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06 09:45:4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语文阅读教学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篇(1)

2.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

充分的课前准备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必定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对于准备工作我们还要从教师的备课和学生的预习两方面抓起。我们都知道,要达到高效的教学目的,一定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备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要求,促进阅读教学效果的提升。教师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要合理地总结教学重点,丰富教学内容,让自己的课程富有特色,还要别出心裁地想出各种教学方法,让教师本身的主导地位依旧存在。同时,要让学生养成提前预习课文的习惯,这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个预先理解,再在课堂上结合老师的讲解,双重学习,既发散了学生的自主思维又不影响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氛围。

3.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思考

学生的思考虽然应该被充分地理解和接受,但笔者研究认为,阅读教学中必须建立合理化的理解,不能任凭接受学生的天马行空。这其中又包含两个方面:其一,语文教学是学生与文本通过对话建构新的意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有部分差异存在,但是要引导学生把它们维系在合理性的范围内。其二,教师首先应该对文章有多元的解读和理解,所以就一定要在备课的过程中尽力地去挖掘文章的要旨和潜在的意义,多角度多渠道地去认知文章中存在的东西,显然这就要教师有基本的心理素养和文化素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在合理化的多元理解范围内得到培养和成长。

篇(2)

近年来新课程在进行着不断的改革,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创新。改革提高了阅读教学的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大阅读教学的力度。本文通过研究中学语文阅读,找出合适的教学方法,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进行创新。

一、阅读教学在语文中的作用

中学的语文教学,教师利用阅读,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活跃学生思维的同时也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三观。这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阅读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精神的食量,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精神动力。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全身心投入,教师要对阅读进行声情并茂的讲述,做到循循善诱地启发学生,利用阅读中的精华知识和道理丰富学生心灵,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要树立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时间和教学经验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能力,特别是一些经验较少的年轻教师,会出现以下问题。第一,教师在课堂上以个人教学为中心,忽略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开始不愿意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阅读教学中的主体。传统的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讲授占据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教师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这种教学使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缺少主观能动性,其天赋也被逐渐抹杀。第二,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以个人讲授代替学生阅读的情况。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通常在课堂上只注重个人讲授,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导,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发挥。第三,部分教师认为,阅读课重要的任务是教师的精讲和学生的多练。教师认为通过个人的精讲和学生的多练,能够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锻炼学生的能力。但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对文章本身的阅读,同时也忽略了学生阅读的积累,成为一种单纯的技术训练。这种教学方法违背了阅读教学的目的,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阅读教学的方法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阅读教学占有着很大的比重。阅读教学是综合运用多种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能力的反映。教师要做好阅读教学工作,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受到知识的熏陶。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因材施教

教师要根据自己任课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合学生的阅读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以便让全班同学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首要任务就是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教师要以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学生的个人能力,还有学生的内在需要为出发点,通过阅读

教学,扩大学生阅读范围,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思维和

视野。

2.结合现实教学的需要

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还要结合教学大V的需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学习,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适时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师逐步引导学生,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提高阅读水平。将学生的自主阅读和教师的点拨相结合,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3.进行目的性阅读

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逐步引导学生,实行目的性教学。教师可以总结出系统的解题的方法,明确解题思路,使学生的答题方法朝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明确的阅读目的。

4.建立合作平台

教师可以建立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里,学生可以互相交流,沟通想法。在这个平台,教师负责组织,并进行适时的引导,构建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平台要以学生为主体,发言的权利留给学生,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提出意见,表明自己的想法,最后教师再进行评价。教师从主体变成客体,学生是课堂的主导者。平台让学生自由发言,共同合作,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中学语文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对学生能力的提高起着很主要的作用,教师要充分重视起来。我们要不断地发现更好的教学方法,大胆创新,与时俱进,提高教学能力。只有通过这样的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

篇(3)

一、默读、朗读和带感情的阅读,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学习

在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中,语文阅读变得越来越重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改变传统的一味灌输自己思想的阅读模式,应该把阅读自交给学生,让学生采用齐声朗读,默读,角色扮演阅读和带着问题与带着情感去阅读课文的方式,理解和感悟课文情感。例如,在《春天的小雨滴滴滴》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集体朗读,在这集体的读书声中感受春雨的美。在阅读教学中采用朗读和默读,带情感的读,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中了解文章的内容,并且充分自主的阅读还能激发出学生对文章思维的火花。

