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设计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10 10:15:0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美学设计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美学设计

篇(1)

众所周知,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这诸多因素的变化而改变。

我们首先来看看设计的概念:

设计就是创新。如果缺少发明,设计就失去价值;如果缺少创造,产品就失去生命。——刘东利(香港)

设计是追求新的可能。——武藏野(日本)

设计就是经济效益 ——林衍堂(香港理工大学设计系副主任)

工业设计是满足人类物质需求和心理欲望的富于想象力的开发活动。设计不是个人的表现,设计师的任务不是保持现状,而是设法改变它。 ——亚瑟. 普洛斯(ICSID前主席)

设计是把某种计划、规划、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视觉语言传达出来的过程。

可以看出,设计的核心是一种创造行为,一种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区别于兄弟艺术门类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独创性,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

设计之美的第一要义就是“新”。

设计要求新、求异、求变、求不同,否则设计将不能称之为设计。而这个“新”有着不同的层次,它可以是改良性的,也可以是创造性的。但无论如何,只有新颖的设计才会在大浪淘沙中闪烁出与众不同的光芒,迈出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设计之美的第二要义是“合理”。

一个设计之所以被称为“设计”,是因为它解决了问题。设计不可能独立于社会和市场而存在,符合价值规律是设计存在的直接原因。如果设计师不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相信世界上便不会有设计这个行业了。

而设计之美的第三要义是“人性”。

归根揭底,设计是为人而设计的,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是设计的最终目的。自然,设计之美也遵循人类基本的审美意趣。对称、韵律、均衡、节奏、形体、色彩、材质、工艺……凡是我们能够想到的审美法则,似乎都能够在设计中找到相应的应用。

这三条规律,使得设计师有别于纯粹的艺术家和纯粹的工程师,他们注定的命运,就是带着镣铐而舞蹈。

设计之美的依托

我以为,设计这种特有的审美规则并不是空穴来风,它背后有着客观的依据和需求。可以说,设计之美的依托是市场规律,正是残酷的市场竞争和适者生存的法则造就了这一审美趣味。

自大工业时代拔地而起时,传统的手工艺美学一夜之间在机器的隆隆声中被涤荡得体无完肤。工业时代要求大批量、程序化、符合成本利润法则的新型产品。

一时间,功能主义似乎成为万古不变的审美法则。其简洁、科学的设计原则风靡整个文明大陆,造就了前工业时代的历史奇迹——市场充斥着一色的功能主义的产品,这一时期的设计之美为现代主义风格所主宰。

为什么?

市场规律。

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功能主义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机器的批量化要求,同时又狡黠地照顾到基本的美学原理,而大众也从批量的廉价产品中得到了使用性的极大满足,何乐而不为?

风格成为流行时,它必然造就审美的异趣,自成体系。功能主义最具影响力的口号是“形式追随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认为一件物品或建筑物的美和价值取决于它对于其目的的适应性。”

这一原则衍生出自己的一套审美体系——简约主义、极少主义……产生了许多功能形式完美统一的优良设计,并将日常用品引入到了工业化的大批量生产……

但是,市场的反复正如股市的跌宕。

当机器越来越多,生产能力越来越强时,广大人民开始不再满足于“用”的简单要求。

不可否认,功能主义有着进步的意义、相当的生命力和合理的存在价值。但是,它绝不是万古不变的金科玉律。一旦生产力进一步提高,消费者终于有能力购买奢侈品的时候,看倦了功能语言简略协调和单纯韵律的人们便开始垂青于新的造型语素,现代主义灌溉出的冷冰冰的造型语汇开始遭受市场的冷落。

后现代,这一现代主义的对立派开始在市场上阴谋变革。

1966年,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 出版了《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对功能主义“少就是多”的信条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少就是乏味”。宣扬一种杂乱的、复杂的、含混的、折衷的象征主义和历史主义。从而拉开了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序幕。

可以说,这是纯粹的造反——一场视觉上的颠覆和侵略。

现代主义内敛,后现代主义则张扬,它把内心的狂热和激情撕扯的淋漓尽致,市场也宽容地默许它夸张表现。这一时代变得五光十色、光怪陆离。

但是仔细分析,后现代主义的风格(其实后现代主义并没有风格,它的风格就是蔑视风格和体系)无外乎也满足了市场的达尔文主义。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过激的革命,完全符合市场的规律。

我们知道,市场的主宰——消费者终究是具有感情的活生生的男人和女人,他们需要情感的宣泄,需要理想的寄托,需要有情调的生活氛围。现代主义单纯追求功能的产品使生活充满了冷漠,如果不是因为它好用、流行和廉价,人们是不会把机床似的产品搬回家的。

在生产力和价格允许人们选择的一刹那,后现代主义的热情便开始走街串巷地吆喝,商业设计以新奇和花样刺激着消费者的购买冲动,其核心是“有计划的废止制度”,牺牲功能已经不再是一种罪过,视觉的满足和心理的充实此时可以被定义为高于触觉和手感的功能要求。

可以看出,正是市场规律造就了设计风格的起落跌荡。

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故事只是历史的昙花一现。

市场法则时而维护严格的科学设计原理,时而纵容设计师单纯的个人表现,时代的进步以及某些历史的偶然因素造就了设计风格的不可预见性和意趣盎然,充满挑战和迷乱。

风格瞬息万变,唯一亘古的是市场及其规律。

那么我们该做什么?

从历史的长梦中惊醒,我们遗憾地发现自己仍然是设计长河一浪花中之一点滴中之一微尘。

我们不是天才,不能一挥袖而天下应。我们多半无力创造划时代的设计革命——纵观现在所谓设计的革命,十之九点九九是闹剧。将来我们大则肩负着祖国工业兴起、进军国际市场的重任;小则需要养家糊口至少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因此,脚踏实地,直面人生乃是我们应该做的头等大事。

把握市场脉搏,紧跟时代潮流是对一个普通设计师最起码的要求。我们的目标暂且定为——设计出60分的产品。

这个及格分数实际上很难达到。目前国内很少有几家大型企业现在能够做到国际市场的60分。

这60分需要设计师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抽象能力,而这些能力靠理论很难培养得出来。只有在真正的市场中多做、多干、多失败才能磨练得出来。

几个毕业的同学戏言——且等我做垮这第3家公司,我的能力就会又提高一个台阶。

公布一下他们用资本家的血泪换来的经验:

总结目前流行的造型元素可事半功倍

注意细节

熟悉工艺,确信任何一个环节都不会出错

知道自己设计的东西明年一定会过时

相信自己的能力,至少口头上不能胆怯

……

关于形式和功能

关于形式和功能的问题我也思考过很多次,设计作为造物的艺术,这两者必然是合二而一的。没有功能的形式设计是累赘的装饰品,而没有形式的功能设计是见不得人的粗陋物什。

但是我以为,两者没有孰高孰低之分。

为什么要分个主次先后呢?即使分了主次,有了先后又能怎么样呢?

如果形式和功能到头来无非是一个方式方法的问题,一个从哪里入手的问题,我们就可以大胆放心地取舍了。

形式不必完全追随于功能,而功能也不必完全让位于形式。在不同的产品设计中,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才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那么究竟该怎么做?

