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的看法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04 15:09:2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思想政治的看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思想政治的看法

篇(1)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情感的引发和兴趣的产生,往往与一定的情景有关,而生动感人的情景,又能增强学生内在体验,引起学生的愉快情绪和探索兴趣。

一、“活水”故事导入,明知晓理,导之其行

要从根本上解决好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导入问题,让思想政治课学习生动活泼起来,让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浓郁起来,唯有走学习紧密联系现实社会生活之路,尤其是学生身边“活水”现实。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谓:“教室的四壁不应是水泥的隔音层,应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道使教学和学生生活息息相通。”譬如,在讲授《在挫折中奋起》这课前,我先讲述了发生在大家身边的一个实例。我们八年级(1)班欧洪扬同学,学生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深为老师喜爱和同学钦佩。可是,在最近举行的一次史地生竞赛中,意外地“名落孙山”。经过挫折之后,他好像变了一个人,对学习缺乏信心,灰心丧气。对他的这种屈服于挫折的消极态度,老师和同学都觉得十分的痛惜,大家都想方设法开导他,帮助他。逐渐地,他不断地明白: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失去信心和勇气,人生难免有挫折等道理。自己应挺起腰干子,不灰心,不丧气,勇敢地从失败中站起来,振作精神勇往直前,才能寻回原来的自我。以大家都熟悉,且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活水”实例作为突破口导入新课,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与欲望,同时,也可以导其行,从而使大家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我认为,原本“枯燥”“纯理论”的思想政治课,要上“好”,上“活”,应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如举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感知性、行为性都不强的事例,这样会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很难受到强烈的情绪感染和深刻的思想教育。

二、用现实生活的实例开场

现实生活是学生直接生活的空间,与学生距离最近,因而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由现实生活的实例导入,学生会更爱听更容易接受。例如:我用曾经在全国轰动一时的上海“屈臣氏”超市案件来说明《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这一框问题,因为学生离开学校就会接触社会,直接或间接都会成为消费者,这就使得学生更加关注这一案件,从而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如还可用2003年3月的一场在全国蔓延和非典瘟疫,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但事隔几个月之后,我们的科研人员就对这种病毒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并着手研制制服它的疫苗和药物。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害怕,人的认识是发展。于是自然导入《深化认识,发展认识》这一主题。

这样既做了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学生安心又运用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激发他们的热情,调动其积极因素,投入课堂学习。

三、漫画导入

篇(2)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情感的引发和兴趣的产生,往往与一定的情景有关,而生动感人的情景,又能增强学生内在体验,引起学生的愉快情绪和探索兴趣。

一、“活水”故事导入,明知晓理,导之其行

要从根本上解决好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导入问题,让思想政治课学习生动活泼起来,让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浓郁起来,唯有走学习紧密联系现实社会生活之路,尤其是学生身边“活水”现实。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谓:“教室的四壁不应是水泥的隔音层,应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道使教学和学生生活息息相通。”譬如,在讲授《在挫折中奋起》这课前,我先讲述了发生在大家身边的一个实例。我们八年级(1)班欧洪扬同学,学生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深为老师喜爱和同学钦佩。可是,在最近举行的一次史地生竞赛中,意外地“名落孙山”。经过挫折之后,他好像变了一个人,对学习缺乏信心,灰心丧气。对他的这种屈服于挫折的消极态度,老师和同学都觉得十分的痛惜,大家都想方设法开导他,帮助他。逐渐地,他不断地明白: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失去信心和勇气,人生难免有挫折等道理。自己应挺起腰干子,不灰心,不丧气,勇敢地从失败中站起来,振作精神勇往直前,才能寻回原来的自我。以大家都熟悉,且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活水”实例作为突破口导入新课,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与欲望,同时,也可以导其行,从而使大家受到良好的教育。

所以,我认为,原本“枯燥”“纯理论”的思想政治课,要上“好”,上“活”,应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如举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感知性、行为性都不强的事例,这样会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很难受到强烈的情绪感染和深刻的思想教育。 转贴于

