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降雨对自然的危害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02 14:43:0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人工降雨对自然的危害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人工降雨对自然的危害

篇(1)

自2012年初,我国各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导致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粮食的紧需导致各类农产品涨价,农业市场经济紊乱。2012年6月份山东地区出现大面积干旱,此时节正值西南部分地区插秧苗,于是出现了抢水插秧的现象,纠纷不断。因为久旱未雨,导致井水水位下降,沟渠缺水,无法正常灌溉。很多农民出现没有水插秧或者凑合插了秧苗,但是由于缺水,秧苗大面积泛黄。

山东的旱情还未有所缓解,湖北多个县市区便遭到重旱侵袭。据官方统计,随着干旱的蔓延,湖北省32个县市区报旱,受旱农田达610万亩,52.6万人饮水困难。当地居民反映,水已经很久都不够用了,三伏天没办法冲凉,为了省水只能接点水放在盆里,一家人拿湿毛巾擦擦解解汗就行,洗澡太浪费。自7月15日以来,湖北巴东县低山地区持续出现高温天气,巴东县农作物受旱面积共计5.15千公顷,约4500人出现饮水困难。8月15日,旱情严重的随州市广水杨寨镇的几位村民利用自制的工具打井抗旱。尽管将水井扩大了再扩大,挖深了再挖深,但是出的水依然少的可怜。目前该镇已经打井600多处,其中公共深井40多处。据统计受旱农田面积172万亩,其中重旱63万亩,绝收12万亩,占农作物总面积的68%。持续的干旱加上历史罕见的高温高蒸发天气,使得随州旱情持续加剧,蓄水量同期减少79%,接近死水位以及死水位以下的水库489座,占总数的70%。

据统计分析,我国受旱面积90年代年为3.64亿亩,因旱损失粮食为195.7亿公斤。干旱始终困扰着我国经济、社会特别是农业的发展。干旱的直接危害是造成农牧业减产,人畜饮水发生困难,农牧民群众陷于贫困之中。

然而又会引发其他自然灾害的发生干旱造成湖泊、河流水位下降,部分干涸和断流。由于干旱缺水造成地表水源补给不足,只能依靠大量超采地下水来维持居民生活和工农业发展,然而超采地下水又导致了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区面积扩大、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导致地面塌陷事故频发。2012年6月2日,广西南宁,坛洛村四个自然村部分地面发生地面塌陷险情,地面出现塌陷坑。倒塌的牛房,里面住的一头水牛也掉了进去没有再出来,此外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8月14日下午16点左右,哈尔滨南岗区辽阳街一商铺前地面突然塌陷,造成10平方米左右的坑,当地消防公安人员迅速展开救援,4人获救,其中最小的是14个月大的婴儿。

不仅如此,由于气候环境的变迁和不合理的人为干扰活动,导致了植被严重退化。然而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牧场植被的生长周期跟不上牲畜的啃食需求,于是越来越多的植物被连根拔起,无法继续生长,植被逐渐退化。牧民反映,近几年牧区的草越来越少,现在放牧要走很远才能让牲畜们吃饱,可供放牧的自然草原越来越小,“不知道会不会哪天突然发现草原没了,太恐怖了!”一位牧民说。

进入21世纪以后,连续几年,干旱有加重的趋势,而且是春夏秋连旱,对脆弱生态系统非常不利。并且气候干旱加剧了土地荒漠化进程。自2000年以来,由于全球气温的不断升高,导致北方地区气候偏旱,林地地温偏高,草地枯草期长,森林地下火和草原火灾有增长的趋势。森林和草原中所有可燃物在高温干燥的情况下都有可能发生自燃,干旱的天气不仅加大了这些可燃物的自燃几率,更会加速火灾的蔓延速度和火势,造成无法控制的大火。

虫子称霸玉米田

今年以来北方天气干旱,使得玉米地成了粘虫的温房,截至8月16日上午9时,东北三省农作物受灾面积73.25万公顷 (合1098.75万亩),其中绝收面积4.23万公顷 (合63.45万亩)。一位农民说,前段时间他和妻子在外地打工,最近听说家里玉米闹虫灾比较严重,大哥催他回来打药,到家一看真的已经成灾了,但是没想到这种粘虫的抗药性和繁殖能力特别强,喷药没几天又出来了,这已经是第三次买药进行喷洒了。“这样下去光是药钱就回不过本。”