我以为,正是不知道怎么做才能真正的接近事实。

我们不必知道究竟二者哪个重要,非要强行定义一个方面的重要性只会造成学究的风气,不利于设计的进步和学习更迭。

在实际的设计案例中,我们只需要知道两者都很重要就足矣。正如人有千面,各不相同;产品也各自有着不同的属性和侧重点。

机械、工具等可算是功能为主的产品,形式可退居其次;

家电、家具等算作功能和形式各一半的产品,两个方面都很重要;

首饰、展示等属于形式优先的一类,功能很简单,无需过多考虑。

……

而这其中还有很多分类,有的产品功能和形式紧密结合,难以割裂,例如工业机械;有的产品功能居于内核,形式可以相对自由,例如IT类产品……这样一来,形式和功能之争就显得更为繁乱且大无必要,到头来还得就事论事,按部就班。

设计毕竟是要讲灵感的,在形式和功能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时,取舍可以按直觉大胆假设,然后小心求证,一切以满意适度为原则。

这就是我比较欣赏的“满意度原则”。

总而言之

我不认为设计风格有着进步和落后的区别,在历史的长河中,功能主义及其他只不过是一条分支——现在我们的流线风格或许不比三星堆的诡秘曲线更有说服力。

看意大利50年前的设计,拿到现在一样土得掉渣,但是我们要敬仰——正如敬仰四羊方樽和兵马俑。那是一个时代的见证和当时的精粹,相信过不了10年,我们的苹果电脑就会比它们更掉渣。

篇(2)

美学的发展源远流长,其学科建立在自古希腊以来的思想家及哲学家的理论探索之上,是人类审美活动的反思。而国内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宗白华的《美学散步》、朱光潜的《谈美》等美学巨著影响着一代代美学爱好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涉及到社会、文化,科学、技术、市场等诸多方面,柳冠中教授曾说:“设计是继科学和艺术之后人类不可磨灭的第三种智慧。”设计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随着设计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其不仅是完善设计学科的一个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践行美学理论的客观需要,因此我们有必要将我国设计美学的发展状况进行概括总结,对阶段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便人们对于我国设计美学的发展现状有个深刻认识,为后续设计美学研究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设计实践活动提供重要理论基础。

一、设计美学的含义

由于设计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社会文明进步人类审美的提升,造就了美学与设计的联姻,设计美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不断发展。关于美学的研究百家争鸣,而设计同样也是复杂的,因此设计美学的定义也没有统一的看法。

章利国在《现代设计美学》(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第9页)中认为:“现代设计美学首先是作为一门新兴的部门美学而存在的,是对现代设计艺术本质规律的哲学概括”。曹耀明先生在《设计美学概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第6页)认为:“设计美学正是在现代美学研究不断延伸、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当今美学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总之,设计美学的产生是设计学和美学交叉的必然结果。”他们都强调了设计美学中设计学与美学的关联性和交叉性。而张宪荣、张萱在《设计美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第168页)中认为设计美是技术美的一个主干分支,主要研究设计活动中的审美现象与规律,创造反映在生产实践成果中的美。刘子川在《艺术设计与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第16页)认为技术美学的范畴更接近设计美学,且技术美首先是建立在技术对象功能的合目的性的基础上,同形式美因素以及其他各种因素协调融合,以构成统一整体的技术美。他们都认同设计美学与技术美学的无限接近性。祈嘉华《设计美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第4页)将设计美学定义为一门研究人类从事具有创造性活动中具有美学规律的学问。黄柏青在《设计美学:学科性质、演进状况、存在问题与可行路径》(《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第15卷,第5期)中综合多位学者的观点指出设计美学是探讨设计艺术实践的美学意义以及人类如何通过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性的设计活动。而他们则是从设计实践活动的角度进行定义,而本人认为这样的定义才具有普遍性,更能突出设计学和美学的交叉性特点。

二、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

设计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设计美学要研究的就是设计学和美学发生关系后的问题。

陈望衡先生的《艺术设计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第15—17页)中把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划分为几个方面:1.设计产品的美学性质;2.设计过程的美学问题;3.产品消费的美学问题;4.部门设计美学:5.设计美学史。并且从根本方面指出设计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三对关系:1.人与物的关系2.功能与形式的关系3.产品设计的主观创造性与客观约束性的关系。宋奕勤在《艺术设计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第67页)中指出,设计美学首先研究应是现代设计的本质和审美规律、设计形态、设计形式美和美感心理。李龙生《设计美学》(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第14页)设计美学研究对象具体来说应包括设计美学的本质;设计之美的特性;设计美学的基本范畴;设计艺术的美感问题;设计的审美文化问题;设计艺术的审美鉴赏问题;设计艺术的审美批评问题。他们主要从设计学本身的角度来阐述。而张宪荣、张萱在《设计美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第168、169页)中认为设计美学主要研究、探讨的问题应包括1.设计文化2.设计美学观问题3.审美形态问题4.造型语言5.关联的部门美学。曹耀明先生在他的《设计美学概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第8、9页)认为研究内容应包括:1.中外设计美学思想整理。2.设计美学的基本原理3。设计美学的分类4.设计美学中的诸多美学课题。他们俩位不仅提到了美学对设计学作用的问题,而且也指出了设计学对美学的一些影响,本人认为这是非常恰当的。

三、设计美学的分类

关于设计美学的分类,不同的艺术家和美学理论家都有各自不同的观点来进行分类。武星宽教授在《设计美学导论》(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第1页)认为设计美学从艺术设计的性质上划分比较科学,将其分为环境艺术与景观设计美学、工业设计美学、动画与影视美学、平面艺术设计美学等四大类。而刘子川在《艺术设计与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第20页)中按照现有设计学科的特性进行大应用领域的分类,分为三大类型:1.环境设计类2.工业产品设计类3.视觉传达设计类。更加具有概括性,他们主要从艺术设计的学种性质上进行分类,侧重于设计实践的角度。而余强在《设计艺术学概论》(2006,第155—168页)将设计美学分为功能美、材料美、技术美、科学美和装饰美五个方面,并进行了详细阐述。李砚祖《论设计美学中的“三美”》(《黄河科技大学学报》,第5卷,第一期)指出设计美学包含的三美即功能美、科学美、技术美。他认为可以将材料美、形式美、装饰美等归到技术美的范畴。而这两位主要是从设计特征的角度进行分类,侧重于设计的本质特性。设计美学恰当和正确分类将有助于我们明晰研究的范围和降低研究的难度。

四、设计美学的形成和发展

要把握设计美学的发展态势,就一定要把握住中西方美学历史发展的特点。章利国《现代设计美学》(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第10页)认为现代设计和现代设计美学是一定历史条件下时代和社会催化的产物。首先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其次是人们对产品审美特征的重新认识和审美要求的普遍提高。齐琦《设计美学与现代设计刍议》(《现代阅读》,第7期)认为设计美学的理论发展随着现代设计的变革不断向前推进,其经历了从功能本质到审美形式再到人文关怀的升华。李龙生《设计美学》(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第5、6页)把设计美学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技术与艺术焕然一体的手工业时代(从原始社会到蒸汽机出现之前)。2.技术与艺术呈现分离趋势的工业化时代(从蒸汽机的出现到20世纪初。)3.是技术与艺术重新统一的工业化和后工业化时代(20世纪初直到现在)。而武星宽教授在《设计美学导论》(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第4—7页)指出了中国和西方的美学发展历程,无论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还是西方的美学的历程都是伟大的艺术瑰宝,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研究,并且指出了设计美学研究领域更趋多样化,当今时代也是各种审美观点同台大合唱的全新时代。因此设计美学诞生于设计学和美学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而也将随他们的发展不断深入。

