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调查报告汇总十篇

时间:2022-06-16 01:24:4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水文地质调查报告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篇(1)

地下水即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因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与信息载体。地下水及赋存地下水的介质还具有一些另外的功能。水文地质学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与地下水及其赋存介质的功能相联系的。

1.2水文地质学的定义

地下水这一名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地下水是指赋存于地面以下岩土空隙中的水;包气带及饱水带中所有含于岩石空隙中的水均属之。狭义的地下水仅指赋存于饱水带岩土空隙中的水。

水文地质学(hydrogeology)是研究地下水的数量和质量随空间和时间变化的规律,以及合理利用地下水或防治其危害的学科。它研究在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兴利除害。

1.3水文地质学研究的范畴及任务

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主要研究地下水的分布、运动和形成规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地下水资源评价、开发及其合理利用,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和矿山开采的不利影响及其防治等。在不同环境中,地下水的埋藏、分布、运动和组成成分均不相同。查明上述各方面状况,可为科学地利用或防治地下水提供根据。水文地质学对地下水的研究,着重自然历史和地质环境的影响,同主要用水文循环和水量平衡原理研究地下水的地下水水文学关系密切,只是研究的侧重点稍有不同。

1.4水文地质学及分支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生产建设的需要,水文地质学又分为区域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供水水文地质学、矿床水文地质学、土壤改良水文地质学等分支学科。近年来,水文地质学与地热、地震、环境地质等方面的研究相互渗透,又形成了若干新领域,如环境水文地质学、地下水资源管理、同位素水文地质学等。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到了举足轻重的地步,与环境生态有关的水文地质问题迅速增长。

水文地质学是从寻找和利用地下水源开始发展的,围绕实际应用,逐渐开展了理论研究,目前已形成了一系列分支。

1.4.1地下水动力学

地下水动力学是研究地下水的运动规律,探讨地下水量、水质和温度传输的计算方法,进行水文地质定量模拟。这是水文地质学的重要基础。

1.4.2水文地球化学

水文地球化学是水文地质学的另一个重要基础。研究各种元素在地下水中的迁移和富集规律,利用这些规律探讨地下水的形成和起源、地下水污染形成的机制和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和变化、地下水与矿产形成和分布的关系,寻找金属矿床、放射性矿床、石油和天然气,研究矿水的形成和分布等。

1.4.3供水水文地质学

供水水文地质学是为了确定供水水源而寻找地下水,通过勘察,查明含水层的分布规律、埋藏条件,进行水质与水量评价。合理开发利用并保护地下水资源,按含水系统进行科学管理。

1.4.4矿床水文地质学

矿床水文地质学是研究采矿时地下水涌入矿坑的条件,预测矿坑涌水量以及其它与采矿有关的水文地质问题。

1.4.5农业水文地质学

农业水文地质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为农田提供灌溉水源进行水文地质研究;二是为沼泽地和盐碱地的土壤改良,防治次生土壤盐碱化等问题进行水文地质论证。

1.4.6水文地热学

地热是一种新的能源,如何利用由地下热水或热蒸汽携至地表的地热能,用来取暖、温室栽培或地热发电等,以及地下热水的形成、分布规律,以及勘察与开发方法等,是水文地热学的研究内容。

1.4.7区域水文地质学

区域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区域性分布和形成规律,以指导进一步水文地质勘察研究,为各种目的的经济区划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1.4.8古水文地质学

古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地下水的形成、埋藏分布、循环和化学成分的变化等。据此,可以分析古代地下水的起源与形成机制,阐明与地下水有关的各种矿产的形成、保存与破坏条件。

地下水的形成和分布与地质环境有密切联系。水文地质学以地质学为基础,同时又与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史学、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地球化学等学科关系密切。工程地质学是与水文地质学是同时相应发展起来的,因此两者有不少内容相互交叉。

地下水积极参与水文循环,一个地区水循环的强度与频率,往往决定着地下水的补给状况。因此,水文地质学与水文学、气象学、气候学有密切关系,水文学的许多方法也可应用于水文地质学。地下水运动的研究,是以水力学、流体力学理论为基础的,并应用各种数学方法和计算技术。

2 水文地质学演化历史与发展现状

2.1水文地质学发展简史

人们早在远古时代就已打井取水。中国已知最古老的水井是距今约57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古文化遗址水井。古波斯时期在德黑兰附近修建了坎儿井,最长达26公里,最深达150米。约公元前250年,在中国四川,为采地下卤水开凿了深达百米以上的自流井。中国汉代凿龙首渠,是一种井、渠结合的取水建筑物。在利用井泉的过程中,人们也探索了地下水的来源。法国帕利西、中国徐光启和法国马略特,先后指出了井泉水来源于大气降水或河水入渗。马略特还提出了含水层与隔水层的概念。

1855年,法国水力工程师达西,进行了水通过砂的渗透试验,得出线性渗透定律,即著名的达西定律,奠定了水文地质学的基础。1863年,法国裘布依以达西定律为基础,提出计算潜水流的假设和地下水流向井的稳定流公式。1885年。英国的张伯伦确定了自流井出现的地质条件。奥地利福希海默在1885年制出了流网图并开始应用映射法。

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地下水起源又提出了一些新的学说。奥地利修斯于1902年提出了初生说。美国莱恩、戈登和俄国安德鲁索夫在1908年分别提出在自然界中存在与沉积岩同时生成的沉积水。1912年,德国凯尔哈克提出地下水和泉的分类,总结了地下水的埋藏特征和排泄条件。美国迈因策尔于1928年提出了承压含水层的压缩性和弹性。他们为水文地质学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泰斯于1935年利用地下水非稳定流与热传导的相似性,得出了地下水流向水井的非稳定流公式即泰斯公式,把地下水定量计算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20世纪中叶,苏联奥弗琴尼科夫和美国的怀特在水文地球化学方面作出了许多贡献。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在地下水的赋存、运动、补给、排泄、起源以至化学成分变化、水量评价等方面,均有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水文地质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

20世纪中叶以来,合理开发、科学管理与保护地下水资源的迫切性和有关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同时,人们对某些地下水运动过程有了新的认识。1946年起,雅可布和汉图什等论述了孔隙承压含水层的越流现象。英国博尔顿和美国的纽曼分别导出了潜水完整井非稳定流方程。

由于预测地下水运动过程的需要,促进了水文地质模拟技术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开展了实验室物理模拟,4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电网络模拟,到50—60年代在解决水文地质问题中得到应用。

由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70~80年代,地下水数学模拟成为处理复杂水文地质问题的主要手段。同时,同位素方法在确定地下水平均贮留时间,追踪地下水流动等研究中得到应用。遥感技术及数学地质方法也被引进,用以解决水文地质问题。对于地下水中污染物的运移和开采地下水引起的环境变化,引起广泛的重视。20世纪60年代以来,加拿大的托特提出了地下水流动系统理论,为水文地质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发展前景。

2.2国外水文地质学发展现状

水文地质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是基于地下水在地质单元内运移时所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而发展起来的,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数量和质量随空间和时间变化的规律,以及合理利用地下水或防治其危害的学科。水文地质学诞生于19世纪中期,在20世纪初,依据法国水文地质学理论原则(A.Hazen,C.Slichter,F.King,O.Mainzer等),美国水文地质科学家发展了实用水文地质学的应用。与此同时,德国和奥地利的水文地质学家(F.Forchheimer,A.Thiem,O.Smreker,J.Kozeny等)详细解释了水文地质,尤其是关于地下水流域和水力工程方面调查的方法。俄国人对水文地质学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W.Dokutchaev,A.F.Lebedev等)。水文地质学成为地质科学中一门比较完整、系统的独立学科,是在20世纪30—40年代。水文地质学已被公认为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是跨越于地质科学和水文学之问的一门独立科学。水文地质学在二战以后有了深入的发展,特别是在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质编图、水文地质采矿、模型和同位素方法、水文地球化学和地下水监控这些领域。人类活动对包括地下水在内的自然环境的改造异常强烈,产生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当代水文地质学进入了生态环境水文地质学的新阶段。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国际水文地质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专业期刊的发展中就可以看出。1963年,《地下水》(Ground Water)和《水文学杂志》(Journal of Hydrology)创刊;1965年,开始出版《水资源研究》。此后,陆续创刊的欧美主流学术期刊有:1976年,《水资源进展》(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和《污染水文学杂志》(Joumalof Contaminant Hydrology);1986年,《水文过程》(Hydrologic Processes);1993年,《水文地质学杂志》;1995年,《水文工程学杂志》(Joumalof Hydrologic Engineering)。期刊的数目大幅增加的同时,每种期刊上论文的数量和内容也显著增加。

国际水文地质大会是公认的比较权威的世界级水文地质会议,至今已经召开了39届(2011年在泰国举行)。其中2006年10月9日在我国北京举行的第34届国际水文地质大会是继1988年在广西桂林举办的第21届国际水文地质大会之后,再次在中国举办。此次大会又恰逢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成立50周年庆典,是国际水文地质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此次会议以“地下水的现状与未来”为主题,围绕全球地下水问题与需求、中国地下水的现状与未来等开展交流与研讨,展示全球、亚洲和中国水文地质成果及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的水文地质工作进展。

在国际上,美国水文地质调查研究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在该领域长期居于国际领先地位,影响和引导了国际水文地质学的发展方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地质调查局启动了多个项目,开始对有害物质水文过程和地质隔离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其水文地质资料有90%向普通大众公布,实现了水文地质调查成果全国共享;在法国,各种公共管理部门、盆地基金机构和地质调查部门,通过各种媒介向公众宣传有关水资源的重要情况,回答提出的特殊技术问题。目的是让大家了解各种生产活动给自然资源带来的严重影响,提高对地下水和当前共同利益的认识,解释那些按公众意愿制定的政策和收费规定。在总体研究结果基础上对地下水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和计算,以有利于管理机构的决策。日本的东京湾将地下温度场应用于研究地下水循环,而这是我国学者地下水循环研究中一直忽视的一个主要因素。在欧洲,生态水文学的研究已经形成一个网络,各国之间的联系及对比研究较多。冰岛是世界上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率较高的国家之一,地热发电站装机容量总计200 MWe,排名世界第8位,87%的家庭使用地热取暖。由于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不同,国外目前研究矿山水文地质工作的比较少。

总之,目前水文地质在各个不同的领域都有发展,例如地下水文学、土壤力学、经济地质、石油采钻工程、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海洋地质学和生态学。这个领域由于以上所有领域研究人员的杰出贡献而丰富起来。目前,水文地质处于转折时期,由发现并最大程度的开发利用新资源转变为合理地管理它们,这对于人类和其它生物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2.3国内水文地质学发展现状

我国人民早在4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就已经凿井开发利用地下水了,但直到建国前,从事水文地质工作的人员极少,几乎没有设备,只零星地进行一些地下水调查工作。直到建国后,水文地质事业才得到了较大发展。

我国水文地质事业的发展经历了坎坷曲折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是我国水文地质事业创建、发展的重要年代,而后的“”,曾使正处在兴旺发达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事业受到挫折。60年代前期,经过重新调整,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战线再次出现大好形势。可1966年开始的10年动乱再次使水文地质工作受到了损害,到70年代前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逐步有了好转,并组建了基建工程兵水文地质部队,加强了水文地质普查工作。直到1978年12月党的以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事业才走向了健康发展的道路,进入了振兴开拓的新时期。

解放前,在水文地质方面,地质人员最先介入的是城市供水水文地质勘查。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由于需要开凿深井取用地下水。地质学家谢家荣,曾在《地理杂志》第二卷第一期上发表过《钟山地质与南京井水供给的关系》一文,这是我国早期的重要水文地质文献之一。同时。西安、兰州等城市也相继完成了部分水文地质调查报告。济南、福建等地完成了泉水水文地质调查等工作。

