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0 10:15:0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社会责任的管理体系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2008年国务院国资委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要求国有企业“把履行社会责任纳入公司治理,融入企业发展战略,落实到生产经营各个环节。明确归口管理部门,建立健全工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统计和考核体系”。我国的国有企业作为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率先垂范,是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也是树立企业良好形象、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因此,以“统筹兼顾综合利益”为目标,建立切实可行的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保障机制,是企业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财务管理中“构建社会责任成本管理体系”是确保该项工作能够落实到经营活动中的重要途径。
一、构建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管理体系的意义
(一)由国有企业所处社会环境决定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要求国有企业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担负社会责任成本。传统的财务成本管理体系主要围绕经济目标设置,以效益为核心。这与国有企业目标是在兼顾社会目标的前提下注重经济目标的发展趋势不相符。社会责任成本管理体系从社会的角度体现国有企业所取得的各方面的效益,特别是从社会责任的成本和社会责任的效益对比中确定其社会净贡献,避免了传统财务管理只从经济过程本身来反映其经济效益的弊端。因此,国有企业急需构建社会责任成本管理体系。
(二)国有企业实现企业目标的需要
从一般企业的角度来说,其首要目标是追求经济利益,社会责任则是在企业目标实现的过程中衍生出来的,其社会责任成本是经营成本的衍生成本。而国有企业,因其“国有”的天然属性,承担着企业和政府的双重职能(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它的社会责任是由国有企业的本质决定的,其社会责任成本是经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的目标不仅是尽可能地赚取最大和润,更注重社会目标和政府的目标。社会责任成本投资所追求的营利,最终是为了谋求公益,以使国有企业的社会目标得以体现,因此构建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管理体系已势在必行。
(三)国有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当前,企业社会责任已成为衡量企业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只有“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企业,才能在自身发展中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有企业有能力且愿意承担的社会责任。通过构建社会责任成本管理体系反映有关社会责任的成本信息,可以提高企业的社会地位,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将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因此,建立社会责任成本管理体系,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投入情况,既是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国有企业本身发展的需要。
(四)国有企业全球化的必然选择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选择国际化发展战略。以SA8000为代表的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标准是对企业经营管理所要履行的基本社会责任的规范。社会责任成本标准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国有企业特别是出口加工企业,要走向世界,在国际大融合的潮流中,为拓宽生存空间,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很好地履行其社会责任,做好社会责任成本的管理。借助国际标准的实施,加快我国国有企业并最终在全国所有企业中实施社会责任成本管理体系,必将促进我国企业全球化的进程。
二、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
传统的企业社会责任成本划分方法侧重于两方面,即企业的法律责任成本和环保责任成本,这种方法是为国家对企业的宏观管理工作而服务的,忽视了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不利于调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作为改制后的国有企业,已经经历了从单纯的放权让利向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转变,基本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成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因此社会责任成本管理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国有企业为核心和使用者。
(一)客观性
社会责任成本管理体系运用的目的在于使各社会责任相关者客观地了解企业。具体包括以下方面:具有全局观念,加强对影响社会整体利益的不可控因素的预测分析;考虑内部与外部因素的影响作用;充分考虑各成本指标之间的关联度,保证体系内容全面。
(二)战略性
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是以分阶段的行动目标的实现为基础的。具体包括以下方面:指标体系的设计应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指标体系的设计应与时俱进,而应根据企业经营目标的变化做出灵活的调整。
(三)创新性
当代企业的创新带动社会经济的进步,创新能力的贡献是社会责任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以下方面:产品创新,包括功能创新、结构创新等;技术创新,包括技术引进,技术升级、技术研发等;经营管理方法创新,包括管理机制创新、管理体制创新等。
(四)相关性
随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日益受到重视,其经济作用必然影响到企业经营内部各因素和环节,并发生深刻影响。为此,只有将社会责任成本管理工作融入企业战略经营管理和绩效管理的全过程。才能有助于国有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
三、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管理体系的构建方法
根据履行社会责任内容不同可以将社会责任初步划分为4类,即社会经济责任成本、社会法律责任成本、社会生态责任成本和社会伦理责任成本。同时这4类成本又因为各自具有不同领域、不同含义、不同计算分析方法的管理子体系,构成典型的3级结构模型(见图1)。
(一)社会经济责任成本
企业社会经济责任成本主要是指企业为履行传统的、基本的经济责任而付出的成本。包括对投资者经济责任成本、对债权人经济责任成本、对政府的经济责任成本和对经营者的经济责任成本。
1、企业对投资者的经济责任主要是指为保证企业出资人或投资者在获利的同时使注入资本保值增值的责任。
2、对债权人的经济责任主要是指在债权人产权存在于企业的前提下,企业所承担的保证债权人产权权利得以实现的法定义务。
3、企业对政府的经济责任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政府及社会所做出的法定或自愿的责任及贡献,可以分为社会经济指标和经济信誉指标。
4、对经营者的经济责任指企业在经营
过程中对经营者经营目标产生影响的责任及贡献。在成本管理中主要体现为以下指标:总资产报酬率、社会贡献率、科技进步贡献率、百元销售收入成本费用等指标。
(二)社会法律责任成本
法律责任成本指企业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照章纳税和承担政府规定的其他责任义务成本,并包括接受政府的干预和监督,不得逃税、偷税、漏税和非法避税以及职工的福利、安全、教育等方面承担义务成本。在成本管理中主要体现为以下指标:小时工资率、工资支付率、法定福利支付率、社保提取率、社保支付率、资产纳税率、税款上缴率。
(三)社会生态责任成本
社会生态责任成本指企业一方面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合理利用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另一方面要承担治理由公司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相关成本。在成本管理中主要体现为以下指标:单位收入材料消耗量、材料报废率、单位收入耗能量、单位收入耗水量、单位收入排废量、环保投资率、环境治理投资、环保投资率。
(四)社会伦理责任成本
社会伦理责任成本指企业在自身社会形象、维护社会稳定、支持社会慈善事业和其他公益事业等方面的社会责任成本。
1、职工工作方面在成本管理中主要体现为职工人均年教育经费、单位职工利润、单位职工利润增长率、职工工资增长率、就业贡献率、职工劳动生产率、退伍军人用工率。
2、企业形象在成本管理中主要体现为企业各类捐款、捐赠收入比率、计划整体完成率。
值得说明的是,以上是根据社会责任成本的开支范围构建的社会责任成本管理体系,如果按社会责任成本的用途划分,还可以划分为社会责任预防成本和社会责任损失成本。其中,社会责任预防成本是指企业在政策指导下主动承当的社会责任成本。包括为预防和避免生产经营行为对社会或环境造成损害而采取相应措施发生的支出,包括职工环境保护教育费、环保资产投入等成本。社会责任损失成本是指企业因没有采取预防措施或虽已采取预防措施,但因措施不力或失败而对社会或环境造成污染或损害后,因采取补救治理措施而发生的支出,包含受害人损害补偿的支出以及环境赔偿金及罚款。通常情况下,社会责任预防成本高于社会责任损失成本。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人才吸纳
1.人员招募
在人员招募中融入企业社会责任成为必要。企业在录用员工时不应有性别歧视,特殊岗位除外。企业不得以女雇员休产假为由将其辞退,而应该遵循我国《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对女员工予以特殊的补贴,尤其是在妊娠期间,给予特别的照顾。对于女性雇员在家庭方面存在的困难,应及时与其沟通,尽可能根据需要为女性员工提供弹性的工作机会、设计职位、提供灵活的福利计划。然而性别歧视并不单指女性歧视问题,男性员工在某些岗位(如服务员、教师、幼儿园辅导员、前台客服)也不占优势,尽管企业不会在招聘简章中明确提到性别问题,但在实际面试过程中会隐含软性条款或潜在约束,以各种理由将男性求职者拒之门外,在这种情况下,人力资源部门的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提高人力资源部门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观念是处理该问题的关键。
2.雇员的测试和甄选
企业社会责任是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仅包含了企业应该履行的法律责任、经济责任,还包括道德责任,道德责任的外延十分广阔,其中一个引人瞩目的主题便是人权。因此,企业考察雇员能力时,往往忽略了人权这一重要责任。在招聘和录用时任人唯贤,在尊重员工尊严的同时,努力为其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企业在甄选和测试雇员时,应该注意保护雇员的隐私,同时还应尊重其人格尊严。
3.人员面试与体检
面试是最直接、最真实了解潜在雇员各方面特质的一个有效途径,几乎所有的企业,尤其是对高管人员的招聘,都会安排各种各样的面试,包括结构化面试、非定向面试、情景面试等等。面试的提问技巧以及提问内容十分重要,企业在面试时应避免问及应聘者隐私等问题和带有人格蔑视的问题。
多数企业在新职员入职之前都要求参加体检,一方面保证受聘人员身体健康,不会造成重大疾病的传播,这是对全体员工健康安全负责的表现,另一方面考察员工的身体胜任能力,对具有潜在发病可能性的员工及时通知其治疗,避免企业未来的损失。稍具规模的企业都会要求员工或统一组织员工到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体检。
二、企业社会责任与人才保留
