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3 14:36:3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从众心理特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009-01
中职学生群体有其特殊性,普遍表现在文化课上的落后以及学习动力不足的状态。但从终生发展的观点来说,中职学生也能在专业技能上表现出优越性。为了突出这种优越性,如何促进学生自身成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肯定性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要让中职学生更投入其中,教师的鼓励与批评的技术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中职教育工作者,更要根据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时给予赞扬与批评,让他们在成长道路上有更大的进步。
一、针对“自我评价低”学生的具体化赞美
中职学生往往中考失利,在学习上表现出不感兴趣,久而久之,对学习成绩的高低毫无感觉。产生这种感觉的很大来源是“习得性无助”,在学习过程中一次次受挫,内心体会了难过、低落、沮丧的感觉。再次遇到类似的事情,他们未曾参与就会体验到这种消极的感受。他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我做不到。逐渐的,他们身上的负性的标签也越来越多:“我不会”、“我做不到”、“我不能”……而负性标签的影响通常不会只针对个别事件,更会泛化到看不到自身能力上。
中职教育工作者若能了解中职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以及自我评价比较低的原因后,有针对性地给予鼓励,相信学生会有很大的改变。教师要做的不仅仅是浮于表面的“你真棒”、“很好”等不痛不痒的夸奖。而是更有针对性,特别是细化到某一个具体事件或某件事的某一具体环节。从事件的最终结果来看,可能是不尽如人意的,但细化事件的每个环节,我们总能在学生身上找到闪光点,以此赞扬到学生。太久没听到赞美的学生可能会比较惊讶,但渐渐的,这种赞美的力量能够落到学生内心,开始形成一股有形的力量,原来我也能做好这些。当然,我们也要适当表达自己的期待,期待能在更多的环节中表现更好。此时的“更多”要注重不要“太多”,仅比现在做好的状态多一点点足以,这样学生稍稍跳一跳,才能够得到。
二、针对过分注重外在形象的“赞扬式”批评
许多中职学生因为自身学习能力较差,会更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来获得他人的肯定。作为班主任,在班级里会看到一些女生化妆的情况,而这样的行为不符合学校的规定。私底下找过学生几次,提出让学生把妆卸掉,学生都比较配合。但一回头,学生又出现了同样的问题。怕伤及学生的自尊心,在沟通交流的时候大多是一对一。在一次早自习上发现学生又出现了同样的问题,我只好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来讲这件事了。“你今天怎么又化妆了?”学生只是低头不说话。“G呀,你本身就很可爱了,打个粉底完全遮盖了你本来的美丽啊。”我尽量表现很惋惜的样子。学生有点脸红,抬头看了一下我,又低下了头。同学们也都笑了。这件事之后,我做了适当的反思。这个学生本身比较可爱,所以当着同学的面评价她可爱,并不会给她带来老师只想要批评感觉,既满足了她自己想要在外表上得到夸奖,又达成了不再化妆的目的。这种满足感成了内在动力促使自己改正这个违规行为。当化妆的学生并不是那么可爱,那我们可以采用的就可以具体化,具体到脸上的某个部位。另外,其他学生的笑,也不是嘲笑。这笑的形式在整个事件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否则会对她造成伤害。因此,这样“赞扬式”的“批评”更要注重周围学生的氛围,教师更要对班级有一定的了解,做一个大方向的预测。否则得不偿失,破坏了同学之间的关系,学生又把老师的一片心意当成了一把利剑。
三、不稳定情绪状态下的“三明治”式批评
高中阶段的学生大多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情绪状态起伏波动比较大,容易冲动。而中职学生对情绪的把控和调整能力表现出来要稍弱。因此,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更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
班级的团支书是一个性格比较强硬的学生,她的处事比较严厉,开展活动时,如果一些同学的表现不仅人如意,她就会比较严厉地指责他们。时间稍长,同学们就怨声载道。当我找到团支书,问及她对这段时间的工作有什么感想时,她觉得自己很委屈,很想把这部分做好,但是同学们拖拖拉拉,自己性子又急,所以说话就会比较严厉,自己也挺累的。作为班主任也能感受到学生的这部分心情,一方面如何支持学生在工作上做得更好,另一方面又能让她与同学相处好。于是我采用了“三明治”批评方法。先肯定学生所做的投入与努力,她的用心老师和同学都看得到。这部分的赞扬主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是有价值的,被肯定的。“预防针”之后,真正的“批评”才到来。针对她有时候控制不住情绪会对他们发脾气。于是我提出我的观点,作为班干部我们在享受荣誉的同时,也要承担更多责任,接受更多挑战。如果班干部就以为做了“官”,可以随意指使同学批评同学的话就失去了“民心”,今后的任何政策和活动都难以展开。这样的批评对个性如此强的学生来说已经是一剂强心针了,紧接着的赞扬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试着分享自己学生时代的经验,与当时的我相比,你现在已经做得很好。此时学生心理上就排除了不是我一个人犯错的孤独感,而更有信心能够处理好与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教育活动中,教师面临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而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教育获得成功的需要。青春期是一个人身心急剧变化的时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关注学生的自尊需要、多变的情绪、逆反心理和向师性等心理特点。