二、用现实生活的实例开场

现实生活是学生直接生活的空间,与学生距离最近,因而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由现实生活的实例导入,学生会更爱听更容易接受。例如:我用曾经在全国轰动一时的上海“屈臣氏”超市案件来说明《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这一框问题,因为学生离开学校就会接触社会,直接或间接都会成为消费者,这就使得学生更加关注这一案件,从而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如还可用2003年3月的一场在全国蔓延和非典瘟疫,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但事隔几个月之后,我们的科研人员就对这种病毒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并着手研制制服它的疫苗和药物。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害怕,人的认识是发展。于是自然导入《深化认识,发展认识》这一主题。

这样既做了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学生安心又运用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激发他们的热情,调动其积极因素,投入课堂学习。

三、漫画导入

篇(3)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1-0120-03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法创新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话题,只有创新方法才能更好地解决今天的问题。特别是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各种社会思潮的产生和价值多元化的出现,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头脑,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挑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教师为主体、忽略学生主体性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因为这些方法都没有把握住教育对象的本质。教育对象的本质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因此,有必要对教育对象的本质进行深入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寻找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理念。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困境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的课程不同,其他课程都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学生的思想为教育对象,帮助学生塑造新的思维与行为模式,指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焦点是人,传统灌输模式忽视人的本质需求,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单一主体性思维,导致教师与学生的疏离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塑造人的灵魂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学生理所当然的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教育服务的对象。作为主体的学生并不是带着一个空白的头脑来接受教育的,而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新的知识,并且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新的解读和判断,最终将教学内容有选择地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1]从这可以看出,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如果在教育活动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把学生看做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客观容器,是不会真正达到教育目的的。在传统的灌输理念下,教师无视学生的主体性,忽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把学生看做是可以被任意塑造的客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填鸭式方法,“教学成为知识的搬运,学生的头脑充塞着一个个结论,而这些结论又是无需检验和怀疑的,学生自己的探索活动极为贫乏”。[2]这样的教学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变得单一乏味,教师费了很大的力气,却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甚至有时还会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使教学活动与教育目的背道而驰。

(二)对人的本质的忽略,导致教育目标的偏离

人在本质上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由于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的断裂,知识理性对道德教育的侵略,道德教育以知识为中心,人却被边缘化了,受教育者被物化为装载知识的容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成为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灌输道德规范的过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道德教育变得不再“道德”。其表现为:不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尊严、权利,实施非人道的体罚与虐待;把人当做工具打造,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肢解人的完整性,片面强调人的道德认知,而忽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的培养;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人看做是客观物体,是没有生命的、消极被动、需要接受教育的对象。由于这种教育遗忘了人的关系性存在,泯灭了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性,造就的都是一些既无独立自主性、也无责任意识的、虚伪的“道德人”,最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偏离了教育人、塑造人的教育目标。

二、从内因外因对立统一关系看教育对象的本质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本质特征和成长规律为出发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对教育对象的本质进行深入的研究,科学认识教育对象的本质,为教育方法创新奠定基础。

(一)群体性生存是人的现实本质

为了全面揭示人的本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是社会存在物,这种社会,不是由一些处于所谓“自然状态”中的独立的、单个的人机械地简单地凑合在一起的,而是人们有机结合起来的整体。人的本质不是人的某方面的属性,不是某个抽象的概念,每个人都是现实的人、活生生的人,使人呈现出今天面貌的是以实践为基础而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在社会关系中成就自身的。社会关系的本质是人与人的关系,每个人都要生活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生活在人群中,有群体就会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正是这些关系对人产生了长期的、深远的影响,这些关系就是影响每个生存与发展的外因。我们研究人的本质就不能只从个体出发关注个体的特点,而是要在社会关系中去把握一个人的本质,探索一个人的思想。

