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碳中和的理解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11 15:52:2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对于碳中和的理解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对于碳中和的理解

篇(1)

1 合理举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根据当前或典型的具有深远教育意义的事例来衬托理论知识,做到有理有据,让学生接受起来更直观、更容易。做到这些要注意以下几点:

(1)所举事例必须具有教育意义。讲授思想品德最终是要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达到教育目的。因而在选择事例材料时,一定要注意事例材料本身的教育意义。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学生年龄及心理因素多加考虑。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雷锋的故事,雷锋精神传颂了几十年,他的故事不断地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启迪。从我们日常生活的角度来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在公共场所乱扔垃圾就是人们缺乏公德的具体体现。在节假日定期组织学生到公共场所当志愿者,维护公共卫生,无形中能达到思想品德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得到教育,让他们明白爱护公共卫生光荣、破坏公共卫生可耻,在点滴中积累、在点滴中受教育。

(2)所举事例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并要接近学生生活。初中阶段的孩子,大多在13~15岁之间,所举的事例要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接近他们的生活,这样他们接受起来会更容易,教学效果也会更好。如《背起爸爸上学》这部电影在中国影响较为广泛,一个弱小的少年用坚实的臂膀撑起了家庭的重担,一边学习一边照顾病重的父亲,在不耽误学习的基础上,默默地照顾着父亲。这在周围人看来是很难做到的,但孩子还是用实际证明了他能做好。他的精神感动着人们,教育我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要被困难打倒。

篇(2)

初中数学是整个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正确地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包括数学定理、公式等,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概念化是新人教版数学教学的重点要求。学生只有在对公式概念、定理法规、理论知识理解无误的基础上,将其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各种类似推理的题目中,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所以按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就必须不断加强学生对数学概念学习的系统化、灵活化,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教育学生灵活掌握各种数理概念。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习动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才能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游戏教学、设问教学的同时导入有趣生动的学习案例,将学生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激发学生的听课情绪,随之紧密引入与课题相关的内容。

二、表扬学生,不断增强数学基础能力

事实证明,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造条件经常表扬学生,可以不断巩固和加强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因人而异、难易有别的提问,有针对性地表扬鼓励每一个学生,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有趣;当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适当地给予启发指点,使学生能够自主顺利地完成任务,增强学生基础学习的能力。

三、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新课标在教学中建议:增强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情况,尽量多地创设出数学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并灵活地在生活中引入数学。这样,让学生了解生活经验与数学概念、公式等数学知识存在的内在联系,并善于将理论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中。

四、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首先要精心设计教案,选择教学教法,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其次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不断进行复习。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可以采用新奇的表达方式、幽默的语言,启发学生去积极思考,增强学习感染力,尽量让学生自己组织,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重视实践活动的教学,提高学生数学实际运用能力

在课堂实践活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多观察、多思考、多讨论,开发学生的数学推理思维能力,让学生尽量多地参与实践活动,也可以将数学教学活动引向校外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自参与并主动实践,积极地综合运用数学基础知识解决各种生活常见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非常重要,必须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这样,才能实现学生数学能力本质的飞跃,才能让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在新人教版的课标下,教师需要着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通过提供给学生参与学习讨论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初中数学教学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11月来我院治疗高血压的患者86例,86例患者均确诊为高血压。其中包括男52例,女34例。患者年龄在30~75岁,平均年龄(53.4±9.1)岁。病程7个月~32年,平均(14.5±5.1)年。随机将86例患者分成对照组43例,治疗组4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治疗,给予患者服用依苏,给予患者服用2次/d,5mg/次。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西药治疗,给予患者服用平肝活血胶囊,平肝活血胶囊由黄芩、丹参、赤茯苓、通草、川牛膝、钩藤、泽兰、苏木、马鞭草等药物组成。给予患者服用3粒/d,0.4g/次。两组患者共同治疗4个疗程,每个疗程1个月。

1.3护理方法 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基础上再配合护理,①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血压、脉搏、呼吸、瞳孔、意识等情况,观察患者治疗后有无出现不良情况;②症状护理:指导患者如果出现头痛、颈部僵直感、恶心等症状,应该立即卧床休息,将头部稍抬高,应该保持静止,避免搬动,迅速给予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对于有失眠或精神紧张的患者,在给予心理护理的同时配合药物治疗,密切关注患者的临床症状,定时帮患者测量血压、脉搏、心率等;③健康指导:指导患者合理生活,注意劳逸结合,注意饮食,禁止烟酒。如果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1.4疗效判定标准

1.4.1临床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通过治疗,症状积分改善达到100%为治愈;通过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总积分改善减少超过70%为显效;通过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总积分减少在30%~69%之间为有效;通过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总积分减少低于30%为无效[2]。

1.4.2降压疗效判定标准通过治疗,舒张压下降10mmHg以上,达到正常范围为显效;通过治疗,舒张压下降不超过10mHg,但已达到正常范围为有效;通过治疗,舒张压无改善或升高为无效[3]。

1.3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采用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效果比较通过治疗,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6.05%,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

2.2两组患者治疗后降压效果比较治疗组患者的降压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

篇(4)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8-138-03

随着国家对事业单位专项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大,高校在改善教学条件、学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促进了学校的全面发展。高校成为独立法人后,众多高校将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办学水平作为重要的管理目标。要达成这一目标,则需要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强预算管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项目配套资金难以落实、项目结余资金过大等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国家对各项事业发展的投入效果。如何加强专项资金管理,真正做到专款专用、突出重点、务求实效,是财政部门和高校财务人员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一、高校专项经费的定义

