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9 08:03:3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医药发展现状及前景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引言: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源于自然,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药学实践的精华,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药产业更是构成我国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意识和理念不断增强,以及我国新医改的实施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出台,使人们对中药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为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重视中药产业的发展,相继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措施,大力扶持中药产业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成为我国医药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较强发展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但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缺乏协调、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科研及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中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为进一步推动我国中药产业的科学协调发展,应进一步理清思路、优化结构、创新发展模式。
1.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伴随着我国产业政策及对中医药支持力度的增强,我国中药产业产值连续多年增长超两成。2005年我国中药工业总产值为1192亿元,2010年达3172亿元,年均增长22%。2011年我国中药工业总产值达4170亿元,其中中成药产值为3300亿元、饮片产值为870亿元,总产值较2010年增长31%。2005―2010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3%,2005年、2010年及2011年我国中药工业总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为27.0%、25.5%和28.7%。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中药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呈逐年递增之势,发展态势平稳,但其发展水平均低于全国医药工业的平均水平,与近年来医药行业的高速增长相比,略显不足。
我国中药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突显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产业链中各产业环节的发展不协调,缺乏统筹规划,整个产业链急需进一步优化与整合;中药科研及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中药营销在整个产业链中的指引和拉动作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发挥,整个产业链的构建和产业的发展应以市场为导向;各产业环节中,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不高,导致产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2.我国中药产业发展模式构建
针对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为进一步加快发展、优化结构,我认为必须创新思路、构建新的发展模式――以“中药科研”为核心、以“中药营销”为拉动力、以“中药工业”为主体、以“中药农业”为基础,充分发挥营销在整个产业链中的指引和拉动作用,大力拉动中药产业协调快速发展。
2.1中药科研
中药科研及创新能力是中药产业科学快速发展的核心因素。截止2005年底,我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累计涉及中药发明专利数为8355件,截止2010年底,授权累计涉及中药发明专利数为23348件,年均增长23%。目前,我国在国外申请中药专利3000多项,而外国在我国申请的中药专利却高达1万多项。洋中药占我国中成药市场的份额已达1/3,对我国的中药产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可以看出,我国的中药发明专利数量较少、质量较低,中药科研及创新能力较弱。因此,保障我国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从核心影响因素入手,不断提升中药科研及创新能力,增加发明专利数量、提高发明专利质量,走质量和数量并重的科研之路。
提升我国中药科研能力的关键在于创新中药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培养高层次中药科研人才,同时不断创新中药科研体系,加大产学研结合力度。目前,我国中药科研创新的主体仍集中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机构。中药企业由于人才、技术及信息等资源的缺乏及科研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使其创新能力提升较慢,在整个产业创新中的贡献不足。而科研机构偏重于基础研究,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率低,严重制约了我国中药产业的快速发展。
中药科研创新领域还需进一步拓展,在预防、养生、保健、康复领域的发展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新需求。中药在防治重大、疑难、传染性疾病等方面的科技攻关成效还不显著。
2.2中药营销
中药营销既是中药产业发展的起点,又是终点,在产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药产业的发展目标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健康服务的需求。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产业发展的根本决定因素,中药产业的发展必须符合市场的要求,以市场为起点,收集市场需求信息,指引产业科学发展。中药科研、中药工业及中药农业产业环节的发展都必须以市场信息为依据,并通过营销全面协调各环节的发展。因此,营销在整个中药产业链的发展、优化与整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药营销环节要大力开展文化营销,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对中药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同时加快中药企业的品牌建设,不断扩大人民群众对中药的需求,大力拉动“中药工业”及“中药农业”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全民健康意识的提高,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得到了高度重视。“十一五”期间,中医药文化建设首次被纳入中医药工作重点任务之中并得到快速发展。同时,我国深入开展了“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科普宣传活动,创建了一批特色鲜明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大大提高了社会对中药的认知度。但是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中医药文化的发展现状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尚有差距。在中药营销环节中,要进一步深化中医药文化内涵研究、加强中药企业文化建设、大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活动,加大中医药文化传播与普及力度,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形成“信中药、爱中药、用中药”的浓厚文化氛围。
2.3中药工业
近几年,伴随着我国产业政策及对中医药支持力度的增强,产业的联合、重组,企业做大做强的步伐加快,产业的集中度、规模化进程日益明显。2009年,中药行业前100强的产值占全部中药行业工业销售额是27.1%,到2011年已上升为33.7%。但是,可以看出我国中药工业的规模化水平及集中化程度仍然较低,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速度,必须要加强现代中药工业体系建设,加大中药工业企业的重组力度,提高行业规模化、集中化程度。随着企业实力的增强,企业可以有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新药的研发中,从而增强产业活力,形成良性循环,提高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2.4中药农业
目前,我国中药材种植多以农户和小型种植企业为主,二者都属于分散种植的小规模生产组织形式,容易存在管理不当、农药残留等方面的问题。为保证中药材质量,必须要加快中药材质量标准建设、加快中药农业的规模化,进一步推进现代化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用GAP标准规范其栽培与种植。这对于从源头把握好中药材饮片及中药产品的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3.结束语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对中药产品需求的日益增长,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国中药产业必须要抓住机遇,深入分析我国中药产业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不断创新思路、整合与优化产业链,高度重视中药营销对整个产业的指引和拉动作用,构建适合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模式,实现中药产业的科学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祺、刘盈.我国中药产业链问题及成因分析.《中国中药杂志》,2010
中药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三大支柱,中药材即原药材,是生产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原料。我国是世界中药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而中药材产业是我国最具特色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也是最具有市场潜力的朝阳产业。
随着我国对中药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中药材种植已被各界关注,而现代中药的兴起无疑给我国中药材种植业带来新的发展,目前各地政府相继出台大力支持中药材种植的政策,鼓励药农种极种植中药材。
一、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现状
中医药是我国的传统国粹,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产业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特色产业。我国拥有丰富的中药资源,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中药资源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种,320种常用植物药材蕴藏量达到850万吨左右。全国药材种植面积超过580万亩,药材生产基地600多个,常年栽培的药材达200余种。这些丰富的中药资源为我国中药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基础的资源保障。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扶持、鼓励中药产业政策的颁布、实施,我国中药产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主要表现出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是中药产业产销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据2012年的《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显示,到2015年,我国中药工业总产值预计将达5590亿元,这意味着年均增长为12%。“十一五”期间,我国的中药工业总产值实现了22%的增长速度,从2005年的1192亿元达到2010年的3172亿元。
2.中药产业在促进医药行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从工业产值增长率来看,1995年到2009年十年间,中药产业的产值增长率为811.2%,而医药行业总体的产值增长率为716.5%,中药产业产值增长率高出医药产业约95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中药产业在整个医药行业发展中处于快速发展的地位,能够有效促进医药行业的顺利发展。此外,从中药产业销售产值所占的比重来看,中药产业销售产值占医药行业销售总产值的比重从1995年的15. 98%提高到2009年的25 . 05 %,增长了近10个百分点。这表明:中药产业己经发展成为医药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医药行业整体的发展。
3.中药产业盈利能力逐渐增强。
近年来我国中药产业、医药行业的产值利税率与成本费用利润率。除了极少数年份之外,不管是产值利税率还是成本费用利润率,中药产业都明显高于医药行业整体盈利水平。另外,从中药产业本身的盈利能力来看,中药产业的利润率总体呈上升趋势,这一点从成本费用利润率很容易看出。
二、当前中药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 中药产业发展水平低下
近20年来,我国中药产业获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年平均增长速度达20%以上,年销售额已突破800亿美元。但是,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并不理想。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占全世界人口25.22%的中国,医药产业仅占全球的7%,天然药物仅占世界天然药物市场的3%-5%,中药出口额不足国际中草药市场的10%,与我国天然药物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2003年,全国中药工业总产值(中成药和饮片)达810.27亿元,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26.11%,仅占GDP的0.69%。另一方面,中医药在国际市场上仍处于尴尬地位,身份难以合法化。由于地位尴尬,使得中医药虽然在世界100多个国家有市场,但普遍难以进入国际医药和保健品的主流市场,大部分只能在华人圈子里使用。
2.中药产业基础薄弱,研发投入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中医药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与其他学科相比基础薄弱,尚不能对有效药方的作用机制完全解释清楚,对其有效成份或有效部位也处于探索阶段。同时,中药产业的生产企业的研发费用投入较低,一般不超过其销售收入的1%左右,而发达国家相应的研发费用比重是2.5%-4%。由于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直接导致了对中药药理药效的研究乏力,无法加大开发中药新品种的力度,从而制约了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根据美国制药协会统计,2000年,美国开发成功一个新药投入8.02亿美元。研发成本的投入占总销售额的15%以上,而我国远远低于这一水平,不足5%。另外,美国需要十多年时间才能研发出一种新药,而我国一些企业或者研究机构花费5、6年时间都认为过于漫长。风险方面,美国要筛选一万个化合物,成功率是万分之二,也就是说,一万个提出申请的化合物只有1至2个被美国美国食品与药物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为药物。
3.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
由于不保护药品的多家生产,对企业投资新药的吸引力不大,从而造成中药企业专利市场转化率低,中药企业申请专利较少的现状。制药企业是一个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而这些小企业用于新药物的开发研究投入微乎其微,技术附加值极高的新制剂的开发也处于落后状态。因此,为了生存需要,“进行有限的仿制”便成为许多企业选择的捷径。目前,我国新药的审批条件是,只要符合安全、有效的标准就有可能获得批准,有没有优势和特点并不在审批考虑的范围内,这使每年都会有大量新药上市,其中仿、改制品种占有很高比例,新药不“新”。几十甚至百家企业竞相申报仿制药物或制剂,最终造成大家互相倾轧,争先降价。
三、中药现代化、国际化是发展之本
据介绍,我国从“九五”期间开始对中药现代化战略进行研究,我国中药产业走现代化、国际化之路,必须着重解决好三个方面的内容。
1.大力推进我国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中药产业是医药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医药行业整体的发展。新医改方案中明确提出要“采取扶持中医药发展政策,促进中医药继承和创新”。因此,必须全面贯彻、落实新医改中有关中药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以促进我国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提升。
