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08 11:19:5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论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论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篇(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锤炼中,通过各种民族文化的撞击之后所呈现的思想文化、观念形态。这是包括了中华民族的道德标准、价值取向、政治理想、审美情趣等多方面内容的文化表现,这些具有区域特点约定俗成的意识形态逐渐成为影响和制约人们日常行为和生活的一种力量,甚至可以影响到社会历史的发展。在这期间,逐渐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被代代相传的保留了下来。作为当代大学生,本应该继承和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但目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反应冷淡却是一个令人尴尬的现实。当代大学生缺少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的人文修养、人文素质,缺乏足够的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和教育,这是高校艺术教育的漏洞,长此以往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

传统文化是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通过对璀璨传统文化历史的了解,可以提升自身的民族自豪感。传统文化中的古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中医、汉语、武术、饮食等,其中每一种类都有让人可以引以为豪的艺术人物和艺术形式。比如我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一位圣人孔子。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家思想对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再比如纳西古乐。据考证,这种古乐起源于公元14世纪,它是云南省最为古老的音乐,也是中国或世界最古老的音乐之一。纳西古乐源于汉族的洞经音乐和皇经音乐,相传为宋乐,目前保留下来的只有来源于洞经音乐的那部分。纳西古乐有着一套严格的传承方式,他们遵循以师带徒或父带子的方式,使古乐代代相传,并用工尺谱为媒介以口传心授的方法传教,一直流存至今。

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就足以让当代大学生为之自豪。自豪之余,爱国主义精神也得以加强。在传统文化中我们从小就接受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思想,从最早的儒家思想中便倡导通过礼仪等人文“学问”的学习、熏陶、教化,培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理想,使人成为君子、贤人、圣人这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这种强烈的爱国意识不仅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而且成为保卫民族独立、捍卫民族尊严、促进国家富强的巨大精神力量。这对于新一代肩负着民族兴盛使命的当代大学生,抵制盲目崇洋、自强自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传统文化能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完善人格教育

“中国传统艺术源于‘道’,中国的艺术观就是道德观。中国艺术教育也是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提升是艺术教育的最终表现,也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道德的说法来源于老子的道德经。老子日:“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和王道。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总体情况是积极向上的,但由于一些不良社会环境,以及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化、应试化,一些消极腐朽的东西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都渗透到大学校园,这不可避免地给当代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使一些大学生的思想受到一定的冲击。有些大学生的文明道德修养极度缺乏,道德的认同感不高,对道德认知的程度太低,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出现了严重的脱节现象。還有些大学生重物质而轻情谊,在与人的交往中表现得自私自利、缺乏信任而得不到认同感,对身边的人漠不关心,将自己处于一种孤独、封闭的精神状态,并由此产生了各种社会问题。近年来,大学生之间发生命案的例子屡见不鲜,这不得不说是道德教育的悲哀。所以加强当代大学生的艺术教育是帮助大学生们提高个人素质修养、健全人格的良好途径,而传统文化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中国传统文化中琴棋书画、诗书礼仪无不彰显着“德行”二字。在以往我们日常所学的古文中,随处可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字句。这些爱国忧患意识、与人为善的处世态度,对唤起当代大学生的传统道德意识,愿意主动承担个人、社会乃至国家的责任心和义务心是非常重要的。在传统文化中還有很多艺术形式对道德标准十分明确、一目了然。比如戏剧,对剧中人物的善恶分明细化到了脸谱上。白色脸谱表现奸诈多疑,含贬义;红色脸谱象征忠义、耿直、有血性;黑色脸谱表现性格严肃,不苟言笑,为中性,代表猛智。在这种直观的艺术形式中,道德标准已悄然深入人心了。当代大学生应该认识到道德义务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人生价值的根本体现。每个人想要实现其人生价值,成为一个拥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就必须履行其道德义务。在履行这种义务的时候,需要坚强的道德意志力和良好的合作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使命感,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在健康人格的完善上又得到了一次升华。所以热爱和了解传统文化,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帮助他们提高道德修养,完善健全自身人格教育。

三、传统文化能开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知识创新是高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艺术教育自1996年11月在全国高等院校艺术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的素质教育口号后,已经推行了20多年。艺术教育渐渐被高校所重视,但却总有些不得其法,不知从何入手。其实传统文化就是最好的切入点。传统文化对于创新来说,似乎是“旧”的东西,但“旧”的东西运用得好,就会有好的“新”东西。首先在进行艺术教育时,先让大学生对传统“旧”东西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进行彻底的了解;然后在“旧”东西的基础上把原本的形式打破;最后展示出来的就是“新”东西。