高校的专项经费是由政府相关部门与高校安排下达的除基本支出以外,具有指定项目和用途的资金,主要包括高校修购专项资金、科技三项费用、科研专项资金、重点建设专项资金、课程建设专项资金等。

高校的专项经费是财务预算的组成部分,是学校为完成特定的工作和发展目标而编制的年度专项计划。专项经费就项目管理的过程来说包括项目申报、项目评审、项目实施和实施效果的考核等四个环节。

二、高校专项经费实行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高校专项经费项目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重立项,轻论证。由于抱着“不要白不要”、“花国家的钱不心疼”的心态,许多学校在申报项目时普遍存在把关不严的现象,往往在编造项目名称上下的功夫很多,而对于立项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必要性等论证不够充分,项目与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符合度不高,脱离学校发展的实际需求、项目的实施缺乏相应条件保障等现象时有发生,仪器设备闲置及使用率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很多项目实施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2.重申报,轻资源整合。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购置上,相同或类似的仪器设备可以通过全校的资源共享得到解决,但是由于学校的相关制度不落实、宏观调控不到位,各单位为使用方便或部门的利益都通过立项申报单独购置,重复购置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资源浪费。

3.重实施管理,轻使用管理。就项目的实施来说,无论是实行集中管理模式,还是实行分散管理模式的高校,都延续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之前学校自主安排项目的监管方式,把项目实施作为监管重点,在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管上投入了大量人力和时间,但疏于日常使用管理。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之后,因项目实施过程是上级财政部门监管的重点,已经相当规范,学校只要在程序上和一些重要环节上对项目负责人进行指导和适当把关,无须投入太多的精力;而学校项目申报的宏观管理和项目实施后的日常使用管理等环节则是上级财政部门力所不及的,这理应由学校来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也是高校实施项目管理的工作重点,但学校不仅在实际工作上监管不到位,在认识上也不到位,没有及时实施监管工作重点的转移,本末倒置,从而导致专项经费的管理过程中管理力量重叠、管理空白的现象同时存在。

4.重申报,轻绩效考评。尽管高校在项目的申报和绩效考核两个环节上监管都不到位,但是因为项目申报是“要钱”的工作,学校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所以相比较而言,学校对项目实施效果的考核工作就不到位了。就项目实施效果的考核而言,尽管上级财政部门组织的绩效考评项目范围在逐步扩大,但是仍然只占专项经费项目很少的一部分,即使在将来,把所有项目的绩效考评全部由上级财政部门来承担也是不现实的。因此,绩效考评工作主要应该由学校自己来承担,然而学校在这一环节上几乎是缺位的。当前几乎没有哪一所高校对专项经费项目的绩效自主进行了全面的自评,而且即使是上级财政部门组织的绩效考评工作,由于项目单位没有统一规划和明确要求,往往是“积极”应付,绩效考评很难真实、全面地反映项目实施的实际情况,因而没有起到调整教育经费投入的领域和方向、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率的目的。对专项经费项目的实施效果监管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空白点。

(二)解决高校专项经费项目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篇(5)

中图分类号: C913.5、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05-0353-04

入世和出世心理互补是我国文化的精髓,入世是对社会现实的肯定与投入,出世是对社会现实的否定与超越,这两种心理相互对立,相互补充,相反相成地塑造着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特征[1-3]。我们以为,入世、出世心理可以视为一种成就动机系统,集中表现为追求目标的态度和方式。入世包含激发动机、实现目标、满足需要等心理过程,集中表现为积极追求目标;出世包括减弱甚至消除动机、看淡目标、顺应自然等心理过程,集中表现为淡泊名利[4]。而已有的研究表明,成就动机与网络成瘾和主观幸福感都有显著的相关。如王艳梅[5]曾以成就目标的三分法对成就目标和总体幸福感的关系作过研究,发现掌握目标对学生的总体幸福感有积极影响,成绩-回避目标对学生的总体幸福感有负面影响,邹琼[6]认为成就需要是网络成瘾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不少研究证明,网络成瘾对幸福感具有消极影响[7-11]。但关于这三者关系的研究尚未见诸报告,且这些研究所用成就动机理论和量表都是源自国外。本研究假设成就动机有可能对网络成瘾和幸福感具有中介作用,并用入世出世心理作为成就动机进行中介作用研究,以便深入了解网络成瘾的本质,为有效干预网络成瘾提供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设计电子版问卷,在线,并通过QQ、电子邮件、校园BBS、校园网广告页面等进行宣传,吸引学生做问卷。经过一周时间,共收集问卷616份,有效问卷603份。年龄17-28岁,平均年龄为21±2岁。其中男生355人,女生248人;大一128人,大二145人,大三131人,大四131人,研究生68人。成绩上173人,中343人,下87人。成绩上、中、下由被试根据与同班同学比较判断。

1.2 工具

1.2.1网络成瘾量表(Scale for Internet Addiction) [12] 由Young编制,包括20个问题,用5点量表:1.几乎不曾,2.偶尔,3.有时,4.经常,5.总是,最后得出的量表总分即为网络成瘾指数(IDT)。IDT越高表示成瘾程度越高。IDT大于80为严重成瘾,IDT50~79为中度成瘾,IDT≤49为未上瘾。本研究中,问卷的α系数为0.87。

