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5 03:01:5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诗歌教案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从重点词语处置疑
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只有充分地理解古典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才能较为准确地鉴赏诗歌。因而,理解重点词语便成为古典诗歌鉴赏题的置疑角度。
例如: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诗后的试题。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问题: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分析】:古典诗歌往往寓情于景,每句诗都有它的意境,且意境与意境之间均有紧密联系,只有充分地理解词句,才能更好地理解诗句意境。根据诗意可知,这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故用“铺”更准确、形象。运用“铺”字,更能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
二、从关键语句处置疑
所谓的关键语句,多指诗词中的“诗眼”句,即能揭示诗的主旨、艺术内涵的语句。这些句子多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等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准确地把握这些关键语句,深入地剖析,才能找到切入全诗的关键点,进而深入地把握全诗内涵。
例如: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更漏子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夜夜,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问题:“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是什么意思?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关键语句。这一句在文中起着关键作用,意思是:秋夜三更
冷雨,点点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又有谁可以理解呢?点示了诗的内涵。该句用人之所闻,描写景物,融情与景,情景交融。那一直滴到天明,没有休止的绵绵秋雨,正如主人公的离情连绵不断。
三、从诗词意境上置疑
诗词的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写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它具有极强的感染力。鉴赏诗歌,重在领悟诗的意境,能够领悟诗词的意境就能准确理解诗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或所抒发的感情。因此,探究诗词意境便成为考查点。
例: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蝶恋花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竹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常水阔知何处?
问题:(1)在词的上片中,词人是怎样表现“离恨”苦的?
(2)“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句的意境。
【分析】(1)略。(2)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艺术境界。答案: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劲厉肃杀、景的萧索、人的孤独交融在一起。不仅如此,词人有出人意料地展现一片无垠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广远境界的骋望。所以三句尽管包含着望而不见的伤离愁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洗炼铅华,纯用白描。气象阔大,境界高远。
四、从表达技巧处置疑
古典诗歌十分注重讲究表达技巧。鉴赏诗歌,也应该辨析诗的表达技巧,而要想准确地辨析诗词中运用的表达技巧,就必须要掌握各种表达技巧及其作用,了解相关修辞,掌握相关术语。在试题的设置中,置疑点往往为描写或抒情。
例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试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问题:诗人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早春草色?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表达技巧。首先该诗从视角的变化写草的有无。远远望去,隐隐泛着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来。兼摄远近,空处传神。其次,把“烟柳”和“春草”进行对比,突出具有朦胧之美的早春草色。
五、从思想感情处置疑。
感情对于诗而言,犹如人之血液,花之水分。它是诗歌的生命。古人云:诗言志。诗人写诗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均为抒发自己的感情。因而要鉴赏诗歌,就应该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而要想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必须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的时代背景,把握诗歌的意象,以人为本,仔细品味诗人的情感。在试题的设置中,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为置疑点。
例:5.阅读王安石词《浪淘沙令》,完成试题。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注:词中“伊吕”指辅佐汤灭夏的伊尹和辅佐武王灭商的吕尚。王安石填此词,正推行变法。
问题:这是一首咏史词,凡咏史之作都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首词表达王安石怎样的情感?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思想感情。文中的伊尹和吕尚之所以建功立业,除自身的才干外,更重要的是遭逢明主。王安石当时正在推行自己的变法主张,当然首先要取得宋朝皇帝的支持。因而该词正表现出王安石的这一希冀以及他推行表法的决心和勇气。
六、从风格流派置疑
风格是诗人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不同的诗人自有不同的风格,同一位诗人在不同的创作时期或不同的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风格也不同。因而,欣赏诗歌的风格也便成为高考的置疑点。
例: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枰。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问题:(1)作者苏轼,开创宋词派的词风。我们读过他的代表作和。
(2)这首词在写作技法上用的诗词家常用的。
(3)本词的艺术风格是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风格及其它。参考答案:(1)豪放派,《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2)以有声衬无声,以动景衬静景(3)豪放而飘逸。
七、从分析形象处置疑
与小说、戏剧一样,诗歌也能塑造形象,不同的是诗歌中的形象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是抒情主人公,而最多的却是诗歌中描绘的景或物。无论怎样,诗歌中的形象都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感情。因而只有真正地了解诗歌的形象,才能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思想。于是分析诗歌中的形象便成为高考的置疑点。
例: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试题。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这首诗的首两句描绘了的环境。
(2)试简要地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分析古代诗词的形象。通过读诗,从中可见首两句描绘出一幅广阔、寒冷、寂静的环境。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那位老渔翁不怕天寒雪大,而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格外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恰是实际生活中的柳宗元本人思想感情的寄托与写照。
八、从构思结构上置疑
鉴赏诗歌首要条件是读懂作品,即了解诗歌的整体结构,这包括诗歌的写作构思,也包括诗歌的即景抒情、由事转议等等常见的结构方法。因此在阅读诗歌时,我们既要注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写法,还要注意诗歌的意义上的单元划分,结构上的总结和前后照应等内容。因而,分析诗歌的结构便成为高考的置疑点。
例: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问题:试谈谈这首词怎样表达词人的志向和情操?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分析古代诗词的结构。全词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词句写出了梅的风格神韵,写出梅花的高风亮节。其实这正是作者的自我写照,表现了此人品格的骨膏,绝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谄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九、从语言艺术处置疑
诗歌的语言是构建诗词的基本要素,犹如文学的大门,只有充分地鉴赏语言才能探索到文学殿堂的真善美。因而,评价作品的选词炼句的功夫、修辞格的运用及其效果、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含蓄性、凝练性以及语言的整体风格,便成为高考得置疑点。
例: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试题。
天仙子张先
是为嘉禾小悴,以病眠,不赴府会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问题:(1)这首词的上片中,“送春春去几时回”句中的两个“春”字,结合上下文来看,含义并不一样,前一个“春”指,后一个指。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就遣词造句评论说,“‘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矣。”请从炼字的角度谈谈“弄”字的妙处。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考查鉴赏古代诗词的语言艺术。(1)的前一个指季节,大好春光。后者既指年华的易逝,,又指美好往事的青春时光。而(2)在有月而多云的暮春之夜的特定情况下,阴云笼罩,暮色迷茫,花的丰姿神采未必能尽情地表现出来,但是忽然出人意料,云开天际,大地上顿时呈现皎洁的月光,再加上风的助力,使花在月下一扫不久前的暗淡而使其姣妍丽质一下子摇曳生姿,这自然给世人带来意外的欣慰。一个“弄”字就传达出了这种特有的情态。
十、从运用典故上置疑
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运用典故既能使语言精练,又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因而高考出题者常常在运用典故处置疑。
例:10.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
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教学课型]:
绪言课、新授课(传授新知识和技能课)、综合课(包括新授、复习检查、讲练结合、巩固新知、布置作业)、实验课(包括边讲边实验、学生单一实验)、复习和练习课、考查课
[教学目的]:
1. 知识目标——传授知识要求达到的教学目的。
2. 能力目标——发展智能要求达到的教学目的。
3. 德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达到的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2. 教学难点:
3. 教学关键:
[教学方法]:
[实验及教具]:
[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1. 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时间的分配、教学方法、课堂小结、习题作业等。
2. 设计顺序:复习旧知识——传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
3. 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边讲边试验、边讲边练习、边讲边讨论、边复习边讲授。
4. 使用以下提示语:
<复习提问>——<引入新课>——<讲授新课>、<演示>——<讨论>——<讲述>、<设疑>——<启发>——<小结>、<举例>——<分析>——<解答>、<概括>——<归纳>——<推论>、<练习>、<提示>、<着重指出>、<板书>、<边写边讨论>、<回忆>、<强化>、<注意>、<资料>、<思考>
[作业要求和指导]:
[板书设计]:
[课后分析]:
(包括:教案的执行情况、经验体会、学生的反映、典型的错误、实验效果、改进意见等)
教案书写中的具体要求:
1. 如何设计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的设计要求有三:
1) 目的性:传授知识、发展智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2) 科学性:概念准确、以课本重要内容为主。
3) 思想性:
?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科学的方法与能力培养密切结合)。 ?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爱国主义教育(如学科发展史)
2. 如何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1) 教学重点:一般情况下,主体教材、带关键性的教材大多是重点。要注意以下两点:
? 突出重点,必须分清主次。
? 不能孤立重点,要以重点带动一般、一般烘托出重点。
2) 教学难点有两种情况:
? 由概念和抽象造成的难,应努力使之具体化或形象化,尽量采用实验、教具或具体实例去说明。
? 由复杂造成的难,就要把难点分散成几个简单部分,逐个解决。
3) 重点、难点、关键的确定要根据教学目的、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等,通过认真思考,分析得出。必须突出重点、排除难点、把握关键。注意几点:
? 有的教材是三点一致,即重点、难点、关键、三点重叠。
? 有的教材内容中的知识点不能说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这属于三点散列。 ? 有的教材有关键,不易分出重点、难点。
? 有的教材是三点不全,例如有重点无难点、或者有难点无重点,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
3. 如何实施启发式教学?
