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孩子的教育方法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03 17:49:4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特殊孩子的教育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特殊孩子的教育方法

篇(1)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转型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出现了许多留守儿童。与此同时,农村经济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随着环境的变化及进城务工人员收入的增加,随之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尤为突出的是农村家庭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传统的家庭结构悄然发生变化,一些农村家庭在由传统的感情维系转向物质和财富支配的过程中,出现了破裂,使农村特殊家庭的盗吭黾樱如单亲家庭、离异家庭、重组家庭等都在增加。这些家庭由于家庭成员发生了变化,导致家庭氛围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对儿童的学习、生活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使他们不能像其他儿童一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从而在他们的教育方面产生了一些困难。在现实生活、学习中,针对班级特殊家庭儿童的管理和教育不得不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对他们的教育刻不容缓。

一、农村特殊家庭(组合家庭)儿童面临的问题

综合各方面原因,造成组合家庭儿童的问题有以下几种:

1.疏忽孩子,情感缺失型。部分家长每天忙于工作或生意,早出晚归,无暇顾及孩子的日常起居和生活表现,又不能及时和孩子沟通和交流,无法了解孩子的内心变化和想法,对孩子的生活情况和学习情况关心和了解不够,没有尽到家长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导致孩子自由发展,缺乏自律意识,形成散漫型的性格特征,没有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做事我行我素,不负责任。

2.各人顾各人,互不干涉型。许多重组的家庭,双方结合之前一方带一个孩子或者双方都有孩子,两个不同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组合在一起,双方家长、各自孩子虽然表面上结合在一起,但他们没有经过认真沟通和时间的打磨,内心深处还未完全融为一体。在孩子的教育和管理过程中往往是厚此薄彼,重视自己,忽视对方的,或教育方法不当、处理方式不慎,容易在重新组合的家庭中产生意想不到的矛盾和问题。长此以往,为了减少夫妻矛盾,维系家庭,家庭中的一方减少对另一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或者干脆置之不理,放任自流,忽视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这样的家庭虽然完整,但生活在这样家庭的孩子往往缺少一个完整家庭带来的幸福感,使他们的性格发展不健全。另外,有些父母在重组家庭后有了爱的结晶,往往把大量时间精力和关爱给予重新生育的孩子,忽略对原来孩子的关爱,致使原来的孩子心理无法得到满足和平衡而向不良的方向发展。

3.方法合理,和谐发展型。事物总是存在正反两个方面,特殊家庭中也有将家庭矛盾处理得当,夫妻关系协调发展,生活和睦幸福的。生活幸福指数较高的家庭,家长的综合素质普遍较高,他们会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教育孩子。经常会开展一些如看电影、逛公园、家庭旅游等活动,并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积极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尽量以说服教育为主,做到多鼓励,少批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尽量为孩子创造温馨的学习环境。这样的家庭环境往往为特殊儿童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培养他们看待事物、分析事物、区别好坏的能力,为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

二、单亲家庭和离异家庭儿童教育的现状

1.过分溺爱。由于家庭变故,抚养孩子的一方在内心深处总认为对不起孩子,害怕孩子受到委屈,就想通过各种办法弥补孩子缺失的爱。一些人认为可以用金钱和物质代替对孩子的关爱,以慰藉自己欠缺孩子的父爱或母爱,倾其所有满足孩子的欲望,认为这样做就是对孩子的弥补,久而久之,导致孩子形成自私、依赖、懒惰的性格,如果有一次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就可能会不满意。

2.放任自流,听之任之。有些家庭,在家庭变故后,抚养人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不闻不问,任其自由发展。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尤其是正处在义务教育学习阶段的学生。我校六年级学生张某,父母离异后随父亲生活,周末回家家长不督促孩子做作业,孩子整天玩手机、看电视也不管,对孩子的教育缺乏足够的耐心,疏于对孩子家庭教育的同时,忽视与学校和班主任的联系,对存在的问题不闻不问,对孩子的学习教育灰心丧气,至于学习成绩,那是其次的。最终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行为习惯越来越差,成了问题学生。

3.“高压”管教。家庭变故后,很多家长通常独自带着孩子生活,把全部的理想和希望都倾注在孩子身上,或者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或人生希望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急切,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希望孩子各个方面都比别的孩子强,只要孩子做得不好或犯错误,就会进行惩罚教育,形成“高压型”家庭教育。周末,害怕孩子看电视或过多地外出活动而让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以提高学习成绩或培养孩子的特长,一旦孩子的学习成绩有所下滑,就加以惩罚。长此以往,家长的高压管教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反而适得其反,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开始和家长对着干,甚至做出过激的事情。

三、特殊家庭儿童教育的对策

1.精神上鼓励。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许多特殊家庭,也产生许多问题儿童。如单亲家庭的家长在经受了家庭的变故和精神的双重打击后,往往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加之本该由双方承担的家庭的重担落在一方的身上,繁忙的工作之余还要兼顾孩子的教育,往往自顾不暇,身不由己,对孩子的关爱严重缺失。这些问题孩子急需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关爱。老师不仅要尽好自己的责任,还要扮演好学生“父母”的角色,和他们交朋友,充当老师、父母、朋友等多重身份。经常找孩子谈话,让他们懂得虽然他们得不到父亲或母亲的呵护,但所有老师和同学都关心和爱他们,以缓解他们精神上的压力。

2.多关爱孩子。K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最宝贵的品质就是对孩子深沉的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要关爱每一名学生,尤其要关心每一名特殊学生的成长进步,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尤其是特殊儿童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要关注学生,要用博爱之心关爱每一个学生,让所有学生,特别是让特殊家庭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对他深深的爱。

3.提高认识,注重细节培育孩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为此,从细节入手,从小事做起,培养特殊家庭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阳光心理习惯。要求学生课前精心准备,课堂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倾听,学会与他人合作,课后能及时复习,按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强化自律意识,不违反记录,不影响他人的学习和生活,争做阳光文明学子。

4.多开展集体活动。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特殊家庭学生运动会、经典诵读等活动,让全校所有特殊家庭的孩子都参与活动,以活动为载体,让他们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沟通、交流,扩大他们交际的圈子和范围,使他们压抑的情绪得到有效的释放,进而心情愉悦地投入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中,健康成长。

5.改变家长传统观念,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对特殊家庭的家长而言,应该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达成一致,为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共同做出努力。无论是日常生活问题还是教育问题,双方父母都应该站在孩子心理角度制订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采用多种有效方式充分挖掘孩子的真实想法与观点,并相互传授经验和感悟。继父母应该对孩子一视同仁,不应存在偏心行为。这样,让孩子对生活有归属感、对家庭有认同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学会接受家庭成员的同时,接受来自家庭成员正确的意见、建议,从而学会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相互帮助。注重孩子的个人想法。如重组家庭的孩子自尊心和防范意识增强,需要家长站在孩子内心真实想法角度维护孩子的自尊。中国式家庭父母喜欢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家庭的孩子作比较,本来重组家庭的孩子较为多疑和多愁善感,假设加以比较的话,不仅会进一步致使重组家庭孩子丧失自信心,还会增加孩子的负面情绪,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这就需要重组家庭家长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并积极塑造良好的家长形象,从而逐渐消除孩子的负面情绪,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性格。

