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糖的临床表现及处理措施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07 16:23:1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血糖的临床表现及处理措施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血糖的临床表现及处理措施

篇(1)

2型糖尿病;脑梗死;临床分析

作者单位:453100河南省卫辉市新乡医学院一附院急诊科

近年来,糖尿病呈上升的趋势,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其脑梗死的病变范围较广泛。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危险性是非糖尿病者的2~4倍,病死率高[1]。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危险性是非糖尿病者的2~4倍,病死率高[1]。本组对将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110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0例中,男69例,女41例,年龄44~81岁,平均63.5岁。糖尿病病程0~29年,合并、高脂血症59例,高血压42例、冠心病39例,既往有脑梗死病史者19例。发病前已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者67例,发病后确诊者43例,入院时空腹血糖3.9~27.6 mmol/L。根据WHO1997年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已确诊为2型糖尿病;经头颅CT或核磁共振确诊为脑梗死。

1.2 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 患者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昏、肢体运动及感觉障碍、语言障碍、意识不清、病理征等。头颅CT检查 所有脑梗死按下述标准分类:①单发脑梗死,梗死直径>15 mm。②腔隙性脑梗死,梗死区直径15 mm。②腔隙性脑梗死,梗死区直径

1.3 治疗方法 根据血糖水平给予降糖治疗,空腹血糖>10 mmol/L可使用胰岛素降糖,空腹血糖

2 结果

本组110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均得到及时正确诊断和积极有效治疗,经治疗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愈48例,好转56例,无效7例,有效率为94.5%。

3 讨论

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病已成为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高血糖的存在,

使血液黏稠度增加,此外,高血糖可引起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在受损内皮细胞上黏附聚集,血液流经已经狭窄的脑动脉时更加缓慢,更易导致血栓的形成,引起缺血性脑卒中[3]。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临床表现特点是:梗塞以中小灶梗塞、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梗塞多见。本组这与糖尿病患者微小动脉病变较为严重有关,而较大面积梗塞多与继发性粥样硬化有关,因为这些患者多数同时患有冠心病和(或)高血压病[4]。由于高血糖的存在,使血液黏稠度增加,此外,高血糖可引起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在受损内皮细胞上黏附聚集,血液流经已经狭窄的脑动脉时更加缓慢,更易导致血栓的形成,引起缺血性脑卒中[3]。2型糖尿病是一种多代谢综合征,而胰岛素抵抗是该综合征基本病理生理现象,胰岛素抵抗是引起血脂异常、高血糖,糖尿病患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潜在因素。2型糖尿病患者均不同程度存在胰岛素抵抗,且合并脑梗死的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更明显[5]。高血糖是糖尿病脑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欧洲糖尿病诊断标准协作组”指出餐后血糖与大血管并发症关系密切,且发现糖尿病患者在糖耐量降低阶段其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高血糖是糖尿病脑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欧洲糖尿病诊断标准协作组”指出餐后血糖与大血管并发症关系密切,且发现糖尿病患者在糖耐量降低阶段其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明显增加[6]。总之, 对于糖尿病患者平时应积极治疗,注意饮食疗法、有效控制血糖、适当的抗凝、抗血小板等治疗,可望预防延缓脑梗死的发生。遇到脑梗死患者,要注意询问病史、急查血糖,明确是否合并糖尿病,避免仅按一般的脑梗死处理

参 考 文 献

[1] 孟晓梅,董耀众.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临床分析K.实用糖尿病杂志, 2006, 2(3): 2526.

[2] 罗锦娇,谭文琪,廖国猛.2型糖尿病并发多发性脑梗死75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2):4849.

[3] 于爽,谢华,丁长青.老年2型糖尿病血糖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研究.实用糖尿病杂志, 2006, 2(3): 41.

篇(2)

关键词 新生儿窒息;血糖异常;护理措施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10.027

Clinicalefficacyofindividualizednursinginthetreatmentofabnormalbloodglucoseafterneonatalasphyxia

HUANGRi-mei(ShenzhenBao′anDistrictPeople′sHospital,Shenzhen518100)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nursingmethodofabnormalbloodglucoseafterneonatalasphyxia.Methods:Randomlyselected112patientswithabnormalbloodglucoseinourhospitalfromSeptember2011toMarch2014.Thesecaseswererandomlydividedintoobservationgroupandcontrolgroup.Thecontrolgroupwasgivenroutinenursingandobservationgroupwasgivenindividualnursing.Bloodglucoselevelwasdetectedinthetwogroups.Results:Theincidenceofhypoglycemiaandhyperglycemiaintheobservationgroupwaslessthancontrolgroupand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Theapplicationofindividualizednursinginthetreatmentofabnormalbloodglucoseafterneonatalasphyxiacansignificantlyimprovethequalityofnursingcare,improvetheabnormalbloodglucoselevelandtheprognosisofthepatients.

KeywordsNeonatalasphyxia;Abnormalbloodglucose;Nursingmeasures

新生儿窒息是围生期临床十分严重且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不但能够导致新生儿各器官发生缺氧、缺血性损伤,此外还可导致新生儿基础代谢紊乱,尤其对糖代谢过程较为明显,导致新生儿发生包含低血糖及高血糖在内的血糖异常[1]。血糖异常可进一步导致新生儿发生脑损伤乃至死亡,严重影响着新生儿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2]。为改善新生儿生存质量,本研究旨在探究新生儿窒息后血糖异常的护理措施,以期能够尽快恢复新生儿血糖水平,为临床新生儿窒息后血糖异常护理提供一种新的选择。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1年9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112例发生新生儿窒息后血糖异常患儿为研究对象,男58例,女54例。出生时间3~28d。出生体重2.36~3.12kg,平均(2.91±0.29)kg。发生窒息时间为出生后84~118min,平均(98.36±14.78)min。其中75例新生儿出现低血糖,37例新生儿出现高血糖。84例新生儿为轻度窒息,18例新生儿为重度窒息,所有患儿均给予对症治疗。将患儿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的性别、出生时间、出生体重、疾病进程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常规药物治疗、饮食、体温监测及心理等方面的护理。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个体化护理,具体包括:(1)加强血糖监控。血糖异常会对患儿机体功能产生可逆以及不可逆的身体损伤,增加血糖监测频率,详细记录并细致分析患儿血糖波动情况,有助于了解患儿疾病进展,辅以对症治疗和护理。(2)加强健康教育。加强对患儿父母的健康教育,一方面教授患儿父母正确的自我护理方法,如对低血糖患儿,可喂患儿10%葡萄糖水以期改善其低血糖症状;另一方面提醒患儿父母注意观察患儿临床表现并记录,并就所观察内容与临床护理人员进行沟通,帮助护理人员了解患儿病情变化。(3)严格控制葡萄糖和胰岛素用量。对发生低血糖的患儿应静脉滴注10%葡萄糖溶液,为避免脑损伤应将滴注速度严格控制于1ml/min以下,且当患儿血糖水平恢复正常或者异常升高时,应及时降低滴注速度或者停止滴注。对发生高血糖的患儿,应严格控制胰岛素滴注量,且当患儿血糖恢复正常或者异常降低时,应及时减少滴注量或者停止滴注。(4)纠正缺氧。及时细致全面清除患儿呼吸道黏液,由专人定时给予呼吸道护理,对症状严重者给予面罩吸氧。(5)加强监护。临床护理人员细致监测并详细记录患儿体温、呼吸变化,同时仔细观察患儿是否出现惊厥、发绀等情况。此外应特别注意新生儿低血糖分为有症状低血糖及无症状低血糖,其中无症状低血糖发生率明显高于有症状低血糖,故临床护理人员应更细致的了解患儿的临床变化,以期能够及时了解患儿的病情变化,能及时对症护理,改善患儿的预后质量。(6)加强保暖。依据患儿临床资料及时调整环境温度,减少患儿基础消耗,避免患儿出现低血糖。(7)采用足跟部取血。足跟部取血进行血糖检测能够更准确的反应患儿的血糖水平,故采用足跟部取血。

