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网络的建议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03 14:36:3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对网络的建议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对网络的建议

篇(1)

一、三网融合的内涵

所谓“三网融合”,是一种广义的、社会化的说法,在现阶段它并不意味着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是指业务应用的融合,表现为技术趋向一致,网络层互联互通,物理资源实现共享,业务应用层互相渗透和交叉,都趋向全业务和采用统一的IP通信协议,最终将导致行业监管政策和监管架构的融合。老百姓通过一张网络可以完成上网、看电视、打电话等几乎所有的日常信息处理。

二、三网融合对基层广播电视事业的冲击

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曾经说过:“与电信企业相比很难说广电已经做好了准备,无论在技术、管理、资金还是体制上都难以和电信企业相抗衡,如果现在将双方放在市场上竞争,广电将不堪一击。”因此,三网融合对广电事业的发展来说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1.基层广电网络的格局难以满足“三网融合”全程全网,互联互通的要求。

长期以来,广播电视事业有系无统,实行的是四级管理机制,区域性发展和垄断性经营模式,网络发展各自为政。而电信企业早已实现了全程全网和互联互通,建立了垂直的网络管理体系和市场化运营机制,通过企业重组形成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三分天下的格局。由于广电业务未能实现互联互通,三网融合中电信语音和互联网业务就难以开展。因此,一旦实施三网融合,必然造成电信企业可以进入广电市场,而广电网络难以开展电信和互联网业务的结果。

2.基层广电网络的升级改造尚未完成,硬件基础难以承载“三网融合”全业务的要求。

现有的有线电视网络除了少数地区进行了双向网络改造,大多数还是单向传输,一少部分地区依然是单向模拟网络。而电信的语音和互联网业务要求网络必须是通信网,而通信网除了互联互通的要求外,还要求网络必须是双向化和数字化,因此,广电必须进行网络的双向化、数字化改造。否则,三网融合必然造成广电经营不了电信和互联网业务。电信网络已完成了数字化和双向化,目前只要对网络稍作改造,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发展电视业务,抢占市场份额。事实上,电信的IPTV早已在上海和深圳等多个城市进入广电市场,并且来势迅猛,所到之处广电网络的发展都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

3.基层广电网络人员的思想观念滞后未经市场竞争洗礼,缺乏“三网融合”市场营销的能力。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市场不变的法则。广电网络一旦脱离垄断经营的庇护,置身于三网融合的变革中,面对打拼多年的三大电信运营商,还能否做到偏安一隅那将是未知数。电信运营商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市场营销经验,掌握了各种各样的营销模式。而广电网络业务都是在各自行政区域内做垄断性经营,从没经过市场的竞争,干部职工的工资待遇稳定,思想上缺乏危机意识,工作中缺乏责任感。这将导致广电网络市场竞争能力弱,无论是服务意识和管理体制都没有能力与电信三巨头相抗衡。那么在这场以业务为载体,以用户争夺为目的的战役中,广电处境十分危险。

4.基层广电网络的收益低,难以满足“三网融合”网络改造的资金需求。

三网融合需要对基层广电现有网络进行大规模的升级改造,适应新业务对网络技术的要求。改造需要巨额的资金,这对于收益较低的基层广电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困难。

5.基层广电变革的时间紧迫,五年的缓冲期“时不我待”。

五年时间的缓冲意在等待发展相对落后的广电,希望广电在这五年中改革自身管理体制、市场营销和网络结构上的积弊,形成一个全国统一的运营主体、市场主体。五年的时间广电有太多的事情要做,错过了这一时期的发展,广电网络将最终消亡。如果说省市级广电还有回旋和发展机遇的话,那么县级广电网络真正是到了背水一战的关键时刻。

三、认清形势,积极面对三网融合

2015年作为“完成时间点”的明确设计,以及三个阶段的划分,显露出政府的坚定决心。我们应该认识到,三网融合作为一种新技术,必然突破旧的体制,从而得到应用和发展。面对三网融合,广电必须做出巨大改变。“四个转变”的提出直接切中广电改革的要害,即:“由小网向大网转变、由模拟向数字转变、由单向向双向转变、由用户看电视向用电视转变”。最为紧迫就是网络整合和数字化、双向化的升级改造,直接关系到当前广电网络的发展。网络整合涉及体制和利益的调整,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是广电多年不能快速发展的最根本原因,也是众多县区广电最为敏感的话题,关系到基层广电网络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目前国家也出台了许多扶持广电的举措。比如双向进入的不对称性,即广电可以进入电信的基础电信、IP电话、互联网等领域,而电信仅取得了IPTV传输、部分节目制作传输等业务,作为广电核心的时政新闻类节目和节目集成、监管等并未向电信开放;其次、给广电以5年的缓冲,也让广电有回旋和追赶的时间;第三,组建国家级有线网络公司,从根本上解决了广电最根本的体制障碍。

四、基层广电在三网融合中生存发展的两点建议

网络基础是硬件,市场运营是软件,区县广电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方面都处于劣势地位。基层广电若想在三网融合中得到生存与发展,应做到内外兼修,取长补短。

1.对内整合,结束网络割据的局面,完成网络的升级改造,实现网络的全程全网、互联互通、可控可管。

篇(2)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5(c)-0042-01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新媒体行业也发展迅猛。新媒体业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发展,但是与其有着质的区别,同时也对传统的广电网络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广播、电视、报纸作为传统的三大媒介,在日益发展的今天虽然仍有着较高的市场,但是,也在各传播因素下显露出了缺陷。为此,业内应该敲响广电行业逐渐走向低迷的警钟,及时寻找出应对措施,继续推进广播电视行业发展。

1 我国新媒体突出的发展优势――以IPTV为例

近几年,IPTV以最有价值业务的身份出现在“三网交互”发展的过程中,与传统的广电网络相比,IPTV具有更加灵活的交互特点,所以更加得到了受众的青睐。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1 提供更为多样化的服务

传统的单向数字电视必须要通过广播电视网向受众传播电视节目,观众只有在预先点播了电视台提供的节目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个性化的收看,而IPTV不同,电视节目只是其多种服务项目中的一部分。除电视类业务外,IPTV用户还可以享受通讯及其他增值业务,即不仅可以收看电视节目,还可以进行电视邮件、短信的收发,录制个人视频或在电视上进行购物、得到远程医疗教育等。

1.2 互动式的服务方式

IPTV实现了真正意义的互动性传播,它在IP网络的支持下进行数据传输、接收。将信息通过多种方式,如广播、单播、组播等进行,在收看电视节目时,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节目的预约、同步改变播放速度、自行编排节目播出时间表等,真正满足自己对节目的需要,还可以与电视台合作,参与电视节目的制作。

1.3 灵活性的传输

传统的广播电视需要通过固定的渠道进行内容的传输,而IPTV可以根据不同客户的需要将视频内容通过IP协议以数据包的形式进行传输,全面的解决了网络传输所面临的单一传播问题。而且传播的视频清晰度根据频宽带而改变,可以更灵活的满足不同受众对于视频的要求。

2 新媒体对传统广电的冲击

2.1 凸显出各方面的不足

首先,我国广电行业作为党与政府的喉舌、宣传工具,始终没有摆脱事业单位的管控,真正的走向市场。所以业内一直缺少具有优秀经营管理经验的人才,广电行业缺少对市场的开发与拓展。其次,目前的电视网络属于单向网,不能满足当今双向化的网络结构需要,给广电行业的发展造成阻力。城市中双向网的覆盖数量极其不足,网络的整改也存在着巨大的压力。此外,广电管理机制区域性较强,阻碍了全国性的活动,不能进行有效地全面规划,想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和国家扶持,很难快速的改变现有局面。

