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8 14:40:1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教学资源的开发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21世纪的我国教育强调的是素质教育,自上世纪末以来在广大中小学中开展了许多有益的探讨与尝试。如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等课程被引入中学课堂,学生主体性学习、创新性学习等新教学理念被广泛提倡。2003—2004年,国家新课程标准将在广东初中、高中全面推广,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向新。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置成了一个新亮点。那么,能否把研究性学习与校本课程开发结合起来——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参与校本课程教材的开发、编撰?也就是说,把强调学生主体参与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引进校本课程的开发,把课程开发这一传统只属于教育专业工作者、专家的工作引入学生的主体参与,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实现教与学方式的根本改变。本文将对这一课题作出探讨。
主体性教学的优势与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优势如何整合一直是历史学科推行教改的难点。乡土历史因其非必修、非应试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长期被忽视,对其研究的更是少人问津。但唯其几乎是一块“处女地”,用之进行主体性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资源开发的尝试就有了许多有利条件。所以本文又以历史乡土教学资源的开发为学生主体参与课程开发的“试验田”。
一课题的提出
学生主体参与乡土历史教材开发的课题,实际上就是对教学活动和课程开发(重点在教材的开发)这两个原是独立的过程的一种整合,它既是一门课程的开发,又是一种探究性的教学活动,把教材的编撰、教学实施与反馈评价都统一在一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本课题的提出基于以下的考虑:
(一)贯彻主体性教育理念
随着大量国外优秀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为我国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工作者所熟悉,在其启发下,同时也在21世纪的国家民族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材的时代召唤下,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多了许多新理念、新模式。这些新理念、新模式都有一共同的出发点,即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更明确了新一轮课程改革下的学生培养目标是“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的确,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教与学活动的最终指向还是学生的学——让学生学会、学好、懂得学。教育的本质决定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居于无可争辩的主体地位,但学生对自己的这一主体性并非天生的自觉,常规学校教育阶段的教育正是要肩负让学生完成从学习主体不自觉到自觉的转变,以适应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的要求,成长为一合格的社会公民。所有的教育教学改革都不能有悖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而只要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就值得去鼓励尝试。一些常被看作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前期准备的工作如教材的编撰、学校学期工作计划、校园环境规划等一直以来是由教育决策者、专业工作者所包办的,这些工作能否也可让学生参与?笔者认为值得鼓励与尝试。
(二)为校本课程开发探索一个新途径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的课程设置有两大特点。一是国家不指定统一的全国统编教材,而代之以“课程标准”。把“课程标准作为各种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i];二是把课程管理分成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各地区、学校有权力开发或选用适合自身特点的课程。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不少学校都为校本课程的开发管理作了探索,有些学校还逐渐形成了颇具本校特色的课程设置体系,出版了校本教材。但就目前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来看,还是传统的设置开发与教学实施、评估反馈相独立的三段式。而课程的设置开发,尤其是校本教材的编写基本上仍是教育工作者与专家的任务。那么,能否进一步:既然国家已把课程开发、教材编写的权力下放到学校,学校为何不能把它再推广到学生中去,让学生也参与这一过程?让相比于国家统编教材已相当灵活的校本教材更灵活、更贴近学生?
这样做,不仅仅是让学生参与教材的编写,参与本身也就是校本课程的教学活动过程了,是把课程的设置开发与教学实施两过程统一在一起。相比于单纯由教育专业工作者来开发这样做有更多的优势:一方面,它充分利用了学生资源以及学生背后庞大的家庭资源,可减轻由于校本课程开发给教师可能增加的无形负担。另一方面,在高考指挥棒、应试教育局面仍未根本改变的形势下,校本课程的开设可能未必会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和真正投入,发动学生主体参与课程开发,应对提高学生兴趣、积极性很有帮助。
(三)为历史学科的教学改革作新尝试
新一轮课程改革下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应如何定位?
历史教育的功能应突出人文精神的熏陶、公民意识的教化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三个重点,而其核心是围绕着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人格的完善[ii]。跨入21世纪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时代,面对自身的社会改革环境和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有机遇也有挑战。一代新人既要有走向世界、参与全球竞争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更要有立足于民族自身的独立意识和主体意识,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新精神为己任。这些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素质教育目标,如何通过展示和分析以往人类的经历,有效调动生动活泼的历史资源,以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和知识接受规律的形式,在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得到体现,这是历史教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是时代赋予历史教学的使命。
传统的历史课程从教学大纲、教材内容设计到具体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资源开发利用都离实现上述教育功能相距甚远。新一轮课程改革下的《历史课程标准》对此提了许多开创性的指导意见。如《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方面,强调“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在教材编写建议方面强调新教材应“努力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在教学建议方面强调“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iii]这些指导意见可给我们一个启发:把学生的探究性活动引入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
历史科学的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最常见资源就是乡土历史,乡土历史教材的开发与乡土史的教学在现有普通中学的课程设置里并非新鲜事物。在高中的研究性学习中选择历史学科为研究专题的学生也常以乡土史为研究对象。乡土历史所涉及的内容本具有很大的综合性,它包涵了历史、地理、社会、环境等诸多学科知识。学校完全可集合历史、地理、政治、生物等学科(还可包括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与社会”这门新学科)共同开发乡土历史这门校本课程。在国外,许多城市也普遍开设了有关当地城市的“地方学”校本课程[iv]。
那么,选择乡土历史的课程资源开发(主要是乡土历史教材的编写)为学生主体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什么呢?
1.乡土史的课程资源比较贴近师生的生活,更有利于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发挥。
2.对乡土史开发的理论研究较少,前人经验积累也不多,因而它较少受到一种学术“权威”约束,师生对其开发的自由度较大。
3.鉴于当前形势下,应试升学压力、高考指挥棒效应仍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事实,改革试验的方向选择很重要。乡土历史因其非必修、非应试性,学生对其本无“应试功利”的追求,这样它反能更易地吸引到真正的学生爱好者参与其开发试验,为本课题的开展研究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可见,开展让学生主体参与乡土历史教材的开发的课题研究,是新课程改革下历史学科教学改革的一个有利突破口,其研究成果也将会对历史学科的改革深有裨益。
(四)部分地区的学生已初步具备参与课程开发的能力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面推动前以经历了近五年的酝酿期,我国部分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区,特别是对教改落实得较好的地区,无论是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观念、教学手段,还是受教育者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已经有许多可喜的变化。一种强调师生互动、鼓励创新、围绕着问题探究而展开教与学活动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在这些地区逐渐形成风气。可以说,这些地区的教师与学生已从前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初步培养了一种能合作参与进行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
二课题研发的价值
前文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整合研究性学习与校本课程开发从而提出“让学生主体参与乡土历史教学资源的开发”的课题。那么,该课题开发的价值何在?