2.加大中药产业的科技投入,提高我国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的科技水平。中药产业是我国传统的特色产业,要实现其现代化发展,必须融入现代科技创新成果,以提升中药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然而,目前我国中药产业的科技投入远远满足不了其现代化发展需要,严重制约了其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因此,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对中药产业的科技投入,以提高我国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的科技水平。
3.加大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国际竞争力。加强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是鼓励中药创新、提高中药产业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手段。首先,应努力营造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媒体的引导作用;其次,为中药企业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利用国家法律法规,制定合理合法的技术壁垒,有效保护研发者、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权益;最后,中药企业自身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做好专利、商标、品牌等无形资产保护,积极申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努力提高中药产品的信誉和认知度。■
参考文献
中医学概论教学内容多,医学专业性强,涉及面广,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零碎、抽象,如望诊、问诊、切诊的相关内容。中医本科生300多学时的内容要在非医学专业80学时讲授完毕,并且这些专业的学生大多在一年级、二年级接触这门课程,没有经过西医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对人体的解剖结构、组织生理尚不熟悉,因此如何把握教学的深浅度,成为一个难题。
2学习认识不足,方法欠缺
通过与学生的交谈及问卷调查发现,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甚至对开设这门课程的必要时产生疑问,如计算机专业学生认为只要学习好计算机编程就可以,体育健康专业学生认为练好自己的体育专项就行,学习医学尤其是中医学对其专业并不重要,对今后的就业也无帮助,因此学习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一些学生虽然对中医学概论感兴趣,但认为需要记忆的内容繁多,也很抽象,不知从何学起,也不知道如何能在短时间内掌握中医的思想精华,并在本专业中得以应用。
3实践性强,操作难度大
中医学是在实践中产生并不断发展的医学科学,临床实践性很强。但由于中医学概论学时非常有限,培养目标与医学专业有所不同,没有临床见习和实习阶段,与临床病人相脱节,因此缺乏客观性、具体性和操作性。如脉诊中脉象的学习,问诊的内容及技巧,用药的规律及疗效。
二、教学改革思路和方法
1结合文化背景,诠释中医理论
中医学孕育于中国传统人文土壤之中,与西方现代医学有明显的异质性。因此,在中医基础理论内容讲授时,要时时结合古代文化知识,如中医学的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等哲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病因学说中“风邪”与自然界中“风”的联系;兵法在治法中的运用等等。因此,我们在尽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学生进行中医多元文化背景的讨论与交流,从而让学生逐步领悟到中医学中阴阳、气血、藏象、正邪等基本概念的内涵,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科学性,中医临床疗效的特色优势,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兴趣。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从学生角度出发,换位思考,认真分析部分学生因内容多、学时少、医学知识面广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将教学内容安排合理化,尽可能“博览”,而不宜“精深”,以适应非医学专业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层次深浅恰当,如详讲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内容,而略讲中医诊断学、方剂学内容;并将相关重复的内容合并,如病机学中“气血失常”与辨证中“气血津液辨证”,病因与发病中“邪正与发病”与病机学中“邪正盛衰”、辨证中“八纲辨证-虚实辨证”。这样不仅节约学时,还可使内容有机整合。针对不同专业,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如体育健康专业由于大强度的训练容易引起损伤及疲劳,因此对祛风湿、活血化瘀、补益方药等重点讲授;医学英语专业由于需要对中医药知识进行英语翻译,因此对中医药文化背景、医理的疏通、名医名药介绍及现代研究进展有所侧重。计算机专业由于长期接触电脑,颈椎病及视力下降较普遍,因此对经络学说、按摩手法及养肝明目中药进行重点介绍。
3教学方式多样化
制作大量的多媒体课件,并购置了成套的VCD光盘,在课堂上运用了各种有效的直观手段,如图片、影片、动画等,以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学生的理解力。整个教学活动都围绕着临床常见病和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展开,学以致用,并向学生灌输中医对老龄化社会“治未病”、养生保健、药膳、凉茶等所作的贡献。在讲授中医望诊、问诊、脉诊教学过程中,通过经过优化的情景演练,激发学习热情。通过临床模拟、病例分析学习辨证论治。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医学英语专业还留出1~2学时让学生自行制作PPT,并上台试讲;对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的计算机专业开展中医药文化知识网页制作小竞赛,并作为平时成绩纳入考核范围。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我校中医药文化节,撰写中医药在本专业中的应用构想等相关论文。
4以导为教,发挥学习的自觉性
虽然中医学概论课时缩减,但内容仍然博大精深,运用“填鸭式”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课堂教学,而且忽略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给学生上课的第一节课时就给出具体参考书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医学,要求每周做两次读书笔记,并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相应解答。在讲授“阴阳”、“五行”、“藏象”学说时引导学生学习《内经讲义》;讲授“气血”功能时引导学生理解当归补血汤、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等方义;讲授“脏腑辨证”时不仅引导学生翻阅临床医案、医话,而且将医案提前拷贝给他们,以便节约课堂时间,加强辨证思维能力;讲授中药学时带领他们到我校药王山辨识中药性状、功能。始终引导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去“发现”知识,而不是简单的给他们“灌输”知识。在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注重将中医学宏观、思辩的内容向直观、形象化方向转变。
5加强沟通,服务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165-02
A Strategic Study on Chinese-African Cooperation in Traditional Medicine
Abstract:As the African-aid Base approv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UTCM) has hosted numerous human resources training programs for African countries based on its own disciplinary advantages and cooperative experience with African region. The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past Africa-oriented programs conducted by TUTCM,focusing on the wide cooperative prospect in Chinese-African traditional medical field and how to enhance their exchanges and partnership by taking the MOE program as a platform.
Key words:Educational Aid for African Countries:Exchange and Cooperation:Traditional Medicine
中国与非洲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2006年双方一致同意共建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互利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2012年7月,在北京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上,中国政府宣布今后3年将继续扩大对非援助,其中包括实施“非洲人才计划”,为非洲培训3万名各类人才,提供政府奖学金名额18000个,深化中非医疗卫生合作等举措。2013年3月,主席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的演讲中着重强调了中国与非洲的特殊传统友谊,非洲与中国相互需要,并指出中国将积极实施“非洲人才计划”,加强对非洲的技术转让和经验共享。
长期以来,中国教育部重视中非人文交流,鼓励高校对非开展联合科研、密切学者专家交流、加强中非各国在人力资源培训等方面的合作,在政策和经费等方面给予院校支持。天津中医药大学多年来积极开展与非洲的合作,入选“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成功承办了多期教育部为非洲举办的人力资源培训项目,培训了200多名非洲学者与官员,利用自身学科优势和丰富的对非合作经验,为加强中非国家在传统医药领域的合作做出了贡献。
一、项目实施情况概述
天津中医药大学作为教育部援外基地,自2001年起,已经连续举办了8期教育部援非项目“药用植物研究和开发高级培训班”、2期“传统医药发展与管理高级研修班”、3期“非洲西医师针灸高级研修班”和3期“中国・加纳药用植物研究与发展专题研讨会”。2009年10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经过精心准备,援外项目――第七期“非洲药用植物研究和开发高级培训班”走出了国门,踏上了非洲土地,在肯尼亚内罗毕大学隆重开班;2010年,第8期“药用植物研究和开发高级培训班”又一次在肯尼亚内罗毕大学成功举办;在前两次成功办班的基础上,2011年,我校承办的教育部援非项目――第一期“非洲西医师针灸高级研修班”在肯尼亚内罗毕大学隆重开班,受到了非洲学者的热烈欢迎。
同时,作为入选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国内唯一一所医科院校,天津中医药大学与非洲合作院校加纳大学迄今已承办了3期“中国・加纳药用植物研究与发展专题研讨会”。其中,第二期于2012年在加纳大学举办,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援外项目涉及生源国别多,学历层次高,以博硕士研究生为主。现已培训了来自加纳、肯尼亚、喀麦隆、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卢旺达、津巴布韦等30个非洲国家200多名非洲学员,反响热烈,效果良好。通过承办多期援非项目,对非洲传统医药发展现状及趋势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更好的制定下一步工作计划,推动中非统医疗领域合作提供了依据。
二、中非传统医疗领域的合作前景
(一)传统中医药在非洲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非洲人民对中医有着深厚的感情,中医在非洲很受欢迎,特别是在治疗非洲一些诸如疟疾等流行病方面,中药显示出特殊的疗效,受到非洲人民的青睐。很多非洲国家政府非常支持中医药在本国的发展,并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例如,肯尼亚政府就允许中医自由经营,为此还在卫生部设立专门的机构管理中医事宜。至于中医不可或缺的中草药,肯尼亚政府也是大开绿灯,全部允许从中国进口;南非也成立中医协会,为发展中医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二)以援非项目为契机,为非洲培养更多高层次的传统医药人才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来中国学习中医的非洲各国留学生已颇具规模。他们的学习时间短至3个月,多达5年,有的人还继续深造,获得了硕士、博士学位。天津中医药大学从1988年至今,来自非洲的留学生数量就已经达到60余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30余人,他们克服语言和文化上的困难,与中国学生学习同样的课程、参加同样的考试,认真钻研望、闻、问、切的各项要领,许多人希望学成归国后用中医帮助本国人民。至今,天津中医药大学通过承办各期教育部短期援非研修项目,已为30多个非洲国家培养了200余名传统医药人才。
(三)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传统医药的发展,为中非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支持
当前,很多非洲国家政府为了发展国家战略,丰富传统与替代医疗形式,逐渐把传统医学视为医药卫生的战略组成部分,开设专门机构,开始建立药品控制委员会作为传统医药/补充与替代医药的专家委员会,颁布传统医药/补充与替代医药的国家政策和国家计划,并将其作为国家药品政策的一部分。其中也包括一些传统医药推广、教育培训方面的策略,如协助成立系列传统医药、医师协会,尝试对传统医师进行注册并立法,在大学建立相关专业,制订和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政策和措施等等,以求对传统医药行业的发展进行正确引导。同时,一些非政府组织和其他社会公共机构认识到传统医师在提供咨询、支持、和对贸易治疗师进行培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非洲还是一个正在崛起的中草药国际市场
随着政府、医疗界对中医认识的不断加深,很多国家允许中医医师考取行医执照,获得合法地位。而非洲市场大多数药品依赖进口,因此中医药在非洲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非洲国家拥有许多有别于中国传统医药的传统医药技术,值得我们学习。如果传统中医药能够与非洲国家的传统医药取长补短,共同研究开发出中非相结合的传统医疗技术,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传统医药的技术水平,同时也可以使中国人民和非洲人民共同受益。非洲传统医药及传统中医的人才培养,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凸显了中非传统医药各自的优势,满足了非洲国家人民的医疗需要,更多地着眼于非洲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对于中非两国人民的友谊和健康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加强中非传统医药领域交流与合作的几点建议
1.以教育部援外项目为平台,增进友谊,加深了解。援外项目为中非在传统医药与药用植物等领域的进一步交流与合作、研究与开发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要以承担教育部的对非教育培训项目为契机,积极参与教育合作与交流,增进中非国家在传统医药研究领域的了解和交流,加深友谊。
2.宣传政府奖学金项目,拓宽招生渠道。由于非洲各国传统医药教育匮乏,目前人才培养仍主要依靠国外教育资源。近年来,随着我国援非工作的不断扩展与深入,政府更加鼓励中医药走出国门,将融合了中国传统智慧以及现代科技的传统中医药介绍到非洲。应充分利用援非项目,积极宣传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拓宽招生渠道,为非洲学员来华深造提供信息,鼓励更多的非洲学生来中国学习传统医药学。
3.利用政府支持和学校优势资源,为联合科研提供技术支持。应充分利用政府支持和学校优势资源,以非洲合作大学、院所、机构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为其大学讲师、实验员提供药用植物样本分析,利用天津中医药大学实验室进行化学分析等便利条件,积极就双方共同感兴趣的合作领域进行科研合作与人员交流,对中非联合科研的开展给予必要的技术支持。
4.发挥传统中医药学优势,推动中非在传统医疗领域的合作。中国和非洲在传统医药方面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及深厚的群众基础。天津中医药大学作为中医院校中唯一的中国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的20所中方合作院校之一,将继续以教育部援非项目为平台,加之自身在中医药教育、科研、医疗等领域的优势及重要影响,在对外中医药教育、交流与合作工作中发挥作用,进一步推动中医、针灸以及传统医药学在非洲的传播与发展。同时应吸收非洲传统医药的精华,推动中国与非洲国家在传统医疗领域的合作,使传统医药成果惠及更多的非洲人民。
参考文献:
[1]万秀兰.非洲教育发展区域化战略及其对中非教育合作的政策意义[J].比较教育研究,2013,(6).