1.2.2综合幸福问卷[13]由苗元江编制,分三个部分,共10个维度51道题。第一部分涉及生活满意度、生命活力、健康关注、利他行为、自我评价、友好关系、人格成长7个维度,共38题,用7点量表:1.明显不符合,2.不符合,3.有些不符合,4.介于中间,5.有些符合,6.符合,7.明显符合。第二部分涉及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两个维度,共12题,用7点量表:1.没有时间,2.小部分时间,3.少于一半时间,4.一半时间,5.多于一半时间,6.大部分时间,7.所有时间。第三部分为自述幸福感:评价被试者整个生活中的幸福/痛苦体验,共1题,用9点量表:1.非常痛苦,2.很痛苦,3.痛苦,4.有些痛苦,5.中等,6.有些幸福,7.幸福,8.很幸福,9.非常幸福。分数越高表示幸福感越强。本研究中,该量表第一部分的α系数为0.96,第二部分α系数为0.72。

1.2.3入世出世心理问卷 [4] 分两个维度四个因子,入世维度由拼搏精神和在乎结果组成,出世维度由平常心和低要求组成。问卷共18题,用7点量表: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有点不同意,4.既不同意也不反对,5.有点同意,6.同意,7.非常同意。分数越高表示入世或出世心理越强。本研究中两个维度的α系数为0.72和0.79。

1.3 统计方法 进行卡方检验、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大学生网络成瘾量表评定结果总体状况

在本次调查的603名有效被试中,网络成瘾为55名,网络成瘾的检出率9.1%,其中男生47名,女生8名,男生网络成瘾检出率高于女生(13.2%/3.2%,χ2=16.47,P

2.2网络成瘾量表、综合幸福感问卷与入世出世心理问卷评分及相关性

表1显示网络成瘾量表评分与幸福感、拼搏精神、平常心得分呈负相关,与低要求呈正相关;幸福感评分与拼搏精神、平常心得分呈正相关;拼搏精神与在乎结果得分呈正相关,与低要求呈负相关;在乎结果得分与平常心呈负相关;平常心与低要求得分呈正相关。

2.3网络成瘾大学生幸福感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计算幸福感总均分(其中对负向情感进行反向记分,对自述幸福感进行1-7分转换),以主观幸福感为因变量,网络成瘾指数、拼搏精神、平常心、在乎结果、低要求得分为自变量,作线性回归,结果表明,除低要求外,其余变量都进入方程,可以预测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回归模型的方差分析结果F=131.24,P

2.4网络成瘾大学生的幸福感模型

依据本研究假设,成就动机可能对网络成瘾和主观幸福感有中介作用。从以上结果可以发现,网络成瘾、拼搏精神、在乎结果和平常心都可以预测幸福感,但在乎结果与网络成瘾、幸福感相关不显著,所以只有拼搏精神和平常心对网络成瘾和幸福感可能起中介作用。用Amos 5.0检验这一中介模型,结果如图1所示,拟合指数为χ2/df=0.050(P=0.822),GFI=1.000,AGFI=1.000,NFI=1.000,RFI=0.999,TLI=1.014,CFI=1.000,RMSEA=0.000。说明模型拟合好。

3讨论

本研究采用Young的网络成瘾量表,发现603名大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为9.1%。男生的网络成瘾指数显著高于女生,检出的网络成瘾者中,男生占86.7%,女生占13.3%,男生多于女生。这与国内外许多研究结果一致[13,14]。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网络成瘾对幸福感存在显著的负面影响。Kraut等[15]将心理幸福感降低的原因解释为社会活动的替代和密切关系的替代,社会活动的替代是指使用者用专注上网的时间取代了本来应该用来进行面对面社会活动的时间,从而导致社会卷入的降低。而密切关系的替代,是指人们用低质的网络人际关系取代了高质的现实的人际关系。梁宁建等[11]认为,网络成瘾水平越高,所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少,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也越低,这是造成幸福感降低的主要原因。从本研究结果看,大学生网络成瘾对幸福感的影响存在两条途径,一是直接对幸福感产生负面影响,二是通过拼搏精神和平常心这两个中介因素产生负面影响,表现为通过减弱拼搏精神和平常心来降低幸福感。网络成瘾造成拼搏精神的损失从而导致成绩的下降,已是屡见不鲜的事实,一些大学生甚至因此不得不留级或退学。本研究表明学习成绩中、上学生的网络成瘾水平比成绩差者低也证明了这一点,因为一般说来,成绩好的学生拼搏精神强,成绩差的学生拼搏精神弱,而网络成瘾的学生对学习和工作必然日趋放松。(当然,这里说的拼搏精神是指网络成瘾以外的被社会推崇的拼搏精神,而不是网络成瘾活动(如游戏)中的拼搏精神。)。关于网络成瘾也会通过瓦解平常心而降低幸福感,可以从上网动机的角度作解释,已有研究表明[16],大学生的社会性动机如社会交往、自我肯定等是网络成瘾的主要动机,也就是说,当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这些需要时,很可能到网络虚拟世界中寻找满足。由此会导致这样的失衡心理:网络世界中满足得越多,回到现实世界中心理的不满足感就越大,就越发不能保持平常心来达到心理平衡,以致陷入网络不能自拔,从而降低幸福感。

本研究显示,入世的拼搏精神和出世的平常心的有机结合是健康的文化心理,它与网络成瘾呈负相关而与幸福感呈正相关是必然的。如果能加强大学生的拼搏精神和平常心,对于预防、矫正网络成瘾和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但由于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入世和出世心理的中介作用还需进一步探入探讨。

参考文献

1 彭彦琴.中国传统情感心理学中“儒道互补“的情感模式.心理学报,2002,34(5):540-545.

