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资源的现状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07 16:23:1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煤炭资源的现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煤炭资源的现状

篇(1)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码] C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2)-10-60-1

1 煤炭运输行业人力资源现状

1.1人力资源素质偏低

在煤炭运输行业仍然存在着所谓"老司机"带新徒弟的旧时代产物,缺少专业多面手,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少,专业技术水平过低,致使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不能适应企业的快速发展。

1.2人才流失严重

煤炭运输企业之间、煤炭运输企业与其它相关运输物流企业之间,竞争加剧,高素质人才流失居高不下,在流失的人员中,大多数是人力资本含量的管理、技术骨干和成熟技工。这是人力资源恶性竞争的结果。

1.3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首先从业人员的绝大部分为产业工人,专业管理人才少。其次,技术工人与普通工人不平衡,生产骨干短缺,普通工人较多。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企业快速轻装发展。

1.4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科学长远的规划

对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传统的人事管理被分割、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机构臃肿、存在职能交叉。依然有旧时的"任人唯亲","小集团护保"现象。没有真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合理配置和利用企业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促进企业的科学发展。建立长期有效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2 煤炭运输行业人力资源的创新对策:

2.1 加大员工培训力度,建立有效地企业内部人才培训机制

在难以吸引外来人才的条件下,强化内部员工的培训,不实为一种节能有效的方法。措施上要减少学历学习,而向本企业急需的专业技术倾斜,尤其应重视对专业技术人员和特殊人才的培养。形式上可以采取在职培训、进修、委托培养等多种多样的形式。

2.2 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人本管理"制度

拓宽引才、选才、育才、用才的思路,全面实行公开聘任,将人才引进企业,只是第一步,留住人才才是根本!为此,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把握住"人本管理"的根本,建立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特点的人才动态管理机制。牢牢把握住人才,控制人才流失。

2.3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科学规划,做到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与企业发展战略统一。

人力资源的规划就要跟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对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经营环境、企业人力资源的分析,以测人力资源的状况,平衡人力资源的需求计划。建立需求导向型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按照市场需求来配置煤炭企业的人力资源;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必须符合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需求。

3 总结:

结合煤炭运输行业的实际,采取积极有效的人力资源策略,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高效率和最优化,加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促进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也只有认真进行职务分析,建立内部培训体系,实行灵活的分配制度,才能解决煤炭企业存在的人力资源管理上的问题,企业才能实现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2)

0 引言

煤炭资源是我国的主体能源,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国民经济发展意义深远。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伴随大量的工程地质问题,如果处理解决不当,对煤炭开采工程带来人员经济损失,影响煤炭正常经济效益。煤炭地质勘查是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提供煤炭资源保障的同时,为煤炭的开发、利用、安全及环境保护提供重要参考信息。煤炭资源勘查阶段开展工程地质评价是十分必要且具重要意义的。

1 煤炭资源勘查阶段评价方法现状

1.1 勘查评价方法手段与设备有较大发展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地质填图,就是将所获得的地质资料基本记录在纸质媒体上,地质勘查人员工作强度大,工作效率低,费时费力费钱。

而如今,地质填图在传统的“老三件(锤子、罗盘、放大镜)”之上增添了“新三大宝”(GPS、计算机、数码相机),实现了地质勘查信息采集数字化、多源信息数据可视化、图件绘制自动化,有效丰富了地质信息,活化了图面表达方式,实现了煤炭资源地质勘查填图过程和填图质量的飞跃。

1.2 煤炭资源地质综合勘查能力的提升

根据我国煤炭资源地形地质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我国地质工作者在科学合理的地质勘查技术手段运用,充分采集各种地质信息数据的基础之上,全面综合研究煤层赋存规律及其开采条件。我国煤炭资源综合勘查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建立起了中国特色的煤炭资源地质综合勘查体系。

1.3 一体化资源综合地质勘查的有效规范

国务院及煤炭资源开发有关部委共同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要求并鼓励煤炭资源开采企业先采气,后采煤,走采气采煤一体化、地面与井下抽气采煤相结合的道路。现有的地面垂直井、多分支水平井抽采技术日益成熟,有效保障了煤炭资源开采的稳定和安全生产。

1.4 煤炭资源区生态评价机制发展

通过运用相应技术并结合地面实际地质调查,研究分析矿区土地环境问题,探究煤矿区沙化、水土流失和植被退化等生态环境、水环境、地质环境等自然环境在煤炭资源开采过程的变化规律,为煤矿区生态保护和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李希霍芬和王竹泉等中外煤炭资源地质学家共同对我国煤炭资源的考察算起,我国煤炭资源地质勘查工作已经发展了一个半世纪。在我国几代的煤炭地质勘查工作人员的不懈追求和艰辛探索下,目前我国的煤炭资源地质勘查评价形成了具有我国煤炭资源地质勘查特色的勘查技术体系,尤其在最近几十年,我国的煤炭资源地质勘查思路越趋明确,技术日渐完善,设备也是越来越先进,科学的综合勘查理论和方法愈加成熟,探测能力和精度大幅度上升,这一切煤炭资工业成就对于指导煤炭资源开采安全高效发挥了重大作用。

2 煤炭资源勘查地质评价问题及方向

2.1 煤炭资源勘查地质评价问题

我国社会经济在持续高速发展,能源需求不断扩大。然而,当下我国的煤炭资源地质勘查工作相较滞后,煤炭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严重制约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

①我国国土面积广袤,各地地质水文各有不同,这给地质勘查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东部地区煤矿区资源接替和深部开采的无法顺利进行;中西部地区复杂地形煤炭资源综合勘查开发难度大且容易引起其他环境问题;聚煤盆地区地质研究手段及煤炭资源勘查技术存在较大局限性。②煤炭开采洁净煤技术的研究和环境保护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③煤炭地质勘查记录信息化程度不足,煤炭现代化开采和安全生产地质问题有效探明程度不足。

2.2 煤炭资源勘查阶段地质评价方向

①要以现代地质理论为指导,依靠科技,整体提升煤炭地质勘查能力创新能力,扩大地质服务领域。②持续有效加强煤炭地质基础研究的同时,加大新资源勘查力度,加大中国东部地区煤炭勘查和深部煤炭开采地质问题研究,西部地区聚煤盆地地质勘查研究评价力度。③以高产高效煤炭工业建设原则,加大煤炭资源综合勘探技术创新力度,力争提高勘查精度、质量和效率,满足日渐增长的社会煤炭能源需求。改善煤炭开采安全状况,促进煤炭开发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着力发展煤炭资源的综合勘探技术,开展新一轮的全国煤炭资源评价。加强洁净煤技术的地质基础研究。加强煤炭资源现代化工业和安全开采地质问题研究。④煤炭地质科技体制改革,确立新型人才机制,创建煤炭地质勘查科技创新平台,努力培育高素质化的符合时展要求的新型煤炭地质勘查队伍。

3 结束语

煤炭资源地质勘查对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意义重大。煤炭资源的工业发展要求煤炭资源勘查阶段地质工程评价起到煤炭资源开采保障者的角色,这也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煤炭工业发展变化,依靠煤炭地质勘查科技进步,早日建立新型煤炭地质勘查体系,对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和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3)

1 贵州省煤炭资源勘探开发现状

1.1煤炭资源勘查现状

贵州省煤炭资源主要赋存于上二叠统的长兴组及龙潭组,广泛分布于全省88个县(市)中,含煤面积超过7万k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40%以上。贵州省煤炭资源丰富,资源总量居全国第5位。埋深2000m以浅的资源总量达2419.6亿t,其中预测的远景资源量为1903.6亿t;埋深1000m以浅的煤炭资源总量为1678.1亿t。经过50年的煤田地质勘查工作,截止2005年底,已发现的井田或矿区331处,累计煤炭资源储量504.3亿t。在已发现的煤炭资源储量中,达到勘探程度的106处,煤炭资源储量112.9亿t,占煤炭资源储量总量的22.39%;详查62处,煤炭资源储量86.7亿t,占煤炭资源储量的17.19%;普查80处,煤炭资源储量48.2亿t,占煤炭资源储量总量的9.56%;预查(找煤)83处,煤炭资源量256.4亿t,占煤炭资源储量总量的50.86%。详查、勘探程度的含煤区域主要集中于六盘水市、毕节地区、黔西南州和遵义市,已发现的煤炭资源主要分布于盘县、水城、六枝及织金、纳雍、大方、黔西、金沙、仁怀、桐梓、习水等地,其余地区多数矿点尚处于预查或普查阶段。

图1贵州省煤炭资源的区域分布

在已发现的504.3亿t煤炭资源储量中,可采、预可采储量91.7亿t,基础储量148.9亿t,资源量355.4亿t。已发现煤炭资源储量的区域分布如图1所示,分布于六盘水市、毕节地区、黔西南州和遵义市的煤炭资源储量约占已发现总资源储量的95.51%。贵州省煤炭资源勘查程度见图2。