一位老大爷说:“照这样下去,秋收能收五成就谢谢老天爷了。”他看着自家的玉米,心痛地说。

虫灾使玉米减产,那么势必会影响市场的物价。近期出现不法商贩靠着“偏门”大捞外快。

微博上多位网友发出求助,反映吉林多地出现大面积虫害,但农药价格持涨不降。有网友称一下地喷药便会弄得一身的虫子,很恶心,而且高温下喷洒农药,不少村民出现中毒现象。想用“高架车”喷洒农药,但是农机部门的高架车供不应求,售价由每辆1.5万元猛增到2.4万元,这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只能冒着危险在几乎没过头顶的玉米地里喷药。没有高价车帮忙喷药也就算了,连灭虫的农药价格也在涨,这对于正在遭受灾难的农民来讲,这样的哄抬物价无异于雪上加霜,网友大呼“伤不起”。

有灾必有因

虫灾的发生不只是自然因素的后果,过度使用农药导致虫子超强的抗药性;生态系统失衡,虫子少了很多天敌,肆无忌惮地繁殖。不得不说,这次的大面积虫灾有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人类自食恶果。

我们看到了干旱所带来的灾难性的后果,除了大自然的不可抗力因素,我们人类是不是要反省一下自己的行为,人类活动因素占了干旱成因的很大比例。我们且将干旱的后果抛之不顾,看一下干旱的成因。从自然因素讲,主要是由于自然界偶然性或周期性的降水减少;从人为因素上来说则是人类的一些自身活动使水资源的供需失衡。

近些年人口大量增加,需求量远大于水资源的供应量,导致有限的水资源越来越短缺;用水浪费严重,在我国尤其是农业灌溉用水浪费惊人,作为农业大国,我们的灌溉方式仍然是大水量涌灌,亟需向高效节能的喷洒灌溉方式转变;森林植被被人类破坏,人类对森林资源的无节制砍伐,森林面积越来越少,植物的蓄水作用丧失,导致地下水和土壤水急剧减少;人类活动造成大量水体污染,使可用水资源减少。这一点记者深有体会,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总是矗立着各种工厂,而这些工厂所排出的水均是已被污染的工业废水 ,这些水有的漂着油污、泛着恶心的白沫、恶臭扑鼻,原本清可见底的小河水变得污浊不堪,原本畅游的鱼虾变成了腐烂的尸体,原本干净的家园变成了工厂的污水贮藏区。大自然给了我们无比美好的世界,我们如何回报了她?

篇(2)

一、过度烧秸秆致南京重污染

6月10日,昏黄的天空笼罩着整个南京城,给人一种压抑又不详的感觉。人们这才发现空气污染已变本加厉。在户外,人会感觉到有些喘不过气。根据监测,10日南京能见度全天都在一公里以下。夜色来临,黑暗暂时掩盖了糟糕的天气,但灯光照射下的雾状天气和空气中淡淡的烟味,时刻在提醒着大家,黄天依旧在。

根据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的监测数据,从9日晚上7时开始,南京空气质量就开始变糟,污染指数的小时瞬时值已达478,在全国120城市中排在倒数第一,呈重度污染状态,10日下午2时,南京PM10小时瞬时值再次攀到380“高峰”,属重污染。

空气中监测出“黑碳”这种物质,意味着又是秸秆焚烧释放出大量浓烟惹的祸。据卫星遥感影像解译和现场巡查结果,5月下旬以来,各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秸秆焚烧现象,其中,南京、扬州、镇江以及泰州等地较为严重。这样的秸秆焚烧行为致使上述地区空气中PM2.5等指标急剧飙升,最高达700微克/立方米以上,属于严重污染水平。

二、“秸秆事件”的影响

今年夏收以来,我省农村焚烧秸秆的现象仍很普遍,不仅严重污染了大气环境,给航空和陆路交通带来威胁,还引发了多起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近几天,南京城区每到傍晚时也常会烟雾弥漫,空气质量有所下降,居民关门闭窗,行人怨声载道。夏季秸秆焚烧问题再次摆在了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面前。

如今,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以前用来烧火做饭的秸秆已经被液化气、煤球所替代。在农作物收割季节,因焚烧秸秆而飘起浓浓的“白雾”,对空气环境造成污染,容易引发火灾,也导致大量的宝贵秸杆资源白白浪费。焚烧秸秆不仅无法利用它的能量,而且会给造成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不利于甚至有碍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三、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在人类深刻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能力基础上提出的。它是源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有两个重要的内涵:一是需要;二是限制。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的最终目标。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必须与自然协调来谋求持续生存。

四、环境问题的实质

环境问题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主要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

