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11 10:49:1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

篇(1)

[3]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

[4]黄君录.高职院校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6(8):50-54

[6]刘冬玲.熔铸“工匠精神”:职业教育责无旁贷[J].校长论坛,2016(14):1.

[7]程宇.职业教育活动周:社会观念变革与思想启蒙[J].职业技术教育,2016(15):15-19.

[8]梅洪.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J].职教论坛,2016(25):79-81.

Cultivating the Spirit of Artisans: the Mission and Role of Chinese Vocational Education

Cheng Yu, Fan Chao

篇(2)

1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概述

工匠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职业文化之一,比对现代对职业工作的认识,工匠精神中包含了古人对职业发展的理解与看法。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一共有两点,一是敬业精神,二是职业素养,这两点是学术界所公认的。敬业精神是指的热爱岗位工作,并在工作中全身心的投入从而进入到忘我境界后形成的奉献精神。具有敬业精神的人,会发自内心忠于自己的职业,并专注于事业,就像老一辈的医生和教师一样,他们干一样爱一行,注重于在岗位上寻求个人价值。职业素养,是指的所要人在所要从事的职业上形成的观念与内涵,对于工匠而言,其职业素养体现在实际工作中,虽然他们没有较高地文化水平,但是掌握了所从事工作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对于工作上的事能见微知著,运用所学知识与一切办法去解决工作上的难题。

2影响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因素探析

由于职业教育体系与办学水平等影响,职业教育难以有效在教育中渗透工匠精神,且职业教育体系中职业精神的培养也没有很好地渗透到专业教学中,这都是由于以下因素造成的:(1)社会因素影响。社会对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影响,是从企业发展和市场人才招聘渠道形成的。经哼多数进入职业教育的学生,很难在现有升学机制下进行深一层的学习,且多数群众都认为职业教育低于高校教育,以致于教育制度以及资源显著落后于高校教育。企业本身缺乏完善的就业准入制度,没有对岗位就业制定完善的要求,缺乏健全的职业精神评价、激励以及惩罚机制,以致于员工在招聘是多数采用量化考核指标。职业教育也难以针对企业的岗位要求,在校内教育和实习中营造优良的工匠精神氛围,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工匠精神培育。(2)职业教育自身的影响。职业教育对工匠精神培育的影响,在于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不足,及时学生技能水平与企业需求差异逐步缩短,但是学生难以适应岗位工作。这是因为职业教育发展中由于能力本位论的影响,多数都是以企业当下发展为教育背景,缺乏企业及行业未来发展的认识,那学生有怎么能适应岗位工作发展呢?可持续职业精神的培育,要求职业教育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职业精神培育难以渗透到专业教育中,以致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工匠精神的影响有限。(3)学生发展影响。从企业岗位需求以及职业教育发展角度来看,实现工匠精神在学生发展中的融入,对于学生而言有利无害。但是多数进入职业教育的学生,都是因为成绩和文化因素等难以进入普通教育系统中深造,所以其学习目标定位在“求一技之长,谋一份好工作”上,这样的观念导致学生尤为注重技能的培养,却忽略了文化与精神的培育。即使有些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性,也没有深入明白其内涵的价值,导致不少学生缺乏优良的学习习惯以及持之以恒的毅力品质,不利于工匠精神的塑造。因此,想要在职业教育中渗透工匠精神,职业教育就必须意识到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性,克服这些因素的影响,全面渗透工匠精神。

3职业教育中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研究的反思与策略

3.1反思我国职业教育中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研究现状

我国经济逐步转型发展时期,这个阶段中需要大量的工匠人才,为我国经济以及社会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职业教育的立足根本,只有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在人才教育中实现工匠精神的渗透。我国正在从制造大国转变成创造大国,高端制造业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端人才,以缩短与强国之间的差异,缩短中国产品与德、日、美等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基于各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发展现状,中国经济转型发展,既要为科技进步培养创新人才,又要为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工匠精神技工队伍,以促进我国经济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从企业发展角度来看,新时代企业发展需要工匠精神的支持,缺乏工匠精神企业就会陷入发展困境。经济转型发展下企业发展也要实现创新与升级,才能使用大的经济发展环境。依据现阶段的企业发展调查发现,全球中超出200年发展历史的长寿企业中,由日本与德国囊括前两名,这是因为这两国企业注重于传承工匠精神经,尤为注重企业产品质量的改进,将精益求精当做是职业价值追求。但我国很多企业缺乏对长久利益的关注,更为关注眼前的利益,企业工匠精神理念的缺失,难以实现企业长久、健康发展。所以从企业发展和国家经济现状来看,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缺失,是因为人才培养途径中,思想引导和实践认识规划滞后,导致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融合不足。

3.2职业教育中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策略

篇(3)

1.工匠精神是现代企业稳定发展的基石

工匠精神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传承的重要精神,也是指引我国工业发展方向的精神指标。在中华民族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后,工匠精神开始成为现代各行各业的发展理念,并在当代职业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职业教育的主体方向是以职业岗位为主,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未来的职场道路中具有足够的实力满足社会需求,真正发挥职业教育应有的作用。在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存在许多异曲同工之妙,工匠精神所推崇的创新精神与实践精神恰好与职业教育的需求相符,而在职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必将使人才培养方式发生转变,使其更符合当下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理念。据对各个国家的企业统计调查发现,发展历程在100~200年的企业大多分布于荷兰、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这些企业在当地都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并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变革仍然延续着。这些企业之所以成为长青企业,在市场变革中未被淘汰的主要因素是它们虽历经了百年发展,但其最初的工匠精神仍然延续着,仍然在不断地影响着企业的未来发展,并引领企业朝着更长远的目标走去。在企业运营中,如果每位管理者和员工都具备工匠精神,对企业的运营和产品有更高的要求,那么就会使企业的持续发展具备更强的实力来应对外界市场的变化。在我国的行业企业发展中,市场以往的低成本时代退去之后,企业在此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面临许多诱惑,而只有坚持自己的原则,保留自己的发展精神,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工匠精神在历史长河中仍然得到有效传承的重要原因。

2.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需求

职业教育的主体目标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成为技能型人才,掌握技能知识,为未来的职业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方面,大部分企业都希望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毕业后能够立即上岗工作,能够适应企业的运营模式,并在各项技能操作方面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快速熟悉企业文化,与企业生产实现良好的衔接,同时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在企业工作过程中能够保持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将工匠精神贯穿于各个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这意味着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技能,还要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让学生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尊重自己的职业,对自身职业的未来发展与付出有着明确的认识,使学生将来不管在何种岗位任职,都能将工匠精神置于职业中心,将其作为努力的目标。而这也是让职业院校获得社会认可的重要指标,是吸引更多技能型人才投入至职业院校的重要保障,也使职业院校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工匠精神对职业教育教学带来的启发

