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教育分析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11 10:49:1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思想教育分析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思想教育分析

篇(1)

(一)体育专业学生的思想特点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思想特点可以概括为“不均衡”、“差异大”,所谓“不均衡”指的是部分学生是真正的热爱体育,专业思想明确,把从事体育事业作为自己终身奋斗的职业,在专业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上认真刻苦,成绩优异,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完全是因为体育专业高考对文化分数要求偏低,从而选择走捷径上大学的,他们并非真正的热爱体育,对专业学习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寻找不到自己的奋斗目标,从而在专业领域里面逐渐迷失了方向。所谓“差异大”,指的是培养目标与社会对专业的需求差异太大,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致使学生们心理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他们不知道自己所学的专业将来在社会上是否能够有用武之地,从而导致学生的思想有着巨大的差异。

(二)体育专业学生的行为特点由于受一些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体育专业学生的行为特点主要存在以下两大方面的特点:

1.对集体荣誉感较强,但自制能力较弱。

由于体育专业学生在长期的训练和比赛中,培养出了他们较强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争强好胜,好打抱不平,对于身边自认为的坏人坏事,勇于挺身而出,敢做敢为。但是遇到问题容易冲动,对事情前因后果考虑不够细致周全,容易因为一时的冲动而违反校纪校规甚至触犯国家的法制法规,给学生的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和不良的影响,相比较于其他专业的学生,他们的忍耐心较差,做事容易冲动,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能力较差。

2.对专业技能的训练较重视,文化理论的学习较淡漠。

体育专业学生的主要学习形式是动静结合,以动为主,其他专业学生的学习形式是以静为主。在这样以运动型为主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下,他们往往难以静下心去从事文化理论学习。在通过对体育专业的学生访谈中了解到,他们对于自身理论文化底蕴的薄弱,形成了“学不进—成绩差—不想学”的恶性循环。

二、当前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思想教育方法分析

通过文章中对当前体育专业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分析,他们给的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相比较于其他专业的学生,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去引导他们扬长避知成为了当前思想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3]。思想教育方法应该因材施教,在日常的思想教育过程中,作为我们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坚持引导、教育和服务并重,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践行创新教育方法,以增强体育专业学生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和时代性。

(一)创新教育法———根据学生阶段性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创新教育方法

针对当前体育专业学生的思想现状,在我们用校纪校规来规范学生行为的思想教育基础上,还应该针对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学生特点做到创新和发展。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作为新时期的思想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努力加强自身的学习,从提高思想认识入手,做到以理服人,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内在的潜能,充分挖掘体育课堂内外的教育因素,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要切实把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年级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社会和家庭因素、学生本身的个性特征等,采用区别对待、因人施教的原则,使体育专业学生思想教育沿着正确轨道发展。

(二)“以赛促学”教育法———充分挖掘专业潜能,开展特色与品牌活动

在对体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借助于青年团组织和学生团体组织等为载体,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与专业密切结合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去吸引学生,但在开展学生竞赛类活动过程中应坚持传统型赛事和创新型活动相结合,活动的形式和内容需要与时俱进,使学生能在积极参与活动的同时接触到最新、最前沿的专业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参加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真正做到活跃校园文化,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专业文化氛围。在开展活动过程中,教育者只需要做好相关的引导教育和管理,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给予学生充分发挥专业才能的空间,使学生在活动中达到总结———创新———再总结的效果,让他们在实践中带动理论学习,做到全面发展。

(三)情感教育法———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践行精神与能力教育相结合

通过文章中对当前体育专业学生的个性特征分析,我们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了解到,对于他们在日常的思想教育过程中不能简单的照搬《学生教育管理条例》对学生进行严加管理和行为约束,固执的教育管理方式容易让部分体育专业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给我们在日常的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负面影响,我们应该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自己喜欢的领域里去加以疏导和沟通,对学生采用因个性特点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方法去沟通与交流。在日常的工作中加强对特殊学生的分析,尤其是在专业发展方向,在不同阶段及时给予指导性意见。在情感教育过程中正确认识他们存在不足和优点。通过心理咨询师对体育专业学生的调查分析:他们大部分存在着的情商略高于智商,为人处事性格开朗、感情丰富,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相对偏少,相比较来说他们更易于沟通,与教育者容易建立特殊感情。因此只要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思想教育过程中,切实的做到以人为本,把精神教育和能力教育融汇贯通到我们的日常教育中,让学生在情感教育过程中找到归属感。这样的思想教育方法能更好的引导学生打造较强凝聚力的团队。

(四)引导教育法———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学

篇(2)

我国公安机关作为国家政权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赋予的权力决定了它必须要执法为民,必须要把执法为民作为所有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必须要自觉树立公仆意识,必须要把以人为本思想理念贯穿在工作中,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必须要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第一标准,必须要把群众利益作为安排工作的第一考虑,必须要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标准,必须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要让人民群众在警察执法过程中,切身感受到法律的尊严和享受到温情和人性,让人民更加拥护公安机关,自觉配合警察执法。

(二)公平正义的人格

正如思想家威廉洪堡所言,使一个人能够真正明白成为人的精神力量所在便是要让他明白关于人的本质所在,因为一个人的精神力量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所有行为。我国各级公安机关要自己把公平正义作为理想追求,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人格的警察和公安机关才能够在执法过程中,自觉把公平正义作为价值追求。公平正义不仅要体现在实体公平正义上,而且还要能够在程序上实现公平正义。我国公安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人文精神的浸润和法律知识的传授,对所有公安人员的道德人格进行一次公平正义的锻造,对他们的精神进行一次公平正义的培植,对他们灵魂进行一次公平正义的再造,使他们在执法过程中能够自觉做到惩恶扬善。

(三)保障人权意识

在我国公安教育中,公安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忽视了保护人权,把重点停留在对罪犯的打击。正是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公安机关及公安人员在执法的过程中忽视了对程序正义的追求,仅仅追求实体正义,使刑讯逼供、重执法结果成为公安机关为社会舆论关注的一个焦点,在公安教育中必须要加强对保障人权方面的思想教育。首先,公安人员必须要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思想。公安教育不仅是对公安人员专业技能的一种培养,同时也是对公安文化的一种传承和传递。在现代警务工作中,都必须要把人文关怀作为其终极追求的目标,必须要啊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作为其首要价值目标,要把公安机关的亲民、爱民、安民、服务和维权当做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第二,公安机关和公安人员必须要加强法治观念。公安机关和公安人员往往是行使着国家权力进行执法,如果在执法过程中出现问题,最终都会直接导致执法对象正当权益受到侵害或损失,对于公安机关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因此,要赋予公民追究责任权力,对公安机关和公安人员滥用权力加以约束,确保公民合法、正当权益受到保护,国家权力可以正当行使。第三,公安机关和公安人员必须要加强科技证据意识。自从我国签署加入《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以后,意味着公安机关必须要确保公民在尊严和人格上的平等,并且对其加以保护。而且规定了被告人和犯罪嫌疑人可以有自证自己无罪的特权,包括沉默权。在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沉默的情况下,此时就缺少直接的口供证据,造成其它方面证据难以获得的尴尬局面,决定了公安机关和公安人员必须要会采用现代刑侦高科技技术搜集其它证据的能力,例如可以通过DNA鉴定技术、微量元素测定、声纹鉴定、气味鉴定、唇纹鉴定、指纹鉴定、笔迹鉴定和足迹鉴定等技术,确保在打击犯罪的过程中,有效保障人权,这也是公安教育中必须加强以人为本思想教育重要体现。