二、角色扮演,深入课文人物内心世界

小学生正处于模仿能力很强的阶段,对外界感兴趣的事物都会是他们的模仿对象。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他们的年龄特征,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融入到角色中,对文章情节进行体验,以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文章主人公的感情和作者写作目的。例如,在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扮演,然后进行对话,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在地震中坚信自己儿子活着的信念,同时在阅读表演中表现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通过角色扮演的阅读教学方法,学生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情感,还能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三、课外拓展阅读,让文章在对比中更突出

在新时期教学改革下,语文阅读教学不再是局限于课文的阅读,课外阅读活动也变得尤其重要,通过阅读与课文有联系的课外读物或者文章作者的其他作品,进而提高自己理解文章情感和写作目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内涵。例如,在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教师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拓展,让学习在学习这篇课文的基础上,了解王维更多的作品。如《鸟鸣涧》《山居秋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通过课文与这些课外作品的学习,使课文的中心更加的突出。这样不仅仅是了解了王维这个人和他其中的一个作品,而且也丰富了学生的课文知识,更丰富了学生习作的题材,一举两得。

四、重视老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是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但现实的教学还是老样子,我们语文老师设计的阅读教学,它只为自己好教,根本不管学生好不好学。课堂上,教师以自己的意志统领学生,教师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于是,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形:教师主宰课堂,满堂灌,学生只管听和记就行,根本不需要有自己的思想,完全成了听课和记录的机器,老师讲的眉飞色舞,学生是似懂非懂;教师是课堂的主演,学生是课堂的听众,或有几次提问,几次讨论,为了节约时间,教师也把所谓的标准答案迅速给学生,为了我的教学进度,必须这么做,否则怎么让学生考出优异的成绩?

五、我们还要重视学生的阅读习惯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阅读习惯:首先,读书的良好习惯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之一,我们语文教师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这种习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想尽办法改变学生消极被动接受灌输的状况,我们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能够自求理解、自致其知,这才是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养成自觉读书的习惯。正如叶圣陶所说: “阅读是自己的事,靠自己的力才能养成好习惯,培养真能力”。

其次,要通过阅读教学常规,来规范学生的阅读行为。习惯需要多次的重复和实践,当然习惯的养成还需要制度的制约和影响。建立阅读教学常规就是要规范学生的阅读行为,使他们的阅读行为反复练习,一步一步强化,最后慢慢稳定,也就是“习惯成自然”; 同时还要把那些不合规范的不良阅读行为摈除。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下子就能够养成的, 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要长期坚持这些阅读教学常规。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083-01

阅读教学课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它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变动最多、改革力度最大的是有关阅读教学的条文。但是如今的现状却是阅读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阅读教学也没能发挥其应该有的作用。

1.以学生为主体

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将得到更好的发挥。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赖于师生的有效互动。上新课之前。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利用这个时间。或个人学习或小组共同学习,疏通文字。整理生字词。玩玩文字游戏;学生可以针对文本,确立1~2项学习目标,并根据目标质疑,学生还可预设1-2个题目,通过小组探讨或个人思考,看哪些题目有价值,写下答案或注明疑惑。课堂上,师生进行互动,共同确立目标。一起探讨有价值的问题。如果确实有难点,再由老师点拨。在这样的教学中,如果学生都能设题、解答了,那么本堂阅读教学的目标的达成自然变得轻而易举。重点、难点也会迎刃而解。

2.加强教师指导

要学生自主阅读,并不是放手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动态,及早发觉学生走入的一些误区,及时加以纠正和指导,同时发现学生找出的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或方法,及时给以鼓励和支持,并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或加深这些方法。教师在训练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几点:

2.1 要给学生阅读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课堂上,教师要敢于留给学生较为充裕的自读时间。训练自主阅读、,教师首先要解决学生学习的主动权问题。

2.2 让学生跳着摘下桃子。由于学生阅读水平的差异和课文难异程度的不同,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总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教师要训练每一个学生都跳着摘下桃子,一是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尽量自己弄通弄懂,二是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三是不要急于给出现成答案,要善于进行恰到好处的点拨提示,善于引发学生的思维,要想办法让学生"跳"起来,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3 要注重学法指导。自主阅读强调以自学为主,这样,学法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将阅读过程中如何操作的有关知识和实现操作所需要的一般程序、基本方法和有关技巧教给学生,使学生对于阅读理解的操作过程做到心中有数。

