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8 11:19:5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数学的美学价值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1-250-02
美感起源于形象的直觉,是对情感的抒发,当你面对某个事物或某个环境时,内心被深深的吸引,就产生了对美的追求和向往。而数学美指因领悟到某种数学对象的内在实质而产生的愉悦感、满足感等。数学美不同于音乐美、艺术美,它是一种更高级、更深层次的美。大数学家克莱因认为“数学是人类最高超的智力成就,也是人类心灵最独特的创作。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
数学的美学价值就在于它的外在美和内在美。数学的外在美表现在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方法的美上。数学的内在美表现在和谐的美,秩序的美,简洁的美,对称的美,逻辑的美,抽象的美上。
数学中的对称美还体现在数学方法的对称上。在数学解题方法中有一个“正难则反”原则,就其意x来说,就是当从问题的正面去思考问题,遇到阻力难于下手时,可通过逆向思维,从问题的反面出发,逆向地应用某些知识去解决问题。一正一反就是方法的对称,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是思维形式的对称。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9-032-1一向以严谨著称的数学到底美不美?若美,那么什么是数学美?在新课程标准下有什么样的教育价值呢?
一、数学美的内涵
数学是美的。数学是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客观存在的实体为数学提供了及其丰富的内容,使它处处充满美的感受、美的鉴赏、美的创造、美的发现,这些构成了完整的数学美。
数学美是美的一种形式,是科学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著名数学家徐利治教授指出:“作为科学语言的数学,具有一般语言文字和艺术所共有的特点,即数学在其内容结构上和方法上也都具有自身的某种美,即所谓数学美。数学美的含义是丰富的,数学概念的简单性、统一性,结构系统的协调性、对称性,数学命题和数学模型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通性,还有数学中的奇异性,都是美的具体内容。”这段话是对数学美的内涵和形式精辟的论述。
从美学和数学角度看,数学美也可以这么说:它是数学科学的本质力量的感性与理性呈现,是一种人的本质力量通过宜人的数学思维结构的呈现;它是一种真实的美,是反映客观世界并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科学美。数学美,不仅有表现的形式美,而且有内容美与严谨美;不仅有具体的公式、定理美,而且有结构美与整体美;不仅有语言精巧美,而且有方法没与思路美。
二、数学美的特征
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数学家都曾以其亲身感受对这个问题有过深刻的论述,认为数学不仅与美学密切相关,而且数学中充满着美的因素,到处闪现着美的光辉。早在二千年多前,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就极度赞赏整数的和谐美,圆和球体的对称美,称宇宙是数的和谐体系。著名数学评论家普洛克拉斯进而断言:“那里有数,那里就有美”。近现代许多著名的数学家对数学中的美更是赞叹不已。著名数理逻辑学家罗素指出:“数学,如果正常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正如雕塑的美,是一种冷而严肃的美。”著名数学家哈代认为,不美的数学在世界上是找不到永久容身之地的。
数学中的美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如美的形式符号、美的公式、美的曲线、美的曲面、美的证明、美的方法、美的理论等。从内容来说,数学美可分为结构美、语言美与方法美;就形式而论,数学美可分为外在的形态美和内在的理性美。
三、数学美的教育价值
数学的美不仅仅需要去体会,还要去学习。“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特别是对于年少的我们。揭示数学美,有利于提高我们钻研数学的主动性,启迪我们的思维,陶冶思想情操,为人生道路的发展提供指明灯。有些时候人们可能不理解。为什么要开数学这门课。数学作为千百年来的一门重要学科,在人类的发展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寓教于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对数的学习是比较机械、枯燥的。如在本章学习之前,教师先提出一个问题,“一张0.01mm厚的纸折叠十次以后,有多厚”学生可以计算得出来。这时又提出问题,“若是折了100次呢?”有的学生或许可以算得出来,估计即为2100层纸厚,为2100=(210)10≈(103)10≈1030,即为1030×0.01×10-6km=1022km,这有1022公里长度。学生都为之惊叹。这一数字只是估计,学生感到有趣,感到好奇,它的新颖奇特在学生的心灵中引起了一种愉快的惊异,趣中孕育着“美感”,进一步为了解决这一繁而惊人的计算,因而追求计算的“简单性”——数学美的表现形式之一,导致了对数学计算方法的产生。学生带着兴趣、美感、追求,开始学习对数运算。
2.具有和谐、对称美的例题,能达到以美启智、提高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对称性,诱发解题灵感,有些数学问题,用对称的眼光去观察、审视,通过形、式的补美造成对称或采用对称变换调整元素之间的关系,往往能诱发解题灵感,简化解题过程。
