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学习理论知识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07 16:23:1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系统学习理论知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系统学习理论知识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1-0042-02

控制理论是自动化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在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自动化专业,控制理论所授主要内容为以经典控制论为核心的“自动控制原理”和以卡尔曼的状态空间分析法为核心的“现代控制理论”。

其中,“自动控制原理”是研究控制系统的一般规律,并为系统的分析和综合提供基本理论和方法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该课程又是“现代控制理论”“过程控制系统”“运动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技术”“智能控制”等许多后续课程的基础。而作为其后续课程的“现代控制理论”仍作为硕士研究生“线性系统理论”与“最优控制”等学位课程的基础。这两门课程理论性强,概念多且杂,对学生的数学基础要求较高。而我院作为一个三本院校,自动化专业的学生相比较一本和二本的学生而言,数学基础较为薄弱,故学好这两门课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且具有一定的难度。

而教好上述两门课程也是教师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摸索出一套比较适合三本院校学生的系统化教学方法,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系统观,进行了一些尝试,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工程背景系统性

任何一种理论的产生都有其历史背景,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自动控制技术萌芽在18世纪,在第一次世界工业革命期间,自动控制技术逐渐应用到现代工业中。其中最卓越的代表是瓦特(J.Watt)发明的蒸汽机离心调速器,一种凭借直觉的实证性发明。飞球调节器有时使蒸汽机速度出现大幅度振荡,其他自动控制系统也有类似现象。

由于当时还没有自控理论,所以不能从理论上解释这一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盲目探索了大约一个世纪之久。1868年英国麦克斯韦尔的“论调速器”论文指出:不应单独研究飞球调节器,必须从整个系统分析控制的不稳定。麦克斯韦尔的这篇著名论文被公认为自动控制理论的开端,接着就进入了经典控制理论发展的孕育期。1875年,英国劳斯提出代数稳定判据。1895年,德国赫尔维兹提出代数稳定判据。1892年,俄国李雅普诺夫提出稳定性定义和两个稳定判据。1932年,美国奈奎斯特提出奈氏稳定判据。战中自动火炮、雷达、飞机以及通讯系统的控制研究直接推动了经典控制的发展。1948年,维纳出版《控制论》,形成完整的经典控制理论,标志控制学科的诞生。维纳成为控制论的创始人。

经典控制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时域分析法、频率特性法、根轨迹法、系统综合与校正、非线性系统和采样控制系统分析法等。

从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末,经典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应用使整个世界的科学水平出现了巨大的飞跃,几乎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及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都广泛采用了自动化控制技术(可以说工业革命和战争促使了经典控制理论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需要迅速地发展控制理论,而且也给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准备了两个重要的条件――现代数学和数字计算机。现代数学,例如泛函分析、现代代数等,为现代控制理论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分析工具;而数字计算机为现代控制理论发展提供了应用的平台。[1]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核能技术、空间技术的发展,并且为多输入多输出系统、非线性系统和时变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提供了新的手段。

五十年代后期,贝尔曼(Bellman)等人提出了状态分析法,在1957年提出了动态规划。1959年卡尔曼(Kalman)和布西创建了卡尔曼滤波理论;1960年在控制系统的研究中成功地应用了状态空间法,并提出了可控性和可观测性的新概念。

由上面的历史背景介绍可以看出,现代控制理论是在自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得到的,尽管两种理论在方法和思路上有显著的不同,但是在教授的时候不能将两者视为单独的个体。笔者每次在绪论部分都会系统化地讲解理论的产生,以让学生对两门课程形成一个初步的比较清晰的认识。

二、理论教学的系统性

在这两门课程的理论教学过程中,虽然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差异,但是经笔者研究,在具体教学中,两门课程的教学有些许共性,比如说两门课程的教学流程就基本一致。如图1所示:相对于现代控制原理而言,自动控制原理理论推导较少,同时其工科背景较强,实例较多。在学习之初,可先帮助学生搭建起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框架,形成一个较为初步的系统观。

自动控制原理分析问题的核心是数学建模,稳定性判断和性能指标的计算,[2]主要分析方法是时域分析法、频域分析法和根轨迹分析法。时域分析法直观易懂,频域分析法是自动控制原理的核心,根轨迹分析法在目前的工程实践中已用的很少,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可略讲。在实际讲解的过程中,要合理安排学时,适当加快时域分析法的讲授,略讲根轨迹分析法,重点讲解频域分析法及系统校正。

现代控制理论包含了大量的理论概念机数学公式,在实际讲授中,应弱化理论推导,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倒立摆工程实例,从建模、稳定性分析、能控能观性分析、极点配置到状态反馈,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分析过程。[3]

总而言之,在讲解的过程中,注重引言,初步建立系统观,结合实例,比较异同,突出重难点,最后再通过总结强化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4]

三、实践教学的系统性

1.重视实验,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系统化[5]

以往,控制理论的实验课和理论课教学是独立的,理论课教师和实验课教师各行其道,相互交流匮乏。目前,学院已明确提出,理论课教学和实验课教学的一致性,理论课教师必须参与进实验教学,教学手段要丰富、系统。

2.实验箱教学和仿真教学的系统化

首先在实验箱上搭建模拟电路,利用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等测量波形和数据。同时引入MATLAB仿真,先引出数学模型,利用MATLAB强大的系统工具箱分析并绘制各种相应曲线,利用Simulink工具箱进行校正和状态反馈设计。[6]最后,对比电路测试波形和仿真结果,可让学生深入了解理论和实际参数之间的差异,进而寻找原因,加深理解。

四、今后教学方向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可进一步加强比较,加强学生的系统观,并且尝试迁移到其他相关学科,加强学生对整个学科的理解。

参考文献:

[1]万雄波,杨方.基于“自动控制原理”与“现代控制理论”课程异同点分析的教学探索[J].科教文汇,2013,(7):56-57.

[2]孙韵钰.“相似论”在“自动控制理论”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消费电子,2013,(7).

[3]王斌,李斌.“现代控制理论”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10):61-62.

篇(2)

一、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

在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教师专业化运动中,美国斯坦福大学的Shulman教授,针对当时在对教师的资格认证中,将教师的教学能力简单理解为教师具备的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的问题,指出对教师知识的分析是推动我们对教师行为分析的最主要的因素,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PCK,也有人译为教育学内容知识、教学学科知识、教学专业知能、学科内容教学知识等)这一重要概念。舒尔曼认为,学科教学知识是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知识的特殊混合体,是教师对学科知识独特的专业理解,为教师所特有,是“教师对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具体学科内容而做出的理解”。学科教学知识使教师学会如何组织和呈现具体学科的主题、问题、结果,使之与学习者多样的兴趣与能力相适应,从而组织教学。学科教学知识的提出,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在教学中将特定的学科教学内容加工转化而形成的能为学生接受的知识。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需要教师对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学生知识、情景知识等进行整合,并对教学经验不断归纳、总结与调整。因此,学科教学知识具有实践性、情景性和个体性。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揭示了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复杂过程,使对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更为深人与科学。

舒尔曼提出的“学科教学知识”概念引起了学者们对与教师教学实践相关知识的重视,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论述与研究,“学科教学知识”理论成为教师教育、课堂教学行为分析、科学教育等学科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与基础框架。后经过修改和补充,舒尔曼又进一步阐释了学科教学知识的框架。以此为基础,学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尽管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但大同小异,基本上都认为学科教学知识包括:教师教育信念、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教学情境知识等几个方面。

二、《通信原理》课程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电子与通信类专业从而也成为极为热门的专业。在电子与通信类专业的课程结构中,《通信原理》是极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此课程的主要任务在于研究通信系统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让学生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理论原理、实现方法和系统性能,能够在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工作中灵活应用,并激发他们对通信学科方面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他们有足够的自信和能力来适应这一日新月异的领域。该课程内容涉及随机过程、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信息论、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多方面的知识。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而教师则是决定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在创新人才教育的大背景下,有必要对《通信原理》课程教师的知识结构框架进行分析、研究。

