学的员工培训规划,有效的培训侧重点调整以及企业文化以及企业使命精神的灌输,有力的推动电力企业向可持续发展和科技化发展的方向转变,响应国家对于“万众创新”的号召,在发展中调整结构,在改革中实现市场化转变,在经营管理中履行企业的社会使命和民族使命。

1.2 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促进企业市场化改革

一直以来,电力企业的运营成本和管理成本高居不下。使得电力企业在经营利润上始终发展缓慢,不得不依靠其它经营项目进行资金的对冲和资产负责的平衡。在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国内外企业在经营行业上将会进一步融合,竞争的环境也会进一步激烈。通过调整电力企业员工的培训,可以增加电力企业员工对市场环境以及竞争对手的了解程度,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1.3 提升工作能力,提高人才储备

通过对电力企业员工培训侧重点的调整,一方面可以转变员工的工作观念和在岗培训观念,另一方面可以针对市场所需要的服务和产品提升工作专业技术能力。

2 “新常态”背景下电力企业员工培训的侧重点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电力企业在经营方式和工作能力上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提升,因此员工培训需要从以下几个侧重点开展。

2.1 营销服务能力培训

当前电力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营销服务能力。但是在传统的电力企业员工培训中,对云营销能力的培训并不重视。不仅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和受训员工有限,而且在实际培训效果上,不同供电公司的营销服务培训也存在显著的差距。同时在当前社会,营销工作中服务能力和服务态度日益成为营销工作的一项重点,电力企业的员工在服务态度等方面缺少专业的市场化培训,应当进行适当的培训调整。

2.2 运维检修技术和安全作业技术培训

在当前的电力企业运维检修工作中,对输电线路的施工和运维检修技术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电力企业技术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近年来,复杂地形、特高压、超高压项目逐渐增多,简陋的安全防护方式在某些运检维护中已经失去防护能力,所以需要采用更为严格和先进的安全作业防护技术和设备。这也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时期电力企业以人为本工作理念的重要体现。

2.3 工作效率培训

在电力企业传统的工作方式中,不少员工为了减少自己的责任,往往会选择低效的工作方式。电力企业必须增加员工工作效率的培训。通过对员工的工作岗位选择、工作时间安排、工作方式创新和工作成果审核等多个方面,提高员工工作中的工作效率。为电力企业其他工作能力提供可靠的保障。

3 关于当前电力企业员工培训的建议

3.1 统筹培训工作安排

对于电力企业来讲,员工培训工作最难的地方在于如何将受训员工在统一的时间集中到一起。对此,笔者建议电力企业建立地区级别的培训工作负责小组,统筹规划和安排电力企业员工培训人员和培训时间,通过对下辖地区的供电所协调,让员工能接受高级别的专业技能培训。根据业务要求,在业务淡季组织好相关专业的培训工作,为职工提供固定的培训场所和培训课程,提高培训工作的实际效果。

3.2 转变培训方式

对于当前的电力企业员工培训来讲,需要进行培训方式和通讯方式的转变。在某些非现场教学的培训课程中,可以依托信息技术建立培训平台,让员工通过电脑进行专业技术的培训。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员工参加培训的灵活性,另一方面,通过远程授课,也降低了培训对员工工作的影响。而且在培训中,还需要根据员工的学习情况,建立员工和培训讲师的互动反馈机制,让员工充分表达自己的培训诉求,以根据员工专业状况及时调整培训的深度和专业方向。

3.3 根据业务需求调整培训内容

对于当前的电力企业员工培训,需要创建符合技术发展的专业技术培训课程。在平时的专业技术培训课程中,可以根据不同供电公司提交的检修案例、运维日报和营销案例等素材,设置专项课堂培训。通过培训工作完成后的考核和培训报告,了解员工在培训过程中学习情况和技术提升情况,做到对培训工作侧重点调整效果的有效性检验。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转变,人们对电力服务的需求和评价也在发生变化。这对电力企业的发展有着清晰的社会导向。对此,电力企业在日常的管理中,要及时了解经济形势变化趋势,分析社会对电力企业的实际需求,做好员工培训工作。通过合科学的培训内容选择和专业的电力技术培训提升员工培训的作用,促进电力企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引言

在配电设备中,用户的用电设备一般包含高压开关设备、电力变压器、低压开关设备等三种设备,额定电压为10kV及以下。这些配电设备在运行以后,应该按照一定的运行时间,安排相关的运维人员进行运行维护,并按设备运行要求定期进行预防性试验,以给电气设备安全运行提供更有利的保障。预防性试验作为电力设备运行和维护工作中较重要的一项内容,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运行降低故障率的有效方法。预防性试验规程已成为电力系统技术监督、检验工作的主要依据,电力行业中也对该项技术做了相应的要求,并随着技术的发展也对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进行了不断的修改与完善。一些企业继而在行业内推出了如:《10kV电力变压器试验规程》、《10kV及以下配网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10kV、0.4kV配电装置检修维护规程》等规程,来规范配电设备的检修维护事项,以确保配电设备的安全运行。

1供配电设备运行维护现状

运行维护及预防性试验是电力设备运行管理工作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地管理维护电力设备,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也最大程度的保证了设备的安全运行。目前应用广泛的供配电系统维护方式主要依靠人工日常巡视、监控、管理,而这种运行维护的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运行复杂的供配电设备运行需求,对于专业的运行维护及预防性试验来说,因其维护专业性强,危险性大,一般的用电客户没有足够的技术实力及仪器对其设备进行定时的检修维护,通常采用外聘或者外包的方式,让一些具有检测维护能力的专业团队,对设备的运行保护及综合性能进行安全评估与试验,并出具相应的检测报告。一些用电负荷较高的企事业机关单位,常常采用这种运维模式。但是,还有较多的用电客户的运维管理人员,由于技术及经济实力不强,自己的供配电设备在运行的多年时间中,均未对供配电设备进行检修维护及预防性试验,最后在供配电设备出现用电事故的时候,才发现设备存在故障隐患,导致公司损失惨重。