(一)是对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活动这两个本各自独立的过程的突破性整合尝试。
在现有的主流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中,无论是理念或实践,虽然已相当活跃也取得了不少突破,但似乎始终未论及教学活动与课程资源开发(主要是教材的开发)能否统一为一个过程。本文正是希望在这方面提供有益的尝试经验。
具体到中学历史教学,学生主体参与乡土史教学资源的开发既能为主体性、探究性学习提供乡土历史这一稳定的、广阔的开发空间,也能为校本教材的编撰、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一种新型的模式,为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作新尝试,提供新思路。
(二)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学习能力的增强,更有利于未来的学习社会的要求。
这是对探究性学习功能的继承与深化。在参与教材开发过程中,学生能得到把主体性、探究性学习的开放、灵活、创新精神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计划条理性、严谨性融会贯通的可贵体验。同时,学生可以参与教材的编写这一向是被奉为神圣权威的活动,其成功体验也是以往的教学评价无法比拟的,也就是说,该课题有巨大的隐性发展性评价功能。
(三)探索“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方式。
该课题开发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所开发的乡土历史教材将采用期刊式,每一届的课程开设即留下一期教材编撰的成果,该成果作为下一届课程开设时学生的现成教材和继续开发的指导范本。这样,其开发过程不单是师生互动的新型合作,还是前届学生指导影响后届学生,达到“生生互动”、“薪火相传”。而对“生生互动”这种学习方式的功能,即学生如何合作完成像教材开发如此复杂的工程?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如何?前届学生学习成果、学习经验的积累及由此形成的学风对后届学生的学习有何影响?这些命题似乎目前的研究较少,本课题的开发也将进行有益的探讨。
(四)探索校本课程教科书的编撰新型。
如上点所述,由于要保持多届学生对本课程的新鲜感,其教科书就不能一经编定就一劳永逸。而最终由一届届学生编写成的教科书就成了期刊式的系列教材,其版式体例可稳中求变,其内容可无限充实、与时俱进。这样的教科书可能有些打破常规,但在校本课程这样的求灵求活的课程中值得尝试。
(五)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更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以适应于未来的教育要求。
指导学生参与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确比教师单纯地参与校本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时,教师不但要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者,还是组织者与教育者。传统的教师是用别人的教材教,单纯参与课程开发的教师能够自己编教材教,而指导学生参与课程开发的教师将能够进行无教材的教、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教。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未来的学习方式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或许现在的以学校教育为常规的教学模式将会被打破,教师这一职业也需重新阐释……但相信“教—学”均衡的心理基础仍旧会存在[v],即存在一群需要学习的受教育者和一群善于指导人学习的教育者。这时,教师必然是要能胜任各种形式的教学环境的,在各种教学条件下都能独立自主地从事教学的。本课题的开发将给教师这样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三实践基础
在本课题开发过程中,存在两大难点有待突破:学生主体性参与能否在课题开发活动中得以充分发挥?主体性教育的开放性、灵活性、创新性能否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计划性、条理性与严谨性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下面将结合笔者参与的一些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探讨。
笔者从事教学工作的广州五中作为广东省首批示范性高中的试点,正致力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笔者代表历史科组,为其中的子课程——学生主体参与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设计了一个方案(详见附1),此课程开发方案正参加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报批。
在这方案提出前,广州五中在利用开发乡土历史资源,带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方面有不少实践,可为本课题的开发提供许多有益的启迪。如主要由刘丽祯老师负责的“海珠争辉”系列参观活动(海珠是广州市的一个区,五中就位于海珠区)曾在《广州日报》上刊载;科组老师集体编撰的《海珠历史概要》书稿一份;笔者本人曾开展有“寻找身边的历史”系列活动[vi]。这些活动,在好些方面对本课题的开发作了有力的推动:
1、学生参与乡土历史探究的热情非常高,他们也多有把所见所闻所学所收获的汇集成书的愿望。让学生主体参与乡土历史校本课程教材开发具有较深的学生情感基础。
2、学生活动往往能开发出一个广阔的社会资源网。如有的学生的探究活动吸引了某些企业的宣传部门的兴趣,与这些部门建立了一种联谊。由此延伸,可建立一种共同开发社区教学资源的新型关系,甚至为校本开发提供资源帮助。
3、一部分因兴趣而长期参与历史探究活动的学生间、师生间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关系。特别高年级同学常有意识地到低年级同学中发展新成员,形成了探究风气“薪火相传”的喜人现象。
同时,这些活动也留给我们一些启迪,提醒我们在课题开发时可能遇到什么问题,应如何应对。下面从指导学生、师资准备和技术支持三个方面具体谈谈:
1、指导学生工作方面
(1)对课题开发中的学生学习全过程要严谨地组织、科学地管理。这首先是课程能否顺利开展、校本教材能否按时按质完成的保证。一个学期内要师生合作完成一部乡土历史教材的编撰,时间其实是挺紧的,要珍惜好每一次的活动机会。其次这也本课程的一个培养目标——在严谨组织科学管理下让学生养成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和增强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
要做到严谨组织、科学管理,指导老师应在开课之初即明确每一位参与课程学生的任务与目标;在师生共同商讨下制定活动的规范章程;发挥发展性评价的积极作用,通过过程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尤其重要的是保证课堂研讨活动的效率,每次研讨要先定好主题、发言计划,讨论要能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可充分发挥学生中骨干分子的作用,发扬团队精神。
(2)做好组织管理工作同时又要注意突出学生个性,让他们各展所长。集体并不是其中个体的简单相加,如能让每一成员都各展所长、真诚合作,团队的作用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有的学生勤思好问,善于发现问题;有的做事严谨细致,擅长搜集整理资料;有的活泼开朗、公关能力强,擅于采访取证;有的文笔优美;有的擅长美工;有的是计算机高手……指导老师如能及时发展其长处,合理分工,不但有利于课程的顺利开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也同时得到了发展。
实践中我们还发现,高初中同学在一起学习往往能起优势互补的效果。由于年龄成长阶段不同,高初中的学生在历史探究活动中往往表现出不同特点。如在选题上,初中学生喜欢猎奇,对历史典故、民间传奇、名人佚事兴致很高;高中学生则比较关注时事热点、与生活实际或学业有联系的问题。在探究方法上,初中学生喜欢集体参观活动和上网;高中学生则较喜欢个人或小组的采访、上图书馆等活动形式。在写作、阅读方面,初中学生讲究趣味性而高中学生较偏好史论结合的文章。而当他们集合到一起探究问题时,上述差异却很少会引发矛盾,反而高年级同学表现出更强的责任心,还很愿意帮助指导低年级的同学,而低年级同学则似乎更有表现欲望,更易产生创新点子。
(3)要善于借鉴现有成果,同时鼓励创新。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所编写的教材不强求原创性与即时的社会推广效应。所以在指导学生编撰教材时,可充分借鉴现有成果。如新课程标准下的人教版、北京师大版、华东师大版的初中历史教材从内容、体例到排版都非常新颖,可给学生许多启发。特别是广州历史教研室根据新课程标准修订的《广州历史》乡土教材(分两册,适合初中阶段),体例编排打破传统的编年形式,分为“历史沿革篇”、“城市发展篇”、“商贸发展篇”、“历史遗迹篇”、“民俗风情篇”、“历史名人篇”等,使到知识更多元化、也更符合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正文部分采用“醒目仔、醒目女”的对话形式,读来生动活泼,辅以“资料库”的形式介绍基础知识;每课后还设计了许多探究性的活动课题。指导老师可组织学生学习、研究这些现有的教材,在充分借鉴前人成果基础上,学生才更能发挥创新意识。在我校组织的“你心目中的广州历史教材”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视野与成人的确有不同,其中也不乏创新价值。有不少初中学生是按历史知识与他们的联系程度来编排的教材体例的;在选材方面,生活史、民俗史的内容更多地进入学生的视野;版式设计上,开设“编辑的故事”(记录编写相关课文时的故事,发表活动感想)、“历史小侦探”(给出搜集到的一些历史谜题或把他们编撰活动中发现的一些历史趣闻化成问题,并在版面留有空白,让学习者进一步去探究)这两个专栏就很有创意(参见附2)。
写作指导也是个重要问题,鉴于学生的现有水平,要使所开发的乡土历史教材的文字水平可跟专业人员编撰的相比美,要求就显得高了。指导老师、专家要在最后成书统稿时把关,并可作些文字润色,但笔者认为,还是尽量保持学生原有的文字风格更能体现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实践中发现,较可行的写作方法是先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搜集资料写成资料卡、在此基础上写成史论结合的短文。
2、学校、教师准备工作方面
(1)就学校层面而言,校长对本课程的重视程度、有否专门的校本课程领导机构、有否统一的课程计划、有否足够的资金支持这些固然是本课程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同时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校能否在常规教学中保证研究活动课程的时间尤为重要,若定期的研究性课程时间常被考试、统测打断,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的集体探究机会常被挤占,探究活动成为一种“课余课外活动”,本课程的开展也将最终流为形式。
(2)就参与本课题开发的教师而言,要做好角色心理调适、素质适应和加强教师间的合作精神几方面的工作。
角色心理方面,研究性学习中强调教师的教学观念要从“教本”转向“生本”,教学工作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导为主;校本课程的开设中又提出教师应主动参与教学资源的开发,从“教书匠”转为具有科研能力的新型教师,这些角色心理都应在本课程的参与教师身上得到体现。而在实践中教师应注意避免一种倾向:不是教师在学生协助下完成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学生始终是活动的主体,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参与教材编撰过程中得到体验和学习,教师切不可为赶进度出成果而“越俎代庖”。
许多教师可能认为,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指导研究性学习对教师能力、素质的要求很高,从而参与对本课题开发工作望而却步。其实笔者认为,在各种的素质要求中最重要的只有一种,那就是敢于“试错”的精神与能在挫折中不断进步的能力。现在许多学校都有学生评价教师的制度,笔者感受最深的一次被评是“这位老师在不断进步”……相同的评语常被老师用于鼓励一些后进学生上,被学生这样评价有的老师可能会觉得是挺丢脸的,其实有什么比能“不断进步”更高的评价呢?青少年儿童最让人羡慕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能有许多的机会去犯错和进步。纵观我们今天的改革,那一样不是新的尝试与挑战,能避免出错吗?出错不要紧,关键的是有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在挫折中不断进步的能力,有了它,教师就直管去勇于尝试。
本课题的开发其实是个长期的工程,不能单凭一位教师之力。就算能由一位教师包办了,后继无人,也不符合本课题开发的初衷。所以教师间的合作是关键的,首先是历史科组教师要紧密合作,有条件的话把它扩充为跨学科的综合课程,更合理的调动学校教学资源,让“学生主体参与乡土历史教材开发”成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3、技术支持