对于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框架,除理论研究之外,也要进行实证研究,如调查分析、测量、比较等;而教师知识结构必然会涉及学科和专业。以往的研究多涉及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师;近年来,高等教育专业的教师学科教学知识也开始受到重视。笔者在理论分析、听课、亲历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通信原理》课程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框架。高校《通信原理》课程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应该包括如下主要内容:

(一)《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模式知识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方法因课程中具体内容的性质而有所不同,常用的教学模式有:仿专家思考模式,是要求学生像通信专家一样思考,强调学术严谨,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概念转换模式,是通过使学生产生情景上的冲突,改变学生原有的概念,帮助他们建立通信科学概念的模式。探究模式,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探究和以学习共同体为中心、分工负责、利用实验室条件进行研究的“小组合作学习”或“合作探究”模式。基于项目或课题的教学模式,即以“导向”性的问题为中心,围绕一个主题组织概念、原理,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调查得出解决方案等。

在熟悉《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应根据本科和高职专科的《通信原理》课程教学目标的不同和学生基础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课程教学模式。根据作者的经验,本科教学中适合采用仿专家思考模式、概念转换模式、探究模式;高职专科教学中,则宜运用基于项目或课题的教学模式和探究模式。这些模式在教学中还需要灵活交替使用。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模式,《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师都应当具备体现《通信原理》课程特点的教学策略。笔者在教学中大量使用了理论教学与实验、实习相结合,以及案例教学的策略。

(二)通信专业课程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知识

通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批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很强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人才,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富有创新意识、在通信领域内获得专业训练的高级技术人才,以适应国家加速信息化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专业是以通信技术为主,结合计算机应用的宽口径专业。根据教学目标,我们应该重点围绕通信系统设计、智能信息处理、无线通信及测控、现代交换技术、光通信技术、计算机视觉与图像处理等展开教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只有从总体上理解了通信专业课程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才能在课程教学中处理好《通信原理》和其他课程的关系,达到预期的专业培养目标。为此,我们需要根据创新人才教育的大思路,从高等教育特点和各学校具体条件出发,结合各个专业的特点,加强专业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活动。

(三)《通信原理》课程目标与内容知识

为了适应新世纪的需要,《通信原理》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特别是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必要的信息通信与传输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在模拟和数字通信方面建立清晰的系统概念,掌握通信系统的一般分析方法,并具备一定的通信系统设计能力;使学生了解通信技术的最新发展方向,从而把握通信学科发展脉络,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培养能够解决挑战性问题的新一代工程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信原理》课程内容具体包括:通信的概念、通信系统基本组成、数字通信系统、信道简介;信息嫡的基本概念;AWGN信道下香农信道容量理论;信号的频域分析方法,自相关函数与功率谱密度,互相关函数与互谱密度;Hillbert变换,解析信号,等效基带分析;随机信号与平稳随机信号,窄带平稳随机信号,高斯白噪声过程;模拟调制;模拟信号的数字化;高斯白噪声信道中的数字传输;带限AWGN信道下的数字传输等。对这些内容的深入了解和精深掌握是做好《通信原理》课程教学的前提条件。

除了对这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以外,教师还应该对通信的研究史和发现史、学科研究与开发最新进展,特别是光电子通信有较多的了解,并在教学中适当进行最新研究与开发成果介绍。

(四)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知识

通信专业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对具体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包括学生学习需要和学习困难的知识。所谓学生学习需要的知识指的是学生在学习某个通信原理课程内容之前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生的学科理解能力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只有深人了解学生学习《通信原理》课程需要哪些预备知识、难点是哪些等,才能有的放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学习《通信原理》课程时,较难理解和接受的知识包括通信的抽象概念、随机过程概念、信息熵、Hillbert变换,教师教学中应该努力让学生掌握这些方面的内容。

(五)通信安全意识

通信安全涉及国家、单位,以及个人的通信秘密保障,关乎国家、社会征集、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安全。现有的《通信原理》课程教材都不涉及通信安全教育,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通信原理》课程教师不仅自己应该具有一定的通信安全知识和相关思考,更应该将其渗透于《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之中。

三、《通信原理》课程学科教学知识的运用

《通信原理》课程教师应该具备上述学科教学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于教学实践活动中。作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对《通信原理》课程学科教学知识进行了灵活运用。下面对其中的教学策略知识的运用举例说明如下:

(一)学科知识传授方面,教学重点放在数字通信系统部分

《通信原理》内容包括通信的基本理论、模拟调制、数字传输、编码技术几个大部分。由于现代通信的发展方向是数字通信,因此,教学重点在数字通信系统部分。在课程的开始阶段,让学生准确把握数字通信系统的组成、各模块的功能,使得学生能够把本课程的内容有机地组合起来,在学习具体知识点时能明确它们在通信系统中所起的作用,收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效果。《通信原理》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在理论教学方面,要让学生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理论原理、分析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上采用设问思考和逆向思考提问等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考、诱发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考虑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接受能力,在备课时,采用换位思考方法,感受学生的困惑,考虑讲解的技巧,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注意将学生自学和精讲重点、难点结合起来。在每章及每小节结束时,注意进行课程总结,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内容,便于继续学习新的内容。

(二)通过介绍新技术进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信原理》是通信专业的基础课程,涉及的最新技术不多,而本院电子信息与科学技术专业通信方面的后续课程也不多。而且,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中,工科教育的一个较明显的缺陷是最新科研与开发成果很难及时在教材中体现,用什么教材讲什么内容的传统也使得最新科研与开发成果很难在教师的授课过程中被包括进来。通信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层出不穷,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让学生掌握通信基本理论的同时,尽量了解更多关于通信方面的新理论和新技术是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作者在教学中采用课内附带介绍最新进展的形式来实现。例如,在讲解基本内容的同时,附带介绍了移动通信的发展状况、移动通信中常用多址方式、3G技术及其现状等内容,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其视野,也能为他们将来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和开发指明方向。

(三)通过CAI和仿真辅助教学,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大量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并在课件设计上注意突破简单的演示型模式,体现知识的建构过程,重视知识要点的剖析,提高学生主体的参与程度;在课堂讲解上,注意将重点内容在黑板上列出,避免让学生有看电影的感觉,同时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原理,从而弥补了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各自的不足;同时,利用仿真软件对通信系统进行仿真观察,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系统观念。

(四)加强教学实践,巩固所学内容

篇(3)

(一)音乐素养与认知学习理论

在普通高校音乐教学中,音乐素养是音乐基础课和必修课,是一门培养学生全面音乐素质的专业学科,主要包括音乐能力、音乐知识和音乐价值观三个方面,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知识的掌握,能够起到调节人的心情、培养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品味的作用。普通高校音乐教学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对外部事物更深层次的感悟能力,顺应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认知学习理论发端于格式塔学派的认知主义学习论,是通过研究人的认知过程来探索学习规律的学习理论,应用于普通高校音乐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学生是音乐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感知、注意、记忆、理解是有选择性的,通过个体的学习质量来提升整体的学习效果。认知学习理论是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它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其强调的主动性、自觉性要求,正是现代音乐教学的发展方向。

(二)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学的实践现状

从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实践来看,当前普通高校都已将音乐教育纳入到正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教学现状与教育体制改革前相比,已经得到了很大改观。但是,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速度仍然远远落后于其他基础学科以及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的步伐,学生的音乐素养仍有待提高。在音乐教学目标定位模糊的情况下,我们不难发现我国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理论缺少必要的逻辑起点,教学活动带有盲目性,严重削弱了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与功能,间接地将在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边缘化,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宗旨。

在音乐教学实践中,音乐素养与性别、年龄、专业等因素也是存在一定联系的,主要体现为女生的音乐素养普遍高于男生,低年级学生的音乐素养普遍高于高年级学生,文史哲与艺术类学生的音乐素养普遍高于理工科的学生。从认知学习理论的视角来分析,普通高校音乐课程与实践虽然具有选择性,但并不意味着学校就可以忽视相关资源的供给,只是强调“学”的意义,却推掉了“教”的责任。高校应该转变现有的思想观念,为学生营造一个学习音乐的良好教学环境,努力摆脱音乐教育的发展困境。