解放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事业开辟了广阔的前景。1956年3月,地质部召开了第一届全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协作会议。50年代的中后期,地质部已在各地区建立了23个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职工已达11000人,包括地质、钻探、化验等各个兵种,并开始应用物探手段。在此期间基本完成了我国主要平原地区1:20万水文地质普查近100×104km2;编制了一些全国性水文地质图件;进行了30多个城市和工业基地的供水水文地质勘探;建立了40多个地下长期观测站;在近1000个矿区开展了水文地质工作,并在北京、山东、河北、福建等省市进行了矿泉水勘察。20世纪60年代前期,由于自然灾害和“”所造成的后果,使我国国民经济陷入严重困难境地,整个地质工作的发展,也同样受到严重影响。地质部门专业队伍经过调整,重新组建了个直属大队,分别承担北京市城市建设、上海地面沉降、长江三峡、湖北丹江口、黄河治理、西南铁路及岩溶研究等方面的任务。但1966年编制出版了黄淮海平原和松辽平原的水文地质图系,是我国第一批正式出版的跨省图系,在编图技术和编图方法等方面,都有所创新。20世纪70年代,我国水文地质在地热、农业水文地质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70年代后期,在一些重要城市开展了环境水文地质工作。各省广泛开展区域地下水资源的评价,比较普遍地应用了电子计算机,并推广数值法建立数学模型。工程地质向定量评价方向发展,逐步采用先进的测试技术,在岩、土体特性,区域稳定性的岩体力学研究等方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技术系统。物探、遥感及同位素技术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中得到了初步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期举办了若干次全国性的水文地质工作会议,且国际交流日益增多。

1978年,党的胜利召开,从此我国的水文地质事业发展迈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至1996年,我国以1/20万为主的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工作全面完成。据不完全统计,从1978年以来,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建筑学会、中国水利学会、中国地理学会等部门,先后组织召开了“地下水资源概念和评价方法”、“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学术会议”、“西北干旱地区地下水资源学术讨论会”、“全国水文专业会议”等会议。重点讨论了地下水资源的概念、分类、评价方法、开发利用及其它水文地质问题,并出版了相应的学术会议论文集。基岩山区裂隙水与岩溶水的开发利用,也日益受到重视。在全国性的岩溶水和裂隙水学术会议上,着重讨论了岩溶地区岩溶发育规律,岩溶水和裂隙水的运移机制及其评价方法。在环境地质方面,召开了全国性的环境水文地质经验交流会、水文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学术讨论会等。探讨了我国不同地区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价方法,地质灾害的成因、特征及防治措施,出版了相应的学术会议论文集。此外,还召开了地下水人工补给、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所有这些不仅反映了我国水文地质研究的新方向,同时也可看出水文地质研究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4福建省水文地质学发展现状

福建省的水文地质基础调查资料虽然较全面,但局限于当时的技术方法和条件,调查深度及广度有限,而且随着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及人类经济工程活动的不断加强,水文地质条件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的情况未能及时查清。

环境地质调查资料相当欠缺。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工作,滞后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如在生态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土地综合利用、土壤改良、地质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有的已开展工作、但还很不全面,有的则刚刚起步。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的技术与思路,基本上仍依托传统思路和技术为主,在跨学科聚集、综合和开发研究,在应用高新技术于调查上,同先进省区相比,存在一些差距。如以往水文地质工作重点放在地下水资源较丰富的地区,以找到多少地下水资源储量为荣,而忽视了贫水地区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重要性。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成果的信息化、网络化、社会化程度低,不能满足政府和社会性公益成果的实用性、时效性需求,改变成果表达形式,改革服务方式并提供社会化服务已是一个重要问题。

3 福建省水文地质学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的内容及主要成果

3.1背景材料

3.1.1上世纪60年代及以前完成的全省性水文地质方面的工作主要成果

(1)提交1/20万区域性地质—水文地质综合测量中间报告及普查报告和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察中间报告;

(2)各地市城镇供水、水文地质地质勘查报告(上世纪60年代及以前具体项目的工作):1960年1月,福建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童永福、程登科《福建省永安宁洋旧城幅综合水文地质测量普查报告书》等10余份城市水文地质测量普查报告。

3.1.2上世纪70年代

(1)1970年~1979年提交《福建省沿海地区1/20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报告》等;

(2)提交完成了1/20万福州、福安、三沙、浮鹰岛、福清幅、泉州幅、南日岛、厦门、漳州、东山等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

(3)各地市城镇供水、水文地质地质勘查报告(上世纪70年代具体项目的工作):1974年1月,福建省地质局水文工程地质队《漳州幅、东山幅1/20万区域地质报告:地貌、第四系地质、水文地质部分》等10余份城市1/20万区域地质报告(包括水文地质调查部分)。

3.1.3上世纪80年代

(1)1980年一1989年,完成1/50万福建省水文地质图、福建省1/50万农业水文地质区划图说明书岛屿水文地质调查项目;

(2)分别完成了福建省多幅1/20万和1/5万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报告;

(3)各地市城镇供水、水文地质地质勘查报告:1980年10月,福建省水文工程地质队童永福《福建省水文地质图1/50万》;1980年8月,江西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大队万益民、邓健如、赵维良等《广昌幅G-50-9 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福建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完成《连城盆地水文地质勘探报告》;福建省第一水文队完成《漳州盆地水文地质勘探报告》;1985年9月,福建省第二水文工程地质队福州综合地质组李文曲、黄宏沣、赵钦铭等完成《福建省福州市福州盆地水文地质勘探报告》等20余份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尚有单点供水简报672份。

3.1.4上世纪90年代

(1)1990年一1999年,提交了闽东、闽南沿海缺水地区供水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2)提交1/2.5万同安县新店埔园—刘五店规划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报告;

(3)各地市城镇供水、水文地质地质勘查报告:1990年8月,福建省厦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公司林恢亮、陈强、郑英才等《福建省同安县新店埔园—刘五店规划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报告1/2.5万》等近30份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尚有单点供水简报495份。

3.1.5 2000年以来地市城镇供水、水文地质地质勘查

三明地区:2000年3月,闽西地质矿产开发公司林昌威、林昭丽、吴开化等《福建省大田县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龙岩地区:2000年8月,福建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研究院李文祥、郑艺贞、白振炎《福建省长汀县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等各地区均有展开;

厦门地质工程勘察院进行厦门地下热水调查。

3.2已进行和正在进行为社会服务方面的专门水文地质工作

福建省主要对地热、矿泉水等资源进行了专项保护和为社会服务工作,并专门发文。如:闽地发[1999]85号《关于委托地(市)、县地矿主管部门对部分地热、矿泉水采矿权进行审批、发证的通知》等。

3.2.1福建省矿泉水水源保护

至2004年统计,福建省经省或原地矿部全国储委评审鉴定和储量审批的饮用天然矿泉水水源地勘探报告235处,批准允许开采资源量(B级或C级)28990m3/d。矿泉水类型主要为偏硅酸型233处,其中偏硅酸锶复合型45处,碳酸偏硅酸型4处,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锂、硒、溴、碘、锌等类型矿泉水。矿泉水点勘探报告211项,其中,单矿泉水点专项的勘探报告209项。

至2008年,我省现同时具有采矿许可证和注册登记证的矿泉水水源有40处,包括福州市6处、莆田市1处、泉州市7处、厦门市7处、漳州市7处、龙岩市3处、三明市4处、南平市2处、宁德市3处;仅有注册登记证的矿泉水水源7处;仅有采矿许可证的矿泉水水源6处。尚有10余处有开采未申报或正在申报等工作。

3.2.2福建省地热水资源保护

地热是一种宝贵的能源矿产,开发利用地热资源首先是从开发温泉起始的,根据志书记载,福建温泉利用已有1000多年历史,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福建省开始进入有计划的勘查开发。在此之前仅对温泉点进行零星记载和研究。1971年,福建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开展了南靖汤坑的地热勘探工作。1982年,童永福等编制1:50万福建省地热区划图时,统计各类温泉点190余处(其中包括部分20℃的)。至2000年为止,福建省已查明的地下热水分布共196处。

由于趋利原因,近些年地热工作调查和水源地的勘查有了长足的开展,但进行系统研究的极少。

已在多个领域运用地热资源,如城镇地下热水集中供热、水产养殖与研究、农业利用与研究、温泉医疗保健、地震观测等。

3.3福建省矿区水文地质调查工作

矿区水文地质工作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主要是为矿山开采设计提供水文工程地质依据。如:1960年4月,福建省地质局第一地质大队郭树春完成《福建邵武枫林硫铁矿区水文地质初步普查报告》;1959年3月。1962年3月,福建省地质局第五地质大队五〇七分队提交了《福建省龙岩马坑铁矿地质勘探中间报告》;1971年1月~1976年3月,福建省地质一团三中队提交了《福建省龙岩马坑铁矿详细勘探报告》;1979年12月,冶金工业部冶金地质会战指挥部第五地质勘探桂世芳完成《福建省德化县阳山铁矿西矿段矿床水文地质勘探报告》等,矿山多数已经或正在进行水文地质调查工作。

3.4福建省地下水水源地工作

全省已探明C级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1万m3/d以上的水源地有:龙岩盆地岩溶水水源地、连城城郊盆地岩溶水水源地、永安市大湖—虾蛤水源地、长汀盆地岩溶水水源地、东山岛松散岩类孔隙水水源地、平潭岛松散岩类孔隙水水源地。

4 水文地质学发展趋势及预测

对于地下水的区域研究,可以扩展到整个流域或完整水文地质单元来研究。进一步研究典型生态环境区域的地下水动力学特征,如荒漠、岩溶和黄土高原区域地下水运动规律,特别是浅层地下水变化的地表生态效应及深层地下水赋存规律,可为地下水合理利用提供新的途径。并且在已积累大量实际资料基础上,做好对资料的二次开发,编制相应成果,以供生产部门应用。在我国,由于地域面积较大,生态水文学研究也必需实行区际间的配合与协作,同时也必须与国际研究相同步,谋求更大范围内的合作。我国应加强地下水的监测,掌握地下水的动态,在已有监测站网监测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地下水监测技术、方法和新的监测网站的建设,提高全国地下水动态变化监测水平和预测能力。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面,在地表水、地下水综合考虑的原则下,按照地下水系统进行评价。

地下水动力学与计算技术方面,要加强基本理论的研究,研究建立在各种复杂条件下的水文地质模型及其相对应的数学模型,研究建立水文地质数据库及相应的储存系统,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地下水评价、预测、预报等。

对裂隙介质、岩溶介质中地下水系统数值模拟的关键技术尚未解决,地下水水质模拟的可靠性问题有待深入分析,地下水系统不同模拟方法的结合应用具有更大的价值。

对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研究、人工补给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遥感技术、同位素技术的应用、裂隙水和岩溶水的研究以及目前所存在的城市供水不足、地面沉降、海水入浸、水质污染等各种复杂的水文地质问题都是水文地质工作者当前或将来所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

我国矿山研究得较多,油田的水文地质问题仅是泛泛而谈,未深入讨论,还涉及一些关于隧道、高速公路等的工程地质问题;且国内对工程中的水文地质问题和水岩相互作用造成的地质灾害问题研究较少。今后要加强矿山环境问题的研究工作,水文地质专业学者要与采矿人员合作。进行多学科多方法研究;水资源与矿产资源要综合开发利用,例如把水资源作为伴生的矿产资源,建立煤水双资源矿井。在涵养、保护地下水资源方面,需要加强与生态建设相协调的应用基础研究,挖掘潜力,节约用水、探索深层承压地下水如何科学利用,有关地下水形成、运动等基础性问题的科学研究也应成为重要的战略措施。

人类活动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亦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土壤水研究理论及检测技术尚需发展,尤其在溶质运移方面的研究欠缺很多。地热的研究基本上都属于区域现状的评价,目前基本无实际创新性成果,如地热弃水回灌技术、沉积盆地地热资源勘探技术、地热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热储工程等的研究。其它特殊类型水,如矿泉水、凝结水、微咸水、咸水、卤水等亦需进一步研究。