图2贵州省煤炭资源勘查程度

1.2煤炭资源开发现状

经2006-2007年的小煤矿整合、调整,贵州省目前共有各类煤矿1494处,设计生产能力14147万t/a,核定生产能力约8700万t/a左右。这些煤矿主要分布在安顺、六盘水、遵义、黔西南、贵阳、毕节、黔南、铜仁、黔东南等州市。按所有制的不同,主要可分为国有重点煤矿、省属煤矿、省属监狱局煤矿和县市及集体个体矿;按生产规模,可分为大型矿井(大于120万t/a)中型矿井(30~120万t/a)和小型矿井(小于等于30万t/a)。省内的煤炭产品的品种较为齐全,气煤、气肥煤、肥煤、1/3焦煤、焦煤、瘦煤、贫瘦煤、贫煤及无烟煤(三号、二号)均有,其中主产无烟煤、贫煤和瘦煤。目前贵州省1494处矿井共占用煤炭资源量101.7亿t,保有资源量84.8亿t。全省尚未占用的煤炭资源量约402.6亿t。

1.3煤炭需求

在贵州省的煤炭消费结构中,大致省内占70%,省外30%。省内的煤炭消费主要集中在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电力行业是拉动省内煤炭需求的主力,冶金、建材行业煤炭需求呈增长态势,化工用煤需求、民用及其他行业煤炭需求呈小幅攀升趋势。根据贵州省“十一五”煤炭工业规划的预测分析,2010年省内煤炭需求量为13392万t。

从目前省外每年对贵州省的煤炭需求结构调整来看,各行业煤炭需求均呈上升趋势。预计省外对贵州煤炭的年需求量到2010年将达到5800万t以上。

短期内,贵州省出现煤炭供不应求的局面已成定势,2010年缺口约4110万t。尤其是动力煤(发电用煤)的供求矛盾将十分突出,2008年动力煤缺口超过3000万t。

2贵州煤炭资源勘查与开发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2.1煤炭资源勘查程度偏低

煤田地质勘查程度总体较低,特别是对后备区和中、深部的地质勘查程度低的问题尤为突出。近几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送”战略的实施,各矿区勘查和开发利用的进程不同程度地明显加快,但整体上讲,煤炭勘查、开发明显滞后于西电东送的火电建设进度,造成电煤供应紧张。

2.2生产矿井煤炭资源枯竭

根据目前矿井的保有资源量和生产能力估算,2005-2010年间,贵州省1494处矿井中有601处矿井出现资源枯竭,年产量4989万t,占目前全省年产量的44.4%;2010-2015年间,将有506处矿井出现资源枯竭,年产量将减少4099万t,占目前全省年产量的36.5%;2015-2020年间,将有168处矿井资源枯竭,年产量将减少1653万t,占目前全省年产量的14.7%。至2020年,目前贵州1494处矿井中,将有1275处矿井,因为资源枯竭而停产,产量将减少10741万t,占目前全省年产量的95.6%。现有生产矿井的资源枯竭问题非常突出。

2.3煤炭生产影响生态环境

在六盘水、毕节等地因采煤而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十分普遍,不仅矿产开采诱发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而且选煤厂排放的废水、废石、尾矿,既占用了大量土地,又污染了耕地和地下水;冶炼厂废气造成空气污染并形成酸雨,既污染土地,又造成农、林、牧、渔业的大量经济损失,对人类的危害也极大。

3贵州省煤炭资源有效保障能力

3.1煤炭资源优度

选择贵州省166处资料掌握较为齐全的勘查区(井田)作为评价单元,煤炭资源量383.9亿t,占已发现总资源量的76%,其中勘探区79个,详查区23个,普查区43个,预查(找煤)区19个。利用灰色聚类分析和层次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建立了煤炭资源优度评价的数学模型及评价体系,对贵州省煤炭资源优度值进行了计算后,将煤炭资源优度划分为优、良、可、差4个级别。优级资源量为可供优先建井利用;良级资源量为通过进一步地质工作后,可供近期利用;可级资源量为可供规划利用;差级资源量为暂不能利用。

3.2有效保障能力存在的突出问题

贵州省潜在煤炭资源有效保障能力大但现实(近期)煤炭资源有效保障能力不足,已发现煤炭资源的开采年限可达111年,而现实煤炭资源有效保障年限仅为30年。煤炭产品开发及利用不配套,生产及利用布局不合理,对矿权设置、井田划分缺乏科学性的研究,对煤炭利用的生态承载能力缺乏科学评估;一些地区可供经济有效开发的资源分布与规模化火力发电、煤化工产业布局不平衡;煤及煤化工等高附加值的循环经济新能源基地建设严重滞后,使得贵州省煤炭利用的环境问题较为突出,从而影响了相当部分煤炭资源(如高硫煤)的经济利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贵州省的煤炭资源有效保障能力的提高。

4提高贵州省煤炭资源有效保障能力的对策

4.1勘查规划与矿权设置优化

应用煤炭资源有效保障能力评价的结果,将“十一五”煤炭资源地质勘查规划的勘探区按实施的先后顺序分为3个批次,将现有规划矿井的地质勘查项目合理划分为2个批次。在现有地质勘查规划的基础上,建议对资源优度较高的织金三甲勘查区、织金文家坝井田北段、织金开田冲、织金阿弓向斜南段、织金戴家田、梅家寨、盘县特区核桃寨井田、水城土地垭矿区等勘查区作为新增项目开展优先勘查,对27个资源枯竭矿井的接替资源勘查项目进行立项。

对综合优度评价等级为优的煤炭资源,亦即可供优先建井的煤炭资源予以优先设置矿权。采取上大压小的措施,加快对大中型矿的建设进度,尽快扭转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局面,确保国家“大煤保大电”政策的落实。对煤炭资源丰富的矿区,根据其煤炭产品的不同,其煤炭工业应有偏重的发展方向,矿权设置时,也应予以考虑。

4.2采用实用先进技术开展煤炭资源勘查

对尚未开发且地质条件、开采技术条件均较复杂的勘查区(井田)建议采用三维地震与常规煤田地质勘探相结合的方法查明构造、煤层等地质条件及开采技术条件;对于地质条件、开采技术条件复杂的已开发矿井,建议采用三维地震与井下物探相结合的方法查明地质构造和开采技术条件、瓦斯突出、水等关键影响因素。

4.3煤与煤层气资源的兼探共采

对于贵州省煤矿区的煤层气开发,应改变单一的井下瓦斯抽采方式,采用地面、井下相结合,地面预采、采动开采和井下瓦斯抽采3种方式并举的立体开发模式,提高煤层气的开采强度和采收率,在掘进采煤前最大程度地降低煤层的煤层气含量,实现煤、气共采。煤层气资源开采难度大、初期投资多、投资回收期长,需要加快开放煤层气勘探开发市场步伐,突破体制障碍,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出台明确、优惠的政策,按照!谁投资、谁承担风险、谁受益∀的原则,吸引国内外优势企业进入这一领域。政府应在政策上给予支持。

5政策建议

5.1矿产资源与环境保护政策

加强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按照循环经济理念,积极采用煤炭资源清洁生产工艺;加强小煤矿的清理整顿,走集约化的发展道路;鼓励高硫煤脱硫利用,实行优质优价,保护环境;建立减少燃煤污染和治理污染的专项贷款基金,大力发展适合省情的脱硫和烟气净化技术;运用经济手段保护资源和环境,积极争取环保基金治理和改善被污染的环境;建立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基金,主要用于煤矿区域勘查和煤矿企业转产转型的资金支持。

5.2促进煤炭资源勘查政策

建议成立省煤炭资源勘查领导机构,统筹协调全省的煤炭勘查工作;实行地质成果有偿使用,调动地勘单位的积极性;建立省煤炭资源勘查专项基金,构建多元化的勘查资金保障;建立煤炭资源勘查工作的准入制度,确保勘查成果的质量。

篇(4)

随着新型能源的研发和应用,煤炭资源的垄断地位不断被打破。但是尽管如此,从2003年至2013年十年期间,煤炭资源在我国能源消耗中仍占有很大的比例,且这种趋势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2014年开始,国家陆续出台了一些新经济政策,从宏观上分析,经济发展速度将被严格控制在一定水平,这一现状使得煤炭市场供需仍表现为供大于求的局面。

一、我国煤炭市场供需情况分析

1.市场供需总体特征

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资源的耗损占据首要位置。现阶段,我国煤炭资源的总开采量与消耗量基本保持同步,煤炭市场供需状况逐渐趋于平稳。由于目前我国主要煤炭生产地和使用地区出现不均衡,加之受到投资、交通运输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多地区煤炭资源呈现出供需失衡严重的情况。与此同时,煤炭资源利用率较低,大量资源被浪费,也是煤炭市场的特征之一。我国煤炭加工、消耗比为2:3,与西方国家的2:1相差甚远,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市场供需失衡现状更加严重。

2.煤炭市场供需现状分析

(1)价格平稳,产能过剩:2003年至2013年是煤炭产量持续增长的黄金十年,以年为单位,2003年是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增长比例达到18%左右。2009年、2010年和2011年三年期间,煤炭资源产量有所回升,主要是受到了投资的影响。2012年至今,全国煤炭资源产量和销量均呈下降趋势,受到供大于求的影响。2013年首个季度之后,煤炭价格开始出现暴跌,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产能过剩,煤炭资源的库存量增加制约了我国煤炭市场的发展。

