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1 16:48:3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茶道手法与茶道礼仪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关键词:
安土桃山文化 茶庭 空间设计 禅宗思想
中国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4-0094-02
茶庭作为进入茶室之前的隔离尘俗、放弃烦忧的空间,具有时空转变和心理上的过渡作用。茶庭文化于一小块天地中通过一方竹林、几块素石、朴拙的木材、水景等自然要素,浓缩了景观元素精髓,追求朴素的野趣,创造出写意的山水景观。
1 日本安土桃山文化时期茶庭空间的概念界定
1.1 安土桃山文化时期
应仁之乱后,日本战火丛生、民不聊生,织田信长决定一统日本,再了室町幕府最后一个将军足利义昭后与丰臣秀吉一起称霸日本,分别定居安土城和伏见城(因遍植桃树,又名“祧山城”)。由此,历史上把1573年-1603年这一时期称为安土桃山时代。富商和大名阶层经过发展逐渐繁盛,佛教虽仍对造园活动和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其影响力逐渐减弱,西洋文化开始传播,茶道日渐盛行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化特征。虽然,这一时代持续时间比较短,但是茶庭文化在这一时期得到充分的形成和发展。
1.2 茶庭空间的内涵
茶庭又名露地,随着茶道技艺的日臻完善,茶会与斗茶之风盛行,茶人们开始探索与茶室相合的庭院景观的营造技法,逐渐形成了茶庭。其主要布置手法为茶室前方四周以篱墙围合,中间有步石和石板铺就的小路通往茶室,路旁沙石树木层层掩映,相较于枯山水庭院的抽象挥洒,更具有自然的真情实境,看似朴拙无华,于细微之处却匠心独运。安土桃山时期的茶庭露地则称为中世茶庭,江户时代的茶庭露地被称为近世茶庭,近世茶庭是由中世茶庭发展而来。
2 茶庭的历史源流及类型
2.1 茶庭的历史脉络
日本的庭园发展至桃山文化时期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飞乌、奈良、平安时代早期的池泉式庭园营造多受中国造园思想的影响,道教的宗教观和哲学理念对园林营造也产生深远影响,以池作海,以岛作为蓬莱、方丈、瀛洲的缩景,“一池三山”式的园林有追求永生之意,是对中国造园思想的舶来期。奈良、平安时期在池泉式庭园的基础上,“净土宗”的影响下,园林渲染西方极乐世界的安逸与舒适,出现了净土式园林。
镰仓时代则是园林艺术转变的第二阶段,虽然庭园的设计还是以岛为主,但是庭园的游览模式发生了转变,由池泉式舟游庭院逐渐回游式,大型庭园中,在池的中心增加了湖心岛数目的同时点缀以亭榭瀑布等景观,游览路线也是回环式的。在此期间中国的佛教禅宗传入对日本的思想、造园艺术以及审美情趣都产生了深刻影响,较之之前造园审美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佛教中的得道高僧为了寻求道法的体悟,隐居于深山岩窟之中,加之从奈良、平安时期,日本即接受了中国茶文化,并在贵族、僧侣等上层社会开始传播。这一时期的园林逐渐与日本的民族文化融合,这都为后期茶庭的产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第三个阶段室町时代,源自中国的禅宗思想在日本达到顶峰,贵族统治者的审美情趣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像镰仓时代园林与山水画高度契合,已臻平易、谦逊和朴拙的至美之境。园林的表现形式在此阶段形成两种趋势,一种仍延续了之前平安时代的“湖岛形式”,同时园林已经独立于建筑而存在并可以多角度欣赏。另一种形式即为平庭又称枯山水,源自中国禅修形式以追求苦行和自律,来得到感悟。受此影响造园艺术摈弃了池泉式庭园的表现形式,通过抽象的表现手段以白砂、砾石来表现云雾或者海水、湖水,用亚石来象征山川,配以苔藓、绿植等静止不变的元素,营造出的园林景观对人的心境产生神奇的力量,蕴含了深沉的哲理极具禅意。
在安土桃山文化时期,虽然只有短暂的三十年,但是在平庭和池泉式庭院继续延续发展下,创造出新的庭院表现形式即茶庭。平安、镰仓时代即中国的唐朝时,水墨画开始传人日本。奈良、平安时期,茶文化即传入日本,并在贵族、僧侣等上层社会发展开来,日本开始了栽种茶树、制茶、煎茶的活动。镰仓时期仿效宋朝,“斗茶”流行,伴随而来的茶道礼仪的逐渐发展,室町时代把禅宗思想引入茶道,茶道技艺与禅宗思想逐渐及日本文化结合进而本土化。安土桃山时代,武士阶级力量壮大,茶道成为其修生养性的必修课。茶道文化以寺院为中心获得了至上而下的推行,以此,为满足茶道礼仪与审美,并使茶、禅、画结合的造园技艺得到成熟发展。
2.2 茶庭的类型
茶庭面积相对较小,有时会附设在平庭或筑山庭之中,是为满足茶道礼仪,同时为提高品茶意境而创作的园林形式。可分为禅院茶庭、书院茶庭、草庵式茶庭。根据茶庭的规制大小又分为一重露地,二重露地,三重露地等多种形式。禅院茶庭多分布于寺院之中,庭院结合枯山水景观,极具视觉张力,同时枯寂的氛围更能引入深思。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遗存为以茶道闻名遐迩的禅宗文化中心――大德寺孤蓬庵。书院式茶庭较为豪华,在大型园林空间中较为常见,路线安排上多采用“回游道路”的形式,布置“露路”联通不同庭院空间。
3 桃山文化时期茶庭空间的设计手法
一、茶道精神的内涵在人文素养中的体现
中国茶道的“四谛”:即“和、静、怡、真”。人文素养是指人们内在的人文精神修养、精神素质和基本修养,以及从内在的素质精神外化出来的行为。可以说人文素养体现一个人的内在思维与外在行为。茶道精神的品质渗透到个人的素养形成中,将会提高个人的情怀,增强个人认知,陶冶个人情操。1、茶道精神之“和”“和”是中国的哲学思想核心,是茶道的灵魂;在人与社会及人与人的关系上,儒、佛、道三家都是提倡“和为贵”,为人不露锋芒,处世无争,从当下大学生行为特点来看,很多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换位思考和尊重他人意识淡泊,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思想有待增强。2、茶道精神之“静”“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修身养性,追求自我,就需要专心一意,成思冥想,在我国社会风气十分浮躁的当下,不少的学生三心二意,既想考各种证,学好专业知识,又想兼职挣钱;既想获得各种奖励,又想不劳而获,成天无所事事,因此,培养学生专心志志的精神素养是很有必要的。3、茶道精神之“怡”“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在这里可以被理解为情趣、兴趣,主要体现为个体应注重培养自己健康的兴趣爱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生活的方方面面。,近年来,从各主流媒体的反馈来看,由于情感的不可控性,大学生存在许多异常行为。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缺乏健康的兴趣爱好则是不容忽略的因素之一,所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兴趣爱好,丰富业余生活也是很重要的。4、茶道精神之“真”“真”是中国茶道的终级追求,在本文中主要指向真实。部分大学生为了获得奖助学金谎报家庭情况,为了拿到毕业证、学位证,不惜花重金请人代考英语四级、毕业论文,弄虚作假,这样的习气不仅损害自己,也会影响他人,助长某些行业,扰乱社会秩序,三观有问题的学生走入社会以后,那是一个很可怕的事情,所以培养待人真心、说话真诚、心境真实的大学生很重要。
二、茶道精神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
中国茶道清神是茶的自然属性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所形成的独特精华。茶道精神涵盖了人们对道德修养的向往,可以培养人的情操,帮助人们养成良好的习惯,进而提高人的人文素质。这些精神的传承对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是尤为重要的。1、帮助大学生提高礼仪素养在世风及自由之风盛行的当下,人们很多时候都很随意,很多的大学生更是自我,与老师见面不打招呼;老师走访寝室不让座,无动于衷;与同学交往中,我行我素,经常自我为中心等等,这样的状况对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然而中国茶道中有着丰富的礼仪讲究,这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的。如敬茶礼,是中国古老的礼仪传统。在敬茶礼中,首先必须净手,这是对客人最起码的尊重;其次要净杯,确保茶具的整洁、干净;最后以“凤凰三点头”的手法表达了对客人的欢迎,中国家庭对到家做客的人都是以茶相迎,表示友好、欢迎,这样的精神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及个人素养的提升有着巨大的启示作用。2、帮助大学生修心养性我国的茶道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人们可以通过了解茶文化,提高对生活的感知,从而升华他们的心性。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茶道精神的传承,对学生的认知都会有着不同程度的改变,尤其对那些存在诚信缺失、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一些消极现象的学生来说,更是要加强引导、教育,转变思想,净化心灵。茶道的核心就是品德上的升华,茶道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引入,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这与当前提倡的素质教育也是不谋而合,既能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也能让学生修心养性。3、帮助大学生提高综合素养茶道中的茶艺,有着严格的讲究。茶艺演示就是一个高雅艺术形态的展示,人们会随着无形的肢体语言的表达而提升思想境界,修习茶艺是有利于人的综合素养提升。无论是演示者,还是观赏者,茶艺表现的韵律都会植入人心,学校经常开展茶艺表演活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扩大更多更好的与他人相处的机会,学生自身的综合素养提高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实现。
