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现状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04 15:09:2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教育技术学现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教育技术学现状

篇(1)

为了解广西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配备、管理及使用的现状,广西教育技术装备中心于2015年7月面向全区12个设区市发放问卷,以期了解广西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的现状。经统计分析回收问卷,发现了当前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1问卷对象及问卷数量

1.1问卷对象本次问卷对象为学校分管装备工作负责人、小学科学教师、初中理科实验教师、中小学图书馆(室)管理员等。1.2问卷数量共发放问卷363份,回收问卷312份,有效问卷290份,问卷有效率为79.89%。

2对问卷结果的分析

2.1学校功能室用房分析“贵校已有的功能室用房情况”问题的选项结果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图书馆(室)、体育器材室、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依次排在前4位,说明大部分问卷对象所在学校都已建设上述功能室。排名后3位的功能用房类型为理科准备室、理科实验员室和文科专用教室。其中,文科专用教室最少,仅有11所学校建设有此类功能用房。2.2学校教学仪器设备的经费投入及图书馆(室)经费投入来源分析学校教学仪器设备的经费投入及图书馆(室)经费投入的主要来源为县级投入、学校自购和自制、自治区调拨和市级调拨;而社会捐助及其他来源只占了极小的一部分。2.3学校图书馆(室)使用分析学校图书馆(室)开放时间见图2。由图2可以充分看出,学校图书馆(室)每周开放时间在10h及以内的学校数量占78.28%,只有21.72%的学校每周开放时间为10h以上。这一结果与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于2015年5月20日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应用工作的意见》(教基一〔2015〕2号)文件要求(中小学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原则上不少于40小时)相距甚远。图3为学校图书馆(室)开放方式的调查结果,由结果可以看出,“开架(学生入库选书)”占了大多数学校,达到66.21%;剩余的33.79%的学校为“闭架(管理人员入库选书)”。2.4学校实验室使用及课外开放分析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使用频率相对较高,使用课时较多;大多数学校无课外开放实验室机制。2.5学校实验室管理分析由学校实验室管理结果可知,65%的学校属于“一般管理”,20%的学校为“盘架式管理”,10%的学校为“计算机账目管理”。2.6学校实验室建设分析调查结果显示,资金、实验室的利用率及领导的重视程度极大地影响着学校实验室建设。其中,“缺少资金”和“不能充分利用”成为学校实验室建设的主要瓶颈,分别占到问卷对象的56.2%和50.0%。2.7学校装备管理人员培训分析图4为学校装备管理人员的培训结果。由图4可知,没有固定培训学习时间的学校实验室、图书馆(室)管理人员为64.50%;每学期进行一次培训学习和每学年进行一次培训学习的管理人员分别为20.00%和12.06%。

3改善现状的对策

3.1以“全面改薄”为抓手,提高学校装备标准化水平以“全面改薄”工程为依托,加强学校校舍建设,健全各类实验室、功能室的设置,充分解决实验室、功能室用房不足的问题;按照国家及自治区有关标准配备基本的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实现“保基本、补短板”的“全面改薄”目标;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实现“全面改薄”目标的基础上向标准化迈进,配足、配齐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努力做到“配备一所,达标一所”;引导有条件的地区建设现代化教育装备(如建设创新实验室、心理咨询室等),促其切实提高学校装备的标准化和现代化水平。3.2出台管理规范,制定评估细则根据国家现行标准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及时制定全区实验室、图书室(馆)标准化建设评估办法及细则,为学校实验室、图书室(馆)建设,规范化管理,仪器设备及图书配备与应用,实验教学等工作提供标准和模式;认真研究制定实验教学评价标准。3.3增加实验操作考试的权重,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1)积极开展初中毕业升学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确保实验教学的开课率及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发挥考试对仪器配备和实验教学的促进作用,纠正实验是为了考试的错误认识;加强考试内容和方式的研究,着重考查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验动手操作的能力,避免因机械式训练学生而忽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倾向;应把学生的实验操作考试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甚至纳入中考总成绩之中。(2)研究制定理化生实验考查评价体系,将学生平时的实验操作成绩、学校实验教学计划、实验教室使用记录、对实验仪器设备的资金投入等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促进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1]。3.4强化督导检查,完善装备工作评价体系研究制定办学条件中装备部分的评估标准,全方位体现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的要求;大幅增加教育技术装备在整体评估体系中的权重,即通过制定科学、系统的装备指标评估体系达到以评促建、以评督建的目的;研究制定中小学实验室及功能教室评估细则,将各功能室的建配管用赋予不同权重的量化指标;表彰先进,以典型引领带动区域装备工作整体水平的提升。3.5加强实验教师及装备管理人员队伍建设(1)加强实验教师及实验管理人员、图书馆人员的绩效评估工作。建立健全学校教育装备使用效果、实验活动效果、图书馆使用效果的评估机制与评估办法;完善主讲教师与实验辅助人员、图书馆人员的任务与职责,探索和推行评估实验准备工作量、利用图书馆开展主题活动工作量的方法;将学生实验操作技能考试结果、实验探究活动的评价结果纳入学科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年度绩效考核之中。(2)科学设置实验和图书管理岗位。明确学校实验和图书管理岗位编制、职称结构;尝试实验教师职称评定途径与办法;鼓励优秀教师开展实验教学研究、实验教学活动。(3)多途径提高实验教师业务水平。开展实验教学及实验室管理的专业培训,特别是加强对薄弱学校实验教师及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培训工作,以提高任课教师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教学能力;在常规面授方式上创新培训模式,创建全区实验教学及管理网络培训平台,让全区所有实验教学及管理人员都有机会参与网络培训和业务考核;定期开展全区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评选、全区实验教师操作竞赛等活动;激励广大教师热爱实验教学,善于从事实验教学,努力研究实验教学,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6以信息化手段推进实验室管理的现代化利用网络技术搜集、存储、加工、输入、输出实验管理和实验教学的信息,实现无纸化办公;全力推进全区统一的集信息采集、管理、应用、查询、统计、分析于一体的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平台,以便让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全面、实时、动态地掌握辖区内的基础教育装备信息,并可实现实时监管全区的教育资产、装备及实验教学管理活动的目标;优化资源配置,有效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为各级政府、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2]。3.7加大投入力度,形成图书、仪器配备经费保障机制按照国家相关文件要求,确保部分实验室和图书馆(室)建设经费用于实验教师及图书管理员的业务培训和仪器设备的日常运营、维修、更新;图书馆(室)定期开展剔旧工作;积极推进标准化、经费制度化;积极探索教学仪器设备产品监督检验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教育装备经费使用监督与评估机制。

参考文献

篇(2)

1.外语教学中引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必要性

1.1是增强教学效果的需要。

从现今社会发展状况的分析可见,计算机在教学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心理学家对人的感官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以往英语教学中的单词、语句等知识,用文字或者静态的图像对学生教学时,可能让学生生出一种乏味感,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但是,使用电脑程序却大不一样,可以把静态的知识变成动态的事物,让人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接受。

1.2是现今课程改革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外语这一技能,现今外语教学课程的改革要求在不断提高[1]。外语作为一门交际语言,在日常生活中和商业用途中应用得都特别多,语言对于人的感官有着直接的冲击力,刺激着人的感官,通过人的感官对语言的识别进行相互交流。现今众多媒体对于语言的传输都在一定程度上运用技术,尤其在外语教学中更是需要大量应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对于教学质量、教学效率等的提高有积极的影响。

