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设计概念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02 10:19:4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公共空间设计概念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公共空间设计概念

篇(1)

随着社会的转变,公共建筑室内空间的设计也在发生着转变。社会形态的转变以及人们需求的变化,使得公共建筑内部空间的使用功能和设计方向也发生着改变。这种转变主要是受到社会各个时期人们信仰以及社会风气的影响。例如在我国古代,公共建筑室内空间的设计概念以神为主旨,设计多崇尚富丽堂皇,室内梁柱多采用龙图腾雕筑。而公共建筑室内空间设计发展到今日,室内空间的设计更加全面化和系统化,不仅使得公共建筑的各项功能更加的完善,而且还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公共建筑室内空间设计更加的人性化。

1 公共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的概念

公共建筑室内空间的设计主要针对的就是空间这一概念,设计者要对公共建筑的空间进行设计,这个空间也就是现代公共建筑中人们活动的区域。这个空间是人们所共有的,也可以说是所有人公用这一空间。在公共建筑中,室内空间的设计都比较具有公众性质,也就是能够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是人们可以进行共享的区域。在现代意义上,公共建筑主要包括商场、体育馆、游泳馆、图书馆以及飞机场、客运站等,对这些公共建筑的室内空间进行设计,通常最需要考虑到的就是人的因素,因为这些公共建筑主要的功能就是为人民提供满意的服务,所以其主要要设有的空间为:门厅、休息区、观众厅等等,以满足人们的休息和活动要求。公共建筑的室内空间可以为社会各个阶层、社会各个年龄段和不同种族的人进行服务,其在设计上相比普通建筑来说有着更高的要求。但是无论如何,公共建筑的室内空间是人们进行行为活动的主要场所,其在设计上要采用各种手段和方式,来尽量满足个各种人群的活动需要,以提高公共建筑的使用率。

2 公共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的内容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以及人们需求的日益严格和细分,公共建筑在进行室内设计时,所要考虑的因素也要相应增加,除了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外,还要处理好人际交往以及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而想要充分M足以上需求,就要在设计时,以为人服务的理念为基本设计原则,完善公共建筑室内空间的使用功能,提高公共建筑的经济效益,保障公共建筑的舒适美观,丰富公共建筑的环境氛围。公共建筑在进行室内空间的设计时会涉及到材料、设别以及各项施工要求等方面的内容,从这就可以看出来,公共建筑室内空间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但是其多需要的设计理念却十分的明显和单一,即设计要具有人性化,能够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

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建筑室内设计是在结合各个方面的因素之后,对公共建筑实施综合性的设计,无论是在视觉上还是在功能上,都需要对其进行完善,使得公共建筑的室内空间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视觉享受,还能够为人们提供优质的服务。在公共建筑的室内设计中,需要考虑到环境氛围的因素,要对室内的采光效果以及暖通系统进行严密的设计,保障室内空间拥有足够的照明度、适宜的温度和良好的空气流通性,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休息和活动环境。

2.1 光的设计

公共建筑室内空间相比于普通建筑来说,其面积相对较大,对光线的要求也相对较大。为了能够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在对室内空间进行设计时,要注意增强室内空间的采光度,多设计一些美观实用的窗户,使得自然光线能够大量的投射入室内,为人们提供一个光亮的环境。之所以要增加采光度,除了要提高建筑空间的亮度之外,还能够利用光线改变室内空间的结构,使得空间呈现出立体效果,在色彩上给人以美的享受。而在公共建筑室内空间设计中,影响采光设计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照度、气候、景观、室外环境等,另外不仅要考虑直射光,而且还有漫射光和地面的反射光。

2.2 材质的选用

公共建筑室内界的饰面材料,应同时具有使用功能和人们的心理感受两方面要求。除了考虑室内的视觉效果以外,还应注意人通过触摸而产生的心理感受和美感,应根据空间的不同需求来综合考虑。伴随着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人们已厌倦了钢筋混凝土的生活空间,人们对公共建筑室内界面材质要求逐渐把目光移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成为室内设计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很多天然材料开始受到设计师和大众的宠爱。

3 公共建筑室内空间设计应注重的问题

3.1 从二维平面空间向立体空间转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生活层次的提高,人们已不满足既有的空间模式,追求空间环境的变化与形式新颍,人的视觉要求从单一平面走向了多元立体化空间。截取、积聚、组合、叠加、抽减等空间组织手法在公共建筑室内空间设计中被更多的使用,综合变化多样的室内交通流线设计,营造出丰富的空间序列,使人们在视觉和空间心理感受新奇与变化,充分满足了人与人交流、互动、共享空间的心理要求。

3.2 用科技要素使公共建筑室内空间设计更贴近民众

在公共建筑室内空间设计中注意科学性的原则,使功能日趋合理,以满足民众对环境及其设施的需求,使设计更能满足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等行为科学的需求,除了为人们创造连续的、可以使人感受到历史变化和生活场景变化的文化背景之外,还需要能较好的满足公共空间使用功能上的要求。

4 公共建筑室内空间设计发展的新趋势

4.1 绿色概念与可持续发展

“绿色”概念可以理解或转义为环境共生,生态与环境保护,可持续性发展等概念。它涉及的内容包括:生态与环境的保护,功能与使用的耐久性,自然能源的再开发,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再生,环境的健康、安全、方便、舒适,生命周期的整体考虑。

4.2 生态景观与建筑节能

我国要实现生态节能高科技的应用,设计专业的深化与整合是前提。目前生态节能建筑发展有两大发展趋势:一是调动一切技术构造手段达到低能耗,减少污染,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目标;二是在深入研究室内热功环境和人体工程学的基础上,研究人体对环境生理、心理的反映,创造健康舒适而高效的室内环境。

结束语

我国的公共建筑室内空间设计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突飞猛进的大好形势下,为适应城乡公共建筑大规模兴建的需要,已经进入创新设计阶段,从近几年建成的装饰工程及各类设计展览、评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总结过去,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展望未来,设计师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李斌.浅议室内空间设计[J].中国科技信息,2005(12).