一是原生环境问题地叫第一环境问题,是由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很少有人为因素参与。这一类环境问题是自然诱发的,是经过较长时间自然蕴蓄过程之后才发生的,或者主要是受自然力的操纵,且人已失去控制能力情况下发生的,并使人类社会遭受一定的损害。这类环境问题包括地震、火山活动、滑坡、泥石流、台风、洪水、干旱等。

二是次生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也称第二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所引起的环境衰退和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①环境破坏,又称生态破坏。主要指人类的社会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们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例如因过度砍伐引起的森林覆盖率锐减,因滥肆捕杀引起许多动物物种濒临灭绝,因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漏斗,地面下沉等。②环境污染与干扰。环境污染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性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主要是指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一种文明如果把掠夺和征服自然视为自己的价值实现,那么,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的出现就是必不可免的。与以往的历史相比,人类目前所掌握的技术无疑是最先进的,但是,环境危机不能通过单纯的技术手段来解决,承认技术手段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否认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而是要求我们突破技术决定论的局限,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放在文明转型和价值重铸的大背景中来加以思考,承认大自然的内在价值,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并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美丽和稳定。

我们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我们要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关系。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首先必须改变当前人类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发展不能仅局限于经济发展,不能把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更不应对立起来。发展应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人有权利利用自然,通过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这种权利必须以不改变自然界的基本秩序为限度;人又有义务尊重自然的存在事实,保持自然规律的稳定性,在开发自然的同时向自然提供相应的补偿。可持续发展针对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已经遭受严重破坏的现实。在这个事实中,人对自然的开发方式,开发深度应当受到严格的限制;人在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的同时,应当更多地向自然提供补偿,以恢复其正常状态。使人与环境协调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针对“秸秆事件”,环保部门则表示,一旦发生焚烧秸秆污染事件,可以启动人工降雨等应急干预机制,然而到目前,焚烧秸秆造成的污染仍依靠自然天气,比如大风、降雨来缓解。然而,焚烧秸秆高发期恰好也是农民收种粮食的农忙期,降雨会影响粮食收割、储存、播种,因此很难实施。解决秸秆焚烧污染的根本是秸秆的回收利用。一些地方治理秸秆焚烧的做法很切实可行,让农民朋友尝到不焚烧秸杆的甜头,值得借鉴推广。比如,提高机械农艺技术,将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将秸秆通过沼气池将其能源转化,以及在饲料、食用菌开发等方面综合利用;对秸秆进行回收,送到造纸厂、木炭厂、秸秆发电厂等等,真正让秸秆“变废为宝”。这样做,既为政府解了难,也为农民分了忧,还能让群众从中得到实惠,从而彻底杜绝焚烧秸秆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

六、总结

忧虑在蔓延,忧虑在呼喊。可见经济要持续发展,社会能够和谐发展,保护好环境是关键。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不但涉及人类未来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发展就是高消耗,高增长的消费经济模式,我们要考虑自然的承受能力,以低量消耗自然资源来促进经济发展,谋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真切地做到“人与天地相应,人与草木同归”。

参考文献

[1]刘南威.自然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48.

[2]李春华.环境科学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4).

篇(3)

随着二氧化碳的增多,使全球的气候变暖,使两极的冰川融化.使海平面上升淹没土地.现代人类为了满足自身对水的需求,大量的钻井或从河中引水.无论是从河引水还是钻井都会对水循环造成影响.如:人类引用地表径流的水(河水),会使水流入海洋的数量相对减少的.从而会使水蒸发的量减少,会使水汽输送量减少,从而使降水减少的这样会导致干旱灾害.现代的气候出现许多异常的现象.如:冬季不热,冬季不下雪.这样会引发生物灾害的发生.人类为了减轻干旱所带来的损失就实施人工降雨.但这样会使我们付出沉重的代价.我的朋友,当你看到这些现象后,你还认为自然界是平衡的吗?我们生活中所用的许多材料都是通过化学反应得到的.质量守恒定律结示质量在转化的过程中是不会改变的.但在反应中难免会有能量的耗散(一些物质通过反应转化成二氧化碳或水).我的朋友,当你看到这些现象后,你还认为自然界是平衡的吗

在我们所居住的地球上蕴藏着丰富的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地球上消失.化石能源是我们利用比较普遍的能源.煤的燃烧会措施大量的热能被我们所利用,但是,我要问朋友们一句:煤化成了灰还能恢复原来的煤吗?是不可能的.能量守恒定律是这样表述的: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是不变的.能量在转化过程,虽然数量没有减少.但可利用的品质却降低了.而那未被利用的能量却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煤的部分热量会使环境的温度上升造成温室效应.看到能源一点一点的从地球上消失,我的朋友,当你看到这些现象后,你还认为自然界是平衡的吗?