三、茶道精神在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中的提升渠道
公路真人秀
“对我来说,这是个命题作文,要思考的是通过何种方式,把万里茶道的伟大和蕴含的文化精神传递给观众。当时恰逢电影《后会无期》热映,于是我们借鉴了公路片的形式,电影中的人物设置也给了我们灵感。”东南卫视总监助理、节目总制片人曹俭说。
茶叶和瓷器,是现今世界范围内,唯一能作为奢侈品和文化符号代表中国的两大元素。早在200多年前,福建著名的红茶“正山小种”,就由古时的茶商马队,行走“万里茶道”,历经13000多公里,经蒙古运输到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再由那里输出到英国及全世界。
在2013年访问俄罗斯时,认为“万里茶道”是“17世纪联通中俄两国的世纪动脉”,与中国在亚洲合作政策别强调推进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一脉相承。有了这一得天独厚的内容资源,通过何种手法表现成为东南卫视思考的重点。
曹俭介绍说,最开始《茶道真兄弟》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报备申请其实不是综艺节目,而是文化节目。“这个题材如此丰富,做纪录片也可以,但最终我们为什么选择用真人秀体现?一是真人秀如今比较热,观众喜欢;二是通过明星的视野,可以更好地把文化传递出去。只是坐而论道,收看的人就会少。”
《茶道真兄弟》是原创的节目模式,“我们希望通过这档节目探索出一条新路,将人文内涵和综艺娱乐有机嫁接。综艺节目一定要有内核,在观众看过笑过之后,还能留下些东西。这档节目中所有的任务都跟茶有关、跟路有关。任务简单鲜明,围绕茶道文化,但娱乐的笑点也很多。”曹俭介绍。
《茶道真兄弟》共分13期播出,每周一集。除了真人秀部分外,还将无缝衔接一期拍摄花絮,并制作出一部上下集的纪录片。纪录片以节目为背景,采访了沿途中、蒙、俄的多位市长和专家,将全方位、立体式展现“万里茶道”的相关历史及文化。
随着综艺节目竞争加剧,一线卫视之间的比拼更加激烈。那么二三线卫视拼什么?曹俭给出的答案是:以内容取胜,需要自主创业。“2000万元的投资,对于现在过亿的综艺节目来说不算什么,我们的摄影机数量、片比等数字都不是最多的。但是我们的节目,历经行程最长、纬度跨越最大、历史跨度最长。我亲身走完了全程,这条路比预期的更加波澜壮阔,真是江山无限!”
节目从青山绿水到黄沙漫漫再到白雪皑皑,自然风光的变幻中,融进了文化的变迁,为观众呈现出富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和文化体验。
茶道精神
“茶为脉络,心是舞台”。一句话,道出了《茶道真兄弟》的精髓。
节目行程13000公里,上百人的拍摄团队,从福建出发,途经我国湖南、江西、湖北、河南、山西、河北省及,进入蒙古乌兰巴托,最终抵达俄罗斯的恰克图。
当年的“万里茶道”,承载了“货通天下、利通天下、德通天下”的功效;今天,节目承载了展现我国武夷山正山小叶红茶、湖北赤壁青砖茶等六大生产、制茶的工艺,更体现了沿途地区的历史、人文风俗风貌。
节目第二期中,三位明星在有百年历史的传统制茶地――武夷山红茶发源地----桐木关青楼,用了4个小时亲身体验“毛茶”的制作过程。因为茶叶要呈现松木的香味,所以需要烟熏。青楼的设计非常合理,下面为烟火熏烤而设计,上面则用来晾晒茶叶。繁琐的手工工艺,几乎让这三位明星“累瘫了”。以前从不喝茶的付辛博表示,今后会用心品味每一杯茶,没想到茶叶来得如此辛苦不易。
通过自驾行驶,三位明星一路下来几乎成了半个茶专家。不仅了解了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发展脉络,还帮助俄罗斯的孩子们了解中国茶文化。三人收集到的国内六大类茶礼,更被俄罗斯恰克图博物馆永久收藏。在1月3日的节目开播仪式上,中华文化促进会和东南卫视一起授予了三位艺人“茶文化宣传大使”的荣誉。
《茶道真兄弟》获得了中华文化促进会、万里茶道(中国)协作体的认可,它们与东南卫视联合出品了这档节目。中、蒙、俄三国还签署了十余项协议,共同发起了将“万里茶道”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倡议。
娱乐承载
节目由东南卫视团队和上海幻维联手制作。东南卫视负责前期导演工作,拍摄和后期剪辑则由经验丰富的幻维团队操刀。节目整合多方面优势资源,呈现出与当前荧屏大多数综艺节目不一样的品貌。因为要承载更多的人文内核,此节目的投资金额只有1/3用于明星邀请,其余大部分都投在了拍摄和后期制作上。
虽然明星费用不高,最终呈现出的效果却很好。节目邀请到了歌手兼主持人林依轮、新锐演员兼歌手付辛博、台湾人气偶像李威这三位性格迥异、试图自我突破的男明星,重走“万里茶道”,探寻旧时荣耀与今日繁华。
曹俭介绍,“这档节目为什么选3位男明星,因为只有通过一路的艰苦历练,才能体现出男人的真性情。这三位明星有比较明显的代际关系,能吸引到各年龄层的观众。在蒙古原始牧区,两天内没水没电,气温零下20多度,条件非常艰苦。牧民接待贵客的最高礼仪是跟主人睡一个帐篷,本来导演组还担心他们不肯睡,没想到这几位艺人都非常配合。”
关键词:
茶室;茶文化;多元表达
现代茶室是人们休闲生活中主要的文化消费和社交场所,具有品茶、学茶艺、交流、娱乐等多种功能。由于建筑体量通常不大,加之其功能、动线相对简单,因而在建筑设计上具有极大的灵活性。茶室建筑因其以茶饮这一传承几千年的传统活动为主题,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因此其设计需要在满足现代人多层次公共生活需求和多种感官体验的同时,通过多元化的设计手法表达传统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1中国茶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茶文化起源于中国。中国是茶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开始饮茶的国家。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不仅具有生津止渴、提神醒脑的物质功能,更具有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文化价值。王玲在《中国茶文化》中指出:“茶不仅是以其历史悠久,文人爱好,诗人吟咏而与文化‘结亲’,而且它本身就存在从形式到内容,从物质到精神,从人与物的直接关系到茶为人际关系的媒介,这样一整套道道地地的‘文化’。”这一独具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吸收了儒、释、道德哲学精华,与文学、艺术、民俗、养生等相融合,深入社会各个层面,演化出茶道、茶德、茶书、茶具、茶会、茶境等多种形式,其精神内核在重德、尚和、崇俭、贵真,崇尚自然、返朴归真的美学理念,追求天人合一的意境。中国茶文化在中国茶向世界的传播过程中与中华文化一道远播海外,并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相结合,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饮茶文化。日本在奈良、平安时代引入了中国传统茶文化,之后结合禅宗和本国文化传统,完成了对中国茶文化的改造,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的茶文化和独特的茶道文化,成为东方茶文化最具特色的一个分支。日本茶道的核心思想是“和、敬、清、寂”,崇尚庄周玄学,重精神,轻实用,是高高在上的礼仪,是日本的精英文化。
2传统茶室建筑对茶文化的诠释
中国的茶文化是雅俗共赏之道,它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不拘一格,茶室建筑也因之呈现出多种形式。供大众休闲娱乐的茶楼、茶馆通常立于街边闹市,内部通常设有厅堂和雅座,规模较大的还会设置戏台,空间开敞通透,建筑与室内陈设以中式为主,注重营造轻快热闹、闲适自在的气氛。而文人雅士、僧侣道士的茶饮活动则更追求清雅之风,重视茶境的品味。自唐宋以来文人饮茶除了在宅中设置专门的茶寮以外,松间、竹下、泉边、禅寺、园林、山野皆为品茗论道之佳处,晚明时期则盛行在宅园中专设茶寮或结合书斋、厅堂等建筑设置茶饮空间,选址多位于幽静明爽之处,建筑体量轻盈,空间简洁素雅,门窗巧借园景,使建筑内部与园林空间相互渗透。“若明窗净几,花喷柳舒,饮于春也。凉亭水阁,松风萝月,饮于夏也。金风玉露,蕉畔桐阴,饮于秋也。暖阁红垆,梅开雪积,饮于冬也”,四季变幻的园景与山林之趣融入茶饮之中,而清雅茶香、精美茶器、悠长琴音、鸿儒谈笑又使茶室与园林空间充满诗情画意,茶文化与园林建筑在这里得到最完美的统一。相对于中国茶文化的怡然自得,日本茶文化则受禅宗虚无空寂的观念影响而趋向追求清冷枯淡的境界。举行茶道的茶室建筑及其附属庭院茶庭在日本茶道的日臻完善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型制,成为日本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日本茶室与茶庭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安土桃山时代的茶道宗师千利休创造的没有任何装饰的、具有一定佛教意义的草庵式茶室。茶室以柱子承重,柱间填充泥土墙,设置“下地窗”,室内空间从榻榻米延伸到檐下空间,再由檐下空间进入庭院,再到篱笆墙外的远山,层次丰富,意境悠远。建筑材料以木、土、竹、纸为主,在风吹日晒之后洗尽铅华,朴素简淡,融入自然,尽显日本茶文化中对枯寂、清冷、残存之美的追求。茶庭是进入茶室之前的园林空间,也称露地,其构成元素和布局形式都遵守一定的规则。飞石、矮松、蹲踞和石灯笼是茶庭中必备的景观元素。拙朴的飞石是进入茶室的小径上铺筑的踏步石,象征崎岖的山间石径,遍植的矮松隐喻茂盛的森林,蹲踞式的洗手钵象征清冽的山泉,古朴厚重的石灯笼营造和、寂、清、幽的茶道氛围,具有很强的禅宗意境。