2.2 市场战略调整不力

广电行业主要面向儿童及中老年群体,导致推广新产品的速度慢。我国的受众已经习惯了收看、收听免费的节目,对突然改变的收费新服务并不能很快的接受。怎样调整合理的市场战略,也是广电行业面临的挑战之一。

3 广电行业就目前情况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在IPTV等新媒体快速发展、技术水平高、得到受众青睐的今天,广电行业想要更进一步的发展,必须从多方面对自身进行整改,以应对新媒体行业逼近的大潮,保住自己三大媒体的地位。

3.1 提高市场竞争力

现在广电行业面对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提升视音频的质量,出品有自己品牌特色的广播电视产品,从而提高在传媒市场的竞争力。广电网络只有发展自己的特色品牌,才能发展壮大,才可以成为内容运营商,面向全国进行付费节目的运营,建立多渠道的广播电视产品销售网。新媒体寻求市场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传输新颖的视、音频节目,所以,广电行业也应该向其学习,仅仅依靠本地的素材进行采编,是无法获得全国性市场的。

3.2 发展增值业务

广电网络的优势是将传输渠道、内容合为一体,从而能消除网络覆盖劣势。广电行业应大力发展增值业务,如视频点播、远程服务等。大力进行市场推广,使受众了解到不仅可以在电脑上收取视频信息,现在还能做到的是在电视上进行网络操作的概念,从而获取更多受众的支持,将青少年用户群体的注意力从电脑向广播电视媒介转移。

3.3 整合资源、改革体制

广电行业主要可以分为媒体、演艺、投资、技术研发这几大产业方向。其中,媒体业务是广电行业的重中之重,要应对新媒体的冲击,进行资源整合势在必行。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内外同步整合发展新产业,在社会中寻求资源,更多的在市场中吸纳资金,还可以在技术上进行合作。同时,在体制方面也必须进行整改,建立成熟的市场运营模式,不拘泥于现在条块分割模式,而是在项目上进行实体运营,通过市场调配资源。

4 结语

新媒体的发展对于传统的广电网络影响巨大。在媒体变革迅速的今天,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大势所趋,广电行业是时候在变革中发现自身的缺点,积极找到应对考验的措施,紧跟时代的潮流,真正做到为受众考虑,传播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在新媒体发展的环境下站稳脚步、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C913.32 文献标识码:A

1、上海轨道交通网络总体评估

1.1 网络总体规模稳步拓展,客流规模效益增长显著

截止2013年10月,上海轨道交通运营线路为13条(含磁浮线),网络运营线路总长491公里(其中磁浮线29公里)。

在客流量上,规模效益日益显著,2013年网络日均客流超过680万人次,最高日客流为867万人次/日,其中1、2号线的日均客流都超过100万人次。

1.2 服务范围有序拓展,覆盖重要交通枢纽与规划区域

上海轨道交通网络从线路向网络的转变过程中,轨道交通的服务范围从中心城逐步向区域进行拓展,服务范围更为广泛。目前轨道交通已经与上海的几个大型枢纽实现无缝连接,轨道网络早期线路主要覆盖中心城重要客运走廊,后续线路逐步引入至区域的郊区新城、重点开发区以及大型居住基地等客流集聚区域,在中心城与郊区新城之间建立了快速客运通道。现阶段,上海轨道交通网络覆盖到全市除崇明、奉贤以外的所有行政区,罗店、顾村、浦江、泗泾等大型保障性住房基地均引入了轨道交通线路。

1.3 公交客运分担率持续提升,公交骨干作用日益显现

上海轨道交通从线路式运营阶段到网络化运营阶段的发展过程,也是上海公共交通系统由传统地面常规公交逐步向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系统的转变过程,这可从上海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的客运分担率上得到验证。

上海轨道交通占城市公共交通客运分担率由2000年的5%,增加到2012年的36.5%,,其骨干作用初步显现。随着在建线路的陆续开通和网络的持续发展,轨道交通的公交骨干作用将持续加强,从而对实现建立多层次多模式城市公交体系的规划目标提供有力保障,凸现出轨道交通对于公交客运整体快速增长的支撑作用。

1.4 运能持续提升,服务水平持续改善

为满足快速增长的客运需求,上海轨道交通的系统运能不断增强。目前,轨道交通1、2、6、9号线等几条线路的高峰期运营间隔已经达到3分钟以内,2012年上海轨道网络配属车辆超过3000辆。近年来,上海轨道交通通过新线投运和老线挖潜,优化运营计划编制,运能不断提升,在2012年路网增能10%后,2013年继续增能5%。

2、对上海轨道交通未来规划的建议

2.1 线路

(1)合理控制线路规划长度,强化线路与网络衔接

目前,上海轨道交通线路在地区主要有两种模式,分别是以9号线、11号线为代表的贯通径向线;以5号线、2号线东延伸为代表的一点接入式(与主线通过一个换乘站换乘)。

全线贯通模式的线路,11号线在外环外的高峰断面客流(1.3万人次)只有全线高峰高断面客流(2.6万人次)的一半左右,为保障中心区段的服务水平,需要在客流较小的区段也采用同样的列车编组,土建投资大,经济效益差。

一点接入式的线路,2号线东延伸和5号线在一点换乘站(莘庄、广兰路)在高峰期的换乘压力很大,广兰路站高峰小时换乘客流约0.8万人次,莘庄站高峰小时换乘客流约1.6万人次,同时这两条线路的全日客流效益较差,造成平峰时段的运能浪费,表现为高峰小时系数很高,高峰小时客流量高于全日客流量的20%,以及平峰满载率的过低,大部分断面的平峰客流满载率不足20%,甚至不足10%。

由于郊区的土地开发强度不能与中心城内相比,加上郊区与中心城内的交通需求也比较有限,线路的客流效益往往小于最初的预测值。因此,对于线路规划,宜合理控制线路长度。对于连接中心城与郊区的长大线路,可在郊区进行分段,在郊区段按照独立运行方式重新规划郊区新线,避免线路在郊区延伸过长,从而避免中心城与区域客运效益不均衡的问题。

(2)合理选择线路系统制式,有效匹配客流需求

线路,目前在客流效益和客运强度上都比较低,5号线至今是全网客运强度比较低的线路,11号线的客运强度也比较低,都不足1万人次/公里。

部分连接中心城与郊区的线路运营成本相对较高。例如,11号线的牵引能耗为0.47度/乘次,全网的牵引能耗指标平均值为0.34度/乘次,11号线的这个指标高于全网平均水平38%,主要原因是由于郊区段的客流较低,直接影响到列车满载率,从而造成人均牵引能耗明显增加。相比之下,5号由于采用c型车四节编组,牵引能耗明显比较低,每车公里牵引能耗为1.72度,低于全网平均水平的2.44度。

因此,在合理控制线路规划长度的基础上,对于郊区段独立运行的线路宜根据郊区客流特点合理选择合适的系统制式,例如采用轻轨系统、胶轮导向系统等中低运量系统制式,能够在较高密度开行的条件下,确保列车的满载率在较高水平,从而降低人均牵引能耗指标,实现客运效益与运营成本的平衡。

(3)合理安排线路建设时序,缩短客流培育时间

线路由于沿线土地开发强度有限,轨道交通过早建成后,初期效益比较差,要经历相当长的客流培育期,无法有效发挥轨道交通的应有作用。轨道交通5号线2003年建成后,客流效益一直比较差,到目前已经经历了十年的客流培育期,高峰客流虽然达到了一定数量,全日客流效益仍然很低,全日平峰大部分断面的客流满载率不足15%。

因此,线路的规划建设时序宜根据沿线区域规划开发有序进行,土地开发与轨道交通建设同步进行,或者土地开发略早于轨道交通建设,线路的规划建设不宜过于超前。

2.2 主/支线线路

(1)支线的规划要保证一定的客流效益

支线规划的功能主要是为了满足地区大客流的出行需求和为主线收集客流。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10号线和11号线的支线段客流效益比较差,尚不能有效发挥支线的客流收集功能,沿线的客流出行需求也比较小。