二、在公安教育中强化人性思想教育具体措施

(一)要将人性思想教育作为公安教育的重要目标

我国公安教育历经数十年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公安人才,对于我国公安事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我国公安教育中,公安高等教育作用尤为重要。我国公安高等教育首先是公安大学教育,然后才是职业性大学教育,公安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是要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公安人才,然后才是高素质的、优秀的公安人员。只有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够使他们具有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等公安精神的合格人才,才能成为有理想、有追求、有操守的公安人员。正如现国家政法委书记、原公安部部长孟建柱所言,要在公安教育训练工作中把思想政治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公安机关和公安人员的政治教育,引导广大公安干警永葆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政治本色,确保他们在任何情况、任何条件下都能够坚定不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立场,在任何时候都要把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作为执法最终价值追求。因此,首先必须要把人性思想教育作为公安教育,特别是公安高等教育的首要价值追求。

(二)要把人性思想融入到公安教育课程体系中

1.要能够在公安人文通识课程中适当增加人性思想教育内容的课程比重在公安教育中加强人文思想教育,最直接途径也是最有效途径,是加大公安通识课程中的人文思想课程教育。特别是在当前人文教育背景下,要结合公安机关工作实际,适当加大人文课程比重,进一步拓展课程功能,向实战演练和实际操作转变。目前,我国公安教育中,人文类课程所占比重很小,甚至是1/3都不到,必须要把人文通识课程提高到合适比例,然后再把非暴力思想和宪法等一些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程,不断提高公安人员人文素养,强化以人为本思想理念。

2.要在公安教育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性思想教育内容一个人的人文素养提升,不仅是个人认知过程,同样也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过程,需要自我感悟和自我体验。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公安学员在学习专业课程的过程,同时也是践行和提升自我人文素养的过程。首先,公安事业发展最终目标都是为了人,其工作对象和工作主体都是人,追根究底也是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只是在具体工作中,公安人员和执法对象的地位并不对称,他们的执法权是以国家权力为后盾的,所以是处以一个主导地位,贵州省关岭警察枪击村民事件、上海“钓鱼执法”事件、河南鲁山“喝水死”事件、云南“躲猫猫”事件等,都反映了当地公安机关和公安人员人性思想缺失,缺少职业道德,对于人没有起码的尊重和理解。人性思想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让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公安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就是要让学员人性情感得以升华。其次,公安专业教育本身也有着十分丰富的人性教育思想。在我国宪法中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里所指的人是自然人,也就是说无论他们在地位、身份、年龄和性别等方面有什么不同,他们首先都是一个人,都必须要给予基本的尊重。在公安教育的专业课程中,教师要能够深挖掘人性思想,把专业课程讲深讲透,要使人文思想得以体现,不断提升公安学员人文素养。

篇(3)

关键词 企业员工 思想教育 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很大程度的解放,社会经济呈现出飞速发展的态势,特别是大型企业不断走出国门,与国际经济接轨。但是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许多负面因素对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产生消极诱导,价值观被扭曲,在影响企业健康发展的同时,对社会的稳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新时期,必须注重对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一、对企业员工实施思想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企业团队凝聚力

在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之下,企业的发展与员工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系。在企业发展中,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教育,能够进一步发扬企业优秀文化,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培养员工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工作精神,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进一步提升企业团队的凝聚力,使每位员工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有利于树立员工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企业与员工的共同进步

当前阶段,在许多企业发展中,部分员工缺乏责任心,且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只是一味地关注个人利益,忽视企业集体利益。对员工实施思想教育,有利于培养员工的正确思想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企业集体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并通过努力实现自我价值,促进企业与员工的共同进步。

二、企业员工思想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领导层对思想教育工作欠重视

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为了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领导层往往将工作重心放在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上,认为只要提升经济效益,就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在此观念的影响下,领导层往往对员工的思想教育工作产生忽略,导致员工价值观念缺乏正确引导,容易受到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思想观念发生偏离,原本朴素廉洁的思想发生变化,追求物质利益与个人利益,过分注重个人收益,对企业集体利益却不管不顾,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思想教育方法欠合理,缺乏灵活性

对企业员工的思想教育方法并无固定模式,需要根据企业的具体发展情况与员工的实际需求,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与模式。但是在现实情况下,许多企业领导层教育理念陈旧、思想观念固化,对思想教育工作缺乏创新,只是将员工的思想教育作为政治宣传工作来做,认为只要将国家政策传达给员工,就完成了思想教育。这样的教育模式,导致思想教育实效欠佳,对员工的感召力不足。

(三)对员工的激励力度不足

在企业的发展进程中,要想形成稳定和谐的发展态势,就必须强化员工的思想教育力度。同样,在思想教育工作中,要想提升教育实效,就必须加强政策激励,提升员工的参与热情。但是,就当前现状来看,企业在对员工实施思想教育的工作中,缺乏一定的激励政策,对员工工作责任感、思想水平与综合素质的考核制度不严,导致员工缺乏一定的压力,对思想教育工作不够重视,影响自身思想与行为的进一步规范。

三、新时期企业员工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提升思想教育针对性

对企业员工的思想教育工作不能随意而行,需要根据员工的真实需求给予针对性教育。采用问卷调查、网络征询等形式对全体员工的思想动态全面掌握,了解员工的价值观念。需要注意的是,不管采用何种形式进行调查,都要保证问题的针对性与明确性,避免模棱两可问题的存在。调查工作结束后,由专门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分析调查结果,从中选出具有代表性与普遍性的思想问题,以此为依据,选择相应的方法策略实施思想教育。

(二)建立健全岗位责任机制

要想保证企业员工思想教育实效,就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岗位责任机制,将具体教育职责落实到个人,以此增强工作责任感。与此同时,针对不同部门、不同人制定明确的思想教育目标,并安排专门人员负责思想教育具体任务的贯彻于执行,将员工思想教育纳入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中来,以此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三)完善企业员工激励制度

在企业管理中,可将思想教育工作与员工的绩效考核进行结合,评选先进个人与优秀员工,将其作为优秀典型,在精神与物质上给予鼓励。同时,将其作为企业员工的榜样,鼓励员工向先进个人学习,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另外,作为企业领导层,应树立平等观念,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提升自身的思想觉悟,正视自身存在的不足,并积极改正,为员工树立良好的榜样。

四、结语

总而言之,员工的价值观念与思想理念对企业的发展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随时掌握国家新形势,寻找一条真正符合企业发展的新道路,做好员工的思想教育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管理中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员工、理解员工,同时,作为企业管理层,应不断加强自身思想政治学习,提升思想感悟,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及时改正,为企业员工做好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篇(4)

立法委员洪秀柱首先指出:过去,国人对于“老师”这个角色一直非常看重,例如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天地君亲师”的说法。这两句话中,将老师看作是父亲或是仅次于双亲的角色,地位崇高而重要。

随着社会的变迁,师生关系有相当大的转变。过去把老师奉为威权化身的观念逐渐解体,在“自由”、“民主”意识普遍抬头之下,学生对老师行为不满,敢公然提出抗争,这无疑是对老师的一记当头棒喝。解决校园问题的根本之道,是从现代师生关系的定位谈起。

