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学理念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06 16:31:2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思想政治教学理念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思想政治教学理念

篇(1)

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以学生为主体: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我和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一样,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这次改革的潮流之中。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转变角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许多教师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本文主要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与同仁探讨。

一、转变教师观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学生的学习看成了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在其过程中只是起着辅助的作用,帮助学生在关键时候给予点拨,对学生学习鼓劲加油。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广泛宣传,许许多多教师已经接受了这一理念,漫漫地颠覆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教学成了相互激励相互探讨彼此学习的过程。但是,这一理念的转变是极其漫长的。由于在几千年的教学中,许许多多的人已经习惯了“教师教,学生学”这一简单模式,把教师帮助学生排忧解难看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究其原因,这与“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不无关系,学生就是应该听从教师的谆谆教导,学生就是应该不加选择地予以全盘吸收。在几千年的教育史上,学生都只是一个容器,广泛地接纳老师所传授的思想,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哪怕其间的错误也要吸收过来成为己用。

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又尤其是从事学生思想教育的工作者,必须带头转变观念,那就是“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其间起着关键时候的引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探索着和发掘者,新的矿场需要他们去探索和实践。”在探索以生为本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朋友关系,而绝非传统意义上的师徒关系,相互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尊重和互信,彼此学习,教学相长。

二、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在师生交流中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

1.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任何人主体性的的完美体现都必须是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展现。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内容的特殊性,许多教师成为了“说唱文学”的主角,教条式的照本宣科,教条式的尽情灌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地口若悬河,学生没有丝毫的发表自己观点机会,教师常常是教学内容的主体,学生只能盲目崇拜,鹦鹉学舌。这种教学模式下催生出来的必然是死气沉沉,严肃而一丝不苟。为了打破这种严肃的气氛,教师必须将恰当的活动适当的引入课堂教学,化抽象的内容为具体的活动,这种方法既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又能够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例如,在进行“依法治国和思想道德建设”这一专题教学时,我采用了将全班学生分成两个学习小组,一个小组持正面观点:依法治国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性,一个小组持反面观点:治国的根本在于以德治国。在进行这一节课的学习之前,我就将班级学生进行了小组划分,每一个小组有专门负责人,他们有根据实情进行了材料收集的分组,通过几天的收集整理,学生手里已经有了及其充分的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双方各持观点已经非常明朗。在此基础上,通过一堂课中双方的激烈辩论,依法治国渐渐成为了一种共识,包括先前坚持以德治国的同学以渐渐地放弃了自己的观点,强烈的法纪观念漫漫地渗透到了个人意识之中。

2. 通过小组协作,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尽量为学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进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教学时,可以先组织学生先了解我国水利资源的分布特点以及水利污染的现状。然后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每一个小组有一人进行主任负责,由学生根据当地实情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广泛收集第一手资料,例如,“河流的变迁,饮用水的状况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写出调查报告。

三、培养提取有效信息能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

1.培养学生自己“看”书的能力

基于政治学科的特点和近年来中考发展的趋势,我认为学生首先应该学会“看”书,从书中吸收营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自己阅读教材,要学会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寻找感觉和体验。学生在阅读时,注意构建基本框架,全面了解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必然联系。

2.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提问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理应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将学生一步步的领向真理。学生在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过程中,同样需要刨根问题地多问几个为什么。无论是书本上的材料,报纸上的时事,都可以做为学生提问的素材。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提问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教会学生学会解答疑难的方式与技巧

篇(2)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有着较大的距差,影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泯灭了学生学习的生命活力。

一、在教学实践中,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的误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把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对立于知识化

生活化教学与理论学习并不矛盾,但实践中却出现过于追求生活化而对立于知识化的倾向。生活化必须建构在知识化的基础上,不能离开知识化片面去谈生活化,更不能以生活化而牺牲知识化,否则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将会陷入形而上学。

(二)把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混淆于全面化

生活化教学强调把教材内容和现实生活相结合,但有的教学却只停留在生活琐事层面,以致教学过于发散,学科主题迷失。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是个体日常生活经验的全方位简单重现,而是需要具有逻辑张力和思辨色彩的内容。

(三)把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等同于活动化

有的教师就滥用活动,每堂课都用,每个知识点学习都用。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活动,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必须服务于教学的三维目标,并不是僵化的、教条式的,剥离了重要思想政治观点的活动都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

二、如何创建生活化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一)优化教学过程

教师要把教材中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内容融合到教学中去,使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和知识的形成过程相联系。在信息时代,从人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这四个方面来说,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合作精神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等内容是不可缺少的。政治课教师应及时将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热点问题作为教学资源纳入教学过程,使教学内容体现出时代性、生活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以增强教学内容的内在价值和吸引力。

