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2 14:42:2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环境工程前景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剧增,环境问题已经是全人类必须面对的一个很紧迫的问题之一。我们生存的环境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空气污染,气候恶化,臭氧层耗损,全球温室效应,耕地减少,土壤污染,森林锐减等等。由于城市是人类活动最集中的体现,城市环境地质问题也是人在城市的空间使用与开发过程中所遇到的严重问题之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水资源开发相关的环境地质工程问题
由于我国是一个贫水国家,而且在上世纪90年代前对地下水无序大量的开采,造成了全国缺水城市已达2/3。水资源的日趋短缺及由此引起的诸多环境问题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在我国近年来由于地下水的超量开采,许多城市出现了地面沉降,岩溶塌陷,海水倒灌及泉水枯竭等诸多环境地质工程问题。其中城市的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的问题则是尤其严重。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对城市建设有着很严重的影响,对城市规划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困扰。而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城市地下水的开发有着密切的联系。
城市的地面沉降与地裂缝现在已经引起了很多人重视,采取了多种补救的方法,我们现在很多城市已用法律法规的方式规定了地下水的开采和利用,这样就为治理提供了法规依据。在技术方法面采取了地下水人工回灌为主的方式,而且取得了很显著的成绩!由此可见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规划,不仅对我们自己城本文由收集整理市建设至关重要,而且对我们后代的生存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2.城市垃圾等废弃物引起的环境地质工程问题
城市垃圾主要包括生活垃圾和工业废渣,废料等。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数量也在急剧增加,城市人口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城市垃圾问题也日益突出。在2000年我国城市垃圾年产量就达19000多万吨。如此大的垃圾如存放不当,将会对城市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如遭受雨水冲刷,阳光作用,将会使地面和地下水受到污染及土壤土质恶化。这样不仅对城市生活用水安全产生了巨大的威胁,而且酸性污水对城市建设的基础结构,如桥梁,桩,沉箱以及基础中的钢筋混泥土的工作性和耐久性造成很大危害。人工废弃物存放的不合理也会引起很多环境地质问题,如滑坡、泥石流、淤积等。若这些地质灾害发生在城市,则会对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很大损失,如“舟曲8·8特大泥石流”遇难1434人,失踪31人。
目前,城市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有填埋、围海造田,分类回收等。最常用的方法则是填埋,即把固体垃圾在处置场内分层放置夯实,并用粉质粘土进行覆盖。
3.城市地表工程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
城市工程建设的时候,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地形的影响是厉害的,修筑堤岸、堤坝、筑坡、挖掘等可以产生地形改变,导致城市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再者,城市高层建筑的深基坑,大重量则影响原来地下水流场的变化,也容易造成地表之下的水土流失。
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一直在提速,城市对土地的需求也就日益加大,而有些山地城市原有平地本身比较少,因此许多城市建设者把目光投向了对山体的改造。从而形成了很多的人工边坡,规模越来越大。由于建设对坡脚开挖,建筑物使得坡体上部荷载加大等因素的影响使边坡失稳的概率加大!
以上是比较常见的城市环境地质工程问题,无数的灾害表明,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地质环境,人类的发展同样要与地质环境协同发展,其核心问题是谋求在工程建设和施工过程中,注意论证工程施工的可靠性和经济效益,且必须考虑保护和利用环境。所以工程地质环境与工程建设的协调发展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工程建设应充分应用工程地质环境的规律和特点,做好经济建设、 社会与环境的综合协调,努力做到既要把地质环境潜能用足, 又不超越地质环境容量的负荷能力, 给其留有适当余度。
2.开发性原则
在工程建设中对现实地质环境中存在的负面效应,应充分考虑通过人工技术的地质改造作用在经济、技术上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合理规划对地质环境的开发利用。
3.预测性原则
在城市规划中不仅重视地质环境的现状,而且必须认真考虑到未来地质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及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力求做到使工程建设即能满足现实的建设要求,又要适应未来发展变化。所以, 工程建设应该体现对地质环境变化的预测性要求。
1.环境岩土工程发展简介
1.1问题的提出
1982 年在旧金山召开的第 10 届国际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学术会议上,有学者提出了题为《环境岩土工程现状报告》的文章,引起同行的注意。1985 年方晓阳先生提出了环境岩土工程的概念 ,1986 年在美国里海大学召开的第一届环境岩土工程国际学术讨论会使环境岩土工程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1.2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于 20 世纪 80 年代末开始关注环境岩土工程问题,相继出版了若干有关环境岩土工程的专著、译文与会议论文集。经过近二十年的研究, 环境岩土工程取得了很大进展, 但是对环境岩土工程自身的定义、目的任务、研究内容等问题学术界还没有取得一致的认识, 对学科特点、理论基础、中心课题、以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环境岩土工程的研究范畴
环境岩土问题涉及的内容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是主要由于自然环境造成的大环境岩土问题,如江河湖海的变迁、泥石流、区域滑坡、海岸灾害 风暴、侵蚀 、地质地震、火山洪水等;另一方面是主要由人为的因素造成的小环境岩土问题,如废弃污染问题,森林植被破坏造成的水土流失 ,地面沉降变形,深基坑开挖失稳,打桩振动等。事实上,前者也或多或少与人为因素有关,而且小环境问题也会转化为大环境问题,如水库诱发地震、大规模山体滑坡等。
3.土木工程建设中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
3.1基坑开挖
基坑开挖过程,土体处于卸荷状态,土体从主动区到被动区,主应力方向发生了旋转,而且围护墙与基坑壁之间的摩擦作用,使得土体各点的应力状态变得更为复杂。基坑开挖支护不及时引起周围建筑产生不均匀沉降、开裂等环境岩土工程危害,从而造成巨大的损失。
3.1.1深基坑开挖引起周围地表沉降与土层位移变形
在深基坑开挖进程中所产生的地表沉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地下水疏干后产生的差异性的地表沉降,另一种是由于护坡设施的侧向变形引起的地表沉降。前者产生的沉降是在较大范围内,一般是以深基坑为中心的环行区域里;后者主要集中在深基坑四周。
3.1.2深基坑工程中的边坡开挖问题
基坑开挖后,其边坡在本身重量和其它外力作用下,土体将会产生向低处坍滑的趋势,不采取任何有效支护措施的情况下,边坡会失稳而产生滑移或坍塌,有的即使采用支护,如果支护不当,挡墙也会整移,使护桩变形、坑底隆起。基坑的边坡变形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在开挖中形成边坡,处理不当容易在基坑底部、边坡前或边坡内发生小型的边坡滑动;二是支护结构完成后,使基坑形成巨大临空面,由于支护结构失效引起边坡失稳。
3.1.3深基坑开挖引起基坑突涌和隆起变形
基坑突涌导致基土开裂。由于基坑有承压水的存在,开挖基坑使原有土压力减小到一定程度时,承压水的水头压力能顶裂或冲毁基坑底板,造成突涌,导致基土开裂。基坑隆起变形的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由于土体挖除,自重应力释放,致使坑底土向上回弹;二是基底土体回弹后,土体松弛与蠕变的影响使土隆起;三是基坑开挖后,在基底面以下部分的支护结构向基坑内变位时,挤推其前面的土体造成基底的隆起;四是粘性土基坑积水。
3.2打桩对周围环境的扰动影响
近年来,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在国内发迅速,大量基础多采用桩基础,而桩基施工会产生噪声、振动、挤土以及泥浆污染等影响环境的问题。桩基施工时,打桩时锤击桩顶;振动沉桩时,振动锤的偏心振动;灌注桩施工时,钻机的马达声,均可产生噪声,其中以打入桩产生的噪声最甚。噪声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如何防止施工噪声,目前主要有下述措施:降低声源强度、选择无噪声的施工工艺以及限制施工时间等。
4.环境岩土工程的几个研究课题
4.1地下水开采引起地面变形危害评估及整治措施研究
目前,有关地下水开采引起地面沉降的成因机制及基于相应机制假设进行的地面沉降量的模拟计算等研究已见诸于一些文献。开展地下水开采引起地面变形的危害性研究应着眼于地面变形对地下结构物及管网设施的影响,探讨问题的出发点是土体-结构相互作用,关键在于结构强度分析,而研究的根本目的则是动态地预测预报在未来水文地质条件下地面变形状况与趋势和可能的地下工程设施强度问题,并且根据预测预报结果虚拟相应的工程防控措施。
4.2 与土地复垦和再利用有关的课题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因此,对已污染废工业场址的去污修复和复垦,矿区地面塌陷区的复垦和再利用,原来不适合作建筑场地用的沼泽地、软土或其他特殊土地基的利用等是本课题的重要内容。
4.3古建筑、名胜古迹以及其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课题
研究环境因素:如温度、酸雨、气候 的变化对各类古建筑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尤其用环境岩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对其风化程度风化速率加以控制,从而达到保护古建筑、名胜古迹以及其他历史文化遗产的目的。