2.4 要善于暴露学生的学习思路。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准确把握并及时暴露学生的学习思路。在检查阅读效果时,教师可通过一步步追问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不仅便于教师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思路,及时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其他同学从发言者的解答中得到启示,获得方法,使更多学生"豁然开朗",从而学到阅读分析的正确思维方法。

3.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切实让学生自己有激情和兴趣去主动阅读,才能实现有效的阅读教学。应当认识到的是,初中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并不需要再像以前一样逐字逐句地分析理解,要知道文章被七零八落地肢解后,就会变得索然无味,让人失去学习的兴趣。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是一个引导者,引领学生在文字的海洋里畅游。所以,激发学生阅读激情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让学生去理解文章而不是去分解文本,比如可以从文章背景等方面着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究阅读文本背后的故事。另外,通过辩论赛或者课堂短剧的形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的阅读激情。

4.提出阅读问题

根据教育部于2001年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指导,其中已明确表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学生在阅读教学时应占主导地位,教师则主要是负责从旁辅导的作用。在日常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可采用开放性提问的方式来进行阅读教学,尽最大程度的扩充学生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的思考范围,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教师在教学时可提出以下此类问题:文章中作者主要想要表达的情感为什么?关于"背影"的主要描述语句有哪些?让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带着问题来思考,这样可最大程度上的帮助学生提高其理解性阅读能力。

5.重视课外阅读

除了课堂上的阅读,我们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众所周知,我们国家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民国文学,现、当代文学,以及浩如烟海的网络文学,都是学生课外阅读的素材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去看那些积极向上的、有着良好评价的作品,学生会在这些文学作品所营造的意境之中遨游,去探索、去发现未知的美好。同时,我们还要鼓励学生不能只看热闹,要带着自己的感情和思想去阅读,在阅读时做好摘录,坚持写读后感。许多学生读过的课外书籍很多,但读完之后如过眼浮云,不久就忘了,这与他们阅读时只动眼不动手、不做抄录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学生在阅读时一定要做好读书笔记,在不明白的地方或者精彩的章节要反复地看,弄清楚文章写了什么内容,同时把精彩优美的语句和文章的片断摘录下来,集众家之长消化吸收为自己所用。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就会使学生养成勤看勤写的习惯,日积月累,自然会丰富学生的内涵,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大提高。

总而言之,关于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教学的创新教学,其是一条漫长而又势在必行的道路。因此必须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给学生带来新气象,有效的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及思考能力。

参考文献

篇(5)

一、注重教学设计,以“读”为根本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然而,对话深度不同,取得的效果自然不同。实际上,对话过程就是信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唯一重要的要素就是“读”,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方面,只有通过不断阅读,对课文的了解才会逐渐加深。由整体上的感知转向理解重点字词句段,再深入了解作者的立意谋篇。另一方面,融入感情地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立意和作者情感的理解,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通过传情的阅读,尤其抑扬顿挫的诵读,更容易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在声情并茂的情境下展开想象、融入情感,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的目标,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

二、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由此观之,兴趣是引导学生热爱阅读的重要因素。阅读体验中,凡是遇到小学生感兴趣的课文,他们往往都能认真学习、融入情境地阅读,取得良好效果,这就是兴趣的力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情况,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1.选择适宜的内容

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他们选择程度适当的读物。如第一学段的低年级学生可选一些浅近的注音读物,“浅”就是浅显,学生能读懂。“近”就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便于运用生活经验帮助读懂。如引导学生阅读童话、寓言、故事、民歌、童谣、古诗等。第二学段的中年级学生可以阅读一些文质兼美的叙事性文章、优秀诗文及趣味性强的少儿读物。第三学段的高年级学生除了阅读叙事性作品、优秀诗文外,还可适当读一些文学作品、科技作品、简单议论文和浅易文言文。这样便于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读懂作品,能读懂就有收获,有了收获就会有成功的乐趣,自然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2.采用设疑式阅读

儿童天生具备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利用这种天性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改变以往教学方式,由学生掌握阅读主动权,比如,通过课前预先提问等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进行尝试性阅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阅读的过程就是学习、思考、探究的过程,使学生会思、善想,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对待学生阅读过程中碰到的简单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动脑解决,让他们体会到收获的喜悦和阅读的快乐。

3.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创设读书情境。课上可采用读一读、说一说、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比一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或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课下可开展读书演讲会、朗读擂台赛、故事会、辩论会、速读竞赛、读书笔记展览等,把个体的、小组的、班级的阅读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提高阅读兴趣。