纵观水文地质学的发展,初期实质上是找水水文地质学,到本世纪70年代,资源成为水文地质学的主要课题,现在与环境生态有关的水文地质问题迅速增多。从某种意义上讲,环境水文地质已成为水文地质学研究的核心课题。

5 福建省水文地质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对策

5.1福建省水文地质学科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历史的原因,福建省在上世纪90年代后,水文地质学科的发展基本开始处于停滞状态,一方面,供水多依赖于地表水,仅局部地区是地下水为主(如福建龙岩地区),另一方面,国家投入减少,使得水文地质学科的发展研究也没有大的进展。2010年后,国家已经开始重视水文地质学科的发展。

工程引发的地下水问题。如:(1)矿山开采过程因为地下水造成矿山涌水、突水;(2)隧道掘进过程造成问题。龙厦铁路象山隧道;(3)地下水超采引起的地面沉降等。

岩溶塌陷:三明、龙岩等覆盖型岩溶区。

采空塌陷:主要发生于矿山地下开采范围大、持续历史长的区域。

地面沉降:东部沿海港湾河口平原区(福州温泉开采区)。

突发性、季节性特大雨造成地质灾害,地表水和地下水互相沟通、连成一体,水源地成为一项迫切要去解决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会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国家也开始进行水文地质学科与相关学科结合的发展。

5.2水文地质学的发展趋势

由主要研究天然状态下的地下水,转向更重视研究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地下水;由局限于饱水带的含水层,扩展到包气带及“隔水层”;由只研究地壳表层地下水,扩展到地球深层的水。

预计今后的水文地质研究,在下列方面将有突破:裂隙水与岩溶水运动机制和计算方法;地下水中污染物和温度运移机制和计算方法;粘性土的渗透机制;包气带水盐运移机制;水文地球化学和同位素水文地质学,地下水数学模型;地球深层水文地质。

5.3福建省水文地质学科发展趋势

近年来,水文地质学科迎来了发展契机。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导则的实施对地下水工作者是一个新的开端,特别是对于一级项目的地下水评价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得社会发展环境中开始重视地下水的工作,地下水成为社会发展中环境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福建省在这个大环境下也从2011年开始进行了多流域、地区项目的地下水评价工作。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开始关注和参与地热开发租研究工作。一方面,民间投资者的热情,使得原有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当前我国正在努力实现节能减排的工作目标,发展低碳经济。福建省在地热利用、开发已有逾百年的历史,开发利用地热特别是浅层地热资源不仅对于缓解我省能源紧张的形势,对实现节能减排的工作目标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水平;加强地热资源特别是浅层地热资源的规划工作,同时也能提供福建独特的旅游资源和民生资源。

5.4福建省水文地质学科发展的对策建设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组成部分,是生态与环境的重要要素,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水源之一。在我省大部特别是沿海平原和海岛地区,地下水在生活饮水、农田灌溉、工业生产、城市发展和维系良好生态与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一些地区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地下含水层被疏干,引发了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土地沙化;一些地区由于废污水过量排放和面源污染的不断加剧,造成地下水水质恶化,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已严重危及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构成威胁,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刻不容缓。

水资源属国家所有,加强水资源的合理分配、管理和保护事关国家经济安全与公共安全。根据地下水的资源与环境属性,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态与环境保护对地下水的要求,统筹考虑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公共资源的使用和保护准则,合理划分地下水功能区,协调地下水不同使用功能之间的关系,是政府加强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体现,是履行《水法》赋予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管理地下水资源职责的客观要求。

地下水赋存于地质介质中,具有运动缓慢、补给周期长、循环更新慢、自我修复能力差、地下水系统遭到破坏后难以治理和修复等特点,必须采取严格的措施加以有效保护。以水文地质单元为基础、结合区域地下水主导功能划分地下水功能区,制订开发利用和保护目标及标准,为地下水合理开发、保护、治理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保障供水安全、生态与环境安全和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针对福建省的上述特点和福建省现状:最好按区域性(1:50万、1:20万、1:5万)、城镇供水(如龙岩市、永安市……)、农业供水(如连城)、工矿供水(洪宽工业区、永安造纸厂……)、专题性研究(如福建省地下水污染调查……)、地下水治理(如航站楼工程降水、铁矿采空区降水)、地方病、地下热水等。将有地下水可作为供水水源地区,以及沿海半岛、岛屿缺水地区,进行多手段、全方位地下水找水的工作;同时应对地下水水源地进行划分,利于不同层级的保护;将地下水作为福建省水源地的应急水源和储备资源。

1999年,福建省地表水资源总量1215.39×108m3,多年平均值为1201×108m3。全省水资源总量1216.11×108m3,约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4.2%;人均水资源3665m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其空间分配不均。缺水地区主要为沿海岛屿、半岛岬角区及红土台地区。沿海四地市人口和工业产值占全省总量的70%,而水资源只占全省水资源的36%。特别是近年开发港湾岛屿为开发区、投资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缺水者主要为农灌用水和重点投资开发区用水。这就需要福建省应对沿海半岛、岛屿缺水地区进行多手段、全方位地下水找水的工作。

福建省地貌最大特点是平原分散,分水岭分割面积小,地下水的汇水面积普遍较小。地貌形态受构造控制,分水岭及主干河谷常以北东、北西及北北东方向为主,海岸线总体方向和主要干河呈交叉状分布。这就要求按流域进行系统性水文地质、环境污染等综合调查与研究。同时城市周边1/5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较欠缺,应尽快完善该部分的工作。

加强地热资源勘查评价,同时勘查新的地热水源区、评价不同地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适宜性、科学统一管理全省地下热水资源、研究开发新的地热资源形式等,提供一个成熟的技术流程、坚实的科学基础和可靠的工作示范。

5.5今后工作建议

(1)开展县市范围内的主要地下水供水地域调查,以应对极端气象条件下的工程取水目标。

篇(2)

中图分类号:P345

一般情况下,对于矿主来讲最为关注的往往是矿区的矿脉的走向和矿床的分布情况,也正是因为这种关注倾向才使得矿区在多年的发展中对于水文地质的关关注不足,这是目前导致矿区透水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虽然一些矿区的地质勘查报告中会包含有水文地质的相关内容,但是大多却缺少水文地质的调查报告,因此水文地质的情况往往最容易被忽略,并且在实践中大多数矿区地质报告中水文地质部分的撰写和评价多是基于报告者自身的主观经验,而不是依据专业的水文地质勘查手段所获得,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数据的准确性。因此缺少专业的水文地质报告会给矿区后期的安全生产带来很大的隐患,很容易引发透水事故。以下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就水文地质矿区勘查中常见的问题开展研究,以期能够更好的促进矿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1. 水文地质矿区勘查的主要任务分析

在矿区勘查的过程中水文地质的主要作用就是查明矿床的允水条件和矿区的水文地质的基本条件,并矿坑涌的水量进行科学有效的预测,以确保矿区的安全生产。同时开展水文地质的勘查还应当查明矿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岩体的质量等等,最为重要的是还要科学的预测水文地质的走向。一套完整科学的水文地质矿区勘查还应当包含开矿可能导致的一些环境地质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1.1水文地质中进行隔水层划分的必要性探讨

在实际工作中,查清楚含水层剖面的变化规律是做好矿区水文地质的勘查的重要内容。在水文地质的报告中大部分关于灰岩含水性都是以“上强下弱”作为笼统的概念进行表述,所以对于防、治水工程设置的标高没有办法进行准确的确定,一般只能进行盲目的随采矿井巷来进行布置。但是在矿区水文地质勘查的过程中,不管是进行勘查还是治水,都需要查清厚层灰岩的含水性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工作过程中所要研究的地质体认识的更加的全面,从而为矿床的合理开发提供必要的依据。

1.2灰岩含水性厚度的变化规律分析

在水文地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一些工程师片面的认为厚层灰岩不能够划分出含水层和相对的隔水层,将灰岩全厚都认为是含水层,这样的认识和事实有着比较大的差距。实际上市厚层灰岩可以分出相对的隔水层和含水层,这对于水文地质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水文地质矿区勘查中常见的问题

2.1灰岩含水层在垂直方向上的勘查问题探讨

为了能够准确的了解灰岩含水层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情况,有人曾经做了有关水文、抽水的实验,但是效果并不明显。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所采取的方法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如岩心描述和岩溶裂隙统计资料,只提供岩心柱状图及岩溶裂隙发育强弱的定性概念;这些资料都是根据钻孔中获取的岩心描述的,而一些取不上岩心的地段,大多是因为地岩层溶液隙发育最为强烈的地方,但是大多却在描述中被忽略。另外也可能是因为在钻探的过程中仅仅是记录了掉钻的起止深度,但是却没有能够获得比较完整的资料,并且溶液岩隙的统计方法也不够科学,因此很多矿区的所统计的结果并不理想,存在着比较明显的误差,这些统计结果很难作为划分含水层的重要依据。

2.2钻孔水位和冲洗液消耗量的问题

在实际的工作中钻孔水位和冲洗液消耗量仅仅只是表示钻进深度以上的一个综合成果,属于混合水位的消耗量,不能够分别表示钻孔内的不同深度的各段的水位和冲洗液的实际消耗量。因此,最为关键的问题在于简易的水文工作不是分层来进行的,没有能够随钻孔衍生到已经打孔的地层逐段的分层起来进行研究。因此长期以来钻孔简易资料进行灰岩汗水层的变化的时候,仅仅只是停留在上强下弱的概念之上。

2.3分段压水实验问题

分段压水实验是水文地质开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主要的目的在于获得岩土层某段的透水性的参数。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分段压水实验要使用高压的方式对钻孔进行注水,然后依据岩体的吸水量进行计算,这样就可以获得水文地质勘查的地下对象岩土体的裂隙的发育状况。在实践的过程中,在钻孔定量抽水的条件下,通过测定孔内的不同深度的孔壁照样以及水流的速度,就可以确定含水层的厚度。

3. 提升水文地质矿区勘查效果的建议和意见

首先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强化矿区的水文地质工作的科学管理工作,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要重视对于水文地质资料的整理和收集,最大限度的确保水文地质各项资料的可靠和真实,这是做好矿区水文地质勘查的基础。其次要依据水文地质开展的规范进行工作,对于情况比较复杂的矿区进行勘探的时候,应当加大水文观测工作的工作量,制定科学详细的简易水文地质的工作思路,并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认真的落实,这样能够更加全面的掌握矿区的水文地质情况,最大限度的促进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另外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矿区的水文地质工作的开展关系到人员的生命安全和矿区的正常生产,所以选拔那些技术力量强,综合能力强的工作人员开展工作很有必要。在工作的过程中,还应当强化力学的计算理论的探讨,将非稳定流和有限元等理论应用到水文地质的各项工作之中,对实验结果多一种验证手段,往往积累经验选择会更加接近于实际的数据,这能够为矿区的水文地质工作开展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促进矿区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宋金栋,韦重韬.高家庄井田地质条件及其对煤炭开采的影响[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1(04).