6.学校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对特殊家庭儿童的教育。对学校而言,首先应该全面系统地了解特殊家庭孩子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征,建立特殊家庭学生档案,记录特殊家庭孩子的学习情况和课堂表现,并定期家访,深入了解他们在家的情况。针对特殊家庭学生实际情况开设相应的教育课程或者培训活动,定期对学生的心理情况进行测试。班主任应该加强与特殊家庭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并对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展开心理疏导和额外学习辅导,了解特殊家庭学生的内心感受、所思所想,以及他们的困惑和所求,以便对症下药,解开他们心里的枷锁,帮助他们卸下沉重的心理负担,勇于面对生活和学习,为他们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应培养一批说服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并定期派遣教师家访特殊家庭,这样既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特殊家庭家长的思想观念和教育理念,又可以让学生在得到家庭关爱的同时,深切地感受到来自社会、学校大家庭的关心、帮助、支持。

特殊家庭儿童是一个弱势群体,在对待这些家庭儿童的过程中,我们要多鼓励和关爱他们,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积极鼓励他们参加各种教育活动,只要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结合,就能达到共同育人的目的,使他们在和谐的环境中快乐、健康成长。站在学生的角度,处在学生的立场,触及学生的情感世界,针对他们生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疏导不健康心理,时时提醒他们,矫正他们的不良言行。只有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并且在不断地学习、探索、积累中更加趋于完善,才能让农村特殊家庭儿童健康、幸福、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宋炳焱.教育遗忘的角落――浅谈重组家庭孩子的现状及应对教育[J].中华少年,2015(23):217.

[2]王超.离异家庭和组合家庭对青少年人格形成的个案对比分析[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篇(2)

1 学校要切实加强对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学校不仅对特殊家庭的学生和一般家庭学生一样按教育大纲进行教育,更要从这些学生的家庭特点出发,从行为习惯,学习成绩,心理发育方面加倍关心,对症下药,行为上要严重格训导,学习上要热情帮助,心理上要对症疏导。

1.1 生活上多给一些关心:特殊家庭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家境比较困难,对于这些同学,学校应主动予以关心,尽力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动员班级学生为他们献爱心,生日时给他们送上一点礼物,使他们体验到学校在关心他们,老师在关心他们,从而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实践证明,这些学生中的大多数都会投桃报李,以实际行动来回报学校,老师对他们的关怀。

1.2 学习上多给他们一些帮助:为了帮助特殊家庭学生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是行之有效的措施,要偏爱这些学生,经常询问他们学习中的困难,并利用业余时间为他们补缺补差,当他们稍有进步时,老师应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尝到成功喜悦,激励他们不断进步。

2 学校要积极指导特殊家庭的家长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

2.1 让家长明确教育孩子的目的:生活在特殊家庭的孩子生长的环境具有特殊性,作为家长更要从各方面进行教育和呵护,但光给孩子良好的物质条件不是一个好家长,而从孩子成长的各方面来关心、教育、引导孩子的这才是一个好家长,只有让家长在思想上明确教育孩子的重要性,才可能让家长使用正确的方法去教育孩子。

2.2 让家长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学校开设家长教育讲座,请教育专家介绍家庭教育方法,请优秀家长介绍教育子女的经验,学校设立家庭教育咨询站,随时随地接受在家庭教育中有困惑的家长的咨询,进行科学教育子女的方法指导,学校召开不同类型家庭学生家长会,与家长共同探讨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及时反馈这些孩子在家、校的表现,家校同步共商教育对策,使家长能用正确的方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避免家庭教育走上歧途。

对不同类型的家庭进行不同教育方法的指导:

(1)父母离异家庭:要求家长明确不管谁是孩子的监护人,父母双方都有教育子女的责任,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要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父母双方要定期到校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会,协调好孩子的教育问题,教育方法要一致,以免出现抵消的反作用。

(2)父母再婚家庭:要求家长明确对非亲生的孩子,要克服教育上的心理障碍,严是爱,宽是害,只要出于一片爱心,孩子是能理解的,但在表达上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以免让孩子出现逆反的心理。

(3)双亲缺一家庭:要求家长明确为了孩子的健康,自己首先要走出家庭不幸的阴影,要以坚强,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并用自己不被生活屈服的良好形象去影响孩子,多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积极鼓励孩子奋发向上,切忌把自己的爱全部转移到孩子身上,过分溺爱孩子,走进教育的误区。

3 学校要尽力呼吁社会各界关心、帮助特殊家庭的学生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思想家爱尔维修认为:“儿童的真正教师是他们周围的对象”,即周围的环境,除了父母亲朋的影响之外,所接触的人,所受的教育,所读的书等社会生活条件都是造成人的性格、道德和观念差异的因素,特殊家庭的孩子也生活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社会环境是教育特殊家庭孩子的广阔天地,如社会风气、社会文化、社会舆论和社会宣传工具的等,时时处处都在对特殊家庭的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努力争取社会,尤其是社区的积极配合,相互协调,对矫正和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心理品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让学生感觉到自己除了父母、同学、老师的关心外,社会上还有许多人也在关注着自己。

(1)生活上照顾他们。由街道牵线搭桥,开展结对子活动,对离异家庭中生活困难的同学给予经济上的帮助,街道可以在了解地区内特殊家庭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基础上,对于地区内献爱心的单位、个人的作一统筹安排,使这些缺少家庭温暖、生活拮据的孩子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将来很好地回报社会。

篇(3)

引言:

研究家校互动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残疾学生数量较多,不能以普通方式进行教学,近些年,学校与家长展开积极合作、交流、互动,开展了多种方式进行尝试教学,本文主要是总结了家校互动的作用以及在应用方面的方法上提出了补充。

一、良好的家校互动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

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离不开两个环境,一个是家庭环境,另一个就是学校环境,积极综合两方的作用,加强家庭和学校的互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特殊儿童由于心理和身体上的缺陷[1],使得他们在想法、行为等各方面异于常人,学校的环境和家庭环境直接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因此,家校互动模式的展开以及交流合作,能够帮助教师和家长更加了解孩子的动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从而促进儿童的身体、心灵等各方面全面发展。

