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策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02 14:43:0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生态保护策划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生态保护策划

篇(1)

关键词:

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存在问题;有效对策

为了有效的提升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需要加快城镇化的建设见进程,但是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城镇的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不仅影响到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还会对城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城镇生态环境问题的的处理,从而有效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为城镇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然而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影响因素的存在,造成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当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影响到城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因此需要采取合理、科学的对策进行处理,从而推进城镇化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1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城镇居民垃圾污染问题显著

现阶段,很多的城镇并不具有完善的污水处理技术,这样一来,城镇居民生活产生的大量污水就会在没有经过处理之后就会排放到江河湖海,对城镇的水质、土壤和农田造成了严重的污染,降低了农作物的生产产量。城镇的大部分生活垃圾随意的堆积,垃圾的运输营运系统也不是很完善,与城镇化发展发展步伐严重脱节,垃圾也没有固定存放的场所,只是将垃圾简单的堆集在一起,对其的处理也没有专业化的设备,从容造成了严重的二次污染和多次污染,对城镇居民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1.2城镇工业污染问题比较严重

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对社会经济发展比较重视,因此城市工业的发展和建设受到了广泛关注,但事实上,很多的乡镇企业的经营模式都是粗放型的,缺乏规范的规划和有效的管理,加之企业的生产规模也不是很大,所以企业投资到污染治理方面的资金是有限的,从而造成重的工业污染,形成"三废"。在2013年,我国很多城市已经出现严重的雾霾天气,经过专家的分析和研究,获得的结果是由于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造成的,当然也包括工业废气。

2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2.1科学进行城镇规划

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要求,执行更高的环保标准,设置明确的绿化标准。积极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小城镇的发展不能一哄而起,小城镇系列规划一定要从当地的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出发,安排部署小城镇的产业结构与工业企业布局。在市区避免发展第二产业,严禁有污染的项目发展,对污染的企业要限期进行治理,经治理仍未能达到要求的要责令其关闭,污染较大的项目必须撤出市区或疏散。

2.2加大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

必须加大治污总投资,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科研投入,鼓励优秀的科研专利用于治污中,更好地促进环境保护。对阻碍工业企业或个人从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行政法规和相关收费进行清理。对其中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坚决予以取缔。对需要保留的行政收费项目,应根据实际情况,本着有利于调动企业和个人积极性的理念,重新核定行政收费标准。企业要积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加快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

2.3加强水土资源流失的保护

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不管是经济发展的程度如何,都会对地资源和水资源都会造成一定的浪费和破坏,从而保证相关基础设施的方便建设,但是在大部分的基础设施完成建设之后,都会促使城市地面出现硬化的情况,从而使暴露的土壤量逐渐的减少,这样一来,雨水的下渗效果也不是很理想,下渗量也逐渐的减少,因此内涝问题是很容易发生的,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增加植被覆盖率,预防和控制水土流失问题。一些城市政府为了提高政绩水平,因此会加强形象工程的建设,因此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比较看重的是眼前的经济利益,对城镇土地过多的占用,促使建筑用地越来越大,单纯的追去经济增加,但是监管工作却没有做到位,这样一来,促使城镇土壤的植被率大幅度的下降。为了有效控制该项问题,需要对的水土流失问题进行合理的规划,减少城市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流失和浪费,促进城镇化的建设水平的提升。

3结语

综上所述,人们赖以生存的条件就是生态环境,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有利于促进城市社会文明的和谐发展,因此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需要做好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并在保护工作中,使用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理论和方法,并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充分的尊重和利用,同时还需要积极探索生态环境破坏和根源和危害,从而取得良好的环境保护效果,对生态环境污染源进行全面的控制和扼杀,从而有效提升城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促进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建设和发展。

作者:邹尚伟 单位:黑龙江省海伦市环境监测站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宜昌市;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正文】

1宜昌市生态环境概述

宜昌地处我国生态系统的重要的过渡带,具有特定的地貌条件和水热条件,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生物多样性的地位极其重要,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基因库,同时宜昌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源头区,为我国提供了多种生态服务功能。

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宜昌处于中度脆弱向重度脆弱的过渡带。因此,宜昌的生态环境保育显得极为重要,要努力防止宜昌市的生态环境衰退。宜昌处于平原向山区的过渡带上,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市域山地占69%,丘陵占21%,平原占10%,构成“七山、二丘、一平”的地貌特征。其西部主要是山区,地质灾害容易发生,在全国自然灾害危害性评估里,大体是中等水平。

2宜昌市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湖北省实施“一主两副”中心城市跨越式发展的战略背景下,宜昌市新版总体规划提出到2030年末,将宜昌市中心城区建成占地300平方公里,拥有300万常住人口的现代化特大城市。但是随着城市建设用地的急剧扩张,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逐步激化,严重影响了整个城市的和谐发展。

2.1库区源头存在的问题

本文所指的源头主要是三峡库区,三峡库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源头,是宜昌生态环境保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自三峡水库建成以来,随着人工的调控,库区的水位涨落速度、幅度和频率都与原来的天然河道有着明显的不同,增加了消落带的不稳定性,对三峡库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等。

2.2生态屏障存在的问题

生态屏障既是宜昌生态服务功能的源头区之一,也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屏障的具体生态服务功能在于氧气制造、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育、水土保持和城市景观营造等。

宜昌长江两岸的山体区域与自然保护及风景名胜区构成了宜昌市的生态屏障,护卫着宜昌的发展。但是宜昌处于地质灾害易发区,且多数地区坡度较大,土地的开发利用尤其是坡耕地极易加剧水土流失。

2.3长江流域(宜昌段)存在的问题

目前三峡库区的长江江段已由天然河道变成了水库,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体污染和河床下切。

在水体污染方面,三峡水库运行后,库区水体流速减缓,自净能力变弱,流速的急剧减小不利于污染物的稀释扩散,在排污口附近易出现高浓度的污染区。同时宜昌市沿江磷化工企业群的污水排放,更加剧了长江的污染。

在长江河床方面,葛洲坝下泄水量含沙量减少,宜昌以下河床没有泥沙补充,使原河床泥沙下移导致河床下切,再加上航道违法采砂现象时有发生,河床下切更为严重。

2.4生态廊道及绿楔存在的问题

宜昌的廊道主要有山体廊道和水系廊道两大类。绿楔也是重要的生态廊道,主要是由连续的自然和半自然植被形式将城外的绿色郊野引入到城市组团间和城市中间而形成的。宜昌的生态廊道和绿楔主要分布在宜昌的各山脉、河流及渗入城市的自然和半自然植被带。

