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0 14:49:2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传统媒体的盈利方式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手机已经成了现代人不可缺少的一件东西,我们几乎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看到有人拿着手机打电话,发短信和上网。相比于传统的纸质媒体,手机媒体有它独特的优势,我们拿传统报纸和手机媒体中的手机报作比较,可以明显感觉到手机报的时效性和传播性远远大于传统的纸质媒体。伴随着3G时代的来临,以及智能手机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手机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打电话和发短信,现在的手机几乎就是一台小型的电脑。所以手机媒体有了很好的发展平台,并且由于有很多手机运营商相互竞争,手机媒体的发展势必将会得到飞速发展。
一、我国手机报的主要类型
1、彩信型手机报
彩信型手机报顾名思义就是运营商通过彩信的形式使用户通过手机定制,定时的发送彩信到手机上,使得手机用户能够了解当天发生的最新资讯。由于彩信可以发送图片,区别于一般的短信,可以使用户们能够在感官上更加趋近于实体的纸质报纸。但是由于彩信的容量有限,所以一般的彩信手机报都是经过缩编的,如果想要了解更清楚详细的新闻,还是需要用手机上网进行阅读。目前为止,大部分的手机报都是以彩信的形式传播的。
2、3G网站型手机报
3G网站型手机报就是指用户通过GPRS数据流量,通过手机直接连接到网站进行新闻的阅读。这种方式相比于彩信手机报,其最大的优势在于不受字数的限制,只要能够连接的移动数据,就可以随时随地的获取自己想要的新闻和资讯。这也极大地扩展了用户的新闻选择性。不再像彩信那样是被动的接受,通过3G网站型手机报,用户可以自主的选择自己喜欢的新闻进行阅读,这也算是一次跨越。
3、语音版手机报
语音版手机报就是用户通过拨打一个电话,里面有许多的新闻可以供选择收听,按时计费,可以说是一款可以听的手机报。但是由于是按时计费的,所以相对来说价格比较高,社会大众的认同度也不是很高。而且其推广的地区也收到限制,因此,这款手机报并不是现在社会手机报的主流。
二、我国手机报的特点
虽然我国手机很普及,但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手机报只是作为传统纸质报纸的补充,还不能起到完全替代的作用。作为现如今的一种新兴媒体,我国手机报具有以下特点:
1、信息传播能够满足个性化需求
手机报在服务与传播的方式上,十分充分的展示了其人性化、个性化的特点,用户可以通过选择短信、彩信、WAP等多种途径来进行订阅和阅读手机报。由于人们在面对海量的信息时,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去寻找自己需要了解的资讯,人们常常被淹没在海量的信息中。但是手机报则不同,用户有着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可以定制自己所需要了解的资讯,最大限度的满足了自己个性化的信息需求。
2、随身携带和互动性较强
相比于传统的纸质媒体,手机报有很强的随身携带性。用户不需要每天拿着一份报纸,走到哪带到哪,这也是手机报最突出的优势。传统纸质媒体只能单向传播,用户没有可选择性,而手机报则是双向传播,可以做到点对多点,加大了新闻的可阅读性,这个改变了用户被动的接受信息的习惯。手机报还有一个最突出的性能就是它的及时性,这点是传统纸质媒体所不可相比的。
3、多媒体的信息传播
手机报虽然名为报,但是它与传统的报纸是有所不同的。传统报纸的报道形式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传播载体则是纸张。但是手机报则是由电信网络和传统媒体等多家产业共同合作打造的一种电子媒体,它的传播载体是手机。
4、极速传播
由于手机报是使用无线网络进行传播的,它的时效性很强。往往一则重大新闻发生后,用户的手机上很快就出现了这则新闻的具体内容,这是传统纸质报纸无法实现的。也正是由于这个特性,手机报才能快速的兴起。
三、我国手机报的运营现状
我国现在的手机报运营可以说是出于一个发展阶段,相比于欧美的发达国家来说,我国还有一定的差距。目前,国内的手机报运营现状主要是由电信运营商、内容提供商和技术提供商三家共同分享产业链的结果。
1、运作模式
对于手机报的发展,其并不是单纯的媒体行为,它需要与企业和媒体的密切配合才能够获得成功,如果它独立出去,则其根本就不可能有发展的空间。现在的手机报基本没有自己的原创内容,其所有的新闻资讯都是从传统媒体那里拷贝过来的,这其实也是一种降低开发商成本的方式。
2、盈利模式
现如今,我国手机报的盈利方式都是通过用户的手机订阅来收取相关的费用,然后开发商从这些费用中获得利润。这也是现在有的手机报运营商主要的盈利方式,虽然现在有的运营商已经将盈利的注意力转移到广告收入,但是对于目前手机报的技术来说,在手机报中夹杂广告还是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广告收入只能作为日后科技进步的盈利方式,现在大部分的手机报盈利方式都是靠用户订阅。
3、技术模式
现在我国手机报最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彩信形式的手机报,另外一种是WAP网站类型的手机报。前者类似于传统的纸质媒体,只不过是将传播的载体从纸张转变成了手机,后者则是将自己的手机当成是一台微型的电脑,用户通过上网浏览网站来进行新闻的阅读,两者都是非常方便的方法。
四、我国手机报的广告特征
长期以来,做营销广告的模式并非是手机报的专长,但是这一商业模式对手机媒体深层资源的挖掘和经营理念的提升意义重大。如果没有广告的加入,手机报将很难有资金运营下去,但是广告一多,读者的兴趣便会降低,这也是手机报运营的一大难题。现如今我国手机报的广告特征:
手机报具有“一对一”广告模式。正是由于“一对一”模式的加强,使得手机报广告的信息服务能够更加的个性化。相比于传统媒体的点对面传播方式,缺乏的就是时效性和良好并且广泛的信息反馈。传统媒体广告大都是将所有广告信息毫无针对性的传递给所有人,资源严重的浪费,但是手机广告则不同,它能够精确掌握不同人群所要的广告信息,这样不仅节约了资源,也使用户能够在较少的广告中迅速的发现自己所需要的资讯。还有就是手机广告的时效性相对于纸质媒体有着绝对的优势,手机广告可以在第一时间将广告信息发送到用户手机上,省去了报纸印刷的环节。它并不像传统的广告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再加上手机报的信息检索功能,使得手机广告可以随着手机报一同发送到用户手机上。
手机报广告信息具有互动性和自主性。由于目前我国的手机媒体信息源十分的匮乏,我国的手机媒体用户也缺乏自主性和选择性,只能被动的接受固定信息。比如一个手机页面,我们能看到的广告最多也就三到四个,还受到信息容量的限制,有的也只能是发一个广告的链接,所以虽然有着强大的自主性,但是由于受到信息源的限制,这点还是有待开发。
手机报的广告传播具有动态传播性。手机媒体只是作为传统纸质媒体的一种载体,由于现代人手机都是随身携带的,所以用户们可以随时接收广告信息,充分实现了用户和信息的同步性。这点与传统纸质媒体相比是它所具有的先天优势。
手机报广告商品信息更加生动,可读性强。由于手机报广告有着精美的图片和文字说明,这也是传统纸质媒体所无法达到的。传统媒体的广告有着较强的局限性,而手机报广告则将图片,文字,声音结合到了一起,这给用户带来了非常逼真的感受,更能充分的体现广告中商品的价值。
手机报广告反馈信息快速、及时。现在国内的手机报都有用户评论的系统,用户可以将自己的感受直接发表在评论系统中,这样使得传受者之间没有了隔阂,实现了直接的交流和互动,可以使运营商们更加及时的了解用户的感受,传统媒体就是用户被动的接受信息,用户根本不能发表自己的言论,这样运营商们也不清楚现在用户的真实感受,而手机报广告避免了这种尴尬。
手机报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在生活节奏高速化的今天,手机媒体特有的时效性和便捷性符合了当代人的生活节奏。但是手机媒体也不是完美的,我国现有的法律对于手机媒体的约束并不是很多,所以造成了诸多垃圾信息充斥着用户的手机屏幕,虚假和不良信息大量传播,侵犯用户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等问题。这是手机媒体的一个弊端,留待我们去克服。
参考文献
①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248-253
②朱海松:《手机媒体化的商业革命》[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1:133-138
③屈慧君,《手机报未来技术何去何从》[J].《创新科技》,2009(11):28
没有一个头条是它自己的,但每个劳动者用血汗码的文字,都可能是它的头条。这就是今日头条的智慧集中点。今日头条的宣传口号,印证了这个智慧的理念一再微小的声音也能上头条。
以微博、微信掀起的新一轮自媒体传播,是个崇尚发声的时代。所谓最微小的声音,其实正好抓住了受众参与社会的发声需求和表达心理。一个帮助别人发声的“传声筒”,可能提供了人们发声需求、传声作用,扩大了信息的传播力度,但是,它的负面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就是绕不过的原创侵权之坎。
不是每个原创者都愿意在不支付报酬、或者只获取了单一途径的报酬之后,就心甘情愿地养大别人的“头条”。也不是每个支付了作者报酬的传播平台,都愿意自己的头条成为别人的头条。今日头条真正创新的不是内容生产方式,而是传播方式,是一种市场盈利方式的创新,属于“生意经”的思路。
所有媒体人,都在寻找新媒体成功之路。今日头条想到的并且做到的,除了经营智慧高人一筹,更有着比别人勇闯的胆量。尽管今日头条表示,希望建立一个媒体、用户以及广告主共赢的媒体生态系统,但是,真正的赢家,却只有它自己。
今日头条称,其所有的内容都是经过合作伙伴授权,他们会根据要求,确保原来页面上的广告位不被过滤,而对于“一些地方性的小网站”,他们会为其提供转码服务,如果说今日头条侵权,那么,侵权的只可能是其合作方。
这是同一条资讯,同样在使用,别人在河边有落水之险而他永远都在岸上的霸王心态,是别人有麻烦、他永远不会跟着倒霉的无风险投资生意。这种别人买单他消费、别人吃亏他独赚的经营项目,不知道它的法律依据从何而来,又如何与他的上家撇得清风险关系?