1.3评价标准血糖异常诊断标准如下:(1)低血糖。对出生24h内新生儿,血糖水平低于2.2mmol/L诊断为低血糖;对出生24h后新生儿,血糖低于2.8mmol/L诊断为低血糖。(2)高血糖。血糖水平高于7.0mmol/L诊断为高血糖[3]。

1.4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3.2数据统计包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表1)

3讨论

新生儿发生窒息后,由于机体各脏器缺氧可发生可逆转以及不可逆转的损伤,危及新生儿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对伴随有血糖异常的新生儿,机体损伤更大,对低血糖患儿,可导致患儿出现昏迷等症状,加剧患儿呼吸困难等症状;对高血糖患儿,由于机体处于高渗状态,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脑损伤[4-5]。因而,给予患儿全面细致的护理,尽早纠正患儿血糖异常对于挽救新生儿生命,提升其预后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4-7]。

本研究通过个性化护理,给予了患儿更细致与全面的护理,不仅能够及时全面了解患儿的病情变化,提升治疗及护理的针对性,同时也通过控制外部条件,降低了患儿低血糖的发生概率。同时,加强临床血糖检测频率,分析血糖变化趋势,并结合临床表现制定护理措施,提升了护理措施的临床效果,避免了过度护理以及护理缺失,不但保证了患儿的预后质量,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临床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此外,在本研究中将患儿父母纳入了临床护理范围,通过父母的护理实现了对患儿的全天候观察,有助于全面细致了解患儿的病情变化,制定更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加速患儿恢复,改善其预后质量。

综上所述,将个体化护理应用于新生儿窒息后血糖异常护理可明显提升护理质量,明显纠正患儿血糖异常状况,提升患儿预后质量。

参考文献

[1]苏宝琴.个体化护理对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1):1756-1758.

[2]高本安.新生儿窒息后血糖异常的临床护理方法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4,12(1):121-122.

[3]莫静金,陆月仪,林淑仪,等.新生儿窒息后血糖异常的临床特征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疗前沿,2013,8(6):101,111.

[4]徐承琴,白婧.窒息新生儿血糖变化的临床意义[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33):159-161.

[5]孙召香.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窒息患儿胆红素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4,6(6):563-564.

[6]牛建佩.新生儿窒息抢救中的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8):195-196.

篇(3)

doi:10.14033/ki.cfmr.2016.33.0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3-0132-03

新生儿低血糖是围产期新生儿常见并发症,致病因素较多。新生儿低血糖病情严重者会影响新生儿健康发育。新生儿低血糖病情进展,多表现为广泛性脑损害,甚至会有脑发育不全等后遗症[1],影响患儿正常发育。新生儿低血糖临床表现多缺乏特异性,易被原发疾病掩盖,进而增加了新生儿低血糖诊断难度及治疗难度。因此,对新生儿低血糖,必须要及早发现,及时干预处理。本文就分析新生儿低血糖患儿临床特点,并提出必要预防措施,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低血糖新生儿中随机抽取102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经血糖监测,与《实用儿科学》中新生儿低血糖诊断标准相符合[2],不论胎龄、日龄和出生体重,测得血糖

1.2 方法

1.2.1 检测方法 102例低血糖新生儿入院后采取足跟血,运用微量血糖仪监测血糖变化,异常者取静脉血测量,使用葡萄糖氧化酶化学法测定血清葡萄糖值,根据诊断标准确诊是否为新生儿低血糖。

1.2.2 治疗方法 低血糖新生儿在院确诊后立即给予针对性处理,对无法进食的无症状低血糖新生儿,行葡萄糖静脉输注,每分钟输注6~8 mg,每小时对微量血糖定期检测,若血糖值逐渐稳定24 h后,逐渐停止输注葡萄糖;患儿可进食,在进食后定时监测血糖。对症状性低血糖新生儿,取10%葡萄糖200 mg/kg根据1.0 ml/min速度静脉注射;随后改变输注速率为6~8 mg/(kg・min)。每小时对微量血糖进行监测并记录,并适当调整血糖输注速率,待血糖值稳定24 h后逐渐减缓葡萄糖输注速度,在48~72 h内停用。若新生儿低血糖病程持续较长,联合静脉注射氢化可的松5 mg/kg,每12小时注射1次;或者口服泼尼松1~2 mg/kg,1次/d;连续用药3~5 d。

2 结果

2.1 低血糖新生儿临床表现分析

102例低血糖新生儿临床表现分析中,95例新生儿无明显症状,占93.1%;7例新生儿存在临床症状,占6.9%。其中症状表现为反应差3例,占3.0%;喂养困难1例,占1.0%;颤抖

1例,占1.0%;嗜睡1例,占1.0%;青紫1例,占1.0%。

2.2 低血糖新生儿治疗与预后

102例低血糖新生儿经及时干预处理,87例新生儿在用药12 h内血糖恢复正常并稳定;11例低血糖新生儿在用药48 h内恢复正常;4例低血糖新生儿用药48 h后血糖降低反复,经使用氢化可的松、泼尼松等药物治疗后24~48 h内血糖恢复正常。102例新生儿在用药治疗期间,10例新生儿出现一过性高血糖,经使用5%葡萄糖溶液,或者减慢葡萄糖输注速度后血糖在24 h内恢复正常。新生儿经治疗后多在24~72 h内血糖恢复正常。