如在学习《国家的宏观调控》时,我先给学生出示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0年10月20日起上调存贷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从2011年7月7日起上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5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学生感到很新鲜,于是,我趁势提出我国为什么在当时做出这样的决策?这又是国家在运用什么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让学生们展开充分讨论并发言,最后老师联系国内国际形势进行分析,使学生弄明白这样做是国家在进行宏观调控。以及为什么宏观调控,结合时政热点,运用教学知识点,分析教材,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国际大事,为政治课教学提供了鲜活的实例。除了关注国内国际的重大事件,还要联系学生身边小事,善于把身边的小事与热点问题联系起来,从中认识和体验所学知识,进而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针对学生中有炫耀名牌和生活的浪费现象,我组织他们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问题的大讨论;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我引导他们对“企业应如何树立品牌,提高经济效益”的探讨等等。

(二)挖掘和拓展教材

思想政治教材的内容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要运用教材的内容指导生活,必先将其还原于生活。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在笔者看来,这里所提及的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从最细小的层面上而言,那就是要求教师从平凡但广泛的生活之中挖掘出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素材,把那些与学生生活世界紧密联系的事物、现象等引入课堂,让他们去探询、去感悟、去理解、去想象,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回归现实生活

新一轮课改彰显了这样一个重要的理念:在生活中学政治,到生活中用政治。所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为重视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是目前政治课教学的最终目的。于是,我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把政治课观点在生活中体验和内化,达到思想的提升和品德的形成。创造性组织学生走进社会生活,把课堂知识学习和社会体验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体验生活。体验社会从而促进知行合一,造就学生的生活本领。例如结合“银行的业务和作用”“税收的性质和作用”,组织学生亲自到银行参观访问,并亲自动手写定期的储蓄存款单,见一见转账支票和汇票以及信用卡。到我市的税务局调查研究通过税收怎样调节我市经济的,我市当年税收收入是多少。并帮助税务人员计算个人所得税。这样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与生动的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检验所学的基本理论。

总之,高中政治课生活化教学势在必行。实施“生活化教学”,一方面拓展了教与学的空间,关注了学生主体体验;另一方面把学习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真正体验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实现了教师教学、课堂学习与生活感悟三者的和谐统一。

篇(3)

【中图分类号】G373.56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12-0038-01

2009年9月4日,总理到北京35中调研与学生共听5节课。听完课后,总理谈了听课感受,强调树立先进教育理念,并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教育要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教育要符合时展的要求;教育要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才的要求;教育要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总理提出的这四点要求本身就是先进教学理念的体现。结合总理的谈话和这几年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的经历,对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如何体现先进教学理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政治内容中结合爱国主义教育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爱国主义精神一直贯穿于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中。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伟大的祖国日益繁荣昌盛,爱国主义更应该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是最重要的教育。学校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专门场所,爱国主义历来就是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学校中的各门学科都包含着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只要教师在备课时有意加入爱国教育导向就可以使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每一节课上。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更应当在完成每节课教学任务的同时,自觉地担负起这个重任。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预备队,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他们一生的为人之本、做事之道,而且还关系到我们民族的兴衰成败。因此,要培养符合时展要求,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就不能忽视爱国主义教育,我们思想政治老师更应在教学中自始至终加以重视。

二、政治课堂注重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培养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人才,首先就必须陪养一个合格的公民。中学政治课教育是对中学生进行系统的公民品德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对帮助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在中学政治教育中注重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就显得非常必要,这也是先进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摆脱传统政治课的枷锁,重新认识政治课和政治课教育,把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突破作为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如我在教学《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一课时,由于这节课的概念、观点较为抽象、单一,与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有一定差距,书上的例子又较简单,有些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太远,所以较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此,我琢磨了很长时间,都觉得难以下手。最后,我从相关资料上把宪法的有关条例都罗列出来,打算在这些条例中寻找与学生有关的条款,结果宪法中的关于爱护国旗的一个条例,使我茅塞顿开,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教材吗?我可以从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入手,告诉学生宪法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作为中学生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权威,并与违法行为做斗争。在课堂上,我播放了一段事先拍好的升旗仪式的录像,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果然,学生对此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反响强烈,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而且应该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得到培养和升华。教师应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努力把基本的思想道德观点、原则融入生活题材之中;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内容目标中有关过程性目标与结果性目标的陈述,从而在教学中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

中学政治课教育不仅是知识目标的天堂,更应该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帮助他们学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培养他们成为符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人才。

三、教学课堂让学生成为主体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满堂灌”和“一言堂”,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样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缺乏主观能动性,只是一种被动接受,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更加不能体现教育要以人为本的先进教学理念。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体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目前政治课教学中,教师仍然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一派教师主体性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着严肃、刻板、沉寂的氛围。学生的课堂行为也就相应地被规范为:正襟危坐,目不斜视,不得随便乱动,不许私下讨论。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主体性如何能发挥出来?