二、认知学习理论视角下普通高校音乐教学的发展对策

(一)转变音乐教育的思想观念

音乐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在音乐教育中,音乐是教育学生、培养人才的手段,教育学生、培养人才是音乐教育的最终归宿。因此,普通高校必要对音乐教育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通过音乐教学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转变对音乐教育的思想观念是开展高校普通教学的关键,这主要包括学校、教师和学生三者思想观念的转变,而这三者之间从上至下又都起着助推的作用,即学校应正确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以此来影响教师,教师应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综合素质有一定的正确认识。

(二)完善公共音乐课程教学模式

公共音乐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随着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国家对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公共艺术教育也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发展要求和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目标定位。当前,普通高校开设的音乐课程主要集中在音乐欣赏和理论研究两个方面,难以满足学生对音乐学习的需求,因此,音乐教学的课程设置应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的特点。多样性的课程设置还要与开放性的教学体系相结合,融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对公共课程进行合理的定位。

(三)健全音乐教育的管理体制

篇(4)

一、 引言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在科技和经济方面的交流越来越密切,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单一的外语人才或者某一专业的人才已经很难满足社会的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专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今高职院校教育的发展趋势。目前,高职院校开设了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设置了不同的培养方案,并且要求学生在修完一年的公共英语课后参加全国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英语专业的学生则需要参加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以及和英语专业相关的行业资格证考试或水平认定考试,如商务英语等级考试,单证员考试等。高职学生成为了一个主要的英语学习群体,他们的英语水平普遍不高,存在着学习困难的问题,但英语是他们的必修课,也关系着他们能否参加专升本,影响着他们以后的就业和前程。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以及全社会都相当重视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希望通过教学改革,教学创新来促进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学情是,他们在高中阶段基本就属于班上的学困生,大部分学生英语水平偏低,学习积极性差,学习能力有限,学习动机不足。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活动的内在诱因和促使学习者持续努力的力量源泉,这方面的培养对高职生来说尤为重要。

通过研究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可以帮助高职英语教师全面系统地去了解学生们的学习心理,学习习惯,个体差异以及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从而探索出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途径和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近年来,许多高职教师从各种角度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做了探索和研究,得到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对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有所促进,但大多数还是止步于研究学生学习兴趣、自信心、学习目的等学习动机因素。本文旨在用国外应用语言学界最新理论成果――动态系统理论着手,分析影响我国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并尝试提出培养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最佳方法和策略。

二、 动态系统理论

动态系统理论又称复杂理论,它强调时间关系的重要性以及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的关系。如同其他自然科学及工程法则一样,动态系统理试图找出系统此一时刻的状态和未来状态之间的关系,并发现复杂系统内部各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该理论认为系统具有复杂的内部相关性,其内部的变量相互联系,一个变量发生变化就会对系统内部其他的所有变量产生影响。

动态系统的首要特征就是该系统由多种变量或参数构成,这些变量相互联系,并处在恒动之中。鉴于DST与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文化及语言哲学等理论具有很高的融合度,近年国内外学者已开始将其应用于语言学领域。DST拓展了应用语言学跨学科研究的新思路,将语言发展的认知观和社会观融于一身,为解决二语习得问题的社会层和认知层提供框架,并展示出这两个层的互动,最终促成了语言的发展。因此,DST代表了应用语言学界的最新发展动态。

三、影响我国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

影响学习者的二语学习动机的因素比较复杂,而且各因素的作用机制各异,语言学习者本身的学习状况也是处于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之中。当前对于二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研究分成两种,一种是侧重研究学习者的内在动机激发和维持,或研究外在动机的发掘和培养;另一种是侧重研究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的某些因素。这些研究都忽略了无论是内因还是外因它们都作用在学习者这个统一的个体中,内外是相互联系的,互相影响的;影响学习者的各个因素也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互相牵连,互相补充,各变量之间的不同组合会对学习者产生不同的影响。二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符合动态系统的一般特征,动态系统论重视各种复杂因素互动作用基础上的整体性发展。就学习动机而言,强调内外因的结合,强调各因素间的互动作用,这给语言学习动机培养的研究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影响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因素主要包含学习者因素、环境因素和语言因素三个方面,这三大因素内部又涉及众多因素,如学习者因素主要表现在个体需要、目标取向、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情绪状态、外语学能、归因倾向和学习信念等;环境因素指的是社会环境、学习环境和语用环境;语言因素包含母语和英语之间的分析对比和语言的实际运用。根据动态系统理论,各变量之间可以相互补偿,该模式即以影响高职生英语学习动机的核心变量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层层推进,形成良性联动,这些核心变量为:目标取向、语言效价、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环境、归因。

四、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

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一直是高职教师在研究的。学生一直处于动态变化状态中,同样的教学手段,同样的情感引导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学生,教师们明显感觉到现在的学生比起往玫难生更难引导。90后00后学生的心理状况对老师们来说都是新情况,新的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教师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创新的态度来设计教学,让各种变量之间相互协调,和谐发展。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教师帮助学生设定分级学习目标明,从工具型动机目标入手,进一步实现融合型动机目标,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高职学校三年制大专学生的英语课程是在第一学年开设,那么教师可以告知学生课时分布,考试设置,帮助学生了解课程结构以及课程任务,第一学期做好基础学习,准备学院期末考试,第二学期做好提升学习,准备参加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会清楚明白自己每学期的任务,给自己设定分级目标,一步一步去实现,相对来说能降低学生的畏难心理,让他们觉得成功的可能性大一些,这样他们的学习动机也会的到提高。

2.教师要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学习英语语言的价值,树立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和自信心。在教学中潜移默化,教师用自己的优雅气质,中西文化皆同的睿智,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并看到学习英语除了应试以外的更多价值,看到英语对他们未来从业的可能帮助,并让学生看到学习英语能帮他们更好地培养自己的良好性格和演讲等能力,让学生从内心爱上英语,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提高。

3.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目标,帮助学生获得英语学习的成就感。大部分的90后都有学习倦怠,在中学他们都长期属于成绩不理想的学困生,很多甚至放弃了学习,只是混日子,那么教师就要用自己的正能量让学生重拾学习的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在课堂中设置一些难度不等的教学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并随堂对学生进行非测试性评价,全面考核学生,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W习习惯精心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低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劲头,学高为师,教师自己业务水平要过硬,课堂教学要规范化,课堂语言表达要标准易懂。教师要与时俱进,懂得运动多媒体将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源合理应用到课堂上,让课堂更直观生动,更能吸引学生,并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不同的学生在同一堂课中学有所获。

上课精彩有趣,学生也会更积极投入。

5.利用互联网的便利,通过QQ,微信,网络课堂,网络学习平台等多媒体环境资源,帮助学生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可以创建英语学习群和学生进行交流,也可以加入学生的班级群,多了解学生的动态,教师也可以利用空间教学,补充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中进行学习。教师还可以推荐学生使用英语趣配音、扇贝打卡、有道词典等软件,利用智能手机随时随地学习英语。

6.通过组织比赛和举办活动的方式,给学生创造使用英语的语言环境和良好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教师可以组织各种英语活动和比赛,比如创办英语协会,创建英语角,组织英语话剧表演,定期举行英语口语比赛,英语诗歌朗诵比赛,英语歌唱比赛,英语写作比赛,英语手抄报比赛等,并请教师指导,评委点评,评定名次,以资鼓励,给学生荣誉感和展示的平台。

五、结语

本文从动态理论的视角来分析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培养主要是研究影响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各个因素之间的关联,探讨了影响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主要控制变量,以及各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衡,从而分析促进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的有效策略。但作为源于自然科学领域的理论,如何在应用语言学的领域里使用仍需我们从多方面、多维度展开大量探讨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宋健楠.动态系统理论视阈的第二语言词汇习得效果的多因素实证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32(1):93-95.