2.3 原发疾病分析

102例低血糖新生儿中,第一诊断为早产儿60例,占58.8%;糖尿病孕母儿23例,占22.5%;新生儿窒息10例,占9.8%;足月小样低体重儿6例,占5.9%;新生儿感染2例,占2.0%;新生儿黄疸1例,占1.0%。

2.4 胎龄、体重与新生儿低血糖发生关系

早产儿低血糖发生率较足月儿低血糖发生率高,出生体重低(4000 g)低血糖发生率较正常体重新生儿的低血糖发生率高,详见表1。

3 讨论

新生儿低血糖是新生儿常见的代谢疾病,目前对新生儿低血糖临床尚存在一定争议,一方面认为新生儿出生后血糖会出现正常的生理性降低和恢复过程;另外一方面认为新生儿低血糖会出现无症状性,且血糖变化与新生儿神经系统预后的关系也需进一步研究[3]。胎儿所需要的能量多来源于葡萄糖,占据着60%~70%,自母体通过胎盘脐带给新生儿提供血糖。新生儿出生后脐带离断,也中断了葡萄糖接受过程。而为了维护新生儿机体正常的血糖水平,新生儿体内需要快速分解肝糖原、糖异生,并要及时接受外源性营养物质为机体补充必要葡萄糖[4]。新生儿低血糖是因机体糖代谢功能紊乱所致,机体所需葡萄糖利用率增加,机体糖生成减少,机体糖储备量减少等,造成低血糖发生。

一般低血糖新生儿症状表现为反应低下、喂养困难、应激反应、苍白、嗜睡、多汗、紫绀、震颤、惊厥、眼球异常运动、呼吸困难等。但新生儿低血糖多无特异性症状,本次研究中,102例低血糖新生儿,93.1%新生儿无临床症状,6.9%新生儿存在一定症状,表现为反应差、喂养困难、颤抖、青紫、嗜睡。判定症状性低血糖时,需及时采取安全可靠方法测定新生儿血糖变化,新生儿症状属于低血糖症状或体征;在对新生儿及时干预处理后,血糖水平恢复,体征和症状也随之消失。

在新生儿低血糖发生因素分析中,早产、窒息、妊娠期糖尿病、低体重新生儿及巨大儿是新生儿低血糖主要发生因素。究其原因首先是糖原储备不足,糖原储备主要发生在妊娠的最后4~8周,因此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的能量储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且胎龄越小,糖原储备越少,再加上新生儿机体酶系统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对糖原异生和分解功能尚未成熟,脑组织相对偏大等,进而使机体对葡萄糖利用率增加。其次是葡萄糖的消耗增加,应激状态下,如窒息、感染等,儿茶酚胺分泌增加,血中高血糖素、皮质醇类物质水平增高,血糖增高,继之糖原耗竭,血糖水平下降。同时缺氧会造成无氧酵解,使葡萄糖利用增多,进而发生低血糖。再者是高胰岛素血症导致低血糖,母体妊娠期糖尿病会诱发胎儿慢性高血糖症,引起胎儿胰岛细胞代偿性增生,高胰岛素血症,而胎儿娩出后高血糖过程中断,肝葡萄糖生成和释放速度降低,造成低血糖发生。

在治疗新生儿低血糖时,应及早干预处理。对无症状低血糖新生儿,尽量在出生1 h内喂饲或鼻饲葡萄糖,尽早开展母乳喂养。并要在1 h复查血糖值变化,若血糖依然处较低状态,需取葡萄糖静脉输注。症状性低血糖新生儿处理时,需先确定新生儿血糖值,并开始使用葡萄糖静脉输注,并每小时测量血糖变化,根据血糖值变化确定静脉输注速度。在静脉输注葡萄糖时,不可突然停止葡萄糖输注,以免诱发反跳性低血糖[5-6]。若新生儿低血糖病程持续较长,应联合氢化可的松、泼尼松等药物及时纠正低血糖状态[7-8]。本次研究中,新生儿经及时干预处理,血糖多在24~72 h血糖恢复正常。其中10例新生儿出现一过性高血糖,主要是发生于早产儿和低体重新生儿,早产儿、低体重新生儿血糖调节功能尚不完善,胰岛素活性降低,对葡萄糖输入反应较差,在治疗期间会造成高血糖发生。因此静脉输注葡萄糖时,需定时测量新生儿治疗期间血糖变化,根据血糖值调整葡萄糖输注速度,减少高浓度葡萄糖溶液的输注和利用,以免发生血糖异常情况。若新生儿发生高血糖,应立即减慢葡萄糖输注速度,或者降低葡萄糖浓度。当新生儿血糖恢复正常且能够良好进食时,可逐渐缓慢停止葡萄糖输注,不可突然停止,但要尽早停止,以免诱发颅内出血症状。同时在治疗期间,需积极注意并处理新生儿原发疾病,以免影响新生儿疾病处理。

总而言之,新生儿低血糖发生因素较多,包括早产、围产期缺氧、低体重儿及巨大儿、孕妇妊娠期糖尿病等,临床需要严密监测新生儿血糖变化,尽早开奶,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进而改善新生儿血糖状况。

参考文献

[1]何苍劲.新生儿低血糖62例临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15,8(3):171.

[2]刘志伟,陈惠金.新生儿低血糖的诊断与治疗[J].临床儿科杂志,2010,28(3):212-214.

[3]赵惠琴.新生儿低血糖的病因分析与治疗体会[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12):2806-2807.

[4]李婕,于方,陈曦.60例新生儿惊厥临床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6,30(8):789-799.

[5]齐光昭.54例新生儿低血糖的诊断与治疗[J].吉林医学,2012,33(3):592-593.