3现代茶室建筑设计对茶文化的多元表达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在中国还是日本,传统茶室建筑在对茶文化的诠释中十分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运用地域性建筑材料和多种造景手法,将建筑融入自然环境当中。建筑造型简洁,内部空间处理质朴,让人在品茗中与自然对话,体验“茶禅一味”与“天人合一”的境界。而现代茶室建筑设计中设计师们在继承传统茶室设计理念的基础上,还通过富有时代特点的创新设计,综合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光影声音等元素,表达现代人对茶文化的理解和感悟,满足人们多元化审美和精神需求。
3.1传统材料再设计凸显茶文化特色
传统茶室建筑中常用的材料如木、石、竹、纸等具有强烈地域特色,在现代茶室设计中,通过对这些材料再设计,既保留其质感和韵味,又改良了材料的性能,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隈研吾在长城脚下公社“竹屋”项目中,在竹子中灌入混凝土,使之具有了承重功能。用这种新竹材搭建的“茶室”成为“竹屋”的亮点。围合茶室的竹条纵横交错,缝隙宽窄变化有致,与透明玻璃顶棚结合,使空间界面似隔非隔,长城风光若隐若现,颇具禅意。整座建筑仿佛竹林从大地中生长出来一般,“消失”在自然环境之中,东方茶文化和艺术气质尽显其中。上海徐汇区的青田砚是一座由旧仓库改造而成的文人空间,集茶室、餐厅、酒吧和书院为一体。台湾建筑师林琮然以白墙黛瓦、青石白砺、原木修复建筑本体,借砚台为题,在空间内植入一墨池,池边依照富春山居图内山的走势,起伏转折,流线型的现代艺术陈设与传统老屋空间相得益彰,营造出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山水意境。
3.2现代材料演绎茶文化精神
在现代生活中演绎茶文化的风雅不必一味地复古,通过巧妙运用玻璃、金属、清水混凝土等现代材料,同样可以在现代物质形式与传统文化之间寻求完美的平衡。美国建筑师DavidJameson在贝塞斯达的一座郊区住宅后花园中建造了一座茶室,灵感来自日本灯塔,用两榀青铜龙门构架吊起一个玻璃小屋,用作茶室和静思室。悬空的造型简洁素净,室外竹林荫翳,室内光影斑驳,环境清幽,极富日本茶道文化“空”与“寂”的意味。2015年在日本天台宗寺院的青莲院里展出的“KOU-AN玻璃茶室”是吉冈德仁设计的作品。茶室被置于220米高的寺庙前木制平台上,建筑师运用厚薄不一、角度不同的玻璃构建了一个四坡顶空间,地面和台阶都由厚实的玻璃块构成,表面的波纹让人联想到水面涟漪。玻璃反射周边景物,使建筑“消隐”在自然中。坐于茶室内,视线远眺皆是天空、云霭、远山,目下所至是古朴的茶器和玻璃折射出的彩虹,日本茶道中对自然本质和内在感知的欣赏被现代材料语言演绎得淋漓尽致。
3.3数字化设计与建造技术创新茶文化体验空间
现代茶室建筑因其尺度较小、功能简单、造型自由等特点,为建筑师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新锐建筑师利用最新数字化设计理念和技术表达现代茶文化的内涵,令人耳目一新。位于上海创盟国际J-office办公区后院的五维茶室是对基地上原有的一栋屋顶已经塌掉的仓库房的再建。建筑师在建筑中设置了一个趣味性的连接空间以串联内部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这个通过扭转放样得到的非线性六面体使空间的边界变得模糊,形态呈现多维度的变化,创造了新奇独特的空间感受。2010年8月东京大学建筑系和哥伦比亚大学GSAPP搭建实验室的学生们完成了一次户外搭建活动,三个小组分别从破碎的茶碗、传统茶道的序列和茶道正在进行的时刻为设计切入点,采用数字化设计软件grasshopper建模,用数控切割机将9mm和12mm的胶合板切成不同构件并组合搭建出新型茶室,成为日本传统文化与国际流行的数字技术有机相结合的体验性空间。
3.4光影流转渲染茶文化意境
光是一种建筑语言,英国著名建筑师罗杰斯曾说:“建筑是捕捉光的容器,就如同乐器如何捕捉音乐一样,光需要可使其展示的建筑。”大木山茶室就是一座用光线来表现茶文化的现代建筑。浙江松阳水库边的大木山茶室由一个公共茶空间和两个独立庭院茶室组成。建筑采用双坡屋顶、深色清水混凝土材料,与周边民居和谐相处。通高的玻璃窗和顶部通长的天窗为每个空间提供自然的漫射光线,一天中光线投入角度和明暗的变幻,为室内渲染出张弛有度的节奏。午后阳光形成的树影、水波投射在墙面天花,营造出动静相宜的氛围。徐甜甜在建筑最南端还设置了一个冥想空间,面向西侧湖面开设的圆形开口,将湖景引入视野,洞口形成的两个光圈随夕阳西下逐渐交汇变暗。光与影在这座茶室中将时光流转浓缩成一副动态的画卷,伴随袅袅茶烟,令人沉静自省。
4结语
茶文化的发展演变是一个传承与创新的过程,茶室建筑的设计也应与时俱进,建筑师在继承传统茶室设计思想和手法的同时,还应积极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来多元化诠释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1]王玲援中国茶文化[酝].北京:中国书店,1998
与香茶结缘
1997年吴建丽第一次来到北京,朋友没有按时接站,下车的乘客都走光了,还是不见朋友的身影。吴建丽一个人正在犯愁时,一个小伙子出现在她的面前,一问,原来这个小伙子是朋友的同学,于是吴建丽随着这个不认识的小伙子,从地下走进了北京城。也许你会问,又不是地下工作者,为什么是从“地下”进入北京呢?我也有这个疑问,吴建丽讲述了当时的情景。
来接站的小伙子是她朋友的同学,在北京站前的邮政局工作,他们运送邮件走邮政专用地下通道。这天,他得知同学要到北京站接一位江苏的朋友吴建丽,于是他运送完邮件,顺便看了一眼南京到站的列车时刻表,才发现火车早已进站,可是同学还没有来,于是他着急了,连忙向站台跑去。到了站台,他发现一位身材高窕的女子一个人正在站台上四面张望,他上前一问,原来,她正是同学的朋友吴建丽,于是他请吴建丽上了邮政车,走地下通道进了北京城。第一次来北京一切都觉得新鲜,吴建丽买了一张公交月票,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走遍北京的大街小巷,并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留在北京发展。于是她在离西单不远的地方租了一间不足3平米的地下室,开始了北京之旅。
在北京的日子里,她和几个朋友时常聚在一起聊天。偶然的一次,他们聊到了茶,聊到了茶馆。那时北京的街头很少有茶馆,最有名的,并且有一定规模的就是前门的大碗茶和五福茶艺馆。就是这一次朋友小聚,让吴建丽与茶结下了情缘。
说起茶,其实吴建丽并不陌生。
吴建丽从小生长在江苏南通市,茶是南方人家里必备的饮品,喝茶也是每天都要做的事,而且很讲究地用天水(雨水)冲泡,但是她却从来没有研究过茶,更没有想到将来自己会在茶方面有所造诣。
吴建丽是学纺织出身的,所以参加工作也就与纺织打起了交道,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纺织行业一派生机。此时的吴建丽却不愿意墨守陈规守着铁饭碗,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1993年她下海了,干起了自己的事业。1997年的北京之行,让吴建丽重新认识了茶,她决心独自闯入北京,涉足茶业,探究中国茶文化。
尽揽中国茶
茶是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嗜好者遍及全球。在英国,茶被视为美容、养颜的饮料,形成了喝早茶、午后茶的时尚习俗,称茶为:“健康之液,灵魂之饮。”在法国人眼里,茶是“最温柔、最浪漫、最富有诗意的饮品。”在日本,茶不仅被视为是“万病之药”,而且在长期的饮茶实践中,还使饮茶脱离了日常物质生活需要的范围,发展升华为一种优雅的文化艺能――茶道。
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文人七件宝 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通六艺,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茶被人们视为生活的享受、健康的良药、提神的饮料、友谊的纽带、文明的象征。
1998年,吴建丽进入了北京的茶行业,最初的想法就是开一家茶馆,为朋友们提供一个可以聊天、聚会的场所。然而当吴建丽跑完了市场调研之后发现,自己根本开不起茶馆。一间30多平米的铺面房,一年的租金要30多万元,北京的房租太贵了!虽然茶馆在北京有很大的潜在市场,但因为无力承担房租,吴建丽不得不放弃了开茶馆的念头。
开不了茶馆就卖茶叶吧。为了更好地掌握茶的知识,识别不同产地的各种茶,吴建丽跑遍了京城大大小小的茶叶店,以顾客的身份向茶叶店的售货员了解茶叶,并将中国十大名茶尽揽心中。但是它们生长的地方是什么样?茶树又有什么特征?采下来的鲜茶怎么又会变成我们喝的这个样子呢?于是全国名茶产地几乎都有吴建丽的足迹。
茶分红茶、绿茶、青茶、黄茶、白茶、黑茶六类。中国十大名茶是中国茶叶中的精品,无论是“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的武夷岩茶,还是产于闽南安溪县的铁观音;无论是安徽“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的太平猴魁,还是河南信阳的毛尖,从东到西,从南到北,茶的原产地,吴建丽跑了个遍。她不但了解了茶叶的生长环境,还亲自上阵炒起了茶。
碧螺春茶生长在江苏,吴建丽回到老家碧螺春的产地,向当地的炒茶师学习炒茶。谁知炒完了之后,炒茶师却告诉吴建丽:“拿回去自己喝吧!”也许你会认为这是自己的成果,就该拿回去。其实不然,吴建丽惭愧地说:“我把茶炒糊了!”