有媒体对今日头条的无本万利生意,给出了在侵权上属于“人尽皆知的法律常识”的点醒。理由在于这款APP对所获资讯作了版权法不能包容的“二次加工”;而链接方式直达最终目标,属于网络版权法中的“深度链接”。
今日头条的侵权之争,最终应由法律定夺。但是,任何一款新媒体的技术进步与创新,都应该建立在对版权的尊重与敬畏之上,如果绕开版权谈估价,避开法律说盈利,那么,它的身价再高,也可能是一个经不起法律沙场的泡沫市场。
事实上,今日头条的肥大,是日渐颓势的传统媒体、与规规矩矩做新媒体的平台集体养大的。更是法律界定的裁判缺席给睁眼养大的。如果说今日头条今天的估值令人羡艳,多少掺杂着无数头条的真正贡献者,对于一夜暴富的头条娃有些眼红有些嫉妒的心情,那么,对于隔山沾不到丁点利益的原创者来说,更是一种被边缘化了的失落与伤害。这其中,传统媒体首当其冲。
二、内容生产的全媒体化
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同时也在促进节目内容生产及节目样态的变化。一方面是通过新媒体技术实现节目内容及表现形式上的突破,另一方面要加强用户的互动性,提升观众的参与感。一档栏目若想在纷繁众多的电视栏目中脱颖而出,关键在于如何创新,而如何恰到好处的利用新媒体技术搭建传统电视媒体与网络受众之间的互动平台,正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的创新点。以河南卫视《汉字英雄》为例,《汉字英雄》是国内首档大型网台互动的文化综艺季播节目。节目最大的看点在于新媒体技术与节目样态的完美结合。选手通过触摸屏现场书写汉字、演播室大屏幕实时显示选手书写内容以及科技感十足的答题库,通过新媒体技术与节目内容环环相扣,将答题库系统、触控屏技术、多屏互动等新媒体技术展示的酣畅淋漓,新技术的应用也提升了节目的可看性。此外,电视观众通过手机APP客户端的在场外同步答题的互动方式,也增强了场外电视机前用户与栏目的参与感与互动体验。除了技术促进节目内容形式的变化外,受众收视的专业化、分散化、碎片化也在促进电视节目制作由单一的节目制作形式向多元化发展。为了更好的培养、迎合受众的收视习惯,可以尝试打破现有固定的电视节目播出时间及时长,在节目播出前将精彩片段、片花在网络电视台、客户端,从而起到节目预热的效果。此外,可以将因受节目时长限制舍去的节目内容及节目成片重新进行编辑加工,将节目内容细化分类甚至碎片化,在网络电视台、客户端播放,以满足特定受众需求。
三、跨界合作
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大融合的时代,如果仅凭电视行业内部探索挖掘出一条创新之路无疑闭门造车,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需要互联网平台乃至更多领域的共同参与。有人提出,“未来市场=SNS技术+云服务+未来”,其中的SNS指的就是社交网络平台。2014年春节,“微信红包”一夜走红,据腾讯官方数据显示,从除夕开始至大年初一16时,“参与抢微信红包的用户超过500万,总计抢红包7500万次以上。短短几天,微信支付的绑定量已迅速过亿。”除了传统盈利模式如用特权会员服务购买、LBS推荐、APP应用购买、搜索引擎、流量引导、硬广展示外,最为重要的在于社交网络通过客户关系管理进行用户需求挖掘和培养的后续潜力是无穷的。另一方面,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使用及交付模式,即“云服务”如今已经成为互联网、软件业甚至整个IT业的核心基础架构,据行业预测,到2015年,世界科技行业1/7的开支将应用于云端、云技术,该项业务将呈逐年递增的态势。由此可见,如何将SNS技术与云服务技术与传统媒体进行有机整合,将是未来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的方向。在新媒体时代,电视人不光要“走出去”,更应该“请进来”。通过引入互联网技术,与互联网共同探索找寻一条适应发展的前进方向。
根据艾瑞公布的数据,2014年我国整体网络广告市场达到1540亿元,同比增长40.0%,超过电视坐上了媒体广告经营的第一把交椅。
从特征上看,新媒体广告具有互动性好、投放有针对性、广告效果可以精确测量且广告形式新颖多样的优势。尤其是近年来,大数据的崛起让互联网广告在提升消费者分析的准确性,降低广告资源浪费,提高广告投放回报率上大踏步向前。而广告界流传已久的魔咒“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有一半是浪费的,但是我不知道浪费的是哪一半”,似乎也随着精准广告的发展逐渐被打破。技术上和效果上的优越性,自然赢得众多广告主的青睐。
从广告主的构成上来看,传统媒体最主要的广告投放行业和互联网虽然部分重合,但互联网广告更多来自不同的行业,比如网络服务、通讯服务、娱乐及消闲、消费电子、个人用品等等,这些绝大部分可以归类为互联网的相关行业。是互联网行业内的广告流动,互联网的繁荣直接促成了互联网广告市场的壮大。
二问:新媒体广告能替代传统广告吗?
竞争存在的前提是具有可替代性,新媒体作为交互传播的代表,实施一对一、点对点的传播,网状的传播模式有利于企业与用户的沟通和互动,是实现精准投放的基础。但广告的逻辑就是建立在规模化用户基础之上低成本的信息传播,而精准广告的逻辑则是在拥有某一种特性的人群中进行定向传播,甚至是针对个人提供定制化的广告服务,而这必然带来成本指数级的上涨,这是追求商业盈利的广告主最不想看到的。
同时,数量众多、形式多样的新媒体也给品牌带来无尽的焦虑,一对一的传播难免顾此失彼,信息的碎片化和浅层触达往往无法在用户的心智中留下深刻印象。更令广告主忧心的是小道消息、捕风捉影往往能够在新媒体的推波助澜下越发声势浩大,给产品、品牌带来极其消极的影响。
反观传统媒体,它是通过中心节点批量复制同样的信息、实施一对多传播的大众媒介,能够让广告主在载体上进行自己清晰明确的“品牌独白”,信息传达直接干脆、鲜明强势。这也是为什么像电视这类媒体能够为企业品牌塑造、品牌传播提供背书的原因。
企业需要通过新媒体沟通用户、了解更多的用户需求,企业更需要通过传统媒体来形成鲜明、直击人心的品牌形象。因此,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两者相互补充,是企业进行营销传播的两大抓手。谁更重要,广告主心中自有一杆秤。
三问:新媒体广告真的那么精准吗?
2012年以来大数据就已经被吹嘘的神乎奇乎,仿佛只要和大数据沾上边,互联网就能像“老大哥”一样监控这亿万民众的日常生活、把握其生活动态、提供其无法拒绝的广告信息。
我们不否认RTB(Real Time Bidding,实时竞价)广告的精准匹配对电商带来的销量推动,也不否认搜索广告让我们能更快、更有效的找到所需要的信息。但是,倘若把这种便捷夸大为能够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解析人性、把握心智,就有些言过其实了。
事实上互联网公司所谓的“给用户画像”,预测未来消费趋势,并不是依赖大数据来进行勾画的,反倒是更多的运用了问卷调查、深度访谈这种传统的调查方式来了解用户的行为习惯,倘若大数据真的那么有效又何必多此一举呢?说到底,大数据、DSP(Demand-Side Platform需求方平台)、RTB,甚至近来颇火的程序化购买都不过是新媒体对广告工具的重新包装、甚至是过渡包装,也没有那么神秘。
再退一步想想,广告仅仅是做给目标消费者看的吗?
四问:新媒体是如何制造紧张氛围的?
为什么新媒体会给传统媒体一种如临强敌的感觉?事实上,真正让传统媒体感到棘手的并不是新媒体,而是成分不断丰富、愈发复杂、包罗万象的互联网。不单对传统媒体,对其他的行业,互联网也是高举“平等、自由、分享”的“互联网精神”闯入城门,把“价格战”搅乱行业生态的行为称之为“破坏性创新”;主事者赚得盆满钵满之后潇洒抽身,留下无奈的跟随者和茫然的用户,最后只剩下一地鸡毛,真正获利的仍然是那些互联网、资本界寡头。
近年来以互联网为重心的虚拟经济的过度扩张,导致资本、人才、物资、土地等要素从实体经济中流出,全球的实体经济都呈现出疲软之势,这与追求“一夜暴富”的浮躁社会心态紧密相关,也与制度性安排的缺陷相关。试想,当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了追求“梦想”的互联网上,那么谁来关心“粮食与蔬菜”?实体经济的疲软和建立在其上的虚拟经济的空前繁荣呈现出极大的对比和反差,难道这种现象不该令人担忧和思考吗?