1.3是强化教师作用和优化教师资源的需要。

很多学校由于扩招导致教师资源远远满足不了现今的教学。从2011年进行扩招后的系数统计来看,普通高等学校中的师生比例大概为1:20。对比高校师生标准比例1:14,2011年的比例严重偏低,据统计按照这样的比例分析,高校最起码缺少几万名教师,尤其是外语基础学科更是缺乏大量教师[2]。为了满足教师资源的需求,引进现代教学技术,是平衡教育界师生比例的必要途径。

2.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优势

2.1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扩大信息输入量。

每节课堂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给予学生太多思考、研究的时间,不能实现有效地学习。那么,在引进现代化教学技术之后,虽然课堂时间有限,但是,学生有了更多实践时间,也有了更多思考、研究的时间,不仅如此,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术把静态知识变成动态事物,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思考,扩大知识面,从而进一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扩大信息的输入量[3]。

2.2促进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模式的多元化。

学生在学习中,如果仅靠教师的灌输学到知识,不算真正学到了知识。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经过自身不断地思考、研究获取的结果,才算是真正学到手[4]。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单纯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这种单一而又单向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在引进现代教育技术之后,计算机网络技术让外语更加活跃起来,不再是单向的教学模式,而是基于教师、媒体、学生三者之间的学习模式。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使用现代技术应该注意的问题

3.1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问题。

在多媒体教学中,可能由于学生的自由度过大,极易造成学生忽视教师,从而偏离学习目标。教师是教导学生的根本,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只是起到一个网络辅助的作用。凡事有利也有弊,计算机网络教学技术也一样。它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计算机网络本身所具备的技术是相当复杂的,这给教师增加了职业负担[5]。学生对于学习外语的兴趣,大多都是在计算机多媒体的教学技术影响下产生的,因而大多数学生对计算机也有浓厚兴趣,教师可以从这个环节找到突破口,加强教师对计算机技术的学习,了解如何应用计算机,如何解决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技术问题和设备问题,从而影响学生对外语的学习兴趣。一堂课下来,教学目标是否已经达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上课之前的准备工作,以及在上课之后的补充教学活动等,并不是在技术设备本身。所以,对于课前备课、拟订教学方案、制订教学计划等都需要教师有个好的规划。

3.2自制力较差的学生的管理问题。

在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之后,可以在课堂上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发挥个性的学习平台,学生根据自身的时间、水平、特点等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把静态的知识变成动态的,抽象的变成具体的,增加知识的多角度、多维化的方式,进而把知识准确地陈述出来,而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仿佛身临其境一般,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灵感,为学生学习外语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然而,如何对待那些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将成为教学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4.结语

本文针对现代教育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具体分析,通过研究了解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有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强英语教学效果。对这种现代技术的扬长避短,必将促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和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葛萍.现代教育技术和外语教学[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

[2]何高大,范姣莲.大学生对计算机辅助外语学习的态度和效果的调查报告[J].外语电化教学,2011(03).

篇(3)

一、农村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的现状分析

1、重装备、轻管理

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可以看到,在各地的学校,各级领导都十分重视其发展,尤其在教育技术装备工作中,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装备,谋求成为地区的一个类型学校的样板,这应该说是较为可喜的事情。然这些学校花巨资装备的教学设施,由于忽视管理,造成管理跟不上,配备多少、损坏多少,不能发挥设备的作用,造成很大的浪费,这种现象应该说较为普遍。比如,电脑室有硬件投人,无软件资源或软件资源开发的量与质不足。软件建设落后于硬件建设,资源库软件与硬件技术不匹配,造成电脑室电脑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长久如此,电脑室形同虚设。

2、教育技术装备配置不合理

现代技术设备配置不够合理,功能闲置多。设备的分配是按同一个标准配置的,没有考虑到城乡间的差异,导致有一些设备闲置,极大的浪费了资金和资源。拿我校为例,全校只有一个专业的音乐老师,而音乐室却配备了两台钢琴,平时只能用其中一台,导致另一台被闲置在一旁,无人问津,而美术室的情况也差不多是如此。然而在使用频率较高的电脑室,电脑硬件落后,数量也不多,所以上微机课的时候几个学生同时使用一台机子,这样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也必然打了折扣了。

3、教育技术装备利用率不高

硬件资源利用率不高,很多学校网络教室的利用率很低,只是应付外来参观和观摩教学,平时闲置在那里。还有远程教育接收器,原本是为了让老师们有一个继续学习的平台,然而实际上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再比如多媒体室,在农村中学,利用多媒体设备上课的教师也不多,所以多媒体室多数时候是空的。像这样的情况相信在很多农村中学中是常见的。

二、完善农村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的使用策略

1、建立规章制度,强化教育技术装备管理

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建设是前提,配备是条件,管理是手段,使用是目的,教育技术装备出发点和归宿都是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为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服务。该区在“校校通”、“四配套”、“优质资源送下乡”等工程管理上强化管理和使用,以制度为保证,市教育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意见》,统一印制了计算机教室、实验室、图书室等各项规章制度,统一印制了仪器设备专用账册和使用记录簿下发到全区各中小学,各校做到一室一账,便于学校对各室财产的管理。

2、开展各项竞赛,提高教学设备使用率

开展各项操作竞赛是提高教学设备使用率的一大法宝。一年来,紧紧围绕教育装备管理与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的原则,多层次开展实验操作技能竞赛,全面提升教育装备设施使用效益,更好地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会同区教研室在辖区中学举办为期七天的省级实验操作技能大赛培训,在培训基础上通过技能考核选拔优秀教师参加省、市实验操作技能大赛。邀请市教研室和区教研室专家对参加省、市初中物理、化学、生物教师实验操作技能大赛选手进行强化培训。组织了初中化学、生物教师实验优课竞赛,从中评出优秀选手参加市优课竞赛。根据省教育装备要求,积极开展网络读书活动,在全区中小学走校串班下达目标任务,积极宣传、精心组织,定期督查,鼓励师生投稿,超额完成了市教育局下达的目标任务。

3、强化督导评估,发挥教育行政职能

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率是一项日常工作,也是装备中心的工作重点,一直常抓不懈,区教育局不定期组织人员进行抽查,重点检查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图书室、仪器室、实验室及器材室等方面的管理与使用情况,对教学仪器的科学存放,过程管理的具体落实,原始资料的整体归档,逐项进行检查。对检查中发现问题较大的学校,限时进行整改,以此提高设备的使用率。为加大督导评估力度,该局将抽查结果与年终目标考评相结合,使设备完好率和使用率真正深入学校,深入人心。

4、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教育技术装备要发挥真正效益,需要一支稳定的、有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的教师和管理队伍。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观摩课、研讨会等形式,对设备管理人员和教师进行培训,并选拔了10名优秀教师参加小学图书、小学体育、小学科学的省级培训,装备中心的一位同志跟班进行学习,保证了培训质量和效果。

三、小结

随着各校教育技术装备的大量增加,如何科学管理与高效使用问题便突显在了我们面前。唯有把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设施和教学设备管好、用好,延长使用年限和提高使用效率,才能充分发挥其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为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进提供必要的条件。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09020303

0引言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师范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在师范院校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就是让学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能,树立信息化教育的新思想、新观念,培养将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教学活动的能力。为了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现状,笔者通过文献查阅,了解到目前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重要性的充分认识。近几年,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普及和应用,促使了现代教育技术的蓬勃发展,使得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作为未来教师的免费师范生能否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将会直接影响到未来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效益,因此,各高等师范院校都加强了师范生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力度。

(2)教学内容庞杂且教学课时少。目前,各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没有统一的教材,而且教育技术学本身还存在许多有待探索的问题,因此各校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尽相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课时相对比较少,学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很难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如此多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多媒体课件制作知识。

