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2 15:57:3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教学研究调查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二
调查的资料是最近三年(1995~1997年)我国主要两种中小学外语教学期刊中的全部675篇文章。这两种期刊是北京师范大学主编的《中小学外语教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主编的《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调查分五个方面,即研究方法类型、数据类型、研究范围、研究对象和研究层次。
经统计发现,在675篇文章中,有189篇(占28%)属于语言知识,对此我们不做分类。
三
从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情况来看,我国中小学外语教学研究大部分采用的是思辨性和描述性的方法(总共占69.2%)。也就是说,教研重点一是对教学工作发表议论和看法,且在论述过程中举一些例证;再就是对一些具体操作过程的描述与记录。这类文章往往缺乏理论性指导,带有较强的主观性,难以令人信服。这种现象反映在数据处理类型上,就是绝大部分的研究(81.3%)都不依赖数据,没有进行量化分析;结果仅限于经验总结或对某些事迹的报道。实际上,通常所说的总结经验,如果不是以系统地收集、分析和解释数据的方式来进行,并不能推动我们学科的发展,不应该被当作我们学科的重要研究方法。个人的经验,在实践中产生的想法、观点或体会可以作为一个问题或一个假设,成为我们研究工作的起点,但是它们本身不应该成为我们学科的研究成果,不应该代替科学研究工作本身。
大体上说,研究方法可分为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两大类(Nunan 1992),而定量方法的使用已成为现代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定量方法才是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近几十年来,外语教学研究方法大的转变莫过于定量研究方法的广泛运用。据Henning统计,1970至1985年期间,美国两种主要应用语言学杂志(TESOL Q uarterly 和LanguageLearning)发表的定量研究的数量分别增长了49%和68%。在1985年,这两种杂志刊载的定量研究文章分别占发表文章总数的61%和92%。而在我们的研究中,只有8.6%是采取了实验性的手段,11.9%使用了统计方法去处理数据。这说明我们在研究方法上还有待改进。另外,在为数不多的实验性研究中,实验的规范性也颇不令人满意。受试的选择,变量的控制,实验对照组的设置,以及结果分析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所以尽管文章作者宣称作了一次实验,很大程度上是对使用新教材和教法的一次记录,最后以平均分数来说明其结果。这样,实验(如果可以称为实验的话)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都不高。我们知道,实验的内部效度指实验样本结论的真实性程度,或者说是研究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否真实的程度;外部效度是指实验总体结论的真实性程度,即实验的样本结论推广到特定范围的总体时的有效程度。实验缺乏内部效度则其本身的科学性不强,精确度不高;缺乏外部效度则推广价值不大,这项实验就会失去其实用价值和普遍意义(Seliger1989)。如此看来,我们研究方法的现状令人担忧。根据Nunan(1992)和Seliger(1989)的理论,实验要有明确的理论依据,要提出实验假设,要把变量交代清楚,并描述实验对象和科学分析结果等。但我们的实验却缺乏这方面的陈述,从而影响了实验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也不利于实验结果的普及、推广与运用。
看来,提高实验者的外语教学理论水平,加强外语教学研究方法的必要性的指导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我们确实应该在大学开设研究方法及其有关的(如统计学)课程。
笔者认为,以后我们的外语教学应加强定量研究,不仅在数量上要增加比例,在质量上也要提高;并在合乎实验规范的基础上,更多地尝试运用推断统计,多变项分析等科学的方法。
四
从研究范围来看,中小学外语教学研究有过于偏重中学之嫌(小学仅占到7%)。固然,中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占有主导地位,无论从所学内容还是从持续时间来看,都显得更重要一些。但随着小学英语课的普遍设置,对小学英语教学的研究也不容忽视。
首先,根据语言习得规律和儿童善于模仿,勤于开口等特点,对外语教学进行研究。例如在语音、书写及浅显的日常交际用语等方面对学生进行适度的训练,使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从中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为中学及更高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也可以为中学的外语教学提供一个较高的起点。但如果不注意对小学生学习心理、学习规律以及教学方法的研究,教学不适宜,就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过早出现"两极分化”,对以后的进一步学习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小学英语教学也是引导学生入门的关键所在。而且,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也必须在小学英语教学上有所体现,这同样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小学英语教学的特点。