11号线的两条支线段,安亭-嘉定新城支线段的高峰断面客流只有约3500人次/小时,嘉定北-嘉定新城支线段的高峰断面客流只有约4500人次/小时。10号线的两条支线段,航中路-龙溪路支线段的高峰断面客流只有约5300人次/小时,虹桥火车站-龙溪路支线段的高峰断面客流只有约6000人次/小时。

由于实际运营中,主/支线线路的支线难以与区域的客流短驳出行需求匹配,客流收集作用受到影响。因此,在规划阶段,为充分发挥客流收集作用,宜根据客流需求,合理规划支线线路,保障支线段有一定的客流效益,避免主/支线线路末端客流效益较低的情况。

(2)尽量确保支线客流均衡

主/支线线路的支线区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尽量确保不同的支线段之间客流达到均衡。

对于10号线,虹桥火车站作为城市综合交通枢纽,交通需求比较大,未来客流需求还将继续增长。但作为支线中的车站,受主/支线线路形态影响,运营间隔比较长,服务水平影响很大。随着虹桥火车站的逐渐发展,客流需求逐渐增加,两条支线间的客流不均衡现象还将继续加剧,目前10号线两条支线中,虹桥火车站-龙溪路支线的全日进出站客流为4.6万人次,航中路-龙溪路支线的全日进出站客流为4.1万人次,虹桥火车站一个车站的单日出站客流就超过1.1万人次。根据预测,伴随虹桥地区未来的高强度土地开发和虹桥枢纽的客流增长,虹桥火车站的客流量还将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10号线两条支线的客流不均衡现象将更加明显。届时,到达虹桥区域的大量10号线乘客,却不得不承担较长的运营间隔,较长的候车时间使轨道交通快速、准点的特征难以体现,从而制约虹桥区域的交通到达与出行。

主/支线线路其实就是共线运营,在提高线路服务范围的同时,由于主线和支线的相互影响,非共线段的运营服务水平必将受到限制。因此,该形态的线路较为适合主线与支线在非共线段的客流相差不大且总量规模相对较小的情况,往往适用于中小运量线路。对于可以采用支线的线路,还应尽量确保不同支线段之间的客流达到均衡。

篇(4)

一、重视班级“网络文学社”设计的民主性

研究内容确定后,笔者尝试对网络文学社的框架进行设计。首先对全班进行问卷调查,设计两个选择题,四个问答题。

选择题

1.班级网络文学社建在哪个网上较为合理?( )

a 雅虎网 b搜狐网 c中华语文网 d新浪网

2.网络文学社上传的作品一般可以是( )

a平时随笔 b考场优秀作文 c片断作文

问答题

1.请为文学社拟一个名称,并说明理由;

2.请推荐文学社的社长和通讯员,人员在班级里选定;

3.你认为构建文学社可以对你写作方面有哪些帮助;

4.请你为文学社的构建提点建议。

全班27人,有效问卷27份,笔者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汇总分析。

关于网络文学社的地址,学生大多认为建在“中华语文网”上,他们阅读会更加方便,因为小学时候,老师们经常推荐他们阅读这个网站。

关于上传的作品,学生认为可以是平时随笔,也可以是考试优秀作文等,一些非常好的非原创文章,如果可供借鉴,也可以上传。关于名称,写“梦想季节”的学生有8个。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笔者和学生进行了讨论,综合了学生的意见,社长暂时由两位同学担任,通讯员为班级每一个人,制定了人人参与,人人都是小主人的一系列要求。

二、注重班级“网络文学社”运行的有序性

班级“网络文学社”的框架设计充分发挥了民主积极性,学生兴趣颇为浓厚,在文学社的运行方面提出了一些有效建议,其中,文学社运行要有序的建议显得尤其重要。

首先,审核文章,无论是原创文章,还是转载文章,都要经过社团骨干成员的审核,没有错别字或文意没有错误才可以上传。

其次,文章分类。文学社里的文章种类很多,要对应设置一些栏目。例如:班级叙事、考场作文、优秀转载等。审核通过的文章要上传到相应的栏目内,这样才能让读者一目了然。

再次,评点文章。上传到网络的文章,需要班级学生去点评,去学习,并要留下点评文字,最好作者能有互动交流,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写作的水平。当然,也可以请家长参与评点。

篇(5)

网络问政,就是政府通过互联网做宣传、做决策,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以达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从而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近年已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的执政新风。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互联网在中国民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成为中国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目前,中国各级政府官员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问政于民,使得政府的信息更加透明畅通。但是,在网络问政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网络问政存在的问题

1、“数字鸿沟”普遍存在。由于经济收入、受教育程度、地区差异等因素影响,不同社会群体在接受信息与使用网络上有着较大差异。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其中农村网民规模达1.95亿。在年龄结构上,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9.9%,10-19岁、30-39岁群体占比分别为21.4%、23.8%。在学历结构上,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占比分别为37.4%、29.2%。与2014年底相比,小学及以下学历人群占比提升了2.6个百分点,中国网民继续向低学历人群扩散。在职业机构上,截至2015年12月,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5.2%,其次为自由职业者,比例为22.1%。由此可见,“数字鸿沟”的存在,表明网络民意并不具有普遍性,许多公民不会正确使用互联网,更不会通过网络问政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2、政府官员网络问政意识不强

目前,政府、官员网站、微博、微信等问政途径,为网络问政效率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政府官员网络问政意识思想不到位、抵触心理等现象仍不同程度的存在:有些单位或官员开通网站、微博等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在日程工作中并没有真正的使用,网民提供建言献策的时效性不足;一部分单位或官员对网络问政存在抵触情绪:主观上消极、推诿,问政平台虽然构建,实际上成为了“装点门面”的摆设,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还有一些问政平台人为设置障碍,害怕民众提一些尖锐问题。一些政府工作人员安于现状,不愿接受新事物,不能与时俱进。有些官员甚至担心网络监督、网络问责等给自身利益造成威胁,影响自身生活、工作,前途,因此漠视网民留言,对网络问政产生恐惧、抵触情绪。

3、网络问政的宣传力度不够 网络问政有政府门户网站、QQ、微信、博客、微博、论坛、短信、电子邮件等多种途径。但是,由于政府宣传力度不够,很多公民对这些问政途径的功能、作用、使用方法等各方面不清楚,不熟悉,导致一些公民虽有建言献策的想法、有不满的情绪,但是却无从下手、不知所措。这种情况会使公民感觉无奈,无所适从。

4、网络问政制度规范不够健全

网络反映民意是一种网络问政新渠道, 但目前,我国关于网络管理、网络监督的相关法规尚不健全,已有的关于网络监管的法律、法规与互联网的发展相比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的缺陷。也没有考评机制来对这个问题进行规范,比如说对网民的满意度,对网民的建言献策,政府应采取什么方式进行反馈。在网络问政中,对于有些素质较低的网民在制度上没有明确加以制约,以至于有些网民在网上散布谣言、传播低俗文化,给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扰乱社会秩序,并给政府管理者带来工作的纷扰等。制度规范的缺陷无疑给一些别有用心和素质低下的人提高了便利,从而放大了民众对政府的质疑,加剧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感。

5、缺乏网络问政的长效机制。

网络问政的长效机制,是一套保证网络问政工作长期、正常运行并能够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但目前,网络问政的长效机制并没有真正建立,流于形式的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容易导致党委和政府、官员、公民缺少网络问政积极性的可能性。

二、解决网络问政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网络普及率和网络问政的实效性,消除数字鸿沟