强烈的自尊心是中学生的重要心理特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认为,一个人在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他便会产生自尊需要,产生对名声、地位、荣誉的追求。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才能和工作得到社会的承认,享有一定的声誉,获得良好的社会评价。这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相对小学生来说,中学生有了较为独立的自我评价能力,但是,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存在依附性。他们把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看得很重要。因此,以他人评价来衡量自己的价值。由于生理心理的发展,知识的增多,交往面的扩大,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开始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强烈希望他人尊重自己,渴望展现自己的才能,获得别人的肯定。当评价能满足个人的自尊需要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当评价不能满足个人的自尊需要时,就会使人丧失自尊心,对人际关系产生消极的影响。
教师要尊重学生,应当保护和发展学生的自尊心。这是现代教师必须具备的优秀品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尊心是青少年最敏感的角落,是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是高尚纯洁的心理品质。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与教师的接触最为频繁,只有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自尊需要,才能谈得到对学生的关心、理解与信任,才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如果教师不能满足学生渴望尊重的愿望,学生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也会影响师生关系,从而影响教育的效果。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一方面,是把学生看作与自己完全平等的人。只有平等地对待学生,才能真正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是一个过程,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对于错误,教师应给予批评,但不能讽刺、挖苦、训斥甚至体罚、打骂。另一方面,是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于学生的人格、个性、情感要一视同仁。尤其要尊重后进心。后进心更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在某种意义上讲,他们的自尊心比优秀生还要强。无论对优秀生或后进心,教师都应当平等对待,以保护每个学生的自尊心。
尊重学生体现在教学上,就是把学生当主体看待,树立一切为学生、为一切学生、为学生一切的教学理念,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如果课堂上教师唱主角,甚至唱独角,学生就会产生“受排斥感”,以为受到老师的“漠视,师生关系就变得不和谐,课堂气氛变得不融洽。因此,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当家作主。
情绪是一个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中学生的情绪丰富而强烈,起伏变化也很大,很不稳定,而且容易冲动,往往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多变的情绪,使他们不能专心致志地做好每一件事,学习也因此而受到干扰。有时,放任的情绪还会影响同学之间的团结,影响师生关系。这些,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如何应对中学生多变的情绪呢?首先,教师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德国著名作家约翰•保罗曾说:“一个人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自己。”教师要在与周围环境、与他人的相互关系中,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正确地认识自己。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是一代新人的精心培育者。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也是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所谓教书育人,就是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又要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随着科学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人民日益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面对学生多变的情绪,教师要担当学生“心理调节者”的角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使每个学生都能愉快地学习与生活。这对形成和谐友好型师生关系至关重要。其次,要增强自制力,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健康的心境,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有些教师,当压力长期得不到排解时,就会不自觉地把压力和怒气以各种方式直接“转嫁”到学生身上,“轻则授业疲倦,重则迁怒伤害”。殊不知,成长中的孩子最需要教导,教导就是耐心地讲道理,把智慧传递给孩子。教导孩子的时候能够面带笑容,那是一种更高的境界。要保持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这就需要教师具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开朗豁达的良好性格,理解学生,培养宽容精神。