首先计算机、网络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说,没有计算机、网络的支持,让学生在一学期内完成乡土历史教学资源的搜集、整理、撰写、排版、编辑审校等一整套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本课题的提出就是基于现在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基本上在大中城市的中小学得到推广应用,而学生一般也掌握了基本的利用网络搜集资料与利用计算机编辑书报的知识。
教材编撰工作不能一蹴而就,一两期编撰出来的乡土历史教材可能还很不充实,为了使课程开展能不断完美,也使乡土历史教材的开发能成为“薪火相传”的长期工程,有必要完善“资料库”的制度,一方面是作好资料的归类存档,一学期下来,学生搜集的资料不一定都用到所编撰的教材上,但都应把它们归类保存好,为以后工作作积累;另一方面是在课程中专门设立一个资料组,有意识的搜集书报、网络上的乡土历史材料、研究动态等。
结语:“学生主体参与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课题很新,道路也很艰巨,本文旨在抛砖引玉,诚挚期待能得到更多前辈的指导、同志者的共同参与。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朱国汉、王斯德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张学斌编著.新课程教学设计.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傅道春、齐晓东编著.新课程中的教学技能的变化.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霍益萍主编.“研究性学习”丛书.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7.崔相录主编.研究中学习(上、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8.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口市:海南出版社,2001
9.R.M.加涅著,皮连生等译.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0.施良方著.学习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1.王道俊、扈中平主编.教育学原理.福州市: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12.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13.王吉庆编著.信息素养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14.郭思乐著.教育走向生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5.陶德清著.学习态度的理论与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16.王斌华著.校本课程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17.崔允漷著.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8.余伟民主编.历史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9.白月桥著.历史教学问题探讨.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0.冯长运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1.冯长运、李明海主编.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2.欧阳青尼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二)教师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3.杨扬主编.历史教学实施指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4.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编.广东省乡土教材·广州历史.广州:广州出版社,2004
25.朱小丹主编.可爱的广州丛书.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9
26.潘天群著.博弈生存——社会现象的博弈论解读.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27.张书林、杨理新.我们对未来高中历史教材的设想.历史教学,2002(11)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264-02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与普及,网络教学逐渐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有学者指出,未来的主流教学将以网络教学为主。然而,网络只是信息传播的载体,信息资源的汲取和共享才是人们使用网络的目的所在。要发挥网络教育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就必须有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支持。因此,在教育领域里,发展网络教育的核心是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然而,目前我国的网络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据报道:我国的网络教学已成规模的仅限于一些名牌大学,究其根源,缺乏专业人才的研究与开发,造成网络教学资源的严重不足,网络教学资源库的贫瘠是制约网络教学发展的瓶颈。
网络教学资源的严重不足,使网络教学陷入了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制约了中小学和职业中学的网络教学的发展,而且现在的办学都在走规模化道路,学生在校人数会大大增加,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都将面临一个新的挑战,如果能利用网络让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在充实学生课后生活、释放学生焦虑心里的同时又能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专业技能知识,那么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甚至创新能力都将会得到较大的提高。因此,开发有质有量的网络教学资源、及时开展网络教学是当前职业中学各项任务中的重中之重,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网络教学活动得以全面开展和取得实效的关键。
信息技术以超出人们想象的速度影响着全球,网络的飞速发展使信息资源具备了新的特点。充分利用网络,重视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既是我们从教人员的机遇也是对我们的考验。网络教学资源的研究与开发,能使一部分老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有一定的提高,更积极地投入到教学反思、教后札记的撰写中,从而开发出更多的网络教学资源,使网络教学发挥良性循环的作用;有效地开发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能使更多学生在学校里感到学习生活既充实又不断地有新的学习目标,对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有较大的促进与帮助,对我国的职业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也大有益处。
网络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资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网络教学资源主要包括:网络课程(CAI课件)、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学光盘、教育管理数据库等。广义的网络教学资源还包括:网络教学平台、专业教师以及技术人才。开发针对职业中学教学的网络资源,应结合职业中学学生的特点,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开发以上类型的资源时应以具体项目为主,切忌长篇累牍地介绍专业知识,而是将知识点和操作方法与技巧融入各个操作项目中,允许学生上传自制的作品,也允许学生之间对作品进行相互评价与交流意见。在学生之间进行的交流与评价,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对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无论从人力、还是从财力上看,都不可能贪多图全。“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是正确的选择。所以,先把几个专业课的网络资源开发作为初级阶段的工作重点,以后可采用更新、拓展与完善的办法扩展到其它专业、其它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研究、开发步骤一般如下:
1.调查、分析学生实际与要求,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兴趣,为下阶段开发相应的教学资源提供指南。
2.研究与开发相应的网络教学资源。首先,开发网络教学资源要根据学生的需求来制订开发计划,给每个小组成员指派具体的开发任务,它包括网络课程、教学课件、练习题库或多媒体资料库的建设,对于难点和重点内容要制作专题操作练习或专题网站。要想使网络教学资源得到学生的喜爱,必须在资源内容、资源的开发形式上更接近学生的需求与喜爱,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来开展各项工作。其次,结合职业中学学生的特点,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应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主,所以在开发教学资源时应以具体项目为主。第三,要在实际应用中收集师生们对所开发教学资源的使用情况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以便不断修改、补充与完善教学资源,使网络教学资源得到不断的更新。
3.建设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平台。构建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平台,包括构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平台,也包括构建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平台,这将有利于帮助学生将短暂的兴趣变成长久的学习动力。利用网络向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可以给学生以充分的学习自由,也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
4.形成一定的反映学习情况的评价体系。在学生与老师之间、家长与学生之间进行的交流与评价,可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5.创建用于问题交流的论坛。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塑造人、影响人,网络教学的成功实施必然促进校园文化环境的构建,而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的成功构建,又进一步补充与完善了网络教学资源。职业学校要加快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加快网络教学的实施,使它成为全校师生关注的亮点与热点。
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社会中,网络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崭新的学习手段,既适应了教育普及化的要求又满足了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学习资源的全球共享性使他们可以从网络教学资源库中获取大量的、丰富多彩的、即时有用的知识,培养自己独立思考、求异思维的能力,并逐步掌握科学探索的方法与途径,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总之,网络教学资源的研究和开发要符合学校教育的特点,资源内容形式和资源媒体呈现方式必须多样化,同时,还要加强对网络资源的设计与管理,切实实现资源共享,在学生受益的同时,也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面对学生成绩考核的改革,面对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新课程强调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要从文化的角度、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角度上发展学生。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及探究心理的需要,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语文教学内涵更加丰富,更有生气。语文教学资源无处不有,无处不在,而且还会不断再生。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呢?