三、延伸语文阅读课堂,认真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巧设故事悬念,激发阅读兴趣。故事人人爱听,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学生个个精神抖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地演讲,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学生带到另一个境界里。正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际,教师戛然而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相关读物,引导学生谈自己的读书感受,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书的渴望,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在教学过程中,还必须关注学生阅读方法的习得。

篇(6)

二、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式

解决学生学习兴趣低下、课堂注意力涣散、整体教学质量不高、教师教学创新能力退化等多方面的问题,最根本的方法就是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具体来说,首先小学生的阅读材料故事性强、人物情感饱满,很容易为学生们创造一个色彩鲜明、主题明确的学习情境,起到帮助学生们深入理解阅读材料中所想要表达的情感的作用,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有着积极作用。其次,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要注重对教学导入艺术的使用,应当尽量避免直奔主题式的枯燥讲解,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采用实物引入、表演引入、多媒体课件引入等学生们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教学导入方式,让学生们乐在其中才能培?B出他们对学习兴趣。

篇(7)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7-228-01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学不能再以单独传授知识为主,而应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提供方法的指导。近几年,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认识学习规律的引导和掌握学习方法的指导进行了思考和研究,并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了学法(即阅读方法)指导有效途径的探索,下面谈谈我的阅读教学方法。

一、巧设问题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

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塞给学生,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 ,让其“暗中摸索”。我们认为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

例如学习第五册《师生情》一课,在理解“她们多么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啊”一句时,渗透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1)她们为什么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并划出有关语句,谈谈体会。思考此问,学生必然联系下文王老师“和蔼可亲”、“日夜操劳”来理解。

(2)你从哪儿看出她们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划出有关的重点词语,谈谈体会。学生又必然联系上文中“冒雨”“急匆匆”等词语来理解,最后达到对师生之间情感的深刻认识。这样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指导学生读书要翻前看后,读后想前,上下联系,整体感知,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逐步掌握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

二、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有效的学习方法来源于成功的学习实践,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回顾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过程作为认知对象,帮助他们从成功的学习中总结出阅读规律,以便今后自觉运用这些规律去探求新知。

例如教学第十二册《书的故事》第二段,此段写青年工人到书店买书。学生通过自读,从青年“漫不经心”地翻书到后来“认真地看起来”这一态度变化中体会出其非常喜欢鲁迅先生的书,此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充分肯定,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第一段中当时的情况,谈对青年有何新的认识。学生联系当时敌人查封进步书籍,十分严重,鲁迅的书“书店不敢出版”,“没有地方敢代售”这一历史背景,体会出青年渴望进步的思想感情。

至此,应当说学生理解到位,但作为教师不应该满足这个结论,而应该再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即体会人物思想感情,一要注意抓住人物前后态度的变化;二要将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认识。

三、提供迁移机会,巩固运用学法

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学生并不是一教就会,一点即悟的,真正理解和掌握阅读方法,形成学习能力,要有一个逐步领悟和吸收的过程。因此,在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还要给学生创造学习迁移的机会,指导他们将已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于相类似的学习情境中,使其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领悟阅读方法的真谛。在阅读教学中,这种迁移性学习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

例如学生学习了查字典解词,联系上下文解词及结合生活实际解词等方法之后,就可以在以后的阅读中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去理解新词。又如还可进行段与段之间的学习迁移。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童话、寓言及散文中常有反复出现的情节或相同结构的段落,学习此类课文,教师要在教好“例子”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运用学习“例子”的方法进行后几段学习。

以《精彩的马戏》一课为例,课文中写三场马戏表演的文字结构相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先形成对“猴子爬竿”一段作者写作顺序的概括:“什么节目——怎样表演——观众反应”。把握了这个顺序,学生就能顺利地自学“熊踩木球”、“山羊走钢丝”这些写法类似的段落。

另外,当遇到具有共同的结构和思路的同类课文时还可进行篇与篇的学习迁移。

四、进行序列训练,促进认知策略发展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个性化;探究性;目的性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是语文知识和其他知识全面综合运用的过程,是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及思想认识水平的综合反映。通过阅读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在听、说、读、写各个方面得到发展,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得到文学修养的提升,而且还能为成长中的学生提供精神食粮,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潜移默化中雕塑学生的灵魂,丰满学生的血肉。既然阅读教学的好处如此多,那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如何操作并落实呢?以下,谈谈我在初中语文阅读中的一些做法,抛砖引玉。