五、设计美学的研究方法

由于设计美学是理论和应用相交叉的学科,因此其研究方法也不可能单一,必定是多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也必定是一个较为完整的方法论体系。曹耀明先生在他的《设计美学概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第9—11页)指出1.哲学的方法2.兼用美学和设计学的方法。徐晓庚《装饰》(《设计美学导论》,第115期)认为设计美学的研究方法应包括1.哲学的方法2.历史与逻辑的方法3.理论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这些研究方法都突出了美学的理论特征和设计的实践特征,因此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感性与理性、抽象与具体的统一。李龙生《设计美学》(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第15页)突出“交叉”的特点,就是要侧重于研究设计的审美与实用、精神与物质、艺术与技术、文化与经济的交叉统一,既要有横向的研究也不能缺乏纵向的研究。突出强调了设计美学的交叉性特点,因此也应当注重一些边缘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对设计美学影响的研究。

六、设计美学的作用和意义

李龙生《设计美学》(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第15—17页)认为设计美学有三个作用1.研究设计美学有助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2.能提高设计师的设计水平,拓展设计师的设计思维,有助于培养设计师的设计创新能力。3.对于整个美学学科建设有很大理论意义。他指出了设计学和美学的相互促进和发展。祈嘉华《设计美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第12—15页)主要指出了学习设计美学的现实意义:首先,美学中的人文精神可以呼唤设计的人性化走向。其次,美学的开创性可以为设计不断地提供创新的力量。再次,美的巨大魅力为设计发展提供着推动力。主要从设计实践的角度强调了设计美学的现实意义。

七、小结

篇(3)

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继续和深化,是完善空间、传播文化、创造美的艺术,是运用现代工艺、技术将美学理念、文化内涵和功能因素融入人性化室内空间环境的艺术。完美的室内设计产生于高度的现代文明,成功的室内设计同时创造着先进的文化。作为美学分支的艺术与技术美学是指导室内设计的重要学科之一,它是研究设计领域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

今天,人们已日益明晰地认识到被装修空间的布局、质感、色彩;家具的布置;设备的安装;通信等网络的建设不再是简单的组合、时尚的反映,而应提升到人性化和个性化的层面去实现文化、科技、环保和效率的有机结合。现代室内设计需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等要求,需要综合地处理人与环境、人际交往等多项关系,需要在为人服务的前提下,综合解决使用功能、经济效益、舒适美观、环境氛围等种种要求。现代美学理论在当代室内设计中发挥着指导性的作用。本文就此加以论述。

一、从形态学视角看室内设计中的美学要素

就本质而言,室内设计是将多种视觉的物质元素组合构成具有三维空间形态特征的造物活动,属造型艺术的范畴,然而与其它纯粹欣赏艺术形式不同的是,室内设计同时具有着实用的动能属性。从形态学的角度看,室内设计中的美学要素及内容任务主要分为一下几个方面:

(一)空间要素:空间合理化并给人们以美的感受是设计的基本任务,因此,设计者不能拘泥于过去形成的空间形象,要勇于探索发现时代技术与审美特点赋于空间的新形象。

(二)美学色彩要求:室内色彩除对视觉环境产生影响外,还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心理。科学的运用色彩有利于工作,有助于健康,应做到色彩处理得当,既能符合功能要求又能取得美的效果。室内色彩设计除了必须遵守一般的色彩规律外,还应随着时代审美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三)美学装饰要素:室内整体空间中的柱子等建筑构件以及墙、顶等各界面,对其进行符合功能需要的装饰,是构成完美的室内环境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不同装饰材料的质地和丰富多变的装饰形式,可以获得千变万化和不同风格的室内艺术审美效果,同时亦能体现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特征。

以上美学要素虽有其相对独立的价值,却不能孤立对待,因为从形态学的角度分析,总体应大于所有个体的总和,仅仅依靠总体中的一部分不能解释总体。因此,室内设计整体审美价值的产生要凭籍各美学要素统一框架下的意义整合而获得。

在所有的与视觉有关的艺术设计中,形态学提供了基本的部件构成形式和把它们组合在一起的准则,当然其中也包括设计中依附于形式的各美学要素的组合法则。不仅如此,形态学理论还被应用在甄别艺术设计风格流派及研究艺术设计的特征等方面。具体到室内设计操作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把设计的个性从那种“压迫性的总体性”中解救出来,如何充分发展差异性和异质性。其实,这种把大叙述和小叙述对立起来,把总体性和差异性对立起来,把同一性和异质性对立起来,以非总体性、非中心的思维方式来审视、规范自我的创造的思维特征,不仅是建筑与室内设计领域,而且也是当代艺术与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从实践来说,它也确实已经对当代室内设计创作带来了积极的富有成效的影响。

二、整体环境观念下的功能与审美意义表达

处于随社会变化而不断发展中的当代室内设计,或称室内环境设计,应确立整体环境的设计观念,这里的“环境”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建筑实体围合形成的室内环境,它主要包括室内空间形态、视觉环境、空气质量环境、声光热等物理环境、心理环境等诸多要素;其二是指包括建筑外观在内的庭院、街道、广场乃至整个社区、城市、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大环境概念。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因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社会背景、生产力水平等因素,在不同时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与理想精神,所有这一切经历史的积淀与传承而形成具有个性差异、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它和地貌、物种、气候交织一起共同构成了这个地区的自然与文化景观。以人为中心的室内设计,不但要从功能上考虑符合人们生活方式和生存所需的各种实用要求,而且更应从心理方面进行基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精神需求的人文关照,以及满足人们渴望亲近自然的愿望。室内设计作为文化的物化创造活动,其风格形式的表现应从大环境整体的高度,运用符号学的理论、方法,把室内环境视作一个符号系统,通过对设计元素在组合中的符号化处理,使能指与所指有效结合而具意指作用,充分运用设计形态符号的象征、隐喻功能,准确反映出室内设计的地域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以及表达审美情感、体现审美意义和价值。

室内设计的“里”,和室外大环境的“外”,具有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作为大环境系列“链中一环”的室内设计,不可脱离开大环境中的自然、文化与社会特征、意义而孤芳自赏。正是为了更深入地做好室内环境设计,就愈加需要对环境整体综合因素有足够的了解和分析,着手于室内,但着眼于“室外”。当前室内设计还存在着相互类同、缺少创新和个性的情况,对环境整体缺乏必要的了解和研究,从而使设计缺失内涵而流于一般,设计构思局限封闭。

三、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审美结合

当代室内设计的另一个显著特点便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审美结合。设计的科学性在带来空间环境功能的合理、舒适、高效、安全的同时,其结构、材料、工艺本身具有的技术美感与设计形式处理产生的艺术美感,共同形成了当代室内设计审美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室内环境的创造中,现代美学要求室内设计不但高度重视艺术性,而且还高度重视科学性,及其相互的结合。从建筑和室内设计发展的历史来看,具有创新风格的兴起,总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改变,促使室内设计必须充分重视并积极运用当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包括新型的材料、结构构成和施工工艺,以及为创造良好声、光、热环境的设施设备。当代室内设计的科学性,除了在设计观念上需要进一步确立以外,在设计方法和表现手段等方面,也日益予以重视,设计者已开始认真的以科学的方法,分析和确定室内物理和心理环境的优劣。另外,在设计表现方面,计算机技术进行设计和绘图的广泛普及应用,可使我们在初始设计阶段中便能运用其所提供的三维视觉技术去探测第四维效果。例如美籍华裔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早在20世纪80年代来中国讲学时所展示的华盛顿艺术馆东馆室内透视的比较方案,就是以电子计算机绘制的,这些精确绘制的非直角的形体和空间关系,极为细致真实地表达了室内空间的视觉形象,并把新技术产生的视觉美感展现在我们面前。

针对当代建筑和室内设计中的高科技和高情感问题,室内设计在采用物质技术手段的同时,当高度重视并运用现代美学原理,将科学性与艺术性、生理要求与心理要求、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进行综合而全面的考量,从而创造出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室内空间和形象、以及具有视觉愉悦感和文化内涵的室内环境,使生活在当代社会高科技、高节奏中的人们,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平衡和满足。