[2]李希.现代室内空间设计理念浅谈[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

篇(2)

中图分类号:B834文献标识码: A

一、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的狭义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 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 而其广义概念则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滨水区、城市绿地等。小城市公共空间从本质上来说与大中型城市公共空间实质相同,不同的是,小城市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重点

1、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建设

不管是怎样的公共空间设计,环境都应是干净整齐的,人们身处于这类空间环境中,能感受到轻松愉悦。具体而言,维系公共空间内的环境卫生,不只是清洁人员的责任,而应是整体社会成员的责任,需要每位城市居民自觉地遵守公共秩序。事实上,在我国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中,由于工作人员没有切实落实城市环境管理以及维护工作,从而使得公共空间的环境建设退化严重。对此,建设人员应积极加强环境管理,健全环境意识,促进空间建设的有序发展。

公共空间的魅力具体表现在良好的人文景观设计上,给人们带来视觉享受,就公用空间中的美好景观切实体现在:公共空间以其独有的宏伟景观,在陶冶人们情操的同时,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美的享受,从而创建出美好的人文景观建设。简而言之,优秀的公共空间设计应拥有自身个性的环境设置,从而给人以轻快愉悦之感。

2、城市公共空间设施建设

在公共空间中,人们活动时间以及行为机制都是不稳定的,然而它却是一个人流量相当集中的地理区域,其间的设施都是可为人们活动提供便利的基础设备,因此,不管是商品经营者还是商品消费者,建立健全的基础设施配置都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时,配置相应的休息设施非常重要,是为人们提供短暂休息点的必要设施。在前期成功的公共空间设计案例中,都会在指定区域内设置相应的休息设备,在环境优美的地区安装长椅、板凳等。同时将其长椅、板凳的配置融入整体景观建设中,使其成为一体化景观建设中的一部分。

有人说,城市公用空间建设即现代城市生活中的“家居建设”,而如何使这一城市家居建设更科学、更富有人性化,相关建设人员可以具体参照国外先进建设案例。例如:公共空间中的健身器材设计,应切实符合普通大众的生活需求;公园中摆放的长椅,最好选用没有棱角的板凳等,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小孩、老人因为磕碰受到伤害;景观池塘的设计,应尽量将水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从而有效规避小孩因为玩水而造成意外事故的发生。

伴随着城市居民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人们可以用来休息和娱乐的时间随之减少,因此在这紧凑的生活节奏中便利的交通设施则显得尤其重要。所以,方便的交通设施是进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重点内容。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人流、车流相对集中的区域,应具体做到让人流与车流分开运作,这也是实现公共空间设计的关键内容。

3、城市公共空间文化氛围建设

在公共空间文化发展潮流中,通过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的融合可以形成一种具有艺术美感的空间领域。因此,在进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时,规划人员应深入发掘具有城市文化内涵的理念,结合传统的文化观念,将其作为整体城市形象的浓缩版本。在现代繁忙的城市生活中,为人们提供放松休息的场所,从而创造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城市空间。

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念中,重点内容是为人们提供娱乐、休息的场所,让人们意识到自己是公共区域内的主人,同时在公共空间建筑设计中逐步融入城市风俗建设理念,深入剖析城市中的文化背景,将其灌输到系统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展现出浓厚的地域特色。在此基础上,建设人员应着重创造具有文化内涵的人文景观,变无形文化为具体的景观建设,创造出能代表城市面貌的作品,为人们提供能让身心休息的场所,让人们在繁忙的城市生活中能够拥有一个小憩的场所。

三、公共空间设计的多维度思索

1、形态维度―――开放性

从宏观上讲,开放性是空间具有不断适应性的重要途径,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演变在本质上是具有动态性的。微观上看,空间的开放性与闭合性是相对的概念,是创造公共和私密空间必须控制和把握的设计尺度。在城市系统的框架体系下,诸如大型政治、生活、商业广场、大型交通枢纽、大型社区公园都需要具备完全的开放性,以保证人的各种活动所需空间,主是处理好空间边界和出入口的设置等要素。从空间控制上,强调整体与局部、周边建筑的协调和变化有致等问题。

2、视觉维度―――艺术性

艺术性的特征主要是人对于客观环境的审美需求,这对于提高公众素质,烘托环境景观品质都是极其重要的。艺术的表达往往可以激发人们内心的期望和感触,使公共空间环境更具有纪念性和标志性。同时,公共艺术的作用就是通过艺术品的有机整合,提高整体环境的艺术与文化层次,营造内蕴历史文脉的艺术与文化氛围,满足现代人对精神和物质文明享受的更高需求。

公共艺术不是一种艺术形式,也不是一种统一的流派或风格,它是使存在于公共空间的艺术能够在当代文化的意义上与社会公众发生关系的一种思想方式,是体现公共空间民主、开放、交流、共享的一种精神和态度。公共艺术不再专注于创造具象物体,而是要创造人与整体环境的关系,公共艺术所追求和要解决的不是美化城市、美化环境的问题,而是社会效益,是对社会公众的沟通与关怀。

3、功能维度―――复合性

城市空间的复合化。一个空间单元同时具备建筑个体空间和城市公共空间的双重性质和双重归属,是目前城市空间复合化发展的趋势。不同归属的建筑空间单元分别与城市公共空间相连,在各自保持其相对独立性的同时,又构成了彼此延续相通的关系。在功能上加强了建筑与城市之间的直接联系,提升了空间的使用效益,打破了内外界限的概念,发挥了城市空间的潜力,具有相应的灵活性和可变性,是城市有限空间结构的优化。

公共空间的功能属性在历史的延续中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是人们会面的场所;是人们交易的场所;是连接不同城市空间的场所;也是承载交通功能的场所。随着人类的社会活动逐渐趋于复杂,在功能上要求公共空间设计提供更多的选择,使设计的结果满足不同空间发展方向的可变性。现在公共空间设计往往是复合功能综合体,是城市空间的活动多样性的集中区域。就目前的情况看,公共空间的功能维度体现在交易活动、交通和人们生活与健康等三个方面。

结束语

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已然成为现代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此,在进行城市公共建设时,相关人员应切实把握空间设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在明晰公共空间建设效能的同时,深入探析城市化建设发展潮流,针对空间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从整体上研讨设计模式,从而促进城市空间建设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方惠文.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分析[J].江西建材,2014,03:22.

篇(3)

空间设计是三维度立面的设计,包括建筑设计、室内空间设计、展示设计、景观设计等多个设计领域,空间设计强调不同空间之间的组合设计包括空间的大小、形态、色彩、肌理等。空间设计对象具有三度空间的属性,不同于平面设计思维,具有空间感知特性。因此空间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的建立势在必行。如果观念陈旧,意念狭窄,其作品必将毫无生气。相反,立意明确,思路开阔,则会事半功倍。

一、空间设计与思维

设计离不开创造性思维,设计思维的核心是创造性,它贯穿于整个设计活动的始终。创造的意义在于突破已有事物的约束,以独创性、新颖性的崭新观念或形式体现人类主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开拓新的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的有目的的活动。

设计思维,泛指在设计过程中建立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基础之上的各种思维形式,包括立意、想法、灵感、创意、重大技术决策、指导思想和价值观念等。

设计思维是感知、知觉、记忆、体验、意念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综合体现,设计师的思维模式是多重性的,既有感性层面的非逻辑性,同时又具有理性层面的逻辑性思维。

