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认识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06 16:31:2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环境工程认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环境工程认识

篇(1)

学习环境工程专业快一年了,但对于这个专业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却还十分模糊,通过这次认识实习,使我已经对这个专业所要从事的工作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二.实习的具体内容:

(一)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三峡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实习时间:2010年6月20日上午

1.概况:

长江三峡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是国家二级监测站,共监测30个项目,同等级别的监测站整个长江干流共有7个,主要负责水文水资源勘测、干流及主要支流水文、河道、泥沙、水质基本资料收集,在水文水资源监测与评价、水资源论证、水环境监测、水质分析、水量计算、水文气象预报、水文分析计算、防洪等方面,技术设备先进,实力雄厚。

2.处理工艺:

该监测站拥有较多实验室,根据其功能不同可分为:生化室,无菌室,质控室,消解室,天平室,仪器一,二,三室,原子荧光室,原子吸收室,气象色谱室,泥沙分析室,泥沙天平室。每个实验室配有相关的仪器。

其中日常监测项目包括常规五参数(水温,ph,溶解氧,电导率,浊度),氨氮,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总有机碳(toc),总氮,总磷,硝酸盐氮,磷酸盐,氰化物,氟化物,氯化物,酚类,油类,汞等的重金属,粪大肠杆菌,细菌总数。

而且该监测站设备齐全,比如说有gm-0.35隔膜真空泵,pxd-12数字式离子计,aa-400原子吸收仪,afs-900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测汞仪,测油仪,ddsj-380电导率仪,phsj-4a7ph计,离子色谱仪,uv-754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7-225型可见分光光度计,ae200电子天平,gpi-2气体净化仪,ldzx-40bi立体式自动电热压力蒸汽器,yxz型自动恒温水浴锅,psh525生化培养箱,tg16-ws高速离心机,bod5恒温培养箱,摩尔元素系列超纯水机,bod-220b快速测仪,z-XX原子吸收仪等一系列高级仪器。据高站长说,其中价值在百万以上的仪器不在少数。

3.监测站工作流程:

质量体系运行 业务合同受理 编制计划、程序 环境设施确认 仪器设备确认保证在有效期内使用 人员确认 采样\送样 样品接收、处理 领出样品,按标准(作用指导书)检测 数据、记录控制 报告编制 服务客户

(二)宜昌水文站

实习时间:2010年6月20日上午

1. 概况:

宜昌水文站坐落在长江边,它被誉为国家一级水文站,世界教科文组织一级站,在世界上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同时它悠久的历史也为自身增添了不小的魅力。该站始建于民国时期,是我国最早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几个水文站之一,并且在1998年抗洪期间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该站从运行之日起,就开始在水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至今已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数据。比如:

1153年7月31日 59.5m 1227年8月1日 58.47 m

1560年8月25日 58.45 m 1788年7月23日 57.5 m

1796年7月18日 56.81 m 1613年7月18日 56.67 m

1860年7月18日 58.32 m 1870年7月20日 59.5 m

1896年9月4日 55.92 m 19XX年8月14日 55.14 m

篇(2)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章资助: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建设专业资助;南京工程学院高等教育研究课题(GY201123)研究成果

大学教学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环节。其中,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1]。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除了实验与课程设计,主要有认识实习,仿真实习和毕业实习。认识实习是该专业安排最早、涉及专业知识最广泛、最难讲解的实践课程。当前环境工程专业认识实习存在一些不足。

1、存在问题

1.1、 认识实习与专业课程脱节

本校环境工程专业认识实习安排在第四学期,此时学生还处于基础学习阶段,很多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还没有学习,普遍缺乏环境工程专业知识,直接导致认识实习学习的盲目性。尽管实习时,现场技术人员和带队教师会进行必要的讲解和答疑,但是短时间内要学习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具有困难。面对大量陌生的名词,学生感觉难度较大,理解掌握的情况并不好。随着近几年学生人数的增加,实习安排和管理方面压力增大,学生的实习报告内容雷同比例也不断增加,实习效果不够理想。等专业课程开始学习时,认识实习所参观学习内容基本遗忘。

1.2、 认识实习学习模式单一

目前认识实多以参观为主,学生在实习时只能看,不能动手。大部分人走马观花,学生参观完后,对其中的工艺和工作原理不清楚,达不到实习要求,其实践能力难以得到真正的提高。实习考核方式单一,基本上以实习日记或实习报告为主并参考实习纪律确定实习成绩,有的甚至以实习报告作为评定实习成绩的唯一依据。这样做,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实习报告成绩与实际情况不符,也不利于保证实习效果。

1.3、认识实习资源匮乏、经费有限

实习基地是实习教学能够顺利完成的保证。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不接受学生实习,一些单位的污染处理设施未正常运转,不情愿为学生实习而承担“额外”的运行费;另有一些单位不愿意为了学生前来实习影响了正常的工作,这就使实习基地建设困难,认识实习资源匮乏。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实习费用全面上涨,但学校按学生人数配发的实习经费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因此,为了节省开支,大部分院校的实习一般安排在学校附近的单位,采用租车的形式,当天来回,节省经费。

上述两方面原因导致实习双方为了节约时间,大量的学生同时进入实习场所,干扰声音多,技术员介绍时大多数同学听不到、听不清,造成实习秩序混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实习效果的下降。

2、实习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2.1、发掘校内资源,建立校内认识实习基地

为了解决实习基地建设困难较多的问题,本校积极发掘校内资源,整合专业实验室,建立集实习、实训、设计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实习基地,弥补校外实习中学生只能看而不能动、缺少实际操作训练的不足。同时在校内实习基地中设计一些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动手实验,使学生充分了解相关设备使用操作方法以及数据的来源,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

2.2、完善认识实习学习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实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学生规定明确的实习任务。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这样,实习目的明确,避免了学生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实习环节中,除了参观、讲座,还安排了实验操作内容。

2.3、完善实习考核系统

改变过去仅凭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评定实习成绩的现象。本校采取综合考核的方式,考核内容包括实习表现、实习报告、笔试考核、口头考核等。实习表现主要由指导老师评定,实习报告要求有实习内容和实习分析、感想内容。实习结束时,除提交实习报告外,还需进行工艺过程、处理机理及处理效果等内容的笔试考试,最后进行实习答辩,通过制作PPT文件,学生总结和介绍实习内容,接受实习教师提问,同时结合实习表现给出实习综合成绩。实习考核内容的多样化有利于督促学生认真实习,积极思考,有利于提高认识实习学习效果。