[2]De Bot K,Lowie W,Verspoor M.A Dynamic Systems Theory approach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Bilingualism,2007,10(01):7-21.

[3]戴运财,王同顺.基于动态系统理论的二语习得模式研究――环境、学习者与语言的互动[J].山东外语教学,2012(5): 36-42.

[4]李兰霞.动态系统理论与第二语言发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11(3):409-421.

篇(5)

1教学设备集中管理

1.1设备远程控制系统

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多媒体设备的管理。依托网络技术,对现有多媒体设备实行集中控制、统一管理,一旦多媒体设备出现故障,多媒体设备故障系统会立刻报警并提示故障地址、故障现象及处理方法,使管理人员得以重点出击,消除故障,从而提高故障处理的响应速度,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还可对各多媒体教室实行监控,对于不能合理、正确使用多媒体设备的教室,随时中断其设备使用权。对所有教室的多媒体设备可以进行本教室控制、楼层控制、楼宇控制和集中控制,网络上的任意一个点,只要得到授权,都可以对多媒体设备进行控制与管理。主控服务器的作用是整体控制管理和调度所规定IP范围内的网络设备及系统,以使教室之间互动设备动作协调。

1.2祝视频系统

多媒体教室配备摄像头,除了能实现自动化管理,远程视频监控,保护设备安全,理想状态下实现无人值守外,还能直接影响教学模式,扩大授课范围,实时录播优秀教师的课程、讲座、报告等,并通过网络进行视频(点播、直播或转播),实现优秀教育资源的共享。

1.3内部通话系统

高效的管理要求尽量减少管理环节中信息的中间传递过程。因此应该在总控室和教室之间建立网络IP电话对讲系统使控制室与各教室直接建立通讯联系。过去,当教师在设备的使用中有困难时,教师要先打电话到管理部门反映问题,再由管理部门安排管理人员到教室解决问题。由于教师遇到的问题经过中间环节传递,可能导致信息的误传,从而使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通过网络IP电话对讲系统,教师可以直接和控制中心管理人员联系,对于非设备质量问题,管理人员通过网络就可以直接远程解决,从而提高了处理问题的效率。若管理人员离开控制室,通话系统能自动转移呼叫到管理人员的移动通信设备上,这样能够保证整个教室管理系统始终处于有专人维护的状态。

1.4计算机网络系统

整个多媒体教室系统由控制室的总控服务器和分布在各个教室的中央控制器组成,并通过校园网连接成为客户服务器结构,从软硬件方面实现总控服务器对各个中控的控制,最终实现对各个多媒体教室的网络化管理,如由总控服务器向各中控的电控锁发出开启或关闭指令,定时管理多媒体教室的使用;实时记录安全日志,记录登录时间、运行时间;自动记录投影仪灯泡的工作时间,便于管理员及时进行维护。

2校园资源全面整合

2.1网格安全体系建议

将设备防盗系统与通信平台相结合,在发生盗劫设备事件时,除现场的控制室有报警反应外,在管理员、学校保卫相关人员的移动通信设备上也会出现报警短信或报替电话。

2.2校园信息管理系统建议

为实现对多媒体教室的网络化、智能化管理,需要将多媒体教室管理系统与通信系统、教务系统、数据中心相结合。通信系统和多媒体教室管理系统的有效整合必须实现以下功能:一是多个系统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比如当通信系统选择教室后,设备控制系统、图像监控系统能自动切换到该教室;二是能随时与管理人员联络,若管理人员离开控制室,通话系统能自动转移呼叫到管理人员的移动通信设备上,从而保证整个教室管理系统始终处于有专人维护的状态。

现在,已有部分高校多媒体管理系统实现了根据课表远程对教室设备自动进行开启或关闭的功能,但这些课表需要人工输人,因而没有与学校教务管理系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接,信息缺乏实时性和可靠性。随着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发展,教务信息成为为全校数据信息提供数据中心平台的接口,若多媒体管理系统能调用接口,自动加载课表信息,并保持数据同步,就能真正实现多媒体教室的自动化管理。

多媒体教室管理系统与数据中心的相连可以实现统一身份认证,从而实现多媒体教室的集中管理、无人值守等,真正实现多媒体教室的智能化管理。

2.3数据中心建议

为满足多媒体教室智能化管理的要求,学校需要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将多媒体教室信息(包括设备配置、分布信息、多媒体资源信息等)、教务管理系统信息(包括课表信息、课时安排、上课地点等)、教师个人信息整合起来,建立统一的、对各个系统都开放的数据库,并将学校管理中需要的所有信息都集中在一张IC卡中形成一卡通,这样就可方便地实现多媒体教室的智能化、集中化管理,教师在上课时可以通过刷卡自动开启教室设备,而无需管理人员的现场服务。

2.4统一身份认证系统

很多学校在网络教室管理、饮食管理等方面都使用IC卡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但这些IC卡中只有管理工作需要的信息,只能一卡一用,缺乏多媒体教室管理需要的教室信息和课表等信息,或其数据库自成一体,无法与教务系统和管理系统相连。

随着校园卡在高校的普及使用,若将校园卡和多媒体教室管理系统相结合,就可以采用统一身份认证的方式,来管理使用多媒体教室设备,避免教师带多张智能卡的现象,同时也减轻了多媒体教室管理部门的工作负担,并为多媒体教学管理系统提供了与教务管理系统关联的接口数据。

2.5校园一卡通建议

在教室管理系统中,作为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硬件终端的校园卡不仅是开启讲台或设备的钥匙,它还附带了使用者的身份信息,基于此,教室管理系统便能实现更多功能的扩展。校园一卡通在多媒体教室管理中的应用及功能(见图1)。

2.6短信服务平台建设

数字化校园的短信服务平台包括短信通知、短信订阅、短信结果跟踪、消息与提醒功能,还包括与其他系统连接的开发数据包。教室管理系统利用短信平台和移动通讯等服务,可弥补管理上的一些欠缺,从而提高管理质量和水平。

在短信服务平台上,预先设置以常见故障为内容的短信,设定管理人员、维护人员、供货厂商客服的联系方式。当教室发生故障时,系统自动通过短信平台向相关人员发出出现故障短信,并附带发出出现故障的时间和地点,相关人员便可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对于耗材即将到期的提醒报警,管理人员和供货商在收到相关短信后,亦能做好到期更换的准备,以确保教室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转。

3科学合理的管理使用理念

3.1相共部门协同合作

为实现以上目标,必须制订数字校园建设的长远规划,协调好学校信息中心(网络中心)、教务管理、学生管理、设备管理、保卫等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步伐,整合教务系统、自动化办公 系统、人事管理系统、保卫监控系统,建立统一的中心数据库和内部的区域通信系统,使用统一的开放协议和互相兼容的硬件设备。

3.2标准统一,互联互通

为实现多媒体教室的标准统一、互联互通,必须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国家教育管理和信息产业部门应该尽快制订多媒体教室建设的技术标准,包括硬件接口和管理软件等方面的技术标准,以支持多媒体教室的健康、持续发展。

在当前缺乏建设技术标准的情况下,各高校可以发挥本校的科研能力,积极研发适合自身需要和发展的多媒体设备、管理软件,并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步进行完善和提高。在当前的多媒体教室建设中应采用数字化的管理手段,做好系统整合的准备工作,对多媒体教室的建设项目、设备管理、文档管理等进行数字化、信息化、规范化管理。

标准统一、互联互通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用户设备的投资利益,保障设备研发、制造、销售单位的经济利益,并吸引社会力量,从而加快高校多媒体教室的建设步伐。

