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8 14:40:1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我国是农业大国,我们以占世界6%的淡水和9%的耕地资源,解决了占世界20%左右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巨大成就。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积极实施科技兴农、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生产的意义
1.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先导力量。农业科技创新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用丰富的资源代替稀缺能源,节约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同时,农业科技创新也有助于降低农业的自然风险。自然中存在着许多不可抗拒的力量,如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的出现都会造成农业的减产,而通过农业科技创新,不仅能推出抗旱品种,用以降低危害,同时气象预报也可以使我们提前做出防护,以减少损失。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不断应用和发展,给农业生产的发展带来质的飞跃,为农业生产率提高提供了强劲动力。只有十分关切农业科技创新,加快以现代科技武装农业,才能使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更快更实,动力更加持久、更加有效。
2.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不竭资源。科技创新更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不竭资源,它通过对生产力诸要素的物化,使生产力发生质的变化。科技转化为劳动者的技能,提高了劳动者在农业生产中的能动性;科技物化为劳动资料、创新的生产工具,使劳动手段更加现代化;科技发展使劳动对象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提高了农业劳动对象的效能和效用;科技创新的生产工艺使农业生产工艺流程更先进;科技进步优化了生产要素组合,使农业生产过程的组织形式更加科学合理;科技创新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使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法更加科学化,手段更加现代化。
3.农业科技创新是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只有依靠科技进步,通过农业科技的突破性成果和新技术的有效推广应用,才能实现中国农业的持续发展,最终早日实现中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当前,制约我国农业及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如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破坏愈演愈烈等。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农业发展基本问题,使农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协调起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关键靠技术,靠创新的可持续农业技术才能彻底摆脱农业的“不可持续”局面。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可以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水等自然资源,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率;农业新技术应用,可以拓宽资源的范围,实现资源的有效替代,有效缓解现有资源的约束;农业新技术的应用,还为科学控制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开展科技减灾提供了基本手段。
二、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措施
1.加大对农业企业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纵观农业发达的国家,无不具有若干实力超强的农业企业,它们往往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由于工作环境、待遇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的农业企业科技人才相对匮乏,研发投入不足。据统计,我国农业企业科研投资占销售额的比重不足2%。多数企业不具备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自主研发能力,有些企业甚至放弃研发,只从事生产。同时,一些农业企业采用的依然是传统的农场机制,行政色彩浓厚,研发的积极性不高。改变我国农业企业研发积极性不高、能力偏弱的局面,需要加大对农业企业进行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目前,农业企业经营税法规定免税的产品可以免交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但这种税收减免政策并没有给农业企业带来科技研发的强劲动力。因此,可以考虑用研发费用冲抵其他税费,或直接进行研发补贴,进一步提高农业企业科技研发的积极性,推动农业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
2.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个体农业生产仍然是占主体地位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业生产方式由于生产规模小,运输成本、检验成本、培训成本等都很高,生产出的产品难以标准化,品质难以得到市场认可。这就使很多具有市场价值和发展潜力的农产品,如无公害和绿色农产品,因成本等问题难以推广。另外,在农民素质不高的情况下,农业技术和设施建设很难推广普及,运用效果大打折扣。农业集约化经营不仅有利于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而且在农产品加工、运输、生产资料采购和产品价格谈判以及在开展农业科技教育和生产协作等方面都有巨大优势。因此,应大力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促使农民联合起来,从而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向规模化发展之路迈进。我国在2007年施行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立法的方式规范农民合作组织的成立与运作,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制度得以确立。但目前合作社法人治理结构仍然不够明晰,合作社内部制度仍然不够完善,同时存在组织规模不大、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信贷资金匮乏、引进新品种和发展新项目资金不足以及信用缺失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和作用的发挥。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教育和引导更多农民加入合作社,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完善监督机制,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有序推进。
3.加强对农民的科技教育培训。农业科技创新不仅涉及农业科技的研发,而且涉及农业科研成果推广以及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农业科研成果不能推广使用,便无法实现价值,势必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没有对农业科技成果应用者的教育和培训,新农业科技的大范围推广便不可能顺利完成。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主体,农业科技成果的成效如何,最终取决于农民,而农民的文化程度和科技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农业科技成果能否被农民接受和应用的程度。因而,必须加强农民的科技文化教育,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科技水平,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解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源动力。
三、结语