当代中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是中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逆向心理倾向。逆反心理过重不仅会造成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而且还会引起感情失控,影响师生关系。
经MEPC.201(62)修订的MARPOL附则V――防止船舶垃圾污染规则(以下简称“新附则V”)于2013年1月1日起生效。与之前相比,新附则V做了原则性重大改动,导致原有的船舶垃圾管理模式必须进行改动,重建新的船舶垃圾管理模式。本文根据中国船员法制意识较差的特点,从船舶管理实际出发,以满足新附则V为目的,探讨新的船舶垃圾管理模式。新的船舶垃圾管理模式包括以下5个部分:
1. 以文件形式固定下来的船舶垃圾管理制度
与垃圾管理有关的文件资料有:经MEPC.201(62)修订的MARPOL附则V――防止船舶垃圾污染规则(简称新附则V);RESOLUTON MEPC.220(63)―2012 GUIDELIN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ARBAGE MANAGEMENT PLANS(用于指导船公司制定《船舶垃圾管理计划》);RESOLUTON MEPC.220(632012)GUIDELIN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MARPOL ANNEX -V(用于指导船公司和船舶实施《新附则 V》);安全管理体中有关船舶垃圾管理的须知文件;船旗国的《船舶垃圾记录簿》;船公司制定的《船舶垃圾管理计划》,包括垃圾公告牌、垃圾管理标志和垃圾处理流程图。
中国籍船舶的《船舶垃圾管理计划》是由中国海事局制定的,挂方便旗船舶的由船东管船部门或船舶管理公司制定。《船舶垃圾管理计划》就是船舶垃圾管理制度,既要符合有关法规的规定,又要易于在船实施。其要点如下:
(1)阐述有关防止船舶垃圾污染的法规、指导性规定、地方法规等的具体要求。
(2)船舶产生的垃圾的种类及分类,船舶垃圾一般分为5类。
(3)船舶产生的垃圾的分类存放程序和处理流程。基本上是以1种颜色代表1类垃圾,存放于同种颜色的垃圾桶。5种颜色就代表5类船舶垃圾。例如,以红色代表塑料垃圾,存放于红色垃圾桶,其它类似。
(4)船舶垃圾存放、处理装置,包括焚烧炉、垃圾粉碎机、垃圾桶等的合理配置,尤其是垃圾桶的合理配置。
(5)特殊水域及其垃圾处理要求,特殊垃圾(如货物残余、废弃食用油等有特殊处理规定或难于处理的垃圾)的处理要求。
(6)记录的要求。
(7)船员培训要求。
公司制定的《船舶垃圾管理计划》可以作为《安全管理体系》即SMS的须知文件,也可以单独列出作为船旗国制定的《船舶垃圾管理计划》的补充。船舶配备的与船舶垃圾管理有关的文件由船东管船部门或船舶管理公司负责给船上配备。
2.《船舶垃圾管理计划》的培训
船舶垃圾管理在船培训是船员了解、熟悉并遵守有关船垃圾管理法规和制度的基础,一般要求至少每三个月进行一次有关船舶垃圾管理方面的培训,培训要点如下:
(1)有关船舶垃圾管理法规与制度的要求;
(2)《船舶垃圾管理计划》的实施要求与监控要求;
(3)本船违反船舶垃圾管理规定的情况及有关纠正、整改情况;
(4)本船的《船舶垃圾管理计划》的下一步实施要点及注意事项。
船舶垃圾管理的在船培训有以下好处:
(1)保证船员了解和熟悉船舶垃圾管理法规与制度。同时,也保证船员具备这方面的意识;
(2)保证船员了解和熟悉本人在船舶垃圾管理方面的职责;
(3)表明与贯彻船长及船舶垃圾管理负责人意图的机会;
(4)纠正错误,落实整改措施和重塑纪律的机会。
3.《船舶垃圾管理计划》的实施
《船舶垃圾管理计划》的落实,实际上是每个船员履行自己在船舶垃圾管理方面的职责,必须抓住船员在船舶垃圾管理方面履职担责的要点:
3.1垃圾桶的合理配置
船舶配置的垃圾桶的数量经常不足以存放所有船舶垃圾,或者放置垃圾桶的地方不方便船员随时随地存放垃圾。中国船员垃圾分类处理的意识及纪律性都较差,再加上垃圾桶配置不合理,更容易导致船员不分类或不按规定处理垃圾。相反,如果垃圾桶配置合理,数量上足够存放船上的垃圾,同时,又方便船员随时随地分类存放垃圾,就会大大减少船员在这方面的违纪现象。
船舶设置主、副两个垃圾站。主垃圾站设在艉部主甲板或生活区二楼后面,副垃圾站设在机舱工作间或其它空间较大的、距主甲板较近的地方。主垃圾站主要存放甲板及生活区的垃圾,副垃圾站存放机舱产生的垃圾。主、副垃圾站的垃圾桶的种类必须包括全部船舶产生的垃圾种类(5种),以一种颜色标识一个种类的垃圾,一般5种颜色。主、副垃圾站的垃圾桶在数量(容量)根据船上每日产生的垃圾数量和船舶航线来确定,一般应能存放至少1个月及以上的垃圾。若是经常跑远洋长航线的船舶,应能存放2个月及以上的垃圾数量。
公共场所应配置至少2个种类(2种颜色)及以上的垃圾桶。这样的公共场所包括机舱集控室、锅炉间、理货室、船舶办公室、乒乓球室、娱乐室、餐厅、厨房、生活区内船员主要舱室的每一层的公共场所如洗衣间等、大副办公室、轮机长办公室、船长办公室和驾驶台等。
设置单独存放某种垃圾的垃圾桶。如专门存放废弃食用油的、专门存放电池的、专门存放烟头的、专门存放焚烧炉灰渣的及专门存放化学品垃圾等的垃圾桶。
3.2 对垃圾管理方面的标识的要求
船舶垃圾管理标识的作用就是指导船员分类处理垃圾,不需要请示,也不需要指导。因此,这样的标识须具备以下要求:
(1)清晰明了,用一种颜色标识一个种类的垃圾,存放于同种颜色的垃圾桶;船舶垃圾分为5类,垃圾管理的标识就以5种颜色表示这5种垃圾:红色表示塑料垃圾,存放于红色垃圾桶;蓝色表示普通垃圾,存放于蓝色垃圾桶。
(2)垃圾管理的标识张贴在公共场所及所有放垃圾桶的地方,船员在处理垃圾时,可以就近在标识的指导下分类处理垃圾。
(3)垃圾桶应标识出所存放垃圾的颜色与容积(立方米)。
难以处理的特殊垃圾必须由船长或船舶垃圾管理负责人亲自指导处理,其用意是为了避免违规处理垃圾;明确每一位责任船员在垃圾管理方面的职责,每一位船员都应清楚自己在日常值班、维护保养等工作中的有关垃圾管理的职责;做好并保存船舶垃圾管理方面的记录,记录必须具有逻辑性,经得起检查及考证。
4.《船舶垃圾管理计划》的监控
4.1 监督的方法
(1)船长或船舶垃圾管理负责人每日巡视。巡视的内容有:包括且不限于主甲板、物料间、生活区、机舱、厨房、公共场所、垃圾站(即每一处放置垃圾桶的地方)及个人房间;检查船舶主要空间的卫生情况、垃圾桶的表面情况、垃圾存放情况(包括混放情况);船员在垃圾管理方面的职责的履行情况;船舶垃圾管理的记录的情况,不仅要如实记录,而且,记录具有逻辑性,经得起检查及考证。
(2)甲板和轮机值班人员的值班巡视,此巡视内容同上。
(3)船舶垃圾管理责任区域和垃圾处理装置的责任人的日常检查。
(4)船员之间的互相监督及提醒。
4.2控制的方法
控制是监督的延续,只监督而不采取有效管理措施的话,就相当于视而不见,结果可能比不监督更糟糕。因此,控制,就是为了保证有关船舶垃圾管理方面的法规和制度得到遵守,保证船员在垃圾管理方面的行为不超出有关法规和制度的框架。