一是国家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对西部山区、偏远地区及广大农村地区的财力、物力、技术的支持和投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和东西差距,提高网络覆盖率。二是、加大对公民的网络知识教育培训,通过培训教育,提高农民的网络运用能力,能够通过熟练的网络知识进行网络问政,反映民意,为政府、官员建言献策,提高公民的参政议政能力,解决广泛存在的数字鸿沟问题。三是应加强网络问政平台建设,完善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问政平台,为网民提供更多的政治参与渠道。

(二)增强政府官员的网络问政意识

“各级政府对网络民意的重视程度,是网络问政积极发展的重要动力。如果没有政府部门热情、有效的回应,网络问政的实际效果就会大打折扣。”\+①政府官员要增强网络意识,重视网络民意,把群众的需要、呼声、利益、满意放在首位。要增强网络意识,首先,通过一些网络问政的专家、学者开展讲座等形式,普及网络知识及网络问政知识,增强政府官员对网络问政重要性的认识;其次,政府官员要身先士卒,做网络问政的先行者,通过网络问政平台扎实有效的开展工作;最后,加强政府官员与公民的沟通交流工作,积极对待网民的意见建议,真正做到与网民双向互动。正确引导舆论导向,真心实意的为民办事。

(三)加强网络问政的宣传力度

党委和政府有责任和义务让每位公民知晓QQ、微信、博客、微博等网络问政途径,但怎么让公民知晓并能正确使用这些途径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政府通过红头文件形式自上而下进行布置安排;其次,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传播途径进行宣传;再次,通过农村基层组织的党员干部利用开村委会、印发宣传页等方式进行宣传;第四,通过政府派出的有专业人才组成的宣讲团进行下乡宣传;最后,通过联通、移动或电信网络平台,以短信、邮件等方式进行宣传。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提高公民网络问政的积极性,让公民了解网络问政、熟悉网络问政、参与网络问政。

(四)加强网络问政制度建设

网络问政方式的健康发展,稳步运行,离不开完备的制度机制。加强网络问政制度建设,健全网络问政制度,首先,一是建立健全网络民意回应制度。《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全国31个省、区、市3046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9.7%的公众担心“对于举报信息只受理、不处理”。 为此,应完善网络信息回应机制,以提高网络问政的权威性。二是建立网民建言献策的奖惩制度。对不负责任的提供虚假信息和不正当言论的网民给予一定的惩罚,对提供真实信息且有利于政府网络问政的网民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以此提供网络问政的真实性。第三,对政府官员的网络问政情况进行考核,建立网络问政的考核制度。通过考核,激发政府官员对网络问政的主动作为,积极解决网民提出的问题;对于网络问政懈怠,不利于实际问题解决且造成不良影响的官员,要追究相应的责任。通过网络问政考核制度,调动政府官员网络问政的主动性、积极性。四是建立网络问政舆论监督制度。通过监督,确保网络问政方向的正确性。舆论监督主要表现为网民通过网络问政平台对地方政府、官民进行直接监督;以及新闻媒体、政府之间、官员本身等的自我监管。

(五)建立网络问政的长效机制

网络问政对于提高政府执政能力,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以及对于政府科学决策都起到很大的促进左右,因此,网络问政不是一个“面子工程”,也不是一个装饰门面的摆设,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一项工作,因此必须建立网络问政的长效机制,以促进网络问政的良性、健康、稳步发展。首先,健全网络问政的组织形式,引导网民有序参与。网民有序的参与是确保网络问政有效运行的有力保障,这样可以避免因信息的虚假造成的网络问政的不利影响,从而提高网络问政的效率。其次,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管理制度。应该建立和完善“日常”和“突发”两种网络舆情状态下的信息收集、信息处理及信息反馈制度。再次,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把网络新闻发言人设置常态化,设置专职新闻发言人,加强对新闻发言人的岗位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明确其岗位职责,提高网络新闻发言人服务意识。最后,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网络知识素养,并把此做为对领导干部进行业绩考核的重要一项。要建立一批政府网络队伍,对他们进行技能培训,及时收集网络信息,加强政府网站建设,使政府网站真正成为网民反映民情的好平台。

[注释]

①侯兆晓.网络诉求渐成民主渠道[J].民主与法制,2010(07).

[参考文献]

[1]侯兆晓.网络诉求渐成民主渠道[J].民主与法制,2010(07).

篇(6)

名誉权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格权是经常容易被侵犯的权利之一。随着我国法律的不断健全,人民法律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诉讼来维护自己的权利。我国对名誉权的保护随着时间的发展,立法上的滞后性越来越明显,尤其是网络科技的发展使得名誉侵权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在立法滞后的情况下, 建立健全多种有效机制,保护公民的名誉权势在必行。本人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网络名誉权予以切实的保护:

一、合理平衡网络中各种利益关系

名誉权作为自然人的基本权利,受到了我国法律的承认和保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日中国,通过对名誉权的保护,维护个人的精神利益,有利于实现个人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基本和谐。同时,法律对名誉权加以承认和保护,对于维护个人的人格尊严,使人免受精神痛苦也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聊天室中的名誉权是自然人人格权在网络中的延伸,应同样受到保护和重视。

在保护聊天室名誉权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到言论自由、表达自由和名誉权保护之间、网络发展和名誉权保护等利益关系的冲突。当不同的利益要求不能同时得到满足时,就需要我们做出相应的价值判断和利益估计。考虑到我国网络事业刚刚起步,在网络名誉权保护的时候我们应当充分考虑和借鉴欧美等国的立法经验和趋势,但应当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对名誉权保护的范围、对象、认定侵权标准上要和我国的传统习俗、价值观念相适应,而不能简单照抄他国法律。

我们在对聊天室内的名誉权进行保护的时候,既要充分尊重并保护个人名誉权,又要遵循网络权利保护的一般规律,要考虑到我国网络的发展现状,作者认为,从总体上应采取较为宽松的网络立法和司法态度,以保障并促进我国网络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发挥社会伦理道德的制约作用,实现对网络名誉权的软保护

在社会主义中国,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是辩证统一的。在法律法规尚未规范或涉及的领域,社会伦理道德起到了法律、法规不可比拟的作用。伦理道德是人们以自身的评价标准而形成的规范体系,它不由任何机关制定,也不具有强制力,而受到内心准则、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的作用,它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它对他人名誉权的保护力量来自于人内在驱动力,是自觉的、主动的、随时随刻的,这种保护作用具有广泛性和稳定性的特点。网络作为社会新兴的传播媒体,理应受到社会伦理道德的影响与制约。在网络名誉权保护法律法规不完善的情况下,社会伦理道德对网络名誉权的保护也会起到很大作用。

这种发自内心的对网络名誉权的尊重比外界强制力保护网络名誉权无疑具有更深刻的现实性。社会伦理道德在保护名誉权方面能够起到法律、技术和管理等手段所起不到的作用。加强对聊天室环境下语言的规范化引导,提倡文明礼貌的交流方式,对其中的不文明现象进行批评教育,净化聊天环境是从根本上解决聊天室不文明现象的最佳途径。

三、加快网络名誉权的立法工作的进程

借鉴欧美等国家成功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为了优先保障互联网的发展,在对网络环境下个人权利保护的时候,大都没进行全面、系统的联邦立法,深怕由于在没有把握之前仓促立法会阻碍网络的发展,目前主要靠政府引导、行业自律的方式进行规范。

我国网络事业同发达国家相比处于落后的地位,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根据我国的网络发展现状,借鉴美国的经验,对网络的立法如果过于严厉,势必会制约我国网络事业的发展,使的我国本来处于落后状况的网络事业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扩大,所以在对网络名誉权保护进行立法的时候,作者认为应当采取制定一般A名誉保护立法模式,即并不需要针对网络领域进行专门的立法,而是制定包括多个领域的一般名誉保护法,这样不仅可以完善我国的法律框架,而且也避免由于过多立法导致法律间的矛盾冲突。