空间设计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建筑空间为人类提供遮风避雨的场所;室内空间为人类精神需求提供舒适的居家空间;景观设计为人类提供赏心悦目宜人的居住环境,我们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在空间中进行,空间设计同时也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地域性和文化性是决定空间设计必不可少的因素,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的审美观念,审美观念的形成又是由人的思维方式造成的,这种思维意识也是人区别与动物的基本属性。人类有意识地创造不同的空间形式来满足不同的功能需求,古埃及的金字塔是埃及人民灵魂不灭思想在建筑中的体现;新巴比伦王国的空中花园是国王对王后爱情的体现;古希腊的神庙是希腊人民对神崇拜的体现;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教堂是对上帝无限敬仰思想在建筑上的体现;在空间设计过程中,人的思维方式不同,必然会在空间设计过程有所体现。因此在空间设计过程中,设计师的不同思维模式和方向,包括空间认知度和感知度、环境因素(形、光、色、质等)、行为学和心理学等都对最终的设计结果起到决定性作用。

二、空间设计与设计概念

设计概念的提出是设计者在逻辑性和非逻辑性综合作用下对设计提出的诸多设计思维总结。作为空间设计师,首先要求设计师通过前期调查得到理性资料,分析甲方的具体要求及方案意图,综合地域特征、文化特色等客观因素加之设计师具备的空间设计思维方式并结合设计草图提出一系列感性的设计概念。

1、 逻辑性与非逻辑性

空间设计具有强烈的目的性,要求设计出来的空间必须符合人的需求,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同时又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原始人居住的巢居、部落和现代人居住的集合住宅区不仅是物质和精神的需要,更是建筑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因此空间设计具有逻辑和非逻辑双重属性。

不同的功能需求要求有相对应的空间类型,古希腊的神庙祭祀需要高大宽敞的空间(石材梁柱体系),中世纪的宗教狂迷需要高直向上气氛诡秘的哥特式教堂(尖券、飞扶壁)、现代工业生产需要大跨度明亮的厂房(框架结构)、各种博览会需要更大跨度体空间满足展览的需求(桁架、网架结构)。空间和技术是彼此联系不可分割的,因此空间设计具有逻辑性的特点。这种逻辑性思维有具有两种特性:构造体系和演算系统。构造系统需要设计者具备一定的逻辑性思维,对建筑体系有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演算系统要求设计者具有良好的理科基础以便合理推算出合理的结构受力情况。这些空间设计的技术问题都离不开逻辑性思维。这些逻辑性思维方式体现在具体的空间设计过程中就能转化为科学的指导方法,对设计进行技术支持,保证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那么是不是空间设计完全就是逻辑性思维呢?答案是否定的。空间设计最终的实现虽然离不开逻辑性的思维方式,但是设计的过程也是非逻辑的过程。古希腊神庙离不开古典柱式;哥特式建筑离不开色彩斑斓的玫瑰窗;北京奥运水立方更离不开泡泡的异想天开;巴洛克、洛可可式的室内设计形式、中国古典园林的“一池三山”模式和日本园林的“枯山水”无不是设计师们非逻辑性思维的感情结晶体,每一个惊世骇俗的设计都离不开设计者的奇思妙想。非逻辑思维包括了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等创造性思维方式。设计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自觉和灵感都能让设计者打破常规、开拓思维,创造的目的在于以非逻辑性的思维方式想出新的方法、提出新的理念、做出新的设计。空间设计活动的过程就是以创造性思维方式以三维空间形式形成设计构思提出设计概念并最终实施设计的过程。

2、 空间设计概念的形成

设计概念的提出关键在于理念思维的提出与运用。空间设计概念的提出即要求设计者对方案做全面的调研准备也必须具备一定的空间认知能力;空间设计概念的提出分为感性和理性即逻辑与非逻辑,理性部分包括方案分析(地形地貌、人文环境、环境光照、空间功能分析等)、甲方即客户分析(客户职业、设计定位等)、市场调查(材料、配套设施、报价等)、资料收集(参考图片、数据统计等);感性部分即设计概念的提出,在通过前面几部分的深入分析之后,设计师需构思出整个项目大的思路和想法,而这些思路和想法又是源于自身的感性思维,进而可以遵循思维的一些常见模式――抽象、概括、归纳等将我们的想法进行筛选过滤找出其内在关系,进行设计定位,最终形成设计概论。

三、空间设计与设计方法

1、 空间设计方式与思维模式

设计离不开思维,设计概念的提出首先是想好的过程再是实施的过程。设计概念离不开设计师的思维模式,思维模式对设计方法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空间设计的思维领域是四维空间,要求设计者必须对空间有深刻的理解。

中国伟大思想家老子有一段话“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 ”其意义在于强调具有使用价值的不是围合空间的实体部分,而是空间本身即虚的部分。这段话明确指出“空间”的重要性。空间的形成包括实体和虚体两部分。实体即围合空间的部分,指实实在在可以感受到的东西,例如建筑的外轮廓、室内的墙面、园林的树篱、构筑物等等。虚体即我们所说的空间,由实际起作用的部分。

空间感作为空间设计的特征,可以扩展到城市、街道、广场、里弄、公园等等,凡是经由人固定和限定的一个空的部分,即成为一个包围起来的空间。建筑、室内、园林是实体和空间的统一构成,同时还具有同空间同样重要的时间含义,我们通常说到“四维空间”,空间的三维空间即长、宽、高,或理解为空间坐标系的X、Y、Z轴。而四维空间是指空间中的时间性是指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即人在空间领域中行进时随时间的推移所得到的空间体验不断变化的过程。因此我们可称空间设计为“四维空间”。

空间设计的方式主要包括围合、覆盖、突起、下层、架空、质地几种方式,在三维空间的思维模式下设计出公共空间、半公共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等不同的空间形式,从而产生出适合不同人群需要的空间类型。

2、 从经验主义谈空间设计方法

(1) 直觉设计法

设计的灵感总是出现在转瞬即逝之间,灵感一旦出现就立即凭借直觉绘制涂鸦画面更有利于好的创意的产生,这种方式不仅适用于空间设计,其他艺术设计类型也通用。作为一名空间设计者,如果平时喜欢涂鸦,同时具备一定的空间比例概念,那这种涂鸦式的方式就很适用,从涂鸦开始慢慢习惯空间设计,进而踏入空间设计领域。当然这种设计方法建立在设计者平时的经验积累上,没有一定的专业积累灵感也只是昙花一现,最终无法形成完整的形态。