1) 定义:启发式教学是在充分肯定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自觉地发展自己的智能的一种优化的教学实践活动。
2) 原则:
?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相结合。
? 加强“双基”与发展智能相统一。
? 学习过程与认识过程相统一。
3) 方式:
演示启发、直观启发、问题启发、对比启发、比喻启发、讨论启发、练习启发。
4) 程序:
a. 提示激疑:提示要学习的课题,通过做实验或列举事实,激发学生议论、研讨;创造最佳的教学情景,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习兴趣的途径有:
针对学生渴望了解的事物提出问题;
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提出问题;
结合生产和科学家的实践提出问题;
运用实验或其他直观手段展示现象并提出问题;
从社会和未来的需要提出问题。
b. 具体解疑:引导学生归纳、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发展他们的智力,教师给予订正讲解。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要启迪学生思考问题、分析和探讨问题,并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去解决问题。
c. 归纳总结:
d. 运用练习:教师要在明确的计划指导下,随着教学进程,逐步启发、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结构;通过复习、练习以及结合实际的运用,形成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点、知识链和网络。
4. 常用的教学方法具体有哪些?
1) 讲授法:
? 定义:教师通过语言对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的方法。
? 应用范围:在概念或理论教材的教学中,以及联系史实、结合生产实际等内容的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 类型: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讲演法。
2) 演示法:
示范性的表演实验、展示实物和模型教具、映示幻灯片或进行投影映示,以及播放(映)教学电影和录音、录像带等。
3) 实验法:
包括随堂实验、学生实验两种方式。
4) 练习法:
? 定义:这是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辅以教师必要的讲述和总结的一种方法。 ? 类型:口答(应该避免出简单的“正误题,”;不要背定义、笔答、操作练习。)、笔答(文字简明、宜于写述(正误题、填空题、选择题等)、操作练习(包括让学生动手做实验、组装模型等)。
5) 讨论法:
讨论题要富于思考性,且一般容易产生不同的理解;或仅从某一方面说明难以概括出事物的本质。
6) 自学辅导法:
(1)“无声胜有声”的沉默。这是“沉默的谈话”的机智,在这样的谈话中,唠叨很不适宜,多余的提问只会令人厌烦。话语的噪音会影响你“听见”那种陪伴式的对话可以得到的信息。在良好的谈话中,“润物细无声”,沉默与言语同样重要。一个充满智慧的教师知道沉默的力量,也知道适时保持沉默。
(2)给予的沉默。它给孩子的成长留下了空间,它是一种耐力的等待——就在那儿,同时维持着一种期望的、开放的和信任的气氛。它可能是默默的信任式接受;也可能是果断的转开,却不是真正的离开;也可能是静静的让它过去,却不是忽略不管;还可能是一种非打扰性地出现在孩子面前,却不是为了特意去展示你的出现是为了孩子。有一位教师在上手工课的时候,一位学生不小心碰了一下同桌的手,同桌此时正在剪小动物,这一碰把正在剪的动物给搞砸了。为了此事,两人就吵开了,针锋相对,越吵越厉害。她悄悄走过去,一声不响地站在他俩旁边,站了大约五秒钟左右,他俩就都不出声了,又认真地剪起来。
二、借一朵“眼睛花”来调和
教师一个赞赏鼓励的眼神可以让一个学习落后的学生树立信心,一个轻含责备的眼神可以让调皮的学生行为收敛,一个真诚关怀的眼神可以打开一扇封闭的心门,一个平和友好的眼神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当嘴巴和眼睛相互矛盾时,孩子往往相信眼睛。通过眼睛,我们可以观察到对方的内心深处。眼睛直接给我们提供了观察对方的本质的途径,目光与目光的接触就是存在与存在的接触。教师能够读懂孩子脸上的表情,并加以注意,这十分重要。教师一个理解的目光、一个满怀深情的眨眼对孩子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然,一个用温暖和支持的目光机智地鼓励孩子的教师必须要对孩子有温暖的感情,有无比的爱。在教学《卷小动物》时,由于教学对象是低年级学生,对本课内容非常感兴趣,显得不太安分,教师见此情景并没大声呵斥,只用眼神与学生交流,几秒钟后课堂恢复了正常。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一个人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内心的疑问、好恶及赞成与否的态度。在教学中,眼神的恰当运用可以使师生在无声的交流中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时刻关注孩子,用魅力四射的教育机智来启发、激活学生的思维。
三、摆一朵“动作花”来调和
有智慧的教师能把语言变成动作,把动作变成语言。机智的教师知道如何创造动作式的开始,并引入到现实中去,这样学生就能自然地进入到学习中。一个班里通常会有一些学生写字姿势不正确,一个富有洞察力的老师会对学生由姿势神态反映出来的心理或情感状态十分注意。老师的动作可以创造良好的教学效果。如省劳技教研会上,沈家门小学的张老师在教《织网》时利用多媒体对织网过程慢镜头的反复回放,通过这样的动感启迪,学生基本上都学会了织网,课堂相当成功。因此,动作就像语言一样,可以有力地将意义融入到情景中去。我曾听过另一位老师教《织网》,由于没有充分利用动作这一体态语言,教师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到课末还有一大半学生没有学会织网。五、放一朵“气氛花”来调和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良好的气氛,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在实践操作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教师创设的各种气氛,给出反应的热烈程度大大超出了我们的意料,他们对此抱有极大的热情,使教学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我们完成所有的事情都是在一定的气氛下进行的。教师不仅仅可以通过学生所说的和所做的来营造一种气氛,而且也可以通过学生对课堂的时间和空间侧面进行精心策划,从而营造一种气氛。气氛的产生可以借助于对教室里的各种文化的布置、摆设,也可以由学生或教师动手,课前准备,收集信息等。有位教师在教学《家常凉拌菜的制作》时,课前收集了大量的生活中的凉拌菜,教师不但现场做菜,还用录像播放了做菜的过程。这堂课,学生在大量的信息面前,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探讨出许多的知识点,发现了无数的新创意。一盘盘精致、可口的凉拌小菜展现在大家面前,什么“蜻蜓点水”“红杏出墙”“万紫千红”等,真是琳琅满目,让人垂涎欲滴。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抑制力比较薄弱,他们对学习往往从兴趣出发。让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学好应学的知识,并学会举一反三是我们教育者的任务。我国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知就是对学习有兴趣,兴趣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合理地组织教学,创造一个愉快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六、加一朵“榜样花”来调和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重于言教。”教师或同学的榜样示范作用是无穷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者的一个规则就是:要把自己在广泛的意义上培养好,那时你就必然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当你致力于教育别人时,不论是在教育活动的范围以内,或是在它的范围以外都要努力于自我教育。”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如在教学《织网》这课时,教师在让学生第一次试织网时,有部分心灵手巧的孩子一学就会,此时,教师马上利用榜样的力量,请学会的孩子到讲台前来当小老师,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相当和谐。学生在这样你帮我学的气氛下,快乐而轻松地学会了本领。通过榜样来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能够将学生身上消极的因素转变为积极的因素,教学难点也就会轻而易举地突破。