2.4充分利用开放资源

本校环境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教学内容包括: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监测与生态修复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工程。另外,还有本校的特色专业内容:电力环境保护工程。本校利用校企合作平台,与多家污水处理厂、污泥发电厂、环保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具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近年来,南京市政府对这些水系采取了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措施,进行了有效的整治,为环境工程专业实习提供了鲜活的教学案例。

2.5认识实习运行模式改革

传统的认识实习主要由动员、参观、撰写实习报告三个环节构成。近年来,许多高校提出认识实习的五个阶段,分别由认识实习知识准备阶段、现场实习阶段、研究型实习阶段、总结考核阶段及实习延伸与拓展阶段组成[2]。本校将认识实习分为四个阶段,即动员准备阶段,现场实习阶段、研究型实习阶段、总结考核阶段。认识实习的延伸拓展阶段只在部分优秀学生身上有所体现,如部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入认识实习单位实习,部分学生进入老师研究团队。

本校认识实习动员准备阶段由指导教师对实习目的、意义等进行讲解,提出实习纪律要求。这一阶段安排资深教师进行讲座,针对实习过程中涉及的专业知识进行介绍,为认识实习进行知识准备。现场实习阶段主要是学生进入实习基地进行参观学习,而研究型实习阶段,要求学生将现场实习阶段的问题带入实验室,进行实验研究。总结考核阶段要求学生总结认识实习内容,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习报告。并根据认识实习内容进行考试。

本校认识实习运行模式的改革,丰富了学生认识实习学习内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力地保证了认识实习的顺利进行,提高了认识实习教学效果。

3、结语

认识实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实践过程的体验,将能更好地激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篇(3)

Discussion and practice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ognition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Zhang Junxin1, Liu Changfa1, Li Yingjie2, Liu Hengming1, Zhang Lei1

1. Dalian ocean university, Dalian, 116023, China2. Dalian associa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Dalian, 116023, China

Abstract: Cognition practice has its own function and more important. In this paper, existing problems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on practice arrangement, prepare, conduct and after complete. Practice in the range of college was of trial. Practice base out of college was found by Dalian associa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And tentative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and teaching means adjustment was conducted accordingly. So make cognition practice really able to play its own role in undergraduate engineering education.

Key words: cognition practice; multi-media; Dalian associa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在国内环境工程专业中普遍设置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大实习。认识实习是专业实习中最早进行、涉及内容最广泛、最不易讲解的专业实践活动。学生正式进入专业课学习之前进行认识实习,所有专业课内容的几大板块都要涉及。从对专业的零星、模糊认识到正式接触、掌握,是从无到有的起步认知过程。

1存在的问题

1.1 认识实习集中安排与专业课讲授脱离严重

按照环境工程本科培养计划,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分配在三四个学期内讲授,前后时间跨度很大。认识实习一般安排在专业基础课讲授之前进行,很多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还没有学习。虽然实习时,现场技术人员和带队教师会进行必要的讲解和答疑,但是短时间内要学习的知识内容繁杂,组织松散,学生理解掌握的情况并不好。等到学生开始学习专业课程之时,认识实习所参观学习内容基本模糊,甚至完全遗忘。

1.2 认识实习与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内容相近或重复

认识实习与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在教学要求上应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再进行理论和实践的互相完善提高,最终使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指导生产实践。但目前,3类实习各自特征不明显,实习形式和实习地点基本一样,所起到的作用大体相近。导致学生的感受是:认识实习新鲜好奇,生产实习重复学习,毕业实习乏味之极。

1.3 认识实习学生管理负担较重,教师过于固定

2009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97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随着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教育规模不断增大,相应的教育资源匮乏。实习带队教师要负担知识内容的讲解,工程意识的培养,与现场技术人员接洽、配合,组织学生安排实习进程,维持纪律,保证现场安全,实习结束批改实习报告、成绩评定、实结等。实习教学负担较重。

认识实习的内容包含水泵与风机、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和固废处理处置、噪声污染控制、运营管理、工程施工等内容。所涉及的需要学生“认识”的内容很多。并且不同的专业课任课教师的讲授各有侧重,需要学生注意之处大不相同。而目前带队实习教师很固定,一般为1~2人。不论什么实习地点实习内容都由固定的带队教师讲解,不能满足高质量的实习要求。

针对实习中产生的这些问题,笔者考虑了一些解决的思路并进行了相应的实践。

2 深挖校内可利用的实习地点,建立校内认识实习基地

每所学校校内都有适宜的项目可以作为认识实习的内容。笔者从本校校园内发掘了2处可以作为认识实习的地点,并在环境工程2007级本科生中成功进行了校内实习的尝试。我校校园内地势起伏较大,校园内在高处增设水塔,在低处设置加压泵站,解决水压不稳的供水问题。加压泵站虽然较小,但是工艺布置典型,设备附件齐全,运行维护规范,完全可以将其作为认识实习的内容之一。我校直接从黑石礁海滨抽取海水,供给各个相关实验室使用。黑石礁海水较为清洁,但其中的悬浮物含量随季节变化较大。因此,在供用户使用之前设置了双层滤料过滤罐。2个大型钢制压力过滤罐就摆在路旁,学生每日经过也都“见怪不怪”了。其中海水沙滤罐过滤反冲洗工艺的运行,管路与阀门的连接和布置等都是较好的实习内容。另外,学校里还有1个机械设备加工厂,很多设备的制造过程都可以参观。

校内认识实习基地具有时间灵活、形式多样、应需而动、化整为零的优点,而且地处校内、极易达到、省时省力。即使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很容易抽空再次带领学生进行现场教学。

3 利用环保产业协会的桥梁作用,与对口企业建立校外认识实习基地

如果说校内实习地点内容固定,变化较少,那么校外实习地点和变化的内容可以弥补这一不足。认识实习不求深度,但求广度。能够参观到各种各样的工程实际现场,对任课教师和学生都是难得的机会。但企业专注生产运行,而且非常注重生产安全,一般不愿意接纳高校学生实习。这也正是高校实习难落实的原因之一。

有很多环境工程建设项目可以作为实习的参观对象。这一过程的信息交流,组织协调都需要有一个适合的机构或部门来完成。环保产业协会主要面向各个企业,恰好可以起到这个“桥梁”作用。我校就是在这样的需求背景下,与大连市环保产业协会签订协议,建立对口的校外实习基地。目前,已建立大连海顺收尘器厂、大连东达集团污水处理厂、大连东泰产业固体废物处理公司等实习基地,并多次安排实习,取得较好效果。