篇(4)

成功教育理念是上海市闸北第八中学校校长刘京海先生提出来的,经过二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成功教育认为“成功才是成功之母”,把培养学生的内部动力机制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通过反复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激发起学习潜能。

刘京海先生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为成功教育理念建立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成功教育的教育信念是“三个相信”,即“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潜能”、“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取得多方面的成功”。

成功教育理念在操作层面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①积极的期望,即教师应该建立以完成教学目标为内容的近期期望和以践行教学理念为内容的远期期望,并在教学实践中将二者有机结合;②成功的机会,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的教学理念,及时调整教学要求和教学进度,以增加学生成功的机会;③鼓励性评价,即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以鼓励表扬为主,积极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对学生的失败做出正确评价。

二、中专生思想政治教育困难的成因

中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欠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中专院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初中时大部分文化课成绩不是很好,甚至有的同学被老师长期遗忘在班级的角落里,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这一批学生都存在严重的心理缺陷,而这必然会给中专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除此之外,当前严峻地升学就业形势,导致许多人认为中专院校没有前途,好学生都进了高中,中专院校的生源都是那些被挑剩下来的学生,这些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学习热情不高,缺乏钻研精神,且学习目标不明确,这种种的原因都不利于中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一些中专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素质欠佳,导致其没有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正确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走过场,敷衍了事,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也产生误区,而还有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简单粗暴,严重伤害了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进而导致学生自暴自弃,拒绝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社会方面来讲,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各地区之间的交流的深化,各种价值观充斥在社会中,而这其中一些不良的价值理念对中专生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让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产生怀疑,而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中专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必然难以有效的展开。

三、在成功教育理念指导下对中专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1.运用期望效应鼓励学生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何成功都需要迈出第一步,学生的学习也是一样,对有些学生而言,教师的期望就是一种信任、一种鼓励,是他们迈向成功的助推器,因此,中专院校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积极帮助学生建立起期望目标,让其在期望效应的作用下主动迈出成功的第一步,并不断前进。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按照教师的期望发展,不同学生由于其个性、气质、知识基础、生活经历等方面的不同,对自己的期望也有所差异,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因材施教,对学生提出恰如其分的期望,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自觉性,也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从点滴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任何教育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样,中专教师要想提高思想政治的教学效果,就要从点滴做起,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开始,例如教师要对学生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耐心的讲解,以培养其爱思考、爱观察、爱提问题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建立学习计划,并监督其完成,而独立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就是学生突破心理局限,逐步建立自信的过程;教育学生不但要遵守社会的法律规范、道德规范,还要遵守学校基本的行为准则,让学生在好习惯的引领下,逐步提高思想道德素养。

3.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分层教学指的就是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给予不同的学习时间、学习任务、学习指导以及学习机会。有些中专院校的教师认为分层教育只适用于那些文化课程,而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对学生的要求都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认识观、价值观,因此,分层教育在这里没有用武之地,其实这种观点存在着严重的误区,虽然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趋于一致,但是由于学生心理素质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个性化的差异,因此,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对学生进行分层,例如在提高学生法律意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播放一些法律案例,然后让成绩较差,思想道德意识淡薄的学生组成“评审团”,从法律的角度对事件进行点评,而让品学兼优的学生组成“监督团”,对“评审团”中的观点进行监督和纠正,这样的分层教学既可以提高后进生参与的热情,也可以让他们在对事件的点评与学生的监督中进行自我行为的反思,从而提高其法律意识。

4.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篇(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042-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是以“以民为本”、“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为依据,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倡导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才能实现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取得实效的关键。

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取得实效,必须把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克服过去教学中的一些弊端,充分认识和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不仅是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而且要分析解答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

1.变革教育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其实效性,关键在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一,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学生看成是有主见、有理想、有感情的个体,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第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建立学生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鼓励学生学会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树立自己的目标和人生追求。第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大学生知、情、意、行不断内化与外化循环转化的过程,在对大学生实施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废除单向的灌输式模式,构建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注意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在熏陶与共鸣中实现教育要求的内化。

2.重视人文关怀,管理上要体现人性化。当代大学生的权利意识、法制意识不断增强,依法治校已成为高校改革和发展的根本要求。学生管理是体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理念,落实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措施的关键环节。因此,高校的管理必须确立以学生为本、管理就是服务的新观念;强化责任意识,增强服务意识,转变管理方式,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首先,突出民主。因为民主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平等,体现了对教育客体主体地位的尊重和保护。其次,讲求灵活。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有严格的、刻板的、固定的模式,必须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再次,把管理和教育相结合。大学生是处在一个特殊年龄段的高知群体,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既要重视教育的作用,又不能忽视管理的作用,两者并不矛盾,落脚点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

3.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领军人物,承载了一个国家、社会和家长的高值期望,然而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由此在环境适应、人际交往、理想现实、交友恋爱和求职择业等方面反映出来的心理障碍、心理困惑等心理问题不断增多。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特点,确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注重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发掘大学生的潜在思想和心理问题,通过采用课堂教学、课外教育、心理咨询等多种途径引导和教育大学生。