(2) 草图设计法

草图和涂鸦有很大的区别,草图的绘制不同于涂鸦,须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结合一定的理性思维进行思维的一种设计方法,通常我们称之为泡泡图设计法,利用泡泡图就能比较分析,这种方式设计者必须有缩尺的概念,先将所要设计的空间大小依据性质进行缩尺概括,然后同性质或互补的空间,依据空间缩尺大小圈在一起,慢慢的形成平面草图,这是一个由简到繁,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的过程,通过对空间的反复推敲比较,形成大概的空间分割布局,这种方法使用半透明的拷贝纸结合平面图很好使用,是空间设计最基本的一种设计方法。

(3) 模型设计法

篇(4)

商业空间以及垂直维度

1.商业空间的理论

在现代社会中,商业空间主要是指商业综合体,其不仅包含商业的基本职能,还包含着休闲、娱乐、文化、交通等公共职能。商业空间在布置上要依附于城市的公共空间。比如,把商业店铺与中庭、广场、花园等空间结合在一起。这种布置模式有利于商业空间的运营,使商业空间对人们的吸引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在现阶段,商业空间的职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拓展,使商业空间具备越来越多的城市职能。商业空间具备多样性和开放性等特征,是现代城市中的重要公共活动领域。

2.垂直维度的概念

在概念上,垂直维度代表空间体的垂直方向。维度一词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概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维的意思是几何学和空间理论的基本概念,空间的每一个构成元素都叫做维。但是在本文中维度的含义只是空间的界定。在空间理论中,垂直维度和水平维度直接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进行商业空间的垂直维度设计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把垂直维度当做立体化发展中的一个绝对向量,而是应该把垂直维度理解成为与水平维度相对的一个空间维度。

3.垂直维度的人性化设计

垂直维度设计的人性化,就是指在进行垂直维度设计的时候要使垂直维度的设计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发展需求。

人性化垂直维度空间设计的需要

目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性化的垂直维度设计将也变得更加的复杂。在人性化的垂直维度设计中,垂直维度的设计主要是为了满足人性化的需求,但是人性化的需求不是固定的因素,而是会随着生活方式、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变化,不断变化,人性化的垂直维度设计在发展中要不断满足变化的人性化需求。

人性化空间设计的理论

(1)人性化空间设计

人性化的空间设计主要有3个方面的特点。1.内容广泛。在人性化的空间设计中要考虑到人在空间环境中的行为,人们之间的个性和共性,自然生态等多个方面的内容。2.历时性变化。这种特点主要是指人们在不同的时代,在人性化的需求上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为了适应这个方面的特点,在空间设计中就要以人性化的某个方面的侧重需求作为切入点,结合其他的因素进行空间设计。3.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在人性化的空间设计中,涉及到的知识不仅有建筑学,还有环境心理学、建筑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2.商业空间设计

在进行商业空间设计的时候主要考虑的因素是消费者的因素。为了使商业空间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就要在设计的过程中对消费者的心理和消费者的行为进行研究。其中消费者的心理主要是指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消费动机、不同消费者的心理差异。消费者的行为主要是指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非消费行为。

3.基于人性化垂直维度的设计理论

基于人性化垂直维度的设计理论主要有4种,分别是空间活力营造理论、空间联通和渗透理论、空间补偿理论、尺度控制理论。

基于人性化的商业空间垂直空间设计

1.功能与业态组织

在人性化的商业空间垂直空间设计中商业空间的功能和业态组织在垂直维度的分布上都要呈现一定的规律。其中在功能的分布上,应该把零售的功能集中分布在中底层,把休闲服务类的功能集中分布在中高层,把商务办公分布在人流较少的地方;在业态组织分布上,把主力店分布在不同的楼层,同时还可以把一些没有关联的业态组织组合在一起。

2.交通与视线联通

商业空间使交通的汇集地点,在进行交通与视线联通的时候,应该对室内外的东线的组织进行综合的考虑,确保商业空间的交通枢纽的功能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3.空间补偿

在人性化商业空间垂直维度设计中,其需要补偿的空间主要是广场、街道、公园三个空间。其用来补偿的空间主要是底层空间、次级空间、地下空间。补偿的方式一般是释放底层空间、利用次级空间、地下看见补偿。

4.尺度控制

在商业空间设计中涉及到的尺度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分别是环境尺度、近人尺度、建筑尺度、细部尺度。其中环境尺度的控制方式一般是统一环境尺度、设计天际线;建筑尺度的控制方式一般是对尺度进行科学的划分;近人尺度的控制方式是建设设施丰富近人尺度空间;细部尺度的控制方式是对细部进行科学的设计。

篇(5)

(一)归属认知性

被安置对象在原村落空间里,有着归属感很强的公共空间,如村民健身小广场、街道、祠堂、活动室等。当被安置到了城市化的安置社区里,社区公共空间的归属性不再明确,使他们失去了对这些场所的认知、认同和归属感。所以,在拆迁整体安置型社区里,以村落村民被整体安置的组团为区划单元,设计带有明显的原村落特征和归属的公共空间,满足他们集体活动活动、交往以及村落文化传承的功能属性。

(二)邻里交往性

由于原村落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村民多以血缘、地缘聚落在一起,邻里的亲和性强,邻里间的交往密切,并以各自房前屋后空间作为邻里交往空间。在城市化的安置社区里,以往的邻里关系受到摧残,并少了这种邻里性的交往空间。所以,在对安置型的社区进行景观设计时,应充分利用单元楼的出入口及四周围空间,为被安置村民设计一些小尺度的邻里交往空间,以满足他们喜欢邻里交往的功能需求。

(三)文化传承性

“故土难离”。被安置村民对自己以往的村落文化有着强烈的认知和认同。在城市化的安置社区里,村落文化的载体已不存在,新的社区文化又缺失。所以,在对安置型的社区进行景观设计时,公共空间的设计,应赋以村落文化传承的功能。比如把广场空间与安置村民举办红白喜事、露天唱戏、村落集体活动等功能需求结合起来,既满足作为城市休闲广场的日常休闲健身功能,又满足村落文化的传承功能。

(四)空间过渡性

被安置村民失去了土地、失去了家园,从村落生活空间直接到了城市生活空间中来,环境的巨大变迁,使他们难以适从。所以,在这些安置型的社区里,设计一种过渡空间,即带有以往村落空间的影子和村落文化基因的城市化景观空间,让他们在这样的社区空间环境中,完成从心里到行为上向城市化空间环境的转变,促进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农村整体拆迁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型。

二、安置过渡空间设计———以长乐东苑为例

(一)项目简介

长乐东苑是西安市未央区北客站集中安置项目的主要安置区。基地位于西安北客站东部,由DK1、DK2、DK3、DK5四个安置社区组成。其中安置一期的DK1、DK2社区已建成且安置村民已经入住,安置二期DK3、DK5社区正在建设中。