企业保留人才的能力既反映了企业目前的配置状况,也反映了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所谓保留人才的能力,换角度说即是员工留在企业继续效力的意愿强弱。决定企业保留人才能力的因素很多,如薪资水平、福利水平、绩效评价方式、企业文化、工作条件等,但与人力资源管理直接有关的是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和劳资关系。
1.绩效管理
企业绩效管理是指企业对影响雇员绩效的各项因素进行管理,这些因素包括目标制定、雇员甄选和配置、绩效评价、薪酬、培训以及雇员的职业生涯规划等。诸多因素构成了企业对于员工的责任,但绩效管理中最有效果的部分应该是绩效评价,构建一个合乎企业规模、产业特点的绩效评价体系是企业履行员工责任的关键。这是因为绩效评价一方面能够督促组织各个部门加强对员工绩效的管理,另一方面能够激励员工做好本职。有效的绩效管理不仅能够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全方位实现,而且有助于企业形成积极上进的工作氛围,保持企业健康发展的活力。
2.薪酬管理
每一个为企业效力的员工都有权利凭借自己的付出获得相应的薪水、福利、补贴、奖金等,这既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重要的社会责任。合理的薪酬管理体系不仅能够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督促员工以端正的工作态度尽职尽责,还能够协助调整企业发展步调,加快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薪酬管理包含三项重要的子项目,一是基本薪资的确定和执行;二是激励计划;三是福利和服务。
首先,确定员工的基本薪资水平应该有一套具体可行的实施办法,这种实施办法应该在应聘者受聘之前就已形成,以工作经验、教育背景、职位等级作为硬性指标,个人能力、性格、工作态度等作为软性指标。负责任的企业往往会将薪资调查、职位评价、薪资等级定价作为重点工作事项,尤其是在薪资等级定价时,对管理人员的薪资水平要十分慎重,较大的等级差异通常使普通员工感到权利未受保护或者努力未受肯定,这种心态对于企业的发展后劲会有很大制约。
其次,激励计划是企业履行员工责任必不可少的催化剂。激励计划根据涉及员工数量的不同分为个人奖励计划和群体奖励计划,顾名思义,个人奖励计划是针对个别员工在工作绩效上取得重大进展而设立的奖励计划,这种奖励计划常常以加薪、旅游、奖金等形式体现,对员工的激励作用比较明显,但也常伴有负面影响。群体奖励计划则是指当群体或者团队达到某一预先设定的绩效目标时,向所有群体成员发放的奖励性报酬,这种报酬有时与利润挂钩,有时与市场份额挂钩,有的时候还与企业战略目标挂钩,这种奖励覆盖面广且有助于促进团队合作。
再次,福利和服务。福利如带薪休假和节假日休息、病假、生育假、家庭和医疗休假、遣散费、补充性失业福利、保险福利(工伤保险、住院保险、健康保险、伤残保险、人寿保险)、退休福利(社会保障、养老金)。除了福利之外,员工服务也是企业必须重视的社会责任,员工服务门类众多,包括个人服务(如法律咨询、职业生涯咨询等),与工作有关的服务(如托管子女等),还有教育津贴以及高层管理人员的特殊福利(如专用轿车、专机等),国有企业在履行员工福利和员工服务社会责任方面要明显优于民营企业,多数中小民营企业把上述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位限制在管理层中,也就是说只有少数高层管理人员能够享受到上述福利和服务,而底层员工的处境依然艰难。
3.劳资关系和雇员保障
劳资关系涉及两个核心的利益持有者——劳方和资方,劳方常以工会代表或职工代表的形式对其意愿加以表述,并作为员工的“利益代言人”与资方进行谈判;而资方常以企业所有者、雇主、主要股东为代表,努力维护资方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当劳资关系发生冲突时,劳资双方的集体谈判便成为解决矛盾的主要手段,这种谈判需建立在平等、公平、公开、透明的基础上,资方需保证员工代表或工会能够获知其理应获知的全部有关谈判的信息,同时,不得干涉员工代表的选举活动,但现实情况往往与之相反,工会代表有时由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根据其利益倾向和个人好恶,指定特定员工作为劳方代表,这些代表常常披着劳方的外衣却为资方办事,使劳动者的权利无法得到保障,这是严重违反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表现。
纵观企业竞争方式演变的轨迹,不难发现,竞争的焦点正不断从价格竞争向非价格竞争转移、从产品本身向产品以外延伸。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企业社会责任正逐渐成为企业竞争优势新的增长点,从而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关注和重视。
市场竞争主导方式的演变及趋势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的主导方式也在沿着“价格竞争—产品竞争—服务竞争—关系竞争”的轨迹发生转移。
(一)价格竞争
价格竞争是依靠低廉的价格或灵活的定价与其他企业展开竞争,获取竞争优势。在早期的市场竞争中,生产力水平低,产品同质性强,消费者对产品价格关注,其个性化需求还未得到显现,因此,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集中在产品的价格上,价格竞争成为市场竞争的主导方式。然而,这是一种易为竞争对手所仿效的竞争方式;而且,太低的价格导致质量下降、顾客流失;随着消费者购买力的提升,其所关注的利益也不再局限于产品价格。因此,价格竞争逐渐为其他非价格竞争手段所取代。而今虽然灵活的价格策略仍然是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且虽然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价格战还时有发生,但价格竞争已不再是市场竞争的主导方式。
(二)产品竞争
产品竞争是通过产品的差异化与其他企业进行竞争,获得竞争优势。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竞争方式的转变首先体现为从同质产品的价格竞争转向产品差异化竞争。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产品差异化创新提供了条件,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带来了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从而驱使企业不断在产品差异化方面进行创新。产品的差异化导致了市场的细分化,企业通过发现并占领一些细分市场,在满足顾客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同时,也获得了较单纯的价格竞争更大的利润空间。因而,这种以差异化为基础的产品竞争越来越受到更多企业的青睐,从而取代了价格竞争而一度成为市场竞争的主导方式,而且至今仍然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主要方式之一。
(三)服务竞争
服务竞争是通过向顾客提品以外的一系列附加服务而与其他企业进行竞争,获取竞争优势。随着产品差异化竞争的日趋激烈,“创新—仿效—创新”的循环周而复始,而且循环周期逐渐缩短。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差异化创新必然从产品本身向产品以外延伸,服务竞争成为继产品竞争之后企业竞争的又一重要手段。根据顾客需求差异设计、提供区别于竞争对手的优质服务,成为现代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服务竞争已取代了产品竞争而成为当前市场竞争的主导方式。
(四)关系竞争
关系竞争是通过与利益相关者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关系,构建竞争优势。随着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和升级,产品及服务的差异化程度越来越小,一些企业开始从产品及服务以外寻求新的差异。通过与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的关系,企业可以更好地获得顾客的信任和忠诚,可以增强企业及其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建立良好的产品形象和企业形象,提升品牌价值,可以建立有利的内外部竞争环境,而且可以减少交易成本,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通过建立良好的关系网,使得竞争不再是在企业之间进行,而是在网络之间进行,一个建立了更好的关系网的企业将比竞争对手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目前这一竞争方式已初现端倪,而且可以断定,它必将成为未来市场竞争的主导方式。
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新增长点
从企业竞争方式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关系竞争将逐步成为市场竞争的主导形式,良好的关系网正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为此,企业越来越重视与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在此过程中,企业社会责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Oliver Sheldon于1924年提出,其后,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和争论一直不休,到20世纪90年代,众多学者和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趋于认同和支持。但目前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还没有统一的表述,国内学者比较认可的是卢代富的观点,即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公益的义务,也就是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也要兼顾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们营利或赚钱作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这些社会利益应该包括雇员利益、消费者利益、债权人利益、中小竞争者利益、当地社会利益、环境利益、社会弱者利益及整个社会利益等内容。
尽管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必要性的争论至今还未停止,但通过分析国内外众多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获得商业上成功的实践可以看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以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销售额和市场份额的增长;品牌定位得到巩固;企业形象和影响力得到提升;吸引、激励和保留员工的能力得到提高;运营成本降低;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增大。企业社会责任在全球的实践证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利润的增长并不矛盾。
事实上,企业社会责任可以转化为企业的竞争力:其一,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优化生存环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使其免受政府部门、公益团体、社会公众的谴责、惩罚与限制,使决策和经营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而且还可能因此受到政府的奖励享受优惠政策等。其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可以改善公众形象,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增强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度,吸引消费者,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广阔的市场。其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跨越国际壁垒。当前,在国际上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对一流企业“高标准、严要求”的公认指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将有助于企业获得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减少社会责任运动的冲击,提升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其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吸引人才。经常参与到社会责任事业中的企业更具知名度,当然也就更易招聘到并留住优秀人才。其五,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提升财务业绩,因为有责任感的企业永远是投资者青睐的目标。