[2]姜忠尽.第二届“走非洲,求发展”非洲论坛论文集[C].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李薇.全球治理视角下的教育援非:问题与策略[J].外国教育研究,2011,(3).
[4]吴卿艳.国际教育援非的发展、问题及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9,(05).
一、引言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出台,医疗基础卫生建设变得尤为重要,国内医药行业发展迅猛。蒙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问题值得关注。首先,从文化角度来看,蒙药是蒙古族人民在与疾病斗争和适应自然的长期实践中创造、积累和精选出来的经验结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不断显示出其独特的医疗价值、研究价值及产业前景。其次,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蒙药产业既可为内蒙古发展新的绿色经济产业链,又可为内蒙古实施可持续科学发展提供长期物质资源支撑,这与自治区“十二五”规划中确立的努力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目标相一致。
到目前为止,对蒙药进行研究并分析的学者不是很多,总体可分为单纯的医药研究型和经济研究型两类。前者主要从医药学方面,针对特定的一种或几种蒙药进行成分、药效及副作用等进行研究,指出其存在的危害或者优势,如吴双玉、月亮、梦宝鲁(2002)、明珠儿、刘振国(1994)、阿古拉、朱昱、于兰英(2005)等。这些文章存在的问题是,研究者并未从实际的经济发展方面考虑蒙药生产及需求问题。经济研究类文章大都以文字叙述的形式,指出蒙药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产品研发能力弱,基础研究落后,经济总量小,质量存在问题等,并相应地给出建议。这类文章存在的问题在于研究时考虑的因素太多,泛泛而谈,针对某个问题不够细致深入;其次,学者并没有站在需求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并指出消费者对蒙药的认识及态度。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结合之前学者研究的成果,并补充一些不足的问题,将研究建立在整个医药行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从消费者需求、蒙药生产企业供给以及蒙药产业化现代化发展这三个方面指出蒙药的发展现状。同时,通过把医药研究和经济发展相结合,从蒙药宣传、产业链条以及科研能力三个方面挖掘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导致该现状的原因,最后给予一些政策性建议。
二、内蒙古蒙药的发展现状
(一)行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内蒙古医药事业发展速度不断上升。2000-2009年,医药制造业总产值与当年内蒙古GDP的百分比在0.60-1.36之间变动,并呈上升趋势。其中,内蒙古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在全国占比由2000年的1.15%上升到2009年的1.19%,内蒙古医药制造业总产值在全国占比由2000年的0.52%上升为2009年的1.4%。这说明,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人们保健支出的比例在逐渐加大,内蒙古医药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可观。
目前,内蒙古医药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快于GDP的增长速度,并呈上升趋势,这为内蒙古医药制造业的发展传来了一个喜讯。另一方面,通过跟全国数据对比发现,内蒙古医药行业占GDP的比值是偏低的,表明我区医药制造业的发展慢于全国水平,这说明其发展空间较大。
(二) 国内蒙药需求现状
1.从供给方面看
截至2010年, 呼和浩特市中蒙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 占呼和浩特医药工业的比重由10%提升到30%,利润总额达到5亿元。表1摘录了2005-2008年内蒙古主要蒙药生产企业的收入情况。从中可以看到,2005年3家企业总收入最高,为467458;而2008年的总收入下降很大比例。由此看到,内蒙古医药产业发展稳中求升,发展空间很大。在内蒙古医药行业整体上升的趋势下,蒙药发展却有些吃力。同时折射出的问题是,国内蒙药需求仍然较少,甚至在缩减。
2.从消费者对蒙药的接触度看
目前,蒙医药的覆盖面狭窄。复旦大学孙畅等人对呼和浩特市医务人员和患者使用蒙药情况的调查显示,高达72%的汉族人民并不经常接触蒙药,基本没有接触或听说的人员占24.2%,使用蒙药的主要人员仍然是蒙古族人民。由此看到,蒙医药仍然没有被广泛接受,传播力度不大,消费者对蒙药的了解也并不深入(如表2)。
(三) 内蒙古蒙药产业发展现状
截至2010年,大型蒙药研究所共有6家,拥有蒙药生产企业6家以上;全区现有蒙医药专业技术人员5000多人,蒙医药专业人员占全区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4%以上;在蒙药材方面,蒙药材品种达1300多种,目前己拥有300余种蒙药制剂品种、11种蒙药剂型。由此看来,蒙医药规模在不断地发展扩大。
1.蒙药发展战略转换
蒙药从萌芽时期到发展时期已经长达15个世纪。进入本世纪,蒙药的发展战略重点已经由最初的垄断生产逐渐转变为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然而,其转变并不成熟和彻底。
(1)蒙药产业化
蒙药产业化是指立足蒙药特色资源,坚持市场经济下的市场主导,按照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要求,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科研技术,加速蒙药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通过构建蒙药科研机构、医疗机构、药品生产企业为基本要素的蒙药产业集群,将蒙药从种植到市场营销等诸多环节紧密联系到一起,形成支柱产业并获得利益。到2010年,呼和浩特市中蒙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占呼和浩特医药工业的比重由10%提升到30%,利润总额达到5亿元。目前,内蒙古拥有规模较大的蒙药研究所和声望相对较好的蒙药生产厂,如通辽蒙药厂、乌兰浩特市中蒙药厂、库伦蒙药厂等,并拥有专业科研人员和技能人员。
然而,蒙药现代化进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两点现状:第一,蒙药产业各环节相互独立,并不能很好联系并构成完善的产业链;科研所研究出的蒙药与生产企业相脱节,导致生产部门不能满足销售环节和广大顾客的需求;第二,专业科研人才的缺乏和理论体系的薄弱又不能满足蒙药研究所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此外,由研发不足导致产品质量保障程度和蒙药标准化程度相对较低。
(2)蒙药现代化
在蒙药现代化进程中,质量标准是最关键的问题,蒙药制剂的现代化是根本任务。建立蒙药的系列标准和规范,做到蒙医药标准化、规范化,是推进蒙药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区蒙药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已经起步,《经穴部位标准》、《蒙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等已被列入国家标准。蒙药现代化进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蒙药学研究人员和蒙医临床工作人员的比例不协调;蒙药材来源不稳定,蒙药机理及副作用不明确。概括地说,可归结为专业科研人才的缺乏以及科研技术的落后。
2.蒙药发展和地方政府政策
内蒙古在加强蒙中医工作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自治区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扶持蒙医中医事业的决定》等多个文件,在经费投入、机构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组织管理等方面为蒙中医药的继承发展出台了具体的扶持政策。值得一提的是,内蒙古将蒙医医院人员经费100%全额列入财政预算,为蒙医医院发挥特色优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008年,内蒙古确定了蒙医工作十一项重点,强调了蒙医药建设力度、蒙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及提高科研水平。随着政府政策的不断强化及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蒙医药发展势在必得。
三、蒙药发展存在的问题
基于上述对蒙药需求现状和蒙药产业发展现状两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
(一)传播力度不够,产业链条相脱节,生产研发落后是蒙药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二)蒙古族生活习性、文化主要为内蒙古地区居民所了解。无疑,蒙药目前现状也是如此,其很多药品种类不为人知。此外,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消费者对蒙药了解不透彻,导致购买时存在疑虑,这是蒙药销售的瓶颈。因此,目前蒙药产品并没有广泛进驻一线城市及没有少数民族的地区,导致蒙药发展受阻。
(三)在研发方面,自治区拥有的蒙药专业技术人员较少,大部分集中于医院,科研人员所占比例甚少,因此科研水平低下、科研经费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均导致科研进程的缓慢和滞后;另一方面,由于对市场需求的了解不透彻,导致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不符,生产和科研相脱节,产品与消费者需求相脱节。在销售环节,蒙药没有直接商,导致蒙药的大部分利润被中间商掠夺。这些问题最终导致整个蒙药产业链条的不完善。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提高科研水平,建立强大的科研团队,使其成为生产和销售的坚强后盾。在全区最大的七个蒙研所中,雇佣员工共计1610人,不及一个大型IT公司的雇佣人数。没有足够的规模,蒙药企业就不可能产生规模经济、赢得更广泛的顾客。
四、政策建议
(一)生产与科研一体化,巩固分散行业
任何一个产业在产业链条不完善的情况下,都不会有长远的发展,蒙药产业同样如此。因此,整合分裂的产业链条,合并分散的企业,形成整体的、统一的蒙医药队伍是当前蒙药发展的重点。另一方面,需要建立直接完善的销售基地,保证蒙药直接销售。通过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蒙药产业的利润,还可以降低购买者的价格,促使消费者增加购买量。
(二)传播蒙古族文化、推广蒙药产品
对于目前所存在的营销局限问题,蒙药企业需要通过加强营销策略,如在不同的地区开办加盟店、连锁店,尤其是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加大广告宣传力度,增强品牌知名度。依靠企业现已形成的核心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发挥自治区医药、保健品已有的营销网络优势,加快市场营销网络的建设速度。提高销售队伍的素质,以优质的服务、创新的营销策略抢占医药市场的制高点,将产品做大、做强。另外,为不同地区蒙药药店配备专业蒙医从业人员,运用蒙药二次配方法,不拘泥于固定的药物试剂,针对不同的情况药师进行二次配方,充分发挥其蒙药药效。
(三)提高药品质量
对于消费者而言,最关心的是产品质量问题。由于蒙药机理和西药有很多不同以及蒙药材的天然特点,使得蒙药具有药力强劲、荮效奇特、可以治疗疑难杂症等特点。在此基础上,如果蒙药生产企业能够保证蒙药产品质量,这将为蒙药的发展提供更强劲的优势。蒙药产业应该严格运用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建立GMP(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严格检测药品成分及副作用,为消费者提供高效、安全、放心的蒙药。
(四)政府重点扶持并发展
内蒙古的六大特色产业为乳业、煤业、纺织业、硅资源、马铃薯、重要口岸,唯独没有蒙药产业。政府将蒙药产业发展定位为发展少数民族经济问题,而非整个自治区的支柱产业。蒙药产业具有潜在的发展优势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并通过政府财政支出扶持蒙药行业快速发展,让广大消费者感受到蒙药产业的重要性。因此,政府应为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支助、加快专业人才培养、设立必要的保护政策;另一方面,为保护蒙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蒙药生产公司必须和自治区政府合作,共同推动和实施保护知识产权、完善司法解释透明。
参考文献 :
[1]内蒙古统计局,内蒙古统计年鉴,nmgtj.省略/.