中图分类号 G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4604(2009)09-0036-05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个人教育观念是指教师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在日常生活、教育教学实践与专业理论学习中。基于对学生发展特征和教育活动规律的主观性认识而形成的有关教育的个体性看法,主要包括教育观、儿童观、教师观、师生观和自我效能感等。个人教育观念具有个体性和内隐性特征,对它进行研究必须回顾当事人丰富的生活世界和独特的生存境遇,并对它们加以细致描述与深入剖析。教师专业成长主要表现为教师观念的变化与教育行为的改善,因此,探究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形成有利于了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
二、研究方法及对象
(一)研究方法
教育叙事研究是“以叙事的方式回归教育时空中各种具体的人物、机构及事件,揭示各种教育存在方式或行为关系以及当事人在此行为关系中的处境和感受”。与理论思辨研究的“宏大叙述”相对应,教育叙事研究所倡导的“经验叙述”强调教育实践中人的经验的重要性,并以叙事来描述人们在教育中的经验、行为以及群体或个体的生活方式。它把有关教育的理论思想引入教育经验之中,通过对生活经验的叙述促进人们对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由此可以看出,教育叙事的旨趣与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研究取向较为契合,是表达和揭示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一种合适的话语方式。
(二)研究对象
根据研究目的,笔者选择专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幼儿园教师作为研究对象。所谓专业发展成熟是指教师在教育幼儿的服务角度、管理班级的行政角度和组织活动的专业角度上都有较好的业绩与声誉。专业发展较成熟的教师既达到了职称、荣誉等方面的硬件指标,又具备了观念、行为等方面的软性内涵。本研究选择的三位研究对象都是女性,分别是张某(Z),45岁,在省示范园任教研组长,是笔者所在学校的实习指导老师,并与笔者长期存在业务协作关系。于某(Y),41岁,实验幼儿园普通教师,是笔者在中等师范学校就读阶段的同学,多年来保持联系。费某(F),32岁,在乡中心幼儿园任园长,既是笔者昔日的学生。也是朋友。以她们为研究对象,笔者既有熟悉人的便利,又有局外人的距离。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对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描述与成长经历的叙述,不只是为了呈现纯粹的个人故事,我们更期望能够从叙述中获得有关幼儿园教师专业特质与专业成长的启示。虽然质的研究无以概括教师专业化的普遍规律,但叙事研究的过程性、情境性、具体性可以让我们看到鲜活生动的教师成长生态。
(一)专业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推动力
这里的专业学习经历主要是指职前学习和职后以学历获得与提升为主要目的的脱岗或在岗学习。被调查的三位教师的学历水平与研修方式各不相同,但她们都承认这些学习及培训经历在推动自己专业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F:中师阶段学习了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但工作中马上用得上的只有专业技能。在师范大学函授时,不少教师都是幼教各领域的专家,更新了我的观念,也开阔了我的眼界,我了解了很多新概念,如主题单元、多元智能、瑞吉欧等,对实际工作也颇有启发。
Z:中师对我而言主要是入门教育,为后来的专业发展作了铺垫,但那时年纪太小对幼教很懵懂,后来有机会到省幼师进修,那儿汇集了很多幼教专家,我在省城参观见习了很多知名幼儿园的活动,增长了见识。本科是自学,理论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学历进修是对教师专业技能与专业理论的一次系统集中的训练与普及。幼教专业技能主要包括弹跳说唱画五项技能,这些技能的掌握程度与精通水准常被用来评估新人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潜力。教育理论效能的发挥取决于教师实践经验的支撑,职前缺乏实践经验的新教师通常会自觉不自觉地抵触教育理论,而职后拥有实践经验的老教师通常能领悟到教育理论的丰富内涵,甚至能创造性地运用理论,举一反三。
(二)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职业境遇中多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1 重要他人
重要他人是指对教师专业成长有重要影响的个人或群体,他们会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作用。不同教师、同一教师不同发展阶段的“重要他人”不一样。
Y:我工作的第四年,很幸运和我们园的一位资深教师搭班,她的教学能力有口皆碑。我观摩了这位搭班师傅一年内的各种教学活动。这种经历对专业提升是巨大的,边观摩边讨教,我在一年内的成长超越了过去迷茫的三年。
Y:在南京函授本科时我还认识了一位南京三八保育院的老师,她进取、博学、善思,也许是志趣相投,我们成了很要好的朋友。她不断地跟我分享她对教育、儿童的独特见解。她深深影响了我的教育观念,在很多方面甚至颠覆了我原来的观念。毕业后我们仍经常沟通,她常常寄些好书给我,介绍她们现在的教学、科研动态,让我对外面的幼教动向保持一种敏感与熟知。遇到重要事情,我也会向她咨询,总能得到有益的指点。
Z:入职初期我没把专业发展当回事,常常放弃比赛,应付论文。后来,我慢慢发觉机会和荣誉都给了我的同学(同事),明显的落差让我很伤自尊,我开始发奋图强,做出成绩证明自己。所以,我现在的专业进取动力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我有一个好对手,她很优秀,我必须很努力才能保证有竞争的资格。
2 关键事件
关键事件是指教师专业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它会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产生重要影响。访谈发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事件”有:
(1)成功型事件。成功型事件使幼儿园教师获得专业认同感,增强专业信心。成功型事件主要有两类。
①自己的成长与进步
Z:我工作时恰逢新《纲要》试点研究。作为大专毕业生,我和业务园长搭班进行试点实验,她经验多、点子新、不保守,我和她在一起工作,成长很快。半年后省市领导审查,她汇报我上课,圆满成功,一举成名。这件事给了我一种信念,我那时就觉得如果我肯努力,特级教师也不是什么神话。更重要的是,自那以后,我的专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快车道,那次成功让我比同龄人拥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发展平台。我觉得,前期努力获得的成功对今后的成长很重要。
②幼儿的成长与进步
Y:有个孩子转学过来很孤僻,和家长交流后了解到他是早产儿,父母是教师,期望较高,孩子较自卑。我就特意在班上让他介绍自己的本领,孩子说不全的,我就帮他补充,告诉其他孩子他的优点,比如他很有爱心等。当你真正尊重孩子时,他也会主动与你交流。后来这个孩子开朗自信,发展很好。这个孩子的转变给了我很多欣慰。
(2)挫折型事件。挫折型事件促使教师反思,进而改变其教育态度或理念。
Z:在一次公开课大获成功后,我被调到教育局从事市幼教行政管理工作。我既没有教育经验,又没有社会经验,年纪轻轻坐在机关里,成天无所事事,内心充满了焦虑、无助、孤独,完全找不到自我了,勉强混了两年,终于又回到幼儿园。回到幼儿园我马上感到脚踏实地,如鱼得水。这次曲折的工作经历让我看清了自己的专业方向与专业定位。我就是那种适合在田头劳作的实践者,我的天空只能在孩子们那里。
