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压电工基础知识讲解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11 10:49:1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低压电工基础知识讲解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低压电工基础知识讲解

篇(1)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作为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工作岗位上应用理论知识去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也能够根据工作中实际问题的具体情况,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去研究、去解决。

维修电工是电工类专业的一门理论联系实际非常紧密的重要课程,该课程的特点是计算少、理解的内容多、实践多,而维修电工专业相关工作岗位操作人员又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此课程掌握得好与坏,直接影响从业人员的切身利益。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把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起来,造成理论基础较差的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感到枯燥无味,没有兴趣,而在实践操作学习时又因缺乏理论知识,造成对技能操作要点及故障检修原理与方法不能全面系统地掌握。虽然上课教师很努力,但学生听课效果却不佳,久而久之,学生便失去了学习兴趣。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获取过硬的技能,顺利通过技能等级考核,在维修电工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充分融为一体的能力。现以2011级电子班的教学探索为例阐述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

1 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

维修电工是一门知识前后衔接紧密的课程,前面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好,将直接影响学生掌握后面的知识。因此,掌握好低压电器的选用、识别、拆装、维修及调试是学好维修电工的前提,掌握基本控制线路的原理是搞好维修电工实训的关键。这些知识对安装控制线路和排除控制线路的故障是必不可缺的。在教学中,笔者采用了“先示范,后训练”的方法,抓好基础知识的传授。例如,在了解接触器的结构时,通过对接触器的拆装来讲解其结构,再要求学生进行拆装训练,并说出拆下零件的名称,通过拆装训练,加深学生对交流接触器内部结构的了解,学生可以快速掌握接触器的结构。学生在掌握了相关低压电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后,就要求他们掌握其图形符号和文字代号,只有掌握好图形符号和文字代号才能识别三相电动机控制线路图,才能对其电路进行安装和调试,否则,学生对下一节内容的学习就困难了。

2 培养学生掌握电动机控制线路的安装能力

学生在掌握了低压电器和基本控制线路图的基础上,就可以在控制板上进行安装。安装前,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控制线路图,并且能做到快速默画出控制线路图,因为简单与复杂的电路原理图都是由一个一个最基本的电器图形符号组合而成,对学生学会设计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强调注意事项、安装工艺和安装步骤,然后老师进行示范操作,边示范操作边讲,给学生以直观感觉,便于掌握操作的方法和技巧。笔者采用了“先示范、后训练、再巡回指导”的方法,抓好安装能力的训练。在巡回指导过程中,主要检查学生的安装工艺是否符合要求,低压电器在板上的定位是否合理,安装步骤和安装线路是否正确等。该班钟永强同学的理论基础掌握得很好,但是安装工艺太差,导线不能做到横平竖直,弯线、剥线都不符合要求,漏芯线和交叉线太多,看起来很不美观,通过教师的指导和自己刻苦训练,他获得技能竞赛一等奖。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维修电工学生实训中,笔者采用了“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逐步引导”的方法进行训练,将学生一步一步引向山顶。例如在安装点动控制线路时,让学生先思考为什么会出现不连续运转?解决的办法是什么?然后才给学生讲解电动机不能连续运转的关键,是没有给交流接触器线圈提供持续的电流,解决的办法是在启动按钮两端并联辅助触点,这样就可以给交流接触器线圈提供持续电流,电动机就能实现连续运转了,但新的问题又出来了,电动机不能停车,因此必须要加入停止按钮,电动机才能既连续运转又可实现停车控制,然后再提示学生连续运转的电动机需要过载保护,所以控制线路还要加入热继电器,就这样一步一步将电器元件引进,在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让学生养成了边学习、边思考的良好习惯。

4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实际操作要与理论教学同步才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安装训练后,给学生设置故障,通过学生排除故障的练习来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查找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脑、心、手全方位调动。在排除故障时,确定故障范围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因此观察故障现象就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它将直接影响学生判断故障范围。笔者在2011级电子班采用了“老师设置故障、学生排除故障”的方法,抓好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例如,学生将控制电路安装好后通电试车,让他们仔细观察电路的动作过程,并根据动作情况分析其工作原理。如果分析的工作原理不正确,老师就边试车边给学生分析工作原理,直到学生掌握为此;如果分析的工作原理正确,则给学生设置一个故障,让学生根据工作原理分析故障现象、查找故障范围、排除故障。故障排除完后,让学生再次总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故障现象,要求讲解思路清晰、逻辑合理。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轻松地学会了故障分析及排除,无形之中提升了维修技能。

5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2011级电子班的人数多,光靠老师的力量,无法解决所有学生的问题。因此,笔者采用了“严格考核,以好带差”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在该班的教学中笔者有一个专用实训记录本,详细记录每个学生的实训情况,如:弯线、剥线、露芯线、交叉线、有无故障、有无排除故障等情况的记录,这样学生的进步与不足都一目了然,为因材施教提供指导依据。另外,笔者选了理论和实践都较好的两位学生担任大组长,利用课余时间指导他们,直到他们能够独当一面时,再让他们去指导其他学生完成实训,完成后的同学又去帮助其他未完成的同学,这样一帮一,一带一,全班同学形成了很好的团结协作的氛围。同时去指导别人时,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指导中不断提高。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验证理论,学生只有经过不断实践─经验─理论─实践的过程,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获得能力。因此,职业学校要不断探讨和研究教学方法,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提高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篇(2)

绪论的内容是本书内容的精练,是学生掌握该课程的总体要求。所以,在教学中也一样,在上电工电子课前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对电子电工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可以引起学生对常用低压电器与机床电路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认为,在职校学习不再是初中阶段那些乏味的理论与概念,能让学生形成先入为主的求知欲望。

2.充分发挥直观教具的作用

电子电工基础是研究电磁现象及规律在工程技术领域中应用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很多内容靠学生的想象、教师的讲解是很生涩的,如果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器官的互相协调作用,会大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子电工基础是研究电能应用技术的基础课程,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在教学中,往往有许多情况难以被学生想象,实验又无法进行,而这对于学生的理解,就比较困难了。同时有些实验虽然可以演示,但其过程无法看到,变化小,学生不理解,也不是很相信。利用计算机制作逼真的多媒体模拟课件,可以帮助学生摆脱这些认识障碍。

二、专业知识的储备

1.把握基础理论“够用”原则

不能仅以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为目标,基础理论过分薄弱,将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正确把握基础知识与实际能力培养的尺度,保证必须的基础知识。

2.结合实际工作需要的原则

在注重操作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加强非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参加工作后,工作的好坏更多地取决于自我表现。在实践教学中,要注重操作能力的培养。当前,电工电子课程教学主要是完成专业知识的教学任务,但在实际工作中,非专业能力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专业能力的培养

除了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外,还要侧重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提出问题的能力

根据基础理论知识来判断处理问题,如,新调试的机床电机的旋转方向与标记方向不一致的问题提出讨论,让学生参与讨论,根据三种电机如何进行改变方向的控制理论,学生很快提出新的问题。