我校下一步与大连环保产业协会的合作重点是拓宽就业渠道,学校通过与企业的密切往来,根据企业需要培养实用复合型人才。

4 利用现代化设备及手段,弥补时间差距给学生带来的学习不便

数码产品的特点是信息量大,便于携带,易于使用,内容传播方便等。随着数码产品价格不断下降,产品性能更新换代,产品使用逐渐大众化,使得我们日常学习、生活变得更加便利。

实习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数码产品的这些优点,增加数码摄像、数码拍照和数码录音等工具,由专门教师负责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有条件的学生也可以自己携带。对于一些典型的工艺、设备以及局部的构造等记录保留,实习结束后拷贝给学生以备随时查看,或者上传到校园网资源共享。经过几年的积累就能保存相当丰富的资料,建立实习资料影音库。这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和教育成本的降低都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5其他需要调整之处

认识实习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认真落实大纲中各个方面的内容。尽量有序安排和有机组织,应设定一部分基本的、固定的内容讲解给学生,另外有些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可以针对不同的实习内容,安排不同的专业课教师带队。既减少教师负担,又使学生学习重点有保障。但至少应有1名教师自始至终负责完成整个实习过程。只有调整好实践教学的教学管理,加强教师能动性,辅之学生积极配合并完善教学手段,才能充分实现实习教学效果。而在此,既要不拘泥于形式,强调充足、优质的内容,又需要调整结构与搭配,完善途径与手段。

参考文献

[1] 杨连发,周娅,廖维奇,等.工科类生产实习现状及实习模式改革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90~92

篇(4)

二、教材建设

随着生产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飞速发展,人才市场对就业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再满足于一技之长者;随着新兴高科技的发展、科技进步周期的不断缩短和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者工作流动性与职业更换频率逐渐加快;科学知识的综合化趋势,使传统学科体系及行业的界限逐步被打破。所有这些都将使未来走向社会的大学生们,具备宽厚的智能基础,多方位的就业转换能力。因此,要求教材内容新颖,信息量充足,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紧跟科技进步的脚步,及时更新内容,把当前所出现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最新的发展情况引入教材,介绍给学生。专业课程所用教材绝大多数选用的是公认的优秀教材或近三年出版(或再版)的教材,并组织自编了部分实验讲义。我们也规划并编写了下列教材,如《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环境生态学》、《矿井水处理与综合利用》、《环境生物学》、《矿山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工程》、《大气颗粒物控制》等。

篇(5)

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措施

一体化教学体系设计[2]通过对两校原有课程体系的梳理和对比分析,在充分调研和专家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合理、集约、高效和便于实施的原则,进行教育教学内容的科学整合和合理交融,形成一体化的中职—应用型本科贯通培养教学计划。该计划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拓展课及实践环节模块,通过与能力对接的课程学习和技能实践,实现基于通用能力、核心能力和岗位能力标准的环境工程专业能力培养目标。在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前三年要注重德育、语文、英语与数学等文化基础课从中职内容向高中内容延续,加强基本素质培养,补充中职教育中过早缺失的人文知识和数理推理能力。在第三年,则增设必要的高中教学内容,并针对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等难度较大的课程,进行前期基础性教育。通过上述措施,确保学生进入大学后,能够顺利衔接大学基础课程,能够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语文、数学等学科,在完成通识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将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突出专业与岗位需求,增强应用能力培养模块。在专业基础课程模块,设置环境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和实践课程,如化学类课程,包括《基础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环境化学》等。在专业课程模块,开设《电力工业环境保护》《电厂给水处理工程》《物理性污染控制》《环境化学》《环境影响评价》等专业特色鲜明、专业能力要求更高、专业领域更广的课程。在实践模块充分体现“课证融通、校企结合”思想,主要安排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证辅导实训课程,包括信息技术基础、工业废水处理工(初级、中级、高级)等,并从第四学年至第六学年安排大学英语四级、全国计算机二级、化学检验员(高级)、司泵工(高级)和水处理工(高级)等证书相关的操作培训。通过这样一系列教学体系的调整和修订,避免了中职+本科模式的“中间断层”和“内容重叠”现象,确保了课程体系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并有利于学生系统化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在完成通识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将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在中本贯通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使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不仅满足基础岗位的需要,而且具有一定专业研发和创新能力,能适应环境工程专业领域不同方向(如污水处理、废气处理和固废处理与处置等)的岗位工作,更能聚焦电力环保市场对人才不断增长的需求,以实现环境工程专业高素质、强技能、高端应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创新项目和“三小”(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项目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专业认同感,激发学生的专业研究和创新能力。从开展调研、立项、制定研究方案、实施项目研究到研究结果分析和撰写研究报告,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知识和寻求解决方案,将以往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并充分运用了所学课程的理论知识,锻炼了不同方面的专业技能(如仪器操作分析、工艺设计和运行、科技论文写作等)。为了对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毕业后五年培养目标达成度的理念,本试点专业鼓励学生在毕业后达到年限要求后参加环境保护行业注册类工程师资格证书考试。本试点专业将在本科教学方案设置中,全方位对接注册环保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在课程内容中增加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与案例,在新生入学的专业教育中向学生宣传注册环保工程师相关制度。在课程设置中,注册环保工程师基础考试和专业知识考试的内容对应课程均作为必修课或优选课程;在中本贯通专业课程内容设置中,引入注册环保工程师专业考试案例作为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专业核心课程与职业考试资格制度的对接度。为了对接注册环境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本试点专业将增加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课时数,在授课内容中直接引入注册环评工程师考试资料。一体化教学资源建设根据贯通培养目标,制定教材、实验实训及校外实习基地资源共享机制,使教学资源与贯通培训需求相匹配,充分发挥中本两校各自的教学特长和资源优势。建立教材资源共享机制。两校教师将通力合作,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实践,借鉴先进的应用型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开发有特色的满足不同阶段培养要求的专业教材。选用教材时,由相关教学部门论证、严格筛选,并优先采用基本教材、辅助教材、教学参考书等形成配套的出版物。重视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及仿真软件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开发,按照两校已完成的精品课程模式,共建共享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库等。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完善教材选用与开发的评价体系,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教材使用情况定期进行调研与评价,综合分析评价结果,研究对策,不断完善教材选用与开发机制。建立实验实训资源共享机制。贯通培养将历时七年,学生学习的专业与职业技能跨度比较大,因此,两校将开放环境工程相关专业实训室,共享实验实训资源。两校具备成熟的适合环境工程专业不同培养需要的实验实训室,建立共享机制可为贯通培养过程中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更多的实训资源,并使其发挥更大的服务人才培养的功能。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共享机制[3]。在贯通培养的七年中,为使本专业培养更贴近行业,锻炼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安排了一系列实践实习活动,包括专业认识实习(第二学期)、环境监测综合实训(第五学期)、污水工艺与仿真专业实训(第六学期)、污水处理工艺认识实习(第七学期)、环保行业与产业调研(第八学期)、城市排水系统调研(第期)、水环境与水生态调查(第十学期)、泵与阀门拆装检修(第十一学期)、电厂水处理系统运行控制(第十二学期)、毕业实习(第十三学期),两校依托校企合作,建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这些实习教学过程提供了支撑条件,包括环境污染治理企业、电力生产企业、环保设备生产企业、环境监测企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企业等。建立两校实习基地共享机制,充分利用两校已有的实习资源,并进一步建设与行业同步的生产性校外实习基地,强化岗位实践管理,明确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在注重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的同时,重视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两校的教师队伍专业素质较高,教学经验丰富,年龄结构合理,除专任教师外还聘请了行业专家担任专业顾问,以提升师资力量。加强教学研究,由两校教师组成相关课程教学团队。按照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整体要求,通过教研活动,领会培养精神,把握贯通培养的特点,研究新变化新情况,转变观念,共同进行贯通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课程开发等。根据教师培养目标,促进中、本教师的交流与协作,组织两校教师开展结对带教活动,由资深本科教师指导中职教师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及科研水平,选派中青年教师参与贯通培养、参与国内外在职教师资格能力培训等。加强校企合作,邀请行业、企业资深专家共同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选聘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参与专业教学工作,优化贯通培养教师队伍结构,使教学更贴近企业生产实际,人才培养更符合岗位需要。一体化教学管理在贯通培养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成立由两校的相关教学职能部门、企业主管及职教专家参与的教学管理工作组。贯通培养学制长达七年,管理涉及中职、本科两个阶段,为确保教学工作规范、科学、高效开展,教学管理要从实际出发,针对贯通特点,有计划、有目的,严格、细致地开展各项主要工作。一体化育人工作机制[4]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科学规划教育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建立长期、稳定、系统的育人机制,使育人工作贯穿于学习过程,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达到中本教育一体化效果。积极提倡并实践“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形成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局面。将育人工作贯穿于中本贯通培养的教学工作全过程、管理工作全过程、服务工作全过程,形成育人工作的有效“网络”。建立专任教师联系学生工作制度,为学生的专业学习、职业规划和考研、出国深造等提供指导和咨询,同时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与学生深入的交流与沟通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特长,做到因人施教,并协同配合学生处的相关工作,落实“三全”育人要求。