提升企业社会责任竞争力的策略建议
众多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表明,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竞争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当前,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企业要跟上国际社会发展的节奏,必须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及早做出应对策略。
(一)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企业必须提高对履行社会责任必要性的认识,增强承担社会责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充分认识到,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不仅是企业的义务,而且对企业竞争力具有潜在的和长期的影响,切不可把企业盈利与企业社会责任对立起来,忽视或故意逃避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要认识到企业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企业必须与社会环境系统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社会大系统是企业利益的来源,是企业的生长环境,企业需要从社会环境中汲取营养,同时也必须反哺社会,在推动社会进步、关心环境和生态、维护市场秩序、扶助弱势群体、参与社区发展、保障员工权益、解决就业等方面承担一定的义务,企业只有与社会形成和谐互动的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要从社会整体的角度和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审视企业目标,不仅要考虑股东的利益,还必须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把社会责任主动纳入企业目标体系。要从关注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和增强持续竞争优势的角度看待企业社会责任,眼光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本身眼前的利益,还应该考虑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关系,以谋求长久的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的永续发展。
(二)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战略
企业必须在综合分析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社会责任战略,通过社会责任战略管理活动,将履行社会责任落到实处并转化为企业实实在在的竞争力。首先,要做好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定位。能力和优势源自于对资源的有效利用,源自于区别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因此,企业必须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内部资源及所关注的重点,进行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定位。其次,要制定并实施社会责任战略计划。通过调研,列出各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和需求,据此规划企业社会责任的远景和目标,制定短期和长期战略,根据战略制定行动方案并组织实施。再次,要做好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实施效果的反馈和评价。要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报告体系,加强战略执行过程的跟踪管理,用恰当的评价标准、科学的评价方法来衡量战略实施效果,如果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要通过战略控制来进行适当调整。
(三)培育企业社会责任文化
要提升企业社会责任竞争力,必须培育优秀的企业社会责任文化。为此,企业必须从自身长久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目标出发,考虑本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提炼出适合本企业的经营理念,建设有特色的企业文化。要以企业社会责任为切入点,将承担社会责任视为自身发展的一种内在需要,将社会责任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和各项活动中,使其成为企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企业的一种主导价值观。要围绕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核心理念来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文化体系,指引、约束、激励企业的每一位员工将企业社会责任付诸实践,并形成为制度守则、贯穿于行为举止、养成为习惯风气、内化为精神信念、彰显为形象特色。
(四)优化企业社会责任关系
要有效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并将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竞争力,企业必须加强与各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妥善协调各方关系。要处理好与投资者的关系,在不损害其他相关者利益的前提下,保障投资者的收益权,促进资产保值增值,为投资者提供较高的回报;要处理好与内部员工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关心、理解、尊重员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切实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和正当利益,在不损害其他相关者利益的情况下努力实现员工自身价值的最大化;要处理好与消费者的关系,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满足消费者需求,保护消费者权益;要处理好与供应商、经销商、竞争者的关系,合作共赢,诚信经营,公平竞争,恪守商业道德,维护市场秩序;要处理好与社区、政府的关系,优化发展环境,依法经营、照章纳税、发展生产、促进就业、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积极参与和支持社区建设与公益事业,关心弱势群体,关注慈善事业;要处理好与舆论媒体、行业协会及其他社会团体的关系,自觉接受社会公众的广泛监督,全力打造、宣传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提高知名度、美誉度,增强企业社会责任竞争力。
参考文献
一般而言,建立SA8000的步骤,有领导决策与准备、初始评审体系、策划与设计、体系文件的编写、体系试运行、内部审核及管理评审等七个步骤。
特别指出的是,这七个步骤并没有明显的界限与区分,申请认证的企业应紧紧围绕如何更加有效地建立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实际需要进行相应调整。认证申请企业既可以自行组织内部专业人员来进行各项工作,也可以聘请经验丰富又有专业人士的咨询机构协助完成。由于建设SA8000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工程,为了少走弯路并节省时间,国际上的企业一般都会委托有名望又跟认证机构关系较紧密的咨询机构包装完成。
申请认证企业的领导决策与建立SA8000准备工作
首先,由于要在企业建立SA8000就必然会涉及到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各个层面和各个方面,所以公司最高管理者公开作出愿意提供足够的资源来建立、实施和维持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确保持续改进社会责任表现的承诺是最关键的。这样,企业的相关部门的领导才能围绕建立SA8000而相互间进行协调。
其次,企业最高管理者还应任命企业的高层经理担任管理代表,并授权其组建SA8000工作组。工作组成员要广泛来自企业的各个部门,如采购、生产、销售、安全、人事、行政、会计等部门的管理人员。工作组成员在开展工作前应接受有关劳动法规、职业安全卫生法规和标准以及SA8000标准方面的培训,充分了解标准、法律和法规的要求,积极地向全体员工进行有关社会责任的宣传,全面动员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和广泛支持。还要协助推选出工人代表,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再次,管理代表在企业最高管理者的授权下,独立开展工作,编写建立SA80000的工作计划和经费预算方案并报最高管理者批准实施。工作计划的内容应涵盖工作的具体内容及其明细表、人员分工与责任、工作时间表、各部门的配合计划和资源调配等各个方面。经费预算方案的主要费用包括:1.用于初始评审,以及可能需要的咨询服务和培训所需要的费用;2.可能需要采取补救行动的费用;3.第三方审核及定期监督审核的费用。
SA8000初始评审
SA8000认证的要求并没有规定申请认证企业一定要进行初始评审,但由于初始评审在建立管理体系的工作中是基础,是收集资料、发现问题、改善政策和建立管理体系的关键,决定着其他方面的工作的方向,因此申请认证企业一般都乐意选择这一步骤。至于怎么开展初始评审?是进行深度的还是简单的工作就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定了,各个企业绝不相同。
初始评审小组可由企业的内部人员、外部专家或双方共同组成,这将取决于专业人员的素质、初始评审范围、复杂程度等因素。开始初始评审前,要对小组成员安排适当的培训、集体研究和讨论,使大家都了解初始评审的目的、方法和作用,并统一步骤,减少不必要的分歧。同时还要制定初始评审计划,确定初审目标和工作内容、人员分工和责任、工作时间表和培训计划,确定内部和外部信息来源,准备各种面谈提纲和现场检查表,准备法律法规清单。
一般而言,初始评审的具体内容包括如下9项:
1. 明确适合于企业的法律法规和企业签署实施的其他规章;
2. 明确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社会责任因素,鉴别出其中的重大社会责任因素;
3.评估现有企业的社会责任组织机构、职责范围以及现有管理制度的效能;
4.评估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与相关的内部准则、外部标准的符合程度;
5.评估企业现有的社会责任制度、程序和措施的适用程度;
6.评估企业现有的采购政策和供应商控制程序的适用程度;
7.调查和分析过去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情况及反馈信息;
8.调查和分析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和要求;
9.调查和分析市场压力和市场机遇。
在进行完现场评审和资料收集后,应当全面地整理、分析和归纳初始评审所获取的所有信息资料,并撰写初始评审报告,其主要内容应包括:评审目的、范围和企业情况;背景资料及其评价,包括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产品和服务、客户和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存在的问题、现有管理体系及其效率;背景资料评估,包括重大缺陷和潜在的风险及其适用法律法规评价;发现的问题及其潜在的动态;建立和改善社会责任政策和管理体系的建议;重大社会责任因素的优先次序及其优先采取的行动。
建立SA8000的策划与设计
根据初始评审的结果,结合企业现有客观的实际情况,开始进行建立SA8000的策划和设计。主要包括四个环节,即确定社会责任政策、制定社会责任目标和指标、制定社会责任管理方案和根据需要调整组织结构。
1、 制定社会责任政策
参照SA8000文本的具体要求,社会责任政策应包括:遵守社会责任标准的承诺;遵守法律法规和相关规章的承诺;不断改进措施的承诺;向企业内部员工公开;向外部公众公开;形成书面文件。
起草社会责任政策时应充分考虑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现状、适用的法律法规、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企业的发展目标等。政策中的目标应真实可信,体现企业的实际需要和能力。对拟定的政策草案应予以评审,一经确定,由企业最高管理者签署后,即向全体员工传达并付诸实施。政策文本应该方便被公众获取。
2、 制定社会责任管理目标和指标