其次,只有对小学英语教育做了充分的研究,才能搞好中小学教学上的衔接,实现顺利、高效的过渡。否则势必在人力、物力和时间上造成浪费,也会给中学的教学带来困难。目前,我国小学英语教学比较混乱,缺乏统一的教材,各地、各校都各行其是,这对教育的发展极为不利。
所以,在谈到基础英语教学研究时,一定要给小学英语教学足够的重视,充分发挥这一“准备阶段”的积极作用。
五
从研究对象来看,除对教法进行重点探讨外(61.5%),也兼顾了对教材、教师、测试、学法等方面的研究。这说明我国的研究工作者已意识到了教法以外其他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这与"长期以来,我国外语教学研究局限于对具体教学法优劣的无休止的争论"(束定芳,庄智象1996)相比较,是一个积极的进步。另外,自使用新教材以来,对新教材、教法的讨论占到了总体研究的23%,这说明我们对变化并非麻木不仁,而是在积极探求一种更适宜的教学方法,并努力提高教材的编写水平和教学水平。
在进步之中,笔者感到,稍嫌欠缺的是对教师和学法方面的研究相对不足。首先,对于有些教师缺乏系统的外语教学理论方面的学习和培训,以及教学能力不强等现象应予以重视。实际上只有加大对如何提高师资水平的研究力度,才能更大地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队伍直接关系到教研成果的推广和教学法的实施,是联系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的中间环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几年来微格教学就是一项积极而有用的教研成果,它可以对教师的十种技能进行训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外语教师培训形式。今后我们还需要在这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为切实提高教师素质服务。
另外,我们知道,60年代以前,外语教学研究的重点是"教",即教法和教的过程;进入60年代以来,开始转向了对学习过程的研究,不仅探讨学生怎样"学会"外语,更重要的是要探讨学生如何"会学"外语,因为"授人以鱼,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不尽",而我们对这一变化似乎还不太敏感。很多文章只是描述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操作,却没有对学生一方给予充分的重视。"教师讲,学生记,课后完成作业就了事"的现象仍严重存在。关于学法研究方面的文章不但很少(10.3%),而且主要集中在解题方法的研究上,更缺乏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实际上,学法研究不仅包括学生智力的开发,还包括学生非智力因素,如兴趣、动机、信心等的培养。如果我们不注意这方面的研究,不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去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就很难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借鉴前人的理论体系,例如学习的特征、学习过程的结构、各种学习类型的意义、学习的生理机制、影响学习的各种内部因素等,使学法研究更具科学性。只有把教法研究和学法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因为外语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教学计划、目的通过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才能实现。重视学法研究已成为中外外语教学改革的共同趋势,所以我们也需要加大学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六
从研究层次来看,一半以上(59.1%)的研究限于具体的方法论,而只有8.4%为本体论层次的研究;涉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更少,仅占3.5%。本体论研究的是语言和语言使用的本质,语言学习的本质及外语教学的本质等;实践论研究的是外语教学的组织实施、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听说读写能力的培训,以及外语测试等;而方法论研究的则是具体的方法和手段(束定芳,庄智象1996)。看来,目前我国中小学外语教学理论研究还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大部分教研成果来自于方法和手段实施方面的经验,缺乏有力的理论指导,也没有吸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这对提高我国外语教学的整体水平,对提高我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极为不利。理论来源于实践,而又高于实践,指导实践;反过来,实践又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并对理论进一步深化,从而使人的认识不断螺旋式上升。在外语教学中,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也是如此。所以,今后我们必须提高外语教学研究的层次,在理论上多下功夫,弄清几类本质问题,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