(二)追求优越感是人的心理动机

仅仅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去把握一个人的思想本质还是不够的,因为社会关系只是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每个人既是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成就的,但同时也是自身选择的结果,因为每个人都具有自由意志,都具有自由选择的权利,而这里我们要探讨的是自由选择的依据。奥地利著名的思想家、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对优越感的追求是人的最深层次的心理动机。人类与其他的生命体最大的区别就是人不只是为了生存而生存,人更是为了意义而生存,为了在人群中获得优越感而生存。只有能够获得优越感,人才会愿意采取行动、才会去实践,教育对象的实践活动也同样要受到这一规律的支配。学生对某些教学内容非常感兴趣,能够集中注意力,并且愿意积极参与其中等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是通过学习这些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优越感,或者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提高自身的优越感。

(三)教育对象的存在本质

通过对影响教育对象外因内因的分析可以掌握教育对象的存在本质状况。首先,教育对象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教育对象始终生活在群体中,受到群体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关系的影响,教育对象的发展过程是在群体中实现的。其次,在群体性的教学活动中追求优越感是教育对象一切实践活动的心理动机与规律。只有能够获得优越感,教育对象才能够产生兴趣,才愿意参与其中。而教育对象的这些本质特征应该成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优越感的获得,只有这样才能够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理念

分析问题是为更好地解决问题,深入地研究教育对象的本质是为了寻找更好的教学方法来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要从教育对象的本质出发,提出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理念。

(一)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整个教学活动是围绕教师转,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教师的主体地位,而只把学生看做是接受知识的客体。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不符合教育规律,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无法获得任何优越感,也就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容易造成“教”与“学”的割裂,也颠倒了“教”与“学” 的关系。为了让学生获得优越感教师就必须明确,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终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教”应该是为“学”服务的,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应该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感受到主体地位,如教师可以在找学生回答问题后询问学生的名字,让学生有存在感,有受尊重的感觉等。因为可以获得优越感学生就会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它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实现由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从而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4]

(二)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

前面谈到学生只有感到通过学习这些知识能够获得优越感才愿意去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要在讲授任何知识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虽然以往教师都会谈到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意义,但总的来说过于空泛,教材与教师更擅长于宏大叙事,而这种方法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也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实践,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出发,来向学生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这门课的实际用处和价值,这样学生就会自觉地去学习和研究相关的知识以应对未来的生活实践。教师在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时还要注意发挥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同时让学生看到教师的素质和综合能力是与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相关的,教师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如果学生对教师产生了欣赏之情,学习的热情就会被激发,从而获得自身所追求的优越感。

(三)努力创造学生的参与机会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只有让学生参与其中,学生才能够感受到教学活动与自身的关系,感受到自己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才能获得优越感,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这种方法以学习者为中心。参与式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和参与者,教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与促进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愿望,充分利用丰富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加强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问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习者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5]参与式教学过程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把学生看做现实的、具体的人,而不是只把学生看做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学过程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通过主体之间的沟通交流来增强教学效果。学生参与的程度越深,就越能感受到自身的优越感,就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研究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对教育对象的深入理解而不断创新出新的方法。创新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的问题,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以问题为中心去开展教学活动,为国家培养出栋梁之才。

[ 参 考 文 献 ]

[1] 王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7).

[2] 李太平,李炎清.灌输式教学及其批判[J].高等教育研究,2008,(7).

篇(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入,我们看到政治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新教材贴近生活,教学手段越来越现代化等。但从整体来看,教学效率还不高,教师觉得政治课越来越难上,上课成了讲“吹眠曲”,学生也觉得政治课越来越没趣,一到上课就想睡觉。特别是农村中学,突出尤为表现。课改要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但是农村学生总是配合不了,不敢开口,甚至不知道怎么开口。几经尝试失败后,教师看教学任务完成不了,进度上不去,又怕学生考不好,于是知难而退,回到了传统的老路。这种“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在目前较为普遍。要改变这种现状,使思想政治课真正的受到学生欢迎,政治教师除提高自身的素质外,还必须因地制宜,切实根据农村学生的特点,大胆进行教学改革,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农村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优秀生源、师源外流、家长的不重视