比如新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是台湾著名小说家白先勇先生改编的。昆曲,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糅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昆曲曾经独霸中国剧坛二百年,有过辉煌历史的表演艺术,从上个世纪初,一直遭到传承危机。民国初年,昆曲几乎消失于中国舞台,幸亏有心人士在苏州成立“昆曲传习所”,训练出一批“传”字辈的优秀演员,现已成为二十世纪昆曲薪火相传的旗手。昆曲传承到现在也就是昆剧。青春版的《牡丹亭》里的演员都是新生代年轻的演员,从年龄上来说更加贴近剧中的人物形象。在尊重原著的前提下,白先勇先生改编的版本有青春靓丽的演员、歌剧化的音乐,加上新鲜的舞台设计以及传统考究的服饰,让整个古老的剧种散发出新的活力。他所启用的演员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就是因为他想让年轻的一辈真正感受到传统的魅力,真正热爱这份传统文化的事业。正是他用这种时尚的包装使古老的昆剧“潮”了起来,也真的“火”了。2006年白先勇带着他的《牡丹亭》在美国加州进行了12场的巡演,传统戏曲能在国外如此大规模的演出且场场爆满,创造了我国戏曲史上的一个奇迹。这就是传统文化的创新给“旧”的文化艺术带来了新的生命力。

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大学生在课堂上多接触一些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作品,同样也能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第一,要树立科学的艺术教育价值观。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社会政治稳定、功能协调、价值统合。由于价值取向的这种倾斜,中国教育中的个人目标受到了忽视。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应该是新世纪人的发展的主旋律,因而和谐发展也就成为当前教育的主导价值观。第二,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创新课堂环境。中国的大学课堂,不乏严肃、死气沉沉之类,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连大脑都没放松,创新就更谈不上了。只有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学生才能展开想象,积极思考,与老师互动,形成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及谦虚谨慎、相互尊重的人文精神。

笔者在一次学生课后作业中,要求他们自己搜集并准备民族歌曲的表演。笔者先给大家表演了一首四川民歌后,同学们开始活跃了。有的同学在表演中把民族歌曲加入了新鲜的Rap节奏和动作,打破了民族歌曲中传统的歌唱方法,用通俗流行的唱法来演绎,不仅给民族歌曲赋予了新的活力,而且還学习到了多个民族的歌曲。有些同学甚至将歌曲改编成音乐小品,几个人凑成了一个新的组合来演绎作品。在这次作业中,让大家看到了连他们自己平时都看不到的另一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学生们课后反应很热烈,希望多一些了解传统文化和自己创新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通过这样的学习,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创造能力,還展示了其他各种能力,在操作中提高了综合素质。

四、传统文化的高校艺术教育传承之路,任重而道远

第一,高校艺术教育应得到足够重视。作为面向新世纪的高校教育,要充分认识到艺术人文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的重要作用。很多高校一味注重就业率,忽视了对人文素质的教育。由于对基础艺术教育的不够重视,导致我国专业的艺术人才无论从数量上還是质量上都還欠缺。因此在基础艺术教育的层面应提高认识,加强基础艺术教育。高校应增强师资队伍,提高对艺术教育教师的素质要求,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艺术教师团队,在培养师资的同时也要保证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增加艺术教师的数量,要能应对本校的艺术教育任务。在艺术教育对传统文化的运用方面,传统文化曾孕育了无数优秀儿女,他们那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意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等优良品质对提升学生的人格修养和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在进行艺术教育时应该充分认识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

第二,传统文化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任何一种文化作为一定社会时代精神的精华,它的形成必然带有该时代的烙印,中国传统文化同样也不例外。”传统文化永恒的只是它所包容的文化范畴,而它的内容则由于不同时代的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而历史地发生了变化。在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时候,应该注意时代的特征,要尊重历史、不能割裂历史或不结合国情来看问题。并不是某一个时代的传统文化都是精华,同样也不会都是糟粕。“近代以来,由于历史等原因,中国学术文化造成了大面积的溃败,中国文化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在一步步异化、西化、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客观化、定量化……完全失却了用本土的自己的文字语言去表达。”在这段话应该注意,一方面在高呼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已大振兴并已挤入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时候,另一方面也要防备不会因多元化文化的进入而被冲垮在世界民族之林。

篇(2)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a)-0027-02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任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关键在于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应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载体,落实到教育实践中。而教育的重点则是广大青少年群体。一个人的青少年时期,正是各种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阶段。大力加强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将十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道德素养。

而2009年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也已经指出,中职语文课程的任务就有“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这一要求。

可见,中职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已为必行之势。

1 传统文化与学生专业素养形成的必然联系

专业素养是指社会人在从事某一具体的专业性活动中所应具有的专业素质和修养,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是行业企业之间应对竞争的根本。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指出:“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当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都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来实现自身的发展,这就要求中职生必须具备从事某项专业性工作的专业素养,以增强其完成学业、竞争上岗、在岗创业的能力。

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可以分为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要素。笔者认为,这三个要素皆与传统文化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

1.1专业知识要素

任何一个专业的知识,都包含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专门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是学习专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专业专门知识是从事本专业工作所应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如果说,语文基础知识是中职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敲门砖,那么传统文化作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内涵博大精深、优良的文化”则能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借鉴和参考。比如说,鞋服专业学习传统服饰文化,烹饪专业学习传统饮食文化,室内设计专业学习传统建筑文化,航空旅游专业更不用说,各地的风土民情皆要有所涉猎。还有一些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看似新潮的专业,其实也隐藏着传统文化的影子,比如说计算机专业。当然,计算机专业里所涉及到的传统文化知识,比如说世界上第一个可执行的时序逻辑语言、由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的唐稚松院士主持开发的XYZ系统,其指导思想就是我国传统哲学思想方法。