笔者认为,造成目前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二:一是本体论的研究需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做基础,而这是许多教研人员,特别是广大教师所缺乏的;二是这类研究的结论或成果虽然对教学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对一般教师来说,往往不能"立竿见影"地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不能直接用于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对于这类研究也只有"望洋兴叹"了。然而,这类研究的缺乏会导致贯彻教材指导思想时的力不从心或盲目跟从,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强理论层次的研究,再也不能忽视合理的理论指导,而模仿自己的老师或根据自己认定、熟悉的教学方法来授课了。
最后要指出的是,对于本体论的研究,我们既要实行"拿来主义",吸收国外教学理论的先进成果,也要立足于我国国情,具体分析;既要借助相关学科的成果,又要注重本领域的研究,真正为我国的外语教学服务。在研究过程中,要尽量避免科研和实践脱节,应该鼓励广大教师加入到科研中来,把本体论、实践论、方法论三个层次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动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
七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0008(2009)05-0064-05
一、信息技术工具支持下的学习策略量表
1.已有学习策略量表综述
Weinstein编制了标准化学习策略量表Learning and Study Strategies Inventory[1] (简称LASSI),该量表是专门设计用于测查和诊断学生适用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能力的一种测评工具。Vermunt (1987)编制了学习方式测量问卷[2]Inventory Learning style(ILS),该问卷主要是用来测查和诊断大学生的学习方式。Pintrich等人(1993)编制了“学习的动机策略问卷[3]”,该量表包括九个认知策略项目,分别考察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的使用情况。O’Neil(1996)编制的元认知测量问卷,主要是测查学生的元认知能力。Yesim Somuncuoglub[4]编制的学习策略问卷,该问卷主要综合Weinstein和Mayer、Pintrich等人的问卷项目。
上述学习策略量表年代久远,多是基于传统学习环境下的学习策略内涵和结构编制而成,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策略因素未能全部涉及,更未能考察信息技术工具在学习策略中的应用情况,而且国外一些相关量表由于文化差异的限制,因此无法直接为我所用。
目前,国内陈义勤[5](2005)研制开发的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策略水平量表,辽宁师范大学的王晓晨[6](2006)针对远程学习者开发的远程学习策略量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研究所的王迎[7](2007)编制的远程学习策略量表,均在网络环境下对学习策略进行了研究。其它尚未见到已开发的专门用于分析网络学习策略的量表。
但是,陈义勤研发的量表采用Weinstein (1978)LASSI量表的10个分量表,结合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特点,对原有的各个分量表进行修改或补充,并没有研究将网络环境扩展为计算机、手机“二网合一”情况下的学习策略内涵与结构,尚不能认为可以专门测量当前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生学习策略的情况。王晓晨研发的量表,是针对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远程学习者的学习进行的研究,没有考虑大学生经常使用的信息技术工具,更没有考虑手机及其网络对学习策略造成的影响。王迎研制开发的量表对原有学习策略分量表做了较大改动,将学习策略分为辅助工具策略、信息素养策略、时间和任务管理策略、反思总结策略、合作交流策略、考试策略和情绪缓解和意志管理策略六个方面,是对传统学习策略的重大挑战,但是未能考察手机在学习策略中的使用。同时后两种学习策略均是针对远程学习者,其中有些远程学习资源对于普通大学生来说意义不大。因此,科学、有效地编制用于分析当前大学生学习策略的量表,成为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策略研究的基本保证和重要途径。
2.学习策略量表编制
本研究采用20世纪90年代杨宁教授关于学习策略的分类模型[8],认为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和自我调节学习策略(见图1)。本模型在原有的基础了对元认知进行了扩展,更加强调情感动机策略等在自我调节学习中的应用,是对当前开放的大学教育环境下大学生学习策略的补充。