社会责任目标是企业依据其社会责任政策制定的所要实现的总体目的,而指标则来自社会责任目标,是对目标的细化和分解,指标可以是公司整体的,也可以是局部的或部门的。制定社会责任目标和指标的依据是企业社会责任政策、重大社会责任因素及其优先次序、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人员素质等。它应满足社会责任政策的要求,并充分考虑影响企业整体运行的其他重要因素。
3、制定社会责任管理方案
社会责任管理方案是实现社会责任管理目标和指标的行动计划,是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成功的关键之所在。
管理方案主要包括:规定实现目标和指标的方法、时间表和财务预算;规定方案实施各个环节的负责部门和人员;按优先次序确定实施措施,同时应考虑将管理方案与公司现有的运行管理体系协调和统一。
4、 明确社会责任组织结构职责
社会责任组织结构主要包括四个主要要素:稳定的组织结构图、清晰的工作职责描述、明确的汇报途径和程序,以及具体的行动规范和任务指标。
在划分职责时,应充分考虑初始评审确定的社会责任问题及负责部门,考虑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以避免职能的重复或出现空档。与此同时,还应授予相应的权力,提供相应资源保障,确保有效地履行职责。
建立SA8000的文件编写
建立SA8000的文件编写工作包括:管理手册的编写;程序文件的编写;作业文件的编写三大部分。
由于SA8000文件的多层次性,在编写体系文件时要把握五个基本要求:系统性;权威性;见证性;适用性;符合性。
SA8000文件的编写步骤一般如下:
1. 根据企业的需要,开展初始评审,识别社会责任因素及重大社会责任因素,制订重大社会责任因素清单,编写社会责任初始评审报告;
2. 根据社会责任政策、重大社会责任因素及技术经济可行性,确定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
3. 根据SA8000标准要求编写程序,包括:(1)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获取和更新程序;(2)管理评审程序;(3)员工培训程序;(4)对内对外沟通程序;(5)文件记录管理程序;(6)应急反应与准备程序;(7)运行监督程序;(8)不符合事项、补救及纠正行动管理程序;(9)内部审核程序;(10)童工救济行动程序;(11)童工和未成年工教育程序;(12)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程序;(13)危害识别、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程序;(14)供应商、分包商和分供商控制程序。
4. 策划运行控制程序和作业指导书;
5. 将上述各程序规定的部门职能补充完善后,提炼汇编到管理手册相应的条款中;
6. 将上述各程序规定的主要内容,提炼汇编到管理手册对应的项目中;
7. 最后编写没有程序支持的管理手册中的项目。
SA8000的运行测试
SA8000文件编写完成并经批准生效后,便进入运行测试阶段,其目的在于在实践中检验体系的充分性、适用性和有效性。其内容主要包括:
1. SA8000的知识培训
公司高层经理应着重掌握SA8000的原理、原则、功能以及控制的方法,部门经理应掌握本部门体系要素的主要工作内容,一般员工应着重掌握体系文件中涉及各自岗位的操作标准、规定和程序,以及标准和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
2. 完善企业内外沟通机制
SA8000鼓励企业与内部员工和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沟通,当员工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对社会责任表现提出质疑时,企业应及时调查、处理并作出回复。SA8000对这方面要求很重视,这将有利于确保体系有效而成功的运行,确保标准各要素构成一个完整的、动态的、开放的、持续改进的管理体系。
3. 社会责任文件记录管理
SA8000运行过程中有许多信息需要记录和保存,记录文件是维护体系运行的信息资源,是最高管理层进行评审的重要依据,也是第三方审核机构重点关注的方面。所以SA8000要求保持企业的记录,证明企业符合体系的要求。
4. SA8000的运行与紧急反应
一个企业的SA8000一旦进入运行阶段,企业各项工作就要符合体系的要求。SA8000要求企业应该在SA8000执行过程中对出现的任何意外和紧急情况,如火灾、洪水或重大伤亡事故,及时制定相关的紧急反应措施,并定期进行测试和演习,确保随时可以启动应变措施,保证紧急措施的有效性。
5、SA8000的运行监督
SA8000的运行具有持续性的重要特征,其持续性要求按管理体系中的程序规定的频率和方法,对社会责任目标和指标的实施程度,对可能具有重大社会责任影响的过程与活动进行定期监督,一旦发现有不合要求的问题,就要立即采取纠正行动。
6、 企业对供应商、分包商和分供商的监控
为了对供应商、分包商和分供商进行有效的控制,确保它们能满足SA8000的要求,企业不但要注意评估和挑选较优秀的供应商、分包商和分供商,而且也要求他们作出书面承诺;若有必要,还可以要求他们向公司通报与其他相关者的业务关系,以能向第三方提交有效的评估材料和证据。
7、 不符合事项、补救措施及纠正行动
SA8000标准要求,如果发现违反政策和标准的事项,企业应根据其性质和严重性,安排适当的资源,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和纠正行动。同时还要坚持在不断修正自身缺陷和不足的过程中,及时有效地改进和完善体系。
SA8000的内部审核
内部审核体系是企业维持和改进SA8000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举措和有效表现,是检验该体系是否有效实施所作的系统的、独立的检查和评估。
内部审核的主要内容包括:
1、评估社会责任政策、目标、指标和社会责任表现;
2、SA8000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3、法律法规和SA8000的符合性;
4、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变化;
5、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和意见;
6、对内对外信息沟通,供应商、分包商和分供商的控制;
7、意外事故及教训;
8、SA8000的组织结构和职责等。
在进行内部审核时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全面地对管理体系进行审核,又要注意突出一些重点。内部审核一般采用抽样的方法,但最为关键的是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它将决定内部审核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审核过程中应作全面的记录,制作检查表等,并妥善保存,作为以后跟踪审核或外部审核的依据。
SA8000的管理评审
《SA8000:2001》文本要求企业的最高管理者要根据该标准的具体要求定期审查、评审社会企业责任政策的运行。
管理评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社会责任政策的适用性和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2. 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目标指标实现的程度;
3. 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运行结果与法律法规、管理体系文件的符合性和适用性;
4.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变化及影响;
5. 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9-0164-03
0 引言
随着联合国的“全球契约”计划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26000《社会责任指南》制定的相继完成,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程度已对企业收益、公司声誉、消费者响应等方面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全球性新趋势已经形成。
在国内,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也已成为社会各界对企业的殷切期望。2008年,国资委下发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指出央企履行社会责任的好坏已不单纯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更关系到我国企业的整体形象,甚至国家形象[1]。所以,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势在必行。文章构建了基于综合最大化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模型,以期对我国企业进行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提供借鉴。
1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模型
1.1 模型构建的基础 国内外学者及组织对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他们从不同侧面和视角为企业开展社会责任管理提供了框架体系,对于社会责任管理理念的培育、提升和落实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实践的推进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可以认为这些研究成果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做出了探索性贡献。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包括国外Waddock的全面社会责任管理“4I”体系、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O26000的社会责任融入整个组织模型、Yuan等人(2011)的社会责任活动融入企业模型、Maon等人(2009)的社会责任策划和实施整合框架、Jenkins(2009)的社会责任管理“商业机会”模型、Maignan等人(2005)的社会责任逐步实施模型、Pananaan等人(2003)的社会管理初步框架以及日本综合研究所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国内国家电网公司(2007、2012)提出的社会责任管理七大体系和全面社会责任管理“鼎?心”模型、王曼(2008)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运行结构模型、刘娜(2010)提出的企业战略管理中企业社会责任融入的导入框架、彭华岗等(2011)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六维框架。
总结上述研究成果,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范式:过程视角和内容视角[2]。基于过程视角构建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或模型明确了企业如何落实社会责任的过程,特别是指出了在实施社会责任不同阶段的具体任务和行动。基于内容视角构建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或模型抓住了管理体系的本质含义,识别和明确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构成要素,解析了各构成要素的基本含义、主要做法和核心要求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但是两者均没有形成完整的架构设计,基于过程视角的模型未能诠释企业如何开展社会责任管理;基于内容视角的模型,更多的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理解为企业社会责任推进管理。因此,本文结合两大范式,并强调责任沟通,建立四层的金字塔状模型,以期对企业实行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提供模型指导。
1.2 模型构建 文章采用由上至下,层层分解的思路,从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最终目标出发,整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分析利益相关者诉求及影响,最后将不同利益相关者责任与社会责任内容做了对应。
首先,确认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目标,依据企业综合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制定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及管理体系。其次,围绕企业社会责任目标及战略分析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对利益相关者责任的作用机理。最后,解释利益相关者责任的归属性(见图1)。
