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7 16:23:1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康复护理要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 患者的评估
对患者进行教育前应对患者做尽可能详细的评估。评估患者的病程、发作次数、患者对癫痫的了解情况、教育背景、患者的心理、生活方式、经济状况等。通过评估了解情况,结合医生的治疗方案,为患者制定切实可行的癫痫控制目标。
2 心理护理
实践证明,精神紧张、悲观失望等可促使癫痫发作。癫痫患者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癫痫并不是不治之症,只不过是一种发作性病症,大多数是可以控制的。保持乐观情绪,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有了疾病不要隐瞒,这样在发作时周围人不惊奇,可以给与帮助,要正确认识该病的预防发作。有了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医生,坚持长期治疗,绝大多数可以基本治愈,过与正常人一样的生活。
3 服药护理
癫痫是一种慢性病,它具有长期、反复和突然发作的特点,到目前为止仅有10余种药进行治疗,主要是预防发作或提高大
脑的惊厥阈值。需要长期服药,故需要医务工作者督促和检查患者按时、按量服药,防止少服、漏服和多服。树立系统治疗的信念,不可随便更换药物和剂量,无论是增加还是减少药物以及更换药物的品种,均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尽量简化用药。癫痫之所以难治,除本身的原因外,未能坚持系统治疗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故应坚持较长时间的治疗。癫痫完全控制后,才能考虑逐渐停药,减药过程也需1年以上,切忌短期或突然停药,病程越长,剂量越大,停药越要缓慢,少数患者甚至需要终身服药。
4 生活护理
癫痫患者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应有规律,可适当从事一些体力劳动,但要避免过渡劳累、紧张。睡眠不足会诱发癫痫,因此一定要保持充足的睡眠,不要熬夜,尤其儿童更要注意休息。
5 饮食护理
饮食应给予富有营养和容易消化的食物,多食清淡、含维生素高的蔬菜和水果,勿暴饮暴食。另外应禁止喝浓茶和使用含咖啡因的食品如巧克力等,应戒烟戒酒,慢性酒精中毒可引起大脑皮层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从而使癫痫发作。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5-0097-02
doi:10.14033/ki.cfmr.2015.15.050
孕期的情况和孕妇分娩时母婴健康有直接的关系,有研究表明,孕妇在孕期科学、合理的对饮食、情绪等进行调节可有效地提高新生儿质量。然而多数孕妇缺乏对孕期重要性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未加以重视;此外,多数产妇分娩前易出现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加之对疼痛的恐惧,故而使得多数产妇选择采用剖宫产的方式结束分娩,这也就在一定程度增加剖宫产率,故而,加强对妊娠孕妇孕期健康教育及生活护理的重视就显得至关重要。为分析探讨孕妇的孕期健康教育及生活护理措施及效果,对收集106例孕妇开展常规孕期护理与孕期健康教育及生活护理两种不同的护理方式,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6月-2014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06例孕妇进行研究,年龄最小20岁,最大38岁,平均29.7岁;孕周最短36周,最长42周,平均40.3周;从收集的孕妇中任意抽取53例为常规组,另53例为护理组,两组孕妇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常规组孕妇展开常规孕期护理,护理组产妇则展开针对性的孕期健康教育及生活护理:(1)健康教育。系统有效的健康教育对改善孕妇对孕产知识的知晓情况、心理情况及对分娩方式的选择等有重要影响。然而若健康教育方式过于单一则会让产妇产生无聊感及枯燥感,丧失对健康教育的兴趣,从而不愿意参加到健康教育中。因此,护理人员必须要确保健康教育方针的多样化,可根据孕妇的具体情况(比如文化程度、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为孕妇制定个性化的、科学合理的健康教育方针;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比如可发放健康手册、组织孕妇观察健康教育宣传片、集体授课等,让孕妇全面、正确、客观等认识分娩,缓解其紧张感。另外,护理人员应确保健康教育做到科学、合理、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实施,把产妇当作亲朋好友,耐心、细致地进行健康教育。同时护理人员应耐心的为孕妇分析不同分娩方式的利弊,且应让孕妇认识到心理情绪对分娩解决的影响,促使孕妇心态尽可能保持稳定、平和[1]。另外,护理人员应认真对产妇的精神状态进行观察,并且应鼓励产妇适当的进行简单的运动,以促进顺利分娩。(2)生活护理。合理的生活护理干预对改善孕妇营养状况有重要作用。护理人员应认真分析孕妇的营养状况,及时了解孕妇孕期的营养需求,从而为孕妇搭配科学、健康的饮食,确保孕妇营养均衡,以满足孕妇自身健康及胎儿发育的营养需求,为孕妇自然分娩和纯母乳喂养创造条件[2-3]。另外,护理人员还应协助孕妇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并且应嘱咐孕妇进行适当的运动,比如散步、练习孕妇操等,增强体力,以促进自然分娩;此外,护理人员还应嘱咐孕妇不可久坐或久站,确保睡眠时间充足,睡前可喝温牛奶、听轻音乐等,以保证睡眠质量。
1.3 观察指标
孕妇的自然分娩情况、母乳喂养情况、孕产知识掌握情况、护理满意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自然分娩、母乳喂养、孕产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两组孕妇开展不同方式的孕期护理干预后自然分娩情况、母乳喂养情况、孕产知识掌握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情况比较
护理组孕妇通过开展针对性孕期健康教育及生活护理其满意度高达96.2%,常规组孕妇经常规孕期护理干预后其满意度达79.2%,护理组明显高于常规组(P
3 讨论
分娩时是育龄期妇女正常的生理过程,然而由于多数产妇,特别是初产妇缺乏对分娩知识的认识与了解,加之对分娩疼痛的畏惧,在分娩前极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4]。然而研究表明这些负面情绪可在一定程度上对产妇的分娩情况造成影响,比如可导致产程延长、分娩风险增加等[5]。且受剖宫产指征放宽的影响,选择剖宫产的产妇逐渐增多,而上述这些因素都会对我国孕产妇的自然分娩率造成不利影响。
在孕期对孕妇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及生活护理,则可帮助孕妇增加对分娩知识的了解及掌握,且通过开展有效的教育及护理干预可显著缓解孕妇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并可使孕妇认识到自然分娩及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在减少剖宫产及提高母乳喂养率方面有重要价值[6]。此外,通过对孕妇开展适当的生活护理还可帮助产妇确保营养均衡,对产儿情商及智商发育有良好的促进作用[7]。因此,孕期对孕妇进行健康教育及生活护理已不可或缺。
本次研究中对护理组孕妇开展针对性的孕期健康教育及生活护理,对常规组孕妇开展常规孕期护理,结果显示两组孕妇分娩情况、喂养情况、孕产知识掌握情况、护理满意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姑丽克孜・尼亚孜.孕期健康教育在妇产科护理中的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3):368.