1.教育改革的推进,使学校更加注重优秀人才的引入。尤其是城镇学校,凭借其较为优异的学习环境与氛围,赢得不少学生与家长的青睐。另外,城镇化的发展,家长对教育也越来越重视,稍有点儿经济实力的家庭,就想方设法让孩子转入城市条件较好的学校就读,使优秀人才大量流入城市学校,一方面给予优秀学生以更好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扩展其知识面,但另一方面却造成农村学校生源紧张,学生整体素质不高。

2.大多数农村教师渴望城市工作环境,也使优秀师源向城市流入,导致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始终处于薄弱的地位,教学质量无法提升,城乡学生成绩差距不断加大。农村学校成了一个向城市发展的跳板,在农村教学稍微出了一点成绩,来年就奔县城,学生换教师的速度很快,刚适应了一个老师的教学方法,结果这个老师马上又走了,而要适应新老师的教学方法,又要花很多时间。

3.本地属于少数名族聚居的地区,由于家长文化知识的欠缺,导致对子女学习成绩的不重视。认为将子女送到学校就是来长身体的,等毕业了要么去打工,要么回家务农。如:有个军事院校附属高中到我校招生,言明只要藏族学生。学校推荐了一个,和家长联系,家长不同意,因为要到马尔康考试,认为花钱多。

(二)农村学生学习视野较为狭窄

首先农村家庭家长的素质普遍不是很高,无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指导。另外,农村学校的管理使学生们对电视、报纸等媒体关注较少,农村教育配套设施较少,使学生们课余接触的知识面相对城市孩子要少很多,也使城乡差距加大。

二、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虽然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在学习成绩上有较大的差距,但并不能说明农村孩子不如城市孩子,相反,借用现代化手段的应用,同样可以打开学生的视野,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作为一项社会性科目,在树立学生正确看问题的方式方法上是相通的。

篇(5)

教育部颁发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从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力图克服形式主义和脱离中小学实际的倾向,突出创新精神和时代精神,淡化学科理论体系,突出教学的实践环节,努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中学政治教师只有全面掌握《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不断更新观念,研究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才能迎接新课程改革的挑战。在此,我就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理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坚持育人为本的观点。素质教育呼唤人的主体精神,要求教育者以育人为本,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整个教学过程就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发展而展开,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要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使其人格得以尊重,潜能得以开发,个性得以发展,主体地位作用得以发挥。即要求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授人以渔”,教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本领。要通过教育,使学生逐渐成长为有个性、有适应性、幸福愉快、有智慧、有意志、有品德、有追求的人。这就要求中学政治教师必须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核心”、“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新理念,要把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不仅看成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使学生身心发展、潜能开发、主体性增强的过程;要把自己视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即要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多元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使师生得到共同成长与发展。

(2)构建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应是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促进信息交流达到最优化,能实现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等多种感官,确保学生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合过程,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因此,中学政治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和知己,成为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理支持源,要以满腔的热情去爱戴每一位学生,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化每一位学生,以父母般的情怀去善待每一位学生,以合理而科学的举措去帮助每一位学生。例如,可尝试将课桌的排列方式由“秧田式”变为“圆桌式”或“马蹄型”,利于信息的多向传递和师生间、学生间情感的相互交流;也可采用小组讨论或个别辅导等方式,教师以积极的旁观者的身份予以指导;也可直接改变谈话的语气,教师以朋友、知己的身份出现,而不是以权威者的身份出现。

(3)做到“三个淡化”――淡化“老师说教”、“理论灌输”、“知识记忆”。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作为中学德育工作主渠道的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活动,理应回归德育之本――发挥德育育人的本色,通过带头实践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以突出其自身的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学科能力、学科素质,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运用讨论和有效的提问等方式,启发主体的积极思维,使其主动探索、自我选择、自我教育;教师要把讲授法与讨论法、谈话法、问题法等思想教育的方法合理结合,引导学生广泛地、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发现”,亲自尝试思维的飞跃,使学生通过“(具体)感知――(抽象)概括――(实际)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教师要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使教育教学目标在学生身上得以实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总之,素质教育观念下的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是一种完整的育人的教育。它的真正意义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真知,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