2.排除简单故障的能力

中专生应具有排除简单故障的能力,这也是教学内容、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这也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补充。我们对中职生的要求并不高,完成电路故障的位置元器件的大体判断。这些都能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就业奠定基础。

篇(3)

在电工中级工技能鉴定中的电子焊接考试现场,有这么两类学生:一类有条不紊,迅速完成焊接,还有很高的正确率;另一类则慌慌张张,问题百出,考试结束时,不是线路板没焊完就是焊接的线路板存在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仔细观察分析不难看出,前一类学生在老师发下元器件后,对元器件进行检查整理,他们将电阻和电容分别用万用表检查,并将其别在白纸上,旁边注明数值,在焊接中直接取用。而第二类学生拿到元器件后就匆匆忙忙去焊接,在焊接中有时找不到电阻,有时没有电容,好不容易找到了,焊到电路板上才发现元件是坏的,又得卸。这样,既耽误了考试时间,又影响了焊接质量。为什么前一类学生会有很高的正确率呢?是因为前一类学生在电工课学习过程中培养了良好的操作习惯,这是他们注重积累、注重细节的必然结果。

细节是做事过程中的细小环节。看不到细节,或者不把细节当回事的人,做事往往马马虎虎,眉毛胡子一把抓,使得工作效率低下,甚至不能顺利地完成工作。而那些考虑到细节,注重细节的人,做事认真细致,容易在细节中发现问题,寻找契机,将事情做到极致,走向成功。

作为职业教育的老师,我们肩负着培养技能人才的责任,我们必须注意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要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我们就需要从点滴做起,从细节做起。作为电工课教师,我现就电工教学中的细节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前准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就会为以后的课堂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编写教案就是课前准备的一个核心任务,如何讲好一堂课,全部体现在教案当中。

在技工院校中,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专业课教师一般只带一门课,因此很多教师一本电工教案用多年,一劳永逸。我认为这种做法不妥,虽然教材没有什么变化,但是我们所传授知识的对象改变了。也许这个教案在这届学生身上行得通,但下届学生就不一定可用。因为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他们对知识的感悟自然不同,所以无论我们把这门课带过多少遍,每次接收新班时仍要认真地编写教案,把教案做到更精更细,相信有了前面的教案做基础,新写的教案会有更高的含金量。

另外,《电工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学生基础较差,如果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他们学习和掌握电工基础知识就是非常难的。因此,我们课前还要做适当的准备工作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异步电动机及其控制”这一章,异步电动机和低压电器都是生活中难以见到的,凭空去讲其原理难以让学生信服。为此,我们课前必须准备教具,将电动机和低压电器的模型或者实物带入课堂,由于学生日常生活中并未见过这些电器,好奇心便会使他们对此产生兴趣,这样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课堂实施

课堂教学离不开板书,它是传递教学信息的有效手段。优秀的板书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因此我们要注意提高板书质量。首先,板书要书写规范整齐,保证后排学生可以看清、看懂。其次,板书要用词恰当、造句准确、图表规范、线条整齐,不会引起学生的误解。再次,板书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顺序和逻辑关系,让教学进程做到层次分明,这样更能让学生清楚掌握课堂内容。再次,板书要重点突出,引导学生把握教学重点,全面系统地理解教学内容。另外,板书应将讲解内容合理而清晰地分布在黑板上,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授课内容一目了然。最后,为了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我们还应注重板书的多样性。好的板书不仅可以帮助传递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师的课堂常规体态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我们经常忽略的细节之一。为什么那些著名的演说家深受人们欢迎?那是因为他们在演讲中注意体态语言,引发了大家的兴趣。教学也同样如此。课堂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引起学生的注意,成为课后学生的模仿对象。故在课堂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体态语言的适当应用。首先,为了表现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风貌,我们的身体姿态要自然放松,趴在讲台上是一个不好的姿态。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用丰富的表情来表达丰富的情感,传递大量的信息。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如果表现得恰到好处,课堂上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也是体态语言的重要部分。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会让学生信赖。最后,教师在讲课时伴以适当的、准确的手势,能增强表达效果,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

三、教学反思

在结束了一堂理论课后,我们必然有得有失,如果我们能及时加以总结便会从中获得宝贵的教学经验。如在介绍单相交流电路时,由于纯电阻电路、纯电感电路,以及纯电容电路的性质需要复杂的数学计算,在讲解时直接进行推导计算会使许多数学功底差的学生难以接受。该怎么办呢?经过反复琢磨,我对课堂内容进行了大胆的调整,在课堂上首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感知各电路的性质,随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性质?这便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探究,逐步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进入理性分析,之后给予教学方面的指导,最终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对电路的性质有了深刻的理解。这么做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课堂内容,而且使学生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没有点滴与积累,就没有收获。同样电工技能的形成也是学生点滴积累的过程。对于电工教学而言,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学就要从点滴做起,从细节做起。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6-0187-02

电气控制及PLC技术是机电类专业一门重要的课程,在整个机电专业教学体系中是关键课程,同时该课程也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此课程是学生在基础知识上的一次升华,重在提高学生的PLC编程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及课程体系的特点,应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真正接受知识、学到技能。

一 课程简介

本课程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低压电气控制,此部分重点要求学生认识低压电气的各个部件,并能熟练进行接线连接,在教学方法上,需采用现场教学。第二部分是可编程序控制器,要求学生能用指令进行编程,并在实训室进行实验,真正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第三部分为调速系统,此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能根据之前学的内容,提高对电机进行基本的维修、检测等能力。通过对课程各部分的分析,可以归结课程的基本教学方法。运用合适的教学辅助手段,尽量运用直观教学,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教师为引导者,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岗位的要求。

二 课程特点和难点

电气控制及PLC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其中涉及到的知识点有传感器检测技术、气动技术、PLC编程技术、电气控制技术、调速系统等。知识点很多也很复杂,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此课程和传感器技术及维修电工课程等联系非常紧密,综合性强。

同时本课程实践性很强,它的内容涵盖面很广,而本课程的三个模块也是密切相关的。首先编程仿真训练是基础,需要时间去记忆和理解,同时还要求有一定的熟练性,学生和老师都要花很多精力,仿真实训主要是在机房进行的。其次低压电气控制部分需要到实训室进行实际操作,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有熟练的连接能力,学生也要学会自己检修,通过在实训室让学生进行电气动系统的接线,能加深学生对机床和电机控制系统的理解,提升编程水平,同时也是在实训室训练。

此课程的难点为老师讲解难、学生理解难。对于中职生而言,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理解能力较差,而本课程相对来说有一定的抽象性,既要求学生学会编程,又要求学生进行硬件的连接,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学生往往学到后面就把前面的给忘记了,这就使得学生对课程的接受和理解困难。对于这种现象教师的讲解似乎不能改变状况,而目前教师的讲授方法可以说很难把复杂的知识形象化、简单化。而且有些理论知识是很难用语言去表达的,如果把模块一个一个搬到课堂上讲解,由于课堂空间的局限性,很难让每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看清楚模块,更别说是否能听懂了。而如果将学生带到实训室去讲解,在实训的过程中,教师少,学生多,教师很难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所以操作起来也很难。