互联网是否真的像蒸汽机之于第一次科技革命、发电机之于第二次科技革命一样,给世界带来了颠覆性的生产力?还是说,互联网只是惯用“借鸡生蛋”的伎俩,营造出了一个欣欣向荣的假象?
五问:新媒体为何如此具有攻击性?
互联网诞生之初,以完全不同于传统媒体的自由、平等、分享的精神和理念赢得拥戴。然而,随着其不断成长却走了样,一副有他没我、有我没他的架势,“报纸将亡”、“电视将死”的言论甚嚣尘上,抢用户、争资源、博关注,不禁让人感叹攻击性真强啊!
思及此,我们不禁想问一下,新媒体的成长基因是什么?是资本。资本导向下,盈利是关键。但倘若问一个新媒体从业者,你们的盈利方式是什么,他绝对不会很爽快的告诉你,而是神神叨叨的扯白半天,从用户体验谈起、讲如何打造极致的产品、讲讲现在我们有多少用户规模、最后满含情怀的说下一步才是盈利。换言之,绝大多数新媒体都是不盈利的。以视频网站为例,优酷土豆2014年整体亏损高达8.89亿元,而2015年上半年的亏损就高达8.59亿元,几乎与2014年全年相较。而一向高调、大手笔的爱奇艺,同样深陷亏损的泥潭,根据百度2015年第二季度的财报显示,爱奇艺第二季度广告收入虽有10亿元,但是整体亏损达8.69亿元。
新媒体所倡导的多元化盈利模式实施起来也颇为艰难。除了游戏公司,互联网企业的盈利几乎都来源于广告,实现盈利的百度、阿里巴巴莫不如是,用户付费、版权交易、全产业链经营等盈利名头几乎可以忽略。兜兜转转,新媒体的盈利还是回到了和传统媒体一样的老路上,这也意味着争夺用户的注意力至关重要。互联网用户与传统媒体的受众有很高的重合度,从有较大用户基数的传统媒体处抢夺用户成为必然;而互联网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倾向也让处于紧张竞赛中的互联网公司们撕破了脸皮,抢夺用户注意力便成为了一场不见血的战役。
互联网公司拿着投资商的钱,肩负着盈利的使命,但是盈利又是如此艰难:吸引规模化的用户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从用户规模转化为盈利收入无疑又是“惊险的一跃”, 成王败寇的简单思维让新媒体们上火着急失了风度。
六问:新媒体能健康稳定的发展下去吗?
抛出这个问题,其实是笔者对新媒体核心竞争力的担忧。本着商业逻辑至上的原则,新媒体这些年所做的事总结为四个字就是“投其所好”,因为用户喜欢,才会有流量,才能变现,才能获得资本方认可。那么,什么内容最能够打动用户,最容易打动用户?无疑是娱乐性的内容。娱乐性内容竞赛的结果就是不断拉低娱乐大众的底线,于是乎无数猎奇的、过分低俗的内容充斥着互联网,又鉴于互联网和传统媒体内容管控的两套标准,凡是传统媒体无法提供的内容在互联网上都大行其道。用户已经给互联网内容贴上了“娱乐”、“恶搞”、“八卦”等标签,而随着国家对互联网内容管控的逐渐严格,这些曾经哗众取宠的内容终将被涤荡干净,到了那个时候互联网才思考怎么办似乎就显得来不及了。
撇开娱乐性内容的管控问题,就供给上来看,新媒体的内容就一直存在稳定性问题。一来,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内容具有极大的依赖性。门户网站的新闻都转载于传统媒体,而社交媒体上的热点头条也几乎与传统媒体的息息相关,视频网站就更不要说了,最大的用户流量均来源于向电视台高价购买的节目内容,这些内容也是其广告收入的大头。二来,新媒体近年逐渐深入内容制作的领域,前有视频网站大玩原创内容,现有“今日头条”巨额补贴内容创作,但是花费巨大却回报有限;更重要的是内容生产者有奶就是娘,往往不会忠于一家媒体机构。例如优酷捧红的《晓说》团队就已经在去年4月加盟到爱奇艺“工作室战略”;而《奇葩说》的出品人、原爱奇艺首席内容官马东也已离职,在视频内容领域创业,同时带走了大部分《奇葩说》的原班制作人马。
娱乐性内容竞争激烈又有管制风险,高质量的内容又面临高成本、回报周期长的问题,拿着风投商资金的互联网企业能否在快速盈利、稳定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
七问: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
思考至此,我们就不得不退一步想一想,为什么传统媒体会集体陷入发展的焦虑?除了居安思危的警戒心理,难道自身真的没有一些问题需要反思吗?
传统的专业解读在自媒体江湖变得越来越难以辨识,因为漫天盖地的所谓解读,掩盖了专业文章的闪光点,以至于从浩瀚烟海中寻到真金的几率大大降低。
媒介有自己的特点,波兹曼《娱乐至死》书说的很清楚了,尽管他以电视作为娱乐至死的抨击工具,但是现在新媒体的哗众取宠现状,本质上也和波兹曼说的差不多。
其实,写一两篇文章发表出来还是蛮容易的,只要具备了基本的文字功底,漫天都是解读的东西,拼拼凑凑,取一个比较有噱头性质的标题,基本上都能获得一定的点击量。这就像一个教授,如果做电视节目的时候,说一些比较专业的东西,效果并不如意,因为娱乐效果太差,还不如在那故作深沉的表演,反倒能获得广泛的关注。
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李普曼的《舆论学》、麦奎尔的《大众传播理论》等书籍,都对媒介的作用进行过经典阐述,对于实际操作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另外,再读些社会心理学之类的,例如《乌合之众》、《怪诞行为学》之类的,玩自媒体也大体上够应付了。互联网时代降低了公众参与科技评论的难度,因为拥有无限内涵和外延的科技概念,因为技术的发展,不断的将概念渗透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加之标准化的缺失,所以谁都能对其品头论足,怎么说怎么行,反正记不住。
自媒体刷出了存在感,但也仅仅是存在感而已
传统的媒介方式是物理形式的,例如一张报纸的面世要经过投稿、审核、编辑、印刷等数种工序,所以当然在版面安排上惜字如金。新媒介大多集中在数字技术领域,发表东西的成本根本就是一个后台更新,一点成本没有,充其量就是点员工工资。所以,所谓的如“发表”这样的词汇,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传统时代的发表文字所带来的自豪感,在新媒体时代将会慢慢降低。对于在传统媒体发表不了东西的人,自媒体提供了一个刷存在感的平台而已,但也仅仅是存在感。
自媒体是不是会成为一个软文江湖
手机媒体在新闻传媒中的应用彻底颠覆了传统新闻传播的形式,在对传统新闻媒体产生较大冲击的同时,也为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机已经大范围普及,手机用户数量逐年上升,智能手机用户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高。因此利用手机媒体可以扩大新闻传播的覆盖面和新闻影响力。手机媒体新闻在新闻内容、新闻形式上都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有较大区别,其特点是开放性高、互动性强,而且新闻传播效率得到极大提升。本文将从新闻传播角度对手机媒体的应用和发展进行分析。
1基于人际传播的分众传播形式
手机发明的初衷是为人际交往提供便利,因此人际传播是手机的原始功能。随着移动通讯技术和移动网络的快速发展,当下手机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手机传播也融入了一些大众传播的特点。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融合将使信息传播过程的复杂程度显著提升,其主要原因是手机的转发功能。手机是人与人之间通讯的现代化设备,一部手机代表着一个社会关系网络,大众传媒经过其公共渠道将新闻消息传递到个人手机上,又经由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传递给其他人。在两种传播形式的融合下,新闻消息的传播速度得到了空前提高,覆盖范围也得到明显扩大。可以说,正是手机的转发功能实现了大众传媒与人际传媒的共振。而且通过人际渠道传播的新闻信息极易成为大众关注和讨论的热点,通过一个又一个社会关系网络的交织传播,使人际传媒也能够产生大众传媒类似的效应[1]。在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两种形式的互相融合、互相影响下,传统新闻媒体的地位和角色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任何人都能够通过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向其他人传播新闻信息,传统新闻媒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中心地位正在不断泛化。传统媒体的新闻垄断地位逐渐消失,在手机媒体的应用下,自媒体得到快速发展,真正开启了全面参与新闻传播的传媒新时代。碎片化是手机新闻媒体传播的一大特点,使分众传播成为可能。随着社会阶层分化现象的产生,各个阶层内部的社会地位和利益诉求关系也在不断变化,新的阶层不断涌现,不同阶层之间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信息需求都有较大区别。其主要形成原因是利益诉求的不同和职业涉及面的不同,此外还与人们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都有较大关系。碎片化和分众新闻传播形式更加符合不同阶层和群体的信息需求,从而能够促使新闻媒体传播的更好发展[2]。
2对传统新闻媒体产生的影响