4.4 与生态环境有关的课题
生态问题在高原、极地、干旱荒漠地区生态极其脆弱, 环境容量极小, 轻微的扰动就能引起不可逆转的破坏, 并可能对更大区域的环境产生影响, 如我国北方近几年发生的沙尘暴就是西北内陆地区生态破坏的直接后果。环境岩土工程研究在生态敏感地区进行工程建设、资源开发的相关技术, 确保生态环境的安全。
4.5 地震及环境振动问题地震及振动
对于这一课题,岩土工程以及其它一些学科也在研究,但地震中地面效应引起的破坏要比建筑物振动破坏大,环境岩土工程较之岩土工程对单个地基的研究更侧重于对区域性地震效应的研究。环境振动问题主要是城市中施工等活动产生的振动。环境岩土工程研究其对周围岩土体、建筑以及居民的影响以及减振隔振措施。该学科方向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4.6与自然灾害有关的课题
环境的适应能力是生态环境的重要属性,也在不断地保护着人类的生存状态。但如果环境遭到破坏,使得环境系统自身无法进行修补,就需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程发挥辅助作用,重新构建出一个良性健康的环境系统。
1.环境的两大性质
1.1 环境适应性:作为生态环境的质量特征之一,环境适应性主要是指生态环境的变化中可能遭遇的所有情况的影响。这就包括人类本身对于变化的随机适应能力和各个生物的适应性,当然还会出现一些物种被自然界这种新的变化淘汰。有些环境的变化是向着良性发展,但是一些恶性的环境变化正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不断考验人的生存能力,带来生存威胁。从这个方面出发,对于人类对地球生态环境产生的恶性影响,我们应该努力降到最低。近几年,能源短缺、臭氧层空洞、全球变暖都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对生态环境不发生永久损伤的前提下满足自身生存需要的能力是生物对环境适应的重要指标。此外,生态环境在其生命过程中会遭遇很多危险的极端情况,这些危险情况可能会使生态环境受到某些损伤,进而缩短其寿命。如果生态环境能够在这些极端危险情况下发挥调节适应功能,那么也就能够在一般情况下发挥功能。但是这种适应性也是有额度的,比如:人类大量使用的氯氟烷烃,并在流层中不易分解,会分解产生氯游离基,游离基同臭氧发生化学反应,使臭氧浓度减少,从而造成臭氧层的严重破坏。这种破坏一旦达成就无法恢复,这也是生态环境适应性的局限。而以上这些方面是生态环境本身所特有的,因此生态环境的环境适应性是随着生态保护环境而基本确定的,是生态环境本身的固有属性。
1.2 环境的稳定可靠性:虽然环境适应性与可靠性都是生态环境的固有调节属性,但是二者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区别。首先,尽管它们都强调生态环境的调节能力,但前者强调的是生态环境可能会遭遇的极端危险情况;后者强调的是生态环境的规定情况,并不一定是极端情况。其次,在陈述生态环境的破坏情况时,前者主要是通过定性方式从微观层面来诠释环境影响;后者一般是通过定量方式从宏观层面来诠释生态环境问题。当然,二者也有一定的联系。生态环境的环境适应性越高,其可靠性就越强。前者是后者的基本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延续。
对于环境保护措施的试验中可靠性和适应性因素的考虑也要有相关的区别性。环境试验应该先于可靠性试验,是验证生态环境稳定和其基本属性的基础。然后模拟生态环境的各种变化对环境的适应性加以考虑和试探,这样检验一些环保措施的有效性。
2. 环境预防和治理工程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类的很多活动都是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虽然生态环境具备一定的自净功能,不过一旦污染物超过一定范围,环境就无法发挥自动恢复功能,无法保持其持续循环状态。而以上所提到的污染后的范围就是所谓的环境容量。在这个容量内,人类可以采取一系列的环境保护工程使生态环境得到净化,而尽可能的限制释放污染物质是环境保护的最有效方法。工业污染危害极大,其污染物大多为未被充分利用的物质。不过人们对于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与预防的,所以限制环境污染物质的释放成为环境保护工程的重要目标。对于环境的各个方面展开的环境保护工程如下:
2.1 水污染预防与治理:我国对于水资源的保护技术由来已久。在公元前两千三百年,凿井技术的出现使得大量人口集中在一起,也就形成了原始的村落。而后持刀守卫水井制度能够从武力、制度等方面给予当地的水资源必要的保护。之后顺次出现了地下排水道、明矾净水等在很大程度上预防与治理了水污染。而国外也不乏水污染预防与治理技术,漂白粉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生活中水污染的危害,活性污泥法的发明有效的降低了水污染中的污染物质,有利于水资源的自动恢复。这些技术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尽可能的降低水污染中的污染物质,改善水质,从而实现治理效果。当然,通过法律明确限制污染物排放也是预防与治理水污染的有效方法。
2.2 大气污染预防与治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在提高。但是现代化生活所依赖的电器等不断排放出对大气不利的有害物质。冰箱与空调是人们夏天离不开的制冷工具,不过二者在使用中所释放的氟氯昂能够对臭氧层造成巨大的危害;汽车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代步工具,但是它所制造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有毒物质,污染生活空气,危害人身健康。为了有效的预防与治理大气污染,诸如除尘、工业气体净化等技术逐渐出现并得到广泛的应用。另外,各国更加重视无污染能源的开发与使用,力求通过大气自身的力量净化污染,恢复其正常循环状态。
2.3 固体废物预防与治理:各国关于固体废物的预防与治理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古希腊的填埋方式成功降低了固体垃圾的数量,有效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当前,这方面的研究获得了很大的成绩,工业废渣制造建筑材料等技术显著减少了工业生产中的固体废物。
3.环境适应性、环境工程、生态环境三者的关系
3.1 环境工程对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由于环境受到人类生活污染因素的制约与影响,环境工程对于生态环境的净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人类长久以来梦寐以求的最佳状态。而目前人类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不断破坏环境,逐渐把自己放在与环境相对立的位置。环境工程的出现就是为了通过专业技术、经济、法律或道德的手段来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环保措施
1水利建设中的生态评估
水利工程建设是一个整体,不仅需要事前的调研规划和设计和事中的施工调度,最后还有事后的运行反馈等。在事前准备工作中,必须对规划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的调研工作,水利工程建设从性质上来说是为了人类活动的便利去人为的干预自然环境的自循环,因此任何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而言都是有利有弊的,水利工程中的生态评估就是从这两个方面来综合衡量我们的工程建设所具有的生态效应。
(1)积极效应。认为修筑的大坝等水利设施在人类诸多活动都有积极作用,如防患洪水、灌溉农田、生活与工业供水等等。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拦截水流建立大坝,可以在降水充沛的季节里充分利用蓄洪和泄洪和组合防范洪涝灾害,减轻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生态问题。还能充分利用利用降水量和地势优势进行水力发电,不仅能满足周边民众和企业生活生产需要,还能将多余的电力输送到电力紧张的地区,典型工程莫过于西电东送的一系列水利工程。同时,大坝的存在构成了一个局部的生态小环境,大量的水资源聚集能够直接参与和改善水循环,使得库区的植物生存环境得以改善,促进大坝所在地区的水生和陆生环境的发展。大坝所具有的水产功能也能为丰富当地的渔业资源做出一些贡献,量产以后可以创造一定经济价值,从而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其收入和生活水平,实际典型如东江水库。
(2)消极影响。有利就有弊,水库建设也有不利于人的一方面。为了建设水库就必须进行大规模的移民,水库移民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都是前期规划需要解决的难题。还有水库建设所带来的生物多样新的变化、水文特征和人文环境的改变、潜在的水污染问题等等都是无法逃避的消极因素。虽然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考量因素,但是总体而论,水利建设对地区生态环境的消极作用以及人类活动的不利条件也是无法逃避的。长期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在人来活动中我们可以解决很大一部分不利于人类长期发展的问题,水利建设活动也如此,有些消极因素我们可以在前期规划设计中避免或是采取有效措施去减免不好的影响。因此在事中的执行建设中更需要我们加强监护工作。
2水利建设中的环境监控
水利工程的整体性决定了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对工程所在地的水文、植被、河流上下游生态等作用都是需要我们去注意的。对施工过程中的生态变化进行全程的监控,发现问题和险情的时候及时作出反馈,将生态变化的全部数据呈交给有关部门以供参考。这一步骤不仅必须存在,而且又有十分突出的综合效应。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环境监控是一个综合、全面又复杂的操作系统,这一监测系统的强大功能可以将在建中的大水利工程中的各种复杂数据变化情况进行全面的收集和监测,并形成有代表性的监控资料报告。对水利工程的监控系统联合了多个智能部门和多地区的资料,同时将各个有需要的学科知识点进行融合,以帮助系统更好的开展工作,获得最大的综合效应。最后,监测站点的部署和检测系统的运行安排的可行性和操作性都影响着监控系统的效率,我们在实际操作中一定要综合施工地的具置、水文特征、人类活动、自然生态环境等等要素。
3施工时的环保举措总结
以往的水利工程建设实践,可以得出一些可以指导我们开展环保活动的目标。具体细节如下。
(1)空气和水污染,施工过程中产生粉尘污染是必然的,面对这种情况,湿法作业和洒水作业以及相关设备都可以有效帮助我们降低粉尘污染,同时给施工人员发放防尘口罩和防尘服等,降低粉尘对有关人员的不利影响。施工中的水污染主要在于建设施工中的工业污水,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是严格规范工业污水的排放标准,另一方面则是建立污水处理厂。