三 教学方法上,采用互动式教学

在本课程的教学上,尤其是指令及应用、编程方法和实际应用等教学内容上,最适宜采取双边互动式教学。教学中引入行为引导学的教学方法,为了搞好双边互动式教学,要求教师把备课时静态的知识转化为课堂上动态的教学信息。通过创设情境、巧设疑问、共同讨论、动手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地开展双边互动式教学。教师按照教学要求和内容制定任务书,学生按照任务书的要求进行查找资料等方面的准备,这不仅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互相学习、共同研究、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进行实训室实习的时候,教师也要更新教学方法,目前,各学校的实验基本上都是按照实训指导书的内容进行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实训,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毫无意义。对于与PLC技术应用密切配合的实习实训教学,教师只有指导学生运用PLC编程方法亲自班车操作,在实习实训中既能动手又能动脑,既能发现问题又能在教师启发指导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从本质上学好这门课程,从而最终实现本课程在技工学校的教学目标。教师应该根据企业对PLC 技术人才的需求,结合学校实际设备情况,针对技工学校本课程教学特点和教学目标,在如何引导广大学生在实习实训中既动手又动脑上下工夫。我认为,除了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做完基本的实习实训项目外,还要安排一定量的选修实验项目和研究性课题,让广大学生自主选择,教师进行现场指导,并进行辅助教学,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

四 巩固教学成果,吸引学生兴趣

对于每个课题以实例为重点,这些实例都来自我们身边的生活、生产。学生对教学课题感兴趣,认识到所学的东西有用,能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兴趣自然就产生了。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之一,凡是有兴趣的东西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起学生的思考,学生若能有兴趣地学,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这一点,紧紧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篇(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146-02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机械制造专业等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其性质和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电工电子最新发展技术,获得电工电子技术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用电工电子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为今后学习及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因此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同时也是学生获取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知识,提高专业素质的一个重要平台。根据我校电气、机械制造、机电、数控等专业的实际情况,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时从理论、实践两方面进行改革,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及学生职业技能、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理论课程教学改革

内容多、课时少是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在有限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有关电工电子的基本知识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和基础。

(一)教学内容的整合

我校电工电子技术课程面向电气自动化、机电、机械制造、数控等多个专业的学生,每个专业有其专业要求,因此教师应根据专业特点,依据行业企业的技术状况、发展需要及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序化,课程内容应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同时有利于学生的继续学习和发展,在知识结构的安排上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符合教学规律。如机电专业整合后的教学内容主要有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直流电路分析、正弦交流电路稳态分析、三相异步电动机、交流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稳压电源、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555集成定时器、数字量和模拟量的转换等内容,这些内容是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基础,应牢固掌握并熟练应用。

具体教学时减少繁杂的理论推导、删掉有关器件内部结构的分析,如在交流电路介绍电阻、电感、电容时主要讲授它们在直流和交流电路中的区别和简单的应用,将繁杂的相量关系转化为平面三角关系,在介绍二极管和三极管时,只讲授器件的结构和原理,内部的载流子运动不作深入介绍,数字电路则着重介绍集成元器件的功能、参数及应用。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将教材知识硬塞传给学生,而应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讲解员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学习环境的创设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因此在教学中将理论讲授、课内讨论、技能培养等合理结合,采用了设疑、启发、讨论、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

1、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直观易懂,给学生直观、真实的学习体验,拉近理论与实际距离,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如讲集成计数器引脚及功能时,可在实验室现场进行教学,边讲边操作,使学生深刻领会所学知识,在大脑中建立起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自然过渡,引导学生将基本理论应用于实际。

2、讨论法

教学中对一题多方案、多解答的命题,或一些实际应用问题,可以让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设计不同方案,这样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又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对问题的表述能力、参与意识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设疑法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因此在讲授课程之前可列举实际问题,通过分析、引入相关知识和理论,如学习555定时器内容时,可拿一个简易门铃,告诉学生这个门铃就是由555定时器组成的,学习振荡电路时教师可在现场模拟,让扬声器发出由小到大刺耳的啸叫声,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被调动起来,并产生疑问,然后逐步引导学生学习。

(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利用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育手段,可以扩大教学信息量,同时由于多媒体的动画、颜色、音响效果,可以使教学内容中抽象的变得形象、静止的变为动态,同时多种颜色线条、文字的运用可以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加强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效果,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如介绍二极管特性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详细生动地将二极管内部结构和正向、反向电压下的特性演示给学生,介绍时序逻辑电路内容时可以利用仿真软件进行教学,变抽象为实际,取得较好教学效果。

二、实践课程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关键环节,为此,我校电类专业电工电子课程实验单独开设,实验课有自己的大纲和计划,并加大实践教学投入,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操作技能得到较大提高。

(一)实践内容的整合

改革后的电工电子技术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实验内容分三个层次,有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基础性实验以熟悉实验仪器、设备,掌握测量方法、认识电路为目的,以传统的给定实验目的、仪器设备、实验原理、线路、步骤的方式进行,如基尔霍夫定律和叠加定理实验、基本放大电路实验;综合性实验以掌握实验方法为目的,学生根据题目和目的,自己确定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如日光灯实验;设计性实验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目的,给定题目和要求,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电路、步骤、完成测试,在实验中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电路分析、设计能力,如计数器实验、555定时器应用实验等。通过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使学生逐步由熟悉实验仪器、设备、器件,掌握实验方法到综合设计、综合应用,逐步实现能力的培养。

实习有电工实习、电子实习,整合后的电工实习内容有安全用电、常用电工工具、仪表使用、导线的连接、照明线路、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低压电器及控制线路,电子实习通过具体安装与焊接电子线路,掌握常用元器件的检测、安装、焊接、线路调试、故障诊断和处理方法,按整合后的内容实习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

课程设计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数字系统设计,如数字钟、抢答器、信号灯等,掌握常用电子电路的一般设计方法和电子电路的安装与调试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学生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

1、实验按项目进行,实习采取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

实验按项目进行,通过项目训练,调动学生的实习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实习采取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把知识、能力、综合素质培养贯穿到实习教学每个环节上,通过具体任务的训练,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如照明线路、控制线路接线,按照实际工作的相关性设置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互为补充、融为一体,而配电箱接线,安排在实习工厂进行,通过指导教师讲解,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际的接线,将学生的实习、学习融于实际工作过程中,教、学、做结合,取得了较好的实习效果。

2、考核方法的改革

为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电工电子实验、实习考试改变原来只凭实验、实习报告给成绩的考核方法,构建了知识和能力兼顾,突出职业能力考核的技能考核体系;实验成绩根据平时实验项目操作和实验考核综合评定,实验考核让学生根据考核题目自己设计电路,完成实验接线、数据测量、回答问题、提交考核报告,这种考核方式能全面、准确评定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实习成绩根据实习记录、实习报告、项目考核、实习考试综合评定,如电工实习的项目考核是将实习内容细分为几个任务,根据技能目标要求,各实习场所根据相应的任务分别考核评分,各项目内容考核有透明度,并且每项内容当场打分,这种考核提高了学生对实习的重视,有效促进了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

实践证明,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只有不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改革,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掌握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使学生职业技能、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法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1-254-03

Application of the Opto-Mechatronics Practice Training Equipment in Course Teaching of Mechanical Specialty

FANG Gui-sheng, SUN Ping

(Zhejiang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College, Hangzhou 310018, China)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equipment is mainly used to verification experimental teaching. It is deficient to foster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creativity. The opto-mechatronics practice training equipment which adopts open architecture and modular structure, applies various technologies, such as mechanical technology, electrical control technology, PLC technology, pneumatic technology, sensing technology to train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In this paper basic structure and main functions of the opto-mechatronics practice training equipment are introduced. Some course modules and course projects of mechanical specialty are designed based on the equipment. Finally, by making an example in the electrical control and PLC course teaching, the teaching method 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is described.

