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1 13:21:0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农产品溯源方案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农产品对农业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愈发重要。现阶段,市场供需平衡关系的重要推力作用就是农产品的营销体系管理,因此,要想达成农产品畅销目的就必须注重其市场营销管理方式和市场渠道。区块链技术作为新时期的时代产物,能够将产品的不同信息要素进行高度整合,比如产地信息、物流信息、销售信息[1],这也直接说明了将区块链技术和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有机融合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此外,构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体系,可实现产品数据的快速传输、分析和评价,一旦记录在区块链信息平台,最大程度上避免了人为因素的主观改动,会使得农产品销售信息更加透明化、系统化和真实化。鉴于此,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全过程有着先天的绝对优势,能够实现农产品市场营销信息全程可追溯,促进生产加工、物流配送、销售等环节的整体管理效率,降低附加成本,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技术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产物,在各行业领域大面积推广应用。其起源于2008年的比特币技术,它的显著特征主要是建立分散式数据总账、共识信任、非对称加密、智能合约和时间戳等;基本原理主要依托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建立区域数据共享平台,所有农产品参与主体均能够在区域数据共享平台进行数据查阅、分享、记账和核账[2],从而保障共享数据的真实性和安全可靠性,即使在没有国家相关职能部门监管情况下,充分保证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的秩序。简而言之,区块链技术在互联网时代,能切实摒弃以往的产品营销不信任的弊端,从而本质上解决人力物力财力高居不下、产品信息传输速度慢的问题。现阶段,区块链技术已在食品安全管理、物流运输管理、能源管理、财务金融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不完善、交易成本高、交易量较低等现状,需结合实际,构建区块链技术和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融合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交易量高、产品信息共享、真实安全市场秩序的营销体系迫在眉睫,从而满足客户群体对现代化农产品营销管理体系的个性化需求。
(二)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营销体系逐渐成为农产品创造更为可观经济效益的“主战场”,主要目的在于从本质上解决生产源头到消费终端在时间、空间、信息等诸多方面内容的束缚和矛盾,使得生产商、物流商、消费群体利益最大化。农产品相比于其他产品具有显著特征和特殊性,比如工业产品、金融产品等,较为依赖市场主体和交易平台,正是这些制约因素对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决定了各参与主体须重塑安全有序、信息共享的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众所周知,传统的农产品交易主要以摊位制现货、批发中心等形式为主,显然,这种营销方式俨然无法满足社会进步的必要要求,一定程度上存在诸多不利因素,比如,农产品交易价格不透明、物流与农产品生产销售分离、交易信息滞后等缺陷,因此,现代化的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体系对区块链技术更加依赖,进而形成了仓单交易,远程合约交易、网络交易、期货交易等创新模式[3],具有交易速度快、管理效率高、交易透明化等明显优势。虽然当前农产品市场营销、销售方式整体呈现多元化趋势,但融入区块链技术,加快市场经济秩序的转型升级,这无疑对农产品发展的起到决定性作用。
三、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方式探索
(一)以区块链技术为切入点,构建农产品电子商务体系众所周知,以往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流企业合作需第三方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对农产品物流信息进行动态掌握。采取区块链技术和农产品电子商务相结合方式,从而保证用户随时掌握购买的产品信息,主要包括生产加工、物流配送和销售全过程信息,同时还能够确保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从农产品电子商务支付平台角度进行分析,当前线上支付方式主要是银行支付、支付宝支付、微信支付等这种第三方形式,某种程度而言,以上支付方式具有一定风险性。借助区块链技术,健全完善农产品电子商务支付体系,通过取缔现行的中心化技术和中心平台功能,进而降低各参与主体的附加成本,同时也提高了用户支付的安全性,为其带来了有效的保障。除此之外,利用区块链技术,搭建农产品电子商务商业信用体系,主要目的在于对产品信息进行收集、记录、分析和评价。一般情况下,采取两种方式,一是依托权威机构对农产品市场营销数据进行记录,保证产品信息的完整性。再者就是各参与主体对农产品流通的各节点进行数据共享,在此基础上,再由相关部门进行定期审查,保障农产品信息的合法性,从而确保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体系的稳定运行。
(二)以区块链技术为落脚点,搭建农产品质量溯源方案实现机制现阶段,区块链技术和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体系的有机融合,可借助P2P网络将生产商、物流企业、零售商和消费群体等不同主体进行有效串联,无需利用第三方权威机构便可实现产品交易目的,总体上呈现去中心化功能平台的显著特征。因此,在区块链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必须对农产品营销全过程进行数据验证、数据整合及区块传播等任务[4]。此外,若想搭建农产品质量溯源方案实现机制,应立足于现状,建立农产品营销的线上分布式体系,同时,为保证追溯信息的真实性,必须设置农产品营销准入机制,从而对生产商、物流企业、零售商和消费群体等不同主体进行科学管理。农产品流通各节点参与方必须将相关信息和资质呈递相关监管部门进行审查,审核通过后给予准入许可[5],只有完成以上工作后,才能保证农产品质量溯源方案实现机制的有效性,从而凸显农产品“质”和“量”属性。
(三)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建立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数据系统现阶段,将区块链技术和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体系的深度融合,应借助计算机技术,设计出针对农产品营销的数据系统,从而促进农产品营销的流通速度,使得相关信息更加透明化和安全化,促进提升农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笔者认为,建立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数据系统,主要包括多点实时上传模块、即时信息共享模块两部门组成。对于多点实时上传模块而言,借助区块链技术,达成农产品营销体系“共享账本”的特点,交易数据、交易核算、交易记账可多点实时上传,并各参与主体协同完成。具体而言,建立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数据系统主要包括种植户、专业合作组织、批发中心、农贸市场、物流企业、大型商超等,从而确保各节点获取的产品信息更加系统和有效。对于即时信息共享模块而言,主要依托区块链技术的“信息共享”特征,将农产品的区块链各节点有效衔接,实时更新产品信息,及时反映农产品流通信息、相关参与主体信息、物流配送状态和交易量等。鉴于此,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数据系统的共享模块应包括产品溯源、流通状态、供需信息共享、政策信息分布、资质认证等,进而保证区块链技术和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体系协同合作,实时共享农产品溯源、流通状态、供需信息共享、政策信息分布、资质认证等。
中图分类号:S126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生活品质的提高,现在对食品的要求也有了质的飞跃,从吃得饱吃得好转变到吃得健康,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因此,人们对农产品类消费品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把RFID射频识别技术应用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中,能很好解决产地溯源、农产品产地和生产档案的建立、流通运输环节控制等问题,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1 RFID技术介绍[1]
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缩写RFID),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它是一项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
RFID系统包括天线、标签和读写器,其中标签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每个RFID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附着在物体上标识目标对象,俗称电子标签或智能标签,它具有一定内存空间,具备可存储性,读写器通过天线发出的射频信号,标签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与读写器读取修改芯片中的产品信息。
它保密性强,寿命长可重复利用,使用简单方便,可以批量远距离实现读取或存储添加信息,配合网络数据库系统,可高效利用系统内信息资源,软件智能化管理数据,对每个接入点实现有效的实时监控。
2 RFID技术应用方案[2]
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有效的监控,可通过RFID技术集成一套监控溯源系统,该系统通过开放式网络管理,利用RFID的快速读写存储性质,通过对农产品生产储运消费各个环节设立监控点,即可对农产品的生产、运输、销售以及产品质量等进行有效监控,确保农产品消费安全。
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溯源RFID系统的需要,本系统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溯源网,农产品生产监控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抽查监控点,农产品流通运输监控点,农产品销售监控点等部分。各个监控点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溯源网通过互联网连通,各监控点根据要求录入农产品相关信息,搭载GPS信息及视频实时监控,管理者可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溯源网对各个监控点实行有效的监控,确保农产品在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