(二)安置一期建成社区景观空间设计的启示

在对安置一期已建区的DK2社区调研中,通过对安置村民的走访与社区景观空间现状的实际调查,发现其在景观设计中,因为没有考虑被安置村民在安置后的精神文化需求,导致了他们对社区景观环境的不认可和绿化空间的破坏等问题。主要表现在:1.社区中心广场使用功能的欠缺,导致安置村民举办村落文化活动场所的缺失,从而造成对其它绿化空间的严重破坏社区中心广场位于社区中心,规划面积487平方米。景观布局以景墙半围合广场,广场中央以四个直角形喷泉水池围合,将广场分为中心景观区和活动区。经调查,广场水景因为使用维护成本太高,自建成以来很少使用;同时由于广场缺乏庇荫、休闲等景观设施,安置村民很少来这里活动,特别是广场的水景设施占据了广场的大部分空间,被安置村民平时需要举办的红白喜事、唱戏以及其它集体活动,不能利用广场空间,只好在社区中的休闲小广场、路上,甚至占用绿地举行,从而造成对社区绿地景观的破坏。2.邻里交往空间的缺失,影响了安置村民的邻里交往调查中得知,社区安置以原自然村落为单位,被集中安置。所以,同楼、同单元的安置居民,都有着很近的血缘、地缘关系。在原村落里,邻里间的日常交往,是他们一项重要的活动内容。而在DK2社区里,没有为他们设计这样小尺度的邻里交往空间,导致了安置村民对社区景观环境的不认同。

三、安置二期社区景观设计实践

在安置二期社区的景观设计实践中,充分借鉴了安置一期建成社区景观设计中的经验与不足,从分析研究拆迁整体安置人群的结构特征、文化精神需求出发,从安置社区景观空间设计入手,提出了“安置过渡空间设计”的概念,并贯彻落实到安置社区的景观设计中。其中DK5社区为安置二期中的安置社区之一。规划面积41328平方米,其中建筑底面积14698平方米,绿地面积10846平方米。整体布局为建筑围合的中心绿地式布局(见下图)。社区景观空间设计突出了“安置过渡空间设计”的理念,并设计了广场型过渡空间和邻里型过渡空间两种类型的过渡空间模式。

(一)广场型过渡空间模式设计

广场型过渡空间模式是把社区中心广场与安置村民村落文化活动的场所需求结合起来,并在总体布局时优先考虑其功能布局。设计将广场功能定位为满足社区居民休闲健身与村落文化活动场所兼顾的复合型社区公共空间和村落文化主题广场。景观布局上与以往社区休闲广场的不同之处在于:①强化了广场的集会功能。设计了传统景墙式的露天舞台,既作为休闲广场的景观视觉核心,又作为庆典活动的主持台以及村民唱戏的戏台等多项功能;②广场整体布局采取“中空”的空间设计。以花架半围合,营造广场的休闲氛围,广场中央以“长乐未央”的地雕图案形成广场中心景观;同时空旷的广场空间又能满足安置村民开展村落文化活动对大尺度空间的需求。

(二)邻里型过渡空间模式设计

邻里型过渡空间模式,是模拟安置村民以往村落里的邻里交往空间模式而设计的一种安置过渡性空间。安置村民在以往的村落里,其邻里交往空间多在各自的房前屋后空间里,有着闲来在一起晒太阳、吃饭、聊天等习惯。这种空间有着尺度小,归属感、家园感强的特点。为了能使安置村民重温这样的交往空间,在安置社区景观空间布局时,充分利用每栋楼的单元出入口及四周空地,设计尺度小、亲和性强、归属感强的邻里型过渡型空间,以满足同村落村民邻里间的闲聊、休闲健身之需求。

篇(6)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1终端形象展示的意义和作用是体现品牌内涵,品牌内涵成为了终端展示设计的灵魂

品牌形象塑造整体工程包括产品形象、公共形象、服务形象、展示形象的塑造。产品形象包括:产品的功能诉求、产品价格、产品型录、产品质量(指标);概念产品,热销产品;改善包装等。公共形象包括:品牌的网站建设、软文传播、事件行销、公共媒体形象、公益活动社会化形象的建设。服务形象包括:商品售前服务、导购礼仪、产品知识解答、公共关系、统一的服装、售中服务、销售渠道以及售后服务。展示形象包括:品牌旗舰店、重点店、专卖区、店中店、超市展示、总部展示及媒体展示形象。

现代企业的品牌形象塑造整体工程中,全面围绕着这几个方面,全方位地展示企I形象。终端形象展示是商品销售环节中的最后阶段,直接面对消费者。换言之,终端形象展示是品牌形象塑造整体工程中最直观的一环,消费者正是通过品牌的终端形象去认识一个品牌。因此,通过终端展示设计来表现品牌内涵,最终提升企业形象,已经成为现代营销的主体,品牌内涵成为终端展示设计的灵魂!

2展示设计中品牌视觉语言运用

品牌终端展示设计在平面设计体系中属于VI(视觉识别系统)设计项目中的内容。因此,它在注重卖场空间的划分、商品陈列功能的体现和实施施工技术的同时,还要兼顾平面视觉语言的应用,如文字、色彩和图形符号等。文字、色彩和图形符号的应用必须在企业品牌形象,即VI视觉系统下进行,便于实施统一的品牌战略,形成统一的品牌形象。

2.1文字在品牌商业展示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品牌商业展示空间设计中的文字指企业标准字(包括企业名称标准字和品牌标准字)的设计应用。可应用于品牌标志、门面招牌、广告招贴、形象墙、旗帜、导识系统、产品包装、陈列道具等形象展示。企业标准字可直接将企业或品牌形象传递给受众,是最准确的传递企业形象与品牌内容的方式。

文字在品牌商业展示空间设计中的设计原则:一是不可任意更改,标志文字色彩及字体必须按照企业名称标准字和品牌标准字进行制作;二是需要准确传达品牌信息,通过平面或者空间上的文字形象应用传递品牌信息;三是设计应具有视觉冲击力,突出显示品牌形象;四是文字的色彩、材质与整体环境协调统一。

2.2色彩在品牌商业展示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品牌商业展示空间设计中的色彩应用指运用企业的标准色和辅助色,达到品牌视觉形象展示的统一。色彩表达在展示设计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应用于招牌门面、形象墙、柜台、展示架、商品包装以及建筑结构中的墙面、柱面、地面,甚至是顶面等界面的色彩中。

色彩在品牌商业展示空间设计中的设计原则:一是要遵守企业品牌形象的统一性,企业的标准色和辅助色不可任意更改,在特定时间或区域需要进行变化时,必须保证主体色彩的统一;二是要能够反映品牌市场定位,营造色彩氛围;三是要考虑目标消费群体的喜好。