2运维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为了进一步了解用电客户对运行维护的需求,我们对一些用电企业以及现场一线的人员进行了调研,总结如下:

2.1配电室现状

配电室内设备厂家众多,导致企业运维人员工作量大。在当前设备统一招投标及物流分配方式的支配下,难免存在着同一地区同一类设备由多个厂家按配额分配的状况存在,导致电气设备厂家众多及产品型号多而杂,并且各厂家的指示操作面板,维护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配电网运维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建议将供配电设备整体打包给有资质的企业全面管理。

2.2现场运维管理混乱

目前,许多用电企业在电力设备投运后对运行的效率和经济性不加考虑,对供电系统负荷合理分配、无功补偿装置优化使用、各种电力设备的大修年检、电力设备两年后运行自维护等方面业务缺少专业性,容易造成用电质量利用率低、电能损耗大、设备长期运行状况不良等现象。当运行的电力设备出现故障而停电时,已安排的生产计划就会打乱,导致重大的经济损失,影响企业品牌信誉,甚至发生人身伤亡事故。建议有资质的企业对现场的运管人员定期进行技能培训及考核,确保运维人员的整体技能水平能够适应设备运维技能需求。

2.3人才缺乏

许多用电企业运维人员的电气技术专业水平较低、且人员流动性大,缺少具有电力经验的人才等,导致对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检修和试验,安全隐患等处理不及时,其次用电设施年久陈旧,超负荷运行、带病运行状态的存在,对用电设备和线路运行的规范管理不重视,以致于出现异常情况时,不能正确、迅速、有效地判断处理事故。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也给经济运行带来一定影响,建议增加对运维人员抢修急救的应急培训与训练。

2.4设备需要升级

多数电力企业在电力设备投运后不去做用电环境调查,在电力设备增容及扩建时不做用电方案策划,电力设备选型也不做专业经验评估,不加考虑盲目计划电力工程投资、电力设备采购及将工程交于综合素质不高的民营企业建设,直接造成投资浪费、电力设备过时、工程建设质量差,不合格投运现象时有发生。建议项目在初始设计选型时就应淘汰已经落后的设备型号,并根据市场的发展,采用较为前沿的智能型的供配电设备,以有利于已有设备的升级及扩展。

2.5代维存在的问题

一些用电企业已经聘请了代维公司对其用电设备进行日常维护,经过一段时间的维护业务外包后,存在如下主要问题:(1)无固定巡维标准。代维公司的工作人员按自己的经验去巡维,往往不能及时发现设备的亚健康状态,且发生故障后需花费大量时间对故障进行定位和排除;(2)考核制度不明确。因业主方缺乏电力设备的专业知识,代维人员可能会出现随意执行而不担心被发现罚款的问题;(3)管理方案不完善。代维公司只负责电气设备日常的维护和管理,一般没有能力制定符合公司生产及工艺流程的能效管理方案;(4)缺乏实时动态监控系统。用电企业不能够对自己的用电设备工作状态做到实时监控,无法及时对代维公司的代维效果做出评判,且容易造成代维没有实质效果的错觉。建议企业对用电设备及用电信息进行实时的监控,并定期分析用电质量,对用电客户的能耗进行综合的管理,为企业的节能降耗提供更为合理的技术与管理方面的用电方案。

3设备的运行维护问题及需求

根据调研发现,用电设备的运行维护存在以下问题及需求:(1)用电客户日常的巡检技术不能满足设备运行检修技术需求,通常出现故障之后才能发现问题的所在。运维需要对用电客户的运行设备进行全面细致的试验和安全检测,以及其他检测服务,提前发现隐患并及时予以解决,目前企业在技术层面无法满足;(2)供配电设备需要定期进行预防性试验,企业也无法做到,需要向外委托作业,由有相关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但是整体费用较高;(3)用电客户的日常用电电能质量是否合格,能否为用户的各类用电问题提供咨询服务;为用户安全用电提供全面、科学、可行的建议和解决方案,如节能减排等技术方案;(4)有能力提供用户需要的其他用电相关服务,如企业的线路改造及节能方案应用;(5)根据行业收费文件及预算价格真正为用电客户的各类用电服务提供合理的收费依据。

4结论

用电客户设备没有得到良好的运行维护而出现用电事故,原因之一是用电客户在管理意识上面没有重视设备的运行维护及预防性试验;原因之二是电力设备的运行维护项目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人才,但许多用电客户不具备专业的电力检测维护人员,不能将设备的故障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鉴于以上情况,部分企业将配电设备的运行整体委托有专业资质团队管理的需求,用电客户期待有专业的运维团队对设备进行运维服务,并提高企业供电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及经济合理性。代维团队要充分认识到电力设备维检的重要性和未来电气行业数字化大发展要求趋势,做好用户电力设备代维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要把售后服务和待维服务作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内容,这样才能节约能源,帮用户经济运行从而赢得充分信任,赢得市场。

参考文献:

[1]杨海超.探究维护技术在变电运行故障处理中的应用[J].世界有色金属,2017,(4):254-254.

[2]袁大为.浅谈变电管理系统对变电运行的革新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10):82-82.

[3]李方震.强化变电运行的安全管理策略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7,(11):137-138.

[4]郭欣.配电网运行中的故障检测技术及解决方法[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26(1):143-144.

[5]葛艳军.变电运行中10kV电网功率因数的意义及提高方法[J].信息系统工程,2015,(12):119-119.