2 张梅.儒道互补与中国文人的心理结构.东南文化,2004,4:47-50.

3 张静,张琳琳.儒道互补思想对当代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启示.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5):128-131.

4 杨宏飞.目标追求的入世、出世心理测评初探.心理科学,2006,29(2):395-397.

5 王艳梅. 初中生成就目标和总体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6):411-412.

6 邹琼.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动机和对策探讨.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板), 2004, 17(7): 72-73.

7 Kraut R,Patterson M,Lundmark V.Internet paradox: A social technology that reduces social involvement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m Psychol,1998,53(9):1017-1031.

8 崔丽娟,刘琳.互联网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心理科学, 2003, 26(1):64-66.

9 崔丽娟,赵鑫,吴明证,等.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心理科学,2006,29(1):34-36.

10 严标宾,黄曼娜,丘碧群,等.青少年网络行为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1).68-70.

11 梁宁建,吴明证,杨轶冰,等.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幸福感关系研究.心理科学.2006,29 (2) :294-296.

12 Young KS.Internet addiction: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Cyberpsychol Behav,1998 ,1(3) :237-244.

13 韩向前,翁维玲.不同身份青年军人幸福感的比较.中国临床康复,2005,9(4):74-76.

14 冯国双,郭继志,周春莲,等.国内大学生网络成瘾研究进展. 中国医学论理学,2004,17(3):23-24.

篇(6)

【摘 要】“铁碳合金相图”表明了金属(铁碳合金)的组织和性能随成分、温度变化的规律。而且在铁碳合金相图可以帮助学生根据金属材料的成分推断其组织,根据组织定性分析其力学性能,另外在选材、铸造、锻造、焊接以及热处理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铁碳合金相图是学生全面认识碳钢、合金钢和铸铁的必要的工具,因此学生对铁碳合金相图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对本课程的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 同素异晶转变;铁碳合金的基本相;铁碳合金相图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理论抽象概念较多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它在基础理论课与专业技术课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该课程内容庞杂、理论性强、涉及知识面广,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它要求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之后,能够掌握金属材料的成分、组织、热处理与金属材料性能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够合理运用。全书的教学内容可分为两大方面,一是学习《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理论基础及基本原理,另一方面是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铁碳合金相图”表明了金属(铁碳合金)的组织和性能随成分、温度变化的规律。而且在铁碳合金相图可以帮助学生根据金属材料的成分推断其组织,根据组织定性分析其力学性能,另外在选材、铸造、锻造、焊接以及热处理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铁碳合金相图是学生全面认识碳钢、合金钢和铸铁的必要的工具,因此学生对铁碳合金相图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对本课程的学习。我认为铁碳合金相图是全书的重点内容。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所学知识思考、理解、内化并能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的从而使自己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差,学习能力还有待培养。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长于逻辑思维对于理论知识更是感到枯燥无味而铁碳合金相图是一个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学生学起来更是难以理解,《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这门学科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由于受学校教学设备的和实验室的限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从实验中亲自绘出相图!并且相图包含内容较多,乍一看来——较多的点和线,学生学习起来往往感到千头万绪,不知从何入手,抓不住重点,对其理解起来较难。所以铁碳合金相图也是全书的难点。如何使学生够彻底地掌握铁碳状态图并应用到生产实践中我从教学中总结出如下几方面:

授课时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阐述、前面所讲的为后面所学的知识的基础,后面所讲的知识又是前面知识的必然发展和结论。所以时刻注意知识的连贯性,循序渐进。在分析铁碳合金相图时要注意对纯铁的同素异晶转变、铁碳合金的基本相等基础知识的复习,由于内容较散、概念抽象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笔者进行归纳和总结 并通过公式将分散的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使内容直观易懂,减轻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负担。例如:在复习铁碳合金的基本相时设计了如下公式;

铁素体存在温度在912°C以下,而奥氏体A碳的溶解度较高 1148°C时最大达到2.11%在727°C时为0.77%渗碳体纯铁Fe3C的熔点在1227°C以下,含碳量碳量为6.69%珠光体P(F+Fe3C)的存在温度是727°C以下,含碳量:0.77%,P是A共析转变的产物。莱氏体Ld的存在温度:1148°C~727°C——Ld=A+Fe3C

纯铁的熔点是1538°C

共晶点:LC (A+Fe3C) 共析点:AS P(F+Fe3C)

铁碳合金相图分析及作图步骤

相图分析时以点和线为中心,依据液相的成分沿液相线变化,固相的成分沿固相线变化的结晶原理,围绕共析转变——共析线,共晶转变——共晶线,两个典型的转变过程(两条线)及线上两个典型的点——共析点、共晶点,推断其周围的点、线的含义及各区域对应的组织。