假如你流落荒岛,你只有的食物一只鸡和15千克的玉米.让你从以下的生存策略中选择一种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等待救援.1.先吃鸡,再吃玉米.2.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的蛋,最后吃鸡.大多数人选择第二种做法.但是正确的做法是第一种.初级消费者吸收了生产者的能量.而能量在转化的过程中会有能量的流失.现代有许多的人追求高营养的食物(吃野味)我认为这是一种愚蠢的作法.人吃野兔,而兔吃野草使草的部分能量的流失.而营养价值最高的食物是野草.也就是说,野草比野兔的营养价值高,野菜对人的身体大大有好处.粮食.蔬菜.奶类.果类才是最好的食物.因此.我们应建立一个人人不吃肉的社会.

有一个人捉了一只兔子,那人不肯放它.现在又不是过去那种缺少粮食的年代,我们被迫只有吃兔子.我劝说让那人放兔子,但那人不肯,他将兔子活活的玩死.我内心十分的悲伤,我不仅要问:人的恻隐之心何在?杀了兔子破坏了生物减的食物链.灰导致鹰无食可吃,必然灰影响鹰的数量的减少或死亡.一种生物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与理由.而我们人类有权利剥夺生物存在吗?(为了自己的利益)我认为是没有的.因此,我们要尊重生命,善待生物.

事物的发展总是前进和上升的,是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产生.达尔文在进化论中就提出: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在地球上最强的群体是人类.难道要让所有的生物都为人类服务吗?难道要让所有的生物都灭亡只剩下人类吗?但是我的朋友们请不要忘记了大自然的存在.大自然就像一只沉睡的狮子,如果你过多的地对它进行掠夺,那么有一天它会吃掉你的.有一次,我去动物园,看到动物都懒洋洋的躺在地上等着人类提供的食物.朋友们!这是生物在进化吗?我认为这是生物的退化而不是进划.

20世纪后期生物加速了灭亡,而人类的经济却加快了发展.资源越用越少,动物越来越少.生物的多样性逐渐消失.影响生物界不平衡和对生物界平衡破坏最大的是化学工业.化学工业使大气成分迅速改变.动物呼吸了有污染的空气逐渐死亡.大气成分的改变使人类患上许多的疑难杂症.甚至出现温癔横行.大气改变破坏了生物界的平衡,只使生物灾害的发生.

我的朋友,当你看到这些现象后,你还认为自然界是平衡的吗?

在客观规律面前,我们应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现代的矛盾是人类发展与事物界的矛盾.我们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犋进,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我们一定要抛弃那种涸泽而渔的做法.

到底应采取那些措施才能使自然界平衡呢?

首先,关闭一些重污染的工厂,禁止使用化学武器.二战时,美国向日本投下的两颗原子弹使我们刻骨铭心.发展化学工业时,要特别注意污染的问题.要严格控制废气的排放量.将污水等有害物质要进行处理,达到标准后再排放.要在发展工业时特别注意安全防止有害物质泄露.

其次,要减少化石那样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对人类的危害.大力开发新能源.将能源进行循环利用.减少能量的耗散.多开发可利用资源.减少非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世界上一切的能量的来源是太阳,因此,要多利用太阳的能量.在利用能源时,要把握一个尺度.因为能源的储存量毕竟是有限的.如果超出这个限度,那么会使资源枯竭的.能源要再生必须经过一定的周期.如果超出这个周期或破坏了它的循环就进行开采,那么会导致该能源永远地从地球上消失.

再次,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过多地开采树木.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关心自然,不捕杀野生动物.不吃野生动物,退耕还林,退田还湖.

最后,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因为导致生物界不平衡的制造者是我们人类. 控制人口数量,对于经济的发展有巨大的意义.

篇(4)

【关键词】感觉器官;活跃;地理课堂

地理课堂上,学生往往不够活跃,尤其是在回答问题上,经常只有个别学生回答的声音!为什么呢?原因主要在于老师,因为老师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忽略中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仍是采用一种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于是课堂教学显得机械、沉闷、学生表现出是冷漠。如何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热情?那就要调动学生的感官――眼、耳、口、手、脚、脑,刺激他们的兴奋细胞,活跃地理课堂。

一、调动学生的“眼睛”,饱览地理之美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窗户关闭,心灵也就封锁了。地理课堂教学时首先要吸引学生的眼球,常见的方法有:

1.用图画特别是漫画吸引学生眼球

教材中的经典漫画较多,有 《小鸟的悲哀》、《苦难的母亲》、《地球出汗了》等,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利用漫画特有的优势,充分借图发挥,进行德育渗透教育。如分析“小鸟的悲哀”:先是漫画迅速吸引学生浓厚的兴趣,然后有图生疑:小鸟为什么悲哀?――为什么人们要砍伐森林?――人类是否还需要其他重要资源,如:清新的空气、碧绿的流水、优美的环境等,谁能满足这些需要?――森林,这样以图像演绎为主线的教学,顺理成章,一气呵成。

2.用教具特别是自制的教具吸引学生的眼球

教学中常用的教具有:橡皮泥、手电筒、乒乓球、手和其他的实验、演示器材。如在“等高线地形图”的教学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手作为微型教具,先握拳,在手上画出等高线,然后打开手掌,判读五种常见的山地地形,教学效果自然水到渠成。

3.用特殊的活动吸引学生的眼球,如实验“水土流失”、自制的地球仪展览、模拟光照和影子、天气预报等新颖的游戏等。

4.用板书、板画吸引学生的眼球,如老师一手漂亮的板书或板画,自然让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

5.用多功能的课件吸引眼球,如:用演示“地上河”的形成过程,这样可以把抽象的、立体的知识直观化、简单化。

二、调动学生的“口”,畅言地理之美

中学生天性好动、爱说,“说”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是集体式的:如小组合作讨论、课堂辩论,也可以是个体式的演讲、发言、表演等。常见的方法有:

1.辩论赛

新课程倡导互动式教学方式,如围绕“开放二胎”这一主题进行辩论,分小组合作探究,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2.角色表演

如小品“富人的汽车吃掉穷人的面包”,同学们自选角色,分别扮演能源专家、经济专家、发达国家代表、发展中国家代表,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角色,经济发展和能源利用两个话题进行小品体验。这种体验是深刻的,感受是丰富的。通过角色参与,学生认识到经济发展是重要的,但保证粮食的安全性也是刻不容缓的,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全球观和资源观,这也是新课程所提倡和追求的精髓。

3.交流、汇报

如调查“往车窗外随丢垃圾,你有吗”汇报,先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各小组通过合作问卷、调查、访问等集思广益,调查这种现象的现状,人们的态度,危害,以及今后的期望。然后进行交流汇报,汇报方式可以多样化,如课件演示、校园宣传展览自我反省、以该主题的摄影、绘画、作文比赛等形式进行,这样既能提升个人的安全意识,又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个人涵养。

4.情境设置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细节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有不同的机会表现自己的口才,或回答、或提问、或唱歌、或朗诵、或演讲等,然后教师要及时地、毫不吝啬地予以表杨,委婉地、中肯地提出新的要求和希望。

三、调动学生的“手脚”,焕发地理之美

开放课堂,解放学生的手脚,对于好动的中学生而言,只要敢让他们“动”,他们就决定“活”了,常见的方法有:竞赛、实验、小品表演、作画等。通过设计一些易于操作活动、让学生参与动手或动脚,让地理教学活起来。如用不同色彩的橡皮泥代表不同高度捏山地,然后压平变立体图为平面等高线图,这样可以轻松点破难点。如果可以的话,带动学生走出课堂研究大自然,或是在校园内进行探究活动如光照和影子的关系,那地理课堂就远离枯燥之忧!

四、调动学生的“耳”,倾听地理之美

为避免学生在上课时“充耳不闻”,而是“洗耳恭听”,教师除了用自身抑扬顿挫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吸引学生外,还可以用贴近生活的故事或新闻、编顺口溜、音乐等方式吸引学生竖耳倾听,感受地理的魅力!

五、调动学生的“脑”,品味地理之美

1.老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动脑思考

如引导学生读图――“苦难的母亲”时,先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人和物,她们年龄、关系、衣着、表情、动作、位置等,要求对比现在的自己与妈妈,然后思考图意,反应出什么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通过调动学生的思维活跃热烈的学习氛围。

2.学生自己动脑后,轻松解决问题

如提问:如果需要,随时都可以进行人工降雨吗?接着让学生观察用烧杯往海绵上倒水,海绵什么时候开始滴水,马上还是过一段时间,为什么?观察、思考并回答,学生经过亲手实验,亲眼观察后,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调动学生的感官,活跃地理课堂,对老师或是学生都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让地理课堂永远焕发自然的魅力!