篇(3)

长治市辖区煤矿地处沁水煤田中部东段,含煤地层主要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主要可采煤层有3#、15#煤层。全市地方监管矿井100座,有水患矿井39座。其中,受古空水威胁的35座,存在带压及局部带压开采矿井15座。

近年来,由于煤矿兼并重组和煤矿开采深度的不断延伸,区内煤矿开采和大量小煤矿整合关闭形成的采空区积水越来越严重。加之地方煤矿多数始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矿区开发历史较长,古空区、采空区小煤窑破坏区多,水害治理难度越来越大。

1 吸取教训,健全机构,落实责任

2008年“7.12”王庄矿井透水事故和2012年“4.12”善福矿透水事故发生后,防治水工作放到了与瓦斯治理同样重要的地位。

市煤炭局增设了防治水科,出台了《长治市煤矿防治水暂行规定》,配套出台了《实施细则》。明确矿长是水害防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对本单位的水害防治工作全面负责,组织落实重大水害防治安全技术措施;总工程师是矿井水害防治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责任人,负责对水害防治相关技术工作的日常管理。

(1)市政府文件要求,煤矿必须明确设置防治水专职副总工程师,协助总工程师专司防治水事宜,列为矿井“八长”管理,享受副矿级待遇。防治水副总工程师必须具备煤矿主体大专以上学历和中级工程技术职称,并作为煤矿复产复工否决条件。目前,全市复产复工矿井已全部配备到位。

(2)全市煤矿都设立了防治水机构,配备防治水专业技术人员。同时,重点产煤县市区煤炭局增设了防治水科,实行专职机构、专人负责。

2 加大科技投入,强化措施,提升素质

(1)为及时掌握矿井生产、建设区域内水文地质情况,要求所有煤矿必须委托有资质的部门采用物探等手段对矿井进行水文地质补充勘探,查明今后3年生产建设区域的水文地质情况。同时,生产建设中强化钻探验证手段,没有完成的一律停产停建。

三元石窟煤业公司通过补充勘探,查清了井田内已关闭申庄煤矿工作面采空区域,并在30102运输顺槽掘进时严格执行“物探先行,钻探验证,探掘分离,不探不进”的规定,在该顺槽安全探放已关闭申庄煤矿采空区积水17万m3。

(2)为提高全员水患防治意识,对煤矿全员进行了多渠道防治水培训,并将探放水工列为特殊工种培训,取得特殊工种资格证后方可上岗作业。

聘请中国矿大、煤科院专家对煤矿防治水科长、探放水队长和技术员每年进行防治水专业培训,并组织人员到河北冀中能源集团等地考察学习。

在王庄煤业井下还建立了掘进面水害模拟现场。通过模拟透水现场真实场景,让工人在现场体会透水事故的前兆及危害情况。实景培训让煤矿职工的防治水意识以及防治水工作人员业务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3)在煤矿企业提取的安全费用中,专项用于防治水的费用吨煤不得低于3元,并且主要用于防治水治理及设备更新。全市更新探放水设备149台,物探仪器29台。大大改善了装备,提高了效率。

(4)以王庄煤业为典型,积极推广的适合本区域的“一查(走访调查)、一震(三维地震)、两电(地面和井下瞬变电)、一钻(钻探)”综合防治水办法,取得了成效。

利用电子信息化技术,建立井下采空区模拟景象对井下防治水提前预报。

构建防治水信息化管理平台,将防治水科、探放水队、掘进队三个部门的防治水工作进行联网办公,实现了全矿防治水工作的远程监视、动态管理,使防治水管理更加快捷和科学。

建立数字化地质信息化系统平台,将矿井地形、地貌水文分布、地质地层、煤层储量、井下巷道布置,及煤层、采空区、陷落柱、异常区、保护煤柱(与地表村庄对应)、断层分布、掘进迎头的日常探水情况等相关信息以数字化方式动态管理。通过数字化地理信息系统,实现了所有防治水信息的快速共享。把电法造影技术应用在采空区探测中。实践证明,充电法探测积水采空区范围,勾勒积水区域的形态非常有效,可以为采空区积水量的计算提供科学依据。王庄煤业应用该技术,仅2013年就4次成功探测采空区积水并安全放水23.4万m3。

3 夯实基础,完善资料,专家会诊,一矿一策

按照省煤炭厅“摸清水”的要求,每年组织煤矿防治水专家进行专家会诊,形成“专家提措施,部门搞监督,企业抓落实”的防治水工作格局。

(1)襄垣县聘请中国矿大水文地质特约教授、212地质队水文地质专家、长治职业技术学院煤矿地质专家签订合作协议组成专家组,对全县煤矿定期进行现场会诊,并编印《襄垣县煤矿防治水工作会诊报告》;长治县专家会诊对全县煤矿防治水工作进行打分排队,对排名后3名煤矿派专人蹲点监督落实防治水整改措施,市局对重点矿井定期进行专家会诊并抽查验收工作。

(2)在采用地面物探技术编制《矿井水文地质补充勘探报告》基础上,要求煤矿企业编制《年度采掘区域采空区积水调查报告》,绘制《矿井水害分布图》,并经煤矿企业总工程师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审定,全部在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进行了备案,彻底查清年度采掘区域水害威胁因素。

(3)从基础工作着手,对周边小煤矿采空区,特别是兼并重组后井田内的小煤矿采空情况走访调查并形成调查报告,准确界定采空区范围和可疑区域。

在开拓布置回采工作面过程中,振义煤业发现被整合的区域内可能存在小窑采空区积水。由于移交的矿井资料水文地质情况不清,无法准确定位。通过多次到曾经在被关闭小矿工作过的老工人、老技术员家中走访调查,结合物探资料,确定了探放水设计。准确划定可疑区域,并成功放水8000m3,消除了安全隐患。

(4)加强承压开采矿井防治水管理。带压和局部带压开采矿井,必须编制《承压开采安全评价报告》和《承压开采安全措施》,划定安全开采区和突水危险区,经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组织专家严格把关,并要求认真落实。

4 加大巡查力度,严格执法,强化监管

对存在重大水害隐患的矿井严格监管,无条件执行停产停建整顿,制定措施消除隐患,并指定专人跟踪督促其认真进行整改。

要求每个检查组、每个检查人员、每次检查,必查现场探放水情况,并对照探放水设计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盯守整改。通过强化监管,促使煤矿企业做到了“自我检查、自我改进、自我完善”动态循环的现代安全管理新模式。

在隐患排查中发现,山西煤销集团赵屋煤业15#煤掘进区域顶板和煤壁有淋水和渗水现象。经了解,该出水点为已关闭赵屋煤矿3#煤井延伸到15#煤巷道积水,且与3#煤采空区积水相通。为此,采取立即撤出受威胁区域作业人员,组织瞬变电磁勘探,勘探查清3#煤层积水面积10.65万m3,预计积水量12.8万m3,经过排水四个月,共排水15.5万m3。

篇(4)

[中图分类号] TV68 [文献标识码] A

1 概况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禹州煤矿采空区段沿线主要分布有4个煤矿,分别为新峰矿务局二矿、梁北镇郭村煤矿、梁北镇工贸公司煤矿、梁北镇福利煤矿,经多年开采,形成采空区。根据南水北调工程安全需要,对各采空区进行了灌浆处理。灌浆施工过程中及完成以后,附近村民反映灌浆影响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浑浊、水量减少等现象。

1.1 地质概况

总干渠采空区处理场区为三峰山周边丘陵前坡洪积裙与颍河冲积平原的过渡地带,属颍河二级阶地后缘地带。地形较平缓,地面高程119 m~145 m。

禹州矿区采空区灌浆处理深度范围内地层由老至新依次为:二迭系上统上石盒子组、平顶山组泥岩与砂岩;新生界第三系粘土岩;第四系上更新统黄土状轻、重粉质壤土、中更新统卵石。区内地层走向105°左右,倾向195°,地层倾角10°~20°,一般14°左右。

1.2 水文地质特征

按浅层含水层50 m埋深范围内含水介质的富水性及渗透性,可划分为两个含水层(组):

1.2.1 第四系孔隙含水层:含水层组主要由第四系冲积、冲洪积成因的砂壤土、砂、卵砾石及少黏性土组成,含水层厚度一般4 m~11 m。属于孔隙潜水含水层(组),局部具有承压性。分布在颍河二级阶地平原及三峰山周边丘前的过渡地带(采空区注浆区),水位埋深10 m~13 m。水位高程147.2 m~115.5 m。

1.2.2 基岩裂隙含水层(组):由二迭系砂岩夹页岩、泥岩、石英砂岩、粉砂岩等裂隙水组成,主要分布于三峰山一带和丘前平原洼地第四系地层以下。由于裂隙发育的差异,该含水层组渗透性差别很大。相比上部第四系砂卵石层含水层而言,该含水层赋水性差且分布不均匀。

2 地下水位调查与水文地质现场试验

对勘察区的52眼民井调查井的位置、井壁结构、成井时间、地质结构、进入含水层的厚度、井的使用情况(如使用频率、作用、洗井情况)、大致的出水量、枯水期和丰水期的水位、水量,测量民井的井径、井深、井口高程、坐标、地下水埋深等情况。

为了解浅层含水层渗透系数、影响半径、涌水量等水文地质参数。布置现场大型群孔抽水试验2组,每组群孔抽水采用稳定流3个降深试验方法,并布置2-3个水文地质观测孔;另选8个民井进行了简易抽水试验(一个降深)。采空区注浆材料为425#普通硅酸盐水泥和粉煤灰,浆液较稀(配比为水:固=1:1或0.8:1),为查明采空区灌浆处理对卵石层的影响,对卵石层进行了钻孔注水试验。通过试验成果分析,由于钻孔洗孔不充分及采空区灌浆处理影响,卵石层渗透系数较小,为中等透水性。

3 采空区注浆施工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分析

3.1 注浆施工概况

南水北调中线禹州段渠道主要穿过原新峰矿务局二矿、禹州市梁北镇郭村煤矿、梁北镇工贸公司煤矿、梁北镇福利煤矿和梁北镇刘垌村一组煤矿的采空区等5个煤矿,穿越采空区渠段长度约3.11 km。

设计采用地面注浆法对采空区进行加固处理,注浆孔采用梅花状布孔均匀布设,孔距20 m或18 m。注浆顺序为首先对下山及边界实施隔断性注浆,简称帷幕孔,孔距2.5 m,以减少和阻止注入浆液的流失和浪费,然后对中间孔进行施工。注浆材料采用水泥粉煤灰浆,初定425#普通硅酸盐水泥和粉煤灰,配比为水:固=1:1,其中水泥:粉煤灰=0.15:0.85。

注浆施工采用钻孔全孔一次性注浆,注浆目标向采空区的垮落带和裂隙带里注入具有复合浆液材料,以便硬化后增加其强度或降低渗透性,改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达到加固地基减少差异沉降变形的目的。止浆位置一般位于进入基岩5m后采用似法兰盘简易止浆。

4.2 注浆对含水层补给、径流的影响分析

如前所述,采空区注浆的主要区域是采空区的垮落带和裂隙带,目的是充填采空区内的残余空腔。但是由于采空区埋深一般在100 m~300 m左右,施工单位反映在埋深20 m~40 m内有一层厚约3 m~7 m的砂卵石层,造孔过程中遇到塌孔时,曾进行过无压或低压预注浆固结。另外,似法兰盘简易止浆位置一般为进入基岩5 m,局部基岩表层为弱至强风化,裂隙发育,浆液可从裂隙向上扩散至砂卵石层,且赋水性好的砂卵石层可灌性好,导致注浆区内的含水层有不同程度的浆液充填。注浆区域是孔距2.5 m的帷幕孔,内部是满堂布孔,施工后砂卵石含水层受不同程度的浆体充填影响改变了其渗透介质特性,即孔隙性变小、赋水性变差、渗透性变弱。

注浆区域位于三峰山周边,呈环形带状分布于两个不同的水文地质单元之间,注浆区平面宽度一般250 m~400 m左右。总干渠注浆区左侧邻近区基本无居民,属基岩裂隙水单元,松散层是黏土层,原本富水性差,地下水流向是岗顶流向坡脚,注浆区相当于阻水或雍水效应。而对于总干渠注浆区右侧,是富水性较好的砂卵石含水层,右侧邻近区域地下水侧向径流变弱,水井的补给受限,导致水泵抽水时动水位下降、出水量减少。

据现状地下水等水位高程线分布图分析,三标采空区及地下水影响区域地下水的流向是西北流向东南,四标采空区及地下水影响区域地下水的流向是从西流向东,水力坡度较平缓。经与注浆施工前期地下水位线图对比,地下水等水位线流向正常、埋深与多年平水位接近,说明调查区内的地下水没有漏失,即潜水位没有下降。