篇(4)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2.125

1 智能运维技术的现状

目前,光伏监测的共同方案是配置一套局部监测,功能相对较弱,只有实现对各电厂的单独监控,不能使集团投资者及时和全面的了解投资和建设所有电厂信息。电站运行统计数据缺乏,统计数据往往以电子文档形式提交管理者,不利于管理者直观分析。传统电站监控系统还无法及时、准确地发现电站故障信息,通常由运维人员从本地监控平台上读取、申报,人力成本投入高、故障响应速度慢,严重影响光伏系统发电收益。一些光伏电站建设地点偏远、运维人员经验不足、运维操作不规范,易引发安全事故[1]。

基于光伏运维云平台的光伏电站运维管理系统――― iSolarCloud 将云存储与大数据相结合,引入到电站的管理终端中,可实现 100 GW + 电站接入,便于对所有电站进行集中管控。iSolarCloud不仅可以建立一个完整的管理平台,规范电力设备管理系统,使用平台构建和发展规范化的操作和维修团队,提高电厂的运行效率,降低发电成本(能源levelizedcost,LCOE),和促进电力设备资产管理的透明度,实时控制发电站的地位,对电厂运行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支持决策,电力光伏电站,证券化,提高光伏发电厂的资产价值[2]。

2 智能运维管理技术

从时间、空间、设备、多维监控、维护、管理、报警、分析、判断、评价、一体化的电厂运行,光伏电站绩效评价指标来达到分析的目的,可以实现[3]:

1)判断光伏电站建设质量是否满足标准,达到设计要求。

2)自动体检,及时发现隐患,及时向业主对光伏发电厂的健康状况进行报告,分析并确定故障的类型和位置。

3)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特点的光伏电站,电站规模利用收集到的数据来预测发电量,以确定最佳的阻塞程度和耐受性的除尘方法的发展,最好的经济周期、成本等,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4)结合未来网络信息共享,利用周边光伏电站信息结合当地的气象数值预报数据,通过数字信息、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局地瞬时功率预测,准确预测未来时间的发电量,使能量调度更精细化。

5)给运行人员、检修人员、管理人员等提供全面、便捷、差异化的数据和服务。

6)为今后优化光伏电站设计建设、电站设备规划、新设备接入、维护、更新、系统部件运行最佳匹配、故障早期预判提供依据支撑。

3 能运维技术的发展方向

1)数字化光伏电站。第一是对目前的光伏发电部分进行智能化、集中化改革,使常规逆变器不仅仅是一个发电部件,而是一个综合电力变换、远程控制、数据采集、在线分析、环境适应能力等为一体的智能控制器,成为电站的传感末梢与区域集控中心;第二,基于现有的RS485低速传输通道的升级,整个电厂形成一个融合的语音和视频通信,快速灵活的部署和维护的免费高速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铺设站流量;最后,采集了电站的完整信息上传到云存储,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挖掘引擎,实现了电站的智能化管理和对电站性能的连续优化[4]。

2)让电站更简单。真正的逆变器直流母线箱冗余系统设施,没有保险丝,风扇等易受伤害的部件,实现简单和标准的电源输送;电站的各个部分可以满足砂、盐雾、高温、高湿度、高海拔等环境复杂,25年免费维修,对质量的要求,运行可靠,施工操作和维护更加容易,最大限度地保护客户的投资。

3)全球自动化运维。除了最初的投资和关注的金额,随着电厂存量的规模的增加,越来越广泛的电厂分布,25年的电厂运行和维护生命周期的重要性逐渐增加。数字化光伏电站平台能够为智能光伏电站提供解决方案,提供面向全球的、全流程的智能化管理和运维手段,提升运维效率,降低运维成本,使全球化的运作和维护逐步实现,充分发挥手术效果的规模。全数字发电厂、发电厂,使更简单的操作和维护自动化等创新理念,创造“智能光伏电站智能化、高效、安全可靠的解决方案,最大限度地提高电力控股和管理客户价值[5]。

4 总结

国家政策,以促进国内光伏市场的快速增长,对规模化,规模化,智能化的方向,加剧了对光伏发电厂技术创新的需求。结合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方案和多技术的融合,使未来的智能光伏发电厂日新月异,今天的法律是明天的现实。

参考文献:

[1]许映童.以数字信息技术助力打造智能光伏电站[J].太阳能,2014(08):9-12.

[2]智能光伏电站解决方案技术白皮书[J].太阳能,2014(08):31-33.

篇(5)

为了实现智能化、自动化、人性化营销服务需求,国内供电企业IT信息化系统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电力营销、生产、人力资源管理等主营业务系统也逐步向系统化、网络化方向发展。目前,很多供电企业所建立的电力营销IT监控运行系统和IT服务管理系统,基本上沿用常规面向设备服务的管理体系,没有现代智能营销直接面向服务对象的运维体系。常规面向设备服务的运维管理模式,很难从整体系统较多对整个营销业务系统的可行性、可用性、以及健康状况进行动态测评,也就很难将用户人性化服务有效考虑其中,无法实现面向电力用户的业务服务水平进行动态两户评估分析,从而造成营销运维管理长期处于“被动”局面,在系统功能结构、数据处理等方面均已不能满足现代日益扩展的面向电力客户人性化服务的营销运维管理工作需求。因此,结合电力企业营销运维管理实际情况,整合现有的营销监控运行和服务系统,从网络化、系统化、人性化等方面强化营销运维系统的分析应用功能,进而实现全面面向电力用户服务的集中运维管理体系,对电力企业而言就显得非常必要[1]。

2、电力营销IT运维管理体系主要实现功能

电力营销IT运维管理体系,是指电力企业营销管理部门,通常采用相关的运行维护管理方法、技术手段、规章制度、操作流程、以及文档资料等的优化,通过IT运行环境(包括运维管理硬件环境、网络环境、高级功能应用软件环境等),实现对营销业务系统和运维人员进行综合系统管理。电力营销IT运维管理体系在构筑过程中应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

(1)设备的运维管理:对网络设备、服务器设备、PC电脑、计算机辅助设备等的运行工况状况进行动态监控运行和维护管理;

(2)应用软件的运维管理:对营销过程中各种高级应用软件如:数据库、操作系统、WEB浏览器、邮件、以及营销系统中各种通用或特定的服务监控软件系统进行运行维护管理;