新生城中村的违章建筑破坏生态廊道问题:城市用地扩张过程中,原来的农村被城市包围形成新生的城中村,挖山平地私搭乱建的违章情况很多,对原有生态廊道破坏加剧。

城市建设阻断绿楔渗入:宜昌主城区组团感不强,连成一片,渗入城市的绿楔被城市建设活动阻断。

河堤生态廊道的破坏和公园绿地空间的缺失:宜昌水域较多,河堤堤岸长,水域廊道保护和河堤加固修复工作力度不够,没有考虑到河堤生态廊道中公园绿地空间的建设。

3宜昌市总体规划的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针对以上的问题,新版规划将宜昌生态环境保护的应对策略制定为:“育源头、厚围屏、清长江、保廊道、留绿楔”(如下图)。具体来讲就是要以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建设为抓手,提升森林覆盖率,强化水土流失治理,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大地质灾害敏感点的监控和治理,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连续性。

图:规划区生态功能结构图

资料来源:《宜昌市总体规划(2011-2030)》

3.1育源头

源头区应当实施以保育为主、防治为辅的对策,工作的重点主要是水土流失治理和地质灾害防御。

水土流失治理:提高植被覆盖率,尽可能的降低地面;加强小流域的治理,通过对小流域的治理,缩小水土流失面积,阻拦由水土流失而损失的土壤颗粒物质;尽可能不在三峡库区展开大规模的开发活动,减少人类活动的影响,由此减少由开发不当而造成的水土流失。

地质灾害防治:定期对地质灾害敏感点进行普查,理清地质灾害敏感点的分布,对其可能的危害大小做出评估;对特定地质灾害点加强监测,对可能发生的灾害做出预报;对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地质灾害处,以工程措施或其它方法进行加固、拆除、改造等。

3.2厚围屏

加大林地保育,扩大地表植被覆盖率和加大生物多样性保育力度是生态屏障的保护的重点。加大林地保育,是宜昌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宜昌长江两岸的生态屏障来说,提高围屏的林地覆盖率,是保障宜昌生态屏障,巩固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手段,是增强这一地区水土保持能力的重要途径;加大林地建设,是保障水源涵养的重要途径。

3.3清长江

宜昌段长江流域整治的重点是水体污染治理和河床保底护底等问题。

水体环境污染:通过立法根治长江的污染问题,保护长江流域环境。目前长江流域重建设、轻环保;重眼前、轻长远;重行政手段、轻法治管理的倾向比较明显。同时,对长江流域环境保护必须实行专门性、综合性的法律约束。

河床下切方面:应采取护沙、保沙的河床护底措施改善河床下切现象,加大长江采砂监管力度,杜绝违法采砂现象。

3.4保廊道

宜昌市沿江发展,是典型的组团式发展的模式,各组团间多为没有开发的自然和半自然状况山地、农田等,大山余脉穿城抵江,构成了山体廊道。宜昌山体廊道建设的重点是:通过有意识保留一些山体不予开发,以连续的自然和半自然植被形式将山体廊道保留下来。

长江在宜昌穿城而过,长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廊道、中华鲟保护区所在地和宜昌主要的饮用水源地。长江既是宜昌和湖北发展的重要经济带,也是重要的生态廊道,保护好长江,对我国和宜昌当地,都有极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应。宜昌水系廊道建设的重点是:保障水环境质量,加强水源涵养地建设,整治水土流失。

3.5留绿楔

绿楔建设的重点是强化植被建设,保持植被的连续性;基础是加强城郊山体的绿化;关键点是避免人造的各种构筑物对绿楔用地的占用。

宜昌不宜建设太多的城市广场,控制城市广场的数量,代之以城市公园,以绿芯代替广场,这也是控制城市热岛效应的手段之一。对城市道路的建设,在市外,通过桥梁和涵洞,保障绿楔的联通,市内部分,通过路边绿化、城市街心花园,保持绿楔的联通。

4宜昌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的启示

结合宜昌市总体规划的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笔者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的制定方法总结如下:

4.1综合分析,明确问题

在编制总体规划制定生态保护环境策略前,需要对城市规划区生态环境现状结合城市经济、社会、空间、制度等要素来综合分析研究,得出城市规划区生态环境的真实现状情况,发现主要问题。

4.2整体考虑,分区治理

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其生态环境策略也必须把握全局,整体考虑。根据分析得出的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现状问题,结合相关规划原理制定出统一的规划总体策略,为生态环境保护制定大方向,然后在具体的规划编制过程中,根据总体策略,对城市各片区进行分区考虑,一一提出合理的分区策略。

4.3政策先行,法制保障

城市政策是城市发展的纲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城市总体规划作为法定性规划,政府应当在编制规划前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用法制的形式保障规划策略在具体的建设工作中得以实施。

5总结

城市的发展必须以生态与环境资源作为前提,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应当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的制定,努力营造和谐的城市空间。结合宜昌市生态环境现状问题,宜昌市总体规划采用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提出了“育源头、厚围屏、清长江、保廊道、留绿楔”五条生态环境策略,集中体现了城市总体规划在制定生态环境保护策略中的综合性、整体性、政策性和法制性。在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的制定上对其他城市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 2013,3.

[2]叶兴平,陈燕飞. 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探讨――以拉萨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例[A].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9,9.

[3]蒋贵国,周介铭,张志龙.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以安县为例[J]. 西南农业学报,2012,03:989-992.

[4]饶戎. 基于城市规划的生态规划方法[J].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9,01:11-33.