3.3远程教学,自主学习

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多媒体教室系统可根据需要录制系统内的人选教室教学情况,生成包括教学的实况课件、师生的视频图像、计算机屏幕图像,从而扩大授课范围,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作用,弥补师资不足的缺陷;可以同时采集、管理多个录播教室的视、音频资源,也可以将视、音频资料、课件资源转播到指定的教室中,开展同步教学或观摩活动;也可在教师间进行协同式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还可将精品课程制成网络教学资源,提供给全校师生甚至更大范围的师生共享。若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将录播、直播系统的功能融合到多媒体教室管理系统中,则可以使2个系统的功能都得到拓展。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实时课堂资源,多媒体教室可单独组网,保证网内的宽带通畅和IP地址资源不会发生冲突,进而实现远程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

3.4节能环保,安全使用

通过智能化多媒体教室控制系统,教室内的空调、窗帘、灯光等设备通过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的运用,能够实现智能化、集中化控制,从而达到人走灯灭、智能调整灯光的效果。通过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的应用,将温度、湿度、光线、烟雾、火焰、有害气体(甲醛,CO)浓度及图像信息等引人到对数字化教室环境参数的检测中,通过对多个不同性质的传感器提供的数据进行多级别、多方面的融合处理,可以避免单一传感器的不确定性和测量范围的局限性,提高检测的准确度、系统工作的可靠性及智能化。

3.5建立长期、有致的软件资源配置机制

篇(6)

1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它关于知识及与知识相关的资源和过程的管理方法与管理技术可以为专业教学的创新与应用的拓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从宏观角度来看,知识管理关注整体,是对一个组织系统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及相关资源的管理,任何一个管理过程都应考虑组织整体效益的实现。知识管理的目标定位是实现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提升组织的竞争力。知识管理的另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显隐知识的转换。在实际的转换中,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即隐性知识社会化为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外化为显性知识、显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重新组合、显性知识内化为隐性知识,这四个转换环节是知识转化理论的核心内容,并由此形成一个循环上升的知识增值系统。

从微观角度来说,知识管理的实质就是对知识价值链的管理,清除影响知识价值链形成的阻碍因素,加快价值链的形成速度,使组织的知识在运动中不断增值。

在具体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知识管理又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环节,即知识生成管理、知识应用管理、知识交流管理,由此又形成诸多知识管理工具。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在知识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较常见的专家系统、数据仓库等都在知识管理中得到了应用。

2知识,理在专业教攀中应用的可能性

2. 1知识管理与专业教学都具有以下共同点

1)知识管理与专业教学所需实现的都是组织的整体效益。2)知识管理通过对知识的一系列开发过程,实现和完善自身的管理理念,达成管理目标。3)以人为本的思想既存在于知识管理中,也存在于专业教学领域。

2. 2知识管理与专业教学的结合点。知识管理与专业教学在技术层面也有着共同之处,即两者都运用了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等技术。由这两种技术还衍生出来许多新型的交流和学习方式,如Blog、网络社区、电子邮件系统、知识资源库等。知识管理和专业教学可以相互借鉴彼此在应用这些技术手段时的经验和成果。

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利用学习平台,营造学习环境,促进学习者学习,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管理知识的过程实际上直接影响到学习者学习效率的提高,吸收知识管理的理念,也是专业教学中的重大变革。

2.3利用知识管理,创新专业教学。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分类思想、知识转化理论、知识价值链的形成等理念,均可以引入到专业教学中来。通过借鉴这些理念,可以为学习者营造更为有利的学习环境。学习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如面对面交流、网络社区等直接或间接共享到他人的经验、技能等,从而最终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教师的工作能力,进而提升整个教育系统的组织智慧。

知识管理将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而且更关注隐性知识。专业教学在多年的发展中一直致力于将显性知识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给学习者,并为学习者所熟知和掌握。学习者对更加重要的隐性知识的学习则处于一种未知的状态。在面对面的传统教学过程中,学习者或多或少能够通过一些亲身体验的方式学习到隐性知识。但是在非面对面的教学过程中,这种隐性知识的学习就被完全忽略了。知识分类思想提醒专业教学相关人员应该更加关注开发和利用隐性知识。 2. 4知识管理环节的划分对专业教学的启迪。知识管理通过总结知识价值链,得出知识管理包含四个过程:知识生成管理、知识积累管理、知识应用管理和知识交流管理。从这点出发,专业教学在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时,首先必须解决的是明确教育知识的来源:应该包括已经被认识到的可以拿来学习的知识、还掌握在少数教师、专家、学习者头脑中不能被传播的知识以及新创造的但还未纳入到教育领域中的知识。其次,应该运用一定的鼓励机制和技术手段识别、提取和组织这些知识,使之有序化、系统化。当拥有了大量的知识之后,专业教学可以利用教育资源库、专家系统等手段将这些知识积累起来,并进行管理。学习者和教育者可以通过教育资源库获取大量的知识,同时又可以将自身独有的知识拿出来供所有人使用。知识通过交流和共享获得增值,这也为产生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了前提条件。

3知识,理在我校车辆工程专业段,中的应用

3. 1专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建构专业知识管理系统是知识社会对于专业教学提出的要求。专业教学通过构建专业知识管理系统为学生提供适当的知识源和知识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校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和校园网工程后,为信息的获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途径。专业教学利用技术手段建立专业知识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对专业内存在的信息 (如学生信息、教学信息、教育资源、头脑中的知识、知识行为、知识资产等)进行开发、利用和管理,促进知识的共享,同时也可以利用教育者和学习者的集体智慧完成创新知识的目标。

3. 2专业知识管理系统的使用情况。车辆专业知识管理系统在构建过程中就开放使用,广大学生经常访问该系统,最近二个月平均每天的校内师生访问量已经达到1000多人次(注:该专业每届学生数90人,全部在校生400人左右),而且有不断增长的趋势,而且论坛跟贴人数也不断增长。

知识库的内容不断增长,目前有3个管理人员在作专门管理,审核上载内容和会员资格,目前有注册初级会员600余人(校内360人),高级会员35人(校内教师、政府机关处室、行业协会、行业商会),平均每天上载内容达1. 6GB。

篇(7)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C-0162-02

药理学是药学、护理学、医学生物技术、医药市场营销等高职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是一门连接基础与临床、药学与医学、药学与生物学的桥梁学科。根据药物的作用部位,药理学一般分总论、传出神经系统药理、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循环系统药理、内脏系统药理、内分泌系统药理、化学治疗药物药理这7个板块进行讲授。该课程涉及的药名复杂拗口,药物作用机制抽象难懂,且需要以扎实的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同时,高职学生对该门课程涉及的内外妇儿等临床专业知识了解甚少,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感觉内容抽象、枯燥、烦琐,学习兴趣不高。

按照当前主流高职药理学教材的章节排序,“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是总论后第一个各论板块。该板块是总论《药物效应动力学》所讲述的受体理论的实际应用,涉及多种受体、递质、药物,历届学生常反映此内容很难掌握。而作为第一个板块的传出神经系统药理若未能较好掌握,将会影响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整体学习兴趣,降低学习主观能动性,对后续课程的教学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清晰地讲授作为对传出神经系统板块提纲挈领的“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可使高职学生提高对传出神经系统药理的学习兴趣,并准确地掌握这个板块以至整门课的内容。笔者对“传出神经系统药理”章节的授课经验及体会进行总结,以期为高职学生学好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提供参考。

一、高职药理学课程“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概论”教学现状分析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概论”章节的讲授内容包括传出神经系统的分类、递质与受体,以及传出神经系统药物作用方式与分类。要求掌握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方式(机制)及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分类;熟悉传出神经的受体:胆碱能受体(M、N)、去甲肾上腺素能受体(α、β)的分布与效应;了解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的合成、释放和代谢。

相对于本科生而言,高职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相对欠缺。若授课过程中仅按照课本编排顺序逐条逐页机械地进行讲授,他们将无法找到知识之间横向纵向的联系,且无法与已学过的解剖、生理学知识建立联系,不利于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因此,从因材施教的角度而言,对高职学生的授课更应该注重知识的重组与梳理,便于其进行系统的学习。