(3)数据运行管理:对系统运行数据、业务数据、操作事件等信息,进行统一的存储、备份、以及恢复等管理;

(4)业务信息管理:对营销事件中发生的各种信息数据、系统运行工况、业务流程、业务操作完整性、以及业务办理实施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控与管理;

(5)系统运行安全管理:针对电力企业营销过程的行业特点、运行维护系统安全、环境安全、数据信息安全、管理权限保密控制等进行安全管理;

3、“主动式”营销运维管理模式构建

3.1优化营销业务服务流程

优化营销业务运维管理服务流程是为了规范运行管理和检修维护操作技能流程,既要根据营销运维管理制度实际功能需求,建立完善可靠、科学合理的营销业务运维管理服务流程。通过营销业务运维管理流程的优化改进,可以使日常的运维管理工作更加流程化、系统化,使运维管理人员角色更加清晰化,从而有效提高营销业务问题的解决速度和质量,使整个运维管理体系中信息数据的相关技术和信息资料更加畅通和透明,使实际营销服务信息更为完整化、灵活化。营销业务运维服务流程,涉及到整个营销业务的事件管理、问题管理、配置管理、变更管理、以及管理等五个核心运维管理业务流程。在“主动式”营销运维管理模式建立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国家电网公司“两级三线”的可靠运维体系模式,根据营销业务实际功能需求,通过梳理优化运维业务、工作票、操作票等与营销业务服务相关的运维管理流程,确保整个营销服务业务运维流程能够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相关技术标准进行建设运行[2]。

3.2建设高质优质营销业务技术支撑平台

篇(6)

电力是电力企业生产的产品,也是一种商品,作为一种商品,在交易过程中,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公平的买入和卖出。但由于电力不能被大容量存储的特性,所以生产(发电厂发电),运输(供电单位供电),销售(电力客户用电)这三个环节必须同时、不间断运行,而电能在其中需要经过多级功率传输,这样为了准确计算各级传输阎屯节中的电能消耗及出售的电能情况,必须为三个环节的不同位置设置计量装置,也就是说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核算准确,更合理的生产调度,线路配备了大量的电能计量装置,是为电力客户服务的重要支撑,为社会经济高效发展奠定了基础。

电能计量管理是融技术性、法制性、其他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管理工作。长期以来,电能计量的管理注重技术性管理的较多,法制性管理相对较少,其他方而管理则多为一般性管理,造成这种局而的原因是多方而的。随着国家法制建设的进步和完善,国家对电能计量的管理的要求更加严谨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计量检定的准确性要求更高。科学技术水平的阶段性进步决定着电能计量的技术水平。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电能计量的测量技术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同时也带动了电能计量技术管理相应提高。

国内计量管理体系。自供电公司成立以来计量管理体系主要分为计量资产管理、校验管理、装表接电三个环节,计量装置的全寿命管理均由地市供电单位完成。三集五大改革完成后,计量资产由国家电网进行采购,省级单位进行集约配送,地市单位负责安装、运行维护,计量资产的报废由省级单位负责完成,集约化程度增强。国外计量管理体系。国外计量管理体系主要为营配合一,配电网运维人员既负责配电设备运维,同时也担负着计量装置的运维以及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维护。各国情况不一致,以法国电力公司(EDF)为例进行介绍。1946年4月,法国政府决定成立由政府直接控制的国有电力企业,即EDF,担负着全国电力生产建设和销售任务。EDF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力公司之一,其生产技术水平保持世界前列,管理方式也保持世界领先水平,EDF内部通过高速发展的计算机网络化等技术手段实现了电力规划、设计、生产销售、行政管理等所有资料的储蓄、管理及使用。尤其在配电网中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了“四遥”合一管理上实现了营配合一,采取一口对外的策略,实行配电中心统一调度、指挥和管理,从业扩报装到运行、营业抄表、计票、故障处理等全面实行自动化。

现行电能计量管理体系基本是按照专业进行划分的,以市公司计量室为例进行分析。装表接电班负责电能表计的安装、运维;采集运维班负责采集终端的安装、运维;检验检测班负责表计检定实验、二次回路检测、计量故障检查。工作时,装表接电班现场安装好表计,采集运维班现场安装好采集终端于表计进行通讯,将表计数据上传至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主站,检验检测班进行现场实验、二次回路检查,验证计量回路的正确性。这样设置的优点是专业清晰,工作为前后衔接关系,可有效的进行相互监督、检验,避免出现计量差错。但同时看以看出,完成一项工作需要三个班组到达同一现场,按照现场工作至少两人同时在场的要求,一项工作就要求至少六人到达现场,人员、车辆调配较复杂,工作效率提升有一定的困难。

基于上述原因,建议按照电能表计应用用途结合安装位置划分运维方案。目前电能表计按用途主要分为两类,一是考核电能表,主要是用于供电部门内部计算电量;二是客户计费电能表,主要用于供电部门与客户之间计算电费,其中客户计费电能表,还可以分为高压供电计费电能表(1OkV及以上供电)、低压供电计费电能表(380V及220V供电)。按照安装位置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变电站装表;二是公用变压器装表;三是客户装表。综合表计用途和安装位置可以设置三个装表接电班:装表接电一班负责变电站考核、计费表计的安装运维,采集系统运维,检定实验;装表接电二班负责高压客户计费表计(变电站内表计除外)旅装运维,采集系统运维,检定实验;装表接电三班负责公用变压器考核表计,低压客户计费表计的安装运维,采集系统运维,检定实验。

这样设置的优点是安装、通讯、实验三项工作由同一班组完康,可提高工作效率,缺点是计量安装维护全流程在一个班组内完成,失去了专业间的有效监督。针对上述缺点,可以使用损耗考核的办法,来监督考核工作质量,损耗考核是一项综合考核,只有表计安装、表计档案、表计通讯都正常的情况下才能够保持损耗指标维持在正常范围内。装表接电一班可以使用变电站电量不平衡率、母线电量不平衡率来进行考核;装表接电二班可以用配电线路损耗进行考核;装表接电三班可以用公用变压器台区损耗进行考核,从而解决计量监督的问题。