一、根据自己班级的具体情况,采用个性化阅读,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想要调动全体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就必须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组织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主体需要,设置开放性的阅读内容和范围,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和优势来选择阅读的内容和方法。为了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实际阅读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做好课内外的阅读结合

课堂是语文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我会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优势,帮助学生生成阅读兴趣;课外则是语文课堂的延续和补充,我会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介绍一些其他相关的经典作品,带动学生的课下阅读,帮助他们开阔眼界。

2.开展多形式的阅读活动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单一的教学模式难免会照顾不到很多人,因此,教学中,我会根据学生之间的个性特点和差异,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如朗诵比赛、辩论会、征文比赛、读书笔记交流会等,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自主性。

3.营造欢乐多的阅读氛围

“昔孟母,择邻处。”良好的阅读氛围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在教学中会想方设法给学生创设一种浓厚的阅读氛围,如阅读竞赛等,让学生在其中潜移默化地受影响和感染,从而不知不觉地进入阅读的状态,产生阅读兴趣。

二、根据教材大纲的实际要求,进行探究性阅读,提高课堂阅读的教学质量

任何教学活动的产生都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和任务性,尤其是初中学生,他们怀揣着美好的理想,面临着升学的压力,这更使他们的阅读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学生想要如愿以偿地考入理想的高中,为将来的高考打好基础,单纯依靠第一阶段的个性化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进行探究性的阅读,将阅读上升为自觉化的行为。所谓“探究性”的阅读,就是要将学生的自主阅读和教师的点拨结合在一起。萨特曾经说过,“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的阅读并不是消极、被动的接收和索取,而且积极的发现和创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教给学生各类文体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让他们能够自主地阅读,还应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让他们把阅读的视线放在指定的范围,并将自己的阅读兴趣和经验加进去,实现高效化的阅读。

此外,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对象,采用的方法不同。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阅读,经历并体验阅读过程,有效改变纯接收式的学习方式,实现各种各样的探究性阅读,得到知识的不断积累。

三、根据教学目的需要,指导目的性阅读,提升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

为了更好地应对中考,学生需要掌握很多阅读技能,因此,教师要选择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阅读训练,以此来为中考服务。通过对多年中考试题的研究,不难发现,其中虽然开放性试题比较多,但是文章的中心思想、观点态度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中指导目的性的阅读。实施目的性阅读可以分为四步:首先,明确问题,确立阅读目标。利用具有涵盖性、综合性的问题为学生确立阅读目标。其次,指导学生自主探索,通过对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综合、归纳、提炼,筛选出目标信息。再次,指导学生分组讨论,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提升课堂的阅读效率。最后,设置交流平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收集反馈信息,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和指导。

总之,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也最驮拥幕方冢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至关重要,不容忽视。

篇(9)

最近十几年来,许多理论界人士,以及高中语文教师从现实出发,围绕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以及改革过程中所发现的诸多问题,进行了诸多探索。一些专家以此问题为基础,分析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以及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多种问题。正因为语文课程蕴涵着高度的生命价值和意义,所以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尊重人,尊重人的独特体验和感受,精彩生成理应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出发点。

一、从留白入手,批注出多元解读

文贵含蓄。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总会有意无意地留下诸多残缺、中断、反常、隐蔽的环节,所谓“笔所未到,意有所忽”。读者依靠思维去发现文本隐藏的密码,在发掘和推想“留白”的过程中对文本进行适当的填补。

批注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阅读期待,以已有能力为跳板,以阅读期待为津梁,把学生导人课文中去。比如鲁迅先生《秋夜》“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为什么不直接说“在我的后院有两株枣树”,而是重复?这一反常表述必然会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反常必有其特殊作用,这个作用是什么?

批注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本中语义含混、表达朦胧、含蓄甚至有歧义的地方;要注意句子成分缺失或者搭配反常的地方;要注意结构跳跃、穿插转换及时空错乱的地方。合情合理的填补,就是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任何一个文本,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隐藏的矛盾,利用矛盾之处巧激疑惑,可以及时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激活多元思维。拿对于人物形象的评价来说,人性是复杂的,那种一律“高大全”或者“矮丑猥”的形象很显然不符合实际生活。那些有血有肉的形象是不可能给予唯一的评判的。司马迁对项羽、李广、刘邦、韩信等人的“赞”中,不是一味地褒,也不是一味地扬。比如说韩信的“怒绝亭长”,就有学生对照后面的“太史公日”自问自答“何以称‘绝’?此固可见其自尊自重,然极度的自尊亦极易带来极度的自卑”,也有学生批注为“韩信在人家一吃就是数月,逼得人家晨炊蓐食而不自省,反怒而去,这正是心胸狭隘的体现”。这些都是激发疑惑而获得的好批注。[1]