[2]徐天平.内蒙古产业现状与现代化发展策略研究[J].内蒙古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2009(6).
[3]孙畅等.呼和浩特市医务人员和患者使用蒙药情况调 查[J].中国药事,2011(1).
[4]娜拉.蒙医药业得产业化发展要求[J].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5).
中图分类号 R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5-0145-02
肝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据最新统计,全世界新发肝癌患者每年约60 万,居恶性肿瘤的第5位[1],死亡率居第三位[2],被称为肿瘤之王。中药治疗肿瘤是中国独特的治疗方法,中药以其资源丰富、副作用少等优点应用于临床,在肝癌的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选用抗肝癌复方制剂中出现频率较高的14味中药,分别测定其水提液、醇提液对肝癌SMMC-7721细胞株体外增殖的影响,并用凋亡法初步探讨其抗癌机制,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
RPMI1640培养基系GIBCO公司产品,按生产说明书配制,过滤除菌备用;胰蛋白酶系SIGMA公司产品,以1640培养液配制成0.25%浓度备用;小牛血清为杭州四季青公司出品,四甲基偶氮唑盐(MTT)系AMRESCO分装,用生理盐水配制5 mg/ml浓度,分装避光保存,试剂均为分析纯。
1.2 主要仪器
倒置相差显微镜为奥林帕斯LH50A型,净化工作台为苏州产SW-CJ-IF型,酶标仪为广东产HT2型。
1.3 肿瘤细胞株及其培养
3 讨论
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占各种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二位,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进步和肿瘤标志物检查的普及,使早期肝癌的诊断成为可能,使其治疗有效率和生存率不断提高,但对中晚期肝癌的疗效却十分有限。而中医讲究辩证论治、治疗根本、扶正祛邪,因此发挥中医优势,探索针对肝癌的有效治法十分重要。在防治方面,目前多主张多途径、多靶点的综合治疗。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我国传统的中医药也在肝癌的治疗方面占有重要地位。有关中医药作用机理的基础实验研究与临床实验研究表明:中药有阻断癌前病变、抑制癌细胞增殖[3]、诱导癌细胞凋亡、抑制癌基因表达等作用,在临床上常用的抗肝癌方剂有龙力胶囊[4]、肝康冲剂等,均为水煎汤剂,其方剂组成中即含有本实验药材黄连,但在本实验中,抗肿瘤中药的水提液抑瘤率远低于醇提液,这个结果给在中药抗肿瘤的领域中一个很好的启示,长期以来人们用水煎汤剂抗肿瘤尚能取得较好疗效,如果结合本实验结果,采用抑瘤率更高的醇提液,应该能达到更好的抗肿瘤作用。另外,本实验的14种药材抑瘤率也各不相同,其间相差几倍至几十倍,如果笔者选用其中对肿瘤抑制率较高的药材相互组合,在不违反中医配伍禁忌的情况下,应用于肝癌患者,预期应该能达到更好的疗效,不过这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本实验显示,重楼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来达到抗肿瘤作用的。有关细胞死亡过程的研究,到目前为此,人们已经知道的有两种方式,即细胞坏死与细胞凋亡。细胞坏死是早已被认识到的一种细胞死亡方式,而凋亡则是近年逐渐被认识的一种细胞死亡方式。细胞凋亡是正常机体细胞在受到生理和病理性刺激后出现的一种自发的死亡过程,它在多细胞生物的组织分化、器官发育、机体稳态的维持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机体在产生新生细胞的同时,衰老和突变的细胞通过凋亡机制被清除,使器官和组织得以正常地发育和代谢。细胞凋亡也参与一些病理过程,如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感染和神经退化性疾病等。细胞凋亡是一个主动的、信号依赖的过程,可以由许多因素所诱导,如放射线照射、毒素、药物、缺血缺氧、病毒感染等。研究发现,这些因素大多可以通过激活死亡受体而触发细胞凋亡机制[5]。
近年的研究发现,中药抗肿瘤是通过多中心、多途径、多靶点来作用的,其中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是其中的途径之一。此方法最诱人的前景是以诱导细胞凋亡为目标的基因治疗,也就是通过分子生物学的途径在肿瘤细胞内导入诱导凋亡的活化基因或抑制凋亡的灭活基因,以达到提高肿瘤细胞敏感性并杀灭肿瘤细胞的作用。目前已明确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中药有很多,如全蝎水浸液提取物可诱导HL-60细胞凋亡、去甲斑蝥素[6]、人参皂甙、甘草甜素、黄芩皂甙能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紫杉醇是从天然植物红豆杉中提取的抗癌药,可诱导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HL-60、人乳腺癌细胞系MCAS、人食管癌细胞Fac109细胞凋亡等。事实上,中药抗肿瘤的作用途径很多,如免疫增强作用[7]、诱导分化作用、影响拓扑异构酶[8]、抗血管生成、调节基因表达[9]、逆转多药耐药[10]等。其不同的提取方式对肿瘤细胞的不同作用机制及本实验其余13味抗肿瘤中药作用机制的探讨,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
[1]储真真,陈立宏,冯久桓,等.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研究进展[J].中医学报,2013,28(10):1446.
[2]骆丹,叶丽红.中药治疗肝癌在实验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16(26):2964-2968.
[3]袁学文,陈毓杰,叶立新.中药仙鹤复方水提取物对s180肉瘤和H22肝癌细胞在小鼠体内的抗肿瘤作用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2013,6(8):7-8.
[4]宋长城,张百红,胡兵.龙力胶囊对s180荷瘤小鼠化疗的增效减毒作用[J].现代肿瘤医学,2010,18(12):2326-2327.
[5]李娜,高俊岩,刘敏.细胞凋亡和肿瘤的关系研究进展[J].当代医学,2009,15(16):13-14.
[6]常城,何仁胜,刘少平,等.去甲斑蝥素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机制及临床应用前景的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9):1525-1527.
[7]陈涛,陈茂华,胡月琴,等.珠子参多糖抗肝癌作用的实验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6):1329-1331.