篇(6)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为历代教育家所重视。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他能帮助创新思维的诞生。”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就目前中学实际教学看,还存在阻碍学生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发展的不利因素:首先,教师提问太多,容易使课堂成为教师进行提问表演的舞台。如果长此以往,则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不愿意也无需动脑筋,从而忽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其次,问题层次偏低。有许多问题无需学生思考,就能用“是”或“不是”回答,约有80%的问题只需运用死记硬背的知识就能解决,这样的问题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再次是学生问题意识薄弱。在课堂教学中,课堂问题大约有95%是教师提出来,5%的问题是学生提出或发现的。学生问题意识薄弱有两种表现:一类是不敢或不愿意提出问题,另一类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课堂问题缺少主题意识。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过程,是教师培养和发展学生思辨能力的过程。目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现状,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和动力,而强烈的问题意识推动人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科学创新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起点和重要手段。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必须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放在突出位置,不重视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而谈创新教育是空洞、抽象的,不利于思想政治课多元化目标的实现。

2.采用“启导探究式”教学法

2.1何谓“启导探究式”教学法

“启导探究式”教学方法是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智能和创造性,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之下,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陶冶情操的有效方法。它通过阅读、思考、议论、探究、听讲、练习等多种途径启发诱导学生主动研究问题、探索知识、证明结论、总结规律、形成观念、指导行为,较好地处理了启(启导)、究(探究)、讲(精讲)、练(练习)等几方面的辩证关系,并将其揉合于课堂教学过程之中。

2.2“启导探究式”的运用

在实施这种教学方法时,教师要充分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营造积极思考的教学氛围,使整堂课充满新意,以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

2.2.1要设疑引思。思起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释疑解难,有所进取。在课堂教学中设置疑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起着很大的作用。

2.2.2要以辩促思。“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这是英国大文豪萧伯纳的名言。课堂集体讨论或辩论,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创造能力的好方法,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就社会的某个重点或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回答自己所关心的问题。通过摆事实,交流争辩,以辨促思,以辨明理,从而引起创造性思维的产生。事实证明,让学生自己动脑筋、发现问题,讨论争辩,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胜过教师讲解许多遍。

2.2.3学生探究。探究未知是人的天性,特别是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探究新知识成为自身的一种需要之时,其热情犹如熊熊烈焰升腾,令人感奋不已。教学中应尽量满足受教育者的求知欲望,强化他们的追求意识,促使其学习动力水平迅速提升,变厌学为乐学。

2.2.4课堂延伸。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而实践是培养和发展创造能力的先决条件。思想政治课教学应重视实践的作用,遵循理论联系实际,把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3.正确使用学案

篇(7)

在许多学生眼中,思想政治教学似乎都是古板的、僵硬的、毫无生气的,因此从内心排斥这门课程,不愿意敞开心扉接纳它,不愿意去了解它,因此也就学不好,成绩无法提高,甚至许多学生认为政治学习根本没有意义。那么,思想政治教学到底有没有意义呢?思想政治作为教师又该如何改变学生一贯以来对政治的偏见呢?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它主要是通过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培养和改造,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可以培养学生对事情的分析能力,逐步形成自己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直接关系着学生能否形成正确的道德理念。

虽然思想政治课程如此重要,但是学生们却无法学好,他们很苦恼,经常会问:“老师,政治究竟要怎样才能学好呢?我背了好多都好像没有用似的,感觉考试时根本用不上,分数还是那么低,我一点信心都没有了。”这个问题确实很棘手,许多老师也不知道该从何下手,甚至部分教师也觉得没有什么好讲的,学生自学就可以了。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首先,教师就必须要端正自己的态度,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关于政治的教学,通过多年的教学经历,我也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政治的帮助是很大的,学生们上我的课的时候都是非常积极的。下面简要谈谈我的看法。