2.1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溯源网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溯源网作为对各个监控点的监控平台,建立有农产品档案数据库,对各监控点上传的产品信息进行分类管理,设立管理权限分类,不同管理者具有不同的浏览修改权限,保证系统的监管能力。网络平台具备查询、统计、报表等功能,同时也具有各监控点间数据交流,供求信息传送等,产品相关信息即时在网上公布,方便消费者查询,确保产品信息的透明度,提高公众服务能力。
2.2 农产品生产监控点
农产品生产监控点主要由农业种植大户、农民生产合作组织或乡村农技服务站组成,主要负责帮助指导农户规范化生产,传授新的种植技术,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以及对农产品RFID标签的发放,农户及其施肥施药情况等生产信息的录入,产地环境信息的录入等,在源头进行产品品质分类,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及溯源性。同时,生产监控点也可以通过监控溯源网络平台获取销售监控点的销售信息了解消费者需求情况,从而因地制宜指导农户生产需求量大的农产品。在农产品即将上市时,生产监控点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对流通监控点运输请求,使农产品能及时快捷运送至销售监控点,保证生产的农产品能及时销售。生产监控点配备GPS信息定位及摄像头视频实时监控,让运输环节快速准确到达目的地,消费者可通过摄像头随时查询产地生产情况,检测监控点也可对产地用药情况进行视频监控。
2.3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抽查监控点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抽查监控点主要由各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各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流动检测站,基地农药残留检测室组成,县级检测中心为定期例行抽检,对本县范围内即将上市农产品随机抽查;各流动检测站为随机检测,每天在其管理范围对在土即将上市的蔬菜进行检测;基地检测室主要负责该基地上市农产品的检测。所有检测结果都写入对应农产品的RFID标签,检测结果呈阳性的,下一个工作监控点不予接收;若检测农户的农产品呈阳性,需等待到相应的安全间隔期再次检测结果合格后,重新录入检测结果至RFID标签,下一工作监控点才予以放行。
2.4 农产品流通运输监控点[3]
农产品流通运输监控点主要由农产品配送中心或协议的运输公司组成。运输车辆均配备GPS定位系统和温度记录系统,流通运输监控点需对自己公司下的运输车辆建立对应的RFID档案,通过GPS实时监控运输车辆,详细记录出车、运输时温度记录、运送产品名称批次数量、货到时间等,如车辆挪做他用,运送其他货品也需录入档案,有效防止交叉污染以及产品召回提供依据。车辆运输情况信息也同时录入至农产品RFID标签中。流通运输监控点可以通过监控溯源网,清楚了解到生产监控点的供应信息和销售监控点的需求信息,因此,来合理调配运送车辆,有效节约运输时间及降低运输成本。需要对初级农产品进行初加工的,在加工包装车间也要加装视频实时监控,加工信息也同时录入RFID标签中。
2.5 农产品销售监控点
农产品销售监控点主要由各大超市、管理规范的农贸市场、宾馆饭店、学校等组成,在该监控点通过农产品上的RFID标签,可清楚了解到相应农产品的产地及农户信息、运输时间和温度、检测情况,以及产地生产流通各环节视频信息等,也可以通过监控溯源网自己的需求信息,提高补货效率。若发生群体中毒等突发事件,可快速查到相应的农户,追究责任人;通过标签上的施肥施药档案,为医院治疗提供依据;通过监控溯源网还可快速查清其他危害产品的去向和数量,为产品的追回提供保证及时间。RFID标签最后在销售监控点取下,集中到交管理中心,以便重复利用,降低系统的运行成本。
3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溯源RFID系统的突出优势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溯源RFID系统通过监控溯源网把各监控点有机的连接了起来,各监控点信息共享,形成一个闭合的供应链,对农产品的生产环境农户信息、流通去向、销售情况实时监控,实现农产品的可追溯性,其突出优势主要有:消费者在购买农产品时可以通过上网、发短信向监控溯源系统查询农产品产地农户信息、农残检测情况,以及农产品自采收到购买的时间长,运输储存温度调节,从而清楚了解农产品的新鲜程度,也可以通过网络视频查看农产品种植和运输情况,让消费者真正买的放心,吃得健康;网络平台信息共享,各监控点通过监控溯源网上的供求信息合理调配资源,降低各监控点运营成本,农民朋友也可以更清楚了解市场需求,选择种植市场需求量大,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增加农民收入;根据产地信息、农残检测情况,对农产品品质实现分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遇突发中毒事件,可清楚查询农产品来源及农户信息,追究责任人。通过标签上的施肥施药档案,为医院治疗提供依据。通过监控溯源网还可快速查清其他危害产品的去向,为产品的追回提供保证及时间;农产品上RFID标签在相应监控点录入的信息其他监控点不能窜改,有效保证溯源性,标签内信息的准确性;加强了对流通部门的监控,提高了农产品运输效率保证了运输质量,有效防止交叉污染,提高可追溯性;对检测不合格的农产品,供应链不予以接收,有效控制产品质量,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4 结语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溯源RFID系统优势显著,符合现阶段我国农村工作重点方向,有益于促进“三农”发展,同时为人民身体健康,生活水平提高提供有效保障,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应用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 童刚.基于RFID技术的食品安全管理系统研究[J].信息与电脑,2008(04):68-70.
2、3G技术对农业信息化的影响力
3G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能提供更快的上行和下行速率,方便人们浏览网页、微信和上传照片。3G技术特征是提供高速数据业务,网络速率一般在几百kbps以上[2]。农业信息化是指信息和智力活动对农业增长的贡献逐渐加大的过程,包含通信、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在农业上应用的过程[2]。3G网络具有覆盖范围广、实时性强、通信质量稳定的特点。将3G技术有效应用在1C助力农业生产、2C支援农村建设、3C服务广大农民,主要体现在3P自动化控制、2P安全监控、1P生产指导、4P农产品溯源、5P信息、6P政务管理、7P信息传播、8P互相沟通、9P供销服务方面。
3、基于AHP的评价模型
3.1递阶的层次结构模型依据分析,建立本文AHP的三层结构模型,见图1。目标层M:3G技术对农业信息化正向影响力。
3.2各层的判断矩阵判断矩阵用以表示同一层次各个指标相对重要性,依据1~9级标度[1],构建矩阵ijAa,其对角线上是1。由3G对潍坊市农业信息化的影响程度,本文认为1C比明显重要,用5表示,512a;比3C稍微重要,用3表示,313a;同理332a。同理构建准则层对方案层的判断矩阵。
3.3应用Matlab的AHP程序,解得A的最大特征值A的特征向量0.637,00.104,70.2583,Aw一致性指标0.01931CI,随机一致性指标0.581RI,一致性比率0.03701CR通常判断矩阵不是一致阵,要进行一致性检验。当0.11CR时,完成单排序一致性检验,认为Aw有效。Aw中的分量是三个准则的权重。由最大隶属度原则,3G技术对助力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同理计算矩阵1B2B3B的相关参数如表1。
3.4层次总排序
最后进行层次总排序和总体一致性检验,步骤如下:①表1第二列各行元素×的分量,得组合权向量w0.074,80.035,20.167,00.359,90.078,50.026,10.020,90.048,70.1887;②×表1第三列,得0.03322CI;③×表1第四列,得0.72312RI;④进行总排序一致性检验,0.08290.1122CRCRCIRI总完成检验。从结果看,3G通信技术在农产品溯源方面正向影响力最大,在生产自动化控制和农产品供销服务方面影响力较大。
4、实例验证
潍坊市蔬菜产销过程应用3G技术,建立蔬菜大棚的远程监控系统、蔬菜安全的二维码追溯系统和蔬菜价格行情信息平台。由07至12年该市蔬菜总产量的统计数据(见图2),分析出07至09年总量增长缓慢,当时农民进行传统耕作;09至10年增长幅度最大,正是3G建设初期,说明3G技术在农业信息化中应用有效。10至12年以后,该市蔬菜总产量就开始平稳增长,3G网络已全面覆盖。实例证明3G技术在农业生产、农产品溯源和服务广大农民方面正向影响大的正确性。
农业,一个古老而纯粹的产业,正因为与信息技术的联姻,而变得越来越年轻、越来越新潮、越来越复杂。
未来的农业会变成什么样呢?对此,一直致力于农业信息化服务的上海农业信息有限公司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想象。
从农产品追溯到农业物联网
关于未来的农业,上农信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妙的图景:农机变成了智能机器人,点点鼠标就能实时掌握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浇水施肥都是自动控制,消费者能够掌握农产品的前世今生,甚至每平方米都能种植不同的作物,并获得极高的产量……
旧有的农业模式正逐渐被颠覆,物联网的介入正渐渐改变着古老产业“靠天吃饭”的传统。
近几年,物联网的飞速发展带给了我们无限遐想,而农业可以说是需求最迫切的领域,物联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也是提升农业决策指挥水平的重要手段,作为为数不多的全国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应用示范基地,上农信早在2006年就开始在农业物联网的相关研究和应用上进行了摸索和探讨。
那时,国内农产品生产标准严重滞后,监管缺位,上农信就选择了食品安全追溯作为公司的一条业务线,率先在全国范围内提出了从源头去追溯食品安全的理念,运用信息化手段管理,监控生产源头。之后的几年里,上农信通过自主创新,开拓进取,承担了多个国家和地方项目的建设。其中 “RFID技术在畜牧食品安全追溯管理中的应用” 课题还获得国家863科技计划支持,可视为上海本地在农业物联网相关技术和标准上研究工作的起步。崇明的“长江精准农业技术的集成与应用”、爱森“城市猪肉安全追溯”、覆盖全市的“世博蔬菜安全追溯系统”、鲜花港“智能温室”等项目的应用和推广则为上农信在农业物联网技术领域奠定了坚实的地位。
2009年,物联网在国内骤然升温,借着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的东风,上农信推动上海农业主管部门将农业物联网发展重点立足于上海市农业实际需求和基础条件,选择农产品安全、精准农业、农业疫情疫病检测和预警系统、农产品电子商务、水产养殖业等领域,设立一批试点示范项目,重点开展智慧农业应用推广工作,全面推动上海市农业现代化建设。
2010年,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下,上农信与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共同合作成立了国家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农业物联网创新推广中心。2012年上海农业物联网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上海市科委批准组建,联合上农信、上海海洋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机构,致力于农业物联网的研究。这两个中心的成立,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农业物联网的持续创新发展,而且也为上农信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了新的支撑。