四、加强行业自律,创建适合国情的网络名誉权保护的安全港模式

在我国,国民向来倾向于法律的权威,在行业规制时行业协会的地位与作用是比较有限的。我国网络发展的现状和我国的法律、文化传统和习惯决定了在我国宜采取以法律规制为主,行业自律和政策引导为辅的方式来保护网络中的名誉权。让网络经营者承担更多的责任,可以促使经营者自觉的加强对网站管理,减少网络侵权行为的发生。

从国外网络发展的经验来看,加强和完善行业自律机制比法律约束更有灵活性,更能适应网络的变化。行业自律的优势有:(1)它可以作为一种最初的和产业层面的申诉场所,在实现网络名誉权保护上是处于第一线的,是最基本的保护,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灵活的措施;(2)通常法律法规是最后的解决方式,处于最低的保护水平。而行业自律可以制定出高于法律法规的保护水平。如果行业自律制度能够日趋完善,事实上的立法负担就会相对减轻。

结语:总之,在人类文明进入信息时代后,对我国的法律提出了新的挑战,名誉权作为人们的一项基本人格权利,作为我国法律的保护对象,在网络上的侵害名誉权的行为应引起政府、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和广大网民的重视。 我们必须适应网络发展需要,结合网络特殊环境,在对网络环境下各种利益进行平衡的基础上,尽量采取宽松的立法态度,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保护名誉权的法律法规,建立并完善以法律保护为主,以行业自律及网民的自我约束、自我保护为辅的网络名誉权保护机制,只有这样,既能避免影响我国网络事业的发展,又能够实现对网络名誉权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张新宝:《侵权行为法评论》第一辑[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

篇(7)

1无线网络的特点

无线网络作为高科技产品,以其高速度、高质量的传输品质受到了很多用户的喜好,它克服了有线网络在施工和数据传输时对地域因素的严格要求,以更灵活的方式在有线网络的基础上加上了新兴科技,如无线网络桥接技术,使数据传输真正地做到了“随叫随到”。克服了传统有线网络的施工难度,绝大程度地保留了有线网络原有的功能,满足了移动网络的最基本要求。无线网络有以下几个特点,是支撑其获得企业以及受众喜爱和支持的重要原因。一是安装和操作的简易化。相比较有线网络,无线网络的装配和使用更为简便。且覆盖范围也有了非常大的扩展,不再受到地域环境条件的影响。二是成本低、灵活移动。无线网络不需要再铺设大量的网络电缆,节省工程费用同时也节省了后期的线路维护的相关费用。无线网络增加无线网络的相关配置简单省事,同时最大程度地扩大了用户使用网络的范围。

2无线网络的配置

无线网络的配置主要由无线接入器和无线网卡两部分,两者是否能够处于同一网段,保证网络数据的正常有序传输。无线接入器就是我们常用的无线网络的交换机,它是无线网络的核心,通过无线交换机将无线信号扩展到一定距离。我们常见的无线路由器就是典型的无线接入器,通过宽带链接到无线路由器,通过路由器进行信号的接收和发射,用户可以通过路由器在一定的范围进行网络链接。无线接入器的设置很简单,一般普通用户都可以通过用户说明书进行链接操作。首先应该确定的一台路由器和电脑,先将网线一头接入宽带口,然后另一头接入无线路由器,再通过另一根网线将无线路由器和电脑链接起来。下来按照说明书将基本的参数进行设置,同时保证ip地址的正确。常用的就是192.168.1.1,计算机只要保证最后为在2~255之间就可以进行正常链接。无线网卡是常用的信号接收终端,一般的笔记本电脑都会配置无线网卡,而台式机一般需要配一个外插USB无线网卡来进行无线信号的接收和发送。无线网卡的使用也非常简单,首先要保证无线网卡的正确安装,再一次就是无线网卡驱动的安装,然后对无线网络链接的属性进行设置。通常情况下,无线网络的频段都按照默认的自动搜索进行操作,同时也可以通过对具体配置参数的设置来进行网络链接。设置完毕后,可以查看无线网络的链接状态,正常的话可以进行网络链接。同时设置后,电脑会自动搜索无线网络信号,点击链接便可进行网络链接,进行正常的网络操作。

二、网络用户行为的分析

网络用户行为是网络技术发展的重要考量数据,企业只有不断参考高科技,尽量向用户需求靠拢,才能获得更大的市场,所以这期间用户行为的整合和分析非常重要,不但方便企业的管理和操作,也是为其以后的市场拓展做出预估和评价,方便决策者在以后的生产发展和竞争中占得先机,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对网络用户行为的分析,首先要统计用户行为的基础数据,就是经常说的使用率和使用数量,在网页上体现的就是点击率和点击量。当然也包括一些细化的受众划分,如地域、性别、时间段等等分类。企业通过对基础数据的日常管理,分类出自身发展的优势板块和不足之处,整合分析出不断可以优化网站或无线网络技术的服务能力,同时加强网络服务的报错机制,记录好异常状况的发生,及时操作处理,避免以后类似情况的再次发生。其次企业要充分认识无线网络的易操作性,用户当然会采用又便宜又使用方便的产品,是否让用户觉得用的方便、用的习惯是企业发展和竞争的关键地方。产品的设计充分考量用户的体验,它直接关系到用户对产品的喜好和重视程度,也是用户对此产品是否会继续使用或可以为企业带来新的用户。在我们日常的产品生产发展中,企业都应该站在用户的角度,有清晰的向导、便捷的使用方式和明晰的指令参考,让用户觉得方便,服务周到。同时企业建立与用户的沟通机制,首先加强与企业各职能部门的交流沟通,做好网络平台等基础建设。其次就是做好日常的记录工作,加强对用户体验的数据的监控和管理,及时与用户进行沟通,为用户提供一些可以提出建议的平台或是使用感受的表达平台。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整合分析,可以更好地生产出用户喜欢的产品,同时为我们的目标受众提供更好更细化的服务。

三、无线通信网络的用户行为考量

无线通信网络技术想要更快刚好的发展,要充分考量以上对用户行为的综合分析,尽可能满足用户的需求,扩大需求市场,才能对自身企业的发展非常有利,否则就会相背离,被市场所淘汰。基于用户行为的无线网络技术需要满足用户获取信息需求的同时做好用户行为的统计工作,从而进行有效的技术升级。

1重视用户的体验

无线网络通信技术是高端科技产品,一般的用户很难涉猎到这部分。所以一般对于网络技术的运用,大家都只停留在基本的操作。可以想象中国的几亿网民,而且在不断增加中,他们的体验就是一笔宝贵的受众偏好基础材料。无线通信网络技术想要充分发展不能只单单在技术上进行革新,同时要充分重视每一代产品上用户的体验,真正了解他们想要的东西才能制造出市场需要的东西。

2重视用户的使用

无线网络通信技术的使用的确较以前的网络链接更为便捷,普通用户都可以通过说明书进行链接操作。但是一些技术性的东西还是非常不容易理解和操作,比如一些参数配置的设置,用户很容易搞混。同时企业要重视用户的操作喜好,了解大多数用户喜欢进行怎样的操作,同时不断地将界面操作变得更为优化和简化,方便更多的用户进行日常管理和操作。

3重视用户的失误

用户对无线网络技术的运用很容易出现一些没必要的操作,有的会导致系统报错,有的没有任何系统反应。所以用户在操作中的失误也是企业在无线网络技术方面研究的一个非常好的数据。用户出现操作失误的地方就是企业可以发展的部分,从这些地方进行补充和改良可以更有效地吸引用户。所以企业在无线网络技术的运用中怎样告知用户如何避免操作失误,是企业研究的一大课题,一个完备的导向很有必要,在用户有疑问时可以进行指引,搜罗出一些用户常见常问的问题,不但给出答案同时也应有导向指示进行一步一步的操作。