综上所述,处于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发展中的当代室内设计,离不开美学理论的参与和指导。理论必须是明白清楚的,它是学术和应用的重要工具。没有理论的指导,室内设计便缺乏组织基础且是脆弱的。同时,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论是物质技术的,还是精神文化的,都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当代室内设计应因地制宜地有效借助美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并紧跟时代和尊重历史,从整体环境的角度出发,采取具有民族特点、地域风格、充分考虑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的设计手法,创造符合功能需要、且具文化内涵意义与审美价值的当代室内设计文化。

参考文献

[1]王世仁,理性与浪漫的交织:中国建筑美学论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篇(4)

回顾Karim Rashid的童年,或许他天生注定会成为一名设计师。很小的时候,他就对绘画非常痴迷。似乎在开口说话之前他就已经开始画画了。“我父亲是一位画家,一位艺术家,他还为电视机设计外观。我5岁的时候,那时我们在伦敦,他就经常带我去写生。我们会去临摹教堂。我记得我5岁时曾素描过好几百座教堂。似乎伦敦的每座教堂我都画了一遍。好像我的基因里就有一些设计天赋,父亲的一言一行对我的影响也很大。”Karim说道,“他教我学会观察事物,让我领会每件事物都有自己美的一面。我童年时就喜欢画眼镜、鞋子、收音机……”

7岁的时候,Karim一家移居至到加拿大。有幸参观了1967年的世博会,这次展会对他影响颇深。就在那时,他意识到平面绘画可以转化为3D效果。“真的可以通过画画来构建现实世界。所以我开始有了全新的想法——首先是创作,第二是技艺,第三是构建我们的现实世界。”

用符号做设计

arim Rashid是纽约炙手可热的设计明星,他也被人叫做塑料诗人、设计鬼才。他的设计包罗万象,他的设计时而可爱有趣,时而梦幻性感,你永远无法猜出他的下一个作品会是什么样。而明艳的粉色和纯洁的白色是他最具代表性的颜色。正如他的穿衣经一样,白色和粉色的衣服永远是他的最爱。这也已然成了他的标志性颜色。

此外,他双臂上的纹身也显得格外惹眼,在他的很多设计作品里,这些符号也经常出现。关于这点,他说:“我的双臂上总共有12个文身,分别代表着自由、限制、轻盈、全球化、感觉、爱、灵魂……它们是我的个人象征。这12个文身分别来自不同的城市,每个文身的意义跟我与这些城市的某些特殊关系相关联。”这些文身既能代表他的价值观,又能体现他在不同城市间穿梭游走,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

感性的极简主义

今年3月,Karim新设计的一套“Ottawa”餐厅用品系列依旧延续着他一贯的风格。其中,功能实用是他的设计要素,与此同时Karim也希望自己的设计能够打动人心:“当然,你会专注于创作本身,但同时你应该意识到这是一件人性化的作品。当你触及到柔和的事物,你总会感到比较轻松自在。这就是感性的极简主义。”

Karim Rashid在水杯、咖啡杯和杯碟上运用了6款不同的设计。每款设计都讲述了有关他自己的一段故事——他的创作背景抑或是他的设计理念

叶片形状的座椅和树枝样式的椅腿源于大自然的启迪,让人们在用餐的同时还能拥有舒适的体验

这款餐桌为可伸缩式,一个人就能轻松地把桌子延展开供14人使用。而伸缩部位的设计非常隐蔽,又丝毫不妨碍伸缩的方便操作

手工制作的铝合金碗采用可拼接式设计,可以将两个或多个碗拼成一组。两种颜色的结合营造出一种颇具工业感但又不失圆润光滑的外观体验

Karim Rashid别出心裁地将自己的指纹和粉色签名烙印在咖啡杯和地毯上,被设计师留下特殊印记的用品因此显得个性十足

这些花瓶可以像拼图一样组合使用,也可以将它们分开使用,插花或是仅仅用于装饰皆可

对于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你来说,是什么造就你如此偏爱塑料、色彩以及简洁的外形的设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设计师中哪些对你特别有影响?

Karim:从童年开始,我就一直很喜欢塑料。我记得自己玩过的每件东西。到现在我还珍藏着Howard Miller设计的那个橙色的闹钟收音机,Braun设计的浅灰色的塑料台式风扇,Kartell的黄色的蘑菇灯。直到我10岁,我都一直认为塑料是构成我们这个世界的最基本材料。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就在想“世界是一部巨大的机器”,有一天,整个社会都将被科技无缝地连接起来。比较喜欢的设计师有Buckminster Fuller、George Nelson、Marshall McCluhan、Isaac Asimov等等。

在这么多的设计作品背后,你是如何让自己保持一种特有的Karim风格?

Karim: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有一个特定的风格,并且我也不喜欢这个概念。我认为重复自己是一种懒惰。当然我的工作是我的个人愿景的一部分,但是,对于每一个项目我都会进行搜寻和实验。我觉得我们可以生活在一个更富有诗意的、美丽的世界中。通过设计,可以表达我自己的想法,也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充满创意和意义。

据我们所知,你的哥哥Hani是一位知名的建筑师,你是否觉得自己和哥哥的设计也有一些相似性?

Karim:我们一起长大,彼此对对方都有影响。其中一个相似点就是我们都是在为未来而做设计。我们从历史中学到很多东西,但我们都不喜欢向后看,我们更关注现代社会,我们都有着强烈的未来主义情结。

你们兄弟俩都在从事着与设计艺术有关的工作,你觉得这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你父亲的影响?

Karim:是的,父亲影响了我们,我们兄弟的DNA里就有了设计基因。即使现在看自己从前的设计,我也觉得脑袋里满是艺术、工程和想象。而我母亲的家族在衣料、纺织品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她同样影响了我们。

在你的设计中,我们总能发现很多类似你手臂上文身的图案出现,这代表着什么意义吗?

Karim:是的。那些的确是我的文身图案。文身给了我灵感,我觉得它们很漂亮,用在产品设计中一定很好玩。而且我一向以为,设计应该是私人化的,带有情绪的,所以我选择了生活中每天接触的元素加入设计中,效果也很理想。

篇(5)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设计的思想,而设计思想反过来又影响着传统民族审美观念。本文论述了传统美学观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指出作为外来的设计艺术,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分析这些影响,肯定某些积极的因素,将会有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设计艺术。

在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下,现代的设计美学也要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高度现代化、信息化的社会,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使我们目不暇接,在这种局面下,我们面对着一个如何认识传统美学与现代设计美学关系的问题,也就是在我们的现代设计美学中对传统造型艺术何去何从的问题。

的确,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现代设计的源泉和根基,现代设计中所谓的中国风就是依托传统文化元素,比如水墨画,书法已经中国传统的图案剪纸等等来设计的。传统图形元素、古代书简、传统书画等也在现代设计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但是现代设计的手法很多,不是仅仅依靠于传统设计的风格手法,更多的来源于图形的变换,组合以及排版。我们口中所谓的现代设计,其实就是西方风格的设计。它与传统风格的设计不一样,注重文字的排版,疏密关系,连贯性等等。