围绕二条平线(共晶反应线,共析反应线),六个关键点,画出简化铁碳合金相图。首先画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水平线(共析线、共析线)及竖直线(按奥氏体的溶碳能力、莱氏体的含碳量)然后在画点(特性点),接着连线(按相存在的温度范围和含碳量的范围进行连线),就可得到一个清晰完整的简化状态图。最后填写相组成物(先填写四个单相区,即铁素体区、奥氏体区、液相区与渗碳体区。再填写五个两相区。凡是两个单相区之间必夹有一个两相区,且该区中的两相分别为左右相邻两个单相区的相组成,填写时可按此规律由上至下,由左至右分别填写)。

例如:

1)画线:两条横向线有共晶线ECF1148°C温度线上所有点都会发生共晶转变。共析线PSK727°C温度线上所有点都会发生共析转变。对于三条纵向线分别是奥氏体A碳的溶解度:较高1148°C时最大为2.11%。

727°C时为0.77%那么首先:第一条线:以横坐标上含碳量2.11%为点画纵向线,交1148°C温度线于E(碳在奥氏体中最大溶解度点)第二条线:以横坐标上含碳量0.77%为点画纵向线,交727°C温度线于点S即共析点。莱氏体:是含碳量为4.3%的液态铁碳合金在1148°C时的共晶产物。第三条线:以横坐标上含碳量4.3%为点画纵向线,交1148°C温度线于点C即共晶点。

2)找点:912°C纯铁的同素异构转变点为G点。1127°C渗碳体的熔点为D点。1538°C为纯铁的熔点——A点。

3)连线:连接A、C、D点为液相线,连接A、E、C、F点为固相线,连接G、S(A3)为奥氏体与铁素体的相互转变线。

连接E、S(Acm)为碳在奥氏体中的溶解度线。

4)划分相图区域:分四个单向区:液相线ACD以上是液相区L,固相线AESG是奥氏体相区A,DFK:渗碳体相区Fe3CGPQ:铁素体相区F。

纵线4.3%:727°C~1148°C为Ld线左为A+Ld+Fe3CⅡ线右Ld+Fe3CⅠ。

727°C以下为L’d线左为P+L’d+Fe3CⅡ线右为L’d+Fe3CⅠ。

纵线0.77%:727°C以下为P线左为P+F线右为Fe3CⅡ+P。

727°C以上,S点以左为A,S点以右为Fe3CⅡ。

篇(7)

一般的课堂以让学生掌握知识为课堂教学的结束点,而我则认为,课堂是一个新的问题产生的起点,一节几十分钟的课堂是否需要得出一个科学完整的结论,究竟是“轻”什么“重”什么,成为许多化学老师纠结的话题。由于初三的很多化学概念是阐述前人的有定论的探究活动,所以很多老师在课堂上以得出一个定论作为本节课的结束,而课堂实际情况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很多时候是在矛盾或疑惑中,教学时间就结束了,这时的老师该怎么办?

而从化学探究的本质来说,虽然初三的学生对要探究的内容早有答案,但是他们并不清楚或者并不完全清楚这个探究活动是否有定论,即使有定论也不属于自己的结论。经历了探究的过程,会产生一些阶段性的结论,这种结论的得出是属于学生自己的肤浅的认识,是学生从此岸到彼岸的“过河”过程,这个过程建立的记忆是深刻的,得出的一些结论是牢固的,即使这个结论不完整,但是不妨碍学生的概念建立。这种阶段性的结论与课堂上让学生随便玩玩而不能进行思考总结是有区别的,前者会在接下来的一节课或者课外继续深入进行探究,以求获得对前面探究活动的深化和推进,从而获得更多的信息,得出更为科学的结论;后者只是经历了一个过程,忽视概念的建立,而从事实到概念的发展,恰恰就是化学实验课堂上发展学生思维系统的任务体现,只有人的思维得到发展推进了,过程性的技能才能得到训练和提升。

如化学概念是用简明、精辟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概念中的每一个字、词都有一定的内涵,它既揭示了概念的本质,又是与之易混淆概念的区别。教学时不要只要求学生记住概念就行了,而要指导学生认真剖析概念,弄清含义,抓住概念中的关键性的字、词,找出概念的本质,排除非本质的干扰,即要注重概念产生过程的分析。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再如对于“催化剂”这一概念,一要抓住“改变”两字(有加快和减慢之意);二要以反应前后为条件,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强调是化学性质)没有改变。

思考二:共性与个性之间的扬弃

课堂教学场所是追求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地方,在保持科学性的同时,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是趣味的课堂,是与学生认知特点匹配的个性课堂。要实现科学探究与学生的认知匹配,实验学生化、个性化的修正,是每节课必须要考虑的话题。

这需要我们对比教材实验,修改调整设置符合本班学生实际,顺应现场教学需要的教学实验。实验过程哪里需要特别提醒学生?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让学生关注?如何放大一些学生不易关注到的细节,如何创新设计实验,让实验现象更明显?如何让实验的材料更简单,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家里参与实验?这些在课堂上并不是一定能直观看到的问题,也许按照教材的程序完全可以进行常规教学,但是就是这些实验细节的突破,会使课堂品质升级。