二、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系,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不仅包含硬技术创新和软技术创新,同时还包括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多次应用。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受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以及创新资金和创新团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虽然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创新平台不断趋向完善,企业主体作用日益凸显,但是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仍然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障碍。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农业科技投入带有开放系统的许多明显特征,农业科技投入的内涵和外延差异性较大,导致统计口径具有较大区别。本文采用福建省科技年鉴(2011)统计的统计数据,2010年福建省R&D经费内部支出总计为1708982万元,按行业来分,其中农林牧渔业为5357万元,占总数的比例仅为0.3%;在农林牧渔业中基础研究支出为45万元,应用研究支出为807万元,试验发展支出为4505万元。数据表明,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不仅总量较低,且存在资金投入结构的问题,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或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比例失调等问题。由此,福建省在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局限,仍需加强和完善,同时在全省范围内也尚未能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官产学研民(民:指农民及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相结合的农业技术创新资金多元化投入机制。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和农业技术供需问题凸显。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供需存在较大矛盾,一方面是农业科技成果的质量和结构存在问题。主要是由于农业科技的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其中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能够显著增产、增收的突破性成果少,一般性成果占主要部分。而品种类成果比技术类成果多、生产类成果比加工类成果多、粮食作物类成果比经济作物类成果多、农作物成果比畜牧业成果多以及农民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不高等则是结构问题的主要表现。另一方面,农业技术提供的质量和结构也存在问题。由此导致农民(企业)无法获得生产中迫切需要的技术与服务,存在着产前愁信息、愁资金、愁种苗;产中愁技术、愁服务;产后愁加工、愁运输、愁销路等问题。农业科技成果中试示范仍是一个薄弱环节。目前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中试示范环节的不足。在当前的科研推广体系中,科研与推广由两个系统来完成,而成果的中试熟化却没有专门的部门来承担。尽管农业科研部门通过艰苦努力取得了大量成果,但相当部分成果由于缺乏中试熟化的条件,在生产应用中效果不显著,加之农作物品种与栽培技术不配套,且处于不同类型生态区,新品种产量潜力发挥的配套栽培技术存在较大差异,大部分农作物新品种在大面积生产上仅能发挥其产量潜力的60%~70%。
三、提升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改革,创新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新型农业科技体制机制。1、加强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的紧密联系。在实践中,基于充分调研的前提下,合理统筹和配置区域、产业间的技术难题和创新资源,以确保农业科研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目的,建立合理、规范的农业科研项目审批和立项制度,使科研与生产能够顺利对接,从而形成科学、高效的农业科技管理机制。2、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建设力度。农业科技研发机构是农业科技研发的重要载体,农业领域基础性研究以及相关共性技术的研发都离不开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大量投入。为保障农业领域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实施,弥补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在基础性和共性技术研究方面资金不足等现象,在政府财政支持的同时,以委托企业承担科研任务等形式和方式来拓宽投入渠道。3、充分发挥各级农科教协调领导小组的作用。按照农业科技管理统一规划、地方和部门共同实施的原则,完善由科技、教育、农业、计划、财政、金融、林业、水利、环保、气象等政府主导、市场多元的农业科技协商机制,切实加强农科教、产学研结合。
(二)完善条件,建设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科技创新是一个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的复杂、连续动态过程,且成果具有公共产品特性。因此,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呈现创新参与主体多元化的特征,多元化主体诸如政府、高校、农业科研机构、推广机构、中介组织、农户以及涉农企业等众多创新主体各自承担着特有的创新功能,并相互产生合力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进程和成效。1、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农业科技创新活动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和信息资源作为基础,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有利于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以及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建议以省农科院、农林大学、省林科院等省级科研机构为依托,构建具备农业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中介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坚持以“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产业导向”为平台的工作导向及原则,重点突破一批具有区域优势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2、建设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农业科技人才是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推手。实践中,福建省可依托重大农业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农业科技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同时通过农业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建设,结合重大科技项目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造就一批精干的、在科学前沿勇攀高峰的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以任务带动人才培养。努力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型人才,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的普通中专、农民中专、中央农广校和高等农职校资源以及县、乡科技人员,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技术培训和教育,培养农民植保员、防疫员、水利员、信息员、沼气工等农村技能推广服务型人才和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经纪人等农村生产经营型技术人才;以企业为主体,依托高校、院所资源优势,尤其是高等农林院校,培养和打造一批精研发、懂市场、懂生产的企业科研人才。
(三)加大投入,建立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体系王安国等(2003)认为,农业科技投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每年用于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的总支出。吴文元等(2006)认为,应该对农业科研投入机制进行创新,以鼓励和引导企业对农业科研进行投资。在目前农业科技创新产出高效的前提下,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明确以政府引导全社会投入农业科技创新的新方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农企农户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机制,以保障可持续的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1、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福建省各级科技、农业等涉农部门按照“目标统一、渠道不变、有效整合、管理有序”的要求,整合福建省现有的各项建设投资和财政专项资金,重点向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倾斜,加强衔接,形成合力。2、探索完善符合农业科技特点和规律的支持机制。调整农业投入结构,加大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力争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同时,更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中试熟化的投入,建议对农业综合开发、防护林建设、“菜篮子”工程等重大农业建设项目经费,提取5%~8%用于解决重大项目建设中的科技难题和相应的技术进步与开发工作,使科技创新、转化和推广都得到有效支持。3、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贷款扶持。