1.2.1 价值层 跟随时代的要求,企业价值已经从财务价值延伸到经济价值、环境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内的综合价值,从股东价值延伸到利益相关方价值,从关注自身价值延伸到创造社会福利。本文在定义企业价值时,充分关注人的多元价值追求和社会福利的多重价值属性,着眼于充分实现企业的社会功能,谋求创造企业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统筹平衡利益相关方的多重价值、长期价值,致力于提升社会价值(社会福利),从而协调推进企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把实现企业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目标,并以此为导向对企业使命、治理机制、发展战略、管理制度、管理流程、管理方法和企业文化等进行重构[3]。
1.2.2 管理层 文章借鉴ISO26000提出的社会责任融入整个组织的基本步骤和主要内容,采用学者们普遍采用的PDCA闭环螺旋上升体系,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图2)。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是一个用于管理企业对利益相关方和自然环境的责任的系统框架,或者说是一个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它帮助企业树立诚信意识,确定蕴含价值观动力的企业愿景,明确关注受企业运营影响的利益相关方为核心的企业使命。它的主要步骤和内容包括:一是牢记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综合价值最大化;二是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三是全面融合企业社会责任,即将社会责任全方位融入企业;四是全面开展社会责任内外部沟通;五是企业社会责任审查与改进;六是利益相关方参与;七是贯彻落实“管理影响”和“回应诉求”。
其中可持续发展、综合价值最大化是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目标、重点,它不是单纯地追求最大限度地实现股东的利润目标,而是最大限度地创造企业发展的社会价值,它坚持的是“价值理性”,即企业行为要对社会负责任。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最高管理层对综合价值最大化的企业使命、价值观的明确承诺,并将其纳入企业战略、公司治理。全面融合企业社会责任是将理解的企业使命、战略融入公司治理、流程以及社会责任报告中。每一个企业都要明确具体的融合方式,从而满足特定利益相关方和行业的需要,并且做到公开、透明。沟通是指企业就自身社会责任工作与利益相关者相关方开展交流,进行信息双向传递、接收、分析和反馈的过程,主要包括社会责任报告和信息披露,以及网络平台、工作汇报、召开新闻会等多种方式和渠道,及时、准确沟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信息及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况状,将加强社会责任沟通纳入日常管理工作。审查与改进社会责任使命、战略的落实是一个持续纠偏、改进、学习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要对企业战略以及与利益相关方相关的运营流程进行持续的创新和改进,促进企业履责绩效的不断提升。利益相关方参与是指企业通过制度安排、资源保障和行动部署确保实现积极的利益相关方参与,保证利益相关方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赢得利益相关方的理解、信任、支持和合作,共同推进可持续发展,创造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管理影响”和“回应诉求”是指通过相关方沟通、履责塑造良好企业形象;企业的发展前景有赖于管理层对公众不断变化的期望的满足,也就是说依赖于企业管理层对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要求的回应质量,利益相关方要求企业加强社会责任管理、提升履行社会责任水平,进而实现企业对社会富有的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环境责任在内的多项社会责任。
上述七项过程中,社会责任的理解过程实际上是企业社会责任的计划(Plan);企业社会责任融合的过程实际上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执行(Do);企业社会责任沟通的过程就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Check);纠偏、管理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利益相关方意见的反馈以及将企业社会责任工作开展情况反馈到战略的过程就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改善(Action)。因此,七项过程的开展整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闭环改进的PDCA过程,从而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持续发展。
同时在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全过程中需要全员参与,即企业各部门、各层级和各岗位的所有员工都有意愿、有能力去履行社会责任。并且将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拓展到利益相关方,携手利益相关方共同实现综合价值最大化,形成包括内部员工和外部利益相关方在内的最广泛的全员参与、最大化的价值实现。
1.2.3 利益相关者层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任何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方的投入或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应综合平衡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管理,追求利益相关方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股东的利益。同时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最终目标企业综合价值最大化也要求通过满足各利益相关方的诉求来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价值的最大化。所以有必要讨论企业与谁的利益相关,以及在管理利益相关者时应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明确对每一利益相关方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内容和范围。学者们从不同维度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分类研究,同时企业在进行社会责任活动时,为了满足不同利益相关方的需求,需要与利益相关方进行沟通、交流,公开披露信息是与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
利益相关方也需要参与到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整个过程中,企业从自身利益考虑,为制定长期战略会自愿和利益相关方交流,也有助于企业了解、认识内外部环境状况;利益相关方会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及价值的实现,为保证自身利益,他们将会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企业的行为,由于企业精力有限不能满足全部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则会通过区分利益相关方的重要程度从而进行区别管理。故而基于历史的研究成果,本文也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分类,包涵了股东、员工、债权人、消费者、商业伙伴、政府、社区和环境。通过对各利益相关方履行不同的社会责任来满足不同诉求,从而实现综合价值最大化。
1.2.4 社会责任层 企业社会责任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划分,文章从两个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进行了分类。从社会责任的性质角度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环境责任;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可分为对股东、债权人、员工、消费者、商业伙伴、政府、社区和环境这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需要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通过履行不同的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进行交流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进行落实,从而为综合价值化这一最终目标作出贡献。
一、加快《企业社会责任法》或《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法》的制定
如前所述,目前我国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规定过于分散,缺乏体系性,且规定地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因此笔者建议应该制定一部《企业社会责任法》或《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法》专门或专章规定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系统地构建当代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法治化的前提是有法可依。
只有有了具体的法律,才有可能消除目前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人为化、行政化的缺点。在这部法律中,应该明确规定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企业与政府的关系、承担责任的方式和程序、对违法者的处罚方式以及受害者的救济方式。
二、加强政府对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引导
国家为推行、引导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创建良好的外部环境,维护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秩序,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加强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的宣传,倡导社会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关注,营造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社会氛围。因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产生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是由社会的发展阶段决定的,不同发展阶段以及不同物质基础上的企业社会责任是不一样。要适时培养公民的适合国情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倡导企业关爱社会的“企业公民”意识;组织社会各界及学术界展开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研究,逐步形成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理论体系及实施方案。建立起由国有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的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社会责任价值体系;政府出台适合国情的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相关政策,使政府、社会、学术界、国有企业及其它企业对国有企业必须承担社会责任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国有企业和其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三、改善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内部环境与制度