例,若a,b,c表示三角形三边之长,
求证:a2(b+c-a)+b2(c+a-b)+c2(a+b-c)≤3abc
分析本题关于a,b,c是对称的,这就启发我们将3abc移到左平分给三个加项,即需证:
【中图分类号】G40-0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9-0151-01
从哲学的观点看,任何完备的科学理论都是具有美学本质的,都是具有对称、统一、简洁与和谐特征的。数学美基于美学的基本理论,侧重点几乎都是现代数学或西方数学中的美学问题,很少或甚至根本就没有涉及传统文化中更加深邃的美学思想。本文综合了传统数学美的研究要点,提出了传统文化和文学境界的美学与数学美的结合,并给出了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一、现有的数学美学问题数
学教师有责任教会学生鉴赏数学美及运用数学中的美学原则研究各类数学定理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1]总结数学教学对美学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2、3]①概念的统一性;②公式的简单性;③对称性;④恰当适度;⑤相似性;⑥奇异性。
上述美学观点都是现代数学或西方数学中的美学问题,首先,主要是由于研究者把欧几里得式的演绎系统以外的系统不计入美学范畴。其次,忽视或不了解数学美的历史性、民族性、社会性等最根本问题去谈论数学美学。这样,难免会对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思想方法产生误解。数学美学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缺失,必将影响甚或限制数学教学的创新,因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传统文化的美学与世界文化共生
什么是美学?美学辞典中对此也没有明确定义。但给予了解释:“美学”――“伊斯特惕卡”(Aesthetik),原义指用感官去感知。在西方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年)认为“美是理念”,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认为“美在形式”,“规则是美的本质”。
然而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如孔子、孟子、荀子、庄子等,对美的问题就有许多研究。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认为“里仁为美”,“先王之道斯美矣,小大由之”,孟子(公元前390~前305年)认为“充实之谓美”。
三、传统文化美学思想的体现
数学美是普遍存在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到处渗透着数学的美学思想。[4~6]下面从四个方面给出了实例并进行了论述。
1.也许对称对中国古人有着特殊意义。商代以来保存下来的文化遗产中就有完美的数字方阵、方程、几何图形及其对称变换方面的珍贵资料。在甲骨文、陶器、青铜器、数学著作、天文著作等文化遗产中有不胜枚举的实例。
2.宋代著名数学家和教育家杨辉,是出色的数学美学思想家。他的“天地之数”的提法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现实意义。他在《续古摘奇算法卷上》中说:天数一三五七九,地数二四六八十,积五十五。求积法日:并上下数共一十一,以高数十乘之,得百一十,折半得五十五,为天地之数。杨辉用最大的天数(倒数第一位)加最小的地数(第一位)、倒数第二个天数上加上第二位地数,以此类推,最后得出每一对数的和都是11,再用11乘10,得110,再除以2得55。杨辉利用对称性原理构造了新方法。对称方法在数学研究和数学教学中很有启发性。
3.数学证明中的美学方法之典范――“出入相补”原理。“出入相补”原理,即一个平面图形从一处移置他处,面积不变。《九章算术》方田章中的圭田(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也运用了中心对称原理:半广以乘正从。半广知,以盈补虚为直田也。亦可半正从以乘广。这就是现在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文字表述,说明了乘法交换律――一种统一、对称的思想。
4.计算中的对称方法。《九章算术》中的四则运算、比例计算、开方等问题,虽然这些算法都是从生产实践中概括、归纳出来的,但都具有一般性,而且蕴涵着对称性美学思想方法。四则运算中的加减、乘除,还有乘方与开方等计算中很自然地用到了对称方法。中国古代的方程计算中,运用了对称方法。方程组中每一个方程的列法,必须掌握各数量关系的平衡、和谐,才能够准确地为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
四、传统文化中的文学美学思想
文学的实质是追求美、发现美和表述美。古今中外文学的美已经超出了语义功能之外而独立存在。而文学美和数学美的结合更是数学教学的新亮点。[7]下面举例说明。
1.直线垂直于平面:平面与直线在空间中都具有无限延伸性。若你正站在这张平面上,你会觉得它像望不到边的浩瀚沙漠,眼前一条直线直冲云霄,像一股正在袅袅上飘的轻烟。这不正契合了“大漠孤烟直”的诗句吗?
2.两条单调的平行线也是无限延伸、没有交点,并且互为伙伴。这就像同时行进却又永不相见、彼此不离的人世情感,你一定会想到李商隐的名句“相见时难别亦难”吧!
3.当你看到直线外切于圆这种几何图形时,你是否会想到“长河落日圆”?那一定是一幅壮美的图画:在一条蜿蜒流淌的河流尽头,水天相连,在一团红霞的簇拥中,一个鲜红的圆盘正徐徐地隐没在地平线下!