2结果
2.1学习毅力情况
调查显示,在第一课堂中,学生上课情况:72.8%认真,21.1%有时认真,6.1%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学习习惯,心踏实不下来”,仍然有相当大部分同学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呈现出心不在焉的状态,很难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35.33%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习惯不好,经常处于临时抱佛脚的状态,22.76%的学生是“想好好学,但管不住自己”。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缺乏必要的自我调控意识,对自己的学习特点缺乏了解。26.54%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计划,依赖教师的安排和监督。
2.2学习自律性情况
2.96%的学生承认经常不上课;29.8%学生承认上课有时开小差;能按时完成老师作业的有88.22%;其次,学生不知道怎么安排课外时间,大学课程的安排相对于高中生活来说比较轻松,上课时间少,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自学时间,但也有部分学生并没有利用好充足的课外时间。调查数据显示,50%男生利用大部分的课外时间,在宿舍打游戏,吃饭都是叫外卖;40%以上的女生的课外时间,都是进行逛街、唱歌、看电视剧等娱乐活动。再次,大学生对图书馆、实验室、体育设施等学校资源利用不充分。很多大学生很少去图书馆,甚至有学生大学四年从来没有去过图书馆。偶尔去和很少去图书馆的学生分别是31.64%和44.06%;45.33%的学生在课余喜欢网络游戏;21.03%的学生在课余在宿舍呆着或睡觉,学习投入的精力明显不足。大学主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这么多的自由支配时间都被学生白白的浪费掉,对学生自身的成长、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对教育资源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2.3学习动力状态
66.70%的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63.55%的学生和70.20%的逃课学生是因对专业或授课内容不感兴趣而不去上课;26%的同学认为不懂得科学规划大学学习生涯,进而影响学习积极性;24.56%的同学不知道所学知识对长远发展有什么用;78%的同学认为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36%的同学不清楚所学专业是否是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目标,也不清楚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2.4学科学习基础
调查发现,11.31%的学生认为自己基础差,特别是高中方向是生物方向的同学,面对大量的化学课程表示无法适应;22.52%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方法不对,又没有提升的途径。在化学、外语、专业理论基础等课程学习中,学科学习基础显得尤为薄弱,加上学习动力不足,有17.6%学生对学习中遇到困难听之任之或不知所措。
2.5对学习条件的认知情况
73.09%的学生认为老师在大多数情况下能耐心解答问题;然而,62%的同学从未跟老师沟通过,20%的只是偶尔聊聊,只有18%的同学经常和老师探讨学习问题;43.02%的学生认为老师的素质和水平参差不齐,评价“教师讲得不好”的占18.25%;36.26%的学生认为教师对教学态度一般,9.35%的学生认为教师对教学投入的精力不足;38.04%的学生希望老师多给予学业上的指导;58.13%的学生反映自己的学习常常与学校安排的活动发生冲突。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校缺少认同感,不按教学计划要求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综上所述,由于自觉学习的能力不足,对自己要求不严,缺乏学习心理知识,学科学习基础力不强,学习能力匮乏,教师的学习力培养意识和能力欠缺,导致目前大学生学习中存在以下问题:学习目标不明确、自我管理能力欠缺(如不能合理的分配学习时间)、学习态度不积极、专业兴趣不是特别浓厚等,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自主学习能力差、自我管理能力较弱、学业生涯规划不足等。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这些学习问题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很大的阻碍作用,而学生所获得的学业指导帮助大多通过辅导员班会、任课老师授课过程中的零碎指点,无法满足学生需求。
3以加强学业指导为路径提升学科学习力
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学科学习力薄弱,不但直接影响学生自身学习效果,也将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并成为困扰中医药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突出障碍。因此,要解决学生学习力不足的问题,亟需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对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和学习行为加以教育、引导、指导和帮助,使每个学生得到合适的、科学的指导,提升学生的学科学习力水平,帮助学生在学业上取得进步,让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3.1加强学习指导
引导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提升学科学习动力。在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广泛开展与专业相关的知识讲座及研讨辩论等学术活动,开拓其对本专业发展前景的认识视野,树立专业信心,进而引导学生确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同时,结合学科知识的运用,加强对学生学习价值观的教育,增强社会意识、国家观念以及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揭示本专业的文明价值和伦理意义,引导学生对学科、专业的社会价值的认识,激发学科学习的动力。
3.2重视学生在学业上的发展
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指导、咨询与服务,提升学习的针对性和趣味性,同时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通过加强个性化的学业指导工作,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学习辅导与学业指导,包括结合学生自身情况从专业方向选择、课程选修、学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咨询与帮助,以夯实学生专业基础,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学业困难的学生赶上教学进度,让优秀的学生更加优秀,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学业有成。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3-0198-03
21世纪被称为“生物技术时代”,生物医药及生物产业被视为新世纪的明星产业,是当今世界最活跃、进展最快的产业之一。2006年以来,国家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十六部委制定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若干政策的通知(〔2008〕128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技术创新有关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88号)》《国家税务局〈企业研究开发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税发〔2008〕126号)》《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科发火〔2008〕172号)》等产业政策鼓励和扶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近几年来,宁化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医药及生物产业发展,成立了由县领导亲自挂帅的生物医药及生物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制定了生物医药及生物产业发展(2006―2020年)总体规划,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措施。同时,宁化县被列为三明市“十一五”发展生物医药及生物产业的重点县之一。以上这些政策措施为宁化县生物医药及生物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对促进宁化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宁化县林业生物产业发展现状
1.1 虎杖研究和产业化开发利用取得显著成效
虎杖为我国传统的中药材,具有明显的抗癌、抑癌、抗氧化、抗衰老、抗炎症和降血脂等功效。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对虎杖主要活性成分白藜芦醇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应用取得良好效果,其开发利用的领域不断扩大,是一个大有发展前景的药用、食用植物。
虎杖项目为福建省科技厅的“星火”计划项目(2007 S0039),由福建省林业科学技术推广总站和宁化县南方银杏发展有限公司的合作实施,项目于2007年1月开始实施,2008年11月通过三明市科技局组织的专家组评审和验收,所取得的技术成果国内领先。项目总结出虎杖种苗繁育、林下和田间栽培综合配套关键技术,具有明显的创新性;并制定了福建省地方标准《虎杖栽培技术规程》,经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09年7月31日公布,8月20日开始实施。现已建立虎杖种质资源库10 hm2,高效示范栽培基地100 hm2,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效应,并在国内首次生产出风味独特、营养保健价值高的虎杖饮料,其制备方法的专利经国家知识产权局实质性审查并公布。目前国内多家药厂求购宁化县的虎杖药材,县政府、林业局已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农户种植虎杖,虎杖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1.2 大力推广银杏早实丰产栽培技术,形成规模效应
宁化银杏种质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境内千年古树仍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每年为农户带来可观的收入。据调查,全县共有50年以上银杏大树130株,其中雌树111株,雄树19株,种质资源十分丰富。
1993年以来,林业科技人员通过优良品种选育、良种壮苗、适地适树、细致整地、精心栽植、嫁接和人工授粉等科学管理措施进行栽培对比试验,实现了本地良种嫁接苗3~5年挂果、6~8年初产的目标;并开展了银杏果用、材用、叶用、果材兼用,绿化大苗及花粉利用的定向培育,总结出了银杏早实丰产栽培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已建立银杏科技示范基地33.3 hm2、苗圃7 hm2、采穗圃2 hm2,并向全县推广种植1 330 hm2,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效应。
1.3 油茶种植面积大,产业基础好
宁化县是国家油茶重点县之一,油茶栽培种植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丰产培育技术成熟。现有油茶面积10 067 hm2,全县各地均有分布,油茶面积1 333 hm2以上的有淮土、安远、石碧3个乡镇,面积达6 333 hm2,占全县油茶面积的63%,其中淮土乡面积近3 333 hm2,居全县首位。油茶林主要为红皮桃茶和羊屎茶2个品种,红皮桃茶主要分布在淮土、石碧,而羊屎茶主要分布在安远等乡镇。据初步调查,宁化县油茶林的单位面积茶籽平均产量为300 kg/hm2,全县年产茶籽约1 534 t。平均单位面积产值为4 050元/hm2,全县油茶年产值约2 070万元。2004年通过招商引资,创办了“宁化县宁花科技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能力为1 000 t的茶油精深加工厂,其产品“宁花牌”茶油获国家级绿色食品标志认证。
1.4 中药材种植品种不断增加,产业后劲强
1993年以来,宁化县除了推广种植虎杖、银杏、油茶外,还进行了厚朴、杜仲、黄枝子、红豆杉等中药材的种植,现已种植厚朴114 hm2、红豆杉100.5 hm2、栀子7.6 hm2、杜仲31.2 hm2。
1.5 积极开展野生中药材的调查保护工作和试验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效
宁化县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蕴藏着许多珍稀、名贵中药材。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该县的药用植物资源,于2007年3月开始,宁化县林业局组织专业技术队伍对宁化县境内的药用植物资源进行深入系统调查,拟对宁化县的中药材种质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现已调查确定276个品种,其中13个品种为珍稀、名贵中药材;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南方红豆杉、伯乐树2种,属国家二、三级保护植物有香果树、花榈木、梨茶、短萼黄连、八角莲等,其中八角莲、金线莲、七叶一枝花、石蒜、沟距虾脊兰、八角枫、宽叶韭等药用植物和伯乐树(钟萼木)、香果树、南方红豆杉等已成为国家极濒危或濒危物种。目前,正在进行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建设和部分重点中药材品种的前期人工驯化栽培试验研究等。
1.6 组织机构健全
宁化县于2007年成立了“宁化县生物医药产业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林业局,负责指导全县的生物医药产业工作。