(1)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必须记录下来,制定对应的整改措施,及时落实,以保证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2)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反映出船员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可以通过针对问题的对应培训(即针对性培训)加以解决。
(3)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若超出了船上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方法和所需的岸基支持,及时申请岸基支持,保证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5.船舶垃圾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中国船员法制意识相对较差,在船舶垃圾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有:
(1)垃圾混放及乱扔,比如烟头乱扔的问题,把属于塑料垃圾的烟头扔到食品垃圾里,以及把未熄灭的烟头扔到塑料垃圾桶里,构成火灾隐患;不注意分类存放垃圾,只放一个(或一种颜色)的垃圾桶,容易导致垃圾混放;非船员在船乱扔垃圾,不收拾工作场所的垃圾,也不分类存放工作场所产生的垃圾;机舱将含油抹布与不含油抹布混放等等。
(2)将禁止入海的垃圾处理扔入海,如吸烟后将烟头扔到海里;收拾现场时,将工作中产生的垃圾顺手扔海里;冲洗甲板之前未清理甲板,将甲板上的各种垃圾都冲入海中,或在冲洗甲板的时候,将垃圾桶中的垃圾扔到海里;图方便直接将垃圾丢进海中。
(3)船舶垃圾管理记录方面不按《垃圾记录簿》的要求记录,或记录不符合逻辑,例如焚烧垃圾数量与焚烧后产生的灰渣数量不吻合,记录船存垃圾总数量太少或太多而与每日垃圾产生数量及处理数量对不上;直接记录违规处理垃圾,例如记录在特殊水域处理垃圾入海;没有按岸方提供的垃圾处理单上的数据记录;未记录垃圾焚烧情况,或在记录垃圾焚烧方面错误明显。
(4)船员缺乏垃圾管理方面相应的知识,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严重不足,严重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对保护海洋环境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更有个别人道德品质差,顶撞或敌意违规。
解决方法:
(1)及时纠正。负有管理责任的船舶领导与值班船员可以制止相关违规行为,还要鼓励船员互相制止和提醒。同时采取整改措施,如将混放垃圾分开存放等。
(2)禁止在非吸烟区域吸烟,尤其禁止在工作场所和物料间吸烟。在个人房间与允许吸烟的公共场所配置烟灰缸。
(3)配置专门存放烟头的垃圾桶,由船上指定专人清理公共场所与个人房间的烟灰缸至专用垃圾桶。
(4)加强针对性的在船培训,提高船员在垃圾分类与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识,得到船员们的理解与支持。针对船员违规行为进行针对性的批评教育,纠正其行为,提高其认识,以保证法规与制度得到贯彻落实。
(5)规定并监督船员在工作完毕后,必须收拾现场工具,清理现场并分类处理工作中产生的垃圾。
(6)船长、垃圾管理负责人和值班船员应定时巡视全船,有问题及时处理。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从心理学角度对大学生开展相关思想政治教育,既是遵循个人心理规律,又能够有效促进教育的效果。心理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个体适应和发展的能力,使之具有和谐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特征和积极的心理倾向,以提高个体素质为目标。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心理成长发展时期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依托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基础上,不断加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在认同基础上不断将其内化为个人价值观,才能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心理学介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可行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定了社会主义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奋斗目标、努力方向和行为准则[2]。心理学和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一致的,就是利于学生发展,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但传统的价值观教育不重视学生主体的需求和心理特点,采用“灌输”的方式对他们进行价值观教育,一方面容易造成学生反感,另一方面价值观教育的效果甚微。对于“90后”大学生,在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须遵循其心理特点,利用其心理规律,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因此,心理学介入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是有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3、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心理学途径
通过掌握大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了解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3.1 强调“首应效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
“首应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 指的是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作为大一新生,他进入到学校,会对学校环境、专业等方面产生强烈的第一印象。在这种关键时期,利用“首因效应”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相应的始业教育,告诉学生学校提倡的是什么、大家努力的方向是什么、学校所反对的是什么等等方面,利用这种“首因效应”,从而加强对学生思想言行方面的引导,从而与我们的校园文化相契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