其实设计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战国时“矛与盾”的口头广告——“韩非子”中所描述的“悬帜甚高”中的“望子”;两宋时期伴随着印刷雕版而产生的“传单”等,都可以看作是平面设计的雏形,都是我国平面设计历史久远的例证。然而,平面设计真正成为一种专业性活动并发挥其巨大作用却是从资本主义社会才开始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的平面设计艺术,可以说是引进的。平面设计是广告艺术中比较大众化的一种体裁,用来完成一定的宣传鼓动任务,或是为报导、广告、劝喻、教育等目的服务。在我国用于公益或文化宣传的招贴,称公益或文化招贴或简称宣传画;用于商品,则称商品广告招贴或商品宣传画。而这一切,在国外某些国家通称广告画,或商品广告、文化广告、艺术广告、公用广告。都是一些利用平面设计的体现。

平面设计在世界各国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共同的规律。它们都是随着商品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而发展的。科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传播手段的革新,无不对广告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果说1886年出现于巴黎街头的多色印刷的版面画是平面设计的开始时期,那么我国平面设计的产生则以本世纪二十年代和三四十年代出现在沿海城市的月份牌广告和路牌广告为标志。它们虽然带着一定的半殖民地色彩,但却以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到千家万户,因此,应该说是我国招贴广告的发展与开端。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我国的平面设计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苏联、捷克特别是波兰的影响,在原有基础上思想性与艺术性有所提高,近20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国门洞开,也借鉴了美国、日本、欧洲等西方国家的艺术手法。可以说,作为艺术,中国的广告设计工作者吸收和借鉴了不少国外同行的经验和作法。

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华夏文化,唐朝风采,我们的文化历史悠远,有很深的文化底蕴,所以我们的平面设计可以做的更好,我们不仅可以运用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也可以运用西方艺术的排版手法,这样才能体现中华民族独有的审美心理。

在平面设计中,我们要“寻根”,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入。正因为这样,作为外来的艺术,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分析这些影响,肯定某些积极的因素,将会有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平面设计。

以上所述的仅仅是传统美学观对我国现代平面设计的一些影响。这些美学观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现代设计思想。当然,我们也在不断受到外来文化设计思想的冲击,我们得结合中外的设计,创造出中国特色的平面设计作品。

参 考 文 献

篇(6)

一、艺术设计美学的概念

1、艺术设计美学概念的阐述我们可以先从语法层面上对美进行简单分析。首先“美学”一词是一个名词,而在此之前的“艺术设计”一词可以理解为定语,也就是修饰“美学”的形容词,这样我们就能得出这门学科其实是是美学其中一个具体的层面,是研究艺术设计领域中的美学。我们继续从语法层面上剖析,可以将“艺术”与“设计”分开,那么“艺术”就变成了修饰词,而“设计”表示名词,这样一来,艺术设计就可以理解为具有艺术特性的设计。艺术设计美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我们常常会把它与艺术学、美学等相对综合的大学科相混淆,因此准确深刻地分析其内涵是非常有必要的。2、艺术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由于艺术设计美学是研究艺术设计在美学上表现,因此其研究对象与艺术设计的研究对象基本吻合。在传播学中将信息的传播过程分为五个部分,即信息、传播者、受传者、媒介和反馈,转换到艺术设计中我们可以将这五部分换一种说法来阐释。信息代表所要传达的内容,在艺术设计中就是设计的产品,其中包括产品设计的形式与功能等内在要求。传播者及设计师本身,与设计师自身的素养、审美意向等有着很大的关系。受传者及目标消费群体,所有的艺术设计其结果均是面向大众消费的,因此,对这一研究对象的挖掘尤为重要。媒介在艺术设计上可以理解为一种载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设计类别,其中有二维平面设计和三维空间设计等差异。反馈代表了艺术设计结构的最终评价,衡量一个艺术设计产品的好坏,不是靠其艺术特性的高低,也不是靠科技含量的高低,而是受众的反馈好坏,好的艺术设计品必然会获得良好的口碑,这也是艺术设计区分纯艺术的一个本质差异。

二、一般美学概念

1、美是什么?“美”究竟是什么?我们追求人格魅力的最高境界就是“真善美”,可见美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次使用“美学”一词的是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他认为人的知识体系中缺少对感性的系统认识,因而提出了对认识的深入研究,即人类的感觉。美来源于实践中的自由创造,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认为某些事物是美的,是因为它包含了人类独有的创造力。通俗来讲,美是种感觉认识,美学就是对这种感觉认识的研究,对其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的精神世界是复杂的,因而对美的认识也是千变万化的。2、一般美学涵盖哪些方面一般美学所涉及的层面非常广泛,如果不涉及系统化的学科内容,我们可以将一切美的东西归为某种美学上的思想。美学所涵盖的方面总结起来有五个主要的方面:社会美、自然美、形式美、科学美以及艺术美,当然这五个方面并不是美学的全部内容,除此之外还包括对优美、崇高的分析,对真善美、丑的对比等等,几乎囊括了所有可以想象的美。

三、艺术设计美学与一般美学的关系

1、研究领域的对比分析艺术设计美学所重点研究的领域范围只针对设计品,围绕一切艺术设计而展开的美学讨论。主要研究对象为工业设计、广告设计、环境设计、建筑设计等领域的艺术美,从这些类别可以看出,艺术设计主要构建在人类的物质生活领域,是对物质文明的再处理。一般美学的研究领域更为广泛,它不仅仅是针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还涉及了包含精神层面在内的艺术美、社会美等等。从他们的研究领域,我们可以对比出其内在的联系,艺术设计美学中所运用的方法论原则。2、目标群体的对比分析美学所面对的是大众人群,并没有特定的限制,因为具有一般性的审美原则,因而在目标群体的差异化上并不是很明显。任何有独立思想的人都会因为经历不同或者对世界的认知不同而具有不同程度的审美意向,所以美学的研究并无特定的目的或者功利性,其目标群体就是全部的人,具有广泛性。这是两者的不同之处,综合两种美学的目标群体,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两种美学目标群体的相同点。艺术设计美学的目标群体对艺术设计美具有限制性的指导意义,因为目标群体的喜好是检验艺术设计成功的关键因素,所以艺术设计需要重点考虑目标群体的审美倾向,但是反过来讲,在艺术设计美指导下的设计产品,也会在不同程度对受众的选择倾向有一定的影响,从而引领着目标群体。从这个角度上看艺术设计美学与其目标群体是互为影响的。3、艺术设计美学与一般美学中的形式美和艺术美的对比分析我们提到艺术设计美学第一印象就是,它和艺术有关,它就是研究艺术美的,那么它与一般美学类似的形式美和艺术美有什么关联呢?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一般美学中的形式美和艺术美。形式美主要是指生活中的各种形式因素有规律的组合而产生的美。艺术设计美学与一般美学的互通性,但这不意味着艺术设计美就是一般美学中的形式美或者艺术美的替代品,两者虽然有共性,但是却代表着不同的研究领域。

篇(7)

一、前言

桥梁美是环境美的一部分,然而,桥梁美的作用却远远超越了所在环境那有限的范围一座著名的大桥往往以它的雄伟壮丽精巧多姿而显示出人民的创造力,以它的先进技术,精湛工艺反映出社会的生产水平;以它的磅礴气势、充沛活力标志着时代的精神;它常因此而成为人们欣赏和赞颂的艺术杰作,并得以流传久远近年,我国公路桥梁建设已在跨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有不少地区在宽阔的大江大河上建造了各种类型的特大桥梁,这是前所未有的;同时, 计划兴建的高级公路、高速公路,它的美学设计对桥梁又有更高的要求一桥型要优美,并配合景观, 现代化公路网建设中大桥工程也为数不少。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城市各项交通事业的发展,人们对桥梁建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纵观世界各国,常以工程雄伟的大桥作为城市的标志与骄傲。我国的赵州桥,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仍为桥梁设计中融功能、技术、经济、美观于一体的典范,并在1991 年被美国土木工程学会评为国际土木工程里程碑建筑之一。悉尼港钢拱桥,美国的旧金山金门大桥、布鲁克林桥等,都体现了其在人类生活环境中所产生的精神作用与美学价值。桥梁建筑已不单纯作为交通线上重要的工程实体,而常作为一种空间艺术结构物存在于社会之中。研究、设计和建造结构合理、造型美观新颖的桥梁结构,是我国交通建设发展迫切的需要。