结论

通过优化整体课程设计,贯通培养过程,加强专业素养培养,提升学习能力,强化专业技能训练,拓展专业领域和职业发展综合素质,形成“中本贯通”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特色。

参考文献:

[1]朱嫣嫣,上海市试点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应用本科教育贯通培养模式实践的思考,职业技术教育,2018,08,68-701.

[2]张毅强,中本贯通人才培养的“三横四纵”质量监控体系研究,决策探索,2019,11,84-85.

篇(6)

 

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工科在校生约700万人,居世界首位。但高等工程教育中普遍存在课程体系陈旧、实践教学偏少和教师缺乏工程经历等问题,导致学生专业面窄和实践能力不足,难以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工程教育认证通过引入第三方机构对相关专业进行认证,可有效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其作用正日益受到政府、高等院校和企业的重视[1]。 

国际上有3项关于工程教育学历的国际性协议,即《华盛顿协议》、《悉尼协议》和《都柏林协议》。其中《华盛顿协议》签署时间最早、缔约方最多,是世界范围知名度最高的工程教育国际认证协议,也是另外加入两份协议的基础[2]。目前《华盛顿协议》的签约成员包括美国的abet(美国工程与技术教育认证委员会)、英国的ecuk(英国工程委员会)等13个组织,另有德国和印度等5个国家的认证组织为准签约成员。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始于2006年,当年成立的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截至2011年,可进行认证的工程专业数量已从4个增加到10个。 

工程教育认证制度是工程专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虽然其不直接进行工程知识的生产和传播,也不直接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管理和雇用,但它通过设定专业标准为工程专业人才和就业市场实现无缝衔接,在二者间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尽管“认证”的功能是有限的,但其对工程专业的专业主义理想的实现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等学校的学术组织的特性和知识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基本功能,为专业发展和专业认证提供了科学的基础、提供了专业人员的准备和文化萌生的制度环境。工程教育认证则通过规范学生的知识、技能与道德标准,为其进入工程专业领域提供了前瞻性的引导。认证制度与工程专业准入制度相连接,为专业市场的控制和专业地位的确立提供了基本“门槛”,反过来为学校教育功能的实现提供了质量先导,促进了学校专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教育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一、工程教育认证的目标和内容 

根据《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章程》,我国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目标是:构建我国工程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推进我国工程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建立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构建工程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机制,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国际竞争力。 

工程教育认证的根本目标是保证和加强毕业生培养质量和促进高校通过修改教学计划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达到上述目标,认证机构需具有以下特点:(1)建立明确的学术质量定义以供被评估学校和教学计划去努力实现;(2)要求学校和教学计划必须提供关于学术质量和学生成就的一致、可信的信息以保持公众的信心和投资;(3)鼓励学校为改变和所需的改进而进行自我审查和计划;(4)采用适宜的、公正的组织化政策和步骤进行决策;(5)对其认证活动进行自我审视和检查;(6)拥有和保持可预见的和稳定的资源。 

认证机构需制定鉴定标准,以有效地保证学校或教学计划的质量:(1)与学校适应的专业教学目标,提出学生进行工程教育的能力、素质和道德;(2)合理的课程体系,通过理论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和毕业论文等培养方式,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3)合理的师资结构和持续的教师发展政策;(4)充足的支持条件,包括教学经费、教学设施、信息资源和校企合作;(5)学生发展管理体系,包括招生、就业和学生指导等方面;(6)教学管理制度,可进行过程控制与反馈;(7)全方位的质量评价体系,包括内部评价、社会评价和持续改进的措施;(8)针对专业特色,提出具体化的专业标准。 

为通过专业认证,学校需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规定,进行下列活动:(1)定义待评估专业的目标;(2)设计课程帮助学生达到这些目标;(3)根据学校和职业的标准评估学生的学习产出。 