五、结 语
发掘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是新时代对传统文化研究和再认识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数学教育、文学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以及爱国教育的完美结合点和综合。传统文化的数学美需要你用心去发现,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美感与乐趣。从育人的角度说,传统文化的数学美发掘和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更好地完成数学教学的目的,更是对人性的陶冶,对崇高情操的培养,在教育实践中有着特殊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利治.漫谈数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M].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
2 周国威.浅谈数学中的美学[J].职业圈,2007(2):89~90
3 郑荣奕.浅谈美学因素在数学中的表现[J].科技资讯,2007(8):131~132
4 郭书春.古代世界数学泰斗刘徽[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适应我国新课程改革需要,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有助于促进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教学品质提升的教育评价体系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中,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1]可见,对美术教学评价的要求已经由过去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转向促进学生发展。不同的评价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学生能够在正确的评价中认识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改正,如此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美术:无对错的学科
美术是什么?这是千百年来众多思想家、美术家争论不休并力求弄清楚的问题,至今尚无公认的结论。正因为“美术的各种属性……是无法用简单的定义来说清楚的,所以我们不必先给美术下什么定义”。[2]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人们通常所说的“美术”一般就是指“画画”,这代表了普通大众的主流看法。而在基础教育领域,“美术”的概念即所谓的“美术学科”,它理应包含绘画、雕塑、工艺设计、书法篆刻与现代传媒艺术。在实际操作中依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条件,其范围也会发生变化。
美术除了技法以外还存在文化价值,就像鲁迅所说:“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随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物质文明,日益慢行,人情因亦趋于肤浅;今以此优美而崇大之,则高洁之情独存,邪秽之念不作,不待惩劝,而国人安。”[3]由此看出美术与其他人文学科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中国精神文化建设是需要这些思想营养品的。在美术教学中,学生的绘画作品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成果,是学生表现能力、艺术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作为艺术学科,美术具有自身鲜明的创造个性,没有统一的答案,儿童的绘画创作则更无“对”、“错”可言。因此,在国外人们通常将美术称为“无对错的学科”,没有理论的界限,没有统一的法则,视错误为正确的先导,把对错误的谅解化为激励学生重新尝试的手段。这种态度非常符合我们加强素质教育和实现教育价值的要求,同时也为美术教学评价指明了方向。
1.美术课程大纲的解读。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对美术课程内容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从过去的学科中心转为现在的学习中心,教材不再是系统的学科内容呈现,而是作为一种学习资源和提示,促进学生新的学习方式产生。[4]《美术新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这就要求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有更多的互动与双向活动,使学生参与每一个知识点和技能状态的评价。课堂评价已成为新课标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有效的教学形式。
2.我国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
美术的价值何在?我国著名美学家宗白华认为至少主要有三种价值:形式的价值,就主观感受而言即“美的价值”;二是描像的价值,就客观而言即“真的价值”,就主观感受而言为“生命的价值”;三是启示的价值。启示宇宙人生这意义之最深境界,就主观感受而言乃“心灵的价值”,心灵深度的感受。[5]在强调美术工具价值的同时,宗白华着重强调美术教育的文化价值。
当前,我国美术教育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两种:一是实用主义取向,以应试教育观点审视美术教育的实用性,认为美术是辅学科,将美术科定位为非考试科目、副科,只是作为主课的一种调节,供学生娱乐身心而已。二是狭隘主义倾向,把美术定位为“美术技艺”,将其等同于“绘画”、“画画”,认为美术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画画,学会创作,美术教学活动停留于分解、组合、套用等内容技法的教学表层,忽视美术的内在人文性、塑造性及对学生精神情感的熏陶,丧失美术的艺术生命力。
从基础美术教育的应然出发,这两种价值取向均存在问题。正如日本和光大学教授藤泽典明所说,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理解美术知识和掌握相关技能的“美术修养”的人,更不是造就画家、雕刻家和图案设计师,而是在普遍一般的教育中,透过美术的教育,获得具有全面协调能力的人,而非偏重智育的不平衡的人。[6]基础美术教育就该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自爱之心,培养学生掌握美术基础技能,在调动美术文化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欣赏能力。
二、学生:人人都是艺术家
每个人都具备艺术家的气质,每个人都可以有艺术家的情怀,这不仅是一种美术理解,更是生活的一种姿态。艺术是天性,每个人都有艺术潜能。虽说如此,但基础美术教学的目的也不是培养艺术家,顶多就是艺术潜质。那么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基础美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10]这一目标显得很全面,要全部达成恐不现实。而艺术从来不在我们生活之外,而是融入我们的生活。因此,我认为小学美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美术的感情与兴趣,适当了解美术技法与文化,建立初步的美术基础,陶冶情操,提高美术欣赏与应用能力。
回答了这个问题,美术教师的学生观就凸显了出来。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就存在什么样的美术评价观。在许多美术教师看来小学生只是个孩子,没有任何的美术知识,甚至只会涂鸦,他们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的美术作品也很稚嫩。有的甚至认为教师的传授是学生获得美术知识,习得美术技法的唯一途径,学生美术能力的提升在于教师。这些理解固然与美术教师的学习经历有关,但在诸如此类的学生观之下,美术教学评价自然就不会注重赏识与鼓励,对美术学习过程与态度也关注较少。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习的促进者,要引导儿童将内心世界的想象通过美术技法表现出来。