Y:我最大的一次失误是工作第二年的公开课,那次准备不充分,没想到第二天恰巧有人来参观学习,园长带着客人推门听课,我慌了神,语无伦次,不知所云,半小时的课15分钟就草草收场了,弄得园长和客人目瞪口呆。这次失败对我影响很大,有很多年我似乎能感觉到园长和同事不一样的眼光。这段经历让我深刻反思了自己的专业成长态度和教育理念。
(3)启发型事件。启发型事件能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增长教师的专业知识。
Y:我去上海参观学习得到的启发最大。老实说,他们的课很随意很放松,所谓公开课也就是教学的常态,远不如我们这儿的课语言精美、步骤严谨、设计周密。但人家的课理念新,教学内容考虑幼儿的兴趣,教学方式考虑孩子经验,在他们的课堂上,孩子是学习的主人。
F:有一次听朱家雄教授的讲座,他说新《纲要》实施后,大家都有点不敢教了,动辄就让孩子探索。当时他举例说一位教师让孩子分组探究如何扎染丝巾,结果孩子们折腾了半小时也没做好。朱教授说,教与不教要理智,这样的民间工艺怎么可能指望孩子几分钟就探索出来,如果教师教他们扎染丝巾,一分钟就能解决,剩下的时间可以让孩子动手扎染,探究布头扎多扎少、扎紧扎松、浸染时间长短和图案色彩的关系。这个讲座一下子让我对新课程的理解茅塞顿开,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都有点矫枉过正了。
Z:可能是出于母爱的本能吧,做了妈妈后,我会比较注意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考虑孩子的感受、孩子的需要、孩子的获得。对我而言,我真正的“革命”是从有孩子开始的。
3 制度文化
从以上三位教师的成长片断可以看出。我国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有中国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与文化。
(1)业务竞赛。制度化的园、县、市、省各种层次的业务竞赛,可以促使幼儿园教师高度关注自身的教育教学技能。
(2)同行交流。无论是正式的搭班上课、师徒结对、集体备课、相互听课还是私下里的自发交流。这种同行交流通常都是针对某一问题进行理论与实践研讨,不但贴近现实,也很实用,会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带来直接显著的影响。
Z:我们幼儿园喜欢集体备课。以年级组为单位,老教师多出点子,新教师多做材料,定好的教案就是集体资源,大家共享。使用时各人根据本班情况微调。集体备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进而提高园所整体的保教水平。
Y:我们园有随堂听课的惯例。这不但可以监督教学,还可以促进专业成长。尤其是年轻教师比较积极,把听课当成学习、成长的机会,即使被批评了,还是心悦诚服、心怀感激的。
(3)情境学习。公开课准备过程中反复多次的备课、试教、修改教案,被称之为“磨课”。对年轻教师来说,磨课的过程就是在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学会教学的过程。这个过程既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技巧,又能帮助教师领会教学理念,因此,磨课被认为是一种十分有价值的、直接指向教师专业成长的培养方式。
Z:参加比赛的人通常都是园内层层选的业务骨干,大家都使出浑身解数,调用一切资源和个人储备,是教师教育才智的一次集中展示。为了上好课,我经历了反复磨课的艰辛历程,先磨教学技巧,包括上课的语言、身体、形态、眼神等,再磨教学组织、进度、推进等教学程序方面的技术,包括情境应对、教学机智等,最后磨教学理念。一节课上了改,改了上,有时一个设计要经历3~5次的、修改。但个人在其中的成长是巨大的,有时甚至超过你按部就班工作3~5年得到的成长。
Y:比赛既是个人的,又是集体的。为了能出好成绩,园长组织全园的骨干教师为我们参赛选手集体备课。大家集思广益,互相质疑互相补充,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教研活动,在经历了创新、比较、论证的过程之后,大家取得了一致的意见。虽然我们的初稿到最后几乎面目全非,但我觉得这样的辛劳是值得的,它对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非常大。
(三)在实践与理论的来回互动中不断修正与生成个人教育观念
任何个人教育观念的形成都有一个理论与实践不断互动的过程。教师把普遍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其过程与效果会促使教师反思普遍理论,从而产生对普遍理论的坚持、修正或放弃,这时教师头脑中依据个人实践经验所形成的教育观念已经不完全等同于普遍理论。也即形成了个人教育观念。
Z:我是一个不迷信书本、讲究实效的人。比如,很多教学参考书上设计《风筝》一课,都是先欣赏风筝,再谈论风筝,最后玩风筝游戏,而实际上孩子对谈论风筝的外形与结构并不感兴趣。我就改进为直接玩放风筝游戏,一节课玩下来孩子都兴趣盎然,想象、语言、动作能力综合发展。我觉得这样放弃既成预设、跟随儿童兴趣的做法应该就是儿童中心论。
(四)专业自我意识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能动作用
教师追求专业发展的意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驱动力。一个有着强烈进取心的教师会主动争取一切可能的学习与实践机会,会有意识寻找促进自己专业发展的重要他人。会反思自己的成功与失败。会利用专业发展平台锤炼自己。因此教师的专业自我意识在教师专业成长中发挥着能动作用,它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 专业自我认识,即对自身专业发展现状的了解,知道自己的专业优势与专业缺陷,对照自己的专业定位,明确自己在专业的哪些方面亟待修补与提高。
F: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自己在教学与科研方面还是有感觉有信心的,我常常有很好的创意和点子。如果说幼儿园教师有三种类型,教学型、管理型、科研型,我给自己的定位是教学型。大家都说我上课思路清晰、语言简练,我觉得这样的风格驾驭科学、社会、健康领域的课堂,会更显优势。
Y:我觉得自己管理班级还是有一套的,家长的满意率全园最高,孩子也特别喜欢我上课。但科研方面一直很困惑很自卑,理论功底很欠缺,有时
有很好的想法和做法,就是不知道如何表达。我特别渴望有人能在这方面指导我帮助我。我觉得科研能力的欠缺是我继续发展专业的瓶颈。
2 专业自我体验,即对自己专业发展评价后产生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的情感体验,如,对自己的常规管理能力感到自信,对自己的教育科研素养感到不满。有时不满、焦虑、压抑等消极情绪对教师后续成长行为的驱动甚至要超过积极情绪。如有一位教师好几次奋发图强都是由无助感、比赛失利的挫折感等激发的。
F:刚入职时发现学校所学的东西根本用不上。备课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常规管理也没有信心,孩子都不听使唤。这一时期我的内心常常处于焦虑与虚弱状态,在这种压力下,我拼命地“充电”学习。
3 专业自我调控。即根据专业成长过程中的体验对自身的专业成长方式进行调节控制。
Y:我是有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的。我规定自己每学期必须读一本好书,读几篇文章,策划一次主题活动。如果有可能的话,我还想出去念个研究生,系统地学习如何做研究。
Z:通过多年的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我越来越了解自己,知道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比如,我简单直率,适合做老师,不太擅长管理,所以我希望做教学能手。我知道自己思维还算灵活但欠深刻,所以我的课题只做行动研究,不做逻辑论证。
四、思考
(一)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性是情境性与行动性
教育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教师首先关注的主题是自己置身于其中的教育情境的改善和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并以解决实践性问题为指归,“为了实践、关于实践、在实践中”构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主线。教育本质的实践性决定了教师成长的情境性与行动性。情境意味着生活世界,由纯粹观念世界或所谓科学世界向教师的生活世界回归,回到教室,回到现场。行动意味着解决问题,不是坐而论道,教师应该在具体教育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二)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式是反思研究与自主建构