2.3图形在品牌商业展示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在品牌商业展示空间设计中图形可以简单地分为三类:抽象图形、具象图形和装饰图形。抽象图形包括企业标志,是企业品牌视觉形象中最核心的内容。具象图形包括吉祥物的图形。装饰图形在空间设计中应用也很广泛,其中包括对辅助图形的延展等。

图形在品牌商业展示空间中的设计原则:一是要遵守企业品牌形象统一性,标志图形不可任意更改;二是兼顾空间及美学、消费心理等多维层面,根据环境和载体的变化,在图形应用的载体、空间变化上考虑图形的延展;三是考虑主题需要,在品牌视觉识别(VI)的基础上,延伸应用进行多种排列组合变化。

总而言之在未来的空间品牌体验中,品牌沟通将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展示设计已经成为有关非物质信息传播的环境设计。展示艺术空间环境的创造既是对空间的设计规划,也是与受众进行品牌沟通的过程。有效空间的变化与平面各要素组合后的视觉感受,能否起到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思想、概念的传递,与品牌内涵相吻合,与设计策略相一致,不断惊喜和启发他们的目标受众,是我们在未来的空间品牌体验中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高品.商业空间设计――品牌第四维[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篇(7)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在进行公共空间设计中,首先应该了解和色彩有着密切联系的几个问题:空间的方位,不同方位在自然光线的作用下的色彩不同,冷暖感有差别,因此可以通过色彩来进行调整。空间的大小、形式。色彩可以按不同空间的大小、形式来进一步强调或者消减。空间陈设品的使用。不同的陈设品的使用,如:会议室、病房、娱乐场所等显然在考虑色彩的要求、性格的体现、气氛的形成各不相同。使用空间的用途,空间的使用用途不同,色彩使用的选择上也有所不同。

在符合色彩的功能要求原则下,才可以充分发挥色彩在公共空间设计中遵循的规律。

一、色彩设计的整体统一的规律

在公共空间设计中,各种色彩相互作用与空间中,和谐与对比是最根本的关系,如何恰如其分地处理这种关系式创造室内空间的气氛关键。色调一般可归纳为同类色调、邻近色调、对比色调等,在使用时可根据环境的不同灵活运用。在公共空间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空间的主色调,色彩的主色调在渲染室内氛围中起主导作用。

(一)色彩的重复和呼应

将同一色彩用到关键的部位上去,就会使其成为控制整个公共空间的关键色。同时也能使色彩之间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多样统一的整体,色彩上取得彼此呼应的关系,才能取得视觉上的联系和唤起视觉的运动。

(二)色彩的对比

色彩由于相互对比而得到加强,公共空间一旦有了对比色的存在,其它色彩退居次要地位,人们的视觉很快就集中在对比色上,通过对比,各色的色彩更加鲜明无论采取何种加强色彩的力量和方法,其目的就是为了达到公共空间的同一和协调,而非加强色彩的孤立。

二、公共设计中的色彩表现

(一)空间色彩的个性

公共空间设计艺术和其它艺术形式一样百花齐放,它是科技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优秀是设计必须别开生面具有独到之处。公共空间的设计色彩的个性讲究的醒目。如何创造色彩的个性是摆在现代设计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公共空间色彩搭配

当人走到一个公共空间时,给人的第一个印象就是色彩,在公共空间装修中,色彩是嘴容易出效果的、最不可缺少的一个元素、色彩运用恰当、搭配合理的空间,比起单纯用贵重材料堆砌的空间更让人赏析悦目。千变万化的色彩是经过组织和调整出来的。

三、公共空间色彩的基本要求

(一)色彩的协调问题

室内色彩的根本问题是配色问题,这是公共空间色彩效果优劣的关键,孤立地颜色无所谓美或者不美,就这个意义上说颜色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不恰当的颜色,而没有不可用的颜色。色彩的协调的基本概念是由白光光谱的颜色,按其波长从紫和红得排列,这些纯色彼此协调,在纯色中加进行等量的黑或白所区分出的颜色也是协调的,但不等量时就不协调。在色环上处于相对地位并形成一对补色的那些色相是协调的,将色环三等分,造成一种特别和谐的组合。色彩的近似协调和对比协调在公共空间色彩设计中都是需要的,近似协调固然能给人以统一和谐的平静感觉。但对比协调在色彩之间的对立、冲突所构成的和谐和关系却更能动人心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和运用色彩的统一与变化规律。和谐就是秩序。

(二)色彩构图

色彩在公共空间构图中常可以发挥特别的作用。色彩可以使人对某个物体引起注意,充分发挥室内色彩对空间的美化作用,正确处理协调和对比、统一与变化、主体与背景的关系。在进行室内色彩设计时,首先要定好空间色彩的主色调。色彩的主色调在室内气氛中起主导、陪衬、烘托的作用。形成公共空间色彩的主色调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室内色彩的明度、色度、纯度和对比度,其次要处理好统一与变化的关系,要求在统一的基础上求变化,这样,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为了取得统一又有变化的效果,大面积的色块可适当提高色彩的明度和纯度。此外,室内色彩设计要体现稳定感,常采用上轻下重的色系室内色彩的起伏变化,应形成一定的韵律和节奏感,注重色彩的规律性,否则就会使空间变得杂乱无章,成为败笔。

色彩在公共空间设计中是不可或缺的,它不仅仅是公共空间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角色,更会使人对环境产生不同的审美感觉。由此可见,色彩是公共空间设计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

篇(8)

对于公共空间环境,人们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需要高等院校在培养学生时,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更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许多院校不仅改革了课程设置,而且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但对于教学方法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尤其是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传统的教学方法略显呆板,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公共空间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本科四年学习中,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课程内容丰富繁杂,主要包括:办公空间设计、展示空间设计、娱乐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等。相关学科宽泛,涉及环境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领域。这就要求学生更好的对这门课程体系的理解和掌握,才能发现公共空间设计中的不足之处,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针对发现的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际软件操作拟出解决方案,因此,公共设计课程直接关系到学生解决实际案例中存在问题的能力,并且关系到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发挥。因此,在公共空间设计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思维模式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运用联想方法培养学生艺术抽象思维能力

公共空间设计的教学应追求对设计创新的系统方法和思想的应用,从宏观、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去认识公共空间设计并进行创造,可以通过联想、模拟等方法,让学生打开思路,解决具体问题。

1. 相似与相反联想

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相似联想的方法,将设计灵感的来源从大自然中提取或从自己熟识的事物中提取出设计元素,从而将设计元素运用到公共空间设计的每一个细节中。如:设计一个现代绿色的小户型居住空间,那么我们首先要着手于现代绿色,如何体现绿色设计,我们可以从大自然中提取树或梯田的样式,把树干与树枝的连接方式比作为公共空间的建筑构件,公共空间的错层、功能性陈设物、装饰性陈设品等则由梯田提取的元素进行造型,让整体的公共空间充满自然气息,体现绿色空间。