(二)保证平等的教育环境,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的时间一般比正常儿童要长,主要体现在需要花一定时间了解学生的身心动态,教师除了在学校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外,其他信息例如学生的身体状况、社区活动情况、医疗情况等都需要家长提供详细的信息,这样才能综合两方面信息,根据儿童不同的学习时段,适时调整教育方法和策略,保证公平的教育环境。此外,特殊儿童需要外界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家庭和学校展开更多互动,能够帮助老师和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从而根据学生的最新状态,适时调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方式,这种积极的互动、交流保证了信息能够及时的传递和反馈,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更好的帮助了家长和教师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

(三)维护学生的权益

特殊教育并不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在家校合作模式中,家长和教师都共同扮演了教育者的角色。家长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的是监督的作用,家长有权力参与学校的课程设计以及及时提供反馈信息,同时也可协助学校教师完成相关工作。学校在这个过程起到的作用主要是传授学生知识、技能,同时也可将一些想法和建议反馈给家长,同时向家长宣讲特殊教育的文献、法规等相关资料,提高家长的特殊教育理念,保证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学生的学习的提高和身心的发展。

二、家校互动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

如何有效的保证家校互动模式的开展,是家校互动在特殊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家校互动模式的探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家校互动中的多样性沟通

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沟通仅仅停留在家长会或者家访的形式,在特殊教育中,此种方式并不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育的发展,家校互动在特殊教育中应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沟通。21世纪的网络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沟通方式变得更加多样,例如家长和学校可以共同建立QQ群、微信群以及利用学校计算机网络中心建立家校互动平台,并分类进行管理,家长有任何疑问以及学生的动态,都可以在平台上直接进行反馈,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性、有效性。如果有更多的时间,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记录孩子的成长轨迹路线,方便家长和教师更好的探讨合作教学方法。此外,也要定期组织会议,让家长和教师能够敞开心扉交流,家校互动模式是双向开展,如果家长只是单一听取教师意见,反而不利于家校互动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

(二)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

家校互动模式最关键的是如何有效的沟通保证孩子的身心发展。因此,建立一套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尤为重要[2]。例如:残疾儿童在学校学习完后,要将学习的内容以及老师的评价等及时向家长进行反馈,家长知晓情况后,应密切关切孩子在家里的学习、生活情况,将信息收集后,及时的反馈给教师。特殊教师综合家长的意见,会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然后周而复始,不断循环此方法,保证家校互动模式为一个动态过程,及时关注孩子的成长状态。至于记录信息的方式可以为电子文档或者书写笔记,将以照片或文字的形式通过微信、邮件、QQ等方式及时反馈。

(三)建立家长委员会

家长在家校互动中,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学校可以确立家长为主体的活动方案,例如成立家长委员会[3],增进家长与学校的交流,促进孩子的发展。家长委员会的成立须有全体家长投票选举或者学校提名选举委员而组建。家长委员会成立后,可以对委员进行相关培训,让他们成为家长中的代表以及典范,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此外,家长委员要积极参与家校互动,积极配合学校开展、落实各种教学方案活动。同时,家长委员也要作为代表收集各家长的意见,将意见及时反馈给校方,根据家长的建议,召开专题会议,共同探讨家校互动模式中存在的不足,针对相关不足,优化方案改进。

(四)以亲子活动为载体,促进家长与孩子的交流

篇(4)

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类孩子的教育越来越得到关注,作为一名特教老师,更加深刻的感受到,特殊孩子的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配合,通力合作才能有所成效,尤其在孩子处于早期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更是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是,不幸的是有的特殊孩子得不到良好的家庭康复教育,当家长面对自己的孩子时,会有各种各样错误的心态,或放弃,或怜悯,或焦虑,很少有家长可以正视现实,一步一个脚印带着孩子一天一天的进步,这学期笔者就亲身经历了一位过分怜悯自己孩子的家长,并与之发生了一段不愉快的插曲。

案例:某日上午课间,学前孩子们正在户外游戏,家长们也陪同看护,其间,有一调皮的唐氏宝宝从滑梯上滑下,却在滑下瞬间故意将口水吐向其他的同学,笔者看到此景后,迅速上前教导该生,由于该生曾今不止一次出现这样的举止,于是笔者严厉指责着他,并尽力追随该生逃避的眼神,说道“下次你再乱吐口水,老师就要打嘴了。”当然,打嘴这样的体罚不会真实发生,只是想因此警告该生,并且惩罚他只能在旁观看其他伙伴们玩滑梯,未料,该生母亲此时在远处看到他的孩子正在放声痛哭,这位母亲的内心充满着对老师的责备以及对孩子的怜爱,碍于面子,当场并未和笔者反目,但是回到家之后与爷爷奶奶一交流,第二天一早,就将昨日之事告知校长,谴责笔者缺乏教师师德,体罚孩子,于是一场口水大战迅速上演,通过沟通,笔者让校长和该生家长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并教育家长在孩子的学前阶段务必做到遇错即纠,这对于孩子将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家长起初依然抱着自己的孩子已经残疾,对于他们不可以再采取批评惩罚的心态,经过沟通家长最后向笔者道歉,并承认自己的错误心态。

一件小事折射出了太多的教育问题,也让笔者认真地进行了反思。在对于特殊孩子的教育方面,家庭和学校主要存在着以下分歧,并且学校工作需要家长的理解和配合:

1 家校间心态不同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即人生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即启蒙之师。我国古谚有:染于苍而苍,染于黄而黄。当一个婴儿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之后,最先得到的就是父母的舔犊之情。可是一旦发现自己孩子异常的时候,最焦虑、最失望的也是父母。

1.1承受力

一个孩子对于一个学校只有千分之一,百分之一,对于一个班级最多也只是十分之一,然而,一个特殊的孩子对于他们的家庭而言,却是百分之百,很多家长都无法面对这一事实,因此,当老师遇见特殊孩子时,我们的心理不会有太多沉重的负担,我们只需要向这些孩子们倾注自己的心血,全心全意地付出,至于结果如何,只需要坦然面对就好,但是对于家长,他们家庭的兴衰或许就全指望在孩子的身上了,因而家长对于孩子学习的结果,其承受力要远远低于教师。

1.2理解力

很多家长都认为自己特别了解自家孩子,因为与孩子朝夕相处着,孩子们耍些小聪明,就能被火眼金晶的家长们一眼识破,在这方面很多家长都特别骄傲特别有成就感,但是特殊孩子的特殊性,他们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情绪问题和破坏,就比如他们上课乱跑或家里乱扔东西或上课训练时不服从指令时,就会有两种极端的家长群体,一部分家长立刻挥起拳头向孩子打去,想用暴力方式解决问题,此时孩子就会马上听话,效果可谓立竿见影,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在短期内效果很明显,但是长此以往会给孩子留下阴影,长大后极有可能形成暴力倾向;另一部分的家长则会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帮助孩子向旁人解释犯错理由,认为孩子什么都懂就是调皮了点。

对于这两类家长,作为教师的我们都有必要义不容辞地对其进行教育,虽然教师与每一个孩子相处的时间不如家长多,但是教师接触的孩子人数,以及所拥有的解决孩子出现各类问题时的方法和经验,并不比家长少,再加上教师的专业素质,经验交流与深入学习,这些足以让教师对孩子的理解高于大部分家长。家长需要在教师的引领下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让孩子在正确的方向上前行!