由此可见,大多数的专业,你都能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出与其相关联的知识部分。因此,学习跟本专业有关的传统文化知识,能够让学生意识到本专业在历史中的文化传承,这在很大程度上将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可能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具有良好的效果。

1.2专业能力要素

这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在当代社会的经济体制下,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的技术人才,应当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因此,专业能力应包括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两个方面。应用也好,实践也罢,都需要将专业知识结合实际工作,运用于实际,指导实际工作,在实践中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并促进对专业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而传统文化是由“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内涵博大精深、优良的文化”,其本身就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下的绝佳产物,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学习本专业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能够很好地指导学生在专业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和实践,从而提高自身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水平。比如说设计类专业中的鞋服专业,通过对传统服装文化中诸如款式、材料、色彩、饰物、工艺、结构等知识的学习,学生的视野可以得到拓宽,设计构思益加丰富,审美品味也获得提高。

1.3创新能力要素

早在上世纪末,同志就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时代,国际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就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对于国家、民族、社会而言,创新是经济竞争的核心,是民族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对于广大职校生来说,创新则是形成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是“建立在一般思维能力和专业及人文知识运用能力的基础上,为适应社会经济生活对本专业职业发展的要求而不断获得增强和发展的稳固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怎样才能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呢?一要具有扎实的知识,二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三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四要具有严谨的思辨能力,五要具有大胆尝试的勇气,六要具有反复实践的耐心。

传统文化中早就有关于“创新”的记载。《大学》中“荀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主张,《周易》中“与时偕行”、“日新之谓盛德”、“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论述,《吕氏春秋》中“世易时穆,变法宜矣”的观点;孔子的“有教无类”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推动中国文化教育事业史上里程碑的改革;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为秦始皇的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有中华民族历经千百年的风风雨雨、却依然屹立于世界之林的骄傲身姿……这一切正是求新、求异、求变革的精神的最好体现证明。当然,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固步自封的狭隘思想,也曾阻碍、甚至是扼杀创新性人才的成长。因此,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能骄傲自大,也无需妄自菲薄,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祖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学生来说,只有在深入钻研、探讨并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大胆吸收最新最先进的科技文化,实现兼容互补,才能实现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比如说设计类专业的学生,鞋服专业、室内设计专业,可以通过对中国传统服装文化、建筑文化的研习,体会作品中蕴含的民族、时代、区域、情感、习俗、道德、审美、科技水平、甚至是伦理秩序的等各方面的特点,找出其中能够真正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本质的元素和符号,利用现代化技术,设计出真正具有个人风格、民族特色、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

综上,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与传统文化的学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无论在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还是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都不能忽略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2 传统文化与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形成的必然联系

中职生在20岁前后就将陆陆续续迈入社会,开始他们的职业生涯。职业生涯的成功与否对于人的一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职业生涯的成功除了取决于学生的专业素养,很大程度上还受到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制约。职业道德素质主要包括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等方面。它是社会道德在职业领域中的具体化、个性化的表现形式,是个体性格特征和道德修养的综合体现。

前任教育部部长周济,曾在2004年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理念,这是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充分展现了当今社会和企业的用人趋势,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才有利于增加竞争上岗的成功率,有利于协调自身与领导、同事之间团结、互助、合作的关系,有利于提高自身工作或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有利于自身事业的顺利发展,有利于维护和提升企业或行业的形象、信用和声誉,有利于促进企业或行业的快速发展,还有利于带动全社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社会社会经济稳定、有序、健康地发展。

《礼记・大学》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千百年来儒家思想中尊崇的信念,个人的自身修养,关系着家庭、社会、国家乃至全世界的安定和发展。而职业道德素质中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就是在个人“修身”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根据古代文献的记录,早在公元前6世纪的《孙子兵法》中就有关于职业道德素质的记载。“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此乃将之德,《论语》中倡导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诲人不倦、各言其志”的思想,此乃师之德;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历史人物更是以其一生的行为见证了“悬壶济世”、“贫富用心皆一,贵贱使药无别”的医之德;还有“童叟无欺”的商之德,“清正廉明”的官之德……各行各业的具有高尚品德的代表人物,其道德行为和人品受到广大人民的称颂和拥戴,逐渐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传统。

不止《礼记・大学》,不止《论语》,文学历史上那些浩如烟海的文学典籍,字里行间,无不传达着人生的感悟箴言,寄寓着社会的道德理想,展示着古人的人格精神。学习传统文化,就是接受中国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熏陶,接受道德情感教育的洗礼。如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孟子“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风骨气节、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宽容、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浩然胸襟……

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学生与先贤们进行心灵上的交流、沟通和碰撞,体验到他们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情怀,促使自己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助于推动职业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加强。也许短期之内并不能显现明显的效果,但我们应该意识到到它的可持续发展性,看到它在培养正确价值观、塑造健全人格的重大意义。目前看来似懂非懂的名言、警句、典故,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将对学生的性格、情感、态度、认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篇(3)