一、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充分合理地使用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是落实三维课程目标的重要教学资源。在教材的开发与使用方面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①教材并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不论是教师和学生,都不能把教材奉为“圣经”而耳提面命、唯命是从,要有敢于质疑和挑战“权威”的胆识和勇气。②教材是“范例”,是师生交流与沟通的话题。教材并不是学习内容的全部,并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③教师要学会创造性地灵活地使用教材,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改动乃至增删。
2.有效利用教师和学生自身的教学资源。教师的文化底蕴、人文素养、人格魅力等对于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种丰厚的教学资源。教师饱学诗书,出口成章,学生沉迷于读书,出口能诵;教师笔走龙蛇,学生龙飞凤舞。学生往往能成为教师的影子。这种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是对学生的一种熏染和浸润,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学生的特长、生活经历、学习经验、优点等同样是一种教学资源。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张扬创造机会和条件,发挥好学生身边的榜样应有的作用。
3.有效利用课堂教学中稍纵即逝的教学资源。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鲜活的、创生的过程,面对一个个具有丰富思想和情感的活生生的儿童,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因此,教师必须摒弃“走教案”或用教案“框”学生的现象,坚持计划性与生成性课程资源的有机结合;尤其要“耳聪目明”,善于倾听和观察,善于发现、挖掘和提升,发挥那些稍纵即逝的生成性教学资源的重要作用,让课堂教学充满灵性和激情,迸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语文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校园中可开发利用的语文教学资源应该说是相当多的,可谓“学校处处皆资源”,学生应当在这个环境中感受语文的教育。班级的布置、各项活动等都应当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自由空间,可展示语文学习的收获和成果,收集交流语文学习需要的各种信息。学校的各种专用教室,根据学生的活动特点设置的文化报廊及名言牌、警戒牌,学生的各项活动,永远是校园语文教学资源的一泓活水。教师应经常利用班级、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指导学生学习,切实提高学校资源价值,使这些每天与学生相伴的班级、校园的学习生活环境成为语文学习最实际、最有效的教学资源,让学生生活在校园中,在动态的学习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影视资源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之一。影视资源相对于其他课程资源来说形象、生动、集中,有一定的感染力。语文教育要巧妙地开发影视资源,策划、布置一些探究的作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富有实效。
自然,社会中的教学资源可为学生语文实践活动提供广阔的天地。首先应努力开发乡土语文教学资源,从而让学生感受语文的丰富内涵和生活的多彩。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学生所处的环境也是丰富多样的,所以语文教学应该具有个性化、多姿多彩。利用乡土资源开发语文实践,首先重在体验,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体验甘苦,热爱自然,丰富内心世界;让学生作为社会家庭中的一员,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同时,让学生把这些体验写出来,锻炼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第二是参观采访,汇入自然生活。学校周边自然、人文资源十分丰富,可以组织学生游览自然风光,把课上学到的观察方法应用于实践;参观名胜古迹,了解风俗民情,采访新人新事,经常接触自然状态中的人、物、景,丰富生活世界,增强社会交往能力。通过这些活动陶冶学生情操,丰厚学生的人文底蕴,凸显语文教育与培养人紧密联系。
一、先明确一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含义
我理解的教学资源建设包含四个层次,一是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二是网络课程建设、三是资源建设的评价、四是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在以下讨论的内容中,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不包括最后一项。
二、我认为网络教学资源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应该包括“教学”的属性,譬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等。
2.其次,它也一定要体现出“网络”的特性:网络教学资源以互联网作为传播的媒介,通过计算机呈现。因此,常用的网络功能也应充分地体现,并且能做到充分共享利用互联网海量的资源,这样才可体现出网络资源的优势。
3.第三,网络教学资源应该体现网络教学的特征,因为网络教学中,教与学的双方在时空上是分离的。因此, 相应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也必须发生相应的变化。
因此我认为,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不仅是对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改变,更是要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网络上提供的教学资源绝不是把书本内容电子化和把音像教材数字化,资源的内容和形式必须发挥网络的优势,进行教学资源的再设计与开发。这种再开发,不能仅仅停留在内容或技术的分析上,应该以系统的观点,从整个教学过程的角度分析网络课程的活动和实施过程,使之符合网络学习的规律,体现教学活动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能够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三、建设网络教学资源,需要从学生、专业教师、教育技术人员的不同角度综合考虑
1.从学生角度来看
由于在网络学习中,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发生在两个时空中,教与学活动的分离,造成师生交互的限制。所以我们要更加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针对网上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学习方法、学习的目标等方面进行更加合理的改进。
在建设网络教学资源时,尽可能为学习者提供适用于网络学习的灵动、灵活的学习方式,如实现课程内容的碎片化、研发微课程学习、实现多种终端移动学习等,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资源浏览。同时,在建设课程时,营造南大品牌化的学习环境,以帮助学生最大程度的适应网络学习。在学习方法上,既注重向学习者提供教材、教师文稿等相对传统意义上的资源,同时也向学习者提供丰富的特色资源,锻炼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激发学习兴趣。
2.从专业教师角度来看
专业教师作为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仅是知识的组织者,更是教学资源的建设者,具有进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责任和优势。
在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中,教师本身是最有价值、最直接、影响力最大的教学资源,教师的素质决定了课程教学资源的内容、质量以及所能发挥的学习效益。同时,教师不仅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也是开发者和研究者,是主导和决定性的因素,在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方面尤其需要注重教师的经验。
3.从教育技术人员的角度来看
进行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需要整个团队共同完成,如:教学设计者可以为资源的教学设计、每题选择等提供指导和参考;艺术设计人员和多媒体素材制作者对素材进行处理,并确定其用户体验良好和界面美观;软件工程师和多媒体开发人员则需要解决网络教学资源制作和使用中的技术问题,确保使用顺畅。
四、专业教师和教育技术人员互相配合,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资源建设
在网络教学资源开发之前,专业教师应当进行充分的前期分析和相关准备(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资源准备)。如注重操作、需要加强实践练习的网络课程,在课程资源设计时就可以加入模拟实验、动态演示等内容(计算机组成原理、Flas制作技术);案例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根据案例教学的思路设计开篇案例引导、章节中的实例思考甚至以案例为单位,将知识点串联起来等(国际贸易实务、法理学、大学语文);针对需要交互以达到学习目的的教学资源,可以进行线上协作学习、在线辩论等主体活动(公文写作、法理学);也可以设计线性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者按照资源排列先后进行学习。
关键词:
初中美术;区域资源;有效教学;开发;探索
区域资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美术教师需要引入区域资源作为教学素材,结合艺术课程内容合理开发教学资源。泉州市泉港区蕴藏着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资源,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乡土艺术文化资源。如何将区域人文资源更好地融入初中美术课程,成为美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美术教师可结合新课标的教改理念和核心素养时代的教学观,从学校实际和学生学情出发,有效地开发泉港区域人文资源。笔者依据自身地域人文艺术资源的挖掘、教学、研究经验,多方面探讨如何联系课堂内外资源进行有效的美术教学。
一、丰富的历史文化名城区域资源下的艺术素养教育