4.加强对大学生的正面激励。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重视采用各种奖惩措施来调节、激发、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指导学生权衡利弊得失,决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提高自身行为的积极性,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从而形成一种“无为而治”的状态,创设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环境。

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有教师、学生和教育内容。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不仅以客体身份参与教育过程,而且还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和接受道德观念的主体的身份参与教育过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树立“学生同样是教育过程主体”的思想,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确立平等的关系,坚持以“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其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1.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涌入对大学生形成了不容低估的冲击,对他们的思想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一定的应付心理,学习缺乏主动性;一些大学生把现实生活中的不如人意之处以及、腐败现象严重归结为缺乏现实力量或不具有科学性。对此,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为他们释疑解惑,用正确的理论引导他们健康成长,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社会和人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必须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与改革开放之初甚至十年前相比,当代大学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他们主体意识增强,关注自身发展,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渴望平等的思想交流,重视知识的实际应用等等,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转变方式,应以一种与学生平等的身份进入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平等交流、共同探讨的状态,从而最终主动地接受正确的政治观念、思想理论和道德观念;应在深入了解教育对象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内容和语言、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做到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大学生的许多思想问题与他们面临的实际问题密切相关。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大学生存在的思想困惑问题和生活问题、就业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等。结合大学生的实际,配合学校有关部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用正确的思想教育方法引导大学生,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要转变育人观念,努力营造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坚持育人为本的理念,从学生个性出发,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帮助他们缓解思想压力,放下思想包袱,正确面对生活的挑战。只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工作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思想道德教育才能有声有色,才会收到实效。坚持把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理念贯穿于各项主题活动中,组织主题鲜明、影响力大、参与面广、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大力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和主旋律教育,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以全面加强学生全方面素质、修养和内涵目标。

总之,肩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任的高校,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需要,把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篇(6)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最初是由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开创,“产婆术”,亦称“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问答法”,原是指讨论问题的方式。苏格拉底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思索,自己得出结论的一种方法。引用到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生活中来,案例教学法就是依据教学的目的,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讨论,从而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团体合作的精神。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院于1918年首创。最先运用在法学界、医学界,后普遍推广在医学、法律、管理以及商业。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教育界才引用了案例教学法,并在世界范围普及。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 of instruction):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某些科类的专业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的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它具有以下特点:

1.教育性

叶澜教授定义教育为“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案例讲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尽量从现实生活中找出典型事例以帮助学生理解。力求用最有冲击力和最有实效性的典型事例,给学生营造出合理的情境和气氛,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感受,从而,通过案例教学起到教育的作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生观和价值观。

2.参与性

案例教学是互动式的教学,使学生被动听讲变成主动参与,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它培养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身临其境的做出决策。它要求学生在教室的指导下,独立自主的深入案例,充分体验角色,通过探究和合作做出决策、解决问题。

3.实践性

实践性是新课程实施的追求,将是在新课程标准指引下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一个亮点。课堂生活要切实加强实践环节,不断拓展和更新课程资源,给学生呈现一个真实的世界,使他们具有走近社会、面对挑战、规划人生的真实本领。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中,感受政治、经济、文化各知识领域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

4.情境性

案例是选取的真实的典型事例。其描述的真实事件,是对已经发生的事实进行原本的生动描述。它是案例情境再现,且本身的实施和操作具有一定的情境性,主要体现在案例模拟的教学过程中;它既可以将抽象的材料内容还原为多彩多姿的、生动具体的现实生活情境,给人“主人公”身临其境之感,也可以使学生增强角色体检、触景生情,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缩小理论知识与实践的差距。

二、思想政治课堂实施案例教学的理念

基于当代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事物发展的内外因、辩证关系,应该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由“会学”向“学会”学习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是成于内、形于外的治、信、行的转化过程,不仅要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行动,使学生成为适应和促进现代社会发展的现代合格公民。这既是教学的原则也是教学的责任,贯彻该教学理念,应注意几方面:

1.坚持教育与时代特征相统一

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决定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基本观点教育上,与时事政治教育相结合。同时社会生活的感性特点,当代社会的复杂性,现代社会的多元价值观,决定学生在认识上存在局限性。因此,需要教师的理性知识的指导,培养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2.建构以生活为基础的学科模块

建构以生活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为支撑的课程,立足于生活,反应生活,与生活紧密联系,为生活服务,理论指导实践。课程模块设置立足于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着眼学生的发展要求。在新课程的指引下,高中思想政治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特设计四个必修课“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学与生活”,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求。

3.引导与学生成长特点相结合

思想政治课堂以“引导”学生为出发点,教师应提供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政治的方向。着眼于学生“特点”,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握好高中阶段学生成长特点,要求教师要多关心,多帮助,多尊重学生。教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与学生成长特点相结合,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实际思想,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对 “案例教学法” 的思考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对理论知识升华、理解的方法。教学实践证明,案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得到更新与改进。但案例教学法收到青睐的同时,也面临着问题,有时采用案例教学法未必会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案例教学法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知识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同时要强化技能的学习与训练。通过典型案例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指导的实践,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和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和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及理性思考的意义。