洪委员认为,重新定位师生关系时,一方面打破了老师威权的偶像,另方面对老师角色的期许,也得随之而调整。过去,一直把教人读书及做人的老师看做是“神”。既是神,便不会犯错。可是老师毕竟也是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如果老师做法失当,只要愿意承认错误,仍然可龋今天的学生不再像过去只愿做个听众,不敢表达。因此,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成为现代老师必须接受的新观念。当然,尊重学生并不表示老师得一味顺从学生意见而放弃管教责任。今天学生的特质已是:活泼有余,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抱负水准提高,受挫能力、忍耐力、包容力、勤奋精神均降低。根据一项统计,台湾9--13岁学生的科技、数学能力名列世界前13名,而道德判断力却瞠乎其后,面对此种辅导学生性质的转变,老师的管教更显重要。

管教学生是老师的责任。老师与学生应建立亦师亦友的观念,不妨多关心他们,多用他们的语言与之交谈,尽量使学生愿意与老师亲近。去除他们对老师威权的防线后,学生便很愿意向老师倾吐心底的话。

老师除了改变观念之外,还应接受再教育,做老师的不要以为教书就可以不必读书了,现在孩子接受四面八方资讯管道多,老师亦非唯一的资讯来源,唯有老师不断学习,跟着知识的发展脚步而自我成长,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才能立于不坠之地。

另外,强化老师的辅导观念与技巧亦属迫切。如果教学方式、教材内容能随时更新,适合学生的需求,则教育效果当会更好。

在增进师生互动方面,校方应主动设立一个具公信力、公正、客观的申诉管道,使学生得以表达意见,宣泄不满情绪,或许可以降低师生关系紧张的程度。

归究起来,校园问题的发生,家庭、学校与社会三方面皆有责任。根据青辅会出版的青少年白皮书所作的统计,近6年青少年问题的产生,以家庭因素居首,约占40%,社会因素居次,占20%--24%,包括交友不慎或社会环境不良等情形。

再其次是心理因素只占5%--9%,可见家庭教育责任之重大。

社会方面造成的青少年问题颇值得深究的是大众媒体所塑造的暴力现象,常使是非不明、价值观念混淆的青少年不自觉地受到潜移默化。

家庭教育不健全,社会环境不良,光靠学校如何能教育出健康的下一代。教育下一代不只是学校的责任,出现有问题的学生,也不仅仅是学校的错、家庭、社会都难辞其咎,当然学生本人也该检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是个经师,更是个人师。任凭社会变迁,应该还是不能摇撼传统老师的角色。如果未来的校园像一个超级市场,老师是售货员,资料与课本是产品,学生是顾客,买方视需要而定,向卖方买取国文、英文、数学等产品,学成后,银货两讫,互不亏欠。如果校园这样的商品化,非但不具人性,而且悲哀。

师大附中校长苏清守表示:师生冲突一事,古今中外皆然,并不能因为特殊案例,而使老师找到放弃职责的借口。一般而言,老师具有训导、教育、辅导的义务。师生发生冲突,应找到原因,寻求解决之道,决不能放弃自己应尽的职责与义务。

之所以发生校园案例,大半是不明事理的学生、家长碰上不称职的老师造成的。如果有好学生、好象长、好老师,岂能有不正常的校园文化。不要一有问题发生,就拼命揭人隐私。只看到校园的阴暗面,对于那些发挥人性光明面的感人事迹,既不闻问,也不鼓励。要知道老师也需要家长及社会的肯定与鼓励,这样老师才会愈教愈起劲。

就文化观点来看,东西方文化有所不同。东方文化是仁道的思想,强调人情、伦理;西方文化较为理性,强调科学、民主。近来欧风东渐,许多人想放弃自己的伦理、道德、却又无法尽取西方文化理智之精髓,社会的价值观将随之而混淆。

太过强调西式“速食文化”的结果是:学校、家长都渴求教育的成果,特别是以升学率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指标。须知辅导、教学、训导无法速成,要靠长期耕耘,才能见效。

就伦理方面来看,现在的社会是“父不父,子不子”,伦理已趋破产。虽不敢说有家庭问题的孩子,必然产生不良行为,但却可归纳出:有不良行为的孩子,必然源于有问题的家庭。例如夫妻感情失和、分居、意识不同、管教不一致的家庭,孩子缺乏父母之爱,行为必然乖戾,问题便显现于学校。

人口政策也与学生行为有关系。现在“两个正好,一个不少”的时代政策下的宠儿,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由早期的“重量”转变成“重质”;由于子女数少,家长格外宠爱。过分宠爱、溺爱的结果,就宠坏了小孩。其实,小孩犯错,就应该管教、纠正,不应该因为生得少,就把他当宝贝而宠坏了他。

家庭是孩子最早社会化的机构,孩子的行为,最早是向父母学习而来。如果父母亲的管教强调自我管理、自治,孩子也会懂得洁身自爱,自我约束;而如果父母放任小孩的行为,小孩便会目中无人,无法无天。在家里如此,在校亦然。

现代家长得从自身做起,身教更重于言教。

社会化的每一个过程,的确影响到学生的行为表现,因此,有怎样的社会,也就有怎样的学校;有怎样的文化,也就有怎样的次级文化。我们的社会,尤其媒体及商业活动,处处充满了不良示范,对于一个涉世未深、缺乏是非判断力的学生而言,容易受到蛊惑;而新来文化与原来学得的文化未必相容,导致角色混淆,价值观益加模糊。对于这样的次文化,老师更不能放弃辅导的责任。

学校教育讲求五育并重,各校落实此一理念的情况不一,为使学生五育均衡发展,校方应重视个别差异,因材施教,鼓励每位学生视性向而定,发展自我才能。不论德育、体育、群育、美育都与智育一样重要。只要在任何一项领域里,有杰出的表现,都值得鼓励、如此一来,学生各有其才,各展所长,便能减少校园问题之发生。

增进师生互动,固然是减少师生冲突之道,但是师生间的关系仍是一种上对下的关系,并非平行关系。教育本来就是一种具有价值判断的活动,老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引导学生改过迁善。不过师生之道,仍有其分际,不能全然打破。

欲解决校园问题,学校应建立一套由资深老师、辅导人员、训导人员所组成的网络,适时共商合宜的解决办法,以求化问题于无形;此外,校外的资源及家长会的功能,也应多加发挥,可使校园冲突降至最低点。

全华国中寇师林孟华的教学心得是:媒体的报道,经常有失公允、客观。只要老师对学生的管教稍加严格,即大加挞伐。相反,对于受学生恶言恶行相待的老师,媒体却不讨论学生的做法有无可议之处,反以双重标准只追究是否老师管理过当,否则怎会招致学生如此对待?她期待具社会责任观的媒体,能够多站在老师的立场也为他们说说话。

林孟华说:“老师兼导师的苦,没人知!老师每天7点半进教室,陪学生早读、整理教室,8点钟开始上第一堂课。到了中午得陪学生午修,自12点40分起至1点10分,下午4点30分放学,又得陪学生搞卫生,一天要忙上9个钟头,已逾越了劳基法每日工时的规定了!”