(3)实践教学比例不足。《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基础课程,只有理论没有实践是很难实现其教学目标的。但近年来高校持续扩招,在校学生的急剧增加使得教学设备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大大减少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大部分面向全校师范生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学校,由于教学设备及教师人数等的限制只开设理论课而将实践环节省略了;而有的学校为了保证实验教学,将《现代教育技术》改为限选课,限制选课人数。这些做法都不利于提高学生实际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1《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现状分析

为了了解免费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现状,笔者选取了教育部直属的211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上半学年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一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3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297份,有效率99%,在发放的问卷中,男女的比例分别为31%、69%,这个比例符合师范大学男生少女生多这个一般规律。在调查的学生中有144人为文科专业,所占比例为48.4%,有137人为理科专业,所占比例为46.1%,有1人为工科专业,所占比例为0.3%,其它学科类型的学生有15人,所占比例为5.2%。这表明被调查的学生所学专业非常广泛。

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层面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

1.1教学内容

通过对样本的调查发现,对这门课的教学内容兴趣一般的学生有36.7%,比较感兴趣的有40.0%,很感兴趣的学生有15.5%,不感兴趣的学生有6.5%,对这门课一点也不感兴趣的学生所占比例为1.3%。

数据显示,有一半的学生对这门课的教学内容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但是对这门课兴趣一般的学生比例也比较大,这说明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还是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1.2课程设置

在对学生课程学习兴趣调查中,我们发现多数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还是有兴趣的。其中,兴趣一般的占20.5%,较有兴趣的占32.1%,很有兴趣的占38.7%,不感兴趣的比例为9.2%,这说明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还有待进一步的改进。具体到学生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设置的意见和对理论、实验的教学兴趣,由图2和图3可知。

50.5%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是理论课较多而实验课较少,数据反映大部分学生对实验课教学还是很感兴趣的,其比例占到了59.0%,而对理论课的兴趣不是很高。这说明目前的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只有对实验课和理论课的课时比例做适当的调整,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1.3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之间进行积极且有效互动的一个动态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和帮助者,要为学生的智慧和潜力的发挥创造合适条件,同时为不同学生提供选择的可能,还要注意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采取符合学生学习和发展要求的教学方式。下图是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上教师采取何种教学方式进行讲授的一个调查。

由图4可知,有30.3%的教师采取的是研究性教学,6.0%的教师采取的是探究性教学,3.1%的教师采取的是混合式教学,而采取传统讲授式教学的比例则占到了60.6%。这说明大部分教师仍是采取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只有部分教师采取的是探究性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等比较新颖的教学方式。显然,在信息快速增长的现代社会,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仍是采取传统单一的讲授方式,是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的。

1.4学生态度

在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显示,所有的学生都认为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是有必要的,只是在认识程度上有所不同,如图4所示。这说明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符合学生的学习意愿,同时也说明了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再者,通过图5也可以看出,56.2%的学生想通过这门课学习如何进行教学设计,7.7%的学生想通过这门课学习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还有31.6%的学生对理论不感兴趣而是想学习技术,仅有4.5%的学生认为学习这门课只是为了凑学分。

1.5教学效果

1.5.1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内容包括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学理论、教学设计原理等。为了了解学生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笔者对学生理论课的学习效果做了调查,调查情况如图6所示。

由图6可知,有58.9%的学生都认为教学设计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同时这部分又是学习的重点,也是最有价值的部分。在学习教学设计后,对能否在微格实验教学中上好一堂课的调查中显示,13.8%的学生认为教学设计能力很强,43.5%的学生认为能力较强,37.6%的学生认为能力一般,只有5.1%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具备教学设计的能力。这说明通过对教学设计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根据教学设计的原理来设计一堂课。

1.5.2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实验课教学效果的好坏对学生掌握知识有着很大的影响。调查发现,学生对多媒体课件制作和基本软件操作的掌握情况为:7.5%的学生认为掌握很好,41.1%的学生认为掌握良好,40.8%的学生认为一般,10.6%的学生认为不好。由数据可知,大多数学生对多媒体课件制作和基本软件的操作还是比较熟练的。

2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的建议

基于对免费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笔者认为在免费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

2.1教学内容的选取

《现代教育技术》这门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未来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注重教学内容与实践的结合,教育思想、观念、意识、技术和方法综合培养的结合,最终将知识与实践能力融为一体,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而对于不同专业的免费师范生,在内容的选取上应该注意到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差异,例如在基础理论和复杂概念内容的选取上应进行适当的删减和合并,甚至有的可以只做原则性的概述,这样才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同时在教学内容的选取时应注意略去一些陈旧的知识内容和与其它课程重复的内容,适当缩减专业性知识很强的内容,如Ku波段卫星IP信息接收系统等,再者应适当补充一些在教育教学中常用的新理论、新技术等实用内容,这样不但照顾了不同专业的学生,同时也丰富了教学内容。

2.2教学方式的选择

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以及新的学习理论的出现,学生们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新的学习方式下,掌握知识的过程已有所改变。过去是从书本或者教师的口中得到知识,而如今的知识获取途径将不单纯是从书本上或者老师的口中,而是从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得到,是通过学生自主思考、共同考虑、共同讨论和分析验证后得到的。这就要求教师思考在课堂上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够适应新形势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只有40%左右的教师在讲授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时采取的是研究性教学、探究性教学或者是混合式教学方式。笔者认为,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研究性、探究性、协作性和自我驱动式学习,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因此,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中应鼓励教师多采取新颖的教学方式,这样才可以适应目前的教学。

2.3课程的合理设置

目前,师范院校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课时相对较少,而华中师范大学设置的是42个课时,相对来说是比较多的,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使师范生能够学到更多更有用的知识,这就要求设置合理的课程计划。所谓设置合理的课程计划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界定学科内容、研究教材的教法和确定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最优比例,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更合理的教学内容。

3结语

为适应信息化教学的要求,提高免费师范生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应对免费师范生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进行适当的改进,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将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引入课堂,同时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现代教育技术可持续发展的潜能,为我国培养专业精湛高素质的合格教师。

参考文献:

[1]张莹莹,周婷婷,赵雪峰.关于《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现状调研[J].软件导刊,2010(10).

[2]刘兴波.基于信息素养的高师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与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4.

篇(5)

关键词:教育技术公共课 学习态度 师范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1 前言

随着教育部2004 年12 月《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颁布,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在各类师范院校中得到深入开展,目前已逐步成为师范院校师范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1]但是,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自身的迅猛发展、日新月异,该课程没有及时跟上技术的发展,没有从总体上摆脱传统模式,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目标,存在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尤其近几年,高等师范院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多,这给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开设增加了困难,教学所需的基本条件难于实现,教学疲于应付,成效不尽如人意。[2]因此迫切需要探寻一条适合时展的,开放的、高效的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改之路。

由于课程改革涉及的因素非常广泛、复杂,本研究仅试图从师范生对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学习态度现状入手进行分析研究,希望能够对课程的改革和完善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而态度是由一定对象引起的,从内容上看影响学习态度的因素也相当复杂而多样。一个学生对他所在学校的态度,对教师和同学的态度等,都可能会影响到他的学习活动,构成学习态度的有效内容。但这样一来就势必要讨论到学生生活中的极其广泛的现象和问题,这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本文只从几个关心的客观因素入手进行研究。

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是问卷调查法,主要工作是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和回收,调查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问卷设计

学习态度调查问卷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师范生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生源等题目;第二部分,学习态度的调查,共30题,采用了李克特五点量表法。