二、“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概论”教学改进措施

桂林医学院高职类专业药理学课程采用的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高职高专药品类专业第2版、“十二五”规划教材《药理学》(罗跃娥主编)。笔者结合对“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概论”章节的授课经验,提出以下几点教学改进措施。

(一)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解剖学、生理学知识讲授传出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在学习药理学课程之前,学生学过解剖学、生理学课程,并分别在这两门课程学过神经系统的解剖及其功能。在此基础上,先引导学生回顾神经系统的解剖: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与外周神经,本章节涉及的传出神经由自主神经与运动神经构成,属外周神经的一部分。自主神经又包括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因在神经节要交换神经元才到达效应器,因此有节前纤维与节后纤维之分;且自主神经支配的效应器如心脏、腺体的活动不受意识所控制。体内大多数器官由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双重支配,但两者通常产生相反作用,即生理性拮抗:机体在紧张、应激的状态下主要由交感神经支配,在安静、休息的状态下主要由交感神经支配。如机体在受到惊吓的时候,心跳加快,血管收缩,瞳孔扩大,支气管平滑肌扩张以利于更多的氧气进入到体内;机体在安静和放松时,对外界的反应下降,进行休整和积蓄能量,表现为血管舒张、瞳孔缩小等。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对内脏的支配表现为协调一致。对上述知识的回顾,有助于学生对本章节学习的内容进行知识的铺垫。

(二)建立神经递质及其受体与上述知识的联系,讲授传出神经系统主要递质与受体。在“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概论”章节中,教材引入了传出神经系统递质及其受体的内容。传出神经系统主要的递质是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兴奋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的神经称为胆碱能神经,兴奋时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神经的称为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然而,历届学生大多都难以准确记住胆碱能神经与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的兴奋都分别会产生哪些生理学效应。虽然课本有明确的解释,但学生因难以找到规律从而依赖于死记硬背,且经常产生混淆。针对此种现象,可结合课本“全部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属于胆碱能神经”,即“副交感神经的节前、节后纤维属于胆碱能神经”,启发学生把胆碱能神经的兴奋效应转换为刚回顾过的副交感神经的效应,且上述效应均为乙酰胆碱的生理作用;并结合课本“大部分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属于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启发学生把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的效应转换为刚回顾过的交感神经的效应,且上述效应均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的生理作用。然后,向学生解释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都属于第一信使,即内源性配体。它们在体内分别以乙酰辅酶A和酪氨酸作为原料合成,在机体暂不需要这些递质的情况下,乙酰胆碱可被胆碱酯酶水解而灭活;去甲肾上腺素等可被单胺氧化酶、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水解而灭活。因此,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对机体内脏活动的支配的协调统一,其实是通过对上述递质的合成与灭活的控制来实现的。

通过上述讲授,学生明白胆碱能神经与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的生理效应后,结合学生在药理学总论板块“药物效应动力学”一章学过的受体理论,重述配体在机体都有其受体的存在,自然地引入胆碱能受体与去甲肾上腺素能受体。这两类受体又有多种亚型,总的来讲,胆碱能受体分为M、N两大类,M受体激动的效应主要是副交感神经兴奋的效应,如负性心脏作用(心肌收缩力减弱、心率减慢、传导减慢)、支气管收缩、消化功能亢进(胃肠蠕动加快)、利于大小便排出(膀胱逼尿肌收缩、膀胱括约肌舒张)、瞳孔收缩等;位于神经节的N1受体激动的效应主要是使神经节兴奋,因神经节分为交感神经神经节与副交感神经神经节,所以N1受体兴奋的效应较复杂,取决于哪类神经节占优势;位于骨骼肌的N2受体激动的效应主要是使骨骼肌收缩。去甲肾上腺素分为α、β两大类,这两大类受体激动的效应主要是交感神经兴奋的效应,如α1亚型主要存在于皮肤、黏膜、内脏血管平滑肌,兴奋该受体引起上述平滑肌收缩,外周血管张力增大,血压升高;β1亚型主要存在于心脏及肾脏,引起正性心脏作用(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传导加快)以及肾素分泌,从而升高血压;β2受体主要存在于冠状动脉、骨骼肌血管,兴奋该受体引起上述血管舒张,并引起支气管舒张。

(三)从递质与受体的功能,引出调控传出神经系统功能的药物。药理学的重c是药物对疾病的调控。通过上述授课,学生掌握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受体及其生理效应后,教师首先向学生强调,在病理状态下,患者机体的生理功能在某些方面是失常的,如高血压时,可能伴随着外周血管阻力过高或心输出量过高的症状。因此,应用刚学过的上述知识,我们可以应用药物,通过控制对递质的合成或灭活,或者通过对相应受体的激活或拮抗,实现对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功能的调控。在讲授此知识点的过程中,再次引入受体学说中学过的受体激动剂、受体拮抗剂的概念,在需要兴奋或抑制机体的某些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时,就可以选用相应受体的激动剂或拮抗剂,因此本章节对后续的胆碱能受体激动剂及拮抗剂、去甲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及拮抗剂的学习起提纲挈领的作用,在掌握好本章节讲授的胆碱能神经及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的生理效应的前提下,只要将药物的分类记清楚,代入本章节讲授的相应的受体激动或拮抗的效应,就可以推导出药物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有效避免“满堂灌”的课堂气氛以及死记硬背的被动学习,逐步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罗跃娥.药理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2]颜光美.药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施天慧.基于思维导图的高职药学专业“药理学”教学设计[J].新课程研究,2016(10)

[4]孙竞.浅谈药理学教学改革――以《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为例[J].科技视界,2014(24)

[5]康传亮,沈莉.提高高职药学专业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09(6)

篇(8)

作者简介:黄祺(1981-),女,湖南长沙人,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学院,讲师。(湖南 长沙 410132)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手工与电算相融合的岗位化会计综合实训改革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XJK013CZY076)、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构建及其在‘出纳实务’课程中的应用研究”、2012年度院级课题“网络空间与视频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研究”(项目编号:HJY11-12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056-02

一、问题的提出

高职教育是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其培养目的是培养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践能力强的高技能型人才。而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学,构建高职院校学习共同体,促进有效教学是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但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学环境建设相对滞后,传统“知识传递型教学”已经不适应于高职人才课堂教学;个体教师的专业能力落后于专业教学共同体专业能力发展的要求;课程知识只是简单的认识重构,缺乏生产性、动态性和流变的特征;教学资源相对单一,缺乏关注社会文化的学习情境,学习者主体和客体缺乏有机衔接。从有效教学理论角度出发,构建良好的学习共同体教学环境,激发学习者的探究性、主动性、协作性,促进学习者的发展,有利于学习者轻松学习、快乐学习,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二、审视高职院校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有效教学理论

学术界对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研究已久,归纳起来大致分为以下两类:一是基于学习理论或社会学角度的研究,侧重于分析理论对学习共同体的指导、优化作用。如:知识共享视角下搭建一体化的教师学习网络平台的共同体构建策略;[1]借助eMSS(e-Mentoring for Student Success)项目的成功,提出学习共同体优化策略。[2]二是基于教学应用研究。如:利用Diigo(Digest of Internet Information、Groups and Other Stuff)软件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3]利用QQ群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等。[4]

有效教学主要研究教学发展过程中不同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规律性,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又是通过学习中心、知识和共同体三个要素来调节的,有利于实现有效教学。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是学生个体、群体或教师个体、群体参与共同体实践教学活动的过程。因此,学习共同体就是一个整体的学习活动生态系统。为此将有效教学理论引入到学习共同体研究中,研究有效教学与学习共同体的内在机理,构建高职院校学习共同体,以期为学习共同体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三、有效教学与学习共同体的内在机理分析

1.有效教学的实施基于有效学习中心

有效的学习中心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而工具和技术(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是有效学习中心学习的有力支持和载体,使基于真实任务的复杂学习在多种学习环境中成为可能。