篇(4)

[中图分类号] R587.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6(b)-0164-03

Clinical features and analysi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diabetic hypoglycemia

LAN Cui-ping

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People′s Hospital of Yizhou City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Yizhou 5463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features,treatment and related predisposing factors of patients with diabetic hypoglycemia. Methods 5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diabetic hypoglycemia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0 to November 2012 were selected as study.The research data were reviewed and clinical features,treatment and related predisposing factors were analysed. Results 20 cases of patients were with symptoms of sympathetic nerve,7 cases of patients were with language dysfunction and paralysis,17 cases of patients were with mental abnormalities and drowsiness or coma,3 cases of patients were with repeated convulsions,3 cases of patients were with chest pain.35 cases were due to improper antidiabetic drug therapy,8 cases were caused by dietary factors,7 cases were due to the patient′s own factors,the incidence of hypoglycemia caused by drug factors was 70.00%,higher than that of the other incentives,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nat (P

[Key words] Diabetic hypoglycemia;Clinical features;Diagnosis and treatment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引起[1]。糖尿病时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可导致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等各种组织的慢性损害或功能障碍。糖尿病低血糖症指的是因为治疗不当或其他原因导致的血糖持续性过低的现象,最常见的低血糖原因为胰岛素治疗和磺脲类药物治疗不当[2]。轻则出现低血糖症状,重则意识障碍发生低血糖性昏迷。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疗中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临床误诊率较大,由此延误抢救时机造成患者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损伤的不在少数,如果诊断不及时或抢救不当还会遗留相关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健康[3]。本文探讨糖尿病低血糖症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措施及相关诱发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6月~2012年11月本院收治的50例糖尿病低血糖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45~78岁,平均(56.8±1.2)岁;糖尿病病史3~9年,平均(5.2±1.5)年;合并冠心病13例,伴发高血压20例,伴发糖尿病肾病6例,3例患者有脑梗死病史,3例有糖尿病神经病变,5例有慢性肾功能不全。所有入组患者指尖毛细血管采血检测血糖浓度

1.2 分析方法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临床特点。暂停所有降糖药物治疗,意识清楚、能口服给药者给予糖水饮用,或给予糖果服用,重者予50 ml 50%葡萄糖静脉注射,重症者在静脉注射50%葡萄糖后给予10%葡萄糖静脉滴注,至患者能进食,血糖升高到5.0 mmol/L以上。血糖上升较缓慢者加用激素。严重昏迷、并发症较多的患者同时给予糖皮质激素、内科其他急救措施处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患者的临床特点

20例患者有躁动、心悸、四肢颤抖、大汗、情绪激动等交感神经兴奋的症状,7例患者语言功能障碍且偏瘫,17例患者精神异常,嗜睡或昏迷,3例患者多次抽搐,3例患者胸闷胸痛。43例患者低血糖症发生在夜间、凌晨、空腹状态。

2.2 低血糖症诱因分析

50例患者中35例(70.00%)由于降糖药物治疗不当引起,其中药物搭配不合理16例,服用剂量过大10例,胰岛素剂量过大4例,胰岛素剂型错误5例;8例(16.00%)由于饮食因素引起,其中6例因进食太少情况下足量服用降糖药物,2例在足量服药后未进食;7例(14.00%)由于患者自身因素引起,其中5例年龄在60岁以上,2例并发症>3种。药物因素导致低血糖症的发生率为70.00%,明显高于其他诱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治疗效果

经过停用降糖药物、给予升血糖治疗后,50例患者中45例(90.00%)患者低血糖症状得到改善,血糖恢复正常,未遗留任何后遗症;2例(4.00%)患者出现记忆力明显减退、反应迟钝后遗症;1例(2.00%)昏迷时间超过4 h,经治疗后苏醒,但遗留轻度痴呆后遗症;1例(2.00%)患者因延误抢救时间,昏迷时间过长,经治疗后苏醒,但大脑已发生不可逆损伤,遗留痴呆后遗症,成植物状态;1例(2.00%)患者因合并心脏、肾功能衰竭,抢救无效死亡。

3 讨论

低血糖症指的是由于某些病理性、生理性、医源性因素引发的血糖浓度低至2.8 mmol/L以下而导致的一系列综合征[4],主要临床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中枢神经异常,疾病发展迅速,轻者无力、眩晕、头痛,重者引发心脑血管疾病。若得不到及时诊断和治疗,延误抢救时机可能会造成大脑损伤、危及生命。近些年,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老龄社会的趋向,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加,糖尿病低血糖症发病率也随之逐渐增加,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在生理功能减退、摄食不足的情况下,对低血糖敏感性降低,发病率更高[5]。

3.1 糖尿病低血糖症的发病机制

人体各组织都依靠血糖供应能量,葡萄糖是大脑维持正常功能的能量来源,而大脑耗糖量约占全身的25%。机体正常情况下血糖浓度范围为:空腹血糖在3.3~5.0 mmol/L,餐后血糖在6.7~7.2 mmol/L,葡萄糖负荷之后血糖浓度≤8.9 mmol/L[6]。其中空腹血糖以肝糖输出为主,餐后血糖以肠道吸收为主。脑组织在血糖浓度低下、供应不足时需要分解大脑本身及肝糖原维持代谢需求,而大脑本身糖量储备较少,因此一旦出现低血糖,大脑反应极为敏感,会很快发生大脑功能障碍,甚至是不可逆损伤[7]。

3.2 糖尿病低血糖症的临床特点

糖尿病低血糖症主要临床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中枢神经抑制,本组40.00%的患者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48.00%的患者有意识障碍、嗜睡等中枢神经抑制症状。主要发病诱因以降糖药物应用不当为主,本组70.00%的患者是由于药物应用不当所致。发作时间则以清晨、夜间为主,夜间机体升糖激素分泌下降,自主神经症状反应迟钝,发病率相对增高。此外,年龄越大,机体反应能力越低,症状更加隐蔽,预后更差[8]。

3.3 糖尿病低血糖症的防治

为了避免延误病情,糖尿病患者要警惕自身症状变化,及时就诊治疗。临床要及时根据病情补充葡萄糖纠正低血糖。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是最快速的方法[9]。定期监测患者血糖,控制血糖维持在7~10 mmol/L范围,症状改善后要鼓励患者进食,补充能力。饮食治疗贯穿糖尿病整个治疗过程,需要长期坚持,避免少进食、剧烈运动的降糖误区。生活中注意劳逸结合是预防低血糖症的有效措施之一,生命在于运动,但要注意合理安排运动方式及时间,不可空腹下剧烈运动,加之服用降糖药物,会使低血糖症发生率急剧增加。糖尿病患者在长期性的降糖治疗过程中要遵医嘱合理用药,定期复查,根据自身血糖水平变化及时调整降糖药物的用量,不能一个剂量长期服用,也不能自行增加剂量。医护人员要做好糖尿病患者随访指导工作,向患者宣教糖尿病治疗知识,共同努力,在降低高血糖的同时预防低血糖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东辉,刘琳,孙晨,等.糖尿病患者低血糖三种纠正方法效果比较[J].护理学杂志,2012,27(1):6-7.