自大众传播媒介产生以来,一般将新闻媒介的发展划分为两个时代,即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主的第一媒介时代,和以电视、电脑、电话为主的第二媒介时代。也有人将其划分为传统媒体时代和新媒体时代。第一媒介时代的特点是以播放型传播模式为主。而第二媒介时代则是一种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双向、去中心化的交流模式,颠覆了以往新闻传播者和新闻受众的关系界限,信息生产、传播、消费的边界正在不断消融[3]。在传统的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者与新闻受众角色是固定的,由专业的新闻工作者负责新闻的采集与传播,受众则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自从手机媒体出现后,手机媒体本身就是一个新闻采集工具和新闻发送中心,受众不再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拥有较高的新闻信息选择权,而且可以参与到新闻评论和新闻传播过程中。也可以通过手机设备采集一手新闻材料,通过人际传播渠道进行新闻生产和传播。因此,手机媒体的产生对传统新闻媒体的确带来了较大冲击,使新闻传授角色逐渐模糊,传统新闻媒体的主流地位受到挑战[4]。传统媒体形态与手机媒体的结合极好地顺应了媒体移动化的大趋势。目前,手机报的形式非常多样,手机电视技术与广播技术发展迅猛,为公众提供了广阔的信息接受渠道。随着手机电视与手机广播的发展与普及,手机媒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一条新的价值链正逐渐形成,在未来,相信各大运营商会在手机信息播报技术的研发行业中展开激烈的厮杀。手机媒体的发展使得移动媒体的发展空间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宽,传统的舆论格局也发生了转变,手机媒体正以势如破竹之势改变着大众传播行业。
3顺应媒体移动化的时展趋势
手机媒体能够得到快速发展的主要优势在于手机媒体实现了媒体的移动化发展,这也是手机与固定电话的主要区别。正因为手机摆脱了固定电话的空间束缚,使人们能够通过手机设备进行随时随地的沟通交流,所以手机才能够取代传统固定电话在通讯中的主流地位。有许多人预测手机媒体的发展将取代传统媒体,甚至其他形式的新媒体。这种观点虽然有些偏激,但不可否认的是,媒体移动化发展的确将成为未来媒体的主要发展趋势。传统媒体和其他媒体也可以通过媒体融合的方式发展成为移动媒体。目前我国三网融合工作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传统媒体与手机媒体的融合程度不断提升,从早期的短信新闻到目前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于一体的多种手机新闻报道形式,手机广播和手机电视都得到良好发展,一条新的媒体产业链正在形成。这种发展趋势是基于信息时代下人们对新闻传播的更高需求,媒体的移动化发展将改变传统舆论格局,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更多便利[5]。
4为新闻传播提供的新机遇
在手机媒体快速发展的冲击下,传统的新闻媒体圈也在以自身生产和再生产的方式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维持着媒介系统的动态平衡。新媒体的出现会在一定时间段内打破这一平衡,经过优胜劣汰的法则,促使新平衡的产生,并在更长时期内维持下去。手机媒体的出现使当下新闻媒体圈正处于这样一种打破旧平衡、建立新平衡的变化时期。手机媒体对传统媒体产生的最直接影响是分散了传统媒体的受众全体和广告份额,使越来越多的人改变了新闻信息的获取方式,投入新媒体的怀抱。尤其是年轻群体的受众市场,迅速被手机媒体占领[6]。手机媒体的跨媒体、跨地域传播优势,为人们提供了全方位的新闻信息服务,并通过“二次销售”理论的应用,使媒体传播产生巨大的经济利益,非常值得传统媒体借鉴。“二次销售”理论就是通过吸引受众关注获取媒体内容收益,将受众出售给广告商,赚取广告利润。传统媒体盈利方式与手机媒体盈利方式的结合,将为媒体传播注入新的生命力,使其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和丰厚回报。比如观众在收看传统媒体节目过程中,可以通过手机媒体渠道参与到节目的互动活动中,使媒体兑现广告价值,提高利润回报。同时,与观众的互动也能够有效提升媒体节目对观众的吸引力,从而提高节目收视率,获得稳定的收视人群。传统媒体与手机媒体的联合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将使新闻媒体传播便显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5结束语
总而言之,手机媒体的出现的确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冲击,但也为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新闻媒体的移动化是新闻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应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共同为新闻传播服务,使观众获得更好的新闻信息传播服务。
参考文献:
[1]齐言.媒介融合下的手机媒体新闻传播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6(18):16-17,63.
[2]郭雁云.基于新媒体传播视角的手机新闻客户端传播策略[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05-107.
[3]高臻.全民传播视角下新媒体涉法新闻传播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3.
[4]陈晨.传播社会学视角下手机媒体的媒介文化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2.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5) 04-0073-04
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迅速普及,手机与移动互联网呈现移动化、碎片化、多源化、即时化、多媒体化等特征。它们的出现已经使人们获取信息的习惯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改变,这种改变促使传统媒体向移动新媒体方向转变。
迄今为止,大部分传统媒体还没有找到一条符合用户使用习惯、符合自身发展条件的移动化发展路线,部分传统媒体简单地认为将互联网内容搬进移动设备即为媒体移动化。然而,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较量不仅仅在于看谁的内容最佳,谁最懂媒体制作,谁的成本最低,还要看谁能将传统的内容资源无限细分地占据受众的所有空间、时间和感官,传媒的竞争已由内容转向了移动终端[1]。终端化是媒体移动化的最终形态,指将传统媒体的内容、分发形式、交互方式、盈利模式进行整合,并集成社交网络,结合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组成有高度用户黏性的移动智能终端产品。
1 媒体移动化发展历程
1.1 彩信与手机报
2000―2005年期间,我国在移动通信方面处在基础建设期,移动电话逐渐普及,但移动互联网服务尚未开展,手机几乎只用于通讯,移动运营商的定位仅停留在通信服务的层次上。这一阶段后期,随着移动通信进入2G时代,移动互联网开始投入使用,出现了以WAP技术为主的互联网移动化,彩信开始流行。手机的媒介功能和特性开始被逐步认识,各种新兴的有代表性的手机媒体陆续出现[2],其中最典型的是手机报,这是最早出现在移动端的具有订阅功能的多媒体信息。
手机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但局限性较大:用户使用成本高,信息源有限且信息量小。这一阶段的移动媒体还不存在终端化现象,技术上归于订阅式推送服务,与使用何种软、硬件终端无关。
1.2 2.5G与WAP
2006―2008年期间,2.5G(GPRS)技术普及,移动上网速度明显提升。与此同时,高性能、智能化多媒体终端相继出现,其中最著名的是2007年苹果的iPhone。从此之后,移动端的可操作性得到大幅提升,手机可以部分完成以前只能在电脑上完成的工作。此时,少数互联网企业将自己旗下高用户量的PC应用移植到手机上,从而开始了国内的移动终端化进程。
这一阶段,传统媒体与移动技术的融合变得更加深化,国家级媒体开始涉足移动传媒领域,移动运营商大力推广内容服务。然而,此阶段的发展仅仅是将互联网搬进了移动设备,并没有形成真正的移动终端化。
1.3 智能终端、社交性集成、App
2009年之后,移动技术领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首先是2.75G(EDGE)、3G网络的引入及Wi-fi的普及,移动网络速度大幅提升,使用成本明显下降,移动互联网用户数激增。据国内最大的独立第三方数据服务提供商之一的TalkingData在2015年1月的《2014移动互联网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10.6亿。其次是智能设备的普及,根据工信部电信研究院2015年1月的2014年国内手机销量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智能手机销量达4.52亿部,我国也成为智能手机用户数最多的国家。
“社交性”是一个与社会化媒体密切相关的概念。实际上,今天互联网上的应用,除了各类基于 Web 模式的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外,其他应用或多或少具有社会化媒体的属性[3],如微博、微信等。与此同时,互联网企业推出开放平台,与提供内容的传统媒体合作,以此来争夺流量;而提供内容的媒体也可以依靠社交网络获得更多用户。随着开放、聚合App的推出,媒体移动终端化正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1.4 多端融合、大数据与物联网