Key words: opto-mechatronics; practice training equipment; teaching 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project teaching; modular teaching

1 概述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是专业理论课和实训课分开进行,其弊端是理论和实践相分离,重理论而轻实践,教师教学缺乏新意,上课枯燥乏味,学生听课不感兴趣,上课昏昏欲睡,这样直接造成的后果就是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课程教学难以达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适当引入实训设备,探索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理实一体化教学作为职业院校专业教学中探索创新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理论学习和实际训练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学校建立专业教室,配备相应的专业设备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设施,将有关专业设备和教学设备同置一室,将专业理论课和生产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在专业教室中进行教学[1-2]。

高职高专机电类课程教学大多需要实验实训设备的支撑。传统的教学仪器设备主要为了满足某门课程验证性实验的需要,缺乏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光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融合了机械、电气、PLC、气动、传感等多种技术,采用了开放式和模块式结构,可满足《电气控制与PLC》、《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与维护》等多门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需要。正是基于以上考虑,我校在省财政的支持下,面向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等专业课程教学的需要,引入了光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和模块化生产线等设备,并积极探索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2 光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的基本构成

2.1 光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的总体结构

光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由型材导轨式实训台、典型机电一体化设备机械部件、PLC模块、变频器模块、按钮模块、电源模块、低压电器模块、模拟生产设备实训模块(包含上料机构、搬运机械手、皮带输送线、物件分拣等)、接线端子排、各种传感器、警示灯和气动电磁阀等组成。整体结构采用开放式和拆装式设计,学生可以组装、接线、编程和调试由上料机构、搬运机械手机构、皮带输送线和物料分拣组成的光机电一体化设备。装置的总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2.2 装置主要模块的基本组成

1) PLC主机:采用了CPU226 AC/DC/晶体管(24路数字量输入/16路晶体管输出)、两个RS-485通信口、EM222(8路数字量输出),在PLC的每个输入端均有开关,PLC主机的输入/输出接口均已连到面板上,方便用户使用。

2) 变频器模块:采用西门子MM420变频器,三相380V供电,输出功率0.75KW。集成RS-485通讯接口,提供BOP操作面板;集成3路数字量输入/1路继电器输出,1路模拟量输入/1路模拟量输出;具备过电压、欠电压保护,电机过热保护,短路保护等。提供调速电位器,所有接口均采用安全插连接。

3) 电机模块:包括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步进电机和步进电机驱动器等。

4) 低压电器模块:配备了交流接触器、热继电器、电子式时间继电器、中间继电器、变压器、整流电路、能耗制动电阻、带灯按钮、断路器、熔断器、行程开关、组合开关、转换开关、速度继电器、磁性开关、急停按钮、复位按钮、自锁按钮等低压电器。

5) 气动模块:包括了静音气泵、单杆气缸、双杆气缸、气动手爪、单控电磁阀、双控电磁阀、旋转气缸等。

6) 传感器模块:具备了电感传感器、漫反射式光电传感器、对射式光电传感器、光纤传感器,可区分金属物料和非金属物料、不同颜色的物料。

7) 触摸屏与组态模块:配备了深圳步科EVIEW MT4200工业触摸屏和EV5000组态编程软件。

2.3 装置主要部件的工作原理[3]

1) 机械手搬运机构

当存放料台检测光电传感器检测物料到位后,机械手手臂前伸,手臂伸出限位传感器检测到位后,延时0.5秒,手爪气缸下降,手爪下降限位传感器检测到位后,延时0.5秒,气动手爪抓取物料,手爪夹紧限位传感器检测到夹紧信号后;延时0.5秒,手爪气缸上升,手爪提升限位传感器检测到位后,手臂气缸缩回,手臂缩回限位传感器检测到位后;手臂向右旋转,手臂旋转一定角度后,手臂前伸,手臂伸出限位传感器检测到位后,手爪气缸下降,手爪下降限位传感器检测到位后,延时0.5秒,气动手爪放开物料,手爪气缸上升,手爪提升限位传感器检测到位后,手臂气缸缩回,手臂缩回限位传感器检测到位后,手臂向左旋转,等待下一个物料到位,重复上面的动作。在分拣气缸完成分拣后,再将物料放入输送线上。

2) 物料分拣机构

当入料口光电传感器检测到物料时,变频器接收启动信号,三相交流异步电机以30HZ的频率正转运行,皮带开始输送工件,当料槽一到位检测传感器检测到金属物料时,推料一气缸动作,将金属物料推入一号料槽,料槽检测传感器检测到有工件经过时,电动机停止;当料槽二检测传感器检测到白色物料时,旋转气缸动作,将白色物料导入二号料槽,料槽检测传感器检测到有工件经过时,旋转气缸转回原位,同时电动机停止;当物料为黑色物料直接导入三号料槽,料槽检测传感器检测到有工件经过时,电动机停止。

3 基于实训装置的课程模块与项目设计

光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融合了机械、电气、电动机、PLC、气动、传感等多项技术,并面向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采用了开放式和拆装式结构,可根据课程内容需要选用不同的模块组合,满足《电气控制与PLC》、《液压与气动控制》、《变频调速技术》、《检测与传感技术》、《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与维护》等多门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需要。表1为利用该实训装置开发的课程模块和教学项目。

4 基于实训装置的理实一体化教学

4.1 理实一体化教学场地安排

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开进行,造成理论与实践分离,而且实验实训室功能单一,设备利用率低。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突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我校引入了光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并根据现场化教学的需要,将教学环境设计为现场教学模式, 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融教室、实训、实验、考工于一体, 使专业教室具有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考工强化训练和考工等多种功能, 营造出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整个一体化实训室面积达150m2,室内配备了九台光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一套MPS模块化生产线实训装置,以及46台电脑和投影、音响教学设备,配备了统一的实验桌椅、黑板、仪器柜等,可满足单班课程现场化教学的需要,实现课程教学做于一体,教学场地布置如图2所示。

电脑与操作台区属于基础教学部分,主要用于知识讲解、课程讨论、软件编程、低压电器实训等。实验桌上安装了网孔板,既用于液晶显示器的保护,又可固定常用的低压电器,作电工实训用。光机电一体化实训区属于应用部分,既可用于单门课程的实训需要,也可满足课程综合教学的需要,如PLC实训、变频调速实训、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操作等。模块化生产线区属于高级扩展部分,配备了自动传输、立体仓库、三坐标测量、模拟加工等八个模块,模块与模块之间采用了以太网和现场总线进行相互连接,侧重于生产线的总体控制实训等。