全方位打造农业物联网应用解决方案
上农信致力于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技术创新、应用创新、示范推广等工作,并已经形成农业物联网成套核心装备的研发生产,以及粮食、果蔬、食用菌、畜牧和水产品等领域的农业物联网综合解决方案。
1.上农信动物及动物产品物联网综合解决方案:聚焦动物及动物产品从养殖、检疫、接收、屠宰、运输、销售的全过程管理与追溯。采用RFID电子芯片、二维码、动物耳标等智能标识,利用图像识别、GPS和电子地图等技术建立被监管对象的动态跟踪机制,全面覆盖动物的精细养殖、生产养殖环境监控、疫情和疾病的远程监控与诊断、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与溯源等多应用的物联网系统。方案可促进动物及动物产品的生产标准化,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同时帮助监管部门建立覆盖全区域的地产及输入性动物及动物产品从养殖到屠宰全过程的检疫监督管理体系,不仅起到了事后追溯的作用,还加强了事前防范,事中监管,防患于未然,做到全程监管,随时追踪。
2.上农信果蔬及食用菌物联网综合解决方案:立足于大型果蔬和食用菌生产供应企业的实际需求,从全局出发建立整合蔬菜和食用菌的生产、加工、配送、零售的信息平台,利用信息采集和物联网感知技术全面监测作物生长环境和长势,集成农业生产管理知识模型,形成多种特色农产品生产智能决策系统,实现作物的科学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预警防治等生产措施的智能化、自动化管理。方案采用电子标签、追溯码等物联网技术,按照“全程监管、分段溯源”的原则,在生产企业、供应商、配送中心、零售门店间建立实时信息传递通道,共享订单、收货单、退货单等业务信息,实现了供应链互动,提高农作物生产供应的及时性,突出了产品的安全监控和溯源服务,提升果蔬和食用菌生产供应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
1、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是农产品种植养殖生产者在自我管理、自控自检的基础上,自我承诺农产品安全合格上市的一种新型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制度。农产品种植养殖生产者在交易时主动出具合格证,实现农产品合格上市、带证销售。通过合格证制度,可以把生产主体管理、种养过程管控、农药兽药残留自检、产品带证上市、问题产品溯源等措施集成起来,强化生产者主体责任,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能力,更加有效的保障质量安全。
2、各地农业农村部门要从五个方面扎实做好合格证制度试行工作。一是全国试行,聚焦重点品种、重点主体和重点问题,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取得明显成果。二是细化试行方案,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建立主体名录,广泛宣传发动。三是分级分层开展大培训,确保掌握合格证内涵要义和开具要求。四是因地制宜,开拓创新,探索行之有效的推进办法。五是强化日常检查,严格执法监管,开展网格化管理,严厉打击虚假开证、冒用他人名义等行为,严防不合格农产品进入市场。
(来源:文章屋网 )
蔬菜质量安全关乎人民的日常生活与身体健康,一直以来都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发生的“毒大米”、“毒蔬菜”、“多宝鱼”和“桂花鱼”等事件表明,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并不乐观,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水平势在必行。而除了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外,着手完善蔬菜从生产到流通过程中的跟踪与问责机制也很有必要,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保障蔬菜质量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是我国近年来发展的一种产品信息化监控系统,是当前蔬菜生产的发展趋势之一,它既可以有效地管理蔬菜产品生产,保障蔬菜质量安全,又可以对蔬菜的流通进行跟踪,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可追溯系统是一种以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为目的,以信息处理技术为基础的质量安全保障系统[1]。追溯系统主要通过二维码识别技术和条码技术,将实物流与信息流结合起来,让产品的所有生产信息记录贯穿整个供应链,利用网络技术完成信息在供应链各个环节之间的传输和信息,最终达到跟踪和溯源食物的目的[2]。编码条码采用国际通用的编码规则,让企业的每一份产品都能有独特的追溯码可供查询,由此关联产品所有生产环节的信息。消费者可访问追溯系统服务器,查询所购买产品的详细信息。目前增城区6.67hm2以上的蔬菜基地有32个,其中广州市10大蔬菜生产基地增城区有4个,包括超振裕(原大业)菜场生产基地、合利菜场生产基地、小楼冬瓜生产基地及从玉菜场生产基地。以广州市增城区一衣口田公司的农产品溯源系统为例,从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入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生产基地、仓库、市场进行连接,构建出一个覆盖面广、功能齐全的农产品溯源管理平台,使农产品的溯源工作更加信息化、简便化、大众化。推广该系统可促进广州市增城区各个镇街、农产品生产企业的农产品检测、溯源工作规范化,为相关部门提供准确的农产品安全信息,为消费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1追溯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法国是最早着手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的国家,该体系主要用于监管牛肉质量安全,这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开辟了新方向[3]。欧盟在疯牛病爆发流行后,颁布了178/2002法令,通过法律的形式加大对农产品安全的监管,以求对农产品各个环节信息都可追溯[4]。英国政府实施的家畜辨识与注册综合系统,可记录家畜的耳标、养殖管理、身份证等信息,用于对家畜进行追踪定位[5]。美国建立的食品追溯系统强制性要求生产者、运输者、销售商都如实记录食品信息,实现从农场到餐桌的全程管理[6]。日本除了建立农产品认证制度外,还颁布了相关追溯系统法规,并强制销售终端安装溯源设备[7]。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总局于2003年启动“中国条码推进工程”,开始着手对蔬菜和肉品进行编码、记录、追踪管理。2006年国家颁布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通过推行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农产品质量安全逐步得到重视,农产品的生产安全、风险评估、包装标识等管理制度也愈加规范[8]。北京、杭州、南京、寿光等多个城市都开展了相关的农产品监管和溯源体系的建设,为溯源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提供了依据[9,10]。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则大规模运用食品安全追溯系统,配合溯源标签的使用,有效保障了运动员的饮食安全,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控,为国内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运用提供了范例[11]。学术界也有很多学者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进行了研究。刘越畅等基于贝叶斯网络建立了蔬菜流通的数据采集与溯源系统,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风险分析,从而保障蔬菜质量安全[12]。邢美等基于WEB建立了农产品质量检测与溯源系统,可统计检测信息和蔬菜流通信息,以实现农产品从生产监测到市场流通的全程监管[13]。郑业鲁等分析规模化蔬菜供应企业的市场供应链模式,构建了蔬菜供应链全程追溯体系,实现了蔬菜供应链全程的信息化管理和质量安全追溯[14]。李友水等结合农业物联网技术开发设计的追溯系统,实现了对农田环境和种植管理的实时监控与跟踪[15]。建立完善的蔬菜产地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不仅对实现蔬菜质量安全监管具有重要意义,更是解决当前农产品发展过程中的“产销对接”、“诚信问题”等问题的有效方法。
2蔬菜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构建
2.1追溯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2.1.1溯源系统分析蔬菜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是以蔬菜为核心,产业链为纽带,质量安全与预警为目的的信息监管系统,而要满足生产者、销售商和消费者不同的利益需求,关键就是确定溯源流程及信息节点。其中关键信息点包括:蔬菜生产地、生产企业、耕种、种植管理、收获、存储、加工、物流和销售等。信息记录要详细、具体,有明确责任主体,以方便消费者和市场监管者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倒逼监管蔬菜质量安全。
2.2总体设计
系统服务平台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架构。服务平台自下至上分为3层,第一层是表示层,一般情况下就是展现给用户的图形界面与数据,中间层由应用逻辑组成,即业务逻辑层,第三层包含应用所需的数据,即数据组件层。3层系统有利于系统的开发、维护和扩展。
2.3系统的实现过程