2013年以来,多种硬件终端互动与同步技术迅速崛起,常见的如手机、平板与PC,手机与电视之间的信息互动。从更广阔的应用范围来看,任何智能设备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互联、同步和互操作,设备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为了实现多终端融合下的信息互通,需要依靠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概念是指在当今信息社会中,所发生的事情都会产生巨大的数据信息量,通过记录和分析这些看似毫不相关,但却隐藏千丝万缕联系的数据,人们可以得到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在互联网上,只需一个身份记录,所有与该身份相关的信息都可以快速获取。利用大数据,可以分析用户的喜好,还可以预测用户的行为。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出现,各种终端可以做到万物感知、智慧控制,物质世界与人类社会的全方位交互,人与物世界的联接[4]。拥有物联网技术的设备能够对人体动态和周围环境进行感知,并获取相关数据,从而为实现更加人性化的功能提供前提,例如使用手机、手表、眼镜监测人的健康情况,提供增强现实功能等。
在新技术的带动下,传统媒体的定位应该是信息、内容提供商和服务提供商,在一个数字媒体平台上向社会提供其需要的信息与服务[5]。传统媒体只有紧随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潮流,才能更好地面对媒体大融合的考验。
2 媒体移动终端化的技术形态
终端化相对于网络页面(Web)的优势是明显的。首先,它能够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每一个软件终端只完成某方面功能,这样就加强了服务深度和专业性,提升了用户黏度。其次,终端化能够提供各种交互功能和视觉设计,满足用户对应用的高要求。再次,终端化能够与企业盈利手段进行集成,有利于企业电子商务化,同时也给用户提供安全、快捷的消费环境。针对现有的移动终端发展情况,本文将媒体移动终端化的技术形态分为以下三种。
2.1 社交开放平台终端化
开放平台从软件角度来看是指软件系统设计一些对外的应用接口(Open API)提供给第三方开发者。当开发者拥有接口后,可以为这个开放平台开发各种应用,例如游戏、插件、工具等。同时,开发者的应用可以通过这些接口与开放平台进行深度的信息交互(即共享开放平台的用户数据),从而能够实现开放平台本身没有的功能。
从更广的角度来看,开放平台不仅是对应用开发者的开放,也是对所有公众媒体和自媒体的开放。媒体用户可以依托开放平台实施内容、用户互动、商业运作等各种业务。现在国内最大的四个开放平台分别是腾讯QQ空间、腾讯微信、新浪微博、百度云,其中腾讯与新浪以社交为主,百度以资源搜索和共享为主。除此之外,阿里巴巴有着最大的电商开放平台。
现有社交开放平台均有移动客户端,例如新浪微博、腾讯微信等,传统媒体加入开放平台后,可以借用平台的终端App,以非常低的成本实施移动终端化,本文以新浪微博和腾讯微信为例进行分析。新浪微博除了普通用户外,还有经过认证的大V用户。大V用户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机构。传统媒体可以申请为机构大V用户,普通用户就可以直接以关注方式浏览媒体内容(如图1所示)。由于微博有字数限制,传统媒体往往以摘要加链接(或是贴图)的形式提供阅读路径。
图1 人民日报在微博手机端的显示
腾讯微信本质上是一款即时通讯软件,提供一种称为公众账户的特殊账户,与微博中的大V账户相似。传统媒体可以注册成公众账户,普通用户添加公众账户为好友后,能收到公众账户的推送信息(如图2所示)。微信采用关注与信息发送的形式,其消息没有字数限制,并且可以发送链接、图片和视频等,还可以在微信内部浏览网页,并集成支付和电商功能,就形式而言,比新浪微博更加强大。
图2 人民日报在微信手机端的显示
基于社交开放平台的终端化具有极强的交互性,用户能够直接与内容提供者进行互动,例如采用评论、留言、发送即时消息(Instant Message,IM)等,形式上不仅限于文字,还可以是图片、语音。更为重要的是,现有社交平台还引入了平台游戏和会员功能。传统媒体可以通过这些附加功能完成与用户的深度互动,通过游戏奖励和会员积分功能增加用户黏度,同时挖掘具有高附加值的客户,为媒体自身的增值业务打下用户基础。
2.2 聚合终端化
聚合类应用是将某一领域的信息以及关注该领域的爱好者聚集在一起的应用,例如网易云阅读、豆瓣电影、豆果美食等。这些应用往往只关注某一个领域,例如阅读、时尚、美食,能够提供该领域多源化、个性化、专业化信息以及一定的社交功能。聚合类应用的基本形式是将不同媒体中的内容进行精选、整合,再推送给用户。同时用户之间也能够依照兴趣进行互动,完成基本的社交功能。
聚合终端中的内容可以来自应用本身或由各个合作媒体提供(可以是收费内容),用户可以订阅自己喜爱的内容。这里以网易云阅读(如图3和图4)为例进行分析,该应用本身无原创内容,它作为一个开放聚合平台,与众多媒体和企业合作,将它们的内容以订阅源(或是试用)的形式供用户选择。聚合类应用发展的方向是能够在应用内购买媒体内容或服务,媒体可以直接出版电子书籍或学习资料,让用户付费使用。聚合类应用支持一定的交互,比如收藏、分享、评论、私信等,但基本上仅限于App用户间,不能与内容提供者进行互动。
图3 网易云阅读的订阅源分类
图4 网易云阅读的订阅页面
2.3 应用(App)终端化
将媒体内容和服务直接放置在专用App中,供用户安装到移动设备上,这是终端化的最直接形态。传统媒体,尤其是专业媒体,可以将自己的内容直接以App的形式提供给用户,如网易新闻、汽车之家等。出版媒体还可以将一本书作为一个App产品进行发售。
3 传统媒体采用移动终端化技术形态的依据
传统媒体无论在技术层面或是经营层面相较于互联网企业都更加保守,因而需要更明确的标准来判断采用何种技术形态进行终端化。本文从交互性、位置服务、支付功能、社交性、成本和盈利性几个方面来分析以上三种终端化形态。
3.1 交互性需求
交互性需求包含用户对移动终端的可操作性即人机交互,以及用户和内容提供者的互动即人人交互。人机交互主要考量软件的设计,不属于本文讨论范畴,下文中主要讨论人人交互部分。
基于社交开放平台的移动终端化(以下简称社交终端化)往往提供了用户与媒体的互动渠道,比如微博的@功能,微信的消息功能。这种交互性质类似于IM软件,无论对方是否在线,理论上对方都能够看到用户发过来的信息,这为信息互动创造了可能。聚合终端化采用订阅形式,内容的处理和展示均由应用开发者完成。这限制了用户直接与内容提供者之间的交互。应用终端化的开发者本身是内容提供者,所以在交互上能够进行非常自由的设定,例如设置专用的交互通道。这种终端化的交互性是最强的。
3.2 基于位置的服务、支付功能
基于位置的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LBS)是通过移动基站和卫星定位实时获得用户位置信息,并提供与位置相关服务的一种功能。传统媒体在移动化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自己的媒体内容是否与位置信息有关,尤其是地域性较强的媒体。社交终端化具备完整的定位功能,且媒体可以调用用户的位置信息完成相关服务。聚合终端化一般也提供定位功能,但不会允许媒体获得用户的位置信息,故很难提供LBS服务。应用终端化可以自由设定是否提供完整的LBS功能。
快速、安全、简单的支付功能是移动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服务。社交终端化的支付功能一般是与某种支付平台合作,例如支付宝、财付通等。用户绑定银行卡后,可以购买该终端合作商户的服务或产品,这就为传统媒体开辟了一种参与移动电商的途径。例如腾讯微信的支付功能,合作媒体能通过自己的微信公众账号售卖产品与服务。聚合终端化也可以与支付平台合作,提供类似支付服务。应用终端化可以自由选择是否提供支付服务。
3.3 社交服务
由于社交网络已经渗透进普通人的生活,任何应用在设计初期都需要考虑是否集成社交网络。社交终端化在这方面有先天优势,其本身就是社交网络的移动终端。聚合终端化的重心是内容,其社交功能仅限于用户间的交流,很难像社交平台一样提供多样性的社交应用。应用终端化的社交功能非常灵活,它可以通过App本身组建自己的社交网,也可以集成现有成熟的社交网。
3.4 实施成本与收益方式
传统媒体实施社交终端化和聚合终端化的成本非常低。其中社交平台不但不向内容商收费,还会从自身收入中给内容商一定的分成。传统媒体只需在开放平台注册账号并通过认证,即可内容。应用终端化因为需要自己开发和维护App,所以成本会高很多,而且有失败的风险。传统媒体在移动终端化中大致有以下三种盈利方式。
平台收益分成。这种方式适用于社交终端化和聚合终端化,平台提供者按照内容商提供内容的被访问量(或销售量)与内容商分享收益。如果平台本身是非盈利的或不存在盈利环节(如内容都是免费),则内容商可与平台商议价,由平台商支付内容费用。如果内容商提供的是收费内容,则平台商可以依照一定比例来获得销售收益。总体而言,内容商能够在议价中占有主导地位。
销售产品收益。这种方式对以上三种终端化形态都适用,它是以销售收费内容进行盈利的,例如书籍、视频等。其中,对于应用终端化而言,可以在App用户下载时进行收费。
广告收益。这种方式对以上三种终端化形态都适用。不过从用户体验考虑,如果广告出现方式不妥(如占用大块屏幕区域、推送过多等),或是广告内容不适当,会引起用户反感。对于应用终端化,一般是内容免费,但会在App中植入广告。对于社交和聚合终端化而言,广告收益可以分为两种:一为平台商作为广告者,获得的收益与内容商分成,分成的参考依据可以是内容商贡献给该平台的访问量(Page View,PV)。二为传统媒体直接将广告植入到内容中一起,从而绕过平台商,获得完整的广告收益。