4.2 《电气控制与PLC》理实一体化教学思路

我校的《电气控制与PLC》课程在2005年被确定为省级精品课程,四年来项目组老师根据我校学生的特点探索了多种现代化教学方法,其中效果最显著的当属基于光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以下为实施该教学模式而采取的一些有效措施:

1) 课前根据实训装置的特点,合理设计教学项目,编写教学讲义,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和仿真动画,以提高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这部分工作是关键所在,直接关系到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否顺利进行。

2) 在课程教学之初,组织学生到校工程训练中心进行参观,增加感性知识,了解普通车床、铣床、钻床的工作原理和控制要求,以及实际的电气控制电路;了解常用低压电器、PLC在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电梯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等。

3) 在讲解电气控制部分时,每个实验桌上放一套常用的低压电器和电工工具,方便学生了解各种低压电器的结构,学习基本控制电路的安装、调试方法等。

4) 在讲解PLC基础部分时,每个实验桌上放一个PLC和一套常用的低压电器,方便学生了解PLC的结构、接线方法等;方便学生自己动手设计、调试基于PLC的电机控制电路等。

5) 根据学生的特点,实行分类教学,充分发挥学生间的传、帮、带作用。对于平时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与较高的要求,安排较难的设计任务,并要求不光自己学会设计和操作,还需要帮助组内的同学完成设计任务。对于平时表现一般的学生,需要加强引导和督促,适当加以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对于平时表现较差的学生,则需要给予较多的关注,必要时采用强制措施,迫使他们掌握本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6) 加强中间过程考核和期末实践考核,增添答辩环节,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强化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对教学过程中的每个项目组织考核,并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打分,计入平时成绩。在期末再安排一次实践考核,随机抽取平时训练过的项目任务,并给予评分,计入总评成绩。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一招对平时不太爱学习的学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5 结束语

将光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引入课程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动手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整个实训装置包括了机械、电气、PLC、组态设计、气压、传感器等多项知识,不仅要求教师要有过硬的理论知识,更重要是具备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时解决学生在操作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另外新的实训设备引入,也需要教师根据实训装置编写合适的讲义,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这样对教师个人能力的培养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篇(7)

现代电工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社会在生产技术上开辟了一个伟大的电力时代。在今日中国的教育、科研、国防和经济领域里,电工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这是由于它有以下几个优点:易于转换、便于输送、便于控制、效率高、测量和调整方便。电气化程度的高低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实力是否强大的象征。因此,努力培养一大批合格的电工技术人才适应社会的需求,在职业学校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技工学校一名电工专业教师,我深感肩上担子的重要性。如何在规定时间内,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电工课的教学质量,达到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培养目标,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本人对此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对课程要有全面系统的认识

在讲授新课以前,绪论是与学生的首次接触,故可在绪论课中多举实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然后应向学生系统介绍本课程的结构、特点、体系,讲清纵向、横向关系问题,使学生对本课程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建立系统的、立体的概念,因此,必须向学生讲清本课程的特点。本人在讲解时先向学生介绍电工学是一门研究电磁的自然规律在工程技术上应用的科学,它是一门技术基础课。通过学习,技校生电工专业的学生要掌握必要的电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般机械工业常用的低压电器的主要功能和用途,获得正确使用和维护电气设备以及安全用电的基本知识,能看懂一般简单的电气控制线路图,了解简单的电子技术常识等。同时,提出贯穿整个课程的主线和前后各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各章节内容在本课中的地位及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本课程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以便于今后学习。

二、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电工学课程内容复杂,繁多。在授课过程中注意抓住重点、难点,对全局性、典型性问题应突出讲。只要我们吃透主要内容,掌握各部分的内在联系,就能对课程有一个整体认识。在电工学中主要让学生理解物理量的意义;熟记定律内容、理解意义、掌握有关量间的相互关系;弄清公式中各符号的意义和单位;分析电路时,首先弄清各电路元件作用及电工学中电路形式;同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在电工学中,电气控制电路的种类很多,让学生全部记住这些电路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要让学生理解它们的来龙去脉,搞清各种电路都是解决什么问题的,采取了哪些措施。这样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于有关联的内容,均可以归并在一起讲授而不必拘泥于教科书的章节排列次序。对于一些相近的问题要从各个方面比较它们的区别与联系,使学生认清普遍性和特殊性,抓住其特点。在实际教学中,对一些概念讲解要从它的特点入手。如讲电动势和电压时,两个概念不同、但单位相同,很容易混淆,在给学生讲解时要区别开来,可以从二者的能量、做功、电路中的因果关系等给学生讲解,这样便于学生接受。

三、加强练习,培养能力

电工学中电路方面的习题有规律性和技巧性。例如在讲电路的分析方法时,开始没有掌握其规律的学生往往很不习惯,在此过程中学生经常反映:上课时似乎听懂了,但做题时却不会。这是因为“听懂”和“会做题”之间是有距离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要对一些典型的习题做分析、讲解、让学生在课后反复练习,逐步掌握电路的解题规律和技巧。例如,在讲用支路电流法解复杂电路时,就强调学生注意做到以下几点:(1)分析电路明确支路数、节点数;(2)选择回路;(3)标明回路绕行方向;(4)建立方程求解方法等。另外,在课堂上也可以出一些灵活性大的典型综合题让学生练习,这样可使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加以总结。对于个性问题要进行个别指导,对共性问题要在黑板上集体讲解。除了在课堂上加强练习外,还应重视课外辅导。

四、及时归纳总结

归纳复习是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性、系统性的再学习过程。其目的是巩固学习内容,真正让学生把知识学到手,通过做实验和在实习中对电气设备的正确操作,这样,相互补充协调配合,提高教学效果,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更快掌握电工知识,了解元件的性能及正确的使用方法,熟悉各种电路的作用和原理,使学习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和纵深化。

总之,技工学校电工学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它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做到充分理解,教师要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实习操作能力,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地更新教学方式方法,只有教师的过硬素质加上好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的水平提高,这样适应社会的能力便会大大加强。

参考文献:

篇(8)

Abstract: the motor and transformer course teaching situation, the motor and transformer "existing teaching means, the motor and transformer" and "maintenance electrician skills training" contact, students' quality difference which influence the teaching effect. On the motor and transformer teaching Suggestions.