学习态度指学习者对待学习比较稳定的具有选择性的反应倾向,是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内部状态。[3]根据社会心理学有关态度的理论,态度包括情感体验、认知水平和行为倾向三个方面。问卷以态度的结构作为一级指标,在一级指标下又确定了八个二级指标。其中认知水平包括两个二级指标:对上此门课意义的认识和结果认识;情感体验包括两个二级指标:对此门课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行为倾向包括四个二级指标:学习主动性、排除困难、抗拒干扰和完成作业的行为表现。

2.2 问卷效度与信度分析及发放

问卷经过多人多次修改完善保证了其效度。后又采用了Cronbach’α系数信度检验法,对原始量表30个题目进行信度分析。问卷总体Cronbach’α系数为0.807>0.80,信度达到了显著水平,因此可以进行发放。

为了能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们的学习态度现状,笔者主要对已经上过此门公共课的师范类专业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出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20份,回收率为100%。然后对调查数据用SPSSl6.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1 总体学习态度分析

本研究首先对师范生的学习态度总分以及各个一级指标进行了总体描述性统计分析,以检验该校师范生对该门公共课学习态度的总体情况,但从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五分制得分看,无一超过3.5分,说明学生总体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态度并不高。

3.2 差异性分析

本研究以学习态度总分和三个一级指标得分为因变量,以性别(男、女)、生源(来自城市还是农村)、成为师范生意愿(愿意、不愿意)、个人计算机(有、无)和高中文理生(文科、理科)五个因素为自变量,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以检测不同类别的师范生在学习态度上是否存在差异。

4研究结论与建议

4.1 学习态度的总体现状

从第三部分的总体描述性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到,该校师范生对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学习态度整体水平较低,基本处于中等偏下。

从调查结果一、二级指标可以看出,情感体验不佳和求知欲低应该是造成该校师范生对这门课整体态度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并且学习的主动性也没有超过3.5分(达到4分态度为较好)。若这三个主要学习指标得分都很低,那么态度整体水平必然不会很高,因此教师平时应找出影响这几个方面的因素,进而加以改善。

4.2 学习态度的差异性分析

本研究主要从五个与学习态度有关的方面对该校师范生进行了分类和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性比较结果与分析如下:

按性别分类比较,该校女师范生对于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学习态度整体要好于男生并且在对这门课的认识和学习行为上比起男生有更好的表现。这与《学习态度与性别对英语学习策略使用的影响》一文的研究结果一致。[4]

从学生是来自农村还是城市分类比较,来自农村的学生对待该门公共课的学习态度在认知水平上好于来自城市的学生。通过访谈了解,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目前中国的农村相比城市生活水平较低,来自农村的学生更珍惜上大学的机会。第二,当前社会的就业压力,对于农村的学生更加严峻,这使得他们更加认识到学好教师技能的重要性。

按是否愿意成为一名师范生分类比较,可知愿意成为一名师范生的学生对这门课的情感体验要好于不愿意成为师范生的学生,这与客观现实相符合。据了解,他们是想通过上这门课提高自己的教师技能以便更好的就业。

而个人有、无计算机和高中时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不是影响学生学习该门公共课态度的主要因素,并且描述性统计结果也不存在显著差异。

4.3 相关建议

4.3.1 对学校和教师的建议

因为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情感体验不佳,这势必会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也许造成这一原因的因素很多,但不乏会有学校和教师方面的因素。教育技术公共课是一门既重理论又重实践的课程。所谓知行合一,建议学校多为学生提供亲身实践的机会。而教师应当注意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如:可以向学生分析讲解开设此门课程的意义提高学生对课程的认识,明确目标正确引导,精选课程内容,挑选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实验例子等等。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该门公共课的师范生一般非教育技术专业所以他们对其他教学媒体的认识很少,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能力几乎没有。因此必须关注学生原有认识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借助各种教育资源引导学生突破原有经验的局限,主动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发展能力,培养正确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5]另外,由于男生在对课程的认知和学习行为较女生要差,所以教师在上课时应该特别对男生在这两个维度上加以引导。

4.3.2 对师范生的建议

“激励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激励产生于个体内部,是一种希望获得成功、表现卓越的低级动力。”所以学生的自我激励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学生要明确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满足才能激发自身的求知欲。其次,学生要对学习有较强的自我效能感,在学习过程中给自己成功的信心。[6]

另外对于是否愿意成为一名师范生对学习态度的差别影响,建议那些目前师范身份并非本愿的师范生,应当端正态度认真面对现在的师范专业,要有“既来之,则安之”的人生态度。每个专业都有它的存在价值,只有脚踏实地的做好当前的事,将来才会有更多的选择。

而针对来自农村的学生比来自城市的学生学习太度好的情况,需要提醒来自城市的学生:虽然城市生活条件比农村优越,但面对当前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仍然需要不断地鞭策自己努力进取,只有这样将来在社会上才能占有一席之地。

5 研究不足和展望

本次研究只是对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一所院校进行了研究,由于选取案例的独特性,研究结论应用到其他师范类院校可能会存在误差,另外在研究设计方面此次研究只是对师范生的学习态度现状和差异性进行了研究比较。若在后续研究中能够从教育技术公共课的课程特点入手对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因素进行研究并注意结论的推广,相信会对课程的建设起到更积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杜军.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现状及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8(13):78-82.

[2] 孙玉珂.浅谈高师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现状与问题[J].中国科技信息,2005(24):68-72.

[3] 陶德清.学习态度的理论与研究[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188-191.

篇(6)

Abstract:Th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udent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structional design Ability current situation is analyzed,and proposed to improve training and education for student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pecialty instructional design capability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Information Technology;Instructional Design Capability;Cultivate

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核心成分及生存之本。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要肩负起在未来担当教师的职责,所以提高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势在必行。

1.研究设计

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为了能够客观有效的反应本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现状,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研究方法。问卷的结构分为被试者的基本情况调查、对学校多媒体设备资源现状的了解、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教学设计课程理论知识掌握现状的了解和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实践能力现状的了解。

1.2 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及分析

选取伊犁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教育技术学专业大三、大四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选取大三、大四年级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学习状况处于专业学习的起步和比较成熟的阶段,选取专业知识学习的两个递进阶段,使得研究范围广泛、全面提高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及分析如下:本次调查将伊犁师范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其中大三年级29人,大四年级40人,共发出问卷67份,回收有效问卷64份,其中大三28份,大四3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5%。

从性别上来看,男生14人,占总人数的21.9%;女生50人,占总人数的78.1%。男女生比例约为1:3,男女生性别比例这一点符合师范类院校的男少女多的实际情况。

2.调查问卷结果的信息处理与分析

2.1 学院公共实验室对本学科开设的保障情况

据调查,42%的被试者认为,学院公共实验室中本专业相关的实验室能达到信息化教学设计课程基本要求;一半以上的被试者认为没有达到。这表明本专业相关的实验室(特别是多媒体设备)还需要改进,争取符合更多的被试者的要求,这样将会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兴趣。

在课堂中,教师对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率较高,40.6%的被试者所在课堂几乎每节课都使用多媒体设备,相同百分比的被试者所在课堂经常使用。有35.9%的被试者认为学院多媒体设备是方便合理,有利于教学与学习的。

2.2 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教学设计理论技能掌握现状

这方面现状的调查,其目的是充分了解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在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表现,有助于分析被试者在哪几个方面的能力较薄弱,为提高其能力提出相应对策打下基础。

①分析学生对象和组合教学内容的技能

从数据可知,只有不到15%的被试者是按照教学内容在整体中的框架进行分析的,这说明被试者中拥有从知识整体框架中把握知识结构的能力较欠缺;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按照内容在整体中进行分析和按照某一节课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的被试者在所有被试者中占得比例最大,高达40.6%,从中可得知,被试者对具体节选的知识内容把握的能力较强,而将各个知识结构连接起来的能力较薄弱。