协调好各类性质的银行机构的职能,改革完善农村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信用合作金融的业务种类,合理分工。同时,通过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创业,鼓励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提高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贷款幅度。4、建立及完善创新型农业科技企业的扶持机制。企业是农村科技创新主体与成果应用重要载体,政府可以适当的增加由企业承担科研项目的形式来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如委托农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鼓励农业企业与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申报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等;同时在落实税收减免、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优惠等政策的同时对涉农企业给予较大幅度的优惠额度。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实施,不仅能促进政府引导农业企业对科技创新资金投入,更重要的意义是使科研成果更符合企业实际和市场需求,从而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在全省范围加快培育农业产业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建立企业研究中心或内部科研机构,增加企业在科技创新的投入,并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和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
(四)开展合作,加速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进程从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运行现状看,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在产学研合作以及省际、国际之间的合作程度均呈现比较滞缓的趋势,既无法实现科技创新资源的全面共享,也还难以达到与世界接轨的水平。1、强化闽台农业科技合作的深度与广度。福建与台湾地理、气候、土壤等相近,农作物种类、耕作制度、栽培技术相同,开展农业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合作的基础上,加强闽台农业信息、科技、教育、农产品贸易和农产品运销体系建设的合作,建立一批以高新技术为主的农业合作示范区和出口生产加工基地,加速福建省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不断拓展合作的内涵。福建省应积极争取中央有关部门对福建省闽台农业合作项目的资金支持,努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环境,为闽台农业合作项目提供优质高效服务。2、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与支持农业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通过成果转让、委托开发、联合开发等方式,开展技术项目合作,通过提供研发所需部分资金、联合攻关等方式,提前介入高校、科研单位的应用研究,取得知识产权和成果优先转化权,促进企业经营效益和经营目标的实现;鼓励与支持产学研共建技术研发机构,组建多种形式的技术研发中心,包括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开发中心和博士后流动站等多种形式的合作研究机构,以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合作的深度与广度。3、设立福建省农业技术引进与合作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农业育种新材料、新品种、先进技术和设备等的引进、创新;鼓励企业、社会力量投资农业技术引进工作,用于引进技术的费用可全额计入生产成本;鼓励省内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进行科技创新合作、实验与应用开发合作、推广产业化合作。
关键词:现代化大农业;农业科技创新;含义;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133
现代化大农业是与传统农业相比广泛使用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办法施行的社会化农业。目前农业技术以植物学、遗传理论、物理学、生物学、化学等为基础利用农业理论经验解决农业的栽种、培育、饲养等实际问题。现代化大农业还利用了电子信息技术比如计算机等机器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随着农业企业的规模日益壮大,农业生产要与加工、销售的制造的联系势必日益紧密。
1 农业科技创新对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作用
1.1 农业科技创新是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基础
我国是农业大国因此只有发展好农业我国才能在社会主义社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且目前我国人口最多粮食的需求也是最多的。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要进行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粮食需求日益上升,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使得我国劳动力在不断减少。根据社会调查结果,确保粮食安全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保障。显然,要保障粮食的安全就要利用农业科技创新加大粮食安全审查力度确保粮食安全从而提高粮食的质量推动农业快速发展。
1.2 农业科技创新有利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成为加快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而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就要以高质量、高产量、高效率、安全等为目标。因此进行农业创新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加快农业发展、转变农业的生产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有产量低、安全系数差、污染大等缺点因此首先要改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护生态环境,为人们的后代着想实现农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改善污染大效益低的现状,因此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是实现农业以及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
1.3 农业科技创新是使农民富裕的重要方式
目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农民到城市中找工作,这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而农民的主要收入就是农产品的出售,因此增加农民的收入减少城乡收入差距的根本方式就是提高农业产量和效率。我国发展农业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粮食的需求同时也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策略。现代化大农业的快速发展主要依靠科技,有一种“科技富农,科技兴国”的说法,因此只有将农业科技运用到农业的生产中去才能加速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2 现代化大农业中进行科技创新的策略
2.1 现代化大农业中进行科技创新要考虑环境的特点
农业生产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因此气候、空气、土壤的成分等都对农作物的生长有重要的决定作用。在进行科技创新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环境中季节性气候的特点,比如新疆哈密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干燥少雨,春季多风、冷暖多变因此适合种植哈密瓜,而夏季酷热、蒸发强适合种植大枣,冬季寒冷、低空气层稳定则种植巴塔木。此外要考虑区域性比如:地势平坦阳光和水源充足的地方适合种植大豆和玉米等农作物,因此区域性也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一大特征。所以农业技术的应用要充分考虑到自然环境的因素从而有效的进行农业资源配置。
2.2 现代化大农业中科技创新要坚持以农民为中心
农民的知识水平有限,因此帮助农民掌握科技技术才是发展的根本。在研究农业技术时要以农民为中心充分考虑到农民的素质、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比如主要以农业为主的新疆哈密地区总人口56.27万,农业人口18.5万,工33.33万hm2地。此地区以农民为主导,给农民提供一系列的技术培训服务。传统的农业种植主要依靠以往的技术和经验。因此,要充分让农民认识到农业创新的重要性和作用,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标准和质量。
3 结束语