(2)固体废弃物污染,大型工程建设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无论是就地掩埋还是焚烧,处理不当很容易引起不必要的污染,可以在处理时进行垃圾分类,掩埋易分解物品,另外处理有毒化学物品等等。
(3)潜在水土流失与植被破坏,这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大型工程建设对地表植被的破坏使得地区水土涵养量下降,极易造成水土流失。我们在挖掘施工时也要注意放置一些地表遮盖物或进行植被种植以帮助保持水土。
(4)施工噪音防护,施工中的噪音污染不仅直接影响施工员的身体健康,还直接破坏了施工区居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因此有必要对施工机器进行控制,优选低噪音设备,修建隔音屏障,还可以错开时间进行施工,同时对有关人员进行噪音防护。
(5)文物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水坝建设必然存在破坏文物和自然遗产的风险。如何协调好保护文物和自然遗产,保证施工进度,这是每个水利工程项目必须思考的问题。
(6)整体环境监控体系,建立一个以服务人为中心的监控体系,可以帮助实时监控库区各项自然要素变化的详细情况,帮助工作人员及时采取措施应对突发性事件和潜在危害,保护库区环境。
4总结
鉴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重要作用,我们必须平衡建设和生态保护两方面,要在水利建设中最大程度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满足生态环保的需要,趋利避害建设两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卫鹏琳.浅谈水利工程生态环境的监测与保护措施[J].企业技术开发,2014(05):147-148.
现如今,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环境问题的引出,逐步发展起来一种专业环境工程管理。环境工程管理主要是研究保护和改善环境,解决现实中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环境工程管理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大气、水体、声学、固体等知识都需要掌握和了解,环境工程管理还需要掌握较高的分析测量技术,能够有效利用现代化测量手段进行检测,并且能够独立判断环境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做好环境的规划、设计和管理。随着技术的进步,国家对环境工程管理力度不断加大,环境工程管理已经在我国工程管理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1环境工程的目标和管理手段
1.1环境工程的目标
环境工程的目标主要是为了满足目前的环境要求,同时,这种环境要求还不能违背环境管理系统中的其他要求,要和其他要求相兼容,在这个前提下进行的环境工程活动。环境工程管理就是为了从整体上将环境管理系统上升一个层次,使得环境管理达到一个最佳的状态。环境工程活动不仅要注重目标的实现,同时也要注重实施环境工程所付出的成本。要保证用最少的投资获得最佳的环境保护效果。例如:如果发现有一种产品受到环境各种因素影响,我们可以采用两种方法解决,一种方法是购买更加耐受的产品或者质量更好的产品,或者花费更多的资金购买仪器设备制造更好的产品,另一种方法是将生产的产品改善环境,使得产品在较好的条件下工作。如果我们采用环境工程管理方式,我们就会将以上问题纳入环境工程管理的整个系统。所以,通过环境工程管理目标以及环境管理系统认真分析,我们就会得出要使用成本最低的方法,使得环境管理达到一个最佳的状态。另外,产品的环境要求一定不能违背环境管理系统中的其他要求,要和其他要求相兼容,生产的产品不能够和系统相矛盾,也不能够和系统不协调,尽管从许多方面来说系统中的矛盾比较多,但是,有效的解决这些矛盾可以逐步提升系统的效能。
1.2环境工程管理的手段
首先,要建立与环境工程相关联的管理系统,这个管理系统一定要按照一定管理制度有序的工作,确保环境工程管理有效实施。另外,为了做好环境工程管理,我们还要在这个系统中设立相关的管理机构,根据相关规定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保障环境工程的顺利开展。同时,还要有效落实相关管理人员的职责,使得职责明确化,管理更加到位。有效落实环境评审和监督制度,使得环境工程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通过科学管理,有效落实,加强监督,保障环境工程的顺利开展。
2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中存在主要问题
2.1质量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经历长期的工作实践,环境监测实验室部分的质控方法得到 了有效的完善,其主要采取密码样、平行样、加标样、全程序空白样、标准样控制、能力验证、实验室比对、质控图控制等方式,但影响环境监测的因素较多,牵涉 面广,与快速发展的监测技术和不断扩展的监测领域相比,质量管理制度的发展不够完备,管理工作存在漏洞,阻碍着数据准确性提高。因此要不断加强环境监测标 准、技术规范和质控技术的完善。
2.2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意识有待加强
环境监测站在通过计量认证认可后,往往容易出现放松管理的 状况。认为资质已经取得,承检能力已经具备,质量管理工作和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有效运行不再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从而使得质量管理体系被动运行,质量管理工 作成为形式。各管理阶层人员对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意识不够,不能主动的发现问题,失去了自我监督的作用,增加了弄虚作假的思想意识。
2.3培训机制、人员业务能力有待提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提升,对监测技术人员的素质、能力都有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培训机制不健全,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监测人员进行质量 管理培训,质量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监测能力得不到提高,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的综合分析人才、复合型人才较缺乏,致使环境监测工作效率不高,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质量管理的需要。
2.4信息化应用程度有待提高
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计算机管理技术日新月异,但把信息化技 术的应用到质量管理工作中的情况却不多。质控人员忙于人手汇总统计各类监测质控数据,判别质控数据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计算质控数据的合格率,在处理质控数 据这方面就占用了质量管理工作的大部分时间,致使其他方面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工作不能有效地实施应用起来。导致管理工作效率不高,反馈问题不及时。
3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对策
3.1加强监测能力建设及监测人才培养
环境监测工作具有:技术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等主要特点,随着环境监测对象的日益复杂化,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现代化,对监测技术人员的敬业精神和业务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监测质量管理的基础,监测能力建设包括:人员素质、仪器装备和管理水平。一方面要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的规定,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在政 策、资金、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争取有利条件,充实各类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和物资,切实加强环境监测基础能力和专项能力建设,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环境监测工作的 需要;另一方面要通过岗前培训、技能培训、专题进修等渠道做好全员培训,使监测人员全面掌握监测知识、熟悉各种标准、规范、技术方法,更好地搞好全面质量 管理工作。
3.2充分发挥质管的监督作用
确立监督员制度。对质量监督员进行考核和竞争上岗,合格者给予任命。优先给予质量监督 员更多的专业培训,充分发挥监督员主观能动性,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关注和监督各项监测工作中的每个技术细节,提高质量监督工作实效,保障监测工作质量,加 强质量监督工作的管理,促进整体监测质量的提高。
3.3加强对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视,提升质量管理意识
提高管理层质量管理意识,发挥领导者的作用,保证人、财、物各方面资源的配备,切实将质量管理工作纳入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强化全员参与意识,加强质量管理理念、管理技能和方法的培训。
3.4依靠信息科技加强质量管理工作
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以先进的计算机管理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逐步开展环境监测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自动化和网络化管理,确保监测全过程受控,提高监测数据的可靠程度,提升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3.5提高监测数据的稳定性,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1)使用质控图来观察数据的稳定性,直观地反映测定结果的数据分布规律,展示分析过程是否处于统计控制状态,显示数据的有效性,对被控过程特性作出判断。
(2)是通过与历史数据对照,探索监测数据的稳定性。通过对监测数据进行时空分布统计整理、综合分析,进而分析出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和增减的变化规律。通过现时监测数据与历史数据的联系对照,观察其变化规律,保障数据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