当美术教师秉持多元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时,就会发现,每件作品都有闪光点,都是学生创作的体现,也许美术技法稚嫩,但丝毫不影响他们成为艺术家的可能。每个孩子智能发展阶段不一样,在美术领域的表现也不尽一致,但其潜质是无限的,教育者的责任就是站在未来的高度,挖掘这种潜能,至少不要去扼杀他们对于美术的兴趣。
三、评价:在美术教学中的困境
积极评价可以有效推进美术教育的修正、改革和发展。霍华德・加德纳将评价定义为获得个体技能和潜力等信息的过程,它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个是为该个体提供有意的信息反馈,另一个是为该个体周围的社区提供有意的资料。[7]
1.美术教学评价的现实。
我国传统的语数外等学科的教学评价多注重以考试测验结果分析为主要参考的终结性评价,较少采用注重过程与态度的发展性、形成性评价。在国家推行新课程改革以后,形成性发展性及其他评价方式开始逐步运用到教学评价中来。美术课程的教学评价与其他科目不同,美术属于艺术学科,充满浪漫主义,不同的学生对美术的理解与感知存在巨大的差别。美术教学属于艺术教学,教学效果与学生水平不能单纯地在试卷上展现,本身存在认知识别的模糊性,它很难以一种测验或者考试的手段来判断学生的美术学习的发展。基于此,有学者依据模糊集理论提出了中小学美术教学的模糊综合评价法,[8]以达到较好的美术教学的评价效果。我认为,当前我国美术教学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重视终结性的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美术课程教学注重知识灌输,以最后的考试成绩作为成绩分等的依据,只重视最后的结果,不注重美术学习的态度与过程,以及问题的诊断,而对学生的美术学习过程不够重视,对美术学习态度及价值观缺少了解与掌握。
(2)评价主体单一,忽视合作性评价在教学中的运用。
在美术教学评价中,评价主体通常以教师的评价为主,教师的判断在评价中占的比重过大,甚至是全部。而学生本人、学生家长等攸关方及同伴(peers)都没有纳入美术教学评价当中。
(3)评价态度主观,忽视以学生为中心的自我评价。
对于学生美术课程学习的评价依据不同的教师所秉持的价值观及知识背景,存在显著性差异,以“形似”作为学生绘画作品的评判准绳,是相当一部分美术教师尤其是农村美术教师表现出的评价特征,即以通常所说的“画得像不像”来判断艺术水平。另外就是以“意正”作为学生绘画作品的重要参考,即美术作品符不符合常理来决定学生美术作品的等级。再者就是以“偏好”作为学生美术作品的价值取向。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在不同地区表现得千差万别,各自的喜好亦有所不同,因而在美术教学评价中部分教师会以自己的偏好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态度,决定学生美术作品的等级。
(4)美术教学评价内容过于重视技艺,忽视审美及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的评价。
真正有价值的美术作品,不是唯技术的展现,而是创作者生命体验情结与精深美术思想的尽情宣泄与展示的智慧凝结。[8]技法固然重要,但技法不是目的,美术教育不是单纯的技艺传授,更包括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情感的培养、审美能力的提高、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及学生创造力的培育,甚至还有个性的养成与发展。现今的美术教学评价内容方面过于重视技法方面的内容,即使是技法部分也只强调训练,较少涉及学生审美、兴趣,以及对美的感受与欣赏能力等方面的内容。美术作品犹如人的梦境一般反映了人内心的情感和需要,隐晦的渴望与追求,教师经常忽视美术作品中学生的潜在表达,直观而又片面地评价学生的作品,只重视得到什么,却不在乎真正需要什么。美术教师反倒像个“匠人”,而“当传递者尚处在‘匠人’的水准上,我们还能指望出自其门下的求知者成为有文化的美术人么?”[9]
2.如何有效开展美术教学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认为:评价不是为了区分而是为了改善。[10]我们开展美术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不是区分学生美术课程的学习水平,而是通过评价获得反馈,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过程,从而对教学加以调节,以期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美术课程教学评价的取向和方法应有怎样的特征?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美术教学评价方法才能取得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学业发展的最佳效果呢?如果我们的学生观、美术教育价值观及美术教学评价观不改变,就难以寻求到满意的结论。
四、分析的理论框架:多元智能理论(MIT)的视角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其《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MIT)。加德纳教授将智能定义为:
个体解决在实际生活中所遇到难题的能力;
个体提出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个体制造对自己所属文化有价值的产品和提供有价值的服务的能力。
实际上,就智能本质来说,智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正难题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就智能的结构来说,智能不是某一种能力或围绕某一种能力的几种能力的整合,而是相对独立、相互平等的八种智能,它包括:言语―语言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逻辑―数理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肢体―动觉智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视觉―空间智能、(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音乐智能、(Musical-Rhythmic intelligence)、人际交往智能、(Inter-personal-Social intelligence)、自知自省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自然观察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11]
按照加德纳的观点,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这八种智能,每个人在八种智力方面都具有潜质。大多数人是在某些智能方面有较高的发展,在某些智能方面适度发展,在剩下的智能方面则未开发。大多数人都可能将任何一种智能发展到令人满意的水平。加德纳认为只要给予适当的鼓励,提供丰富的环境与指导,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能力将所有智能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这些智能之间通常以复杂的方式共同起作用,每一种智能类别存在多种表现方式。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关于智能的理论分析为美术教学评价提供了有益启示。
1.智能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可以跨时空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的某种特质,而是某种随着社会文化背景及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2.智能不是以一种能力为中心,而是表现在多方面、多种智能。
