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4 11:44:3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传统艺术的认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国传统吉祥符号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传承并发扬它,将其精神元素融人现代烹饪美术设计之中,必定会使烹饪美术设计更具文化性和社会性。
中国传统装饰吉祥图案其实是古代先民希冀生活美满幸福,专门为营造吉祥而创造的装饰艺术造型设计。历代遗存至今的大量造型艺术,绝大多那嘟是中国祈吉纳祥文化思想的物化形象蕴藏在中华各民族的博大而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之中,成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得以传承的源泉。
捌专统吉祥图案艺术结合到现代烹饪美术教学设计中,是引导学生掌握具有专业性和艺术性的现代烹饪理念的关键。但这样的一种结合,并不是对传统图形进行纯粹的拷贝或者简单的挪用,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传统图形,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会逐步挖掘、变化和改造传统图形,让传统图形成为他们进行设计的一个新的创意点和启示点,从而侧十出焕发生命力的中国烹饪吉祥图案。而对中国传统图形艺术与烹饪吉样图案的结合,可以分别从传统图形的“形”,“意”“势”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与沿用。
“形”的提取与衍生
‘形”一般指图形所表现出来的物象外形与结构。中国传统图形是根植于中国民族性、地域性的传统艺术渊源中的,它们与现代图形的造型方式有着许多不同的地方。中国传统图形主要注重的是实形(或称为正形)的完整性与装饰性,关注形与形之间的呼应、礼让和穿插关系,在组构时多遵循求整、求刘称均齐的骨式。那么如何将传统图形中的“形,,.用到现代烹饪美术教学之中?首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从传统图形中提取其“形”的元素;然后,再结合构成课程中所学到的一些构成手段,如:打散、切割、错位、变异等方法,将提取的“形”元素再进行新的计重组;最后,再让学生将这种立足在传统图形原形上,而又对原形不断分解、转变和重构的衍引衫揉合到图案的绘制之中。这样的烹饪美术图案,不仅能够保留传统艺术的神韵,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月.还能充分地表达出所蕴含的理念与个性。
“意”的沿用与延伸
从古至今,世世代代,人们之所以反反复复地描摹着同一个图形,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外形具有美观的欣赏价值,更重要的是在于我们所看到的这些传统图形,其背后往往蕴含着更深更广的吉祥意义。
要将传统图形艺术与现代烹饪美术教学相结合,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提炼和创新传统图形的“形”,同时还要带领学生一起去探求和挖掘蕴含在它们背后的“意”。不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对美好的事物都一样的心存向往,这正如司徒虹所说:’’中国人文化意识和形态哲学观念的体现,它具有两个特征:一个是包含科学合理部分,是古人刘自然规律的总结;二是它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它体现了中国人对吉祥幸福的向往。’,传统图形背后的吉祥意味同样也雹宜沿用在烹饪美术教学之中。无论夕汉寸称讲,还是从偶数说,整个图案都洋溢着古老东方早已流传的吉祥之气。因此,将约定俗成,并已经在中国民众心中形感目七识的传统图形“意”延展出更新、更深层次的理念精神,使其更具有文化性与社会性,这也是现代烹饪美术设计的一种很好的艺术体现。
“势”的把握与承传
一、仿学与迷失:先锋画人的“时尚”选择
在过去30年的时间里,中国当代美术历经了一个复杂而多变的发展过程,政治、经济的改革激发了艺术领域内的创新革命,改变了我们过去习以为常的视觉经验。其原因是中国当代艺术一直以来是以开放的姿态迎接西方艺术,似乎西方自然科学技术先进,那么西方社会的人文绘画艺术也应该是中国人效仿的对象。在全球化语境中,某些艺术家放弃了传统中国古典艺术寻求高雅情趣的审美标准和浩然博大的民族精神,丧失了中国人自身独立创造的基本精神,在精神领域里四处散播着民族虚无主义情绪。然而,拥有五千年辉煌历史的中华民族,一直以充实浩然的气魄、沉郁雄健的气势作为彰显民族精神,树立国家形象的标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千百年来,经过无数传统画家总结归纳出来的经典艺术技法,在近十年以来,不断遭到冷落。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巨大的经济利益的驱动,才使得这些先锋画家竭尽全力,不择手段,想尽各种方法“丑化”当代中国人的形象,创作出一些或者目光呆滞,或者无知傻笑的面容。
他们完全忘记了自己为民族国家的人。中国当代艺术家中有一部分人,希望被西方话语操纵者所赏识,不断模仿各种西方现代以后以及后现代艺术模式,完全忽视西方当代艺术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其连贯的历史文脉。然而,西方前卫艺术的发展是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以及思想后盾作为支撑。但中国当代艺术家脱离了中国的社会现实,完全抛弃了任何思想、任何信仰,单凭个人的社会经历而制造喧闹的艺术场景。在创作方式上,颠覆传统中国艺术表现的感悟性表达方式,丧失了对艺术终极价值的追问,只强调轰动的社会效果,以及强烈的视觉震撼力。其结果必然导致中国当代艺术的精神危机,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霸权强行操纵了当代中国艺术,使其丢失了本应有的文化创造能力,而走上了艺术效仿西化之路。
二、创新与杂耍:脆弱躯壳下的苍白内核
综观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美术创作领域,人文主义精神是值得思考的一个话题。美术家的创作由“”后对人的生存状态以及人的个人命运的关注转移到对金钱的狂热追求中去。绘画成为谋取利益的一种商品,逐渐丧失其承载社会精英意识的前卫批判功能。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画家们的创作不再是为了追求理想,而变成为了消费而生产的产品。中国美术便缺少了人文主义精神,画家的绘画创作不再思考,更缺乏一种追问社会现实的勇气和人道主义关怀。因为,当代中国城市文化在远离了田园牧歌的农业文明之后,要以城市人口的基本生活状态及其情感作为艺术表现的对象。虽然工业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当代中国人的物质需求,却很难找到有“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精神的艺术家。而20世纪初期的中国艺术家具有鲜明的精英意识以及人文主义精神,将艺术创作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朱屺瞻在《艺术与修养》一文中指出:“绘画之为社会人士所器重者,乃有神逸之作风,节烈之品格,因崇尚气节,为吾国民族特性。”正是中国传统艺术家所追求的这种精神力量,才使得那个时期的中国画家能够拿起画笔,参加救国运动。中国传统文化对艺术家个人精神气节的高扬而使绘画成为展示艺术家内心世界的一方天地,同时也成为艺术家保持其独立人格,与现实斗争的精神武器。然而,在当今中国美术界,能坚持知识分子战斗勇气与人道主义情怀的画家又有几人?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乡土写实主义代表画家罗中立,所创作的《父亲》曾令无数中国人为之震撼。画家用老农悲苦的眼神唤起观众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在中国历史中,农民始终是孕育中华文明的社会基础,但他们一直生活在贫穷与落后之中。作为知识分子画家,罗中立以独立的社会批判视角关注中国农民,选择了其中一个典型形象,将其饱经风霜的面孔呈现出来,引发人们的思考。罗中立《父亲》所流露出来的人道主义关怀精神,是值得当今画家思考的。
然而,在当代美术创作领域中,不乏一些具有社会责任感,并从传统艺术中汲取营养,从东方文化的审美情趣中构建当代中国绘画美术视觉图式的优秀画家。他们不仅将自己的绘画艺术放置到博大精深的艺术传统之中,追求雄浑的民族气魄,更重要的是勇于肩负起推动民族传统艺术沿着艺术本体规律方向发展的历史重任。当代山水画家贾又福就是其中一个代表。贾又福的山水画创作是在继承传统中国画技巧基础上,开辟了中国山水画创作全新的艺术表现领域,是继李可染之后的又一次突破。