Keywords: motor and transformer course teaching maintenance electrician skills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 TM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为了更好的适应全国技工学校的教学要求,使《电机与变压器》课程教学的内容更具使用性、合理性、时代性,应以技术能力为本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现将本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我校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几点建议,请大家共同探讨。

一、《电机与变压器》课程教学的现状:

1、《电机与变压器》课程的性质及内容:该课程是电工类的一门专业课,本课程的专业性很强,内容非常抽象,电磁转换贯穿了整本教材,就教材中讲到的变压器部分、直流电机部分和交流电机部分的一些工作原理、机械特性、运行特性等内容让学生理解起来非常的困难。从实际应用来讲,这门课从发电厂(发电机)到电网(变压器)再到用户终端(电动机及其它的电力设备),教学内容涉及贯穿了我们整个电力系统,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2、《电机与变压器》现有的教学手段:对于《电机与变压器》教材来说,与它配套的只有习题册和教学参考书,没有挂图、模型等教具,在众多电子出版社中,我们更难找到有关《电机与变压器》的教学光盘。在我们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只能“以本为本”,很难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加上本课程的专业性强、内容抽象的特点,学生理解起来是非常困难的,对从事本课程教学的教师来讲也是非常头疼的。

3、《电机与变压器》与《维修电工技能训练》的联系:

(1)、《电机与变压器》教材注重理论分析。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电工基础理论知识,如学生在练习“电动机的拆装与维修以及电动机的嵌线”中就需要掌握有关电动机的工作原理以及绕组的基本理论,但教材中只讲解电气设备的工作原理以及它的工作特性,基本没有与实习操作相关的内容。

(2)、《电机与变压器》和实习课题训练进度的协调性。《电机与变压器》和《维修电工技能训练》在章节结构上不协调。《电机与变压器》中首先讲解变压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变压器的连接与并联运行以及专用变压器,再对单相、三相异步电动机及其绕组进行讲解,最后讲解直流电机以及三相同步电机和特种电机。而在《维修电工技能训练中,首先进行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安装与拆修,再进行单相异步电动机的拆装与修理以及小型直流电动机常见故障分析与检修,最后进行有关变压器的课题训练。理论课和实习课进度的不协调性,给理论和实习教学都带来了困难。

(3)、实习课题中体现《电机与变压器》教材的内容欠缺。对于中级电工来说,实习课题一般包括“电工基本操作”、“电工仪表的使用”、“接地装置的安装于维修”、“电动机的拆装与维修”、“常用低压电器和电动机基本控制线路的安装于维修”、“常用机床线路的安装于维修”、“电子技术基本操作”、“高压开关的安装和电缆的敷设与连接”等。对于有关变压器的实习操作内容,只有一个“三相变压器绕组的首尾判别”课题,而在《电机与变压器》教材中,却用了三大章的篇幅进行了讲解。这样使理论中所学的内容在实习中不能得以实践,学生也形成了“变压器”不重要的错误思想。

4、学生的自身素质差影响了教学成效:对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来讲,大多数学生是初中毕业生,而且入学考试成绩非常低,他们的基础知识非常薄弱,就连最基本的函数知识和电磁方面的一些基本原理都不懂,为此授课中会产生很多问题。另外本课程的抽象性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如果培养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去掌握专业理论知识非常强的课程的话,就会比较困难,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学心理”。所以对这门课来讲,学生的自身素质就影响了本课程的教学成效。举个例子来说,在讲解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定子旋转磁场的时候,学生连“左、右手定则”都不知道,更何况去掌握旋转磁场的转向呢?

二、对《电机与变压器》教学工作的几点建议:

技工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主要目的,教学应突出技能这一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适当加入“贴近实践、贴近实习”的内容,确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逐步向“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过渡。为此,结合我校的实际教学情况,对《电机与变压器》教学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尽可能的将专业化、抽象化的课本内容变得形象化,在教材配备方面,适当增加“声”、“光”、“形”、“图”的教学手段,增加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2.适当的调整《电机与变压器》和《维修电工技能训练》的章节结构,使实习和理论做到进度协调。

篇(9)

作者简介:蒋小洛(1970-),女,浙江温州人,温州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吴桂初(1957-),男,浙江温州人,温州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浙江 温州 32503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温州大学教改项目(项目编号:11jg47B)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036-02

一、专业建设背景和人才需求分析

传统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被认为是强电专业,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弱电类课程的比重正逐渐增加,[1]现在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已经成为强弱电相结合的专业。不同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条件和现有师资均有所侧重,目前重点高校基本上侧重于强电,以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为主要方向;而有些高校由于条件的限制或学生的就业情况侧重于弱电。不同层次学校的人才培养,其就业岗位和工作任务、性质也不一样,因此应充分考虑到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

浙江省是我国第二产业比重较高的省份之一,高低压电器和机电业的发展处于突出的位置。温州电器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全国生产规模最大、生产能力最强、市场占有率最高、产业种类最齐的工业电器生产基地,“中国电器之都”、“国家火炬计划智能化电器产业基地”、“中国断路器产业基地”和“中国防爆电器生产基地”等国家级产业基地均坐落于温州市(乐清)境内。

温州低压电器企业的规模虽然大,但是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平均盈利能力低于整体水平,与北京、福建、天津、上海的企业相比,差距甚大,其主要原因是:产品档次偏低,技术含量不高,缺乏附加值。究其根本是技术人才严重缺乏,技术人才的缺乏已经制约了温州区域经济的发展,尽管全省已经有多所高校设置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但是这些专业培养的侧重点不一样,不能满足温州地区对低压电器人才的需求。因此,亟需地方性高校为温州电器产业培养急需的人才。

二、专业建设思路

根据人才市场需求,温州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的具体思路是:定位建成立足温州、服务浙江、辐射行业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专业;建立合理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理论和实践两个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电子设计、电气产品设计和电气工程设计这三方面的能力;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与地方产业、人才培养与专业特色的紧密结合;使学生成为理论基础扎实、具有一定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体现具有“应用性”和“地方性”特色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型服务地方区域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具体实施方案

1.以实际办学条件为基础,确立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温州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鲜明的服务于地方电器行业的专业定位,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扎实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以及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具有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能够在电力系统、建筑设计与施工单位、科研机构、电器制造企业等企事业单位与电气工程专业相关领域从事设计、研发、运行、维护、管理和教育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特别是在电器及其智能化方面能够从事研制开发、应用研究、试验分析和生产管理等工作的电气工程师。

2.以CDIO培养模式为基础,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加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的调研,吸引产业、行业和用人部门共同研究教学内容,制订与企业生产、区域产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将学习美国麻省理工学院CDIO培养模式,强调人才培养的社会和工程环境,结合产业背景和社会人才需求情况,制订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适应职场目标和社会工作岗位的需求,通过专业评估、社会评价和学生评价去修正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旨在培养科学基础扎实、个人工程实践能力强、具备团队合作精神的电气工程师,以达到质量工程教育的目的。图1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框架。

3.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注重工程素质训练

本专业紧紧围绕温州市智能电子电器行业技术研究中心、浙江省低压电器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以电气工程师为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电子设计能力。要求学生掌握电路原理、模拟和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自动控制原理等主要基础知识,熟练掌握PROTEL等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具备电子设计基本能力,包括电子硬件设计和软件开发,能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电子系统设计、分析和调试,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争取让学生在大二阶段就能完成电路、模电、数电和单片机课程的学习,利用暑假参加电子竞赛的培训,通过参赛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意识和学习兴趣。