2 宁化县林业生物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林业生物产业加工企业,资源浪费严重
虽然宁化县的油茶、银杏种植面积较大,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虎杖野生资源丰富、人工种植技术基础好,发展势头好;但目前县内还没有一家专业从事中药材加工的企业,这是制约宁化县生物医药及生物产业发展的瓶颈,没有加工销售,产业也难有进展。
2.2 野生中药材资源滥采乱挖严重,造成珍贵中药材濒临灭绝
长期以来,由于认识不足,对一些畅销、紧缺的中药材,只开发不保护,使资源数量锐减,分布范围减小,有的珍稀种类中药材资源濒临灭绝,中药材可持续发展已受到限制[1]。
2.3 人才缺乏,制约产业发展水平
药用植物基础科研和从业人员的数量、质量有待提高,对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驯化研究工作研究不够专业。
2.4 品种认定和品牌建设工作滞后
宁化县当地筛选的虎杖、银杏(银杏果、银杏叶)、油茶等品种的产量高、品质优,但没有树立品牌和申请品种认定,使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进程缓慢。
2.5 产业发展方向定位单一
在资源培育方面,虎杖、银杏、油茶等许多中药材品种均是药食两用的植物,过去一直把林业生物产业的发展方向定位在药用开发上,而忽视了它的食用价值和其他用途。
2.6 产业发展后续资金缺乏
因前期投入资金不足,致使有的项目虽然进展顺利,取得阶段性成效,但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如虎杖饮料的开发等,尚需大量的资金投入。
3 宁化县林业生物产业发展对策
3.1 总体发展思路
着力实现“四个转变”,即:从注重基地建设,向培育林业生物产业龙头企业转变;从注重药用植物提纯提取,向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微生物药等生物新产品开发转变;从注重原料药、药物中间体开发,向注重终端产品系列开发转变;从注重生物医药开发,向发展以生物医药为主的大生物产业转变。不断延伸产业链,逐步形成以林业生物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建立具有县域特色的林业生物产业基地[2]。
3.2 产业对策
宁化县中药材资源种类多,潜力大,民族民间中药材资源丰富;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以科学技术为先导,进行合理开发利用。重点是发展在国内外具有竞争能力的名贵中药材的同时,重视一般传统中药材的培育,“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3.2.1 加强中药材资源保护。收集与保护中药材种质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中药材资源是中药科研、中药材生产和中成药生产的前提和保障,对中医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大力做好宣传与保护工作,运用生物工程等现代科技手段选育中药材良种,利用先进的方法和手段(如生物技术)来快速繁殖一些珍稀濒危品种等[3]。
3.2.2 对药用资源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综合开发,提高综合利用率。近年来,生物技术在我国经济植物研究中已取得较大的进展,包括组织培养技术、细胞培养生产次生代谢产物、基因工程[4]等;运用现化科学技术改造传统的产业,重点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3.2.3 发展深度加工,实施品牌营销战略和龙头企业带动战略。要想做大林业生物产业,必须走集团化、集约化、品牌化、现代化的道路,要进一步壮大一批企业,使其形成林业生物产业的“龙头”,即占有一定市场份额和有一定市场控制权的企业应联合进行中药重大产业化项目、政府贴息项目的论证,通过政府引导性投入,以品牌、品种为纽带,市场为目标,进行产业整合[5]。
3.2.4 加强重点中药材的GAP基地建设。建立规范化的中药材基地,是保护和利用道地中药材资源的有效措施。规范优质的中药材是药品质量稳定均衡的首要保障条件,强调对中药材生产过程中进行规范化的质量控制,改进中药材的种植技术,保护野生中药材资源和环境生态,是林业生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6]。
3.3 工作措施
3.3.1 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林业生物产业领导小组的作用与职能,切实加大对林业生物产业发展的领导和指导力度,研究和确定林业生物产业发展的重大事宜,为林业生物产业发展规划、项目论证等重大问题提出可行意见并出谋划策,为引进项目提供信息,为联系科研机构创造条件,为林业生物加工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为宁化县林业生物产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3.3.2 制订产业规划。加强规划引导,充分利用建设海西优惠政策,发挥优势,形成亮点。高起点、高层次制订宁化县林业生物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宁化县林业生物产业发展的目标、重点领域、主攻方向、产业布局等。
3.3.3 加强科技交流。进一步加强与福建农林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省林科院科研院所的联系,积极引进国内外的研究开发力量,建立集研究开发、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于一体的生物医药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技术力量和科研条件,搭建政府指导和高校为主体的林业生物产业研发平台。鼓励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加强产学研合作,联合开展生物技术成果转化,为林业生物产业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3.3.4 加强人才培养。人才队伍的建设要紧紧抓住培养、引进、使用3个环节,要制订和实施林业生物产业的企业家和科技研发人才培养计划,每年选派专业管理和科研人员到相关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等进行培训和深造,主要培养具有高端知识结构的研究人才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服务于初始的流通环节及具体指导中药材的人工种植工作。
3.3.5 建设产业园区。为建立有特色的现代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完善林业生物产业中小企业培养体系,引进、培育一批中小型林业生物产业企业群体,鼓励林业生物产业企业间的兼并、联合和重组,着力培育创新能力强、具有竞争力的林业生物产业龙头企业,努力打造高水平、高档次林业生物产业基地[7]。
3.3.6 加强产业招商。积极开展林业生物产业招商活动,加大项目推介力度,建立专业招商队伍,加强专业招商人才的培养,提高招商的策划水平和专业服务能力。组织招商小分队赴沿海经济较发达的省市和台湾地区开展项目宣传、推介和招商,吸引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大集团到宁化县建立生产和加工基地,主动承接林业生物产业的转移。
3.3.7 政策与经济扶持。要给林业生物产业予以政策倾斜,加大培育扶持力度,使优势企业做大做强,重点产品积极争创知名品牌,重点项目早日促成落地,尽早形成林业生物产业的群体优势。政府在政策、经济上重点扶持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提高产业规模化水平。
4 结语
宁化县具有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悠久的中药材栽培历史,优良的药材品质,奠定了林业生物产业发展的基础。特别是近10余年来,在中药材栽培利用研究和示范栽培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目前,亟需采取有效措施对野生中药材资源进行保护、繁育和合理开发利用,特别是对道地中药材应加大其生物学特性和驯化栽培技术的研究,建立规范化的中药材生产基地,深入开展中药材的药用部位、新品种选育的研究。此外,还应加大政府投资引导力度,促进林业生物产业的发展,走集团化、集约化、品牌化、现代化的道路;重点培植当地的林业生物产业龙头企业,并做大做强,带动林业生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5 参考文献
[1] 姜建国.三明市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现状及产业化对策[J].福建林业科技,2007,34(4):176-180.
[2] 王业桥,杨本鹏.海南药用植物资源及其保护与利用[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6,2(5):21-24.
[3] 常宏志.陕西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与用于[J].林业实用技术,2008(4):36-37.
[4] 胡忠,李庆云,曹军.药用植物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2,10(4):371-380.
[收稿日期]2014-12-12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2CB5184)
[通信作者]*范骁辉,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Tel: (0571)88208596,E-mail: fanxh
Network formulaology: a new strategy for modern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e
FAN Xiao-hui1*, CHENG Yi-yu1, ZHANG Bo-li2
(1. Depart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Science & Engineering,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 China;
2. Tianjin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93,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briefly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he current status and major scientific challeng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formulaology research. To promote formulaology research, a new strategy and corresponding technology, network formulaology, were proposed to reveal the complex interaction between functional chemome and biological responses network. The research framework and directions of network formulaology were also summarized and prospected.
[Key words]formulaology; network pharmacology; network biology; compatibility law of TCM; functional chemome of TCM formulae; TCM modernization
doi:10.4268/cjcmm20150101
方剂是凝聚着中医原创思维精萃的临床治疗复方药物,也是历经千百年发展形成的医药宝藏。自《五十二病方》和《黄帝内经》始,各类文献所记载的方剂总数达40万余首<sup>[1]</sup>,已成为我国防治复杂性疾病的重大战略资源。长期的临床实践与深入的科学研究使人们认识到,方剂通过多种药效物质协同互济,融拮抗、补充、整合、调节等多种功效而起到治疗作用<sup>[2-3]</sup>,研究表明方剂的疗效取决于其功效物质组与机体生物调控网络间复杂的网状交互作用。因此,方剂学领域当今的重大科技问题是:如何高效率地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开发中医药宝藏,使用高技术工具挖掘知识源泉;如何将巨大的祖国医药资源转化为临床医疗优势,构建源自于方剂的新药创制技术体系;如何通过“病证结合、方证对应、理法方药一致”途径,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阐明中药方剂配伍理论;如何研究揭示方剂化学成分网络与机体生物分子调控网络间的网格关系,诠释中医原创思维的科学内涵,建立创新中药的发现方法与设计理论。
网络生物学(network biology)<sup>[4]</sup>、网络药理学(network pharmacology)<sup>[5]</sup>以及大数据科学(big data science)<sup>[6]</sup>的快速发展为解决上述科技难题提供了新技术和新方法。笔者认为,应当运用创新理念审视方剂学领域问题,聚焦于辨识功效物质与其生物效应相关性,见图1,以宏观整体把握与微观具体辨析相结合策略,采用网络科学、整合生物学、大数据科学及知识库等新方法对方剂功效物质、生物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开展网格化、集群化、系统化的整合研究,力求在方剂学继承与创新研究2方面取得整体进展。
图1方剂功效物质组与机体生物网络间复杂的网状关系示意图
Fig.1The complex interaction between functional chemome and biological responses network
据此,本文在简要论述方剂学发展现状及瓶颈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网络方剂学(network formulaology)理念及研究策略,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1方剂学研究现状及瓶颈问题简述
粗略地看,方剂学研究方向可分为两大类:方剂现代基础研究和源自方剂的创新药物研究。前者试图研究揭示方剂功效物质及其作用机制,诠释方剂配伍理论的科学内涵;后者侧重于从方剂知识出发,创制中药新药。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药物分析学、现代药理学、分子生物学、数据挖掘等大量现代科学技术的引入,方剂学在这两大类研究中均取得了一定进展,已逐渐形成了古籍文献分析、临床经验总结、实验方剂学研究等若干各有侧重的释理性研究方法<sup>[7]</sup>。