1.1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 农业发展的历史就是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历史。农业科技的每一次突破和创新,都带来了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只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才能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走上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轨道。
1.2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 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根本任务。现阶段,我国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还不稳固。只有依靠科学技术,走“稳定面积、提高单产”的路子,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只有依靠科技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附加值和经济效益,才能不断拓宽农民持续增收的渠道。
1.3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短缺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只有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循环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才能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4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农业的国际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农业科技的竞争。我国农业要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关键是要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要提升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资源环境等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
2.大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与此同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面临更大的挑战,农技推广体系更需改革和创新。过去三十多年,我国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国家农技推广体系,在粮食等主要农作物和家禽水产等生产技术的推广上做出重要贡献,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一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职能定位还未完全理清,受地方党政中心工作的影响,农技推广人员难以专职从事公益性的农技推广工作;二是基层农技推广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一些地方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人财物“三权”上收的改革还存在许多实际困难;三是技术推广人员缺乏激励机制,难以充分发挥积极性,同时农技推广人员的待遇相对较低,长期以来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四是技术推广队伍建设薄弱,推广能力偏低,难以适应新技术扩散要求;五是传统的从上到下的技术推广方式难以适应农业发展需要,对农民技术需求的信息缺乏反馈机制,推广技术难以满足农民增收的多元化需求;六是农业技术推广投入严重不足,使基层农技推广部门难以发挥应有作用。问题不少,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各级政府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职能与重要性认识不足。近几年,虽然我国基层农技推广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取得一定进展,重新修订的《农业技术推广法》亦于2013年1月1日开始执行,但要充分发挥农技推广体系的作用,改革仍将任重道远。
二、推进农业科技体系改革,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推进农业科技体系改革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也是落实十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要建立新时期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在加大投入的同时,急需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改革。
(一)新时期农业科研体系的改革
在建立新时期的农业科研创新体系方面,建议如下。(1)实施农业科技国家创新人才战略,吸引和培养一批领军级的农业科技人才和大批优秀创新群体。(2)探讨建立农业科研投入新机制,国家农业研发项目的设置以农业发展目标和农民技术需求为依据,使农业科研在增加投入的同时能够更好地满足生产需求。(3)在强化农业公共科研单位的公益职能和现阶段在农业科技创新中重要地位的同时,进一步分离农业公共科研单位可商业化的研究和产业化活动,把研究重点放在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为企业进入农业科研提供发展空间,使企业逐渐成为农业应用研究和科技产业化的主体;同时,强化知识产权的实施力度和提供优惠政策,建立企业进入农业科研领域的激励机制。(4)继续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建议到“十二五”末政府对农业科研的投资强度要逐渐从现在的0.7%提高到1%以上;同时,调整政府的农业科研投入结构,提高固定经费拨款(相对于竞争性项目经费)在总投入中的比例,增加中央政府对中西部地区的农业科研投入。
虽然河北省在现代农业科技方而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r很多的成就,不可否认的是与建设现代化农业的新要求相比,与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其发展水平还相对落.后,在河北省农业科技体系总体发展中,尚有一些问题急需解决。
(一)基础薄弱分散经营制约科技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十分重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足将科学技术应用到…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中,从而提高了农业的发展水平以及发展速度。但河北省农业在科技含量以及技术水平上与其他省份仍有很大差距,农业科技基础设施还相对较为薄弱,抵抗自然灾害风险能力较低,不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以及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虽然涌现广一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但河北省农业生产仍以分散经营为主,这就导致r单个农户使用科学技术的成本相对较岛,任何经营方式的改变以及新的科技成果的应用都会受到排斥;分散经营使得信息闭塞,农民R是不断重复低水平的生产,导致D身供给与市场需求严取脱节,极易出现谷贱伤农的现象,农民丧失了采先进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的意愿。
(二)政府对农I科技的支持力度不够
根椐联合闺粮食组织的调查显示,发达固家的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以上,欠发达国家应达到1%?2%,现在世界的平均水平也早已超过1%,而河北省的农业科技投入强度则长时间低下世界的平均水中,也远远达不到发达围家的平均水平。制约河北省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W素之…就是政府的财政资金短缺以及如何分配财政资金比如在农业的相关基础性方面投入了过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rfn对接F来的应用研究以及相关肟续产品的开发则缺乏有效加强。
农业科技型企业足具有现代农业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能力的企业,它是联系农民与市场的重要桥梁,也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力军。但足河北省在技术改造以及创新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此外一嗤农业科技型企业的管理者对于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着许多错误的认识,他们认为科技创新的主导者应该是政府,所以对农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十分有限,而这一点在中小塑的企业中显得尤为突出,再加上P1身资金短缺,使得自主创新能力停滞不前。此外,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政府作)T]与市场机制的有效互补不容忽视。河北将政府在科研管理方面起着主导作用,似其在市场失效时〒预力较低,没有形成冇效互补,这就导致一些科技成果偏离了市场需要,没有实际意义,不能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支撑和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方面的作用。
(四)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构成参差不齐