1.对院校文化精神的启发

职业院校的教育理念是以技能培养为主,而技能的形成过程不仅是对专业的实践操作,还需具备一定的精神内涵。工匠精神是我国工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精神文化,职业院校需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当中,在校园中突出工匠精神的信仰理念、职业态度和对职业精神的坚持,使学生在校园氛围中感受到职业院校的教学理念,从而对职业教学有更深的认识。职业院校可以通过校园媒体、校园广告或校园杂志、报刊等途径报道鲁班、方文墨、小野二郎等具有工匠精神的人物事迹,介绍每位传奇人物背后的故事,对他们的工匠精神以及对自身事业坚持不懈的精神大力宣传,使之融入职业院校的每个角落,将其作为校园文化大力弘扬,使校园文化在人物事迹的渲染下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工匠精神。

2.对职业教育中创业教育的启发

职业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教育过程。在此过程中,职业教育所肩负的是每位学生未来的前途,同时也关系着各行各业的未来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我国提升就业率的重要保障。在职业教育的创业教育中,创业的教学多数是建立在学生掌握职业技能和具备承担职业岗位能力的基础上所开展的教学,是围绕创业能力、创业思维、创业意识等方向进行培养。这样的教育方式虽然能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创业能力,但其创业精神仍然十分缺乏,对未来的创业道路未形成基本的认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过于注重技能的提升,而忽略了精神领域的发展。对此,职业教育要结合创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将工匠精神融入创业教育中,围绕工匠精神开展职业能力教学、培养职业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创业活动中,从而为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动力。

3.对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启发

职业教育所涵盖的专业课程十分广泛,涉及多个行业,是一个具有综合体系的教学系统。在任何一个专业的教学领域中,完善的教学方案都是促使职业教学顺利进行的依据。教师在执行教学方案时,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带头作用,发挥工匠精神,做到先育人再教人,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好榜样。并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学和职业考核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爱岗精神和奉献精神,并提高自身的职业服务意识,与其他学生互帮互助,形成团队合作,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工匠精神渗透于专业课程教学当中,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课程内容强化细节培养,摆脱传统教学过于笼统的问题,将教学内容进行更精细的划分,并逐步培养学生形成专注、一丝不苟的专业习惯。工匠精神是当前每个行业都需要的精神,其对岗位工作的细节和求精必然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职业教育要将工匠精神融入每个专业的教育教学中,融入校园文化中,以工匠精神为基础开展各专业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形成工匠意识,在工匠意识的驱动下改变职业行椋更认真地对待自身职业,使人才的培养更适合当下企业的发展需求。

4.对职业教育实训教学的启发

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具备的共同特征是实践性,因此,在开展职业教育教学时,要对学生的实训课程加以关注和重视。不可低估职业教育中任何一个教学领域,要将教学重点覆盖于职业课程的任何一个分科,并在实训教学过程中,结合工匠精神,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工匠精神的影响下对自身实践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课程提供相应的实践平台,例如,定期举办实践展示、实践竞赛等,合理划分实践教学领域,强化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实践要求,使学生对工匠精神有更深刻的认识,并切身体会到工匠精神的核心与理念,逐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篇(4)

关键词:职业教育; 工匠精神培育

引言:

在二零一六年的三月五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工匠精神”。这是国家政府在教育方面完成一次重大改革,意味着国家对于技术性人员的需求已经十分迫切,本论文就中等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具体方面进行分析。

一.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是社会本质性的需求

工匠精神在官方意义上的解释为:在特定的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的支撑下,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对于世界物质进行客观化的改造,从而获取一种新的认知,同时在主观意识情感方面完成一个升华,最终达到通过技术对人类生存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进行构建。

中等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是为社会培育出一批具有高能力与高技术的人才,满足社会在这方面的缺失,对于社会多方面人才需求进行一个补充,这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然发展要求。

(二)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是时展的需要

我国政府在全面实现“中国制造2025”之后,对于高端型技术人员有着一个极大的需求,这仅仅是在国家层面上的需要,从二十一世纪发展以来,进入互联网时代的急速发展,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会带动一系列的企业改革与进步,这一方面的体现就在于时代对于工匠技术人员的需求。

中等职业教育培育工匠,“工匠精神”可以说是对于技术工匠培育的“导向盘”,“工匠精神”的提出与应用,极大化的对于职业教育体系做出一个匡正,为学生在技术学习的价值观上精益求精,从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时代在急速地发展,而在这背后必然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支持,通过中等职业教育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正是时展的原动力,是时展的主力军,只有在更多的技术型人才的共同努力与奉献之下才能最大化的提高我国在制造企业等方面的质量,更好的切合时展的高端要求。

(三)中等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发展途径

现如今我国的学生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出现一个共同的弊端:理论方面往往是具有极其优厚的知识储备,但是到了工作岗位之后进行具体的实践却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理论知识多,实践能力弱,这是传统教育的一大弊端,是一项必须要改革的项目。实践教学一直处于一个不被大力发展的地位,但是目前我国对于企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大大的增加,导致了必须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以便于更好的走上工作岗位。

长期以来教育体制与产业要求不相匹配的尴尬局面必须要改变,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在职业教育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方面上。

二.中等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方法

(一)通过创新意识与道德教育为根本保障

在职业教育的教育过程中给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将学生对于技术发展上面的理想与信仰最大化的挖掘出来,同时在技术学习与职业规划理想方面做好协调,不能单独发展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的内容,全面发展达到最终目标。

在学生的分类与组建方面同样也要多下功夫,不能忽视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事实证明单一个体的工作效率是远远低于团队合作的效率。因此在团队合作意识方面应当多加培养,在学生年纪作为一个单位协调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在学生的专业技能方面单独列出一个团体,培育学生在专业化技能方面的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作出补充,同时也是为了学生之间自主学习相互补充以达到共同进步的最终目标。

(二)通过校企合作项目作为保障

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根本性目的还是为了培育出合格的人才最终输送到有关企业单位工作,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在学生学习阶段进行尝试性接触工作是一项巨大的好处,这一点是具有先进性的。通过在企业中请出一些具有高端技术的技术人才进入校园,参加一些知识性的讲座,以及一些关于职业规划理想的辅导等活动,使得学生进一步的了解高职教育的本质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最主要的一点,目前许多学生毕业之后面临着找工作困难的尴尬局面,在职业院校这种学位并非很高的教育学院学生很难得到自信,通过这一系列的讲座接触可以使得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程度以及未来发展的潜力,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学校师生共同走进企业,真正的感触一些工作,在能力发展方面有着巨大的好处,同时在学生的心理方面引发一种触动,更加确切的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与要要求。明白自己未来所想要的工作岗位,贴切的了解自己的专业与工作之间的差距,才能够在下一步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在教职工技艺与德育方面规范引领