(2)遭遇困境,影响发展:煤炭市场结构性的过剩趋势一直延续到了2014年,且整个市场供需总量仍然比较宽松,使得煤炭生产企业面临很多风险和困境。2014年下半年,煤炭市场供需逐渐趋于平衡,行业经济运行出现小幅度的回温,但整体运行压力仍然较大。造成这种困境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包括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整、产能超前及大规模不良投资等,而国内能源资源结构的不断优化也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3)环保压力,冲击市场:2013年至今,我国各地区雾霾天气频繁发生,为此各地政府纷纷出台相应的解决措施,并在整个雾霾的治理方案中明确指出了定量化目标,使得煤炭资源成为主要矛头。迫于环保压力,我国能源结构在进行整合和优化过程中,清洁能源所占比例将大幅度且持续增加。实际上,环保压力的影响,不仅使煤炭企业发展受到制约,其下游行业也受到严重的影响。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2015年我国国内煤炭消费所占比例要下降至65%,对煤炭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

二、煤炭市场供需矛盾解决对策

基于以上分析,目前煤炭市场供需形势较为严峻。作为煤炭生产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发展情况,结合市场需要,不断对生产、经营策略进行有效调整,应对新时期新形势的发展需求,不断增加核心竞争能力,在严峻的市场环境中保持可持续发展。

1.调整产业结构,拓展新型业务

针对目前我国煤炭市场发展现状和供需矛盾,煤炭企业首先要对自身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进行不断调整,促进产品多元化生产,努力实现煤炭产品的品牌化,实现市场的良好配置及资源的不断优化。另外,可充分利用煤炭产品尝试拓展新型业务,如煤气、发电等,并根据实际构建能够兼顾钢铁、建筑、电气等具有循环性质的产业链条,进而更好的抵御市场风险。

2.拓宽市场渠道,加快企业重组

运用灵活的市场营销策略,进一步激活市场需求,进而拓展产品的营销渠道。煤炭生产企业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并与钢铁、电力及石化公司组建联盟,学习新型营销方法,积极拓宽市场,进而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实力。与此同时,应加大企业重组力度,发展大型煤矿企业。为此,要做好大型煤炭基地的建设,并进行统筹和规划,做到开发和保护并行。充分利用国家和政府培育、支持大型煤炭企业的相关政策,针对大型基地内部的主要资源,优先为本地区大型企业进行配置,促进其兼并和重组。

3.创新生产技术,杜绝劣势煤炭

为了更好的应对环保压力,煤炭企业应不断对自身生产技术进行改进和创新。例如,可通过洁净煤技术,进一步提高煤炭产品的生产质量和煤炭利用效率。积极开展煤化工业,煤炭焦化、煤气化-合成氨-化肥已成为我国占主要地位的煤化工业。通过发挥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补充国内油、气资源的不足,新型煤化工业在我国有着长远的发展前景。另外,在大型的煤炭企业内部建设相应的选煤厂,对劣质煤产品进行有效排查。同时,对采煤塌陷区做好综合治理,例如土地复垦、植被恢复等。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国煤炭资源仍然是我国能源资源的重要构成部分,并占据绝对的主导性地位。虽然目前我国煤炭资源供需矛盾比较严重,且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但是,作为煤炭企业,在无法改变大趋势的情况下,要进一步对自身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并对生产技术加强创新,为应对影响煤炭市场发展的多种因素做好积极准备。

参考文献:

[1]李宪海.基于政策网络理论的我国煤炭地区绿色发展政策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报,2014,12(01).

篇(5)

税收是国家为主体参与社会再分配的重要经济手段,虽然税后不能操控煤炭企业的一举一动,但却起到了促进煤炭资源调整,保障煤炭供应;保护和集约利用煤炭资源,促进煤炭企业发展壮大;转变煤炭经济粗放式发展,调整煤炭产业结构,应对消费结构升级;优化能源部门的市场化进程等多种功能。一句话,我国煤炭企业发展离不开税收的调控和调节,煤炭企业的税收制度也是政府干预市场的有效杠杆。

一、煤炭企业税收制度现状

1994年税制改革时,我国实行的是以增值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这一新税制将产品税改为增值税,使煤炭企业税收负担相对增加,当年全国范围内的煤炭企业的实际平均税负比1993年一下子陡涨了5.57个百分点。由于煤炭产品属于自然赋存的矿产资源,没有原材料购进,其辅助材料(主要包括采煤用电费用),税改前在产品成本中仅占15%,税改后煤炭产品(因没有原材料购进)的进项税抵扣相对较少,造成煤炭行业税负明显大于其他行业,成为工业领域税负最高的行业。此外,煤炭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双重征收,再加征铁路建设基金,长期积累的税费重叠等问题,更进一步使煤炭行业的经营举步维艰。近年来,随着煤炭市场好转,煤炭销量增加,煤价呈恢复性增长趋势,煤炭企业销售收入增加,增值税负担也随之大幅增加。

由于我国煤矿历史包袱和社会负担沉重,再加上税费负担,大多数企业处于亏损或微利状况,生产经营十分困难。当前煤炭行业增值税负担过重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增值税抵扣项目少,二是煤炭生产中可以抵扣的外购材料、电力费用,在成本中比重很低。煤炭企业进行资产重组、主辅分离后,所得税不能统一汇算缴纳,给企业造成了新的税收负担。一方面,股份制企业利润增加要增缴所得税,而同时存续的企业亏损却得不到相应的补偿;另一方面,存续企业向股份公司提供劳务,要缴纳营业税,进项税却不能抵扣。为保护和促进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目前我国实行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双重征收政策。而实际情况是,这种税收政策并没有真正起到保护和促进的作用,资源税调整资源级差效益的作用也很有限,但却给很多生产经营困难的煤炭企业增加了负担。

二、煤炭资源税将采用从价计征,企业税负增加

税收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公平税赋、调节收入、培植税源,合理的税收制度对增强煤炭企业的竞争力和提高行业受益都有积极意义,而从1994年国家税制改革后,我国煤炭企业的产品税变为增值税,企业税收负担增加,增值税逐渐加重,煤炭行业行业间和行业内不同企业间的税负不公平。

2011年国家能源局在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宣布将研究开征化石能源消费税,并研究对煤炭资源税进行从价计征,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或将于“十二五”期间施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下称《暂行条例》),在2011年11月将原油和天然气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征收比例为销售额的5%~10%。而尽管煤炭资源税仍采取从量计征,但焦煤税额标准由8元/吨调整为8~20元/吨,其他煤种统一为0.3~5元/吨。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目前对煤炭企业所征收的税费包括:煤炭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探矿权使用费、采矿权使用费、采矿权价款等,上述税费只是名义上的税费名目,而企业实际缴纳的税费名目繁多、远不止于此。在煤炭企业看来,煤企目前所承担的税费负担已经不轻,如再改为从价计征,则会进一步增加税负。也有观点认为煤企的议价能力使其有很强的成本转嫁能力,一旦税费负担上涨,极易导致下游焦化厂、发电厂成本上升,影响正常生产经营活动,进而影响到国家经济增长和通胀水平。但事实上,煤炭企业自身对于成本传导却并不乐观。目前国内电厂、钢厂等下游企业库存很高,导致煤炭需求萎缩,加上国家发改委对2012年煤炭价格涨幅进行了严格限制,因此如果在今年改为从价计征,则煤炭企业很难将成本向下游传导。未来两年由于宏观经济低迷,煤企也会面临同样的情况。

篇(6)

关键词:煤炭资源税;财政效应;从价计征

Key words: coal resource tax;financial effect;ad valorem

中图分类号:F81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4-0015-04

0 引言

建立科学合理完善的煤炭资源税制度,有利于实现矿产资源优化配置,发挥煤炭资源最大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根据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态势和煤炭产业的现状,可以明确地知道,煤炭资源税的完善迫不及待。我国煤炭资源税费制度总体结构不合理、主体税种资源税制度设计存在缺陷、现行煤炭资源税费制度缺乏对矿业活动的政策激励措施等问题。要科学构建煤炭税费制度体系,改革与完善资源税制度,建立煤炭资源税费激励机制等政策。煤炭资源是个夕阳产业,如何借鉴国内外经验,对本国煤炭产业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合理的建议成为重点。为此,煤炭资源税的不断创新,煤炭资源税的体系化和制度化成为本文的重点。

1 煤炭资源税改革的背景

1.1 煤炭产业面临的现状

1.1.1 煤炭资源在我国的重要地位

煤炭是一种地下矿产资源,是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经过复杂的一系列反应形成的,其形成有特定的原因,它有着广泛的用途,在世界能源历史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在我国亦是如此。

中国有悠久的煤炭历史,煤炭在中国有数千年的利用历史。中国古代文明遗址中,发现了许多工艺品,精美绝伦。煤这一名词首次出现在古中国明代书籍中,这在世界上是最早的。因此,可以说煤炭和古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现在虽然煤炭的重要位置已被石油和天然气所替代,煤炭的能源地位大大下降,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煤炭资源消费在我国仍占据重要地位。

1.1.2 金融危机的冲击

自2008年金融危机年以来,我国煤炭经营状态和形势持续下行,绝大多数煤炭企业遭遇了多年以来少有的经营困境。金融危机对我国煤炭产业带来严重影响,煤炭大量积压,煤炭价格持续下降,煤炭产业利润普遍下降,煤炭产业进入寒冬。