(2)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应相辅相成。教学中采用传统的“传道、 授业、 解惑” 的讲授方法,并结合案例教学,有限的课堂创造出无限的教学效果,诸如,《经济生活》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二框《股票、债卷和保险》组织学生走入企业进行实地调查,调查了解股票,债卷、保险的交易过程,在课堂上交流体验,探究疑惑。案例教学法与其它教学方法的关系,应避免两种倾向,一是坚持传统的教学方式,拒采纳案例教学法;二是认为案例教学法是“万能的”,可替代任何教学方法,这两种倾向都有失偏颇。实际上,它们是相辅相成,教师应根据不用的教学目的、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3)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手段相互配合。在案例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声音、动态图示与案例讨论充分结合起来。一方面丰富课堂教学,带动学生的学校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效率。另一方面加大课堂信息量输出,给学生不同的听觉、视觉感受。

(4)案例教学的教学模式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教学形式应多样化,要服务于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学生的自主发展”。教育在本质上是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支持者、组织者,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5)要做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把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切忌顾此失彼。教师既不能放任自流变成“放羊式”的教学,也不能把课堂变成教师的“言堂”。案例教学使学生置身于学习之中,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在潜移默化中将正确的世界观“灌输”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提高全面素质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

[2] Towl, A.R.etal, ASCI case collection,1963

篇(7)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学生对政治课程的兴趣不高,学习缺乏主动性等,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教学,我们一定要认真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促进思想政治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整体水平的提升。

一、新课标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标把握不透

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不短的时间,但是还有部分教师对于新课程的理念没有完全透彻领会,对新课程的要求理解不够到位。

(二)教学理念滞后

教师要积极改变教学的观念,才可以更好的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从根本上取得教学水平的提高。但是还有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按照自己的思维和教案进行教学,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模式化的教学。

(三)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陈旧

虽然进行了课程改革,但是大部分教师还是沿用旧的教学方法,教师严重的依赖于教材,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还是单一陈旧的,学生也习惯于才老师那里学会现成的知识,不能够自己进行总结,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强。

二、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方法

(一)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

高中的思想政治课程应该与生活主题结合起来,围绕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把所学的知识点和实际运用结合,使得学生善于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社会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更好的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这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重视课堂导入的方法运用

课程开始的导入有着重要的作用,精彩有趣的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只有学生对课程产生了兴趣,才能更好的学习一门课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对蕴含着一定的经济常识,和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教师在导入教学的时候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师生共同进行分析总结,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运用和掌握知识,也让课程本身增加了趣味性。或者教师也可以先抛出一些带有争议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组织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等活动,发散他们的思维,然后进行知识点的讲解,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三)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

高中的思想政治课程需要与时事政策的教育进行相互补充,可以在教学中增加一些实践环节,丰富高中政治教学的内容,积极开展社会调查,让他们能够把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点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使得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有实际意义,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综合水平。

(四)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要积极倡导研究性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能够互相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积极探索的态度。

(五)建立共同成长的师生关系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要积极和学生之间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建立良好的情感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教师要建立起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对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方式变化有引导作用,教师要运用新的教学方式建立高效的课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政治学科教学内容,依据教学设施、自身及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选择,加上自己的教学经验从而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策略。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自我的个性,提高创新意识,提升综合能力。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学习习惯对于成绩的取得有着重要的意义,有的学生是通过死记硬背记住了知识点,有的学生是通过大量的练习对知识进行了掌握理解,还有的学生是自主探究学习的。学习方法的不一样获得的知识效果也就不一样。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对他们进行引导教育,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关心每一个学生。

总之,教学方法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努力进行教学方法的实践和创新。作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与时俱进,转变教学思想,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不断的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促进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应该富有激情的认真投入到教学改革中去,在改革中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建设高效课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蔡仙炜.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政治教学的改革[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07)

篇(8)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要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要求课程要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发性,但目前的思想政治教学中仍存在教学观念落后、理论与实践脱离等问题,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如何创新教学,提高思想政治教学质量成为摆在众多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大

问题。

一、创新教学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担当的主要是教材内容的复述者,课堂教学的模式主要是老师按照教学计划复述教学内容,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模式下,很多学生其实对教学内容并没有深入的理解和领会,在记忆背诵的时候基本是死记硬背,背诵记忆较为困难,尤其是一些哲学知识,有些句子较为拗口,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厌倦心理,即使勉强背诵下来,也难以灵活地应用,因此,在创新教学上,应当首先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教”转变为“学”,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鼓励学生提问和独立思考,使学生能够更为深刻地理解教学知识,从而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由于不同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潜能等各有不同,在教学中还应当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如,在设计习题时,分别设定“基础练习题”“变式题”“综合题”和“探索性问题”四个层次的习题,由学生自主选择完成至少两种,以此来保证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能完成要求,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