以1:40的师生比例而言,老师的工作责任真是太重了。国中生是人格最具有可塑性的时期,也最容易情绪激动。每位学生都是一个“风暴”。40位学生轮流来个周期性风暴,那做老师的简直要疲于奔命。

在社会价值观的转变下,出现了一群有别干传统思维、行为的“新新人类”。

他们特异的穿着打扮与崇拜明星偶像的心态,转移了他们对课业的注意力。最让人不能接受的是,新新人类对物不珍惜,对人不关怀的冷漠感,使老师教起书来不但难上加难,而且毫无成就感。

为走向教学正常化,学校以常态分配方式编班,不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完全以同样的方式、同样的教材教学生。为使资质平庸的学生都能听懂,老师教得浅显,又使得资优的学生感到不满足。若要满足他们的需求,课讲得太深,则又使资质平庸的学生跟不上进度。常态编班的结果是顾此失彼。

我们当老师的绝对愿意付出爱心、耐心,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小孩一样来教。

可是面对社会对老师常有些不平的怨言,实在令人心灰意冷;究竟什么时候大众才能以平常心来看待老师这个角色?我们也是人,同样需要关爱!

台北师范学院初等教育系杨龙立教授指出:以前和现在一样都有校园问题,只不过过去未加报道,局外人不清楚。其实,古今校园问题不同之处还在于问题的严重程度。目前师生关系的紧张程度的确令人心忧。

校园师生关系的转变,可从师范教育的方式说起。五六十年代,培植师范生的方式为军事化管理。他们逆来顺受,责任心强。当这群师范生毕业踏入校园执教后,对于校长的要求也是唯命是从。即使负担过重,还是二话不说,一肩扛了下来。不过,现在的师范生,要求自主、自律的声浪大为提高,所受教育环境及方式有别于从前。当老师后,对于校长的要求他不照单全收,而是衡外情量己力,老师对上级的关系已有所转变。

尽管老师之于校长的自主性提高,但在对下的权威上也逐渐丧失。从前自校长老师学生顺向发展,现在则是校长、老师都丧失了对学生的权威性。因此,校园不再像过去由上而下那么单纯,每一角色多少都对上有些反作用力,使得冲突时有发生,愈演愈烈。老师逐渐丧失权威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自主性的提升,另方面也是资讯多元化的结果。现在学生的资讯来源可多了。从小家长就把孩子送进才艺教室、科学教室。长期下来,某些学生在某单项学科的能力可能已超过老师,老师的权威性自然丧失。还有在外补习功课的学生,受补习班老师的影响甚深。传统的教学方法及内容已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度、信赖度已大大降低。

再者,学生对知识不看重,也导致师生关系疏离。从前的学生执著于课业,认为以后的发展与所学密切相关;现在的学生则轻视课业。认为书念得好不一定有成就,而且在他们所崇拜的偶像之中,有很多不见得书读得好,因此更增加了他们不必靠读书求成功的信念。

在如何减少冲突方面,杨龙立指出:老师的观念得改变。必须认清“学生不像从前一样会言听计从”的事实。在向学生传达命令之前,请先以他的立场想想:“真的是对他好吗?”其次,以前直来直往的教学方式亦得调整。现在的教学,不要以为有传播,必会有效应。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运用说服技巧,巧妙地使学生经由认知而改变其态度,进一步改变其行为。这些说服的技巧与理论,可以经由老师再教育而得,所以老师也不能停止学习。

在学生方面,如果对老师某些做法感到不满时,可以先向老师反映,如果确有其事,他却不虚心接受,反而有些失态,学生不要立即与老师正面冲突,退让一步后,再适时向训导人员报告,在理字上站得住脚,在事件上学生已拥有较多的优势。有一位体育老师处罚女学生事件,曾被公诸报端。固然老师处置过当,但追究事件发生的原因,女学生也难辞其咎,因为在事发之际,她并未退让,也恶言恶行以待。所以在整个事件上,她虽是受害者,却不全然是个赢家。

要重建校园伦理,师生双方必须定出合情合理的规范,双方在游戏规则的制约下互动,只要彼此不逾矩,师生冲突的事件,即能化弭于无形。

重建校园伦理,不单是学校的责任,追本溯源得从家庭做起。在家庭中,家长对于小孩不能大放松,也不能大严苛。要让他们养成自津的习惯,看似自由,其实又有规范,这样的管教技巧,父母有必要学会。

学校则要主动教导学生如何判断是非,并循正常管道反映自己的意见。至于那些不配当老师的人,主管机关及学校应该把他清除出去,以保持校园的安定与健康。

天真可爱,在他们的眼中老师是个神;师生之间除了“亦师亦友”的关系外,国小学童与老师更有“亦亲”的关系。平常,老师像是孩童们的家长一般,无微不至地守护着他们。

对于近来时有所闻的校园事件,毛颖芝的看法是,个案不足以推断所有的校园皆如此,就像父母虐待孩子的事情也频频发生,但是否就可推断天下父母都会虐待孩子呢?事实上,大部分老师仍是敬业乐群,认真负责的。只是新闻报道多持“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原则,致使外界对优良教师的事迹一无所知!

随着都市化的发展,校园的班级数目增多,学生人数增长快速。因此,学生呈现一种“匿名性”的倾向。心想除了班主任、授课老师外,大部分老师及训练人员都喊不出他的名字。任何不适当的行为,反正也不容易引起老师的注意。于是校规形同虚设,管教学生益加困难。

教小孩并不困难,得降低自己的心理年龄与小孩谈话。大人们不能用自己经验内的事物和他们谈,这样便无法交流,另一方面,爱心、耐心仍是教育孩童的不二法门。该童的智慧是逐渐增长的,并非一蹴可就。大人千万不可过于急躁。

事缓则圆,等他的年龄到了,开了窍了,自然能达到我们的要求。

教导小孩时,遇事如何能疏通自己的情绪也颇为重要。在学得这些方法后,便能在不伤害人的情况下宣泄情绪,也能减少与人发生冲突的机会。

专业作家温小平指出:父母亲的价值观有别子小孩,对于一些牵涉孩童事物的问题,常会以主观想法做价值判断。就拿交友这件事来说,父母亲多半会要求小孩与好孩子一起,不要与坏孩子做朋友。但什么是好孩子,什么又是坏孩子?