篇(8)

如今,互联网正在越来越有力地推动科技、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深刻地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到3.91亿。网络游戏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玩家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部分缺乏自制能力的青少年沉迷游戏不能自拔。其实,网络游戏之所以能得到青少年的青睐,必然有其契合青少年心理需求的因素。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网络游戏不能一味地“堵”和“防”,要研究它的优势并加以利用,从而丰富教学手段,改善教学效果。

一、网络游戏吸引青少年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的认识水平、情感体验、自主意识飞速发展,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逐渐成形。而这一时期,又正是他们中学时期,繁重的学业压力、整齐划一的纪律要求压抑了他们的自我诉求和个性伸展。网络游戏在多方面能够满足青少年对于自我和外部世界的需求,因而极其容易被接纳。

(一)网络游戏能够满足社交需求

网络游戏平台既是一个娱乐平台、竞技平台,也是一个社交平台,网络游戏平台多建有开放式的社交空间,玩家或者游客可以在其中自由交流。这样打破了空间的限制,不同的人在同一个平台聚集,话题始于游戏并延伸到游戏外的现实生活。并且,游戏活动本身也是一种社交手段,青少年一般与自己的同学或朋友一起参与游戏,游戏也是日常生活中交流的重要话题。

(二)网络游戏能够满足平等需求

网络游戏创造了一个虚拟的平等世界。在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大家以平等的身份聊天,每个人可以随意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网络世界让人摆脱了现实生活中的不自由、不平等,不用唯唯诺诺,不用理会责备与批评。

(三)网络游戏能够满足控制欲

在游戏中,青少年没有日常生活中那种被安排、被控制的感觉,一切活动都由自己决定,自己是自己的主人。并且,他们还可以控制自己的角色,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完成游戏任务。这样,青少年玩家获得了一种摆脱控制并且能掌控别人的体验。

(四)网络游戏能够满足探索欲

青少年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新鲜事物有较强的探索欲,网络游戏正满足了这种寻找新鲜的体验。像“英雄联盟”这类游戏带有科幻的色彩,能够获得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到的视觉和声音效果。游戏能够极大地激发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激励他们去探索。

(五)网络游戏能够慰藉失落

不自信的青少年往往更容易沉迷游戏,因为在游戏中他们可以通过努力获得成功,他们会因为出色的游戏技能获得不少赞誉,这样可以极大地满足他们的自尊需要。网络游戏提供了一个逃避现实、慰藉失落的平台。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可借鉴网络游戏的优点

网络游戏迎合了青少年的诸多心理需求而受到青睐,初中思想品德的学科教学也可以借鉴它的优点,改进方法以契合学生心理,改善教学效果。

(一)营造社交氛围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程为初中学生正确认识成长中的自己,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这正体现了课程标准关注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关注人的社会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营造社交氛围。例如,在进九年级第一课《责任与角色同在》的教学设计时,就可以设计不同角色,通过特定的情境发生冲突,让学生体会不同角色的不同责任,也通过这种模拟社交的方式满足学生的社交需要。

(二)践行平等理念

青少年学生希望获得尊重、希望被肯定,所以教学中应该努力践行平等理念,不以教师的权威压迫、训导学生,而是应该平等相待、循循善诱。老师要能够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并鼓励他们发表,理解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满足。为了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关注的事物,及时更新知识结构,让学生感受到他与你有共同语言,感受到被尊重。

(三)鼓励自主学习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给予学生充分的自我掌控、自我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主动地开展学习活动。例如,在教授八年级下册的课程时,因为教材内容较多涉及法律知识,这些知识与人的日常生活联系较紧密,新课的教学形式基本上是根据学生的意愿确定的,学生给出了法庭旁听、模拟法庭、情景剧、专题报告、小论文、社会调查等建议,一个学期下来,教学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学生的参与度、学习热情也大大提高。

(四)激励自信自强

七年级下册内容主要针对学生人生观的确立设置内容,旨在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做一个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人。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联系网络游戏的实例,激励学生自信自强,不做逃避现实的弱者。

篇(9)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2-2805-02

Brief Analysis on Hospital Network Construction Existing Question and Countermeasure

LIU Cong

(161 Military Hospital of China, Wuhan 430015, China)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curr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s unceasing development, more and more units and the organization start with the aid to consummate the work flow and the enhancement working efficiency in the computer network. This point regarding the major and medium small hospital also similarly so. Presently, also has all sorts of problems in the hospital network's construction and the maintenance aspect, like in the thought takes the degree to be insufficient, network information security question, network system management question, network personnel's professional quality question and so on. In view of these questions proposed that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 suggested that will be helpful highly effective to the hospital establishment, the perfect computer network system.

Key words: hospital network; construction; maintenance; countermeasure

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单位和组织开始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来完善工作流程和提高工作效率。这一点对于很多大中小型医院来说也同样如此。而从众多医院网络建设和运行的实际情况来看,采用计算机网络这一形式将医院整合为一个有机系统,不但大大提高了医院工作流程的整体性,而且也极大地改善了医院日常运行的实际效果,方便了医院各组成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沟通。然而另一方面,在看到计算机网络应用于医院运作带来的有益方面的同时,也应当看到,当前众多医院在网络建设与维护方面还面临着种种问题,并给“网络医院”建设造成了一定障碍。针对医院网络建设中出现的这些实际情况,特撰文对这些问题加以分析和研究,同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有助于医院建立高效、完善的计算机网络体系,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 当前医院网络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

建立有效的医院计算机网络必须首先从思想及认识上对其予以充分重视,这样才能为网络化医院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特别是院方领导在推动网络医院的建设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仍然是制约医院网络信息化建设及高效率运转的障碍之一。这主要体现在,少数医院(特别是中小型医院)领导不能认识到医院网络信息化建设对于医院发展所带来的积极意义,认为这是在浪费资金,是不必要的建设。还有的医院领导在推进网络化建设方面则盲目跟风,不考虑自己医院的实际情况,仅仅是引入了相关的硬件设备,却不注重利用建好的网络重新对现有的医疗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发挥计算机网络管理的最大优势,因为无法实现计算机网络的有效运转,使其除了登记一些医疗数据之外就再也没有其他用武之地,从而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等等。

1.2 网络信息安全问题

信息安全是互联网时代重要的主题之一。而在建设医院网络体系过程中,也必须对这一问题给予高度重视。从当前部分医院网络系统运行的实际情况来看,信息安全也是困扰医院网络化的重要因素。众所周知,由于当前医院运转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性日益增强,由此产生的各种医疗数据和信息正以数倍的速度不断增长。然而,从对多家医院网络建设情况的调查来看,大多数医院都缺乏相应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对医院网络的运行和维护进行管理,因而常出现一些网络故障导致网络无法正常使用的情况发生,此外,即使有的医院有专门的网络管理人才,也普遍存在着网络安全防范意识不强,对重要医疗信息和数据备份不及时甚至没有备份、口令密码设置简单、将医院网络账号泄漏或转借他人等情况的发生,因此,给医院网络信息安全带来了各种严峻威胁,极易造成数据丢失,甚至成为计算机病毒和黑客入侵医院网络系统的捷径。