1.1.3 煤炭外部市场萎缩

一方面,随着非洲、拉丁美洲煤炭资源开采量日益增加,技术进步,再加上劳动力成本较低,对中国煤炭出口造成巨大压力,国外市场萎缩;另一方面,石油、天然气和核能以及风能等新能源利用率提高,使得煤炭能源消费比例下降,造成国内市场空间压缩。以下就从煤炭的市场价情况、国内外贸易变化、煤炭市场集中度三个方面并结合供求关系变化对我国煤炭产业现状进行扼要的分析。首先,煤炭产业发展已经达到高峰期,进入衰退阶段;其次,国外主要消费的能源是石油和天然气,煤炭利用对环境造成很大污染,所以煤炭在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所占消费比例小,造成国外市场小,煤炭对外出口下降;再次,煤炭产业主要集中在中国等不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基本完成了产业升级,对我国煤炭产业造成巨大压力。供求关系不平衡是造成煤炭价格下跌的根本原因,即市场需求不足,而我国目前煤炭产能过剩。近年来,全国许多地方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煤炭资源产能过剩的状况,尤其是和陕西煤炭积压严重,对我国整个煤炭产业带来严峻挑战,影响国民经济。从这个角度说,煤炭资源税改革必将成为重要的一环,是加快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1.2 世界能源消费结构调整

1.2.1 中国周边地区市场分析

蒙古国、俄罗斯、印度、中亚地区和南太平洋的澳大利亚是中国相邻国家或地区中的重要产煤国。俄罗斯和澳大利亚煤炭资源开发较早,煤炭存储量较丰富,给我国带来较大挑战,因此,我国有必要改革煤炭税费制度,促进煤炭经营的市场化,优化煤炭的使用率和利用率,大力提高煤炭产业的经济效益。蒙古国和印度煤炭已探明储量丰富,加上劳动力成本较低,导致煤炭价格较低,对我国煤炭产业产生影响。所以,现在中国煤炭产业必须升级改造,煤炭资源税改革首当其冲,不可回避。

1.2.2 环境的负面影响

煤炭资源的环境问题非常突出,这也是煤炭资源税改革的重要原因。煤炭资源型城市的概念是指以煤炭资源开发为经济支柱的能源城市,一个城市中的所有产业,其中煤炭业所占比重最大,该城市就成为能源城市,淮北市就是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但煤炭资源型城市在煤炭开采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空气污染严重,即煤炭资源城市在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粉尘颗粒,也会有许多有毒气体,例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这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粉尘和小颗粒会是由爆破和瓦斯爆炸引起的,有毒气体是由煤炭燃烧导致的。改变地貌,地面沉降,即煤炭资源开发会毁坏地表植被,使植被覆盖率下降,同时地下被挖空,造成地面下沉,地下水下沉,并且会导致土地沙化,还会危害到地面的桥梁、道路、各种建筑、河流和公众的财产。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是山区和丘陵地区煤炭资源开发导致的。因此,对于煤炭资源型城市来说,不断创新改革才是出路,转变经济发展形势,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是解决之道。造成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有:煤炭资源的破坏性和掠夺式开发,对环境造成危害;只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生态利益;相关环境法律法规不健全,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1.2.3 煤炭资源税不合理

税收是国家或政府获得收入的主要形式之一。煤炭资源税属于税的一种形式,对煤炭产业的发展起关键作用,煤炭资源税改革是加快煤炭产业发展的必要举措和重要手段。但是目前中国煤炭税费制度存在严重问题,必须不断探索和深化煤炭税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合理完善的煤炭税费制度。当前,中国煤炭资源税改革的重要原因和必要性在于: 市场需求量小、污染严重和产业利润缩水,清洁能源的快速发展与产能严重过剩。这三点是外部原因,最重要的是自身原因,即煤炭资源税费制度不合理,也是直接原因。

2 煤炭资源税制度改革对我国的影响与作用

2.1 煤炭资源税改革的政治作用

煤炭资源税税费制度改革有利于维护国家拥有煤炭资源所应当具有的正当权益。国家获取煤炭资源税费收入是有法理依据的,不是凭空产生的。我国在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相关的法律和法规,比如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这部法律中明确规定了矿产资源开发的相关法律条文和相关条例,使煤炭资源开发有法可依,煤炭资源开发的同时要求保护环境,这有利于保护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①

2.2 煤炭资源税改革与完善的财政效应

煤炭资源税改革有助于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人。由于内需严重不足再加上我国国内产业结构不合理、煤炭资源产能过剩等等问题比较突出,许多产业停产甚至破产,造成我国地方各类税收收人严重不足,同时地方政府没有发行地方公债的权力,地方政府财政能力有限。在我国现今体制下,按照有差异的自然资源种类划分,除了海洋石油税收入归属中央政府(进人中央政府固定财政税收收人)外,其它资源税收益划归地方财政收入(进人地方政府固定财政税收收人)。煤炭行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增加人们的收入。

2.3 煤炭资源税改革的技术效应

煤炭资源税改革会促进企业创新开发开采技术,提高煤炭回采率,有助于减少煤炭资源浪费。目前,大量煤炭资源销售价格都与国际价格水平基本接轨,煤炭价格受国际经济大环境影响波动,因此可以采用国际煤炭标准价格。煤炭资源税改为从价计征后,炭税率的标准大大提高,必须提高煤炭资源重复开采率,减少浪费,有利于提高煤炭资源利用效率。技术进步的最大作用是减少煤炭资源开发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获取最大的利润与经济效益,使煤炭行业走向创新道路。

2.4 煤炭资源税改革的产业效应

煤炭资源税改革有助于促进我国煤炭产业优化升级,带动整个产业链条的完善,进而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煤炭资源税改革可以规范煤炭行业的市场秩序,使市场发挥其作用,以达到产业结构升级的目的,有利于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减少重工业所占的比例,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也有利于我国产业更好的走出去,提高我国经济的对外竞争力。煤炭资源税改革的自身效应,煤炭资源税改革的自身效应重大。煤炭资源税改革首先会促进煤炭业自身的优化和升级,其次会增强煤炭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3 煤炭资源税改革存在的困难

3.1 煤炭资源税的税费关系调整难度大

煤炭矿产资源的开发不但要支付各种税费和杂费,而且要缴纳矿产资源开采税。煤炭矿产资源补偿费、探矿权费用、采矿权收取的价款和使用收取的税费都是依据各种税法应收取的费用,同时涵盖依据各省级、自治区,直辖市法律法规收取的基金和其他收费,并且包括省级以下各个地方政府设定的涉及煤炭各收费项目。由于它涉及到的利益主体相当多,税、费的改革将重新划分部门利益、中央与地方利益分配和省、市、县、乡利益分配问题,具有深远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明确煤炭税收入性质,建立全社会代际公平、全民共享、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收益分配机制上看,简化煤资源税、费是最佳选择。煤炭资源税的目的是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保护和调节矿产资源开发,更好的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做到煤炭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为民服务,促进社会和谐。

3.2 煤炭资源税税率研究的细化难

煤炭资源税改革过程中,即使现在已经实现了从价征收计费制,但是保留其中的细分税税率的差别化制度,发挥该制度的分层调节作用,依旧是必要的。具体而言,从节能减排的角度,应积极鼓励高品位煤炭的开采。从环境保护治理开发的角度,低品质和煤层浅的煤矿尽量保护,因为开发成本太高。我国政府应制定一套统一规则和标准,比如高品质优良煤炭品种必须承担高税率,而那些低品质带来的环境污染外部性可以通过设立环境谁污染谁来解决,资源税征收不应过度。根据我们以上的分析,对煤炭资源矿产的价格折算系数和资源税税率的设定都应该由省级部门决定。

3.3 煤炭资源税改革的市场价格难以确定

总体上看,我国煤炭资源税改革为什么会迟迟没有进行,一个原因是煤炭资源税改革极有可能会对矿产煤炭价格产生冲击,从而影响全国用电价格,对相关制造业产生巨大影响。只有完全整合这些产业,更好地发挥产业群的效应,使市场通过价格来规范煤炭行业。大体上看,资源税改革对第二产业影响要大于轻工业和农业,对工业产生影响远高于服务业,对传统机械制造业影响高于软件设计等等高新技术工业,煤炭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是我们最终的目的。煤炭资源税改革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只有及时推进税费体制改革才能抓住机遇,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更好地实现煤炭资源税改革的宏伟目标。

3.4 煤炭资源税改革的阻力大

煤炭资源税改革起步较晚的原因之一是煤炭资源税改革面临重重阻力。煤炭资源税改革阻力重重的原因是人们担心煤炭税的改变会侵犯既得利益。此外,税制很不完善,即税费轻重、税费结构都不合理,存在很大问题。一方面,党和政府提出必须加快煤炭资源税改革,改变不合理的税制政策,建立健全合理的税制体系;另一方面,煤炭行业税制体系僵化,存在大量问题,该行业既得利益者惧怕改革,不愿意变化。

4 煤炭资源税改革的对策

4.1 改革煤炭资源税计征方式

煤炭资源税计征方式的转变至关重要,即将煤炭资源税由从量定额定量征收改为从价定率定价征收。大大增强煤炭资源税的宏观调控能力是从价计征煤炭资源税收到的重要效果。从价计征将税收与煤炭产业的市场销售价格直接挂钩,有利于建立合理的煤炭资源市场价格,有利于通过税收的调节作用调节资源利润分配,有利于市场通过市场价格传导体制增加资源原产地政府的财政收人,适度恰当补偿资源地区之间利益,西部地区得到其相对应的应得利益。从量计征到从价计征是煤炭资源税征收的一项重大关键转变,有利于规范煤炭产业的发展,有利于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和结构,有利于保证国民经济运行,提高中国经济对外竞争力。煤炭税费从价计征到底适不适合,那就要看它是否符合我国煤炭产业的当前实际情况。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的实施需要提供法律制度保障,比如国家出台的《资源税暂行条例》。