[2]苏静.对孕妇进行孕期健康教育及生活护理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5):137-138.
[3]周泽华.系统化的健康教育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5):194-195.
[4]李昭.妇产科门诊护理中孕期健康教育的临床应用探讨[J].家庭心理医生,2014,10(8):72.
[5]王莉,杨照艳.孕期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对降低剖宫产率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14,43(14):1739-1740.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127-02
在正常人的生活中,个体往往通过休息与睡眠恢复体力和精力,重新获得应付各种应激的能力。在个体中,疾病是个很大的应激,需要动员全身心的力量来承受,因此患者往往需要更多的休息与睡眠,以减少其他的消耗,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期间合理的护理对病人的康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认识休息和睡眠
1.1休息: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相对地减少活动,使人从生理和心理上得到松弛,消除或减轻疲劳,恢复精力的过程。它代表了一种精神放松、没有焦虑且身心平静的状态。充足的休息是保障机体健康的重要条件。在疾病出现时,充分的休息是促进康复的有效措施。对患者来说,疾病是一种应激,它要求患者发挥生理、心里两方面的潜能来应对。但事实上,患者因疼痛、发热、呼吸不畅等生理不适以及由于患病住院、对医院环境的不适应而产生焦虑、忧郁等身心不适,常导致不同程度的休息障碍。因此,解决以上问题,促进患者的休息,是护士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患者来说,良好的休息有助于①消除疲劳,促进体力和精力的恢复;②减少消耗,促进机体蛋白质的合成及组织修复;③提高治疗效果;④促进康复。
休息就其形式而言可以说是多种多样,但睡眠是最为常见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种休息。充足的睡眠可以促进个体精神和体力的恢复,因此在患者的康复过程中,睡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个体每日所需的睡眠时数因人而异,但至少应保证最低睡眠时数,否则就会出现紧张、不安和全身疲倦,难以达到身心的放松状态。住院患者经常会出现睡眠的问题,因此护士应了解睡眠的生理,应用多种措施解决患者的睡眠问题,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1.2睡眠:是与觉醒交替循环的生理过程,现代生理学理论认为,睡眠是中枢神经系统内发生的主动过程。适宜的时间、适当的睡姿、适合的环境,都有助于机体进入良好睡眠状态。对大多数成人而言,睡眠是每24h循环一次的周期性程序。对睡眠的需求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只睡5―6h就可以得到很好的休息,而有的人可能需要8―9h还觉得睡不足。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尚不清楚,但年龄可以影响睡眠的时间和质量是确定的。通常个体睡眠的需要量与年龄成反比。新生儿的睡眠时间最长,可达每天16h,以后逐渐较少,至青春期后保持稳定并持续到老年期。夜间睡眠的次数也随年龄改变而改变,婴幼儿和老年人夜间觉醒次数多。
1.3良好休息的条件:
休息就其形式而言可以说多种多样,包括了运动后的静止,或从工作中暂时解脱片刻,目的是使个体的智力、身体和精神处于一种更新、恢复状态。不论何种休息方式,都必须具备两个先决条件,才能保证休息,达到良好休息的质量:
①生理上的舒适生理上的舒适,对于促进放松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患者而言,去除不适的来源,减轻不适的感觉,如控制疼痛,控制室内温、湿度,适当的通风,去除环境中的干扰因素,保持适当的或姿势,这些对提高患者的休息质量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此外,满足个体的卫生需求、保暖等措施也可以提升个体的舒适程度。
②心理上的安宁个体的心理情绪状态直接影响到休息的质量。由于情绪激动、焦虑紧张而造成的失眠屡见不鲜。住院患者会由于多种原因而产生焦虑和忧郁,此时,护理人员可通过与患者的良好沟通和交流,提供所需的有关健康问题和并发症的知识,增强对个人诊断治疗的参与,鼓励进行有规律的放松活动,确保环境安全,来增进双方的理解,帮助其达到心境平和安宁的状态。
1.4影响休息与睡眠的因素:
休息和睡眠的问题常常不是由单一因素造成的。生理、心里和环境等诸多因素都可影响到休息和睡眠的数量和质量。
1.4.1生理性因素:
①年龄:年龄对睡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随年龄的增长总的睡眠时间减少,夜间觉醒次数增多。
②内分泌变化:如妇女月经期常有嗜睡的现象。
③疲劳:适度的疲劳有助于入睡,但过度疲劳则会导致无法入睡。
④节律移位:当正常人因时差、轮班等原因导致昼夜性节律被扰乱时,会影响到睡眠。
⑤睡前习惯:不少人在睡前会有些例行活动的习惯,如:洗热水澡、听音乐、阅读书报等,如果这些习惯被改变,就有可能影响睡眠。
⑥食物和热量摄入:晚餐吃得过多、过于油腻或辛辣会导致消化不良继而影响睡眠。睡前喝咖啡或饮酒可导致失眠,此外食物过敏也会引起失眠。牛奶、干酪和肉类食物中存在一种天然蛋白质,有助于人们的睡眠。
⑦身体疾患:任何引起疼痛、躯体不适或情绪问题的疾病都能引发睡眠问题。患者可能在入睡或维持睡眠上都会出现问题。