有两类人才是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发展中不n丨或缺的,,一类适中要从事农业科技理论创新的高层次高水平的学科带久?人才,而另_+类则是农业技术推广的基层I:作者以及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农民。从人才总数上来看,河北省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人数并不多,难以满足农村的实际需要,并且人员分布不均匀,结构不合理。许多的科学研究人员集中于城市,而农村的农业科技人员则相当缺乏且分散,缺乏领军人才。许多的农业科研成果完成后不能很好地与社会生产力相对接,同时,农民是农业科技的最终需求者,使农业技术顺利的到达农民的手中,就农民自身来说,也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如果新技术的成本过高,他们便会消极对待,放弃采用新的技术成果。
(五)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有待提高
十二五期间河北省的农业科技转化率为55%左右,虽然高于我国的平均水平,但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5%?85%的水平,农业科技工作多头管理,条块分割严重,缺乏有效协调与整合。农产品产量高而附加值较低,农业产业化规模不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较少,成果转化能力不足,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平均水平与我国的平均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河北省人口较多、耕地缺乏,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较为落后,科技成果的转化显得尤为重要。而一部分农民由于受到落后的生产经营理念和较低的文化素质的影响,不能使先进的高新科技应用于农业上,导致了现代农业资源的短缺、浪费,使农业资源不能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
二、加快河北省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对策
(一)积极培育现代化科技型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农业产北化经营
提升龙头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发展壮大一批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引导、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建设相关的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全面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突出把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帮助、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尤其是对于加工型和流通型龙头企业,为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收大量的社会资本或国外资本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建设,加快发展大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高科技、高精尖、加工型龙头企业,从而促进农村的非农产业向城镇聚拢,大型企业及龙头企业向中小城镇、现代科技园区集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河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
(二)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推动各种资源市场化整合
当前,重中之重是要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现代农业的发展关系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全局,所以必须加强对现代农业的科技投人和引导力度。为了推动现代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政府的财政投入--定要作力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同时为了改变多年以来在农业科技方面投人较低的问题,应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资力度D其次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积极鼓励、支持、引导各类组织或个人涉足具有广泛的市场以及应用前景的农业技术开发领域,努力形成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强大合力,整合各类投资以及财政资金,实现加快农业科技进程,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目的。
(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自主创新步伐,完善现代化农业科技体系
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提升的关键因素,是一国农业领先于他国的先决条件。推进河北省农业科技创新,当务之急是要紧紧围绕河北省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目标和时代要求,积极探索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坚持技术引进与外部交流相结合的再创新,争取在新的重大领域、前沿技术研发以及应用推广上取得新的成就,同时积极改善农业科技的创新条件,加大政府的政策倾斜力度,鼓励、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及国外资本积极参与到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在紧紧依靠现有的农业科技基础设施的同时,充分考虑产品、区域、人员、技术等因素,整合农业科技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完善河北省现代化农业科技体系。
(四)加强现代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职业农民群体
农业劳动力素质是影响河北省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相关问题,应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开放的人才流动机制,打破部门集体单位间的人才壁垒,积极创造符合全球化竞争与国际接轨的政策环境,发现、培养和聚集高素质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当前,应深人发展和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开展各种职业教育和建立新型农民培养制度,针对不同层次需求、不同专业偏好的市场需要,设立多种农业教育培训机构,并提高各类农业教育培训机构的培养能力,尤其是对于农业基础推广人员应加强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充分发挥他们在技术推广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同时,顺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大趋势,调动农民利用农业科技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群体。
(五)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机制
农业技术创新是近几年来国家提出的农业发展道路,不断研发提高粮食产量的新技术包括对肉类、粮油类所需原材料及动植物品种进行研究、改良,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1]。但由于我国特殊的地理环境,给我国的农业发展带来阻碍,这就更加需要对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农业科技创新,提高我国农业的整体水平。
1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和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后,我国也相继出台了相关节能降耗政策,农业作为土地资源消耗的第一大产业,国家对节能降耗的农业科技也大力支持,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资金、资源、人力的投入,旨在减少成本、降低消耗,保护地球资源。但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技术发展还相差甚远。
1.1农业科技研究贡献与世界的差距
大由于我国的教育、政治、地域条件等因素,使我国的农业科学技术落后于如美国、澳洲、日本等发达国家。据调查显示,我国农业科技研发的总体水平也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而美国一直是农业科技大国,据悉20世纪中后期,美国通过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提高了79%以上的粮食产量与高于69%的劳动生产率,世界的平均水平已达到74%[2]。而在我国,最早农业科学技术使粮食等增产约30%,现在在国家不断改革、人民不断的努力下,仍然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不足60%,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很大。
1.2农业科学技术不够完善