2.3.1蔬菜追溯编码在分析蔬菜的个体属性、包装形式、生产方式基础上,对于蔬菜采用批次追溯编码方法,定义同一天收获的来自于同一生产单元(地块或温室)、同一品种、同一等级的农产品为同一批次。追溯编码采用15位数字码,其中4位企业代码+4位品种序号+6日期编号+1批次号。编码示例见图1。采用的编码类型可通过企业编号直接将企业锁定在一定范围内,便于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快速定位;采用的6位产品编码,预留了一定的产品数量,便于根据追溯系统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扩大产品;将认证类型直接写入编码中,便于直接监管;采用的校验码具有一定的防伪功能。2.3.2应用系统开发为了充分满足系统在安全性、跨平台性、可移植性、易扩展性、易维护性等方面的要求,系统主要采用基于Java平台的J2EE技术体系,构建于B/S三层应用体系结构之上,并采用XML等编程技术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将复杂的业务逻辑、流程控制逻辑和数据存取逻辑通过在不同的技术层面上实现,在应用服务器之上,实现业务逻辑的快速部署和灵活调整,充分保证数据库系统的安全可靠访问。系统支持ORACLE、SQLSERVER、SYBASE、DB2等各种大型的主流关系型数据库;同时支持Windows、国产Linux及Unix等各种操作系统;利用XML作为系统接口的数据交换标准,进行信息资源整合。具体采用技术如下:(1)J2EE架构J2EE平台企业版(Java2EnterpriseEdition),是一套全然不同于传统应用开发的技术架构,包含许多组件,主要可简化和规范应用系统的开发与部署,进而提高可移植性、安全与再用价值。(2)3层体系结构本子系统采用流行的J2EE3层应用体系架构,这种标准的体系结构以及其所支持的跨平台的Java语言可以方便用户的应用开发以及应用集成。同时由于该应用支撑平台支持多种流行的开放工具,用户可以选择其熟悉的开发工具开发应用,缩短了开发部署以及应用移植的时间。(3)XML技术XML代表ExtensibleMarkupLanguage(可扩展的标记语言)。XML是一套定义语义标记的规则,这些标记将文档分成许多部件并对这些部件加以标识。它也是元标记语言,即定义了用于定义其他与特定领域有关的、语义的、结构化的标记语言的句法语言。在本子系统中,XML技术主要用作不同应用系统之间信息交换的标准以及数据共享的方式。(4)WebGIS技术互联网(Internet)的迅速崛起和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使万维网(WorldWideWeb,简称WWW或Web)成为高效的全球性信息渠道。随着Internet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地理信息系统(GIS)的需求,利用Internet在Web上空间数据,为用户提供空间数据浏览、查询和分析功能,已经成为GIS发展的必然趋势,本项目均采用WebGIS技术构建展示信息平台,基于服务器的GIS解决方案,以创建和分发J2EE应用和服务。用户在任何连通网络的客户端上都可以通过IE使用GIS系统,不需要另外安装GIS操作软件。2.3.3监管平台建设集成生产、流通等数据构建中心数据库,同时,完成蔬菜基地或专业合作村的数据收集、整编与入库工作;在此基础上构建产地环境评价系统、执法巡查应用系统,项目和人才培养上具有一定的创新作用。推广部门要将这些创新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促进农业技术的转化,使其转变为真正的生产力。综上所述,针对当前我国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构建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加强重视。通过明确构建思路、创建和完善涉农组织以及突出教育单位和农业科研单位主体性等方式,健康有效地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促进我国农业和经济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勇,李小林,张胜文,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安徽农业科学,2009(04):13-16.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5月5日
苏南地区自古即为丰腴之地,农业基础良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将进一步要求苏南地区加快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农业领域的创新发展是这一国家战略成功实施的重要一环。都市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构成,也是常熟市现代农业“十三五”时期重点发展方向,为深入研究常熟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与未来,我们先后拜访了上海市农委、上海市经信委、上海市生产业促进会等,并对上海市“四新”重点培育企业――上海国兴农现代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与调研,现结合上海国兴农公司的成功案例谈谈以常熟为代表的苏南地区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一些思考及建议。
一、上海国兴农现代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上海国兴农现代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兴农公司”)是在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的背景下由职业经理人团队和国内知名涉农企业家共同发起成立,并经国家工商总局核准而设立的农业现代化公司。国兴农公司致力于打造国内一流的种植业全产业链服务运营商,农业生产业的先行者。作为上海市农业产业化的领导者,公司先后获得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上海市“平台经济”培育企业、上海市“四新”重点培育企业、上海市“创新型新兴服务业示范”企业等荣誉。国兴农公司在上海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大背景下,运用“互联网+农业”的创新思维,通过“五环联动”业务将农业生产、技术、服务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为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和销售提供全面服务,从而实现农业的提质增效,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水平。国兴农公司还受上海市农委之邀参与了《上海市现代农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并配合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完成“经济作物二维码追溯体系规范”等行业标准的制定。
二、上海国兴农现代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互联网特质
国兴农公司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了独特的“五环联动”业务模式。“五环联动”业务模式指的是公司打造的“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以及产前的“GAP种植标准化系统”、产中的“智慧农业方案”、产后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农产品包装设计网”等五环相扣的围绕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而研发的系统方案。“五环联动”模式是国内第一个将农业技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并实现农业顶层设计、布局涉农服务全过程的综合创新平台。“五环联动”围绕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服务解决方案是一个合理涉足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运营平台。
(一)“五环联动”从源头上掌控与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与安全。国兴农公司“五环联动”的特长在于覆盖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国兴农公司的“五环联动”第一环就是农产品种植方案“GAP系统”。国兴农公司通过整合近20位资深植保专家,多年研究作物培育方法种植GAP标准方案,已经在上海浦东、金山、嘉定等地多家专业合作社推广。国兴农公司在产前的第二环就是“智慧农业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产品生长环境实时感知、数据自动统计、设备远程控制、设备自动控制、自动报警、视频监控、数据采集等功能,帮助实现种植过程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从而实现农业灌溉自动化和水肥一体化,有效解决了水和温的科学化和标准化。这两个环节可有效掌控农产品的种植过程,有效提高了产品的品质与安全,为产品的追溯、产后的营销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五环联动”模式能够切实做到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五环联动”在产后的重要一环是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2013年、2014年国兴农公司连续获得上海市经信委“电子商务双推”项目支持,已成为上海市农委、商务委推进农产品生产环节、流通环节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的第三方服务平台,也是唯一一家同时服务于两个环节的追溯平台,这有利于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互联互通,是上海市落实即将出台的《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条例》的重要支撑。同时,国兴农公司还承担上海市关于农产品基于二维码技术实现信息可追溯的两项规范及地方标准的制定。2013年起,经由国兴农公司与上海市农委联合推广,目前上海地区共有500多家合作社应用了国兴农公司研发推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平台。2014年起,国兴农公司与上海市商务委合作,在农产品流通环节推广追溯平台,目前与多家配送流通企业和超市流通环节溯源系统开展合作。
(三)“五环联动”成功的关键在于链接丰富的线上线下渠道。产业互联网相比于消费互联网的一个重要区别,即产业互联网是服务于产业,需要更多的线下服务能力,尤其是农业互联网,无论是养殖业还是种植业的各类服务,都需要大量线下与农户的沟通、交流。国兴农公司目前与近20家线上线下商超进行产品销售对接。线上电商合作伙伴主要有东方购物、一号店、天天果园等;线下商超合作伙伴主要有上蔬永辉、百联集团、上海环盛商业有限公司、Cityshop、深圳百果园等。优质稳定的渠道伙伴是国兴农深耕上海市场多年的硕果,也是确保农产品销售能够实现优质优价的最重要一环。
(四)国兴农公司自身发展在于企业具备互联网思维与互联网服务能力。农业企业是否成功实现互联网转型的关键之一就在于实际控制人是否具备互联网思维,是否具备成熟的互联网运作方案。公司从内生发展而言需要对大量用户资源提升黏着度,只有能够黏住大量用户资源的产品或服务才更有市场价值。因此,国兴农公司从发展战略上需要立足上海、拓展长三角,实现跨区域战略布局,鱼米之乡的常熟是其较为理想的合作对象。这一战略举动固然是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同时也契合了中央对上海这一经济中心的期许,即从长三角地区的“带头”发展到“带动”长三角地区发展。同时,也成为了苏南在建设国家自主创新建设示范区时的有机构成,是这一战略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具体实践与创新探索。
三、常熟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一)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呈多元拓展趋势。常熟发展现代农业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除继续发展传统的农产品外,正在向观赏、休闲、美化等方向扩展。假日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也迅速发展成为重要产业。有住宿型的“农家乐”、农事观光、生产参与、农产品品尝、农业科普旅游等多种类型,已形成了生态观光农业产业带。全市集水乡特色、田园风光、乡村文化、自然生态、农事体验、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农业生活业面积已超过3万亩。