4.3 注浆对周边富水性的影响

根据10组抽水试验,按松散层单井涌水量采用同一口径、同一降深值的涌水量(吨/日)为标准,浅层水井径按0.7m、降深5m的涌水量。小于0.7m及降深5m的涌水量按下式换算:

Q1=0.5*Q*(1+0.7)/D

Q2=Q1*(2H-5)*5/(2H-S)*S

Q—为实际抽水量

Q1—为换算0.7m井径时的涌水量

D—民井实际井径

Q2—同一口径5m降深涌水量

H—水头高度

S—实际抽水降深值

成果表明多数水井水量因影响半径、补给边界变化减弱,低于前期注浆前的出水量,为中等富水性,个别井属弱富水。

4.4 注浆影响区水质评价

招标设计阶段,附近地下水进行水质常规指标检测,按《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及《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进行评价:各项指标均符合小型集中式供水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标准要求;可作为生活饮用水水源。

注浆期间因注浆压力作用下浆液的弥散效应,在当时没有稳定的化学成分对水质有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水质浑浊、有异味、硫化物超标。但注浆结束3个月以后,浆液多已凝固。本次勘察期间取水样二组,做《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表1的试验项目。根据水质分析成果,按《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及《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进行评价:经过注浆施工前与注浆施工后的水质分析试验对比成果表明,除总硬度较高外,各项指标均符合小型集中式供水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标准要求;可作为生活饮用水水源。

4.5 注浆影响区范围及分区

根据水文地质调查与水文地质试验,采空区灌浆处理后两侧邻近地带地下水有影响。水文地质调查显示,地下水流向是岗顶流向坡脚,灌浆区相当于阻水或雍水效应,对左侧水利条件影响不大,个别井由于距总干渠灌浆处理帷幕孔较近,受灌浆处理影响,施工时有水质浑浊现象。总干渠注浆区右侧,是富水性较好的砂卵石含水层,由于灌浆处理,注浆区内地下水富水性变差,使右侧邻近区域地下水侧向径流变弱,水井的补给受限,导致水泵抽水时动水位下降、出水量减少。据调查及现场试验,紧邻注浆区的陈口村和董村少数水井出水量明显减小,个别民井家庭用的潜水泵用不足10分钟可抽干。

注浆施工受影响区域含水层主要为砂卵石层(Q2),据民井简易抽水试验及群孔抽水试验成果,其为强透水性,和前期资料基本一致。但多数抽水试验井的涌水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根据单井涌水量(标准井径标准降深的涌水量,下同)的大小将影响区划分为显著影响区(单井涌水量≤500 m3/d)和轻微影响区(500 m3/d

5 结论与建议

5.1 注浆区域位于三峰山周边,呈环形带状分布于两个不同的水文地质单元之间,注浆区左侧属基岩裂隙水水文地质单元,右侧属松散层孔隙水水文地质单元。采空区灌浆施工处理影响仅涉及到浅层含水层,而赋水性较弱的中深层基岩裂隙含水层则基本未受影响。

5.2 现状地下水埋深与施工前基本一致,地下水等水位线及流向正常、埋深与多年平水位接近,调查区内的地下水没有漏失。浅层地下水流向是岗顶流向坡脚,注浆区相当于阻水或雍水效应,对左侧地下水环境影响较小。而对于总干渠注浆区右侧邻近区域地下水侧向径流变弱,水井的补给受限,水泵抽水时动水位下降、出水量减少。

5.3 本区的地下水质经施工前、后期试验成果对比,除总硬度超标外,其余指标均符合小型集中式供水生活饮用水质卫生标准要求,可作为生活饮用水源。说有现状地下水环境已基本稳定,水质基本合格,与施工前的水质标准一致。

5.4 根据单井涌水量的大小将影响区划分为显著影响区和轻微影响区,其中显著影响区在总干渠右岸(永久征地线)120 m~330 m范围内和总干渠左岸(永久征地线)100 m~150 m范围,轻微影响区位于显著影响区外侧100 m~250 m。渠道左侧显著影响区主要为灌浆处理区附近,轻微影响区主要在梁北陶瓷厂附近。

参考文献:

[1]《许昌幅I-49-18 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1986).

[2]《河南省禹州市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1998).

篇(5)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勘探

勘探工作是工程地质勘察的重要工作方法之一。对任何工程地质条件及工程地质问题,从地表到地下的研究,从定性到定量的评价,都离不开勘探工作。

1.1物探工作

岩层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如导电性、弹性、磁性、放射性和密度等。利用专门仪器测定岩层物理参数,通过分析地球物理场的异常特征,再结合地质资料,便可了解地下深处地质体的情况。工程地质勘察中常用的是电法勘探和弹性波勘探。电法勘探是利用仪器测定人工或天然电场中岩土导电性的差异来识别地下地质情况的一组物探方法。电法勘探以岩石的电学性质为基础,不同岩石电性差异的大小、相同岩石的孔隙大小以及富水程度的强弱等,对电法勘探结果都会产生影响。这就要求配合一定数量的试坑或钻孔进行校验,才能较准确地判别资料的可靠性。电法勘探受地形条件限制较大,要求工作范围内地形起伏差小,所以在平原和河谷区使用较普遍。

1.2钻探工作

钻探是利用一定的设备和工具,在人力或动力的带动下旋转切割或冲击凿碎岩石,形成一个直径较小而深度较大的圆形钻孔。通过取出岩芯可直观地确定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体风华特征等。从钻孔中取出岩样、水样可进行室内试验,利用钻孔可进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灌浆试验、长期观测工作及地应力测量等。与物探相比,钻探的优点是可以在各种环境下进行,能直接观察岩芯和取样,勘探精度高。

2水文地质勘察分类

2.1综合水文地质勘察

在水文地质勘察中一般使用1:50000~1:200000中小规模,主要以测绘,提交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和综合水文地质图,其任务是确定区域地下水的类型,分布和埋藏条件,含水层,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径流,动态特性和地下水资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一步的水文地质工作提供基本的水文地质信息。

2.2供水水文地质勘察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是一项勘察地下水源的勘察工作。包括城市供水勘察,矿山,港口,机场,车站,村庄和城镇等。特殊的水文地质工作中,一般采用1:5000~1:50000的规模,测绘,物探,钻探,测试,监测等手段确定含水层分布,埋藏条件和地下水的形成条件,水质,动态变化,补充。为可收回金额和集水面积和开采过程中,地下水保护措旋,提供基础,地下水的开采。调查的过程中可设置钻井称为“探采结合”;在水文地质条件很简单,也可以打水井获得必要的信息,称为“组合采矿和勘探”。

2.3工程的水文地质勘察

为防止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危害和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如引流地下水调查,防止地下水渗漏勘察,降低地下水水位探测,实际操作中往往是包括在岩土工程勘察与管理类。

3水文地质勘察存在的问题

3.1各种类型的地下水

3.1.1地下水类型

根据特有性质,及赋存介质将地下水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裂隙孔隙水,碳酸盐岩裂隙喀斯特水,火山岩裂隙孔隙水、基岩裂隙水;按其埋藏条件和水力特性是栖息,潜水和承压水。

3.1.2含水层水平,分布,岩性,厚度,埋藏深度含水层:(卵石砾石土,砾石,砾石,砂砾岩),性别(砾砂,砂砾,沙,沙细,淤泥,淤泥质土)破碎基岩风化带,构造破碎带,岩层孔隙与裂缝,石灰岩的溶蚀、孔洞、漏斗、山洞等,玄武岩的裂隙带。隔水层:粉质粘土和致密完整岩石。

3.2静水位和变化幅度

天然地基承载力设计值计算砂土地震液化,膨胀土,胀缩深度确定,基础深度的确定,边坡稳定性评价。基坑侧土压力计算基坑降水和地下工程,涌水量计算,计算深基坑,地下室底板抗浮计算,判别岩石渗透变形(流土,管道,腐蚀)等一系列问题,需要静水位地下水资料。要准确的测定,一般在洞后24h后统一测定。充分利用抽水孔观察孔观察,必要时下测水管观测。地下水位的地形,气象,水文和人的因素和变化,收集区域水文地质数据,数据的邻近地区或通过长期观察和调查,查明地下水水位变化特征。一般随季节变化而变化,随潮汐海岸,河流和湖泊岸边洪水影响,人工排水区抽水影响地下室底板的抗浮计算时,应提供最高水位数据。如果不是最高水位,平原区地下水设防水准的建筑室外地坪标高。

3.3地下水的径流、补给、排泄

根据地形,气象,水文,地质结构,含水层分布状况及其与水接触,分析地下水流动和动态特性。地下的水流量,根据水位(压力)线图确定。水力坡度根据水位(压力)图计算。

3.4地下水化学成分及其对建筑材料腐蚀评价,需要饮用水,适宜性评价

只为腐蚀性评价浅析,需要饮用水适宜性评价分析。评价腐蚀的二级或三环境评价,根据地层渗透性评价,弱透水层是指粉土和粘性土,强透水层是指沙质土壤(粉砂,细砂,砂,砂,砾石,碎石土和裂缝,沙)孔和摇滚的发展。

3.5测定水文地质参数

根据工程要求,通过抽水试验,渗透试验,注水试验,水压试验测定地下水流速,孔隙水压力,测定长期观测和室内试验,渗透系数,影响半径,提供导水系数,水供应,释水因子,吸收率,地下水实际流速流量,孔隙水压力等参数。一般工程测量中,经常只做简单的抽水试验,提供粗略的渗透系数。重要的项目要做2次以上的降水抽水试验,至少要有1个观察孔的安排,最大下降方法的工程设计需要缩编水平或达到降水设计降深的一半。常用的方法计算地下水井

3.6地下水预测不良地质作用

沼泽和盐碱化;岩石软化,解体和湿陷性;膨胀土胀缩变形;地面塌陷;边坡失稳;井下突水;基础上浮,坑底突涌;海水入侵。

4对水文地质工作的建议

4.1地下水水质污染情况的调查是保障供水安全的基本措施

针对我国的水质受到严重污染的情况,因此急需发展的全面调查地下水水质,并作为一个主要的工程来抓。在工作部署上可以是大流域或经济发展重点区域,城市群区域,农牧业重点开发区逐步蔓延。建议这项工作已进行了地下水与环境地质调查项目中分离出来,作为一个单独的项目。在我国现在已经很难找到地下水反映本地背景值的区域作为对比,提供l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数据作为原始背景。

4.2加强地下水均衡试验基地建设

论加强水文地质参数,为不同地区(代表不同的水文地质类型)地下水科学实验基地,发展和地下水科学实验。除了测试地下水蒸发蒸腾的研究,还应结合不同的地貌类型。

4.3全面实施地下水监测项目规划

根据示范多个地区,全面建设地下水监测网络,数据采集系统和自动传输系统,一批有代表性的监测点。自从我国开始实施监测以来,不能反映真实的数据,急需一批新的监测孔,这是实施国土资源部对地下水监测,防止地下水的过度开采污染和重大举措。

4.4积极实施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研究和推广

应用遥感技术,同位素技术,数值模拟技术,信息技术是提高水文地质特征和机制的重要技术方法。目前研究的服务继续扩大,以准确的水文地质参数,降低身体的工作量,为决策分析提供技术支持与管理。地下水系统理论,系统理论在水文地质中的应用,地下水运动和分析的水资源评价的基本理论,要结合中国的实践,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4.5加强区域综合研究和专题研究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地理和地质条件复杂,地质条件极其复杂,我国地下水的分布和演化具有深刻影响。地下水的形成理论,平均价值的地下水运动,水文学与地球化学作用,人为干扰的影响下条件的变化,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中国地质调查局已明确区域研究院,是一家专业研究机构,也是区域管理中心,中国地质环境监测研究所与各大专院校,更应成为跨学科研究中心,培训水文地质专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的专家,并不断的提高我们的水文地质研究。

4.6加强地下水合理利用与保护

继续实施的带有全局性,长期性,定向问题研究。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规划的水文地质工作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国家需要的是水文地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水文工作才有生命力。根据政府的职能部门,应不断加强地下水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相关政策的战略研究,使地下水这一宝贵资源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紧密结合经济,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和自然环境的综合与协调的办法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波.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测试与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第2l期.