人的知识来自于教师传授的,不足20%;而学习者通过在有效学习者中心自己课外阅读、生活实践和对话实践获取的知识,超过80%。学习主体通过与物和教材对话(认知性学习,文化性实践――个体建构)、与他人对话(交往性学习,社会性实践――协作建构)、与自己对话(反思性学习,伦理性实践――形成自我)来完成知识的获取、学生之间的协作,实现由个体学习走向同他人的对话、沟通、协作的“合作性实践”(社会建构主义)。这样的学习才可能获得学习与成长的快乐(教学与发展的统一),才可能实现人的整合发展(治学与做人的统一)。

2.有效学习中心的形成基于有效知识

篇(9)

室内设计专业传统理论课程是根据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产生的一个传统的教学体系,是艺术设计理论的基础和专业理论的根基,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势必成为设计教育之举足轻重的专业。但是由于理论课程传统、单一话存在于以下很多的问题:

1.室内设计专业在我国是一个年轻的复合学科,即不是纯艺术也不是纯技术,而是涉及美术学、美学、艺术设计学、建筑学、材料学、工程学、人体工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既需要艺术的设计,又需要技术的手段,两者缺一不可。

2.我国的室内设计专业大多数起源于工业造型设计专业,先天不足,太偏重于加工技术,偏工科技术型,而艺术院校的室内设计专业起源于室内设计、美术、环艺、工业设计专业,侧重于艺术型,而国际先进发达国家的室内设计专业大多数是起源于建筑学专业、注重建筑与室内的整体学科关系、文理交叉、艺术与技术相结合,更为科学、合理。

3.理论与实践脱节,我国的高等教育的专科、本科硕士直到博士都有,目前与欧美发达国家的最大差距是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将设计转化为产品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4.职业院校室内设计专业传统理论课程教学发展体现在教材老化、内容贫乏、课程设置不合理,实验实训设备陈旧与缺乏,教学手段单一,忽视个性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和室内设计的需求有差距。

因此需要对室内设计专业传统理论课程教学不断进行调整、完善、充实、改革、提高。

一、坚持以专科起步、积极探索室内设计理论课程教育发展规律,加强学历教育的同时,面向社会、服务企业、多形式多层次的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一)根据理论教学需求,科学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制定和完善教学大纲

室内设计专业理论课程是一个传统专业,在教学和专业建设上,有很多传统的格式。因此,在课程设置、学时分配、实习实训等内容上,需要更多的结合专业方向及培养目标,紧紧围绕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实干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作为制定教学计划和大纲的宗旨,根据市场要求和高职教育的要求,对有关课程进行调整、整合,对课时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对专业教学计划和大纲进行改革、创新。

(二)根据室内设计行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

室内设计理论课程目标定位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的指导下,以适应中小型装饰企业的工程技术岗位的需要,按装饰行业标准和装饰企业的要求,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国家建设法规和行业标准,掌握建筑装饰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的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具备“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学生具备以下水准:1.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有深厚的理论基础。2.具有相当的实际经验,能够进入市场就能独立的进行设计和相关的施工指导。3.具有相关的营销能力,能够很好的和客户沟通。4.掌握市场行情,包括材料以及装修行业的具体动态。

二、室内设计理论课程教研教改具体措施

(一)项目牵引,课程以项目为驱动,结合理论课程进行兴趣式教学。

针对高职院校室内设计学生普遍对理论课程没有兴趣和急于学习电脑课程、急于走入社会学习实际操作经验的特点。在进行室内设计理论课程教学时首先确定实际项目。如:进行“住宅室内设计与陈设”课程教学,本门课程是学习住宅室内设计的基础课程,理论性很强。针对现在学生普遍对理论没有兴趣的情况或不能耐心学习的情况,结合同学们想学习实际的经验的情况。我们在教学之前首先确定“实际项目”。如在教授室内空间布局时,我们把东莞某小区的二楼样板间作为项目,要求同学们合理分割空间,同时去现场量尺、核对设计等等步骤。再返回到课堂,结合理论知识以同学们自己分割的空间指出问题所在,这样即解决了理论教学任务又满足同学们走入市场的要求。极大的增加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建立课程信息反馈机制,由不同的同学担任每一门课程的信息反馈员

由于室内设计专业属于阶段性授课,在进行室内设计理论课程阶段性教学时,要分时段分情况的对同学们进行咨询,同时要求同学以不记名的方式把本阶段的学习和老师教授情况反馈给信息反馈员,老师及时总结提高自己的教学方式。广纳众言,进行科学分析论证,为教学改革准备一手材料。

(三)建立相关的教学基地,进行实地教学活动

传统的室内设计理论教学基本都在教室里面完成,这样教学就变得死板,理论就无法结合实践,学生就在死记硬背中对课程失去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学院附近建立相关的实习、实训基地,把传统的教室教学搬到实训基地进行。比如:在进行“家具设计与陈设”学习时,我们将设计好的家具通过实训基地直接分组自己创作,这样既提高了同学们的积极性也增加了实践经验,能够很好很快的掌握家具的构造。这种教学方法即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也加深了教学的效果。

(四)建立一支创新、敬业、具有较高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结构合理的的 “双师型”师资队伍

一是加强教研组的作用,经常进行老师之间的经验交流。把老师各自掌握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和大家一起分享。同时增加教师之间的专业交流,互相学习专业知识,增强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寒暑假期间教师也要走入市场,近距离的接触市场,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时刻保持在室内设计的最前沿。首先保证老师教授给高职院校学生的理论知识不落伍不脱离实践。二是做好教师职业道德的培训,要求教师们认真做到为人师表、严于律己、爱岗敬业,将自己的事业与学院发展紧密联系,形成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氛围以及凝聚、和谐、协作、互助的良好团队精神。认真做好专业教师的定位,制订激励、约束政策,形成竞争机制,积极引导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发展,使他们既是合格的教师,又是室内设计相关行业的专家。

三、开阔教学领域,加大室内设计学生学习的范围,让同学们看到理论学习的好处和用处

(一)彻底改革传统的单一教材加讲义的教学模式,紧扣培养目标,重点抓每一位教师、每门课程的讲义及教案的设计与编写。积极的鼓励室内设计理论专业教师把原有的室内设计理论教材结合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进行整合,“自编教材”让同学们视野更加开阔,让教学更加的开放。同时组织专业教师进行室内设计理论课程的院级精品课程的设置。

(二)组织参加工作而且工作业绩突出的毕业生定期回来,和在校的同学进行交流。让这些同学和在校的同学讲解理论基础的重要性,以及以后工作应用中的作用,让同学带同学的方式增强同学们学习理论课程的积极性。

(三)和本地区的室内设计协会保持长期的联系,建立相关的机构,构建“双证”教学体系 。

让同学们了解本专业的一些行业信息以及分类级别信息,配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宣传组织工作,为学生在毕业前考取相关职业等级证书创造了便利条件。本专业可以考取室内设计师证,让同学们了解考试的相关内容,如室内设计、家具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级别以及资质证书的考试,加强理论课程的学习。

四、工作室式的室内设计专业理论教学方式

(一)打破传统的系——专业教研室——教师的管理体系,由专业教师牵头系和学院支持,设置室内设计工作室,直接面向市场。把室内设计理论课程和社会实践最直接的结合起来,把同学们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由老师指导同学们合作设计一些实际项目,应用到实际的工程。

(二)通过工作室引进相关的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多方位多渠道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专业教师有相关的实践经验,教学就更加得心应手了。

(三)建立相关的工作室,同时也可以为毕业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实习和工作环境。保留理论基础扎实的同学,鼓励在校同学学习室内理论课程。同时利用创收所得,根据理论教学业需求完善教学设施,不断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参考文献:

篇(10)

在特殊教育领域,音乐治疗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根据笔者在音乐教育中的实际工作经验,音乐治疗在脑瘫孩子康复过程中的作用明显。尤其是通过混合各类音乐手段,对于推广音乐治疗的教学效果,改善脑瘫学生的心理,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音乐治疗是“康教结合”的完美体现