泉港有丰富的历史名胜、文化资源、地域特色,拥有古民居(樟脚古民居、土坑古民居、黄素古石楼等)、古寺庙(涂岭虎岩寺、沙格灵慈宫、峰尾东岳庙等)、古街巷(圭峰古街、涂岭老街、割山楼下街等)等建筑艺术资源,还拥有惠屿岛、圭峰塔、金钟潭、红星万亩生态园、黄氏家族造船名匠、民俗奇葩七星灯、沙格灵慈宫独特的剪碗雕塑以及精湛的石雕艺术等众多旅游景点(区)的自然、人文资源。泉港地域性的建筑艺术、人文景观、民俗风情是当地人智慧的结晶。如,古民居、古寺庙、古街巷遗留的珍贵历史文化资源让学生不仅可以从美术角度进行学习、欣赏,还可以从历史的角度了解家乡的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美术教师可以利用众多的旅游景点(区),从美术教育角度进行艺术教育。如,学生可利用学校社会实践的机会进行校外采风,凭借高清相机或者手机拍摄一些优美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拍摄,拍摄的照片可以作为美术课堂教学的素描素材或艺术欣赏课的教学资料。美术教师需要深入挖掘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区域资源的优势,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品格。
二、区域人文资源下提高初中美术的有效性教学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根据教学实际调整教学内容,分析学校教学条件、学生学情、地方课教学内容等,在遵循新课改理念与艺术素养培养的前提下合理替换教学素材,引入学生容易接受的美术课堂教学素材。
1.采用合理的创新教学方法
初中生课业负担繁重,一周一次的美术课对他们来说是一次放松的机会。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美术课堂学习的欲望。如,在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文明之光》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泉港地区的福船作为教学素材。福船是中国古代四大船系之一,其历史文化价值与美术教育价值不言而喻。教师在课前可以介绍福船的历史文化,再让学生从建造工艺角度欣赏福船建造的技艺,最后从美术教育角度学习福船古船模制作技艺和造型的绘画艺术。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图片、视频、文字等辅助教学,这样的教学可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俄罗斯教育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育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让学生爱上美术课堂,而不是让学生简单地认为美术课只是文化课的调味剂,这就要求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画家乡的风景》一课教学中,教师选取泉港区的樟脚古民居群作为地域性教学素材。樟脚古民居群地处农村,樟脚古民居村落中还有大溪涧、金钟潭、观音山寺、陈平山烈士故居和纪念碑等,教师可以向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申请组织校外艺术采风,借助一年一次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饱览地域民居。教师可以事先做好准备,在采风期间介绍樟脚古民居的历史文化,与学生一起体验当地的民风,欣赏农村的田野风光,必要时进行拍照、文字记录等。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直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审美的角度看待樟脚古民居群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通过实地采风调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成立合作学习小组
合作学习是教师指导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完成共同任务且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学习。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学内容离不开小组的参与。一年一度的学校艺术活动中,美术作品展览是艺术活动的一部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布置美术作品,让学生自行将自己或者小组合作的作品整理好进行展览。如,七年级某班级就以《画家乡的风景》一课中的实践采风系列作品作为展览素材,有的学生展览陈平山烈士故居和纪念碑、观音山寺的部分景物素描作品,有的学生展览樟脚古民居中的居民的衣着和劳作时的各种作品,有的学生展览樟脚古民居村中的河流、山水、田野等自然风光的艺术作品,有的学生展览其参观樟脚古民居群的诗歌、散文等艺术欣赏作品,有能力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撰写并展示其采风的调查报告。最后教师可以写上带领学生参观的感受或者对艺术的理解等。教师带领学生参与艺术活动,学生的积极性较高,每名学生都有任务。当全校师生看到他们的作品时,会对其采风系列赞赏有加。这样就给其他班级的学生指明了采风古村落的过程和需要注意的细节,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三、从实用性的角度编写美术乡土教材
新课标指出:“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画下身边的美,使美术教学进一步融入生活。”地方学校的美术教师长期接触本地区的特色文化,不能只是全国各地教材的使用者,更应该是乡土美术资源的开发者和探索者。如何做到既有效利用当地丰富的美术资源,又能与新课标精神保持一致,是地方美术教材编写的重点与难点。笔者认为,泉港地区美术教材编写需要坚持实用原则,在编写教材前,要根据地方美术资源的实际情况,以教师和学生需求为基准,自行组织和解析材料。坚持实用性原则就能避免生搬硬套,适应当地学校的学生。
四、结语
美术课程不是一门简单的技能课程,而是一种艺术审美教育课程。教师从区域人文资源的视角将地域人文资源融入美术教育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艺术实践的热情。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开发地方美术课程。区域资源不是孤立存在的,资源之间存在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地方。美术教师不能孤立地教学,必要时可与相关学科专家、学者、教师一起探讨,从而促进地区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洪军.利用地域性教学资源库提高美术教学有效性.现代教学,2008(5).
与风风火火的新教材培训、教学观摩、论文评选等基本功的比赛相比,农村中学美术课堂中老旧、生搬硬套教材,甚至应付教学的现状更显农村中学美术课改的尴尬局面。我们姑且不论农村中学美术师资方面的硬伤,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是严重脱节的:1、教材中的课堂练习材料无法落实,造成教与学的脱节,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2、课程与课堂教学时间的矛盾,中学美术课每周只有一节,致使许多美术课堂活动时间捉襟见肘,或者乘兴而来,败兴而去;3、缺少教材挂图。因此,一线的美术教师们抱着现有教材,而不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下功夫,其结果只能是把新课程扼杀在老课堂上。就以上问题,本人在多年的一线教学生涯中,积累了如下认识:
一、校内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 教材资源的开发。教材资源的开发也可说是教材运用的延伸与发展,就美术学科教材内容而言,其具有符合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的特点。美术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挖掘、丰富的,它的价值是在于“创造性”、灵活使用教材。如八年级的《心灵的关爱》这一课,如果仅仅让学生做一张贺卡,还不能完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如果我们稍微改变贺卡交换的方式――让大家把制作设计好的贺卡放在一个大箱子内,让学生们用摸彩的方式(教师要注意引导)交换礼物,这无疑会大大激发学生们对成功作品的期待而把作业完成好。
2. 校园环境的开发。目前大多数的农村中小学都有一定的绿化带,校园都有一定规模。因此学校可利用走廊、过道的墙上悬挂学生的美术作品,学校的橱窗也该是学生展览作品的阵地。比如在我们校园橱窗内每学期都有定期的学生优秀美术作业展示。此外,我还要求每个班级设置一个“美术画廊”专门布置展览班级学生的优秀作业,让学生体验到美术作品所带来的成功的喜悦。
农村中学的图书馆阅览室是相对薄弱的地方,但是学校能提供一些美术的报纸、杂志等也可大大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这也是开发课程资源的手段之一。
二、校外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走出校园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校外资源应该是美术课程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源。这些资源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可称为软件,就是一些思想的火花、灵感的闪现,使教师能在瞬间捕捉到一些点子进而开发出新的课程资源;第二类,可称为硬件,包括学校所在地的风土人情、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等等。
1. 捕捉生活中的灵感,积累创新的点子。据编写湘版教材的专家介绍,当初他们编写教材时为了能写出优美合理的课例,想出一些宝贵的点子,几乎是绞尽脑汁。但有时却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生活一个场景、一句话⋯⋯会让你茅塞顿开。