近些年,国家不断加大环境治理工作的力度,许多地方政府也已经认识到环境工程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到环境污染问题如果不及时治理,就可能影响到经济建设,影响到人们的健康以及生活质量。虽然现阶段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是我们相信,通过科学的的管理以及不断的努力,环境工程管理的最终目标一定能实现;所以,必须明确环境监测的地位,合理的配置相关资源,建立科学的系统质量管理体系,保障监测数据的准确有效,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是人类在数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产物,近代的城市才具有几百年的历史。但是城市是与环境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要对城市的环境进行合理的管理和保护。目前,我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极为突出、城市环境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群众对于环境改善极为迫切。在2013年初,席卷大半个中国东部的雾霾让人们感觉到城市环境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它的迫切性。所以,面对当前城市环境的局势,我们要找到其原因的所在,在此基础上,进行细致的研究,找到解决环境污染的措施,只有这样,才是我国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当前,城市生态环境面临的重大挑战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城市自然资源的短缺,自然环境系统作为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基础性环境系统,为城市的良好发展提供生存空间、基本能源需求和物质支撑,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人口的日益集中和城市建设的扩展,城市自然环境系统面临诸多风险,如能源资源日趋紧张、土地资源不足、水资源面临危机等问题不断凸显;城市人居环境日益脆弱,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发展的初衷正一步一步地被侵蚀,城市居民的人居环境也逐渐地被破坏,城市环境污染与温室效应加剧;形象工程盛行等。面临如此多的环境管理问题,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提高社会各群体的伦理素质与法律素质等,以便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
1 正确处理好城市发展和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
城市发展是个复杂、全面,并具可持续内涵的历史过程,它置身于历史发展的潮流,并兼具自身发展特色,正确处理好其内在关系,及自身发展和整个自然环境的关系,将有助于城市良性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狭义范围内,城市发展包括城市经济、城市规模、城市人口、城市空间、城市化水平发展等多方面内涵;在广义范围内,城市发展将包括城市自然环境在内的整个城市环境的进步和提高。总体而言,政府应当引导城市发展战略、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的协调,不同的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通过税收、行政命令等市场和非市场因素的差异化,改变了不同环境压力的产业获取资源成本的大小、进入与退出市场的门槛的高低以及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外部性内部化的程度,形成不同的环境压力和环境需求的产业结构,进而改变城市的质量。
1.1 城市经济发展不以破坏城市生态平衡为代价
城市是个复杂而脆弱的生态系统,其中的各成份联系密切并相互影响,任一生态因子的破坏或消失将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无可挽回的破坏。所以,城市经济发展作为其内在的一分子,相应地也将遵循生态系统发展规律,妥善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具体措施有:实现从经济理性到生态理性的发展理念转变;大力发展城市循环经济;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倡导绿色GDP。
1.2 城市建设和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
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中最为明显的部分,通过各类有形建筑、设施、结构布局等可直接看见的外在安排展现城市发展的历程。在某种程度上,城市建设程度直接反映了该城市的经济实力和居民幸福指数,现代的、时尚的、先进的城市建设预示着该城市有着强劲的经济基础和发展前景。但是,城市建设如城市经济发展投入一样需要一个度,盲目过度的发展城市建设必然牵制该城市的长远发展,犹如拔苗助长,最终损害该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所以,地方政府在进行大范围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时,必须兼顾城市经济投资力度和环境的承受能力。一方面,应当确保城市建设投资在城市投资中的一定比例,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城市正常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保证城市充分就业;另一方面,必须合理配置城市建设投资的比重,不仅使城市产业投资跟上城市建设投资的步伐,为城市建设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支持,而且确保各项建设投资在城市自然环境可承受能力范围之内,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具体措施如确保城市公共投资的适度、合理;积极合理地引导城市商业建设。
此外,在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系统中,政府必须着眼于社区这一重要的城市子系统,通过社区发展和建设来推动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积极引导社区绿化建设;推行绿色建筑,发展节能省地型社区住宅和建筑。
2 提高城市社会各主体的伦理素质和法律素质
如果众人没有一种正义的心理氛围和文化环境,一种正义原则就不可能被接受一样,政府要想成功地完成城市生态环境伦理管理必须确立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价值氛围和伦理素质。
2.1 政府发挥榜样作用,并积极引导建立生态性的城市伦理氛围
在城市良好伦理氛围塑造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城市各主体环境伦理素养的培养,更需要政府部门的参与,或以身作则树立榜样,或制定相关规定。首先,政府积极培养自身在城市生态环境管理中的伦理修养,政府作为最大的环境伦理责任人,以及在社会中所具有的破窗效应,决定了政府在进行城市生态环境伦理管理的过程中必须首先确定自己的伦理修养:政府在城市环境管理中树立审慎的伦理价值观;保持生态的镇静;树立行政公平、平等理念。其次,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塑造良好的城市环境伦理氛围。一方面,政府通过相关的城市社会规定确立伦理要求。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媒体、形象展示等直观而非强制的行政手段为城市环境伦理素养的形成制造空间氛围。
2.2 带动城市各主体塑造生态性的社会伦理氛围
城市社会是个大熔炉,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个性,各主体有其自身的伦理观念和生活方式,所产生的社会效果也各不相同,但是反映在城市自然环境中,都有着共同的自然结果,即破坏城市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政府有责任也有义务通过各种宣传和媒体措施,塑造积极的可持续性的城市社会伦理氛围。
首先,引导确立并稳固城市性的环境协同论,城市性的环境协同论要求城市各主体尊重和关心城市自然,采取个体主义的与整体主义的非人类中心主义,限制对城市自然的权力滥用。其次,树立环境友好型的生活方式,正确引导并渐渐地规范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成为有效管理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各种方式宣传简约的城市消费观,适度消耗的消费理念,崇尚绿色的消费理念,以及关注循环的消费理念,以期通过耗尽可能少的自然资源来提高生活质量,尽可能防止把我们的生活废弃物导入城市自然系统;其次,重新定义幸福,确立新的幸福观;确立有责任的生活方式。
2.3 建立、健全环境监测体系
环境监测是控制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有效的对环境污染破坏做出预警,所以我们要建立和改进环境监测体系。建立环境监测中心和环境监测机构,形成统一的环境监测网络,全面监测水质、大气、土地等等方面,如水质监测站、汽车废气测定站。
结语:通过以上对于我国城市环境所面临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措施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只有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制度,培养良好的功德心和加大投资力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困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城市环境问题,最大限度的缩小我国城市环境与国外发达国家这一方面的差距,才能为人们建设美好幸福的家园,保证人们身心的健康。
3 结束语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现代城市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广泛的来讲,城市也是属于自然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城市环境的好坏、保护程度和管理方式都对人类的生存状态产生重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杨长福,走均衡城市化建设生态城市的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0,(04).