电能计量管理体系规范了计量管理工作流程,增加了计量服务透明度,实现了电能计量的公平、公正,得到了电力客户的广泛赞誉。加快了南平供电局电能计量法制化建设的进程,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在取得市级计量授权的基础上,为南平市计量仲裁委员会提供电能计量技术仲裁检定环境;按照统一部署,确保按期通过省级计量标准考核和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的授权。拓宽了检定业务范围,在南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指导下,积极服务于社会公用电能计量检定工作。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电能应用的范围包括国防,科研,工农业生产,交通,商业和住宅生活等等,一切都离不开电。电能计量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不仅事关电力工业的发展和电力企业的形象,而且影响电能贸易结算的公平、公正和准确、可靠,关系到电力企业、广大电力客户和老百姓的利益,其工作好坏是客观经济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电能计量管理体系及技术应用的研究能够切实提高供电企业的服务水平,提升客户用电服务质量,促进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共赢。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5-0004-02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高效信息网络,以此实现企业内部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企业信息化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生产力和管理水平,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近年来,我国电力行业在推动行业发展和创新、实现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提高行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并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以顺应电力体制改革的要求,让电力行业更好地应对市场中的各种挑战。

1 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当前我国电力行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有很大的发展,大部分电力集团和供电公司都建立了信息网络,开发了OA、GIS、ERP和人资等应用系统。我国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以高速电力通信网络为基础,目前已经形成了覆盖各大电力企业的国家电力信息网络和数据库,电力行业也开始普及各种电力信息安全装配。电力通信网络综合运用了各种现代化传输手段,例如光纤等进行信息传输。电力行业利用电力通信网等传输通道和信息接入技术,综合网络语音和视频传输等通信手段,实现企业内部的连通和资源

共享。

2 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是指信息传输中出现“信息孤岛”,信息与信息在功能上没有关联和互助,信息不能实现共享和互换,信息应用与业务流程脱节。在电力行业不断深化变革的过程中,可能有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之前的应用不匹配或者更高级的应用程序与之前的应用程序不兼容等情况,进而产生“信息孤岛”。电力行业普遍存在信息难以整合和数据交换困难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在信息化建设中没有整体的规划和统一的编码系统。由于电力行业本身的复杂性和应用面较广,导致电力行业各信息系统间缺乏很好的连贯性。

2.2 电力行业信息建设体制不健全

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要求很高的专业性和技术性,现在很多电力企业管理人员比较精简,信息化专业人才配备更少,在信息化建设中管理人员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管,导致信息化建设中存在很多隐患。信息化建设中也没有健全的配套设施,无法实现现行管理制度和相应配套设施的衔接。电力系统经过漫长的发展与改革,在电力行业在软件应用自动化上已有了较快发展,可以满足电力行业各环节的要求,但在信息系统软件方面还存在很多缺陷。市场上现有的很多软件虽然比较成熟和优秀,但这些产品没有根据电力企业的需求来分析和设计,也无法满足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2.3 电力行业管理模式阻碍信息化发展

由于电力行业垄断的特殊性,管理者普遍存在重视安全生产、忽视企业管理的思想,导致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分割、分散。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电力行业需要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实现信息化建设是其必要途径,而信息化建设需要企业管理模式革新作支撑。现在电力行业管理革新还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推行难度很大。电力行业在这种落后的管理模式下实施信息化建设既不能发挥电力信息系统应有的作用,更不能完全实现信息化建设。

3 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应用对策

3.1 完善信息化管理设备

对电力行业信息化管理软件进行更加深入的开发,将信息化管理软件与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资金管理紧密地联系起来,让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功能更加全面化,以此来构建出完善的电力信息管理系统。对电力企业内部的信息平台进行优化,主要从软件优化与硬件优化两个方面展开。对硬件设施进行更新,对相关软件进行细致化,将软件细分为相应的子模块,同时保证这些子模块的相互联系,在维持系统一体化的同时让其功能得以延展,使其功能更加全面。

3.2 制定信息标准化规范

制定信息标准化规范是电力行业实现信息化的前提,规范的电力信息标准能有效提高企业竞争力。在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很多“信息孤岛”,主要是因为信息技术人员在实现信息化过程中没有重视最基本的信息标准化,在技术平台和信息编码时没有统一的标准。各个电力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对信息化的要求和着眼点不同,可能有不同的信息化标准。这就需要电力行业应用统一的信息化组织架构和数据中心,以保证标准化、一致性的关键信息覆盖企业的各个组织和部门,将企业管理者、电力员工和业务操作连成一个整体。

电力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应该认真制定企业整体规划,从最基层业务开始进行调整和优化,整合信息资源以实现信息化建设中的系统集成,信息标准化可以有效保证资源整合和系统集成的贯彻实施。

3.3 推进电力行业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

电力行业推进体制改革和管理革新可以促进电力行业信息化的进程。一直以来电力行业的市场化程度低,缺乏实现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创新的原始动力。在现有的经济体制和市场环境下,电力部门在传统运营模式下很难从根本上推进信息化建设。这就要求电力行业结合市场化的要求,注重管理体制创新,推进电力行业体制改革,为实现信息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电力行业在大力推动体制变革、加快电力行业市场化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提升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水平。推行精细化管理,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利用信息化完善企业的工作流程,改善企业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3.4 注重信息安全和运维体系建设

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并不是简单的信息堆积和项目组合,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各个方面。随着我国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渗透到企业运行的各个领域,企业也应该更加关注信息安全问题。在建设信息安全防护系统的同时,也要构建强壮的IT运行管理体系,找到信息化的准确定位和恰当切入点,改变以前静态的被动式运维管理,运用动态的主动式运维管理,最大限度降低信息技术运维的风险。

信息化建设会随着基础环境的不断变化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发展模式,因此在信息化建设中要注重建设策略。目前我国电力企业还处在改革时期,信息化建设中应该先进行整体规划,综合各种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因素,重点支持核心业务,然后根据科学合理的规划稳步推进建设进程。

4 结语

在新市场经济发展形势下,电力行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保证电力事业和社会经济的良好运行,实现信息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电力部门应尽快适应并投身到信息化建设中,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寻找良好的对策解决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完善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体制,真正实现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李玲.电力信息化工作任重道远―中国电机工程

学会理事长陆延昌的讲话[J].电力信息化,2010,2

(10):45-46.