表1是对三种终端化技术不同特征的比较,作为媒体移动终端化技术选择的参考。
表1 三种终端化特征比较
4 结 语
移动终端化是现代媒体进行移动化发展的最佳选择,传统的浏览器/服务器(B/S)架构并不适合移动设备。随着物联网技术加入到移动终端领域,未来的移动设备将会出现更多形态,可穿戴智能设备就是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传统媒体需要在终端化选择上更加灵活,才能跟随时代共同发展。
注 释
[1]宋迪. 传媒变革时代的媒体移动化[J]. 中国传媒科技,2010(8):22-24
[2]魏丽宏. 关于我国手机传媒产业发展的研究[D].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
[3]彭兰,苏涛. 2012:新媒体时代的升级[J]. 新闻战线, 2012(2):13-15
问题是,现实与未来有多远的距离?更重要的是,如何加快发展缩短以至消除这一距离?或者选择一条更适合自己网站发展的正确道路。
上市之路有多长
先看新闻网站上市的路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副主任蔡名照(现副部长)的表述是:要加快重点新闻网站转企改制的步伐,列入改革试点的新闻网站可以尝试通过多种渠道拓展资金来源,引进国有战略投资者,在确保主办单位控股的前提下,组建股份公司,条件成熟时在国内上市。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的表述是:鼓励符合条件的有关出版机构、报业企业和新闻类网站整体上市,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增强实力,做强做大。由此看来,要上市,多数新闻网站还要走六大步,即转企改制、列入试点、完成融资、组建股份公司、创造条件报批、上市准备。就是以后省略了试点这一步,还会有五大步。看一下目前自己网站所处的位置,就知道距离有多远。
二看上市的基本条件:按照规定,境内主板与中小板上市,发行前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3000万元;持续经营时间三年以上;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人民币3000万元;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人民币5000万元,或者最近三个会计年度营业收入累计超过人民币三亿元。创业板上市,近两年盈利且累计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或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低于500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发行前净资产不低于2000万元,发行后总股本不低于3000万元。算一下自己网站现有的实力和经营状况,就清楚差距有多大。
再看投资者的认同度和表现:今年五月,媒体报道10家新闻网站将上市消息后的几天,传媒娱乐股板块整体跌幅居两市跌幅榜第一位,有分析人士认为,新闻网站即将上市的消息是一个利空诱因。当然,短期的市场表现不代表长远趋势,但由此审视一下新闻网站在投资者心目中的认同度却很有必要。与新闻网站竞争的是商业网站,在市场上谁有比较优势非常重要。如果新闻网站不能利用品牌优势、资源优势,打造多元化的盈利模式,提升内容生产能力和经营能力,真正实现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超越,是很难赢得投资者认同的。另外,新闻网站募集资金以后干什么,盈利前景如何,也要让投资者有所预期。如果上市后的市场预期不为多数投资者认可,批准上市的可能性就很小。判断一下自己网站的市场表现,就明白上市的把握有多少。
脚踏实地走得快
上市是对新闻网站的市场经营能力和长远发展潜力的考量,对多数新闻网站来说,这种能力和潜力目前还是一个短板。变短为长,必须脚踏实地,在体制机制、业务创新、经营方式、盈利能力、综合实力的提高上加快步伐、有所突破,使酝酿和争取上市的过程成为新闻网站经营能力、发展潜力变短为长的行动。
改制是上市条件,在转企改制、创新体制机制上要快走。新闻网站转企改制是大势所趋,谁转得快、转得充分彻底,谁就会主动。要上市,首先要在经营上独立,由依赖型向主导型转变,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全采取公司化运作;要尝试引入管理层持股制度,建立健全经营层和骨干员工激励约束制度;要多渠道引入战略投资者和风险资金,解决资金来源问题。
业务是上市基础,在利用资本市场力量整合资源、再造业务上要快走。内容生产是新闻网站的核心竞争力,利用资本市场的力量对新闻网站资源进行整合,在市场中可以发现更多的应用,再造更多的产品,服务更多、更深、更广的领域。要强化新闻网站的产业属性,学习商业网站的运营经验,再造新业务,满足网民的深层需求和市场应用,特别是针对党委、政府的业务、产品和服务。同时,利用地缘优势、公信力优势、影响力优势,引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突出的独家业务,引入电子商务、网络游戏、无线增值、建站服务等已经成功应用的业务,凸显新闻网站的业务优势。
盈利是上市前提,在强化盈利意识、增强赢利能力、拓展赢利方式上要快走。新闻网站虽然已经发展多年,但目前多数网站尚未找到清晰的商业模式和发展路径,依靠政府的拨款和支持不能持续,亏损局面亟需挽回。改制强化了新闻网站的企业属性、产业属性,也决定了其经营者和员工必须具有盈利意识,再不能以社会效益优先的名义放弃或者淡化盈利意识,而要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和最大化。在这一点上,地方新闻网站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地方新闻网站的管理者来自传统媒体的较多,过来强调媒体属性、事业属性多、政府补贴多、借鉴传统媒体赢利方式多,这导致新闻网站先天赢利能力弱。解决先天不足问题,增强赢利能力和拓展赢利方式,由忽视、弱化向重视、强化转变,由单一方式到多元方式转变,是地方新闻网站的当务之急。
经营是上市根本,在引进和培养经营人才、创新经营模式上要快走。新闻网站转企改制,成为市场主体,要有“内容建设”与“市场经营”两翼齐飞的本领。首先解决好经营人才短缺的问题,下决心为经营配备强兵悍将。在开发和培养措施上,经营人才要和采编业务骨干同等重视、同等安排。就新闻网站发展实际看,目前要走出两个误区、实现两个转变,即走出单纯依赖广告收入的误区,走出满足于模仿传统媒体经验的误区:由单一经营向多元经营转变,由内容为主向内容、经营两条腿走路转变。在吸收、利用商业网站成功模式的基础上,实行内容优势与经营方式的杂交融合,创造出具有新闻网站独有特色的经营模式。
实力是上市保证,在保证内容生产优势的同时,在技术水平领先、运营模式多样、用户积累深厚等综合实力提高上要快走。新闻网站与商业网站相比,除了内容优势外,技术开发和应用能力偏弱,运营模式单一,用户积累也较少。市场竞争是综合实力的较量,如果只满足于内容优势,就会在很多方面出现被动。因此,新闻网站的整体意识、实力意识、综合意识要突出,技术实力、运营方式、用户规模要强化,网站的整体实力要提高。
伴随着中国市场取向的改革和经济社会的整体转型, 中国大众媒介的经营与管理亦步亦趋, 在生存模式、经营方式、行业定位、传播理念等多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尤其是近五年来, 随着新技术的行业性嵌入, 多学科研究视角的切人, 行业发展与政策法规在碰撞中的调整与完善、传者的异化与受众的分化、传播方式的整合及嬗变等多方面原因, 我国的媒介经营与管理的研究更是展现出一幅众说纷纭、百家争鸣的宏大图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 大众传媒整体走上“ 事业单位, 企业管理” 的道路, 从媒体属性的角度强调了经营的作用, 九十年代初期, 大众传媒正式归属到“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的第三产业中。从九十年代末开始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数字化、信息化的世界,应运而生的新媒体也逐渐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新媒体的出现引起了媒介经营管理新模式的产生,这对于传统媒介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也给传统媒介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让我们必须要以新的思维去思考未来媒介经营的新趋势。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不在于出现时间的先后,而在于传播方式和内容形态的不同, 指一切区别于传统媒体新型媒体,如网络、有线数字电视、车载手机电视、iptv等等。由传统媒体的一点对多点变为新媒体的多点对多点。传统媒体是编辑决定报道主题,记者收集事实,然后包装成新闻,以一张报纸或一档节目形式传播给受众。普通人因为身份、经济和技术的原因,很难进行大众传播。因此新媒体的出现导致了新的传播方式和内容,这必然要求我们以新的思维、新的理念来思考如何经营媒介,做到既能满足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的需要,又能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1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经营模式上的区别