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就要做到超越教材,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将“要我学”的思想转变为“我要学”。然而,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在政治课堂上,我试着将时事热事引进课堂,谈谈当下的热点,并询问学生们对这件事的看法,然后逐步将学生的思绪拉回到课堂上来,再结合教材中相应的政治观点去看这件事,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更多的时候,我会准备好几个热点问题,将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然后选择代表发言,并且每次都对学生的发言给予点评,进行评分,作为他们的平时成绩。这样的上课方式带有一定的竞争性,但更多的是一种趣味性,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与表达能力。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课堂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是引路人,还是主导人。一节课要讲解什么内容,具体怎么讲解,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接受,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在课堂上,我觉得教师的个人魅力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师德,做到课上是老师,课后是朋友、是长辈,多多关心学生,为学生着想,让学生爱上这个你。其次,教师要对自己班的学生有深层次的了解,具体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为他们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让他们知道他们的进步空间还有很大。关于平时的考试,教师要能够及时掌握学生成绩的波动情况,并且对他们提供一定的帮助。对于成绩下降的同学,要帮助他们找出原因,加以改进,树立其自信心;对于有进步的同学,要对其进行表扬,鼓励其再接再厉,以继续保持获取的更大的进步。

篇(8)

中图分类号:K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1)09-006-01

古希腊城邦公共生活创造了具有明确政治含义的“公民”,并且创造了投票、抽签和公议三者结合的复合式民主。古希腊民主试图让每个人都能够获得政治权力,都能够参与政治,而不是只让民众进行统治。而公民大会保证了这一民主政治的实现,是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的制度安排。公民大会的召开由此导致了“广场”产生。古希腊广场提供了人们“说话”的权利,人们在广场上集中,在这个非私人空间中实现信息的公开化,每个人都有发言表达意见的权利,人与人之间进行平等的辩论,在公共领域中实现对意见的检验。广场使古希腊公共生活的实现成为可能。

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这样的广场,即一个开放的“无形”广场与“有形”广场。

1、无形广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框架限制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不是没有限制的,它要在一个国家框架内进行,这个框架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活动区间。也就说,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党统治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是不同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开展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总是为一定的政党和阶级服务的,这个框架框定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以及公权力的运行边界、主导意识形态的范畴等。

2、有形广场――思想政治的教育实践活动的有形场合

任何一个具体实践活动的开展都需要一个有形的,可供活动的客观场合。古希腊公民的集会有广场的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也需要这样一个“广场”。在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在家庭对孩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进行思想政治宣传,教室、家庭、媒介都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有形广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离不开这些有形的广场。

这些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提供了传播的基础,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广场”在进一步拓宽。对于“第四媒体”――网络的出现,人们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网络的出现在为我们提供了便捷的信息工具以及海量的信息来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队伍建设,引导健康的网络舆论,充分利用网络所带来的优势和便捷,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更多的空间中发出更强更远的声音。

广场是人们进行辩论和意见交换的地方,公民在广场上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在意见表达的过程中,有些意见被认同,那么将在广场上持续下去,有些意见不具权威性,就在意见交换的过程中被淹没,最终,达成共识,实现意见的交换与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这种意见的借鉴与融合。

1、意见来源于不同学科不同的声音

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理论体系和学科特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同的学科与说寻章摘句是毫无联系的,所有的学科之间都有共通之处,比如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世界观教育与哲学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教育与政治学相关,其法制教育与法学相关,其道德教育又涉及伦理学,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又涉及教育学和心理学,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完善和发展不应是“闭门造车”式的,应该是多学科的借鉴和融合。

2、意见来源于本学科内部不同的声音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部而言,对于同一个概念或者理论有不同的看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体系、规律等学科系统本身存在很多不同的见解。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应该允许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内部不同的声音,允许不同理论之间的较量,而那些经久不衰的,精华的声音最终会留在广场之上,成为领导者和引领者,没有一种学科不是在这样一种理论的博弈中成熟和完善起来的。

3、意见来源于让受教育者“讲话”

较高的文明不仅意味着较高的经济水平和物质生活,而且意味着更有魅力的精神生活,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为受教育者提供了一种这样的一种精神生活,让受教育者在思想境界上获得较高的发展,但是,这种“精神生活”并不是精神上的束缚。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不是高高在上,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应该听听底下的声音,站在受教育的角度考虑学科的价值型和认同性。受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无可厚非的发言权的,喜欢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内容,期许达到什么样的结果,都应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参考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人,是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实现是通过受教育者体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触及受教育者思想本身,实现对受教育者从身体的治理转向心灵的管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被动传播到主动接受的转变。