1.4.2心理因素。由疾病的压力或其他生活中的矛盾和困难所造成的恐惧、焦虑、喜悦、悲哀、激动、紧张等情绪状态都会影响睡眠。患者可能想睡却无法入睡、或出现睡眠周期中经常觉醒或睡眠过多的现象。持续性的情绪应激可能导致不良睡眠习惯的形成。
1.4.3环境。睡眠的物理环境对睡眠的发动和保持有重要影响。良好的通风、柔和的光线、适宜的温湿度和安静的环境通常是高品质睡眠所必需的。此外,床的大小、软硬度、稳定性和位置也会影响睡眠的质量。
1.4.4药物。药物会影响睡眠类型。一些广谱性药物(如安眠药、镇静剂、止痛剂等)被认为是睡眠的抑制剂,会影响入睡及睡眠时间。长期使用安眠药物对睡眠最终的作用可能弊大于利。应用利尿剂可能会引起夜尿增多而影响睡眠。此外,乙醇和咖啡因也会影响睡眠,前者可加速入睡,后者会延迟入睡,并导致夜间觉醒。
2患者休息睡眠情况的评估
护理人员应随时评估患者的休息与睡眠状态,收集患者休息和睡眠的形态和习惯的资料,如一天通常睡几个小时,通常何时入睡、有无午睡,就寝前有无特殊习惯,多长时间能入睡,入睡后是否易醒,晨起后觉得体力和精力恢复如何等,并了解以往是否有过睡眠失调的健康问题。此外要询问患者此次患病有无影响睡眠的身心不适,还需了解患者情绪状态、治疗计划和用药情况。对于有睡眠问题的孩子,可以从其父母处收集关于孩子睡眠模式的资料。这些具体资料无疑能反映个体睡眠的性质、症状和体征、发作和持续时间、严重程度以及对患者的总体影响等。
患者的期望也是护理评估的内容之一。护士应细致地评估患者睡眠的需要,经常询问患者对睡眠的期望。如目前采取哪些措施?这些措施是否有效?以及患者期望采用哪些措施改进睡眠和如何实施这些措施。
3制定个体化护理计划
在详尽收集和分析了病人的休息和睡眠资料的基础上,制定详实可行的个体化的护理计划,内容包括:
3.1创建良好的睡眠环境:
应尽可能根据患者的习惯,为之创造清洁、通风、安静温湿度适宜、光线幽暗、没有噪音的良好睡眠环境。护士可以将多人合住病室内患者之间的帘子拉起,调暗病室的灯光,有计划的安排护理工作,尽量较少打扰患者睡眠的情况,在查房时做到走路轻、开关房门动作轻,电光源不要直接对着患者,并尽量减少晚间交谈以降低环境对睡眠的影响。
3.2增进舒适:
与家中的床相比,医院病床通常较硬,而且长、宽、高均不相同。为了使患者放松,护士应保持床铺清洁、干燥且位置放置舒适。一些遭受病痛折磨的患者需要特殊的促进舒适的措施,如按摩、热敷、支撑性包扎或变换等。提供患者个人卫生护理可增进其舒适感。就寝前行温水浴、协助卧床患者排泄和洗漱,也有助于患者入睡。
3.3控制生理失调:
对于有躯体疾病的患者,可通过控制干扰睡眠的症状而改善其睡眠。例如,可在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睡眠时提供两个枕头或取半卧位以减轻呼吸困难;为防气道阻塞,可让患者睡前服用支气管扩张剂;有疼痛、恶心或其他反复发作症状的患者应按时应用相应的缓解症状的药物以便药物在就寝时生效。
3.4建立休息和睡眠周期:
患者住院后,原有的休息和睡眠规律常常被打乱。因此,应指导患者白天进行适当的活动,包括运动、娱乐和其他社交活动以保持日间的清醒。同时,尽量保证患者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在患者睡眠时避免因一些非必要任务而唤醒患者。此外,如果患者因病情需行频繁监测,护士应统筹安排以延长患者的连续睡眠时间。
3.5减轻或解除心理压力:
根据评估结果,找出影响患者休息与睡眠的心理因素,通过有效沟通、正确引导,帮助患者消除恐惧、焦虑的情绪状态,恢复平静、稳定的心态,建立对治疗的信心,这都有利于提高休息和睡眠的质量。
3.6使用特殊技术:
催眠术、呼吸放松术、肌肉放松术等行为治疗法能够治疗失眠的问题,其中催眠术是利用暗示让患者放松并逐渐进入睡眠状态。
3.7药物治疗的护理:
药物可以用来改善睡眠,但需注意防止患者产生药物依赖性和抗药性。
催眠药、镇静剂类药物可治疗失眠。但当患者主诉无法入睡时,不应立即给予安眠药物,而应首先考虑其他可促进睡眠的方法,必要时再采用药物治疗,并避免长时间连续用药。护士应帮助服用此类药物的患者了解药物的正确用法、应用的风险和可能的副作用。
3.8其他睡眠失调患者的护理:
对睡眠过多的患者,应指导其控制饮食,减轻体重,并限制其睡眠时间,增加有益和有趣的活动。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可用于治疗发作性睡病。对于此类患者和梦游症的患者,还应注意保证其安全,防止意外发生。
对于睡眠性呼吸暂停的患者,护士应指导其采取侧卧位,避免压迫气道,保持其通畅,并在夜间加强巡视,随时消除呼吸道梗阻。
《社区康复护理》课程设置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FunctioningDisabilityandHealth,ICF)模式。2001年,在第54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191个成员国一致签署协议认可了《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提出从身体结构和功能、活动、参与等3个部分评价残障人员的功能状况,并且强调社区环境对残障人员健康的重要影响。ICF认为,在考虑个体健康状况时需涉及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个体自身的功能及结构,与个体活动及参与。个体自身功能是指机体生理心理功能,而个体结构是指机体的器官肢体等组成。这个层面的具体功能包括意识、定向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肌力等。个体活动及参与是指个体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及参与社区活动的能力。具体能力包括学习及应用知识、完成基本任务和指令、沟通、移动、自我照顾、日常生活、与外界沟通互动、社区社会生活。第二个层面是影响个体健康状况的情境,包括环境因素及自身因素。环境因素对影响个体的健康状况起着重要作用,涉及从家庭成员到社区健康工作者及政策多个层次。