这里分享一个笔者亲身经历的故事。某学生在入学时,非常娇气与任性,在班级中常扮演着小霸王的角色:点心要第一个吃,边吃边玩手中的玩具;在课上,玩具要第一个得到;在游乐场玩耍后不愿离开。如果没有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以哭闹或者躺地上耍赖的方式,求得老师的认可。时间久后,得到了几位任课老师的共同关注,经过商量探讨,几位老师齐心使用“冷处理”的方法消退了他的不良行为,久而久之,该生耍赖的行为减少了。可是,家长却不断反映他在家中常躺地上耍赖,甚至马路上也会如此,通过沟通后,老师恍然大悟,原来家长一直不忍心孩子长时间的哭闹,一般哭闹后就满足他的需求,特别是躺地上耍赖,家长不是怕他着凉就是怕影响了周围的路人,孩子哭一小会或者一哭就立即满足了他,久而久之,孩子在学校表现有了进步,但在家中却依然我行我素,所以,家长错误的教育心态严重制约着孩子的健康发展。

2 家校间教育方式不同

特殊儿童的本质尚属儿童,普通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他们都完全具备着,因此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应立足于促进特殊儿童身体、认知、个性、社会性和情感等方面的和谐发展,这就特别需要家校密切配合,制定出明确的教育内容、手段及要求。

2.1教育内容

教师针对班级学生的平均能力,制定出让大部分学生都可

(下转257页)

(上接236页)

掌握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素质,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为了顾及整体教学效率,无法面面俱到,但是可以通过和家长的沟通,把教育内容和孩子的学习情况传递给家长,让家长在家里对孩子完成补习强化工作。

孩子从学校回到家后,根据目标和计划将教学内容融合到生活中穿行,避免单一内容教学给孩子带来的压力和枯燥感,同时还可以根据孩子的情绪变化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康复的强度。父母适当的示范可以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增进了父母和孩子的感情。

2.2教育手段

学校是一个正规的教育机构,在学校内绝大部分规定是针对每一个孩子的,孩子们必须履行这些规定,课堂上必须遵守纪律,培养孩子良好的纪律意识,教师必须要有威信,才能让学生听从指令,顺利完成教学计划。

而对于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所采用的教育手段则必须灵活。由于家庭毕竟不是教育训练机构,往往更具有亲情,因此家长要处理好亲情与教育的关系,切忌溺爱。家长在教育手段上应尽可能地运用鼓励、奖励、激励的方法,利用一些强化物刺激他们的学习欲望,另外,注意强化物要由物质强化向精神强化过渡,使整个教育活动既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又更体现亲情。

这里再分享一个笔者在外出学习时听到的一个比较成功的典型案例:众所周知,培智生写字是个大问题,如何突破这一瓶颈期是很多家长和老师们头疼的事,学生王某每次面对写字时,就开始哭闹并把笔狠狠的向地上扔去,于是要求他自己把笔捡回来以此达到惩罚,但是这孩子却逐渐喜欢上了捡笔这一过程,他觉得特别好玩,无比享受这一过程,因为他可以借机用捡笔代替写字了,对此现象老师进行了灵活处理,他买了几十只铅笔,每当王某扔铅笔后老师就再次拿出铅笔给他,慢慢的孩子发现扔铅笔已经没有用了,于是他从被强迫着一节课写一个字开始,慢慢地写的越来越多,后来令老师和家长惊喜的是,王某竟然爱上了写字,并认识了不少字。

3 家校间期望不同

篇(5)

老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些孩子身上,但收效甚微。因为他们没有专业的指导帮助,不知道如何帮助这些孩子。

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忙于生计,对孩子的关注不够,对待孩子的方法简单、粗暴。还有的家长无视孩子的特殊需求,没有与老师积极地沟通。

成都市簇桥小学一直关注有特殊需求孩子的发展,坚持开展普通学校的随班就读工作。认为普通孩子和有特殊需求的孩子都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特殊需求的孩子有其发展的优势智能,学校教育应该发展其优势智能,促进其多元发展,让他们真正地享受教育的公平、老师的温暖、同学的友爱。

2011年始,学校推行全纳教育理念,把全纳教育暨随班就读工作推向了新的阶段。学校邀请欧美教育专家到学校开展讲座,为学校带来全纳教育的先进经验,在全校36个班级全面铺开:对学生初筛、建立个人档案、有特殊需求学生分类、学科优势分析表、学科老师安排、个案分析、制定个人IEP等一系列工作,让更多的孩子享受教育的公平和温暖。

一项令人满意的可行性调查

2011年始,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学校开展社区大调查。调查了在普通教育环境下难以满足其学习需求而需要获得特殊的教育计划、教学方法和相关服务的学生,包括有智力障碍、学习障碍、情绪障碍、行为障碍、自闭症、多动症等情况的学生。

问卷调查对象为:99名教师、95名有特殊需求孩子的家长以及1690名普通学生。在调查中涉及的有特殊需求孩子分布情况如下:

调查家长、学生、老师对学校全纳教育工作推行的认识和看法。包括:有特殊需求孩子的家长对学校开展全纳教育工作的认识和需求;普通学生和有特殊需求学生的一起学习、生活的现状和需求;学校领导和老师对全纳教育工作开展的认识、支持程度和对未来工作的设想。

针对家长的调查显示:家长希望学校能够给家长和学生在学习和生活方面更加专业化的指导。95%的家长希望学校能够给予教师更为专业的培训和教育,让老师更好地为孩子提供支持。86%的家长希望能够给予一些技术支持,如听障孩子助听器的安装等。

从老师的问卷情况反馈来看,老师能够认可并在教学实际中关注有特殊需求的孩子,考虑孩子的需求制定不同的教育教学活动计划,这是值得首肯的。老师还特别关注孩子在课外活动中的参与融合情况,把对学生的关注延伸到了课外,充分体现了全纳教育理念已在老师心中扎根。

从对普通学生的调查研究来看,普通孩子和特殊需求的孩子之间的融合度极高,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在这个集体中不再是“随班就坐”,而是成为同学中的一员,相互学习、相互关心。

一套较为完善的随班就读工作体系

学校依据美国纽约州教育厅提供的筛查各类残障儿童样表,以及中国鉴定残障儿童的各类样表对有特殊需求孩子进行了初步的筛查(此类筛查不是医学鉴定也不是医学用药的依据,仅仅是为了给教育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老师能够根据所得的信息更加有效地去帮助这些孩子。如果需要进行医学鉴定,学校会和家长联系,让其和相应的医院联系。