在古代为了庄稼的灌溉和水上运输开凿大运河,这充分说明灌溉对庄稼生产的重要性,水源和灌溉技术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保障。而目前我国的灌溉技术还停留在原始层面,没有运用到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农作物进行定量灌溉和栽培。由于农业科学技术方面的产业利润薄、收益慢,我国种子研发方面的企业数量虽多但大多是个体户,运营方式单一,规模较小且种子质量没有保障,种子的育种科技人才少。
2提高我国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当今国民对粮食需求量持续增加,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也越来越大。而在农业科学技术研发过程中,整个活动是一个过程。但当今全球资源过度消耗,土地资源相当匮乏,因此农业科学技术研发至关重要,对国家实行可持续发展,增加现有资源的更大化利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意义深远。首先,要建立可持续发展农业科技技术体系,搭建政策和技术平台,加大农业技术投入。在种子改良和培育上,增加资金投入和人才引进,旨在研发出优质、高产的种子;在播种灌溉期间,国家也要传授农耕知识和宣传可持续发展政策;建立起对技术人员的监管机制,确保每个点都有技术人员进行指导,解答农民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帮助农民科学生产。其次,建立相关的鼓励机制。鼓励农民尝试新的养殖方式,加大补贴力度,在生产过程中及时对其进行指导,在增加生产力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损失;鼓励有实力、有技术的企业参与到农业科学技术研发中来,在研发成果上有一定的奖励政策,调动起企业的积极性。再次,深入农业院校宣传农业发展的前景和重要性,为农业发展储备人才。
3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使用意识也渐渐增强。目前,我国农业甚至整个国家经济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因此,应在农业科学技术中加大科研投入,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减小与世界农业科学技术的差距,严格遵守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种植和灌溉等技术,在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上,节省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响应可持续发展的号召,促进全国农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一)农业科技发展的特点要求注重集成创新
集成创新在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首先是由于现代农业科学研究具有交叉融合的特性。一项大的、有突破性的创新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交叉融合,因此,不同专业领域的人协同工作对创新的成败具有决定性作用。尤其在一些农业重大战略性研究领域,综合化、集成化的重要性更为明显。
其次,随着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科技突破的难度不断增大。集成创新的特征在于能打破空间和层次界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开放式地解决创新问题,获得外部规模效应。
第三,农业科技的复杂性及市场需求的复杂性也促进了集成技术的发展,科技创新日益成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单个科研团队不可能独自完成这样一种越来越复杂的创新活动,因而必须与其他科研团队和市场主体构成相应的集成网络。
(二)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要求把集成创新作为战略选择
我国农业科研工作者经过长期不懈地努力,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为进一步集成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以中国农科院为例,在“十五”期间,科技成果数量和水平显著提高,全院获奖成果近500项,其中国家级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7项,省部级奖161项;发表科技论文10878篇(其中被SCI收录514篇),专著535部,专利220项。目前,全院有国家和部门重点实验室25个、质量检测中心29个、国家和部门重点野外台站25个、农业科技数据库98个、农作物改良中心、分中心11个、国家和院级科研基地53个、科技网站45个等。但我国农业科研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把单项技术作为研发活动主要方式的现象,缺乏与其他相关技术的有效衔接,致使大量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
今后,如何充分发挥已形成的科研基础条件的作用,将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集成,以及如何将这些自身取得的科研成果与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科研成果进行对接,将成为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任务。
(三)集成创新能集中体现科研投入的开源、节流与挖潜
目前,我国农业科研投入在一定程度上仍显不足,科研资金缺口较大。推动农业科技的集成创新,是做好科研投入的开源、节流与挖潜三方面工作的集中体现。
在开源方面,集成创新可采用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使科研机构、个人与公司、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多渠道聚集社会资金用于农业科技创新的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同时,集成创新能加速资金在农业科研、开发、推广过程中的流动增值,从而增加农业科研投入的来源。另外,集成创新要求对国内外两大科技资源进行集成,通过农业科研的国际合作,可在“开源”上进一步做文章。
在节流方面,集成创新注重战略性集成,有利于克服宏观管理层面的体制,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促进农业科研投入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从而从宏观上提高了科研投入的效率。同时,集成创新要求科研单位以及相关机构间建立科学合理的合作机制,有助于克服农业科研投入在微观层面上的低效运作现象。
在挖潜方面,集成创新有利于高效管理科技资产,加强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的协作与交流,使农业科研投入存量处在一个共享平台上,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优化有限的科研资源配置,充分发挥科研力量的整体优势。
二、促进农业科技集成创新的几点建议
(一)实施战略集成,确定农业科技集成创新的重点
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科技需求,围绕农业部2006年决定启动实施的“九大行动”,结合中国农科院提出的九大学科群的建设和“六大创新行动”计划等具有全局性、公益性、前瞻性、战略性的研究,选择具有较强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项目或产品,集中科技资源,大力促进各项相关技术的有机融合,实现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例如,在“十一五”期间可将农业立体污染综合防治项目作为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领域集成创新的抓手,带动一大批农业相关领域科技项目,实现自主创新的重大突破。
(二)实施资源集成,夯实农业科技集成创新的基础
“十一五”是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关键时期,要抓住机遇,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契机,加强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的协作和资源整合,实现创新主体的集成,保障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的融合,使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保持旺盛活力和强大的生命力。
应提高创新主体对集成创新重大意义的认识,以及对集成创新在区域发展及产业发展中主流作用的认识,促进现有技术、资金、市场和人才等要素进行系统化大规模整合,同时将各种渠道获得的创新资源不断优化、集成,建立多种形式的科技经济联合组织。
(三)优化组织机制,提高农业科技集成创新的效率
以产业、技术或产品为平台,以计划、项目为主要组织形式,并辅以相应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支撑的集成创新模式,有助于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集成相关的技术、信息、知识、能力等创新的相关资源,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台上,实现创新突破。
农业科技园区也具有集成创新的重要功能。农业科技园区是进行集约化生产和企业化管理的现代农业组织形式,我国目前已拥有各类农业科技园区数千个,其中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36个。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可为现阶段农业技术组装集成提供高效运作平台。
(四)加强支撑体系建设,改善农业科技集成创新的环境
首先,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要全面建设法律法规体系,尤其要加快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提高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科技成果顺利流通以推动集成创新。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069-02