国有企业目前在中国的市场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和功能是不言而喻的。它在服务宏观经济,实现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进行战略开发,促进技术进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促进地区经济平衡发展,实现经济合理布局;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及其他重要领域,保障国家经济、政治、和军事安全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方面几乎都是一般企业社会责任所未涉及的领域。1鉴于国有企业地位如此重要,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和经营者要树立起承担社会责任是国有企业的本质要求的意识,努力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为推进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四、培育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意识
国有企业要把承担社会责任作为生存之本,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的战略之一。企业社会责任其本质是平衡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企业利益。企业利益是企业发展动力,国家利益是社会安全的最终保障,社会利益是经济有序发展的前提。特别是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下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承担和履行社会责任已经不是一种道德和良知上的呼吁,而正逐步成为刚性的制度化约束。
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和经营者以及员工都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承担社会责任既是历史使命又是长远的战略投资。国有企业主动、全面、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必然会在对企业员工权益、社会及所在社区环境保护、对消费者权益等方面,产生良好的社会声誉,在市场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同时获得政府相关监督部门的肯定,得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产生经济效益。这样的综合效应远胜于纯粹的企业广告效应。企业的良好的社会形象也可以留住人才、吸引人才,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人力资源基础。反之,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在大众传媒如此发达的今天,一定会遭到舆论的谴责,政府相关部门的制裁和规制,一定会付出巨大的代价,由此诱发的对企业的信任危机的负面影响也将是长期的,有时甚至是致命的。
五、建立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国有企业都有比较完善的企业管理体系,但由于社会责任实践推行的时间不长,有的国有企业还没有将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纳入企业经营活动中,应该尽快将其和设计、生产、财务的、质量、人力资源、战略、营销等管理一样纳入企业管理体系中。由于不同企业的规模、组织结构以及所处的行业等各不相同,所以企业社会责任的重点或特征也是不一样的,管理体系所包含的内容以及建立体系的方法和过程也是不同的,但一定要确保体系与企业的特点和社会责任特征相符合,与建立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目标相符合。每个企业都应该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构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规范本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
(一)建立社会责任专门机构
国有企业社会责任部门的工作人员必须包括有各方利益相关者,其中应该包括有股东代表;员工代表;独立的外部董事或外部监事代表。这些代表要具有劳资问题、环境问题、消费者问题、社区等社会责任问题的专业知识。这些代表的设置原则是:即要有代表企业内部利益又要顾及社会责任的股东代表、员工代表,他们是企业的代表。独立董事和外部监事代表是企业外代表,他们更多的是关注企业社会责任问题,而不是企业内部利益。独立董事和外部监事代表人数要占多数。国有企业社会责任部门可以设在董事会内,也可以独立设置。
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小微企业对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形成了长足的认识,并且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也在逐渐提高。然而,大多数小微企业由于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较多缺陷和不足,导致其社会责任难以很好的履行,也难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小微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的前移,加强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至关重要。
一、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缺陷
(一)现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由于小微企业普遍经营规模小,且整体发展不协调,加之部分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不重视,生产技术、设备较为滞后,使得小微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存在许多弊端,难以对企业内部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1]。如,在人才招聘和使用员工时,存在歧视、不公平对待现行,在员工薪酬福利政策上存在不合理性,员工岗位职责不明确等。
(二)监督管理力度不强
较之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在许多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监督管理也不例外。小微企业本身拥有的人力资源较少,大多缺少专门的监督部门与监督岗位,也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监督体系,领导层过于注重企业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对人力资源管理监督的重要性,导致监督流于形式,配备的监督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工作积极性不高,使得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得不到加强和提高,给小微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升带来了巨大的阻碍[2]。
二、企业社会责任前移视角下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一)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不同小微企业性质不同、地域不同、业务不同、经营模式不同,因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需要依据企业自身实际来合理的建立,确保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符合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要,能够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鉴于人力资源管理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效率、发展快慢,所以小微企业需要找出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存在弊端,然后针对这些弊端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实用性与规范性[3]。另外,为保证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构建的完整性,小微企业需要在改进和健全薪酬福利管理制度、员工准入制度、在职岗位培训制度等制度基础上,将这些制度纳入到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构建行列。
(二)加强监督与管理,创造有利环境
监督体系的建立,监督工作的全面到位,管理力度的加强,创造有利环境是小微企业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应采取的几个有效措施。首先,小微企业应根据企业社会责任的前移情况,构建一整套监督体系,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全过程的监督,发现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规范管理人员行为,明确各岗位职责,引进先进监控技术手段[4]。在监督体系的运行之下,在监督人员的监督之下,保障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顺利有序的进行,从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有效性,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三)改进薪酬福利政策
对于员工而言,薪酬福利政策是其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小微企业薪酬福利政策制定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其对人才的吸纳与员工积极性和能力的发挥程度。因而,小微企业要想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员工工作绩效,就必须制订一套科学合理的薪酬福利政策[5]。具体可以从两点来进行:其一,发展多样化晋升渠道,增大员工职位晋升的机会与空间,让每一位员工充分意识到只要自己有能力,肯努力就有机会晋升,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与热情,提高他们工作努力程度。同时,企业应具备敏锐与细致的观察能力,通过对员工平时的表现与在工作上做出的成绩,充分挖掘优秀人才,有潜力人才,可造之才,并对这些人才进行重点培养,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能力与职业素质。对绩效评价机制进行调整、充实与完善,提高绩效评价机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对员工进行定期考核评价,对绩效超群的员工给予一定奖励,如奖金、奖品或晋升职位等。其二,依据岗位不同让员工以自愿方式入股企业,并在年底效益核算与总结时对入股员工进行分红。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员工收入,而且使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联系的更为紧密,进而有利于员工责任心与工作积极性的提高,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三、总结
总之,本身规模较小的小微企业更应在企业社会责任前移视角下采取有效对策对自身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不断加强,在充分考虑自身人力资源管理特点与需求基础上积极引入先进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实用性与科学性。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自身更快发展,继而推动我国整个小微企业快速发展。
作者:吕丛 单位:山西运城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小英.浅析企业社会责任前移视角下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4,02:39.
[2]张成.基于社会责任视角下的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4,06:140-141.