学校为特殊需求的孩子建立个人档案。档案需要突出孩子的优势智能、强项、爱好以及需求。这样才能够对孩子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和了解,为下一步制定个人计划提供依据。

学校设置了“课堂观察表”,内容包括:教室环境(教室是如何安排的,该生坐在哪个位置)、观察期间看到的行为表现、教师使用了的课堂管理方法、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及建议等。资源中心老师和骨干老师进入课堂,深入观察特殊需求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得到孩子最准确、最真实的信息,为下一步实施学科评价作准备。

根据课堂观察所得,老师为有特殊需求学生制定学科优势表。这个表格要求各任课老师进行填写,写出该孩子在各个学科的优势和劣势,现有的障碍对学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资源中心的老师和骨干老师根据所得的资料进行相应的课堂教学建议,制定个人IEP,为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制定个人教育发展计划。

同时,学校建立了良好的家校合作平台。学校通过家长学校、校报《起航》和家长搭建友好平台。每个月定期或不定期地和家长沟通孩子信息。

全纳实践中的几个难题与思考

对有特殊需求孩子筛查确认上存在一定畏难情绪。筛查是为了准确了解学生情况,为学校、教师提供更加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育提供依据,为开展个别化教学打基础,不是为了给随读学生贴个“弱智”之类的标签。老师们因为专业知识的限制,害怕出现纰漏产生了畏难情绪。

个别家长不支持学校的工作。学校地处城郊结合部,家长素养较差,不能正确对待孩子的问题。工作中常出现家长不配合学校工作的状况,不承认孩子有问题,或者对孩子的问题听之任之,或者只是对学校提出要求,让学校老师负责管教,加大了老师工作的难度。

缺乏资源教室、专业教师。虽然学校外派老师出去学习,得到了很多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由于学校学生较多、班额较大,无法做到每个班配备一位骨干老师,这必然影响工作的具体实施。学校还没有成立资源教室,没有整合每个骨干老师的教育资源,形成学校的教育合力。

骨干教师培训还需加强。全纳教育工作涉及面广,参与教师多,仅靠每年两次的师资培训,参与的人员不足。师资在特教理论及新理念、新知识上缺乏更高层次的培训,影响了学校全纳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课堂上对学生的支持和关注不够细化。老师在教学中能够关注孩子的参与和融入,大部分学科在教学中不能完全根据学科特点设计相应的教育教学环节或者活动让孩子参与其中。这也是很多老师在教学中比较困惑的地方。

篇(6)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182

现阶段,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以及特殊教育学校自身的弊端,特殊教育者对残障学生生存与发展能力的培养和关注不够,现行教育制度还没有尽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生存与发展创造有利于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和社会氛围。同时,也没有寻找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方法。下面我们就来谈几点有关特殊教育的方法与策略。

一、要有爱心和责任心

教育需要爱,没有爱教育是不存在的。在德、智、体、美、劳等各项教育中,师爱是基础,是先决条件。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无私地奉献,既是教育成功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位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这些话,从师生关系上精辟地论述了师爱在教育工作中的极端重要性。特殊教育的教育对象――残疾学生,因各种原因导致了生理上的缺陷。又因此进一步引发了各类心理问题,产生了如自卑、任性、多疑、仇视等不同的“心理疾病”,而特教教师的师爱好比“剂”,也可以说是医治学生残缺人格的一剂良方。有了它,才有师生之间的信赖和亲近,从而更好地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目的。

责任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敢于面对生活的勇气。如果一个人有责任心,那么他会努力把每一件事做得完美。作为特教教师,责任心更为重要,因为我们的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会时时刻刻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是对特教教师责任心的巨大考验。

二、充分的了解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师工作的对象。教师的一切教学工作,都是围绕着学生进行的。充分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教师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才能从实际出发确定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工作。

了解学生个人的情况包括:①学生个人的一般情况。包括学生个人成长经历,如有无与成长密切相关、继续产生深刻影响的事;作息和生活习惯;在家里的劳动习惯;餐饮状况和习惯,零用钱及其用途,等等。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或特长,如喜欢看哪类书籍、影视节目,喜欢参加什么活动,课余喜欢干什么;气质类型状况,如趋向何种性格类型,等等。③学生发展的资料卡。包括:思想品德情况,如对劳动、社会活动和社会工作的热心程度,对人的态度(尊重、礼貌、诚实等),在公共场所的文明行为等;各科学习情况,如哪门学科最感兴趣或最感头痛,学习的方法与习惯,自理能力和习惯等;健康状况如身体发育,包括体形、心跳血压、肺活量、用脑卫生等内脏机能情况和性发育情况、体质和健康水平,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和习惯,个人卫生情况等。

三、在特殊教育中有效开展家校互动

家校互动在特殊教育中的意义重大,如何有效地开展家校互动需要学校和家庭两方面的共同努力。

1.加强个性化教学,促进家校的全方位互动。与正常的儿童相比,特殊儿童由于身体或心理上的缺陷使得他们自身的个体差异更为明显。这就要求学校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以更好地适应特殊学生的成长规律。个性化教学的实施主要是要求学校和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为他们提供特殊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化教学方法的实施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开展全方位互动。家校之间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状况加强交流与沟通,积极开展探索性的互动合作,利用对特殊孩子的全方位了解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以更好地促进每一个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

2.学校要加强对特殊家庭中家长的理解,做好解释引导工作。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学校和家庭双方的共同合作与努力。对于学校来说,由于特殊家庭面临着经济、精神和物质等各方面的困难,学校教师在家校互动中要加强对家长的理解,帮助他们进行心理疏通,让他们更坦然和理性地面对孩子的身心缺陷,对孩子既不过分溺爱,也不轻易放弃。特殊学生的家长在面对孩子的身心缺陷中,常会产生情绪的巨大波动,家长的过分悲观或过于绝望都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学校要体谅和理解家长的心理感受,对于他们的情绪钐要给予尊重与理解,做好对家长的解释引导工作,争取他们对学校教育的支持和积极配合。

3.积极建立学校与家庭之间的互动交流平台,促进家校的良好沟通。家庭和学校在特殊儿童的教育中要加强交流与沟通,建立良好的互动平台。由于特殊儿童身心上的缺陷使得一些家长在心理上会存在悲观或消极的情绪,学校教师在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中要以积极平等的态度来对他们进行疏通引导,而不能以高姿态的心理对家长进行教训或指责。针对特殊学生的教育问题,学校可通过定期开展家庭教育讲座的形式来加强与家长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强家长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加强与孩子之间的心灵沟通,从而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而温暖的家庭氛围,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四、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

特殊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特殊学习者回到生活中,和正常人一样能够工作和生活。由于年龄和生理心理的原因,他们不可能自发的去寻求信息技术,因为他们还有其他的手段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口语,手势语。但是对于幼小的特殊学习者来说,不可能通过说服教育,使他们明白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唯一的办法就是利用客观环境,实际的激发学习者的使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问题的积极性和实际需要。学校里日常生活就是最好的一种环境。应该把学习者的全部生活认真组织好,为他们创造条件。在生活中尽量引导他们使用信息技术。