在教职工的技艺方面以及品德方面规范也是一项必须要做的工作。教职工是最主要接触学生的人群,所以很多技能方面以及品德价值观也会不经意间传递给学生。提倡“技艺精深、品德优馨”的教职工理念,在教职工身上规范化,才能进一步的引领学生。

教职工通过对于“工匠精神”的虔诚意识以及严谨认真的研究技术方式身体力行,在爱岗敬业,育人子弟方面做出明确积极的态度,使得“工匠精神”具体化的落实到每一位教职工的身上,形成一种对于技术的执着探索与追求的精神。

通^教职工的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进而引导式的教育学生,而摆脱传统教育对于知识与价值观“强加式灌输”方式,做好“领路人”的工作,成为学生的榜样与目标,引导学生的向往与学习。

(四)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实践

对于“工匠精神”的培育不能是书面的片面之言,也不能单单是高高在上的信仰,它应该落实到具体的事件中来,确确实实的在生活学习之中得到发展。

故而,在学校应当举行一系列的有关活动,譬如“发扬工匠精神,实现技能进步”等方面的主题班会、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这不仅仅是在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认知与了解方面大有裨益,同时在为学生培养一些综合性的才能,包括言语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好处。

通过活动确切的落实“工匠精神”核心价值观的地位,并且适当的将其具体化为教学任务,落实到学生技能学习,教职工备课教授考察等方面的具体工作中去,并且举行一系列的选举,选拔出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并且授予他们一些荣誉称号以及一些物质性的奖励,使其成为学生追寻的榜样,进一步的展现出其风采与职业操守。

通过树立学生的价值观,并且引导他们去追寻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事迹,更大化的激发出学生的求知与追寻欲望,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并且将“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广泛宣扬于学校之内,让“工匠精神”成为中等职业教育培育学生的自豪感的来源之处。

参考文献:

[1]王文涛. 刍议“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教育改革[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1):188-192.

篇(5)

职业院校的在校生大多以就业为目标,极少数是为了升学再深造,所以职业院校应该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培养不仅包括专业技能,还包括职业精神,而后者常常会被很多职业院校忽视,导致很多W生只拥有高超的技能,却没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因此,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职业院校应该加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一、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现状

众所周知,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体现工匠精神的经典故事,比如鲁班学艺。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人更多关注自身的利益。部分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生产出一些劣质产品,导致工匠精神逐渐消失。工匠精神的消失,影响到了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甚至对学生的就业观和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二、职业教育过程中工匠精神的培养途径

1.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弘扬工匠精神

为了培养具有高超职业技能和优秀职业素质的人才,职业院校应该将工匠精神的培养全面引入学校教学中,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通过平面广告、新媒体等,教师可以介绍古代的鲁班、中航工业沈飞钳工技师方文墨、巧手拼接航天之翼的金牌女工薛莹等具有工匠精神的人物,以及其他国家工匠精神的传承情况。另外,职业院校还可以举办一些宣讲会和技术交流会等,在会议上加大对工匠精神的宣传,让更多的学生在内心接受工匠精神,重视工匠精神。

2.工匠精神融入就业创业教育

在就业创业的教育中应该融入工匠精神,同时还应该使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教育学生根据自己的优缺点和追求去就业、创业,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合适的人才。

3.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

目前很多职业院校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讲解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这种授课方式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增加专业技能和专业精神,以就业能力为导向,在专业课程教学的目标、过程和评价等环节渗透工匠精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

4.专业技能训练,培养工匠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优势和专业方向等因素,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发掘他们的潜能,使他们精通某项技术,从而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5.实施现代学徒制,传承工匠精神

香奈尔首席鞋匠马萨罗曾经说过:“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职业学校应该组建一支教学团队,不仅包括学校的专业教师,还要包括相关企业的技术人员和行业专家。教师虽然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比较深刻,但是实践水平还有待提高。所以,在教学团队内部,教师可以与企业的技术人员、行业专家多交流,学习更多的实践技能;或通过教师间的互学互帮、取长补短,提高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从而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手把手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传承耐心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品质。

6.工学交替、校企融合,塑造工匠精神

同一个行业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都有不同的企业,每个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不一样,总体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学校应该多与企业进行合作,让学生深入企业当中,去感受真正的生产、真正的实践。这不仅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责任心的重要性,促进工匠精神的形成,还能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

三、结语

职业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而其中的职业精神不容忽视,因为技能人才是工匠精神的最佳传承者。学校应该在对学生的技能进行培训的同时,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张斯元.职业教育过程中工匠精神培养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6(11):30-31.

篇(6)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in the field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set off a wave of "craftsman spirit", vocational 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to cultivate and spread the spirit of craftsman, its importance is self-eviden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meaning and the four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raftsman spirit", and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for cultivating the spirit of craftsman.

Key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spirit of craftsman; cultivation

0 引言

中目前处于经济转型、产品更新换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期。政府要求从供给质量的提高出发,用改革的方法推进结构调整,扩大有效供给,提升产品附加值,而不是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消费者。因此,“工匠精神”的培养与传承迫在眉睫。2016年3月,中国政府首次将“工匠精神”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同年5月,以“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为主题的全国职业教育活动也顺利召开,在职业教育领域掀起一股弘扬“工匠精神”的热潮。因此,“工匠精神”的培养势在必行,它的养成则势必要以学生教育为抓手,以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切入点。

1 “工匠精神”的内涵和特征

1.1 “工匠精神”的内涵

说到“工匠精神”,人们总会联想到瑞士做工精密的名表、日本一丝不苟的行业标准、德国严谨慎微的思维模式,然而“工匠精神”一词并不是舶来品,早在中国古代,就有许多文人墨客对“工匠精神”进行了相关阐述:《诗经》里写道“如琢如磨”、“如切如磋”;《瓯北诗话・七言律》里写道“精益求精,密益加密”,都是对“工匠精神”的阐述。登录知网搜索主题词“工匠精神”,可以看到近几年“工匠精神”相关文献比较丰富,大多数对“工匠精神”定义及必要性进行了相关论述。王丽媛(2014)认为,“工匠精神”应归为职业精神范畴,是一种行为表现和价值取向,其核心是对品质的高标准追求,其目标是打造行业内的精品。李宏昌(2016)认为,“工匠精神”是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精益求精、对服务追求完美的价值取向,并从“工匠精神”之于工匠个体、产品和服务两个层面阐述了其表现形式。孔宝根(2016)则从学生个体、学校、社会三个层面论述了影响培养“工匠精神”的因素,并对“工匠精神”的培养设置了三个阶段。

1.2 “工匠精神”的基本特征

(1)工作态度:一丝不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即做事认真仔细,丝毫不马虎。严格参照相应的行业标准和规范进行作业,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放眼于长远发展。只有具备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才能保证产出的高品质。