3.2利用从众心理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从众指的是个体由于受到群体影响,为了保持与群体一致而放弃个人意见的心理。大学生更多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就是寝室和班级,他们容易受到这些群体的影响,在作出相应的从众行为,从众心理在大学生这个群体非常普遍。比如班级同学都在拼命考级考证,那么班上其他同学也会随大流努力考级考证。寝室有几个同学谈恋爱了,其他的同学也许就会跃跃欲试,也许他们本来也没打算谈恋爱的。但是随着从众对象的不同,我们也可以尝试让学生践行积极的从众对象[3],因此,利用大学生的这种从众心理,创造积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氛围,让大家都投身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的带动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3利用榜样模仿作用正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学生处于求新求异、富有好奇心的年龄阶段,对外界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特别强。于是在社会许多新奇玩意儿的吸引下,“试一试”的想法成了这种心理的源泉。因此,在保龄球道边、卡丁车上总能看到肩挎书包、胸佩“某某中学”校徽的学生族的身影。如今,很多学生对“DDR跳舞机”情有独钟,很大程度上就是受这种消费心理的支配。
2、兴趣性
据了解,有的学生是“追星族”,每月开支中的大部分即用在了购置自己偶像的磁带或CD上;有的学生是DIY(组装电脑迷)或“小网虫”,钱包里的不少储蓄自然花在了采购相应的软、硬件或书籍上……总的来说,主要消费对象与自己的兴趣爱好有关。换言之,兴趣爱好越广泛,所花费的款项也就可能同比例增长。
3、从众性
身处在周围都是同龄人的环境中,加之有不少学生的家境不错,特别容易出现攀比风气。这使许多人产生了“别人有什么,我也要有什么”的想法,加上时下的某些时尚主流,更促进了这种心理的形成,于是有许多中学生加入了追赶潮流的大军。
4、盲目性
这种心理特点的形成是基于前几种心理的,且从众性心理起了主导作用。另外,许多商家看准学生的这种消费心理,推出了许多商品,导致中学生消费的无的放矢。比如某歌星推出一张新专辑,某运动品牌有新的款式上市,用不了多长时间,便会“你有我有全都有”。其实所买的商品是否实用甚至是否有使用价值,学生不一定会去多考虑。“见好就买”似乎已经成了当代中学生消费的重要特征。
目前,我国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黑社会存在,但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正日益成为我国一类严重刑事犯罪。它严重破坏了我国经济秩序、社会生活秩序,危及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黑社会性质犯罪作为有组织犯罪的一种形式,有着其独特的心理特点。
一、黑社会性质犯罪的心理动力
黑社会性质犯罪活动源于一定的心理动力因素,这种动力因素促使组织成员依附于犯罪组织,积极参与活动。
(一)强烈的反社会心理。这种反社会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第一.由于错误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与社会主流观念背遭而驰,在社会生活过程中遭受否定和排斥,对社会的教育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由反感、抵触逐渐发展成为与社会对抗的矛盾心理;第二,由于教育的缺乏和误差,加上个人认识的偏差和阅历的浅薄.对社会局部和个别问题产生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错误认识;第三,参与犯罪组织活动后.受群体内部反社会意识的影响.受他人的传习和感染,加之从众心理的作用逐步与社会走向对立;第四,多数犯罪组织成员受到过法律制裁.由于对社会的教育和挽救存在错误认识,对社会产生强烈的报复心理。据有关资料统计,在40个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实例中,为首和骨干成员属于两劳释放人员的共24个,占68%。
(二)归属心理。由于观念与行为同社会规范背道而驰,犯罪人在心理上受到社会压力与谴责,表现为各方面的否定、排斥和鄙视等。由此造成的角色紧张使他们与社会主流处于心理上的对立,所以他们之间非常容易相互理解.心理相容性很大,成员之间容易互相认同,尤其是错误认识、不良需要和违法行为能够得到其他组织成员的承认和支持.因而犯罪人对犯罪组织有着强烈的归属心理。
(三)责任扩散心理。在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中.由于犯罪人存在“法不责众”的责任扩散心理.认为“天塌下来大家扛.降低了个人在犯罪前后承受的心理压力,罪责感会减少.实施犯罪时愈加无所顾忌,自我意识受到影响和抑制,甚至出现“去个性化现象,手段残忍,肆无忌惮,胆大妄为。犯罪现场中的气氛渲染还会产生感染作用,激发犯罪人的表现欲望和虚荣心.为了提高自己在组织和葡伙心目中的地位,相互影响.逞强显能。
(四)团俸压力和首要分子的权威。犯罪组织内部一般都具有成文或不成文的,但是十分明确的行为规范,并带有强制性、残忍性。如长春市的椠旭东集团就曾将“违规”同伙的手指砍下,在聚会场所长期示窳.以敬效尤。犯罪组织内部存在的团俸压力强化了个俸的从众心理,使犯罪人对组织规范和命令不敢违犯;而首要分子往往以其丰富的犯罪经验和阅历、心狠手辣的性格取得同伙的敬佩和畏惧,让其同伙惟命是从。
(五)以情感为纽带的内聚力。由于黑社会性质犯罪能为组织成员带来利益并为其提供保护,首要分子又千方百计对成员进行情感上的笼络.由此而来的安全感促使他们对犯罪组织产生精神寄托,出现强烈的依赖感.这种依椟痔是维系犯罪组织的重要感情纽带。犯罪组织成员以相同或相近的信仰、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为基础,取得感情上的共鸣;社会的否定和排斥,彼此之间的心理支持成为他们的摩情纽带,他们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一荣俱荣,一损惧损。