二、合理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课堂提问是深化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设计课堂问题时,应注意问题的难度及提问的频率,过于容易或太难的问题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太过频繁的提问又易引起学生反感。在实际工作中,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由学生进行讨论,如,在学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时,单一的提问学生概念或者哲学原理,虽然能暂时加强学生的印象,但起不到深化的作用,同时枯燥的背诵还可能导致学生对课程的厌烦,而提出一些有新意的问

题,利用课文中“风吹动经幡,是风动、幡动还是心动”的例子,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后,由每组的代表分别对本组的观点进行简单的阐述,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背诵起来更为容易,同时一些趣味性的问题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使学生乐于学习和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三、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以基本理论去分析时政热点、方针、政策,促使学生客观全面地了解社会,培养学生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也应当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指导学生将抽象、概括的理论与具体的材料结合起来,通过对具体材料的分析更好地理解基本理论。如,以金融危机为案例组织材料,对事物之间存在的因果联系进行分析,指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以汶川大地震后人们灾后重建取得的成就对“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进行阐述,揭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并让学生就所举的案例,从不同角度和方面,利用不同的基本理论对其进行

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

四、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往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往往认为教学内容多是理论性知识,与实践关系不大,因此并不重视课外活动,而实际上,政治的实践教学也同样十分重要,在教学中,通过开展一些调查、观察等课外思维活动,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如,在讲述消费与供需关系时,让学生分组对本县内的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查,指导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对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进行了解,并对政策出台后房价的波动及人们购买的情况进行统计,使学生能真正将课堂学习的知识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提

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探索、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这也就要求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通过创新改进使其适应现代教育及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教育者们应当积极地对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学习,将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更为科学、合理、有效,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533-0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对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习惯提出了新的、更加明确的要求。作为一名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应积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将思想品德、道德习惯、情感品质等方面的工作融入到初中政治教育课程当中。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架起师生沟通交流的心桥,获得教学质量和学生政治成绩的提高。

一、教师角色转变,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最大的变化就是教师角色的转变。而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倡导师道尊严的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控制者、组织者、制定者和评判者,是知识的化身和权威,学生是向老师求学的,理所应当听老师的话,服从老师的安排,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主动者、是支配者,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这一点,尤其在一些思想政治课上,教师高高在上。照本宣科,满堂灌,脱离学生实际,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而新课改基于对课堂与教学一体化的认识,提出新的教学观,强调师生的互动关系,倡导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塑造师生之间多种多样、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景和沟通关系。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应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自己才华,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在教学中。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而是积极、主动的求知者。教师应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树立师生平等观念,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融,创造一种平等、尊重、和谐、发展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拓学生思维,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所以,新课程教师最大的变化就是角色的转变,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二、创设情境,开展探究合作

在《课程标准》中增加了与学生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相关知识,渗透政治、经济、法律的基本观点和党的重大方针政策的教育。因此,我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会来领悟课本知识。八年级政治是法律常识教育,随着我国法制文明的不断加强,中学生的法制思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对具体的法律知识的掌握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欠缺。基于对各种法律条文和法律思想的掌握要求不同。我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一些案例来模拟,通过模拟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分析寻求解决途径。

三、启发诱导置疑,注重探求新知

新课程理念下的政治课堂教学,一个显著的特征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施教之功,贵在引导。”“疑”既能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到茫然,但同时也会使之产生强烈的认知冲动,教师巧妙置疑,让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中,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比如我在指导学生学习“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这一内容时,把自己前几天在个体商店里买的“旺子”牛奶和“乐哈哈”牛奶摆上了讲台,向同学们诉说自己被坑害的事实,然后设计这样一些问题:①生产和销售“旺子”和“乐哈哈”牛奶的单位分别违反了市场经济的什么法则?②你在生活中有无类似被骗的经历?碰到了这种情况,作为消费者应该怎么办?这样学生为了弄清楚上述问题,就必须仔细认真阅读教材,当然教师在出示问题情景后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探索,还需根据学情适时点拨。当学生通过思考、交流、讨论准确地解决了出示的问题时,其心情是轻松的、激动的,同时还增强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贵在提出问题。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自我意识强、喜欢独立思考的特点,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动脑思考.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如:在讲“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一课时,有位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当初我国逐渐消灭私有制,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我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如今我国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这会不会影响、动摇社会主义制度?虽说所提问题显得有些幼稚和欠思考,但这足以说明学生在阅读教材时是用心地思考了。这本身便是一种成绩,是“学思结合”的体现。这样的阅读质疑,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既学习的方法。提高了政治素养。