[2] 王宏伟.电力行业信息化、集团化、整合化特征凸现

[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10,6(2):58-59.

[3] 倪吉祥.加强信息化建设 努力构建和谐电力―

2006电力行业信息化年会致辞[J].电力信息化,

篇(8)

和其他设计领域一样,电力行业工程设计经历了手工图板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二维设计)和三维设计三个阶段。由于三维设计的全面推广还有待时日,因此很多电力设计院都面临如何整合二维数据和三维数据的问题。

谈到我国电力行业工程设计的信息化现状,河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数字化工程中心主任潘诚坦言,我国电力设计院的设计水平并不亚于国外同行,但是相比国外同行,它们在信息化应用方面普遍缺乏体系化的架构。

他认为,这与我国电力行业由于历史问题遗留,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有关。就拿国家电网来说,基建领域有基建领域的编码,运维有运维的编码,还有其他的体系编码,不同体系的编码很难通过信息化手段连接起来。不仅如此,过去电力工程项目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也是以解决问题点为主要目标,基本上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缺乏全局的思考。

湖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数字化设计中心主任谈宏力和潘诚持类似意见。谈宏力指出,现在在信息化方面走得比较靠前的工程公司和设计院都具备数字化设计和应用能力,但是信息系统整体的集成性和融合性较差。

“二维设计和三维设计并存的问题,在国外同样存在,这是技术发展所造成的,先有二维设计,再有三维设计。” Bentley 全球电力业务副总裁阿瑟・萨瓦尔说。

Bentley公司高级行业销售总监王立明指出,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工程项目从EPC(工程总承包)移交到业主过程中都会遇到几堵墙:其一,设计和建造之间的墙,双方的沟通简直是鸡同鸭讲,三维设计做得再好,最后交付给建造的还是二维图纸;其二,施工和运维之间的墙,施工建造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很难移交给业主,不能为后续的运维提供依据。

那么,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实现工程信息的集成应用呢?阿瑟认为,只有通过智能化的信息模型才能实现,要通过智能化信息模型将二维、三维数据真正管理起来,实现信息的可视化、可用。

“我们不希望明确划分二维和三维的差别,而是希望强调工程信息的集成应用。”潘诚说,“电力工程摆脱不了二维信息,也摆脱不了跟空间概念相关的三维信息,我们还要将这些与工程施工进度、资产管理等结合起来。” 谈宏力认为,应该将二维、三维数据理解为可视化和可移交的数据。

以数据资产为核心

谈宏力指出,在我国电力工程体系中,咨询、设计、建造、运营是分离的,从设计院角度来看开展数字化设计的驱动力并不强,因为不管采用何种方式的设计,向业主提交的是传统的图纸,业主不会为三维设计多付一分钱。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考虑实施数字化设计呢?”谈宏力说,“我们在营销方面有所考虑。在投标时我们用三维动画来向业主展示很漂亮。如果我们做得足够好,业主充分认可我们的知识成果,我们完全可以把全部三维数据移交给业主。”

同时,潘诚认为,现在电力工程公司逐渐将设计院和施工单位整合起来,将原来设计、施工、运维这三块泾渭分明的业务融合起来,通过数字化提高效率、缩短工程周期、降低工程造价。

谈宏力也强调,站在工程公司的角度来看,数字化设计的意义就变得大了,工程公司可以以此形成以数据资产为核心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将设计、建造、运维这几个分散的体系通过数字化模型串接起来。“这样的话,即使是很小的工程,我们也愿意花很大的精力去做数字化设计,甚至做数字化的工程管理。”谈宏力说,“这样,企业是出于自身的战略发展需要去推动的。”

与此同时,潘诚指出,资源的匮乏,以及政府出于环保目标出台的限煤、限电、限排放的政策等诸多因素把电力企业推到了变革的十字路口。“现在我们在投标过程中能深切感觉到,业主都非常关注工程项目的设计、建造效率和全生命周期内的效益,而不再是单纯地降低初始投资成本。” 潘诚说,“这说明电力行业的业主开始注重管理了。他们只有通过加强管理,才能保证长期的效益,增强抗风险的能力。” 他举例说,一些业主要求他们提供地下管道设计模型,而原来的情况是,管道建好后业主或者后续的运维单位就很难找到设计数据了,甚至可能在项目改造时把地下管道挖爆了。

潘诚解释说,借助数字化设计,他们就有能力为业主提供完整、精确的原始数据,帮助业主在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中轻松获取原始、准确的基础数据。这对于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提升非常重要。

不仅如此,潘诚告诉记者,国家电网公司已经在推动数字化移交标准的编制。他透露,国家电网河南省公司也委托河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做了一套智能一体化管理平台,将河南省500千伏以上的变电站和线路的数字化模型纳入其中。这样,国家电网河南省公司就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实时监控变电站的运行情况,获取现场运维信息等。

呼唤本地化服务

记者在研讨会上了解到,Bentley希望其i-model和ALIM(Asset Lifecycle Information Management,资产信息全生命周期管理)解决方案能够在实现电力工程全生命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其中,i-model 是对基础设施信息进行开放式交换的载体。不管创作应用程序或技术平台是什么,项目团队成员均可利用i-model共享复杂的项目数据,并进行交互。