碧螺春系我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茶之一,始于唐,盛于宋,历史上都是宫廷贡品,在海内外市场久负盛名。它的炒制十分讲究,特别是在揉捻过程中,锅温需要70~75℃,采用抖、炒、揉三种手法交替进行,边抖,边炒,边揉,随着茶叶水分的减少,条索逐渐形成。炒茶时最重要的就是要控制住火候,可是吴建丽初次炒茶时控制不好的恰恰是火,师傅让她加大火候时,她烧的火大不起来,等师傅让她把火候降下来用小火时,却又降不下来。最后炒出来的茶完全失去了碧螺春的本色,师傅只好让吴建丽自己拿回去喝。
以茶传美名
1999年10月,茶业界的各路精英,汇集在杭州美丽的西子湖畔,在这里召开了一次规模宏大的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吴建丽在这次研讨会上结识了许多茶业界的专家、学者,特别是“当代茶圣”吴觉农之子吴甲选前辈对茶文化的讲解,让吴建丽为中国茶文化的历史由衷地感到自豪。也就是这次研讨会之后她暗下决心,要成为一个中国茶文化的传播者和继承者,让中国茶文化发扬光大。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它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也就是说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把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于饮茶的活动之中。
一次茶友聚会上,来自美国的一位朋友告诉吴建丽,他在读大学时,学校里开设的是日本茶道,人们对于中国的茶道却浑然不知。这件事对吴建丽的震动很大。中国的茶品世界第一,中国的茶道自古有之,中国人饮茶的历史最为悠远。为什么说起茶道,人们首先想到的却是日本茶道?吴建丽有
了自己的想法,她要尽自己所有弘扬中国茶文化,倾其所能传播中国茶道。
2002年初,吴建丽在家里开设了茶室,终于实现了初次来北京时许下的愿望,靠自己的能力和实力,为朋友营造出了聊天聚会的环境。起初光临这个茶室的都是自己的亲朋好友,慢慢地,随着人们的口碑相传,光顾茶室的人越来越多,更多的朋友是慕名而来,还有许多外国友人来向她学习茶道。随着对茶的认识不断加深,吴建丽当初的家庭茶会,如今已发展成了主题茶友会。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日的下午两点,是茶室的固定茶友会,不管是相识的还是不相识的,只要您光顾,都会在这里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每一期主题茶友会,吴建丽都会根据中国茶文化的内涵,设定不同的主题。不同身份的爱茶人,包括诗人、画家、书法家以及学生、商人,甚至于外国友人也常常光临。他们在这里除了品茶、谈茶、论茶,还吟诗作画。更重要的是他们欣赏到了中国茶文化的内涵。
一位常来茶室的日本朋友真理子告诉记者:“日本的茶道虽然有名,但是和中国的茶道不一样。中国的茶道过程注重的是‘茶’,而日本的茶道注重的是‘过程’;日本的茶道虽然是中国传过去的,但是已经改变了中国茶道原有的文化了,在这里我可以学到真正的中国茶道。”
口碑相传让吴建丽的名声叫响,中国农业大学邀请她担任中国茶文化公开课的讲师,为大学生们讲解中国茶道,教授大学生们中国茶道的礼仪。学校嘉木茶社还聘请她为顾问。吴建丽用自己的所学,为当代大学生们开启了认识中国茶、辨别中国茶、学习中国茶的大门,以她对中国茶的博学,赢得了学生们的赞誉。
古道行茶村
吴建丽与茶结缘至今已有十个年头了,她是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的理事,是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的会员,还是中国农业大学“中国茶文化”的客座讲师。熟悉她的人见到她时都愿意叫她“茶村长”;不熟悉的人也会随着熟悉的人一起叫她“茶村长”,久而久之,“茶村长”这个名字比吴建丽叫得更响。
至于“茶村长”的来历,其中还有个故事。几年前,吴建丽和几位与茶有缘的朋友到吴甲选前辈家做客,她向吴老谈起了自己的茶室,并请吴老给取个名字。吴老思考了一下便说出了“茶村”这个名字,那么茶村的主人自然就是茶村长了。有人对茶村的名字不解,吴建丽告诉大家_因为她的古道行被“村”包围了。吴建丽的茶室位于北京安立路56号九台2000家园,周围有亚运村、大屯村、洼里村,如今又多了个奥运村,古道行名副其实地驻扎在村里,所以随行就市,也叫村吧。
那么为什么又叫“古道行”呢?早些年,吴建丽主营的是普洱茶,它生长在美丽富饶的云南省。早在唐代,普洱茶就远销内地和,宋代时形成了“以茶易马”的茶马市场,明代“士庶所有,皆普茶也”。清代,普洱茶发展到鼎盛时期,宫廷将普洱茶列为贡茶。文学家曹雪芹将普洱茶写入了《红楼梦》,俄国文豪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巨著中,也描写了喝普洱茶的场面,可谓古今中外负有盛名。品质好的普洱茶耐储藏、愈久愈醇,其年代越久,价值也就越高,能如古董字画进入收藏品之列,素有“能喝的古董”之美称。其保管的方法又很简单、自然,放置在透气的器皿和无异味的地方,可以与我们同呼吸共命运。故此,吴建丽就为自己经营的普洱店面起了个“占道行”的名字。
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
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
“梵香引幽步,酌茗开净筵。”茶清静纯洁的品质内涵与妙香流溢的佛法禅机相映生辉,茶的自然属性被赋予人文的理想之中。
中国古代文人希望通过饮茶把自己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在饮茶中感受美好的韵律、精神开释。禅茶更多的是品味茶与佛教在思想上的“同味”,在品“苦”味的同时,品味烦苦人生,参破“苦”谛;在品“静”味的同时,品味遇事静坐静虑,保持平淡心态;在品“凡”味的同时,品味从平凡小事中感悟大道。在茶中得到精神寄托也是一种“悟”,说饮茶可得道,茶中有道,佛与茶便连结起来。
中国禅茶文化精神可概括为“正、清、和、雅”四字,打造“修身养性,开慧益智”的文化空间氛围是国人精神结构中的一种历史情结,一种埋藏在心灵深处的原型图式,只要遇到合适的土壤和温煦的阳光,这颗文化与艺术的种子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品茶,是一种闲静的态度,是一种淡雅的心境。
泡上一壶清淡的或浓郁的无论是廉价的或是昂贵的,只要是适合自己口味的茶,亲自煎煮,目睹水沸如珠,用整个身心慢慢地享受整个煮茶时的过程,然后静静的尝,细细的品,同时可看上一本修身养性的好书,享受一种精神上的高雅与心灵上的宁静,是何等的遐逸。
品茶,能品出泡茶者的心绪和个性。急进躁进者,茶淡而无味;迟疑不定者,茶浓而苦涩;唯有从容而平静的人,才能让茶叶完全舒张,进而泡得一壶好茶。
品茶,一人忧,二人盛,三四趣。而他们三人,共同来赴一场宁静淡泊的茶香之约。
人物
上海春艺茶庄茶师:范鹏鹏
大众派
上海春艺茶庄茶师--范鹏鹏(除了经营茶庄,广泛开设茶艺讲堂。试图让大众都能体会茶的独特养生效果,以无私普及茶知识茶文化为己任。)
入了茶迷,就再也不想出来。与大多数女孩子一样,范鹏鹏的茶路也是从花茶开始的。茶香是茶的一大要素,闻茶也是品茶的一个步骤。而范鹏鹏,从旅游行业开始做起,一路走来,接触到了茶,从花茶到绿茶,再到如今的普洱,对范鹏鹏来说,都是如数家珍。如今她已是春艺茶庄的合伙人,是茶文化的宣传者。她会在自己的茶庄里,每周举办不同的讲座,来讲授茶文化,品茶的方法心得,也会各地的茶市场看茶品茶。慢慢地,人们开始叫她作,茶师傅。面对这个称谓,她满心欢喜,这样收到尊敬,也是因茶带来的乐趣。
禅茶一味。这其中的精要,都是要我们品茶人自己去细细品味的。一叶茶香,会让性格急躁的范鹏鹏,脾气平缓下来,久而久之,竟也能影响到人的习性。
通过学习茶,她面对世界,面对自己都完全沉静下来,用一种淡雅真诚的态度处世。
范鹏鹏用自己的方式,独创一种茶酒,这就是观音醇。将38度白酒一斤铁观音15克加入冰糖适量,混合摇动数下后封存,十天后起封饮用。铁观音与浓香型的白酒混合酿出的香,被称为,香盖法云起,花灯会火明式的天香“暖香惹梦鸳鸯锦”浓郁而让人迷醉。也许这烈这醇,也让范鹏鹏品到了一个全新的自己呢?