中图分类号:P231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传统白纸测图是测绘人员利用平板仪(或小平板仪配合经纬仪)、半圆仪、比例尺等绘图工具依据测量数据,按图式符号展绘到白纸或聚脂薄膜上。数字测图是利用先进测绘仪器(如全站仪、GPS等工具),野外进行地形信息数据采集,室内借助计算机与地形图成图软件进行编辑成图,是一种全解析、机助测图的方法。虽然,测图的内容没有发生变化,但是两种测图方法本质上有很大差别。
二,数字化测图工作的特点
数字化测图的工作过程主要有: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图形编辑和输出。
1,数字化测图外业工作的特点
数字化测图由于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制图软件及一些新仪器优点,其外业工作与白纸测图工作相比具有显著的特点。经对比分析有如下特点:
a,自动化程度高:
白纸测图在外业工作中基本完成地形图的绘制,外业工作内容多,手工记录,手工计算,自动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数字化测图的外业工作主要只完成数据采集,测图工作主要在内业完成,加上数字化测图采用先进的测量仪器,自动记录、计算、存贮。内业数据处理、图形编辑由测绘软件完成,自动化程度高,劳动强度较小。
b,作业周期短,测站覆盖范围大:
白纸测图必须严格遵循“先控制后碎部”的原则。数字化测图则允许图根控制和碎部测量同时进行,缩短作业周期。采用全站仪或GPS,可以放宽控制点到碎部点间的距离,扩大测站点的覆盖范围。白纸测图由于受到测距精度和成图方法的限制,测站点的测量范围较小。
c,工作范围易于划分:
白纸测图是以图板为工具,以图幅为单元进行组织测量。数字化测图的外业一般没有图幅的概念,而是以自然界线(河流、道路等)来划分作业组的工作范围。这样便可自然地组织施测工作,同时不存在图幅接边问题。
d,对测点依赖性强,对记录要求高:
白纸测图的外业工作可以较多地溶入人的经验,数字化测图则不然,它完全依赖所观测的点数。一般情况下,数字化测图比常规测图需要较多的观测点数和较好的点位分布。
数字化测图所获得的有关地物、地貌的数字信息,无法显示图形信息及其相互关系,直观性较差,对于一些有关实体的属性,如地理名称、房屋结构与用途等,也无法在野外注记。因此,碎部点记录要准确记录测点点号、连线关系与地物属性信息。在复杂测区,通常采用野外绘制草图和地物属性注记的方法来进行内业注记和图形及相对关系的检查。
e,测量精度高:
数字化测图一般采用全站仪(或GPS)进行碎部点数据采集,因此碎部点测量具有较高的精度。白纸测图采用视距测量的方法测量距离,测量精度较低。
2,数字化测图内业工作的特点
数字化测图内业工作主要依靠计算机及成图软件,其内业工作与白纸测图方法相比也具有其显著的特点。经对比分析有如下几点:
a,成图周期短,成图规范化
内业工作利用计算机和地形图成图软件对野外测量采集的数据与地形信息进行处理,提高了内业成图的速度。白纸测图的内业工作主要是利用三角尺、圆规等工具,手工对外业绘制的白纸图进行清绘、整饰、拼接,相对数字化测图,内业处理速度慢,劳动强度高。
绘图软件能够使绘制的地形图的点、线、符号、文字注记等规范美观, 白纸测图内业处理是手工绘制地形图的点、线、符号,线条难以均匀,符号、注记等难以规范化。
b,成图精度高,分幅、接边方便
数字化测图的内业处理是依据外业测量的点位信息和地形的属性信息进行图形的编辑,可以利用软件的功能对量取的几何图形进行精确的绘制,精度上无损失。白纸测图的内业处理,不仅难以做到点、线、符号和文字注记等地形图图面信息的规范化,而且会造成点位精度的损失。
数字化测图内业工作首先进行图形编辑,将编辑好的图形按测区合成一体,然后统一进行地形图的分幅。白纸测图一般是先分幅,然后逐幅测量,图幅接边不方便,相对数字化测图精度低。
c,易于修改和更新:
数字化测图内业处理是将处理结果储存在计算机内存上,对图形编辑中出现的问题易于修改和更新。白纸测图方法的内业处理结果体现在图纸上,发现错误必须擦掉,重新绘制,修改很不方便。
d,对外业记录依赖性强,对绘图人员要求高:
数字化测图的内业处理是根据外业测量的地形信息进行图形编辑、地物属性注记,如果外业采集的地形信息不全面,内业处理中就比较困难。白纸测图是在外业完成地形图的绘制,绘图员可以边观察地形边绘图、边注记,内业只进行加工处理。因此,数字化测图内业完成后,一般要输出到图纸上,到野外检查、核对。
数字化测图内业工作要求作业人员必须熟练计算机操作和绘图软件的使用,技术含量高。白纸测图的内业处理只是在外业成图的基础上进行整饰、清绘,技术要求相对较低。
3,数字化测图成果形式的特点
数字化测图的成果是数字地图,它是用数字形式描述地图要素的属性、定位和关系信息的数据集合,是存贮在具有直接存取性能介质上的关联数据文件。数字化测图与白纸测图相比,从测量成果的形式和应用上也有明显的差异。
a,信息的载体与表达形式不同:
数字化测图的成果即数字地图的载体是适合于计算机存取的磁带、磁盘和光盘,数字地图永不变形。白纸测图的成果体现在白纸或聚脂薄膜上,存在图纸变形等问题。
数字地图不像传统地图那样以线划、颜色、符号、注记来表示地物类别和地形信息,而是以一定的计算机可识别的数字代码系统来反映地表各类地理属性特征。
b,比例尺概念的内涵不同:
数字地图经过一定的制图综合处理可以得到所需大小的地形图,没有比例尺的限定。而白纸图的比例尺是固定的,信息综合处理和比例尺更改不方便。
c,信息管理方式与使用手段不同:
数字地图的地图要素实现了分层管理,地图信息颜色丰富、层次分明,为工程使用与设计提供了方便。而白纸图是白纸黑字,所有信息在一个层面上,无法分层管理,使用不方便。
数字地图的使用必须借助于计算机及其配套的外部设备,而白纸图只能借助于图纸与常规计算工具。
d,信息的使用范围不同,便于传输与共享:
数字地图是GIS数据库信息的重要来源,是国民经济各行业智能化管理的基础信息。而要想使白纸图满足GIS应用的需要,必须进行数字化处理。
数字化地形图信息易于保存、复制、传输与共享,而白纸图复制困难,无法实现信息的传输与共享。
e,应用时精度无损失:
数字地图的使用借助于计算机设备,在使用上精度无损失。而白纸图需要使用圆规和三角板在图纸上量取点的坐标、直线的长度、区域的面积,由于存在量取误差,造成地形图精度有损失。
三,数字化测图质量评价的内容与特点
1,数字化测图质量评价的内容:
数字化测图质量评价除与白纸测图质量评价具有相同的评价内容外,还具有其特有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a,地物分层的合理性。
b,地物属性代码选择的正确性。
c,闭合图形的封闭性。
d,结点的匹配精度。
e,图形拓扑关系的正确性。
f,地物各层是否有重复的要素。
g,地物各层是否有混层现象。
i,各层颜色选择的正确性。
j,数据文件名称、数据格式、数据组织的正确、完整性。
2,数字化测图质量评价的特点:
a,数字地形图的质量检查应重点检查地物要素测量是否齐全、属性注记是否与实际相符合。
b,数字化测图的质量评价应重点检查等高线是否反映客观实际。
c,数字化测图实现了信息分层管理,不同层颜色不同,数字化测图的质量评价应重点检查数字地图分层是否合理,地图信息是否有混层交叉现象;地形要素在同层是否有重复要素。
d,点位精度仍是必要的检查内容。
e,数字化测图是GIS数据库的重要信息源,因此,数字化测图的质量评价应重点检查闭合图形的封闭性、结点的匹配精度、图形拓扑关系的正确性。
f,数字化测图的质量评价应重点检查地物的属性代码选择的正确性,数据格式、数据组织的正确性。
g,图名、图幅接合表仍是必要的检查内容。
h,控制测量在数字地形图质量检查中仍是必要的检查内容。
3,数字化测图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
外业施测过程中要严格按规范技术要求实施,编写施测方案并严格执行。
在内业图形编辑时,各类地物符号应严格按照地形图图式要求进行编辑。在外业测量记录时要准确,根据地物的类别选取对应的地物符号进行编辑,以满足数字化成图的规范要求。
图形编辑应遵循“不清不绘”的原则,对记录不清的暂时不编辑,经外业检查后再进行编辑处理。
在图形编辑时应注意结点的连接精度和封闭图形的闭合性,对应连接的线条应用编辑功能进行连接。对有特殊要求的地物应单独建立图层。
数字化测图在分组测量时,各组测量的数据编辑完成后,应将整个测区拼接起来,认真检查各组测图的衔接情况,检查处理后,再考虑整个测区地形图分幅的问题。
数字化地形图内业图形编辑完成后,应利用绘图机绘出样图,到实地进行认真、全面的检查。实地检查是数字化测图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四,结束语
本文结合数字化测图的工作实践,对数字化测图与白纸测图在外业数据采集、内业数据处理、图形编辑和成果的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并根据数字化测图的特点,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了认识,对今后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杨部长的重要批示,实质上是阐明了新时期海事工作的使命、目标、任务和要求。