篇(6)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前言

衡水市区位于衡水市中北部、深州南部,南至桃城区赵杜村,北至深州市陈二庄北网头,东至武邑县东张庄—南翰林,面积303.4km2,规划区衡水市城区面积50km2。

本区地貌属大陆半干旱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3℃,最高气温42.7℃,最低气温-23℃,无霜期210-240天,年日照2430-2682小时,多年平均降水量499.6mm,蒸发量1665mm。

2 环境地质条件

2.1地质概况

衡水市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中朝准地台(Ⅰ级)、华北断坳(Ⅱ级)、临清台陷(Ⅲ级)、新河凸起(Ⅳ级)的东北端、饶阳断凹(Ⅳ级)的南端。无极—衡水隐伏大断裂(Ⅲ级构造单元分界线)从工作区穿过,东侧为沧西断裂(Ⅲ级构造单元分界线),新构造运动不活跃。

本区地层在太古界—下元古界变质岩系结晶基底之上,沉积了中上元古界、古生界和新生界地层。

图1构造单元图

2.2水文地质条件

衡水市区地处河北平原水文地质区,滏阳河冲积水文地质亚区。第四系含水岩组为松散岩类孔隙水。根据地下水赋存条件和水动力特征,以地层形成的时代为基础,将第四系沉积层分成Ⅰ、Ⅱ、Ⅲ、Ⅳ四个含水组,分别相当于地层划分中的Q4、Q3、Q2、Q1。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演变及目前开采现状,将第四系含水组划分为浅层含水组和深层含水组。浅层含水组底界埋深40~60m,相当于第Ⅰ含水组。深层含水组底界埋深440~520m,相当于第Ⅱ含水组下部、第Ⅲ含水组及第Ⅳ含水组。(第Ⅱ含水组上部为咸水,目前尚未开采,本次未进行含水组划分),根据衡水市开采井成井深度,本次浅层地下水研究深度为30m,深层地下水为第三含水组。

浅层地下水位30m以浅,矿化度1.298—11.28g/L,水化学类型以氯化物及硫酸盐型为主,补给来源为降雨入渗及河渠入渗补给,排泄方式主要为蒸发及越流排泄,仅有少量开采,水质较差,大部分地区为极差水,不适宜作为生活用水、灌溉用水及工业用水等。

深层地下水为淡水,矿化度小于1.0g/L,水化学类型主要为氯化钠型,补给来源为侧向径流及越流补给,排泄方式为开采排泄。水质较好,为Ⅰ-Ⅲ类水,属优良—较好水。适宜作生活用水、灌溉用水以及工业用水,是本区工农业及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可开采量为4169.2×104m3/a。

2.3 工程地质条件

衡水市区为中软场地土,属Ⅲ类建设场地。本区分布的饱和砂土存在非液化、轻微液化及中等液化区,且以非液化—轻微液化为主。非液化区主要分布于北部及南部地下水埋深较深区,轻微液化区主要分布在水位埋深较浅的东北部地区及规划市区的大部。中等液化区分布于规划市区的局部。

2.4地热地质条件

衡水市区分布的主要热储层有上第三系明化镇组、馆陶组孔隙热储层以及基岩裂隙岩溶储层。明化镇组热储层底界埋深800-1350m,地层厚度450-850m,热储中部温度36-40℃,富水性较好,水质较好。馆陶组热底界埋深1100-1600m,地层厚度100-250m,热储中部温度40-60℃,富水性较好,水质较差。基岩热储包括寒武—奥陶系、寒武—青白口系及蓟县系,顶界埋深1100-5000,3000m以浅基岩中部60-80℃,水质较好。

3环境地质问题

目前衡水市区主要存在三种环境地质问题:浅层地下水及垃圾堆放场(填埋场)污染、咸水下移、地面沉降。

3.1浅层地下水及垃圾堆放场(填埋场)污染

衡水市区污染源主要为工业“三废”和生活污水、垃圾及其他废弃物。浅层地下水未污染区的面积31.1 km2,位于市区西北角,轻污染区面积171.1 km2,位于市区周边地区,中等污染区面积90.6 km2,主要位于市区中心地带及垃圾场,重污染区面积10.6 km2,分布于工业较集中的地区、垃圾场及排放污水的滏阳河小西野营闸以上河段两侧及班曹店排干渠两侧。

3.2咸水下移

衡水市区地处滏阳河冲积区,第四系地下水垂向上根据水质大致可分为浅层微咸水透镜体、浅中部咸水层、深部淡水层,咸水体在垂向上主要分布在第一含水组与第二含水组上部,深度约在25—70m。

根据《河北省衡水地区(重点衡水市)咸水运移规律研究》报告,如果保持1988年低水位期状况开采,漏斗中心域咸水底界将以0.138m/a的速度下移,侵害深层淡水。

3.3地面沉降

尽管本区目前还未发现由地面沉降造成的灾害,但随着地面累计沉降量的加大,将会造成地面积水、排沥水困难、输水管道扭曲甚至开裂、地基下沉、建筑物开裂、机井损坏、公路崎岖不平等一系列问题。衡水市区累计地面沉降量大于500mm,地面沉降形态分布特征与地下水水位漏斗形态一致。

根据《河北省1:50万环境地质调查报告》1970—1997年地面沉降量等值线资料为依据,衡水市区采用1970—1997年平均沉降速度18.52m/a推算,1970—2020年累计地面沉降量926.00m/a。

4 环境地质综合评价

选取衡水市区环境地质综合评价要素并赋值,并将工作区进行剖分,分别对各剖分单元进行综合评分,根据各剖分单元综合分值及环境地质分区标准进行环境地质综合评价分区。将衡水市区分为四个环境地质分区。

环境地质良好区:分布于工作区东北部,占全区面积的13.2%。深层地下水(第Ⅲ含水组)富水性达15~20 m3/h.m;水位埋深较大,为砂土非液化区;浅层地下水水质较好,对地基混凝土无腐蚀;现为Ⅰ类用地。

环境地质较好区:分布于工作区西北部及东部地区,西南部仅有小面积分布,占全区面积的52.4%。现为Ⅰ类用地,浅层地下水未受到污染或受到轻微污染。

环境地质一般区:分布于市区大部,占全区面积的28.7%。由于本区为工业及居住区,污染来源较多,浅层地下水受到中等污染。水位埋深较浅,以砂土轻微液化,浅层地下水对混凝土具弱腐蚀为主。

环境地质较差区:主要分布于滏阳河、班曹店排干渠排污段及两侧一定范围地区、垃圾场及其附近地区,占工作区面积的5.7%。浅层地下水污染较为严重,达到重污染。

5防治建议

1、合理开采地下水,提倡节约用水,增开本区北部浅层微咸水用于农田灌溉,减少深层水开采量,逐步缩小深、浅层水头差,减缓地质灾害的发生。

2、依法治理污染源,加强工业“三废”排放管理,建立排污许可制度,对工业“三废”实行定时监测,严禁超标排放。对新建厂要严格审查,必须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不许盲目上马,严禁先排后治理。

3、目前的垃圾场已对环境地质造成了严重污染,并且随着时间延长,污染将更加严重,应尽快对现有垃圾场进行治理,

4、由于本区浅部以粉土为主,隔水层较薄,因此新建垃圾处理厂时应注意防渗处理。

5、尽快开展滏阳河、班曹店排干渠污水治理工作,使其水质得到改善,减缓对地下水的污染。

6、开展地面沉降、咸水下移等地质环境问题的系统监测研究;

7、开展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示范区工作,合理开采利用地热资源

参考文献

[1]河北省地矿局第三水文工程地质大队《衡水市区环境地质调查报告》

[2]河北省地矿局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黄淮海平原(河北部分)水文地质综合评价地下水资源评价专题报告》

篇(7)

水文地质主要研究地球系统中水的存在、分布、运动和循环变化规律,水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水圈与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相互关系;作为水利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水资源的形成、时空分布、开发利用和保护,水旱灾害的形成、预测预报与防治,以及水利工程和其他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中的水文水利计算技术。在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水文地质问题始终是一个极为重要但也是一个易于被忽视的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二者关系极为密切,互相联系和互相作用,地下水既是岩土体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岩土体工程特性,又是基础工程的环境,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1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评价内容

在以往的工程勘察报告中,由于缺少结合基础设计和施工需要评价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作用和危害,在很多地区已发生多起因水文地质造成基础下沉和建筑物开裂的质量事故。在山区,由于强降水引发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

害。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我们认为今后在工程勘察中,对水文地质问题的评价,应考虑以下内容。

(1)重点评价地下水对岩土体和建筑物的作用和影响,预测可能产生的岩土工程危害,提出防治措施。

(2)密切结合建筑物地基基础类型的需要,查明有关水文地质问题,提供选型所需的水文地质资料。

(3)查明地下水的天然状态和天然条件下的影响,分析并预侧在人为工程活动中地下水的变化情况,及对岩土体和建筑物的反作用。

(4)从工程角度,按地下水对工程的作用与影响,提出不同条件下应当着重评价的地质问题:

1)对埋藏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建筑物基础中水对砼及砼中钢筋的腐蚀性。

2)对选用软质岩石、强风化岩、残积土、膨胀土等岩土体作为基础持力层的建筑场地,应着重评价地下水活动对上述岩土体可能产生的软化、崩解、胀缩等作用。

3)在地基基础压缩层范围内存在松散、饱和的粉细砂、粉土时,应预测产生地震液化、潜蚀、流砂、管涌的可能性。

4)在地下室车库设计施工中,由于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基坑上浮问题。

2岩土的水理性质

岩土水理性质与岩土的物理性质都是岩土重要的工程地质性质。岩土的水理性质不仅影响岩土的强度和变形,而且有些性质还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稳定性。以往在勘察中对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的测试比较重视,对岩土的水理性质却有

所忽视,因而对岩土工程地质性质的评价是不够全面的。

岩土的水理性质是岩土与地下水相互作用显示出来的性质,下面首先介绍一下地下水的赋存形式及对岩土水理性质的影响,然后再对岩土的几个重要的水理性质及研究测试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

(1)地下水的赋存形式:地下水按其在岩土中的赋存形式可分为结合水、毛细管水和重力水三种,其中结合水又可分为强结合水和弱结合水两种。

(2)岩土的主要的水理性质及其测试办法:

1)软化性,是指岩土体浸水后,力学强度降低的特性,一般用软化系数表示,它是判断岩石耐风化、耐水浸能力的指标。在岩石层中存在易软化岩层时,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往往会形成软弱夹层。各类成因的粘性土层、泥岩、页岩、泥

质砂岩等均普遍存在软化特性。

2)透水性,是指水在重力作用下,岩土容许水透过自身的性能。松散岩土的颗粒愈细、愈不均匀,其透水性便愈弱。坚硬岩石的裂隙或岩溶愈发育,其透水性就愈强。透水性一般可用渗透系数表示,岩土体的渗透系数可通过抽水试验、渗水试验和压水试验求取。

3)崩解性,是指岩土浸水湿化后,由于土粒连接被削弱、破坏,使土体崩散、解体的特性。岩土的崩解性与土的颗粒成分、矿物成分、结构等关系极大,以蒙脱石、水云母、高岭土为主的残积土以散开方式崩解,而以石英为主的残积土多以裂开状崩解为主。

4)给水性,是指在重力作用下饱水岩土能从孔隙、裂隙中自由流出一定水量的性能,以给水度表示。给水度是含水层的一个重要水文地质参数,也影响场地疏干时间。给水度一般采用实验室方法测定。