在教学《分子运动》的实验时,用化学实验室提供的小烧杯、胶头滴管、试管、钥匙、品红、浓氨水、酚酞试液、长条滤纸、棉花等实验用品,学生能够获得成功,可是总是觉得缺少课堂应该要的深入。特别是让分子运动这个概念转化为扩散这个关节点上,学生总是说不清道不明。如何让“看不见的空气分子运动”变得“看得见的扩散现象”,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分子总是处在不停的运动状态中,从而加深对分子概念的理解?经过琢磨,在实验上的改进可以达成这一目的。于是我要求学生:找出用其他能溶于水的、有色的、由分子组成的物质代替品红,自行再进行一次实验,并认真观察;自行设计一个说明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实验。于是,学生有的用墨水,有的用有色的饮料,甚至用红酒进行实验。对符合实际的化学实验进行修正,学生会留下了更深的印象。没有最完美的课堂,只有不断改进的课堂,因此,化学课堂要从“严谨的教材实验”演化为“开放的调整实验”。

思考三:正向与反向之间的推拉

篇(8)

类比思维在学生的学习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关键词则是打开学生知识储备之门的钥匙。将二者有效结合,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知识的有效记忆。学生对已学知识掌握的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类比能否顺利实施开展。只有以相关知识为基础,才有进行类比探究的可能,也才能让关键词在学习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学生往往由于对知识点理解不到位,因此容易将各个相似的概念弄混淆。笔者将高中有机化学中经常遇到的一些关键词进行了整理,运用分类对比,以便学生更准确快速地掌握知识要点。

1.与Br■有关的反应。学生在学习中应该区分所用试剂为液溴还是溴水。高中阶段,只有苯与液溴在溴化铁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其他反应一般可以直接与溴水进行。含有碳碳双键与碳碳三键的物质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含有醛基的物质能被溴水氧化;而含酚羟基的物质,邻、对位上有氢原子,可以与浓溴水发生取代反应(请见表1)。通过类比,分析各个反应的异同,由关键词“Br■”,提取到下表信息,对反应类型进行准确定位,从而实现知识储备的有效运用。

2.与H■相关的加成反应。能与氢气发生加成的基团包括碳碳双键、碳碳三键、苯环、醛基及酮羰基,羧基与酯基常常作为干扰条件。将各个能与氢气加成的基团及所耗氢气的最大量进行类比,学生才能进行准确计算。

3.与氢氧化钠水溶液的反应。对于氢氧化钠水溶液这个常遇到的情景,学生需要从以下两个维度进行考虑:(1)显酸性的基团:羧基与酚羟基,这两类官能团与氢氧化钠溶液直接发生中和反应;(2)能在氢氧化钠水溶液条件下发生水解的基团:酯基、卤原子、肽键。它们都遵循先水解的原则,然后考虑水解得到的产物是否含有显酸性的羧基、酚羟基及卤化氢,这三类物质再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

4.关于卤代烃的反应。卤代烃的两个反应条件很相似。由“卤代烃”这一关键词,联想到它的水解反应与消去反应。通过类比,准确地把握水溶液与醇溶液的不同,从而将两类反应相区分。

5.关于与浓硫酸有关的反应。以浓硫酸作为关键词,识记各个温度的特征,从而将这部分易混淆的反应相区分,实现知识的有效提取。

6.与无机试剂相关的几个反应。高中对有机化合物的性质考查,常常会出现钠、碳酸钠、碳酸氢钠这三种试剂,主要集中在几个“相似”的官能团上。与钠的反应,学生需要注意把握断裂氧氢单键;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考查则重在酸性大小的比较,羧基>碳酸>苯酚>碳酸氢根。

7.关于苯环上的取代反应,高中教材对苯、甲苯及苯酚这三种物质苯环上的取代反应做出了重点要求。苯环上通常为一定温度下的一取代反应。而甲苯与苯酚的苯环上通常发生三取代。通过三者在反应条件与产物的类比,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反应的本质,从而实现有效记忆。

篇(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2-0064-02

铁碳合金相图是表示在缓慢冷却或缓慢加热(即平衡状态)条件下,不同成分的铁碳合金的状态或组织随温度变化的图形。实际生产中,当铁碳合金的含碳量大于6.69%,材料的脆性大,难加工,没有实用价值,所以,只研究相图中含碳量为0%~6.69%的铁碳合金,即Fe—Fe3C相图。为便于掌握和分析,将相图上实际意义不大的部分省略,即得到简化的Fe—Fe3C相图。此简图在本文中统称铁碳合金相图或相图。铁碳合金相图是人类经过长期实践并进行大量科学实验总结出来的。它是《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的重要内容。学好铁碳合金相图,不但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基础,而且培养了学生正确选择和合理使用合金材料、热处理加工工艺等的关键能力。

一、温故在前,相图随后

本节课涉及的几个铁碳合金的基本组织与性能,是《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在讲授新课前温习,就会使学生加深上节课所讲重要知识点的印象,为学好本节的铁碳合金相图打好基础。最好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因为预习才能发现问题,课堂上才会有针对性地去听。但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学习主动性不高,课前预习新课的不多,教师引导学生温习相关知识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二、读懂相图,掌握规律

从Fe—Fe3C相图看比较复杂,但本质是由一些基本区域组成的,可将Fe—Fe3C相图分成上下两个部分来掌握:

1.上半部分——共晶转变。在1148℃,含碳量为4.3%的液相发生共晶转变:Lc?圮(A+Fe3C),转变的产物称为莱氏体(Ld)。

2.下半部分——共析转变。在727℃,含碳量为0.77%的奥氏体发生共析转变:AS?圮(F+Fe3C),转变的产物称为珠光体(P)。

Fe—Fe3C相图的基本框架由七个特性点、六条特性线及相区内的组织构成。相图上的点是采用热分析法测定的合金的临界转变温度,相图上的线是某些具有相同的点的集合,而相区是由特性线分割的不同组织的分布区域。