1城镇地质环境演变与城镇地质作用
城镇环境工程地质研究思路服从环境工程地质一般研究思路。对本部门环境工程地质来说,就是必须同时紧密顾及城镇地质作用和城镇地质环境,注意从地质环境演变动态、城市类型与功能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环境演变动态,可分为原生地质环境动态与次生地质环境变迁两方面。
原生地质环境的演变史和对其未来变化的预测,是研究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的基础。这些变化常以地壳稳定性状为代表,包括地应力场、水热物理场、岩土水理及物理力学性质场等在地质历史中发生的变化。次生地质环境的变迁,如地貌形态、表层岩土介质与特性、地下水分布运移场等的变化。这种变迁常以各种工程地质现象的发生发展为代表,受控于城镇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可控的,成为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研究的重点和主要内容。
认识和划分两类动态的意义在于,既可服务于城市布局,以减少目前尚无法抵御的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又可服务于具体的城市,使研究工作直接服务于实践。
两类动态的划分,还可以明确城市环境工程地质学研究的主攻方向,以第一类动态研究作为基础,以第二类动态研究作为重点。若以自然年为时间单元,还可视第一类动态研究为相对静止,突出对次生地质环境演化的研究。
对城镇地质作用的研究,要把握城镇的类型和功能。城镇的类型、功能不同,城镇的地质作用和产生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也就不同,所以把握了它,就把握了城镇地质作用的主体,使对一个具体城镇所具有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产生机制及根源,可以有更清楚的认识。
综合上述认识,可构成城镇环境工程地质学的研究思路(图1)。
图1城镇环境工程地质学的研究思路
2基础研究
首先要进行基础性研究,相应编制城镇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图系。
这方面研究与编图的具体内容,一般包括地质、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植被等基础自然条件;矿产、地下水、热矿水、土地等资源的分布;地下水化学类型、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特殊土分布特征、活动性构造与地震等内容。同时要研究它们的动态特征,研究动力地质作用及自然地质灾害,对地质环境的质量进行评价。主要考虑的是与可能出现城镇环境工程地质问题有关因素。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城市(区),由于可能产生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不一样,相对于产生这些问题的地质条件也不一样,还应有选择地突出这些因素。
以上内容,实际上包含了自然(基本的)地质环境条件(包括地质资源)以及天然地质环境条件对城市活动与发展的影响等基本内容,是产生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重要物质基础。具体编图时,可根据编图对象的繁简程度决定。当内容较简单时,可编综合图;内容复杂时,应考虑分区图、各种单图子图等。
3评价研究
评价研究的任务是,进行城镇环境工程地质评价,编制相应的城镇环境工程地质评价图系。这种研究是在研究原生地质环境,特别是自然地质灾害的基础上,对其质量和容量进行综合评价之后进行的。它侧重于研究城市地质作用及其诱发的地质灾害,并对其造成的次生地质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研究和编图的内容,一般可包括:
(1)地质环境开发利用状况,包括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城镇地质环境有关的土地及生物资源(森林、草原等)开发利用现状,矿产(含天然建材)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等,以及其开发利用所引起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例如过量抽汲地下水或液态矿产引起的地面沉降、裂缝、塌陷;破坏森林、草原引起的斜坡失稳和土地沙化问题;采石引发的滑坡,甚至地震问题等。
(2)各类工程建设引起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如山区城镇由于大量挖方和填方引发滑坡、泥石流问题,破坏植被引发水土流失问题以及抽排地下水引发的岩溶塌陷问题等。在特殊土地区,还会引发诸如湿陷、膨胀、裂缝等一类特殊问题。部分城市还存在人防工程引起的沉陷、塌陷问题。
(3)废弃物处置状况及其引起的城市地质环境污染问题。例如工业“三废”、生活垃圾、建筑废墟、核废料等,因处置不当而引起的对城市土地、地表地下水资源的污染,以及对地基土的破坏等。
具体图件的选择,要根据城市类型和功能确定,也就是根据具体的城市地质作用类型来选择,既突出主要的城镇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又要对潜在的问题有足够的注意,同时还要考虑到为下阶段的预测研究和编图打下基础。
城镇环境工程地质评价,要在环境分析基础上进行。环境分析可从以下环境因素分析入手:
①充分收集各项环境因素资料,建立环境因素信息库予以储存;
②编制单项环境因素图(多数情况可以收集并略加改造而成);
③分析各项环境因素的特点;
④勾绘环境因素体系轮廓(环境灾害区划轮廓),待修正;
⑤收集分析地质灾害资料;
⑥分析研究区域地质环境中的主导因素、从属因素和激发因素(只在激发灾害时才显示出其作用),以及它们相互作用的规律。
城镇环境工程地质的评价,属于针对性评价。相对来说,为局部地区或单项工程的环境工程地质评价以及单项诱发地质灾害的地质环境评价,常不以自然地质环境因素体系的地域性为边界条件。
(1)局部地区(或称小区域)环境工程地质评价
环境的特点是:主导环境因素作用明显和具体,从属因素作用较弱,而激发因素十分突出(如山区城镇人工边坡引起滑坡、工矿城镇采空塌陷等)。环境质量局部差异性明显,孕灾作用往往以个别灾害种类为主。评价应包括:
①环境质量区划。根据环境因素良性平衡程度,将环境划分为良好、中等、有害和灾害四个等级。
②对有害、灾害区进行孕灾条件的评价,指出孕灾的主导因素和激发因素,以及可能出现的灾情程度。
(2)单项工程的环境工程地质评价
在城镇环境工程地质评价中时有出现,如某些城镇或城市的某城区为大型工矿企业所在地,它可能涉及同一环境因素体系内的若干种灾害类型。评价主要包括:
①工程地基承载力条件及岩体稳定性的动态评价。应论证当与地基承载力或岩体稳定有关的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时,它们是否会发生危害工程的变化。
②分析与该项工程有关的各种地质灾害的孕育机制,论证可能出现何种灾害以及灾害程度、复发频率等。
③进行环境质量区段划分。
(3)单项灾害的环境工程地质评价
这是环境工程地质评价中最基本的内容,也是较简单的一种。其主要内容是:
①进行孕灾环境因素分析,提出并区分主导因素、从属因素及其孕灾机制;
②确定灾害的激发因素,进行激发机制分析;
③对灾害程度进行评价。
4预测防治研究
预测研究的任务是对城镇地质作用及其引起的地质环境变化的趋势作出预测,并提出相应的预测图件。
城镇地质作用的预测尚未真正展开,但城市正高速发展,土地日益紧张。为了有效地利用土地,现代化城市建设正向高、大、深方向发展。
“高”,指高层建筑,几十层的大厦在国内发展很快,趋势是上百层的建筑以至过百层建筑也会增加。这些高层建筑对地基的承载性能和抗震性能要求极高。
“大”,建筑物的规模日益宏大,如高速公路、机场、港口、桥梁等的规模,其发展都十分迅速。
“深”,许多建筑物向地下发展,如地下铁道、地下仓库、商场、过江过海隧道等。
这样,现代建筑不仅对地质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大大提高了塑造次生地质环境的强度,从而引起环境工程地质问题日趋严重化。另外,从城市布局看,表现出以下趋势性特色,即城市布局不严格受地质环境制约。以我国城市布局为例,即受三大因素制约:
(1)受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制约。实行改革开放形成了沿海、沿江、沿边开发带(区),形成了一大批新兴城市。如深圳、防城港区、海口和日渐扩大的上海浦东区、宁波市等。
(2)受国家建设需要的制约。如战略要地西昌市,三线建设的十堰市、攀枝花市,能源开发的宜昌市及边陲开发需要的石河子市等。
(3)受区域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的制约。如各省会城市的发展。