(二)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态势良好、布局科学。江苏常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作为江苏省第一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其主要特点是充分集聚苏南特有的科技、经济、文化、人才、平台等优势,围绕现代农业发展,以科技创新为主体,引进、研发、转化、示范农业科技新成果,已经成为农业科技成果及产业化的技术辐射源和展示窗口。园区已形成了“一核三带多园”的总体产业格局,核心区规划总面积6.5万亩,示范区面积34万亩,辐射区面积63.3万亩。“一核”是指园区主核心区,规划面积1.32万亩,初步建成优质水稻繁育、设施园艺研究、特色水产育苗三个创新区以及国家级“二花脸”猪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基地;“三带”包括:南部近10万亩的高效水产示范带,东部8万亩的高效蔬菜园艺带和西部17万亩的优质粮食产业带;“多园”是指依托“三带”分布在各镇(场)板块建成的14个各具特色的县(市)级农业科技园区,园区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32亿元,设施农业、智慧农业、都市农业、高效农业、循环农业、品牌农业等已成为园区的亮点。
(三)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示范效应明显。农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主体。近年来,常熟围绕农产品产业化发展规划,大力培育一批骨干型、成长型重点龙头企业,如勤川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常熟市神农果业专业合作社、常熟市田娘农场有限公司等,极大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的发展。以虞山镇为例,该镇初步形成了以现代都市农业为定位、优质水稻生产为基础、特色产品品牌为导向、休闲观光农业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近年来,虞山镇中泾村利用土地规模流转契机,努力打造精品水果特色产业,陆续引种了无花果、猕猴桃、哈密瓜、小南瓜、软籽石榴、圣女果、火龙果等特色农产品,部分产品实现了规模化种植并出口海外。
(四)地方传统名特优农产品丰富,品牌建设初见成效,现代营销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常熟近年来初步形成了茶叶、水产品、蔬菜、特色瓜果、优质粮食和农业“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等特色农业产业链。例如剑门绿茶、王四食品、沙家浜大闸蟹、海明蔬菜、王庄西瓜、吉健葡萄、勤川大米等在本地或局部地区均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但是还没有完全搭上“互联网+”的快车,总体影响力有限,市场面有待进一步拓展。
四、推进常熟“互联网+农业”战略实施的建议
“互联网+”战略是新一届中央提出的宏大战略,“互联网+农业”是产业互联网发展的最新领域,国兴农公司是上海领先的“互联网+农业”的优秀标兵,是常熟现代农业对接上海接受辐射溢出效应的重要对象。2016年1月,上海国兴农公司与常熟市的合作正式展开,双方合作项目与农业“众创空间”已正式开展运作。
(一)坚持以平台的搭建来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常熟现代农业的发展得益于各类科技创新合作与服务平台的搭建。上海国兴农公司是一家领先的农业现代化公司,在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和农业信息化方面都走出了一条新路,也形成了公司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农业产业化是指公司致力于销一体化,从农业生产资料及农技服务供应,到种植管理指导,最终到农产品产销对接经营,实现种植业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经营及服务。农业标准化是通过测土配方,技物结合,制定作物标准种植方案(GAP种植方案)得以实施。目前,国兴农已获得作物培育方法发明专利5项,正在申报作物培育方法发明专利近20项,推动实现精准农业以及农业标准化。农业信息化是指国兴农自主研发了贯穿于农业种植业全产业链信息管理的“农业云”系统,包含农资经营管理系统、农民专业合作社系统、种植标准化GAP系统、农产品经营管理系统、农产品电子商务系统、物流仓储管理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智慧农业系统、水肥一体化、自动化灌溉系统等覆盖于现代农业的全产业链。
(二)坚持夯实一产,接二连三,发展好“第六产业”。常熟在过去发展农业的生活业产业方面成效显著,如梨花生态园、旺桥生态园、海虞春天生态园等大量的农家乐、生态园应运而生。虞山镇勤川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常熟现代农业的先行者和领军者,勤川公司创建的现代农业科学实践基地展示馆,全景式多角度介绍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的区别,采用电子显示和感应投影等多媒体展示手段,生动详尽地演绎传统农耕用具、水稻耕作的历史沿革以及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向,使人们在参观学习中体验互动性和趣味性,从而增强对现代农业的认知度和认同感。但总体而言,全市层面真正科学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的涉农生产业仍显欠缺,应当引入类似国兴农的农业现代化平台服务公司,围绕提升农产品品质与安全、建立科学有效的追溯体系、搭建线上线下的营销平台等,进而有效串起“一二三”产业,全方位提升常熟农业产业的现代化水平。
(三)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提升常熟现代农业的质量和效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优势为基础,这是农业现代化最基本的经验之一。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譬如日本对农业的保护力度非常大,但同样它们按照国内、国际市场的要求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业生产,它们的“一村一品”及“一县一品”都是根据各自优势,适应市场需求,生产特色产品的典型做法,这些做法也极大地推动了日本农业的复兴。常熟的特色农产品品类丰富,现代农业基础扎实,若能与类似国兴农公司这样的涉农生产业公司合作,将2~3个类似勤川大米、王庄西瓜、剑门绿茶打入上海等高端市场,有效拓宽常熟农产品的高端销售渠道,可直接提升常熟现代农业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常熟发展现代农业的可持续性。
(四)完善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体系,为创新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农人”。世界上农业现代化国家的农业教育培训体系通常比较完善,农业教育水平都比较高。笔者通过实际调研发现,常熟农业生产者普遍老龄化,本市的新一代职业农民尚未形成,在常熟从事一线农业生产的多为新常熟人。因此,要充分发挥常熟职业教育的优势,加大对“新农人”技能培训力度,提升新一代农民的现念与观念,引导更多人参与到农业生产当中来,从而为常熟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条件。
中图分类号:TP3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6)11-00-04
0 引 言
“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系统”最初是20世纪90年代末欧盟为了解决“疯牛病”问题,逐步由政府提出建立并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以GMP(“良好作业规范”)和SSOP(“卫生标准操作程序”)为根本,食品链相关组织(包括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公司和组织)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颁布的“HACCP体系及其应用准则”(食品安全控制体系)作为组织的核心管理要素,明确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
对食品生产、加工、物流、仓储、销售等环节建立信息管理制度,实现向上追溯和向下跟踪的“双向”管理,并在超市类似ATM机系统的专门硬件上进行信息共享,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如果出现食品质量问题,即可通过扫描食品标签上的追溯码在网上查询该食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信息,从而明确相应法律责任的事故方。
食品安全追溯信息管理可通过食品溯源专用硬件设备,在食品流通、供应、消费、库存等各环节中进行信息收集、信息记录以及信息交换等操作,方便市场中的生产者、销售者以及消费者进行快速、有效的沟通。这种食品安全和食品行业自律行为,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极其重要。
1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必要性
20世纪90年代至今,互联网高度发展,大大提高了社会的交流与发展。但同时,食品安全问题屡屡出现,早些年的“三鹿事件”让公众对民族品牌出现信任危机,“地沟油事件”又引起了公众对餐饮业的斥责与不安……如何向公众确保食品安全不仅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关注,还引起了生产者和销售者的注意,目前已成为我国食品安全发展的焦点问题。
农产品具有的信任特性决定了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实施的必要性。信任产品特性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后,没有能力了解农产品相关的生产信息和物流信息,如使用农药剂量,物流仓储信息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也属于信任品,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由于食品信息被生产商和经销商掌控,消费者并不知道,因此也从根本上造成了两者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信任危机”出现的可能性较大。
建立农产品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保障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消除了消费者对生产商及经销商的“信任危机”,同时在系统的监督下建立企业间的优胜劣汰机制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2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实现关键技术
近年来,物联网技术迅速发展,射频识别(RFID)技术、传感器技术、认识计算和智能控制技术、纳米技术、网络融合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为追溯系统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2.1 具有农产品商品特征的追溯码编码
在国际上,EAN・UCC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商品的追溯码编码和条码表示中,将商品名称、产地、价格、规格等信息进行处理并储存在编码中。EAN・UCC系统是由国际物品编码协会(EAN International)和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UAA)共同建立的全球统一商品标识系统。消费者可以在销售终端通过POS自动销售系统查看食品链在生产、加工、运输、仓储等各环节的信息。