二、开展有效的对话教学的方式

弗莱雷在 《被压迫者的教育学》中曾提到 “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因此,对话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来看,其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地方就在于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所谓工具性,讲的就是语文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无论是听、说,抑或是读写,都发挥着非常强的实用性,因为语文学科是以语言为基础的。而人文性,就是指语文学科很多时候承担着从为学生提供的文本中提炼出人文情怀的任务,这门学科注重学生的心灵感悟和思维情绪的发展。

这点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看法是非常相似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多重对话的过程,对话的对象则包括师生、教科书编者和文本本身。在教学^程中,交流对话是以学生的个人阅读体验为目标的,这种交流方式传递的是心灵的感悟和思想的火花。因此,从这点上来看,语文学科的这两个特点,尤其是后者,与交流对话的目标是非常符合的。

要让对话策略真正落实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去,首先我们必须开放课堂的对话过程。巴赫金说:“世界是敞开的,是自由的,一切都在前头,而且永远都在前头。”与传统的语文教学只重结果不一样的是,后者对结果的注重程度来的远不及对过程的关注。 教师是一个引领者,他帮助学生达到性灵和灵魂发展的高度,探索生命的成长,教师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不断地为学生提供有广度和有深度的拓展延伸,让学生能在文本学习的同时拥有更为完善的思维方式和更丰富的思想。

语文课堂对话教学的多重网络包括:师生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和学生与文本对话。而在这个片段中比较多涉及的是生本对话。学生沉浸在文本中,通过对字词,句子的感悟、体会,与老师和同伴一起就 “文本”进行对话和交流。

三、选择有效阅读形式

古代的诗词歌赋大多是诗人以吟唱的形式生成的, 现代人读诗词大多是以诵读的形式呈现的,不出声是读不进去的。一些文质兼美的现代散文、 古今中外小说的精彩片段以及言辞思辨、 睿智和深刻的杂文等都是适合朗读的。新课标初中语文教材中适合朗读的诗歌、 散文和小说类文章特别多, 如《观沧海》《春》《木兰诗》《最后一课》 等,仅靠默读和讲解是肯定不够的, 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读出曹操的博襟和豪迈气概, 读出朱自清春天的笑靥和心情, 读出花木兰深明大义、 淡泊名利的风采, 读出韩麦尔的悲愤与痛苦……特别是作品中鲜活的人物形象, 更需要通过朗读来展现。

高中生开始步入抽象化的轨道,表现在阅读的方法和阅读心理的需求上就是对默读的倾向性增强, 并且该阶段的学生还要解决阅读功利性需求的问题,那就是学生必须学会默读思考的方法, 以便应对中考和高考的 “阅读理解” 考试。因此,对进入高中阶段的十五六岁的学生应该逐步强化其默读训练能力的培养,使其渐渐适应并掌握默读的方法。

四、结语

实践以及理论创新永无止境,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属于重大的系统性工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此过程中,要敢于跳出既有指导理论以及阅读实践的制约。当然,笔者所提出的相关理论改革内容也仅仅是非常肤浅的,笔者希望这些内容有助于眼下阅读教学改革提供一些理性判断和建议。

篇(10)

2.朗读中加强指导,做好范例,让学生有模参考

阅读的重要环节是朗读。这一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感知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除此之外还对阅读内容的准确理解有一定的作用。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有:教师范读,听录音等。特别重要的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朗读。

3.教会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炼信息的方法,精准的语言表达

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切入口尤为重要。教师应根据学生对文章的阅读理解程度的不同,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就问题进行仔细的分析,并将文章中的主要内容信息提炼出来,用精准的语言组合表达出来。信息的提取对学生来说是最难掌握的,教师应该着重且详细讲解,让学生清楚应从哪些方面入手。例如,在对章节分析总结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一个小组讨论概括一段材料。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们将自己的思路与别人的思路相结合,从而客观、全面地对每一段内容进行总结和分析,提炼其中的重要词汇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去,在学生思路出现偏差的时候及时地纠正错误,将学生的思路向着正确的方向引导,从而使学生学会自主地阅读,真正体会到如何提炼信息,怎样精确地进行语言表达。

上一篇: 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 下一篇: 班级建设成效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