2. 利用本土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主要有4方面。①利用丰富的生态开发美术课程资源。由于农村学校缺少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丰富的社会性课程资源,所以开发课程资源可广泛利用当地生态资源。这样,既让学生经常关注身边事物的美,又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②利用地域特点开发美术课程资源。教师也应在教学中结合学校实际的地域特点,对地域资源进行挖掘、整理,组织成教学内容。③利用自然景观开发课程资源。我省黄果树瀑布,荔波小七孔,赤水丹霞等都是旅游胜地,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郊游活动、节假日、社会实践等机会走进大自然,引导他们观察天空、河流、山川,观察花、草、鱼、虫,了解动植物的成长变化,体验领悟大自然的美,积累美术创作的素材。④利用民俗文化开发课程资源。提炼民间艺术使之成为美术课程的新资源是我们一线美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民间的,也是世界的”,所以民间艺术是我们开发现代美术课程资源的宝库,但这个宝库需要我们去呵护,去挖掘。遵义是“红色旅游胜地”,我带学生实地参观、写生,了解它的结构、历史、文化内涵、风土人情、它的美。让学生传承祖先文化瑰宝,并让它发扬光大。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是教学资源的使用者,也是教学资源的开发者,而且教师要注重开发自身教学资源。所谓教师自身教学资源,是指教师自己动手,直接开发蕴藏于自己生活环境、人际交往、工作学习、爱好特长、经验教训、日常用品之中的教学资源。开发这样的教学资源,可以拉近教学与生活的距离,不但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而且有利于形成课堂教学的个性特色。同时,由于学生天然具有“向师性”及“亲师性”的特点,因而这样的教学资源还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2014年8月,笔者应邀赴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三中学,在陕西师范大学中学教学参考杂志社主办的“2014全国高色课堂展示交流研讨会”上开设了《文化在交流中传播》一课。下面,结合此课谈谈教师如何开发自身教学资源。
一、从方言中开发教学资源
方言是宝贵的文化资源和教学资源,可为教师授课所用。如今,由于多种原因,有许多学生已经不能流畅地说自己家乡的语言了。
在《文化在交流中传播》一课中,为了说明口语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不规范、易失真、多样多变等不足,笔者以昆山方言为例引导学生开展探究,使他们对这一道理有了直观的体验和感受。
【案例一】说出以下昆山方言的意思。
嫩阿是迪为格?(你是不是故意的?)阿是要吃生活?(是不是想挨揍?)我们来猜东里猜(我们来类似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小明,不许讲张!(小明,不许讲话)
课堂上,尽管学生大声地学说、热烈地讨论、认真地猜测,但还是搞不清这四句话的确切意思。在这样的探究和体验中,学生不仅真切地感受到了方言差异对文化传播的不利影响,而且明白了“文字”等其他文化传播手段对文化传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使课堂教学自然过渡到了下一个知识点。
在开发方言教学资源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要紧扣主题,既要让学生感受方言的独特魅力,更要让方言为教学服务,而不能喧宾夺主,冲淡教学主题;二要紧贴生活,尽量选用活态的方言表达;三要引导学生重视方言,使他们懂得方言既具有实用价值,也具有文化价值,是活着的文化遗产,是文化发展多样性的体现。让学生学方言、讲方言不仅是对方言的弘扬和保护,也是对地方知识、智慧、记忆、特色的弘扬和保护。
二、从人际交往中开发教学资源
任何人的阅历、知识都有一定的限度,教师也不例外。这时,从他人身上尤其是自己的同事、亲朋那里获取有用的信息和资源,无疑是一条便捷而又可靠的途径。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一课强调,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教科书通过我国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说明其对文化变迁的影响,虽然令人信服,却缺乏生活感和亲切感。在备课过程中,我家饭桌上的一碗熏肠给我带来了灵感。熏肠正来自贵州,是不久前,我的一位在昆山打拼多年的贵州朋友送给我的。于是,我将这一碗肉拍下来,放进了PPT中,成了信手拈来却又自然贴切的教学资源。
【案例二】熏肠是怎么来到我家的?
请大家看这张照片,有哪位同学知道这是什么?让我来告诉你们,这正是你们贵州的熏肠,而且这张照片是在我家餐桌上拍的。我待在昆山的家里,为什么能品尝到贵州的关味佳肴,感受到贵州的饮食文化呢?大家肯定觉得这没什么稀奇,因为我们刚刚知道了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其实不然。在此之前,我没有来过贵州:当然,这也不是我在昆山的商店里买的。那么,它是怎么来到我家的呢?它是我的一个从贵州到昆山落户多年的朋友送给我的。而且,这个熏肠还是他自己在昆山做的。所以,贵州熏肠这门技艺已不是贵州独有了。请大家想一想,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通过思考和议论,很快就得出了“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的结论。
人际交往方面教学资源的开发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借鉴交往对象的人生经验和教训;二是借助交往对象的知识、技能,包括教学内容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三是利用交往对象的职业;四是使用交往对象直接提供的与教学有关的物质资源。
开发和利用教师人际交往方面的教学资源的主要形式是“引进来”和“走出去”。前者是让教师的交往对象走进课堂,包括交往对象本人直接走进校同、登上讲台。后者主要是让学生走进教师交往对象的生活、学习、工作场所,使学生获得更直接、更真切的体验和感受。通过这“一进一出”,可以丰富教学资源,开拓教学时空,增加实践环节,提升教学品质,同时也能使学生结交新的良师益友。
三、从工作经历中开发教学资源
教科书强调,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学校的做法、成果以及教师在其中所做的工作,一定能更加生动地说明教育对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
【案例三】在校园中传播江南水乡文化。
首先,笔者对学生说:“老师工作的学校叫江苏省昆山中学,这所学校地处江南水乡,为了传承江南水乡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学校正在建设江苏省级的江南水乡文化课程基地。”
接下来,笔者利用PPT,向学生展示了昆山中学已建成的江南水乡文化展览厅的图片,校园内江南园林和江南水乡文化专用教室的图片,专业团体到校表演并教唱昆曲这一发源于昆山的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图片,以及《江南古建筑》校本课程的图片。
最后,播放了一段笔者的学生介绍昆山古镇周庄的视频,引起了六盘水三中学生的浓厚兴趣。笔者觉得,这段视频至少具有三个作用:一是说明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主阵地:二是鼓励学生成为文化传播的主力军:三是推介江南水乡文化,使文化传播产生实际效果。
教师在将自己的工作经历、工作内容和工作业绩开发为教学资源时,要注意两个方面:一要有机渗透,二要恰如其分。
教师自己的工作经历以及所从事的工作内容、取得的工作业绩,是教师日常生活的主体部分。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源,能够方便、快捷地引入课堂教学。而且在此过程中,还有利于实现教师对自己承担的角色和工作的反思。
四、从爱好特长中开发教学资源
健康积极的爱好和特长,能丰富教师生活,塑造教师的气质、素养、胸怀,帮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同时,如能善于开发和运用那些爱好和特长,就会使之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
笔者平时很喜欢古典诗词,尤其喜欢唐诗。于是笔者便在教学设计时,着力寻找与文化传播相关的唐诗,如用其设置情境等,产生较好的效果。
【案例四】用唐诗印证教科书的观点或结论。
为了快速而又有趣地引入口语这一传播媒介,笔者让学生阅读了下面这首浅显易懂的唐诗。
逢入京使
岑参(唐)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学生阅读后,笔者问他们,这首诗说明口语这一传播媒介具有什么特点。学生根据“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诗,很容易就看出了口语快捷方便的特点。同时.也有学生由此看出了口传信息在传播效率、可靠性等方面存在的缺陷。
此外。在这节课中,为了印证“烽火狼烟”在传播中的作用,笔者引用了王建的《赠李想仆射二首(其一)》:和雪翻营一夜行,神旗冻定马无声。遥看火号连营赤,知是先锋已上城。
由于长年坚持读诗,笔者也有了写诗的特长。于是,笔者便开始摸索将自己的这一特长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把一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编成一首或一系列的数首诗歌。在展示给学生时,将关键概念或结论留白,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整理、填充,受到了学生的欢迎。笔者通过自编诗歌总结《文化在交流中传播》的主要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了课堂小结的学习任务。
鉴于教师个人的爱好特长对自身及教学的价值和作用,教师应积极主动培育和运用自己的爱好和特长。一要培育健康向上的爱好特长,摒弃不健康的爱好特长,减少缺乏积极意义(如打麻将)的所谓爱好特长。二要有意识地培育与学科教学有关的、能满足学生需要的爱好特长。三要根据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培育新的爱好和特长。如笔者所在的学校由于开设了水乡文化方面的校本课程,许多教师便主动根据这一需要调整方向、认真钻研,很快就对水乡文化有了较多较深的了解。四要充分运用自己的爱好特长,使之在拉近师生距离、优化课堂生态、形成教学特色、发展学生特长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五、从经验教训中开发教学资源
教师在为人、处世、读书、做事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无疑是教师本人的宝贵财富。同时,教师如能将其与课堂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介绍给学生,又会成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宝贵资源。如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非常注重将自己记忆知识的方法告知学生,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执教“矛盾的基本属性”时,由于“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这一观点较难理解,所以有些学生老是搞不清哪一个是相对的,哪一个是绝对的。于是,笔者便将自己独创的方法教给学生――用“相同”和“决(绝)斗”两个词来记忆,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在文化传播的问题上同样如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文化的传播者。因而,每个人都要注意传播优秀的文化和有用的信息,努力提高传播的效果。教师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都是文化的传播者。教师如能有意识地将自己在文化传播中的表现、做法、经验和教训展示给学生,一定会让学生形成传播文化的意识,提高文化传播的能力。
【案例五】在传播文化时,应该怎么做?