篇(3)

Key words: urbaniza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problems; Solutions

中图分类号:S6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

作为发展中大国,城镇化是实现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但是城镇化不是单纯的将农村的人口转移,而是需要采用科学的手段实现农村社会发展结构的根本变革,还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兼顾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健康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需要明确,城镇化是城镇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城镇产业结构不断变革的过程,更是城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过程,城镇化是将城市文明不断想乡村传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正确的处理好这种文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通过不断地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素质也有明显的改善,但是城镇化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负面影响也在不断地凸显,下面本文就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 城镇化进程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城镇化过程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是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了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镇化过程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污染和浪费

城镇化是一个涉及面较广且综合性较强的过程,城镇化的核心就是土地,要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其使用效率,又不能够造成土地资源的污染和浪费。但是实际情况中,由于城镇化的规划管理者错误的理解了城镇化进程的真正含义,片面的追求土地的转化和城镇景观的规划设计,使得大量的农田土地受到威胁,出现了浪费严重的现象。同时,由于城镇化中用地结构的不合理,建设布局出现混乱的局面,加之一些形象工程的大搞乱搞,威胁了土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出现了污染严重的现象,而用污水灌溉农田,田地周围堆积废弃物等污染物,也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土地的污染,破坏了环境的生态平衡。

(二)城镇化过程中人口大规模集中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

城镇化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进步,也使得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由于城镇的恢复能力和自净能力是有限的,而人口的过度集中增加了人口密度,超越了城镇能够容纳的最大人口限度,这样将会增加城镇的环境负荷,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另一方面,城镇人口大规模集中,还会造成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等的排放,加剧环境污染的程度。生活污水是人民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具有恶臭味的弱碱性水,其除了有各种化学危害物外,还会伴随着细菌和病毒等,如果不能够及时有效的处理,生活污水将会排到江河湖泊,造成更大范围的影响,加剧城镇的环境破坏程度。城镇化发展必然离不开工业的发展,一些污染较为严重的工业会产生“三废”,处理不当也会造成环境的污染。由于城镇化建设中领导者片面的追求工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所以忽视了对于工业“三废”的处理,威胁到了生态环境的安全性。城镇的固体废弃物对于生态环境的威胁也很大,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镇人口不断集中,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将会更多,成为制约城市环境的一个重大隐患。

(三)城镇化过程中的热岛效应明显

热岛效应是城镇化发展中不能够避免的,是人们活动对于城镇气候影响最为突出的特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中的建筑物增多,建筑物、道路以及各种设施等会在夏季产生聚热效应,加上工业中排放的废弃、生活中产生的热量等都会使得城镇的气温总体上生,和城镇外的气温产生一定的差异。城镇的热岛效应将会产生环流,在城镇中心气流将会辐合上升并在空中向四周扩散,造成大面积的污染。

二 城镇化进程中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分析

城镇化在带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也造成了环境的污染,上文中从三个大方面对这种不利影响进行了论述,下面本文就针对问题提出几点解决措施。

(一)城镇化进程需要遵循生态发展的规律

城镇化的发展要在遵循生态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规划,要能够从城镇环境的容载量以及资源的保证能力角度考虑,在城镇化进程中要确定好城镇的规模、发展方向,合理的调整城镇的产业布局,使其能够适应生态发展的规律,能够和生态规律协调发展。生态规律的遵循不能够停留在书面上,要真正做到贯彻落实,为此需要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使得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能够有规章的保护,能够更切合实际的遵循生态发展规律。除此之外,对生态发展规律的遵循还需要合理的进行生态景观的配置,调节城镇的生态平衡。

(二)城镇化进程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向,树立好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念

任何工作的开展都需要有正确的意识作为保证,城镇化发展进程要想和环境和谐发展,最大限度的保证生态环境,则需要在遵循生态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向,树立起环保观念,并且将这种观念传递到每个人的心中,做好环境保护的教育工作,实现城镇化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步进行。为此,作为城镇化进程的管理部门,尤其是管理干部和决策者,需要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理念的学习,并加强对每个城镇化建设者环保意识的培养,使得其在进行城镇规划时能够处处以发展和自然生态的和谐为准则。其次需要加强对城镇企业负责人的环境保护理念的宣传和教育,促使他们改变目前企业发展严重污染城镇环境的现状,实现城镇企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最后需要加强对普通民众环保意识的宣传,并通过各种媒介手段完善这种宣传,使得环保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民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对于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环保思想和环保理念宣传的过程中,需要健全舆论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大家的参与意识,这样能够为生态环境保护如何与城镇化发展相协调提供更多更完善的建议,也能够利用全民的力量促进环保理念的提升。

(三)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用法律强制力保证城镇化进程和环境保护的和谐相处

为了保护环境,我国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国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律的贯彻落实对于保护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种问题凸显,已经制定的法律法规有些相关规定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的需求,因此说需要不断地完善法律法规,相关部门需要对其进行细致的修订,对于城镇化发展中凸显的实际问题在法律中能够找到相关的解决措施,使得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有法可依。

结束语: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带动了城镇化的发展,反之城镇化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文章中也从三个大方面进行了论述,同时也指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对今后城镇化进程中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有所帮助,实现城镇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璐璐 廖柏寒 论城市化进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02期

[2] 周煜斌 我国农村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篇(4)

 

水上森林位于江苏省里下河地区的兴化市西北部,离兴化城20㎞,创建于1982—1984年,原为沼泽芦苇滩地。由于水资源退化,芦苇滩地长期裸露,致使柴草产量低,经济效益差,加上人为到滩地上割草,改变了原先在水中割草的习性,破坏了自然植被,导致了芦苇滩地中各种鸟类和鱼类及自然植被减少。1982年在省林业局、南京林业大学的指导下,将滩地改造,按垛沟比将滩地抬高挖成条田,在树种选择上,根据树种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从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风景区引种耐水树种——池杉,在条田上栽植,并在林下间种农作物,河沟养殖,形成了里下河水上森林林农复合经营模式。28年来水上森林林木郁郁葱葱,野花遍地飘香,湖水涟漪荡漾,水生动物及各种鸟类众多,展现了水上森林林中有水,水中有林,水里有鱼,林中有鸟自然风光,由于独特的自然资源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带动了兴化旅游业的发展。2006年9月市政府成立里下河市级以李中森林公园为主的沼泽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对策,对保护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发挥湿地生态功能的,促进了周边环境改善和经济可持续发展[1-4],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水上森林林木生长及保护效果

李中镇苏宋村1982年将李中河西侧的2000亩芦苇滩地分两年进行了开发,模式挖成垛格宽为12m,沟宽8m,垛上栽植池杉,造林株行距82年为3×2m,84年为4×1.5m,林地总面积为1200亩,水面800亩,林下当年种植油菜、芋头,起到了以耕代抚,促进了林木生长,目前池杉已全部进入成熟期。对现有林木生长情况调查发现:水上森林平均树高为20.3 m,平均胸径为39.45 cm,