(一)杨传堂部长批示提出“建设人民满意的中国海事”,实质上是指明了海事工作的使命。这是杨部长对海事最新的论断。杨部长在批示中准确地给我们确定“建设人民满意的中国海事”这一海事工作使命,这是我们海事部门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海事作为行政执法部门,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快向服务型海事转变,寓监管于服务之中,才能体现海事的社会价值,才能谋求更大作为。只有着眼大局,服务社会,才能有为有位。海事部门直接为老百姓服务,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窗口,更要转变思想观念,做负责任的、做老百姓放心的政府部门,要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海事工作的唯一标准,实现从权力监督型向规范服务型转变,从粗放服务向精细服务转变,从浅层次服务向深层次服务转变,通过创造良好的水上安全环境,提供良好的公共安全服务,为民务实清廉,建设人民满意的海事。
(二)杨传堂部长批示指出“力争实现零伤害、零污染、零事故”,实质上是指明了海事工作的目标。这既是部长对港珠澳大桥施工安全监管的目标期望,也是对整个水上安全监管工作的目标期待。杨部长要求严格落实部关于“平安交通”创建的各项要求,突出重点、加强监管,严密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水上交通安全监管是海事的安身立命之本,落实部长对海事的工作目标,就是要求我们要科学把握水上安全监管规律,依法履行水上安全监管职能,建立健全水上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着力解决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特别是要牢牢守住防范群死群伤事故这条底线,全面加强事故预防预控,实现水上安全“零伤害、零污染、零事故”,确保辖区水上安全形势持续稳定。
(三)杨传堂部长批示指出“加强海事系统的三化建设”,实质上是指明了海事工作的任务。今年4月至8月期间,短短4个月杨部长连续4次正式提出要推进海事“三化”建设问题,可见,杨部长对加强海事“三化”建设极其重视,也说明“三化”建设极端重要。杨部长站在海洋强国建设和海事职能转变的高度,全面分析海事系统所处的内外环境与发展阶段,以及所肩负的现实任务与历史使命,提出要建设正规化、革命化、现代化海事队伍的新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海事队伍建设的战略走向,指明了实现海事科学发展的正确方向。“三化”建设是当前海事队伍建设重大战略任务。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杨部长的各项工作要求,积极探索推进广东海事“三化”建设。
(四)杨传堂部长批示指出“认真履行职责,构建安全生产责任链”,实质上是指明了海事工作的要求。我局在港珠澳大桥建设中所采取的一系列的安全措施,确保大桥施工安全,目前尚未发生任何涉及大桥建设相关的水上交通事故。杨部长一语中的总结指出取得安全成绩的关键在于我局“认真履行职责,构建安全生产责任链”,为大桥的安全生产、科学施工创造了条件。为保障大桥建设期间施工作业安全和过往船舶航行安全,我局不断创新海事监管思路,加强信息沟通,及时查找安全生产隐患,及时解决安全生产难题,形成“信息互通、资源共享、问题同解”的工作格局。从港珠澳大桥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安全监管单位都明确和细化了各方的责任和义务,构建大桥建设安全生产责任链。我们要牢记部长对我们的工作要求,就是要认真履职,监管上构建安全生产责任链,服务上提供更多的便利。要认真总结在大桥建设以来安全监管中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加强有效监管,提供优质服务。借鉴大桥安全监管上服务上好的做法,以创新的思路、创新的方法不断解决广东辖区水上交通安全监管难题,不断提高三个服务能力和水平。
总之,建设人民满意的海事是使命,打造安全生产平安辖区是目的,推行有效监管优质服务是手段,开展海事队伍“三化”建设是保障。
从有关版画的概念和历史的陈述中,对这一艺术形式的初步认识基本停驻在制作材料和技术上,而在版画制作过程转化到画面上是,版画创作者们则关注的是版画的艺术效果――版画画面与其它绘画的不同效果,即版画语言的纯化上。这是一直以来在版画范围内对版画的常规认识和基本探索。
然而,人类在对艺术进行不懈探索的同时,其认识是不断超越和上升的。艺术的范围已经变换,它不但在更新人类的视觉概念,而且深化着人们的理解力。如果新世纪对版画的认识和探索仍停留在上个世纪规定的传统范围内,可以设想,版画的未来发展会在同时代的艺术中越来越难找到自己的位置,将面临失语的现实。
目前,版画与当代传媒严重脱节,在中国当代艺术中是长期缺席的,其发展更像是与之无关的小圈子内的事务,对当代艺术的发展默默置之。眼看着其他艺术大步跨越向前,而版画却在当代艺术的进程中徘徊不前。
总的来说,整个中国艺术界对版画的关注与讨论仍然较少。用一句话来总述版画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困境现状:版画的“缺席”――版画作品的缺席以及公众的缺席。
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版画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并未在大众意识中形成共识。中国的普通百姓对版画的知识尚不普及,某些人对版画的认识仅仅限于木版,可见版画在公众生活中尚未形成较大影响和推广,更谈不上艺术和公众的互动。在一些专门院校,大部分专业学生对版画也是一知半解。这也是当代版画展览交流和学院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二、版画语言在当代艺术中的可行性
当代艺术在向着日益丰富和多元的方向拓展时不断提出和遭遇新的问题,从而扩大了自己的事业和空间。美术批评家朱其将中国的当代艺术划分为媒介和美学实验、文化反应的自我变异、边缘美学的探索三个方面的艺术。传统艺术方式将描绘对象直接作为批判对象,而当代艺术它把设置和描绘的对象当作批判的媒介而且是以一种与日常语言方式有异的方式呈现。
版画进入当代就必须具备当代的语言特征。版画作为一种充满无限可能性的艺术方式,一种创作手段,而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画种,应积极的切入当代艺术。可以选取安迪沃霍尔和作品以及当代综合运用版画语言实验的个案具体分析。从观念的延伸和形式的延伸等方面来讨论版画在当代的介入方式。
从艺术诞生的那一刻起,艺术家就没有停止过对艺术的思考。有关艺术的概念不断经历挑战,艺术的界限大大拓展。艺术家通过媒介去思考。在对媒介的认识上,沃霍尔较同时代的其他波普艺术家走的更远。他一直不断地拓展各种技法,开拓新的创作领域,
的作品及观念的意义在于:的作品和观念在中国版画及国内、国际当代艺术中的高度和影响至今仍在延续;他将观念不断延伸。又引发我们去思考:一种传统的、近似于手工劳作的创作方式(“尽可能纯粹的版画语言”)是如何进入当代艺术的?
他的《五个复数系列》将观念引入传统版画,是对传统的版画概念的破坏或颠覆,选取具体的“乡土绘画”的题材,用传统木刻的手工方式边刻边印。它已不是一件普通的作品其根本在于观念的引入,通过传统版画的形式对传统版画的颠覆,直接对艺术提问,对艺术品提问。传统艺术作品只提供结果,而在这里对艺术的理解已经没有局限在传统的观念中,而是更深入地走进艺术的真实。
总的来说,安迪沃霍尔和的作品向我们证实了版画的生命力,对其观念的分析,我们可以探寻到艺术发展的某些规律,从而作为版画在当展的某个出口。
本文通过对当代艺术和版画本身的思考及探索,从观念延伸和形式延伸等方面去探寻版画于当代的延伸,以期为版画的当展提供一个参考坐标。将“前卫”精神的核心总结为“对社会及文化状态的敏感而导致的对旧有艺术在方法论上的改造。”版画要做的就在此。
关键词:学生;学习;传统绘画;传统文化
1高校艺术教学的现状
随着艺术的扩大招生,使得很多学生报考艺术类专业的心态和目的也存在不同的想法,即并不是100%的学生出于对艺术的热爱,所以在他们学习期间也表现出了不同的学习状态。这也无疑使教师的教学面临一定的难度,目前大约有10%的艺术生由于基础太差,入学后表现出根本不想学习的状态;25%的学生虽然想学习,但因为技能差,艺术追求不高;45%的学生能够认真听课,也能按时完成作业,但艺术思维和创新不够;而20%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思维和想法大胆而活跃。
目前高校艺术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①重技法而轻理论。很多教师和学生都重视专业技能而不重视艺术素养及理论的培养,教学过程未能真正体现高校艺术生的综合素质。②对中国传统思想在绘画上的认识不够。由于艺术的种类繁多,学生爱好也有不同,所以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相对匮乏,而且缺少判断力。③技能培养体现不明显。艺术生过于依赖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又存在偏见,故表现为文化素质差,艺术论文质量不高。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艺术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学生有必要从中国传统绘画对于艺术素养的要求这个层面上提高自身的学识理论和文化素质。
2学生学习传统绘画艺术的意义