篇(5)

中图分类号:X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b)-0174-01

近年来,大气污染状况经过综合治理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但是大气污染的环境问题仍然面临着紧张的局势,国家和政府予以了充分的重视,从根本上遏制空气污染,改善民生是我们肩负的重任。想要从根本上克制大气污染的再扩张,就必须深入研究我国大气污染的整体状况,科学分析空气污染的具体成分,再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从居民生活的一点一滴入手,有针对性的研究空气污染物,有预防性的探讨防治空气污染的具体措施。本文对进行了浅显的探讨。

1 我国大气污染的整体状况

1.1 大气污染的概念

大气污染就是说我们人类在生产与发展的过程中或者自然地过程中,向大气排放的有害人类身体健康的污染物已经超越了人类所能接受的范围,对人类的健康和自然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危害。据有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目前大气中的污染物具有100种左右,这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正常生活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2 我国的大气污染状况

空气中对于生态和人类健康有危害的空气成分主要有NOx、SO2、P、As、PH3、CO、HF、C2HCl3、C2H3Cl3等。随着人们意识的不断提高和国家对于空气质量的不断防控,我国的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在2000年通过对我国的338个城市的空气质量进行监测,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不到3%,有63%左右的城市空气污染指数高于三级城市标准,有112个城市情况严重属于重度污染。在到2010年以后,通过对我国的471个县级以上的城市进行监测发现,一级以上标准的城市有3.6%,二级以上标准的城市有79.2%,15.5%的城市达到三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的城市占 85.0%,劣于三级标准的占1.2%,1.7%的城市劣于三级标准。二氧化硫年均浓度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的城市占94.9%,无劣于三级标准的城市。2010年各大城市的二氧化氮的浓度,都已经达到了二级的标准,一级标准城市达到了86.2%,重点城市的空气质量在总体水平上有了一定水平的提高。2010年,环境保护重点城市总体平均的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与上年相比略有上升,二氧化硫浓度略有降低。但是这些年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变化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在空气质量的可控制上也有了新的变化,比如目前中国的机动车数量急剧盘增,尾气所带来的污染十分严重,成为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其排放的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超过70%,氮氧化物和颗粒物超过90%,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势在必行。

2 空气污染的人为因素

2.1 工业污染源

燃煤仍然是现在必须强调的重点,由于在金属的冶炼、火力的发电、食品加工与玻璃制造等工业方面,燃煤还是一项重要的燃料。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产品的成品生产厂家不愿去购买价格稍高的环保型的低流煤,造成煤烟、粉尘及废气等造成的大气污染。还有一些涉及国家重点部门的化学、煤炭工业所造成的污染也十分的严重。

2.2 交通运输污染

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由汽车、火车、飞机、运载火箭等交通工具在行驶过程中排放尾气所造成的大气污染。机动车数量增加,特别是一些柴油大货车和冒烟车辆,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CO和可吸入颗粒,极端容易引起人们的疾病。

2.3 农业污染

目前我国的农业使用的肥料基本以化肥为主,对于农田害虫的处理以农药为主,他们极端容易挥发出甲烷气体进入大气层。

2.4 军事或科学实验污染

航天事业进入太空所留下的废弃物、不同程度的核试验、原子弹的爆炸等都会给大气层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次种污染一旦形成,其危害将难以消除,对人类的身体健康有这严重的危害。

3 防治大气污染的具体措施

3.1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对大气污染进行综合防治必须要从协调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保护自然环境的角度出发。

各级有关部门要对本辖区内污染源的排放情况进行全面的地调查与研究,研究的重点是污染物质的种类、数量与时空的分布情况,并做出科学的控制方案。城市的工业生产区最好设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最好与城市的生活区有一定的距离。对于污染比较严重、资源浪费严重,频临关闭的企业要采取关、停、并、转、迁等措施。结合城市的综合布局,进行综合性的绿化,为保证城市的空气质量设定一定的绿化带,多进行了植树造林活动。植物有吸收有害气体和净化空气的重要作用,是空气的天然过滤器,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够释放出氧气,可吸收二氧化碳起到了良好的空气调节作用

3.2 改善能源结构,减少污染物排放

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体系中煤炭还是主要的能量原料,但是在煤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一氧化碳(CO)以及悬浮颗粒等污染物。改善能源的结构势在必行,可以加强对天然气及二次能源的利用,还要重视清洁能源的利用比如太阳能、风能、地热等。但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还不会有大的改善。对此,当前应首先推广型煤及洗选煤的生产和使用,以降低烟尘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

3.3 利用气象条件防治大气污染

在污染源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大气污染主要取决于气象条件,利用气象条件来对空气污染进行治理是个不错的选择。气象部门不能只是仅限于对大气污染的预报上面还应当为城市的合理布局以及科学的城市环境规划提供依据。在必要时气象部门可以通过人工降雨、降雪和消雾等技术来降低空气污染,净化大气。