平均蓄积量为1.24 m3/株,最大树高为23.25 m,平均冠幅达5.7 m,蓄积量达2067.0 m3/hm2(表1),水上森林展现了较大的湿地森林资源和美好的水上森林景观。

表1. 水上森林林木生长情况调查

 

造林地点

造林时间

树种

调查株数(株)

年龄

株行距(m)

林木生长

枝下高(m)

蓄积量(m3/hm2)

冠幅

平均树高(m)

平均胸径(cm)

平均蓄积量

(m3/株)

最大树高(m)

最径(cm)

平均(m)

东西(m)

南北(m)

苏宋圩

1982

池杉

20

28

3×2

20.5

40.3

1.3

24

55.8

13

2164.5

5.7

6

5.4

苏宋圩

1984

池杉

20

26

4×1.5

19.6

38.6

1.183

22.5

52.6

12

1969.65

篇(5)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1.242

0 引言

人类自有建造活动之日起,就开始了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对立与依存。古代造园安邦过程中也存在结合自然的朴素设计理念,而今天在现代人类城市化进程的活动中,自然环境遭受人为因素破坏日益严重,亟待进行生态化的调整与保护,其范围从新建项目发展至既有建筑,乃至历史遗存的循环再生与更新应用。

1 “设计结合自然”理论概述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伊安・麦克哈格于1969年出版了著作《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其理论深入影响了城市规划学、景观学、建筑学、 环境科学、生态学、生物学、地理学等学科,进而形成现代生态设计的多学科复合性。

麦克哈格提出的千层饼模式 (layer-cake) 以自然与人文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将场所中多种环境因素加以集成,自下而上将地质、水文学、土壤、植被、野生动物、地上土地利用等进行分层研究,进而形成了整体的人文生态系统(The total human ecosystem)。该设计方法以生态价值的最大化为最终目标,为自然景观与土地利用设计提供更大的自由度,同时也为协调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保护设计提供了有据可依的科学量化系统方法与策略。

2 吉林省国保级历史古遗址自然环境类型

2.1 吉林省国保古遗址概述

据截止2013年5月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统计,吉林省国保级历史古遗址共计42处,其中17处分布于集安、通化、等省内南部山地地区;7处位于省内东部延边州境内,且多集中于珲春与和龙境内;11处位于吉林省中部地区;7处位于省内松花江沿岸西北部地区,较为集中分布于吉林省东南地区;而吉林省西南地区没有国保级历史古遗址分布。

2.2 省内东南部古遗址分布特点

此国保级古遗址分布状态归因于历史发展沿革与地理环境等因素,一方面,吉林地区唐属渤海地,辽属两道,金分两路,鼎盛时期省内遗留古迹较多,且吉林省地貌形态呈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东部山地分为长白山中山低山区和低山丘陵区,因此,东南部地区的古遗址遗存质量较好,记录人类历史活动价值较高。

2.3 省内中部古遗址分布特点

现今的吉林地区于元代属辽阳行省,明置建州为女真地,清1673年在此建城,名吉林乌拉(意为沿着松花江),后置吉林省。地区内中西部平原,在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统计中,该中部平原地区由原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古遗址增加至11处,其中以吉林市地区最为集中,分别是寿山仙人洞遗址、余富遗址、嘎呀河城址、前进古城址、乌拉街沿江古城址和乌拉部故城。

2.4 省内西部古遗址分布特点

而吉林省的西部地区以草甸、湖泊、湿地及沙地为主,地质环境不利于历史遗址的地面保存。因此,在省内西部地区国保级古遗址遗存分布以西偏北为主,主要集中于松原地区,分别是前郭尔罗斯的塔虎城、乾安的春捺钵遗址群及扶余的石头城子古城遗址。此外,西北白城、镇赉及大安仅地势较高处各保留三处国保级古遗址。

3 生态化古遗址保护策略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伊安・麦克哈格的著作《设计结合自然》的出版,GIS技术在遗址保护中的应用以及景观生态规划理念的不断更新,进而形成以多重角度整体而系统地对应相应尺度古遗址景观的生态化保护体系。

3.1 国家遗址廊道的更新应用

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级遗产廊道为例,国家遗产区域是由国家议会认定的,具有多样的自然、历史及休闲资源,反映出特定自然地理条件下所形成的人类行为特征的一个整体的,可以代表,国家某种独特景观特征的区域;依照罗伯特希尔茨在《绿道》一书中定义:“遗产廊道是拥有特殊文化资源的景观,通常带有明显的经济中心,蓬勃发展的旅游、老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娱乐及环境改善。”与美国国家公园不同的是,其国家遗址廊道土地构成并不是与城市割裂单独分隔,而是与居民区混杂分布,通过人流参与发展地方经济,并通过遗址廊道的开发,实现区域的振兴。

3.2 遗址保护与生态减灾相结合

由麦克哈格领导规划与设计的美国德克萨州新城伍德兰兹在总体规划初期,即展开了详细的生态因子统计分析,揭示出维持水文平衡是规划的关键,即要保 护渗透性土壤。而这一要点在遗址保护中也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吉林省二龙湖国保级历史古遗址的保护规划设计中,注重完善自然生态与人工生态,及不可控制因素,利用模型预演生态流的过程,从而对其不合理的地方进行预先调整,将原有西侧人工鱼塘进行有效疏导,与东南侧二龙湖水进行保护带设置,沿水岸线铺设人工步道,将人的行为形成人工景观的源泉和动力并改变景观的扰动因素。通过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动态共建将自然、人文社会与经济产业进行复合生态系统设计。因此,生态化雨洪防范体系既能有效降低自然环境灾害对现代城镇的危害,也能有效保护历史遗存古迹,进而提供整体保护的生态体系。

4 结语

自然生态体系在今天不可能与人工生态体系相互分割,只有将两者相互协同保护进行设计才能有效地对历史遗存进行更新利用,创造出自然与人文和谐依存的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Ian McHarg .Designwith Nature[M].National History Press , 1969.