由于自身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所以在ICF具体分类中不作考虑。ICF认为,个体在特定领域的功能是自身健康状况和背景因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其目的在于强调使正在经历或可能经历残疾的人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获得参与家庭及社会的能力。ICF摈弃了以往生物模式下对康复的认识,而将残疾视为一种社会问题,指出在实施康复活动时需要考虑一系列描述个体生活背景的环境因素,适合作为指导康复工作的理论框架。社区康复强调医学、社会及权利的综合体现,是以残障人士自身发展需求为出发点,整合社区内卫生、教育等资源,为残障人士健康、教育、谋生、社会及赋能提供发展的机会和条件。比较ICF理论及社区康复内涵,不难看出,两者都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个人及其家庭康复的重要性,力求达到残障人士参与功能的最大化。因此,运用ICF作为理论框架指导高等社区康复护理课程的构建可以保障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及专业性。
1.2教学目标
在ICF理论指导下,根据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系统,该课程教学目标分为三大方面: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情意领域。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在认知领域能阐述社区康复护理的核心概念,识别常见残障类型并提供早期康复干预指导,应用康复功能评定方法评估护理对象身体功能状况,应用社区康复理论制定康复护理计划(包括适宜的家庭训练及护理要点);在动作技能领域能够熟练掌握基本康复技能(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并适宜应用于残障人士,创造促进护理对象康复的情境;在情意领域具备对社区残障人士及家庭的同理心,具备良好的沟通、协作、解决问题能力。
1.3授课对象
授课对象为护理专业本科三年级第二学期或四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该阶段学生已经完成基础科学及应用科学课程的学习,为康复评定、康复治疗知识及康复技能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考虑《社区康复护理》与《社区护理》在同一时间段开课,可以使学生在了解社区护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完善对社区康复内容的系统学习,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4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
1.4.1内容设置依据ICF认为,对个体健康状态的评定,应考虑到个体自身的功能及结构,个体自身活动及社会参与情况,而这些受到个体所处环境的影响。因此,在《社区康复护理》课程中强调突出在对个体自身功能及结构了解(康复功能评定)的基础上,考虑提供适宜的外界环境(社区康复环境构建),开展适合于促进个体自身功能改善的活动及社会参与(社区家庭康复护理)。
1.4.2课程内容《社区康复护理》的课程内容分为理论授课及实践两大部分。基于对ICF的理解,理论授课着重于4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社区康复护理基本概念及理论,包括ICF理论概念,社区康复核心概念,及社区康复护理发展等。第二部分为康复功能评定,具体授课内容包括常见残障种类、康复评估、早期康复干预等。该部分内容与传统康复专业课程类似。第三部分为社区家庭康复护理。参考ICF中的活动与参与,即进食、入厕、穿衣、沟通、行走等,具体内容包括常见疾病康复要点、康复技术(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及家庭训练。该课程在讲授康复专业知识技术的基础上,突出社区康复护理的特色,如营养问题、排泄问题、膀胱功能训练、皮肤完整性、心理问题等以专题形式进行课堂讨论学习。第四部分社区康复环境构建,ICF中强调充分考虑社区环境中家庭、健康工作者、康复政策等对残障人员的影响。授课内容上通过分析讨论现有国内外康复政策及服务,分享国内外社区康复的成功案例,在与残障人士及家庭沟通的基础上,进行家庭访视及居住环境的改造,并为残障人士参与社区活动创造条件。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教学方法涉及讲座、专题讨论、模拟教学、学生汇报、成功案例分享等多种形式。社区康复实践是《社区康复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将所学康复理论知识及技能应用于实践,以解决残障人士的实际康复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校内实验及社区生产实习两部分。校内实验用于促进学生功能评定能力及康复技能的掌握。生产实习在教学社区完成,6~8人为1个实习小组。由于残障人士的康复需求及家庭社区环境各有不同,因此,采用以患者功能障碍为中心的实习理念,根据患者的实际康复特点及需求制定并实施具体康复计划,包括运用所学知识及技能对残障人士功能障碍进行评定及干预,并通过对社区环境、健康服务及健康政策的了解,促进残障人士回归社会。
1.5教学评价