所以教师及相关工作人员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注意适时地刺激特殊学习者对信息技术的需要,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接近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难题之余能够加深对技术的驾驭能力。

总之,特殊教育是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它的目的和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要求和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发展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我们特殊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生水平,让培智教育更有成效。

篇(7)

成都市儿童福利院是成都地区收养孤儿,弃婴和无家可归的残疾儿童,为他们提供康复、学习和生活护理为一体的国办福利机构,目前有近六百名孩子生活在这里。福利院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为孤残儿童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尽力让孤残儿童在生活、康复、医疗、教育上都得到很好的照顾。但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我们发现在我院接受特殊教育的孩子,他们在情感上非常敏感、孤独、自卑、胆怯;性格上或易怒或孤僻内向或固执少语,学习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语言认知能力都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

(一)教育方式及成效分析。

1.进入普通中小学或特殊教育学校接受教育。

福利院对健康的孩子或者有轻度残疾的孩子,都依托当地的普通中小学或是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教育。这部分孩子,很难真正融入班集体生活,很多学生学习动机弱,没有学习的兴趣和获取知识的渴望。通过问卷调查,有86.7%的孩子不愿意在院外生活和学习;83.5%的孩子认为自己与同龄人不同,有自卑情绪;78%的孩子不愿意和同学交往。我们希望这些孩子能和同龄人一样接受普通的社会教育,使他们能早日走向社会,融入社会生活,但是因为孩子自身的情绪、心理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福利院孩子普遍学习成绩差,个性强。我们忽略了孩子准备没准备好的问题。

2.有针对性开展院内不同的特殊教育项目。

对中度和重度残疾儿童,按照年龄大小,残疾类型开展了祖母项目、小姐妹项目、特殊教育班和青少年项目,分班组进行教育活动,每个班组大概8-10人不等。在项目里接受教育的孩子,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绪,在这个特殊环境下,儿童群体内部个体的情绪会传染给周围的人,从而对同辈群体造成影响。在项目班学习的孩子很多无法驾驭自己的情绪,而是由情绪控制自己,这种情况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非常不利。在项目教育中,1-2个老师面对的是几个儿童,普遍性的教育忽略了个体的成长。

3.通过家庭寄养的方式开展家庭教育。

为了让孤残儿童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感受家庭的温暖,2000年10月,成都市儿童福利院开始推行一种全新的照料模式――家庭寄养。寄养家长都具有一定的育儿经验,有一颗无私奉献的爱心,她们的工作也得到了家人和亲戚朋友的大力支持,但是她们普遍文化程度偏低,对于现代的育儿知识,尤其是对有特殊需要的孤残儿童的教育、康复训练方面的知识欠缺, 不能很好的根据这些孤残孩子的特点提供适合其残疾类型的特殊教育和康复训练。

(二)影响孤残儿童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

1.传统教育方式的制约。

我们现在所进行的特殊教育大都是集体教学,这对孩子的五大领域的发展非常有用,但由于残疾类型和个性的不同,需求也不同,如果一直采用一种教学模式,可能无法兼顾孩子的不同能力和教育需求。

2.早期教育的缺失。

儿童福利院内的孩子因为从小在集体环境下长大,没有固定的照顾者,大部分孩子缺少早期的教育和生活模仿,从而形成了一个教育发展的断层期,这将严重影响他们今后对他人的信赖感和自我信任,会造成今后教育的适应性困难。

3.社会环境和自身因素的影响。

社会在给于这些孩子关心、爱护的同时,却往往会带有同情和施舍的元素,社会对“孤儿”的刻板印象,让他们更愿意树立一道屏障,拒绝和外界的交流,这对他们进行系列的教育非常不利。而且福利院的孩子大多是身体带有残疾,身体的残疾甚至影响到他们智力的发展,他们会觉得处处不如别人,多了一份自卑,从而阻碍了他们与别人的正常交往,也会造成教育效果的不明显。

二、社会工作介入后孤残儿童教育概况及成效

在进行特殊教育中,对每个孩子进行个别化教育。通过教学前仔细的评估,教师不仅全面的了解孩子的能力需求,同时需要了解他们的情绪、性格、偏好等,更加注重孩子的个体差异性。为需要服务的儿童量身设计各自的教育方案。重点培养每个孩子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同一个主题活动中,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独特的特别化教育目标及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个案工作的模式,对每个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努力使教育目标最贴近孩子的能力需求及兴趣爱好,让每个孩子发挥他最大的潜能。同时尽量激发孩子的主动性,使孩子在教育的过程中逐渐修正对自我的非正确认知,修正非理性信念,从而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使教育效果非常明显。

例如:贝贝是一名性格内向的双下肢缺失的残疾孩子,因为下肢佩戴义肢而导致步行时姿势异常。为此孩子非常自卑,对他人的看法非常敏感,又因为性格内向而不善于表达,不愿与同学交流玩耍。教师通过了解评估,为贝贝设计了促进沟通,增强自信的教学计划。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社会工作的技巧,用同理心去理解孩子,与孩子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在课堂中及时发现和鼓励孩子的优点,不断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尊重孩子的想法,通过游戏的方式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身体的缺陷并不影响自己的社会参与和交往等。

篇(8)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255-02

特殊教育是运用特殊的方法、设备及措施对那些特殊的对象进行的一种教育。所谓特殊的对象,狭义的是指那些身心有缺陷的人,比如说盲、聋、哑、智力落后或肢残、疾弱的儿童、青少年和成人;广义的则还包括那些超常儿童、有品德缺陷的问题儿童和精神病的儿童等。特殊教育可以给残疾人提供适合其特点和需要的教育,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进而顺利地融入主流社会,这也是实现教育平等和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特殊教育学生基本上都是在寄宿式学校中接受教育的,与学校教师接触时间长,与家长接触时间短。本文从特殊教育中家校互动的意义入手,尝试提出适用于寄宿式特殊教育学生的家校互动的策略,达到促进特殊教育发展的目的。

1特殊教育中家校互动的作用

1.1家校互动有利于对特殊儿童的关爱和教育

特殊儿童是学校和家长链接的桥梁,家庭是儿童、特别是特殊儿童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家校互动对广大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最爱,特殊儿童家庭也是如此。家长和学校的共同目标都是让孩子们健康顺利地成长。但是还有不少家长认为,把自己身心发展有残疾或障碍的孩子交给特殊教育学校,就绝对地放心,其实这些家长忽略了特殊儿童的内心比普通儿童更需要父母的关爱。因此,在对特殊孩童进行教育时采取家校互动这一策略是十分重要的。特殊孩子在身体上或者是精神状态上相对于正常孩子来说总是有些缺陷的,这些孩子的内心需要更多的则是学校和家长为其制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时刻关注其内心的感受,孩子才可以在失去健康的情况下,能在精神上感到快乐和幸福,其内心的伤痛才能治好,学校教育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1.2家校互动有利于提高特殊教育的效率