二、我国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建设的发展方向 

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对工程的专业化进程和工程的专业制度的建立具有根本性、战略性的重要作用。结合目前我国正在开展的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建设,我国可以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大力推动我国工程职业的“专业化”建设,使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和工程师注册制度尽快形成“专业”的内生机制,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 

1.进一步提高对专业本质和内涵的认识。对于工程教育中的“专业”特质和专业性问题,国内一些知名学者进行了一些研究,并提出很多前瞻性的建议。朱高峰认为工程专业人才应接受包括道德养成、能力训练、理论知识和实践水平的全面素质教育[3]。文辅相和杨叔子等均提出改变工程教育中过窄的专业导向,建立起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双重教育目标,让专业人才的成长建筑在较宽的知识面上[4]。对目前比较狭窄的工程教育目标体系进行基础性的调整,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伦理道德和责任教育、社会发展和工程影响等纳入专业教育的目标体系,为专业人才的发展和终身学习做好准备。 

2.建立符合专业本质内涵和发展规律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作为对认证对象的状态和符合教育目标的程度作出价值判断的基本依据,认证标准具有统一性、标准化和先导性的特征,对被评对象具有方向性的指导意义和规范作用。美国工程教育认证的第一个标准,就强调工程专业标准的规范性和开放性的统一,避免阻碍工程教育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初步确立了全国工程教育的认证的组织体系,制定了工程教育认证的评价原则、认证标准和程序。 

3.建立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师注册制度的衔接机制。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州工程师注册制度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这两个制度的结合是工程专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工程教育为工程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教育和训练,为工程师“入职”设置了最低“门槛”,工程师注册制度受到国家的市场庇护,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相对应,保证了工程将促进公共安全、福利和健康作为最高目标的专业理想[5]。因此,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师注册制度的衔接将为我国工程专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4.进一步发挥工程专业学会的作用。作为专业发展的基本组织结构,专业学会可体现专业自律和共同治理的精神。目前,我国工程专业认证制度建设的基本模式是由政府推动的、包括专业组织在内的多方参与的联合模式。这一模式具有在改革初期高度集中、快速推动和解决重大问题的优势。与之相比,工程专业学会主导的认证机构专业性更强,更能及时反映行业对工程教育质量的需求,应为未来的发展方向[6]。 

三、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对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启示 

环境工程是一门与土木建筑、化学工程、生物学、气象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它通过评价人类生产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用具体的工程、规划和管理措施,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环境与资源,使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7]。 

由于环境工程专业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相关学科间的方法和培养模式差别很大。如污水处理工程以给排水专业的传统工程方法为主,而城市环境规划则与城市规划的方法相关。尽管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可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但课程设置的深度相对母学科较浅,理论阐述较多,而实践设置相对较少,限制了学生在该方向应用能力的深入培养。而我国企业特别是工程类企业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要求较高,引起环境工程教育与学生专业发展的错位。而工程教育认证正是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和实践能力,使其达到工程师的基本水平。因此,应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在原有培养方案宽口径的基础上,针对环境工程应用的某一主要方向,如污水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废污染防治、物理污染控制、环境设备、环境评价与管理、环境规划等,通过提升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或规划的广度和深度,强化其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避免其设计多而不精的问题。 

除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同济大学等少数高校外,全国绝大部分的环境工程专业开设时间较短,正处于成熟前的发展阶段。以笔者所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本地区共有8所开设环境本科专业的高校分别为:广西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工学院和钦州学院。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其环境专业形成时期均较晚,均在20世纪90年代后。与迅速扩大的招生规模相比,专业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储备相对不足。且部分教师直接从博士阶段导入,与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相比,其参与企业的工程实践和工程教育经验均存在不足,也削弱了学生工程设计教育的效果。因此,对师资队伍特别是青年专业教师,应建立持续改善其工程能力的制度。如支持教师直接参与工程设计、鼓励其参加注册工程师考试、利用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对教师进行工程能力培训和建立有工程经验教师传、帮、带指导年轻教师的机制。 

与传统的环境专业名校相比,地区高校各学科整体实力较弱,其环境专业多源于学校传统优势学科的交叉与延伸。以广西为例,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和广西工学院等学校的环境专业均从化学工程发展而来,广西师范学院和钦州学院的环境专业均从地理学科发展而来,而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则依托电子仪器专业,桂林理工大学的环境专业则从地质专业和市政专业等发展而来。不同学校的背景下,其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的特色也应有所不同。通过与学校强势学科的交叉,可有效提高学生在相关环境工程应用领域的竞争力,如化工学校可强化学生在其化学工程和工业中的环境工程治理能力,而地质学校如中国地质大学可强化学生在地学类环境工程中的能力培养,管理专业较强的高校则可强化环境评价和规划等环境管理应用领域。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地质专业和市政专业为其传统优势学科,通过与上述学科交叉,该校的环境工程专业以培养废水处理和矿区土壤修复为特色。在课程设置中,强化水处理工程的理论和实践,并增加矿区土壤修复的选修课和实践课程,重点培养掌握废水处理工程和土壤环境修复工程等领域主要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取得了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毕家驹. 中国工程专业认证正进入稳步发展阶段[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1):1-5. 

[2] 毕家驹. 走华盛顿协议之路[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6):38-42. 

[3] 朱高峰. 关于中国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问题[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2):1-9. 

[4] 杨叔子. 谈谈我对“cdio-工程文化教育”的认识[j]. 中国大学教学,2008(9):6-7.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1-0175-02

一、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背景

2002年,教育部明确提出了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本科人才。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曾指出:本科院校的工作重心要转移到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上来,牢牢把握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实际需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实现人才培养规格和模式的多样化[1]。2013年,教育部决定成立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围绕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重大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综合调研、项目评估和战略咨询[2]。2015年11月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的《关于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辽政办发[2015]89号文件),明确提出2015年遴选10所左右高校、100个左右专业先期开展学校转型和专业转型,从而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助推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全面振兴。从近年来国家政策导向、教育界权威人士的言论及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成立,充分说明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转型发展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已成为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

环境保护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矛盾,需要环境工程专业转型发展。环境工程专业作为辽宁大学首批转型的试点专业,专业发展面临重要机遇与挑战。在此大背景下,如何提高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学校、社会需求的匹配度是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专业培养计划的调整、教学方法的改善,通过与省内各环境保护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培养一批具有扎实环保理论基础与丰富工程实践经验兼备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达到切实通过转型发展为辽宁环境保护产业服务的要求,同时也为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为国家和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实践