1.3 网络系统管理问题

当前,在医院网络系统的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1)网络服务器管理不善,防护措施不到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意外电力中断造成的服务器运行问题以及数据丢失问题没有做到很好预防;服务器所处的物理环境或者过于干燥,或者过于潮湿,机房内缺少空调设备,造成服务器冬夏在过冷或过热的环境中工作,从而对其造成损害,缺乏对计算机硬件设备进行的定期清理,致使有的计算机硬件设备上布满灰尘,而如果计算机硬件堆积灰尘过多的话,会严重影响数据的读写和输入,还将造成计算机散热孔的堵塞,从而产生服务器“死机”现象的发生等等。这些都会对网络服务器的有效运转产生不利影响。2)没有完善的医院网络使用管理制度。这一点在很多医院都有明显体现。根据实际调查来看,由于缺乏完善的医院网络使用管理制度,导致有的工作人员随意在网络计算机上添加程序,甚至又在上面玩游戏,炒股票的事情发生,一方面容易使系统计算机出现运行速度变慢,数据处理能力下降,另一方面随意安装软件,也给病毒和网络黑客的侵袭带来了可乘之机。对于有的医院来说,虽然也制定有相关的网络管理制度,但是要么只是做一些粗略的规定,缺乏相应可操作的具体实施细节;要么缺乏有效的监督落实,从而使得制度的规定流于形式,成了一纸空文,难以形成真正有效的制度性约束,因此,同样不能提供给医院网络的安全以保证。3)网络维护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通过对选取医院的调查,我们发现,医院的网络维护人员大多缺乏专业的计算机知识,他们中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人数极少,仅占被调查人数的4%,而其余96%的管理维护人员都未曾接受过专门的系统的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因此,管理维护人员专业知识的欠缺也使得医院网络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变得很困难。

2 加强医院网络建设与维护的对策建议

2.1 有关各方应该充分重视医院网络的建设和维护

如前所述,医院自身对网络化建设的重视是确保其有效推进的必要条件。因此,这就要求各类型医院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投入必要资金和物力支持,促进自身的网络化发展。不但要重视对网络化建设的投入,更要重视充分发挥医院网络的有效作用,使之真正成为帮助医院自身实现科学化、高效化、流畅化运作的可靠帮手。当然,强调对医院网络建设的重视也不是要求所有医院都不讲实际的搞“一刀切”,更不是要求医院盲目跟风盲目建设,而是要在立足本院实际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医院自身的网络化水平,提高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效率。

2.2 采取措施确保医院网络信息安全

针对当前医院网络建设中存在的诸多信息安全问题,可采取这样一些措施加以预防:1)做好医疗数据和信息的备份工作。在这一方面要做到及时、准确,防止因意外或人为因素造成重要数据丢失,确保医院网络信息安全。2)提升网络安全意识,重要账号密码妥善保存,切勿随意将其泄漏或转借他人,以防造成危害医院信息安全的事件发生。3)安装网络防火墙和有效的杀毒软件,及时更新网络“补丁”程序,进一步防止计算机病毒和网络黑客的入侵。

2.3 提升对医院网络的管理力度

加强对医院网络的管理工作是确保其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针对前面提到的种种问题,在这一方面应着重做到:1)对网络硬件设备应定期进行检查,发现设备老化或损坏等问题时及时更新。2)确保服务器等设备运转的物理环境干燥清洁,特别要防止因意外电力中断对计算机硬件设备和信息数据造成的损害。3)建立完善的医院网络管理制度,并保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使用和管理医院信息网络。4)对医院网络的使用人员进行必要的信息技术培训,而对于网络的维护人员,则更要确保其技术过硬、素质可靠。

2.4 重视对医院网络的建设和维护专业人员的引进和培训工作

医院网络设备一经建成并投入使用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做好设备的定期维护和保养工作,如果设备维护保养的好,不仅可以保证正常医务工作的顺利高效进行,而且也将大大延长网络设备的使用寿命,为医院节省大量的维修资金。因此,有一支专业的医院网络建设和维护人员就显得异常迫切。为此,各类医院可以采取几个办法以充实网络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一是有条件的医院可以采取引进来的办法,可以通过到高校招募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来医院工作的办法,夯实自己的网络管理人才队伍;二是组织好对现有网络建设和维护人员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的培训工作。可以到高校或者计算机学校聘请有经验的教师来医院对自己的网络管理人员进行专门的针对性的培训,也可以要求这些人员自行参加当地的计算机培训,医院可以在学费上实行一定的补贴,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劲头,并要求培训后必须至少达到国家计算机二级考试的合格证后,才能重新予以上岗,以向他们施加一定的压力,促使其不把培训当过场,而都能学到真正的知识。三是经常组织安排现有工作人员到网络信息化工作开展得比较好的医院进行参观学习和进修,使他们能了解别的医院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以达到扩宽他们知识面,提高工作的能力的目的。

3 总结

总之,今后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普及,运用计算机技术对医院的整体工作进行管理,必将在各类医院受到广泛的重视,有关医院网络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必将吸引更多的研究者进行探索,从而寻找到更多合适的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 范家良,施杨骏,艾一骏.浅谈医院网络的维护[J].医学信息,2003,16(11):653.

[2] 张剑,张岩.医院网络安全探讨[J].华北国防医药,2007,19(5):20-21.

篇(10)

[分类号]G302

1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管理已经成为管理文献中的重要主题,它跨越多种学科,涉及信息系统开发、信息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及网络教育培训等研究领域。作为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转移是知识社会化的一个主要环节,在整个科学知识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构成了知识管理研究的战略领域。

同时,全球化进程中,每个组织都镶嵌在特定的网络之中,对于知识转移的研究,也要突破传统的研究范畴,网络中组织间的知识转移逐渐成为知识管理研究的新趋势。研究网络结构对知识转移的影响机制,有利于从网络的视角认识知识转移的本质,进而为知识转移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2 网络结构与知识转移的关系分析

Teece首次提出知识转移的思想。Szulanski认为知识转移是组织内或组织间跨越边界的知识共享。众多实证研究表明能有效地实现知识转移的组织比不能有效转移知识的组织更具生产力和生命力。Fransman等认为,组织经特定过程吸收新知识,并将知识沉淀在组织内部,这一过程影响着公司现有的行为及未来的竞争力。网络是各种行为主体之间在交换资源、传递资源活动过程中发生联系时而建立的各种关系总和,按照HakaIlsson的观点,网络应该包括三个基本的组成要素:行为主体,活动的发生和资源。Putnam指出,在集群网络内,行为主体(节点)不仅包括个人、单个企业或一个企业群,还包括政府部门、金融机构、高校等科研机构以及中介组织等。

从上述研究文献可以看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对特定知识的需求。但大多数隐性知识都具有高转移障碍性,从而决定了知识不可能都通过传统的市场交易途径获得。网络结构在转移这些特定知识方面具有高效性,从而使得知识转移成为形成网络结构的主要动力,此时,知识转移与网络结构是一种因果关系。同时,网络结构提供了组织间学习的条件,它使得企业可以占有和内化其他伙伴组织的资源,即网络结构又提供了知识转移的功能,此时,两者又是一种功能关系。这两种似乎不相关的关系其实只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即知识转移促成了网络结构的形成,而网络结构的知识转移功能又是这一因果关系的直接原因。

因此,所有组织间的知识转移实质上就是网络中组织间的知识转移,网络结构必然会直接影响知识转移的绩效,这种影响效果可从积极影响和负面影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3 网络结构对组织间知识转移的影响机制分析

3.1 网络结构对组织间知识转移的积极影响分析

查阅大量文献,分析网络结构特征和知识转移本质,可以发现,网络结构对组织间知识转移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拓宽了知识转移路径、为协调各成员行为提供了平台、降低知识转移成本。

3.1.1 拓宽了组织问知识转移的路径 传统知识转移研究的焦点几乎都是从知识转移的基本要素等角度出发,而忽略了各个组织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组织所形成的特定网络关系。相较于传统知识转移模式(见图1),包含了其他企业、科研机构、金融机构、政府以及中介咨询机构等行为主体的知识转移网络结构不仅提供了知识直接从发送方转移到接收方的一般路径,而且提供了知识间接地通过其他组织转移到知识接受组织的不同途径。