2.1学习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学习意义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是一种空间形态和心灵的呈现,绘画的成功是一种大智慧的体现,从理论意义上讲它是特定文化系统中的思想意识的反映,从另一个角度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同时也是对绘画技艺的深层解读。国内学术界涉及传统绘画对学生艺术素养方面的论著如刘曦林的《中国画与现代中国》,靳尚谊的《中国画教学的关键是加强传统文化的研究》、刘大力的《高等艺术教育教学研究》,姜澄清的《哲学与画学》等等大量论著。[1]这些著述分别从艺术的角度阐明了对于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已有论著从艺术理论为切入点分别将传统艺术中的哲学思维放在现当代艺术环境下阐述其发展态势,从绘画主张中探究其艺术教育的诸多现实问题。美国学者高居翰的《山外山》,书中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进行了深入地分析,阐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境界。[2]这些研究侧重学生从艺术中吸收并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借此提升自身的艺术素质,或进一步将思想纳入艺术表现中;或在艺术形式上提出吸纳传统文化。另外,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对此作专门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和空间。
2.2对体会传统文化的促进作用
传统绘画形式有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对传统绘画的影响及所涉及的中国文化的精髓引入课堂,可以优化教学过程,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真正提升艺术课堂及学科的特色,使实践技能教学具有高效性和实用性。
学生学习传统绘画艺术有利于提高艺术的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充分将历代文人绘画理论及相关国学精神渗透到绘画中,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化水平,增强学生学习传统绘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其表现如下:第一,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深化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解读和认识。第二,较为完备地分析学生在学习传统绘画艺术的基础上所达到的思想意识的升华,从而激发对于传统文化的正确解读。第三,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艺术创作中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付诸于绘画实践,从而更好地指导其艺术行为。第四,更好地辨别和看待当下现代后现代艺术风格的流变,端正艺术学习的态度。第五,有助于国学的发扬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从而更好地提高高校艺术生的综合素质。
中国传统绘画对中国传统思想进行了诸多艺术层面的阐释,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传统的绘画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既不是封闭的,也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发展演变中壮大自己,延续自己的,同时中国绘画又有自己一贯的连续性和规律性,如何解读传统绘画的精神实质,理解个中的深层命题。怎样品评可以感观、可以心观、可以画观的传统艺术,以及如何跳开传统绘画的皮毛之争,鞭辟入里,发现新见以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是非常有必要的。中国传统文化在21世纪有非常大的潜力,但现在的在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相对匮乏,而且缺少兴趣,所以教师教学面临一定的难度,老师既要把正确的观念灌输给他们,又要保持教学的稳定性和把握一定的依据性,让学生学有所长和学有所依,从而增加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怎么看待传统,也是艺术教学中要明确的问题。中国的传统艺术是通过长期的传承,发展中又不断淘汰掉糟粕,增加进精华,经过长期的论证才得以传承的,而艺术发展是一个继往开来的过程,艺术的发展只有根植在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才能得到创新和发展,所以传统并不会束缚学生的创造,反而会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这样才能让学生具有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成为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
3如何通过学习传统绘画艺术去体会传统文化
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对绘画理论的学习现状,以老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作为传统绘画艺术的指导思想,运用建构主义理论的艺术教育建构观对艺术教学内容进行梳理,使高等艺术教育真正体现其在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判别能力、创作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面对现当代文化思潮多元发展下的传统文化弘扬发展问题,高校艺术生对于自身艺术素养的培养的重要性和发扬传统文化艺术的特殊使命已提上日程,为此,学生在艺术学习中应该结合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发生发展过程分阶段分类别进行全方位探讨。从传统文化各个观点的宏观视野和与传统绘画艺术相关联的角度,注重动态静态的结合,揭示传统绘画艺术思想所包含的哲学、伦理、宗教、教育、文学、史学以及美学等各种情状,同时必须在进行艺术学习的同时更要懂得绘画背后的深层次文化内涵,以自身的学习现状出发,结合在学习中接受不同知识的心理特点,归纳演绎、综合分析其内在的联系。
总之,学生的艺术学习最主要的还是要解决认识上的问题,并且要善于总结和论证传统绘画形式在艺术作品中的渗透,要全方位的、立体的认识和思考,从中提炼出绘画艺术语言的文化思维模式,以及在历史积淀中形成的深厚的文化底蕴。
敦煌壁画数量庞大,仅莫高窟就有4.5万平方米的壁画遗存。而各时代的壁画中也是精粗杂糅,如何在大量的壁画中发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并以之为基础来分析各个时代的艺术特色,这是作为艺术研究的首要工作。段先生在长期的现场临摹工作中,注意各个时期壁画艺术的特征,并对一些代表性作品作过专门的分析,从而总结出了各时期的艺术风格特征。如对早期艺术风格由外来样式到中原风格的变迁,他着重分析了第249窟、第285窟的表现形式,并对照中原出土的画像砖及龙门石窟的人物形象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解析了这个时期中原风格与西域风格交织的状况,为我们揭示出这个时代的艺术发展趋向。而对于唐代以来的艺术,他以第220窟壁画来分析唐前期经变画的宏伟构图,以第130窟《都督夫人礼佛图》等作品来分析初唐和盛唐的人物画特征。从这些具体分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绘画形象的深刻认识,来自于长期绘画的功夫。在他的文章中基本上是通过绘画形象本身来说明问题,没有半点空谈。因此,可以说段先生长期临摹的经验,使他在美术研究中能够发现各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形象,同时也形成了他对壁画时代风格的领悟。他在《试论敦煌壁画的传神艺术》一文中对一些代表作品的精彩分析,使我们得以知道敦煌艺术在美术史上的重要成就。
当然,并不是说研究美术必须要有临摹的基础,但是这里想说明的是,段文杰先生的研究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对艺术作品本身作深入的调查和认识,从而把握并领悟作品的特征,从这一点出发来认识每个时代艺术的特征,并联系历史文化的背景来了解一个时代的美术风格。
二、历史的眼光
如何从美术史的角度对敦煌艺术进行综合研究,则是前人没有做过的工作,段文杰先生对敦煌石窟艺术的研究是具有开拓性的。