3.学生在美术学科的学习过程中也存在多种智力,不同的学生将会在不同的美术领域表现出不同的美术智能。
4.教师要改变过去以自我认知及知识经验为基础的评价观,明确学生存在多种美术智能。
5.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评价要体现差别性,评价以促进发展为目的。
6.每位学生都是有潜力的,要乐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并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赏识,帮助学生树立创作自尊与自信。
五、开放、多元、认可、鼓励――构建有效的评价体系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把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教师的作用在于像产婆一般将学生的知识引导出来。学生均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充满可塑性,他们关于大自然、社会的感知也充满浪漫主义想象。
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学生应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某项具体的技能、科目、内容领域上展现自己的能力。任何教学目标都可以通过至少八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教授,这意味着任何科目都可以至少八种不同的方式进行评价。[12]在运用多元智能的课堂上,评价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多样的,正如组织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本身的多样性一样,虽然在传统课堂上,那些评价方式同样促进了教学,但在多元智能的教室里,评价和教学是真正的伙伴关系。[13]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本文提出构建开放、多元、认可、鼓励的评价体系。
1.以开放的思维审视和容纳学生的美术学习行为与成果。
教师要具有专业发展意识和课程意识,其美术素养要在学习与教学中逐步提升,其眼界要开阔,紧盯美术课程与改革的最前沿,学习与吸收最新的美术思潮与流派的主要思想与观点。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美术作品,因为每个学生都是唯一的主体,具有独一无二的内心世界,具有独特而新奇的想象,他们呈现在课堂上的行为与作品可能五花八门,但仔细品味就会发现,其实这些都是学生内在精神的外在表达。有些作品可能看来不合常理,让人难以琢磨,换个角度也许就是抽象主义的表达。
2.更加注重将形成性评价的方法运用于美术教学评估之中。
在教育领域,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是指对学生在实现学习目标过程中各方面所处状态的评价,其主要用途在于明确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方向,以期获得改进教学的依据,求得理想的教学效果。[14]形成性评价重视评价的问题诊断和反馈调节功能,而不注重评价的分等鉴定功能,其衡量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
3.运用多评价主体的合作性评价,囊括教师、学生、家长等评价伙伴。
美术教师是美术领域的高级专家学者,尤其在学生眼里,教师是学生美术学习的伙伴,在培养每位学生的特殊能力过程中起关键作用。[15]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激发创造力,描绘出心中的美丽画卷,而不再是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在美术教学评价中发挥的作用也尤为重要。学生是自主学习者,同时也是美术学习的积极参与者,要鼓励学生运用自我陈述的方法,畅谈自己的创作体会或者对名画的欣赏理解。
4.运用认可的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热情。
霍华德・加德纳认为:“只要大脑没有受伤,如果有机会接触有利于培养一种智能的环境和条件,几乎每个人都能在那一领域的智能发展上取得非常显著的效果。”[16]教育者要着眼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观察学生的细微变化,寻找闪光点,创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不断增强学生成功的愿望,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美术教师要多方面为学生创造有利于进步与成功的展示机会,开发多种平台为学生作品的展示创造条件,例如尝试将教师收集的美术素材与创作的美术作品及历届学生的美术作品集中起来,在学校开辟专门的美术教育展览馆,借以提供体验式的美术教育。教师对学生要有积极的期望和要求,并且这种期望与要求要与学生美术智能的发展相近。美术教师应即时肯定学生一切智慧性挖掘自我美术创造潜能的行为,并及时给予美术评判和主动学习性鼓励或激励。[17]要及时认可学生创作热情与奇思构想,给予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创作自主决定权,并要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发现并发展学生的美术潜能。
5.运用表现性评价吸纳学生参与,监控美术教学历程。
在美术教学中的表现性评价是指观察及评定学生在美术学习环境中所表现的行为及学习结果的评价。在表性行评价中最著名和最常用的方法是档案记录袋评价。[18]这种档案记录袋主要用来记录学生美术学习的轨迹,并能提供给学习者自己反思。装入档案袋的内容主要包括课堂资料(主要是个人简介、美术作业、随堂记录卡、构想草图、设计方案)、课外资料(图片收藏、相关的美术信息及表现特长的作品)及教学成果资料(课堂作品、自我评价及教师、同学评价)。这些资料主要由学生自己来归类和整理,是学生美术学习的成长记录的展示,它能给学生一个评判自己成果的机会,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与学习自主性。当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意义的时候,就会努力学习。
注释:
①参见徐瑶.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中小学美术教学效果评价[J].江西教育,2009,(07):102.
②参见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参考文献:
[1][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宏建,袁宝树.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7:24.
[3]张望.鲁迅论美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2:3.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宗白华.宗白华中西美学论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4.
[6]夏红专.中外小学美术教育管窥[J].中国美术教育,1997,(06):10-11.
[7][16]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8:180.
[8][17]梁玖.美术学[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11.
[9]黄宗贤.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现状透视[J].美术观察,1998,(05):56-59.
[11][美]坎贝尔.L,坎贝尔.B,迪金森著.霍力岩等译.多元智力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
[12][美]阿姆斯特朗.课堂中的多元智能: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5.