[2]袁晓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低血糖临床分析[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8):102.

[3]武秀玲,韩忠奎.糖尿病并发低血糖昏迷的病因分析[J].安徽医药,2011,15(8):1012-1013.

[4]毛建良.糖尿病老年患者低血糖误诊临床分析[J].北方药学,2011,8(8):73.

[5]范淑红.中老年糖尿病低血糖57例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8):990-991.

[6]陈璐璐,王文一.重视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发生的低血糖事件[J].临床内科杂志,2012,29(9):581-583.

[7]崔玲,刘效勤.院前急救中糖尿病低血糖昏迷的救护[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1,17(3):133-134.

篇(5)

临床上将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统称为三高症,是老年群体的常见疾病,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现有老年人1.3亿,占人口总数的10%[1]。老年群体对于卫生健康教育及临床治疗的需求远远大于其他人群。本文就对老年群体所展开的健康宣传及临床所采用的急救措施的情况加以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1月-2010年1月在我科就诊的236位老年三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30例,女性106例,患者平均年龄在50-62岁之间,辅助诊断支持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病史已有数年,坚持服用降压、降糖及调脂药物,效果不明显。

1.2 方法 对本文所观察的236例患者,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及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加强对患者有关三高疾病的健康知识宣传,鼓励患者加强体育锻炼、合理饮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等,同时通过健康宣传是患者及家属树立信心,积极配合临床治疗。经过健康宣传及临床治疗后,观察患者了解三高疾病的程度及患者的疾病控制情况。

2 结果

2.1 经过2个月的健康教育后,此组患者对三高疾病的了解情况统计结果:

【注】将经过健康教育后,患者对三高疾病的了解情况达到:了解及一般统计为健康教育有效,由表一可见,健康教育的整体有效性达:80%。

2.2、统计患者经过健康教育及临床治疗后,患者的疾病控制情况,结果:

【注】:将患者的疾病控制情况达到控制及好转的患者统计为治疗总体有效,由表二可见,此组患者的治疗总体有效率高达88%。

3 讨论

通过对本组患者的观察发现,对老年三高患者在进行积极临床治疗的基础上,加强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宣传等工作,使患者充分了解病情,帮助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及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提高患者的医疗依从性,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现阶段对于老年三高人群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与饮食调试相结合的。药食本同源,药偏致病,食为养生,三高症的出现主要是患者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因此,加强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帮助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十分重要,临床上药食同源疗法也是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三高症一般不会出现危急症状,但临床上有一些患者放纵病情发展,不采取积极的措施预防治疗,也会出现急症。多项研究表明,高血压及糖尿病被公认为是引起卒中的两个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应加强对三高疾病的预防及治疗。高血压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严重危及生命的血压升高情况,需要作紧急处理,及时准确地处理高血压急症十分重要,可在短时间内使得病情缓解,预防进行性或是不可逆性靶器官损害,降低死亡率,治疗原则主要有:迅速降低血压、控制性降压、合理准确地选择药物。若出现合并症时,如脑出血、脑梗塞、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左心衰等等,不可一味地盲目降压,需要权衡器官关注量问题。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状态是高血糖的并发症,在处理过程中,要求做到病情良好控制,及时地防治感染等并发症及其它诱因,尽量补液以恢复血容量、纠正失水状态,降低血糖,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同时消除诱因,注意病情变化过程,及早发现和处理。对于三高人群的治疗,总体上要把握住改变饮食习惯,鼓励患者,得到患者积极的配合,对于临床疗效至关重要。

老年人属于生理衰退阶段,患病后临床症状不典型,病程长,迁延不愈,出现并发症多,治疗难度大,需要长期服药。对于老年人的健康教育是一种特殊教育,根据老年人的疾病特点,教给他们具体的预防措施和方法,使其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促进健康。预防教育环节主要是针对于常见病、多发病以及老年性疾病的知识教育,使得他们能够了解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及相应的辅助检查、预防措施。紧急情况下怎样和社区医生联系。老年人对于药物的排泄慢,且肝肾功能减弱,因此治老年病不应将药物治疗作为首选。老年人应该学习良好的养生心理,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修身养性充实精神世界,自然可以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患者正视现实,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不断地提高患者的饮食习惯和自我护理能力,使得三高人群获得规范的治疗和理想的血压、血脂及血糖控制,改善患者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亢秀英,刘文玉.老年人健康教育与疾病防治指导[J].青岛医药卫生,2003,35(1):28-29.

篇(6)

急性胰腺炎是消化内科的一种常见病,发病突然,临床表现复杂,病情进展迅速,并发症多,死亡率高。2009年3月至2010年1月共收治急性胰腺炎53例,5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高血糖。临床通过应用胰岛素调节血糖,血糖控制良好,并在治疗过程中总结出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法。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53例,男32例,女21例,年龄25~68岁。主要表现为腹痛、发热、血淀粉酶和尿淀粉酶升高,均行CT或超声等影像学诊断,全组均有空腹血糖升高,为12.8~23.2 mmol/L。

1.2 治疗方法按葡萄糖与胰岛素的比例4~6 g∶1 u配置胰岛素注射液,用微电脑输液泵匀速输注,定时(4~6 h)监测血糖和尿糖,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葡萄糖与胰岛素的配比。

2 护理措施

2.1 病情观察严密观察血压、心率、神志、尿量、腹部体征,若出现意识障碍、血压下降、心率增加、腹痛剧增、无尿等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2.2 用药护理胰岛素的配置要准确,用1 ml注射器配上7号针头,按医嘱剂量准确抽吸,注入输液瓶后应充分摇匀,胰岛素配制液的使用时间不宜超过4 h。用快速血糖仪监测。根据血糖结果调整胰岛素的滴速,开始使用胰岛素时1~2 h监测一次,血糖水平相对平稳后4~6 h监测一次,使24 h的血糖波动在8~2 mmol/L。妥善固定输液,维持静脉通道的通畅,严防留置针扭曲、脱出或堵塞。使用微电脑输液泵控制胰岛素的输注速度,调节胰岛素用量时不宜大起大落,且不能从使用通道内推注其他药物,以免引起血糖水平波动。如在胰岛素控制期间出现头晕、恶心、大汗淋漓、心悸等低血糖反应,应暂停胰岛素,并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2.3 管道护理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胃管要及时抽吸,以减轻胃肠道的压力,减少胰酶的分泌,减轻胰腺的负担。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胃液的量、色,严防病人拔管。同时做好导尿管的护理,严密观察24 h的尿量、颜色、性质、透明度,每日晨晚间用0.5%的碘伏消毒尿道口。维持三管静脉通道,一管为微泵静脉输注思他宁或善宁等生长抑素,一管为补充热量、抗生素,另一管为RI调节GT。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保持胃管及静脉通道的通畅。