敦煌石窟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时代上的连续性,从十六国、北朝,经隋、唐、五代,直到宋元,延续1000多年,石窟的开凿没有断绝,而各时代又形成了不同的时代风格。段文杰先生从历史发展的宏观上把握敦煌艺术发展的脉络,把敦煌艺术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深入透彻地研究了当时的佛教思想、社会环境对石窟艺术发展的影响,并详实地分析了各时代敦煌石窟艺术的发展、演变,揭示其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写出了《早期的莫高窟艺术》、《唐代前期的莫高窟艺术》、《唐代后期的莫高窟艺术》、《晚期的莫高窟艺术》一组论文。其后又对隋代、初唐时期的敦煌艺术作了探讨,发表了《创新以代雄——敦煌石窟初唐壁画概观》、《融合中西成一家——莫高窟隋代壁画研究》。在《榆林窟的壁画艺术》一文中,又对一般人了解甚少的榆林窟艺术作了概述。这些论文可以说概括出了一部相对完整的敦煌石窟艺术发展史。中国在上世纪30~70年代,逐渐出现了一些《中国美术史》的著作,这一阶段,由于资料所限,往往借助于古代的画论画史,很难接触到实际作品,又由于传统画论中对文人绘画记述得多,对民间绘画几乎没有记载。在这样的基础上作出的美术史,往往也是缺乏具体作品的概念性的记录。到了80年代以后,不少治美术史的专家意识到全国各地出土的大量文物以及各地所存的寺院、石窟中的壁画、雕塑也是美术史上的重要内容,于是一些新的美术史著作开始增加了对这一类美术作品的述评和介绍,而这一庞大的内容仅仅是添加到了美术史中,如何使之成为中国美术史长河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则有待于各地各种艺术研究的成熟。敦煌石窟艺术的研究正适应了这一需要,对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来说具有深远的影响,段文杰先生对敦煌石窟各时期艺术的总结与综合研究成果已被不少大型的美术史著作所借鉴和采用。尽管很多美术史研究者还没有在著作中对引用别人成果作注释的习惯,但是只要看他谈到敦煌艺术这些章节的观点,以及用来说明这些观点的代表作品图片,就可以从段先生的论著中找到出处。显然,以《敦煌莫高窟》(五卷本)为代表的那一组论文对各时期莫高窟艺术的总结是经典性的。
三、中国传统艺术思想的观念
过去,中国美术研究往往依赖于传世的绘画品,而对像敦煌艺术这样的古代艺术遗迹接触甚少,往往给人一个错觉,认识传世绘画(卷轴画)就是中国传统美术的全部。因此,面对敦煌石窟艺术,如何用中国传统艺术理论来进行分析和研究,则是前人很少做过的事。段文杰先生以他对中国美术理论的深刻把握和对敦煌壁画的切身体会,剖析了敦煌艺术的本质,他认为敦煌艺术1000年的发展,体现着中国艺术在吸取并融化了外来艺术风格,逐步形成中国式的佛教艺术。外来艺术的吸收和交融,丰富了中国传统艺术,并使传统艺术充满生机。从十六国北朝到唐宋时期,正是中国美术发展的兴盛阶段,敦煌艺术的大量遗存,为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资料。
中国传统绘画讲究“六法”,包括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传移模写、随类敷彩、经营位置,其中气韵生动是中国传统绘画要表达的最高境界,要达到气韵生动,要通过以形写神,以具体的形象表现来体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段文杰先生详细分析了敦煌壁画中不同时代对不同人物的表现,揭示了敦煌壁画在创作方面体现出的中国传统审美意识。段文杰先生充分地掌握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精神所在,通过研究敦煌艺术之美,认为敦煌艺术是华夏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是在具有深厚汉晋文化传统,又大量吸收外来艺术营养的沃土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式佛教艺术。
中图分类号:J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3-0034-03
一、 中国哲学与中国传统艺术
(一) 中国哲学
哲学是起源于希腊文,是爱与智慧的组成,并在世界各国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使用。中国哲学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即古代哲学与现代哲学,中国哲学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其独特的思想价值观念远远走在历史的前沿。
中国哲学的基本观点包括三个方面:天道观、人道观以及知行观。
天道观,这是关于世界本源的根本问题,是对天与天人的关系展开的不同辩论。老子明确否认天是最高主宰,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认为:万物生于有,也生于无,老子哲学思想是中国哲学发展的基础,是对世界本源的认识与思考,老子哲学的发展推进了哲学理论体系的发展。[1]
人道观,是关于人生与为人之道的根本观点,人道观是先秦时期哲学家关注的重要问题,人的因素逐渐得到重视,着重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及突出作用,儒家思想强调“克己复礼”和“爱人”的思想观念,老子主张以“无为”来表达人生理想,以“逍遥”来追求精神境界。
知行观,使人们对社会发展及对世界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思维水平的提高,中国古代哲学家对认识论也有了不同层面的理解,以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观念来探索认识的起源、发展。
中国哲学的起源历史悠久,最早是在先秦时期,相比于世界其他国家同时期的哲学来说,是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哲学形态之一,随着封建社会的稳定发展,小农经济占据主要地位,中国哲学的发展前提和基础是殷周哲学,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将中国传统哲学发展成为具有中国时展特色且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具有较高组织形态的哲学。
中国哲学与经学相结合,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自然认识的限制,使得宗教神学一直处于较高的统治地位,中国哲学的发展以儒学为正统,儒学是适合封建君主统治的哲学体系,一些倾向于唯物主义哲学的思想家,注重对自身哲学的发展和研究,对宗教神学的观点进行批判,以中国哲学为研究范本,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2]
中国古代哲学是在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具有深厚的封建色彩和伦理学色彩,诸子百家中大多数的思想理论是以天道观作为其发展自身哲学思想体系的理论依据。儒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重要理论学说,在秦汉以后的中国社会中逐渐成为封建正统哲学体系,在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也与道德认识和道德修养相联系。中国古代哲学具有独特的传统概念和范畴,将中国哲学的思维水平和理论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中国传统艺术
中国传统艺术内容丰富,包括工艺美术、建筑雕刻以及戏曲、绘画、书法等,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积累,将中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沉淀其中,这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宝贵财富,更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本文对传统艺术的研究主要包括绘画、书法、音乐、戏曲四个方面。