1、SA8000
随着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发展,逐步形成一些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体系和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证制度,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属于国际标准组织体系的SA8000社会责任认证标准体系,由总部位于美国纽约的非政府组织———社会责任国际负责管理和监督。它涉及童工、强迫劳动、健康与安全、歧视、惩戒性措施、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管理体系等内容,要求供应商不仅对产品质量、数量负责,还要对劳工权利负责。SA8000是全球第一个社会责任标准认证体系。SA8000的含义是“社会责任标准”,即SocialAccountability8000的英文简称。SA8000标准适用于世界各地,任何行业,不同规模的公司。全球受SA8000影响最大的行业是纺织业、服装业、玩具业和鞋业。
为了响应SA8000,一些美国公司、非政府组织和135所大学组成公平劳工协会(FLA),旨在通过公司和非政府组织的联合行动,改善跨国公司海外合约工厂的劳工问题,会员包括阿迪达斯、耐克等企业。美国服装制造商协会制定的服装制造商社会责任标准(WRAP),称为环球服装生产社会责任守则。实际上,FLA和WPAP在我国的影响已经产生,广东东莞已经有多家出口鞋厂和服装厂通过了SA8000认证。
2、CSC9000T
2005年5月31日正式推出的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是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中国法律法规、国际劳工组织相关公约以及国际惯例的基础上制定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它既包括社会责任的具体要求,又涵盖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模式。CSC9000T体系包括了10个方面:管理体系、劳动合同、童工、强迫或强迫劳动、工作时间、薪酬与福利、工会组织与集体谈判权、歧视、骚扰与虐待、职业健康与安全。据悉,这是中国针对新形势下的贸易摩擦,提出的社会责任体系标准。该体系只是自律守则无需认证。
二、企业社会责任对纺织服装出口贸易的影响
由于受SA8000标准约束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服装、纺织、鞋类等,我国占出口优势的人工成本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将受主要受影响。美国商会组织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有超过50%的跨国公司和外资企业表示,由于SA8000标准的实施,将重新与中国企业签订新的采购合同。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很可能会引发服装企业在国际地位上的重新洗牌浪潮,影响深远。社会责任标准认证体系SA8000越来越得到国际贸易领域中的不少跨国采购集团和全球知名零售商的支持。在推行SA8000方面,欧洲走在最前列,美国紧随其后。德国进口商协会已经制订了《社会行为准则》,根据有关条款规定,德国进口商应经过SA8000协会授权,对其供应商(出口商)的社会行为进行检验。《社会行为准则》有可能将被法国和荷兰的进口商协会所采用。由于3国都是欧盟的主要服装进口市场,进口份额约占整个欧盟的50%以上,预计该项准则会给中国服装企业带来巨大压力。
三、对策
1、微观层面:企业应以CSC9000T为自律,并主动进行SA8000认证
CSC9000T是行业自律体系,并没有强制企业执行,是企业的自查。但纺织企业要懂得改变观念,自觉规范企业行为,企业早认识会早受益。服装企业应该主动出击,适应国际的游戏规则,来拓展市场。目前,中国不少企业已经进入了成熟的良性发展期,完全有能力承担起更完善的社会责任。很多企业已经具有了一定实力,完全可以实行SA8000认证。
通过SA8000的认证,可以减少国外客户对供应商的第二方审核,节省费用;其次,有利于塑造企业有社会责任感的形象,使消费者对企业及产品更加信赖;还能加强合作伙伴对本企业的信心,有利于发展长期合作。因此,SA8000决不是一块无法躲避的绊脚石,而是和大家熟知的国际质量认证ISO9000、环境认证ISO14000一样,是中国纺织服装企业更好地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系列标准在企业、高校的发展和深化实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高职类高等院校陆续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促进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随着社会的发展,标准体系相继提出并实施,这对社会有很大的帮助,为社会健康和谐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基于实施系列标准后的这些积极效应,高职院校必须让学生学习了解标准体系,全面提升学生对职业道德、职业健康、环境要素和社会责任感的认知度,进而为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奠定基础。
一、标准体系简介
ISO9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最初颁布的系列标准,此标准应用到高校的目的和意义,在于通过标准体系中有效的方法提高组织的运作能力、经济效益,并有利于高校的持续改进和发展。ISO14000是环境管理标准体系,需求认证的组织应针对其内部有关职能和层次,建立、实施并保持形成文件的环境目标和指标,该目标和指标应可测量,且应符合环境方针。ISO14000认证,有利于高校改善学校环境及学生学习环境。OHSAS18000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各行各业的人才要在学校期间就树立起宝贵的职业观念,这样才能在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的前提下,保证自我的身心健康,从而提升国民的整体幸福感。
二、ISO26000《社会责任指南标准》
ISO26000标准对社会责任作了完美的定义:“组织通过透明和合乎道德的行为,为其决策和活动对社会和环境造成的影响承担责任,这些行为包括:(1)促进可持续发展,关注安全、健康和福利,包括动物福利;(2)充分考虑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3)尊重法律法规并与国际行为规范一致;(4)全面贯彻社会责任实践,并监督促进组织影响区域范围内其他组织的社会责任行为。”ISO26000标准体系是参照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体系、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以及国际劳工组织所发公约和建议书、联合国及相关组织机构所发公约、议定书等制定而成,具有普遍的代表性。
三、系列标准的递进关系
系列标准体系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要求。ISO9000标准首先出台,提出要以顾客为主,着重质量的理念;随着社会的进步,ISO14000标准应运而生,它着重保证环境卫生的前提下提高质量和效益,理念在ISO9000标准的基础上得到升华;紧接着,OHSAS18000出台,着重关注人的身心健康,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最后到ISO26000社会责任指南标准,要求组织及个人的行为在合乎道德和法规的前提下,满足贡献社会的需求。
四、高职院校与标准体系
高职院校毕业生是企业的技术骨干和生产一线队伍里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承担着工艺实施和现场管理的任务,部分学生甚至将成为企业的高管层或掌舵人。这些人才是否具备ISO9000、ISO14000、OHSAS18000和ISO26000这一系列标准素养,对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对高职学生进行标准体系教育,培养具备职业道德素养、职业健康安全理念、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并具有前瞻眼光的高职学生对企业发展意义重大。
五、高校实施标准体系的必要性
高等学校毕业生应该成为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体系、较好的学习能力、基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相关学科先进的科学理念和方法,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学标准,可以使学生了解和建立起与系列标准体系相适应的文化理念,继而使学生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在高职院校实施ISO26000系列标准教育,对企业、国家、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我们要尽快在高校开设系列标准课程,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职业教育与环境保护》培训模块开发小组.环境管理的ISO14000系列标准及其在学校实施的意义[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5,(01).
如何选择试点先锋?最终为何选择中远集运为试点?而中远集运又给出了怎样的试点答案?