(2)工作精神:持之以恒。古语有云:“水滴石穿”、“铁杵磨成针”,其依靠的就是主体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信念。“工匠精神”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持之以恒,能定心、静心,不轻言放弃。很多受世人敬仰的工匠大师日复一如、年复一年地重复做着同一件事,从不言弃,最后成就了一件件流传永世、万众瞩目的艺术珍品。

(3)工作细节:尽善尽美。工作细节上追求完美,把所有经手的工作都尽可能做到趋近完美,在细微处下功夫,把每件事情都做到极致,对细节的处理不吝时间和精力。瑞士的手表制造业就充分论证了这一点,在细节上追求极致才使得瑞士手表享誉全球。

(4)工作成果:精益求精。精益求精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在现有条件下将事情做到最好,孜孜不倦,不怕麻烦,反复改进;二是在现有条件下进行再创造、提升、创新,发现新方法,与现如今国家推崇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也是一致的。摆脱思维定势,以新思维寻求提高品质的新方法,让产品质量有一个质的飞跃,实现由优秀到卓越,现如今“互联网+”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2 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养成途径

2.1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工匠精神”的养成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当前社会形态下应该延伸表述为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养的首要任务是在思想层面上渗透“工匠精神”,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加强职业化改造,从思想上让学生对“工匠精神”有正确的、明晰的认知。营造良好的“工匠精神”校园文化,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入手:一是线上宣传,现在是互联网信息时代,每个学院甚至每个班级都设有相应的微信公众号、微博号,这些传播工具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利用新媒体进行“工匠精神”的传播,具有成本低、覆盖面广的优势;二是线下宣传,充分利用校园内部宣传载体,例如校园展板、校报等,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演讲、主题班会等活动,畅谈“工匠精神”的意义。

2.2 “工匠精神”养成计划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

教师首先以教学大纲为导向,将“工匠精神”的养成计划导入教学规划中,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与各科目教学特点相对应的教学策略,将“工匠精神”养成计划潜移默化地渗透其中,培养学生“一丝不苟、持之以恒、注重细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内涵。其教学策略可以涵盖学生实践“工匠精神”相关内涵要求的考核办法等。与此同时,教师也要以身作则,率先践行“工匠精神”,秉承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亲力亲为、追求极致,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3 专业课程采用“小班化”教学模式

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学单位通常都采用大班教学模式。然而事实证明大班教学模式并不利于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对象多为16至21岁,学生的自制力比较弱,需要教师进行耐心的引导和督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传统的大班教学模式因人数过多,使得教师不能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予以有效关注,也不能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针对性指导,从而造成学生失去学习积极性,达不到预期教学目标,“工匠精神”养成更是无从谈起。基于以上现象,将高职院校教学单位“由大化小”,o疑是促进“工匠精神”的有效手段。大量实践研究证明,采取小班化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加以时刻关注,教师可有效掌握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并形成及时有效的沟通互动,从而进行反馈和再指导,此种教学模式无疑对“工匠精神”的养成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2.4 通过“集中实训”、“校企合作”等途径培养“工匠精神”

江西农业大学软件学院2015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2.45%,2016届毕业生就业率是91.93%,其中有超过80%的毕业生从事互联网行业,其就业单位中不乏百度、新浪、京东等国内大型互联网公司。也有少数同学继续读书深造,或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银行等机构就职。相较于其他专业,软件学院就业率的持续居高与软件学院大四阶段进行的“集中实训”有很大的关联。软件学院前三年设置的课程大多为操作性强的课程,包括数据库原理及与应用、JAVA程序设计、网页制作技术等课程,大四阶段除开软件+英语班,其他所有班级举迁至北京或深圳的实训基地进行为期三个月的集中实训。实训过程中,学院按照学生自主选择培训方向进行分班,坚持小班化教学,由项目经验丰富的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具体项目的实施,教师时刻掌握着每个小组的项目进度以及编程代码的准确性、规范性,对小组遇到的困难予以及时指导,确保每个小组保质保量地完成项目。在整个集中实训实施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态度、任务完成情况,与实训前相比较有了极大的提高,可见开展集中实训对培养学生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素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当然,为期三个月的集中实训只是呈现给学生模拟的项目开发环境,其与真实的工作情境还是有所区别,不能完全等同于企业实习,所以还需要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进企业顶岗实习。江西农业大学职业师范学院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研二阶段由学院统一安排至江西电子信息工程学校、江西省医药学校等单位工作实习。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到工作岗位实践沉淀、感受企业文化;激发学生的工作热情、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形成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综上所述,“集中实训”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手段,“校企合作”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途径。

3 结语

职业院校作为培养“工匠精神”的主要阵地,我们在了解“工匠精神”的内在含义和外在延伸的前提下,通过将“工匠精神”养成计划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将专业课教学单位“由大化小”、“集中实训”和“校企合作”等培养途径,致力于培养职业教育学生的“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蓬勃发展,重现辉煌。

参考文献

[1] 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探析[J].职教论坛,2014(22):66-69.

[2] 李宏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问题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33-37+96.

篇(7)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04-0024-06

一、引言

在2016年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积极鼓励企业,尤其是制造性企业开展定制化、性化、柔性化生产,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1]。这是我国首次将打造具有时展需求的工匠精神上升到国家层面,并迅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回应和热议。目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表现出一系列的新常态特征,在经济增速上集中体现在由过去的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在经济发展动力导向上,由过去的资源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在产业结构调整上,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也是强国之本、兴国之源,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上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2]。然而,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诸多瓶颈和挑战:一是适龄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以劳动力为首的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提升;二是资源、环境对于制造业发展的约束力逐渐增强,以往靠要素拉动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续;三是国际市场疲软,制造业出口增速明显减缓。为此,培育我国经济增长新动力,提升经济发展的国际竞争优势,核心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关键出路也在制造业,推动制造业的发展革新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必由之路[3]。“工匠精神”作为制造业立足和发展的根基,促进我国制造业的腾飞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4]。

从我国历史而言,素有“士农工商”四民之称,而在这之中的“工”即为工匠,代表的是技艺专长者,而工匠精神则是其精神层面所达到的一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精神价值。新常态下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促进制造业的工艺、技术、产品等方面创新,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转型,必须强化对“工匠精神”的培育和重视。通过对劳动者“工匠精神”的培育,进一步改善劳动力的供给质量,为制造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同时,培育“工匠精神”也是响应制造业强国战略,对接“中国制造2025”的必然选择。

职业教育作为技术工人培养的主阵地,也是工匠人才的主要来源,就此而言,职业教育在对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培育上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也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职业教育要根据我国制造业的改革与发展方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培养受教者专业技术技能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其“工匠精神”的培育,努力破解“工匠精神”的制度障碍,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开展现代学徒制,营造良好工匠文化氛围,积极探索“工匠精神”培育的多样化路径。