2.4 基础护理急性胰腺炎并发高血糖的患者感染的几率增大,做好口腔护理,每日2~3次,防止口腔感染;加强皮肤护理,保持床单位及皮肤清洁、干燥,防止褥疮的发生。

2.5 心理护理由于此病疗程长,治疗费用高,加之躯体所经受的各种不适,以及疾病的反复与波动,每日大量的输液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特别是一些经济状况较差的患者及家属担心住院费及疾病的预后。因此针对不同的心理状况,我们要密切与患者交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本病的病因、发展、治疗方法和检查情况,解除患者的恐惧、焦虑等心理,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以期早日康复。

2.6 出院指导去除病因,防止复发,积极治疗胆道疾病,戒酒及避免暴食暴饮、酗酒及高脂饮食。

3 讨论

急性胰腺炎时出现应激性高血糖主要是由于患者处于应激状态时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使体内促分解代谢的激素分泌增多,导致糖原分解和异生增加,糖耐量降低,出现一过性血糖升高;另一方面,当胰腺发生急性炎症时,由于胰腺组织出现微循环障碍,水肿、缺血、坏死,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胰岛素的分泌和排泄,促使血糖升高。因此急性胰腺炎并发高血糖时,血糖水平增高,是反应急性胰腺炎时胰腺自身坏死范围、程度以及由此导致胰腺内分泌障碍的重要指标,即病情越重,血糖水平越高,对生命体征的影响越大,患者的预后就越差[1]。但经针对性治疗和护理后,急性胰腺炎并发高血糖可得控制。对急性胰腺炎患者,我们不仅要对生命体征、神志、意识、尿量、腹部体征进行细致的动态观察,做好呼吸道、各种管道及预防各种并发症的护理,而且还要依据病情变化对血糖进行监测,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同时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在调整胰岛素治疗及配制药物浓度、控制速度上均应根据血糖的变化,及时协助医生调整胰岛素的用量及糖水的浓度与剂量还应注意观察用药反应,如有低血糖反应要及时处理纠正,并记录24 h出入水量和观察水电解质平衡,以达到控制高血糖,将胰腺炎并发高血糖的损害减少到最低程度,进而提高急性胰腺炎的护理质量及患者的生存质量。

篇(7)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3(a)-0004-0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yperglycemia and Hyperglycemia Management and the Condition and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ICU

LI Jing-zhou

ICU,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Shangqiu, Shangqiu, Henan Province, 4761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ICU inpatients incidence of hyperglycemia and high blood sugar manage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dition and prognosis. Methods 89 cases hospitalized in the ICU of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4 to August 2015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44 cases)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45 cases).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hyperglycemia management, while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not. The incidence of hyperglycemia, remission rate and length of stay in the ICU were observed in both groups.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hyperglycemia was much higher in the control group than that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36.36% vs 11.11%) (P

[Key words] ICU; Hyperglycemia; Blood sugar management; Prognosis

ICU住院患者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现象在临床中较为常见,高血糖的出现极易对患者预后产生不良影响,极易加重患者的病情程度。临床上有报道称,降低ICU住院患者血糖水平能有效促进其预后[1],该院为了观察不同血糖水平控制对应激性高血糖ICU患者预后的影响,针对收治的ICU住院患者采用血糖控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5月―2015年8月该院收治的89例ICU住院患者为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4例患者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2例,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7例,恶性肿瘤患者8例,尿毒症患者5例,其他危重病患者4例;实验组45例患者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1例,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7例,支气管哮喘患者8例,恶性肿瘤患者9例,尿毒症患者4例,其他危重病患者6例。该次观察进行之前,患者及患者家属均对该次观察的内容进行了详细了解,且均已自愿签署知情同意协议。对两组CIU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均衡性检验后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44例不采用高血糖管理,实验组45例采用高血糖管理,根据患者的一般情况、胰岛素的使用方式、用量及患者每日晨起空腹血糖值等,严格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给予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及病情程度将患者血糖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ICU住院患者之间的高血糖发生率、病情缓解率及ICU住院时间。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数据处理,以数据上下浮动5%作为可信区间。计数资料用例数(%)表示,对比方法使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对比方法使用t检验。P

2 结果

对照组ICU住院患者与实验组ICU住院患者之间对比的高血糖发生率、病情缓解率及ICU住院时间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对比两组ICU住院患者的高血糖发生率及病情缓解率[n(%)]

注:两组ICU住院患者的高血糖发生率及病情缓解率相比较(P

3 讨论

应激性高血糖主要是指机体在大出血、感染、创伤及手术等刺激下,在以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兴奋为主的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及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出现的糖代谢异常现象[2],简而言之,就是糖的清除率远达不到糖生成率的标准,导致患者出现血糖升高现象[3],属于机体在应激反应下较为常见的临床表现。ICU病房内,高血糖现象较为普遍,患者的高血糖主要分为以往不存在糖尿病史,在应激原刺激下出现糖代谢紊乱后出现的应激性高血糖及患者以往存在糖尿病史且存在高血糖现象[4]。

应激性高血糖通过激活神经内分泌系统,使得生长激素、皮质醇、儿茶酚胺及胰高血糖素等应激激素出现分泌异常现象,各种细胞因子产生过多,导致肝糖原及肌糖原分解现象过于频繁[5],而组织细胞利用葡萄糖出现障碍,导致患者产生严重的胰岛素抵抗,持续的高血糖会增加ICU住院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采取有力措施控制患者血糖水平有利于保护患者内皮细胞功能,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有利于激活T细胞及B细胞的表面表达,能有效建立及维护患者的免疫系统[6],主要通过促进炎症恢复、降低感染现象等达到促进预后,改善病情的效果。合理控制应激性高血糖水平能有效改善ICU住院患者的预后,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将患者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内能在不同程度上减少高血糖的发生情况,缓解病情的发展,促进预后。倾芝娟[7]等在ICU应激性高血糖的干预管理研究一文中提到:“当ICU患者出现应激性高血糖时,应对患者实施常规血糖监测及采取有效治疗保持血糖水平平稳,避免出现严重高血糖导致相关并发症的情况,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胰岛素使用的剂量及方式,保持ICU住院患者血糖水平平稳安全,对ICU住院患者病情缓解及预后是及其有益的”,这一结论与该文研究结果一致。该观察结果中显示,采用血糖控制的实验组ICU住院患者高血糖发生率比对照组低25.25%,说明了有利的血糖控制能显著减少ICU住院患者高血糖的发生情况;实验组病情缓解率及ICU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血糖控制能缓解患者的病情,促进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针对ICU住院患者采用高血糖管理措施能有效降低高血糖发生率,缓解患者的病情,促进患者预后,且高血糖管理与病情及预后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

[参考文献]

[1] 刁华英,王恺.ICU护士在应激性高血糖管理中的作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2,9(49):301.