对当前大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情况进行访谈,了解当前大学生主要使用的信息技术工具有手机及其网络、计算机及其网络等。根据文献调研,将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推广到学习策略的各个环节,发现手机及其网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资源管理策略,在认知策略和自我调节学习过程中均有少量体现。而计算机作为工具和环境的双重作用,贯穿于学习策略的各个环节。
根据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生学习策略的三个基本维度,结合大学生在网络学习环境下或借助信息技术工具实现的学习过程,编制出问卷。问卷在认知策略方面包括信息检索、信息组织、人机协同记忆、信息精加工、信息应用和创造性思维策略共16个项目;在自我监控学习策略方面包括自我计划、自我监控和调节、自我评估和情感动机策略共12个项目;在资源管理策略方面包括学习时间管理、学习空间管理和人际支持策略共12个项目。问卷采用多重计分法,项目反应分为完全不符合、基本不符合、一半符合,一半不符合、基本符合、完全符合几个等级,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式计分,从低到高依次计1分、2分、3分、4分和5分,分数越高表示大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学习策略水平越高,学习能力越强。
二、研究方法
1.样本选取与结果分析
采用多阶段群集抽样法(以学校文理科艺术类、院系、班级为群集)选取徐州师范大学物理学院、文学院、信息传播学院、美术学院共560名本科生对所编制的问卷进行了集体施测。问卷回收545份,去除缺失及空卷、答案趋同及极端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510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2.4%。被调查学生情况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量表信度分析
通过信度分析,发现本调查总量表的Cronbach Alpha信度系数如表2所示:
一般认为Cronbach’AlphaCronbach’Alpha>0.3,该量表可信,0.5Cronbach’Alpha系数
3.量表效度分析
本调查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量表的结构效度进行分析,考察量表是否能够测量出研究者设计量表时假设的某种结构。在因子分析的结果中,衡量结构效度的主要指标是因子载荷,见表4。
结果显示,所有题目的载荷因子均在0.3以上,分布在0.439到0.878之间,均符合要求,说明各因子具有较明确的测量意义。即本量表具有很好的结构效度。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所有调查结果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管理,并利用此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数据处理的技术主要包括均值比较、描述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等统计技术。
1.信息技术工具使用下各分策略量表及各项均值
其中,项目符号加粗带下划线,表示手机及其手机网络在学习中的使用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手机的使用提高了大学生在时间管理策略和人际支持策略方面的水平,但是手机在认知方面的应用,诸如在信息检索、人机协同记忆、和信息应用方面的水平却比较低,影响了大学生的认知策略水平。说明当前手机在学习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学习的辅助方面。
2.不同性别大学生在信息技术工具使用下的学习策略差异
表8的数据表明,性别对大学生学习策略方面的影响体现在学习策略的各个方面。男生的信息检索策略和创造性思维策略明显高于女生,t检验的结果更进一步表明在信息技术工具支持下的创造性思维策略方面男大学生具有明显优势。在网络学习空间管理策略方面,男生也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而且男生的各种策略水平的标准差明显高于女生,说明男生之间的策略水平分布同女生相比更为离散;而女生的自我监控和调节能力明显高于男生。
3.不同科目类别大学生信息技术工具支持下的学习策略差异
不同科目大学生在学习策略方面的差异体现在不同方面。在认知策略方面,理工科大学生的信息精加工策略水平较高,文科学生的信息检索、信息组织策略水平较高,而艺术类学生在信息组织和创造性思维策略方面的水平较高。在自我调控策略方面,理工科学生的自我监控和调节策略水平较高,而文科学生的自我计划策略水平略高一些,而艺术类学生的动机情感策略水平则略高于其它科目的学生。在资源管理策略方面,理工科学生的时间管理策略水平较高,而文科学生的网络学习空间管理水平略高一些。
4.不同年级大学生信息技术工具支持下的学习策略差异
大学生学习策略的基本情况呈现以下趋势,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最高,大二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除信息检索、信息组织、信息应用、自我评估、网络学习空间管理策略水平有提升外,其它策略水平略低于大一学生,到大三时几乎所有学习策略水平达到大学期间的最低谷,大四时学习策略水平又出现回升现象,比大学三年级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略高。
5.高分组和低分组大学生信息技术工具支持下的学习策略差异