一般而言,父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子成绩好,最好还是模范生。基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他们便希望小孩与这类自己认为是“好孩子”的人做朋友。不过换个角度来说,小孩则不认为成绩好、有钱有地位家庭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因此做父母亲的也得设身处地用小孩的想法来看事情,不要只重成绩,不重操守。

如何增进师生互动,家长也有责任。例如联络簿扮演师生沟通桥梁的重要角色,许多家长往往只是签名了事,从不利用它与老师作进一步沟通;甚至有的让小孩自己拿了图章盖,从不过问小孩学校的事。而家长会,顾名思义应该是由父母亲共同参与的盛会。教育不单是妇女的责任,男女共同参与,可以帮助老师与学生的互动。

另外,家长应该安排固定时间与小孩聊天,主动谈他的学校、他的老师、同学,不要以为把他放到才艺班就是对小孩好,父母亲若能经常和小孩谈心,可以掌握到小孩成长的脉动及分享他成长的喜悦,不会和他成长的经验脱节。等到小孩长大,才赫然发现他怎么改变那么多,甚至变得有点陌生了。

小孩也有双重性格的特征,如果为人父母不主动了解小孩在家与在校的行为,将只能了解在家里的表现。有些小孩在家懒散,可是在学校却热心公益。做父母的如果不主动向老师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也不与他谈心,便以为小孩不乖,经常给予苛责,小孩的心里将难以平衡。原来父母对他的行为只有批评,得不到赞美,因此在家不愿做家事,说不定连带影响他在学校服务的意愿。

小孩非常希望他人的认同及肯定,父母亲或老师如果经常只给他批评,而不给他赞美,小孩的情绪便大受影响。根据许多学生的反映,毕业后还会怀念的老师,通常都是能够以他们的心态和学生相处的老师,可见了解小孩的需求非常重要。

小孩最天真无邪,内心世界有许多丰富多彩的幻想,可以通过演讲、作文、绘画、周记等多种渠道表达出来。学校愿主动为学生设计一些比赛活动、观摩活动,让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得以尽情发挥,借以培养出孩童的自信心。

目前各校的辅导人员极为缺乏,每15班才配备一位辅导人员。如果能在现有导师制度之外,每班再加一位辅导老师专门管理学生的生活,由于没有分数压力,师生关系或许更为融洽。

大众传播媒体具有议题设定的效果,荧屏或语言所塑造出来的形象经常构成青少年的价值观。在媒体一片崇尚金钱主义、崇拜偶像声浪的影响下,青少年的次文化也以此为核心。倘若媒体能因拥有如此巨大影响力而激浊扬清,隐恶扬善,则功利主义的青少年次文化便可改变,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必须双管齐下,教育才能产生效用。

教育部训育委员会第三组主任郑崇趁表示:校园出现问题,事实上必须由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共同负责。因为学校无法独立于社会之外自成一个体系,家庭则是构成社会的最基础单元,与学校具有密切的联结关系。

据研究,青少年犯罪率与成长率均较成人为低,显示青少年问题不如成人问题严重,更何况青少年的犯罪倾向,也多半是向成人学习而来,因此把青少年问题一味归给学校颇不公平。

为改善校园问题,教育部已制定辅导工作7年计划,自1991年7月开始实施,至1997年6月截止,活动重点分短期、长期两大项。就短期而言,系针对中小学老师开办辅导进修课程。课程分三种:(一)基础辅导知能的研习,提供辅导课程的训练,使具有初步辅导观念、辅导态度;(二)在师范学院开设辅导学分班,鼓励更多老师修辅导学分;(三)举办主题辅导工作坊研习会,把一些老师们耳熟能详的辅导理论,借由工作坊研习,实地应用出来。

就长期而言,有三项努力重点:

一、建立辅导网络。解决青少年问题,光靠老师力量并不够,若能结合学校辅导人员、社区服务社会工作人员、综合医院心理治疗人员、心理卫生单位心理卫生人员、热心辅导的社会义工组成一个网络,利用电话语音系统或服务手册分发的方式,提供各级学校、学生利用。

篇(5)

1、以人为本,营造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的良好外部氛围。

加强学生公寓基础设施建设,营造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的良好外部氛围,是夯实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并取得实效的基础。要根据学校事业发展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高度重视公寓内外部环境的改善,从细微处入手,在公寓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大量深入细致、卓有成效的工作。如,新建的学生公寓按安全、方便、合理、耐用的原则配备设施,对原有的学生公寓及其设备及时进行改建、维修、更新,优化学生学习、生活环境,不断满足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需要,形成良好的外部氛围。其次要重视公寓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如设立学生活动室、学生接待室、宣传栏、乒乓球场、羽毛球场、多功能娱乐厅等设施,满足学生的业余文体活动的需要,为校园文化活动向公寓延伸提供一定的物质条件。

2、齐抓共管,建立以公寓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运作机制。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多,学生的素质水平也参差不齐。当学生入住公寓园区后,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的中心也应由学校向学生公寓适当转移,以抓好大学生思想教育为主线,及时安排好学生公寓的规范化管理,合理利用好辅导员资源,发挥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方面的优势,将班级建设和管理的中心向公寓倾斜,将寝室的各方面建设纳入到班级集体观念的教育中来,将分散的寝室个体单元融合起来,从而强化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人翁意识,有利于辅导员高效通畅的完成工作任务。具体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构建一个管理重心,突出思想教育在公寓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公寓是高校思想教育的薄弱环节,将思想工作扎根于公寓势在必行,辅导员的“三同”使思想教育的范围直接扩大到公寓社区。在公寓范围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优势,建立以辅导员为核心的基层管理终端,将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解决在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公寓,使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得以充分地体现。(2)实行三级思想教育模式,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实行三级思想教育模式重在强化学生骨干的主导作用,使其主观能动性得到进一步的发挥。通过建立辅导员——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团干和团小组长的思想教育模式,形成思想教育和学生工作开展的桥头堡。定期召开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交流会,结合批评与自我批评,从而将思想教育和工作分析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认识,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通过召开团支部和团小组长的工作例会,既教育团员增强政治觉悟,发挥模范作用,提高理论水平,又反映出现的问题,突出学生在公寓管理中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有力地配合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并且及时了解学生的最新思想动态和公寓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在第一时间里将其处理完毕。(3)构建两条管理辅助线,深化寝室单元管理。作为班级管理的中心,寝室建设对于班级凝聚力的提升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发挥好寝室学生骨干的作用是能否管理好寝室,进而带动班级建设的关键。在寝室内部设立寝室长和团小组长,选派思想成熟、工作踏实的入党积极分子或团员来担任,将思想引导和行政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带动作用,以辅导员为管理终端,建立班干——寝室长——寝室成员和团干——团小组长——寝室成员两条辅助管理线,深化对寝室单元的直接管理,形成快速有效的反馈机制,使管理终端的要求和工作思路得以准确及时的传达,并且使寝室管理工作明确化,形成责权分明,分工有序,配合到位的寝室管理局面,有助于学生的各种信息的传递和各种活动的深入开展。

3、知行合一,不断完善学生在公寓中的行为表现测评机制。

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巨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但是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是“双面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中成绩优秀,可在寝室里则不讲卫生、污言秽语等等。古人倡导“知行合一”,知与行的分裂无疑是教育的遗憾。当前,高校实施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案,涉及学生在公寓里的表现的内容较少,为那些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无意中打开了方便之门。实际上,我们在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考核的同时,可以充分发挥综合测评指挥棒的作用,加大对学生在公寓的日常行为表现的测评份量。也可以逐步推行操行量化考核,实行大学生思想品德实践学分制,把测评结果或实践课学分作为入党考核、评优评先、评定奖学金、助学贷款的重要依据,既有助于规范学生在公寓的行为,又能充分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