绘画,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新时期时代的彩陶纹样及岩石壁画,原始的绘画技巧没有过多的雕饰,但已初步具备了造型的能力,对动、植物等动静形态也能抓住其主要表现特征,以此种方式来表达民族的信仰、人民的愿望以及对生活的向往。中国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植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中,以毛笔、水墨以及宣纸为主要材料,通过构建独特的透视理念,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以高度的想象力及概括力,通过出色的技巧和表现手段,使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具体独特的魅力,并为世界其他国家予以借鉴吸收。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通过书法家个人对生活的感受、修养、学识以及个人兴趣等所折射出来的,书法是一种使用艺术,常被用做题词及牌匾。书法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更加倾向于对主观精神艺术的表现,书法艺术在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中,从甲骨文与金文开始的一系列演变,形成篆书隶书、行书、楷书以及草书等不同的字体形式,先后出现了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以及怀素等诸多的书法大家,他们根据自己对书法艺术的不同理解,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将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音乐,中国传统音乐的内涵及外延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中国音乐不仅仅是对传统音乐的传承,同样也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接受和按照西方音乐理论进行相应的创作及改编。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人按照本民族固有的音乐表现方法和形式,对音乐进行的创造,它不仅仅包括从古自今流传下来的作品,还包括借鉴吸收外来精华所创作的音乐作品。
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的表现形式,是包括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以及杂技、表演在内的因素和艺术。戏曲起源历史悠久,在原始社会便已开始萌芽,经过漫长的丰富、改革和发展,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艺术体系,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原名杂居以及明清传奇、近代京剧、地方戏,它们共同组成了中国传统的戏剧文化。
二、 论中国哲学对传统艺术的影响
一个民族、时代以及社会的发展,与本民族的哲学和艺术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哲学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观念和学说,是社会意识的能动反映,而艺术则能更好地将这些观念和学说以抽象或具体的形式展现出来,我国传统的艺术作品中包含着哲学的深刻观念和内容,它不仅是时代精神的体现,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能有效地带动民族精神的形成。艺术与哲学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从广义上来讲,艺术也是哲学的一部分,对这一观点的强调,是对民族化的艺术形式的集中体现,也得以建立现代化美学的哲学研究体系。中国传统艺术作品在其理念表达以及观念展示中以抽象性、写意性以及表现性为主,都是源自于与中国传统哲学之间的联系,以哲学的视角对中国传统艺术进行鉴赏和研究,以艺术化的传达方式来表现哲学精神,也使当前中国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启发。
1.哲学是内省的智慧,着重塑造伟大的人格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是对社会发展的集中反映,而艺术作品则是对社会需求的体现,中国古代处于封建君主专制社会,小农经济以及封闭式的社会发展模式,使得人民更加向往自由、民主的生产生活方式,这种需求体现在艺术作品中,表达了人民对生活的向往。中国哲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人们的思想也随之变化,对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也就趋于多样化,而作品所表达的哲学精神和诉求则没有发生太多的变化。
中国传统哲学是内省的智慧,是对人和世界的认知,它致力于塑造人们伟大的人格。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本质区别在于:将最高真理理解成为一种对德性的认知和感悟,它依附于人的社会关系,而不是重视对客观对象的分析、解释、区分及推理。中国哲学的“自觉性”是其他哲学体系所无法企及的,这种自觉性是对宗教观念意识的淡薄,这也是哲学研究者常说的问题,这种淡薄是对君主制度、伦理制度以及封建专制制度的遵从,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其他国家哲学在一定程度上拥有相似的特征,但在一些方面也有区别。
中国传统艺术的创造核心动力来源于作为主体的人的精神,在意识水平的基础上不断深入和发展。“情动”是一种内在的动力,区别于西方美学常说的外在动力,中国的古诗、词中便能简介的体验到作者的愁绪,忧患意识是相对固定的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发展条件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2. 中国传统艺术的人性化发展道路
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被看做是一种德性化人格的发展道路,艺术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并没有要求客观事物要与艺术作品相符,反而更加强调以“意”为主要表达目的,以“传情达意”为主要表现形式,因此,艺术作品也可以“形不似而神似”。艺术创作者要在具备一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培养健全的人格以及较高的精神境界,在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要着重强调“意诚”,艺术作品能从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人的精神境界。中国美学没有过分的追求形式美,而是将形式以一种启示、象征、道理、人格的形式表现出来,哲学上对人格的追求导致了艺术上写意的原则。中国的艺术家和美学家在进行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兼顾神似与形似。因此,反映时展需求、展现时代精神的中国传统艺术与中国哲学在内容和形式上保持一致性,以反映社会发展实际的艺术作品来引起社会效果,成为理想作品,以一种豁达的力量,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
3.哲学对艺术的影响
哲学和艺术作为人类精神和文化领域的两座高峰,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的思维等领域和方面的研究,具有普遍性和规律,艺术是对人类感性方面的体现;哲学是人类理性认识的最高表现形式,艺术则是人类感性认识的最高表现形式;哲学通过美学这一媒介,对艺术研究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同时,艺术也通过自身特殊的表现形式,对哲学理念以及观念进行传播和体现,对哲学产生一定的影响。
哲学对艺术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艺术家的影响方面,艺术家在进行作品创作时,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并将这些影响通过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是相对古老且非表象的经验关系,艺术作品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并不是栖息于艺术家而生的,同样也不是艺术家所独有的属性。
哲学对艺术的影响,体现在一大批理性艺术作品的涌现以及促进艺术潮流的形成。艺术潮流的形成与哲学思想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艺术潮流在其形成的过程中具备不同的哲学基础,尽管艺术在总结之后,便不再具有哲学意义上的发展可能性,但仍然依赖于哲学理论,不同的艺术品是对不同理论和哲学体系的反映,这些艺术品的共生共存以及多元化的发展状态,使中国哲学对传统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艺术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是对艺术的体现。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作品中,并非是所有的艺术家都会将哲学思想包含在作品创作中,也并不是每个中国传统艺术作品都具有哲学性。艺术对哲学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思维能力的创作方面,还表现在以艺术作品感染下的社会思维的变化与发展,艺术作品为哲学思维和方法的传播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这也是哲学的重要组成方面。