[2] 王晓婧,柳洁.血糖对内科重症病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8):75-76.

[3] 仲爱玲.循证护理在ICU高血糖血糖管理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1):1873-1874.

[4] 单亮,王弥,王志宏,等.神经危重患者的血糖管理[J].临床内科杂志,2014,31(3):212-214.

[5] 侯静,何伟,刘杨,等.北京地区老年重症患者的血糖管理[J].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11,19(5):316-319.

篇(8)

结果:观察组用硫酸镁热湿敷消炎、消肿快,热敷增加患肢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缺血缺氧,促进创面治愈快。对照组局部消肿慢,治愈天数较长。

结论:糖尿病足用硫酸镁热敷有效地控制炎症,消肿,疼痛消失,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创面愈合快。

关键词:糖尿病足 硫酸镁 热湿敷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466-02

我科收住院的糖尿病足轻度湿性坏疽局部周围出现红肿热痛66例,采用50%硫酸镁热敷消肿、消炎、止痛、促进创面愈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8年11月~2012年10月我科收住糖尿病并发糖尿病足轻度湿性坏疽局部红肿热痛表现66例,均为2型糖尿病,其中男46例,女20例,患者年龄42~82(62.5±11.6)岁,糖尿病病史3~18年。对照组32例,年龄59.9±11.4,观察组34例,年龄65.2±10.6。66例空腹血糖6.8~33.5mmol/L,餐后血糖11.8~44.2mmol/L。糖尿病足根据临床表现分期,66例中,糖尿病足患肢有动脉血管狭窄,足背动脉搏动减弱及消失23例;静脉血栓足部浮肿明显11例;有周围神经病变18例;同时合并血管病变及神经病变14例。损伤原因为胼胝2例、昆虫叮咬伤7例、碰伤15例、磨损伤15例、锐利器伤20例、抓伤7例。

1.2 方法。两组基础治疗相同和用康复新液直接喷药敷创面。对照组给予常换药,观察组用无菌容器取蒸馏水加热溶解硫酸镁粉配成50%浓度溶液,水温自然降到40℃放入无菌敷料或消毒毛巾使之湿透,不滴水为宜,取出湿敷患处超过创面5cm30分钟,创面皮肤红肿发亮范围大时,热湿敷整个足部40分钟,待水肿明显消退后改30分钟。每天敷1~2次,直至红肿热痛完全消失,冬季热湿敷时外用热水袋保暖,1h后用康复新液直接敷创面。根据创面情况选择适宜的敷料包扎,避免2次受伤。红肿热痛浮肿未消退时均抬高患肢,利于静脉回流。湿敷治疗前取创面组织分泌物做细菌培养,根据细菌培养+药敏使用抗生素。两组均给予控制血糖、抗感染、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调血脂、适当增加营养素、适当的运动,防止患足继续受压,局部有明显波动及张力大时,用硫酸镁湿敷消肿局限后,给予切开引流等综合治疗及护理措施。

1.3 数据处理。采用临床医师统计学助手V3.0统计软件处理资料,计量资料用表示,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治疗以红肿热痛消失天数及治愈天数为评价标准,P

3 讨论

糖尿病足根据临床表现分期,可分为湿性坏疽期、干性坏疽期和混合性坏疽期,湿性坏疽临床多见此种类型,约占糖尿病足的3/4。多因肢端循环及微循环障碍,常伴有周围神经病变、皮肤损伤感染化脓。局部常有红、肿、热、痛,功能障碍,严重者常伴有全身不适,毒血症或败血症等临床表现[1]。糖尿病足红肿热痛我们给予50%硫酸镁热湿敷治疗,使足部血液循环增加,足部创面组织细胞再生所需的营养供给增加,从而促进新陈代谢,促进创面愈合。硫酸镁热湿敷过程观察中,消肿显著,止痛效果好,创面愈合快。同时Mg2+还具有保护局部血管内皮细胞及增加内皮细胞前列腺素的合成及释放,增强抗凝活性及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改善局部循环、保护血管完整性的作用[2]。糖尿病足局部治疗外,还需要给予多方面综合治疗及护理。①糖尿病足患者肢要保暖,有实验证实,保持创面局部温度接近或者恒定在正常的37℃时,细胞的有丝分裂速度增加108%。用50%硫酸镁湿敷使血管扩张,热湿敷时血管扩张,从而改善组织血液循环。糖尿病足患者由于周围血管病变和末梢循环障碍,足易冰冷,冬季应足部保暖,穿柔软舒适保暖袜鞋并透气,起到保暖和防止足易受伤。②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有利于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因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状态是细菌生长的良好环境,高血糖使血浆渗透压升高,抑制白细胞的吞噬及杀伤能力,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发生感染及感染不易控制[3]。③心理护理:当患者足部红肿热痛心理压抑、紧张、焦虑状态时,使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易受损,间接地影响创面的愈合。④饮食护理:糖尿病足坏死的患者,因感染炎症消耗大,感染未控制时,血糖容易波动,可采取少量多餐的方式进食,适当增加蛋白质、维生素C、A、B2、B6、微量元素Zn等营养素,可促进组织细胞再生和肉芽组织形成快,促进创面愈合。⑤局部处理:感染有波动感、张力大、疼痛明显时,使用抗生素消炎,硫酸镁湿敷,待局部红肿热痛消退、局限后,在低位处切开减压、充分引流脓液,消除创面愈合不利因素。告知患者糖尿病足治愈后仍有再次发生的可能性,病人出院后要定期回访,了解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必要时再给予糖尿病足健康指导。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硫酸镁无味,使用方便,安全、经济、无不良反应,病人易接受,在基层医院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篇(9)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clinical character of blood glucose among high risk newborns,and then carry our nursing measures.Methods: Using the blood glucose meter to survey the blood glucose of 72 high risk newborns. Results: There were 28 hypoglycemic newborns,the incidence rate was 38.89%; There were 6 hyperglykemia newborns,the incidence rate was 8.33%. The incidence of newborns pathoglycemia about the gestational age more than 37 weeks、birth weight more than 2500g and without merge diseases were less than the gestational age less than 37 weeks、birth weight less than 2500g and with merge diseases.It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Keywords】Newborns; hypoglycemia; High risk factors;nursing