当范鹏鹏遇到了茶,她就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叠名两个茶字,话为,茶茶。
贵族派
上海故园茶楼主人:郭甲信
上海故园茶楼主人--郭甲信(郭子仪53代孙,晋商的古董收集布置了故园茶楼。爱茶如命。信奉茶乃贵族生活精神所在。所以茶楼走高端路线,一盏茶动辄几百上千。)
几十年磨一剑。文化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晋商的古董留下所有的历史印记,都在茶楼里,成为一个个点衬,化作淡淡茶香。
因为茶已经上升到一种精神,是享受生活的方式。郭先生言,品茶,至少需要连续的五小时时间。否则,只能算尝茶,那和喝水没甚区别。
在古代,茶道是以修行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品茶一定要与“道”结合方为品。茶道包括茶艺、茶礼、茶境、修道四大要素。所谓茶艺是指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的一套技艺;所谓茶礼,是指茶事活动中的礼仪、法则;所谓茶境,是指茶事活动的场所、环境、所谓修道,是指通过茶事活动来怡情修性、悟道体道。一般来说,茶道中所修之道为综合各家之道。修道的理想追求概括起来就是养生、怡情、修性、证道。
郭先生强调带有意义的茶道。源于佛教的禅宗茶艺之境界不仅仅是表面的枯石凝万象,而是隐藏在内部的石中蕴生机。因此,禅宗茶的理想是把宗教哲学观念,融入日常生活微小事物之中,宣扬茶道思想。道家隐士的茶道主张空虚之美、空灵之美。至于道家茶艺的意境则在大自然中,品泉煮茶,既寄情山水,又冥合万化。隐士茶在于超越现实,回归自然,深得幽雅之妙 ,因此也称之为茶艺。
到了现代,茶的保健功能被更多人的所广泛认识开来,现代医学认为人衰老的主要原因在于自由基的不断繁殖。而茶中所含有的茶碱可有效控制自由基的繁殖。
中国作为茶的发源地,茶种上千,形式万象。郭甲信独爱普洱。生长于云南的普洱茶,由于日照时间长,含茶多酚多。被称为茶中古董。并可用蒜、醋来解茶中铅。推崇顶级普洱,收藏物依年限长久而弥足珍贵。
古代道家精髓,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因此,好的东西,必须要靠自己来领悟。郭甲信就是这样形容茶道。
所以,喝茶、品茶更是只有亲尝的人才能感受到,并且越投入,越有收获,此中真意,无法言达。
闲达派
高级白领-“非专业”品茶人:杨海波
高级白领,“非专业”品茶人--杨海波(迷茶一族,不需要专业的约束,只要有感兴趣的茶种,就投入去研究了解。感触贴近生活。)
人生八十年,前四十年奋斗,后四十年品茶。
生活的品质,正是在细节中被不断地改善的。杨海波就是这样,慢慢发现了品茶的特别之处。作为一名高级白领,他与许多人一样,对生活有着自己独特的完美主义标准。他有个做岩茶生意的朋友,在朋友的感染下,他从喝纯净水开始,喝起了绿茶。看茶叶在热水中翻飞漂浮,渐渐长大,由一丝小叶,悠悠然变成阔叶,就像生活的节奏,从缓慢到充实,最后全然地放松平静。看着玻璃杯中,渐渐膨胀的茶叶,体会茶味的鲜爽、醇厚,把茶汤含在口中,像含着一朵鲜花一样慢慢咀嚼,细细品味,吞下去时感受茶汤过喉的爽滑。茶这样的香、清、甘、活,果真妙不可言。
不过多久,杨海波便爱上了茶,他会去专业的茶叶网站搜集更多的信息,也会在自己喜爱的定点茶庄喝茶。他平时不喜欢泡吧,也不爱上网,不乐于在外娱乐。但喝茶,却可以喝上一下午。
杨海波说,品茶需要先40年时间来累积,来作真正的准备,不管是物质上的累积,还是精神上的累积。然后再用40年的时间,去真正地,玩味茶叶的特质,泡茶的方法,品茶的乐趣。
就如这一个盛夏的午后,在仿古的楼宇间,同窗外阵阵和风相视。几味清茶入口,耳畔幽幽古乐飘散,与茶友品论茶事人情,仿似就能在此刻,念半尺轻空,随四处流溢的茶香,品读这两分舒适,三分随意,五分清闲……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悠远的情怀,茶文化才会无声地流传到今天。
品茶,试一试,谁又能阻挡它的魅力?
第二部分 优雅迷你茶经
季节茶类
1、春茶: 是指当年3月下旬到5月中旬之前采制的茶叶。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份,再加上茶树经过了半年冬季的修养生息,使得春季茶芽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特别是氨基酸。不但使春茶滋味鲜活且香气宜人富有保健作用。
2、夏茶: 是指5月初至7月初采制的茶叶夏季天气炎热,茶树新的梢芽叶生长迅速,使得能溶解茶汤的水浸出物含量相对减少,特别是氨基酸等的减少使得茶汤滋味、香气多不如春茶强烈,由于带苦涩味的花青素、咖啡因、茶多酚含量比春茶多,不但使紫色芽叶增加色泽不一,而且滋味较为苦涩。
3、秋季茶: 就是8月中旬以后采制的茶叶。秋季气候条件介于春夏之间,茶树经春夏二季生长、新梢芽内含物质相对,减少叶片大小不一,叶底发脆,叶色发黄,滋味和香气显得比较平和。
4、冬茶: 大约在10月下旬开始采制。冬茶是在秋茶采完后,气候逐渐转冷后生长的。因冬茶新梢芽生长缓慢,内含物质逐渐增加,所以滋味醇厚,香气浓烈。 除以上按茶色,四季划分外还可以其生长环境来分 一、平地茶: 茶芽叶较小,叶底坚薄,叶张平展,叶色黄绿欠光润。加工后的茶叶条索较细瘦,骨身轻,香气低,滋味淡。
茶的冲泡
一般需要备具、备茶、备水,经沸水冲泡饮用。
绿茶的冲泡
细嫩绿茶的冲泡,要求茶具洁净,通常用透明度好的玻璃杯(壶)、瓷杯或茶碗冲泡。杯、碗内瓷质洁白,便于衬托碧绿的茶汤和茶叶。水选用洁净的优质矿泉水,或经净化处理的自来水。水的酸碱度为中性或微酸性,煮水初沸即可。沏茶的水温在80℃左右为宜。茶与水的比例通常为1克茶叶用水50毫升~60毫升为宜,这样冲泡出来的茶汤口感鲜醇。冲泡的手法要求手持水壶往茶杯中注水,采用“凤凰三点头”的手势。冲泡时常先注入少量热水,使茶叶浸润,后再注水至离杯沿1厘米处即可。
红茶的冲泡
清饮法,将茶叶放人茶壶中,加沸水冲泡,后注入茶杯中细品,可冲泡2次左右。
调饮法,是将茶叶放入茶壶,加沸水冲泡后,倒出茶汤在茶杯中再加奶或糖、柠檬汁、蜂蜜、香摈酒等。调饮法用的红茶,多用红碎茶制的袋泡茶。品饮红茶,以咖啡茶具较为适宜。
近年流行的台式泡沫红茶,其制法是红茶经冲泡后将茶汤倒人调酒器中,加上蜂蜜等配料,摇动几十下,再倒入透明玻璃杯中品饮,茶汤会在透明杯中形成分明的层次。
乌龙茶的冲泡
茶叶的用量以装满紫砂壶容积的1/2为宜,约重10克。用水的水温为100度。可泡饮5次~6次。泡的时间由短到长,第一次冲泡约2分钟,以后每次相对延长。冲泡乌龙茶的茶具为“烹茶四宝”。潮汕烘炉是烧开水用的炭火炉;玉书为烧开水的扁形薄瓷壶,约能容水2O克 ;孟臣罐为紫砂壶;若深瓯是微型精制的白色小瓷杯。冲泡前先将茶具淋洗一遍。壶中置茶以后,沸水沿壶内壁缓缓冲入,在水漫过茶叶时,便立即将水倒出。洗茶后第二次冲入沸水,水量以溢出壶盖沿为宜,盖上壶盖。冲水的方法应由高到低,且在整个泡饮过程中需经常用沸水淋洗壶身。斟茶时是用拇、食、中指夹着壶的把手,并需低行。茶汤按顺序注入茶杯内,以每杯容积的1/2为宜,逐渐加至八成满。
花茶的冲泡
选用透明的玻璃杯冲泡。茶水用量之比为即1克茶叶用水50毫升。宜用85℃左右的沸水冲泡,时间3分钟~5分钟。冲泡次数2次左右。泡好后,先揭盖闻香,再尝其味。中、低档花茶,主要是闻香尝味,水温要求100℃,冲泡5分钟后即可斟饮。
紧压茶的冲泡
紧压茶冲泡至今仍沿用古老的传统方法。我国生产的紧压茶大多为砖茶,饮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先要将紧压茶打碎;二是不宜冲泡,要用烹煮方法才能使茶汁浸出;三是烹煮时,大多加上佐料,采用调饮方式饮茶。
TIPS
茶文化蕴含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承载着我国长久发展形成的文化基因,是我国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传承和保护茶文化,是当代社会管理者和教育者思考的问题。而借助教育这一重要的渠道,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契机,促进茶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融入,不但可解决文化传承发展的问题,还能充实校园文化内涵,利于茶文化在学生群体中传播,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审美观念、文化传承意识,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茶文化教育和校园文化的内在关联