②制定恰当教学目标的技能

在此维度中高达75%的被试者在设计课程时能够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可以充分说明被试者把握教学目标的能力很强,对知识的掌握较准确。在制定了合理的教学目标后,被试者在课堂实践中能够很好地把握目标,顺利实施的占79.7%,不能实施的占20.3%。

在教育实践中,制定出了合理的教学目标后,在课堂实践中79.7%的被试者只能完成一部分的目标任务,只有15.6%的被试者可以全部完成目标任务。这说明在实践过程中,被试者对课堂的掌控能力较薄弱,缺少经验,以至于完成不了教学目标。这方面的能力有待学校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来提高。

③选择教学策略技能

从结果可知,65.6%的被试者对课堂内容的把握较全面,并能根据具体的内容特点选择效率更高的媒体进行教学,说明被试者选择教学策略的能力在不断提高。超过三分之二的被试者在恰当的选择教学策略后,能够呈现出良好的教学组织情况,也有32.8%的被试者在教学组织情况的表现中等,整体来看情况是比较乐观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着重强调选择教学策略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在选择过程中遵循一定的原则。

④进行教学评价的技能

在教学评价方面高达68.8%的被试者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只能做出较表面而不深入的评价,有25%的被试者可以作出全面而有利于优化教学的评价。由此可知,被试者在进行教学评价方面的能力是较欠缺的,这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所以要高效准确的弥补这种不足,就需要学院对学生的教育实习和教育见习多提供机会。在教学目标与评价方法的认识上,只有23.4%的被试者会特别考虑两者的关系后再做出评价,75%的被试者会偶尔考虑,1.6%的被试者不会考虑这方面的关系。由此可知,被试者认为评价反馈是巩固知识内容的一种方式,并具有把握这种方式的能力。

2.3 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信息化教学设计实践能力

从数据结果可知,被试者对教学设计的具体流程不清晰,只有6.3%的被试者掌握的很好,这就要从具体的授课和教学效果来看,是教师的教学有不足还是学生的学习态度有问题,就需要在不断地解决问题中达到教学的最优化。在设计教案的过程中,被试者选择和使用多媒体资源的情况不容乐观,超过50%的被试者会偶尔使用,43.8%的被试者会经常选择和使用。

3.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对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问卷进行的分析,可以发现培养过程中在多媒体资源的使用、信息化教学设计技能和教学设计实践能力等方面存在问题和不足,下面对具体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归纳。

3.1 多媒体资源的提供和应用不足

从调查结果来看,12.5%的被试者对学院多媒体教室设备很满意,25%的被试者认为不满意,由此可以看出多媒体设备达不到使用要求;另一方面说明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设备时只使用了简单的功能,没有发挥多媒体资源的更多用途。被试者反应教师的教学形式单一,只是单纯的运用课件进行授课,对其他多媒体资源的应用较少,被试者的学习范围受到局限。

3.2 教学设计模式掌握不透彻

对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调查可以看出,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只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对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的重视程度不高;被试者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时,较少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体系和能力;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只针对单一的知识内容进行强调,忽略知识间的结构性;在教学评价的制定过程中,对教学目标与评价方法之间的关系重视程度不够。

3.3 教学设计实践能力不足

学习了教学设计课程后,被试者对这门课程的实际操作掌握程度不深,对教学设计的具体流程不是很清晰,只有6.3%的被试者掌握的很好,这就要从具体的授课和教学效果来看,是教师的教学有不足还是学生的学习态度有问题,就需要在不断地解决问题中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提升学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对策

4.1 及时更新多媒体设备

多媒体设备是现代教学重要的辅助工具,越来越多的教学依赖于多媒体设备,特别是大学课堂运用对多媒体设备的使用较为广泛。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学设备的更新换代也非常迅速,只有跟上技术发展的脚步,及时更新媒体设备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优化,对培养学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会产生推动作用。

4.2 通过基于Internet的教学设计专题学习网站学习

目前,我们国家已经建成了多家基于Internet的教学设计专题学习网站,在这类网站上,有课程大纲、教学展示、学习指导、教学案例、学习论坛等多个模块。教师应通过此种多媒体资源的应用,引导学生的对学习更加自主化、深入化、开放化、广泛化,并且提升对多媒体资源的使用率。

4.3 情境教学

由于学生面对的也是实际教学问题,而实际教学问题又是整体性的,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所以,与课堂教学相比,情境教学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教学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的多样性还可以使学生发挥个人特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4.4 注意课程内容间的关系,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师在教学中应促使学生在大脑中建构起教学设计的知识体系,形成思想模型,而不仅仅是独立内容的加合,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实际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为了做到这一点,在教学中要注意知识内容的相互关系和相互衔接,把所有放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中,以促进学生建构教学设计的知识体系。

4.5 教学设计系统化

在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没有处理好,整个教学设计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前功尽弃。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实践时,应要求学生根据具体的教学问题,在教学设计理论指导下,全面分析、对比各种教学媒体的优缺点,做出合理选择,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

4.6 进行微格教学训练(校内实习阶段)

在微格训练过程中,师范生在学习完每一项教学技能之后,紧接着要通过一个简短的微型课对所学的教学技能进行实践训练,使其理论在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和完善。微格教学的教学设计与一般的课堂教学设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根据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方法,结合教学技能训练的特点,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个适合微格教学技能训练的教学设计模式。

4.7 教学实践(校外实习阶段)

实习是大学教育一个极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一般包括几个方面的工作:听指导老师讲课、备课(书写教案)、授课等。通过实习,使学生在实践中接触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和锻炼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可以检验教学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积累经验,并为自己能顺利与社会环境接轨做准备。

参考文献

[1]喻东丽.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4).

[2]乌美娜.教学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0).

[3]陈晓慧.教学设计(第2版)[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篇(7)

随着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教育技术能力己成为衡量教师专业水平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应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素质,能够运用现代教学思想和教育技术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现代信息科技和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给教育技术概念赋予了充实的内涵和无限的生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不仅改变着教育方式和教学过程,也改变着教师分析和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思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正在从工韭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教育开始从单纯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递向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创造能力、竞争能力方向转变。伴随其中的是教师角色的转变,即由单纯的“知识传播者”、“教学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辅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为适应角色的转变,教师就必须具备教育技术素质。能够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用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方法。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部2000年在《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要求,到2005年全国所有初中,2010年所有小学都要普及信息技术教育。2004年l2月,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是我国颁布的有关教师的第一个专业能力标准,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界定有了一个可依据的标准。

随后教育部启动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并明确提出.在3年内组织全国中小学教师完成不低于5O学时的培,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显著提高,到2007年诖全国大多数教师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能力水平考试。为完成这一任务,全国自上而下已经普遍展开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1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存在的误区和问题

1.1对教育技术概念认识模糊。积极性不高

许多中小学教师把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解为计算机培训(或者微机培训),虽然对教育技术概念有一定的认同,但对教育技术概念的理解还有待提高,没有从本质上认识和领会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还停留在教的层面上。没有转到为了帮助学生的学习层面上来。而在教学中,甚至还有学校把现代教育技术排斥在课堂之外,仍然坚持一支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教育模式,把大量的现代化教育设施、设备成为一种迎接上级检查的摆设,导致很多中小学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滞后于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1.2计算机基础知识薄弱,水平偏低

各学校的基础设施不同。网络条件不一样,学校教育技术硬件环境建设条件相差很大。很多学校即使有了电教设备,缺乏后续资金,电教设备也只是摆设,发挥不了作用。目前很多地区的培训师资水平本身就相对滞后。且存在培训时间短等因素,从而较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水平。