二、实行以公寓为中心的思想教育模式取得的效果和作用

以公寓为中心的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突出思想教育在公寓管理中的主体重心地位,细化了班委和团支部的辅助管理作用,提高了三级思想教育模式的时效性和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实践证明此模式有效地配合了学生活动的开展,深化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和效果,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工作的发展。(1)信息反馈速度快。在以辅导员为管理高端的管理模式下,所有的信息流动是以金字塔式的发散传递,强化了信息传递的方向性和有效性,畅通了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联系通道,明确了个人在传递链的主体性和所要承担的责任,提高了上传下达的效率和准确性,克服了以往权责不明,学生相互推委的弊端,从而使学生思想教育及管理工作更加顺利地深入公寓。(2)将隐患消灭在萌芽中。高校后勤的社会化,使得公寓的管理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下更加透明化和服务化。以公寓为中心的思想教育模式将寝室长和团小组长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形成了寝室有思想堡垒,自我管理有相互制约和监督作用,有力地带动了寝室的整体工作,有助于形成寝室管理者对每个成员情况的深入掌握,准确客观地判断事情发展的情况,使学生管理者即时了解隐患存在和发展的状况,从而为科学地处理事故隐患,将事故的隐患及时地消灭在萌芽中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和宝贵的防范时间。(3)思想优势明显,工作易到位。在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对学生公寓内学生的管理,特别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行为管理,始终是高等学校的一项主要责任,决不能简单地推向社会,更不能削弱甚至放弃管理。将团小组长直接设到寝室,使得共青团的工作直接扎根公寓,将思想教育的阵地直接设到学生管理的第一线,将大型的复杂的有难度的工作化整为零,由工作的最基本元素寝室开始最后上升到集体,使得寝室长及团小组长的主体地位得到突显,强化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两条管理线的辅助配合,使学生工作的开展既有安排布置的统一又有思想上的积极动员,有效地使学生工作深入到同学们中去,活动的开展也丰富和有意义,从而降低了学生管理者的工作难度,为形成集体凝聚力和工作上的合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篇(6)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78-01

1.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1.1社会因素

(1)培养目标政策定位的不健全

教育部16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职院校要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然而,关于高职教育人才的思想政治方面的培养目标却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4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倘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政策定位不能与上述规定保持一致,那么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位置以及质量会大大下降,甚至为一些学校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政策依据。所以,国家应该出台一些能够明确阐述高职人才所必需达到的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要求的相关法规或文件。

(2)旧观念误区

受传统观念的教育目的影响,我国功利价值取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方式已经变得越来越明显,面对就业压力的逐年递增,高职院校只片面注重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专业和实用人才,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忽略了思想政治理论和阐释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其主要表现在学校对于资源配置上的过于不均衡,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课时以及教师待遇达不到其应有的标准。

1.2学校因素

(1)不能实现因材施教

高职院校的学生组成很多元,既有高考统招生,也有三校 生,即职高、技校、中专的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多挑战。即便这些学生都曾经接触过思想政治课,但是接受知识的程度以及本身的素质均差异很大。可是高职院校中的思想政治课教材一样,授课形式也非常枯燥死板,重复率高,没什么改进与创新,久而久之老师与学生都感到没有学的动力与乐趣。

(2)教学形式不丰富

在高职院校中,大部分授课形式还是用传统的黑板,粉笔来进行教学,读课文,讲例子等老旧方式。且由于大部分学校不够重视,科研经费少,因而多媒体或者课外实践教学的形式少之又少。单一的授课方式,缺少互动交流,全无趣味可言,学生不愿意听课更不用说主动学习理论基础了。再受到各种高科技玩具以及网络的冲击,学生在课堂上抱着手机不松手无视老师的课程也就不稀奇了。

(3)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选拔德才兼备的教师加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队伍,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前提条件,然而一般高职院校从培养、选拔、聘用、评职以及津贴等方面都没有具体的规定,且缺乏严格的考核制度。如今的现状是从事此类工作的学历普遍不高,缺乏系统的学习与相关的专业知识。如果不能保证师资队伍的专业性,长此以往将会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全面、长远、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的危害。

1.3学生因素

如上文叙述,高职院校的生源比较复杂,学生的素质以及觉悟良莠不齐。受以往观念的影响,政治思想教育被视为纸上谈兵毫无实际效用可言,学起来枯燥无味还无用武之地。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未能与时俱进的结果,然而学生正处于一个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刻,学校如果加强引导加深教育一定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

2.学校如何创新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2.1从理论教育为主变为实例教育为主

思想政治理论课历来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阵地,而在以往教学成果的基础上,力求改进课堂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理论教育往往让学生觉得比较空洞,如果不与实际结合,学生学过就忘了而且会有学而无用的抵触心理。比如宁波大学开办系列讲座邀请很多学者名家来讲述自己的故事,结合实例学生们收获颇丰,学生觉悟高了,参加学校组织的志愿者活动争先恐后。高职院系也可以进行效仿。另外要把时事评述引入课堂,让学生了解关心国家大事,培养学生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由于经费等问题不能组织大量学生进行实地实践的,也可以通过让学生与有社会实践经验的人进行交流扩展眼界,这也有助于提高学生以后实际生活中的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2从课堂教育为主转变为生活教育为主

到现在为止,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课堂授课的形式进行,学生上课听课,下课生活,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之间似乎有一条明确的分界线。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应该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举止、思维模式。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跟生活结合在一起,我们不仅需要课堂教育,也需要接触学生的生活,随时随地的进行思想教育。

2.3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要保持与时俱进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网络运用的普及化,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一个主要渠道。因此高职院校中的思政老师也要正视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拓展教学资源, 丰富教学空间。而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要实现现代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面对新形势,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比如主动参与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红色网站的工作; 再如要积极利用网络手段开展相关理论工作,利用微博、QQ等通讯工具与学生进行更多互动交流。

3.总结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内容。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方面存在一定误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学方法的改进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重要课题之一。只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方式的改进,才能从根本解决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诸多问题。

参考文献:

篇(7)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已进入市场经济过渡的社会转型期,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其力度不够大,步伐不够快,在面对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时效果很不明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之重、结构复杂、形式多变,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脱离实际,运作封闭、方法单一、形式主义等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这在管理理念、组织形式、体制机制、队伍建设、制度建设、管理方法等方面都不能完全适应公共管理的要求。从公共管理学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1.政治教育管理思想落后。

我国大多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理论管理为主,经常是一个年级配备几个辅导员来管理,同时配备了不同专业的班主任、班级干部共同管理班级事物,通常也只是上传下达,只宣传校园通知,强调校纪校规,组织开展传统的陈旧的校园活动。而这种管理单一、强制、命令式,只重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忽视使得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主动性与个性难以体现,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命令主义、强制压服和单向注入,思想政治教育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加上高校扩招后,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2004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各类在校生达到2000多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9%”[2]。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现在的大学生在面对开放的世界和迅速的互联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信息储备量增大,与此同时情绪变化复杂,心理活动交错不一,价值观不断变化,他们对世界的人和事往往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想法,保姆式的教育管理远远不能跟上或者满足他们思想教育的需要。因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应该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做到以人为本,管理不是单纯地去“管”学生,而是服务于学生,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创造一个广阔的平台和空间。

2.制度组织封闭滞后。

从各大高校的情况出发,每个高校都有属于自己的校纪校规和部门组织系统。从公共管理学的角度,高校也是一种公共组织,包括党建工作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教学工作系统、科研工作系统、学生工作系统等,这些系统相互联系、密切配合,形成合理的组织系统以达到高校办学的最大效益。这些组织系统的运作无疑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大有裨益,但其中也不乏“合情不合理”、“合理不合法”的规定,使高校的思政工作常处于“尴尬的境地”。这是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相对封闭,忽视了外部力量因素,即社会和家庭要素。因此,在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把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纳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积极构建高校思想教育的良好组织模式,以便尽快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良好机制,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细化,进一步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3.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缺乏。