(2)电气产品设计能力。要求学生具有工程制图的基本能力,能看懂一般的机械工程图纸,掌握电器学的基本知识,掌握电气产品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特别是电器智能化方面的知识,掌握电气工程师必须具备的计算、实验、测试、仿真等基本技能,特别是电器智能化方面的设计能力,能熟练运用常用的设计软件(如AUTOCAD等)进行辅助设计与分析。

(3)电气工程设计能力。掌握电气工程领域供配电方面的专业知识,如供配电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及其控制技术、电气检测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具备自动控制系统的基础知识,熟悉国家及行业的电气标准,了解机电工程安装与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掌握注册电气工程师(供配电方向)必须具备的电气工程项目设计能力,初步具备项目从立项、招投标、安装施工、监理与验收等一系列的项目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

(4)以工程实践能力与工程意识培养为核心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注重实践,把实践教学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电子电气工程实验实训中心、校内实践与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为依托,采用课内实验和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工程技术实践、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通过学生、学校、企业之间的有机结合构建一个与理论教学体系相对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主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环节:

1)以问题为先导——工程认知环节。[3]通过基本技能训练、专业基础课程实验、专业见习等实践环节,让学生能够认识基本电子、电气类元件和产品、机电或机械零件,如电阻、电感、电容、晶闸管、继电器、断路器、隔离开关、电动机、凸轮、曲轴以及简单的控制电路等,初步了解课堂上讲解的理论知识在实际产品设计和制造中的应用,增加其感性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以任务为驱动——面向行业的工程实践和创新环节。[3]该环节结合电气工程学科特点,将实践教学内容与实际项目相关联,在电器行业、电气工程设计、电力拖动等方面引领学生进行工程实践创新。教师以案例的方式给学生布置题目,学生则以项目组的形式进行组织讨论、设计和分析,提高学生的专业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相互沟通的能力。另外,通过电子电气产品创新、挑战杯创业大赛、科研项目和毕业设计等多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适应高质量教学要求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引进和培养学历职称层次高、学术研究水平高、社会行业知名度高的高级人才,以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加强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和领域一线学习交流;建立相关产业和领域的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提升本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5.建立考核评估机制,完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构建学生、教师双向信息反馈与评估机制;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及时反馈人才需求和学生培养质量,提升本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特色

1.专业定位体现地方性

针对浙江省及温州乐清区域经济发展、企业人才需求,就温州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形成鲜明的服务于地方电器行业的专业定位;努力为地方培养、输送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实现人才的就地培养。

2.产学研合作

以专业建设为基础,充分利用温州市智能电器重点实验室、省级低压电器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整合利用浙江省低压电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优势资源,以重点发展学科、重点实验室、技术开发中心等为依托,加快建设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促进学科链、产业链和人才链的有机结合;突出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优势,争取在电气工程领域,特别是电器行业中,不管是人才培养还是科研项目的开发和创新方面均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

参考文献:

篇(10)

《电工电子技术》是高职院校非电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获得有关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及未来从事的相关工程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包含“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两部分内容,涵盖了电路分析、电机及电气控制、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多方面内容。《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作为工科专业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在我学校主要服务于制造大类专业,如数控设备使用与维修及机电一体化、汽车检测与维修等专业,由于各非电类的专业培养目标不同,人才培养方案中对《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内容广度和深度的要求都有所不同,要求《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既要体现出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的“基础平台性”特征,还要体现出非电各专业的“专业性”特征,《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不能再以一个同样的课程标准应对非电各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必须体现为专业服务。《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坚持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要求课程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不断进行改革与优化,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如何更好的开发与实施《电工电子技术》这类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工作,如何系统地把基础课的知识讲解给学生,让学生对电工电子专业有个全面的认识和统一的学习,完成《电工电子技术》“基础平台性”要求,为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学习能力打下坚实基础,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电工基础理论与非电各专业紧密结合,让枯燥的理论在实际应用中获得生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些都是电工基础课教师密切关注和积极思考的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课程本身的发展来看,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工和电子技术的信息量日渐增加,如脉冲功率技术、新型电源技术等,另一方面,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调整与修订,《电工电子技术》的学时数进一步减少,传统《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适应非电各专业的教学目标。从学生方面来看,《电工电子技术》不是非电类学生的专业课,部分学生认为所学的专业与电工电子无关,以后工作生活也不会涉及电工电子方面的知识,因此这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不高,再加上传统《电工电子技术》的理论知识多且比较难,大部分高职学生的物理、数学等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对学好这门课程即缺少兴趣又缺乏信心,这些思想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从教师方面来看,高职的很多教师缺乏企业经验,从本科院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将本科院校里学习本课程的教学模式照搬到高职院校的课堂里。在理论教学中,采用单一的讲授法,以“一言堂”教师为主体的方式进行枯燥的理论推导,这样就使得电学基础差的学生听不懂,逐渐形成厌学、怕学的心理。在不多的实验教学中,学生只是机械地按照实验步骤与要求进行验证性实验操作,缺乏自己动心动手动脑设计实验的环节,这样的学习过程,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脱离,达不到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学效果。

二、“面向学生、服务专业”,建构《电工电子技术》模块化课程教学内容

《电工电子技术》是我院工程实训中心电工电子基础教研室,面向全院的工科非电各专业授课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服务的专业面较广,如数控设备使用与维修、机电一体化、汽车检测与维修、计算机应用等,由于各个专业对该课程的要求不完全相同,如果采用一个标准进行授课,会导致《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不能有效支撑后续课程的学习,极大地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为此,工程实训中心电工电子基础教研室老师和各系部专业教师、行业企业专家经过三年多的对接调研,深入了解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对本课程内容的要求,形成了电工电子课程模块化的体系结构,并开发了系列教学载体,以期表征相关专业的特征。《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模块化是源自于学科体系的《电工电子技术》知识与技能内容,即对电路基础、电机及电气控制、电子技术三部分内容进行教学加工,同时结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中级维修电工”技能鉴定要求,以工作过程中的能力要求对接学习过程中的能力培养,序化知识结构。电路基础、电机及电气控制、电子技术三个模块下分子模块,共有14个子模块,即安全用电,直流电路的安装、测试与分析,正弦交流电路的安装、测试与分析,三相交流电路的安装、测试与分析等模块,各个模块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其中4个为必选子模块、10个为选修模块。通过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这些模块进行选择,从而实现专业《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内容广度的选择,体现“必需、够用”原则;通过对模块中的教学载体的选择完成对教学内容深度的选择,体现“实用”原则,凸显其“专业性”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基础模块和差异化模块见图1。《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模块化教学可以实现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区别教育,见图1。如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对“电”知识的要求以实用为主,趋向于科普化,没有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中级维修电工”的职业资格考证的要求,因而选择了电路基础部分的四大基础模块,以及“常用电子器件的测试与辨别”、“基本放大电路”、“直流稳压电源的分析与设计”、“基于触发器构成的计数器分析与设计”4个选修模块。体现了“1+X”,即“基础平台性+差异性”。授课教师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以趣味的、日常接触到的计算机用电实例为教学载体,更多地偏重于知识性和应用性,刻意淡化电工理论的数学推导和计算过程。如此一般,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通过趣味性、实用性引导学生掌握电的相关技术及其应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内容结构的“1+X”化,有助于实现《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开发的开放性,从而不断开发带有各非电专业特色的教学载体,使《电工电子技术》具有基础与应用的双重性。如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变压器使用与维护”时,除了学习常用的变压器外,还会以汽车上使用的变压器“点火线圈”为教学载体进行教学,力图将电工电子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直接应用到汽车维修实践中。“面向学生、服务专业”,建构《电工电子技术》模块化课程教学内容的核心是为了改变传统的学科式的《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开发出符合高职院校学生思维特点“先动手、再思辨”的特点,以能够实际操作的教学载体为课堂导入,通过完成任务来引导学生在实做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电工电子技术》模块化设计的出发点是以职业需求为基础,以提高技能为目标,以能力的培养为划分模块的依据,将理论知识进行巧妙加工在教学载体中,从而实现理论与实际操作技能的有机结合,整个教学过程贯穿工程素质的养成,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