二、黑社会性质犯罪中不同角色的心理特点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大学生这样一个先进的群体当中,针对服饰的购买早已不是停留在之前的暖和、合身这一层面上,学生需要以服装来对帮助自己来彰显个性。笔者认为,在当代大学生服装选购的过程之中,其消费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对时尚的追求,当代大学生作为思想最为先进的一个群体,并且有着极强的事物接受能力。因此,品牌效应在大学生消费心理当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追求时尚,大学生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之下会追求自己喜欢的品牌,而笔者仅从运动类服饰品牌的观察上来看,大学生往往热衷于购买如耐克、阿迪达斯、彪马等品牌,这些品牌的共同特点便是服装设计理念先进,图案样式能够很好的对大学生的个性进行彰显。并且因为所学专业的不同,大学生在进行服装选购过程中,风格也会有所不同。例如艺术类专业学生会相对的轻视品牌,而重视服装给自己带来的视觉体验。而理科类学生则会在服装选择的过程中充分的考虑到服装的功能性和个性之间的平衡。
再有就是,在当代大学生之中,一般喜欢以自己所在的寝室或者学习小组作为一个群体单位,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学习方面,大学生都比较喜欢以集体的方式开展活动,而在进行服装购买的过程当中,这样一种群体性活动就很有可能衍生出大学生之间相互攀比的心理。而针对所购买的服装,大学生们在群体当中就会对价格、样式、实用性、款式等诸多方面对自己购买的和同学购买的进行对比或者炫耀。同时,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生活模式又让大学生很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如彼此关系良好的寝室可能会发生对服装等产品的购买模仿现象。这便是典型的从众心理。
最后,因为当前我国的社会环境较为轻松自由,并且现代大学生都是从原来较为紧张的高中生活走向现在的大学生活,因此在心理会对自由产生极度的向往,所以大学生在进行服装购买时,同高中生最大的不同就是大学生并不会对服装的产品品牌过度留恋,只要该服装能够彰显大学生的个性,那么这件服装便值得进行购买。即在大学生群体当中,针对服装进行选购时,个性因素是要远远高于品牌效应。而在个性的彰显中,不同专业的学生也会表现出不同。例如在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中,很大一部分会喜欢色彩对比较为强烈,图案能够显著彰显艺术精神的服饰。而在理科专业的大学生当中,个性远不如艺术类大学学生张扬,因此较多的会选择较为大众化潮流的服装。
二、针对我国当代大学生服装市场的销售策略
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服装市场,蕴含着无限的商机,但是需要依靠经销商对于市场潮流有敏锐的嗅觉,并及时捕捉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服装购买思想,才能够从中挖掘到无限的财富。
1.创造适合大学生的品牌,并培养大学生对于该品牌的忠诚度
当代的大学生群体,往往刚刚脱离父母的监护,因此在时间与空间上都呈现出较为自由的状态。并且在此阶段,大学生需要面临走向社会这一人生必经历程,所以针对服装销售商来讲,正确的对大学生的服装购买进行指导,并让大学生对所创立的品牌产生好感便是其中的关键。营销商不能单纯的重视眼前的利益,而需要增加针对市场调研进行的投入,聆听大学生对于服装购买的需求,并及时地对好的意见进行接受和采纳,第一时间设计出满足当代大学生个性的服装,迎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今后针对大学生人群的服装销售打下良好的基础。
2.不断针对产品创新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联合相关互联网机构开展调查,并于2014年7月第34次成功发表了备受瞩目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在该报告中表明,截止到2014年6月底,中国互联网络的网民已经达到6.32亿,较2013年底增加14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6.9%,较2013年底提升了1.1个百分点。其中,2014年上半年,手机支付因公增长最快,手机支付用户半年增长率达63.4%。相比2013年底,手机购物、手机团购和手机旅行预订网民规模增长率分别达到42.0%、25.5%、65.4%。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大部分人对网络消费持积极和乐观的态度。当代高校学生都是“90后”,这一群体作为当前互联网消费的活跃主体,又作为未来互联网消费的潜力股,成为众多商家争先抢夺的一个群体。因此,深入了解和分析高校学生的网络消费心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学生的网络消费心理
本文通过对“90后”高校学生为样本,通过自制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对高校学生的网络消费心理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现将高校学生的消费心理主要归纳为一下几点。
1.容易从众: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发现,部分高校学生在网络消费的过程中存在从众的心理,从众的消费心理在女性学生群体中尤为突出。这种消费心理表现为在网络消费时不自觉地同周边人或是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而自身的消费意志不坚定或容易被影响从而改变消费行为。在商品品牌知名度高、商家信用好的情况下,“90后”高校学生的消费从众行为更加明显。也正是这种从众心理,给他们的网络消费带来了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2.寻求个性:“90后”有着内心要求独立、个性张扬等心理特点,因此,高校学生在网络消费的过程中喜欢标新立异、追求个性、寻求变化。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对网络个性化商品、个别化消费服务、特殊化购物体验表现出了更多的倾向性。
3.寻求多样化:“90后”高校学生由于有着自我意识强的心理特点,在网络消费的过程中表现为寻求商品种类、结构、价位等网络各方面的多样化,以通过多样化的消费过程来体验自我、感受自我。但是由于高校学生的消费水平有限,并且高价格高质量的商品往往比较单一,无法满足“90”后寻求多样化的消费体验,因此,在高校就读期间,他们往往会倾向于购买价廉物美的商品,并不定时进行更替商品以便于满足该阶段的心理需求。