此外,上述网络成员在知识转移过程中长期合作而形成的网络结构中必然存在着强联系和弱联系。按Burt的观点,强联系指主体之间频繁互动所形成的联系,弱联系指主体之间比较松散的联系,而隐性知识的转移就需要各参与主体间经常性大量的交互作用。因此,网络结构中的强联系必然扩展了组织间隐性知识转移的路径范围。这一观点在实践上也得到了证实,丰田供应商网络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其建立了一个高效的知识共享网络,还在于该网络中隐性知识的有效转移。而弱联系的存在对于需要显性知识的项目是有优势的,因为弱联系不仅是组织间显性知识转移的通道,还可以低成本维持。总之,网络结构不仅通过知识转移中介的方式,还通过网络内部的强弱联系拓宽着组织间知识转移的路径。

3.1.2 为协调组织间知识转移过程中的成员行为提供了平台 知识转移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仅有知识发送者和接受者只是知识转移完成的必要条件,只有知识转移网络中各成员协同合作,才可保证知识转移的顺利完成。网络结构中,不仅知识流动的可选路径增加了,而且这种协同合作的网络结构为知识转移提供必要的保障,同时也提供协调知识转移过程中各成员组织行为的条件,即以这种特定的正式或非正式关系为基础的网络关系平台上的协同合作。如图2所示:

这一平台效应还体现在,网络中拥有各成员彼此信任产生的社会资本和网络结构为网络成员提供的“共同身份”。相互信任和长期合作是网络结构存在的基石,一个高度内关联、拥有强关系链的知识转移网络,其冗余关系链使网络成员更容易分配潜在的知识价值,强关系链又产生了促进隐性知识转移的信任,即社会资本。而“共同身份”在降低知识转移过程中的交易成本的同时,还能建立明确的、默会的网络内部的协调规则,使得网络中组织间的知识转移在各成员协同合作下有序有效进行。这些都是对网络结构为协调各成员主体行为所提供的平台作用的阐释。

3.1.3 合理的网络结构能够降低组织间知识转移成本合理的网络结构因网络中成员的专业分工会降低知识转移的成本。正如经济学之父斯密指出的,专业化分工会提高生产的效率,而这一规律在网络中组织问的知识转移过程中同样适用。在一般的企业网络中,不可避免地会拥有科研机构等知识源组织、企业等知识接受组织以及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和政府等组织,而这些不同性质的组织对于知识转移过程有着不同的特殊作用,通过有效的协调和分工以及正确地运用这一网络关系,较之于只有知识发送方和知识接收方的传统模式,知识转移的成本必然会降低。如图3所示:

在理想的条件下,知识源组织只负责生产和创造知识,而转移过程所需的资金等由银行等金融机构专门负责,中介机构可以以的身份从事知识转出或转入的中介服务,此种情况下,政府的职能应是提供导向和政策支持,知识需求者的主要任务只是提升知识接受能力。在网络规模所需的协调成本不高于一定程度时,这种知识转移模式定然会降低知识转移的成本。而协调成本可以通过对网络规模的控制而可控,直到

达到一种均衡下的稳定状态。

如果分别用CN表示网络结构中知识转移的总成本,Cr表示非网络状态下的知识直接由发送方转移到接收方的总成本,V表示被转移知识的总价值,Xn代表网络条件下知识有效转移时各成员所投入的资源总量,Xs代表网络规模(可通过网络结构中成员数量衡量),xd表示非网络状态下知识转移过程中所投入的要素总量,则有:

CN=φ(V,Xn)+g(Xs)+Z (1)

CT=f(V,Xd)+b (2)

当被转移知识的价值V一定时,式(1)和式(2)可分别表述为:

CN=φ(V,Xn)+g(Xs)+Z

=αXn+aXs+Z

CT=f(V,Xd)+b

=βXd+b

其中,g(Xs)代表协调成本。一般认为,网络规模Xs越大,协调成本越高;Z代表网络条件下知识转移过程中的其他成本,α、β分别代表要素Xn,Xd的平均价格;a是成本Cn对网络规模大小的敏感系数;b表示非网络条件下知识转移过程中的其他知识转移成本。

当g(Xs)因网络规模过大而过高时,协调成本就会抵消网络结构中专业分工所降低转移成本的效果。从而导致Cn>Cr,此时,选择图3中的直接转移或者降低网络规模是更好的选择。当Cn=Cr时,网络结构对降低知识转移成本没有影响,协调成本抵消了所有专业分工的效果。实际上,此时的网络结构是其规模的上限。Cn

3.2 网络结构对组织间知识转移的负面影响分析

合理的网络结构会提高知识转移的绩效,但由于关系性嵌入约束的存在以及网络中容易形成的群体思维和创新惰性,网络结构也会对知识转移模式的发展和创新产生负面影响。

3.2.1 关系性嵌入约束对组织间知识转移的负面影响

自从Granovetter1985年提出“嵌入性”的概念以来,“嵌入性”已成为新经济社会学家们研究产业集群的重要概念。嵌入性分为关系性嵌入和结构性嵌入。关系性嵌入指经济行动者嵌入于其所在的关系网络中并受其影响和决定。网络中的知识转移,由于所有相关组织都镶嵌于知识转移网中,长时间的合作模式会形成网络成员之间较为固定的相互影响机制,从而促使成员易于形成一种固定的群体思维模式,产生关系性嵌入约束。当网络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网络中的成员就可以充分获得网络结构带来的知识溢出和知识外部性的收益。在这种环境下,模仿其他组织的技术变得非常容易,其成本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必然会催生组织的创新惰性。这就会造成知识需求量的减少、知识创造源的萎缩,降低知识转移的社会功能,从而对整个知识转移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3.2.2 网络容易形成结构僵化 Markuse曾指出,越成功的区域集群,越倾向于发展成一个封闭的系统,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会逐渐丧失。而成熟的知识转移网络也类似于一个集群网络,这一网络结构越成功,就越会趋于封闭和僵化,因为网络成员皆会认为保持当前结构稳定就是最好的选择,从而削弱了组织从网络外部获取信息的动机,阻碍了网络结构持续改进和优化的创新动力,丧失了开放、动态、演化的优势特征,知识的发送和获取的绩效也会相较于其他更新更好的转移方式而降低,最终处于落后状态。

3.3 网络结构对组织间知识转移的影响机制模型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合理的网络结构可以拓宽组织间知识转移路径、为协调知识转移过程中各成员行为提供了平台,降低组织间知识转移成本,从而对组织间知识转移绩效产生积极效应,而关系性嵌入约束和网络结构容易形成僵化又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网络结构对组织间知识转移产生负面影响。根据这些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如图4所示的网络结构对组织间知识转移的影响机制模型:

4 知识转移过程中如何有效利用网络结构的一些建议

鉴于网络结构对组织间知识转移的积极和不利影响,镶嵌于网络中的各个组织在知识转移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利用网络结构的积极影响,还要促使网络不断进化和完善。

4.1 保持网络的稳定性

网络结构的稳定性是网络中各成员长期合作的基础,只有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各主体才能获得彼此的信任,而网络成员间高水平的信任代表着更高的网络质量和更低的协调成本。因此,知识转移网络内部要建立合适的网络文化和信任机制。

4.2 保持知识转移网络的开放性和动态性

由于知识是一种无法量化的物质,特别是隐性知识更是难以编码和交流。因此,当一种合作模式获得成功时往往形成关系性嵌入约束、结构僵化和创新惰性。保持网络结构的开放性,可以使网络同外部环境保持信息的沟通和反馈,获取最新的竞争信息,产生危机感和紧迫感,从而开发、创新知识转移模式,消除负面影响。保持动态性则有利于网络组织根据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知识转移情境的变化,使网络结构不致陷入僵化。

上一篇: 医养结合优势 下一篇: 社会教育的作用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