4.2 大力提高煤炭税负担水平

煤炭税负担水平是煤炭税改革的重要措施。在着手提高税负上,科学合理完善的税率计划尤为关键。一方面,要想到煤炭开采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巨大损害成本,实现促进煤炭开发的外部成本远低于开采煤炭的收益;另一方面,又不太至于使税负担过高,从而致使纳税人受到损害。为此,建议制定合理的煤炭税费制度,采用从价计征税制,税收税率在5%-15%之间最为合适,同时不断完善创新煤炭资源税计征方式。

4.3 对各种税费进行调整合并

税费的调整是煤炭税改革的基本要求。在当前历史条件下,税费的种类和明目繁多是必然的,这是由于特定的社会背景决定的。然而,这些税费缺少一套统一标准,通常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因此在设计煤炭资源税改革计划和方案时,必须清理整合种类繁多的各种涉及煤炭产业的税费,切实减少煤炭资源产业负担。煤炭资源税相关小税种的精简是必要的,也是较容易完成的。

4.4 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建立合理的分权体制,合理分配煤炭资源税收入。2014年,国务院将淮北矿业集团等大多数央企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继续作为中央财政收人,原因是因为国际原油及其产品价格波动频繁,导致煤炭企业利润收入不稳定,影响煤炭产业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产生影响,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必须严格规范煤炭资源税的使用,要加大煤炭资源税的投入用于环境恢复,保护环境,强化煤炭开采带来的污染治理,改善生活环境,以缩小东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异。

4.5 保证煤炭主产区的经济稳定

煤炭资源税改革会对我国的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对煤炭主产区的影响更是如此。煤炭资源税改革也会对各地区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税负转嫁能力的强弱对各产煤大省产生重大影响。所以,为减少煤炭资源税改革对煤炭主产区的重大冲击,党和政府等相关部门一定要制定有关预防机制,尽量避免对煤炭主产区的影响,保证该地区的经济稳定。煤炭主产区的经济稳定对煤炭业极其重要作用。

4.6 建立健全煤炭税费补贴机制

合理的煤炭资源税费补贴机制是深化煤炭资源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煤炭相关产业进行补贴,防范转嫁成本现象的发生,建立一整套约束机制,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煤炭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煤炭资源税补贴机制是不可缺少的。煤炭资源税费补贴机制的重点是核实煤炭资源税哪些项目需要提供国家财政收入的补助,分门别类,面面俱到,是煤炭资源税费补贴机制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此外,煤炭资源税费补贴机制要求健全相应税法和税规,杜绝不按法律办事的现象发生,坚决抵制破坏税制的行为。

5 结论

当今世界全球经济都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的巨大挑战,因此必须顺应这一历史潮流。我国既有机遇,又面临着挑战,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煤炭资源改革是我国煤炭发展的瓶颈,尤其是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必须加快推进我国煤炭资源税税制改革。资源最优配置是利用资源为人类服务,谋取最大利益,资源消耗核算的最终目的在于确定稀缺性能源对子孙后代的深远影响,最大程度地减少负面影响,扩大煤炭资源的正外部性,实现矿产资源的最佳配置,因此,具有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

总而言之,煤炭资源税改革与完善是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煤炭行业升级的主要方法与手段。我们人类社会要想不断进步,就要不断地与时俱进,面向未来,煤炭行业同样要不断创新。煤炭资源税改革与完善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注释:

①姜涛,朱宝玉,蔡德发,等:《煤炭资源税改革影响分析》载,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32-37。

参考文献:

[1]谢昕,白璐.我国煤炭资源税改革效果、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4(3):22-25.

[2]王顺超.资源税改革对煤炭行业的影响分析[J].会计师,2014(2):23-24.

[3]冯悦.资源税改革对煤炭企业的影响[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22):37-37.

[4]叶青.资源税改革对煤炭行业的影响分析[J].财会学习,2015(1):15-16.

[5]解洪涛,陈志勇.试析煤炭资源税改革中的几个问题[J].税务研究,2014(2):46-48.

[6]毛磊.资源税改革对煤炭企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会计师,2015(3):17-18.

[7]姜涛,朱宝玉,蔡德发,等.煤炭资源税改革影响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32-37.

[8]马喜燕.煤炭资源税现状及改革建议[J].时代金融(旬刊),2014(4):43-44.

[9]李琦,王哲,王玺.煤炭资源税改革对企业的影响[J].中国经贸,2015(4):8-9.

[10]徐润,何杨.煤炭资源税改革的行政主导抑或市场变异[J].改革,2014(1):51-60.

[11]廖玉林.资源税改革影响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J].煤炭经济研究,2014(6):11-12.

[12]红.煤炭经济发展态势与对策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2):19-24.

[13]满影,殷爱贞.煤炭资源税改革对煤炭行业的影响研究[J].甘肃科学学报,2014,26(5):132-136.

[14]王志朴,贾尔恒・阿哈提,吴瑞琦.新疆煤炭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经济对策建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6):20-22.

篇(7)

一、引言

马川(2012)[1]主要通过优化开拓布局,合理布置采区和工作面进而减少煤炭资源的损失量,达到提高煤炭回采率的目的;韩杰(2010)[2]和张海志(2013)[3]主要是通过加强管理和技术设备更新及建立严格的奖惩体系来实现煤炭回采率的提升;赵国浩(2011)[4]主要通过找到煤炭资源的最优耗竭率来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赵国浩还在经济学视角下提出了煤炭资源的最优回采率。本文在赵国浩探究煤炭资源最优回采率的基础上,在政府干预下,进一步探究煤炭资源最优回采率,目的是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与社会效益最大化一致。

二、中国煤炭资源回采率现状

(一)地理条件限制。中国炭资源分布不均,且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比较落后的偏远地区,地质结构复杂,交通不便利,对煤炭开采造成了极大困难,严重影响着煤炭回采率。

(二)“唯利是图”,放任开采。为短期获得高额利润,弃难采易,采厚弃薄,造成了煤炭资源的大量浪费,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三)技术落后。煤炭企业开采规模不一,且小规模煤炭企业生产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低下,导致了煤炭资源的非必要浪费,大大降低了煤炭资源的回采率。

(四)管理不当。由于煤炭企业都是寻求短期利润最大化,忽视了煤炭企业的长远发展,更没有考虑到可持续发展,为更快地获得利润,煤炭企业没有合理优化开采布局,留下很多保护煤柱及边角煤无法利用,造成了煤炭资源大量浪费。同时,由于煤炭回采率的计量和要求指导刚性差,无法对煤炭企业形成有效监督。

总之,通过分析能源结构及煤炭资源回采率低下的一系列因素,本文的目的不仅是提高煤炭回采率,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找到煤炭资源最优回采率,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与社会效益最大化的一致性。通过建立模型来进一步探讨煤炭资源最优回采率。

三、模型建立

本模型是以赵国浩在经济学视角下求解煤炭最优回采率的基础上建立的,通过引入政府激励因素而量化形成的。其基本假设条件如下:

a)煤炭资源可开采量是一定的,假设为Y,t;

b)煤炭资源回采率的提高需支付一定的成本,假设为A(k),成本A是回采率k的函数;

c)煤炭资源单位时间开采量Q(t)与煤炭资源回采率k成正比,且煤炭资源回采率k是认为可控的,则:

Q=kY,(1)

d)当煤炭资源完全开发时,即当Y完全开发,此时政府货币激励为R,R为常数,R>0,则:

r=R/Y(2)

式(2)中,r为吨煤货币激励,元/t;

e)假设煤炭资源开采的各项外部环境成本F(Q)是关于煤炭资源开采量Q的函数,且F(Q)、A(k)是与煤炭资源回采率k近似成指数分布的函数;

f)P为销售煤炭的吨煤价格(元/t),C1为不考虑外部环境成本和提高回采率成本的吨煤成本(元/t)。

假设函数如下:

外部环境成本函数:

F(Q)=∑ni=1Fi(k)=12ak2+b,(3)

提高回采率成本函数:

A(k)=12ck2+d,(4)

式(3)~式(4)中,F(Q)为煤炭资源开采各项外部环境成本函数;Fi(k)为第i项环境损失造成的成本,单位:元,它是煤炭回采率k的函数;A(k)是提高煤炭回采率所产生的成本,单位:元,它也是关于煤炭回采率k的函数,两者都是随着煤炭回采率的提高而增加的,是煤炭回采率的增函数。其中,a、b、c、d是外部环境成本函数与提高回采率函数的系数,且都是大于0的常数。

假设外部环境成本与提高回采率成本之和为C2:

C2=F(Q)+A(k)=∑niFi(k)+A(K)

=12ak2+b+12ck2+d=12mk2+n,(5)

式(5)中,C2为外部环境成本与提高回采率成本之,单位:元;m、n为C2的函数系数,且均为大于0的常数,C2的一阶、二阶导数C2 ′、C2″也都大于0。

在经济学视角下考虑到政府激励的情况下以企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建立函数:

π2=P×Q+r×Q-C1×Q-C2

=(P+r-C1)kY-12mk2-n,(6)

式(6)中 π2 为引入政府激励的利润额。

对π2进行两边求导:

π2 ′ =(P + r-C1 )*Y-mk。(7)

令π2 ′ = 0,即(P+r-C1)Y-mk=0,求得:引入政府激励的最优回采率

k2 * =(P + r-C1 )*Ym,0 < k2 * < 1。

四、结语

中国煤炭资源回采率低下,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经济学角度下分析煤炭资源最优回采率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综合考虑到煤炭开采的各项成本及煤炭企业的销售收益,在经济分析下找到最优煤炭回采率,进而实现煤炭企业净收益最大化,本文在引入政府货币激励这一因素,进而影响煤炭回采率的变化,促进煤炭企业自觉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的意识和效果,在最优煤炭回采率处实现社会与企业效益最大化的有效统一。(作者单位:1.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 山西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项目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173141);山西省高校重点学科建设专项资金项目(晋教财[2012]46号);山西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013081070);2015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晋教财[2015]41号)

参考文献:

[1]马川.关于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的技术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2(12):29-31.