(一)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目标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把就业放在重要的位置,切实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本位转变,实现教育与就业的对接。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虽然被授予工学学位,但多年来由于专业课程设置重理论的偏多,因此很难摆脱理学的影子。转型前,环境工程专业在课程设计上比较侧重基础理论的学习,侧重培养学生的理论认识、科研及管理能力,缺乏对环境工程问题进行工程规划、设计及施工等方面的技能实践教学和培养。转型后,环境工程专业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重点,培养方案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导向,人才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在原来重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实习实训课时比例,着重培养工程技术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以应用实践为方向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

(二)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实践

1.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改革与转型。在环境工程专业现行的教学计划中,经过几番的改革与完善,实习实训类课程学时比已由原来的17.2%增加至27.9%,但仍然未达到专业转型的要求。为了实现30%以上的实习实训学时比,需在不大幅度改变原有实习实训课程的基础上,增加学生在校外相关行业企业实习的应用技能环节(包括清洁生产、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理、环境法医等),同时满足学生参加实习实训时间累计达一年的要求。另外,为了不增加学生负担,对现有理论课程的调整与优化(包括课程学时学分、选修课设置、课程安排的先修后续)也势在必行。我校环境工程专业要成功完成转型,必须要适应当前社会的人才需求,采用“3+1”、订单式及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本科前三年在校内完成基础理论与专业实验课程的学习,第四年直接进入到企事业单位或科研院所实习实训,并完成毕业设计,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提高高校就业率,也可以减少企事业单位的招聘成本和用人风险[3]。

2.“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需要打造一支与之相符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要求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较高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时也要具备与环境工程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工作的经历和较强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

篇(8)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李志宏副主任和李岩指出,在教学评估工作中如何进一步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考核,更好地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在评估指标体系的研制和评估工作的具体实施中应当予以重点考虑。[1]即指明人才培养的道路,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环节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技术开发与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境工程是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的一门理工科课程,环境工程专业具有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特点,实践教学必须寻求一种全新的模式,以适应对应用型环保人才培养的要求。这既是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要求,也利于更加合理地调整高等教育的结构。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环境工程专业从2006年开始招生,经过了近5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例,探讨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

一、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未能有机结合

众所周知,环境工程专业属于理工科,其理论课程涉及面广,理论性强,且工程实践性强。对于从未接触过实际工程案例的学生来说,填鸭式的课堂理论教学过于抽象,对于污染防治技术的原理和设备学生难以具体化,难于掌握其知识的要点。可见课堂教学与工程实践结合的重要性。

我校环境工程学生在进入专业课程学习之前有一次认知实习,由于未能接触专业知识,且部分学生未给予足够的重视,造成认知实习走马观花,远未达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的要求。

2.实验基本技能培养欠缺

作为理工科专业,环境工程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验动手操作能力。本校开设的基础课程都基本上配备了实验教学环节,但大部分属于验证性实验;专业课程中开设了实验课的科目较多,如“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环境监测实验”、“环境微生物实验”、“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实验”等,但课时量相对较少,而且实验室只对课堂实验教学和老师的科研开放,学生的自主实验基本技能锻炼机会少。因此,导致部分学生只懂理论,实验操作能力欠佳。

3.课程设计过于理论化

大部分的专业课程都设置了对应的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安排在相应课程的中后期进行。由主讲教师向学生下达课程设计任务,在课堂进行指导答疑;由于学生缺少对工程实例的认识,只能根据课本理论查找设计手册,在纯理论基础上完成计算和设计,导致最后的设计方案过于理论化,与工程实际相差甚远,缺乏实际可行性。

4.实习基地建设落后于实践教学需要

环境工程单位所需要的环保岗位一般由于专业性要求高,而且环境工程学生实习在某个程度上并不能给实习单位带去效益,致使实习单位愿意提供的实习岗位有限。[2]学校与大多实习单位之间的合作仅限于参观实习,缺少与实习单位建立更深入的合作框架,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推进缓慢,落后于学生对岗位实习的需求。

二、实践教学改革建议

1.完善教学计划,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

在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实践性教学环节,不仅是专业教学所必须的方法和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增强独立和协同工作能力、扩大知识面的重要保证。[3]为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2011年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修订了教学计划,实践课程总学时由原来的39学分增加到46.5学分,所占比例由21.36%增加到28.01%。同时,部分学生可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这些实践教学环节有效地增加了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2.构建梯级实验实践培养环节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构建梯级实验环节,包括基础实验、专业设计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4]基础实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环节。该部分实验主要针对环境工程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性问题而进行的实验。

专业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强化阶段。从实验方案设计到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及实验数据的获得和整理等均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对所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只是提出实验的目的和要求,介绍实验操作的要点和实验仪器使用方法,协助学生分析其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综合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综合设计型实验教学是重点培养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综合应用与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教师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允许学生按照教学要求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想象力,突出学生实验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实验教学成为学生有效地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与研究理论的方法和途径。教师主要是宏观把握和原则指导,提供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为此,我校开设了“化工综合技能实训”实验课程。\

3.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生产实习是本科教学计划中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而要保证生产实习的质量,首先要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在校外实习,能提高学生在生产实践中调查研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并且也能通过现场长期学习,了解现代化生产方式,获得第一手的资料,为后续的学习以及工作奠定基础。[5-6]因此我校联系了一些企事业单位如珠海市环保局、金湾区环保局、乐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珠海市威立雅水务公司、珠海拱北排水水质净化厂、麒麟啤酒(珠海)有限公司、珠海联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作为校外生产实习基地。考虑珠三角企业众多,今后将联系更多的单位,包括整个珠三角地区,以满足我校环境工程学生生产实习的需要,并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另外,邀请实习单位技术人员现场讲解相关的知识,达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的充分结合。如此,可促进教学、科研、生产的三结合,建立校企联盟,共建研发中心。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也能为课程设计的开展提供坚实的保障,使得学生课程设计能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有序进行,提高课程设计报告的实际可行性;同时,为了使学生所学的内容和实际相结合,环境工程专业聘请环保局、设计院、环保公司等单位的工程师入校指导学生,结合实际工程实例,使学生在方案撰写、图纸绘制等规范、深度等方面严格按照工程实际设计的标准进行。

4.提升环境工程专业教师实践性教学

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环保人才,首先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实践技术能力,为此,要不断提升环境工程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引进和培养。[7]我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师趋于年轻化,他们在企业实际锻炼较少,对现场不够熟悉。由此,加强年轻教师的实践技能训练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可以规定所有专业青年教师必须下企业学习、工作甚至在合作企业担当一定岗位角色,最后由企业管理方作出评定。而在校外实习教学环节中再选派其中实践经验丰富的佼佼者去指导实习。同时,为了较快的加强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可以直接聘请生产现场有丰富经验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采取学校与企业联合指导实习的做法,提高实习带教水平。