从以上制约城市布局的因素看,城市的选址定位,必然会涉及众多的恶劣地质环境,如区域地壳不稳定、不良工程地质性质的岩土介质分布等。这样,又会使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复杂化。由于城市地质作用及作用对象的变化,必将引起环境工程地质出现一些新的情况,这些都是预测应考虑的内容。
关于治理,基本原理是通过改变某些环境因素的作用强度和频度,以达到减轻灾害或消除灾害的目的。因为地质环境是由各种环境因素组成的,一切地质现象都受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控制,任何地质灾害的孕育和激发过程,都是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环境因素又分为主导因素、从属因素和激发因素,其中一部分具有不可调性,是现在还不能为人类所控制的,而大部分则在不同程度上能被人类调控,具有可调性。所以,人类可以通过调节包括自身活动内在的各种环境因素,来控制地质灾害的发生或者减轻灾情。具体的预测防治方法和内容如下:
(1)城镇或城区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预测和防治
①城镇地质作用发展趋势预测,结合城镇发展规划和现代技术发展趋势进行。包括单位城市地质环境载入量增加,城镇占地日趋增大,城镇地质灾害的后果趋于严重等。
②地质环境演化趋势预测。自然地质环境因素演化的速度是相对缓慢的,因此重点考虑的是人类的城镇地质作用,在对城镇地质作用预测基础上,进行城镇地质环境演化趋势的预测,强调演化中出现灾害的强度和频度。由于小区域环境信息带有局部性和随机性,往往难以进行长期预测,但可以从环境因素演化趋势来进行环境趋势的短期和中期预测。
③环境治理方案建议。在预测的基础上,提出环境治理方案建议,从治理和改善某些环境因素入手,提出分阶段、多方位的整治措施。主要内容包括治理步骤、主攻方向、调控环境因素指标(如强度、频度)以及防治灾害的总体目标。对于不可调控的恶劣地质环境,应提出防止灾害外延的措施。
(2)单项工程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预测与防治
①预测在人类的工程地质作用下,地质环境的演化趋势及可能出现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地质灾害的程度和频率。
②提出治理措施,包括工程稳定措施和环境安全措施。
(3)单项灾害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预测与防治
①对灾害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主要是灾害的强度与频度的预测。
②提出灾害地质环境整治措施的建议。
参考文献:
[1]《环境工程地质》 刘起霞 李清波 邹剑波 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2001
[2]《环境地质工作手册》 《环境地质工作手册》编委会 中国科技文化出版社2005.9
一、环境保护对公路建设的要求
公路的外在形式是公路的网络结构、线形等技术指标,而其内涵是公路环境总体对人类运输活动的服务和支持,把环境与公路割裂开来考虑是不全面的。尽量减少土地占用和拆迁道路在规划和确定方案过程中,应注意环境保护,尽量减少耕地占用和电力电讯、村镇居民点、厂矿企业等设施的拆迁,从而减少对现有社会环境的影响。防止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工程应根据有关规范要求,并针对建设项目所在地区气候、地形、地质情况,采用合理的排水与防护方式,可以有效地防止道路在施工期和运营期的水土流失,保护植被。注重道路美化、绿化在道路两侧种植花草树木,营造防噪性卫生防护林,搞绿化美化工程,既能美化路容、防止水土流失,又可减噪、吸收汽车尾气及粉尘,净化空气,减轻汽车尾气和噪声对沿线环境的污染,特别是营造乔、灌、草多层次复合结构林带,防噪减污效果更佳。科学设计,精心施工公路规划中环境保护措施的制定应以费用最小、社会代价最小为目的,采取“最佳可能性方案、中级可能性方案,初级可能性方案”多层次的设计,力求在宏观目标上与经济总体发展趋势相符合,在环境标准上与居民生活要求相一致,在财政的保证上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在实施的序列上与公路建设所取得的成果相联系。
二、环境保护在公路工程中的体现
(一)要将环境保护内容体现在公路工程设计全过程之中
1.珍惜自然环境,规划好公路用地范围,对于工程方案,除了要考虑自然地理、交通功能、工程技术标准外,还要结合自然价值、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来综合考虑公路的用地,使路线规划有利于环保。
①保护土地、水体、空气和生物资源,珍惜现有资源价值。合理产生新的生产用地,保护和增强现有的土地利用。
②路线应与城镇规划相协调,促进城镇更新及改善环境。一方面尽量减少项目与城镇规划相干扰,又要有利于城镇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方便车辆进出城镇,尽量保持项目与城镇的合理间距——“靠而不近,离而不远”。
③避开环境敏感性区域。如学校、工厂、医院、名胜古迹、自然保护区、湿地和鸟类栖息地、精密仪器基地和军事设施等等。
2.设计要结合自然地形
①平面线形。在满足规范要求的情况下采用较低技术指标是使路线顺应地形的一个好办法,多采用各种类型的曲线也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②纵面线形。合理设置纵坡和竖曲线使纵面线顺应地形成渐变、顺滑的纵坡线,避免大填大挖。深开挖路段要多考虑隧道方案,可避免山体开挖,保护森林植被和水土资源。许多山谷不仅是流水,而且是大气流通的通道,可考虑选择桥梁方案来代替高路堤,这样可避免阻碍大气流通,不会威胁到冷温植物的生长。
③边坡设计。在确保稳定的情况下,边坡的形状要尽可能与周围的景观协调,并用植物进行绿化(可结合各种土工防护结构和其它绿化基础工程综合实施)处理,坡脚、坡顶、坡面相交处等处的棱角要进行弧形整饰,可产生自然美又可防风蚀。
3.重视水土资源,减少水土流失
一是设计时注意填挖平衡,减少土石方量,减少借土弃土。二是做好边坡防护设计工作,应根据地质情况多采用种草植树的绿化护坡方法。三是做好沿线排水设计;四是合理取土、规范弃土、保护耕地,少占良田。应尽量在荒地或低产耕地集中取土,取土后对取土坑进行后期利用。弃方应集中堆弃,不占农田,堆弃后应上覆表土,播种绿化。
4.注意保持原有的灌溉系统和自然水网体系
①桥涵设计尽量避免影响河流水文、水流特征。
②避免改移或堵塞大型河沟。
③对小型排灌系统如遭破坏应予以恢复或加以调整,合理设置小桥涵位置,必要时对原有排灌体系进行优化合并或改移。
④做好项目自身的排水系统,增加必要设施以防止路基路面排水对农田水利的冲击。
5.合理设置临时施工用地
减少或避免占用农田,避免用地范围以外的耕地被机械碾压或堆放材料。临时用地在竣工后应及时复耕还田,恢复植被。
6.做好道路沿线景观设计工作
①公路选线、定线时,要尽量与地形地貌相吻合,减少土石方量,减少对自然风景的破坏,避开受保护的景观空间。②重视路线空间造型设计,包括路线线形和其它景观因素(边坡、挡墙、收费站及服务区建筑等)的造型设计。③做好沿线绿化设计工作,利用绿化来补充和改善沿线景观,如边坡尽量采用种草植树的护坡方式。
(二)要将环境保护内容体现在公路施工全过程之中
1.减少水土流失
根据实际填挖土质合理设置边坡的坡度;合理设置土石方填挖施工现场临时排水系统,及时疏导雨水,以减少雨水对挖填土坡坡面的冲蚀;填方坡面应及时夯实并进行边坡绿化;合理确定借土弃土位置,合理开采砂石料场,注意料场弃土弃渣分离处理。
2.减少噪音污染
禁止噪音超标机械进入施工现场,平时注意机械维修保养;合理安排施工组织计划,尽量减少施工活动对沿线居民集中点的干扰。
3.防止大气污染
材料堆放应采取必要挡风措施,减少扬尘。组织好材料和土方运输,防止材料散落造成环境污染。材料运输宜采用封闭性较好的自卸车运输或采用覆盖措施。对施工场地、材料运输及进出料场的道路应经常洒水防尘。
4.防止水质污染
加强对施工队伍的生活污水处理,严禁将其直接排入河道水流中;对路基清除淤泥表土应回收到路上处理或运到指定地点堆弃;弃石弃土应运到合理地点,不得任意堆放,更不能淤塞河道;对桥梁围堰施工,应注意围堰土在施工结束后的清除工作,避免阻塞河道;桥梁施工机械还应避免油污的污染。
(三)要将环境保护内容体现在公路营运全过程之中
1.加强公路管养工作,对路面和边沟应定期清理。加强边沟、边坡、涵管、急流槽、导流坝和路田分界墙的养护维修工作。对沿线收费站和服务区的垃圾及污水要进行环保处理。
2.加强公路绿化及其养护工作,既创造良好的视觉景观,也可降噪防尘。按公路绿化、美化设计的要求完成各项绿化工作 ,科学合理地实施草、花、灌、乔木相结合的多层次立体绿化格局 ,以达到净化空气、降低噪声、保持水土的目的。
3.加强交通管理,控制不符合环保和技术规定的车辆上路行驶,路线靠近或穿越居民区应限制鸣笛,完善交通标志、标线,保持良好的交通运输服务状态。
三、结语