我国传统文化是民族史上多种观念形态、思想文化的总体体现;是由中华文明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风貌的文化;是居住在中华大地上的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优良文化。美术教育的发展,反映了社会文化、经济,思想观念不断发生了变化。在美术教育高速发展的今天,同样看到我国的传统艺术,在社会发展中不断的被边缘化。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我国现在开始注意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宏扬了。在新课程改革浪潮下的高中美术教学,怎样才能做到传统与现代并进?既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又让学生融入现代美学?令人遗憾的是还有很多美术教师只强调学习书本知识,不去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由于我们教育的忽视,传统文化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小。本人经过多年探索,取得了些许心得,现将其总结如下,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在教学准备阶段让传统文化先入为主

教学准备是否充分是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教学准备阶段我除了熟悉教学大纲对教材的要求外,着重考虑的是这些内容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哪些联系。习俗指在一定地理范围或民族中长时间所形成的约定俗成。他们经过世代的相传,慢慢的就变成了习惯。习俗对各地区人民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通过让学生了解各地方的一些习俗,让他们感受到习俗形成的历史,探究它们能够保留下来的理由。习俗有比较稳定的区域性和民族性。在教学过程之中,通过让学生了解一些民族习俗,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的热爱。训练学生用各种手段来进行艺术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们生活的细节都有艺术,有使人进步的内涵。进而去品赏其艺术美。

二、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传统文化的特点具体结合教学实例进行教学

传统文化具有四个明显特点,1.世世代代的相传。中国传统的文化在有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一些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许有一些改变,但是大体上是没有中断的,总的来说是具有延续性的。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所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化有很大的不同。3.具有五千年的历史。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我国传统文化是丰富多彩的,“精深”是说我国传统文化是高深莫测的。传统文化是在经过长期发展形成并保留到现在的、有一定稳定性的文化。本人在教学《桥》这一课时,本节课的大纲要求是“运用立体结构进行纸桥梁模型的制作”。本人在对学生们进行纸质立体构成进行指导的同时对学生们进行如下引导:桥梁的建造在我国古代就是一门娴熟的技术了。赵州桥可以说是代表之作。赵州桥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像这样的拱桥,欧洲直到19世纪中叶才出现,比我国晚了一千二百多年。被誉为“华北四宝之一”。根据史书记载,我国秦代就可以建造桥梁了。通过对桥梁的历史、人文、艺术等方面的探索,激发学生对桥梁的热情。再来进行纸质立体构建的尝试,以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在扩展。让学生加强教材的感性认识。在课堂上本人展示了课前在图书馆、网上查找的资料,各种具有特色的桥,比如桥洞最多的桥;最古老的桥;最早的十字桥……让学生大大的增加自已创造各型桥梁模型的欲望。让学生运用常用工具,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完成纸质桥梁模型的设计、制作。

三、在课堂小结环节中加强知识拓展,延续传统文化的教育

为了使本节课更加精彩,让学生对本堂课的映象更加深刻。最后我给大家说一个关于桥的故事:在一次战争中,有一个设计人员亲手炸掉了他自己设计的一座大桥。1937年发生之后,我国桥梁专家茅以升作出了一个惊醒世人的决定——在钱塘江大桥的建设中在桥墩上留下了一个大洞。在开桥的第一天,桥里面就先埋了炸药,这在古今中外是空前绝后的了。11月16日茅以升得到政府的命令:如果杭州丢失,就要炸毁钱塘江大桥。1937年12月31日下午1点,茅以升最终接到命令:炸掉大桥。下午5点,日军的先头部队已经到来,引线被点燃了。随着一声巨响,钱塘江大桥落入江中。人们不会忘记钱塘江大桥的这一段惨痛经历。有一位学生想为他唱一首桥的歌曲,表达了大家对先人的敬佩之心,将课堂的效果推向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大家都很熟悉。让同学们感受同志豪迈情怀的同时,切切实实的认识到桥梁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之中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民俗等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渗透进去。现在多数学生只喜欢年轻时尚,把传统的东西认为是过时的东西。对于这些现象,我认为只有运用多种方法,在各种场合下让轻年人喜欢我国的传统文化。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对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如果到处散发的是国外所谓的时尚,那么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将会走向虚无。并且会从量变转向质变。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以为我们应该在教授学生美术知识的同时,挖掘民族的人文精神和传统文化资源。在教学中,将美术知识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让学生接受祖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其产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欣赏,感受我国五千年历史的深厚文化底蕴。

总之,美术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的载体,通过美术传递感情是整个人类的文化行为。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宝贵的教育资源。吸收历史长河中的精华,通过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不仅让学生掌握专业的美术知识,还完成了对学生的成人教育、爱国教育。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教学中我们要多角度、多元化的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内容之中。利用美术所独有的文化传承性,让中国传统文化走进我们的美术课堂。在美术课的课堂教学中,向学生呈现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的艺术价值,激发出学生对于我国美术遗产珍惜的情怀和热爱民间文化的情感,让高中生学会传承与保护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篇(4)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方面也有着要求上的提升,加强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就比较有助于这一领域的进一步发展。通过从理论层面,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应用的研究,对实际发展就有着启示作用。