我国作为茶文化发源地,在悠久的制茶和种茶过程中,通过与其他文化内涵的相互融合,形成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茶文化体系。而这种以茶叶这种物质为载体的文化类型,有着物质和精神层面上双重意义。在物质层面,茶叶作为一种保健食品,通过饮茶和品茶促进茶多酚的吸收,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人体疾病的产生,并加快新陈代谢,促进人体机能的恢复。而在精神层面,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在长久发展中没有被其他文化所取代,反而吸收各类文化优秀要素,形成更为完善的文化内涵。茶文化倡导的仁爱、宁静、淡泊等思想,可净化人的心灵,给人以温暖和舒适的感受,促进人更加主动的修身养性。可见,茶文化不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象征。从这一角度来看,茶文化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而言,校园文化使学校在长久发展中形成特有的精神风貌,可真实反映着学校办学理念,还可展示着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修养水平。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背景下,各大院校开始重视传统文化教育,而距离学生较为久远的传统文化内涵,难以符合当代教育的理念,无法满足学生认知上的需求。为此,以更加贴合学生现实生活的茶文化为特色,将茶文化引入到校园文化中,可利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思维、品质、思想等,使学生了解茶文化内涵的同时,缓解精神压力,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修缮身心,促进自身道德素质和个人修养的提升。
2茶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1茶文化引导健康价值观,利于增强学生道德修养
随着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网络信息传播平台的构建,为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入侵带来机会,而对于大学生而言,由于自身辨别力不足,容易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出现错误思想观念,挑战学生的品质和文化素养,也影响校园文化的建设。面对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校园精神文明的发展,平衡学生的心态,提升学生整体的文化素养。借助茶文化教育这一渠道,向学生介绍茶文化的概念、内涵、特色,以及对人身体和生活的促进作用。并向学生展示茶艺、茶诗、茶道涉及到的礼仪规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可通过茶文化倡导的价值观念,来影响学生的思想和意识,同时将茶文化中蕴含的“仁、爱、真,怡”等精神,上升到哲理的高度,使茶文化形成更高的文化层次,对学生理想和目标进行深刻的启迪。另外,面对当前校园文化氛围不浓厚,学生对校园文化理解不深刻等现状,高校以茶文化为载体,开展与茶文化相关的茶事活动,不但可改变以往校园文化内容单一刻板,还能够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发展观念,并受到传统文化深刻的影响,形成坚定的文化自信,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
2.2茶文化具备的美学功能,提升学生审美情趣
新时代下的育人工作,除关注学生知识水平和技能之外,还需要了解学生的精神状态,确保学生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热情,这需要高校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手段,将更多具有艺术美感的文化和艺术活动带到学生面前,使学生有着较强的审美能力,并在美的熏陶下实现人与内心的相互和谐。茶文化作为一种怡情文化,在长久发展中茶文化与艺术的联系日益密切,在高校校园中开展茶文化相关的活动,对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趣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首先,古代茶相关的书画和诗歌,为世人描绘一个清幽淡雅的世界。而茶艺表演所形成的优美律动和独特造型,可为人们展示着肢体美和艺术美,可大大的提升学生对美的感悟能力,对于提高学生审美品味有着积极的意义。其次,在饮茶和品茶活动中,在茶文化营造的宁静悠远的环境里,深刻体悟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使茶营造的意境美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潜移默化的使学生性格更为稳定,思想也得到陶冶。最后,茶叶自身具备的养生功能,可使学生了解到自然世界的淳朴,逐渐达到返璞归真的境界。不但利于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构建,还能够促进艺术美和环境美的传播,在塑造良好校园环境,提升学生思想境界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2.3茶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知识,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主要以传递正确的思想和观念,向学生展示学校办学风采为主。虽然大多数高校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但是以理论为主的文化内涵,学生难以在其中获得深刻的感受,使得校园文化氛围不够浓郁,使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引导力不足。而面对新的发展目标,高校需要借助校园文化这一宣传渠道,不但进一步充实校园文化内涵,还增加校园文化的生动性,以更加符合学生审美需要的内容,来增加学生传播文化的自主性,促进良好校园文化风气的形成。鉴于此,茶文化这种有着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特性的文化形态,可借助茶德、茶道、茶艺、茶礼仪等更生动具象的内容,向学生展示校园文化的特色,并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极大程度的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主动承担文化传播和传承的重要责任,推动我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
3茶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文化的策略分析
3.1以茶文化教育为导向增设校园特色文化课程,促进茶文化传播
以茶文化教育为导向,增设校园特色文化课程,需要秉持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理念,立足学生需求确定课程主题,围绕学生发展实际选择课程内容,组织多学科教师积极参与其中,一同研发校园特色文化课程,进而保证校园特色文化课程开设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在具体实践中,相关学校首先可通过成立专门的茶文化教育课程研发小组,利用线上线下混合调查模式、面对面交流访谈等形式,深入调查学生学习诉求、家长期望以及学校与地方可利用的茶文化教育资源,围绕多方主体合理定位查文化教育课程。同时,校园特色茶文化课程的开发,应当以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茶文化素养等综合能力为主,将当地茶企业、茶园、茶馆以及茶文化研究机构等作为资源依托,为校园特色文化课程中的实践环节实施提供支持与保障。其次,为构建以茶文化教育为导向的校园特色文化课程,还需要结合地方茶文化特色与学校办学特色,积极设定茶文化传统、茶艺知识、茶联创作等专项板块,完善茶历史、茶分类、茶文化、茶健康等几类主题内容。应从提升学生查文化素养与能力的角度出发,丰富课程活动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课程实习、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多组织学生开展校园茶文化演讲、茶礼仪演绎、茶文化小品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主学习。除此之外,还需要聘请专职研究员每年在校内对全体教师进行专项培训,为其传授专业的茶文化知识与实践技能。并组织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带领教师参观学习茶馆、茶厂、茶园等地,引导其通过观摩学习、调查研究,逐渐形成良好的茶文化素养与知识储备,为校园特色文化课程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3.2以茶文化教育为引领构建多方协作育人机制,创设茶文化氛围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全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个人修养、文化水平与审美趣味,还可有效激发学生民族自信心和爱国热情,使之形成坚定的文化自信,更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早一步实现“中国梦”。虽然学校担任着传播和推广茶文化,开展茶文化教育工作的职责重任,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需要获得全社会关注和重视的。