1.3教育技术能力基础水平不平衡.且分属不同的学科

被培训的人员中有一些基本没有怎么接触过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而有一些已具备了较强的信息技术素养,能较熟练的使用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而有一部分则干脆就是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的。因此,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且又分属于不同专业,这些都加大了培训的难度。

1.4培训方式单一

目前培训方式主要有“核心培训”和“全员培训”两种。核心培训模式是首先培养一批学校的骨干教师.开展教育技术整合于教育的尝试,而后再“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全员培训模式指的是对全体教师实施教育技术的整体培训。目前.很多省份采用的培训组织形式是先“核心培训”再“全员培训”。因此.首先到高等教育机构中接受培训的骨于教师的培训效果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全员培训,部分高等教育机构中的培训脱离了中小学教学实践,进而影响了整个“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实施效果。

1.5培训方式和内容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缺乏针对性

目前绝大多数地区主要有地方高校负责培训,部分主讲教师不太了解中小学课堂.所采用的培训形式严重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采用的培训形式严重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缺乏典型案例。受训教师所工作的学校软硬件环境有很大差异,个体能力层次差异也很大,培训中很多都没能针对学校和受训教师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分析,仍然采用统一的教材和步调。在培训方式和内容上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发展时期受训者的需求.所以最终的培训效果并不理想。

2应对措施

要解决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应该从根本上提高认识。根据其实际需求,建立多样化的培训机制和完善保障体系,使其从思想上摆脱错误的观点和认识,从内心深处切身体会到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给现代化教育教学带来的无穷魅力,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培训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

2.1开展调查研究.分层培训

对中小学校受训教师发放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情况调查,通过调查研究,以便对当前中小学学校的资源配置情况以及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掌握情况就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掌握。根据中小学校的区域差异、教师的年龄特点以及资源配置情况等进行灵活的、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有针对性的教学安排。通过了解教师的实际需要,然后把问题汇总.再对那些教师迫切需要的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2.2精选主讲教师.关注中小学课堂。注重案例学习中的知识建构,以学员的观点引领和发展课程

教育技术的价值在于教育实践。所以能力从实践中建设,并用于实践,这就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指导思想。为了发展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将技术有效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去,培训要从中小学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和自身发展出发,紧密联系新课程教学,强调主体参与,动手动脑。使受训教师获得全新的学习体验,在体验过程中轻松学会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技能和方法,并感受到教育技术的特有魅力。

因此。主讲教师必须熟悉中小学课堂,注重受训教师的专业发展。应树立以培训促专业发展、以研究促培训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师教育理念.在培训实践过程中注重重构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伙伴关系.消除目前大学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所出现的从理论到理论,被中小学教师戏称为“空对空”的培训现象。

针对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培训特点,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主讲教师要注重教学设计案例的利用,并将案例作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中介。在案例学习过程中,课程的发展是动态的、非线性的、复杂的、菲全部预先设计好的。它是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主讲教师应能够通过对案例的解读、分析、评价、修订等活动,促使参加培训的教师建构出相应的理论框架,实现由“例”到“理”的上升。

2.3以受训教师为中心,关注受训教师需求

学科教师参与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主要目的在于期望利用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改良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效果。因此对教师的实际需求的细致把握,是决定培训效果的关键所在。所以应采用问卷、访谈、观察等各种方式进行培训需要分析,包括收集培训需求信息和确定培训需求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还要找出目标期望值与教师现状之间的差距从而保证培训目标的合理性。培训内容应以教师如何进行深层次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主。

2.4实施和建立保障机制.建立教师终身学习体系

篇(8)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普及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更加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并从硬件、软件、潜件这“三件”[1]上加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现代教育理念就要求各个高校必须加强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与教育,特别是师范类院校。这些院校是重点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因此更应该重视师范生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这些师范生的能力代表着新一代中小学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更有可能教育和培养出更出色的下一代。

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教学效益;它不受空间、时间、微观、宏观的限制,能够形象直观地表现教学内容和现象,特别是网络化的教学,能够扩大学习空间,使学生能够及时从全球信息网络中获取所需信息,大大缩短了教学用于传授的时间,并且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动力。可以看出,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提高教学、促进教育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一、师范类学校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现状

根据教育部2004年12月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2],并结合实际情况,设计了《高校现代教育技术授课情况师生问卷调查》。笔者对广州省4所师范类院校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从授课情况、教学内容、硬件、软件、学生上课情况反馈等方面进行分析,现将调查结果的重要内容小结如下。

1.现代教育技术教师授课情况

大多数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是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的硕士生或者博士生。因为是科班出身,这些教师的教学基础知识扎实,对于专业问题研究得比较透彻,但仍然存在以下不足。

(1)教师课件的使用情况。

从调查情况看,有62.1%的教师上课仍然使用黑板,38.5%的教师上课使用计算机媒体或者实物投影仪,说明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还没有完全使用现代教育手段来授课。对使用计算机媒体上课的教师进行调查,有46.8%的教师课件来源于网上下载,有46.4%的老师自己简单制作课件。网上下载的课件质量较好,但有些却与课程内容有偏差;自己制作的课件与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致,但质量却很一般,多数老师只是把书本上的内容照搬到课件上,并没有发挥多媒体教学生动活泼的特点。

(2)教师的教学方法

从调查来看,有82.3%的教师仍然使用集体讲授法,“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并没有真正改变,该授课方法让学生感觉到单调、缺乏新意而新的教学方法却很少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如互动教学法还没有真正得以应用。

(3)教师网络资源的运用

据调查,有79.3%的教师利用网络只是用于搜索资料、有18.2%的教师用网络与学生互动交流,把一些教学资料,教学习题放在网络上与学生共享,做到教学相长。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但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这说明网络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还有待改善和提高。

(4)教学评价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的课程最终的评价模式也影响着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积极性。有65.5%的教师仍然采用试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有23.1%的教师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课程不同于其他理论课程,因此,它的考核可以灵活、多样。比如:以学生自做课件来作为评价方法之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师范生来说,也锻炼了他们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这为他们以后走上教师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师范生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

(1)师范生学习的态度

通过对4所师范院校的师范生进行调查,发现有30.7%的学生表示喜欢这门课,有兴趣学。而有49.5%的学生觉得一般,学不学无所谓,这样的学习态度大大加大了提高学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难度。激发学生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兴趣就成了关键。只有师范生学好这门课程,才能让他们更好地在工作岗位上将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在教学中得以发挥。

(2)师范生课堂的上课情况

从调查情况看,大多数学生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课枯燥无味,根本听不进去,有的专业知识太强,想听又听不懂。而对于上机的实践课来说,很多学生在上课的前十分钟还能跟着老师的思路上机进行练习,但很快就经不住网络的诱惑,开始上网、聊天、游戏等。一节上机课下来,收获很小。很多师范生到了要找工作之前,准备试讲了才想起来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才开始学做课件,临时抱佛脚不仅效果不好,而且影响了自己面试或者试讲的效果。

(3)师范生对教学内容的评价

调查中,有56.3%的学生对目前教材上的教学内容持不满的态度,认为有些理论知识太难,也有人认为所学的知识没什么用,只有少部分知识对以后工作有用。对于师范生来说,他们需要特定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内容,并且需要加大练习与操作。

二、加强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对策

结合以上对师范类院校教师与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到目前师范类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改进和完善。师范类院校的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同于非师范类学校学生,因此,在培养与教育新型师范生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上需要有相应的措施。以下笔者针对问题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以供参考。