3.4 完善环境监管,加大执法力度

监管力度和执法效果对于保证空气的质量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国家和政府要对空气污染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不断地建立和完善减排的指标体系、考核体系和监测体系。对于一些指政府的法律于不顾,恶意损害大气环境的企业和个人要予以严惩,鼓励他们经常参与空气质量排放的监督。促使企业和个人走上合法经营,保护大气环境之路。

4 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仍然面临着大气污染严重的进行局势,改善有害空气污染的生产或活动,采取即有助于民生发展又有益于经济发展的措施,趋利避害,势在必行。加强对大气污染物和预防措施的研究对于保证我国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保证生产建设的正常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6)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4-0064-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2013年11月27日,本人有幸参加了由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主办的教学新时空初中化学“名师课堂”研讨活动,活动中展示了我的录像课《二氧化碳的功与过》,活动现场的点评专家和参与活动的很多老师都提出了“为什么开设这样的一节课?”、“开设这样一节课是基于什么考虑?”的问题,现将本人在完成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时的思路与同行们交流,希望能与同行们共同进步。

一、教学设计

《奇妙的二氧化碳》是沪教版第二章第二节内容,教材从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的角度带学生认识二氧化碳的奇妙之处。实际上学生在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已有认识,其中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已涉及到利用小苏打和食醋产生二氧化碳、在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向阶梯小蜡烛的烧杯中倒入二氧化碳气体;在初二生物中,学生也通过学习知道了二氧化碳是参与光合作用,并在呼吸作用中产生,用澄清的石灰水可以证明它。

本节课是在教材中已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备后展开的一节有关二氧化碳的知识拓展与联系,一方面是在已学知识的回顾的基础上进行生活中二氧化碳的应用,另一方面是从二氧化碳与自然、社会的角度进行不同话题的讨论与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再认识,了解二氧化碳与自然、生活和社会的关系;通过对人吸入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的成分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通过二氧化碳的性质小结物质的用途,学会由物质的性质小结归纳出用途的方法和能力;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再认识,培养学生客观地认识事物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二氧化碳的多与少的分析,培养他们认识事物的平衡观点,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通过实验探究人呼吸过程中产生的气体与原来相比有什么不同点;在“做科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本节课主要以合作学习、小组探究学习为主的课堂学习方式。

本节课的课堂教学流程如下:

以视屏引入,视屏中展示出关于干冰的两个有趣实验,学生从梦幻变化中很快地能猜出相关的物质为干冰。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同学们的好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能带着问题很快进入到课堂中来。

教师抛出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二氧化碳的相关应用呢?你能知道哪些二氧化碳的应用是对我们有利的呢?即哪些是二氧化碳的功?哪些是二氧化碳的过呢?本环节中给出的问题是学生的已然知识,二氧化碳也是同学们比较喜欢谈论的话题,因此在给定时间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始终很兴奋,也很有话题。设计本环节的意图是想在基于学生前概念的基础上进行二氧化碳的知识的拓展,同时也想通过问题的讨论来实现课堂教学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也正因为同学们的积极讨论,因此在后续的学生汇报中很快地提出二氧化碳用于灭火、二氧化碳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二氧化碳用于人工降雨等。

在二氧化碳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的话题中,同学们从光合作用的原理上分析出该变化中的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等,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出问题:“你觉得二氧化碳参与光合作用的意义有哪些呢?”,设计意图是想从同学们的已然知识进行迁移,进入同学们的未然知识,学会从能量、粮食、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氧气的平衡等方面来进行分析,从而达到掌握新知识的目的,并形成人与自然的平衡观。

在二氧化碳用于灭火的话题中,同学们都很活跃,能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教师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的角度给出新的问题,即“现代焊接”,同学们从二氧化碳的性质上来分析采用二氧化碳保护焊的原理,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知识,并用学过的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更加坚定化学是研究我们身边的物质,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接着给出话题二氧化碳用于储存粮食,由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带学生分析小结出二氧化碳的用途,设计意图是通过已知的知识中分析出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大,抵制呼吸作用,达到保存粮食的目的,再由呼吸作用引出二氧化碳的增加,给我们的生活等方面带来的过,培养学生关心生活、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生活观。并在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加以拓展,介绍二氧化碳的增加给人体体质的影响,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由学习过的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分析出二氧化碳在体内排出不畅时,酸性体质对人体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上面几个话题的讨论,我们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来解决身边的问题,并带着学生由物质的性质分析物质的用途,逐渐形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用途的内在联系观。