根据课程内容及特点,《社区康复护理》课程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不仅评价学生康复护理理论及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强调在实际社区情境中知识应用及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其中包括形成性评价及总结性评价,不仅注重结果,而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在教师评价基础上,融入学生的自评及他评,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客观公正。评价方式上包括理论考核、课堂讨论、小组汇报、康复问题的综述文章、实验室模拟康复技能考试、社区康复计划撰写及实施、社区实习反思日记等。
我科2003―2007年收治的40名偏瘫患者,其中男性23名,女性17名;年龄最大80岁,最小28岁。临床表现为以脑部疾病如脑卒中、脑外伤、脑肿瘤等导致的一侧肢体随意运动不全或完全丧失,病程15 d~1年,经头部CT或MRI证实有明确病灶并排除重大器质性疾病。
2治疗方法
除采取常规中西医康复治疗,即针刺治疗结合康复运动训练及辨证给予中、西药物治疗外,采用分期康复护理方法。
2.1迟缓阶段的护理方法急性期发作后,患者肢体失去控制,运动功能完全丧失,护理工作重点放在良肢位摆放、关节被动活动及心理护理上。
2.2痉挛阶段和联带运动阶段的护理方法随着病情的控制,患肢开始出现运动,但这种运动是伴随着痉挛的刻板运动[2]。此期病人一般都可以离床去运动疗法室进行康复训练,因此痉挛期的护理要点主要是指导病人翻身、起坐、移乘及自我功能锻炼。
2.3部分分离运动阶段和分离运动阶段的护理方法此阶段患者的痉挛程度开始减轻,运动模式开始脱离联带运动模式的控制,出现了部分分离运动到难度较大的分离运动,病人的运动功能逐渐恢复。护理要点放在运动指导、ADL的指导及心理指导上。
2.4正常阶段护理方法此阶段痉挛逐渐减少至消失,各关节均可完成随意运动,协调性和速度接近正常。此期护理要点放在回归家庭和社会后的功能锻炼方法的指导上。其次应鼓励患者增加运动,但应按照医院指导的正确方法运动,注意防止因过劳而诱发异常运动模式,鼓励患者到社区康复站参加训练,积极地进行健康管理。
3结果
采用SPSS 11.0软件,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治疗前后Fugl-Meyer综合评分分别为31.58±13.45和81.25±15.6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讨论
近年来,中枢神经可塑性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如易化(facilitation)理论、轴突的发芽(sprouting)、功能的代偿和重塑、区域重组(functional reorganization)等极大地推动了神经康复学的发展,奠定了神经康复医疗的理论基础,更新了神经康复医疗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为偏瘫的康复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同时康复护理结合现代康复技术的开展成为本学科的热点。本护理方法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结合现代康复医学Brunnstrom偏瘫康复的六个阶段,分期施护。
迟缓阶段,相当于Brunnstrom Ⅰ期,由于上位中枢对低级中枢失控,没有受到实质性损害的脊中枢因而“休克”,以致患肢出现软瘫,实践证明软瘫期越长预后越差[3],因此,在这个阶段的护理采用良肢位摆放、肢体被动活动,目的在于向大脑输入多种感觉信息,促进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的联系,诱发肢体的主动运动,促进大脑细胞“功能重组”,实现对低位中枢的调控。
痉挛阶段和连带运动阶段,相当于Brunnstrom Ⅱ~Ⅲ期,此时优势肌群的肌张力已经出现并且逐渐增大以致亢进,非优势肌群的张力却很弱,康复训练方面采用易化技术(Bobath方法、Rood方法、Brunnstrom方法、PNF方法)和运动再学习方案,一方面加大正常感觉的输入,利用和抑制异常的运动模式(联合反应、共同运动),促进躯干和四肢的主动运动,减低过高的肌力,并由异常的运动模式逐渐转向正常的运动模式。此期护理要点为配合治疗,指导患者正确地翻身、起坐、移乘及自我功能锻炼,使神经功能的恢复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缓解肢体痉挛,建立正确的运动模式。
部分分离运动阶段和分离运动阶段,相当于Brunnstrom Ⅳ~Ⅴ期,此期患者痉挛减轻,应指导患者建立正常运动模式,配合康复训练主动运动和速度、协调性方面的练习,护士在ADL方面对患者进行指导,为下一步回归家庭做准备,进一步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正常阶段,相当于BrunnstromⅥ期,此期患者痉挛逐渐减少,各关节均可完成随意运动,协调性和速度接近正常。但是部分患者仍存在后遗症,护理要点为回归家庭和社会后的功能锻炼方法的指导。
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推算,我国每年脑卒中的发病率为217/10万人,全国每年发病人数逾150万人,致残率高达86.5%[4],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及社会节奏的加快,脑卒中及脑外伤患者在逐年增加,脑卒中及脑外伤患者多伴有偏瘫等后遗症,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偏瘫患者综合康复分期护理通过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和ADL,不仅增强了患者自身的自理能力,而且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社会效益显著。
参考文献:
[1]于兑生,恽晓平.运动疗法与作业疗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467.