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传播意识,笔者告诉他们,在上课前,笔者已经将六盘水三中的美丽景致发到了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中。笔者在昆山的同事、朋友们,几乎与笔者同时欣赏到了你们校园的美丽。
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文化传播中的责任意识,笔者向学生介绍了自己在传播昆山中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爆炸事件相关信息时的做法:只传播真实的、具有正能量的信息,不传播明显虚假的或搞不清真假的信息,不传播起副作用的信息。
为了提高学生文化传播的能力,笔者将自己微信的经验拿出来跟学生分享:尽量确保的内容真实无误:及时或适时:适当留白或设置竞猜,造成悬念;图文并茂:及时回应他人的评价,等等。
教师在开发自身经验教训方面的教学资源时,要注意经验的适应性,即教师引入课堂的经验要与学生的年龄、能力等相适应;要注意经验的多样性,即教师提供给学生借鉴的经验应包括做人、做事、做学问等多个方面;要注意经验的清晰性、可操作性和系统性,即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经验能够讲得清楚、做得出来,而且最好是有组织、成系列的;要正视自己的教训,与学生一起剖析错误产生的原因,一起讨论避免产生同样错误的措施。
六、从日常用品中开发教学资源
日常生活用品虽然普通,但却蕴含着大量的知识和方法,如能巧妙运用,一定能使课堂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一次上课,笔者根据一位初中物理教师的课堂实验,设置了一个命题让学生判断:一个生鸡蛋经过甩动后能够较容易地竖立起来。起初,绝大多数学生不相信这个结论,或表示说不清楚。于是,笔者便拿出两个生鸡蛋,请学生尝试,但未能成功。这时,笔者拿出了一块布,铺在桌上,让学生再试。这次终于成功了。据此,大家得出如下结论:在硬桌面上要将鸡蛋竖起来难度很大,但加上一块布后,就容易得多。这使学生明白了实践是认识来源和检验标准的道理。
【案例六】拍卖奥灶面。
奥灶面是昆山人的日常面食,又具有昆山地方文化特色。为了说明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途径,笔者首先通过PPT向学生介绍了奥灶面的特点并配上诱人的图片。其次在于该面浇头有考究,爆鱼一律用青鱼制作,卤鸭则以“昆山大麻鸭”用老汤烹煮。奥灶面还注重“五热一体,小料冲汤”。“五热”是碗热、汤热、油热、面热、浇头热。“小料冲汤”是指根据来客现用现做,以保持原汁原味。
当学生的“胃口”被调动起来后,笔者突然说:“其实,笔者今天把奥灶面带来了。”闻听此言,学生一阵欢呼。笔者接着说:“不过,笔者带来的是具有奥灶面特色和味道的方便面,不知道大家想不想品尝?”此时,学生依然表示想要品尝。笔者便问他们:“僧多粥少、供不应求怎么办?”学生几乎异口同声道:竞拍。于是,一场热火朝天的拍卖开始了。不知不觉地,奥灶面文化便通过一个普通的生活用品和一次模拟的商贸活动留在了六盘水学生的心目之中
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开发的科学性首先应该体现在有一定的目标性,要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服务,要有利于达到小学科学教学目标,有利于丰富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
一、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特点
1.生活性
教学资源内容的选择应与小学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并且能够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需要,唤起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究欲望。学生的活动范围构成了他们的生活世界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包含许多资源,学生在这个真实的空间活动中才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源于他们对生活世界的观察与思考。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他们熟悉的素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探究身边常见的事物,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探究性
探究性即教学资源要能够支持学生的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能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证据、进行实验等探究,从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小学科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教学。它要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的发展,体现科学的本质,突出科学探究,并反映当代的科学成果。因此,开发的教学资源要具有探究性,要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探究,或者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的学习。
3.开放性
教学资源的内容要具有以科学为中心的开放性,即向科学技术前沿、生活、社会开放,提供资源的信息渠道具有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性。即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活动获取各种信息,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科学教学开放性表现在科学教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有一定的选择空间和创新机会。如科学教材中要求学生饲养并观察蚯蚓,但在没有蚯蚓的学校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条件选择其他的动物来代替。这种开放性还表现在,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资源进行主动的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二、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模式
1.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开发目标的确定
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开发目标是指开发者对科学教学资源开发的原因,这决定着开发者将开发哪些科学教学资源,如何开发这些资源。如是想通过开发条件性资源改善科学教学的教学条件,还是想通过开发素材性资源来丰富科学教学内容等。不同的开发目的将会产生不同的开发方式,导致不同的开发结果。
2.科学教学资源普查和分析
这个阶段就是对现有的各种资源进行普查分析,普查这些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存在形式等,分析其特点,筛选出有开发价值的、并可以开发的资源。
3.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建设就是对第二阶段筛选出来的资源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可以通过改造、整合等方式进行加工处理,使其原来繁杂的、被我们筛选出来的那些科学教学资源成为更加贴近我们需要的、真正的小学科学教学资源。
4.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利用和评价
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利用是科学教学资源开发的关键,它关系到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活动能否有效地为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开发的目的服务,能否有效地为实现小学科学教学目标服务等。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利用的评价就是对科学教学资源利用后产生效果的评价。
以上四个环节并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它的先后顺序取决于开发模式。并且在这过程中有些环节是可以同时进行的,如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利用是可以同时进行的。
三、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利用的方法
1.筛选身边的教学资源
我们身边的资源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能够进入我们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只有符合教育目标、符合学生需要的内容、方式等材料才能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的构成要素或实施条件。这就要求科学教师在众多的教学资源中选择最有效、最有价值的那一部分。
2.改造小学科学教学资源
改造就是指根据小学科学教学具体实施对象和条件要求,对原有科学教学资源进行加工、变化、修改的过程。改造是小学科学教学资源转化为科学教学要素或条件的基本方法。
3.整合教学资源
整合就是指将不同的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如人力的、物力的、经验的等,将其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统整,形成新的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方法。通过对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整合,可以对不同内容、不同形态、不同作用的科学教学进行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作用。如我们可以将小学科学知识与学生环境意识相结合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4.共享教学资源
一、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
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在现有的教学资源中进行深入的挖掘,而最充分的科学教学资源就是教育部推行的教材,而且课程改革之后,每套教材中都为教师配备了一张光碟,里面有很多有用的信息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已有的教学资源,通过自己的精心设计和巧妙运用把资源整合得更加适宜科学教学,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如学习《给身边的材料分类》这节课程时,我将教材和光盘中给出的各种材料进行归纳和总结,并且通过我的设计制作出非常吸引眼球的画面,让学生通过观察,将物体和材料联系在一起,从而更加全面地看待物体和材料。同时,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作业任务,让学生收集身边可再利用和开发材料的资料,并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材料制成不同的物品,然后在课堂中将自己的资料和做的成品拿出来和同学进行互动和交流,看谁完成的任务最佳,谁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全面和牢固。再如《水》这单元的学习,我们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关于水的影像资料,通过生活中存在的情境帮助学生提高对水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和品质。在观察这些动画作品时,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技术的不断进步,知道科学技术进步的巨大作用,同时又能够让学生接受爱护环境和保护环境的思想教育,在扩大学生视野的同时也让他们将知识牢固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使死板的教学资源更加形象灵动化
科学教育的理论性比较强,对于一些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索,教师无法将这些知识呈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来发现和总结出答案。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需要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让死板的教学资源重新获得新生,更富有多彩和灵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探索科学知识。
如学习《植物生长》这节课时,种子的发芽过程、成长过程以及开花和结果的过程都是一种静态的变化过程,日常生活中学生看到的只是变化之后的一个状态,并不能看到其生长变化的全部过程。这样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理解起来就会缺乏生活依据,不能够彻底透彻地进行理解。针对这种情况,为了在教学中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主动探索精神,我利用了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从网络中下载一些植物生长的录像和视频材料,然后再结合我自己的教学目标,通过计算机将这些资料进行筛选和重组,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清晰地观看到植物生长的全过程,将种子发芽、花蕾开放的瞬间事件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慢动作播放,让学生亲眼观看这一美丽动人的时刻。
科学教材中还有很多教学内容,虽然课本中描述得非常生动和形象,但是由于小学生没有太多的生活经验,描述的一些事物学生根本就没有亲眼见到过,想要让学生很好地想象具有一定的困难。这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将科学课本中描述的内容通过课件的制作和设计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观看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和探索。这样我们就把教材中死板的教学内容、静态的科学知识变得更形象和生动,赋予了知识生命,让其更加具有灵性,使得教材中的教学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当然,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的不断付出和努力,花费大把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设计和制作,但是我相信,只要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全面、顺利地接受科学知识,教师一定愿意并且及其乐于进行这样的付出。