一、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应用价值和应用现状

1、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应用价值分析

我国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文化底蕴方面也比较深厚。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中,将传统文化应用其中就有着积极作用发挥,通过传统文化的融入,就能形成独特的环境艺术设计风格。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也有着诸多价值体现。传统文化对环境艺术设计增添了发展的生命力[1]。在具体设计过程中,传统文化和现代创作的融合,对民族特色的体现就比较突出,能够展现出民族性的优秀文化,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也能起到良好促进作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也能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和谐性得到有效增强。能在传统文化的应用下将设计的作品在文化底蕴方面能得以充分的加强,从而将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就能有效实现。不仅如此,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的传统文化融入,能对设计的含蓄性得以充分体现,将传统文化的含蓄在设计中加以呈现,能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加以体现。

2、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应用现状分析

从我国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情况来看,其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具体谁中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有着仿制的现象。没有注重对传统文化应用的创新性。这样就不能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环境艺术进行有效的融合,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发展也比较不利[2]。还有是传统文化元素的设计作品相对比较少,这就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一定影响。再者,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在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受到西方的一些设计理念的影响比较突出。由于对西方的一些现代环境艺术水的理念盲目的崇拜,就使得在传统文化的应用方面就相对比较少,在设计的作品上比较缺少传统文化的特色。没有对传统文化的美学得以充分重视,在对一些民俗民风等方面的认识还没有全面。这些方面不仅对传统文化的继续发展有着影响,同时也会影响现代环境艺术的设计良好发展。

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应用的重要性和应用策略

1、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应用的重要性分析

将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当中加以应用有着其重要性,在传统的文化发展传承方面,这是民族生存发展的保障。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就有着积极作用,同时也能对现代环境艺术的设计理念以及文化内涵进行丰富化,从而不断的将其自身的艺术价值得以有效提升[3]。我国传统文化和其它民族文化有着不同,在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之后,文化的底蕴就比较的深厚,通过保障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才能将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得以促进和推动,才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上占据优势地位。

2、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应用的策略

将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加以应用,就要能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继承以及创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已经进入到新的阶段,通过传统文化在设计中加以融入,对设计的风格独特性就能得以呈现。在艺术的形式下对传统文化的元素加以应用创新,对弘扬传统文化就有着积极作用,能通过传统文化的精神传递带给人新的体验。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要充分的注重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融入,结合实际的设计内容针对性的选择传统文化元素,这样才能有利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进一步发展。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发展应用要充分重视。一些设计师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提炼进行设计创新,然后和实际的设计情况及时性的加以转化,将文化的精髓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加以展现,就比较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4]。如上海的经贸大厦就是对传统文化元素应用的一个例子,其主要是通过传统的文化和现代的环境艺术设计进行紧密的结合,从而呈现出的新的艺术设计形态,达到了两者的和谐统一。传统文化的元素是多种多样的,可将传统的物件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加以应用,也能起到良好的设计效果。通过东西方的文化结合,将传统事物作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一个重要载体,将现代化的理念在设计中加以应用,这就比较有利于设计的独特风格呈现。在现代环境艺术的设计过程中,就要能对传统文化的意义进行详细考虑,通过将传统文化内涵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加以呈现,就能达到双向的发展目标,也就是既对传统文化有了传承,也能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起到了促进[5]。为能够对设计的要求相符合,就要能够在实际的设计中,对适应的文化元素加以选择,能够让设计的作品呈现出不一样的美。例如在进行陈设设计中,就可通过雕花纹饰以及绘画等传统文化加以应用。

三、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发展,就要能够充分注重传统文化的科学的运用,只有通过多方面的考虑,将传统文化的应用中,和实际设计的目标相契合,将设计者的意图能得到准确的表达,这样就能实现设计的优化目标。此次主要从理论层面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和传统文化的应用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对实际的发展起到一定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彬.从生态文明角度浅谈现代环境艺术设计[J].经营管理者.2015(34)

[2]廖娟.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品牌.2015(06)

[3]msright,Claydies.设计是一个开放词[J].设计.2015(08)

篇(5)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对促进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设置,为提高小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提供了支持,同时也对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形成了有力的促进。为此,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理解,我们应认识到其对小学阶段思想品德教育的促进作用及其重要性。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如何做好传统文化的熏陶

(1)在教学内容选取上将传统文化作为侧重点。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为了做好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学生能够感知祖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应在实际教学中重点选取传统文化为内容,并以此为切入点做好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例如:可以在教材中对涉及传统文化的章节进行重点分析和精讲多练,保证传统文化教学能够得到有效开展,提高教学效果。

(2)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影响和渗透。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除了要正面讲解之外,还要注重影响和渗透,使学生能够在不经意间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从而实现由浅入深的教学。例如:在教学五年级《让诚信伴随我》这一单元时,可以通过给学生讲故事,让学生讨论并续写书中有关诚信的故事,让学生搜集有关诚信的故事,学生讲故事等方法进行教学,学生通过听故事,讲古今中外诚信的故事,以及续写书中故事等方式,明白了“人无信不立”的道理。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应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应采用循序渐进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影响和渗透,满足教学需要。

(3)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在此基础上要想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做好传统文化的熏陶工作,就要从了解学生特点入手,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多的了解传统文化,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进而为提升品德与社会教学质量提供有力的帮助。