[2]Davies P M.循序渐进:成人偏瘫康复训练指南[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18.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244—02
脑卒中(Stroke)是一种急性起病,因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且这些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和体征与受累脑血管的血供区域相一致。脑卒中已成为我国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以其发病率、死亡率及致残率均高的特点,与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了人类的三大死因[1]。脑卒中常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的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2-3]。本研究通过对36例脑卒中患者给予康复护理干预,并与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的病例组进行对比分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6月至2013年8月在本院就诊的脑卒中患者72例作为观察对象。全部病例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4],且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同时全部病例均能够排除合并有严重心血管疾病,或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或造血等系统严重的原发病者。将全部患者按国际通用随机字母表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龄48~74岁,平均年龄(63.57±7.26)岁;病程最短8日,最长31日,平均病程(18.5±4.6)日;脑卒中类型:脑梗死29例,脑出血7例;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2例,糖尿病史7例,高血脂史3例。对照组36例,男25例,女11例;年龄46~75岁,平均年龄(62.81±7.54)岁;病程最短7日,最长30日,平均病程(19.7±5.2)日;脑卒中类型:脑梗死31例,脑出血5例;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4例,糖尿病史9例,高血脂史4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措施,包括:①健康宣教:向患者发放健康科普宣传手册、向患者介绍脑卒中治疗的药物和新技术,及时纠正患者的错误信息,使患者对脑卒中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和认知,培养其良好的遵医行为。②饮食指导:指导患者低脂、低盐饮食。③药物护理:遵医嘱,对患者用药进行指导。④心理护理:护士多与患者进行床头沟通,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关心、支持、疏导其面对现实,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减少其疾病后焦虑、抑郁状态等负性事件的发生。
干预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包括:①良肢位摆放:患肢固定于枕头以上或躯干呈90度伸直,肘、腕、指关节尽量伸直;患侧卧位:躯干略为后仰,患侧肩关节向前平伸内旋,患侧上肢和躯干呈90度角,肘关节尽量伸直,患侧下肢膝关节略为弯曲,臀部伸直。②定时健患侧翻身训练。③早期坐位平衡、健患侧起坐练习和站立训练。④床头移动训练,重心转移、床与轮椅间的转移。⑤跨步步行及平行内杠步行训练。⑥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系鞋带、用厕、洗澡、进食动作等)。
1.3 效果评价指标 两组患者均于干预前及干预14日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进行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BI)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完成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干预后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同干预前比较均明显改善,干预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康复护理是康复医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而发展。康复护理是除包括一般基础护理内容外,还应用各科专门的护理技术,对患者进行残余机能的恢复。研究认为,脑卒中的最佳恢复期是3个月以内,有效恢复期是6个月。康复护理是基于脑的高度可塑性理论和大脑功能重组理论,功能再训练是中枢神经功能重组的主要条件[]。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干预组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53.
[2] 韦世友,王炎林,杨小华,等.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神经功能重建的影响[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06,1(4):219-220.
老化是有机体不可避免的自然变化,人的老化始于胎儿期,而后持续直至死亡。老化的速度在成年时进展得较快,不同的组织、器官、系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老化,但其老化程度各有不同,且根据个体的功能差异而有所区别。老年人如果能重视对身体健康的管理,并给予身体应有的呵护,使身体对老化所造成的机能、心理、社会发展等的影响具备最佳的适应状态,就能够健康、愉快地度过晚年。笔者从事老年护理工作10余年,现将心得总结如下:
1 老年人康复护理的意义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准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人的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对中老年人的康复护理,应当考虑到他们自身的特点。
1.1 了解和掌握老年人伴随年龄增长所带来的机体各系统生理功能出现的不同程度的降低,这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
1.2 深知老年性疾病具有病程较长、并发症多、恢复慢的特点。
1.3 生理上的老化对老年人心理的影响和改变:他们会因身体功能的低下,导致其他各个方面能力的低下,如思维能力、判断能力、生活能力以及应对各种刺激的承受能力。
1.4 无论是疾病的治疗与预防、健康维护、心理支持,还是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获得等,都离不开康复治疗与康复护理,而老年人和儿童一样,比成年人更需要呵护。所以,康复护理在老年人的康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老年人康复护理目标
2.1 注重健康的维护,预防疾病和意外伤残的发生。
2.2 给予心理支持,减少或避免精神和心理上的伤害。
2.3 配合治疗实施护理措施,促进疾病的痊愈。
2.4 预防并发症,缩短病程,减少痛苦。
2.5 提高ADL的自理能力。
2.6 给予健康管理指导,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进其尽早回归家庭和社会。
3 老年人身心变化及其康复护理要点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是由多种原因导致动脉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脑部血液供应障碍、脑组织缺氧甚至坏死,进而引起神经功能障碍,其发病率和致死、致残率均较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1]。有资料报道[2],70%及以上的脑梗死患者可遗留瘫痪、失语、失用等残疾,其中偏瘫是最常见后遗症之一。我院在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基础上,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辅以中医康复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康复治疗效果,现将研究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偏瘫住院患者62例,均参照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梗死诊断要点[3],并经头颅CT和(或)MRI证实。所有患者均首次发生脑梗死、意识清楚,有肢体功能障碍,排除大面积脑梗死、严重认知功能障碍、语言障碍、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患者。其中男32例,女30例;年龄42~63岁,平均年龄(53.2±5.9)岁;病程3~18d,平均病程(9.9±1.4)d。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中医康复护理干预组(简称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患者治疗前均知情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及肢体功能、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模式。干预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中医护理干预模式,具体方案如下。①情志护理:通过说理疏导、劝说疏导、移情相制、顺情从欲、气功调神等中医情志护理方法,消除患者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及心理压力;通过谈心、释疑,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等方式,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利于脏腑、气血功能恢复,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②中医康复护理:对于中风急性期患者以按摩为主,辅以针刺治疗,按摩主要以伸、拔、扳、按、揉、擦等手法在患者颈项、肩部进行,针刺选取的穴位主要包括水沟、风池、大椎、天柱、内关、太冲、曲池、合谷、三阴交等;恢复期患者以针刺、电针、艾灸为主,辅以推拿按摩,推拿按摩部位主要集中在患者存在神经功能缺失的部位。
1.3 评价方法 分别于进行护理干预前与干预结束后,采用简化Fugl-Meyer(simplified Fugl-Meyer assessment,FMA)运动功能量表评分,进行运动功能的评定,上肢66分,下肢34分,满分为100分,评分越高,肢体运动功能恢复越好,疗效越好[4]。
1.4 疗效评定标准[3] 采用痊愈、有效、无效三级疗效评定标准。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颈、肢体功能活动恢复正常,生活自理,能正常工作和学习者认定为痊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均有明显好转,颈、肢体功能有所改善,生活基本自理,能参加一般的工作和学习者认定为有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未减轻,颈、肢体功能未改善,甚至加重和死亡者认定为无效。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χ-±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FMA评分差别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FMA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干预组提升更为显著,与治疗前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差异均较为显著,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干预组31例患者中痊愈20例,有效8例,无效3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0.32%;对照组31例患者中痊愈12例,有效12例,无效7例,临床总有效率为77.41%。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梗死属祖国医学中“中风”范畴,其基本病因为,血瘀内阻,血行不畅,气机不通,宜以益气化瘀、活血通络为主要治则[5]。中医情志护理可消除患者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及心理压力,可使气血运行顺畅,利于脏腑功能恢复正常,中医针灸及推拿按摩可以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疏通经络、调畅气血、纠正气血逆乱,从而增加患者脑部血流量,加快血液运行速度,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基础上,辅以中医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进行治疗与护理,临床疗效显著,与传统护理模式比较,差异显著。
此外,显著提升脑梗死偏瘫患者FMA评分,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从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 胡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9):726-727.