家校互动合作是家长与学校教育工作者从各个方面进行的教育合作方式,他们共同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健康成长。家校之间坦率而真诚的交流沟通是良好家校互动关系的基础,在这一基础上两者共同努力,才能提高互动的成效。家庭教育参与到特殊学校的教育中来可以及时地、更好地、更有效率地帮助特殊家庭解决教育子女的问题,从而拓宽学校的德育渠道。家校两者合作使特殊家庭的家庭教育走上正轨,可以促使双方更好地互通情况,互相配合,了解特殊孩子的具体成长过程,提高教育的成效。

2特殊教育中家校互动的策略

2.1注重个性化教学,实施全方位互动

特殊教育学生和正常学生相比较,有更多的个体差异。这些差异使他们在教育过程中产生了一些特殊的需求,满足这种需求,仅靠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的分别设置是不够的,还必须根据特殊教育的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一些个性化的教学。个性化教学是适应特殊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学生个性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实质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采取有利于学生发展、适应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其核心是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当然,个性化的教学不仅仅需要学校这方面的努力,而且需要家长和学校双方面的共同努力。在这一点上,家校互动应该是一种全方位的互动。第一,家庭学校的互动应该围绕着如何做才可以使学生全面发展来进行。家校之间应该基于特殊学生的身心健康、他们的兴趣和潜在的发展可能性进行特定的教育。第二,要努力构建探索性合作关系。家校互动不仅是老师和家长之间的交流沟通,同时也应该是家庭和学校根据学生的发展进行的一种探索性合作形式。第三,充分利用各种合作方式来为这些特殊儿童的全面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第四,作为互动的主体,家长与教师应该彼此尊重,经常性地开展交流对话。经常性的交流可以促进互动双方对特殊孩子的了解,只有了解孩子才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促进特殊孩子的健康发展。

2.2理解障碍学生的家长,积极进行解释引导

当家长和教师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一起工作时,他们自然就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团队。一起工作,就必须相互交流,而有效的交流有赖于合作双方对对方负责、对对方困难的理解与尊重。对于教师来说,与家庭合作的关键一步就是要理解障碍儿童对整个家庭带来的挑战和影响。

篇(9)

一、问题的提出

我在特殊幼儿园的实习过程中,通过对日常教学的观察,以及与家长的交流,发现目前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存在一个问题: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相一致。例如:在学校,老师费尽心思地教孩子认识红绿灯,耐心地教会孩子红灯停、绿灯行,一些家长却在接送孩子时,为了赶时间不顾交通规则、无视生命,拉着孩子闯红灯;在学校,老师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方法控制学生暴躁的情绪,一些家长却为了孩子在家里不吵闹,带着孩子去吃孩子喜欢吃的但刺激孩子情绪的火锅;在学校,老师不厌其烦地、负责任地一步一步地教会孩子擦桌子、扫地,一些家长却在家里以孩子干活慢、打扫不干净为由,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诸如此类的现象还有不少。孩子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怎么才能统一,我们究竟应该给孩子怎样的教育呢?这些问题引发我不断地思考。

二、适应教育课程理论

1992年,美国智能障碍协会(AAMR)的智能障碍定义指出:“智能障碍是始于儿童期间,在智力及生活适应、技能方面有限制的一种特殊功能、能力状态。”这个定义着眼于将儿童放在所处的环境当中,着重强调儿童对环境的适应,即特殊儿童理解社会要求,适应社会与环境,课程应该具有社会对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

2002年,美国智能障碍协会给智障的新定义为:“智能障碍是在智力功能和适应行为方面存在实质性限制的一种障碍,主要表现在概念、社交和实用的适应能力方面,障碍发生于18岁之前。”这个定义着眼于环境中的儿童,着重强调环境对儿童的适应,即要让社会理解、接纳、协助特殊儿童并满足特殊儿童的需求,课程应该具有功能性,给特殊儿童提供支持、辅助。

从对智力障碍定义的一步步完善中,我们看到社会、环境对特殊儿童的支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是由儿童及其周围与之有接触的人们(支持者),以及儿童和这些支持者之间的交往活动所构成的系统。家长作为与这个系统密切相关的核心人物,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特殊儿童的特殊性,家长在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我们对学龄中后期、初中阶段的特殊儿童的学校教育主要适用的课程是根据特殊儿童适应教育课程理论而设置的。特殊儿童适应性教育是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特殊儿童在环境中的功能性适应力进行培养,注重与其日常生活相关的有效、实用的能力教育,以及在居家生活、社区生活、职业生活中的运用,从而提升其生活品质,让其过上更独立、更统合、更具生产力的生活。按照此课程理论划分了沟通、自我照顾、居家生活、社交技能、使用社区、自我引导、健康安全、适应性科学、休闲娱乐、工作等十大领域作为课程目标体系。这十大目标都是特殊儿童经过接受教育而发展成长的目标,在他们发展、成长的期间,势必会对家长不断地提出新的挑战,这就要求家长要不断地学习,因此我根据特殊儿童适应教育课程理论对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进行了分析。

三、目前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误区

1.家长态度。

特殊儿童在生理、心理上的特殊性,给他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很难与正常人融洽地沟通、交流,使他们经常受到正常人的排斥,这给他们的心灵造成了很多伤害,使他们变得孤僻、偏激、易冲动。家庭是他们唯一感到安全和放松的环境,但是目前许多特殊儿童家长对自己的子女采取的态度却令人堪忧。有的家长既不认为孩子是累赘,又不对其寄以希望;有的家长对子女采取严苛、虐待的态度,认为他们达不到自己的目标就应该受到惩罚;还有的家长对子女采取溺爱的态度,认为是自己的过错造成孩子的障碍,对孩子满怀愧疚之情,于是对孩子百依百顺,凡事听之任之,不加约束。

2.教育内容。

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根深蒂固的观念是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因此,大多数家长一窝蜂地追求名师、名校,以使孩子成龙成风。特殊儿童的家长深知自己的孩子在某一方面存在实质性限制,但迫于周围环境的压力,有些家长仍然千方百计地让孩子学习文化知识,而没有考虑孩子真正的感受,其结果可想而知。

3.教育方法。

现在社会上流行“速成班”,不管多难的事都可以通过培训迅速成功。有些特殊儿童家长看到别人的孩子三天可以学会一首唐诗,便训练孩子,试图让孩子也可以做到,殊不知他们忽视了孩子的兴趣,没有考虑到孩子的难处。对于一个自闭症孩子来说,在两三个月内使语言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最终结果只会是拔苗助长。