【中图分类号】R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2-0116-02

新生儿低血糖症是新生儿危重症之一,主要损害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是围产期窒息、早产儿、小于胎龄儿、糖尿病母亲新生儿等高危新生儿的常见并发症[1,2]。因此必须积极防治。我们对收治的72例高危新生儿中34例出现血糖异常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相应的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2009年6月~2010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符合高危新生儿标准的72例新生儿,其中男39例,女33例,日龄2h~10天,胎龄

1.2 临床表现:反应低下30例,(41.67%),拒奶17例(23.61%),体温不升14例(19.44%),面色苍白14例(19.44%),惊厥11例(15.28%),昏迷6例(8.33%),无症状17例(23.61%)。

1.3 方法:

1.3.1 血糖测定方法:用血糖仪及相应试纸和针头,采足跟毛细血管血1滴进行血糖检测。血糖值正常者每6小时检测1次,异常者给予常规对症处理后30 min检测1次血糖,待血糖正常后再改为6 h检测1次。连续监测正常3 d后停止检测。诊断标准如[3]。

1.3.2 护理方法:对低血糖症新生儿生后1 h即开始喂10%葡萄糖水,观察1~2 h,如无呕吐及其他反应,生后2~3 h开始喂奶,不能经口喂养者予鼻饲,保证热量供给。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并根据监测血糖值及时调整,争取尽早停用静脉输液。进行肠道外营养的新生儿,同时加用多种氨基酸和类脂质,以减少葡萄糖用量,预防高血糖的发生。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根据其体重及体温情况,给予暖箱保暖,及时调整暖箱温度,维持体温在36~37.5℃,避免过多暴露患儿,减少能量消耗。严密观察新生儿神志、呼吸、面色、哭声、吸吮能力,肌张力及抽搐情况。在操作时要严格消毒,采血后用无菌棉球压迫,无出血后用无菌敷料包扎,防止皮肤破溃感染[4~7]。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血糖结果:本组72例患者中,血糖异常者34例,占47.22%,其中低血糖28例,占38.89%;高血糖6例,占8.33%。对照组72例患者中,血糖异常者7例,全部为低血糖,占9.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血糖异常的相关因素:胎龄

2.3 护理结果:34例血糖异常新生儿均于发现后2~4 h血糖恢复正常,其中12例出生后7d内血糖有波动,及时发现并纠正。本组无1例采血部位发生感染,未发生与血糖异常相关的并发症。

3 讨论

葡萄糖是新生儿脑耗氧代谢的全部物质[8~9]。低血糖时会导致这些脑细胞结构的基质碎裂,进而加重脑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程度。高血糖对脑缺氧或缺氧损伤巳成定论[10]。新生儿血糖异常时,其临床表现常不明显,易被其他疾病所掩盖,故对高危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低体重儿及合并其他疾病的患儿应常规进行血糖监测,以早期发现血糖异常,及时进行治疗。本组资料中34例血糖异常的新生儿经针对性护理后血糖均于2~4 h纠正,其中12例生后7 d内血糖有波动,均及时发现纠正。本组资料中显示胎龄、出生体重、合并疾病的新生儿血糖异常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其原因为早产儿肝糖原储量不足,糖原与产热能的棕色脂肪易被耗竭而发生血糖异常;低体重儿胰岛素分泌不足且活性低,分解反应和调节功能较差,使血糖处于不稳定状态而发生血糖异常;窒息、感染、缺氧等刺激可使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立即启动,使胰岛素相对不足及效率降低,此时血糖虽高,却不被组织器官充分利用,这种利用障碍导致血糖异常[11~13]。

总之,对高危新生儿生后24h内要连续监测血糖,对高危新生儿加强对的病情观察,输液时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及早喂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及治疗措施对疾病的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闵玉芳,黄瑞萍.母婴NUC感染与不良妊娠结局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9,7(1):32

[2] 周志玉,何莉,邓靖怡,等. 高危新生儿血糖的临床分析与护理3 18例[J].主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1):36~37

[3] 金汉珍,黄德眠,官希吉主编.实用新生儿学[M ].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661~666

[4] 张丽霞,崔艳芳. 新生儿窒息后血糖异常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7,22(7):41~42

[5] 吴红燕,康文清,赵磊.鸟巢护理应用于早产儿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5,20(23):14~15

[6] 宫鲁萍.新生儿低血糖监测及护理初探[J].护理学杂志,1994,9(2);69

[7] 张家骧,魏克伦,薜辛东.新生儿急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66~668

[8] 李智英,梁海华,刘晓红,等.窒息新生儿的血糖变化及护理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2003,2(2):5

[9] 常向秀,徐节,刘菲菲,等. 窒息新生儿血糖动态检测及其护理[J].护理学报,2006,13(9):4~6

[10] Pulsinelli WA,waldman S.rawlin SOn D,et al hyper glycenlia oonverls neuronal damage into brain infarction neurology,1982,32:1239~1246

[11] 马美丽,徐红贞.早产儿低血糖症的观察及护理58例[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36

篇(10)

1.1一般资料   搜集我院在2011年7月至2014年1月期间治疗的18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相关资料信息。对照组9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49例,女性患者有41例,年龄介于40~72岁之间,中位数年龄是54岁;实验组9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52例,女性患者有38例,年龄介于38~75岁之间,中位数年龄是54岁。经统计学分析得知,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上比较时无显著性差异,因此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行常规健康教育,如开展相关讲座宣传2型糖尿病的病因、危险因素、临床表现、防护措施等。实验组患者则进行品管圈健康教育,具体包括:在宣传2型糖尿病的病因、危险因素、临床表现、防护措施等基础上,相关工作人员针对患者分析其患病原因,并根据其身体素质情况制定特殊防护并进行一对一的指导。经过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患者对相关疾病的认识程度及自我防护能力,进而分析品管圈方法在2型糖尿病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应用效果。

1.3统计处理   对此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若结果比较时具有明显差异,且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疾病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教育方法,实验组患者则进行品管圈教育方法,经过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患者对相关疾病的认识程度及自我防护能力。具体见表1:

上一篇: 公益营销案例分析 下一篇: 康复护理要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