1.1 赢利方式
多数新媒体非广告媒体不再单纯依赖广告收入盈利, 而改为依靠多种方式获得利润。传统媒体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 以广告收入来支撑整个媒体的运转, 报纸和电视都是这样的模式。但是新媒体除了广告之外还有多种收入来源, 一是来自用户的主动订阅或者购买。二是增值产品售卖。新媒体不再提供所有的内容给用户免费使用, 而是需要用户交纳一定的费用。
1.2 内容开发
用内容吸引高端用户, 培养自身的核心优势是媒介经营新模式的重点。随着技术的成熟, 基础服务上已经几乎没有差别了, 联通、移动、电信都能提供移动通话, 搜狐、网易、新浪都可以提供新闻、论坛、聊天等服务, 因此要培养深层次的竞争优势, 而这种竞争优势又必须要依赖内容的开发。传统媒体虽然意识到内容开发的重要, 但付诸行动却很少, 例如电视媒体仍然充满了雷同的节目, 一到黄金时间就充满了情节类似的电视剧。而新媒体在这方而表现出了极大的创造力。例如腾讯公司聊天软件的基础上, 推出了群的服务,旨在和的校友录竞争, 为了迎合企业用户的需要,又开发出企业, 此外又开发出家园、秀, 营造网上虚拟社区, 同时还涉足游戏, 推出包括连连看、各种牌类、棋类和网络游戏的游戏, 吸引了众多用户,这些服务全部都可以通过一小块电脑界面来操作。这种不断创新的精神使得成为国内即时通讯媒体的老大, 也树立了腾讯“ 娱乐” 的核心竞争力。
1.3 媒体之间是互相链接、互相开放的
新媒体盈利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媒体之间的互连互通。例如2003年之前互联网一直没有盈利, 是因为没有找到有效的收费途径 。直到年手机和互联网实现了互通, 才 扭转了局面, 用户只要在网页上输入手机号码就可以通过手机帐户缴费。现在, 手机短信和联网金融系统的发展给互联网提供了方便有效的收费渠道, 这是互 联网盈利的技术基础。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打破了以往媒体之间相互隔离的关系。新媒体具有共同的技术基础,互相链接比较容易,此外互联互通可以使他们共享互相的资源,实现资源的最充分利用。而传统媒体则相互独立,离开任何一个,另外一个都能继续生存。
2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经营管理的影响
新的媒体形态的出现以及其新的特征对媒介经营管理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媒介经营的新模式, 体现了未来媒介经营的方向。
2.1 多元化经营
己经是媒介经营者的共识,传统媒体依靠广告收入一只脚站立的模式被认为是危险的。许多媒体已经尝试多元化的经营, 而新兴媒体正是以多元化经营为基础, 鼓励支持媒体开发多种经营。这种模式不再以广告作为单一支柱,而是发展了用户的订阅费、增值服务的收入等多个支柱, 使媒体能够“ 站” 得更稳。
2.2 “ 受众中心” 是大势所趋, 媒介的经营模式也要以受众为中心
新媒体在互动基础上使受众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受众正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选择者,甚至是内容制造者和主动传播者。尽管受众为此要支付一定的费用,但是他们掌握了传播的控制权。在这种模式下媒体可以更好的为观众制作他们想要的内容。比如“芙蓉姐姐” 网民可以自我炒作达到自我包装、自我宣传的目的,并能取得成功,这在旧媒体时代是无法想象的,“广大的读者就是编辑记者”。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变成多对多的传播方式,各个受众又是传播者,点与点相连形成一张无形的网。因此, 新的经营模式比传统的经营模式更能体现受众中心。
2.3 传播技术的发展需要更开放的经营模式
传播技术越来越先进, 打通媒介之间的壁垒不过是个时间问题。随着3g技术的不断应用和普及,用手机上网、看电视、听广播都是非常简单的事。届时,媒介就像一个开放的平台, 随时可以从一个媒体跳到另外一个媒体。这就需要一种开放的经营模式,以方便各个媒体之间的合作。传统媒体那种互相独立的经营模式只会将自己排除在媒体联合起来的大平台之外。类似于新媒体这种互连互通的模式,才是适合将来媒介发展的运营模式 。
3 在数字化背景下如何调整媒介经营的策略
其一,要注重媒介的整合,并特别指出这种整合在中国目前的制度安排之下,更多程度上需要“软链接”,或者说是“敏捷经营”。
其二,要注重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这种开发利用包括对内容资源、技术资源和渠道资源的科学认识与把握,中国目前对媒介经营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是比较低的。我们要构筑出一种结构性的价值,要用强势的资源、品牌、内容带动其相对弱势的资源、内容,从而形成一种结构,使这种结构的价值能有一个更加充分的市场
其三,制度和规则的重建。在进行媒介融合、市场重组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宏观层面的障碍就是国家相应的制度安排的某些限制,这需要制度安排适应这种重建。
其四,相互融合,优势互补。“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
参考文献
[1] 周志平.媒介融合:媒体未来发展的新趋势[j].新闻爱好者,2010,16.
[2] 应响洲,魏玮,徐凤梅.广播广告的经营策略[j].新闻前哨,2007,12.
2014年以来,中国网络视频自媒体成爆发性增长,引发业界和学界的关注。知名视频自媒体《罗辑思维》在2015年实现B轮融资,因其700万的粉丝关注量,市值估价达人民币13亿元之多;以网络短视频走红的网络红人“Papi酱”不仅登上了《纽约时报》等外媒,其广告处女秀就拍卖出了2200万元……诸如此类现象尽管可以解释为中国政策面和产业层在创新发展中的必然,但视频自媒体自身的发展状况尤其值得深入思考。另外,这种现象是否能够持续,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笔者将在文中逐一探究。
视频自媒体运营类型与特点
笔者对中国当前影响力较大的20个视频自媒体进行了统计分析。从内容类型上看,当前的网络自媒体主要有新闻、财经、文化、娱乐四种类型。新闻类知名自媒体代表有优酷等平台播放的《暴走大事件》(王尼玛);财经类知名自媒体主要包括优酷平台播出的《鸿观》(宋鸿兵)、《罗辑思维》(罗振宇),爱奇艺平台播出的《吴晓波频道》等;文化类知名自媒体主要有优酷平台播出的《晓说》(高晓松)、《看理想》系列(梁文道、陈丹青)、《都嘟》(马未都)、《袁游》(袁腾飞)等;娱乐类知名自媒体有爱奇艺平台播出的《晓松奇谈》(高晓松)、《奇葩说》(马东、蔡康永等)(尽管《晓松奇谈》被定位为文化类型,但是从其整体基调和效果看,归为娱乐类更为贴切)。
纵观这些视频自媒体的运营情况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其运营主体多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名人。这些人开办自媒体后因其具有的名人效应和粉丝号召力,能快速打开局面,聚拢用户,开展各种商业活动支持自媒体的发展。第二,播出平台主要集中在优酷和爱奇艺这类网络视频网站。其本身内容制作力量较弱,内容生产团队和能力较差,因此,愿意接受外来资源,并能够给予更多的资源支持,况且,这些外来资源基本上可以较小的代价,换取大量优质的视频资源。第三,较少严肃内容,核心在快速满足普通大众知识文化需求,追求大数法则。比如讲述金融知识的财经自媒体《鸿观》,作为一档以金融视角还原过去,审视现在,预见未来的节目,其风格是“正经不严肃,解密不浮夸”,在节目的一开头宋鸿兵会以亲历历史文化名城引出话题谈论,对于不适合亲历的话题,则会以新闻报道开头,增强其可看性和趣味性。
视频自媒体发展的内部动因
不可否认,视频自媒体的繁荣背后必然有其内在逻辑。从自媒体的参与主体看,来自传统媒体但不能充分发挥才智是主持人弃传统媒体投入自媒体是微观原因。而中国视频网站目前跑马圈地的竞合格局构成了产业发展环境。当然,这些能够发生,得益于当前中国条块分割的地方电视集团体系。
微观层:传统媒体僵化的机制以及相对过剩的人才资源。从当前知名的视频自媒体从业者的工作背景看,大部分都来自于传统媒体的知名主持人或制片人。这些人具有较全面的知识储备,受制于体制内各种条框,无法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因此,或离开体制自主创业,或在体制外进行兼职。传统媒体人的身份为他们投身自媒体提供了可能,另外,因为本身具有从业背景,对于媒体运作和专业运营有自己的心得,使得他们能够从众多的小号中获得用户推崇,从而形成用户的规模效应,具备商业运营的基础。
中观层:视频网站跑马圈地的产业发展格局需要。造成目前自媒体的繁s景象也源于中国播出视频自媒体内容的网络平台较多,且隶属于几家大的网络公司。这些公司为了竞争会四处出击搜索具有吸引力、影响力和用户基础的内容进行投放和支持,并利用自己的平台以及资源优势对自媒体内容进行营销,从而加速该内容的传播以及商业运营成效。
较之国外,例如美国的视频节目播出平台相对单一,YouTube等视频网站竞争压力小,无须借助自身的平台优势对个别媒体内容进行推广和营销,网络视频自媒体的内容生产靠个体完成,但个体的运营和营销能力有限,从而导致了即便美国的“网红”出现,也不会像中国那样产生巨大的、持久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