现代烟草农业是以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应用水平、现代工业技术及其装备水平、现代管理技术及其管理水平为基础的高效率与高效益相统一的农业生产[1]。其中,科技创新是其发展的核心和关键。近年来,我国烟叶生产取得了长足发展,正面临着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如何借助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提升烟叶生产的科技含量,加快推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已成为当前烟叶工作的重要课题。
1 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创新的内涵
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创新是烟草行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新的农业技术为手段,将烟草农业技术发明应用到烟叶生产中,以满足卷烟工业对烟叶质量和数量的需求,并促进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它是一个不断构思、研究、开发、推广、应用新品种、新农艺方法、新农具设备、新资源配置、新技术手段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提高烟叶生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过程。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只有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不断开发新的核心技术,不断探索新的烟草体制,不断开拓新的烟草市场,才能够真正建立现代烟草农业,才能够实现科技与经济效益的完美结合。
2 我国烟草农业科技创新现状
近年来,我国烟草行业实施科教兴烟战略和技术创新工程,改革和完善科技体系,有力地促进了烟草农业科技进步,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和农业实用新技术,提高了整个烟草农业的科技水平。烟草新品种选育和引进,缓解了当前我国烟叶生产品种单一匮乏的矛盾,优质品种的推广为提高烟叶品质奠定了生产基础;漂浮育苗等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使我国的烟草育苗技术向集约化、工厂化迈进了一大步;“三化技术”的研究推广,实现了我国烟叶生产技术的重大突破,大大提高了烟叶品质;大量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了烟草农业科技人才的素质。然而,我国烟草农业科技水平整体上与国际先进生产水平还有较大差距,远远不能适应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实现烟叶生产超越式发展的迫切要求。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技术自给率低;烤烟的高新技术应用比例不高;科学研究实力不强,科技成果少,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存在不少弊端。
3 发展现代烟草农业依靠科技创新的做法
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要用现代的创新理念引导,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突破,用现代的产业体系提升。当前我国烟叶生产水平总体比较落后,种烟成本较高,劳动强度过大,科技含量较低,制约了我国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步伐。因此,必须通过科技创新,才能推进烟叶生产整体水平和质量的提升。
3.1 完善创新机制
要推进烟叶生产科技创新,必须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氛围,建立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首先,要强化对创新观念的认同感,充分认识到创新对烟草效率乃至整个行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在每位员工心中树立创新的观念和意识,做到“人人要创新”。其次,要让烟草科技工作者在科技创新上大显身手,在众多科技领域广泛探索,多出成果。最后,要建立完善而科学的科技奖励制度、评审办法。特别要奖励那些在烟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一系列或者特别重大技术发明,并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化,引起该领域技术的跨越发展,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技人员。
3.2 明确创新重点
现代烟草农业建立在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只有依靠现代科技,获得较高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才能达到烟叶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标准。
3.2.1 品种选育优质化。应用现代高新技术,充分利用和发掘优异资源,创造新型种质,建立种质资源库。要广泛采用现代生物技术等各种育种技术对烟草品种进行改良和选育,注重新品种系统的区域试验和品种比较试验。要选育优质、高产、抗性强的新品种,如:利用生物技术对优质品种进行改良,提高优质品种抗性;利用常规技术培育不同香型风格的优质品种;选育低焦油品种或高蛋白品种等。加大从津巴布韦等优质烤烟生产国的引种试种工作,积极稳妥地开展育种方面的技术合作。
3.2.2 操作环节机械化。国外在烟叶生产上,注重作业机具的创新、研发和推广。目前,在耕作、管理、烘烤等生产操作环节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通过推行机械化,大大提高了工效,降低了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特别是在烤房上安装的温湿度自动报警器和恒温自动控制装置等,能准确调整和控制炕房内的温湿度,保证了烘烤质量。目前,我国烟区大多为山区、缓岗丘陵区,要推动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机械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因此,应重点开发多种适合山区操作的小型农机具,如起垄施肥机、移栽机、绑烟上竿缝纫机、简易的托盘剪叶器、剪叶机、加湿器、播种机等。
3.2.3 生产成本节约化。巴西等国家非常重视烟叶生产的节能创新研究。巴西用种植生长较快的桉树作为烟叶烘烤的燃料,生产成本低,价格便宜[3]。当前烘烤能源价格日益上涨,我国应根据烟区的实际情况,研制高效节能技术,充分利用不同能源为热源。充分利用资源,可研制太阳能烤房,种植生长较快的树木,试用生物废料咖啡壳的取代煤做为烟叶烘烤燃料等,以降低烟叶生产成本。在田间作业方面,研制田间的起垄、施肥、地膜覆盖、喷洒农药等一机多用机械。
3.2.4 烟草利用综合化。烟草的综合利用是烟草行业21世纪的重要研究方向,也是烟草农业与卷烟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外的研究发现,烟草中提取出的烟碱可以制成人类用药品和农药,提取出的胡萝卜素和柠檬酸可以制成治疗心脏病的药物并作为工业原料等,特别是烟碱在治疗和辅助治疗许多人类疾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另外,烟草可提取食用蛋白质,法国、美国等国的科学家已从大田生长的烟草中提取出了大量的可以制成食品的蛋白质。从烟草中提取高纯度烟草蛋白质、烟草糖,也可能成为解决人类21 世纪粮食问题的一种途径[4]。因此,合理开发、综合利用,使烟草不仅作为卷烟工业原料,而且要成为化工、食品以及医药的重要原料,整个烟草的生产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3.2.5 烟叶产业配套化。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各烟区在稳步发展烟叶产业为主的基础上,应积极探索发展烟叶生产附属配套产业,利用烟草产业的资源优势,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形成“以烟为主、多种经营、共同发展”的烟叶生产经济产业链,促进行业和社会的共同发展。可探索利用种烟间歇时间发展生态养殖,实行“种草歇地养牛、牛粪秸秆制沼气、沼液还田肥土”,初步形成“烟―草―畜”循环农业模式,以增强烟叶生产的循环功能,提升烟叶生产附加值,拓宽当地烟农的增收渠道。可尝试利用闲置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发展烤烟育苗大棚种植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实现“以棚养棚”,烤房闲置时间种植双孢蘑菇等,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3.2.6 生产管理信息化。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3S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烟叶生产水平。首先,研制开发烟叶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利用先进的信息采集系统将某一区域的土壤类型、肥力等土壤信息,降雨、日照等气象信息,以及烟叶生产动态等信息收集起来,利用烟叶信息分析系统将其进行综合分析处理,从而对不同地块实施不同的生产作业。其次,建立烟叶生产农情信息监测与速报系统。应用遥感技术、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和技术及全球定位系统对烟区生态环境、基本烟田土壤资源、烟草长势、墒情、水旱灾害、病虫草害等方面进行监测和预报[5-7]。
4 参考文献
[1] 李发新.从现代农业看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7, 23(11):431-434.