二、“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

我国有着优良的工匠精神传统,自古以来崇尚工匠精神,春秋战国时期的工匠“祖师”鲁班、水利工程巨匠李冰、隋朝造桥匠师李春、宋代纺织家黄道婆等都是我国古代优秀工匠的杰出代表,皆因具有独到的工匠技艺和精神而被世人所称道和敬仰。同时,我国《论语・学而》著“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宋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益求其精也”。清代魏源所提倡的“技进乎艺,艺近乎道”,从传统思想文化中能够看出“工匠精神”在我国源远流长。“工匠精神”作为职业精神范畴的内容之一,是一个国家和企业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对其内涵进行准确界定尤为重要。在界定“工匠精神”的内涵之前,首先要对“工匠”一词有科学的认识。按照现代观点来看,工匠与工业文明紧密相连,是指适应和满足工业文明发展所培养的掌握专门技艺、技能和技术的人才。而“工匠精神”是指与工匠人才所匹配的精神状态。从广义来看,是指社会劳动者在其职业活动中所遵循的价值纲领,是其职业价值观、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的集合体。狭义来讲,“工匠精神”是以技术技能型人才为首的工匠劳动者对于产品品质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是一种对职业敬畏、工作执着、崇尚精品、追求极致的职业精神。

具体而言,“工匠精神”包含以下方面的内容:一是术业有专攻,具有较强的专业度和专业追求。在专业领域内有一定的造诣,能潜心于专业领域内的研究,并能够坚持不懈地融入到专业化的生产中来。二是具有较强的专业操守和专业奉献精神。忠诚于职业,不为外界诱惑所动,能够时刻坚守于自己的专业岗位。三是具有严谨与细致的工作精神。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专注于产品生产的每一个细节,高标准、严要求地把控产品生产的每一道环节和工序,保障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四是对职业精益求精的价值和态度。对产品追求卓越,通过不断改善技艺、精心雕琢,以达到产品的创新和升级。总之,针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要遵循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要从专业精神、职业精神、人文精神三个层面深刻理解和把握“工匠精神”的内涵,明确认识“工匠精神”源于职业教育,但同时又是职业教育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工匠精神”理应成为当代职业教育的灵魂,使其成为每一个职业教育受众所努力向往的一种职业精神境界。

三、新常态下“工匠精神”培育的时代价值

(一)培育“工匠精神”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

在当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亟待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是经济新常态下的必然选择,也是时代赋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培养一支具有“工匠精神”的中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来推动我国产业技术革新,为产业转型升级和制造业强国战略实施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5]。培养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不仅能够促进劳动者的自我价值实现,而且能够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更好的服务[6]。当前,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人才供应来看,高技能型人才供不应求,尤其缺乏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由于受到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并且迫于生活压力,现有的技术工人往往是出于“营生”目的从事一些技术工种,而并非“心向往之”。我国要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促进制造业的繁荣复兴,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就显得极为重要。

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和出路在于制造业。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制造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规模上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制造业国家。然而,我国制造业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致命的问题,表现为大部分制造业实体企业主要从事中低端的加工生产,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质量层次低下,原创性不足,缺乏关键的核心技术和品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大而不强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真实写照。为了推动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变革,促进更多“中国智造”“中国创造”产品的出现,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国家全面实施了制造业强国战略,并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的行动纲领。而以制造业的发展来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不仅需要不断强化科研扶持和科技创新力度,还需要一个更为重要的精神价值支撑,即“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推动我国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的内生动力,必须抓紧培育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使广大劳动者以专业、专注、注重细节、追求品质、精益求精的精神从事制造业生产活动,打造出更多的民族精品、民族品牌。

(二)培育“工匠精神”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选择

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我国出境游人数高达5903f人次,境外消费约7200亿元,成为全球最大境外旅游消费国和旅游出境国。从我国境外旅游的消费特征来看,主要集中于皮具、服饰等奢侈品和生活日用品。从国内来看,由于产品质量层次不一,我国制造业面临着产能过剩的严峻形势,而国人在境外消费火热,这从深层次上体现出新常态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多年的高速增长,在重视经济发展规模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经济发展无序化、效益泡沫化、利润最大化、生产快餐化等问题严重[7]。伴随着社会消费水平大升级的趋势,社会大众对于产品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依靠低价取胜,而技术含量低下、质量低端的产品在市场上难以为继。目前我国消费品市场上供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市场上的低端消费品长期处于产能过剩状态;另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社会产品的需求却长期无法得到满足。为了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加快推进供给侧改革,优化产品的供给结构和质量,以供给侧改革来带动产业的优化升级。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在于全面优化社会生产结构、提升产品质量[8],然而生产结构的优化和产品质量的提升不仅需要高端科技研发人员的大力支持,也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一线社会劳动者的支撑。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是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的必然选择,只有使社会劳动者具备了“专业、专注、执着、敬业、乐业、追求卓越、勇于担当”的“工匠精神”,才能全面提升和优化我国产品与服务质量,进一步在国内外市场中占据优势。

(三)培育“工匠精神”是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的现实需要

职业教育作为职业导向型的教育类型之一,促进受教育者有效就业是其根本责任。在此,需要强调的是有效就业并不等同于顺利就业,二者是不同的概念,有效就业不仅包含成功就业的成分,而且涵盖促进受教育者职业发展的范畴。而能否实现受教育者的有效就业,提升其未来职业发展竞争力,促进其在工作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和全面发展,核心在于是否使受教育具备“工匠精神”[9]。从人才招聘市场来看,广大用人单位往往对求职者的职业精神、工作态度、职业技能等方面提出了较高要求,这也表明招聘单位不单对于员工职业技能较为重视,同时也更加看重求职者的职业综合素养。对此,培育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使其不仅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而且还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态度,这恰恰能够适应市场对于劳动力人才的现实需要,进一步提升受教育者的就业能力,促进劳动力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培育工匠精神也是劳动者自我实现的现实呼唤。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除生理、安全、社交、尊重需要以外,还有一个更加顶层的需要,即“自我实现需要”,每一个社会从业者要实现更大的职业发展,在具有一定归属感和成就感的基础上,还需要一种自我实现价值感的促进和激励。而这种自我实现价值感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劳动者个体对于社会发展进步的贡献;二是劳动者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升华。工匠精神是促进劳动者由“成才”向“成人”转变中的内在动力,职业教育过程中培育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促使其从“有业”向“敬业”、由“敬业”向“乐业”转变,对于个体、企业和社会发展的意义重大。