三、“任务驱动、项目引领”,系统化教学设计

《电工电子技术》模块化课程教学内容是整合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操作技能以及活动方式、方法、方案的理实一体化的教与学,以实现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操作技能的领悟与习得,工程素养的学习与内化。因此课程是”任务驱动、理实一体”的系统化教学设计,按照职业能力培养、工程素养养成和学生个性要求构建“学习与工作任务相结合”的教学范式,有针对性地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论与实践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形式。传统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主要包含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指的是为了配合本课程的理论教学而设置的实验,目的是使学生熟悉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方式,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如验证经典的叠加原理、戴维南定理等。这样的验证性实验一般需要到实验室完成,由于硬件资源的限制,验证性实验的课时量不可能开设太多。这就与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教与学形成冲突,这也是《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瓶颈之一。为有效突破这一瓶颈,以任务驱动,项目引领为主体结构,完成任务,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电路基础部分大模块的课程教学设计如图2所示。图2电路基础部分大模块的课程教学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知识的过程,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情境性,主张以学生原有的经验为主构建知识。《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以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为起点,通过教学载体,通过完成任务,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进行有效衔接,学生不仅提高学习兴趣,缩短电工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极大地调动学生积极性、自觉性与主动性。以“电的认知与安全用电”模块的教学为例,这是本课程的第一个学习模块,学生在高中物理中学习过欧姆定律,能够绘制简单的电路,这是学生已有知识,作为本次学习的逻辑起点;本模块的目标是掌握安全用电常识,具有安全用电意识。根据起点与目标,我们引入教学载体“试电笔”,设计学生行动任务:(1)用试电笔测出教室内的插座上是否有电?判断零线、火线?(2)绘制出用试电笔测量教室内的插座上是否有电的电路图。(3)用欧姆定律计算此回路中的电流。学生通过完成上述任务,掌握人体电阻,试电笔氖管电路结构,电流对人体的危害、安全电流等安全用电常识。把握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把握好新知识的生长点,才能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再以学习模块七:“基本控制线路的装接”为例,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是已经掌握了低压电器各元器件的元件识别、电气图形符号认知、简单电气控制原理图识读与绘制知识与技能,是本次学习的逻辑起点;本模块的目标是完成具有电动机正反转控制功能的线路设计与装接。根据完成任务的要求和环境等条件,选取适合的各种行动导向教学法,例如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设计法、小组工作法等,教学资源为任务单、工作单、评价单、技术资料手册、技术网站的网址等。图3验电笔的使用及其电路图根据起点与目标,我们引入教学载体“正反转控制线路原理图、正反转控制线路实物等”,设计学生行动任务:(1)识读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原理图逻辑起点,温故知新(2)资讯并设计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资讯(3)确定正反转控制线路设计方案与实施方案计划与决策(4)实施作业,完成检查并评价实施、检查与评价(5)总结学习单元,明确课后任务知识归纳与内化在上述任务的设计中,体现了完成任务的6个行动基本步骤,即“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同时根据学生的逻辑起点,找到联系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即通过分析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原理图,经过资讯,设计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实物装接图,包括元器件的选择,元器件的布局布线等;教师帮助学生选择设计方案,确定实施方案;教师在学生的实施环节中,观察学生的实施情况,并及时做出示范及引导;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多种形式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互评,老师评价等;最后,教师总结本学习单元,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反思行动的知识并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与内化,构建形成新的知识。图4“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教学任务设计“载体导入、激发兴趣;操作体验、温故知新;建构新知,拓展延伸”是检验学生灵活应用本课程的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是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关键。学生根据课堂已学过的理论知识,按照要求通过自主或小组讨论确定任务完成方案并实施,得出操作结果,再从实践结果来分析所应用的理论知识。经过学生在实践与理论融合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但从中锻炼了动手能力,而且培养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对本课程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工程素养。

四、以“电动机正反转电路装接与调试”单元为例,看教学实施效果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比较适合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运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教师要精心设计学习任务,创设激发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探究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教学情境。在设计学习任务时,教师要紧扣本模块的重点、难点,从模块的知识特点以及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遵循由简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分解模块的学习任务,将学习任务具体化,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任务中,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完成学习。“电动机正反转电路装接与调试”单元是子模块七基本控制线路的装接中的学习单元2,学生已经熟知了低压电器以及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等,能识别、检测各低压电器,能够对电动机的点动-连续控制线路进行连接、排故等。结合学情及教学目标、重难点进行本单元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如下图所示。图5“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教学组织与实施(1)下发工作单,明确初步任务———即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原理图的识读。教师以班级授课的形式,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分析电气原理图,识别各低压元器件及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2)设计方案并明确工作过程,明确具体任务———即工作流程。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对电动机控制线路的连接过程进行任务分配,确定所需的元器件、工具及其检测方案、线路连接方案和故障检测与排除方案。(3)实施工作,按照所确定的方案进行作业,明确各流程中的具体小任务———即①工具准备和元器件检测;②完成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装接;③完成线路检测,故障排除,并进行通电试验。在各阶段,同组成员需团结并分工合作,积极主动动心、动脑、动手,按照电工职业标准进行操作;鉴于学生的竞争心理,学生都会踏实、努力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需从旁协助,密切关注各组的完成情况,并对安全用电知识进行普及,确保各组成员有效、安全的完成任务。(4)总结学习单元,明确课后任务———即完成实验报告。在此阶段,学生需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呈现,并做简要说明与总结,最后将自己的认识,理解通过实验报告的形式呈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认识,以及线路检测、排故方面都会有所认知,同时培养了学生勤动手、爱动脑、爱设计的习惯。

五、结束语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并非盲目的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我们结合学生的学情以及非电各专业对本课程的要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载体的确定以及教学形式的选取上进行了系统化建构与设计,实现《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与载体上的“1+X”化,体现出该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的“基础平台性”特征与“非电类各专业接口”特征;以任务驱动、项目引领为主进行系统化教学设计,突出“教、学、做、练‘一体化特色,遵循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通过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授课教师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极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作者:龙海燕 龚 雪 单位: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上一篇: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困惑 下一篇: 服装设计方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