农产品不同于一般商品的地方在于,它具有地域性、鲜活性、种类性等特点,因此设计农产品商品追溯编码时要将农产品的产地、种类、等级、生产日期作为特征编码考虑进去。
国内现有的追溯码编码系统存在很多不足,比如编码长度不够短、数据加密性不强、实时追溯信息不畅等。而杨信廷等科研学者提出在设计农产品追溯码时采用26数字加密信息,并将位置码、产品码、生产日期码、认证类型码、多重校验码相结合,食品一旦发生安全问题可实时追溯至出问题的生产环节。将追溯码编码与Google Earth地图相结合,在可视化图形结合方面创新发展,这对于解决目前追溯码编码问题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2.2 农产品商品利用有机RFID标签追溯
追溯码的信息载体是产品标识,那么标识技术又有哪些不同呢?目前,市场上有两种主流的追溯码――二维条码和射频识别技术(RFID)[1]。
2.2.1 二维条码技术
二维条码技术通过对信息进行编码、印刷、光传感等操作,将食品质量信息及数据加密转化存储于二维条形码标签上,建立了规范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扫码可将二维条码附带的数据提取出来,并进一步转化成追溯所需的信息。条码存储信息上条码呈现高密度、大容量、支持数据加密技术等特点,在编码范围上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此外,由于条码本身的符号形状可变,可大大提高其适用性。但条形码只能用人力在可见的小范围内使用扫描器进行近距离特定方向的读取,无法保证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目前农产品市场使用的二维条码需要消费者通过扫描才能知道该产品来自于哪个企业,而消费者却无法得知农产品具体的产地、用药、施肥等生产信息。
2.2.2 射频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RFID)[2]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这是一种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利用射频信号的空间传输特性实现对物体的自动识别并提取相关信息[3]。该技术具有多个标识,可以在任意方向远距离识别标签附带的信息,重复利用性好,防尘、防水、耐腐蚀性强。RFID标签通过对农产品的产地、种类、规格、生产日期、所在位置等信息数据进行加密编程[4],以保证消费者对农产品的知情权。
RFID系统由RFID标签、RFID阅读器及应用支持软件三部分组成。RFID标签[5]由芯片和天线组成,芯片部分通过复杂的IC工艺在硅片上制备出来。每一个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
无机RFID标签的高昂成本一直制约着该标签的大规模应用[6](RFID标签的成本大约为每枚0.2美元以上)。有机RFID标签则采用印刷电子技术,将IC电路通过机薄膜晶体管制备(DTFT)在低廉的塑料基底上。用金属和有机墨水在塑料基底上形成芯片和天线。
在实际操作中,在被标识物体上附有有机RFID标签,当被标识物体进入阅读区或工作区时,阅读器会以远距离非接触的方式自动识别有机RFID标签编码的信息,从而实现对物品的自动化识别,大大减少了人工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机RFID标签具有低成本、简化制作流程等特点,可以制成随意粘贴的柔性薄电子标签。
有机RFID标签的工作原理、读取速度、读取距离等和无机 RFID 特点一致,其区别在于两者的材料和加工工艺不同。在世界范围内,好多公司都看好有机RFID市场,纷纷加大对其的研究投入,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2005年、2006年,PolyIC、Philips先后宣布他们已经通过印刷+光刻的技术制备出了工作在13.6 MHz的有机RFID标签[7]。二维条码、有机RFID、无机RFID标签的比较见表1所列。
由表1可知,在成本和易用性方面,有机RFID标签和二维条码标签都具有成本低廉且方便易用的特点。在环境适用性、读取方向以及读取距离方面,有机RFID标签和无机RFID标签具有防尘防水、耐腐蚀、远距离任意方向读取的特点。如果商品需要贴有机RFID标签,那么物流运输、仓储、POS(Point of Sale,POS)以及超市不能要求标签具有超长的使用寿命。由此看来,有机RFID在读取速度、信息容量、重复使用、使用寿命上虽不如无机RFID标签,但也能满足商品对标签的要求。这为有机RFID标签的大规模推广使用提供了可能。
3 农产品食品安全溯源系统
3.1 农产品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及信息模型
农产品食品安全溯源系统[7]包括种植场运输物流加工生产物流仓储超市消费者的顺序流程和从消费者超市物流仓储加工生产运输物流种植场的追溯过程,其构成了整个食品安全的溯源流程。下面是不同的生产环节以及与之匹配的信息。
(1)种植场:种植场基本信息、肥料信息、用药信息、生长信息及转入转出信息。
(2)物流运输:物流企业基本信息与运输起止位置及时间。
(3)生产加工:加工企业基本信息、加工前基本信息、加工成品后基本信息及转入转出信息。
(4)物流仓储:仓储企业基本信息、运输起止位置、时间、温度信息、湿度信息等。
(5)在农产品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中,对每个不同的环节采用不同的标签技术对其标识,可以实现从餐桌到种植场的全程追溯,从而保证消费者的食品安全。
3.2 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基本框架
由于农产品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中的每个生产环节对信息录入以及追溯的要求不同,信息量大且复杂,仅依靠追溯信息和标签很难解决,因此需要建立相关的食品安全数据中心,采用标签和数据中心相结合的方式才能满足追溯系统的要求。农产品食品追溯系统框架如图1所示。
在种植场上,管理人员每天都要详细记录种植过程中使用的农药及使用频率和剂量,待农产品成熟上市时,管理人员就把相关信息上传到“食品安全数据中心”,消费者在服务终端硬件上可以依据相关标签的追溯码信息全面清晰地追溯到生产环节每一步的录入信息。
消费者在类似ATM机终端上可凭借信息标签清楚查看食品的产地、种植时间、营养成分以及种植过程中使用的肥料、杀虫剂和除草剂种类,包括种子信息和日常种植的照片。
在物流运输管理平台、生产加工管理平台和种植场管理平台等将类似的数据汇集处理,然后上传至“食品安全数据中心”,最终由消费者在超市终端查询。
在整个农产品食品追溯框架中需要政府建立自动食品安全监测平台[8],并设置专门机构对追溯系统涉及的种植场、运输企业、仓储企业等进行监督。在农产品生产环节录入的信息都要通过相应的管理平台将产品信息汇集到“食品安全数据中心”。消费者可以在公告查询系统根据标签附带的追溯码信息在“食品安全数据中心”查询到该产品生产环节的所有信息。一旦出现食品质量问题,可以通过数据中心实现对农产品的向上追溯和向下追踪,从而明确相应的法律责任事故方。
4 有机RFID标签在农产品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中的应用
农产品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具有多个生产环节,信息量大、覆盖范围广,且从餐桌到消费者的生产链也很复杂。同时,中国现有的经济条件和科技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在整个生产链环节全部使用电子标签还不现实[9],因此农产品食品安全系统中的6个环节应结合标签技术的不同特点去选择标签。
4.1 种植场
农产品种植后,种植场管理平台会根据种植过程中农产品的批次、肥料、农药等情况,在种植场管理平台生成唯一的“农产品生产标识码”,在管理平台上录入农产品的个体信息库并传至食品安全数据中心。由于农产品个体的信息量比较大,而且在信息录入环节需要逐个登记农产品的标签,因此在种植环节适合采用RFID作为“农产品生产标识码”的载体。“农产品生产标识码”在食品安全数据中心有唯一的RFID标签与其对应。由于农产品的生产周期和市场流通时间均低于一年,故采用有机RFID标签比较适合,该标签不仅信息数据加密性强,还降低了成本。
4.2 物流运输
物流企业在物流运输过程中将农产品涉及的生产和物流信息通过物流运输管理平台传输至食品安全数据中心。无机RFID标签适用于物流运输时间超过一年的情况,有机RFID标签适用于物流运输时间低于一年的情况。
4.3 生产加工
生产加工企业存在若干生产环节,可根据对农产品的加工过程进行流水线式监控,将每个生产环节的处理信息及时录入生产加工管理平台,并上传到食品安全追溯中心。即对生产加工过程生成的“农产品生产加工标识码”和“农产品生产标识码”进行登记,并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此时“农产品生产加工标识码”成为农产品唯一的标识。通过“农产品生产标识码”可以追溯到生产过程中的农产品,通过“农产品生产加工标识码”可以追溯加工后的农产品,实现了从生产到加工的全部信息的全面追溯。
因为农产品生产加工后,需要标签数量相对较多,采用无机RFID标签不仅在成本上负担极大,在农产品跟踪管理上也只能分批次进行。有机RFID标签或者二维条码应用在这个环节很合适。但由于二维条码在运输过程中易受到污染等原因,有机RFID标签所具有的环境适用性及其读取方式更适合本环节 [10]。
4.4 物流仓储
基于4.3的分析,在物流仓储环节采用“农产品生产加工标识码”进行信息数据的管理。通过管理平台向信息中心汇总物流基本信息,仓储基本信息,多个时间节点的物流温度、仓储温度等信息,实现农产品在物流仓储环境的个体化管理过程。物流基本信息、仓储基本信息、实时物流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在管理平台进行统计整理,最后上传至食品安全数据中心。物流仓储环节实现了农产品在物流仓储转换的个体化管理。
4.5 超市
在超市出售农产品时,有机RFID标签标识的“农产品生产加工标识码”在超市的管理平台被读取,生成一个对应的“用户标识码”。“用户标识码”和“农产品生产加工标识码”在数据中心登记上传,两者之间有唯一的对应关系。使用标签上的“用户标识码”的农产品基数大,采用二维条码或者有机RFID标签比无机RFID标签成本低。超市是否使用二维条码或有机RFID标签还需要根据消费者的习惯和超市的具体配置来确定,两者在理论上没有差异。
4.6 消费者
超市向消费者提供二维条码或有机RFID标签,消费者可以通过公共查询系统查询到产品的“用户标识码”。通过“用户标识码”可以查到超市的信息,进一步追踪到“农产品生产加工标识码”。根据“农产品生产加工标识码”可以追溯到农产品的加工与仓储信息,进一步追溯到农产品的“农产品生产标识码”。通过“农产品生产标识码”可以查询到农产品的批次、肥料、农药等信息。通过终端,消费者可以追溯到农产品整个生产过程的信息。
根据农产品生产过程不同环节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标签技术。标签技术和溯源环节的适配如表2所列。
5 结 语
在成本和易用性方面,有机RFID标签具有二维条码标签成本低廉且方便易用的特点。在环境适用性、读取方向以及读取距离方面,有机RFID标签具有无机RFID标签防尘防水、耐腐蚀、远距离任意方向读取的特点。尽管有机RFID标签在读取速度、信息容量、重复使用率、使用寿命方面不如无机RFID标签,但并非在农产品食品溯源系统的每个环节都需要这些特性。这为有机RFID标签的大规模推广使用提供了可能。
农产品食品安全溯源系统的主要环节包括种植场、运输物流、生产加工、物流仓储、超市和消费者6个环节,应根据不同环节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标签技术。种植周期较短的农产品可使用有机RFID标签代替无机RFID标签,而在超市可选择性使用有机RFID或二维标签。引入溯源过程的有机RFID标签不但大大降低了农产品食品的溯源成本,还可以加快农产品食品溯源技术在实际中的普及与大规模应用。
参考文献
[1]余平祥,巫远媚,胡月明,等.RFID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读取率优化策略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7):132-136.