篇(6)

基于前述研究,以全方位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提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思路:①将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作为一种现时的城市资源考虑。跳出传统思路,突破将历史文化遗产作为静态资源进行孤立地保护,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资源之间的关系_6j。②将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作为一种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依托资源考虑,通过公共空间建设来提升城市形象。在以上思路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建设、用地性质调整、景观建设,为历史文化遗产从用地布局、保护思路、利用方式等方面“松绑”,真正发挥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取得历史文化遗产价值最大化和城市发展全面化的良好效果。

3.2.2保护模式

根据以上保护思路,提出以“经济旅游、城市节庆、城市文化公园、滨水区等公共空间为前导,以道路交通组织优化、城市用地性质调整为支持的历史文化保护模式”,见图l。图1中简明地介绍了既能有效地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又能充分发挥其城市公共资源的优势,合理保护与利用,真正使其成为城市生活的组成部分,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接。

4 重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方案

4.1保护理念与原则

根据以上研究思路和提出的保护模式,围绕“保护古城,发展经济,旁山依水,北进南拓,两翼,山水其问”的总体理念,从保护“山、水、城”的城市格局,提升古城形象,强化古城特色,有序开展旅游,拓展新区功能,疏解环境压力等方面,并按照下列原则制定保护方案:文化遗产保护优先原则;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资源价值最大化整合原则;特色化、人性化原则;可操作性原则。

4.2保护范畴与内容

保护范畴与内容主要是:①遵照文化遗产保护优先的原则,确定各个历史街区的文化价值及其特点(表1),从物质层面确定保护的实体内容。这是做好保护工作的基础研究。②从保护“山、水、城”城市形态的层面,保护城市的视觉通廊。位于城市山体制高点上的寺塔之间,以及各点与城楼之间的视觉通廊是三台县的主要景观视廊,应将其作为城市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保护。③从风貌环境层面,保护城墙、院落、建筑的周边环境,对建筑高度、色彩、形态等方面提出保护要求。

4.3保护方法

划定保护分区:根据具体地段的实际条件,确定分级保护区,提出控制要求,包括建筑的限高、色彩、形态等。视觉环境保护:视觉环境保护主要包括位于城市各个制高点上寺塔之间的视觉通廊,各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色彩。通过建筑高度的限制、用地性质的控制,保护古城墙的风貌环境,保护建筑、山体形成的空间层次。

建筑保护与整治模式:依据建筑的质量、风貌、年代定量分值(表2、表3),按一定权重标准,确定本次规划保护区和重点保护区每一建筑的保护与整治方式。主要是:①保护——保护原样,以求真实反映历史遗存。对规划保护区和风貌典型、质量较好的传统民居采取保护措施,可进行修缮或对个别构件加以更换,修旧如故,以存其真。②改善——指建筑结构尚好但不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的建筑,原有结构不动,局部修缮改造,配备市政设施,改善居民生活质量。③重建——对传统风貌影响大的建筑采取拆除改建的措施,以保障与传统风貌的协调。④保留——对20世纪80年代以后兴建的建筑,砖混结构,造型与质量较好,同时与传统风貌环境冲突不大,采取保留,维持现状。⑤整饬——对质量较好但风貌较差建筑的立面进行整治,包括降低高度、屋顶平改坡、改变外墙和屋顶色彩等。⑥拆除——指对违章搭建或原先没有以后增建的,破坏院落空间环境的建筑应予拆除。

4.4用地布局及道路交通调整

要保护好古城的结构和布局,必须对现有历史文化街区的城市用地性质进行调整与控制。调整沿城墙周边的工业用地和仓储用地,沿城墙留出绿化带和开敞的空间。按照保护规划控制护城河周边用地项目的要求,将污染严重或影响古城风貌的豆豉厂、印染厂等几个工厂在近期内搬迁至新工业区。根据三台县总体规划的人口规模及每人的用地指标,在城内和城外布置必要的居住用地减少城内居住密度与人口数量,改善居住环境。

4.5主要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方案

4.5.1古城墙及南门片区

①保护内容。主要有古城墙、南门城楼、东城门。南门片区现有街道的格局,民居院落,建筑风貌、色彩和高度,保护现有街道与凯江及对岸山体的视觉关系(图2、图3,见封三和封四)。②保护措施。对现有墙体进行整治和修复,恢复历史原貌;对城墙两侧用地布局进行合理调整;拆除沿城墙搭建的构筑物,整治周围环境;保留方家街、下南街和南外街的现有格局及其与南门城楼的关系;保护南门片区现有的民居院落形式、建筑风貌。③利用策略。在整治保护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在古城墙两侧各留出10—20m保护带,规划布置绿化带、游步道等,通过不同景观塑造表达三台的历史演变过程,尤其是打造在三台历史上积淀厚重的盛唐文化;将南城门、东城门作为重要节点打造,使其成为具有文化性、观赏性等功能为一体的旅游休闲景点;对南门片区的民居院落进行整体保护开发,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功能更新和居住条件改善,结合旅游开发,以适当的方式使其成为一条集商业、旅游、餐饮、民俗等为一体的传统文化商业街区;将外南街与凯江交汇处作为重要景观节点,恢复当年川北古码头的繁盛景象,通过南门片区的综合保护开发,带动凯江沿线的城市滨水空间建设,促进三台县的城市经营。

4.5.2大佛寺片区

①保护内容。蟠龙山山体形态、山体制高点和现有的建筑群落,保护大佛寺与南城门楼、牛头山等的视觉轴线通廊。②保护措施。加大对大佛寺重点建筑的保护力度,包括经费投入和技术指导;调整周边用地性质,将工业厂房移出大佛寺的保护协调区;控制周边建筑高度和建筑风貌,周边的建筑高度不得超过大佛寺的高度;明确保护蟠龙山山体及其保护范围,不得继续破坏现有的山体形态,严禁在山体西侧后部进行取土等损害山体的破坏行为;保护大佛寺与南城门楼、牛头山等视觉轴线通廊,在视觉轴线上不得布置高层建筑,使大佛寺融入城市整体景观系统中。③利用策略。结合佛教文化,对现有建筑群落进行布局完善,在功能上进行充实,形成食宿、休闲、佛事等若干个功能区,将其打造成三台县的民俗佛教文化公园;在蟠龙山麓至南河路之间,规划大佛寺广场,满足香客、游人的停留和礼佛朝拜用品的出售,同时为城市文化活动的开展创造条件。