篇(9)

前言:

美学教育越来越受教育专家所重视,他们关注青少年的成长,重视青少年的烦恼与困惑。所以,在教育中,特别是作为青少年成长关键时期的中学教育中,在作为德智体美劳教育重要环节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应该通过不断的渗透美学教育,通过发掘政治教学中的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想政治的积极性和兴趣,使学生在感悟美、欣赏美、体验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美的能力,将美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将美外化为学生的生活实践和行为举止,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学校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而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又非常密切,美育可以培养高尚思想情操的人才。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美学教育是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只有将美学渗透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每个环节,才能完成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完美结合。

一、美学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的现状

1.教学实践轻视美育

美学教育的主要作用在于用提高学生美的能力来完善学生人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就我国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美育并美育想德育、智育、体育等教育完善。不仅没有开设专门的美育课,而且,在其他学科中也缺乏美学教育的渗透,美育至今都没有能在大部分学校中占据应有的一席之地,也没有在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而且,有些学校甚至将美育降级为工艺训练。

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主要阵地,应该充分渗透美学教育,注重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但是目前的现状是,学生普遍认为思想政治课程既枯燥又单调,这是因为学生还没有发现这门学问的美。如果教师能够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加入大量的美学渗透,改革原本枯燥的思想政治课程,让学生学会欣赏思想政治的美、享受思想政治的美、追求思想政治的美,让学生爱上思想政治教学,真正发挥德育和美育的应有的作用。

2.课堂教学与美育割裂

美学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应当渗透到每一门学科,每一个课堂上。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德育的主要阵地,更是发挥美育作用的良好基地。思想政治课除了交给学生法律、哲学、社会发展的基本常识等,还应该充分开展美学教育,让学生发现思想政治学科中深刻的美。

但是,就目前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的现状来看,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并没有充分渗透美学教育,课堂教学与美育仍旧处于割裂的状态。这样既不能改革思想政治课堂,让学生对思想政治学科感兴趣,也不能充分发挥美育的作用。只有将思想政治教学与美育充分结合,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丰富情感和高尚精神的人才。

3.学生缺乏对美的认知

目前,教学实践对美育的轻视和课堂教育与美育的割裂都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我国教育中美育的欠缺,而这个问题必然会影响教学的对象,那就是学生。由于美育的缺乏,中学生普遍存在审美能力不足或是审美情趣低下的问题。学生缺乏对美的认知,也就更谈不上在行为上体现美,创造美了。

二、思想政治的美对学生培养的影响

1.可以培养学生的感知力

思想政治教材中汇集了大量的励志故事、名人名言、好人好事等,这些都为学生展示了他们应该理解的哲理。例如,教会学生团结、教会学生努力、教会学生快乐学习等,这些都可以培养学生的感知力,为学生感知世界的美奠定基础。

2.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美育可以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为想象奠定基础,因为审美的对象是美的事物,这些美的事物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范本。另外,审美欣赏的再创造性和审美创造的自由性更是直接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因此,美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3.可以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中学生已经具备了辨别日常生活中美丑的能力,但是,着还不是完整的鉴赏,中学生需要的是更高层次地、更完整的鉴赏能力。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学渗透就是要让学生不仅能够鉴赏美与丑,还要能够鉴别美的种类和程度。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学渗透,才能让学生发现身边的美,让学生对生活充满热爱。

三、怎样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美学

1.提高教师的审美素养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同时也是美的播种者。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只有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才能按照美的规律来开展教学活动,才能更好地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美学,让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充分展示美。

政治教师应当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因为教师的审美素养关系着是否能够开展思想政治教学的审美化,关系着是否能够成功创造教学艺术,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

2.创设美的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课程是智育课程,同时也是德育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坚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同时要培养学生的正确政治思想素质和良好的道德素质。因此,教师应当根据美的规律来开展教学活动,创设更多美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从道德认知走向道德意志和道德行动。