(四)培育“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系统性变革的时代呼唤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系统性变革需要“工匠精神”的鼎力支持。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来看,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任务,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职业教育需求的迫切要求,并已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高度。而将“工匠精神”融入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的系统性变革,不仅是激发职业教育自身发展活力的必要手段,更是适应社会转型发展之变的时代要求。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变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对于人才的需求结构和层次也将发生较大变化。因此,以就业为本的职业教育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潮流,更加重视内涵发展,面向外部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强化人才培养质量。人才质量标准是关系职业教育发展的标尺,而工匠精神则是决定人才品质的重要基石。职业院校在开展职业技能培养之外,还要更加重视对受教育者职业精神和职业品格的塑造,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培育工匠精神[10]。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树立起科学的职业观,使其能够以一种“匠人”和“匠心”思维对待工作,以提升受教育者的社会认可度和职业竞争力,并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四、新常态下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一)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根基,打通“工匠精神”的培育通道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也是培育“工匠精神”的主要手段之一。培育“工匠精神”仅依靠职业院校自身的力量难以达到,需要调动多方的支持与协作,尤其是以企业为代表的产业界各方主体的支持[11]。尽管大部分职业院校建立了仿真实验中心或模拟生产中心,但这种虚拟化的操作环境与企业的实际生产存在着一定差别,要想真正的让受教育者体味到工匠精神,并受到工匠精神的熏染,需要进一步参与到企业实际生产和产业运营当中。对此,为了有效促进职业教育中的工匠精神培育,应加快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切实将工匠精神与技能教育、企业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使其充分融入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来。从发达国家的工匠精神培育来看,德国双元制在劳动者的工匠精神培育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规定受教育者要想成为合格的技术工人,必须接受为期3年及以上的职业技能培训,通过职业技能考核后,还需要进入工厂做3-5年的学徒,在学徒期间表现合格并通过技师资格考试后,才能获得相应的技师资格证书,这也是正式上岗的基本条件。与此同时,德国在对技能型人才考核时,除了基本的职业技能以外,还十分重视受教育者在职业素养、职业品德、团队意识、精益求精的精神等方面的表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无形中将工匠精神内化为受教育的自身素养。

(二)以专业实训为手段,强化对受教育者“工匠精神”的启蒙作用

专业实训在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是职业院校开展实践教学的主流形式[12]。众所周知,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经历长期的过程,并且将“工匠精神”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个人素质,需要经过不断实训和实践锤炼,在此过程中只有让其感悟到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才能掀起对工匠精神的向往和追求。对此,职业院校需要从专业实训入手,将工匠精神培育与实训教育紧密结合,切实发挥专业实训教学对受教育者工匠精神的启蒙作用。一般来看,职业院校所开展的专业实训通常是以单门课程为载体进行的,这种实训方式不仅实践性较为突出,而且也较为容易实现,教师一般能够在课堂教学中直接开展,但这种实训教学形式也存在着一定的薄弱点,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多学科知识间的交叉融合。随着社会对于技能型人才需求呈现出复合化趋势,职业院校应相应地将多门相近的课程进行整合与交叉设计,以课程群的形式开展专业实训,培养“工匠精神”。

(三)以专业课程为主阵地,将“工匠精神”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始终

目前,职业教育受教育者在校期间主要以专业课程学习为主,对此,培育“工匠精神”应切实发挥专业课程的主阵地作用。职业院校应根据外部市场需求,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革新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提升受教育者的职业品格与职业综合素养。专业教师要深入研究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的要求,将其融入到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方案、教学内容以及考核中来,使受教育者在强化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养成爱岗敬业、尚品修德、至精至诚、勇于奉献等职业精神。并且面向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的要求,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将“工匠精神”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培育和塑造广大受教育者“专业专注、严谨细致、敬业乐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四)以“双师型”师资建设为支撑,为培育“工匠精神”提供基础保障

“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保障,也是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构建一支强大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于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培养意义重大。相对于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教师,“双师型”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具有丰富的实践和生产经验,在其教育过程中能够有效促进受教育者理论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双重提升[13]。同时,“双师型”教师本身具有扎实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坚守职业本位教育和“工匠精神”培养,能够将敬业乐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向每一个受教育者传递。对此,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的关键在于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拓宽师资来源渠道。在“双师型”教师的来源上,应坚持专职和兼职相匹配的原则,一方面,要加强学校专任“双师型”师资的引进和培养,提升“双师型”教师在师资队伍中的占比;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还应加强企业兼职教师的外聘工作,尤其是要积极吸纳产业界的能工巧匠和技术骨干,以此作为“双师型”师资的重要补充,进一步密切职业院校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为培养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提供条件。

总之,“双师型”教师是“工匠精神”培育的基础保障,职业院校必须更加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根据自身条件,加强与当地产业界的沟通和协作,积极开辟“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渠道,实现校企双方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协同创新,共用培育“工匠精神”。

(五)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发挥“工匠精神”的熏染作用

文化对于人的品格塑造和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受教育者在求学过程中,自然会受校园文化的熏染和影响。校园文化是发扬和传播“工匠精神”的重要渠道[14]。职业院校要培育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应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利用这一隐性资源,通过多渠道、多方式营造一种敬业乐业、严谨专注、乐于奉献、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其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引领作用。一方面,职业院校应加强“软”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如关于职业精神的演讲和征文比赛、先进工匠人物事迹展览、工匠人物交流会或讲座等,营造一种崇尚“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并在长期的校园文化熏染下,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职业精神;另一方面,打造以“工匠精神”为样本的校园器物文化,如在校园内树立工匠名人雕塑、工匠劳动壁画、工匠精神相关标语等,使受教育者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工匠精神的魅力和价值,进一步提高自身对“工匠精神”的坚持和追求。

(六)以现代学徒制为纽带,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现代学徒制是培养工匠人才的重要方式,其在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塑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学徒制是建立在校企合作基础上,以专业课程为纽带,以培养学徒(工匠型人才)为目标,以校企双方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15]。与课堂教学为主导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现代学徒制的推广加快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面的诸多变革:一是受教育者的身份更加多元化,由传统单一的学生身份转变为学徒和学生的双重身份;二是学习地点更加灵活,不再拘泥于校内接受知识学习,还更加强调深入到生产一线、“田间地头”接受实习实践;三是学习方式发生改变,由过去过于注重理论学习向“工学交替”转变;四是在对受教育者的考核方式上也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单一依靠教师考核向两师(师傅、教师)考评相结合转变。综上可以看出,现代学徒制为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培育发挥了纽带作用,并且现代学徒制自身蕴含着丰厚的“工匠精神”,即从企业中挑选的具有工匠技艺和工匠精神的师傅对受教育者进行职业指导,使其从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中都能感受到工匠精神,并不断内化为自身的职业修养。

总之,工匠精神不仅是对工匠提出的素质要求和殷切希望,也是整个社会对职业有分工不同、无高低贵贱的深刻认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新常态背景下,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对于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尤为重要。因此,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的现实要义,多途径、多方式培育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技能水平,为社会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 考 文 献

[1]黄晓云. 工匠精神该怎样炼成――访北京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赵志群[N]. 中国劳动保障报,2016-03-26(003).