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如何弘扬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1)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应将弘扬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考虑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性,为了保证其整体教学效果满足实际需要,应将弘扬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并以此为依据,在教学思路制定、教学方法选择和教学内容选取上下功夫,重点开展传统文化教学,使学生能够获取更加全面的传统文化知识。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应增加传统文化的介绍,激发民族自豪感。为了实现弘扬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的教学目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应增加传统文化的教学比例,应对传统文化部分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并将传统文化作为教学重点,使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应转变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在教学模式选择中,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要想实现弘扬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的教学目标,就要积极转变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模式创新,用较大的篇幅对传统文化进行介绍,并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看,满足教学需要,做到对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篇(6)

1.2对中职教育课程的内容进行完善和丰富传统的中职教育过程中,最常用的教材是与各个专业相关的各项专业书籍,这些内容的简单堆叠将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厌学的情绪。在现代化教育过程中,应该完善教育内容,融入更多传统文化思想内容,将教育生活化作为教育的重要发展途径。在中职教育改革过程中,应该将传统文化理念与教育进行结合,比如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各种与诚信有关的事例对学生进行讲解和分析,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还能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重要性,从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规范,防止出现类似问题。再比如传统文化中对知识的执着追求的精神,也可以作为日常的教育内容,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传统文化精神,加深自己对学习的执着度。

1.3加强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的融合,完善中职教育课程体系当前社会多元化发展的程度逐渐加深,很多学生受外界舆论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在中职院校的教育过程中有必要组织一些有层次、针对性较强的活动,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不断完善教育课程体系。定期组织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教育讲座和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让学生实现自身心理的良性发展,实现自身文化思想的深入发展,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生活以及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及时改正。

1.4加强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应该要进行改革,不断活跃课堂气氛。尤其是对于中职教育而言,加强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改变,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在中职教育中往往会存在一些深奥的词汇,要对这些词汇进行解析,利用比较直白、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加深对各种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认识。另外,为了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传统文化内涵进行理解,在教学过程当中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将课堂主题定位传统文化的某个部分,从而在课堂当中安排学生进行讨论、表演和演讲等,利用现阶段广泛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使中职教育实现现代化,并且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各种传统文化知识以及各个专业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

篇(7)

关键词:传统文化艺术;美术教学;融合;运用

发展以中国元素为核心的创新型美术教育是我国中专美术教育实现自身创新及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史,优秀文化艺术灿若星辰,并随着我国历史的不断发展,其内涵得到不断的丰富。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中专美术教育融合在一起,使其相互渗透,是发展中国元素创新型美术教育的必然选择。

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中专美术教学融合的重要性分析

传承、发扬和与时俱进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立及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各种西方艺术文化思潮不断冲击着我国民众的价值观以及文化观,以中专生为代表的青年主体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很容易受到各种西方思潮的影响,因此,在对其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更需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中专美术教育的融合,在与时俱进中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基于此,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中专美术教学的融合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实践意义,具体表现如下:

(一)对学生独特美术风格形成的促进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水墨画、木版画等不仅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亦是世界文化艺术的重要构成部分,占据着独特的地位。美术教学不仅是绘画理论、绘画技能的教学,更重要的是美术精神以及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教学,而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融合进中专美术教学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更好的解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领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魅力,更能引导其在美术基础理论和绘画技能知识学习过程中逐渐发现中国美、创造中国美,并深入体会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髓,从而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美术风格。

(二)对现代文化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融合作用

中国现代文化艺术的发展既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为基底,又吸收了其它因素,形成了具有现代化风格的文化艺术,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则需要吸收现代文化艺术中的一些精华因素以保持与时俱进。

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中专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中专美术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华,增添美术教学亮点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具有音乐、美术等多种形式,但无论是哪种艺术形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有着其独特的艺术精华。我国古人在艺术上一直追求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精神,反应在文化艺术中即为意境表现,如中国传统美术作品中的松意味着坚韧不拔、梅意味着品节高尚、荷意味着出淤泥而不染等。

(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发展美术教学中国元素

中国元素彰显中国特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艺术的深厚积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既包含有古人的艺术精神追求,亦包含着许多与生活、风俗习惯等有关的文化艺术,如具有明显中国特色的中国结、剪纸等,都深刻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因此,在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融入中专美术教学过程时,既要注重与美术本身相关的知识教学,亦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延伸,将美术教学与实践就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可以融合中国结欣赏及编织、剪纸以及插花等实践性艺术教学方式,即通过开展美术手工课,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深入理解民族文化内涵,以更好的将中国元素融入自身美术学习中。

(三)欣赏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作品,拓展美术教学空间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集中表现。因此,在中专美术教学过程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时,要通过多媒体展示、艺术博物馆实地考察等形式引导学生欣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作品,如引导学生欣赏中国传统写意画中的神似而非形、工笔画中勾勒出的细腻线条、建筑艺术中的天然去雕刻等,以不断丰富美术教学的艺术表现形式,拓展美术教学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帮助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的从多层次、多领域以及多样化的艺术表现空间内丰富自身美术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文化的重要艺术载体,具有明显的民族审美特征,将其适当的运用在中专美术教学中,不仅可以有利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扬,亦有利于帮助学生在美术作品创作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为往后的美术创作及就业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8)