二、桥梁美学设计的特点

桥梁的基本功能是交通负荷、跨越障碍,但是如果单纯地把装饰当作美的唯一途径,而不重视它的实用价值,呢么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的美。桥梁审美观点应该是集使用功能、施工技术、造价经济与造型美观融合在一起的综合体,要共同作用,才能美寓其中。桥梁美学设计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桥梁各构造形象

桥梁本身各部构造的形象宜简洁纤细、流畅明快,最好使快速运动着的人们在瞬间的最初一瞥中得到“明确,深刻”的印象。否则,将是一团模糊或令人眼花缭乱。所以,简洁纤细、流畅明快应当作为现代桥梁美学设计的一项原则,它既适用于主体造型,也适用于细部构造和各种设施,如栏杆等。

(二)桥梁与周围环境的协调

环境协调是指桥梁与其周围自然环境、城镇环境、临近建筑物及附近其他桥梁的相互协调关系。桥梁作为环境的一部分,除了自身的形式美外,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也是桥梁美学因素当中很重要的问题。

(三)绿化环境等景观设计

桥梁景观设计是随着高速公路美学设计而诞生的。通过景观设计,对桥梁周围景观进行保护、利用或改善,从而使环境适应现代化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对于现代城市桥梁或城市附近的桥梁,采用人工绿化措施是非常可行的。

三、不同类型结构桥梁的美学设计

(一)梁式桥

大梁的上下翼缘和栏杆底所形成的水平线为桥梁的外观动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简支梁的设计常常保持梁高不变而强调其左右发展的动势,这在创造功能美方面是颇有成效的。梁高增大而又不希望减弱其动势时,可在适当部位按适当间距加设垂直加劲构件,或将装饰设置在桥墩上部梁的宽阔侧面上。曲线梁桥梁和桥面板都设计成曲线形,就能产生优美的动势。

(二)拱桥

拱桥的动势表现在拱的优美弧线上,清新悦目,并有一种典雅的气质,其跨度越大,越能显示出富有弹性的力的紧张感。拱的形状有圆弧拱、抛物线拱、悬链线拱、椭圆拱、尖顶拱等,以抛物线拱最富有力动美,圆弧拱显得最宁静。目前已有很多桥梁采用高次抛物线拱,很容易与梁的水平线协调。

(三)刚构桥

刚构桥构架的形状对其功能美有主要影响,减小其断面,用少量构件形成简练的形态,有助于产生力的紧张感、轻。此外,桥墩的形态应与梁的格调相协调。

(四)桁架桥

上弦杆、下弦杆对桥梁的动势起主要作用,必须注意其整体形状、并强调其存在。桁架的高度变化与梁高的变化产生的效果相同,桁架的高度变化宜采用上下侧同时变化的手法,它更能表现出动态美,也容易取得视觉上的平衡。

(五)斜拉桥

斜拉桥的力动美主要由加劲梁、主塔和主索来体现。这种桥型水平方向很长,而主塔和主索起了协调作用,使之不会违背美的比例法则,取得纵向和横向的和谐。高耸入云,气势非凡的主塔动势产生“高扬”的功能,向上伸展的主塔动势和水平延伸的加劲梁动势取得视觉上的平衡,构成整体上的力动美。主塔的造型对桥梁的功能美带来巨大影响,过去多用H型的索塔,近来常用钻石型,使斜拉索汇集于塔顶,增强了力动感。增加主塔高度,减少塔柱宽度,在搭柱上绘制纵向线条等均可加强主塔的动势。此外,缆索的布置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桥梁的外观,增加斜拉索数量,会在轻快中加强稳定感。

四、结语

桥梁美学是一门多层次、多角度的复杂学科,其设计研究的最终目标是最大限度的发挥桥梁本身及周边环境的美学效应和资源功能。它既要保持对桥梁功能、构造技术、形态美学、材料机理研究的传统,还要能反映出时代气息和地方文化背景,以求与时展和人类对环境品质的更高要求相适应。因此,桥梁美学设计人员应综合考虑,因地制宜,最大限度的体现桥梁建筑的形式美和功能美,技术美和艺术美,美化环境景观,为人民提供有没得生活环境空间。

参考文献:

[1]樊 凡.桥梁美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7

篇(8)

从80年代中期汽车合资企业诞生终结了手工造车以后,中国汽车除了制造以外,根本谈不上设计。21世纪初期吉利“美人豹”、奇瑞“QQ”驶上马路以后,中国的汽车设计开始大门了一扇门,但至今仍处于艰难的磨砺中。

没错,中国的汽车设计是从“ 模仿”开始的,虽然听起来不顺耳,但在自主设计的起步阶段这是一个绕不开的过程。国外汽车品牌一样相互借鉴外观设计,尤其是竞争对手之间。于是,奥迪A1越看越像宝马,宝马新1系跟奔驰新A级犹如兄弟。

虽然“抄”很简单,但是好的设计背后所隐藏的设计师的功力却很难被移植,国内目前的造车环境和企业的管理机制并没有为本土设计师提供发展的沃土。在产品急于上市,人才普遍缺乏的局面下,“花钱买思想”成为最快捷的解决方法。

长安在欧洲、英国、日本投入大量资金建立了设计中心,逸动、睿骋均出自欧洲设计团队之手;同样,奇瑞花重金聘请保时捷的设计师Hakan Saracoglu打造新QQ的外形;而东风自主品牌风神S30三厢版本则出自意大利著名汽车设计公司IDG的名师乔治亚罗操刀;上汽自主品牌名爵挖来日产欧洲设计中心的设计师Martin Uhlarik,负责名爵英国设计中心的工作,主导名爵汽车的外观设计。如此等等。

国内主流车企的设计团队几乎全被外籍设计师占据,虽然“拿”来了“思想”,但最终还要面临设计观念上的水土不服、外形谁说了算这一系列现实问题。

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自主品牌的产品外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品的最终拍板者――车企的掌门人,他们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眼光直接影响着产品外观的优劣。而自主品牌尤其是民营自主品牌的大佬们,基本上都是从农村或小城镇奋斗出来的实干家,对于国际化的眼光和所谓的“贵族品味”并不在行。

例如,长安逸动在产品的孕育期,双方在逸动应该“长什么样”的问题上看法完全不一样。长安聘请的欧洲设计团队,给出的最初设计方案带有西式的张扬与高调,国内团队则认为逸动的外观应该具有东方的含蓄与柔和。

长安汽车董事长徐留平为此特地三赴意大利审核设计方案 ,欧洲设计团队最终按照徐留平的想法,经过了三次大改,并且将现代“索纳塔”等车型作为外观上的参照,最终呈现量产版本。我们看到的逸动,虽然线条柔和具亲和力,但整体造型上欠缺国际化和力量感,没有鲜明的品牌设计要素。

自主品牌总是习惯于打着本土化的旗号,将我们自己的汽车设计得篇中国口味,认为这是中国消费者所需要的,这实则是企业一厢情愿的想法。当中国消费者为凯迪拉克的力量与霸气叫好、为奥迪前脸硬朗的格栅线条垂涎、为iPhone的极简主义埋单时,我们有想过设计上的“中国风”吗?