4.5.3琴泉寺北塔片区

①保护内容。现有建筑群、摩崖石刻、甘露泉、北塔、名人文化遗迹等文物古迹,保护现有建筑平面格局与建筑轮廓,保护北塔的城市制高点及其周边山体的自然景观。②保护措施。研究发掘琴泉寺按星象落座建殿的布置格局,科学划定琴泉寺和北塔寺的保护范围,保护现存历史文物和建筑;对北塔寺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对塔体及其周围建筑进行修葺维护,在未来开发中可适当扩大北塔寺规模;加强琴泉寺和北塔寺片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围绕道路、市政设施、绿化及各种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提高琴泉寺和北塔寺的通达性与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性。③利用策略。充分发掘琴泉寺唐代禅宗祖庭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展示琴泉寺的“佛教文化”、“名人文化”、“诗词文化”、“摩崖文化”,形成与东山公园呼应的城市文化公园;按照高耸建筑物的观赏要求保护北塔的城市视觉通廊,使其成为西北侧城市的制高点;结合北坝新区城市中心的建设,打造新城的城市坐标和城市景观轴线;整体联合打造城北新的景点,提升新城的自然环境品味和历史文化底蕴。

4.5.4东山公园片区

篇(7)

凤凰山旅游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过了曲折、也受到过挫折。但是,几任领导班子排除干扰、投入精力、倾入财力,燕子垒窝一样打造成今天的凤凰山。现在,它不但是林区经济的“金山银山”、百姓的“绿色银行”,更是森工乃至龙江的名山大川、北国的香格里拉!

2011年实现门票收入2010万元,凤凰山也相继荣膺东北首家摄影创作基地、北京油画协会创作基地、国家级AAA旅游景区等殊荣。

凤凰山旅游的兴起,不但带动了生态旅游的发展,也带到了山河屯林业局产业的壮大。去年,全局产业总产值实现6.5亿元,同比增长10%。实现利润3356万元,新增固定资产13482万元。资产负债率已由2001年的84.89%下降到现在的46.81%,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招商引资,把产业做大

2012年,山河屯林业局以抓项目、抓招商、抓产业、抓转型为着力点,全力推进产业项目发展。

凤凰山旅游着重在加大基础投入、丰富景观打造、加强景区管理、搞好景区经营、提升产品开发、增加旅游收入、驱动旅游目的地建设等十个方面进行加速发展。充分利用社会民间资本招商建设旅游产业项目,策划好以凤凰山为主,东沟水上乐园漂流一线穿珠的旅游精品线路,力争打入哈尔滨“冰城夏都”旅游圈。

进一步放大凤凰山全国摄影创作基地、国家级地质公园、中国最具魅力景区等品牌效应,借势宣传,借节造势,借会促销,叫响“走遍万水千山,我最爱凤凰山”主题策划宣传。建立突破东三省,扩大南方区的多元市场营销体系,创新宣传方式,组建营销小分队,驻扎目标市场,进行“渗透”促销;建强导游队伍,进行“服务促销”;利用媒体展开“立体促销”,叠加放大品牌影响。全面完成接待游客30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3000万元、拉动区域经济3亿元的目标。

生态保护,让环境生金

篇(8)

【正文】

略阳县文化和旅游局关于“十三五”以来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情况的总结

市文旅局: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市文旅局的正确领导下,我局认真贯彻落实《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项目规划》《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有关精神,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现将“十三五”以来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辖15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145个行政村20个社区,总人口20.1万人。略阳县为陕西省深度贫困县,全县有重点贫困村95个,其中深度贫困村28个。现有文物保护单位13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个(略阳羊皮鼓舞、略阳罐罐茶、略阳菜豆腐节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1个,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4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习所10个。2008年10月,文化部正式设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也是我国确定的第四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县非遗保护中心、羌文化研究会等工作机构,设立了10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和50万元的文艺创作扶持奖励专项资金,编制了《略阳县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八渡河流域氐羌民俗生态旅游带概念规划》《五龙洞景区羌文化提升规划》等。

(二)拓展保护途径。围绕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大力实施“文化+”发展模式,对八渡河氐羌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带和五龙洞景区进行整体的产业项目包装;对八渡河流域41公里集中开展氐羌民俗文化旅游带建设,全力打造八渡河氐羌文化集中展示区,改造八渡河流域民居风貌580余户,建成水帘洞等精品节点6个、罐罐茶展示广场等特色文化活动区11处、亭阁等景观小品61套(个),发展氐羌农家乐30户。同时,结合五龙洞景区4A级创建,投资5000万元,对五龙洞景区进行氐羌文化提升,新建了五龙洞羌文化广场、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和精品景点10余处、廊桥3座、亭子9处、水景5处,丰富了景区文化内涵。积极鼓励和引导涉农等行业企业投资文化产业,在八渡河流域内发展农业观光、农村体验、农家休闲和农产品开发等文化旅游产业,成立了郙阁文化旅游投资开发公司、秦脉凤府餐饮文化有限责任公司、林山传统文化有限责任公司、略阳氐羌文化有限公司等一批文化旅游企业,依托罐罐茶等非遗名录和略阳乌鸡、天麻等地标产品,开发出袋装罐罐茶、乌鸡药膳等系列产品,在八渡河流域积极发展羌族农家乐。充分利用生产性非遗成果,打造略阳罐罐茶、羌韵尚品等一批氐羌特色餐饮标准店。

整合国家级文保单位灵岩寺、白雀寺传统古村落等资源,策划包装了嘉陵江蜀道文化旅游区综合开发项目;恢复建设了陕南氐羌民俗村,整合国家级文保单位灵岩寺、白雀寺传统古村落、闪家坪红叶等资源,策划包装了嘉陵江蜀道文化旅游区综合开发项目,已建成防腐木游步道3.1公里、凉亭走廊3个。投资近2亿元,对江神庙、紫云宫等氐羌文化遗存进行了抢救性保护维修,新建了具有羌民族风格的县文化馆、图书馆、县旅游咨询服务中心,以及10000平方米的羌文化广场和八渡河右岸文化浮雕墙。整合江神庙、紫云宫、羌文化广场、文化大厦等氐羌文化资源,策划包装了羌韵文化产业示范园项目,已引进文化经营单位5家;投资160余万元,建成略阳县羌文化展示中心,展示内容主要涵盖羌文化历史遗存、羌文化元素符号、武兴国建国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介绍、重点非遗项目场景搭建、非遗项目体验、相关非遗陈列实物和生产生活用具等。