中风又被称之为脑血管意外、脑卒中,主要是指因各种因素导致急性脑血流循环出现障碍,从而引起局限性、持续性或者弥漫性脑功能缺损。中风本身具有高病死率、患病率、高复发率以及高致残的特点,即便是成功挽回患者的生命,但患者也多伴随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属的日常生活质量。为此,采取积极有效的康复护理措施,帮助患者改善肢体功能,是目前中医康复研究非常重要的研究。我院在中风患者康复护理中,通过运用中药熏蒸联合穴位盒灸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我院为2014年1月-2016年6月接诊中风住院患者中选取42例,所有患者均根据《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中相关要求确诊。按照随机数字排列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21例,女性9例,男性12例,平均年龄为(64.28±2.57)岁;观察组21例,女性8例,男性13例,平均年龄为(65.11±2.2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为两组患者提供相同的基础护理,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其中医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给予其中药熏蒸联合穴位盒灸康复护理干预,具体操作方法:
1.2.1中药熏蒸
根据患者个体差异行辨证分型,并结合不同证型给予不同的熏蒸方。气虚血瘀证采用补阳还五汤,风痰瘀阻证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阴虚风动证采用镇肝媳风汤,风痰上充证采用天麻钩藤饮,痰热腑实证采用星蒌承气汤。操作方法:每日对患侧肢体进行1次熏洗。护理要点:在熏蒸过程中避免温度过低、过高,特别是合并有肢体障碍的患者,因其患肢多表现为麻木状态,对温度的敏感性非常低,故熏蒸时尽量将温度控制在(42±2)℃左右;熏蒸时间以(20±5)min为宜,以免过长时间的熏蒸导致患者出现虚脱症状;在进行熏蒸过程中,应注意采取保暖措施,以免出现吹风和受寒等情况,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熏蒸时的表现,若有水疱或者有过敏情况,必须立即停止熏蒸,给予其相应的对症处理。
1.2.2穴位盒灸
根据患者患肢情况,上肢障碍取曲池、内关、手三里以及合谷为主穴,下肢障碍则取阳陵泉、足三里以及三阴交为主穴。另随证型行穴位加减,气虚血瘀证增加血海、气海,风痰瘀阻证增加丰隆,阴虚风动证增加复溜、太溪,风痰上充证增加太溪与太冲,痰热腑实证增加丰隆与解溪。操作方法:取燃烧后艾条将其固定在小型穴位盒灸盒中,并为患肢佩戴保护套,以免因温度过高导致灼伤,各穴位需持续进行20min盒灸。护理要点:在实施艾灸治疗前,需为患者解释施灸的主要目的及意义,消除其恐惧心理;在施灸期间需对患者的反应进行密切观察,及时对施灸时间或者灸量做出相应的调整;观察患者是否有过敏症状,一旦存在异常情况必须立即停止施灸;中风患者的体质相对较差,在施灸初期,患者会出现疲倦、低热以及口干等症状,无需采取处理措施,继续施灸之后,症状会随之消失;保证室内通风。
1.3观察指标
采用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定法对患者上肢与下肢运动功能进行测评,其中上肢运动功能测评总分为66分,下肢运动功能测评总分为34分,得分越高即表示其运动功能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以统计学软件SPSS17.0行分析处理,运动功能测评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t值检验,若P<0.05即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上肢与下肢功能测评结果均有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上肢与下肢功能测评结果均有差异(P<0.05)。
3讨论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平均每年有131万人因中风死亡,存活下来的患者中,75%左右均伴随有不同程度的残疾。目前,在中风患者肢体功能的改善治疗中,仍然以康复治疗为首选治疗措施。中医康复护理主要包括推拿按摩、针刺、中药熏蒸以及灸法等,其基于中医辨证分型论治基础上,结合不同证型给予患者不同的康复护理措施,即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中药熏蒸与穴位盒灸是中医康复护理中较常用的外治法,其材料易取,操作非常简单方便,非常适用于中风患者的康复护理。其中中药熏蒸在将药物煎煮后,通过蒸汽对患肢进行熏蒸,促使药物快速渗入到肌肤中,在熏蒸治疗中,大量的蒸汽聚集在肌肤,使其膜理快速顿开,同时因热气的影响,使得毛细血管因此扩张,从而致使其血流循环加速,从而有效改善周围组织的营养,使得机体自身调节功能因此被激发。蒸汽的温热刺激使得毛孔开放,使帮助全身发汗,使得体内的“邪毒”随着汗液排出,故让人感到舒适的同时,也能够达到扶本固元的效果。此外,熏蒸还可实现穴位的刺激,使得机体经气得到刺激,从而使得全身经脉因此调动起来,发挥调节阴阳的效果。药物经过皮肤吸入之后,经由经络血脉系统的调节即可疾病治疗的效果。穴位盒灸结合中风肢体功能特点,取相应穴位,以艾灸进行熏灼,通过温和的热力促使药物吸收,从而达到调和气血,扶正祛邪的功效。
中医认为,在人体脏腑功能中,穴位能够充分反应其体表的特定部位,经络在经过气血的运行通络,具有联系脏腑,沟通表里,湔养脏腑,运行气血的作用。中医认为引起中风主要与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有关,加之受到外邪倾袭,饮酒饱食等影响,使得气血受阻,从而导致肌肤经脉失养。灸通过穴位表面,通过温爽、烧灼,以火的温热热力,伴随着经络快速传导,发挥其阴阳、气血、虚实调节的作用,从而人体平衡得到更好的调节,从而发挥扶正祛邪、疏通经络的效果。为进一步提高中药熏蒸与穴位盒灸应用效果,在施护中,我们根据中风的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熏蒸方剂和穴位,更好的发挥辨证施护的中医康复护理理念。根据结果来看,观察组患者的患肢运动功能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在中风患者康复护理中,通过运用中药熏蒸与穴位盒灸干预,可实现对患肢运动功能的改善,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nursing and routin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function improvement for patients with stroke and daily living ability.Methods 119 patients with stroke were divided into routine nursing group(control group)and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group(experimental group),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nursing,the experimental group in addition to the above also accept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nursing,After comparing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treatment,one month and three months on the lower limb function and ADL score.Results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of P