篇(8)

一、引言

环境成本,按照其与环境资产的不同关系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其中自然资源耗减费用是指用货币表现的资源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耗用自然资源的储量。在开采自然资源并形成资源产品的过程中,会耗费各种资源,如能源资源、植被、水等。其数量的减少就属于自然资源耗减,其耗减的价值就是自然资源耗减费用。能源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能源资源开采利用的外部性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即资源耗减和环境污染。我国对环境造成损害而产生的外部性已受到重视,相应的政策措施不断出台,并且治理力度也在逐年加大。但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依然未能很好地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尤其表现在对能源资源耗减成本的忽略上。能源资源耗减的外部性不仅影响能源资源在当代人们中、在不同地区的合理配置,更严重影响了代际分配问题,即能源资源在现代人与后代子孙之间的公平配置问题。由于煤炭等大部分能源资源是大自然在亿万年的演化中形成的,具有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如果在当代被过度开发,就会损害后代同等使用它的权力,从而对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从我国目前的能源现状来看,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占世界煤炭储量的33.8%,生产量和出口量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煤炭在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和重要的战略物资,其消耗量占到全部能源的70% 以上。因而研究煤炭资源的耗减成本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关于煤炭资源耗减的相关理论基础上,以煤炭资源的开采利用作为切入点,运用使用者成本法对山西地区某家采煤企业的资源耗减成本进行分析研究。从煤炭资源耗减成本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出发,对该企业2008年至2011年煤炭开发利用中的使用者成本进行量化分析,并与当地实际征收的资源税费进行比较,以考察资源开采后的价值回收情况。

二、煤炭资源耗减成本理论分析与核算方法

(一)煤炭资源耗减理论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霍特林以“社会净价格(稀缺租金)”来判断开采可耗减资源的合理性。其主要结论是霍特林法则,简言之就是,对于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而言,开采资源的价格增长率必须等于贴现率。在此情况下,开采者对于把资源保存在地下与开采出来这两种选择没有偏好。这一法则说明了,资源不可再生性对资源价格的影响:即使在完全竞争条件下, 煤炭资源价格也不等于边际开采成本,两者的差额即社会净价值就是稀缺租金。Hartwick (1977)曾指出,一个国家在一定条件下, 只有把开采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所得的全部净收入投资于生产性资本,在国民收入中考虑可耗减资源的机会成本, 即核算资源耗减成本,才能做到维持消费水平不变。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可持续发展的度量研究大量出现,随之一些煤炭资源耗减成本的计算方法被相继提出,如净价格法、净租金法、使用者成本法、净现值法、交易价格法、替代成本法和持续价格法等。然而,目前就煤炭资源耗减对国民经济指标进行修正的,仍主要限于联合国、世界银行、世界资源研究所等国际组织及美国、荷兰等少数发达国家。考虑煤炭资源耗减的成本,对正确核算国民经济及合理制定煤炭资源税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税收设计中考虑煤炭的耗减成本, 可使煤炭资源价格能够反映该资源的稀缺程度,从而避免了资源耗减越多国民收入越高的后果。 (2)国内研究。国内高明辉(2007)、唐智和(2005)以净价格法分析了煤炭资源价值。李国平(2004,2007)研究中国煤炭资源的耗减问题时采用了使用者成本法。李志学,张倩(2010)也以使用者成本法研究了中国陕北地区煤炭资源的资源耗减补偿问题。

(二)煤炭资源耗减成本内涵及其范围界定 资源耗减成本是指在经济活动过程中由于自然资源的耗减所形成的成本,也就是自然资源存量由于经济利用而减少的价值。纵观采煤企业的会计核算过程,与煤炭资源耗减有关的项目大致有探矿权使用费、采矿权使用费;探矿权价款、采矿权价款;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本文采用目前大多数学者的观点,即认为真正属于采煤企业资源耗减成本性质的项目有:探矿权使用费和采矿权使用费、探矿权价款和采矿权价款以及矿产资源补偿费。而资源税则不构成煤炭资源的耗减成本, 更像是国家的一项宏观调控职能,来调节目前不公平的社会收入分配状态。

(三)煤炭资源耗减成本核算方法 目前煤炭资源耗减成本的计算方法主要有净价格法、净租金法、使用者成本法、净现值法、交易价格法、替代成本法和持续价格法等。各种分析方法中, 持续价格法和替代成本法都需考虑待未来资源耗尽后,如何估计和选择可替代资源的问题,增加了分析难度和误差,因而很少被采纳(Von Amsberg,1993)。交易价格法需要资源探明储量的交易价格信息,因而也很难用于资源价值的一般分析。净现值法需确定未来矿产资源每期的价值,但受很多因素的制约,此类数据获取的难度大且缺乏可靠性。净租金法的主要问题是其霍特林租金增长率等于利率的基本假定能否成立。此外,应用中常常以平均成本来代替开采边际成本,这样就与净价格法(Repettoetal.,1989)无异。净价格法没有考虑资本的正常回报,而认为耗减是全部资源开采的剩余, 因而会高估资源耗减的价值。使用者成本法最早由El Serafy(1981,1989)提出,该方法具体到煤炭资源的折旧问题,就是现在使用煤炭资源对未来使用者造成的机会成本,即使用者成本。所谓能够无限维持的消费水平,是指煤炭资源开采所得的全部净收入扣除掉使用者成本之后的剩余。关于煤炭资源耗减问题的分析,方法的选取需主要考虑两个方面:假定条件的数量,和数据获得的难易程度。本文利用使用者成本法来估算山西地区某采煤企业煤炭资源的耗减情况,是基于该方法假定条件单一,估计偏差较小,可有效避免高估煤炭资源耗减的问题,及其在实践中便于与微观煤炭资源开采企业相结合的优点。

三、煤炭资源耗减成本计算模型设计及其测算

(一)基于使用者成本理论的煤炭资源耗减成本计算模型设计 使用者成本法令开采煤炭资源所得的各年净收入为 R,其中包括两部分,即可持续的永久真实收入 X 和煤炭资源开采的使用者成本(R-X)。n 为煤炭资源剩余可采年限,r 为利率(即折现率)。用数学公式表示El Serafy 使用者成本法的思想如下:

在此,本文不考虑 r=∞ 或 T=∞ 的极端条件下煤炭资源的使用者成本情况。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经过大规模且长期的开采,山西煤炭已经达到了庞大的开采和生产规模。目前,其煤炭产能的规模为年产量约占全国的1/3,年调出量约占全国的3/4,年出口量占全国的1/2。但是,山西由此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从资源环境方面来说,山西各类矿区采空区的总面积空前扩大,人均水资源短缺、城市大气污染严重。并且,煤炭产能的高度扩大,近年来山西煤炭的可服务年限也在不断下降。基于此现状,本文以山西某家大型采煤企业为例,依据其2008-2011年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数据,分析探讨其煤炭开采后的价值回收情况。本文采用的数据均来自山西地区某大型采煤企业财务报表(2008-2011)及相关一手资料。为取得数据,曾去企业实地调研,并且为完善论文数据,多次通过邮件、电话等方式与该采煤企业财务总监及其助理联系沟通。另外,对于山西煤炭现状的评价及该采煤企业的煤炭资源剩余可采年限的预估,还参考了山西煤炭信息网及中国煤炭资源网的相关数据。