四、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教学相长

思想政治作为对学生政治思想和行为规范教育的主力军,必然要担负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任。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大力倡导课本知识引导下的创新思想、创新行为,适时搞一些小规模辩论会等活动,就能受到同学们的欢迎,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讲课之前,要求学生采集大量与学习有关的信息资料,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课本知识与学生资料相结合,能有力地证明课本中的观点,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引入时政教育,贴近生活

纯理论的教学,相对中学生而言在理解和分析能力上都有一定难度,为提高教学效果,摆脱理论脱离实际的困境,我在教学中切实引入时政教育,提高课堂时效。我运用电视、报纸、新闻等报道的重大事件来论证课本观点,阐明基本理论,使学生能体会到政治理论来源于社会生活,同时又对社会具有指导作用,由此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和求知欲,培养良好兴趣下的自主学习精神。

篇(10)

生命教育的思想是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1968年首次提出的。所谓生命教育,就是依据生命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理解生命与生活的真正意义。注重其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关注其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其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和创造智慧的过程。随着这一理念的提出。生命教育问题开始得到应有的重视。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已经有了一定的实践,取得了一定得成效,逐步唤醒了教师对学生生命、个性等的尊重,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本文将生命教育理念运用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阐述了一些较为粗浅的看法和认识。

一、生命教育理念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的必要性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运用生命教育的理念

高职生虽然也是大学生。但他们学习动力不足,自信心不强。组织纪律观念淡漠。自律性差。他们当中有的过早地世故圆滑,得过且过或游戏人生,有的则打架斗殴,网瘾吸毒,甚至杀人或者自杀。他们既面临着学业、就业、情感、家庭贫困和人际关系等诸多人生事务的处理,倍受着“何以为生”问题的困扰。同时。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的多元化,信仰的失落,物质生活的富裕,精神生活的贫乏,使得他们又深陷“为何而生”的意义迷茫和生命困顿。面对教育对象的这些基本问题和特点,作为培养人的灵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责无旁贷。必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引导他们生命的健康成长,促进人性品质的完善,使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好好活着,活出意义。所以政治课教学中必须渗透生命教育理念。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生命教育理念的缺失,决定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运用生命教育理念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大多能够按照学校的规定完成教学任务。至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等考虑得不多,存在生命教育理念的缺失。许多教师把上课仅仅作为一种任务,缺乏生命的激情;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虽有关于生死、事业、幸福、情爱、道德等“如何做”的引导,但功利化非常严重,只教人“何以为生”的本领,不教人“为何而生的思考”,只问“know how”,不问“knowwhy”;一些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满堂灌,不顾学生的感受和反映。忽视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缺乏同学生的沟通、交流和对话;一些政治教师在处理学生违纪行为时,方法简单、粗暴,存在着压服、驯服的现象。对学生的一些正当合理的需要和一些实际问题缺乏必要的关爱和帮助。思政课教学中缺失生命教育理念的状况,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影响了学生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生命的个性和多样性,所以在思政课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理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三)“以人为本”的社会呼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生命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也是当前社会的基本特点。而高校思想政治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育人”。它是一种高级的育心、育德的文化心理活动。是人与人的心灵的沟通。因此。政治课的教学要完成培养人这一基本任务,就必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就必须重视生命教育,因为生命教育本身就是教育“以人为本”的重要表现。所以从这一层面出发,思想政治课教学就必须渗透“生命教育”的理念,把学生当“人”看,尊重学生的生命及其价值,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人性的完善,关注学生生命意义的提升,用人性化的方式去教育感化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德育的本质特征。如果离开了“人”这一根本尺度和基本法则,那么一切所谓知识的传承、心灵的沟通,能力的培养、素养的完善,都将成为空话,德育的功能就无从谈起,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受到挑战。

二、生命教育理念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生命教育理念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谈了一些看法:

(一)教学目的上,应该把学生自由、全面、和谐发展,幸福成长作为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而不应该把学生变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考试的机器,这是思政课教学中运用生命教育理念的基本指导思想

1.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生命教育观。落实教学目的,教师是关键。作为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生命教育的意识,掌握生命教育的知识、技能,对其中的危机状况能够实施准确而有效的指导、干预和救助。增强教师的生命关怀情感,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严禁教师体罚、虐待学生,或采用辱骂、讽刺、挖苦等形式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确立生命教育理念。无论是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还是在各类课外活动中,抑或是平常的师生交往中,都要有这种思想。并在此理念的支配下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2.要求教师放弃原来的应试教育的思想,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且是为了培养人,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育人。因此教师一定要深度挖掘教学内容背后蕴含的教育资源,提炼出一些学生的能力发展目标、情感目标、价值目标等。然后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能力、情感、价值等素养,通过这种学习,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知识,还能够提高能力,发展智慧,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品德,丰富心理、道德和法律素养,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和谐发展,幸福成长。

(二)教学方法上,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性、个性和生命的多样性。彰显人文关怀,而不应该“目中无人”,漠视学生鲜活的生命,这是思政课教学中运用生命教育理念的突破口