尽管对包括Bentley在内的国际厂商的产品表示认可,但是潘诚指出,以往国际软件厂商在编写软件时的出发点与国内软件厂商的不一样,国内软件厂商更多地关注业务点,针对用户的实际需求去开发软件模块,其优势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用起来很顺手,其劣势是软件的扩展性和兼容性不够好,与其他软件的整合性差。而国际软件厂商会提供一个先进的基础框架,这要求用户有很强的IT实力去满足实际业务需求,这就使得国外软件在适应本土用户的需求时受到一定限制。

篇(9)

1前言

在变电运维中,把实际发展的需求与风险管理工作实践和理论相互结合、密切联系,能够促进电力企业风险管理工作发展和完善、解决风险问题提供相应的指导,继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风险管理目的应明确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运维站风险管理和风险导向进行研究与探讨,解决运维站在风险管理存在问题、提高运维站自身风险管理的能力,促使其建立完整科学合理的变电运维管理体系,促进运维技术的发展以及与市场相互融合的能力。二是针对变电运维风险的研究,要达成最大程度地解决企业经营风险问题的实际效果,为企业提供有效的策略管理和技术管理的支持,保证变电运维正常有序的发展、激发内部机制活力,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不败之地创造条件,营造企业良好风险管控机制和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

2变电运维风险的含义和特征

2.1风险含义

变电运维风险是指在运维站点在运行过程中,由于管理决策失误、技术措施不当、变电运维组织结构不合理、运维人员素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运维站点在运行期间获得的结果与预计目标所发生偏差,形成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可能性的一种风险。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管理手段和技术手段来进行风险的规避。

2.2风险的特征

客观性――变电运维风险是变电运维管理的核心内容,贯穿变电运维的全过程,无论企业是否愿意承担风险,只要有变电运维的行为其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也就是说风险是处处存在、时时存在的,是无法回避的,企业管理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改变风险的形成及其发展条件,在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去应对风险,化解风险,减少风险的发生。

偶然性――变电运维风险只是以可能的形式存在于变电运维的各项工作中,虽然变电运维风险可以从事前进行预测,但变电运维风险本身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它的发生本身就是由于在变电运维活动中存在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导致的。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变电运维风险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这样就会导致变电运维活动最终难以准确的把握,从而有使企业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企业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收益损失性――变电运维风险的存在可能使得企业蒙受损失。变电运维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包括社会效益,而在获得利益的同时也存在着风险。变电运维风险和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是以反比例关系存在的,一般的来说变电运维风险越大,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就越低。变电运维风险越小,相应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也就越高。在某种程度上说,利益和风险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零风险的收益几乎不存在。

激励性――变电运维风险会激励企业加强变电运维管理力度、改善经营管理理念、提高企业在变电运维活动中各职能部门及人员的应变能力、增强其防范意识。针对风险源产生的基点企业要着实进行分析和把控,一旦出现变电运维风险,须能够及时采取相应技术手段和对策来控制变电运维风险的发展,将变电运维风险降到最小的程度,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电力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3变电运维现状和问题

目前企业领导层和管理人员都认识到了防范变电运维风险的重要性,也意识到变电运维工作对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益处,也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来积极推动工作的开展和维护,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绩,对企业防范经营风险起到一定的作用。各地方电力管理部门都制定了相应的变电运维的细则条款和规章制度。融入现代企业管理经验将变电运维的规范体系进行了重新的架设,并制定了有关变电运维章程和程序。从产生的效果上来看,变电运维显然起到了规范化的作用,能有效地防范企业变电运维当中的风险。但从整体来看,变电运维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3.1风险意识薄弱

风险管理不积极主动,缺乏系统性地风险管理,在风险发生之前没有预测,以及发生时和发生之后的管理有一定的随意性。变电运维风险管理工作是变电运维管理的重要环节,对变电运维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会造成风险几率的增大,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的淡薄正是变电运维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究其根本原因是,在企业中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科学评价考核,人员不能充分发挥工作积极性,必定会给企业财务带来一定风险。企业内部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意识薄弱、认识不足,没有变电运维风险导向的概念。

3.2体系不合理

变电运维体系不合理体现在制定控制政策和程序方面。为了保证变电运维的合理和规范,必须要制定相应的风险导向控制政策和执行方面的步骤和流程。电力目前企业最大的薄弱环节在于没有能够实行明确的奖罚考核制度,因而很多变电运维风险导向的规章制度还呈现出“一纸空文”状态,计划做的好,但是由于没有强有力的执行力,很多工作流程没有人去监督和考核或者检查,因而使得执行的效果没有得到彻底的实现。

3.3技术手段落后

现行的变电运维技术方法手段较为落后,已经不能够适应当今发展。总体来看变电运维工作仍然停留在原有传统的岗位值班模式上,以出现问题进行维修为手段来解决问题,不能有效的防范风险的发生和进行风险导向的提前引导。一些运维站点甚至没有规范化的操作管理流程,不能与目前的变电运维系统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使得变电运维质量和管理不能达到相应的要求。

3.4缺乏监督机制

风险导向变电运维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离开了这个环节,就有可能造成经营风险的密集发生。如果变电运维风险导向工作脱离了监督,那么就有可能造成变电运维活动中风险因子的产生。目前企业变电运维工作出现较大的偏差或者失误,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于人的因素而造成的。如果仅仅依靠管理人员的自觉性难免达不到自身的自律性,所以必须进行监督。变电运维风险导向工作的质量优劣,与变电运维人员的素质有人密切的关联。