三、 以道家思想为主的中国哲学对传统艺术的影响分析
在中国哲学中,道家思想是极具代表性的,任何国家及社会都具有其相对应的艺术表现形式。道家思想的基本精神是“自然无为”,是顺应事物自然发展规律而不加以强制的思想。老子思想认为,自然已经是事物发展的理想状态,而无为则是保持这一理想状态的基本方法。道家思想面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实际,深入到人的心灵,从自然中寻找到一种人们解决自我的方式。道法自然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同样也是中国哲学的最高和基础法则,在诸子百家思想碰撞时期,道家思想以一种固执的方式守护着人的精神尊严,以一种超越人生困境以及世俗情形的方式,使人获得宁静的心境。老子的无名、守静笃、致虚极以及静观玄览的审美观念和认知观念创造关于艺术的鉴赏的审美范畴。
我国的传统绘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悠久的历史发展积淀,是对中国古典审美价值观的突出表现,中国绘画受到儒、法、道等思想观念的影响,成为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画的题材选择主要包括:山水画、人物画以及花鸟画;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工笔画和写意画;中国画的题材选择以及表现形式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较深,其绘画素材多取于自然物象,并在其基础上进行线条、墨色以及形体的表现,讲求整体的统一性和道法自然的思想统一。老子哲学中的思想是对美学意境的体现,而美学意境也是对中国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中国画讲求神似,而对形似则没有太多的要求。从中国画的整体结构上来说,中国绘画讲究天人合一以及内在的和谐统一,《庄子・齐物》一文中指出,天地与我兵圣,而万物与我为一,天与人均为自然而展开,中国绘画也遵循这一观点,讲究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以及天人感应这些辩证的哲学思想同样也是辩证的思维模式,是与中华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所积淀形成的内敛、平和的民族性格分不开的,讲究整体,倡导和谐。中国绘画追求天人合一,对精准形的反映并没有太多的要求,追求具体化的抽象事物,在内容与形式上达到完美与统一的艺术,正是在这种哲学思想的引导和作用下,中国绘画在题材选择以及表现手法上才能形成独特的审美意象和艺术取向。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道家思想贯穿于其中,宗教与艺术发展紧密联系,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并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艺术,从另一方面来说,中国哲学深深影响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
四、结语
越来越多的哲学研究表明,中国精神文明的和谐是未来世界发展的新希望,中国在几千年文化积淀和传承的基础上,已不仅仅是中国人的文化,同样也会对世界文明造成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这一哲学与中国传统艺术理念的融合,将逐步发展成为哲学体系及文化体系中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反映是对现实社会发展及事物本源的体现,这不仅仅是通过自身经验的积累发展而来的,还有一部分是通过艺术的方式发展而来的,使中国传统哲学更趋于哲理化。
在当前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中,在多元、立体交叉大的文化语境里,要如何研究和发展我国的文化美术事业,我们应该怎么样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明确的认识,深刻理解和把握我们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传统的内涵,这对我国文化艺术及绘画艺术的发展、创新具有实质性的深远意义和价值。当代中国油画在受到西方绘画影响的同时,也开始了对于我们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回归。
我国当代油画面临的现状是进入21世纪,随着西方的各种艺术思潮的影响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带动下,不仅使得一些艺术家迷失了方向也使我国当代油画艺术的审美和评价标准模糊不清。
一些中国当代的油画艺术家由于自身对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淡薄,导致思想上越来越多的受到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影响,而这种影响表现在作品上便是缺乏中国特色和文化内涵,使作品失去了应有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由于西方发达国家通过艺术市场,攫取了中国当代艺术的评判权,使得一些中国的油画家盲目地迎合西方文化艺术的评价标准,得到西方策展人的承认,从而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汇聚中华人民几千年的智慧和劳动,它经历了古老的彩陶和文字的发生时代,经历了青铜时代,在历史的传承中,我们的祖先创造发展了自己特色的漆文化和茶文化,有附和自己文化和历史的雕塑,建筑和家具,享有丝绸之国,瓷器之国等美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中国油画艺术应该是以其灿烂的民族文化为背景,向世界展示一个历史悠久,蓄势待发的一个民族。中国油画艺术应该既能表现我们的民族精神又能体现时代的风貌。所以,当代油画中有必要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应认识到其中的迫切性,中国油画的文化语言才会真正走进世界,立足于世界,被人们记住。
我国当代油画艺术创作的提升有赖于艺术家建立自身传统文化修养和艺术修为。面对文化的全球化,作为中国油画家不仅应该熟知哺育自己成长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分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还应了解和研究西方的各种艺术语言,以此来提升自己的艺术文化修养。
中华民族就是一个不断融合、不断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的民族,许多少数民族完全与汉族融为一体。对外来民族文化艺术的引进、选择与吸收融合的过程中,促进了中国艺术的发展。如印度佛教文化的进入,在艺术上丰富了中国的绘画、雕塑、舞蹈和音乐的发展。佛教绘画传入中国后,迅速的提高和丰富了民族绘画的技巧和表现力:比如闫立本、李思训等画家吸取佛画中金银色和其它多种强烈色彩的手法,创立了金碧山水画。
因此,中国当代油画家需要正视传统文化,充满自信,唤起主体民族意识,使中国当代油画作品由于继承了民族文化精神而具备更高的艺术价值。
进入21世纪,通过其开放包容的特质,中华民族再次走向伟大复兴的道路。同时,中国的改革开放也给中国油画带来了外国的艺术思想,随着西方的艺术思潮迅速在全国的传播,给封闭以久的国内艺术界带来新的气息。但是,当时中国只单纯的对西方艺术思潮和西方现代艺术各流派的借鉴和挪用,并没有自己创新。紧接着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带动下,伴随着后现代艺术思潮涌入导致一些艺术家迷失了方向。针对我国当代油画的艺术审美标准应该怎样确立,判断和评价,其发展应该如何评估,油画艺术的基本价值应建立在哪些基点上,国际文化艺术领域都在反思和审视当代和后现代艺术的状态,并认为应该重建本土文化精神,重新认识本民族传统的艺术精神和文化品质。
一、对当代艺术的基本分析
1.当代艺术的概念
笔者经过研究相关的资料,对当代艺术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当代艺术主要指具备现代语言的艺术,其对艺术元素有丰富的理解和多种表达形式。在时间上,当代艺术是当下时代的艺术,是一种具备现代精神的艺术。
2.当代艺术的特征
(1)艺术语言的创新