铁碳合金相图描述的是铁碳合金中成分、温度与组织之间的关系,由相图的各特征点和各特征线推理出各相区的组织后,通过分析铁碳合金的室温组织发现,铁碳合金的显微组织随含碳量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含碳量的增加,其组织顺序为FP+FPP+Fe3CⅡP+ Ld′+Fe3CⅡLd′Ld′+Fe3CⅠ。其中,珠光体(P)和低温莱氏体(Ld′)由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因而可认为P ?圮F+ Fe3CⅠ,Ld′?圮P+ Fe3CⅠ,所以Ld′?圮F+ Fe3CⅠ+ Fe3CⅠ,即随着含碳量的增加,组织中的铁素体逐渐减少,渗碳体逐渐增加;它的力学性能也要随含碳量的变化而变化:含碳量越高,钢的强度、硬度越高,而塑形、韧性越低,在钢经过热处理后表现特别明显。这主要是因为含碳量越高,钢中的脆硬相Fe3C越多的缘故。当含碳量超过0.9%后,由于的二次渗碳体数量增加,形成网状分布,将钢中的珠光体组织割裂开来,使钢的强度有所降低。因此,对于碳素钢及低、中合金钢来说,其含碳量一般不超过1.3%。

三、强调重点,攻克难点

1.特性点、特性线是重点。只有使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相图上各特性点、特性线的含义,才能顺理成章的得到相图各个区域的组织。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如在课件中设计动画效果,当讲到讲特性点时,使所讲的点能闪动起来,讲到哪个点、该点就连续地闪烁。当讲到某条特性线时,用鼠标一点,该线就会闪动,同时弹出一个窗口解释该线的含义。这样的教学方法能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难点有二:一是正确填写各相区域的组织;二是能快速准确地画出Fe—Fe3C相图。相图内容既抽象、概念又多、涉及的知识面还广,同时缺乏具体的实验或教具演示。职校学生接受理论知识的能力不强,没有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认知的分析,要突破这两个难点,并不容易。

对于第一个难点,要想得到各个区域内的组织,必须充分理解各个特性点和特性线的含义,再配合共晶和共析的深入讲解。在进行共析与共晶的讲解时,应从不同成分的合金的结晶过程分析入手。在分析结晶的过程中,重点是结晶顺序、结晶过程和重结晶过程时各相中含碳量的变化与相图中温度的对应关系。在讲相区组织填写时,配合多媒体动画,讲到某个区域,便使该区域显示不同的颜色,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视觉效果,这样就成功地突破了第一个难点。

对于第二个难点,为了帮助学生快而准的掌握相图的绘制方法,应帮学生详细分析理解“相图口诀”,这样一幅完整清晰的相图简图就画出来了。“相图口诀”如下:

温度成分建坐标,铁碳二元要记牢。

两平三垂标特点,九星闪耀五弧交。

共晶共析液固线,十二面里组织标。

基本组织先标好,相间组织共逍遥。

分析成分断组织,铸段工艺离不了。

注:“相图口诀”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相图的结构特点、画法和用途。

铁碳二元——铁(Fe)和渗碳体(Fe3C)。

两平——ECF线、PSK线。

三垂——含碳量分别为0.77%、2.11%、4.3%的三条特性线。

九星——A、C、D、G、S、E、P、F、K九个特性点。

五湖——AC、CD、AE、GS、ES五条线。

教师在绘制图形的过程中和学生一起边吟、边绘、边讲解。这样就会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实现良好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从手脑并用变成了手、口、脑并用。通过这样的结合讲解、画图演示,学生对相图的正确理解得到有效加强。在教师引导演示画图的过程中也使学生加深了对相图的理解,这样就成功突破了第二个教学难点。

四、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提高教学效果

理论讲授和课件辅助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设疑、提问、归纳推理等教学手法。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教师的眼神和动作来组织教学,使学生的精神都集中到课堂上。通过“工业中应用最广泛的合金材料是什么?”等问题来导入新课;如采用引导演示法,攻克教学中的第二个难点;采用归纳推理的教学方法得出相图组织的变化规律;采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等。总之,我们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借助多种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总结不是一节课的浓缩,而是一节课内容的升华,通过总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课的精华所在:铁碳合金的成分、温度与组织之间关系的变化规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10)

1.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当我们确定一个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时,接下来可以采用分步思维解决问题:第一步,根据反应判断氧化剂、还原剂,根据介质的酸碱性确定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这就要求能记住常见的氧化剂及其产物,常见的还原剂及其产物,如果是陌生的反应还需结合题目所给信息而确定;第二步,根据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确定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系数;第三步,根据电荷守恒和元素守恒配平其它元素,其中根据反应介质配平H、O元素为常考点。一般酸性介质为H+生成H2O或H2O生成H+,碱性介质为OH-生成H2O或H2O生成OH-。

例1:工业上常用NaClO3和Na2SO3溶液混合并加H2SO4酸化后制备ClO2,书写其方程式。

分析:采用的分步思维是,首先确定氧化剂为NaClO3,还原产物为ClO2,还原剂为Na2SO3,氧化产物为Na2SO4,即为SO32-+ ClO3- =SO42-+ ClO2,再根据化合价升价总数相等配平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元素可得:SO32-+ 2ClO3-=SO42-+ 2ClO2,最后根据电荷守恒以及O元素守恒,结合酸性介质即可得SO32-+ 2ClO3- + 2H+=SO42-+ 2ClO2+H2O。

例2:(由2011年广东高考题改编)已知镀铝电解池中铝为阳极,熔融盐电镀液中铝元素和氯元素主要以AlCl4- 和Al2Cl7-形式存在,则阳极电极反应书是?