二、“90后”高校学生网络购物策略分析
1.注重树立品牌形象:由于“90后”高校学生在进行网络消费时,对信用良好且知名度较高的商家有较大的倾向性,且在这样的条件下,“90后”高校学生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因此网络商家需要加强企业人员和制度管理、提高服务水平、注重树立品牌信誉、加强诚信经商、遵守行业道德规范,从而提升商家重诚信、讲信誉的品牌形象。
2.附加销售个性价值:由于“90后”高校学生的网络消费存在从众心理和不稳定性,商家在高校学生初次购买时,可以通过提供限时特价、包邮等促销方式,激发他们的网络消费欲望。在网络消费行为巩固阶段,商家可以通过vip特享价、返现、代金券和会员积分等促销方式,促进高校学生的再次购物欲望。为了让更多的“90后”高校学生了解网站和商品信息,扩大宣传力度,商家可通过各种营销手段激励“90后”高校学生将购物体验分享到关注度较高的媒体平台,引发更多的从众购物效应。媒体平台可以考虑的有“90后”高校学生经常使用的人人网、微信、微博、QQ空间等。
3.搭建多样化商品结构:由于“90后”高校学生趋同于多样化的消费体验,因此建议商家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提供多品种的商品种类,搭建多层次的商品结构,以满足高校学生的网络消费体验,例如,多样化的商品价位、多样化的商品属性、多样化的促销搭配等。
4.开展针对性特色宣传将“90后”高校学生作为主要消费对象的商家需要开展“90后”高校学生特有的广告宣传。比如,结合网络热点拍摄广告、游戏网站投放广告、提供参与性广告互动等,都可以快速拉近商家与高校学生的距离,迅速建立品牌或商品的形象,逐步建立商家的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三、总结
网络消费已经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90后”高校学生更将成为未来的网络消费主体,他们必然成为了众多商家的“必争之地”。而注重“90后”高校学生的网络消费心理现状并有针对性的制定营销策略,可以让商家在激烈的互联网营销战役中占据竞争优势。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到“90后”高校学生的网络消费心理主要具有容易从众、寻求个性和寻求多样化的特点。因此,商家应当在树立品牌形象、附加销售个性价值、搭建多样化商品结构和开展针对性宣传等方面加大投入,使营销符合“90后”高校学生网络消费心理,让产品更为“90后”所接受,从而获得高附加值的经济利益和稳定的市场地位。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4,07.
【中图分类号】B849【文献标识码】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职学生暴露出来的就业心理问题值得引起关注和重视,做好就业心理指导工作显得犹为重要。本文从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心理特点、就业心理问题及原因、就业心理问题的调适等方面,寻找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途径。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心理特点
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承担着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任务。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心理基本与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心理一致,但在自我认知、就业心态和就业心理素质三方面有其自身特点。
1.自我认知
高职院校学生的自我认知对于就业活动的认识、态度和评价起决定作用,包括对自己性格、能力、特长等情况的了解。自我认知还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行为有着重要影响,体现在择业标准的务实性、多元化、变化性。
2.就业心态
高职院校学生对于就业往往容易表现出犹豫、焦虑、失落等心态,具体表现有:第一,强烈希望能实现自身价值,但是缺乏吃苦耐劳的心理准备;第二,对于竞争摩拳擦掌,真正行动的时候缺乏勇气;第三,成就动机水平高,但是害怕面对现实。
3.就业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指人的心理过程及个性心理结构中所具有的状态、品质与能力的总和,具体包括认知、运筹、决策等智力因素和需要动机、情感、意志、责任感、成就动机、气质、审美、社交等非智力因素两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就是其在就业过程中所显现出来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相对而言比较稳定,他们的就业能力主要通过学习、训练并经过长期实践获得。
二、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原因
1.自主性低
自主性低的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缺乏独立意识和责任意识。有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父母过度保护和宠爱,导致这部分学生自立能力差,缺乏独立作出决定,独立承担后果的经验,也不知道如何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长期以来导致心理发展的迟缓,过于依赖他人为其做决定,即使做了决定,还要不断寻求他人的保证。自主性低的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期间具体表现为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实际能力,不能主动地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不去寻找工作和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而依赖学校、父母和社会的各种关系谋求职业,从而失去了锻炼自我竞争能力的机会,错过了许多就业良机,使自己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2.社会比较偏差