3.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

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师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以人文关怀,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更好的接受美的熏陶,这也是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美学的要求。

具体来说,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需要的教学氛围必须具有和谐的师生交流方式和思维活跃的意境,这样,能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喜爱主动参与教学,提高审美能力。

4.创造美的教学过程

教育本身就具备着无处不在的美,教学过程就可以处处体现美,创造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审美化,就必须在创造美的教学过程,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安排好教学过程,让美学无时无刻不在渗透,让课堂活动在美中开展,让学生在美中感受思想政治知识,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

结语

美是人类的永恒追求,而追求美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永恒课题。只有用美学的眼光来审视和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不断渗透美学教育,将教学过程转换为审美过程,让美学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才能增强教学效果,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亚东.《中学生读写》助我成长[J],中学生读写(初中),2004(01)

篇(10)

唯物主义的思想提到了,意识是由物质决定的,并且意识还对物质起着推动的作用,在处理问题的时候需要做到对这样的一个基本的理论思想进行坚持。企业去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可以说是企业正常发展的基本需要,这样的一个工作同样也是属于意识方面的主要,并且企业的生产力可以说是属于物质方面一些内容,所以不难看出,他们两者的作用是相互的,在实践中可以进行统一和协调,并且他们也是不能够分离的。在企业中假如对经济效益过分的注意,而忽视了对企业文化以及发展思想的培养,不能按照党建的主要思想政治去展开工作,最后企业将会很难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去。在企业中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培养企业的员工一种准确的生产观念,从而去对劳动者的积极性进行调动,最后将这种积极性转换成生产力,并且保证企业的正常的经营。例如,在企业出现用工荒以及用人难的状况下,进行思想的政治工作,对公司新进人员或者是年轻的工人实行爱岗敬业的教育培训,培养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全局的意识,运用这些活动,不但可以让员工体验到了企业的人性化,同时还对员工的个人尊严以对劳动成果的体现了尊重,并且还让员工明白其自身的职责,对他们的工作以及生活都是十分有好处的,同时也有利于员工的个人发展以及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在企业中进行思想的政治工作,一定要注意工作的体系性,要让这个工作可以在全局产生作用,同时还需要建立长期的工作计划,对一段时间中的工作进行一个全局性的部署。总体来说,如果想在企业中进行党建的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考虑企业的生产经营和企业目前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并运用政治部门的引导作用。

二、外企业发展的经验

思想政治工作可以说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武器,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当前企业的发展产生了一些影响,其中企业生产经营的方式开始改革就是主要的一个方面,还有一个主要的方面就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需求增多。然而目前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中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还有着一些错误的看法,他们主要认为企业的生产经营主要是为了得到利润,只有获得利益才是工作的主要目的,而思想政治的工作只是存在于表面上的一些要求,和企业的发展是没有很大联系的。有人还认为,过度的去进行思想政治的工作对于企业的正常的生产经营还会造成不利的影响。从企业的发展的角度上分析,不管是什么样的企业,可以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不败之地,都是十分注意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例如很多国际的知名企业在抓住企业经济的过程中,还是非常重视思想政治的工作。其中海尔集团主要崇尚的就是敬业报国。他们提到的忠主要是企业同国家的忠诚,展现出了在行动上就是使用最好的产品以及服务去回报给社会和消费者,还有就是回报与国家。当然,忠字思想的建成,就是运用思想文化的工作去完成的。

三、实行思想政治的工作对企业的深化改革十分有利

思想可以说是一种意识的范围,意识要符合社会的需求,所以,思想政治工作的进行也要紧握抓住时代的脉搏,和企业的实际状态保持一致。企业要想在竞争获得生存和发展,就需要去深改革。在生产中进行开发和创新,运用高科技,创新的工作思路,不断的进取,以求得和思想政治工作也就要求相结合,应对改革的需求,对于企业以及员工的具体情况,进行好思想的政治工作,处理企业中的矛盾。

上一篇: 油气勘探地质工程 下一篇: 交通运输发展前景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