由某一事物的感知和回忆引进与它具有相反特点的事物的感知和回忆。[1]学生在对公共空间设计时,更多的是采用“加法”,而现代公共空间设计更多的需要采用“减法”进行空间设计。如:对于空间的分隔,学生更多会想到运用隔断墙或室内陈设品进行分隔,但有时也可以用一步不能够跨过去的水池来进行空间分隔,水池可以位于地平面以下,而对于地平面以上的隔断墙和公共陈设品来说,就是一种“加法”,在地平面以下所挖出来的水池就是一种“减法”。

2. 自由联想

是头脑中储存的记忆,由于某种契机而使另外一些表象与之自然而然发生联结的过程。[2]在公共空间设计构思的过程中,运用联想的方法可以打开思路,由此学生运用模拟的方法,产生系列、新颖、独特的造型,如由计算机想到游戏,从游戏想到儿童,由儿童想到未来,由未来想到未来建筑,由建筑延伸到公共空间。设计师小沙里宁的肯尼迪机场环球航空公司航站楼、伍重设计的悉尼歌剧院都是运用联想的方法,创造具有多重含义的空间形象。柯布西耶在朗香教堂的设计中,熟练的利用了混凝土的塑性、人们朝拜时的心理感受、地中海文化的诠释赋予朗香教堂多重含义以及模糊性、不确定性。[2]这些含义的产生就是通过联想获得的,参观者也是通过联想获得这方面信息的。另外,学生也可以通过联想解决公共设计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更新设计方案。

二、运用模拟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思维

1. 形态模拟

形态模拟在公共空间设计中应用的例子很多,可以通过对事物外在形态的模拟,启发学生灵感和开拓思路。自然界中的形概括起来可以分为有机形和几何形。几何形具有一定的数理规则,容易分类、整理和确定,像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椭圆形、球形等,这些图形都可以用固定的数学公式反映出来,而且可以通过作图画出来,是一种非常理性的形;自然界中大量存在的还是有机形,有机形不具有数理规则性,不易界定,像自然界中的河流的曲线、花瓣的形状、山脉的轮廓线等等。[2]在以往的家具、机械、公共空间设计中,几何形用的较多,随着人们对复杂形态的认识和计算机辅助绘图的出现,有机形在设计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最早的人类居所――巢居,就是模仿自然界中的鸟巢形态创造出来的。古罗马维特鲁威在他的《建筑十书》中,记载了古希腊柱式的由来。通过测量一个男人的脚印,把它同他的身高作比较,希腊人发现他的身高是脚印长度的六倍,于是,就把珠子的高度同底部直径之比定为六比一,这就是多立克柱式。由此看来,运用模拟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找到创作灵感。除了对事物的形状,还可以对事物的颜色、肌理等进行模拟,达到创新的效果。如地中海风格的公共空间,可以通过蓝色和白色相结合展现海洋的意境,使人身处其中,感到人工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 功能模拟

借鉴其他事物的功能特点来丰富和发展系统,在公共设计中可以得到创造性的设计思路。如:日本仙台运动馆的穹顶设计,就是模仿生物的呼吸功能,采用透光性良好的膜材覆盖,呈开闭式,可以随时通风换气,被设计者称为“有呼吸功能的穹顶”。 [2]

三、经典方法的应用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设计的合理性来自于对设计物从内容到形式的一系列推导和追究,充满了准备、确定和验证的思维活动,在落实公共空间造型阶段之前,学生要首先发现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然后运用以上所提到的思维模式进行分析,提出设计元素并探讨设计的可行性,最终得到可以实施的方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从一开始鼓励学生和自己讨论方案的时候,就尽量用一个个小透视图来表达学生的设计意图,到后来要求学生必须养成一边讲解自己的方案,一边用徒手快速画透视小稿的习惯。这样,一来可以培养学生从整体空间来考虑方案这一正确设计方法,二来可以提高快速表现能力,在徒手快画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更多想不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于以往教师布置给学生的设计作业多为假设题,而非真实场地,导致学生在设计之前,无法到设计现场感受需要设计的空间大小。这就使原本缺乏空间概念的学生们在做设计时,更难建立空间尺度概念,也就无法从空间上考虑方案。众所周知,一流的设计师做的是空间,二流或三流的设计师才是做色彩和灯光。[3]当然,我们的学生才刚刚入门,要走的路还很长。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可以把一个整体空间分割成各个孤立的平面来考虑方案,而是一个空间设计方案最终成为一个个面的设计的拼凑。这同时也违背了方案设计应从整体出发,而非从局部入手考虑问题的设计原则。在学生刚入门的时候,就要一再强调从空间入手,考虑设计方案,这样对他们以后专业的发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除此以外,可以经常给学生限定不同条件的课下练习,学生在最初阶段,不能够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可以由教师进行要求限定,引导学生去主动想出问题,根据每个人不同的问题,教师再引导学生从空间布局、空间组织、内外空间的练习、色彩与材质等方面进行方案的深入。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进行综合分析、独立思考以及多项设计表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今后能独立承担公共空间设计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至禹.思维与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篇(9)

二、人机工程学切入公共空间设计教学

19世纪80年代,英国工艺美术运动领导者威廉?莫里斯提出“设计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明确指出设计是为大众服务的,设计的基础是服务于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渗透人机工程学进行教学,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设计的根本目的。

1.认识人机工程学

人机工程学研究人体各部分结构尺寸、人体机能特征参数,分析人的视觉、听觉等感官机能等内容,将这些内容融入公共空间设计,能够提升空间的实用性,使空间更好地服务于使用者。但是学生对于人机工程学相关知识了解较少,教师在课程初期通过课堂讲授法为学生传授相关理论知识是有必要的。教师将人机工程学相关理论知识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渗透,使学生初步认识人机工程学与设计的关系,在思想上转变学生对于设计是“针对造型和颜色进行”的理解,让学生认识到设计的目的在于功能。教师在课堂中讲解人机工程学的相关理论,让学生在公共空间设计中能够运用人机工程学的相关理论,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本设计理念,使其设计不再盲目追求形式。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现阶段普通高等院校的设计专业学生大多在入学前只有一些美术功底,并不具备设计基础,面对设计因为知识匮乏而不知如何下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成为引导学生的主要力量。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观察的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点已经不再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学会自学成为一个主要的教学目的。教师要将学生分组,让学生对所在城市的某些空间进行实地调研,走出教室、走进社会,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为学生布置好调研的主要任务,让学生通过测量、拍照、记录数据,接触设计、感受设计,使其能够通过观察认识到设计应服务于人,优秀的设计应以功能为主要目的。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总结的学习习惯。