[13][美]贝兰卡,查普曼,斯沃茨.多元智能与多元评价:运用评价促进学生发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多媒体技术现已被广泛应用[2]。在现代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技术是实现教学现代化的有效手段,将不同的信息进行系统的整合处理,以不同的方式展现给学生,通过学生的各个感官传递学习信息,节省了教学时间,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率。传统教学方法主要依赖于老师的单纯授课,在老师和学生之间通过简单的语言和文字进行教学,而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丰富单调的学习内容,利用计算机实现图像、逻辑框架等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对学生授予教学内容,学生很容易接受并且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在等同的教学时间中,教学信息量、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充分的扩展。
1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意义
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空间模型、逻辑推理等概念的抽象化学科[3]。是初中比较重要的学科,由于数学自身抽象的特点,没有其他的学科生动具体,常常使学生感到很枯燥,初中数学主要学习代数和几何,是锻炼学生运算的基础能力、空间思维、学以致用的关键时期。传统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教学方法的创新也很受局限,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初中数学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创新平台。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共同协作完成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对于问题本身及其拓展性的问题充分的讲解,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多媒体技术应用需注意的问题
教学工作的主体是学生,无论是传统教学还是多媒体教学,他们所传递的信息能够使学生积极的去接受,才能够充分的体现出教学功能。实现此目标的前提条件是使教学方式更好的适应和调整学生的状态。起初由于学生对多媒体技术的陌生和好奇,会在学习的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带着浓厚的兴趣,等到熟悉和习惯了多媒体教学,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会有所下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好的参与到学习当中。多媒体技术的作用是辅助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不能完全代替教学的全部内容[4],教师需要判断多媒体技术是否适合教学内容,并不是根据多媒体技术改变或设计教学内容。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教学方法得到了创新,解决了传统教学的很多弊端,并且使用方便,但是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是不能够替代的,多媒体教学同样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充分的利用但不能过于依赖多媒体技术,针对教学内容某些难点、重点还是需要教师详细讲解,因材施教,要灵活的运用多媒体技术结合教学内容更好的呈现给学生。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节省了大部分的板书时间,应避免为了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使教学节奏过快,教学内容过多,导致学生不易掌握和理解所学知识,可以利用节省的板书时间让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消化,与学生进行互动,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去学习,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节奏,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多媒体教学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按照常规思路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优势体现并不明显[5],教师可以灵活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创建教学情境,将抽象的内容通过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元素表达出来。不但可以避免数学的枯燥单调,还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更愿意对所学习的内容去思考和分析,从而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果只利用单纯的分析和讲解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很难参与到学习当中,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自然就不能很好的掌握所学知识,教学效果也并不理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是教学方式的一种创新,丰富多彩以及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课堂能够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其中,能够更好的掌握教材中的知识,提高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不同的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知识水平也不同,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即便是同一个问题也会存在不同的解题思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之间相互探讨,从而实现最佳化的教学目的。数学本身比较抽象,实体展示的内容并不多,但多媒体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这种约束,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分解知识点,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的表现出来,对于知识难点可以直观的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更容易的去掌握和学习。例如学生在学习几何体知识的过程中,对于一些简单的几何体比较容易掌握,如果出现比较复杂的几何体掌握起来就比较困难,这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从各个角度分析和展示,加深学生的印象,不但节省了教学时间,还能使学生牢固的掌握所学内容。另外多媒体技术在动态几何的教学过程中应用比较广泛,对于一些需要直观感受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充分的展示出来,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对于学习的信心也会有所增强。
4结束语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多媒体技术能够得以应用的地方,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多媒体技术,充分的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灵活运用于教学当中,必然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正确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在教学资源整合和教学优化方面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极具应用价值。
作者:倪晓红 单位:吉林省梅河口市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向忠发.浅论初中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J].都市家教月刊,2013(4):59-59.
[2]刘桂成.初中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利与弊[J].网友世界•云教育,2014(4):133-133.
1.2多媒体技术能够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数学教学中有很多公式,其中公式可以说是复杂又晦涩难懂,中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是这些都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重点内容,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相关知识点的深刻理解,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果利用多媒体将数学中的一些公式通过PPT等形式显示出来,能够使学生通过感官视觉来加深对公式、知识点的理解,能真实、艺术地将知识变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又使枯燥乏味的生命运动现象变得新颖有趣。
1.3多媒体技术能够强化记忆。研究表明,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有助于提高识记的效率。一般来说,视觉记忆要由于听觉记忆,而视与听结合记忆又要由于视觉记忆,其效率要高近一倍。以计算机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展示给学生很多生动的画面,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记忆,强化了刺激,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记忆水平。
2多媒体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合理应用的对策
2.1学校加强多媒体技术的软件建设
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既离不开硬件的支持,也离不开软件的运行。政府与教育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加大学校管理系统的建设多媒体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价值与促进措施李荻(重庆市垫江实验中学校)维护,使闲置硬件得到高效应用。首先,要加强组织领导,全面协调统筹教育信息网的建设,以确保教育信息网的建设有组织、有领导、有规范、有秩序的进行。其次,要加强各类人员的培训与资源库建设。坚持加强对教育行政人员的培训,在教育网建设的同时,各个学校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开发储备一批内容丰富的教育教学软件,争取在硬件配置完成时就能够全部投入使用。最后,要加大各个学校教育网的建设与维护投入。各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在每年的教育经费预算中设置专项经费,用于当地的教育网的建设与维护,努力保证教育网的正常运行。
2.2提高数学教师的思想认识
提高高中数学教师的思想认识,全面意识到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懂得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教学改革。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数学教学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先知,采用多媒体技术来实现教学最优化,为数学教学改革提供舒适的环境。教师们要树立科学的多媒体课件使用观。在多媒体教学中,要摒弃形式主义,不可忽略了教学的这个重要目的,以实用为主,不论课件好与坏,都要以达到教学目的为基础。再设计课件时要将精力集中在教学的重点、难点上。