中远集运以上海为基地,与其说是中远集团选择了中远集运,倒不如说是中远集运的成绩为集团公司所认可。
良好的基础让中远集运成为试点先锋
“中远集运是中远集团的核心资产。”中远集运安全技术管理部综合质量处处长顾伟华告诉记者。中远集运是中远集团所属专门从事海上集装箱运输的核心企业,由中远集团集装箱运输总部与上海远洋运输公司合并成立。2005年6月30日中远集运作为中国远洋(HK.1919)的重要资产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截至2006年12月31日,中远集运的船队共经营139艘船舶,总运力达399,237TEU,在中国集装箱航运公司中排名第一位,在全球集装箱航运公司中排名第五位。截至2006年12月31日,中远集运共拥有306个境内和72个境外销售和服务网点,管理和使用89个境外销售和服务网点,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广泛的销售和服务网络。正是因为中远集运这样的地位,被选择为试点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
中远集运还具有良好的创新基础,根据集团安排,中远集运多次开创了中国航运业的第一。顾伟华介绍说:从1995年开始国家在摸索航运业的安全管理体系时,中远集运就第一个做这个体系, 1996年,原上海远洋运输公司安全管理体系率先通过了由船旗国政府主管机关――中国海事局审核认证,从而成为全国第一家取得公司“符合证明”(DOC)的船公司。美国“9・11事件”后,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国际船舶和港口设施保安规则》(ISPS保安规则),也是由中远集运第一家来做得。创新的基础让中远集运始终走在了航运业的前列,因此,履行全球契约,中远集运也是当仁不让的。
事实上,在中远集团开始履行全球契约之时,中远集运已经建立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三大管理体系。2005年开始,中远集运委托第三方机构上海质量技术咨询事务所、上海市顾客满意度评价中心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社会相关方的调查,根据公司管理情况来征求社会相关方对中远集运的看法,包括诚信、道德、公益方面做一些评估。而这些调查正是中远集运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基础。
顾伟华说,中远集运刚刚开始做的是安全管理体系,后来加入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就形成了安全管理质量体系,随着中远集运业务的发展和客户的要求,中远集运将环境、职业健康加入了体系,建立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三大管理体系。这为中远集运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先锋就要有先锋的样儿
成为试点先锋,就意味着要“将履行全球契约融入日常管理细节”,中远集运副总经理韩成敏告诉记者。
中远集运根据集团的统一部署,在全系统认真学习了全球契约;将推进履行全球契约和编制可持续发展报告,列入年度重要议事日程;采取了细致的有力措施,在公司质量、环境、安全管理体系上,系统地融入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因素,搭建了全面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形成了履行全球契约的体系保证。
韩成敏说,要让履行全球契约真正融入到公司的日常管理中,必须从组织、资源、机制和管理着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加强宣传培训,为顺利履约奠定基础
让公司上下所有员工了解,是履行全球契约的第一步。于是,中远集运利用各种手段拉开全球契约培训教育的大幕。一是通过网站杂志和每周要闻等途径,宣传和报道全球契约推进意义和要求,得到全体员工的积极响应并达成共识;二是邀请了中企联全球契约办公室和挪威船级社的专家到公司讲解全球契约的出台背景和推进要求;三是派员参加集团组织的专题培训班,同时组织相关部门领导和推进骨干学习契约内容和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写要求,并将这种学习培训贯穿于全球契约推进的全过程。
建立组织保障,让履约顺利推进
中远集运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主管副总经理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全球契约项目推进领导小组;成立了以主管副总为组长、主管部门负责人为副组长、以推进骨干为组员的工作小组,并规定相应的工作职责;还成立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写小组,负责数据收集、报告起草和相关工作的协调。
同时,中远集运成立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研究和决策相关事务,以确保中远集运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目标得以实现。其次,中远集运在成立相应组织的基础上,制定了详细而又周密的推进计划,从时间进度、工作内容、主要目标和责任部门等方面进行策划和部署,以确保相关任务得到有效落实并按要求开展推进工作。
研读标准典范,为报告编写汲取精华
一方面中远集运组织推进骨干和编写小组学习和解读全球契约相关内容,结合中远集运管理实际和传统做法,诠释可持续发展报告相关指标的编制内涵。
另一方面中远集运组织力量研究和分析国际500强企业履约实践,研究和学习国际著名企业,并收集翻译了大量相关履约资料和报告编制信息,以帮助解读和领会履约实质。
此外,建立工作小组与咨询专家的每周例会制度,加强相互间的沟通和交流,及时研究和解决推进过程中所出现的难点和疑点问题,从而指导中远集运履约和可持续发展报告的编写。
建立新的管理体系,为履行契约形成机制
虽然中远集运已有的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为全球契约履行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其内容范围和责任目标尚不能完全包含全球契约在人权、劳工权益、环境行为和反贪污等方面的相关要求。因此,为配合全球契约项目的推进,同时为满足可持续发展报告内容要求,针对全球报告倡议组织有关指南的内容,中远集运建立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根据《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标准》要求,在中远集运现有综合管理体系三本主手册的基础上,组织力量编写中远集运“社会责任管理手册”,特别对人权、劳工关系和反贪污等相关要求作了规定。在综合管理体系原有程序基础上,新增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七个程序文件,并对原有程序文件也按要求作了修改和完善。修改员工手册、条例等操作文件,增加有关人权和劳工关系的条款,并将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和综合管理体系进行了整合。
编制发展报告,为履约实践展示业绩
编制可持续发展报告,对于中远集运来说,也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创新。他们首先从报告的框架策划着手,根据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G2版)的有关规定,同时结合中远集运实际,并参照著名航运公司经验,确定报告的侧重和章节。
第二,发动各部门利用各种途径收集中远集运近年来所经历的事件和取得的成就,挖掘中远集运在经济、环境和社会各方面的闪光点。尤其采集当前社会主义制度下中远集运在人权、劳工关系和反贪污方面的突出贡献。
第三,根据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要求,整理和统计中远集运现有量化的指标数据,并对尚不能量化但已实施的指标内容作出文字描述。
第四,形成报告之后,由各部门对相关内容和数据进行审核确认、修改和完善。
通过可持续发展报告的编写,系统收集和总结中远集运近年来致力于经济、环境和社会责任等方面所付出的行动,以及各项指标所达到的程度,中远集运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从方针目标、管理机制、行动措施和主要业绩几个方面向社会各界回顾和展示中远集运在履行全球契约中的成果。
履行全球契约试点先锋的价值
基于资产核心地位和创新管理基础,中远集运作为中远集团履行全球契约的试点单位,独立了《2005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
中远集运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价值在哪儿?客户又如何看待中远集运? 韩成敏说:“中远集运作为首个试点单位,根据集团总公司统一部署,同步与集团总公司推进实施和履行全球契约,独立编制2005年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并由此加强了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交流,将公司发展视野扩大到社会范畴。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公司作为负责任企业的积极姿态和认真承诺,从而增强公司在国内外市场的吸引力,为赢得公司更大的发展空间奠定了基础”。
中远集运的客户、上汽汽车制造有限公司采购经理李梁说:“看他们的报告,对中远集运的业务到中远集运的员工个人,你都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
进一步推动了负责任企业运行机制的建立
在推进全球契约过程中,中远集运围绕其十项原则的基本要求和可持续发展报告所规定的内容,建立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和可持续发展报告指标体系。两个体系的建立,为中远集运在经济、环境和社会三大要素从战略策划到具体实施,都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并落实到相应的责任部门,在运行机制上保证了中远集运在经济、环境和社会责任等方面中长期目标和年度指标的实现,同时也促使打造负责任企业的各项要求不只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落实在行动中。
进一步加大中远集运日常管理的内外部监督
通过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和编制可持续发展报告,由于中远集运将自己在经济、环境和社会三大要素的发展方向和实现目标向公众作出了承诺,并通过每年一度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将中远集运管理活动和经营业绩展示在公众面前。这些信息在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同时,也会受到社会各界相关舆论的外部监督,促使企业进行有效管理。
同时,中远集运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和可持续发展报告所规定每年一次的内部审核,是中远集运的一种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
进一步规范中远集运可持续发展的行为和措施
可持续发展报告和运行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其实质是将中远集运原有无意识、无组织、无序的环保行为,以及盲目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到主观的、有组织的、有序的和有目的的轨道上来,为企业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行为和相关措施作出了规范。
进一步展示中远集运在公众中的良好形象
中远集运编制可持续发展报告,并通过印制中英文本发放(共发放3000多份)和网络上载(海内外已有3500多人点击了该报告),公正而又透明地将有关信息传递给公众,既表明了一个负责任公司的进取姿态,又进一步树立了中远集运良好的社会形象。
进一步增强各利益相关方的发展信心
如果说通过财务报表,主要可以观察一个企业已有的实力,那么可以说通过可持续发展报告,能够预知一个企业的未来。中远集运有效运行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并通过可持续发展报告的载体,向股东、员工、合作伙伴、政府社区和客户等所有利益相关方,展示中远集运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承诺、体系、行动和业绩,可以提高上述利益相关方对中远集运在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满意度,从而增强了他们对中远集运的发展信心。
中远集运的故事
顾伟华:
顾伟华的办公室里放着一袋废电池,莫非他有收集废旧电池的爱好?事情是这样的,顾伟华的老家在农村,因为他的工作内容,回老家的时候经常说到废电池的危害,有一次他要从老家回上海,他的老母亲拿了一袋废旧电池让他带回城市回收,现在,那袋废旧电池已成顾伟华的重要纪念品了。这个故事的背后就是履行全球契约,一个生活工作品行合一的执行负责人,这是中远集运一条重要的经验。
韩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