[2]董奇.“互联网+”时代的大国工匠精神[J]. 当代职业教育,2016(1):1.

[3][12]王丽媛. 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 职教论坛,2014(22):66-69.

[4]李小鲁.“工匠精神”,业教育的灵魂[N]. 中国教育报,2016-05-13(005).

[5]肖群忠,刘永春. 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 湖南社会科学,2015(6):6-10.

[6]于洪波,马立权. 高职院校培育塑造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探析[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8):110-112.

[7]陈玉华. 论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J]. 河南教育:职成教版,2016(5):13-14.

[8]薛栋. 中国工匠精神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2016(25):8-12.

[9]任宇. 培育“工匠精神”加快质量强国建设[J].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6(5):51-53.

[10]王新宇.“中国制造”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探析[J]. 职业教育研究,2016(2):14-17.

[11]程宇,樊超. 培育工匠精神:中国职业教育的使命与担当[J]. 职业技术教育,2016(30):20-23.

篇(8)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0)30-0022-02

一、引言

2016年3月,“工匠精神”第一次被写入政府报告。12月,在“中国制造2025”工作会议现场暨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提出了“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指出要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中国要成功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就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精神。

二、新时代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师范教育专业中的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它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专业、耐心专注、严谨细致和精益求精等方面。

当今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早已超越了工匠这个群体,具有精湛技艺、技能,孜孜不倦追求真、善、美的人们,无论是制造领域、服务管理领域,还是物质生产领域、精神生产领域,都同样需要工匠。工匠精神的培养,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清代魏源说:技进乎艺,艺进乎道。高超的技艺进而可上升至艺术,最后升华至道的境界。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家认为,教师职业与工匠精神是相通的,工匠技艺传承之道可作为教师学习的榜样。我国古代教师的教学之道也体现了工匠精神,恪守规范,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当今我国教育界凡是杰出的优秀教师,都是把教书育人视为终身信仰,用非凡的教学技能来筑造教育之梦。教师的工匠精神内涵可包括教师的思想观念、职业道德修养、教学业务能力等方面。

(二)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师范教育专业中的重要意义

工匠精神的培养在职业教育中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我国高职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大量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事业单位对毕业生的认可度不高,毕业生专业技能不精,实践能力不高。当今高职教育必须加强内涵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是决定学生未来发展的内在因素,也是高职院校自身立于长远发展的客观要求。

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学生成长发展的必备素质。我国众多的企业、行业还缺乏这种精神,高职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多层次职业教育,作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阵地,应该承担培养工匠精神的责任。增强学生就业能力,而且能更快地实现高职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成长和发展。

小学教育专业既属于师范教育,更属于高等职业教育,小教专业学生是未来的教师,时代对教师的工匠精神的要求也是对师范生的要求。教师肩负着传授知识和塑造灵魂的双重责任,比起其他行业,尤其需要工匠精神。

三、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工匠精神的内涵探究

笔者把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应具有的工匠精神从以下几个层面探究其内涵:职业情怀,对待技能训练的态度,对待专业知识的态度,对待教育实践的态度,以及作为教师应有的道德情操。

(一)在职业情怀层面:爱岗敬业,坚守信念,乐于奉献

工匠精神首先体现一种爱岗敬业的职业情怀,《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的第二条为“爱岗敬业”。一旦择业,就应热爱,为工作付出智慧和汗水,热爱这份职业,热爱我们的工作对象——学生。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小学教育专业工匠精神的内涵首先是要“爱”,热爱这份职业,具体说来就是热爱教育,热爱学生。肖川博士说:“教育是一种基于信念的行为,这意味着只有基于信念的行为,才具有感染力和感召力,才是真正的教育力量。”所以作为教师,要爱岗敬业,坚守教育信念,志存高远,乐于奉献,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作为教师的意义和价值。

(二)对待技能训练的态度:专注坚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

匠者重“术”,术即技艺、技巧、方法。师范生的技艺、技能训练,就是要练就扎实的基本功,包括教师教学技能包括教师的“三笔字”基本功,教师口语基本功,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课堂组织技能、使用教学媒体的技能等。书写,一笔一画,无不需要专注凝神;练习口语、语音、语调,莫不讲求精益求精。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技能等,则是在需要熟悉和掌握教材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学习、掌握一定的技巧,一点一滴练就。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的技艺、技能需要长期的坚持磨炼,至臻至善。所以,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需要以专注坚持、精益求精以及一丝不苟的精神来对待技能训练。

(三)对待专业知识的态度:严谨认真,追求真知,厚积薄发,终身学习

教师专业知识的深化和拓展是衡量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准,主要包括任教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实践性知识以及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等。19世纪教育学家第斯多惠强调要热爱教育职业和儿童,提倡时时刻刻要为真、善、美而奋斗,重视真理及对真理进行严肃而认真的检验,主张精心研究和探索。教育被喻为园丁灌溉,春雨润物,桥梁架起知识途径,灯塔照亮知识路程等,这就需要我们未来的园丁在积累知识的过程中,必须严谨认真,追求真知、真理,带着这樣严谨治学的态度,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新时代的小学教师也必须是一个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的人,必须学会学习,成为学科能手,了解教育理论知识,掌握信息技术。

(四)对待教育实践的态度:知行合一,脚踏实地,务实笃行,努力创新

匠者必须手脑并重、知行合一,强调务实精神,躬身实践。高职院校重视教育实践,包括班级管理、教学、教务行政管理等,将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综合运用于教育和教学实践,锻炼从事小学教育的独立工作能力。学理念,练技艺,借由实践进行检验,再由技进乎道。每一个环节,必须脚踏实地,务实笃行。皮亚杰说:“智慧的鲜花是开在手指尖上的。”教育教学的过程,必须善于思考,积极探索,灵活运用和大胆创新,这才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体现。

(五)作为教师应有的道德情操:坚守本真,立德修身,为人师表

篇(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35-0012-02 收稿日期:2016-10-18

作者简介:吴 杉(1970―),女,湖北黄石人,三峡电力职业学院教师,造价工程师,副教授,工程硕士,研究方向:工程造价。

国务院总理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工匠精神”,对制造行业企业的发展提出了重质求精的期许。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严谨,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持;专业,敬业”内涵并不仅仅是制造业生产及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对建筑行业也是如此。我国工程建设中勘察设计不谨慎、施工管理不到位、偷工减料质量差、成本管理问题多等乱象层出不穷,也亟待“工匠精神”的建立。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工程相关工作,在目前的培养模式、专业建设及招生情况下,未能形成明晰的工程造价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及综合能力培养的途径、方法、模式,培养效果有待提升,特别是综合职业能力对岗位需求差距很大,工作中难以做精,素质培养的缺失使得毕业生从业过程中稳定性较差,流失率高,个人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工匠精神”起源于资本主义萌芽期的欧洲作坊内,简言之即工匠们对设计独具匠心、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艺不断改进、为制作不竭余力理想精神的追求。契合时展需要,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是从业人员对待职业的一种态度,是职业精神的重要内容。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都充分认识到其价值,在职业教育中十分注重塑造和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这也是德、日等国在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中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的秘诀之一。