1.1方剂知识整理与发掘研究方剂知识的整理与发掘是当前方剂学研究的重要领域。除了常规的古籍文献中药性、归经等统计与分类,文本挖掘、古文语义识别、知识发现(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 KDD)等人工智能技术也被陆续引入到本领域的研究中,用于药味频次排序、高频药对发现和组方优化等。这些新技术可快速分析大量方剂数据,并挖掘出被传统统计分析方法所忽略的用药规律。方剂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尚不多见,有必要从经典古籍数据出发,构建方剂知识库,开展相关研究。
1.2方剂化学物质基础研究近年来,方剂化学物质基础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一大批方剂的化学物质基础得到了剖析。相关研究模式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以分离纯化结合波谱解析为主要技术手段。这类方法能够对微量成分进行富集,鉴定结果准确性高,但耗时费力,而且需要针对不同的方剂样品探索不同的分离纯化流程。另一类研究主要依靠联用分析技术,尤其是液质联用对方剂提取物进行色谱分离后依靠多级或高分辨质谱数据进行结构推断。这种研究模式具有所需样品量小、实验周期短、成本低等优势,但存在推断结果准确性依赖人工经验等问题。总体而言,相关研究存在“方剂味”不浓的问题。许多研究者更注重新化合物发现或微量成分分析,而对组方前后的成分变化关注不多,尤其缺乏对方剂化学成分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为进一步开展方剂功效物质发现及配伍规律研究带来了困难。
1.3方剂功效物质基础研究发现功效物质基础研究是阐明方剂作用机制、制定质控指标及标准的前提。活性追踪法、活性筛选和活性物质快速辨识是当前方剂功效物质发现的主要研究策略和方法。研究人员采用这些策略从方剂中发现了大量活性成分。前2种研究策略大多与系统分离相结合,虽然相对全面,但存在周期长、成本高的缺点。活性物质快速辨识法筛选效率远高于前述2种传统方法,近年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已发展出细胞膜色谱、亲和超滤、磁珠吸附、在线流动注射等多种手段。但这些研究策略大多以某一体外活性或药效为指标,脱离了中医“方证”的概念, 未能从整体上反映方剂的功效,难以阐明方剂化学组成与中医证候之间的相关性<sup>[8-9]</sup>。
1.4方剂配伍规律研究方剂配伍规律研究是近年方剂学的研究热点。早期配伍规律研究侧重文献挖掘与理论探讨,但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致力于通过拆方、组分敲入敲除等实验手段诠释“君臣佐使”、“七情合和”等配伍规律的科学内涵。其中,拆方研究是当前最为常见的研究策略,具体方法包括全方拆方、药对拆方、撤药拆方以及基于实验设计法的拆方等。但相关研究大多遵循还原论的思路,与方剂的系统性、整体性理论呼应不足<sup>[10-12]</sup>。
1.5病证结合研究“法随证立、方从法出”。证是方剂学研究的核心概念。然而中医症候高度依赖医生的主观经验,标准化难度高,为方剂现代研究带来了困难。病证结合被认为是方剂学研究的潜在突破口。目前,相关研究主要涉及证的病理形态学及生物学基础、证的动物实验模型制备等,尚待深入。如能构建病证网络,将证与机体生物网络相融合,有望诠释方剂化学组成与其所治的病证病机之间的关联关系。
1.6源自于方剂的新药创制研究方剂在治疗复杂性疾病方面具有整合调节优势和不可替代性,已经成为我国创制多靶点新药的重要源泉<sup>[13-14]</sup>。吴以岭院士根据络病学说成功创制的多个中药新药就是这一研究思路的典范。近年来,依据组分配伍理念分析临床有效方剂已经成为中药新药创制的有效途径<sup>[15]</sup>。方剂组分与其生物效应间的定量关系是这一新药创制策略的核心,其辨识结果的准确性和整体性将直接影响组分配伍优化结果。
据此,无论是方剂功效物质基础研究,还是方剂配伍理论的科学诠释,或者是源于方剂的创新中药研发都应以辨识方剂功效物质与其生物效应相关性为突破口。然而,现有的释理性研究模式大多采用简化的线性研究策略,宏观与微观割裂,与方剂研究中化学组成及机体生命系统的双重复杂性难以匹配,无法有效揭示方剂功效物质组与机体生物网络间复杂的交互作用,亟待创建和发展新的方剂学研究策略。本团队的前期探索结果[13-14,16-26]表明,将网络科学等与中医方剂学特点相结合,有望剖析方剂化学组成与机体间复杂的网状关系,诠释方剂的配伍规律和科学内涵。
2网络方剂学研究框架
笔者认为,为阐明方剂的组方原理、配伍规律及其临床使用方式,应当采用网络科学、整合生物学及大数据科学等方法对方剂功效物质、生物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开展网格化、集群化、系统化的整合研究,科学发展中医方剂学,可将这一研究方略姑且简称为“网络方剂学”。网络方剂学的研究框架见图2。
图2网络方剂学研究框架示意图
Fig.2The diagram of research framework of network formulaology
范骁辉等:网络方剂学:方剂现代研究的新策略
2.1网络方剂学主要研究目标探索方剂组方的功效物质组合规律,构建“理法方药”关联网络,揭示方剂功效物质组的化学组成规律;辨析方剂功效成分网络与机体生物分子调控网络间的网格关系,阐明方剂功效物质组与其生物效应相关性,诠释方剂配伍理论的科学内涵;建立方剂知识库系统,创建源自于方剂的创新中药发现及设计方法学。
2.2网络方剂学研究路径①依据“病证结合、方证对应、理法方药一致”研究思路,以辨析方剂组方的功效物质组为切入点,构建“病-证”与“方-证”及“理法方药”关联网络,阐释方剂功效物质组的化学组成规律。②采用实验数据与文献信息融合分析方式,运用网络理论、大数据分析技术、系统生物学等方法,以“整体动物实验-组学数据辨析-分子网络建模-关联实验-多源信息融合辨识”5段式研究策略,探索揭示方剂功效成分群与其生物效应相关性,诠释方剂配伍理论的科学内涵。③以“药-方-证-病”为主线,系统梳理古籍文献、实验研究及临床验案等方剂相关研究资料,再整合现代生命科学研究成果,构建方剂知识库,并建立功效物质组库,进而依据化学组成与生物效应相关性定量辨析出与临床疗效相关功效物质组,最后通过组分配伍优化得到中药复方新药。
2.3网络方剂学支撑技术除分析化学、药理学等经典学科外,网络科学、大数据科学、系统生物学及整合生物学等新兴学科的发展为开展网络方剂学研究提供了众多支撑技术。目前,已有大量的基础数据库和软件工具可用于研究网络方剂学。相关基础数据库主要包括中医药数据库、天然产物数据库、疾病、通路、蛋白相互作用(PPI)数据库等,见表1。此外,Cytoscape,MCODE等网络可视化及分析工具可用于分析方剂网络,挖掘隐含知识及规律。
3方剂学创新研究方向
综上,网络方剂学可为阐释方剂科学内涵、研发现代中药提供全新的视角。据此,笔者建议方剂学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如下。
3.1方剂知识库构建技术研究为从海量的方剂文献及实验数据中发掘有价值信息、发现蕴藏知识和认识隐含的科学规律,极有必要开展方剂知识库构建技术研究,建立方剂知识库,为开展方剂学创新研究奠定基础。本团队以仲景方为对象,从药-方-证-病多个层次入手,初步构建了仲景方知识库<sup>[27-28]</sup>,包括药材-证候网络、药材-疾病网络和成分-疾病网络等3个不同层次的网络,以及涵盖240余首方剂和15 000余个组分的仲景方方剂实体库。研究结果表明,将3层网络中成分、药材、方剂和证候、疾病这些元素有机的结合起来,可用于探索传统研究思路所无法挖掘的仲景方组方规律及其隐含的化学组成规律。
3.2病证结合网络构建技术研究开展中医证候研究,从整体上把握病因、病机及其传变规律是方剂现代研究的科学基础。现代医学已经在分子水平取得了系列进展,多种复杂性疾病的生物网络已有报道<sup>[22-23]</sup>,但病证结合研究尚不多见。若能有针对性地开展病证结合网络的构建技术研究,既体现西医疾病病理变化特点和疾病表型与生命大分子的关系,又考虑中医的证候特征,成功构建病证生物网络,有望用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助力方剂学研究。
3.3方剂功效物质组整合调节机制研究阐明方剂功效物质组的整合调节机制,是方剂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常规的药理学研究大多侧重研究单一信号通路或单一病理环节,或者只关注方剂给药后引起的差异基因等组学变化,并未能从“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途径”的角度揭示方剂功效物质组的作用机制。因此,应当开展针对性研究,建立方剂功效物质组整合调节机制研究技术体系。例如,在构建相关病证网络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基因芯片等组学技术测定方剂及其主要成分干预后模型动物的生物效应谱,从中筛选出关键靶点和通路,并结合文献和体内外实验进行验证,可阐明方剂成分-靶点-通路关系,有助于诠释其整合调节机制[20,24,29]。
3.4类方网络方剂学研究方剂中由传统名方衍化发展而成的类方,集历代名医应用之精华,尤受历代医学大家所重视。清代医家徐灵胎认为“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迁无定,知其一定之治,随其病之千变万化而应用不爽”,因此将类方思路应用于《伤寒论》的研究,并著有《伤寒论类方》。显然,以一组类方为对象,采用网络方剂学研究策略,构建类方与病证靶标间的网络模型,进而对网络模型中各方化学成分与作用靶点及通路的相随变化情况进行深入比较,研究类方的内在异同,有望反映类方的组方思路和配伍规律,是诠释中药方剂科学内涵的潜在突破口[26-28,30-34]。
3.5方剂肠道微生态及宏基因组学研究现代医学已经认识到,肠道菌群与宿主和外环境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统一关系。人体全身的整体代谢实际上是其体内自身的基因组和其肠道内共生的微生物组活动的整合。因此,开展方剂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研究,采用宏基因组测序等方法开展研究方剂肠道微生态,有助于揭示方剂化学组成与肠道微生态间的复杂关系。
3.6源自方剂的中药新药创制将巨大的祖国医药资源转化为临床医疗优势,构建源自于方剂的新药创制技术体系是方剂学的重要研究方向。若采用网络方剂学方法开展相关研究,可望发现方剂的新功能主治或创制组分中药,丰富创新中药发现及设计方法学<sup>[17]</sup>。例如,本团队在前期研究中,创建了基于定量组效关系的计算机辅助方剂配伍优化方法[35,36]。该方法通过测定不同比例组合物的药效,根据组效关系模型,优化方剂配伍配比。根据测定药效学指标的多寡,本团队在研究中相继建立了单指标和多指标优化策略。显然,其优化结果与所测药效指标直接相关。如果选取的药效指标不合理,优化结果必定不佳。为克服这一缺陷,本团队又根据中药整合调节特点,研究提出了机体平衡及失衡网络构建方法,并据此创建了基于网络平衡的中药配伍优化方法[21,26]。该方法根据药物对机体失衡网络回调程度来优化方剂配伍配比,能更完整和准确地反映方剂的功效。
4展望
继承并创新发展中医药理论,让古老而又年青的方剂学焕发更大活力,是方剂学研究人员的重大历史使命。为破解方剂功效物质群与机体生物网络间相关性辨识难题,本文提议用创新科技理念审视方剂学领域问题,研究建立网络方剂学,从而对名方进行阐述、对验方进行优化和对大方进行精制。这一研究策略集宏观整体把握与微观具体辨析于一体,不仅有助于诠释方剂科学内涵,为中药临床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将开拓现代药物研发思路,丰富方剂学的研究内容,促进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张家玮, 鲁兆麟. 方剂学发展溯源[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3): 6.
[2]王阶, 王永炎. 复杂系统理论与中医方证研究[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9): 25.
[3]张伯礼, 王永炎. 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以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J]. 中国天然药物,2005(5): 258.
[4]Barabasi A L, Oltvai Z N. Network biology: understanding the cell's functional organization[J]. Nat Rev Genet,2004, 5(2): 101.
[5]Hopkins A L. Network pharmacology[J]. Nat Biotechnol,2007, 25(10): 1110.
[6]张引, 陈敏, 廖小飞. 大数据应用的现状与展望[J].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S2): 216.
[7]谢鸣. 方剂学科发展与思考[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 19(2): 2.
[8]唐于平, 段金廒, 丁安伟, 等. 中医方剂物质基础现代研究的策略[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5): 20.
[9]屠鹏飞, 史社坡, 姜勇. 中药物质基础研究思路与方法[J]. 中草药,2012(2): 209.
[10]蔡春艳. 中药方剂核心药物及其配伍规律分析[J]. 亚太传统医药,2014(20): 131.
[11]吴嘉瑞, 张冰, 杨冰, 等. 基于关联规则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的颜正华诊疗失眠用药规律研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24): 1.
[12]于友华, 王永炎, 赵宜军, 等. 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01,26(4): 3.
[13], 高秀梅, 张伯礼, 等. 论建立基于网络生物学的现代中药创制方法学[J]. 中国中药杂志,2011, 36(2): 228.
[14]Wang Y, Fan X H, Qu H B, et al. Strategies and techniques for multi-component drug design from medicinal herbs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 Curr Top Med Chem, 2012, 12(12): 1356.
[15]张伯礼, 王永炎, 商洪才. 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的理论和方法[J]. 继续医学教育, 2006(19): 89.
[16]范骁辉, 赵筱萍, 金烨成, 等. 论建立网络毒理学及中药网络毒理学研究思路[J]. 中国中药杂志, 2011, 36(21): 2920.
[17]李翔, 吴磊宏, 范骁辉, 等. 复方丹参方主要活性成分网络药理学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11, 36(21): 2911.
[18]吴磊宏, 高秀梅, 程翼宇, 等. 基于中医主治关联的中药饮片网络药理学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11, 36(21): 2916.