5)胀缩性,是指岩土吸水后体积增大,失水后体积减小的特性,岩土的胀缩性是由于颗粒表面结合水膜吸水变厚,失水变薄造成的。岩土的胀缩性往往是产生地裂缝、基坑隆起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地基变形和土坡表层稳定性有重要影响。标定岩土胀缩性的指标有:膨胀率、自由膨胀率、体缩率、收缩系数等。岩土的水理性质尚有持水性、容水性、毛细管性、可塑性等等,在这里不再一一叙述。

3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1)地下水升降变化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地下水位变化可由天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但不管什么原因,当地下水位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都会对岩土工程造成危害,地下水位变化引起危害又可分为三种方式:

1)水位上升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潜水位上升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主要受地质因素如含水层结构、总体岩性产状.水文气象因素如降雨量、气温等及人为因素如灌溉、施工等的影响,有时往往是几种因素的综合结果。由干潜水面上升对岩土工程可能造成:①土体沼泽化、盐渍化,岩土及地下水对建筑物腐蚀性增强。②斜坡、河岸等岩土体产生滑移、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③一些具特殊性的岩土体结构破坏、强度降低、软化,引发山体滑坡。④引起粉细砂及粉土饱和液化、出现流砂、管涌等现象。⑤地下洞室充水淹没,基础上浮、建筑物失稳。

2)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地下水位的降低多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如集中大量抽取地下水、采矿活动中的矿床疏干以及上游筑坝、修建水库截夺下游地下水的补给等。地下水的过大下降,常常诱发地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以及地下水源枯竭、水质恶化等环境问题,对岩土体、建筑物的稳定性和人类自身的居住环境造成很大威胁。

3)地下水的升降变化能引起膨胀性岩土产生不均匀的胀缩变形,当地下水升降频繁时,不仅使岩土的膨胀收缩变形往复,而且会导致岩土的膨胀收缩幅度不断加大,进而形成地裂引起建筑物特别是轻型建筑物的破坏。

(2)地下水在天然状态下动水压力作用比较微弱,一般不会造成什么危害,但在人为工程活动中由于改变了地下水天然动力平衡条件,在移动的动水压力作用下,往往会引起一些严重的岩土工程危害,如流砂、管涌、基坑突涌等。流砂、管涌、基坑突涌的形成条件和防治措施在有关的工程地质文献中已有较详细的论述,这里不再重复。水文地质工作在建筑物持力层选择、基础设计、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工程勘察的发展,其必将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切实做好水文地质工作将对勘察水平的提高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S]冲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孔德坊.工程岩土学[M].地质出版.

篇(8)

0 引言

浅层地温能以其经济节能、可持续开发利用、环境效益显著等优点[1]使得其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浅层地温能的开发热潮,有条不紊地推广应用该技术,这对于指导浅层地温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实际工程项目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2]。

本文是针对重庆地区特有的水文、地质条件展开的,所取得的成果可以为重庆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的规划、管理政策等提供基础依据,对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1重庆市自然地理概况

重庆市地势在总体上呈现出北、东、南三面高,仅西部及西南部低,中部长江河谷一线最低,出境处江面海拔高仅69m [3]。

重庆气候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具年平均气温高,空气湿度大,降雨量充沛,少冰雪严寒,夏秋多雨,春冬多雾的特点。

重庆市水资源丰富,辖区内江河纵横水网密布,统属长江水系。长江干流从地域中部自西南向东北横穿全境,在境内与南北向嘉陵江、渠江、涪江、乌江、大宁河等支流及上百条中小河流构成近似向心状的辐合水系。地域内水资源总量年均超过5000亿立方米,地表水占水资源总量的绝大部分。其他水库和湖泊众多。

2重庆市浅层地热能资源赋存条件

2.1水文地质条件

2.1.1地下水

根据重庆市地下水特征和埋藏深度,将埋深500m以浅的地下水定义浅层地下水,埋深大于500m的地下水定义为深层地下水。重庆市浅层地下水按赋存条件可分为:孔隙水、基岩裂隙水、碎屑岩层间裂隙水及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简称岩溶水)。深层地下水是重庆市优质的医疗地热水。该类地热水产出的层位主要为三叠系下统,寒武系上―中统碳酸盐岩含水层,具承压水的水动力特征按其化学特征及水温高低,重庆市热矿水可分为两类:中低温硫酸盐型热矿水,中低温~中温氯化物型热矿水 [4]。

2.1.2地表水

根据参考相关文献,对于水源热泵主机而言,对直接进入主机的主要水质要求为:

酸碱度:pH值:6.5~8.5;

硬度:CaO含量小于200mg/l;

腐蚀性:CL-小于100mg/l;

SO42-小于100mg/l[5];

根据热泵水源对水质的要求,对重庆长江寸滩断面、嘉陵江北碚断面2003~2007年水质指标:水温、pH值、氯离子、硫酸根、总硬度、总铁进行分析,指标体现河流基本理化属性,含量比较稳定,不同时期变化幅度不大;同一断面不同垂线不同测点的水质参数之间差别不大。

通过对重庆长江、嘉陵江的水质数据分析比较,总体来说,能够满足水源热泵主机的水质要求。

2.2岩土体物性特征

2.2.1岩土体物理性质参数分析

物理性质参数测试的内容包括岩土体的天然含水率、颗粒密度、孔隙率、吸水率等。测试时针对每个钻孔,按照一定的深度取出的岩芯样本(每个岩芯样本长度为0.6m左右)进行编号后送至重庆市岩土工程检测中心,然后把将每个岩芯样本取3组岩样分别做一次测试,记录每次的测试结果,然后将3组岩样的测试结果进行平均值计算,得到该深度下岩土体物理性质参数的平均值。

本文根据取样岩性分为砂岩、泥岩、灰岩、页岩四种类型分别进行分析比较。

通过分别检测不同勘探位置砂岩、泥岩、灰岩、页岩的取岩样物理性质,比较数据可以得出:

1)区域内岩土体的天然含水率大小不一,特别是灰岩其天然含水率整体都比砂岩、泥岩、页岩低,大多在0.07―0.7%之间;说明重庆地区不同地点的岩土体的天然含水率不同;

2)区域内各岩性岩土体的颗粒密度基本一致,整个研究区域内的岩土体颗粒密度均在2.7 g/cm3左右,说明重庆地区岩土体内固体颗粒的分布规律是一致的;

3)区域内岩土体的孔隙率大小不一,灰岩的孔隙率整体都比砂岩、泥岩、页岩低,大多在1.4―3%之间;说明重庆地区不同地点的岩土体的孔隙率不同;

4)区域内岩土体的吸水率大小不一,灰岩的吸水率整体都比砂岩、泥岩、页岩低,大多在0.1―0.7%之间;说明重庆地区不同地点的岩土体的吸水率不同;

2.2.2岩土层热物性

评价浅层地温能必须对浅层岩土的热物性进行研究[6]。岩土层的传热性能取决于岩土层的热导率、密度、热扩散系数和比热容等。不同岩土层的热导率、密度、比热容相差很大。其中,岩土层的导热系数是评价浅层地温能的重要指标。

本项目根据取样岩性分为砂岩、泥岩、灰岩、页岩四种类型分别进行分析比较。

通过分别检测不同勘探位置砂岩、泥岩、灰岩、页岩的取岩样热物理性质,比较数据可以得出:

1)不同地区的热导率相差较大,这是由于不同地区的岩土层岩性不同造成的。灰岩的热导率整体来说远远高于其他岩性,其热导率在2.4-3.3(W/m・K)间,可以看出,不同岩性的岩土体导热系数大小程度如下:泥岩

2)不同岩性的热扩散系数相差较大;可以看出不同岩性的岩土体热扩散系数大小程度如下:砂岩

3)不同岩性的比热相差不大;可以看出不同岩性的岩土体比热大小程度如下:泥岩

2.3 地温场特征

建立地温监测系统,场地区域有4.2m左右的杂填土层,地下4.2m至5m是一粉质粘土层,5m以下至100m孔底是泥岩和砂岩交替出现的地质构造。地下水位约位于地下7.68m深处。测试结果可以判定在检测区域变温带范围大约在地下10m,在变温带范围内温度随环境温度而变化。可以得出10m以后不同深度监测点的温度基本恒定,这样也进一步说明重庆地区的变温带为0~10m。

2.4 环境地质特征

重庆市由于特定的地质条件及人类工程活动的作用和影响,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基于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与影响因素将重庆市地质环境质量分区,分为好区(如:广大红层丘陵区)、较好区(如江津临峰一线)、较差区(如:渝北统景)、差区(如合川三汇)。

3结语

本文通过野外调查、勘查孔施工、现场热响应试验测试、室内实验测试与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重庆市浅层地温能开发潜力巨大;本文对重庆市地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条件做了一系列详细的调查,得到了大量的数据资料,这些资料不仅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相应的数据支撑,同时也为本专业或其他相关专业提供了基础性资料参考;本文采用岩矿测试及现场测试方法,得到了重庆市的岩土体物理性质参数、热物理性质参数及地温梯度等参数值。这些数据都是针对于重庆地区的典型地层所做的试验研究结果,弥补了重庆地区之前在此方面一直处于空白的资料,故这些资料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蒋能照,刘道平主编.水源・地源・水环热泵空调技术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 马最良,姚杨,姜益强等编著.热泵技术应用理论基础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篇(9)

1.引言

大通煤矿历史悠久,在我国煤炭建设史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煤炭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虽然矿井已报废30年,但形成的塌陷区尚未进行治理,该项目一旦治理完成,将为国内煤炭城市资源枯竭矿区环境治理探索出一条新路,为国内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出一种模式,对资源枯竭矿区地质环境治理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项目完成后,可以使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城市荒地”,改造成为绿树成行,芳草如茵,水碧天蓝,空气清新的城市生态园林,塌陷区及周边的人居环境将极大地改善,城市品位将得到大幅提升。结合正在进行的大通国家矿山公园建设,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为一体,采用环境更新、生态恢复和文化重现等为手段,将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2.矿区概况

大通煤矿是淮南煤矿的发源地,可远溯到明万历年间,当时就有民窑开采,到清末共建土窑120多处。1966年以后,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大通煤矿资源逐年枯竭,产量开始减少,于1978年闭矿。大通煤矿矿井已报废30年,是因历史原因灭失的废弃、闭坑矿山。原大通矿遗留的环境地质问题十分突出。采空区地面纷纷塌陷,形成5个积水坑,5000多亩良田被毁;采煤塌陷不仅造成了地形地貌景观的改变、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对当地的社会、经济也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3.地质环境问题及危害

3.1采空地面塌陷

采煤地面塌陷是指缓慢的大范围不均匀沉陷,无声无震,地表呈现椭圆形盆地状,局部有地面塌陷坑。大通煤矿在长达67年的开采过程中,形成了东西向长条形塌陷区,总面积达356.5hm2,区内分布5个大小不等的塌陷坑(K1-K5),基本上长年积水,K1:面积82.0hm2,椭圆形盆地状,深度2.3m;K2:面积53.1hm2,椭圆形盆地状,深度1.9m;K3:面积62.5hm2,椭圆形盆地状,深度2.25m;K4:面积59.3hm2,椭圆形盆地状,深度1.7m;K5:面积99.7hm2,椭圆形盆地状,深度3.0m。塌陷造成5233亩(348.87公顷)良田被毁,1000多户居民先后搬迁。据调查,目前塌陷区内仍有矿南村、两淮村等8个村庄和社区分布,民房普遍出现裂缝、变形,有的墙体已明显滑移,326户1528人受灾,受损房屋建筑面积3.3m2×104m2。