教师的成长以反思研究为途径。在教育实践中如果出现了师生之间的冲突或幼儿的消极行为,教师不是寻找客观理由去推卸责任,而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是否正确,教育行为是否恰当,认真研究幼儿的心理与行为特点,尝试与探索新的教育方法,最终达到教育的优化与自身的成长。
教师的成长以自我构建为形式。教师的专业发展从本质上说,就是以教师的经验、省察、认识为媒介的“学会教学”的过程和“自我发展”的过程。自我的建构意味着教师不仅能动地把握着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而且把自身的发展当作自己认识的对象和自觉改造的对象。
二、培训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一)培训的指导思想:
以dxp同志“三个面向”教育思想、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做好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意见为指导,立足于市区师资现状,努力构建具有市区特色的课程改革与新课程实施的师资培训模式,为市区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培训的目标要求:
1、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课程实施的共识。通过对初中教师的培训,增强实施新课程的自觉性与责任感,积极支持、理解并主动参与课程改革与新课程实施。
2、改革传统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通过培训与教改实践、课题研究,使初中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能力与水平,适应我市素质教育的新进展。
3、构建新课程实施的教学评价体系。通过培训、教研、教科研结合,努力探索新的教学评价模式,用先进的教育理念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以先进的教育理念评价教师,促进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4、巩固已有的校本课程,提升水平,增强学校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5、**年秋,全市基本形成一支适应新课程体系的量足质高的教师队伍,为初中全面实施新课程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培训的内容与基本原则
(一)培训内容:
新课程师资培训主要分两部分内容:一是“通识培训”,指宏观了解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背景,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理论素养为主的培训;二是“学科培训”,是以拓展与更新学科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探索研究性学习新模式的培训和以掌握学科新课程标准、分析新教材,明确新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内容及要求等方面的特点和相应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培训。
(二)培训基本原则
根据省实施新课程的规划要求,结合我校师资的实际,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总的原则是: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每位教师在实施新课程及新教材前都必须接受培训。在具体工作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通识培训、学科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
为体现理念领先,在理论指导下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升对理论的认识。在培训中要坚持通识培训、学科培训、专题培训的三者结合。各个阶段的培训应有所侧重,在更新理念阶段,以通识培训为主,兼顾以拓展与更新学科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探索研究性学习新模式为主的学科培训;在实践操作阶段,以应急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培训为主,同时兼顾与此相关的通识培训。专题研究培训均应结合其中。
2、“实践、培训、总结、提高”相结合。
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要始终贯穿于新课程改革的全过程。要在培训基础上实践,在实践中培训,提倡从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要建立反馈制度,形成实验档案材料(随笔、体会、过程记载、情况记录),及时总结、反馈和提炼。
3、培训、教研和教科研相结合。
新课程师资培训其根本目的是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要把培训与学科教学研究结合起来,使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要把培训、教研、教科研结合起来,针对实施新课程在教学中反映的具体问题以及师资培训的内容、方式、方法等进行课题研究,提高针对性与实效性。
4、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结合,短期面授与长期跟踪指导相结合。
注重面向全体教师的校本培训,培训中要体现集中与分散结合,辅导与自学结合的原则。对新课程实施中的具体教学问题,应通过骨干教师的短期面授,提高理论水平的同时,进行长期跟踪调查,积累经验,指导全体。
5、传统师资培训方式与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培训相结合。
宏扬传统师资培训方式之长,千方百计运用多媒体和局域网等手段开展师资培训,拓宽培训方式,增加信息量,保证培训质量,提高培训效益。
四、培训安排
培训实施阶段**年2月——**年7月
新课程师资培训原则上分二类培训。一类培训针对县级辅导员和骨干教师,首先使他们提高教育理念和实际操作能力,在校本培训中起辅导作用;第二类培训属全员培训。
(1)新课程培训者培训×××人,包括部分教学研究组长。
(单独办班,**年4月15日——4月30日)。
(2)全员培训×××人:通识培训,学科培训(**年4月------7月)
每类培训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通识培训为主,辅之《学科课程标准》初步学习。学习有关文件精神,明确实施新课程的意义;学习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重点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课程改革目标、教学理念和策略、课程与教材评价;了解新课程设置及课时比例认识;结合通识培训学习《学科课程标准》。
第二阶段:学科培训为主。《学科课程标准》学习与通识有关理论结合;《学科课程标准》精神在教学中实施:《学科课程标准》理念在现行教材中的实施;一年级新教材典型课例。
第三阶段:学科教育培训。深入开展通识培训;重点进行新教材,新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与手段培训。
事业单位取消编制,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同工同酬,增加社会公平,是为了实现人才的自由流动,增加社会活力.纵观关于北京高校这次事业编制改革的文件,却是回避了高校中最严重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教师的职称工资问题.上海中 公整理
因为教师的职称和财政经费、养老保险、住房补贴、出国交流都是息息相关的.教师职称工资不进行配套改革,其他的改革都会流于形式
【2015关于教师涨工资最新消息】【教师加工资最新消息2015调整方案】
首先,在高校内部,有编制的教师和合同制教师在工资待遇上并没有太大区别.毕竟教师的待遇取决于职称.职称上去了,工资才会上去.而职称对于教师来说却相当于有“编制”的,名额有限.教师从讲师到教授,其工作内容几乎没有发生任何的改变,但是待遇却相差不少.这说明教师当前的职称工资和当前的事业单位“工勤岗”等其他岗位一样,属于新型的“同工不同酬”,并且更具有隐蔽性.上海中 公整理
其次,由于各个地区和各个高校关于教授的认定条件并不一致,而且动态变化,这就导致了某些学校的讲师水平甚至远远高于某些地方的教授水平.而职称工资导致了跨学校的同工不同酬现象.而我们现在的人才流动大都还只是看当前职称,这种职称制度也限制了人才的自由流动.