4变电运维风险的防范与技术检修风险控制对策

4.1风险的防范

风险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防范:一是提高变电运维意识;变电运维管理人员要改变和更新传统的观念,带头加强对风险意识的和风险管理技能的训练。建立机制健全的变电运维风险制度章程,主要领导负责把关,对变电运维风险工作做出准确的预判,产生有益于变电运维工作的正能量。二是完善变电运维管理体系;体系的支撑在于制度的完善,这其中也包括监督制度在内。构建出企业完善的变电运维体系,能为变电运维的顺利发展赢得正确的方向引导。针对于变电运维活动要制定相关的“游戏规则”,有效的避免有人为操作失误而引发的错误。三方面优化变电运维手段。推动信息化建设应该成为企业变电运维工作的重中之重,管理层要在推动信息化建设当中作出了相当多的努力。与此同时,对人员优化培训进行有效的提升要摆在首要位置,人员的安排需要在思想品德、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各个方面进行考核和筛选,并加强监督与管理。

4.2技术检修与风险控制对策

技术检修是防止风险发生或风险扩大最有效的直接方法,因此技术检修对于风险的控制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技术检修人员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自身学习,要对所管辖区域的变电站内部所有的一二次设备、接线方式、直流、所用、辅助设备等都必须熟悉和熟练掌握、发生风险后处理问题要做到短平快。二是在值班期间,要对每个变电站进行设备巡视检查、设备测温、清扫、防火、防盗、防汛、防小动物,加热、所用系统切换,空调等等一些辅助设施都要进行检查维护,增强主观能动和对企业、对社会的责任感。三是建立完善的风险技术处理档案,进行对问题产生的原点进行探讨与分析。建立风险导向技术理念,用扎实的技术来规避风险的发生和蔓延。

5结语

综上所述,变电运维是一项复杂的任务,对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由此必须针对变电运维风险管理的要点进行分析和探讨,找出制约风险管理要点的内在因素,弥补管理当中的缺陷和不足,重视人的因素对管理的制约,加强变电运维技术手段,有效防范风险的发生,并在风险发生的时候能够快速的响应,为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寇江鹏.电网运行优化措施浅析[J].科技资讯,2010(14).

篇(10)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8-0214-01

当前,电力企业各变电站大都采用无人值班运行模式,由运维班(操巡队)管理多个变电站,这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减人增效的目的。但现阶段运维人员年龄结构趋于老化,变电站运维人员的技能水平参差不齐,技术断层较为明显。随着电力系统体制改革逐步深入,运维人员如何适应新技术的发展,提升业务技能,保证变电站的安全生产,已成为电力企业教育培训工作的首要任务。

1 变电站运维管理现状简析

1.1 管理水平不高

运维班(操巡队)班组长以往多以知识培训为主,对工作作风、班组文化培训较少,对自身管理水平提高重视不够。造成工作中指令下达不畅、配合协作困难、团队意识淡薄,班组长虽加大培训力度,但总体的培训效果不好。

1.2 培训方式单一

运维班(操巡队)日常工作繁重,培训工作也大多以书本式的课堂培训为主,鲜少有现场培训、实操培训等。再加上运维人员技能水平高低不一,培训内容很难满足多数人的需求,导致部分员工缺乏培训热情,工作失去积极性。

2 创新培训工作思路

(1)根据变电站“技能提升、通关培训”的工作要求,通过采用“三基+1”培训模式,以培训需求为抓手,以知识和技能培训为基础,以基本作风培训为重点,以分层培训为载体,常态化开展培训工作,推动变电站运维人员业务技能水平的整体提升。

(2)“三基+1”培训模式简介:第一个“三基”是指基本需求、基础知识、基本作风,第二个“1”是指针对运维人员岗位不同而采用的分层培训。

3 “三基+1”培训模式概述

3.1 基本需求

开展培训工作前期,主动征求专业管理部门意见、开展调查问卷、组织需求分析,充分了解培训需求和培训对象的特点。针对这些培训需求,结合不同的变电站运维人员岗位,分层级制定副值班员、正值班员、值班长的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重点为变电专业急需、短板的知识。

3.2 基本知识

变电站生产运行是需要长期持续、稳定的进行,这就需要有安全作为根本保障,而变电站的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和现场运行规程就是安全生产的圣经和生命线。从增强全员的安全意识入手,切实可行的开展好安规和现场运规的深入学习和分析讨论。

(1)电力安全工作规程是电力系统安全工作的基础,针对其中的重点、难点以及每年新修编补充的部分开展好安全教育培训,结合现场工作做好分析。重点抓好两票三制的培训和学习,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两票三制现场培训。

(2)变电站现场运行规程是变电站现场工作的技术指导,针对其中倒闸操作、智能化变电站设备运维和异常处理等内容,加强培训教学力度。根据运行规程的修编和补充的内容及时做好专题分析和业务技术培训问答,实现阶段考试、人人过关。

(3)加强现场培训力度。把各变电站的10kV开关柜、380V站用电、主变冷却器系统结构以及运维工作要求作为培训重点。利用设备换代改造的机会,及时请厂家、保护专业人员对保护的原理、报文、定值等进行讲解。利用设备停电检修机会,让有经验的人员协同技术薄弱的人员进行验收。

3.3 基本作风

当前形势下,个人基本作风、责任意识和担当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日常培训中,改变以往重技能轻作风的理念,把企业安全意识、安全责任、员工敬业爱岗、执行力和责任培养等作为重点培训内容。

3.4 分层培训

(1)副值班员从最基本的运行维护、工器具维护使用方法、接线图、简单的单一操作出发,进行班中培训。单一的操作看起来似乎简单,例如10kV开关停送电,在这过程中包含很多的知识点,其中有一次操作的先后顺序意义何在,控制保险、重合闸压板、合闸储能保险、检查项目、异常信号的含义。

(2)正值班员从立足本职出发,熟悉自身工作流程开始,熟练进行倒闸操作、工作票的办理,而后精通各种事故处理流程,熟练打印各种故障、故录信息,看懂故障报告,看懂是什么保护出口,故障测距是多少。培训内容应包涵操作票、工作票、系统网络、事故处理等,例如复杂倒闸操作票填写、系统运行方式、二次网络接线等。可以让有提升潜质的正值班员值班长的岗位,提升员工学习、工作的积极性。

上一篇: 老年人护理技巧与方法 下一篇: 生态农业专业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