道路建设必然会对环境产生各种不利的影响,因此,要加强道路建设的环保教育和宣传。在道路设计和施工时,要认真遵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严格按道路基本建设程序办事,完善有关审批手续。在进行道路建设的同时,时刻不忘环境保护,特别是要对道路施工期间的环保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把道路施工期间各种因素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减少到昀低程度,使道路建设和环境保护同步协调地发展。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逐渐增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成为了目前我国急需解决的一项问题。纵观近年来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环境工程的发展令人瞩目,环境工程研究内容越来越多,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对环境工程带来的积极作用进行充分考虑,进一步了解环境工程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认识到环境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来提升环境工程质量,促进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1环境工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1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进行开发利用很有必要,环境开发利用程度越大,其经济发展速度将会越快。但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对环境带来一定破坏,环境工程出现的目的就是保护环境,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以保证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从这方面来看,经济发展和环境工程二者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
1.2环境工程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
为了有效保护环境、提升生态环境水平,环境工程开始走入人们的视野中。环境工程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环境基础,充分满足了经济持续发展的要求。
1.3经济发展为环境工程提供了发展条件
在保护环境的过程中,环境工程需要凭借经济发展的力量来展开工作,只有经济发展到了一定水平,才能为环境工程的展开提供可靠的发展环境,为环境工程的顺利开展提供经济支撑,保证环境工程可以顺利发展。
2环境工程对经济发展带来的重要影响
环境工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由此来看要想对二者关系进行准确把握,应充分理解环境工程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这样才能实现二者的平衡发展。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进一步分析环境工程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2.1环境工程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由于全球环境均遭到了严重破坏,对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环境工程概念被提出。在环境工程发展过程中,有必要采取一定手段来保护环境,对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因此,可以说环境工程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以及保证。
2.2环境工程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环境保证
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工程利用一系列手段为环境保护提供了保证,环境工程的顺利实施对环境保护起到了有效的改善效果,不仅满足了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同时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促进性作用,有效改善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发展情况,因此,可以说环境工程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环境方面的保证。
2.3环境工程推动了经济发展
开展环境工程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非常大,一方面我国当前的环境污染情况得到了很好的管理和抱回,另一方面,也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加强了对环境的保护力度,满足了经济发展的要求。
3加强环境工程管理的对策
3.1完善环境工程管理体系
将环境工程管理纳入到正常轨道的关键在于体系化的实现,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加以完善:第一,所有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决策,必须有环境保护相关部门的参与,将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渗透到经济领域中去,充分体现出环境意识;第二,在区域开发、产业结构调整等重要决策进行之前,应展开环境影响评价的试点工作;第三,建立各部门共同参与的监管制度,相关部门要分工明确,形成社会公众参与的运行机制,集中社会各界的力量将环境工程建设搞好;第四,从多渠道建立环境工程投资机制,制定既有利于环境保护同时又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利用排污收费制度改革等途径缓解资金不足问题。
3.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在环境工程管理工作中应该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并注意提升法律法规体系的可操作性。健全管理制度可以提升环境工程人员的工作效率,在环境工程规划制定过程中,必须到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因地制宜的利用好各项环境资源,对当地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解决,一旦项目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批准以后,应对已经批准的规划方案进行严格执行,相关部门应对方案的执行情况进行严格监督与检查,同时还要针对制定工作任务的制度等记录在案,这些资料将来都会成为环境保护部门决策的重要依据。
3.3加大环境事业的投资力度
环境工程要想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应该积极将宣传和引导工作做好,然而人们观念的转变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应该利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大家正确认识环境事业。实际上环境工程建设过程中,每个环节都需要资金的投入,因此为了保证环境工程可以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同时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应该不断加大投资力度,这样才能获得丰厚的回报,更好的促进经济的持续性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全球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类的各项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环境工程就是为了减小这种破坏而产生的,经济发展与环境工程建设之间是相互影响的,要想实现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就要加强对环境的保护,积极利用科学技术和环境工程手段,加强对环境工程建设的了解与认识,深入认识环境工程对环境保护的积极影响与作用,最终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工程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X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 室内环境污染物的主要种类及来源