5.实践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试结合

职业资格考试的兴起,为环境工程本科生就业提供了新的机遇,为注册环境保护工程师、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奠定坚实的基础。[8]为了培养高质量的环境工程应用型人才,必须紧密地结合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使得环境工程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实践技能在今后的职业资格考试中发挥出重要作用。我校鼓励学生在学有余力的基础上参加资格考试,如ISO14000内审员、化学检验工职业资格、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等,为学生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毕业后考取注册环境保护工程师、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奠定实践操作基础。

三、结语

通过针对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实施,本校环境工程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得到提升,增强就业竞争力,因此就业率也能大大提高。针对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加强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环境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针对专业特色和定位,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我们对环境工程教学的重要历史使命。体系的完善没有终点,环境工程实践教学体系需要在实际教学应用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不断修正和完善,并保证贯彻实施。

参考文献

[1]蔡全英,吕辉雄,吴启堂.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9,(7):117-119.

[2]欧红香,依成武,刘宏.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科技资讯,2009,(29):250.

[3]王丽平.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学园,2010,(10):4-5.

[4]刘潘,李圣楠,任百祥,等.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探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5):68-69,86.

[5]荆国林,杜文婷,王鉴.环境工程生产实习教学的实践探索[J].广东化工,2010,37(10):9.

篇(9)

国家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国内环保产业蓬勃发展,环保产业被公认为是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然而环境工程专业大学生就业状况并不理想,就业面窄,工资待遇不高,传统就业观认为理想的政府环保部门和科研单位等岗位少,竞争非常激烈。环保产业市场上需求量最大的就是应用型环保技术人才,如很多环保公司、环保咨询公司,需要从事环保工程的设计、施工及运行调试、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等方面的人才,很多环保公司苦于专业人才难求。随着环保产业市场化运作的不断完善,应用型环工工程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传统方式培养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重理论,轻实践,工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弱,满足不了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环境工程人才培养中教育与产业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状况亟待改变。

为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1]。以卓越计划为契机,针对目前环境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坚持走“开门办学”之路,借助政府引导,与企业构筑产学研紧密合作关系,最大限度动员社会资源为学校人才培养服务,探索应用型环境工程师培养的创新型人才合作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目前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缺乏现代工程理念。

目前我国各高校在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培养的学生缺乏现代工程思想、方法和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也缺乏对现代工程所必须具备的有关经济、社会、交往方面的了解。这不仅要求有高水平、高层次、丰富实践工程经验的师资队伍,更需要人才培养融入社会,让应用型人才在成长的过程中更多地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而目前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侧重科研、论文,青年教师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及工程设计和组织管理的实际经验,这严重制约了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

2.实践环节内容和形式单一,与产业人才需求相脱节。

实践是让学生迅速成长为合格的工程人才的重要途径,没有实践知识的工程师就不能称之为合格的工程师[2]。我院认识到这一点,在历年教改过程中,也不断强调实践环节,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诸多实践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指导老师少,学生多,提供给学生实践、参与的机会很少,基本都是听讲解、看录像、参观,难免落入“走马观花”的窠臼,也不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更谈不上解决问题[3]。课程设置的改变,缺乏有效的实施方式,缺乏实践的锻炼和磨合,很难仅仅通过这些传统的实践方式满足产业发展对工程人才的需求。工程性缺失和实践教学薄弱问题长期悬而未决。

3.实习基地匮乏,缺少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支撑。

企业受生产、安全压力和更注重经济效益等因素的影响,没有认识到,或不愿承担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接收实习生的热情下降,使实践教学环节难以保证,没有形成良好的工程实践模式。此外,企业也是工程人才培养的“风向标”,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直接反映了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企业可以为工程人才的培养指明方向、提供订单[4]。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企业参与,必然会造成用人单位和人才培养的脱节。

二、构建政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是高校最基本的职能之一,政府有责任在工程教育理性回归的过程中给予政策引导和支持,联合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使得人才培养由单一的学校为主体转化为政府、高校、企业共同参与,切实推动校企之间深度合作,人才培养、技术合作、人员培训与交流等方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向纵深发展,校企深度合作涵盖了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新模式,企业由原来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企业不需要再抱怨,而可以按照企业需求模式参与学生培养,采用订单式培养方式,为企业的发展储备人才。政府要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和立法的途径引导并推动高校和企业深度合作实现互利多赢是政产学研合作成功的关键。在政产学研合作体系中,政府、企业、高校处于不同的地位,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三、政产学研合作模式推进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

1.政产学研模式加速建设高水平工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

(1)政府通过出台各种政策,为高校教师提供更多的到基层、企业实践的机会,让中青年教师深入了解社会经济发展、企业需求,同时也全面锻炼教师的能力。专职教师要具备工程实践经历,带领学生到基层环保单位实习见习、主持企业的横向项目、参加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到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从事生产、科研合作等实践活动,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从事企业博士后研究工作,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工作一至两年,积累工程实践经验,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素养。江苏省推行的“教授博士柔性进企业”活动,为青年教师、教授提供了直接到企业实践的机会,弥补了工程实践缺失的短板,同时结合企业课题,不仅为企业攻克了技术难题,也为自己的科研、教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政府为企业和高校提供了这一平台,助推企业科技创新和产品转型升级,通过政策和项目支持达到产业调整的目的。政府提供平台,高校支持,企业积极参与,三方形成合力,且以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为纽带,促进全行业的改造创新和新兴产业崛起,实现与市场的沟通,与社会的对接,获得科技创新的持续动力,高校提供创新信息、技术和人才;企业是科技创新的“孵化器”;与政府结合能使得政产学研更好地体现政府的需要,通过政策和项目支持达到产业调整的目的。此外,这一方式也为校企合作架起了桥梁,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2)通过政产学研合作方式,将企业有丰富工程经验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聘用为高校兼职导师。这不仅体现了政府对人才的重视,让企业高层次人才获得尊重,有利于企业留住人才,而且为高校提供了高水平教师、实践型教师。这一类兼职导师,既可以为学生讲授工程实践中的细节、关键点等,又可将学生带到企业,结合企业课题进行培养,为学生提供历练机会,在创新教育和创业训练方面给予指导,促进产学研、人才培养往纵深方向发展。