尤其是在文化多元发展背景下,茶文化的传播与推广更是重中之重。面对这一发展形势,政府部门作为延续茶文化传播工作的主力军,更是要注重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加大茶文化宣传教育力度,重点关注茶文化教育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有效开展,努力为茶文化教育进校园文化提供良好外部环境。基于此,政府部门应发挥自身引领和带动作用,协同教育部门积极出台相应政策、制度与帮扶措施,为学校校园文化融入茶文化教育提供充足的资金、政策、制度支持与保障,带动学校积极开展茶文化教育。同时,媒体作为弘扬茶文化,为社会公众普及茶文化历史与专业知识的重要载体,应重视发挥自身作用与优势,积极参与到茶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工作进程中。通过发挥传统主流媒体公信力与影响力优势,利用电视新闻传播,制作茶与青春主题栏目,研发茶文化视频节目等多种途径,对茶文化教育的优势、价值及作用等加以宣传普及。还可通过联手地方学校一同举办茶知识讲座活动,协同茶企业与茶馆举办多样化的校园饮茶活动,通过邀请学生参与制茶、泡茶、饮茶等活动,为学生赠送优质茶叶,让更多人了解茶、喜欢茶,从而达到宣传普及的目的。除此之外,还应当鼓励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在茶文化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比如旅游专业学生可研究茶园旅游专业课题;外语专业学生可研究中国茶文化向海外传播专业课题;历史专业学生课研究茶文化起源与民俗等课题。并将课题成果上传至校园网站,供其他学生观看、点评、讨论,既有利于发挥学生在茶文化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又有利于营造浓厚的校园茶文化氛围,达到最佳效果。
3.3以茶文化教育为核心开设相关学生社团活动,传播茶文化知识
学生社团是开展茶文化教育,丰富校园文化体系,传播茶文化知识的关键手段之一,对于达到茶文化教育目的具有一定帮助。因为社团通常是基于学生共同兴趣、爱好及目标而自发成立的组织,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组建茶文化社团,可为学生进一步了解茶文化提供平台和契机。因此,学校应围绕茶文化教育开设相关学生社团组织,将志趣相同的学生组织在一起,成立茶文化社团,定期开展茶文化活动,引导学生相互切磋茶艺,交流彼此对茶的看法和心得,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茶文化的了解和掌握。有利于提高学生社交能力,为学生今后人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具体实践中,学校应加强此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大资金支持购入先进的设备设施与信息技术,优化茶文化社团软硬件环境,满足茶文化社团线上线下交流、学习、互动等切实需求。同时,还应当定期邀请专业茶艺师到社团内开展茶艺培训、专题演讲、茶艺座谈会等活动,为每位社团成员传授专业的茶道礼仪、茶道精神与相关手法。当学校在重大节日中举办节庆活动或接待活动时,便可鼓励茶文化社团自发组建茶艺队进行专业表演,不仅有利于烘托节庆气氛,为学生了解茶文化并对外展示茶文化提供契机,还可宣传学校形象,提高学校知名度。除此之外,还可鼓励茶文化社团定期在校园内组织开展校园征文、手抄报、茶文化知识竞赛、茶文化教育主题班会等活动,带动其他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有利于促进茶文化知识的普及,营造浓郁的校园茶文化氛围。
3.4以茶文化教育为目标积极搭建宣传教育平台,加大茶文化融入
以茶文化教育为目标,积极搭建专业的宣传教育平台,首先可通过围绕学生个性特点、文化知识水平与学习需求的个体差异情况,结合各专业教学内容和目标,积极开设茶文化选修课程,丰富学生茶文化知识,为完善学生茶文化知识储备提供支持与保障。比如,在茶文化传播背景下,我国教育部门已有50多所学校开设茶道课程,并适当融入了专业学科知识,深受学生欢迎。其中最为常见的便是《茶文化概论》、《中国茶文化》等课程。此类课程传授的内容,主要以中国茶叶分布和种类,教会学生如何鉴别不同茶叶,掌握茶叶外观、味道与品茶技巧等为主。还有少数课程以培养学生个人修养、文化水平与道德素质为目的,开发了专门的茶礼知识内容,将儒家理念和理学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礼仪、修养,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情趣,陶冶情操的目的。另外,为了保证这些课程内容的高效传授,学校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在互联网平台中搭建专门的茶文化教育平台,开发教育教学、教学资源库、教学监督管理、聊天室、反馈系统等功能。监督线上茶文化教学效果与进展,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茶文化的学习兴趣,让更多学生参与到茶文化教育当中。最后,还可通过在校园网站中开发独立的茶文化传播板块,定期发送茶文化相关文章,来实现茶文化教育目的。
一、四川的茶馆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自古以来,茶文化一直源远流长。巴蜀地区是我国著名的产茶胜地之一,四川人从古至今一直保留着饮茶的习惯,有谚语流传:四川盆地“头上晴天少,眼前茶馆多”。在四川,特别是成都,茶馆可谓遍布大街小巷,坐茶馆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茶文化在老成都早已演变成独一无二的“茶馆文化”。可以这么说,茶和茶馆在四川既是生活的体现,也是文化的象征。茶馆文化盛行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与川茶息息相关。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它属于地形盆地,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广阔的丘陵地带使该地区有着良好的排水性,再加上酸性的土壤,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保证了川茶的“孕育”。宋代陆羽写的《茶经》,是中国第一部茶叶著作,其中记载了唐代时期全国有名的五十多种茶叶,有十几种就是出自四川,可见良好的茶叶是茶文化得以延续的重要基础。
(二)与当地的茶馆有关。在四川,茶馆随处可见,成都这样繁华的省会有高档的茶座,偏僻的乡村里有简单的茶摊,公园里有茶坊,大W里还有茶园。茶馆也分大小,大的有上千个座位,这种地方一般还有评书或者变脸的娱乐活动,小的茶馆也就三五张桌子,一般设在自家小院,来的大部分都是老板的亲朋好友。舒新城在回忆三十年代的成都时写到:“在茶馆里,无论哪一家,自日出至日落,都是高朋满座,而且常无隙地。”可见,茶馆是老成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四川茶馆文化中的儒家思想
中国历史上一直高举儒家思想,孔孟在宣扬“仁”的同时,强调“仁”的实行要以“礼”为规范。中国历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儒家文化中的礼仪礼节,在四川的茶文化得到了充分体现。首先是以茶待客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四川,要是有客来访,或者留在家中招待的话,主人会亲自给客人烹茶,又或者是一同去到茶馆,品茶聊天,反正茶是不可或缺的,客来饮茶是四川人家庭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礼仪。其次是以茶代酒的风俗习惯,四川人的饭局,要是主人遇上身体不适或者需要开车的情况,总是以茶代酒来表现对客人和朋友的尊重,主人以茶敬客,说一些祝福的话,体现的是敬茶人的热情和大方,在敬茶的过程中,要彬彬有礼,然而客人也需礼貌地以茶回敬,礼尚往来。
儒家思想还主张“和”,万事以和为贵,强调“天时、地利、人和”。茶文化里最核心的茶道精神恰巧也体现在这个“和”字上面。这里的“和”既要要求茶器、茶品与中庸之道相和,还要求茶客的人品合于中庸之道。因此,作为一个喝茶爱茶之人,不仅要注重自身的人格和道德修养,而且在饮茶过程中,要注重与其他人的沟通,尽量营造和谐的氛围,增进彼此之间的情谊。四川茶馆都是以舒适为主,布置相对来说都较简单,放置小方桌、竹靠椅、铜茶壶、青花瓷茶碗等。在老成都的茶馆里,客人们品的都是“盖碗茶”。①制造这样的茶器和喝茶的氛围能给喝茶人一种在家的温馨感,所以民间有这样的说法“成都人生在家里,活在茶馆里。”
如今的成都茶馆发展更加趋向于多元化。为了使不同层面的人都能得到更好的服务,现代的茶馆也增加了不少功能:(1)小茶馆发展成为了商务休闲娱乐的高级茶楼,是成都人谈生意、谈工作的好去处,这里环境优雅,各种设施齐全,服务人员态度友好,服务专业;(2)茶馆还可以进行休闲娱乐活动,周末闲来没事的时候,叫上三五好友,一副麻将或扑克,就可以娱乐一下午;(3)茶馆也是老人们聚集得场所,比如,养鸽的老人都会聚集在中山街鸽市附近的茶馆,同时业余川剧爱好者是茶馆中的另一类活跃分子,他们可以定期到茶馆聚会唱戏。