[19]吴磊宏, 高秀梅, 王林丽, 等. 附子多成分作用靶点预测及网络药理学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11, 36(21): 2907.
[20]Wang L L, Li Z, Zhao X P, et al. A network study of Chinese medicine Xuesaitong injection to elucidate a complex mode of action with multicompound, multitarget, and multipathway[J]. Evid-based Complement Altern Med, 2013, doi: 10.1155/2013/652373.
[21]Wu L H, Wang Y, Nie J, et al. A network pharmacology approach to evaluating the efficacy of Chinese medicine using genome-wide transcriptional expression data[J]. Evid-based Complement Altern Med, 2013, doi: 10.1155/2013/915343.
[22]Wu L H, Li X, Yang J H, et al. CHD@ZJU: a knowledgebase providing network-based research platform on coronary heart disease[J]. Database(Oxford), 2013, doi: 10.1093/database/bat047.
[23]Yang Z Z, Yang J H, Liu W, et al. T2D@ZJU: a knowledgebase integrating heterogeneous connections associated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 Database(Oxford), 2013, doi: 10.1093/database/bat052.
[24]Li X, Wu L H, Liu W, et al. A network pharmacology study of Chinese medicine Qishen Yiqi to reveal its underlying multi-compound, multi-target, multi-pathway mode of action[J]. PLoS ONE, 2014, 9(5):e95004.
[25]Wang L L, Li Z, Shao Q, et al. Dissecting active ingredients of Chinese medicine by content-weighted ingredient-target network[J]. Mol Biosyst, 2014, 10(7): 1905.
[26]Wu L H, Wang Y, Li Z, et al. Identifying roles of "Jun-Chen-Zuo-Shi" component herbs of QishenYiqi formula in treating acute myocardial ischemia by network pharmacology[J]. Chin Med, 2014, 9:24.
[27]Xiao S, Hao C, Ai N, et al. Deciphering the differentia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alogous formulae by parallel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coupled with microplate-based assays[J]. Anal Methods, 2014, 6(23): 9283.
[28]Xiao S, Luo K D, Wen X X, et al. A pre-classification strategy for identification of compound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alogous formulas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J]. J Pharm Biomed Anal, 2014, 92: 82.
[29]Zhang Y F, Shi P Y, Yao H, et al. Metabolite profiling and pharmacokinetics of herbal compounds following oral administration of a cardiovascular multi-herb medicine (Qishen Yiqi pills) in rat[J]. Curr Drug Metab, 2012, 13(5): 510.
[30]Wang S F, Chen L L, Leng J, et al. Fragment ion diagnostic strategies for the comprehensive identification of chemical profile of Gui-Zhi-Tang by integrating high-resolution MS, multiple-stage MS and UV information[J]. J Pharm Biomed Anal, 2014, 98: 22.
[31]Wang S F, Chen P H, Jiang W,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the effective constituents for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of Ju-Zhi-Jiang-Tang, an ancien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J]. J Chromatogr A, 2014, 1348: 105.
[32]Wang S F, Chen P H, Xu Y M,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in Da-Huang-Gan-Cao-Tang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quadrupole time-of-flight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and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ion trap mass spectrometry[J]. J Sep Sci, 2014, 37(14): 1748.
[33]Xiao S, Yu R, Ai N, et al. Rapid screening natural-origin lipase inhibitors from hypolipidemic decoctions by ultrafiltration combined with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J]. J Pharm Biomed Anal, 2015, 104: 67.
[中图分类号] R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1(b)-074-02
The preparation and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the Lithagogue Powder
ZHU Guo-chan1, ZHANG Chun-sheng2, KANG Sheng-kun1
(1.Department of Pharmacy, Shenzhen Hospital of TCM, Shenzhen518033, China; 2.Department of Pharmacy, Foshan Hospital of TCM, Foshan528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removing effect for the stones of the urinary tract of Lithagogue Powder studied and prepared by ourselves.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theoretical prescrip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 studied and prepared the Lithagogue Powder. 120 patients who were confirmed of urinary tract calculi in the kidneys, ureters, bladder or multiple sit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with 40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 patients in three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Lithagogue Powder (observation group), Lithagogue Liquid (TCM control group) and Uralyt-u (western medicine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 The comparison and observation were done under the instruction of the Instruction and Principles for the clinical research of new drug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ults: The gener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TCM control and Western medicine group were 85.0%, 80.0% and 95.0% respectively.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TCM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Lithagogue Powder; Lithagogue Liquid; Uralyt-u; Urinary tract calculi; Removing effect
泌尿系统结石包括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和尿道结石。中医称之为石淋、砂淋。与肾虚、湿热、水少有关。治疗时既要注意排石,又要攻补兼施,方可有效。排石颗粒是我院根据中医验方,即根据上述发病机制由制剂室组方生产的制剂,临床应用治疗泌尿系统结石,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制备
1.1材料
泽泻、广金线草、芒硝、海金沙等11味药材均购自广州药材有限公司,并经本院药剂科检验室鉴别为真品。排石饮液(黑龙江地王医药集团公司生产,规格:20 ml×10支/盒,批号:20061211);友来特(枸橼酸氢钾钠颗粒,MADAUS AG德国马博士大药厂);排石颗粒(本院制剂室,规格10 g/包,批号:20071102,20080103)。
1.2处方与制备
1.2.1处方泽泻95.0 g,广金钱草190.0 g,车前子70.0 g,海金沙40.0 g,石韦9.0 g,牛膝50.0 g,芒硝45.0 g,鸡内金40.0 g,鱼脑石65.0 g,枸杞子70.0 g,菟丝子65.0 g,加淀粉、乳糖适量制粒,干颗粒分装成10包。
1.2.2制备将以上11味中草药,除芒硝外加及海金沙(布包)煎煮外,其他均破碎成直径1 cm左右加水2 000 ml,煎煮3次,每次1.5 h,合并煎液浓缩成流浸膏,加入芒硝使溶解搅拌均匀,加入适量的淀粉、乳糖制粒,干燥,制成100 g左右,干颗粒用钻塑分装成10包,每包10 g。
1.2.3质量控制性状:本品为棕褐色颗粒、气香、味甜、微苦。检查:干燥失重不得大于8.0%,其他均符合中成药颗粒冲剂项下有关各项规定[1]。
2临床观察
2.1病例选择
按《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选择病例:①年龄18~58岁;②经B超或X线摄片检查证实为泌尿系统结石者;③发作时有腰痛、肾绞痛或放射痛,伴有血尿等临床症状和体征者;④难于自排的结石0.5 cm<结石横径<0.8 cm,0.6 cm<结石纵径<1.0 cm;⑤肾输尿管连接处或结石远端输尿管无狭窄、畸形,梗阻或手术瘢痕粘连等;⑥患者肾功能良好;⑦全身一般情况尚好,生活能自理。
按照上述标准选择120例患者,其中,男67例,女53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58岁,平均41.5岁,发病时间最短5 d,最长3年。其中,肾结石42例,输尿管结石33例,膀胱结石18例,多部位结石27例。结石直径最大1.0 cm。将上述病例随机均分为三组,分别为观察组(40例),中药对照组(40例)和西药对照组(40例),三组患者的年龄、结石情况、病程、身体状况等临床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2.2治疗方法
观察组口服排石颗粒(规格10 g/包)10 g,tid,连服20 d;中药对照组口服排石饮液(黑龙江地王医药集团公司,规格20 ml×10 支/盒),一天5支,早晨空腹服2支,午、晚饭前30 min及睡前各服1支,连服20 d;西药对照组口服友来特(枸橼酸氢钾钠颗粒)5 g,tid,连服20 d。三组均治疗20 d为1个疗程。
三组患者均辅助肌肉注射维生素K3 12 mg。黄体酮40 mg,bid,连用7 d。因为维生素K3和黄体酮可使泌尿系统平滑肌普遍松弛,输尿管扩张,肾绞痛得以缓解。同时嘱患者大量饮水,多做跳跃运动,以促使结石排出。
2.3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有关文献[3,4]制订。①治愈:结石全部排出体外,经B超、CT和X线检查,结石阴影全部消失,症状、体征消失,追踪观察1个月无临床症状。②显效:结石下移距离较大或见部分结石消失,或结石体积明显缩小;肾盂积液消失,症状、体征消失。③有效:症状、体征明显减轻,结石明显下移,体积变小,或多发性结石数量减少或部分消失。④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或虽有改善,但结石位置、体积无明显变化者。
2.4治疗结果
表1 三组治疗泌尿系统结石疗效对照(例)
Table 1 The contrast of treating the stone calculus of urinary system among the 3 groups (n)
由以上结果看出,西药友来特疗效最好,观察组排石颗粒次之,而中药排石饮液疗效较差(P<0.05)。
3讨论
枸橼酸盐作为防治泌尿系统结石形成和复发的治疗药物,临床应用多年且已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4]。枸橼酸盐是尿中最强大的内源性结石形成抑制物,枸橼酸可结合钙离子形成可溶性钙复合物而抑制结石的形成,同时可碱化尿液,使尿酸变成可溶性的尿酸盐,减少尿液钙离子浓度,提高尿液中枸橼酸的浓度,是防治尿酸结石最有效的药物之一。其代表专利产品为友来特[4,5],但其主要对尿酸结石作用较为明显。
本研究采用中医中药的清热利湿、通淋排石药为主,酌加行气止痛、活血化瘀、益气补肾等药物配制成排石颗粒,临床应用较为满意,比现行市场制剂黑龙江产的排石饮液对泌尿系统结石的治疗疗效明显,而稍差于友来特。文中的金钱草利水通淋,排除结石;海金沙活血散瘀、利尿通淋,具有利水通石之功效,可排石止痛,鸡内金能消化沙石;泽泻则兼有上述几种药的功效,这4种药物为方中君药,配车前子、石韦亦利水通淋;芒硝能增强输尿管蠕动,排石下行,诸药(11味)合用,不但能利尿通淋,溶石化石,且能增强肾盂内压力和输尿管蠕动有利于泌尿系统结石的排出[6]。
排石颗粒初为汤剂,曾改为口服液,为携带使用方便,现改为颗粒剂。质量稳定,有望成为中成药定型产品[6,7]。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一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附录9.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6.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75-178.
[4]Mattle D, Hess B.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nephrolithiasis with alkali citrate a clinical review [J]. Urol Res,2005,22(2):73-79.
[5]Heibery IP. Update on dietary recommendations and medical treatment of renal stone disease [J]. Nephro Dial Transplant,2000,15(1):117-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