2.3加强教师的多媒体技术培训
各个地方的教育部分与学校要通过对教师的培训,使他们具有能够将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的能力,能够利用多媒体技术改革以前的数学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过程与方式的整体优化,避免走进“数学课堂变为课件展示区”的误区。此外,让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与教学方法,只有让他们掌握了课件的制作技术,才能够制作出与教学目的一致的多媒体课件。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教师多媒体技术水平,制定相应的培训内容,使各位老师能够学有所得。采用培训为主,自学为辅的方式,锻炼各位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取得长足的进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4-0049-01
数学成绩不佳儿童中的绝大多数都不是由于自身的智力因素造成的,主要是由于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和教学条件造成的。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把差生形成的原因完全归结为智力上的原因,更不能将差生和“弱智”简单地划等号。要在教学过程中面对所有学生,恰当地运用教学策略,让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一、运用分层的教学策略
(一)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课堂问题是教学活动中广泛使用的一种办法,教师问题不仅要问在点子上,问在着急处,提得明白准确,便于学生思考。还要因教学内容和因学生实际而问,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思考,都能回答问题。
1.要设计好全体学生都能回答的问题。一些问题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如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乘法分配律的字母公式怎样表示?当然更重要的是设计同一问题,让学生得出不一样的回答。如怎样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并指出回答不出的学生(现实是指中下等生)可以看书。又如,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这类问题,既是学生对这堂课知识的回顾和总结,又能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
2.要设计好中下等生回答的问题。在新授课中的复习铺垫部分和练习中的的问题多数适宜中下等生回答。如应用题教学中的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这题直接告诉我们哪几个条件?要我们求什么?当然对于有一定的难度,但通过教师启发就能回答的问题,让他们开展回答,并适时地对他们进行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要设计好中上等生回答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设计出通过比较、分析、综合后才能判断、推理的问题让中上等生开展回答,这样可以成长这这些学生的思维:如:你能找出其中的奥秘吗?还有其它的思考办法吗?还有更巧妙的解法吗?……
(二)练习题要有层次性。课堂练习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现实尽量做到全体学生都有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课本上的习题(除打*的和思考题)都是规定全体学生掌握的,做这类习题时,中上等生应该说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对于学困生而言有的他们不一定会完全掌握,这时候,教师要注意开展巡视,对学困生开展个别指导,使他们通过努力也能完成。在课堂练习中,教师要有意设计一些思考性较强的题目,以满足中上等生的求知欲,对于中下等生起到启发作用。
(三)教师指导要有针对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现实有针对性地开展个别指导。对于优等生,要注意引导他们做一些思维难度大的题目,如课本中的选作题、思考题,并组织他们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课、兴趣小组,扩大他们的视野,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对于中等生,要注意指导他们去做稍有难度的题目,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励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取得进步。对于学困生,要注意做到全面,并有耐心,结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失时机地对他们开展指导。通过指导教给他们思考办法,逐步养成他们认真思考的习惯。
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现在的课堂教学都较好的体现了活动性和实践性,相应的学生的自主性也应该得到较好的体现。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几个环环相扣的活动代表的还是教师所设定的固有程序。在真正自主的教学活动中,存在一部分学生(优生)想跳出老师设计的教学模式,从排长级一次性跳入团长级、司令级的欲望。另一部分学生(中下生)他们跳跃性的思维能力,迁移能力没有前者强,但是他们在合作中听到有这么一条捷径所以也不想跃跃欲试,在讨论中踊跃的发言,盲目的听从。其实中下生的认识是肤浅的,如中下学生在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这课时,他们仅仅经历了排长级的活动,因缺乏探索的过程获得的,只是优生提供的长方体表面积公式的一个表象。因此,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这课时,先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舞台。从剪一剪,到量一量再到试一试包括课后的检测一共安排了5个活动,学生投入的活动积极性很高,人人都主动在观察、测量、操作中想办法、寻帮助,一步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学习资料,并抽象成数学公式。这一公式在学生的心目中是伴随很多例证的活资料,而不是记忆的死公式。这个公式的获得过程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在这个过程中不但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兴趣,而且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促进学生感受数学、理解数学。
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传统的“灌输式”应试教育模式已经难以跟上时展的步伐,阻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面对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浪潮冲击,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渐将素质教育理念渗透在实际教学当中,积极利用先进的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有效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理念的有机融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及质量,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基于此,本文在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优势的指导下,探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浅析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主要包括:(1)科技含量高。多媒体信息技术是信息技术的一部分,其核心为计算机,它具备较高的操作能力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视频、动画、数据库、音效等显示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2)跨时空局限。多媒体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相同,均具有强大的跨时空功能,能动态呈现教学内容,不受自然条件、地理位置、时间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可以实现师生的实时互动,同时,能够将教学内容动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加强知识记忆。(3)形象且直观。传统的课堂应试教育,其教学内容往往是静态的、抽象的,利用空间有限的黑板,难以将知识体系完整、形象、直观的呈现出来。而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将包罗万象的教学内容通过显示屏形象直观的呈现出来,且能有效的将全球先进的教学经验整合,提升教学质量。(4)涉及领域广。多媒体信息技术所涵盖的知识面比较广,可以将不同领域却具备相关性的知识联系起来,补充教学缺陷。
二、探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能够全面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潜能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利用其强大的视频、动画、数据库、音效等功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加形象直观的呈现出来,刺激学生的形象感知,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并且将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激发出来。另外,对于逻辑性较强的数学知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其简化,或者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材料,在学生理解的范围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知欲,众所周知,兴趣是行动力的先导,一旦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便会将其转化为学习行动力,表现的比较积极主动,因此,加强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便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潜能。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契合,如:在讲解《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特定的生活情景,如风景如画的郊外,一群可爱的小朋友在互相嬉戏,五颜六色的风筝迎风飞舞,一只只漂亮的蝴蝶簇拥芬芳的花朵,蔚蓝的天空中时不时的划过人们的视线……,人们在这如此美好的郊外快乐的生活着。教师在适当的时机,引导学生思考所描述的生活情景中,哪些事物具有轴对称结构,为什么会觉得那么美等等,引申到轴对称图形知识的学习中,使得学生更加投入、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轴对称知识,从而全面提升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2.