新创编了《请喝一碗罐罐茶》《羌寨迎亲》《羌山鼓韵》等羌族特色文艺节目30多个;编写出版了《略阳民歌》《发现略阳》《武兴国志》《故道略阳》《文化略阳》《略阳羌韵民俗》等书刊10余种;围绕羊皮鼓舞、罐罐茶、菜豆腐节节等非遗保护名录,策划包装了氐羌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开发项目,略阳羌宴系列菜品荣获陕西省餐饮奖9项,羌英罐罐茶被省旅游局、省商务厅授予“首届陕西金牌旅游小吃”;略阳自加热乌鸡汤荣获2019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金奖;“村长鸡·略阳乌鸡系列产品”荣膺2020年第105届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三)大力宣传推广。充分利用藏羌彝文化产业博览会、西部文博会等平台,采取发放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册,展演羊皮鼓舞等特色节目,展示体验罐罐茶、乌鸡系列产品等方式,广泛宣传推介我县的氐羌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以及文化旅游产业招商引资项目。不断加强宣传推广力度,充分利用中省市电视宣传平台,在中央电视台的《江河万里行》《汉中栈道》《汉中味道》、陕西电视台的《七女秀陕西》等多个节目中宣传我县氐羌特色文化,同时还在县电视台开办《故道名城》《罐罐茶剧场》栏目,拍摄播出略阳羌文化专辑12集,编制了《故道名城—古风雅韵话略阳》书刊和光碟。在五龙洞镇、略阳天津高级中学、城区建立了羌族羊皮鼓舞、罐罐茶、菜豆腐节节、端公戏培训基地和传习所,羌族羊皮鼓舞先后参加中省市非遗展演活动,荣获全国锣鼓大赛优秀表演奖、最佳演奏奖等荣誉。邀请央视专业拍摄团队,为我县拍摄了文化旅游宣传歌曲《你会爱上这地方》。

配合西部网记者团完成省级非遗名录略阳罐罐茶制作工艺流程的拍摄,组织羌族羊皮鼓舞和船工号子参加了天水市文化旅游宣传推介、汉中市“多彩生活·美好非遗”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举办县级非遗名录嘉陵江船工号子培训班2期。县级非遗名录略阳民歌《请喝一碗罐罐茶》改编的广场舞,荣获全市中国梦主题歌曲广场舞大赛二等奖。2018年成功举办了非遗助力脱贫攻坚略阳县第二届沙朗舞大赛。2020年举办了略阳县首届非遗展演暨罐罐茶制作技能大赛和首届羌文化主题摄影展。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建设资金严重短缺。我县被列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至今已有12年之久,中央、省、市、县支持资金严重短缺,2017年才开始有一定专项资金,这对于我们基础差、底子薄的县来说是杯水车薪。虽然我们围绕《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规划》及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申报了一些项目,但由于缺少前期费用和业务指导培训,包装的项目质量不高,项目规划、可研等跟进不及时,项目命中率低下。二是专业人才严重缺乏。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而我县缺乏懂得民俗学、历史学和古文学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和懂得产品开发、保护经营的人才,影响藏羌彝文化产业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三是文化企业培育难度大。受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及地理位置影响,文化产业在我县起步较晚,基础差、底子薄,现有文化产业规格和规模都较小,文化企业数量少、实力弱。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制约了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四、今后工作打算

篇(9)

(1)新年致辞 无

专家论坛

(7)陈祖煜:应给三峡工程更多宽容 吴铭

一线报告

(12)共和国的动力心脏——三峡一葛洲坝梯级枢纽10年累计发电7600多亿度点亮大半个中国 冯国栋

(16)长江生态保护重构新的平衡--更好地发挥水库大坝在流域综合管理中的作用 郭乔羽

特别策划

(30)长江生态保护,困境中的博弈 廖文根

(35)长江中下游水中生灵在呼救 吴清江

前沿视点

(44)水电的温室气体减排作用无可替代 张博庭

(50)三峡传媒公司在京揭牌 无

生态环保

(52)节能减排,中国转型发展的强力引擎 岳跃国

(57)页岩气开发中的环境控污 胡庆明(摄影)

(59)气候变化危害全球经济 焦旭

(60)氟氯化碳: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 易蓉蓉 卢绍芳

(62)南极暗藏巨量甲烷或加剧全球变暖? 杨砚文

他山之石

(65)国外水坝工程争议的逻辑演进与基本特征 张志会

论文选登

(73)浅谈三峡水利枢纽深孔弧门水封现场粘结及安装工艺 艾绪根 张易 徐鑫

(77)大型水电工程询价采购 舒兴中

(81)“后京都时代”国企cdm之路 吴秋利

科普在线

(84)可再生能源(二) 王洪 郝梅

能源资讯

(87)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再次讨论并通过《核电安全规划(2011-2020年)》和《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

(88)《apec低碳示范城镇项目——中国发展报告》 无

(88)《中国的能源政策(2012)》白皮书提出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无

(89)三峡枢纽顺利完成2012年175米试验性蓄水 无

(90)向家坝水电站正式投产发电 无

(91)煤炭或将呈现“寡头竞争”局面 无

(92)西北风电日发电量超亿 无

(92)湖北提升新能源并网调度能力 无

篇(10)

一、____经济结构现状与生态保护发展区建设的内涵要求

(一)____经济结构现状

1.数据看____。2013年,我县生产总值完成__.62亿元,增长15.3%。三次产业结构由20__年的30.5∶34.7∶34.8调整为14.4∶51.3∶34.3。纵向比较,十年来“一降、二升、三稳”,即:第一产业占比下降16.1%,第二产业占比上升16.6%,第三产业稳定在34%~35%。增量也明显,十年来gdp增长5.69倍,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68倍、8.4倍、5.62倍。横向比较,全市三次产业占比为8.2∶50.4∶41.4,渝东南地区三次产业占比为15.7∶48.3∶36.0,渝东南各区县经济结构基本近似,农业占比明显较高,第三产业占比偏小。

2.产业看____。第一,农业强调“举旗、主导”产业。种植业看基地面积,全县77.3万亩,其中金银花、猕猴桃、茶叶、油茶、蔬菜、白术面积分别为30.2万亩、3万亩、7.5万亩、12.7万亩、20.6万亩、3.3万亩。养殖业看出栏量,2013年全县畜禽出栏1241.8万头(只),其中:生猪46.3万头、牛羊4.5万头、土鸡1191万只。2013年全县第一产业增加值达16.48亿元,其中绝对值列前五名的依次是粮食、生猪、蔬菜、中药材、家禽,分别占总量的23.4%、22.3%、13.5%、11.7%、6.9%。