在传统的室内设计教育模式下,教师只注重教材知识的讲解,这不仅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就是人文精神,也就是要求室内设计教育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进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中国传统文化应用于室内设计教育中的必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室内设计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室内设计教育的发展需要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如果我国的室内设计教育不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而是照搬西方国家室内设计的教育模式,不仅无法适应我国室内设计教育体制,也无法满足室内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室内设计教育既需要合理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教育经验,也需要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室内设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文化内涵的人才,满足社会对室内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如果一位室内设计人员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内涵,那其设计出来的作品必定是空洞的,不具层次感的。

二、室内设计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对策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要想把室内设计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就必须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教育中的作用,改变传统的室内设计教学理念和模式。在传统的室内设计教育理念和模式下,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室内设计专业学生动手的机会比较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教学效率低下。在新形势下,室内设计教学中可以合理的融入古典文学艺术,提高室内设计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室内设计教学形式,教师也可以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并集中性的为学生讲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室内设计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室内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室内设计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合理的选择教学内容,在保证室内设计教学知识性的基础上,提高教学的趣味性,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掌握室内设计知识的同时还能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更愿意主动去探索,去学习,并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认识到学习室内设计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各学科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在开展室内设计教学时需要把各个学科联系在一起,互渗互动,把与室内设计教学相关的知识融入到教学中,取长补短,找出各个学科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完善室内设计教学体系。中国国画在构图时需要注意以下因素:一是黑白,二是聚散,三是疏密,四是虚实,五是粗细,六是曲直,七是刚柔,中国国画中的很多因素与室内设计中的对比和调和等都有着及其相似之处,在审美方面也是相通的。谢赫曾经提出过“六法论”内容就是要辩证的看待事物,做到天人合一,室内设计受到“六法论”的影响比较大。除此之外,很多中国传统图案当中的颜色和形象都是室内设计人员可以借鉴的,也是创作的动力和源泉。很多中国传统文化都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也可以给后人带来启迪。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室内设计教学中可以为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这也是室内设计专业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室内设计教师需要拓宽教学渠道,让学生能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更加深层次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把传统的室内设计理念转变为现代的室内设计理念,理论结合实际,运用到室内设计实践中,进而设计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室内设计作品。

(三)做好学科建设。要想把室内设计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就需要做好学科建设,在室内设计专业教学中增加能够弘扬传统文化的课程。如今,我国的室内设计专业包括以下课程:一是《结构素描》,二是《色彩基础》,三是《平面构成》,四是《色彩构成》,五是《立体构成》六是《室内设计原理》七是《专业制图》八是《透视学》,九是《计算机辅助设计》,十是《效果图表现技法》,十一是《室内陈设》。在室内设计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应该增加以下课程:一是《传统装饰》,二是《民间美术赏析》,三是《室内民族风格装饰》,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基础做起,室内设计教学中必须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而且还需要增加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选修课,比如陶瓷等等,这样室内设计学生才能更好的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四)建立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室内设计教学目标。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加,对室内设计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室内设计教学必须建立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室内设计教学目标,明确室内设计教学方向,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室内设计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对室内设计人才的需求。实践教学是室内设计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需要合理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职院校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室内设计专业,但是室内设计教学的内容和结构基本相同,无法体现出室内设计教学特色。高职院校需要结合自身的优势来制定室内设计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满足每一位室内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日后就业奠定基础。室内设计专业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实用性,二是技艺性,三是实践性,室内设计专业必须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完善室内设计教学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要想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就需要构建室内设计理论教学框架。事实上,室内设计专业的理论教学并不是仅仅指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室内设计教师在开展理论教学时可以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理论,充分发挥出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作用,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室内设计教师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取出可以融入到室内设计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整合教学内容。注重中国传统文化与室内设计教学的融合是当代高职院校教学的责任,室内设计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和信息的传达,室内设计专业反应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中国传统文化与室内设计教育的相互融合对室内设计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认识到室内设计教师培训的重要性,定期派遣室内设计教师外出参加专业化培训,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提高室内设计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进而更好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综上所述,室内设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文化内涵的人才,满足社会对室内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传统的室内设计教育理念和模式下,室内设计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室内设计专业学生动手的机会比较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教学效率低下。在新形势下,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室内设计知识的同时还能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更愿意主动去探索,去学习,并把所学到的室内设计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认识到学习室内设计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想把室内设计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就需要做好学科建设,在室内设计专业教学中增加能够弘扬传统文化的课程。高职院校需要结合自身的优势来制定室内设计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满足每一位室内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室内设计专业学生日后就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黄艳丽.中国当代室内设计中对传统文化传承方式的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5

篇(9)

一、 中国现代设计艺术教育中传统文化传播现状

(一) 中国设计艺术市场、教育现状:回顾设计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在中国只有短短的二十几年历史,我们的设计艺术,是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发展而兴起的,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而产生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在商品化经济的大潮中,急匆匆地紧随商品化经济爆炸式的发展,追逐潮流、赶超世界,却无法冷静下来,审视自己的文化,研究自己的教育。诚然,新的设计形式的不断涌现,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设计作品和造就了一批艺术家和设计师,但总体来看缺乏原创性和个性语言,形式与语言一直是在跟着外国走,具体的陈述与表现上也失去了该有的民族人文精神,丢掉了民族的风格和传统的神韵,是令人深思的。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存在空间被改变之后,设计师的责任是重新营造一个适合现代人的人文语境和存在空间,而不是打破重来或盲目模仿、移植。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物质虽然丰富了,但地方文化溃散、传统文化失根、民间技艺失传已成为现实。面对如此的文化缺失,作为传承文化与创新未来,教育是一种重要的力量,应从全民教育入手,从设计艺术教育做起,关注中国传统文化,融本土民族文化资源于设计艺术教育中,探索和建立中国特色的现、当代设计艺术理论和教育,是设计艺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二) 传统文化在当今教育中的传播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根植于中华大地,世世代代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当今的传统文化教育对我国现实的教育体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点中:

1.自强不息的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开拓进取、积极上进。

2.厚德载物的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人格与品质。

3.和谐思维,有利于帮助学生处理人际关系、妥善的与人交往。

4.“以义导利”观点,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5.爱国主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与民族精神。

二、 传统文化教育在设计艺术教育中传播的重要性

(一) 传统文化观念在现代设计教育中传播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即能体现文化的独特性又能彰显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符合东方传播语境下的内在要求,因而在设计所涉及的领域中广泛运用,掌握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优秀的经验,我们才能够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二) 传统文化的元素、形式在现代设计教育传播中的重要性:优秀的设计师需要的不仅仅是设计的技巧,更重要的还包括设计师的修养和对设计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以及对市场的把握,若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与元素的设计则更要求设计师及其设计团队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扎实的修养积累,能够在运用的过程当中抓住精髓,而不是肤浅的搬用模式化得样式与元素。

三、 现代设计艺术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一) 国际化背景下现代设计观念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的传播思考对于现代设计发展起步较晚的国家来说,只有从认识上站在比较高的起点上,才有可能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西方现代设计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确实具有可供借鉴的实际意义,高起点上学习借鉴西方的先进设计后,再进行设计上的创新。民族性是指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设计者应有意识地挖掘民族文化的精神,应将民族文化放在全球的背景上,以全球的视角来俯视民族文化,这样才能设计出全球所认同的精品来,在国际市场中建立有效的传播需要有世界语言的民族文化。

(二) 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 增强文化的归属感: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悠久的历史积淀了无数的璀璨文化宝藏,对于本民族的文化我们应该珍视、继承、发扬,设计师作为不同时代新观念、新思想、新事物的创造者,就更应该对于本民族的文化充满认同与归属,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是文明之根,我们应该把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当做一种责任,一种自豪。这种观念和思想应该渗透到我们艺术设计教学的整体活动中。

2. 设计呈现形式与元素的提炼要具有时代性:人类的审美是存在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的,不同时代背景下人的审美与需求呈现的趋向是不同的,设计师在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不应该只停留在形式与元素的生搬硬套,应该传承文化中的精神内核,以具有时代特征的形式语言表现出来,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的审美特征。

(三) 在设计艺术专业基础教学环境中如何有效建立传统设计艺术的传播。

篇(10)

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和为贵的管理方式和以德服人的人格魅力。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重要影响之一。在旅游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的思想是一致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贵民”亦即“重民”的民本思想启迪我们要重视“人”的作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旅游管理置“人”的管理于重要的位置沿袭了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

(二)以和为贵的管理方式

“以和为贵”的思想源自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以和为贵的管理方式对旅游管理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现代旅游企业管理中,现代旅游企业重“人和”的企业凝聚力恰恰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重要性。除此之外,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也是“以和为贵”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对旅游管理而言,在服务管理上从“条规约束”向“无为而治”的转化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三)以德服人的人格魅力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儒家主张“内圣外王之道”,就是说内有圣人之德,外行王者之政。在这里,圣人的人格魅力起了很大作用。简而言之,就是要做到“以德服人”。旅游企业管理者在进行旅游管理的时候,应注重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自身的人格魅力,以道德榜样来影响他人,尊重员工,处处为员工着想,注意树立自己的人格榜样,这样可以赢得员工的信任与支持。

二.旅游管理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策略

为进一步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促进作用,在旅游管理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一)科学规划旅游地区的文化

科学规划旅游地区的文化,是旅游管理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关键。在旅游企业管理中,我国的旅游资源因地域不同而不同,科学规划旅游地区的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在突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基础上调整优化老城区,是在旅游管理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旅游文化的重要举措。所以旅游管理必须在政府主导下,按照科学合理的原则做好旅游地区的规划。

(二)做好文化旅游基础性工作

做好文化旅游基础性工作,是旅游管理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对旅游管理而言,在文化旅游理念的实施过程中,要广泛开心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工作,对全体社会成员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科学知识、价值功能、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强化中国传统文化在旅游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提高公众的传统文化意识,做好文化旅游基础性工作,促进文化遗产永续传承。

(三)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旅游管理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也至关重要。传统文化旅游是一种全新的、知识含量高的旅游形式,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进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新时期的旅游活动不会局限在观光旅游的初级层次,而是一种多方位多层次的旅游方式,旅游区必须结合我国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开发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旅游新产品,创造和凸显本地旅游的特色,使旅游业的发展拥有持久的生命力。

(四)丰富传统文化的旅游形式

上一篇: 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的区别 下一篇: 能源危机的实质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