1.情感渗透法。情感是教育的生命。教师应该把学生当作鲜活的生命主体,尊重学生,关爱学生,通过教师的激情、真情去感染学生,焕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主动求知,正确对待人生基本问题,为今后人生的发展多思考、多准备。

(1)要以情育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始终发挥情感的作用,这种情感主要渗透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饱满的热情,高昂的情绪去感染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一种快乐感。假如一个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理不直、气不壮,讲起课来没劲、没味、蔫巴巴,试想学生会听的有味吗?第二是渗透在案例教学中。对于案例,不能读稿子,念稿子,始终坚持以自己的

语言把案例有声、有色、有情感地宣讲出来。让学生处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来体验,通过体验来打动学生的心灵,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打动人心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第三是渗透在讲授法中。在讲授理论的过程中,坚持以生动的语言、有节奏感的语调、幽默感的方式用情、用心去教,去引导。

(2)夯实师生的情感基础,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生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因此,教师就要平等地对待学生,把学生看成是活生生的、有个性和多样性的生命主体。主动地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尽自己的能力帮助解决学生遇到的学习困难、生活苦恼、情感纠葛、理想信念的迷失、经济贫困以及就业等问题。这样,师生关系就会非常融洽,彼此之间就能架起一座沟通和信任的桥梁,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这样,教师的教诲学生就会愿意听,觉得是中肯的、是对他有好处的,从而变原来的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主动思考人生问题,思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为今后的人生做准备。

2.生命体验教育法。过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从理论到理论。假大空,学生不愿听,教师教得没劲。针对这种状况,我们特别注意了研讨,加大了实践性教学的力度。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在课堂内以及课堂外创设一些实践活动情境,如参观监狱、考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旁听法院庭审、观看影片、辩论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身感悟,在体验和感悟中接受教育,洗涤心灵,陶冶情操,培养自身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掌握以及中国化的理论,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安排一些和学生生命相联系的情景来进行体验,如参观临终病房、墓园、或者写遗言、墓志铭等方式,让学生充分体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升华,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是短暂的、也是宝贵的,生命中生理生命、精神生命与社会生命是多样性的,从而珍惜生命、善待生命,体验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主动学习,寻求个性和多样化的发展。

3.因材施教法。过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严重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学生个性的培养,没有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等等,结果导致人性的扼杀,个性的丧失。因此,渗透生命教育理念的政治课教学一定要关注大学生的个性的培养。因为个性是教育的灵魂,没有个性就没有人才,没有创造性。

(1)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施教。我们的教育要人性化、个性化,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状况。有针对性地施教。对“性格豪迈”者应对酒当歌,直陈事理;对“小桥流水”者应缠缠绵绵。动之以情;对“润物无声”的安静者,要娓娓道来,潜移默化;对“震耳发聩”型的暴躁者,要春风拂面,晓以利害……通过这样的个性化教育,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创造得以发挥,良好的个性品质得以塑造。

(2)着力弘扬学生的主体性。高扬人的主体性,是教育人性化的要义。人的主体性是人的个性的本质特征。所以思政课的教学要从过去那种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忽视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病态教育中走出来,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在知识建构、能力培养、性格塑造等方面的重大作用。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学生的各种素养和品质才能得以形成。

(三)教学内容上。应该把生命教育的内容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而不应该使这一内容成为教学的盲区或弱区,这是思政课教学中运用生命教育理念的核心表现

1.生命观教育。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有且仅有一次,生命是非常宝贵的。我们每一个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应该珍惜生命,保护生命。要懂得欣赏生命的美好,要有一双发现生命之美的眼睛和一颗感受生命之美的心灵。让我们用生命去欣赏自然的美、艺术的美、科学的美、人性的美等。世界之美、生活之美都是生命赋予的。要懂得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与众不同的。要相信自己,发现自己,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生命的价值,让生命焕发出光彩。

2.人生观教育。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一定的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表现。它通过生死观、幸福观、恋爱观、苦乐观等表现出来。一个人有没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决定了他的人生是否幸福、是否有意义。人生观对于整个人的一生起核心和引领作用,指导着人们如何认识自我,如何活在这个世界上,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因此,政治教师要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用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对待生活。始终对祖国和人民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挫折观教育。俗话说的好,人生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挫折和苦难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没有苦难的人生是残缺的人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往往是在战胜困难、厄运等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现在的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受着父母双亲和长辈们的宠爱,很少独立处理生活中的一些事情。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一直都是顺风顺水,耐挫折和困难能力较差。进入了大学就不一样了,无论是学习、生活、交友乃至认识社会和人生,都需要更多地依靠自己去思考、判断、选择和行动。因此。政治教师要教育学生认识到挫折的不可避免性,必须面对,它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要加强抗挫折的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战胜苦难的意志和心理品质,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和生活。乐观地面对人生、面对世界、面对社会、面对生活、面对未来。

上一篇: 常见重金属污染及危害 下一篇: 互联网教育特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