美本身具有共性,不分国界,当我们在讨论一辆车应该设计成东方味还是西方味时,不仅束缚了设计师的灵感,汽车设计的灵魂也会随之消失。只有当我们的汽车设计做到了最基本的国际上的认可,才能进一步地去个性化、去引领这个市场的潮流。我们不少车企的对产品的设计走入了中国特色的迷途,对汽车工业的发展并不利。

关于这一点,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设计系傅炯教授给出了这样的解释:“我们汽车自主品牌目前的外观设计做得还不好,问题在于设计师的品味,他们对东方和西方高级感的认知还需要时间。目前汽车的设计趋势还是继续追求国际化,要走自己的特色还早,我们首先要把车做得与国际(设计)标准一致,才能做好自己的东西。汽车未来的设计趋势还是国际化、力量感、运动感。”

此外,国内汽车企业大量的设计外包、在海外建立设计中心,不仅让自主品牌过于依赖海外设计团队,让本土汽车设计人才更加青黄不接,还造成了资金上的巨大负担。其实,在欧洲大大小小的设计公司众多,资质和设计水准参差不齐,他们都非常热衷讨好中国汽车企业。

意大利汽车设计协会曾组织中国车企参观意大利的设计公司,吸引中国汽车企业到当地投资;曰本和美国的设计公司也在积极向中国企业招手。这些设计公司的含金量究竟有多少,我们的车企们也未必能看清晰。在设计这道砍上,要想真正赢得世界、赢得市场、提升品牌,还是得自己肚子里真正“有货”才踏实,单靠打包出售,不去发现和培养中国的设计师并不是长久之计。

日产高级副总裁兼首席创意官中村史郎,在今年的一次采访中讲过这样一番话,让人有所悟:“对于日产中国的设计中心而言,它们不仅仅只是立足于中国或者针对中国市场的,这是一个全球的设计中心。如果是一个全球的设计中心,这就意味着在中国这边设计的产品既可以提供给美国,也可以提供给日本,也可以销往欧洲......如果造一台车只关注一个国家,那么它就没有办法吸引全球的注意力。”

篇(9)

2.艺术设计中美学的情感内涵。任何艺术设计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的审美需求,而人是具有情感的动物,因此,我们说,艺术设计中的美学具有一定的情感内涵。它主要体现在艺术设计要符合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其中的心理需要主要是指人们对于艺术设计的精神需求,代表了人们的情感世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艺术设计又是情感外化了的设计活动,它将客观存在的事物与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是人们对于客观物象充满情感的诠释和再现。应该来说,艺术设计中的情感与一般意义上的审美情感并不完全相同,它必须基于一定的人性化需求,要能够实现科学技术与设计情感的完美统一,从而建立一种平衡的关系。它是艺术设计师的情感向产品、再向消费者传递的一种高层次的信息输送的过程。一般来说,技术水平与情感需求之间成正比关系。消费者可以从高科技那里获取精神层面和心灵深处的愉悦感和满足感,这样的艺术设计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产品的商业价值。比如说,手机现在已成为了大众化的电子产品,人们对于它的要求从最初的功能需求更多的转向了艺术设计需要,因此,手机市场上就陆续出现了涵盖了丰富情感内容的手机产品。例如,LG巧克力手机深受恋人们的欢迎,这是因为它在冰冷的科技外壳下,还拥有一层温暖的情感外衣,成为了科技与情感完美结合的典范。

3.艺术设计中美学的文化内涵。艺术设计是人有意识的创造活动,而人必定生活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这就使得艺术设计具有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同时,艺术设计本身与审美情趣也是分不开的,其美学理念与美学体现中必然都会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艺术设计师们在进行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特有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的重大影响,一般来说,都会使艺术设计打上深刻的文化烙印。因此,任何一种艺术设计在提升美学境界的同时,都离不开本土文化的参与和融入。可以说,艺术设计的过程就是从艺术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过程,其集中再现了某一种特定的设计文化氛围。纵观世界,各种成功的艺术设计作品都是文化性、地域性、时代性与创新性的有机统一,正是因为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才使得这些设计作品能够长期屹立于世界之林。比如说,日本的设计师原研哉,其设计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他的作品设计中有着对日本独特民族文化的解读,加上同时运用了现代化的设计元素,最终形成了一种大胆创新又很好地传承了日本本土民族文化的设计风格,使得设计出的产品具有一种现代化的简约之美。因此,我们说,艺术设计的风格与文化之间是互动的关系,应让产品通过艺术设计展现出一定的文化内涵。

二、艺术设计中的功能美和形式美

艺术设计中的美学主要是以设计实践作为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艺术设计实践是美学原理升华的最终结果,其主要目标就在于满足人的需求。因此,艺术设计中的美学属于设计美学中的高级范畴,既具有一般意义上的美学价值,更体现出了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那么,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艺术设计来说,其美学基本上包含了功能美和形式美两个方面。功能美和形式美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具体表述如下。

1.艺术设计中的功能美。这主要是指人类在长期的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定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能力,他们对于美的创造和追求,从简单到复杂,在整个造物过程中体现了人们对于产品的实用性需求。他们在进行艺术设计的时候,最初是出于实际使用的需求,从原来无目的的造物到后来有意识的选择,从改造到制造,都经历了一个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这些过程集中体现了艺术设计中的功能美。一般来说,艺术设计的功能美主要是产生于人们对产品的预定功能需求,一旦顺利地实现了,就证明了该艺术设计的目的性与规律性实现了完美的融合。当人们在使用该产品的时候,就获得了应有的功能,从而满足了人们对于这些产品的使用需求。因此,我们说,艺术设计的功能美具有鲜明的功利性特征,它是在人们对物品的使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在满足人们使用需求的同时,让人们感到了愉悦和满足。从本质上来讲,艺术设计的功能美是人类造物活动中目的性与规律性的完美统一,是人类根据一定的自然规律对物品进行改造和创造的结果。

2.艺术设计中的形式美。如果说艺术设计的功能美是外在表现的话,那么,形式美就是对功能美的抽象化表达,它是将具体的物品进行抽象和提炼的审美体验,是人类创造的物品的自然属性和组合规律的集中反映。这些形式美不仅包含了实际的内容,还暗含着丰富的观念。从本质上来说,艺术设计的形式美超越了一定的设计内容,且保留了形式本身所具有的审美意蕴与性格特征。我们这里所提及的艺术设计中的形式美,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构图形式,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组成的美的形式,主要包含了造型、色彩、艺术技巧,三者缺一不可,共同调和而成了艺术设计中的形式美。这些形式美越突出,所设计出的产品就越鲜明。它主要取决于设计事物的本质属性,而非量的大小,其对于艺术设计来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事实上,艺术设计中的形式美首先体现为自然美,但是,自然美只是美的低级阶段,而艺术设计的形式美最终则要通过艺术技巧展现出来,属于一种更高层次的美。它是在一定的美的法则的指引下,所实现的设计产品与设计形式之间的完美统一。它可以通过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来表达一定的设计内容,是对功能美的艺术再现。

篇(10)