3.2固体废弃物堆放

塌陷区固体废弃物随处可见,垃圾遍地,具统计固体废弃物压占土地321亩。固体废弃物堆放不仅压占了大量土地,而且严重破坏了地形地貌景观,淋滤液下渗还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污染。部分煤矸石堆和渣石堆堆高坡陡,存在滑坡隐患,对过往等人构成严重威胁。(1)矸石及废弃渣石堆场:塌陷区内现有9处煤矸石堆场及3处废弃渣石堆场,分别占地4625m2~46536m2,堆高3m~6m。矸石及废弃渣石总面积19.08hm2,总体积82.14m3×104m3。(2)垃圾堆场:大通采煤塌陷区塌陷坑内倾倒垃圾现象严重,规模较大的是大通机厂垃圾堆场,垃圾堆存总量约2.3m3×104m3。近年来随着淮南建设大发展,有建筑垃圾向塌陷区内倾倒,主要地点在大通水泥厂北侧湿地,另外该处宿舍区搬迁遗留有一定量建筑垃圾。大通机厂垃圾堆场位于塌陷区东部,占地5625m2,堆高3m~5m,堆存量约2.3×104m3。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在使用,其中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混杂堆放。因缺少沼气(LFG)导排系统,场区臭气熏天,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垃圾渗滤液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渗入地下,不可避免地造成严重污染。

3.3水土污染

塌陷坑积水均为死水,汇集塌陷区及周边地区的生产、生活污水,依靠蒸发排放,水体自净能力有限,水生生态系统脆弱,水中亚硝酸盐、氟化物、镉以及总硬度均严重超标达Ⅴ类水标准,硫酸盐和锰含量超标达Ⅳ类水标准,粪大肠菌数严重超标。地下水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均超标达Ⅳ类、Ⅴ类水标准,细菌总数和大肠杆菌菌群数也严重超标。

4.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4.1治理目标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要求,重点处理好煤炭生产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继续发展煤炭资源优势,建设能源科技城市,建设宜居生态城市和文化旅游名城。根据淮南市城市发展规划,大通塌陷区规划为现有城市建成区与山南新区的过渡地带。大通塌陷区规划为生态绿地。根据一系列规划,作为未来淮南市的中心部位,大通塌陷区恢复治理以建设国家矿山公园和城市生态绿地相结合。因此,本次治理项目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对迫在眉睫的历史遗留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综合治理,彻底消除塌陷区地质灾害隐患,确保塌陷区及周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社会稳定。结合治理项目,恢复塌陷区水土资源,充分开展土地整理和植被重建,把大通塌陷区治理恢复成为风景秀丽的国家矿山公园和城市生态绿地,为实现资源枯竭的城市转型起到试点和示范作用。

4.2技术路线

大通煤矿闭坑已有30多年,塌陷区大部已稳定。考虑到治理资金缺口太大,本次治理总体思路是:宜水则水、宜林则林、依坡就势、适度开发,治理后的塌陷区将主要体现大自然的秀美。本着这一指导原则,区内积水塌陷坑将采取挖深、垫浅、回填、修坡等措施,恢复治理为绿地景区;废石渣土堆将作为塌陷坑回填材料,残留部分就地整平、覆土绿化;垃圾场进行沼气导排、表面平整,然后覆土绿化;废弃矿井将进行回填整平,覆土绿化;剩余广大塌陷区因地表坑洼不平,将依坡就势,适当整理,部分覆土,植树种草,绿化为园林。为提升公园的功能,园区内将根据坡形、地势,结合排水,修建步行道和排水沟;通过对积水塌陷坑改造、固体废弃物的合理处置以及植树种草等生物工程措施的实施,大通塌陷区将变成风景秀丽的生态园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将协同发展。

4.3技术方法

根据周边矿山治理经验及本矿山实际情况,技术步骤主要如下:专项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测量→土石方铲挖与运装、管沟挖掘、管道敷设、道路施工→塌陷坑的回填→垃圾堆场处理→废弃矿井回填、灌浆→生物工程措施

5.治理措施-生物工程措施

5.1人工湿地技术

在水深1.5m以下种深水植物带,水深1.0m以下种浮叶植物带,水深0.5m以下种挺水植物带,岸缘水陆交接带种植沼生植物带。

5.2坡面绿化方法

塌陷区广大坡地主要种植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混交林、落叶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混交林和低地灌草带及湿地植物类型。见图3。植被组成以淮南本土物种为主,使治理区恢复后,植被生态系统能够自我维持,在一定程度上能忍受环境的干扰,良性的演化并逐渐形成稳定的顶级生物群落。

6.结论

本文通过对安徽省淮南市大通采煤塌陷区进行连片综合治理,主要通过专项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测量→土石方铲挖与运装、管沟挖掘、管道敷设、道路施工→塌陷坑的回填→垃圾堆场处理→废弃矿井回填、灌浆→生物工程措施等一系列措施,达到了理想的效果,在完成预期目标之余,也为周边矿山开采集中区环境治理提供了治理依据及参考。

参考文献:

[1]安徽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1∶5万安徽省淮南煤田地质图说明书[R].1978年.

[2]安徽省地矿局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1∶10万安徽省淮南市水工环地质综合勘察初步评价报告[R].1989年.

[3]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安徽省地矿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安徽省1∶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报告[R].2000年12月.

[4]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调查报告[R].2003年12月.

篇(10)

得尔布煤田位于根河和得尔布干河河谷冲积平原及高平原之上,南、北、东三面环山,为地势较高的低山丘陵区,盆地中部地形较为平缓,为一呈北东向的狭长盆地,以侏罗系上统白音高老组为基底,发育有白垩系下统大磨拐河组含煤地层。盆地内有根河及得尔布干河自东向西流过,盆地内地面高程518-650m之间,高程在650-812m之间。由于构造形态、地貌条件的影响,为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汇集、赋存与排泄创造了有利条件。

1 地形地貌

本区属大兴安岭西坡的低山丘陵区,地势南、北、东三面环山,向西开口,中间为较为开阔的河漫滩。海拨高程最高812m ,最低518m,相对高差294m。根据区内地貌成因类型及形态特征划分为三个地貌单元。

1.1 构造剥蚀地形

该地貌分布在本区地势较高的中低山区,由于缓慢上升和强烈的剥蚀形成的中低山地形,标高570-812m,沟谷较为发育,山间沟谷呈“U”字型,山顶呈馒头状,地形起伏不平,上部较陡,下部较缓,大部分被第四系堆积物所覆盖,山顶部见基岩出露。

1.2 侵蚀堆积地形

一部分为由于周围山谷洪流、洪积作用和山坡面流坡积作用形成的山间凹地地形,分布在山角及群山之间,形成山间凹地及坡积裙,标高520-600m,地形起伏较缓;另一部分为由于长期风积作用形成的山前倾斜平原地形,分布在得尔布干河及根河南岸,地势由与河漫滩分界处向残积低山山脚缓慢升高。

1.3 堆积地形

由于根河、得尔布干河及哈乌鲁河冲积、洪积作用形成的河漫滩,河漫滩地形,宽度1-15km,漫滩中河流弯曲不直,有牛轭湖、水泡子和沼泽湿地分布,生长有茂盛的喜水性植物。河漫滩沿河流两岸分布,地势平坦,海拔高程518-550m,漫滩后缘呈陡坎,高差3-18m,局部界限不明显。

2 地表水体

区域内地表水体主要为根河及得尔布干河,其次为哈乌鲁河,均为额尔古纳河水系。

根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伊吉奇山西南侧,东经122°37′、北纬51°16′,海拔1241m,河长427.9km,流域面积15796km2,河道平均比降0.73%,河水面平均宽110m,水深2-5m,流速0.74-2.00m/s,平均1.37m/s。拉布达林水文站观测资料(2000-2010年):年最小流量0.783m3/s(2008年),年最大流量1140m3/s(2006年),年平均流量27.3-114.0m3/s。根河河谷宽约1.5-5.0km,河流曲率较大,为老年期河流,自东北向西南流经根河市、额尔古纳市和陈巴尔虎旗,于四卡北12km处汇入额尔古纳河。在区内根河铁桥处不同时间进行了两次测流分别为:沽水期(2011.4.26)平均水深为0.823m,流速为0.560m/s,流量为24.49m3/s。丰水期(2011.8.8)平均水深为2.405m,流速为1.800m/s,流量为440.87m3/s。长期资料显示河水位年变幅为3.02m。

得尔布干河:发源于根河市得尔布尔镇北上游岭附近的莫尔道嘎山,由东北流向西南,于河口附近与哈乌鲁河汇合后,在黑山头西北汇入额尔古纳河,河长273km,流域面积6800km2。在区内得尔布干河铁桥处不同时间进行了两次测流分别为:沽水期(2011.4.26)平均水深为2.51m,流速为0.380m/s,流量为22.48m3/s。丰水期(2011.8.13)平均水深为3.78m,流速为1.11m/s,流量为109.29m3/s。长期资料显示河水位年变幅为1.64m。

哈乌鲁河:经得尔布煤田的西北部流过,由北向南在得尔布干河的河口附近与之汇合,向西汇入额尔古纳河。

3 地层概况

得尔布煤田古生代地层划属北疆-兴安地层大区(Ⅰ)、兴安地层区(I2)、额尔古纳地层分区(I12)。中、新生代地层划属滨太平洋地层区,大兴安岭-燕山地层分区,博克图-二连浩特地层小区。

区域发育有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及新生代地层,与区域煤层形成及发育密切相关的中、新生代的地层系统由老至新依次为侏罗系中统塔木兰沟组(J2tm)、侏罗系上统满克头鄂博组(J3mk)、侏罗系上统玛尼吐组(J3mn)、侏罗系上统白音高老组(J3b),白垩系下统大磨拐河组(K1d),新近系呼查山组(N1hc)及第四系(Q),如表1。

4 地下水

4.1 含水层

本区赋存含水层分为第四系砂砾石孔隙潜水含水层和基岩煤系孔隙裂隙承压含水层。

4.1.1 河谷平原冲洪积孔隙潜水含水层

该含水层分布于区内河流的河漫滩、河谷冲积平原,该含水层由砂砾石、砾石和中、粗砂组成,孔隙发育。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体,该含水层补给来源充足,民井单位涌水量10-30m3/h・m,属强富水区,地下水流向与河流流向基本一致,地下水以地下径流的方式向下游或根河及得尔布干河排泄。

4.1.2 山前倾斜平原坡洪积孔隙潜水含水层

该含水层分布于区内山前倾向平原及山间洼地内,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砂砾石、粗砂,孔隙较发育。其分布规律为从盆地东侧向根河河谷方向逐渐变厚,其厚度变化一般从10m到40m,该含水层由砂砾石、砾石和中、粗砂组成,孔隙发育,是区域内主要含水层之一,富水性好、导水能力强。民井单位涌水量5-10m3/h・m,属中等富水区。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体的侧向补给。

4.1.3 基岩裂隙含水层

该含水层分布于本区的东部及南北两侧的中低山地貌单元,岩石露头均有不同程度的表层风化现象,裂隙发育,直接接受大气降水的渗入,富水性不详。

4.2 隔水层

第四系地层与煤系地层上部煤层之间的泥岩、粉砂岩类隔水层及煤系地层煤层间的泥岩、粉砂岩类隔水层为本区主要隔水层,由于分布范围所限,在局部范围内是较好的隔水层,在大的范围内隔水能力较差。

5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及排泄

得尔布煤田南、北、东三面环山,中间地势较平坦开阔,为地下水的汇集、径流、排泄提供了有利的地貌条件。本区地表水资源丰富,为根河、得尔布干河及哈乌鲁河的交汇处,地表河流对区内地下水的补给起着重要作用,地表河流通过渗透补给潜水地下水,使得区内潜水地下水较为丰富。地下水的另一个补给源为大气降水,大气降水通过漫渗透直接补给第四系潜水地下水。基岩裂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渗入补给。除此之外,构造裂隙水还受风化裂隙水补给。得尔布煤田位于区域水文地质单元的径流区段内,地下水通过在盆地内煤系或第四系地层中径流,排泄于下游地区或以蒸发的形式垂直排泄。

参考文献

[1]河北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四大队.水文地质手册[M].地质出版社,1978.

上一篇: 网上自我总结 下一篇: 服装销售总结与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