再次,在在编教师的退休工资里面,职称是决定性作用.哪怕是退休前一天获得教授职称,退休金也会大幅度增加.这和当前的社会保险制度“多缴多得”是相违背的.对于其他教师的付出也是不公平的.更何况现在诸如“住房公积金”等很多分配方式都合职称挂钩,这更加剧了校内教师间的工资待遇差距,加剧了“同工不同酬”的程度.上海中 公整理
最后,高校作为事业单位,教师无论是否在编,教师的工资待遇都是需要财政拨款,讨论教师在编与否其意义并不是很大.这几年合同制教师的探索也证明了这一点.对高校影响最大的并非教师的编制而是职称岗位的多寡和职称工资的公平性.高校行政编制的控制、工勤岗和服务岗推向社会可以减轻高校负担,使得高校能够轻装上阵,但是教师编制和职称的改革却可以激发高校教师们的创造力,孰轻孰重,一目了然.所以,没有高校教师职称岗位和工资的编制改革,是不完善的改革.上海中 公整理
核心内容:2015年教师工资改革方案教师工资将取消职称是真的吗?教师工资改革方案2015年最新消息暂未出台,小编搜集整理了一些信息给大家了解,仅供参考.
人社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今年人社部将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分类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爱阅读更精彩】
#大家还在看#
古诗词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古代诗歌产生于中华民族特定的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之中,是传统文化重要的载体,也是中国传统文学中最耀眼的明珠。不仅如此,古代诗歌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对天地人的哲学思考,蕴含着他们丰富饱满的思想情感。每一次阅读就是一次与古人的情感交流和思想沟通。中学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应该将作品中最美的部分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透过华丽的文字领悟到作者深刻的思想情感。本文笔者试图通过个案分析来展现诗歌教学的步骤,并以此探讨诗歌教学所应该遵循的方法。
所谓教学无常法,诗歌教学也一样,并没有统一的步骤、固定的模式。不同的教师往往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其教学的先后顺序也不一样,但都要包含以下几个教学重点:作家作品识记、创造背景介绍、诗词字句赏析、诗词意境赏析、写作手法鉴赏、诗词识记与背诵。当然,不同的课程,其选择的重点也不相同,各有侧重。下面我以李白的一首小诗《独坐敬亭山》为例,以此说明古诗词的教学步骤与重点。
首先,确定教学重点。
李白的这首五言绝句只有短短二十个字,真可谓小诗,但出语直白飘逸,字面意思并不复杂,却又涵义丰富,整首小诗显得轻灵超脱、圆润晶莹。那么,学生从这首诗中可以学习到什么呢?我认为,这首诗有三点必须要学生加以领略:第一,炼字;第二,情景交融;第三,天人合一。第一点炼字属于文字功夫,让学生注意字句的推敲,领略作品中用字精炼准确生动的地方;第二点学习的则是艺术手法,让学生领略诗词中的情与景的交融;第三点则是学习古人的哲学思想,看他们是怎样考虑人自身问题的。
确定了教学重点,也就有了教学的中心,其他的环节则围绕这个中心来进行,以达到教学目标。其他的环节则都是过渡和铺垫。这样的课堂才能够点面俱到、详略得当,还能够突出重点,明显地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明确教学步骤。
古诗词教学中,我通常采用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远及近的步骤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领略古诗词的魅力。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作于天宝十二载,是他游安徽宣城时所作。李白一生曾七游宣城,在这一年他游宣城的敬亭山时写下了这首诗。有学者认为李白做这首诗是因为十年前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从此陷入苦闷和寂寞中。而作者把这种苦闷在这首诗中诗化为大自然的静穆。我认为这种说法太过牵强,主观臆断的味道很浓。从现有资料来看,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做此诗时李白的心情是苦闷的。那十年以前的苦闷怎么还能影响如此深远呢?李白是一个傲骨和傲气十足的人,洒脱不羁,难为世俗羁绊,他不会容许自己如此沉闷不堪,即使十年前被放还的时候我们也很难看到他消极的苦闷之作。无论行路多么难,也无论怎样的“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他最终都能“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所以,他怎么可能在十年之后仍旧对这种苦闷挥之不去呢。李白的思想杂糅儒释道三家,但他的儒家思想是最轻的,占据了他大部分思想的则是道家思想和侠客精神。道家给予了李白的飘逸和超脱,而侠客精神则给予了李白的豪情。
最后,重点分析。
高职院校由于生源的差异性,无论是从学习成绩,还是从个人养成来说,都是参差不齐的,这就造成班主任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班主任既是班级的直接管理者、组织者和教育者,又是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路人和引导者。因此,班主任在工作中,要注意积累经验,讲究方式方法,有研究和探求精神。
我从事班主任工作多年,深知班主任工作繁琐,一个问题解决了,新的矛盾又出现了,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值得大家研究和商榷。本学期初,我碰到这样一件事,下面是处理过程与事后感受,希望大家有所感触。
2010年开学初的一天,我发现我班潘同学上课迟到,晚自习不上(他是住宿生),经过了解,知道他住在外面,不住学校了。震惊之后,我想怎么处理呢?首先,我给他家里打了个电话,家长说他们也不知道这件事,以为还住在学校,听得出父母很生气。第二天,我又找来其他同学了解到,他住在离学校较远的地方,而且喜欢睡懒觉,所以迟到几次了。准备好后,我找来了潘同学,首先我让他说明情况。他说住学校晚上睡不着,晚自习看不进书,住外面安静,能看书做作业,有利于学习,等等。听完后,我问他为什么上课迟到?为什么不经父母同意擅自作主?为什么背着老师自作主张?一连串的问题,看得出他从从容自若到惊慌失措的转变,接着我又分析住校和住外的利弊,特别强调在当今社会治安不良的情况下,住校外的种种不利因素,最后希望他尊重父母和老师的意见,重新考虑住宿问题。过了几天,我见他还住在外面,又找到他,但效果甚微,看得出他住外的决心(我知道他个性倔强,我得有耐心运用对策)。于是,我再一次与他家长联系,这一次我发现父母有点力不从心了,只提到能把学习搞上去(潘同学承诺)就让他去,但还求助于我,希望我想想办法。挂了电话,我突然觉得肩上担子的份量,学生不听父母,又不听老师的话,难道答应学习搞上去就可以同意他住校外了?况且越是这样的学生越有点信誓旦旦,讲话不算数,而且住在外面很容易出状况。第二天,我又找到潘同学,这一次我表情非常严肃,首先我批评他不尊重父母的做法:父母的养育之恩成就了你今天,你不好好学习,掌握一点真才实学,将来拿什么报达他们?(情感投入)再说你能保证住外管好自己,把学习搞上去?如果能,那我们先来个约定,9月17日补考前,你先住校,如果你补考五门科目都过,我同意你住外面,如果有一门不过,那你得无条件回校住,他思考了一下,答应了我们的约定。补考成绩出来了,潘同学同学仍有两门不及格并将参加本学期的重修(这是我意料之中的事)。这一次,我胸有成竹地找到他,根据我们的约定,潘同学无话可说,很自愿地回校住宿,并且按我的要求写下了保证书(必要的手续)。而且,这次我们谈得很深,他也讲了不少,他说通过这段时间的波折和老师的教诲,觉得还是住在学校安全、方便、经济(外面房租、交通、伙食等费用很高),而且不听父母、老师的话,确实有些理亏、心亏,觉得对不起你们,这次补考就是最好的例证,再说还有一年就要出去实习了,在校的时间不多了,更要好好珍惜这段时间。好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原因很简单,用事实讲话,说明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是能转变的(其实,看似风平浪静的湖面,其水下往往存有湍急的暗流,可以想象,潘同学在这段时间所经历的思想斗争不亚于湍急的暗流)。当然,这中间要有催化剂,那就是老师的教育和指点,甚至可以用事先预知结果的约定来稳住学生,“诱其就范”,使其踏上良性的教育轨道。