1.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教师的素质,帮助教师转变角色的定位。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教学支配者、控制者,但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师只是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者,学生只是跟随着教师的思路被动学习。然而,要培养学生创新学习习惯,更好地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教师就必须尽快地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3]。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讲授者,教师讲、学生听成为主要的教学模式,但这样的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动学习的结果就是学生厌学。现代教育模式要求教师的角色必须发生转变。教师身份应转变成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研究与指导,从知识的传递者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这门课程,教师首先应帮助学生制订适宜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等。比如:上课前先展示一个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兴趣,然后引入“如何制作这样一个精美的课件呢”等问题,让学生带着兴趣与疑问开始新课的学习,从而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

2.进行教学改革,丰富教学形式与内容。

目前,许多学校都在进行教学改革,但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似乎走入了一个误区:在课堂教学中简单地运用了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课件,这些生动活泼的课件虽然扩大了课堂上的授课容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模式中讲授与学习的方式,没有真正意义地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意识,学生仍然很被动,还没有跳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根据现代化教学环境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和学生对知识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支持,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应该在扩大信息量和知识量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组织学生的学习探索活动,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帮助学生建立“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联系,以便使学生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如果我们能设计出“引人入胜”“循循善诱”“迭起”“余音不绝”的教学课堂[4],那这样的课堂怎能吸引不住学生?

3.加强团队合作精神。

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可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教师之间的合作。中小学教师需要经常性的集体备课、互相听课,相互交流的机会较多。而高校教师因为不坐班,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就相应地减少。许多教师已经习惯于孤军奋战了。如今,网络的普及打破了人际沟通的时空界限。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各种技术能够支持不同地理位置的研究单位、学科及个体之间的交流、合作,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教师之间要通力合作,设计课程,开发教学软件,讨论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革新,交换意见,分享经验,共同解决教学难题。另外,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应该加强合作精神,课堂的45分钟是有限的,而课后教师也很难坐在教室里,与每一个学生进行交流,而且有的学生碍于面子或者怕交流出现问题,不愿意与老师面对面地沟通问题,这时就要求教师通过各种交流平台,诸如校园论坛、E-mail、Blog等,利用计算机、网络等技术使教育具有广泛的交互性,教师和学生不再受时空束缚,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沟通。当然,在这样的合作团体中,教师不再处于控制地位,和学生一样,教师也是团体中的成员,教师能够通过网络等现代化的通讯手段与学生进行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并组织研讨,促进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作业也可以以E-mail等形式上交,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载体,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仅担当“传道、授业、解惑”者,更多地担当学生引路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现代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高超的艺术,特别是师范类院校的教师,是“准教师”的教师,更应该具备应用和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必须融知识与技术于一身。因此,作为新型师范生的教师,一定要更新自己角色的变化,利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最实用的、最适合的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方法展现给“准教师们”。

参考文献:

[1]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9)

1.1 教育技术装备条件明显改善

以笔者所在滨湖区为例,随着经济实力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的逐步增强,政府和学校在教育技术装备上的投入不断加大。全区中小学的教育技术装备均达到或超过了《江苏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二类标准。各中小学校普遍建设了校园网、独立构建了学校网站,采用电信100 M(或1000 M)光纤接入互联网,各校均有多媒体电化教室和计算机房,建成了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课程实验室、微格教室、校园影院、比特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天文实验室、物理仿真实验室、生物与生态实验室等。2008年,投入大量资金率先在无锡市实施“一网新三机”进教室。目前,滨湖区中小学学生数40 016人,学生用计算机5375台,生机比达7.4:1(小学9.0:1、初中5.8:1、高中5.3:1);中小学1072个班级,“一网新三机”1548套,班机比超1:1;中小学专任教师3365人,教师用计算机3810台,实现了每位教师拥有1台电脑;小学、初中、高中生均纸质图书分别达27.7册、46.1册、52.6册。

1.2 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比较规范

学校设有明确的装备管理组织机构,大部分专用教室均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大多数学校能制订装备工作的专项工作计划,学校领导对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比较重视,校园网运行正常,滨湖区教育局、滨湖区人民政府督导室每年不定期到各学校检查指导使用情况。学校图书室的管理到位,安排专人管理。大部分学校实验教师能认真填写实验室日志,对实验仪器的管理较为规范,建立了各学科实验仪器编号账目,仪器摆放整齐,重视日常保养。

1.3 教育技术装备使用有成效

计算机和网络成为教师备课、上课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很多学校计算机房的使用率较高,不仅承担了全部的信息技术上课任务,而且还用于高考报名、网上阅卷以及社会上的培训工作。在新课程改革中,诸多学校十分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认真上好学生实验课,学生演示实验的开出率较高。大多数学校利用图书室资源开展读书心得、书评、演讲等读书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学校和区市教育部门经常开展多媒体技能比赛,督促大家提高教育技术装备使用水平。

2 中小学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数量、质量大幅度提高,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保障,教育教学也因此受益匪浅。但也应看到,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体制、管理手段、制度措施、机制建设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成为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方面的问题。

2.1 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意识薄弱

为了谋求成为国家、省、地区的一个重点学校、示范学校的样板,不少学校尤其是新建学校在教育技术装备工作中,往往只重视装备,而轻视管理。学校不惜投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进行装备,而这些花巨资装备的教学设施,由于忽视管理,造成管理、应用无法跟进,导致装备利用率低,不能发挥作用,实用功能不尽如人意,这种现象较为常见。

2.2 教育技术装备管理理念滞后

在教育技术装备管理理念方面,缺乏管理上思路的创新和装备管理方式改革。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有关的规章制度有些学校仍未建立健全,或者是相关制度没有能够随着学校的发展和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工作特点的变化而完善。同时,在学校信息化装备的运行、信息传输、安全保障等方面也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2.3 管理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许多学校都设有专门的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人员,但实际情况是,管理人员始终在做着开装备、关装备、维护装备和调拨、报损、报废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和控制等简单的重复性劳动。加之管理人员缺乏科研创新能力和专业性的系统培训,造成许多新的教学装备的新功能不能充分开发,无法全面发挥功效。

2.4 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评估机制

目前,部分学校对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没有明确的责任划分,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检查、评估机制和行政手段,加之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人员对设备的性能、安全操作、预防维护等方面以及设备的安全、平稳、长期运行技术等方面难以提供有效保证,致使学校许多设备处于非良性的技术状态和工作状态,违背了最初配置这些教育装备的初衷,有的甚至严重影响了学校教学质量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3 加强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管理的策略

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建设是前提,配备是条件,管理是手段,使用是目的。因此,加强教育技术装备管理的绩效化管理,追求教育技术装备最大效能化的发挥,促进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持续、稳步发展,以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为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服务,是教育技术装备管理的最终目的。

3.1 强化装备绩效化管理观念,发挥最大化效用

要以制度建设为引领,强化规范管理,大力转变管理理念,改变“重购入轻管理使用”的错误认识和做法,强化装备绩效化管理和效益意识,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重视和加强对装备管理过程中的事前、事中、事后各环节的控制与监督工作,形成自上而下重视装备管理的氛围。以绩效目标为导向,走科学化管理之路,提高教育装备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保障绩效目标的实现,实现装备投入的综合效益。同时,教育设备采购要形成一整套规范、科学机制,切实加强对教育技术装备投入资金的监管,严把审核关。进一步健全内控机制,强化集体议事,防范各类风险。规范教育装备大宗采购与经费安排,完善装备项目的流程管理、责任机制、时间控制,形成各单位报告基本建设和教育装备项目——相关部门初审、初步立项——领导小组审议、正式立项——形成会议纪要、招标实施——审计结账、全面公示的完整流程。