(三)煤炭资源耗减成本的测算 本文以山西地区某采煤企业煤炭开发利用的相关数据为例,应用使用者成本法,考察该企业煤炭资源开采后的价值回收情况。在估计煤炭开采使用者成本D时,需要获得以下数据:售价、生产量、中间成本、工资总额、正常资本回报、资源储量,还有贴现率。由于本文估算的是单一采煤企业的煤炭使用者成本,因而采用了该企业各年的煤炭单位售价。(1)估计煤炭资源的使用者成本。求得煤炭资源净收入后,就可以借助公式(4)计算出应予补偿的煤炭使用者成本大小,并将计算出的使用者成本与当地实际征收的资源税费相比较,很容易就能判断出现行税制是否已经充分补偿该采煤企业的煤炭资源耗减价值。(2)折现率。由于El Serafy使用者成本法中使用者成本对折现率比较敏感,而在折现率的选择上又有很大的主观性,因而本文采用2008年至2011年间央行公布的一年期存款利率波动范围的上下限,即2.25%和4.14%,通过计算这两个利率水平下的使用者成本大小,得出真实值所在的大致区间,而不是随意地采用折现率。(3)开采年限。剩余可采年限T,是根据煤炭资源的剩余可采储量除以当年开采量而得出的。由于该企业当前受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制约,无法较准确地预估企业目前所掌握的和未来可能获得的资源剩余可采储量,并且该项数据涉及企业的机密,目前取得该项数据较为困难。因而,本文假设只要山西省的可供开采煤炭资源没有枯竭,该企业就一直存在并运营。2008年,山西按照当年的煤炭实际产能测算,在已探明的2000米以内的煤炭储量只能够服务70年,所以本文认为该采煤企业的剩余可采年限T为70。通过上述分析,结合统计数据和计量模型可估算出2008年至2011年该企业煤炭开采净收入R 见表(1)。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煤炭资源税费实际征收额。该采煤企业2008年至2011年,煤炭资源收费标准为3.2元/吨。依据2008-2011年该采煤企业煤炭开采量计算出的资源税费实际征收额见表(2)。(2)煤炭资源税费实际征收额与使用者成本结果比较分析。将2008年至2011年该企业煤炭资源税费实际征收额与计算出的使用者成本进行比较,从而揭示煤炭资源税费是否能够补偿其使用者成本见图(1)。由图(1)可见,该采煤企业所缴纳的资源税费只能补偿4.14%折现率下的2008年煤炭使用者成本,不能补偿4.14%折现率下的其他年份及2.25%折现率下的煤炭使用者成本。煤炭资源税费由2008年的5050388.16元上升为2009年的13469082.1元,随后在2010年和2011年有所下降,在2011年下降至11331891.2元。2.25%折现率下煤炭资源的使用者成本由2008年的13134258.64元上升为2011年的169256189.7元,4.14%折现率下煤炭资源的使用者成本由2008年的3644245.263元上升为2011年的46962001.02元。通过比较发现,该企业的煤炭使用者成本远远高于煤炭资源税费,并且两者呈现逐年拉大的趋势。 (3)基于使用者成本的煤炭资源开采税。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山西地区现行的资源税费水平无法补偿2.25%和4.14%折现率下该采煤企业的煤炭使用者成本。由此可见,该地区现行的资源税费水平并不合理。以山西地区该采煤企业为例,通过计算恰好能够补偿2.25%和4.14%折现率下的全部使用者成本的资源税费,得出该企业应缴纳资源税费的合理区间。基于使用者成本的煤炭资源开采税应为见表(3)。

(二)建议 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对不可再生的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合理征收煤炭资源税,并避免税费重复征收的问题。目前我国虽然对于大多数的煤炭开采企业都征收煤炭资源税,但存在税率过低的问题,所以应该适当提高煤炭资源税率,合理征收煤炭资源税,使得煤炭资源开发中的使用者成本补偿到位。并且一直以来,我国煤炭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比较混乱,税费功能交叉重复。针对这个问题,应当合并煤炭资源税和煤炭资源补偿费等其他费用,统一按照资源税的形式征收。(2)在我国煤炭开采行业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中,应统一对煤炭资源耗减成本的核算方法,加强对煤炭资源耗减成本的信息披露。通过在我国煤炭开采行业的会计核算体系中统一对煤炭资源耗减成本的核算方法,可便于不同企业之间进行同类项目的比较,也便于政府及其他单位进行统计核算。并且在类似采煤企业的会计报表附注中,还应当加大对煤炭资源耗减成本的信息披露力度。由于企业需要适应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而对煤炭这种不可再生资源的耗减成本进行补偿,因而加强这一信息的披露,有利于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对煤炭资源耗减成本进行补偿的情况。(3)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体系,还要注意对煤炭企业的环境成本进行系统的分类并采用科学的方法计量。考虑到煤炭资源是一个存量的概念,本文认为对煤炭资源耗减费用的核算可采用存量的方法,即耗减费用按照发出存量的方法计量。在会计处理时,可将煤炭企业的耗减费用看成生产成本中的“原材料”或“直接材料”,从而参照“原材料”项目进行确认与计量。在煤炭企业中,在成本项目里增加一个“耗减费用”项目,可专门用于核算煤炭资源产品耗用的煤炭资源的价值,从而有利于煤炭资源耗减成本的核算和计量。

参考文献:

[1]李志学、张倩:《矿产资源耗减的使用者成本法计量模型及其应用》.《陕西师大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1期。

[2]张帆、李东:《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李国平、吴迪:《使用者成本法及其在煤炭资源价值折耗测算中的应用》,《资源科学》2004年第3期。

[4]李国平、杨洋:《中国煤炭和石油天然气开发中的使用着成本测算与价值补偿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篇(9)

内蒙古煤炭企业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在不断的进步。2011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了2010年全国煤炭企业100强和全国煤炭企业产量50强名单,中国煤炭工业企业100强采用国际通行的排序方式,以企业销售(营业)收入为标准进行排序,50强以煤炭产量为标准排序。煤炭企业有14家进入100强,8家企业入围50强。近年来,内蒙古煤炭工业在政府的重点扶持下,使煤炭生产企业得以快速发展,煤炭工业的主导地位也日益突出,但重点煤炭企业发展水平还很不平衡,煤炭企业的规模较小,产品结构也很单一,人才短缺,管理落后,生产力水平低,这些都制约着煤炭企业的发展。在此次的排名中,除伊泰集团位居19名外,其他的入围企业排名还很落后,这与作为产煤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符。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产业制度,优胜劣汰,加强煤炭工业的建设,使其对内蒙古经济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内蒙古煤炭工业的现状分析

(一)内蒙古煤炭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内蒙古煤炭工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煤炭工业在全部工业中的主导地位日益突出,尤其是2009年以来,煤炭长远的快速增长与其他行业增长放缓并存成为工业经济运行中的显著特点,2009年前11个月,煤炭对内蒙古工业的利润贡献率高达55.7%。煤炭工业总产值和总资产都有很大幅度的提高,增长速度明显,内蒙古煤炭工业的工业总产值增长率从2001年的0.13迅速增长到2008年的0.85,增长速度提高了5倍。

此外,内蒙古煤炭工业也成为带动内蒙古经济快速增长的源泉,对内蒙古的GDP有突出贡献,对内蒙古经济的增长具有直接贡献,并且这种贡献是在逐年递增的。煤炭对GDP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工业增加值对GDP的直接贡献。根据数据显示,2001-2007年内蒙古规模以上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内蒙古GDP的比重由1.62%增加到7.77%,平均占比4.12%。

(二)内蒙古煤炭工业社会发展现状

人力资源是第一生产力,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职工的贡献,因此,职工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格外需要重视。煤炭的安全生产已经是煤炭企业永恒的主题,煤炭企业安全工作的成败直接牵动着全局,尤其在如今可续发展观的思想下,坚持以人为本。近年来,虽然内蒙古煤炭产量在全国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大,而死亡人数和百万吨死亡率所占比例不断减少,全国煤炭生产的百万吨死亡率从2000年的5.71下降到2009年的0.892,内蒙古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从2.9下降到0.052,安全生产水平遥遥领先于全国水平。 同时,内蒙古煤炭工业的科技人员投入不断加大,科技人员比例有所提高,但煤炭工业的总体科技投入还比较低,技术装备水平也不高。

(三)内蒙古煤炭资源利用现状

内蒙古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在可预见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内蒙古都将是我国最重要的煤炭资源战略储备基地和供应基地。内蒙古自2004年开始设立地质勘查专项资金以来,国家已累计向内蒙古投入地勘资金12.1亿元,自治区政府投入专项奖金44.73亿元,从而拉动社会投入投资勘查资金105.73亿元,基本形成内蒙古地质勘查多元化投资勘查格局。同时,近5年来,内蒙古发现和新探明煤炭资源矿产地共212处,大型矿产地有92处,新增煤炭资源储量5100亿吨,通过自治区专项勘查自检项目的实施新增的煤炭资源储量有4046亿吨。此外,内蒙古已查明煤炭资源不断增加,到2010年内蒙古已探明煤炭储量达到7413.9亿吨,居全国第一。

(四)内蒙古煤炭工业生态环境现状

近年来,内蒙古煤炭消费量在逐年的上升,并且增长幅度较大,煤炭消费量从2000年的5739.52万吨增加到2009年的24047.30万吨,增长了158.18%,年均增长率为17.58%。能源利用率也在逐年提高,但提高幅度较小。根据近10年的统计分析表明,内蒙古大气环境污染与煤炭生产和消费有直接关系,二氧化硫、烟尘与废气排放量随着煤炭消费总量的上升而不断增加。二氧化硫排放量从2000年的7932吨增加到2007年的27607吨,从2000年到2009年,二氧化硫排放量增长了330%,平均增长36.71%,烟尘排放量从2000年的7312吨增加到2009年的6737吨,排放量增长了273%,平均增长了30.38%,但近两年,我区开始重视煤炭工业的污染物排放治理,污染物的排放有明显的下降。

二、内蒙古煤炭工业的发展对策研究

通过对内蒙古煤炭工业的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等因素的分析,对内蒙古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如下相关政策建议:

(一)增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促进煤炭工业节能减排

环境问题是影响内蒙古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负面因素,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作用很大。因此,要保证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加强环境保护的力度,减少煤炭工业的污染物排放,真正做到节能减排。

(二)合理配置煤炭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内蒙古煤炭工业的发展一直受传统理念的制约,内蒙古煤炭工业走的是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道路,对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内蒙古煤炭工业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资源问题也是必须要重视的问题,要合理配置有限的煤炭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三)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目前,内蒙古煤炭产业的经济发展状况良好,工业总产值和工业总资产不断的提高,但产业结构还并不完善,对煤炭工业以后的持续发展势必会带来一定影响,因此,要保证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升级。

(四)加强煤矿安全管理,提高科技水平,培育专业人才

社会指标是影响内蒙古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正向指标,对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积极的影响作用,为保持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的加强煤矿安全管理,科技水平是第一生产力,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科技水平,并加强煤炭企业的专用型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l]杨茂生.发展内蒙古煤炭工业的条件和基础[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8(5).