三、交流使学生构建设计思维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习是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校制订培养方案,教师通过教学环节让学生接触设计案例进行学习。公共空间设计教学中的实践调研环节,让学生通过调研活动对公共空间形成初步认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构建合理的设计思维有利于设计方案的形成。教师在学生构建思维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将学生在实践调研中统计的数据和收集的设计资料进行汇总,并运用演示法将其展示给学生,学生小组间通过讨论交流数据。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把握好学生发散思维的方向,将学生讨论的结果汇总后进行讲解分析,帮助学生构建公共空间设计思维。

篇(10)

该课程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建筑景观专业的基础必修课,于大二第一学期开设,是该专业学生初次接触设计课程。课程主要目的是为了强化大一所学的专业制图基础,重点理解方案策划与设计的整体流程,并能够把建筑概念通过一定的手法表达出来,包括:手绘、电子虚拟模型、实体比例模型。

课程设置了私密个性化空间、半开放性过渡空间、开放性公共空间三种空间类型,以生活体验来展开空间设计,在每个空间类型下设置多个小题目,让学生们能够有所选择。多样的选择必然导致多样的的结果,两年五个教学班,从教学结果来看,有助于低年级同学对整体设计过程的理解,但每个小题目的的评判标准不一。经过教研组的讨论,确定以“生活体验”为核心,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价值取向。

一、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主要是有五个方面:1、强调课题的灵活性,适应时代变化需求,用不同主题,概括不同建筑空间类型,并用不同的设计策略优化实际建筑空间。体现了建筑设计过程的灵活性、计划性、整体性、前瞻性、艺术性等;2、强调学生的合作和洞察力,对作业分组的要求严格。模拟实际方案设计操作流程,理性地整理思路。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和负责的态度;3、强调课程的基础性和衔接性,把大一所学的《制图》、《透视学》等专业基础课,运用到课程中来。同时也为后续的方案设计课程以及毕业设计做准备;如:《建筑综合设计》。学生能整体把握设计的五个完整过程:“策划-方案设计-方案表达-模型制作-方案修改与整理”;4、强调课程的适用性。该课程可面向所有与空间设计有关方向的学生。如:室内设计方向可选用住宅方向;建筑景观方向可选用公共环境方向;其他有美术素养的同学,均可配合空间设计方向的同学,共同完成课程作业;5、强调课程学术交叉性,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如:策划过程涉及到现场测量、管理学等方面;设计过程涉及到心理学等方面;方案文本的设计设计到平面设计与传媒设计等方面。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2、强调三维空间的自由组织,适应社会发展 进展中

三、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

组织方式 目的

选题:选用学生熟悉的建筑景观空间场景,包括学校生活、学习、家庭住宅等。 从学生实际经验出发,通过优缺点分析,整理空间设计的要点。

教学方式:通过不同的主题,针对不同的空间如:私密空间、个性化空间、过渡性空间、公共空间等,借用不同设计策略,指导学生完成整体设计。1-2人完成调查、设计、制作、汇报等过程。 提高学生的三维空间感;提高设计的整体逻辑思维;提高组织和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制图基本功能力;提高快速概念表达能力;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现场表达能力等。

拓展方式:组织学生整理展览文件,现场布置展览并回收;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竞赛,调整方案设计文本。 用展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以及组织能力,同时进一步优化设计方案。

四、教学条件

国内,以广美为例,强调概念的表达以及材料的综合运用能力。国外则以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为例,强调概念的推敲过程。本课程在本校开设时间较短,在教学过程也参考其他院校的教学方法和思想。基础教材则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为主,现阶段采用的教材是:《建筑模型制作》.(英)尼克・邓恩著,费腾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此外,借鉴欧洲顶尖建筑学院基础实践课程的教程,拓展学生思维。具体参考教程有:

1、《欧洲顶尖建筑学院基础实践教程.上下册: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ETH)建筑学院权威精品教程》.(德)马克・安吉利尔(Mack Angelil).(德)德尔克・黑贝尔(Dirk Hebel)编著.2011年.

2、台湾淡江大学参数化课程参考

3、《建筑空间教学实验.1:触摸边际》.沈康.杨一丁.王铬编著.2011.

五、作业解析

选用住宅设计和半公共空间设计中的两个题目进行探讨,其中“九宫格住宅建筑设计”方案前期分析较好,但深入设计效果一般。而“停”与“亭”景观建筑优化设计”因选址位于学院范围内,学生的兴趣及发现问题能力较强,且能提出新颖的理念进行空间设计。

5.1 “九宫格住宅建筑设计”学生案例分析

以九宫格住宅建筑设计为例,学生以自己家庭为例,用9个3-5米的正方形格子组合(如图),寻找平面布局的可能性,通过分析功能关系,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进行方案设计并制作模型。每个方格代表一个空间,经过组合后,挑选3个以上的组合方式,进行平面布置

该同学的方案是为一对中年夫妻还有他们的18岁大的儿子设计的,夫妻俩都是艺术类专业的教师,生活品味有比较浓的艺术氛围。通过组合三种方格形式,绘制功能气泡图,寻找最合适的平面布局进行空间深化设计。该同学能够清晰的理解住宅空间的功能组织关系,并且能够进行相应的设计,但布局尝试上略显保守。

5.2 “停”与“亭”景观建筑优化设计学生案例分析

在校园内寻找一个“可停留空间”进行“亭”的整体设计通过优缺点分析,提炼设计关键问题,并绘制优化设计方案。该同学的思路来源于深海的贝壳,选址为学院湖边的休息凉亭广场,该生认识到建筑和环境应该是整体统一的,它们是不可分割的。只有两者很好的相互衬托,建筑才是完整的。(如下图)该题的教学进展较为顺利,选址时是校园中风景最好的地方,也是学生最乐意停留的地方。

6、结论

通过教学实践,私密个性化空间、半开放性过渡空间两种空间类型的教学相对适合低年级,而开放性公共空间的教学几乎无进展。原因有三个方面:该课程既然是基础类课程,因此尺度较小,学生相对容易把握;从生活体验上来说,学生更倾向于自己熟悉的环境来进行改造设计,这对教学开展以及作业评分都有很大的帮助。从设计过程上来说,学生扮演了使用者、设计者、评价者三种身份。而开放性广场空间更多是学生穿过的空间,尽管空间现状问题较多,但要提出合理解决方案难度太大,因将此空间类型另作专题设置课程。

参考文献

上一篇: 班级文化建设意义 下一篇: 双减政策对家长的利与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