而且通过潘同学的案例,其他有这种想法的同学也打消了念头,这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试想如果当初我视而不见或者轻描谈写地处理一下,那问题的结果就恰恰相反,第二个潘同学来了,第三个,……一个月后,潘同学家长给我打来电话,说儿子变了,变懂事了,生活也正常了,很是感激。而一学期来,潘同学学习确实很用功,成绩上去了,班级事情关心了,各方面表现都有很大进步。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发现班主任的责任是巨大的,既有父母的重托,又有社会的责任。班主任除了要关心、爱护学生外,还要严格要求学生,不能事事迁就学生,溺爱学生。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要按照校纪校规和班规,有一定的原则,有一套适合自己班级的管理模式;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要时刻关注,对成绩优秀的学生要给予一定奖励,对成绩差的学生要多谈心、多教育、多鼓励,发掘其厌学的“病灶”,对症下药,及时“治疗”;对学生学习松懈、爱玩网络游戏、上课睡觉、讲话等纪律差的现象决不姑息,要严肃处理,不仅仅要对他们进行严格教育与管理,更要对他们的自我认知和潜力进行挖掘,使他们发现自身的价值,并进行后期的跟踪督导。班主任在处理问题时除坚持原则外,对不同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方法,处理问题要注意轻重缓急。同时也要注意角色的转换,既要当学生的老师、父母,又要做他们的朋友,一句关怀、一声叮咛可能会使身处逆境中的他们觉醒、振奋,做到“严、爱”结合。另外,班主任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也要有充分的了解,因为它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密不可分的,要通过活动挖掘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锻炼他们锐意进取、积极向上的意志,增强他们主动成才的意识,培养他们为班争光的荣誉感,使他们早日成人成才。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千万家庭的期望,才能实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才能完成党与人民的重托。
鉴于高职院校生源的差异性,学生整体素质差距大,以及社会、网络对传统班主任工作的冲击,高职院校班主任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班主任在工作中一定会碰到各式各样的问题(案例),但只要我们用心去对待,加以区别和分类,妥善处理一个问题就可以解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班主任在处理问题过程中使用的方法或措施将直接影响事情的结果,而事情的结果却可以影响整个班级的工作。所以,高职院校的班主任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不断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班级的管理方法,做好学生工作,以建立一个积极向上的优秀班集体。
一、活动目的:促进教师的相互了解,欢度教师节,丰富教师校园文化娱乐活动,增强教师锻炼意识,提高身体素质,加强教师间的合作能力和凝聚力,在和谐中树立团队精神。
二、活动原则:人人参与,团结进取
三、活动时间:9月7日下午5:30—6:30
四、活动地点:本园操场
五、活动摄影:郭世乐
六、活动项目:万脚一心、动物大连蹲、真爱永流传 、占领阵地、力拔山河
七、参加办法:活动前,全体教师抽签分为红队、蓝队,然后根据活动项目要求,派队员参加活动,记总分多者为胜,凡获胜的队员可获得精美的礼品一份。
八、各项游戏规则介绍:
1、万脚一心
红、蓝两队队员分别用左手搭前面队员的右肩膀,右手抓住前面队员的右脚,围成一个圆形向前迈进,到对面再绕回来,快的那队为胜。游戏进行2次,每胜一次100分。
2、动物大连蹲
各队派出三名队员,头戴动物头饰,剪刀石头布分哪组队员先喊 “猩猩蹲、猩猩蹲,猩猩蹲完大象蹲”,然后大象接着边做动作边喊,蹲错或者被叫到没反应的那对输,游戏进行3次,每胜一次100分。
3、真爱永流传
各队派出8人,每队所有人嘴里叼支吸管,第36个人把吸管上的三角铁顺次放到第36个人的吸管上,以传递速度决定胜负。游戏进行3次,每胜一次100分。
4、占领阵地
每队六人要求游戏开始后先共同站在一张报纸上,各人身体的任何部位,不得碰地,成功后再撕去一半报纸站,接着再撕去一半……直至失败,最后以最佳办法能站进最小报纸的队为胜。
5、力拔山河(拔河)
红、蓝两队的全体成员参加,游戏进行3次,每胜一次100分。
教师节活动方案(2)
今年的9月10日是我国第36个教师节,为了引导学生关心老师、热爱老师、理解老师,让教师们过一个有意义的教师节,特制定本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在全校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激励广大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特举办本次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用实际行动感恩教师,让老师在活动中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敬爱之情,同时,教师要思考自己的责任,用爱心去呵护学生,用实际行动去关爱学生。
二、活动时间:9月3日——9月10日
三、活动安排:
(一)表感谢
1、歌声表恩情:
送上几首歌曲——9月6日开始,课间将播送《每当走过老师窗前》、《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等歌颂教师的歌曲。
送上一句祝福——教师节这天,同学们见到老师时,主动为辛勤工作的老师们送上一句深深的祝福:“老师,您辛苦了!”、“老师,祝您节日快乐!”、“老师,我们感谢您!”.
2、小小贺卡表心意:在一、二、三年级举行“童心七彩献老师”心意卡设计展。要求每位同学都积极参与,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动手,将自己对教师的真情实感透过自己的设计流露在心意卡上,充分表达对老师的理解、关心和尊重。心意卡的设计时间为9月3日至9月10日,请一至三年级每班择优选取5张,于9 月11日放学前上交于德育处,进行评比。
(二)诉心声
1、笔尖诉心声: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音乐与古诗的欣赏,让学生感受、体验音乐艺术与诗歌艺术的魅力。
2. 将其他学科知识巧妙融合,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想象能力。
3. 通过学生古诗配乐、唱古诗歌等音乐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作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唱古诗、欣赏、配乐等音乐实践活动,让他们感受、体验音乐与诗歌的艺术魅力,拓展学生的视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音乐的速度、节奏、旋律、力度变化方面探索诗歌与音乐艺术表现手法的相通之处。
教学设计
把其他学科知识有机融入到音乐教学活动,会让音乐具有更新颖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接触和深入理解音乐的机会。在本课中, 把音乐与古诗进行巧妙设计整合,通过猜诗激趣导入学唱感受探索讨论音乐体验欣赏延伸这些环节,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获得直接的感受、体验,领悟艺术魅力的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借鉴和利用古诗知识与形式,目的是加深对音乐的理解,而不是单纯传授古诗知识或音乐与语文学科知识的简单相加。把语文学科的古诗融入到音乐的教学, 既拓展了教师的设计思路,也培养了学生的感受鉴赏力、观察能力,激活了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毕竟培养学生在感悟音乐中陶冶情操,才是小学音乐教学追求的主要目标。
教学过程
(课前背景音乐 古诗新唱歌《咏鹅》、《春晓》等)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刚才听到的这几首歌熟悉吗?歌名知道吗?