由二氧化碳是呼吸作用的生成物,向同学们提出:人吸入的气体与人呼出的气体相比,哪些成分的含量发生了变化?如何变化?设计意图是引导同学们通过讨论,利用呼吸作用的原理解决问题,并提出其中可能发生变化的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的含量,同时能就提出的问题阐明自己的观点,即用学习过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环节中设计了用简单实验验证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氧气、水蒸气的含量变化,设计意图是用真实的实验让同学们体验出其中的变化和不同点。也进一步诠释实验是化学学习的基础,并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基本实验操作能力等,更多地培养学生在化学学习“体验实验”,在“做科学”中获取知识并提高能力。

同学们对实验进行小结与汇报后,提出问题“我们能不能有一个更准确一点的实验来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究竟增加了多少呢?”,在同学们都觉得困惑时,向同学们介绍二氧化碳传感器,并请一位同学完成测定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实验,实验中同学们能从屏幕中清晰地看出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的曲线图,并能看出上升到最高点时其浓度是原来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几十倍,设计本实验的意图是通过敏感程度高的数字化实验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让模糊知识更加具体化和准确化,同时也让同学们认识到化学实验中很多的实验将来可以通过数字化实验来进行,也坚定了同学们学习好化学的信心和决心,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热爱科学的情感。实验中我们还根据实验中的现象,结合辅助实验的同学吹过气体后要深呼吸的动作引导同学们分析,为什么人工呼吸时给病人吹入的二氧化碳较大时,病人反而能自主呼吸呢?并适时地给出问题,即二氧化碳的浓度是越大越好吗?设计意图是由问题的讨论引导同学们去分析与思考,二氧化碳的增加给我们的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有功也有过,培养学生客观地、辩证地看待物质,形成认识物质的唯物观和量变引起质变的变化观。

在对二氧化碳进行功与过的讨论中,学生必然会提出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的关系,我们再给出与温室效应有关的几个问题,即温室效应会带来哪些危害?温室效应如何来缓解?温室效应就是二氧化碳的过吗?设计意图是带学生用学习过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第三个问题中给出二氧化碳并不是引起温室效应的唯一气体,并向同学们介绍一些科学家提出的有关温室效应的其它观点,即认识物质不能只看它的功或只谈它的过,我们在将来的学习中认识物质或变化都要分析并注意它的两面性,人类只有利用好它们,它们才能真正地为人类所用。也只有这样,化学才能真正地走出今天这种尴尬的境界,而成为人类科学发展的工具。

二、选择本课题是基于这样几点认识

1. 民众对化学的误解

在各地中考分值的调整中,部分地区将化学分值降低了,有些地区化学与物理的分值比为6∶9,有些地区变为7∶8,也有一些地区变为6∶10,这些都使得身边很多不懂化学的人更加误解,很多人会提出化学不就是从“苏丹红”事件、“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到“工业明胶”事件吗?甚至于有人提出,化学除了给人类带来危害,还能带来什么呢?身边的很多人对化学是害怕、怀疑、否定的态度。我始终认为,化学之所以有着现在这样的被误解,那是因为身边的人们不懂得化学,某些不法分子之所以能将这些明令禁止的物质添加进食品中,也是抓住人们不懂化学的软肋。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我们怎样来改变目前的状况呢?我们不能去一一监督所有的食品加工厂,我们不能去一一研究每一种食品中的所有物质,我们不能一一去教给民众所有的化学知识,但是我们可以利用我们的力量去教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去认识生活中的化学物质、了解常见的食品添加物质、读懂食品中的营养物质,辨别化学在我们身边究竟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做下去,人们会逐渐地了解化学,用好化学,会客观公正的评价化学以及化学带来的功与过。

2. 基于学生化学前概念的认识

化学分值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时间的减少,我们考虑能否将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梳理、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课堂效率?另外因为时间的减少,很多化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目标性和目的性很明确,中考考什么我就讲什么!甚至有老师向教研员提出,你能不能具体地讲一下哪些是中考不要的,哪些是要重点讲的?重点讲的内容我们要达到什么度?我想如果化学教学真的变成这样的话,我们何以去发展学生的能力呢?何以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呢?我们的教育谈何明天?

3. 为二氧化碳鸣不平

二氧化碳是身边的常见物质,但更多人对它的认识都停留它是温室效应的元凶,环境恶化都是二氧化碳的错,人们感觉越来越不适也都是二氧化碳的原因。实质上二氧化碳对于我们的生活、生产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本节课旨在基于学生化学知识前概念的基础上,对二氧化碳公正、客观的再认识。

上一篇: 国际政治学理论 下一篇: 简述现代物流的概念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