四、根据课程理论提出家庭教育新理念

1.家长要用理性的态度来看待孩子,给予孩子一个平等的机会。

事实上,能够理解特殊儿童,对他们加以关怀、疼爱,并施以正常的教育,才是对特殊儿童最好的态度。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特殊儿童的家长更是如此。家长的态度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家长首先要消除自卑心理,不要给自己施加压力,不能因为怕孩子的特殊性被人笑话而自我封闭,更不能因此剥夺孩子与外界接触、交流融合的机会,否则会导致孩子生性孤僻、不合群,对他人不信任、易冲动等潜在性弱点。家长要对孩子的成长抱有更多的期待,更有自信,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把孩子看作是一个正常人,拓展他的生活空间,这样才能使他们融入生活、适应生活。对特殊儿童来说,适应生活比获取知识更重要。

其次,家长要想让孩子适应生活,融于社会并服务于社会,就应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及时纠正一些不良习惯和个性缺陷。溺爱只会使孩子性情懒惰、意志脆弱、依赖性强,不利于孩子吃苦耐劳的意志和动手操作的技能的培养。因此,家长应该更多地创造锻炼机会,培养孩子的生存、生活能力,从细微处入手,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今后独立生活打下基础。

2.家长要合理地对孩子进行教育,维护孩子学习的动机。

由于自身的特殊性,一些正常儿童通过潜移默化或生活情境能学到的内容,特殊儿童必须专门的、细致的、小步骤地学习。而且由于特殊儿童某方面的缺陷,对特殊儿童的教育要注重生活中有效实用的东西。如,我们对中重度智力障碍的孩子首先要教他们自我照顾,对于文化知识不可强求;对自闭症孩子来说,不能一味地强迫训练他们与别人交流,而是要发现他们的兴趣所在,使他们感受到成功感,维护他们进一步学习的信心和动机。

不仅是不同障碍类别的特殊儿童教育内容的侧重点有不同,同一障碍类别不同生活环境的孩子教育内容也是有差异的。如,南方地区的自闭症的孩子也许父母必须教会他们游泳,但是北方孩子学习游泳的要求并没有那么高;农村地区的中重度智障儿童要学会如何打水,但是城市的孩子只要学会如何开关水龙头。

因此,特殊儿童的家长不能有攀比心理,不能想当然地让孩子学习自认为重要的知识,而是要根据孩子实际的生活环境来学习最实用的东西,注重广义的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和完整的真实的生活状况的把握。

3.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温柔地坚持,提供孩子发展的机会。

特殊儿童身心发展被称为是正常儿童身心发展的慢镜头,特殊儿童的教育过程复杂、耗时长。这就要求家长在教育过程中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要不厌其烦地、反复地对孩子坚持教育。不能因为教孩子一项必备的技能一年还没教会便放弃,也不能因为看到孩子学习太累太痛苦便让孩子放弃,如,脑瘫孩子的训练是非常苦的,家长不能因为不忍便中途放弃,否则对孩子的发展无一益处。总之,家长在教育过程中要本着按规定、坚持、不破例的原则,在温柔中坚持,并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4.家长要定期培训学习,促进孩子更好地发展。

由于受家庭因素的影响,孩子有一部分时间是在学校接受教育,家长必须对学校的教育有一定的了解,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切不可南辕北辙。为了保证教育的连续性、一致性,根据特殊儿童适应教育课程理论的要求,学校教育要为家庭教育提供支持,学校不仅要视特殊儿童为受教育者,而且要把家长看作是同学生一起接受教育的。学校可以对家长定期进行培训,建立家长和教师的交流机制,要求家长每周要和教师见一次面,教师要告知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内容,并且要根据家长的意见和孩子的实际情况,帮助家长设计不同的训练课题。

根据特殊儿童适应教育课程理论的指导,在对儿童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致,而且要运用生态观,提供更多联系生活环境与具体情境的动态、弹性、多元化、个别化的适应性教育。

参考文献:

[1]张文京.徐家成.弱智儿童适应教育课程与实践.重庆出版社,2002.

[2]张文京.弱智儿童适应性教育再思考.中国特殊教育,2003.5.

[3]易进.儿童社会支持系统――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2:58-61.

[4]申仁洪.论随班就读的家庭支持.中国特殊教育,2006.2.

[5]茅于燕.弱智儿童家庭训练教程[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

[6][7]赵忠心.家庭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8]胡晓毅.论特殊需要儿童家庭与专业人员合作的几个核心问题.中国特殊教育,2000.12.

[9]田红.关于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家庭教育,2006.6.

[10]余慧琴.家庭教育的几个特点.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7.2.

篇(10)

我担任班主任工作23年了,每届新生,班里总有几个离异家庭的孩子,做好这些孩子的思想工作,是班级管理是否成功的关键。多年的经验告诉我,父母离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创伤,容易使孩子产生不良心态,如不及时矫正,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性格扭曲、心理变态,严重影响其情感、意志和品德的发展。对这样孩子的管理教育,指望从家长那里得到较大帮助是不现实的,因为他们大多无法得到来自正常家庭父母所给孩子的爱。在对孩子的管理上,有的父母双方相互推卸,结果谁也不管子女;有的家长管教不得法,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动不动就又打又骂;有的家长在经济上对小孩百依百顺,有求必应,结果造成孩子好逸恶劳、挥金如土;有的家长在失去配偶之后,把孩子作为自己唯一的精神支柱,往往把自己全部的希望、梦想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导致孩子的心理负担过重等等。

为了做好对这些学生的管理,在工作中我不断总结经验,每接一届新生都为这样的学生建立档案,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在不伤害他们自尊心的前提下,更多的给他们以关心。

首先,有一些父母离异后无人管教导致性格内向不擅交流,我就多组织活动,拉近他们和同学的距离,让他们体会到集体、同学、老师对于他们的关爱。让他们负责班级里事务的管理。同时我和科任教师们一道平时主动地接近他们,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多注意孩子的言行,发现有异常的苗头,及时跟孩子谈心,了解情况之后,及时疏导。平时多做个别交流,坚持以正面鼓励为主。善于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孩子有了心理、行为方面的点滴进步,及时地给予表扬,增强其自信性。在孩子生日时,我会购买小礼物赠送给他,和他们一起唱歌、游戏,进行祝福。使他们感到大家的关心和爱护。

其次,在学习上多给他们一些帮助。对于他们在学习上要偏爱这些学生,经常询问他们学习中的困难,并利用业余时间为他们补缺补差。多年来,无论是作业批改,还是课上提问,我会有意识地多给他们些机会,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激励他们不断进步。每带一届学生,我就要把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的单亲家庭的孩子让班上学习成绩最优秀的学生去主动帮助他们,促进他们把精力全部放在学习上,事实表明,当他们学习很好时,对其他方面的工作也有促进作用。

上一篇: 建筑行业税收风险分析 下一篇: 加强企业网络安全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