分析:采用分步思维,首先确定还原剂Al失去3e-生成+3价铝离子,根据信息氧化产物不能为Al3+,只能为Al2Cl7-或AlCl4-中的一种,所以电极反应为Al-3e-+ Al2Cl7-— AlCl4-或Al-3e-+ Al2Cl7-—AlCl4-。接下来配应中的Cl元素,然后要使等式两边Al元素能配平,则氧化产物只能为Al2Cl7-,即为Al-3e-+7AlCl4-=4 Al2Cl7-。

2. 复杂化学反应的书写

有些物质之间的反应比较复杂,此时可采用分步的思维方式先两两考虑,再综合排序,合并为总反应方程式,达到化难为易。例如CaO固体投入到Na2CO3溶液中,先写出CaO+H2O=Ca(OH)2,然后写出Na2CO3与Ca(OH)2的反应,最后将两个化学方程式相加即可得到总反应。还有C12与NaHCO3溶液的反应,其反应方程式可写成:Cl2+H2O=HCl+ HClO, HCl十NaHCO3=NaCl+CO2+ H2O,合并两个反应,得总反应方程式为Cl2+ NaHCO3= NaCl+CO2+ HClO。还有一些复杂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也可以采用分步思维,例如NaHCO3与少量Ca(OH)2反应,先抓住HCO3-与OH-的中和反应,由于Ca(OH)2少量,所以1mol Ca(OH)2需要2mol的HCO3-中和生成2mol H2O,所以HCO3-的系数为2,再考虑CO32-与Ca2+的沉淀反应,2molHCO3-被中和生成2mol的CO32-,其中1mol的Ca2+与1mol CO32-沉淀反应,多出1mol的CO32-,所以最终的离子方程式为Ca2++2OH-+2HCO3-=2H2O CaCO3+CO32-。

二、化学平衡移动时含量的变化

当外界条件改变,建立新平衡后,如何准确判断一些含量的变化,是高中化学的教学重难点,也是高考重要考点。平衡移动后含量的变化不仅要考虑平衡的移动方向,有时还要考虑外界因素的直接对含量的影响,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分步思维方法,先分析外界因素对含量结果的直接影响,再考虑平衡移动对含量的影响,并且知道平衡的移动只是减弱而不能抵消外界的改变,即外界因素的影响要大于平衡的移动。

例3: 将颜色相近的NO2和Br2(g)分别装入注射器中,将活塞同时向外拉,使气体体积扩一倍,探究其颜色的变化及其比较。

分析:此过程采用分步分析,先考虑外界因素影响,体积扩大一倍,NO2和Br2(g)的浓度减小一半。然后再考虑平衡移动,对于NO2中存在2NO2?葑N2O4,扩大体积,减小压强,平衡向左移动,c(NO2)增大,但外界因素的影响要大于平衡的移动,所以c(NO2)最终减小,颜色变浅。而对于Br2(g)来说不存在平衡移动,c(Br2)的减小只由外界因素引起的,故Br2(g)的颜色变浅。最后综合起来,NO2和Br2(g)颜色均变浅,但NO2比Br2(g) 的颜色深。

三、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

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理解起来比较抽象,牵涉的知识比较多,已经成为同学们学习的一个难点,如何快速准确判断离子浓度大小特别是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在教学中显得重要。在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中我们也可以采用分步思维理清思路,化难为易。

例4:20mL 0.10mol·L-1CH3COOH溶液与10mL 0.1mol·L-1NaOH溶液混合后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

分析:我们采用分步思维,先分析混合后溶液中存在的物质及其相对大小,可见CH3COOH溶液与NaOH溶液混合后,成分为0.04 mol·L-1CH3COOH和0.04 mol·L-1CH3COONa。再去考虑电离和水解及其强弱,我们知道等浓度的CH3COOH与 CH3COONa的溶液显酸性,可知CH3COOH的电离程度大于CH3COONa的水解程度,可以忽略水解,只考虑电离,所以c(CH3COO-)>

c(Na+)> c(CH3COOH) >c(H+)>c(OH-)。

四、有机物中同分异构体的书写与判断

同分异构体的知识贯穿于中学有机化学的教学,分析、判断和书写有机物同分异构体也就成为有机化学的一大特点。 作为高考命题的热点之一,这类试题是考查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结构式书写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在具体的题型训练中注重思维方法的培养,而分步思维正是高效书写同分异构体的方法,即先判断有机物的类别,然后按碳链异构、官能团位置异构书写。

例5:写出与HOCH2CH2CH2CO-

OH具有相同官能团的同分异构体。

分析:先判断类别,即必须含有一个—COOH和一个—OH,然后写出4个碳原子的碳链异构有2种:C—C—C—C、C—C—C,再考虑官

能团的位置异构,先确定—COOH的位置只能在碳链端点,即为C—

C

上一篇: 积极心理学的意义 下一篇: 汽车工业的发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