以儒家的中庸、和谐为主,提倡节俭、朴素,也是茶文化所体现的茶道精神。成都的茶馆儿,多以竹子为棚,搭配竹桌、竹椅,给人一种恬淡幽静的氛围,泡茶选用的茶叶多以茉莉花茶、龙井、碧螺春、铁观音为主,茶香四溢,且价格实惠,十多块一杯的盖碗茶,能让茶客们度过美好的一天。
三、四川茶馆文化中的道家思想
虽然道教与茶文化的渊源很少被人提及,但实际上它们之间的缘分可以说是最深的。四川是中国道教重要的发源地,道家的自然观②乃道家学说的精髓。道无所不在,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那么茶文化(茶道)也是“自然”大道的一部分,茶自然朴素的天性决定了茶文化虚静恬淡的本质。茶本是生长在川谷之间的野生之物,现代人提倡“真茶”的概念,就是要保证茶叶的原滋原味,不允许在茶汤中添加香料。川茶之所以闻名全国,就是采摘者保留了茶原本的特征,没有添加任何人工的东西。就比方说,味醇干鲜的蒙顶甘露茶,产自四川名山蒙顶,采摘细嫩,保留了茶本身紧卷多毫、叶嫩芽壮的特点,另外还有茶馆常泡的碧螺春、铁观音都保留了茶本身的滋味。不仅如此,成都老茶馆泡茶的水也十分讲究,用来泡茶的水必须是刚烧沸的开水,第一次水只盛半盏,等到干茶叶滋润舒展开来了,才冲第二次。这样一来,泡的茶能够保留茶本来的茶香味,甘甜可口。
老子说“大巧若拙”。自然之美③是道家最重要的美学思想,这样的美学原则也影响了茶文化中的茶艺审美,具体表现为茶具的选择和茶馆的布局上。道家的自然之美体现在茶器上的审美要求就是朴素之美。四川茶馆儿里的茶具都是茶碗、茶船、茶盖三位一体,精巧的盖碗茶具,色彩的选择上大多倾向于淡雅的青花瓷,花纹蓝白相映成趣犹如中国水墨画的黑白相间,表现出简素的审美风格,显得纯净淡雅、清新自然,茶具实用又美观,宛如一套艺术品。另外,成都的茶馆儿,多建在大树公园等环境清幽,景致较好的地方,布局虽简单,但是多以竹为棚,摆满竹桌、竹椅,让茶客们有一种隐逸山林,逍遥自在的感觉,置身喧闹的都市之外,能忘却烦恼和不好的情绪,获得一份难得宁静平淡。同时,让每位茶客都能自然平等地享受生活,享受城市带给他们的舒服和惬意。因此,才有了“成都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这样的评价。
道家生命伦理的基本价值取向就是“贵生”④。在道家贵生、养生思想的影响之下,茶文化开始更加重视茶的功效和作用。四川盆地气候潮湿,人们最钟爱的食物就是火锅,同时川菜大都以辛辣的口味为主,吃完饭不管是在家,还是在老茶馆儿里,总是会泡上一壶好茶,喝几杯,起到降火祛湿的作用。还有老成都茶馆儿里的茉莉花、、玫瑰花等的花茶,也是女孩子们的最爱,养生又美容。
四、四川茶馆文化中的佛家思想
佛教中重要活动就是僧人坐禅修行,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由于僧侣的活动,禅与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成都有一个被称为“都市中的心灵乐士”的大慈寺禅茶堂就是禅茶相通的代表。禅院、阳光、香炉、树荫、瓷碗花茶,在喧闹都市中,为茶客们提供一份淡泊宁静的氛围与心境。所谓“浮生如斯,光阴翦然,每叭宋熟何处,往往只在一饮中。”就是这样的感觉。
在四川的茶馆里,有一绝就是“茶博士”⑤们的茶艺表演。这些“茶博士”中很多都是出家的僧人,所以在武侯祠或者文殊院这样的寺庙,也是有众多茶馆存在的,随处可见他们的表演,_到了“禅茶一体”的境界。同时“茶博士”的斟茶技巧⑥,是四川茶楼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茶与禅还有着共同的地方,体现在“悟”上,所谓“凡体验有得出,皆是悟”,茶事活动与佛教也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例如,在四川成都武侯祠和文殊院等地方的茶馆儿,就有坐禅饮茶、以茶供佛这样的活动,并有评书人讲解禅门茶礼。
儒释道思想和茶文化的结合,丰富了四川的茶馆文化的内涵。茶之为饮,茶馆的兴盛,既营造了一种恬淡安静,和诚处世的氛围,有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相处,体现了独特的巴蜀文化,保留了四川当地的地方特色,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因此,老成都的茶馆精神值得发扬,四川的茶馆文化也值得传承。
注释:
①所谓“盖碗茶”,包括茶盖、茶碗、茶船子(用来承托茶杯的盘子)三部分,是为了防止喝茶时茶杯倾倒。
②所谓“自然”,在道家指的是自己而然,道是自己如此的,自然而然的。
③“自然之美”就是以自然为美,在艺术手法上讲究朴拙,反对人工雕琢,在艺术风格上追究浑然天成的基本原则。
④所谓“贵生”,即贵生贱物,重生轻物。贵生的真谛在于把自的生命视为最宝贵的东西。
⑤所谓“茶博士”不是现代意义上高等院校农林系科中那些专攻茶叶栽培并取得博士学位的人,而是茶馆儿里煎茶、煮茶、沏茶、泡茶的师傅,得名于陆羽的《茶经》,他们茶技艺高超,有许多绝活,因此老成都茶馆儿里的茶艺表演十分精湛,主要表现在掺茶技巧上。
⑥“茶博士”的技巧:水柱临空而降,泻入茶碗,翻腾有声;因为俗话说:“酒满敬人,茶满欺人”,须臾之间,嘎然而止,茶水是不能恰与碗口平齐的,碗外也无一滴水珠。这既是一门绝技,又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茶博士”托一大堆茶碗来陈列桌上,茶碗都是有盖的,只见他们左手揭盖,右手提壶,一手翻,一手冲,左右配合,纹丝不乱,而速度又快得惊人,甚至数十只杯,转眼间翻盖冲水即毕,桌上可以滴水不漏。
参考文献:
[1]刘一玲.茶之品[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2]王卫国.喝在民国[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05.
[3]姜洁,王庆岭.我爱四川[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4.
[4]来玉英.晕象武夷山儒、释、道三教茶礼俗文化[J].宜春学院学报,2011.
[5]王芳,黄毅彪.中国茶文化中的儒家思想[J].三明学院学报,2016.
[6]陈力祥.浅谈唐代茶诗中的儒释道旨趣[J].西南农业大学大学学报,2013.
[7]孙长龙.谈陆羽《茶经》的儒学思想[J].福建茶叶,2015(5):67-68.
[8]汪帮宏.中国茶文化与儒释道文化的关系[J].北京商报,2015.
[9]释仁空.浅谈禅茶文化思想和意义[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4.
[10]李海杰.中国禅茶文化的渊源与流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
凤凰茶素有“形美、色翠、香郁、味甘”的特点,十分耐冲泡。“味甘”是凤凰茶的特色,但是这种“甘”绝不是甘甜,初喝凤凰茶的人大多不习惯,因为味道不甜反而偏苦,品茶的人需适应之后才能觉出它的甘芳润喉。也正是因为人口较“苦”,凤凰茶具有较强的消食刮油之功。喝完茶后消化迅速,使人容易感到肚中饥饿。长辈为了让孩子多吃点,便会劝说,等下要喝茶,吃多点。吃得有些油腻,便会有人告诉你,没关系,等下喝茶。傍晚回家之时推开门说,下午喝了四五泡茶――这就很能说明他那时候的“肚困”
(潮州音:饥饿),需要进食了。凤凰茶作为一种味道独特的乌龙茶,在冲泡上也有讲究。冲泡凤凰茶的最大特点在于“快”
(即投茶快,洗茶快,出汤快),如若冲泡过慢,茶便过于浓苦,有违茶道了。
茶壶之讲究在茶道上颇为重视,历来潮州使用的茶壶有盖碗壶、宜兴紫砂壶等,但在潮州民间还流行一种本地产的手拉壶。在全民皆茶的潮州,手拉壶是一种饮茶习俗日常化的象征,常见于寻常百姓家。潮州手拉壶与宜兴紫砂壶相比,不论是从历史上还是规模上都有很大差距,但它作为一门独特技艺,是紫砂园中的一朵奇葩。红泥手拉壶即朱泥壶,是用潮州本地出产的赤土采用古老的辘轳手拉法,即用手法的按压或捏挤、塑造出姿态各异的造型,十分考验技师的功力。灵活多姿的手拉成形,给这独特的工艺注入了迷人的魅力。因采用旋拉的手法,壶薄,一般没有花纹,只有极少的刻字或印章,更显它的朴素大方,有人笑称,手拉壶比起紫砂壶更具百姓特色。潮州工夫茶便有这一浓厚特色,茶具技艺师还常常在茶壶上赋予其独特的内涵。曾经见过一个盖碗壶,壶盖是圆形的,上面东南西北各写着“清、心、也、可”。有意思的是,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去读都能自成一体:“清心也可”“心也可清”“也可清心”
“可清心也”,实在是雅趣。而潮州人饮用的茶杯,强调“小、浅、薄、白”,饮茶时,区别于其他地方的大碗茶式饮法,不求痛快解渴,讲究细细品味,所谓“品茗”意即如此。
《潮嘉风月记》讲到:“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传统工夫茶的确费工夫:取水,
“山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其下。”(引自《陆羽茶经》)意指水的硬度和茶汤的品质具有直接关系,不可小觑。这里的“山水”指的便是潮州凤凰山上天池之水,一直为人称道;烧火则用红泥小火炉,炭须选上等果木炭,再配上羽扇煽火,钢筷添炭,用此活火煮水则具有独特风味。这些道具,在潮州古城区的小街道上,不少年长者还在售卖。不过,传统的泡茶过程因其工序繁琐,费时费力,现在已难以广为流传。洲州人民每天不知道要冲泡多少茶,等不及用炭烧开水的漫长时间,所以现在都采用电气化烧水,但烧水的电器却模仿传统小火炉的造型,依稀看出潮州古人风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