生1:熟悉。是唐诗《咏鹅》、《春晓》。
生2:知道。我们最熟悉的《咏鹅》、《春晓》。
师:你们对唐诗、宋词喜欢吗?(生齐回答:喜欢)老师也很喜欢古诗词,而且还特爱唱古诗词的歌。今天这节音乐课就是和古诗词有关,同学们想了解吗?
生答:想了解。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前提。在教学中教师采用猜歌名导入,由于这个知识点是学生掌握的,学生都争着回答,它一下子把音乐和学生的实际拉近了,通过flash的音响画面,使学生感受歌曲欢快愉悦的情绪,引起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感情共鸣,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欣赏感受
师:这里有一首老师很喜欢的词。作曲家给它谱曲后,成为一首非常优美动听的歌。
请你们听听,说说你的感觉并讲出是哪首词,好吗? (初听歌曲《虞美人》课件出示)
生1:歌曲感觉是忧伤的,是《虞美人》。
生2:歌曲比较慢,很哀愁,是南唐李煜的《 虞美人》。
师:对于这首词,哪位同学说说表现了怎样的情感呢?
生1:哀愁的。
生2:非常哀伤的。
生3:表现了后主李煜对故国的无比怀念和哀愁之情。
师:谁能非常有感情地朗诵一下这首词?(邀请一位有朗诵能力的学生配乐朗诵)
师:能让你们感动吗?好在哪里?
生1:很好、很感动。
生2:很有感情。
生3:他朗诵抑扬顿挫、很慢,完全表现出思念和哀愁之情。
师:说得很好。这位同学通过较慢的速度、抑扬顿挫的语调把握住了这首词的情感基调,表现了后主李煜在亡国后对故国的无比怀念和哀愁之情。刚才我们听的歌曲和词所表现的情绪吻合吗?
生:(齐答)吻合。
师:请大家细细再听歌曲,了解歌曲是怎样表达这种情绪的?有三个问题请你们考虑。
(再听课件出示歌曲《虞美人》和思考题)
■
播放同时请学生跟唱歌曲(本曲旋律学唱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应该较容易,可直接哼唱)
师:同学们觉得这首歌曲是慢速平稳的还是快速多变的?
生1:慢速平稳的。
生2:是慢速平稳的。
师:用这样的速度节奏能表达哀愁之情吗?
生3:可以。
师:如果用快速多变的速度和节奏来表现哀伤的情绪,我们来感受一下,合适吗?
(师范唱几句用快速多变的速度和节奏来表现)
生(大笑。齐答):不合适。
师:那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呢?
生1:人在情绪低落伤感时,就是动作、语速都是很慢的。
生2:我们听过的有些歌曲很忧伤,表现的速度也较慢,比较平稳的。
师:同学们观察真仔细。要表现哀伤的情绪通常要慢而平稳的速度和节奏来表达。
(板书 哀伤――慢速平稳)
师:歌曲表达了无尽的哀愁,用清脆明亮的语调还是柔和低沉的语调表现比较合适?
生2:用柔和低沉的语调比较合适。
生3:情绪低落哀伤时,讲话都是慢慢吞吞,很轻的。
师:说得真好!(板书 柔和低沉)
师:音乐通过速度、节奏和力度这些基本的音乐表现手法能表达词的情绪或意境吗?
生1:能。通过较慢的速度、平缓的节奏、较弱的力度和低沉的语调深刻地表现出无限哀愁。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朗诵的同学是怎样表现词的情绪的呢?
生2:速度也是较慢,抑扬顿挫。
生3:语调低沉。
师:你们从中有什么发现吗?
生:诗和音乐的表现一样。
生:诗歌在速度、语调、力度等方面是和音乐表现手法相似的。
大家一起唱唱(再次播放歌曲课件 师生齐唱)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音乐聆听与哼唱中感悟无尽的哀伤,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让学生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让同学们了解到音乐通过速度、节奏、旋律的起伏等基本的表现手法,也能恰当表现诗歌所要表达的情绪、意境。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情感反应能力)
三、拓展实践
师:同学们了解到音乐通过速度、节奏、旋律和声音的高低强弱这些基础的表现手法,也能恰当表现诗歌所要表达的情绪、意境。现在老师这儿有三个音乐片段,请大家聆听、感受,再找找表现的情绪、意境和它相似的古诗,好吗?
(一) 听片段 配诗
(分别播放三个音乐片段课件出示古诗《绝句》《满江红》《游子吟》 )
师:谁来说说你对三个片段的感受并配上合适的诗?为什么?
生1:片段A我觉得很激烈,好象在打仗。配岳飞的《满江红》合适。
生2:片段B清脆、明亮,配《绝句》合适。
生3:片段C很慢、很低沉、忧伤,配《游子吟》合适。
板 书
A 多变激烈 强劲有力《满江红》
B 清新 明亮《绝句》
C 慢速平缓 低沉《游子吟》
(二)分别复听三个片段配乐朗诵感受
师:现在我们配上这三段音乐,并请几位同学来朗诵,我们一起再来感受感受好吗?(略)
(三)加深理解
师:现在,如果老师想请你们把这三首古诗唱出来,你们会怎样唱呢?
生1:《绝句》的速度节奏欢快些,声音明亮,表现出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生2:《满江红》的力度强劲有力,短促多变,表现出壮观激烈的战争场面。
生3:《游子吟》的速度较慢,节奏平稳,语调要低沉,表现出思念忧伤之情。
……
师:老师带来了这三首歌,你们想听吗?
生(齐答):想。
师:我们来仔细聆听,对于歌曲的处理同学们的意见和作曲家的想法会一样吗?
(分别播放《绝句》《精忠报国》《游子吟》课件)
学生开始听得很认真,后来热闹极了。尤其放《精忠报国》时,跟着都大声唱了起来……
师:真棒!看来同学们的意见都被作曲家采纳了,我们也都是小作曲家了呢。
(设计意图:体验实践是一种基于学习者自身的活动,只有让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与音乐融为一体,主动地去体验,他们对音乐的欣赏与理解、甚至创造才有可能成功。在本环节中进一步让学生感受音乐的一些表现手法和诗歌在速度、语调、力度上相通的结论。培养学生大胆地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展开想象,再运用自己掌握的音乐知识分析作品,使学生对音乐的感性认识基础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
四、延伸
师:我们一起欣赏了几首古诗歌曲。同学们知道吗?其实,古诗词本来就是吟唱的,但由于时代久远,曲调基本已消失了。现在后人把一些古诗词的内容、风格等融入现代音乐中,创作产生了这些具有独特魅力的歌曲。同学们还能找出哪些歌曲隐含古诗词影子的呢?
分组讨论……
学生相互讨论后,抢着回答:《涛声依旧》、《枉凝眉》、《别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