高职院校学生年龄段是十七至二十二岁之间,属于人生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由于心理发展水平还不稳定,当面临新的环境变化,面临适应困难等问题的时候,如果不能够适当地进行社会比较,就会影响到自我评价,对自己的认知和定位不够准确,从而导致为自己设立一些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或者是一个不愿意为之努力实现过低的目标。产生社会比较偏差的高职院校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或自负两种倾向,自卑倾向的高职院校学生往往对自身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自负倾向的高职院校学生容易自命不凡,眼高手低。在这两种倾向中,尤其以自卑居多。高职院校学生由于不具备学历优势,面对就业竞争中的本科生或硕士生容易缺乏自信,产生的自卑心理直接导致在就业竞争过程中,不能适当向应聘单位展示自己的的才华,从而影响求职就业。
3.盲目从众
从众行为的本质是个体受到某种社会影响力的作用后所产生的一种适应反应。社会心理学提出“我们知道,我们有时会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符合别人的期望或行为,但大多数人并未意识到这种从众压力的程度”。高职院校学生处于人格逐渐完善和成熟的阶段,更容易陷入“从众”心理的怪圈,假如没有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进行分析判断,在就业的时候就会容易没有目标方向,没有自己主张和见解,人云亦云。盲目从众会导致付出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却没有突出自己的特点,从而错过了就业的最佳时期。
在社会快速变迁的时代文化背景下,一些高职院校学生由于缺乏心理弹性和坚韧性,总是期望快速成功、轻松成功,导致在就业道路容易半途而废,缺乏耐性,意志力差。纵使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频繁跳槽的现象还是屡见不鲜。
三、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调适
1.要矫正其认知偏差
高职院校的学生面临着本科生和有工作经验的社会人的夹击,面临就业市场的各种限制,加之缺少社会经验,对就业市场也很陌生,无法对自我进行正确定位,从而导致认知偏差。对于这些学生要尽早开启求职之路,帮助其认识就业市场,消除不合理的信念,纠正认知偏差,学会坦然面对就业中的各种压力与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能使他们尽早确定合适的职业发展方向,职业方向的确定必须结合个人特长、兴趣所在,并综合考察行业前景。
2.要培养学生的一些基本的心理技能应对就业压力。
高校要注重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了解个人的内在因素,了解自己的生涯理念,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技能和调适方式,如延迟满足的心理品质,合理情绪疗法和放松训练法等,应对就业带来的不同程度的压力;学会积极的心理暗示,学会调适悲观焦虑逃避等情绪,并且建立适度的期望值,处理好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关系。
3.要提高大学生的行动能力。
高职院校学生步入社会后,首先应具备的主体能力素质主要表现为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只有随时调整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和思想行为方式,才能使自己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四、总结
高校应该充分调动各种资源,为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对各种压力源的正确积极的态度,形成正确的认知与评价,加强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干预和训练,培养有效的应对技能,以减轻或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殷玉萍,平.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2).
自信心理老年人往往根据自己过去的经验对眼前的新变化做出判断,对自己的人生阅历过于自信,致使思维老化、僵化,导致与社会脱节,出现新问题时不能做出正确判断。
盲从心理老年人接受信息时,往往缺乏批判精神。通常是别人说什么就相信什么,特别是来自“权威”专家的推荐。因此,保健品销售商往往会请一些所谓的专家来推荐“高科技产品”。
自尊心理研究发现,老年人自尊心比较强,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称赞。有的老年人认为,自己参加了别人的活动,享受了别人提供的服务,不买一些回家,心里过意不去。一些销售商就利用这一点,用小恩小惠来拉拢老年人。
贪便宜心理一些老年人,只要一听到哪里有义诊和免费的健康体检,就去参加,这固然与老年人的经济能力较弱有关,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贪便宜的心理。
从众心理有一些老年人,会觉得大家都相信了,自己不相信就是落伍。从众心理的影响,导致老人上当受骗。
心理老化老年人由于心理老化,信息处理能力比较弱,特别是突然获取大量新信息的时候。一些保健品厂商正是抓住了老年人的这个弱点,对他们进行信息轰炸。
老年人怎样防止上当受骗呢?首先,购买东西时要头脑冷静,由于自身信息判断能力比较弱,最好不要急于做决策;其次,遇到别人忽悠和怂恿时,最好以“自己做不了主”之类的理由推托;第三,与陌生人交往时要有一定的警惕性,要看清对方身份,不要被灿烂的笑容和甜言蜜语迷惑;最后,不要占小便宜,因为天上永远都不会掉馅饼。作为家人和亲戚朋友,要经常对老年人进行提醒,不要迷信所谓的权威,对于保健品厂商组织的保健讲座,应谨慎参加。遇到异常情况,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提供有用线索,防止更多老年人上当受骗。
闲谈莫论他人是非/李强
闲谈莫论他人是非。这句话看似简单,我们有多少人能做得到呢?
中国人有一句话,叫“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我经常开玩笑说,地球既然是圆的,出发时,不管往哪个方向走,转一圈,一定会回来的。
所以,闲谈莫论他人是非,我们谈别人的“不是”,大脑里钻的就是“不是”。大脑里“不是”钻得多了,张开嘴巴,就不会说出好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