[2]黄锋,郝鹏,吴华瑞.RFID 中间件在农产品安全追溯系统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S2):177-181.
[3]任守纲,徐焕良,黎安,等.基于RFID/GIS物联网的肉品跟踪及追溯系统设计与实现[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10):229-235.
[4]谭民,刘禹,曾隽芳.RFID技术系统工程及应用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5]张姝楠,郭波莉,潘家荣.RFID技术在食品全程跟踪与追溯中的应用[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7,28(9):148-151.
[6]胡心怡.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在规模化奶牛场中的应用[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1):76-77.
[7]田雪雁,徐征,赵谡玲,等.有机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研究进展[J].半导体技术,2008,33(4):277-280.
1 引言
“物联网”是近几年最为流行的词汇,世界主要经济体均视物联网为“以科技创新改变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结构、提升国家竞争优势、应对金融危机”的工具,一致确定物联网是未来下一代信息化领域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我国“十二五”规划也将物联网确定为新兴战略产业之一,从政府、企业界到学术界都对物联网颇为关注并投入了足够的资源。可以看出,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物联网技术的价值,必定需依附于应用场景来体现,也就是说在特定行业的应用将为物联网技术提供展示的舞台。本文就物联网技术在农村信息化领域的应用方案进行了综述,并就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2 物联网的应用现状
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国际电信联盟(ITU)《1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报告指出,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交换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美国IBM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指出,将感应器嵌入电网、铁路、公路、建筑等各种物体中,并且通过现有网络链接,形成物联网。虽然不同实体对物联网的定义有差异,但其本质是相同的,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
物联网的发展过程其实是整个社会信息化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等多方面推动。尽管物联网已迎来战略发展机遇期,但其发展需要跨过众多门槛。物联网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如下:
(1)信息流转的不同层面如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典型的物联网应用包含“传感层、传输层、信息处理层”,与“物”直接相连的是传感层,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传感网。传输层要解决从传感网获取信息的流转问题,就目前的技术而言,互联网是首选。而基于固定网络的Inte rnet在接入层面存在着灵活性欠佳的不足,因此移动互联网势必成为传输层的发展方向。信息处理层将作为信息处理的中枢。三个层面的有机结合将是发展物联网应用的关键之一。
(2)标准不统一
物联网应用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标准化。目前RFID,WSN等技术领域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国际标准,各厂家的设备往往不能实现互操作,这是制约物联网应用推广的一个问题。
3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村信息化解决方案
目前我国农业处于迅速发展期,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是衔接小农户与大市场的重要手段,是提升农业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的重要途径。
2GHz TD-SCDMA移动通信网是我国自有知识产权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相比第二代系统,TD技术具有更好的传输带宽,同时它具备灵活的上下行时隙配置能力,可以灵活地分配无线资源,为不同的业务需求提供服务。TD网络“自由移动、高带宽、灵活配置资源”的能力,正好可以满足农业生产信息化的需求。
下文提出了一种基于TD-SCDMA的物联网解决方案,为农村提供灾害预警、远程交互诊断、多媒体信息和农产品溯源服务。
如图1所示,本方案主要由接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组成。
无线传感网在农村试验区域进行部署,与农田中部署的大量传感器相连,传感器的主要任务是从农田、大棚中采集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土壤含水量以及通过现场摄像设备采集的视频等信息,然后通过传感网进行汇总。考虑到试验区的范围较大,传感网采用基于Ziqbee技术的网络组网方案。在试验区内设定一台主控设备,该主控设备与TD-SCDMA数据传输模块直接相连,传感网的数据可以通过该主控结点接入TD-SCDMA无线接入网。当所需覆盖的农田面积超过了255个传感器可以覆盖的面积时,还可以通过网络协调器进行连接,从而支持超过64000个Zigbee网络节点。
TD-SCDMA为农村信息化应用提供了良好的传输通道,传感网采集的农田基础信息可以通过无线网传送到信息处理服务器。从而节省了传输层面的网络建设费用。TD-SCDMA移动通信网具有大范围联网的特征,支持灵活的上下行时隙配比设置,可以为上行业务提供更多的传输通路,因此该技术较适合于上下行业务量不对称的应用。而农业基础信息的上传业务属于典型的上下行不对称业务。
TD-SCDMA无线接入网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直接接入应用服务器,从而完成信息处理层的主要功能。本方案将为用户提供四种基础业务:农业灾害预警、远程交互诊断、多媒体信息以及农产品溯源。信息处理层设置一个通用服务平台,提供业务的统一接入,应用平台将不同的业务接入各自的业务系统。
该方案综合使用了无线传感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移动互联网等关键技术,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农村信息化物联网解决方案。
本方案为用户主要提供下列业务:
(1)灾害预警类业务
依托TD-SCDMA与农业灾害防治信息库相连,结合灾害多媒体信息采集技术、GIS、GPS以及数字化视频监控系统等信息技术手段,全面反映该地区的农业生产环境质量情况和灾害发生发展趋势,构建旱灾、病害灾短期、中期和长期预警系统。
(2)远程交互诊断类业务
该业务主要为农户、农技专家提供互相沟通的桥梁TD用户可通过TD终端接入后台农业专家的服务现场,接受专家提供技术咨询。可实现专家与专家之间、专家与现场之间视频会话交互、历史视频的调度、多用户会话顺序的控制以及决策信息的融合处理与发送,增强远程诊断的可视性,从而更加有效地共享远程专家资源。
(3)多媒体信息类业务
信息类业务内置智能化搜索引擎,以现场直播或节目轮播的形式,发送到分布各地的TD-SCDMA终端,实现节目的本地点播和离线交流,可为农村用户提供全方位、多层次、个性化的远程视频信息类农业生产培训服务。
(4)农产品溯源业务
该业务通过多媒体信息采集终端快速采集农产品视频和生产履历信息,并通过TD-SCDMA网络实时上传信息到农产品溯源应用系统。消费者可使用TD-SCDMA终端设备输入产品追溯码查询有关的信息。
(1)可实现全国大范围联网
农田环境数量庞大,且实际情况各不相同,但是共同点都是不具备方便的固定接入能力,而移动通信网在这种环境下可以提供数平方公里到几十平方公里的通信 网覆盖,解决了特殊地形(如跨越河流、丘陵、茂密植被)的网络覆盖。
中国移动的TD-SCDMA已经实现了全国联网,用户可以在任意地点方便地接入统一的后台服务器,便于应用的集成和应用的分发。
(2)建设成本低
中国移动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营了全国性的TD―SCDMA网络,无需新建有线传输网络,只需将大田、手持等终端设备通过TD-SCDMA模块连入TD-SCDMA网络,即可实现整个系统的互联互通。其中农民只需投入无线传感网、TD-SCDMA模块及通信相关费用。
(3)TD-SCDMA具有较高的带宽,支持丰富的数据业务
TD-SCDMA通信网络具备高速业务接入能力,可以为系统提供足够的上下行带宽,在R5版本,理论峰值的终端数据下载速率能够达到1.6Mbps,目前现网已升级为HSDPA,理论峰值的终端下载速率能够达到2,8Mbps。后期网络可通过升级到HSUPA获得更高的带宽,可以满足更为丰富的农村信息化应用。
(4)灵活的时隙配比,适应不同的上下行业务需求
TD-SCDMA的时隙配比非常灵活,在网络侧,可对每载频的时隙配比进行修改,满足不同的上下行业务需求,使网络更适合该农田数据传输的实际要求.