能够有效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拓展学习视野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往往不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只是硬性的灌输给学生规范、标准的解题思路,不利于学生综合发展。而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将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的传输给学生,并且没有为学生设置特定唯一的思考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且随着教学图像的不断变化,能够刺激学生发散思维的拓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发挥扩散性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例如,在小学应用题解析方式的传授上,教师不要一味的为学生提供思考思路或者为学生提供标准套用公式,首先该要认真的进行自主思考,思考问题与哪些所学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辅助下,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以便更加真实的理解问题设置的本质意图,待学生的思维打开之后,便会找出多种解题办法,最后,可以要求学生自主完成多个解题办法的书写,教师进行评价指导。这样做,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提升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锻炼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充分的彰显出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3.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身心健康
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实现,需要借助先进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来完成。但是,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上,要十分注意适度,不能像放电影似得,整堂课都使用视频,在适当的时机,加入板书或者口语传授,在学生认知困难的时候,暂停媒体课件的教学,给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启发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简单的来说,就是让学生牢记教学本质及根本目的,灵活运用教学技能,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对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正确认知,使学生科学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软件进行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例如,在《线的认识》的教学过程中,在适当的时机,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竖琴中的琴弦,可以引出线段,并对其进行理论讲解,深化学生对线段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鼓励学生留意观察身边的“线”,有机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拓展学生的认知面,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强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身心健康。
总之,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为:能够全面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潜能、能够有效的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拓展学习视野、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全面对小学数学进行素质教育,才能将其应用价值发挥的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温秀欢.运用网络多媒体手段,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活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5,(14):152-153.
[2]刘亚.小学数学教学中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探析[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33):159-159.
[3]Zhang Lianghai.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multimedi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J]. Chinese information, 2015, (2): 189-192.
[4]Li Naiqin. On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in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J]. new curriculum learning: on the 2011, (12): 174-175.
[5]谢代江.巧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结构[J].读写算(教研版),2014,(8):339-339.
一、如何体现小学美术教学的育人价值
小学美术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必要的想象力、审美能力以及最关键的绘画能力,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健全、阳光的人格。如何体现小学美术教学的育人价值,主要包含以下几点:(1)绘画能够做到立足于现实生活的同时,充分发挥想象力。(2)具有能够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在明事理的基础上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3)无论是培养学生的情操还是创新能力、想象力,都要合理地反映于现实生活中。
二、目前小学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因为传统教育的考核模式侧重于对成绩的考核,因此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最终的成绩,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德育、品格,往往以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挫伤了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找不到乐趣,也不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情操。
三、发挥小学美术教学育人价值的具体方式
课程论专家,华东师大张华博士提出一个概念: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既然课程由这四个因素组成,那么教师首先应该具有这种课程意识,形成这种课程观念,这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最大挑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以往的单纯教、学生学的模式,要让学生参与进来成为主体。电教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很好地参与进来,并成为主体。在此,笔者谈谈对电教媒体在初中数学中应用的体会。
1 运用电教手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具体体现在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活动和每一项能力训练活动中,即要明确教学活动中要“学什么”和“练什么”。与传统教学目标所不同的是:新课程在强调“双基”教学的同时,更突出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的组织,即强调学生“怎样学”的设计,而不是“怎样教”的设计。例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用多媒体展示建国周年的庆典活动中,天安门广场的各种背景图案的变化,以及现实生活中去电影院看电影找座位的动画,然后再在班级任意找几名学生示范一下是怎么找到座位的,使学生领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动机,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好教学目标,使学生比较具体地感受到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思想,这样才能使学生始终保持自觉的、积极的学习状态。
2 运用电教手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把握探索的方法
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及创新意识的过程中,电教媒体的应用和实物教具的使用更具说服力。如在平行线及其判定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寓教于乐的特点,设计木工师傅用角尺画平行线的动画,设计可以变色、平移、翻折的图形来体现平行线的判定,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学会探索、研究问题的方法,自觉养成自我探索的习惯。电教媒体在数学中的应用,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把学生引入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思维之趣、参与之乐、成功之悦。
3 运用电教手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使用电教媒体比空洞的语言更具有真切感,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如在课题学习“镶嵌”教学中,利用计算机设计一些绚丽多彩的图案以及生活中地板、地砖、瓷砖的拼合图案,这样既复习正多边形的旧知识,又引出镶嵌的新知识,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概括的过渡,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可以使他们获得较深的感受。这样利用电教媒体的演示,使让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结构,让抽象性数学知识与学生形象思维紧密结合,建立空间观念。
4 利用电教手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但是由于受以往常规教学模式的影响,无法有效地创设较多的实际问题情境,限制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用电教媒体就能恰如其分地将问题传递给学生,同时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如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上给出的探究情景,发现人们日常生活中各大商场的打折活动各有优惠,但当自己真正买东西时,应该选择哪家商场更便宜呢?这样用电教媒体设置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运用学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 运用电教手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思维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