Key words:Stroke;Rehabilitation nursing;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脑卒中又称急性脑血管病,是一组急性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疾病,以起病急骤,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为特征。脑卒中患者可出现运动、感觉、言语、认知、颅神经功能方面的障碍[1],脑卒中具有发病率、致残率高的特点,中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其中70%~80%的脑卒中患者因为残疾不能独立生活[2]。康复护理是在康复医学理论指导下,围绕全面康复的目标,护理人员密切配合医生及其他康复专业人员,综合运用护理理论技术,帮助康复对象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的专业护理[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2013年12月119例脑卒中住院患者,其中男70例,女49例,年龄44~76岁,平均(63.2±0.8)岁,其中51例行手术治疗,全部患者经CT或MRI检查,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标准[4],将这些患者分为常规康复护理组(对照组)和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组(实验组),两组分别为60例和5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变性质、程度、肌力、是否手术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和基础康复护理,包括药物、心理护理、功能训练、中低频脉冲电治疗、康复教育及合理饮食及休息护理指导,实验组在常规康复护理的基础上,指导患儿服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的中药及针灸、穴位注射、中药外敷、熏蒸、按摩推拿治疗。脑卒中的康复治疗一般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不再发展后48h开始[5]。
1.3评定 两组患者全部在康复治疗护理前和治疗后第1个月和第3个月进行评价:患者的运动功能用Fugl-Meyer评价法评价;日常生活的能力用Barthel指数(BI)评价;比较统计两组患者功能障碍的程度[6]。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全部数据用(x±s)表示,数据资料用F检验和t检验,组间对比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康复护理治疗前后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见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
2.2两组患者康复护理治疗前后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见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对比P
2.3两组患者康复护理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见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
3讨论
医学研究发现,脑卒中的主要危害是因为脑出血后形成血肿,出现"占位效应",压迫周围脑组织,使脑组织缺血、水肿、坏死,导致神经损伤,出现相应的功能障碍[7]。脑卒中患者经过合理的治疗和康复护理,其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都具有一定的重组和代偿能力。这是患者机体功能能够恢复的理论基础,也是康复护理学应用的基础理论之一。脑卒中后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接受及时的康复训练能加速脑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脑细胞的重组或代偿,脑卒中后患者肢体恢复[3]。脑卒中在中医领域属"中风"范畴,中风发病与痰、瘀、虚、风、火等因素有关,气虚血瘀是本病的关键,因此治疗上以补气活血为治则[8]。根据中西医的理论,结合西药改善脑缺血,中药减少"占位效应",改善大脑微循环,减轻继发性脑组织损伤,促使脑神经功能恢复[9]。脑卒中患者在运动疗法、局部的感知觉刺激、作业疗法、认知及言语训练、吞咽功能障碍、心理治疗等现代康复治疗的同时,早期介入中医的针灸、推拿按摩、穴位注射、熏蒸等治疗[10],能更加强调整体观念及辩证施治,有利于中西医互补,结合创新,进一步提高脑卒中的临床疗效[11]。同时,患者在住院期间,护理人员要详细介绍疾病功能康复的重要性,指导家属协助患者进行功能训练的方法、注意事项,常见原因的处理方法,注意患者心理康复,减少患者的孤独感。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和实验组在Fugl-Meyer评分及ADL评分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个月、第3个月均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在第1个月及第3个月上下肢Fugl-Meyer评分及AD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因此认为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更有利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能够为患者各种功能恢复打下良好的基础,减轻患者的痛苦,缩短康复治疗时间,加快患者康复的进程,同时有效降低神经功能残疾程度,提高生活自理程度。早期介入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同时减轻家庭及社会经济和精神负担,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效应。
参考文献:
[1]方善.628例急诊昏迷患者的病因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15):2336-2337.
[2]吴兆苏,姚崇华,赵冬.我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3):236-239.
[3]薛梅,冯娟.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8):132-133.
[4]中华神经内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内科杂志,1996,29(6):379-380.
[5]卢秀红.脑卒中康复护理的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2013,16(10):153-155.
[6]白晶.神经内科护理中关于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观察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8(10):239-240.
[7]王晓兰.脑卒中的早期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0,1(7):64-66.
[8]赵杰,张东生.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塞225例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4:2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