从公关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公共部门要达到实现组织目标,关键在人,人是决定因素,机制是保障。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主要包括领导管理机制、教育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督导机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和效果不能令人满意,一个重要原因,是管理机制上存在问题,很多高校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有的虽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机制,但是在机制的运行和落实上还不够扎实有力,尤其是评价机制和督导机制,常是形同虚设。因此,“要建立健全党委统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3],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模式。

三、新公共管理理念下的学生工作创新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从教育部到高等院校,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十分关心和重视。各省各高校先后召开了有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总结了过去几十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对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提出了许多指导性意见,同时引导和扶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良性轨道发展。在这种大好形势下,高校要把握时机,乘势而上,利用各学科大交融的有力背景,借鉴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学科交叉研究,树立新理念,探索新模式,形成新机制,取得新成效,从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发展。

1.确立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运用科学发展,坚持实事求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各级组织应该充分认识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领导。注意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在阵地意识引导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其积极因素,把学生工作目标化为学生自己的目标,最终成为一种自觉意识。

篇(8)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051-01

一、动漫服装的特点

(一)动漫服装概念化

动漫服装是根据剧情的要求,为剧中人物专门设计的特定服装。这种服装是现实生活中服装的某一个特点的夸张变形,是对未来世界、太空环境及远古时代的理解和想象。它不仅具有真实服装无法达到的视觉效果,而且给服装添加了超级功能。概念化的服装为我们展开了对未知世界的想象,无论是未来的,还是过去的,它都犹如一双翅膀,带着我们飞向离作者创作源泉最近的地方,去体会创作者心灵上的感悟。

(二)动漫服装虚拟化

虚拟化的服装分为两类,一类是仅存在于电子屏幕上,包括游戏服装和装备。这一类服装更多的是一种虚拟商品,能在现实生活中用现金进交换。角色设定之初就用服装的功能来强调角色的社会等级,因此一个角色在不同的时期拥有多件服装装备物品。另一类是虚拟社会人物所穿着的特定服装,没有穿着时是普通人,穿上以后就变成强者或其它模样, 如隐身衣、狼皮服等。代表作有《蝙蝠侠》《超人》《蜘蛛侠》等。

(三)动漫服装边缘化

所谓边缘化是指为突出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专门为角色设计个性化的服装。此类服装原形来自真实的服装。加以夸张强调后,超越现实的着装习惯,是只有小部分人接受而被主流人群拒绝的服装。这种边缘化服装是青少年模仿着装风格里最重要的一类,所谓“非主流”就是边缘化的装扮。

二、动漫服装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动漫服装对青少年审美观的影响

模仿是青少年成长的阶段的重要特征,模仿对象一般都是具强烈视觉冲击的动画、漫画、音乐电视和偶象。青少年的审美观还处在发展阶段,一般没有自己的审美概念,更多的是榜样审美及个人喜欢的动漫形象起到了重要的标杆作用。动漫服装造型奇特、个性十足,对青少年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二)动漫服装对青少年着装观的影响

青少年在着装方面具有从众心理,往往直接照搬动漫中的服装或模仿偶像服装。因此当代青少年的着装显得格外夸张。在城市举办的动漫周上,Cosplay表演已是展区中参与人数最多,群众热情最高的活动。青少年身着动画、漫画中的角色服装进行表演、并参与评审。与角色的相似度、服饰的完整度、道具有无、脸部妆容及表演时能否做出贴近角色形象的表情、姿态等都是评审内容。无论是参与者还是评委都将自已拉进梦幻般的动漫世界里,乐在其中。

尽管青少年有从众心里,但却因社会和家庭的原因,多是以自我为中心来指导行为。个性化、唯一化,是青少年在着装上的愿望和要求,常常一味地追求个性而忽略美甚至放弃美。国内的动漫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被关注的程度一直处于文化地平线之下。动漫是大众文化当中的一部分,而大众文化都具有反映当代现实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贯穿在民族文化里,形成新的意识形态。

(三)动漫服装对青少年人格的影响

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质是人格发展的基础,而环境的力量决定影响人格发展的方向。其实在青少年的成长历程中,都有他们所喜爱的动漫服装和动漫形象,并当作偶像加以模仿。人格的发展对青少年来说非常重要,当他们接触一些不良的形象时,其人格发展必然可能向不良的行为学习。接触优秀的典型形象时青少年会向他们学习,这样的行为必定受到长辈的褒奖。由此典型的动漫形象在人格上是比较良好的,可提供青少年为模仿学习对象,学习做人处事、待人接物的方法,从而使他们的身心获得良好的发展。

(四)动漫服装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青少年一般个性意识强、自我为中心、喜欢向权威挑战、又富有丰富的想象力。而现时流行的典型动漫形象已具有青少年的某些特质。例如樱木花道是一个越战越勇、很酷很帅、不受别人控制,很有个人主意。这样的动漫形象和动漫人物服装深受青少年的喜爱。在《狮子王》等动漫作品中,强调生活中只有不怕困难,不要消沉、积极努力,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这样的动漫作品对青少年的价值观有积极的影响。

篇(9)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的教育取得了跨越式发展,进入了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但是,这种跨越式发展也伴随着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其中作为和谐社会基石的教育公平问题,成为这个时期出现的比较突出的问题,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而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招生“并轨”、缴费上学这一举措已在全国各高等学校全面实施,加之全国各地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目前企业亏损面较大、职工下岗人数增加、农民收入低,贫富差距日益明显等因素,使高等学校贫困学生的人数迅速增加,这又使高校贫困生教育公平问题成为了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焦点。

一、高校贫困生教育公平现状

所谓高校贫困生,是指在国家招收的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的学生。到2005年,各高校贫困生的平均比例高达25%,贫困生已经成为高校中引人注意的特殊群体。由于家庭经济的原因,他们承载着更重的压力,在享有教育公平方面处于明显的弱势。

1.经济因素导致的教育机会不公平

教育的基本权利是保障人人享有平等的基本教育以及平等接受各种教育的机会。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在基础教育阶段就不能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他们就读的学校一般教育经费相对紧张、教学设备短缺、师资条件较差,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陈旧,教育质量的低下使他们在教育的起点上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这种不公平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贫困生达到高考录取分数线比例低,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少。上了录取分数线的贫困生,他们在选择就读的高校和专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往往是学费的多少,尽管自己的分数很高,也只能选择农林、地矿、师范等一些收费相对较低的高校或专业,从而失去接受与其分数和能力相匹配的高等教育权利。还有少数贫困生甚至因为交不起学费而不得不放弃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机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一位官员尖锐地指出:“如果说高考是进入大学校门不可回避的门槛,那么对于那些贫困家庭而言,大学学费则是另外一道不可逾越的隐性门槛。筹措学费的困难,甚至远远超过高考的困难……大学新生的贫困问题,已经成为一个超越教育范畴的社会问题。”