(1)无线传感网组网
本方案的感知层采用基于zigBee传感网的组网方式,依据现场条件可以采用星形组网或网状拓扑结构组网。方案中采用的传感器主要是温湿度、二氧化碳传感器等环境监测类传感器结点。每一个传感器的采集数据量很小,可设置数据采集采用轮训方式,主控结点收集一次数据后再统一接入TD-SCDMA网络。
以一个TD-SCDMA小区为例,在农村通常的覆盖范围为2km。那么以200m为间隔部署一个传感器来计算,大概需要1 30个传感器。假设每一个传感器每次采集数据后传送的数据量为50个字节,每1个小时完成一轮采集,同时将数据汇总到主控结点,那么一轮的信息量为6.5kB。目前TD的上行平均速率为134.4kbit/s,完全能够满足传感器的数据承载需求。
(2)业务能力分析
试验区内的TD基站采用3/3/3配置,上下行时隙采用2:4配比,下行3个时隙配置为HSDPAI寸隙。R4单时隙空口峰值速率为128kbit/s,考虑开销,第二个上行时隙为64Kbit/s,那两个上行时隙的峰值速率合为192kbit/s,假设实际性能有70%的折损,上行带宽实际为134.4Kbit/s
HSDPA时隙单时隙空口峰值速率为563.2kbit/s,三个HSDPA时隙峰值速率约为1,68Mbit/s,另外一个R4的下行时隙为128kbit/s,那么下行四个时隙的峰值速率合计为1.8Mbit/s,考虑性能折损率为70%,所以下行带宽实际为1.2Mbit/s。
同时在线用户数是衡量设备和方案能力的常用指标,指在TD-SCDMA的一个调度周期(20ms)内可以同时发起业务的最大用户数。本文基于试验区基站的配置情况对不同承载业务的同时在线用户数进行了估算,详见表1。
4 总结及展望
1.2校企合作开发现代农业技术课程体系学院按照项目建设方案,结合现代农业企业工作过程,抓紧组织项目相关教师制定智能化农业技术实训基地运作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目标,确定实训项目设置、运作和岗位能力培养。在课程建设中,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进行调研,使课程、课件的相关内容真实反映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并根据生产实际要求,抓紧组织开发现代农业技术课程。目前已经开发了农务信息管理、农产品质量溯源等课程,并编写了《农务信息管理》、《农产品质量溯源》等教材,这两本教材同时还作为广西农垦岗位培训用书。
1.3校企合作建设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学院与合作企业单位组建服务广西农垦的甘蔗糖业信息化技术服务平台、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信息数据处理与动态监控平台,直接为广西地方及农垦企业提供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甘蔗糖业农务信息管理、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产品质量溯源、现代设施农业技术等多项新技术服务,针对企业需要每年开出相关的企业培训项目,按照企业特点和要求选派高水平的专业教师承担企业员工和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每年为企业员工开展农业职业资格的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
2建设成效
2.1推进校企合作开展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近几年来,学院与广西农垦集团企业、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广西乐业县顾式茶有限公司、广西绿大洲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12家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校企合作积极开展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按照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规律,学院与企业共同成为人才培养的主体,校企共同设计、实施“模拟承包+生产项目驱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入无公害芒果生产技术规程等行业技术标准和高级果树园艺工、高级花卉园艺师、高级茶园园艺工等职业标准,由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和专业教师共同开发农产品质量溯源、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农务信息管理等课程。农产品检验室与广西三达环境监测有限公司达成了合作协议,共同进行环保部门及企业提供的环境样品的分析检验,把农产品检验室作为他们的第二实验室(已挂牌),利用检验室的大型仪器如液相、气相色谱仪等承担部分样品的分析任务。自2009年来,依托智能化农业技术实训基地加强高职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与企业共同承担智能化农业技术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亚热带经济作物标准化生产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蔬菜栽培基质次生盐渍化治理技术研究、广西高职农类专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植物造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珍稀植物红皮糙果茶快速繁育技术及其园林应用的研究与示范等8项厅级教改立项课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共发表教改文章9篇。到位的仪器设备都已正常使用,各个实训室都正常开课。智能化农业技术实训基地每年承担了90多门课程约3000学时的教学工作量。
2.2充实了实训设备项目的建设实现了学院农科实训条件从原来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智能化农业的转变。项目对原有的玻璃温室进行了改造,增加室内光、温、水的控制设备,实现了智能控制的功能;对原有生产茶园辅助设计节水灌溉设施和监控设备,实现了室外生产场所的远程监控;对原有实验室进行整合、重新规划设计,进一步完善其设备功能,新建环境生态监测实训室、农务信息管理、质量溯源和农产品质检实训室,具备农产品质量检测、水环境和大气环境分析监测、土壤检测、配方施肥、农务信息管理和质量溯源等功能。新增了环境监测仪、节水灌溉信息采集与控制系统、气质联谱仪、农务专家系统、溯源系统、农业智能系统、数字化农业信息系统等成套大型设备13台套,仪器设备总值698万元。
2.3作为学院对外交流的窗口智能化农业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建成后,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作为学院对外交流的窗口,接待了许多相关单位的参观和指导,2011年共接待36批395人次的参观。在参观的过程中许多同行对这一建设项目很感兴趣,对项目的组织、实施和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
2.4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项目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外出培训,每年安排6-8名骨干教师参加各种学习培训,共培养了28名骨干教师,其中邓朝辉派到农业部参加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培训,廖旭辉、麻文胜老师参加了日本岛津公司在北京举办的气相——质谱联用仪的培训,教师的专业能力有明显提高。另一方面,在项目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到企业兼职的教师其动手能力也得到 了提高。通过社会服务,许多骨干教师提高了学术水平,取得了较多的科研成果和较广泛的社会资源。
2.5拉动了招生近年,在农业类招生困难的大背景下,学院对农类专业进行了整合,实行农科大类招生,依托智能化农业技术实训基地共享和辐射作用,广泛发动宣传,搞好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夯实内涵建设,2008年专业大类招生164人,2009年招生182人,2010年招生196人,2011年招生252人,专业招生有了明显回升。5年来农业类专业就业率达到98.6%,就业对口率达到80%。
2.6提升了工学结合质量实施工学结合教学,依托智能化农业实训基地,教学中的大部分项目来源于真实的为企业承担的项目。学生在以项目为载体的学习和项目开发实践中得到职业能力的锻炼,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以作物生产任务为载体,第二、第三学期根据蔬菜、果树、花卉等作物从春季到冬季生长的季节周期性和管理要求,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一个季节周期的“模拟承包”实训;第四、第五学期采用统一安排和学生选择相结合的方式,到合作企业进行2次交替专业实训,每次1个月;在第六学期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具备职业岗位能力,与毕业后就业岗位对接。
2.7专业教育质量与职业技能培训得到加强项目的建设使校内实训基地得到充实、提升,扩大了实训功能。在完善原有实训项目的基础上,新增32个实训项目、356个工位,可以在实训基地完成智能化农业技术相关专业主要工作岗位的实训和相关职业技能的培训,使专业教学中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新技能与传统技能的比例、心智性专业技能与动作性专业技能的比例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自治区和国家职业技能比赛,在自治区级以上职业技能比赛中有6人获奖。本专业近三年毕业生获“双证书”比例达100%。同时,为社会提供2000多人的职业技能培训服务。
2.8社会服务成绩利用智能化农业技术实训基地的综合优势,为三农服务,使农民增收,使企业增加经济效益,实现持续发展。近年,学院与广西农垦糖业集团合作申报了广西科技厅项目“甘蔗糖业信息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示范”,获8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还申报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糖厂农务管理信息技术服务应用示范(2007BAD30B06)”,获国家专项经费支持315万元,目前项目已通过科技部结题验收。梁裕教授主持的广西科技厅项目“糖厂农务管理信息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示范”(桂科攻0895003-2-3)获广西科技厅专项支持40万元,项目已通过科技厅验收并完成成果鉴定。这些项目实施完成后,服务广西、云南等示范蔗区320万亩,惠及26家制糖企业、30多万蔗农,使原料蔗从砍蔗到入榨平均缩短10.6个小时,折合降低蔗糖分损失0.31%,示范区年新增甘蔗产值19800万元,增加工业产值37125万元,税金6326万元,得到合作企业及蔗农的好评。
学院参与完成农业部农垦司“广西农垦质量溯源建设项目”,与广西农垦局科研处合作建立了广西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数据中心,搭建省级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完成了广西农垦水果、生猪、茶叶农产品9个追溯试点,经农业部验收达到优秀等级。依托广西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数据中心,主持开发广西农垦生产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广西农垦企业单位远程生产数据填报及自动统计功能,在垦区92家企业推广使用,得到广西农垦科技产业处的好评。2008——2010年主要参与完成了广西教育厅科研课题“农产品质量追溯网络系统平台的开发与应用”,项目已结题验收。2010开始与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合作开展芒果等特色果蔬质量溯源体系研究,共同联合申报课题,共同开发质量溯源系统。同时为农业企业开发茶叶新品种、改造生产工艺,为企业增收8778万元,桑茶技术创新使桑农每亩增收6000元,为桑蚕产业的发展和桑农的增收开创了一条新路;为茶叶企业设计加工机械,使企业节能增效每年达到22.11~24.66万元;为食品企业研发新产品,企业技术转让每年获税利1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