[2] 陈建国.关于山区发展农业机械化问题的探讨[J].工作研究,2008(10):58-59.
[3] 许美玲,周义和,王元英,等.巴西烟叶生产、收购、加工和出口[J].种子,2001(6):48-50.
[4] 苏贤坤,张晓海,廖德智.烟草综合利用现状及其前景[J].贵州农业科学,2006,34(5):120-122.
当前,部分农村在生产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农副产品产量不高、附加值低、农业设备落后、技术老套等破解难题,这里有地域差别大、宏观经济形势突转、政府协调不力等客观原因,但深层次的原因是农民科技知识浅薄、小农经济意识重。这样的低效率生产造成的结果是农业发展缓慢,农业收入仅够维持家庭低水平的日常开销,多数农民外出打工所得成为家庭经济的主要支撑。因此,乡镇图书馆在新形势下承担着唤醒农民科技创新意识、强化地方农业科技创新的宣传教育指导职能。乡镇图书馆提供为农民量身定制的精神食粮,开展适宜农民操作的服务,是农民接受终身教育的理想阵地。它以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观念为突破口,通过开展关于农业方针政策、农业设备使用、科学种养加等相关的读书活动,使他们在参与中直接或潜移默化地形成与时代同行的现代农业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农业行为习惯,培养他们把农业科技知识运用到生产生活实践中去的情趣,从而扩大农业科技创新在农民群众中的影响力。
2.乡镇图书馆是农业科技信息资源中心
乡镇图书馆是本区域农业科技信息中心。近几年,各地纷纷撤乡并镇,调整行政区划,各乡镇所辖地域较以往成倍扩大,乡镇图书馆在本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中的地位与作用尤其突出。但据笔者了解,一些地方的农民和少部分基层干部的信息意识不强,加之当地信息技术条件落后,使农民对农业经济信息、技术信息、市场信息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加强乡镇图书馆的农业科技信息资源中心的地位,可以培养农民利用信息的本领。农民到乡镇图书馆的图书资料中加以求证识别、消化、撷取,图书管理员协助查寻、筛选、分析信息,提供快捷便利的条件。
二、乡镇图书馆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现状剖析
充分发挥乡镇图书馆的作用,是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然而,乡镇图书馆在构建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中有不容乐观的难点:
1.农业科技类藏书建设落后。乡镇图书馆的藏书数量少质量低,从数量上看,馆藏“小而全”,农业科技类图书占总藏量比例偏少;从质量上看,此类图书内容陈旧,或理论性太强,或实用意义不大,更新剔除工作缓慢。
2.农民阅读兴趣不高。有些乡镇图书馆几乎失去功能,成为乡镇形象的摆设,农民对藏书置若罔闻。究其原因是农村主流文化偏离方向,聚众赌博、迷信活动风靡乡间,同时作为阅读主力队员的农村青壮年大多离家外出打工,农业科技图书少有人问津成为必然。
3.信息现代化配套设施不全。现代信息技术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我国广大农村中还未完全普及,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的乡镇图书馆现代化建设严重落后,农民处于与外界信息隔阂的状态。在沿海发达地区部分乡镇图书馆的电脑网络、卫星通讯设施由于农民不会操作而利用率极低,造成资源浪费。
4.图书馆人员的专业素质偏低。乡镇图书馆经过几次乡镇机构改革,造成大量人才流失,现有人员结构不合理:低学历者多,非图书馆专业者多,懂网络技术者少,年轻者少。人员的专业素质与“三农”需求不匹配,与农业科技创新要求甚远。
三、围绕本土农业科技创新,发挥乡镇图书馆应有作用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有2500万农民工返乡创业,其中有一部分回乡务农的农民,他们有一定的资金积蓄,在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感召下,从事种养加等农业生产经营。乡镇图书馆应及时对这部分人进行农业科技知识和信息培训,让他们尽早走上农业致富之路,这是乡镇图书馆面临的历史机遇和时代责任。
1.优化乡镇图书馆人才职能素质,锻造网络信息技能。搞好乡镇图书馆少不了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应建立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为农业科技创新服务打下扎实的人力资源基础。一要优化乡镇图书馆人员职能。在图书馆人员传统职能的基础上,增加向农民进行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教育、多手段传播农业科技创新知识的职能,要使他们成为乡镇图书馆阵地的多面手、“万精油”。二要积极引进人才。国家或各省市要出台相应的用人政策,鼓励大专院校图书专业应届毕业生到基层图书馆工作,这样的人才不但具有图书馆专业知识,又有信息学、计算机系统运行管理的一技之长,他们入馆就能担任起农业知识查询、信息参考咨询、农技新书通报、农业网络平台交互、提供下载服务等新颖的服务项目的重任。三要适时培训人才。对馆内现职人员应积极开展继续教育,改造他们的服务理念、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方法。提高他们的农业科技信息素养,以此才能从事信息导航和教育工作。另外要培育崇高的职业价值观,要把为农服务当作一项内涵丰富和高尚的职业看待,要使他们看到这项工作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社会价值。四要激励人才。要保证工作人员的薪酬公平合理,激发他们对事业的追求。比如,津贴设定应向有突出贡献的馆员倾斜,馆员在农业科技服务中完成任务应该获得年度工作量奖,职称评审中包含为农服务业绩部分,以更全面地考查馆员相对应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