现代展示设计一般以观众的直接审美体验来观赏一定的陈列展示作品,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都有一些美感乃至美学问题的产生。信息技术在现在更多地就是交流传递方式的改变,所以造成了人们交流方式的变革。当今许多艺术家把交流作为自己工作的目的,声称自己是交流艺术家,然而“交流美学”这种美学的媒体其实是“非物质”的,它大多来源于无法触摸的信息技术资料。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这种信息的电子信号也自然留下了无形无迹的轨迹。一些交流艺术家通过他们的实践、思想,创造出建立在信息交流基础上的艺术。所以,展示设计就是结合一些当下最新的多媒体技术运用空间和审美互动达到作品和观众之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20世纪以后,人们开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自己的身体,人作为主体在如今的社会是一种身体至上的时代。美国社会学家布莱恩•特纳对身体问题进行一定研究,明确指出在如今当代社会中的身体已经成为了社会中的最首要领域。在现代艺术领域中,身体既是主题也是媒介,通过身体的一种呈现与表达更能反映出一定的问题。在展示设计的场域中,身体体验也越来越成为考虑的重要性因素。现代的展示设计,特别是多媒体展示设计在展示方式上尤其重视观众的身体体验。在传统的展示设计中,绘画和雕塑作品作为装饰陈设成为收集和展示,收藏者通常是拥有一定权力的皇室、贵族等,身体体验的新奇方式没有出现在艺术的展示空间中,但在现代展示设计中,展品根据一定的分类形式等展示权力机制进行重新布置,观众在一定展示空间的“规导”下进行参观。展品大多以静态的陈列方式为主,具有身体体验式的方式在现代展示设计中没有太多呈现,而在现当代艺术的艺术展馆中,以身体作为交互媒介,通过更多利用观众的感官作用已然成为一种流行,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甚至神经大脑都与作品直接对话,产生一定的交流与互动。一些展馆中的影像展现运用一些互动技术,增加趣味性的同时,观众不再是被动的观看者,而成了点评作品思考作品的关键因素,无形之中已直接成为作品的一部分,打破了传统的静态展现方式的形态。这种让展品与观众产生互动的展出形式如今已成为展示设计发展的新趋势,推动了艺术展馆的发展。这样也产生了观众对于作品的一种审美体验,人这时变成了主体,由人来理解并界定作品的含义及其所传达出来的思想,这就产生了一种直接的经验,一种瞬间的直觉,在瞬间的直觉中这种互动的身体体验展示设计方式就产生出了一个意向世界,一个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美感是与人这个主体及其所散发出来的思想紧密相联的,脱离了这种互动感就达不到一种美感的意境表达。这种体验的意象世界就是一种美,而以往传统的单纯性认识则追求一种抽象的概念体系,那是没有色彩的。

1.2艺术美

艺术美学中还有一个特征是来自于作品所散发出来的艺术美。说到艺术美,还应该谈到一个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的问题,有材料层,形式层和意蕴层,这三层关系不可或缺。设计形态作为一种视觉语言表现形式,通过图片、色彩、影像等形式带给观众视觉上的享受,材料所带给人们的感受是最直接的,观众可以近距离观察或者触摸到艺术作品的材料表现,这是许多设计领域所共同关注的一个表现形式,尤其是展示设计活动方面。不同的材料会给人不同的感觉。不一定贵的材料能带给人们最好最直接的感知,理解挖掘并创新材料中所散发的特质并很好地运用这个材料才是最关键的。材料现在正在从物质向精神转变,在表现一定艺术作品的同时要特别注意材料在作品中内涵的表现。展示设计中每个部分的完成和制作,从软件设计到布置陈列,无一离不开材料的考量,既要符合人类的审美需要,又要达到艺术美和环境的融合。在作品中,任何一种材料所要表达的意义也是不同的,对于意象世界的生成又是有影响的。例如大理石给人一种坚硬而又沉重粗糙的质料感,这种质料感带着朦胧的情感色彩,使意象充满一种“韵味”,相比之下,木质的感觉会更加具有亲切感,木头的触感和气味使人沉浸在作品带给人的一种气韵当中,就是这样的材料质感,一种氛围才能融入美感中带给我们享受。

1.3新技术的互动表现

随着科技的进步,设计师已经不能满足于陈旧的艺术表现材料,他们运用他们的创造力头脑,创造出许多不同的表现方式,丰富了艺术作品的表现力。新技术结合新材料的使用已经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产生,时代已经阻止不了新科技的应用,新技术的运用不仅产生于展品上,更体现在如何运用先进的技术更好地变现为艺术作品,抓住观众的视线,增强他们的用户体验感。展示设计中所表现的主题场景运用新科技的创新可以给主题表达带来意外的收获。观众在这些新科技的体验中能感受到自我的存在,所以不能忽视新科技手段在展示设计的重要地位。然后,我们还要通过在新技术的基础上加上些环保设计,新材料结合新技术的表现手段在最近的展览包括上海世博会中都有所体现,这些表现方式的创新可以带给人们一定的新奇感和趣味性。通过这种新技术的表现结合新材料的使用,可以激发艺术作品美感形式的表达,韵律、色调、质感、线条以及具有立体感的效果可以完美展现。在艺术作品的展示中,正是这些结构、平衡、秩序等表现形式的美感感染了我们。对于展示活动的发展起到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观众、参展商等等。以一种“互动”的关系可以将他们有效地连接在一起。通过良好的沟通、互动能够促进人与展品之间的关联性,从而保证展品活动的顺利进行,在多种“互动”表现形式下,很多相关的、相互影响关系网随之产生。以人的需求为基点,设计出满足人们使用需求的物品,这才是真正体现设计“以人为本”的表现。人性化的展示设计是将人体尺度以及习惯作为设计要考虑的重要指标,像互动展品的设计就必须要为与这个展品产生互动的群体考虑,如人的生理到心理的种种因素,特别是人体的尺寸、行为习惯、思维能力等,从某种程度上看,这也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传达方式。良好的空间艺术形态,更加注重人性化,展品在一定程度上从情感等角度更能和观众产生共鸣,令观众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观看艺术作品。例如:在展示空间以及展品的形式表现中要充分考虑到人体尺寸情况,避免设计的不合理所带来的不舒适感,另外展品的摆放高度也要考虑到观众的平均身高以及视觉习惯,当然展示空间中的视觉标识系统也要做到一定的合理体现,其安装高度和安装方式要杜绝可能会发生的安全隐患,休息空间中设计的座椅设施和互动娱乐设备要结合使用群体的各方面考虑因素,这就要求其形态设计要考虑到受众的身高、背部曲线等生理因素,通过关注这些人性化的细节表现,展示设计在各方面变得更为合理,设计的展品以及构建的空间氛围环境更能满足观众们的生理、心理和情感上的需求。观众在观看展示空间的同时,对展示环境、展品的陈列、展品的相关色彩信息感受与生活中的认识过程是一样的,情感是联系展示设计中人与展品情感的纽带。在如此信息发展迅猛的时代,人们的需求已经逐渐提高,他们更多的会关心能否得到情感上的呵护与重视,在展示设计中空间的设计过程来说,就是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把观众作为设计的基点重点。通过互动参与的展示形式,特别像2010年上海世博会一样,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中最具特色的动态卷轴影像清明上河图,通过互动的科技技术结合传统的元素设计,展示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与观众达到了一种心灵上的碰撞,一种感情上的交流,这样可以调动观众更高的观展热情,也能高效并最大程度上完成展示信息的传达,使展示的形式和内容更有特色,形式与内容的完美呈现才能达到美学的一种感受,从而给观众留下深刻且回味绵长的体验印象。这种人和作品之间的互动,使得作品具有了一种情感表达,经过人对于作品的直接观看和理解思考,不断地体验和阐释油然而生,作品的意蕴和内涵,它的形式美、艺术美、材料美、体验美等审美思维也就不断地被新的层次所揭示和照亮,这种种美学美感的体验过程,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美的不断生成过程。并且,每个观众的感知和对作品的理解又是不同的,观众进入到作品所带给人的意境中去,这样的一种作品和人本身的情感交流,所产生的不同的理解和思考又会给作品带来不一样的意义,不同的认识起点产生不同的认知结果,一种美的无限延续性由此产生。

上一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案例 下一篇: 常见的食品安全问题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