三、不断学习网站的开发和利用,拓展教学资源的有效途径
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教师拥有一定的技术基础,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让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开发和利用。科学主题学习网站在科学教学中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这种网站将科学教学中不能够直接观察和研究的教学内容分成小的教学专题,然后将其进行整理,以最适合学生接受的方式用网站的表达方式提供给学生学习或是作为多媒体教学的资源提供给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这种教学网站的开发和利用能够充分地发挥网络的教学优势及作用,对于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很好的利用价值。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注重自己对网站技术的学习和提高,以便利用这种比较有效的途径对科学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四、努力开发教师课程资源
关键词 教学资源 体育 中学 资源开发
体育课程资源是开展中学体育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也是影响中学体育教学目标能否得以顺利实现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因此,体育教学资源开发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会对中学体育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成效产生直接性的影响。要想保证中学体育教学活动按照新课标所要求的标准,顺利高效的得以实施,就必须要对与中学体育教学资源开发工作相关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鉴于此,本文就有针对性的对中学体育教学资源开发过程中所涉及的几点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索与分析。
一、中学体育教学中人力资源的开发
(一)教师资源的开发
体育任课教师是中学体育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也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课程的开发者。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任课教师是最为关键的人力资源,而任课教师资源的开发,也是影响中学教学资源开发工作的首要问题。
概括来说,体育任课教师资源的开发可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要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师德的弘扬。体育任课教师的言行举止,均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开发教师资源,提高教师资源的质量,就必须要重视体育任课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全面提升教师的素质,构建一个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加强师德的弘扬,充分发挥任课教师以身示范的作用。其次,重视体育任课教师的继续教育和自我提升。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如果不思进取,不积极主动的进行自我学习和提升,只依靠以往的经验来开展教学就会与现代的教育教学相脱节。因此,要进行教师资源的开发,就必须要重视体育任课教师的继续教育和自我提升,通过学历教育、教学交流、教学讲座、外出学习等多种方式来提高体育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执教能力,以实现教师资源的有效开发。
(二)学生资源的开发
中学体育教学的过程,是任课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仅依靠教师资源而不关注学生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同样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效。因此,在体育教学人类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还应注意学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通常来说,在开发体育教学中的学生资源时有以下几个切入点:首先,利用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来组织管理教学课堂,并促进学生组织管理能力的提升;其次,利用学生中的骨干力量来辅助开展教学,带领学生更好的进行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最后,合理安排学生中的特殊个体。在中学体育教学中,部分学生可能由于病痛、运动损伤、运动功能障碍等自身因素无法与其他学生一样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此时为了有效的开发学生资源,任课教师就要有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安排,例如:可安排他们做赛事裁判、记分员等等,让他们以另外一种方式融入教学之中。
二、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资源的开发
(一)传统竞技教学内容的创新和改进
在以往的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传统的竞技教学内容占据了课堂教学的主要地位。然而,实际上多数体育竞技内容并不符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体育任课教师不顾学生的身心特点,盲目的利用体育竞技的内容来开展中学体育教学,只会影响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和体育活动的参与热情。
但是,这却并不是说在开展中学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就要完全摒弃竞技教学内容。正确的做法应是在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创新或者有意识的加以改进之后,再将其合理的运用到中学体育教学之中。例如:很多竞技化的运动规则过于苛刻和死板,且标准和要求一般较高,如果将其直接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进行套用,很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击学生的参与信心。而此时,如果能够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和中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灵活的改造,适当的淡化教学内容的竞技性,降低规则规范的标准和要求,学生就能够更好的体会到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乐趣,从而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民间体育教学资源的挖掘和利用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多样的地理条件、不同的风俗习惯,也孕育了我国丰富的民间体育资源。民间体育资源的弘扬和发展,不仅仅是保护我国体育多样性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开发学校体育教学资源的一种有效手段。民间体育资源形式多样、特色鲜明,融健身性、娱乐性、民族性和教育性于一体,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如果能够根据中学体育教学的特点和需求,将其有选择、有意识引入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之中,能够有效的提升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为中学体育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例如:竹竿舞、滚铁环、跳绳等等,不但符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而且特色鲜明、简便易行,均可引入中学体育教学之中。
(三)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改造和引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近些年来,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不断出现和推广。而且在我国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的地区,部分新兴体育项目已经逐渐融入了学校体育教学之中,有效的促进了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因此,在开发中学体育教学资源的过程中,任课教师也可以有意识的挖掘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现有条件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科学引入适合中学体育教学的内容,例如:国标舞、瑜伽以及有氧操等等。这些现代时尚的体育运动项目,能够有效的丰富学校体育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任课教师在将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引入中学体育教学时还应注意,不要一味的照搬套用,而是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有针对性的对动作技术进行简化或者对活动的内容进行改造,使之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更为有效、可行。
三、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
体育设施资源是开展中学体育教学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体育设施资源的短缺或陈旧,不但会影响中学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成效,还会给学生的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带来安全隐患。因此,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也是中学体育教学资源开发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一)体育场地设施的合理安排
对体育场地设施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调度是进行体育教学设施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之一。具体来说实现体育场地设施科学安排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对体育场地设施资源使用功能的深度开发来实现体育场地设施的科学安排。例如:利用一条标志线对体育场地进行划分之后,可以一面进行往返运球接力跑教学,一面可以开展健美操教学,从而使有限的教学场地得到了高效的利用;二是通过对体育场地设施的替代性开发来满足中学体育教学的需求,这种体育教学设施资源开发的方式尤其适用于教学设施较为匮乏的偏远地区学校。例如:部分农村中学缺乏开展耐久跑所需的跑道,任课教师就可以在严密组织教学,确保学生活动安全性的基础上,利用学校周边的小路或是空地来开展教学。三是通过场地设施的合理安排和调度,来实现体育教学场地设施的有效使用。例如:体育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中场地器材设施的分配时间表,以最大限度的开发场地设施的使用空间,提高其使用效率。
(二)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物多用
为了能够有效的提升学校现有体育设施的利用效率,达到对现有体育设施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体育任课教师就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固有的体育教学观念和体育器材使用理念,多角度、多方式的来利用学校现有的体育设施,尽可能的实现教学设施的“一物多用”。例如:沙坑既可以用来开展跳远、跳高教学,也可以利用其来巧妙的设计障碍运动;跳绳既可以用来开展跳绳教学,也可以用来做绳操,还可以打成结之后用作投掷的工具等等。
(三)体育教学中的自制器材
创造性的开发和制作简易的教学器材,也是开发体育教学设施资源的一种重要途径。这种体育教学设施资源开发的方式,不但符合经济、实用、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学生还能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教学器材,更好的融入到教学活动之中。而且利用自己制作的器材来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会让学生更有成就感和积极性,从而在解决了体育器材匮乏问题的同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进行实心球练习时,如果实心球的数量不够,体育任课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制作沙包来代替实心球开展训练,不但满足了教学活动对器材的需求,还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 洪伟,黄海滨.自制体育器材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03).
[2] 朱春平.改进标准化体育器材——激发学生对篮球、排球项目的兴趣[J].体育教学.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