根据国内外对室内环境污染进行的研究表明,室内环境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室外大气和地质环境的污染、室内建筑装修材料及家具释放物的污染、烹调及燃烧产物的污染和人体的新陈代谢及各种生活废弃物的挥发成分的污染。由于工程交付使用后,人的各种活动和室外大气环境的破坏导致的室内环境污染不是工程建设阶段所能控制的,因此在这里只谈如何控制工程所处的地质环境和工程所使用的建筑装修材料等对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的污染。
通过专家和学者的研究分析,目前检测到的有毒有害物质达数百种,有约 68 %的人体疾病与室内污染有关,尤以氡、游离甲醛、氨、苯及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TVOC 等几种污染物对人体危害最大且时常检出。据相关报道,其中氡、苯化合物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 WHO 确定为强烈致癌物质,甲醛被 WHO 确定为可疑致癌和致畸形物质。因此本文将这几种污染物列为控制的对象。
1. 氡是从放射性元素镭衰变而来的一种无色无味的放射性惰性气体,是自然界唯一的天然放射性气体,存在于自然界各种各样的矿石、岩石以及土壤中,常在开采和建筑施工时释放出来,并能与空气中的尘埃结合被人体吸入。室内空气中的氡有 80~90 %来自地基土壤、岩石,特别是在地质构造断裂层区域;其次是工程使用的建筑装修材料析出的氡,尤其是掺工业废渣建材和天然花岗岩。
2. 甲醛是一种无色易溶的刺激性气体,室内游离甲醛的主要来源有四个方面:一是用作室内装饰的胶合板、细木工板、中密度纤维板和刨花板等人造板材;二是广泛使用的以甲醛为主要成分的脲醛树脂等水性胶粘剂;三是对建筑装修材料进行防火、防腐、防虫处理所使用的各种阻燃剂、防水剂、防腐剂、防虫剂等水性处理剂;四是来自含有甲醛成分并有可能向外界散发的其它各类装饰材料,如壁纸、化纤地毯、地板衬垫、泡沫塑料、水性油漆和涂料等。
3. 苯是一种无色且具有特殊芳香气味的液体,具有易挥发、易燃的特点,目前室内装饰中多用苯及其同系物甲苯、二甲苯作为各种溶剂型胶粘剂、油漆、涂料和防水材料的溶剂、稀释剂或添加剂。
4. 氨是一种挥发性无色气体,具有强烈的刺激性臭味,主要来自建筑工程中使用的阻燃剂、混凝土外加剂,会随着温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变化从混凝土中还原成氨气缓慢释放出来。
5. 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TVOC 是常温下能够挥发成气体的各种有机化合物的总称。常见的除醛类外,还有苯、甲苯、二甲苯、三氯乙烯、三氯甲烷、萘、二异氰酸酯类等。涂料、胶粘剂、水性处理剂以及地毯、地毯衬垫均含有 TVOC,另外壁纸、聚氯乙烯地板革等材料含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VOC 。
工程地点所处的地质环境和工程所使用的建筑装修材料是造成室内环境污染的重要污染源。
二. 工程设计对室内环境污染的控制
凡事都要从源头抓起,要有效控制室内环境污染首先应从工程的勘察和设计开始进行,即从勘察、设计、工艺、材料几个方面预先进行控制。工程设计阶段主要是对建筑物的室内通风设计和设计所采用的建筑装修材料进行控制,提出相应的设计要求。
建筑物的通风设计合理与否是控制室内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最好、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通风换气,有利于室内有害气体的散发和排出,可有效减少有害污染物在室内的积聚,提高室内环境质量。通风包括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两种形式。建筑物如采用自然通风,设计时应考虑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通风、增加室内的通风换气量;如采用机械通风,即空调通风系统设计时应保证有足够的新风量和室内风系统的平衡。
工程所使用材料选择合理与否是控制室内环境污染的另一重要因素。不但要采用符合国家有关环保标准的建筑材料,还应根据建筑物的室内空间科学地进行装饰装修设计,确定材料的合理使用量,选择无污染的施工工艺,正确地解决室内通风换气问题等等。设计时尽量选用绿色环保的新型材料,但也最好不要大面积使用一种材料,一定要考虑房屋空间的容纳能力,否则也可能会由于某种有害物质积聚过多而造成室内污染物浓度超标。设计时尽量选用绿色环保的新型材料。
三. 工程施工阶段对室内环境污染的控制
施工阶段对室内环境污染亦要坚持预防为主,注意从源头上防范和控制建筑装修的污染,严格控制污染物超标的建筑装修材料进入工地,同时采取科学和严格地施工工艺,减少材料施工使用过程中对室内环境的污染。必须贯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原则。
1. 把好材料的进场检验关
工程所用的建筑和装修材料要有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进场检验及相应的检查记录,材料进场报验单应包含环境指标的控制内容。根据室内环境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情况,我们在检查材料的出厂环境检验报告时应重点检查以下指标:
1)无机非金属建筑材料,包括掺工业废渣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的放射性指标。
2)人造木板及饰面人造板的游离甲醛含量或游离甲醛释放量。考虑到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对进口的饰面人造板宜采用环境测试舱法测定游离甲醛释放量。
3)水性涂料、水性胶粘剂和水性处理剂的游离甲醛和 TVOC含量。
4)溶剂型涂料、溶剂型胶粘剂的苯和 TVOC含量。
5)阻燃剂、混凝土外加剂的氨释放量,不应大于 0.1 % (质量分数 )。
6)壁纸的 VOC和游离甲醛释放量,应不大于 0.12mg/m3。
7)地毯、地毯衬垫及地毯胶粘剂的甲醛和 TVOC的释放量。
8)聚氯乙烯地板革的 VOC和甲醛释放量。
2. 把好材料的复验关
对大面积集中使用的建筑装修材料应送检测单位进行复验。如室内使用的各种天然花岗岩石材的总面积大于200m2 时,应对不同产品分别进行放射性指标的复验;室内装饰采用的某一种人造木板或饰面人造板面积大于500m2 时,应对不同产品分别进行游离甲醛含量或游离甲醛释放量的复验。
以上检测结果必须在满足设计文件和《规范》的要求后,方可在工程上使用。
3. 施工过程的污染防范和控制
目前工程所使用的建筑装修材料均不同程度的含有有害物质,除了把好材料的进场检验和复验关外,还应把好在工程施工过程的污染防范和控制关,加强对各种建筑装修材料的现场管理,要尽量选用无毒、少毒、无污染的施工工艺,减少材料在施工使用过程中对室内环境的污染。
4. 室内装饰装修推行样板间制度
对室内装饰装修多次重复使用同一设计的工程宜先做样板间,并检测样板间室内环境污染物的含量。这样一方面可以通过样板间检查装饰装修工程的施工工艺、材料品质、施工质量和装饰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及早发现问题,便于及时查找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装饰装修全部完工后再发现问题造成的返工损失和对室内环境的污染,亦降低检测抽检的数量及检测费用。样板间检测结果合格后,再大量订购样板间所采用的材料,进行大面积的施工。
四. 工程的竣工验收
工程室内环境质量合格的前提条件是工程竣工验收时室内环境质量相关资料齐全符合《规范》要求,各种污染物的检测方法和检测数量符合《规范》的规定,室内环境污染物的浓度检测符合《规范》的限量要求并达到设计文件规定的深度要求。
要使工程竣工验收时能够正常进行,并做到室内环境污染物浓度检测能够符合《规范》的规定并达到设计要求,除满足前述要求外,还应提前考虑并做到下面几点:一是要考虑到挥发性有害气体的挥发时间,《规范》强调应在工程完工至少7天后进行室内环境质量验收;二是要预先留出工程完工后对室内污染物浓度进行自测和预检的时间;三是适当考虑雨季可能对室内污染物散发的影响;四是做到竣工验收前经常保持室内通风换气。根据相关事例和工程实际情况,预留的时间一般以不少于半个月的时间为宜。
当室内环境污染物浓度的检测结果不符合规定时,可以采取延长污染物散发时间、封闭人造板表面孔隙等措施进行处理。处理后可再次进行检测,但检测抽检的数量应增加1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