3.2 努力提高装备管理人员素质,优化管理水平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向着高级化、集成化、综合化方向发展,教学装备管理人员、专业课教师的素质和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到装备的精度和寿命。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在管理上既熟悉业务又善于管理,既忠于职守又开拓进取。各级部门要注重队伍建设,加强科学管理,构建省、市、区、校教育技术装备工作领导体系,全面负责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的“配、管、用、研、护”等工作,人员按需配备,有一支稳定的、素质较高的专兼职管理人员队伍。同时,学校要切实注重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对他们进行业务培训,学习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方法,不断提高管理技能以满足教学的要求。鼓励他们与时俱进,在改革、发展中求创新,以适应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管理要求,提高教育技术装备的科研和管理水平。另外,中小学都严格按照上级文件和学校绩效考核条例落实实验室、图书馆等管理人员的待遇,在聘任、评职称、评优评先、绩效工资等各方面与教师享受同等待遇。

3.3 加强装备资源最大化共享,提高运行效率

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资源最大化共享,能有效提高教育效率和效益,让更多学生同时获得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要积极主动开放实验室、图书室资源,让教学仪器、电教设施设备“用坏”而不是“放坏”。因此,学校要统一组织和协调,打破各部门的界限,做到学校内部统一、重组联合、资源共享,优化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资源配置与共享,以保证教学、科研、实验教学的正常有序进行。同时,要充分利用教育技术装备,组织开展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应用的竞赛、教研、教改等活动,充分调动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热情和积极性,切实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3.4 构建自动化管理网络平台,实现智能化管理

加强管理是学校抓好教育装备利用率的关键。要构建信息化管理网络平台,可以远程控制教室端各种装备的动作、监测装备的检修情况、当前运行状态、参数设置等,也可按照课表来安排个功能室、实验教室内装备的定时开关,从而实现装备的智能化、自动化管理,提高教育装备管理工作的效率。同时,学校也可通过平台提供的网络管理功能,及时了解装备的日常管理是否到位、装备的合理使用等情况,从而促进教育装备投入的效益最大化,便于对信息、技术、人员、组织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有效的调控,实现教育技术装备的技术管理、经济管理和组织管理。

3.5 建立科学化绩效评估体系,实现规范化管理

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管理的整体绩效是由各职能部门的绩效来支持的,也就是由每个装备管理人员和使用装备的教职工的绩效来支持的。因此,构建科学化绩效评价平台,建立实时、可信的教育技术装备评估体系,从考核的组织管理、考核方法、考核期间划分、考核的范围和内容以及申诉复查等方面制定出可定量化的指标体系,加强有效督导、评价,保证装备的管理、操作、维修与使用效率、质量,促进教育技术装备管理走向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林子威.论教学设备的管理[J].集美大学学报,2003(1):94-96.

篇(10)

教师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和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如何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为了加快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配合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和全国教师教育网络建设。

2004年12月,教育部正式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这是建国以来我们国家颁布的第一个教师专业能力标准。

2005年4月,教育部为贯彻落实这一标准,启动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这项计划旨在全面提升广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促进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改进教师教学方式,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益,进而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和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2009年7月,我们对陇南市九县1464名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问卷调查,以期为西部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借鉴。

一、西部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

(一)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认识不足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80%的教师仍将教育技术等同于信息技术,对教育技术的理论知识及教育技术在教育改革中所处的地位与价值了解甚少。18%的教师认为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客观要求;2%的教师认为教育技术能力与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的关系不大。长期以来,国家、各级地方和各个学校在教育技术培训方面也投人了不少人力和物力,但多数停留在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阶段,对于信息技术如何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对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整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的认识肤浅,其培训几乎是空白,而且无论是培训者还是被培训者都没有明确的目标。

(二)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建设不足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是指在教与学的实践中,所设计的系统化的信息技术设施与条件,即实现教学信息呈现于教学资源共享、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和写作讨论、有利于信息反馈和教师调控的现代化教学环境,为教师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平台,十分有利于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与成长。西部偏远地区学校由于办学资金极其困难,只能维持现有的传统媒体教学,80%以上的学校都没有建成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个别学校只有简单的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机房等,并且功能单一,根本意义上都无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师对教育信息的运用能力不足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的过程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教师教育能力、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相整合的过程。在具备基本信息能力的情况下,教师还应具备以信息技术解决教学中有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能够有效地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并积极寻求优化教学的措施,积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但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教师对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极低,15%的教师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育传播媒体,40%的教师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并掌握了一定的运用技能。45%的教师(尤其年龄较长的)对信息技术的基本运用技能还是空白。

二、制约西部偏远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高的因素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在实践教育技术的工作中,制约和影响教育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因素,是来自人们头脑中固有的旧思想、旧观念以及受这些思想观念影响的思维方式。有的认为,教育技术只是电教人员和信息技术教师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其他教师不用了解;还有的认为教育技术纯粹是一个花架子、空壳子,没有一点实际用处,在教学实践中可有可无。尤其领导思想观念上的不重视,更影响着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开展,从而影响到整个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把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改革,看起来属于技术层面,实际上所要解决的主要是思想意识方面的问题。

(二)硬件建设不到位

硬件建设是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高的前提基础和条件,没有硬件建设就谈不上教育技术的应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具备了硬件条件的同时,还需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软件和潜件的建设,只有这样,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才能得以正常持续发展。而西部偏远地区学校由于办学资金极其困难,绝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建成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经济因素是制约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信息化教学资源匾乏

信息化教学资源主要是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各种数字化素材、课件、数字化教学软件、网络课程和各种认知、情感和交流工具。目前实行的新课程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作支持,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变革扩大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需求并为之提供更大的应用空间。而西部偏远地区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没有适用的信息化教育资源,信息技术的先进技术潜力就将难以被充分发掘,势必影响人们对信息技术作用的认识,进而阻碍现代教学观念的形成,影响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四)教师继续培训没有跟上信息化教育的需求

由于受办学经费短缺、师资不足、信息闭塞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许多教师无法接受相关的继续教育。即使接受短期项目培训,更多教师接受的是校本培训,由于许多培训教师本身并未受到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这样培训质量就很难得到保证。此外,从培训内容上看,基本上是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学习,接受培训的教师很难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因此培训的总体效果并不理想。

三、培养西部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策略

(一)加大培训力度,促进教师教育技术素质的提高

教师对于新的教育理念、新技术的学习途径主要依赖于培训。我们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当成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为了使学校的所有现代教学设备都能充分有效地利用起来,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重视师资培训工作,一方面对在职教师大力进行信息技术的全员培训,把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作为实施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另一方面,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也要为适应新形势作出相应的改革,对师范生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无论什么专业都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基础课程,各专业课程的教材教法应尽快增加有关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这些内容重点应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使未来的教师能够自觉地将信息教育的观念和能力应用到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去。

对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从培训目标的确定上既要考虑基本技能的培训,也要注重教育技术理论的学习,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真正把教育技术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去。培训内容要紧密结合教学实际需求,利用案例分析促进培训,再辅之以政策奖励,激励广大教师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有效地提高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现代教学水平。

(二)加大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创建

因地制宜地开展学校教育技术硬件和软件资源的建设。既要发展经济适用的常规教育技术媒体,也要争取多建设计算机、互联网、网络教室等信息化教学设施,从而使二者优势互补。而当今农村中小学校财力薄弱,政府对教育的支出相当有限。因此,首先要保证硬件建设真正到位,各级政府及学校都要积极想办法,开源节流,筹措资金,保证以有限的资金投人获取最大的建设效益。这就要求我们方案设计要科学,充分考虑教学需要,结合学校实际,本着实用、够用、可升级及兼容性原则来进行方案设计。

上一篇: 中医药发展研究 下一篇: 对于家庭的建议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