在以往文化艺术发展的历程中,人们运用传统的审美法则对于艺术语言的描述比较单一。当代艺术能够突破传统艺术的限制,有效创新艺术造型,艺术表达形式也越发多样。与传统艺术相比,当代艺术更能凸显创作者的理念。创作者充分应用各种艺术材料、艺术媒介和环境因素等,实现对艺术语言的不断创新,使艺术的表达形式丰富多彩,让人们可以认识当代艺术的具体特征。(2)表达内容更趋生活化艺术源于生活。近年来,我国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内容更趋向于记录人们的真实生活。当代艺术将传统的艺术元素与现代的艺术题材相结合,能够有效拉近实际生活与艺术之间的距离,使艺术更好地为人们所理解。可以看到,有些艺术家会以实际生活中的日常用品为原料,经过加工和艺术创作,展现人们真实的生活状况,以艺术的表现形式提高人们对生活的关注度。这种形式可以引起人们的反思,使当代艺术的价值更加深刻。(3)艺术表现形式不够确定艺术的概念比较抽象,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艺术的认识具有较大差异,这让艺术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人们对当代艺术的创作形式不再有严格的要求,对创作技巧也不局限于传统的方式。综观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可以看到,不同艺术家的表现形式存在较大的差异。当代艺术更加个性化,能够展现不同的风格,人们从中也可以更多地了解艺术创作者传达的理念。此外,在艺术种类划分方面,当代艺术也表现出更大的不确定性,各艺术类别之间的划分更加模糊,很多艺术类别之间往往存在交叉的现象。
二、当代艺术与中学美术教育融合的价值
教育事业势必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尽可能地完成人们的预期。在中学美术教育中融入当代艺术具有一定的价值,不论是对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还是对文化艺术的传承,都可起到显著的作用。
1.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当代艺术
笔者分析我国中学美术教育的现状发现,目前在一些学校,美术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不够新颖,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这种教学形式难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利于提升中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效率,难以达到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今天,素质教育获得较大发展,教育者对美术课堂教学更加重视。教师将当代艺术与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融合,可以培养学生对当代艺术的学习兴趣,也能够通过相关美术知识的教学,逐渐引导学生对当代艺术的内容及相关作品产生新的认识。在这些艺术作品的影响下,学生的艺术创作理念、审美观念也会发生改变,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当代艺术。
2.充分调动学生对艺术的学习兴趣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使教育者认识到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美术是艺术的组成部分之一,学生对此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可以为他们学习能力的提升带来较大的帮助。当代艺术与中学美术教育的结合,有助于美术教师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掌握美术知识,以多种新型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主观能动性,继而为中学美术教学效率的提升奠定基础,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新型的艺术人才。
3.提高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由当代艺术的特征可以看出,当代艺术具备不确定性,艺术语言和表达形式多样,将其与中学美术教育结合,有利于学生采用多种丰富的形式,创造更加多元化的艺术作品。当代艺术作品的独特表现形式,能够实现对学生思维的拓展和想象力的培养,继而可以强化学生的艺术创作创新能力。长此以往,学生从当代艺术作品中汲取更多创新性的艺术元素,有助于提升中学美术教学效果。
三、当代艺术与中学美术教育融合的原则
中学美术教育的内容与当代艺术存在一定的差异,两者的融合只有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够充分发挥教学价值,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文化艺术的传承奠定基础。
1.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原则
教育是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将当代艺术与中学美术教育有效融合,旨在提高学生对美术的掌握程度,提高他们的艺术创作能力。新课程改革提出,教育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此,两者的融合必须以贴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基本原则。教师必须充分考虑中学生对各种当代艺术作品及其价值理念的接受程度,提高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度。只有这样,才可以选择更加适合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2.直观性原则
艺术是一种较为抽象的概念,人们对艺术的理解有所不同。在中学美术教育中融入当代艺术,可以引导学生对各类艺术形式产生直观的感受。在教师的辅导下,学生可以对艺术形象有新的认识。教师可以直接给学生展示一些当代艺术作品,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感受,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也可以引导学生对当代艺术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3.积极的引导性原则
在当代艺术与中学美术教育的融合中,教学内容应体现教育的价值,教师应带领学生从更多不同的角度认识社会,积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在这种原则的引导下,当代艺术融入中学美术教育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方式,将更能突出其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当代艺术中反映社会现象的艺术作品,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辨别周围的事物,更加深入地理解生活。
四、当代艺术与中学美术教育融合的教学模式研究
1.艺术作品的赏析与兴趣培养
在美术教育中,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在当代艺术与中学美术教育融合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和探究艺术作品,借助各种问题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如,一些著名艺术创作者在创作的艺术作品中,运用了“重复”创作的手法,教师便可以结合我国古代的艺术形象——秦始皇陵兵马俑为学生讲解,帮助学生理解“重复”创作手法。之后,教师让学生对此展开讨论与分析,并借助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当代艺术作品对材料的选择与应用,从而逐渐培养他们对艺术的学习兴趣。
2.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意识
我国中学美术教育,旨在带领学生对美术作品有更多的认识与了解,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艺术创作意识。现阶段,在中学美术教育中融入当代艺术,能使学生对艺术产生更多新的认识,逐渐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意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美术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临摹一些当代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根据自身的理解,创作出个性化的艺术作品,从而促进学生艺术综合素养的提升。
3.利用多媒体技术展开美术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