2.经济因素导致的受教育过程不公平

近年来,由于国家设立了“绿色通道”,一部分贫困家庭的孩子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进入高等学校以后,经济贫困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贫困生的成长和发展,导致了高校贫困生受教育过程的不公平。首先,贫困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业。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而贫困生则不得不花费较多的时间去勤工俭学,筹措学费和生活费,调查显示:37.3%的贫困大学生有靠勤工俭学补贴生活费的经历,有50%的贫困学生认为贫困对学业的影响较大,因为贫困牵扯了他们更多的精力,造成更加沉重的身心负担,这使他们用于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就相对少一些。同时,贫困生由于经济的拮据,无力购买学习资料或参加一些必要的培训班,甚至连最基本的学习用品都难以保证,从而使他们在教育资源的占有上处于劣势,影响了学习效果。其次,贫困造成他们能力和素质的差异。在巨大的经济压力面前,贫困生在为生活担忧和奔波的同时,往往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应付学习上,从而忽略了自身能力的培养。据调查,有29.1%的贫困生因为怕影响学习而不愿担任学生干部,有17.1%的贫困生因为经济条件限制而不能参加各种社交活动,这使他们丧失了锻炼自身组织、管理、协调能力的机会,不利于提高自身素质。

3.经济因素导致的就业机会不公平

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途径。然而,许多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困难,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前,却经常会遭受不公平的待遇。家境好的大学生往往拥有丰富的就业资源,能支付起较高的就业成本,就业时选择余地大,容易进入较优越的工作岗位。而贫困大学生就业时选择余地小,他们的就业行为取向显示出迫于生计、更为务实的特点。调查表明:多数大学毕业生希望出国或考研深造,而绝大部分的贫困生则选择直接就业,由于求学期间家庭经济已不堪重负,他们希望尽快就业以分担家庭的负担,回报自己的家人,而出国、考研深造对贫困大学生来说只是不可企及的梦想。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成本支付能力也相对较差,这也使他们丧失了很多就业机会,同时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资源相对贫乏,就业信息相对闭塞,特别是在目前就业市场还不太规范,用人制度上的不正之风还普遍存在的情况下,贫困大学生因缺乏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方面的就业支持,孤军奋战,很多情况下只能是求职无门、望洋兴叹,难以充分和顺利就业,就业质量相对较差,有的甚至毕业即面临失业。

二、当前高校贫困生教育公平缺失引起的突出问题

1.自卑心理

自卑是贫困生最容易萌生的一种心理。所谓自卑,是指面对困难情境时,由无力感与无助感所交织成的一种无法达到目标时对自己的失望心态,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低。来自贫困地区的贫困大学生,由于当地教育水平低,经济文化落后,这种客观存在的教育起点不公平,使他们在信息量、知识面、业余爱好及特长等方面与其他同学有一定的差距。一部分贫困生不能以豁达和坦然的心态看待这种差距,而是将这种差距视为对自尊的严重损害,因而常常表现出沮丧、自卑的心理倾向。

2.焦虑心理

焦虑是个体对威胁或潜在威胁的一种本能的反映,常常表现为紧张、不安、彷徨等多种情感体验。贫困生和其他大学生一样情感体验丰富多彩,区别在于他们的种种需要都笼罩着经济困难的阴影。由于家庭贫困,他们承受着很大的经济压力,每年都要为高昂的学费、必需的生活费劳思费神,经常处于一种不安之中。相当一部分贫困生在缺乏基本的学习、生活条件和身心严重受损的情况下,学业上感到困难和吃力,从而影响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这就使他们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焦虑的状态,而一旦考试失败或学业受挫,这种心理特征会更加明显,对父母的负疚,对未来的迷茫,对贫富差距、社会不平等现象的不理解,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碰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愉快的体验,刺激着他们敏感的神经和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并有可能因为焦虑过度导致心理防线崩溃,产生反常的行为。

3.自闭行为

趋群性是青年人的天性,贫困生同样渴望交往。但事实上,贫困生很少参加群体活动或社团活动。这一方面是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参加社团活动也需要一定的能力,不少贫困生由于以往埋头于书本,无暇顾及学习以外的文化生活,因此他们与普通学生相比,在文体艺术活动等方面缺乏足够的实践和体验,往往技不如人,因而滋生自卑,逐步淡化这方面的兴趣。所以,在贫富差距的刺激下,多数贫困大学生性格内向孤僻,常独来独往,给人以难以接近、不合群的感觉。

三、基于教育公平缺失的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对策

1.要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高等教育的不公平是社会不公平现象的一部分。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高等院校地区分布虽经调整,但仍不平衡。这些差别就构成了高等教育不平等现象存在的主要社会基础,从而使得在享受教育机会时有的人处于有利地位,有的人处于不利地位,因而也就产生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同时,我们要看到,社会中的不公正现象并非都和高等教育相关,因为高等教育本身承担的义务是有限的。在当前这个转型的社会,高等教育有其积极的功能,但更多的是承担了社会矛盾的“蓄水池”功能,它可以协调矛盾,但不能完全解决矛盾。社会主义条件下,教育机会不公平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应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正视现实,深入研究教育机会不公平的各种现象,探讨其原因,探求解决教育机会不公平的对策和途径,尽量减少不公平。

2.加强与贫困生的交流和沟通,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贫困生的特殊情况,使他们有着一般学生所不曾有过的人生经历,他们渴望被人理解、认可,空洞的道理丝毫也解决不了他们眼前所面临的实际困难,因此,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必须要有针对性,实实在在地做工作。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尽最大的努力,全面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从而掌握思想教育工作的主动权。密切关注他们的思想动向,定期与他们谈话,了解他们的思想和生活状况,及时地给予引导和帮助。

3.加强贫困生的心理咨询与指导工作,引导贫困生克服心理问题

篇(10)

1 新时期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本质要求

1.1 坚持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以科学的理论和实践证明了的科学性,在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中离不开对的教育。高校政治思想教育中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的教育,让学生能够有以科学的思想去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思想是科学的世界观,要求人们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观察问题,研究问题,要善于打破陈规,以发展的眼光和矛盾的观点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指导思想的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社会实践积累经验。

1.2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育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团结,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能够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高校的政治思想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育全面发展的学生,为国家的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在高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中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育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3 重视进行本文由收集整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教育

高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需要与时俱进,时刻与国家的政策相一致。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教育对于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爱国主义教育需要贯彻于学生教育的始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仅是教学目标的要求,同样也是作为高校大学生最基本的素质。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日益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逐渐受到重视,创新能力是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也是一个民族发展的需要。对于高校的政治思想工作需要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新时期的高校学生需要提高创新能力来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贡献,只有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树立自己的地位,提升国家形象。

1.4 注重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培育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新时期国家对于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新要求,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明辨是非,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树立高校大学生的新形象。高校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知识素养更需要有良好的道德素养,有才无德不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也不能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道德素质是学校教育的重点。社会主义荣辱观使学生能够增强自尊心,以身作则,自觉提高道德素质。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需要重视学生品德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2 如何促进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2.1 新时期高校政治思想工作要与时俱进

高校的政治思想教育需要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相适应,需要与国家的文化建设政策相协调。高校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学生需要为国家的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与国家的发展向适应,培养新时期的建设者。新时期的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需要与时俱进与国家对于人才的需要相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时期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要求,同时也与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本质要求相一致。在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中要与时俱进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2.2 新时期的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需要坚持以人为本

上一篇: 服装设计方法 下一篇: 电子信息工程背景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