篇(10)

内蒙古是我国煤炭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区域内煤层面积大,分布范围广,煤炭品质优良,易于开采,为我国煤炭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内蒙古按照煤炭工业“十二五”规划的总体安排和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着力创新机制,积极推动转型,促进了煤炭资源产业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 煤炭资源查明储量全国居首

作为我国原煤生产第一大省份,内蒙古已经成为全国主要的能源保障基地。目前共勘查含煤盆地103个,全区含煤面积12万平方公里,煤炭资源远景含量13000亿吨,累计探明煤炭储量8080.65 亿吨。在探明储量中,亿吨级以上的整装煤田36处,查明煤炭资源量居全国第一位。2012年,煤炭产量10.8 亿吨,比 2011 年增长10%,其中电煤占总产量的95%以上。

内蒙古煤炭资源品种齐全,主要有烟煤、褐煤、焦煤、无烟煤,分别占煤炭资源总量的57%、32%、9%、2%。烟煤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鄂尔多斯、包头、巴彦淖尔等地区,查明及预测资源量4161亿吨;褐煤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呼伦贝尔、通辽、锡林郭勒、赤峰地区,查明及预测资源量2336亿吨;焦煤主要分布在中西部乌海、包头、阿拉善地区,查明及预测资源量657亿吨;无烟煤主要分布在西部的阿拉善地区,查明及预测资源量146亿吨。

根据煤炭资源勘探程度,目前具备规划开发利用条件的资源储量为2570亿吨,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锡林郭勒、呼伦贝尔等地。其中鄂尔多斯市规划利用储量1482亿吨,占全区规划利用总量的57.67%;锡林郭勒盟规划利用含量494亿吨,占全区规划利用总量的19.22%;呼伦贝尔规划利用含量294亿吨,占全区规划利用总量的11.44%;乌海市规划利用储量43.24亿吨,占全区规划利用总面积的1.68%。

二 煤炭资源整合取得显著成效

《中国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山西、内蒙古、河南、陕西等重点产煤省份,要以大型煤炭企业为主体,进一步提升产业集中度,促进煤炭资源连片开发;对已设置矿业权的矿区,鼓励优势企业整合分散的矿业权,提高勘查开发规模化和集约化;要继续培育大型煤炭集团,鼓励兼并重组;目标是到2015年形成10个亿吨级、10个5000万吨级特大型煤炭企业,煤炭产量占全国60%以上。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煤炭工业“十二五”规划,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印发自治区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方案的通知》,对内蒙古开展新一轮煤炭资源整合、企业兼并重组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不仅明确了煤炭资源整合、企业兼并重组的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以及企业兼并重组的范围、主体和形式而且提出了较为全面的政策措施。

坚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加快煤炭产业优化升级。通过关闭、淘汰、整合等措施,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促进煤矿与煤矿之间的联合整合。截止到2012年,全区煤矿数量由2005年的1378处减少到目前的598处,淘汰落后产能250万吨,年产30万吨以下的煤矿已于2010年底全部退出了市场。到2013年底,全区地方煤炭生产企业数量将由2012年353户调到80-100户,在地方企业中形成1-2户亿吨级、5-6户5000万吨级、15-16户千万吨级的煤炭生产企业。在进行资源整合的同时,积极推进煤炭机械化改造,目前内蒙古煤矿机械化程度已经由原来的不足40%提高到80%以上,2013年底将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

三 煤炭工业产业转型步伐加快

尽管内蒙煤炭项目的工艺、技术水平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初步形成了“煤电-化工-建材”、“煤-电-冶金”、“煤-电-粉煤灰-氧化铝”等产业链,但却始终处于“卖碳翁”的被动局面。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内蒙古提出不再无限制扩大煤炭生产,今后要把生产规模控制在10亿吨以内,把主要精力转到提高资源利用水平上来。

2011年以来,内蒙古以推进煤炭资源产业转型为重点,积极开展新型煤化工项目示范基地建设,争取到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甲烷气、煤制乙二醇5大国家级示范工程。在推动煤炭资源产业升级过程中,内蒙古坚持以“延链、扩链、补链”的方式发展煤基产业,大力推动技术集成和技术储备,初步占领了新型煤化工的技术高地,已经建成2个国家级工程中心,引进和培育一大批大型企业,围绕煤炭加工利用形成了100多项专利技术,“煤炭―电力―冶金”、“煤炭―电力―多晶硅―光伏制造”、“煤炭―电力―稀土新材料”、“煤炭―电力―煤化工”等7条产业链同步发展,预计这些产业链到2015年可实现工业增加值9000亿元,占内蒙古“十二五”末期GDP的40%以上,带动就业30万人左右。

四 煤炭物流园区建设稳步推进

2012 年,内蒙古煤炭外运量从2001年不足2000万吨猛增至2012年的6.6亿吨,而铁路运力却迟迟没有跟上煤炭产量增长步伐,铁路煤炭运能不足的问题非常突出,公路运量虽然持续快速增长,但很难满足旺盛的煤炭运输需求,导致“京藏高速”等内蒙古境内主要公路大堵车现象频繁上演。在煤炭销售旺季,特别是雨雪天气后,公路拥堵与事故频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治区国民经济的良好运行。

为解决内蒙古煤炭资源运力不足问题,内蒙古进一步加大了煤炭物流园区建设工作力度,并煤炭工业与发展物流仓储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激活民间资本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了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2012 年初,出台了《“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围绕国家煤炭基地建设,通过联合兼并组建一批大型专业化煤炭物流企业,有计划地新建煤炭物流园区。

目前,在煤炭的主产地鄂尔多斯市建成以及在建的具有煤炭物流功能的物流园区三个,分别为阿康物流园区(空港物流园区)、札萨克煤炭物流园区和大路煤炭物流园区。其中,阿康物流园区为自治区级综合物流园区,是一个集物流、交易、会展、保税、信息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型区域性物流园区;札萨克煤炭物流园区包括鑫聚源札萨克镇煤炭物流配送中心和鄂尔多斯市新街煤炭物流配送中心;大路煤炭物流园区项目属于鄂尔多斯市及蒙西煤炭外运前端工程,是一个可以提供综合性煤炭物流服务的物流园区。在自治区主要工业城市包头,建有土右旗大城西煤炭产业园区、东河现代物流园区、面向蒙古国的满都拉口岸物流园区和筹建中的华电蒙能公司大型现代化物流园区。首府呼和浩特建有和林县大红城煤炭物流园区、土左旗晋丰元煤化物流园区和托克托县嘉和煤炭物流园区。在煤炭出区的主要窗口乌兰察布市,建有兴和庙梁煤炭物流园区 (隶属于自治区重点园区乌兰察布综合物流产业园区)、集宁现代物流园区%察右后旗贲红煤炭物流园区以及商都弘达煤炭物流园区。

五 生态环境治理机制不断完善

内蒙古坚持煤炭资源开发与矿区生态环境治理稳步实施,建立健全矿山开发利益补偿和分配机制,全面实施矿山开发保护抵押保证金制度和绿化专项资金制度,坚持“谁开发、谁治理、谁投资”的原则,对煤田火区实行分类治理,截止2012年全区累计投入治理资金209亿元,完成复垦绿化4135万立方米,已发现的238处火区2013年底可基本达到熄灭程度。

六 煤炭安全生产取得重大成效

内蒙古始终把安全生产作为煤炭资源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事故总量和死亡总人数大幅度下降,从2002年166人,减少到2012年的33人;较大以上事故起数明显下降,从2002年的8起、16人减少到2012年3起、16人,且连续两年没有发生重特大事故;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明显下降,从2002年的1.45下降到2012年的0.031,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2012年以来,内蒙古强化监察、严格执法,有力地促进了全区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创自治区历史最好水平,继续保持了全国领先水平。2012年内蒙古煤炭产量在同比增长近10%的情况下,发生事故20起、死亡33人,百万吨死亡率0.031,同比分别下降33%、34%和40%;事故起数连续10年下降,死亡人数连续7年控制在百人以内,百万吨死亡率连续8年下降。这一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认真履行国家监察职责,全年全局共监察生产经营单位1560矿次,矿井监察覆盖率100%。

总结

《中国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内蒙古按照煤炭工业“十二五”规划的总体安排和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着力创新机制,积极推动转型,促进了煤炭资源产业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六个方面对内蒙古资源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综述。

具体而言,作为我国原煤生产第一大省份,内蒙古已经成为全国主要的能源保障基地;坚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加快煤炭产业优化升级;内蒙古提出不再无限制扩大煤炭生产,今后要把生产规模控制在10亿吨以内,把主要精力转到提高资源利用水平上来;内蒙古进一步加大了煤炭物流园区建设工作力度,并煤炭工业与发展物流仓储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激活民间资本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了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内蒙古坚持煤炭资源开发与矿区生态环境治理稳步实施。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还应在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上下工夫。

[参考文献]

[1]苏雅 .内蒙古煤炭产业经济效益研究[J].北方经济,2013(5).

上一篇: 常见网络诈骗手法及防范 下一篇: 公益文化活动策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