特殊教育领域强调“康教结合”已经成为共识,而音乐治疗因为综合了音乐教育和康复而被冠以“特殊教育的一朵奇葩”,不仅有利于教育,也有利于康复。关于音乐治疗的定义,目前权威的定义是由美国前任音乐治疗协会主席K・Brusica提出的,他认为音乐治疗(Music Therapy,简称MT)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利用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治疗动力的治疗关系,来帮助被治疗者达到健康的目的”。

音乐治疗的康复原理是音乐的声波振动会引起耳朵共振,还能引起人体其他器官的振动,当音乐的声波振动和旋律符合人体的正常的生理节律时,人体和音乐就“和谐”了[1]。

在我国的特殊教育学校,音乐课是不可缺少的经典学科之一。随着随班就读实践的快速推进,特殊学校的教育对象在结构上发生了或发生着巨大变化,经典音乐教育不完全适应特殊教育对象的发展需要。

二、混合式学习理论及其在音乐治疗中的应用

近年来,“混合式学习”正日益得到国际教育界重视,“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ming)原意是指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将传统学习形式(如会议、实验室、书籍等)与其他学习形式结合起来加以运用[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新的“混合式学习”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一)混合式学习理论在音乐治疗的内容上的应用

混合式学习理论既对施教者也对受教者产生效用,受教者的学习方式包括上课听教师讲解、参加小组讨论、独立演唱、与同学一起合唱、上网查找音乐资料、看光盘、打电话唱给家人听、写音乐日记、音乐剧等各种形式完成音乐疗程等。为达到不同的治疗目标或同一治疗目的,学习者可将多种音乐方式混合。无论是将教育思想、教学方法进行混合,还是将学习资源、学习方式进行混合,只有对“混合”的内涵有所认识,音乐治疗师才能设计出有效的混合式音乐治疗的活动,并潜移默化地,自觉地将混合式学习的思想融入到音乐治疗中。

(二)混合式学习理论在音乐治疗的形式上的应用

从某种程度而言,音乐治疗是一种音乐素养的学习,是一种健康心理状态的习得,因此应突破以聆听音乐为主的音乐治疗传统手段,引入更多的音乐治疗手段。如混合式学习理论提出的网络手段也是值得借鉴的。网络音乐治疗打破了传统音乐治疗的单一面对面的治疗模式,使得脑瘫孩子在课后可以通过网络进行音乐课程和治疗课程的选择和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把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的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与黑板结合进行授课,从而达到寓教于乐,康教结合的作用。

三、混合式音乐治疗脑瘫的途径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儿童中最常见的先天性或围生期所发生的脑功能障碍性综合征。1998年我国“九五”攻关课题研究显示,全国0~6岁脑瘫患儿有31万,患病率为1.86‰,并以每年4.6万的速度递增。目前临床治疗也逐步走向多元化、综合化,以期最大限度地纠正其缺陷,发展其各项功能,使其融入社会并能独立生活[3]。

将混合式学习理论引入音乐治疗脑瘫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为脑瘫孩子特点是肢体障碍、语言障碍和脑功能障碍,脑瘫孩子在智力上一般较为正常,混合式学习能够从不同渠道和角度激发脑瘫孩子的运动神经、语言神经和脑神经。

在音乐治疗的类别中,主动性音乐疗法是最能体现混合式学习理论特质的。主动性音乐治疗法,要求患者亲自参与各种音乐活动和音乐治疗手段,包括演唱、演奏和音乐技能、音乐气功、音乐电疗等。这其中包括了如奥尔夫音乐治疗法、阿尔文音乐治疗法、诺多夫.罗宾斯音乐治疗法、音乐气功、音乐电疗等等。音乐舞蹈、音乐游戏、音乐绘画、乐曲演奏、戏剧表演也是一种主动治疗的方法,它能够积极促进患者的自我表现和彼此的交流[4]。

1、混合各类音乐手段

目前在治疗脑瘫的音乐实践中,参与式音乐治疗是很重要的一种,它主要是让脑瘫儿童参与到演奏或表演音乐作品中来,并不要求脑瘫儿童在技能上有多么高的水平,主要是让孩子通过混合创编、肢体表演、演唱、乐器演奏等各类音乐手段来完成音乐素养培养和康复的作用,参与式治疗多应用在学校、幼儿园、精神病院。

2、混合心理剧和音乐

心理剧是一种独特的整体治疗方法,它具有几乎是无限的潜力,可以结合所有的艺术――戏剧、音乐、美术和舞蹈。心理剧的根本目标是启发人的自发性和创造力。心理剧和音乐结合起来,其结果是一种混合形式。这一结合的产物是这两种形态的不可分割的组合体,与单独实践的心理剧相比增加了内容。

3、混合音乐电疗和音乐气疗

混合音乐电疗是将唱片或磁带所发出的音乐信号经声电转换器转换成电信号,采用电极将电流倒入人体。其作用原理是将音乐电流作用于穴位,通过经络发生很复杂的生理和治疗作用。音乐气功疗法既指在练气功的同时,辅以相应的音乐;也指以声音为主导,不同的声音与不同的脏腑共振,流通不同部位的气血,从而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

以上混合式音乐治疗是综合运用了2种或2种以上手段实施特殊教育,从而达到康复和教育结合的目的,其效果和科学性需要在日后的音乐治疗实践中不断加以验证。

四、混合式音乐治疗的策略实施

针对脑瘫儿童,混合式音乐治疗需要很强的长期长效的功能训练,因此须将混合式学习理论和音乐康复理念融入课堂。

(一) 充分了解脑瘫孩子病理特点

作为音乐教师,专业的知识是基础,但是同时掌握孩子康复的技能,了解孩子,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作为特殊学校的音乐教师,在每学期前和学期末,都要制定好每个孩子的评估和评测材料,孩子入学的第一节音乐课,教师会给每个孩子在音乐素养等方面做一个能力评测,并将详情记载入册,这样方便与学期末的评测结果做对比,这些材料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检测,更是对老师教学效果的有效监测。

(二) 注重混合式音乐治疗的科学性

各种音乐活动为智障学生提供了一个愉快的、安全的、满足感和成就感的体验机会,这些体验对于提高智障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信心是很重要的。现阶段,获得知识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应该走在知识的前沿,是为了更好地为教育服务、为社会服务。[8]

(三) 强化对脑瘫孩子的言语功能的弥补

要发挥混合式音乐治疗弥补孩子们言语功能的缺陷,因为脑瘫的孩子很多发音功能都存在障碍,因此课堂上常规的练声对歌词的演唱有很大的帮助,混合式音乐治疗强化了孩子们的发音功能,教师会引导他们用夸张的嘴形、正确的换气方法,唱出来,念出来。因此,混合式音乐治疗的每个环节对于脑瘫孩子都显得尤为重要。

(四) 突出网络手段对脑瘫儿童各项功能的弥补

网络手段也是实施音乐治疗的重要途径,脑瘫儿童通过网络手段去搜寻、下载、聆听自己喜欢的音乐,也是主动音乐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实施过程中,既能对脑瘫儿童的语言、心理、运动产生刺激,从而有利于弥补脑瘫儿童各项功能。

长期以来,对音乐治疗的误解主要是听音乐为主,应该纠正这种误区,音乐治疗是运用一切与音乐有关的活动形式作为治疗手段,如听、唱、器乐演奏、舞蹈、美术等,而不只是听音乐[6],要加强混合式教育理念对音乐治疗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华.优美旋律为何能成为“灵丹妙药”[N].羊城晚报,(B18).

[2]孙静.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研究[D]. 2009.

[3]于海波,刘永锋,吴立雄.针刺结合音乐疗法治疗小儿脑瘫3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08(12): 1093-1095.

[4]汪佳蓉.注意力问题儿童可视音乐治疗策略的研究[D].2009.

[5]新华社.音乐疗法日趋流行[N]. 广州日报.

上一篇: 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历史 下一篇: 有机合成的前景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