宏观层:内容生产和播出资源条块分割的市场环境提供了生存可能。从电视内容生产的市场环境看,中国的传统做法是由电视台制作播出节目,尽管近些年开始将部分节目外包给商业公司,但大部分为文化娱乐节目类型,严肃的时政新闻类节目仍然由电视台自制。整个内容产业制作、规范交易都远未成熟,而这也就意味着即便某些人具有创意和制作某一类节目的能力,但是也没有传播平台的支持,至少在传统媒体的播出平台上如此,这就导致了在以往的环境中,创意资源、制作资源尤其是资本资源不会关注该块市场。网络平台出现之后,尤其是自媒体平台播出渠道大量出现之后,激活了创意、制作资源,当资本也进入该领域进行推动,立刻引爆了自媒体视频的海量生产。
反观美国,各类节目的生产、播映和交易市场一直都是成熟独立的,只要你具有创意、制作的能力,就不难找到资本,生产出了好的产品,也不愁找不到播放平台,整个市场的产业链分工明确,职责分明,因此网络自媒体播出渠道的出现与否对整个市场影响不大,也就不会出现类似中国的引爆效应。
目前视频自媒体的商业模式
在笔者2015年8月访谈优酷土豆网副总裁葛威时,她提出自媒体是一个“非常残酷”的优胜劣汰行业。一方面,平台推不推节目或给不给流量很重要,但另一方面,即便平台给了推广和流量,如果节目内容不行,没有可能留住观众,就只能给下掉了,因为位置要留给别的节目,每个推广位的价值都非常高。所以这二者之间其实是相辅相成的。正是由于这种激烈的生存现实,各个自媒体在完善内容的同时都试图通过多元化的经营实现生存和盈利。
广告收入盈利。如上提到的,有了流量、有了好的内容就能够吸引受众,而足够多的受众就可以吸引广告投放。这是最为简单的盈利模式,也是媒体最为熟悉的一种盈利模式。目前播出平台的广告收入,分成给自媒体的,约占总体广告收入的三成。另外,寻找节目的赞助商和冠名商也是广告收入的另一种形式。总的来说,自媒体和网络平台二者之间各有分账,一种是广告分账,另一种是冠名分账和赞助分账。有些受众层次较高的节目,更能够获得知名品牌的青睐。比如《吴晓波频道》节目的赞助商有宝珀手表、福特汽车等。
广告模式盈利与播出平台的运营也密切相关。内容为王,自媒体节目以质取胜,一旦具有吸引用户的能力,平台也会不遗余力推送,并形成良性循环,双方构建起固定的用户群和稳定的广告收入,实现双赢。基于这种互动,自媒体和播出平台也会构建起良好的合作关系。
线上粉丝经济。当节目内容吸引了足够数量的粉丝,自媒体也能够从粉丝产业中实现盈利。一些“网红”同时也是“淘女郎”,能通过自媒体链接到其淘宝店,可根据粉丝的点赞与投票,选定最受欢迎的服装样式和饰物等,吸引大量粉丝购买,在已有布料的情形下,一般一周左右就可发货。但是粉丝的吸引和维护需要耗费很多精力,粉丝对节目的留言评价,网红与粉丝的即时互动,自媒体节目符合粉丝要求的调整,播出平台通过微信、微博对自媒体的转发,都起到重要作用。通过一段时期的社群经营,大量固定的粉丝群体形成,自媒体还可以通过向粉丝会员和自己的微信订阅用户收费实现盈利,也可以在微信、微博上发软文来形成广告之外的盈利模式。
线下多种经营。对于卓有成效的自媒体,线下的多种经营也成为盈利的重要渠道。尽管罗振宇被认为是最成功的自媒体之一,但是他却声称,“我们不是什么媒体,我就是一个买卖人。”2014年他在线下卖出了75吨大米,2000多个跳蛋,售书则达到1.5亿元多的营业额。有人粗算罗振宇2015年的年营业额(不包含非图书/自媒体类产品)在13亿元左右。举办相关培训也是通过线下活动实现盈利的一种方式,如《吴晓波频道》的自媒体电商大课,以及一些网红培训等。此外,成功的自媒体人还会有其他的一些收入,如粉丝见面会赞助,商业活动出场费等。
视频自媒体的未来发展方向
前面这三种主要的运营模式代表了自媒体勃兴以来的赢利模式。而随着自媒体自身品牌形象的构建和品牌声望的积累,知名的自媒体可以利用品牌效应做延伸,扩充品牌的盈利途径。比如,吴晓波充分利用《吴晓波频道》的品牌影响力,将浙江省千岛湖上承包小岛出产的杨梅酿酒,命名“吴酒”开展经营,其创下了33小时售5000瓶、72小时预订3.3万瓶的纪录。吴晓波认为,当生产者的内容足够好的时候,连接的成本将会很低。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吴晓波通过自媒体积累的声誉连接到其他衍生领域,充分利用品牌效应,完成利益最大化。在这一过程中,品牌和产品构成了一个利益整体,用吴晓波自己的话讲,如果吴酒做不好,首先被质疑的是吴晓波本人,这就以人格担保的意味,潜在地告知消费者,也有助于反省内视,确保吴酒质量的上乘。①
未来这种模式很可能会进一步发展,形成在视频自媒体品牌下发展更多类型的线下产品销售。将这些商品变成自有品牌的加盟产品,仅仅是一种较为初级的品牌合作模式,未来也可以通过特许、贴牌等方式进行合作。只要自媒体的品牌在,只要运营人的影响力在,就能发展出各种各样的商业合作可能。除此之外,一些在视频网站和视频产业中新出现的赢利方式,一些优秀自媒体在自身发展中的尝试,同样可以引入到其他的视频自媒体中,从而为自媒体拓展更大的生存空间。
原生广告植入及电商模式。以2015年为例,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为2097亿元,同比增长36.1%。其中,分类广告、以原生广告为主的其他形式广告和电商广告增长最为迅速。②从近年的广告发展趋势看,网络广告尽管每年还在增长,但是整体的增速在放缓。只有创新的广告形式才能够吸引更多的受众,而这种创新最为核心的要素就是能够发现精准客户,并依据客户需求和兴趣进行广告投放。自媒体的优势在于以粉丝和会员为主体的受众具有相似的兴趣和偏好,围绕相同的自媒体账号构建相对固定的、特征相似的精准客户群,这就为原生广告的制作和投放提供了效果保证。而且,自媒体平台往往拥有强大的内容原创能力,因此,视频自媒体应该成为原生广告的主要生产者和投放者。
此外,既然客户群是已知且基本固定的,那么近来相对流行的视频电商模式同样可以引入到视频自媒体中作为自媒体盈利的一种必要补充。视频电商能够全方位、立体化呈现商品和使用场景,让消费者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直观地感受产品的实物特征与风格。商品在视频内容中的体现,展现方式更加生动,营造了整体氛围,大大增加了消费者购买的好感度,同时视频内容具有的吸引力和示范作用,可以帮助商家最大限度提升消费转化率。③自媒体的视频创作更为灵活,适用电商产品在节目制作中植入产品,能够让视频营销更有效。
程序化广告交易模式。从2014年开始,中国程序化购买市场中一个非常显著的趋势就在于大量的视频资源开始进入程序化购买市场当中,并且可以预见,未来视频的程序化购买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④2016年腾讯、陌陌加入程序化交易阵营,而且在网络广告增速下滑的环境下,陌陌得益于程序化交易获得广告收益的快速增长。目前视频行业所采用的这种模式完全可以被视频自媒体所采用,在视频自媒体的平台上形成广告打包,并通过交易平台进行竞价,充分利用平台资源,扩大广告营收。尽管目前自媒体作为内容生产者自身并不具备视频平台进行程序化交易的优势,但一方面,自媒体的内容可以在多个视频平台进行播放,比如《二更视频》在腾讯、搜狐、爱奇艺、优酷 、PPTV、新浪视频、凤凰视频、乐视TV等平台播出,另一方面程序化广告交易也有中介平台可以沟通供需。在@样的环境下,优秀的自媒体内容生产者可以构建自己的程序化广告交易模式,主导自己的广告经营,扩大内容价值。
融资再投资模式。2015年《罗辑思维》被估值13.2亿元,实现B轮融资,由中国文化产业基金领投,启明创投等跟投,投资名单中更有:柳传志、柳青、俞敏洪等圈中大佬, 罗振宇构建起了真正的金钱帝国,成为不折不扣的自媒体“首富”。⑤2016年《罗辑思维》和真格基金等机构以1200万投资网络红人“Papi酱”;4月,“Papi酱”的广告首秀以2200万元的价格被天猫卖家丽人丽妆最终拍下,被誉为“新媒体史上第一拍”;7月,“Papi酱”在花椒、优酷等8个平台同时首次直播,8个平台同时在线观看量达到2000万。⑥尽管网红经济不被看好,但是罗辑思维的这种模式,充分体现了自媒体作为商业平台运营的无限可能。既然平台可以是一个商业运营的主体,能够自己融资,拥有自己的商业模式,具有品牌号召力,那么自媒体就可以商业组织来充分利用自身的商业资源。融资再投资模式不仅仅是利用自己的资本为自己盈利,更重要的是投资自己熟悉的领域,能够将自身的资源和自己的运营经验投入到投资项目中去,提升资本运作的成功几率,这是自媒体投融资的优势之所在。
结语
艾瑞分析认为,在线视频企业广告收入目前最主要由外购版权电视剧与综艺节目所贡献,而随着在线视频企业自制内容业务的深入发展与移动端商业化的进一步深入,未来这两块业务所贡献的广告收入也将成为在线视频广告市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⑦这一统计数字也说明,尽管我们认为当前中国的视频自媒体市场已经非常繁荣,而从整体的市场格局来看,仍然是视频市场微不足道的一块蛋糕。但是,不管如何,作为在线视频市场充满活力的一部分,视频自媒体丰富了整个网络视频市场。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大号”的运营模式和已经盈利的事实,促发了更多具有知识储备和视频制作兴趣的用户加入到自媒体的运营中来,并以市场长尾的形态不断充实整个视频市场。从这个意义来看,这些网络自媒体的有形广告收益有限,其带来的无形用户价值无穷。而且,伴随着个别优秀自媒体自身颇具想象力的平台化运营,已经让自媒体不仅仅是一个内容生产者,更像是一个基于品牌的运营公司。从这个角度看,视频自媒体将同中国的视频产业一样,在未来的发展上具有无限可能。(本文系 2015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指导性项目《跨文化交流的障碍与沟通策略研究》 [项目编号:15G05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 东华大学)栏目责编:邵满春
注释:①李 :《33小时5000瓶 吴晓波是怎么卖酒的》,http:///20160401/n443062190.shtml。
②《凤凰网高级副总裁徐进:看原生营销4.0如何HOLD住多变“互联网+”》, http:///a/20160418/41596176_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