第二,二产“双双”发力。2013年工业、建筑业均达到历史较好水平,其增加值分别达到48.89亿元、9.91亿元,增速分别达26.6%、29.9%,分列全市第1、第6。工业“锰硅”半壁江山。规上锰硅企业达53个,总产值达39.9亿元,分别占规上工业企业总数、总产值的70.7%、63.2%。工业园区集中度达54.7%。建筑业中土木工程、房屋建设分别占48.4%、21.4%。

第三,三产繁荣背后的统不起。2013年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9.34亿元,增长6.8%,其绝对值与增速分列组内第3、第5。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5.43亿元,增长4.3%;批发和零售业完成7.32亿元,增长9.2%;住宿和餐饮业完成3.50亿元,增长6.8%;金融业完成2.43亿元,增长21.3%;房地产业完成4.43亿元,增长4.6%;营利业完成3.68亿元,增长-6.2%;非营利业完成12.56亿元,增长6.9%。物流园区平台与物畅其流的引擎作用正在逐步显现和放大,但全县不少实际达到“限上”水平的市场主体仍然是个体户,客观存在的交通货运量无法统计和难以统计并存,营利业数据迟滞。

(二)重庆最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建设内涵要求。渝东南地区属于喀斯特地貌,既是生态敏感区,又是生态脆弱区,地理条件受限明显。渝东南地区2013年gdp达到 695.48亿元,仅占全市的5.32%,总量小、占比少、影响弱。渝东南远离主城,农业发展比重大,结构单一、趋同,属于连片扶贫开发地区,招商引商困难,发展实属不易,2017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压力巨大。基于此,市委、市政府确立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建设,通过“面上保护、点上开发”,把渝东南地区建设成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与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武陵山绿色经济发展高地和重要的生态屏障。____怎么办?发展仍是第一要务,生态必须保护好;全市奔小康,我也赶上趟;武陵较高低,举旗最东南。

二、调结构与生态保护发展区建设的问题

(一)结构的矛盾性。一是三次产业结构不够合理。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农业占比压缩与三产占比上升的空间都还较大,一定时期内gdp的增长还离不开工业的支撑。二是产业内部结构问题突出。目前,一产中“粮猪菜”传统农业仍有较大占比,占一产增加值的59.2%。二产中规上“锰硅”矿业独大,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59.7%;建筑业增加值仍处在区域内较低水平。三产中“批发零售、金融业”拉动有限,分别拉动gdp增长0.7%、0.6%;“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房地产业”拉动乏力,仅分别拉动gdp增长0.2%、0.2%、0.3%;营利业影响gdp增长0.2%,三产没有建构“多足支撑”。

(二)保护的困惑处。一是绿色经济的能量问题。走绿色生态之路,既保护好生态,又发展好产业当是首选路子。但是,我们所倡导的绿色经济需要转型,有一个较长的过程。特色生态效益农业能走多远?绿色生态工业从哪儿切入?民俗生态旅游业好久上路?商贸物流业由“城”成“市”需要多久?绿色经济能否支撑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如何着眼长远、又利当前?这些都是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二是生态优先下的产业抉择问题。一方面,改变了的交通仍显相对边沿,自身吸商、引资力弱;另一方面,

环保无优惠,生态放首位,对渝东南的产业选择与布局要求更加严格。绿色是一种倡导,是一种方向,实际对于优选产业、对路招商、科学布局的要求在提高、空间在收缩,产业谋划可能遇到近期与长期、增量与质量的纠结。三是生态屏障建设与现实产业对接问题。是排斥,或是融合?是掉头转向,还是顺势而为?整合和整治后的电矿产业是否还存在环保的压力?实际上要逐步找准现实产业与绿色经济的融合点,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经济高地建设的结合点,绿色科学发展的至高点。

(三)发展的阶段性。一从人均gdp看,____处于“转型加档”期。20__年我县人均gdp为21381元,突破3000美元。这一时期,对代表资产和财富的商品需求快速增长,往往是经济起飞迈入加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同时,发展中积累的问题容易爆发,给方方面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全国、全市大局“提质换档”,我们则“转型加档”。二从城镇化进程看,____处于“稳定赶超”期。20__年我县城镇化率为33.41%,同全国一样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和非农化,分别落后8.23个百分点、11.68个百分点。在统筹城乡发展、改变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人口转移、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加强城镇产业支撑等方面,我们正面临城镇化持续发展的重大机遇与挑战。

三、调优结构,加快发展

(一)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调结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大类、20项监测指标中有四项指标与经济结构紧密相关,即:人均gdp,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单位gdp能耗。2017年我县要与全市同步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加快经济发展,且只有gdp达到180.36亿元以上,才能保证人均gdp超过31400元(按20__年年末常住人口计算),未来四年gdp、人均gdp年均需分别增长17.5%、17.4%。对照指标要求,2017年我县二、三产业增加值须达到165.93亿元以上(2013年仅有98.14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须达到9.02亿元以上(20__年仅有1.2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需调整约为8∶50∶42,发展任务异常艰巨。如何调?比照目标调。一要稳定二产占比。转型升级工业经济增长方式,降低能耗,与全县经济总水平同步增长。二要突出抓好第三产业。加快培育发展独具民族特色的____花灯、土家民俗等文化产业,以“操心经济学”共识最大限度地聚合商贸物流发展正能量,领跑区域经济发展。三要城乡小康“两手抓”。要抓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和农村全面小康“两个监测”,重视解决民生问题,发展富民产业,激活农村经济。

(二)围绕功能区划调结构。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绿色经济是渝东南解锁区域经济的总钥匙,是更高质量的科学发展。一是加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县建设。要围绕增强生态修复、生态产品供给功能,加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建设,做足“林”文章。二是加强生态农业开发。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和特色农业基地,发展立体农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特色效益农业占比,做足“特”文章。三是加强物流园区建设。激活市场主体,完善物流功能,打造购物、休闲、美食、会展边城,做足“边”文章。四是加强旅游景区景点建设。深挖民俗文化生态底蕴,建设大边城旅游景区,融入大武陵山区旅游,对接大仙女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做雅“俗”文化。五是加强工业园区abc三区建设。整合并稳定发展特色资源加工业,开发生物医药、轻纺食品和清洁能源、页岩气等产业,做好“点”开发。

上一篇: 数字乡村的作用 下一篇: 国际政治学理论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