目前,国内学术界尚未就“冰山模型”运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有效展开研究,仅用于大学教师队伍建设、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实证分析及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其培养研讨。所谓“冰山模式”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形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上部分”和深藏水面之下的“冰山下部分”。其中,冰山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这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显性能力数值,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教学来改变和发展。“冰山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隐性能力指标。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员的行为起关键性作用。知识是指个人在特定领域拥有的事实型与经验型信息;技能指运用某种知识进行具体工作的操作能力;社会角色是指基于一定价值观采取相应的社会行为方式;自我概念是指自身本质属性认识和思维,也可以称自我意识、自我认识;特质也称“品质”,指个性、身体特征对环境和各种信息所表现出来的持续反应;动机来源于需求,是驱动个人行为的兴奋剂,驱动着人们不断去做某些事。

二、结合“冰山模型”对培养工程造价专业“工匠精神”需达到的能力目标提取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往往忽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如何把意识形态方面的“工匠精神”具体分解出那些可操作的、可测量的高职人才培养指标成为至关重要的一步。笔者尝试结合“冰山模型”(主要针对冰山下部分)对培养工程造价专业“工匠精神”需达到的能力目标进行提取,如下表:

三、培育“工匠精神”的实施方案

1.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针对原人才培养方案的“人才规格”进行细分和修订,依据提取的培养工程造价专业“工匠精神”需达到的能力目标,把原来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目标”重新划分为具有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具有终身学习理念和学习能力;具有进取心和积极向上健康心态等子目标。

加大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时间的比重。目前我们开设的职业道德课程只有28课时。从国外尤其欧美高职教育发展形势来看,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时间的比重开始呈现上升趋势,在培养上更注重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课和就业创业指导课在开展职业精神教育中逐渐起到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现在的高职学生都是“90后”,比较自我、有个性,学校根据高职生的认知行为特点,进一步明确职业道德课程培养目标,将“工匠精神”纳入其中,选用适当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明确“工匠精神”的实质和内涵,认识其价值和意义,从而形成更为正确的职业态度,提升其职业素养。

2.聘请行业专家指导与熏陶“工匠精神”

邀请行业专家、资深造价工程师参与培育“工匠精神”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这些名师具有能工巧匠的专业基础与职业技能,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各种职业技巧;名师具备良好的“工匠精神”和职业素质,能够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名师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与名师交往、研讨、请教工程造价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能够在无形中感染学生;名师还具有专门的培育高水平弟子的方法、技巧,以名师的方法培育,学生容易成才,所谓名师出高徒。

3.基于“工匠精神”的课程评价体系构建

将“冰山模型”基本理论应用于高职工程造价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隐性素质的培养,同时如何考核、评价这些隐性素质成为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之前的传统的笔试、论文、大作业的评价方式不能全面、准确反映素质能力指标。每门课程必须重新构建成绩评定标准,依据课程特点把平时出勤率、到课率、作业、成果书写整洁度、 准确度等结合给出最终成绩。对于小组合作完成的学习任务重点还要考查分工与协作能力、团队精神、沟通能力评价指标的量化。

在基于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培养的“冰山模型”中融入“工匠精神”,顺应了工程相关行I发展的趋势,符合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未来职业的发展。然而,在我国高职教育领域,这项研究刚刚起步,进一步提升工程造价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丰富学校现代化办学内涵,高职教师任重而道远。

篇(10)

在新课程标准改革背景下,现代教育更加注重素质教育,尤其是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教育,还需要意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并在教育过程中有效的融入,实现艺术和技术的双重融合,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在高职艺术教育中,要重新审视艺术素质教育,全面分析工匠精神与艺术素质教育之间的联系,从而为工匠精神培养奠定基础,营造出一种艺术素质教育和工匠精神培养的教育氛围,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在高职艺术专业素质教育中进行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一)符合时展的特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发展新常态,当下经济发展的重点主要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想解决改革过程中所遇到的矛盾,例如: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低端供给与高端需求,必须要满足高端需求,提高供给质量。所以必须要有较高的审美和较高的产品品质,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工匠精神刚好满足这些要求,在高职艺术专业素质教育中,重点对学生培养工匠精神,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对产品质量的追求,还能提高学生的工匠精神,满足社会健康发展的需求。

(二)有利于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在高职艺术专业素质教育中,工匠精神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内容,在对学生培养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树立高质量的精益求精和专业精神的职业态度。高职艺术专业素质教育离不开艺术活动的支撑,如果仅仅依靠宣导教化,那么很难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在艺术活动中进行专业素质教育,能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的作用和价值,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自我价值。

(三)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工匠精神在高职艺术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培养,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的精湛艺术与艺术品位实现紧密对接。所以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素质教育时,工匠精神的培养至关重要。工匠精神是一种优质的职业精神,属于内在的精神层面,需要特殊、合适的载体,才能实现对学生高水平、高效率的培养,而专业素质刚好满足要求,是高职艺术素质中最合适的载体,尤其是绘画艺术素质。绘画是当下最容易被接受和影响范围最广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通过绘画艺术素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提高工匠精神的培养效果。

二、基于工匠精神下的高职艺术专业素质教育策略

(一)树立基于“工匠精神”的专业素质教育理念在高职艺术专业素质教育中,必须要树立基于“工匠精神”的艺术专业素质教育理念,从而为专业素质教育工作提供保障。首先,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必须要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绘画艺术素养培养中,并为学生营造工匠精神培养的教育氛围。然后,为教师组织艺术专业素养教育活动,例如学术交流会、讲座,目的是让教师了解高职艺术专业素质教育的特点,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确保在艺术专业素质教育中,实现工匠精神与艺术专业素质教育完美的结合。另外在今后的教育中,还需要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教育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教育理念。

(二)在课程体系中融入“工匠精神”在高职艺术专业素质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首先要了解专业素质教育和“工匠精神”之间的相似点,然后把这些相似点有效地穿插到艺术专业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另外在教育模式上也应与工匠精神相互融合,需要教师创新改善艺术专业素质模式。艺术是一种情感体验,在艺术专业素质教育时,需要教师清楚意识到艺术教育的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将美内化为自身素养,提高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认识。另外在课程教育中,还需要有效衔接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今后的劳动中,能够秉承工匠精神,创造高品质和美的产品。

上一篇: 有关家庭教育的法律 下一篇: 证券市场监管的重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