2.政产学研模式促成政府、企业与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合力。

德国是推行工程教育非常成功的国家,德国的企业普遍愿意参与工程教育,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政府出面干预[6],这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规定高校、企业甚至个人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的义务与权利,促进高校、企业行为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1)政府引导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政府出台相应的法律和政策,将工程教育纳入企业的职责,使企业将人才培养当作一种义务,当做一种社会行为。政府也可以制定免税之类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工程人才的培养。建立企业参与工程教育的长效机制,促进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人员培训、项目合作的广泛合作。企业重视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参与,可有效预防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

(2)企业为人才培养实践提供实践基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和企业联合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训的机会。在理论课学习过程中,到企业参观工艺流程、生产设备,去一流的企业实习。有些技术和先进设备看十遍书不如亲自操作或见识一回。尤其是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将毕业设计的题目与企业课题结合,在企业导师或学校带队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在实践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在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思考,在专业指导下成长。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企业文化、团队合作和管理思想也在实际工作中真正有所体会,增强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

(3)政产学研模式促进企业科技创新,为高校相关学科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政产学研合作模式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涵盖了人才培养、技术合作、人员培训与交流等方面,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为企业储备人才。此外,高校教师也可协助企业技术攻关、产品转型升级,提高企业研发能力。

教育与产业相结合,直接到生产一线了解社会对环保产业的相关需求、企业难题,教师也为自身教学和科研提供优质素材。

四、结语

在环境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采用政产学研合作模式,政府引导,企业和高校共同参与应用型人才,以转型升级、技术和产品创新为纽带,与社会发展实现真正对接,所培养的人才才能真正满足社会要求,为科技创新提供持续动力。政产学模式可有效解决工程型师资紧张、实践型人才培养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文生,宋克茹.“回归工程”教育理念下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1):77-79.

[2]陈国华,梁峻.培养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11,118,(2):45-49.

[3]叶四桥,陈洪凯,唐红梅.面向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工程地质实习教学改革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4):104-106.

[4]鱼曼曼.“卓越工程师”培养与官产学合作[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化,2011,4:64-65.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64-02

一、建立健全环境工程专业与企事业单位人才联合培养的运行及管理模式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充分利用学校“产学研联盟”的优势,根据“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共谋发展”的合作原则,以绵阳市科技城的飞速发展为契机,主动实施校企合作,积极争取相关企业及科研院所的支持,比如中物科技集团、长虹集团、四川科学城神工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等,不断调整办学的目标和办学的层次定位,强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同时环境工程专业遵循校企合作办学的指导思想,根据专业课程特点,我们聘请企业、行业、科研院所的顾问、专家及部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与专业教师共同组建了“合作中心”(图1),成立联合培养指导委员会,重点开展实训基地共建、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生产性实训与顶岗实习方案制定等工作,进行技术开发与服务等合作项目,并由环境与资源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具体分管合作工作,并配备一名教师作为环境工程专业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络员,负责合作工作的开展。

二、优化教学内容,探索适应创新型人才联合培养的知识体系

现有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经过论证,指导委员会提出了“三层次”的知识体系:专业基础培养知识体系、专业综合能力培养知识体系和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知识体系。基础能力培养层次主要服务于基础及专业基础课程,如普通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学等;综合能力培养层次以专业课程为核心,主要涉及环境工程专业课程,如水处理与污染控制程等;创新能力培养层次主要在污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等领域开展创新性理论与实践教学,该层次内容需将先进的技术成果与现代教育技术融入教学中,经过优化融合后的教学内容与结构更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三、强化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建立环境工程专业―企事业单位互动的实践教学基地

自环境工程专业成立以来,积极探索利用社会资源办学的新途径,在加强校内实验室、研究室建设的同时,积极主动与科研单位、地方企业寻求合作,利用实际科研和工程项目指导学生创新活动及毕业设计。先后与包括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环保中心、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一大批科研、企事业单位共建了实践教学基地,这些实践基地均能使学生深入科研和生产一线,从理论知识、工艺流程、生产技术和管理等各个环节得到实际锻炼,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起到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吸纳企事业教育资源,扩充专业教师队伍

我们聘请中物集团两个“国家中心”工作人员来环境工程专业作兼职教师,参与“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和“现代水处理新技术”等课程的讲授,或以讲座、学术报告的形式参与教学,让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及时了解或掌握水处理技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及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等学科前沿理论与最新进展。每年本科学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都有生产单位的一线技术人员参与现场解说,这可让学生很好地把课本知识和生产实际联系起来,经过多年的实践,实习效果显著。

同时又以“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等科技作品竞赛为切入点,并对学生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思路、改进意见等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给学生以切实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五、积极参与科技项目联合攻关,在参与中提升创新实力

近年来,环境工程专业高度重视与中国物理研究院、长虹集团、中科城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地方企事业单位的联合申报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在重大科技项目、成果奖励与企事业单位实现优势互补,共谋发展,同时也在联合攻关中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经过多年的合作,我们建立健全了“科研院所的专业性和集中性+相应企业的产业化试验+进行平等的利润共享”的结合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可以避免由于研究人员专业单一无法完成交叉学科的科研项目,减少高薪聘用高学历的研究人员费用,而且还可以实现两方资源高效共享,节省仪器和设备费用,进而还可以将有限的经费最大限度的用于科研项目的具体攻关问题上。

在科技项目联合攻关方面,2010年我们与中物集团的“国家烟气脱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城市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创新研发中心”,开展了国家863计划“脉冲电晕等离子体烟气脱硫脱硝工业化技术研究”等数十项国家、省部及军民两用技术项目的科技攻关。另外2008~2010年环境工程专业5名优秀学生全程参与了四川中物仪器有限责任公司的污水处理曝气用高速气悬浮离心鼓风机等设备的开发,相关科研成果都推动“城市污水处理及资源化”与“烟气脱硫”领域新技术、新产品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在参与科技项目联合攻关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很好提升。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已探索出了一套利用绵阳市地方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的科研实验资源、人力资源等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模式,经多年实践证明,该模式能够很好地培养创新意识强、科研素质高的专业人才。近5年,专业本科生获得学位率、研究生录取率逐年增加;学生参与教师科研人数与比例逐年增加,开展“四川旺苍热电厂粉煤灰的综合利用研究”等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和研究20余项,在国内学术刊物10余篇;同时积极参加国内、校内外各项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从毕业学生跟踪调查和校友会调研结果来看,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业务能力强,知识面较宽,得到广泛认同,在各自的工作岗上做出了显著的成绩,涌现出一批优秀工作者和先进个人,也有一批毕业生成为企事业环境污染控制技术方面的主要负责人。

上一篇: 互联网教育特点 下一篇: 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历史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