从所调查的大学生中选取学习策略水平总分最高的前20%的大学生作为高分组,再选取学习策略水平总分最低的后20%的大学生作为低分组。通过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发现高分组和低分组在信息组织、信息精加工、创造性思维策略三方面有显著差异,高分组学生的信息组织、信息精加工、创造性思维策略水平明显高于低分组学生。在自我计划、自我评估方面以及时间管理策略方面高分组学生也有明显的优势。
四、讨论
1.学习者视角:应重点对大学二、三年级学生进行学习策略辅导,不同性别,不同科目大学生辅导的侧重点不同
从大学生学习策略水平的年级差异表可以看出,大三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较低,影响了大学生整体学习策略水平的均值。本研究的调查工作在10月期间进行,大三学生刚从二年级升入三年级,学习策略水平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可以说大学二年级下半学期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也偏低。信息技术工具在学习中的使用,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然而没有正确的引导,大学二、三年级学生对自己的目标不是很明确,加上自控能力不是太强,容易受各方面的诱惑,所以对大学二年级至三年级的学生应该加强学习策略方面的指导。
结合不同性别大学生在信息技术工具使用下的学习策略差异,要加强对男生进行元认知策略的指导,而对女生的指导应该侧重于网络学习空间管理方面。而不同的科目特征又使得大学生学习策略水平发展不一致,不同科目的大学生学习策略水平具有不同的优势。对于艺术类大学生要重点提高信息技术环境下自我计划以及自我监控和调节的学习策略水平,而文理科学生的动机情感策略水平则有待提高。在资源管理策略方面,重点应提高理工科学生的网络学习空间管理策略水平,而文科学生的时间管理策略水平则应该成为教学关注的重点。
2.信息技术工具视角:根据信息技术工具在学习中的不同作用,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
移动手机作为学习的工具,可用于信息检索、协作记忆等认知策略方面,也可以在时间管理、网络学习空间支持和人际支持以及情感交流策略中发挥作用。调查表明当前环境下手机多用于学习策略中的人际支持,以及情感交流方面。手机作为信息检索的工具和协作记忆的工具降低了认知策略水平均值,说明手机作为知识查询和辅助记忆的工具还没有被大学生广泛接受。当前尽管移动学习的研究成果颇丰,但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学习实践中还需要较长的过程。
计算机网络作为认知工具,用于信息检索、信息组织、人机记忆、信息精加工等认知策略的各个方面。计算机作为信息检索、精加工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工具,得到了大学生的广泛认可。然而计算机作为信息组织、帮助大学生记忆的工具以及信息应用的工具在大学生学习中应用较少。计算机在大学生认知策略中的总体使用水平较低。
计算机作为学习空间创设工具的同时,为大学生的开放式学习提供了支持。计算机平台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工具,这些工具在大学生中的使用情况得分高于中值,说明大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的意识较强,教学中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大学生传授一些关于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技巧,有助于提高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水平,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
3.学习策略视角:大学生对信息技术工具的依赖性逐渐增强,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大学生信息精加工能力、网络学习空间管理及自我监控能力方面
数据显示,在认知策略方面,大学生信息检索策略的平均水平较高,然而大学生的信息精加工水平较低。有一种论调认为学习中有了计算机网络的强大支持,之前需要学习者记忆、组织、精加工的内容可以由计算机网络代为执行,实现知识的外储存、外加工。学习者已经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去记忆、加工学习内容,这种观点成为影响大学生网络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然而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而问题解决需要依靠大脑对各种信息进行整合以及创造。假如完全实现了知识的外化,人的大脑将无法对材料进行加工。毕竟电脑不能完全代替人脑,电脑虽然可以生成一些东西,但创新的方面还得依靠人脑完成。所以,尽管计算机网络为我们获取知识带来了种种便利,但我们并不能把需要人脑处理的信息完全交给计算机网络。如何高效地学习、加工计算机网络提供的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料,仍然是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学习研究的重要内容。
计算机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场所,网络学习空间成为当前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学习的最具有权威和时尚的学习基地。由于在进入大学之前的学习多是在传统教学环境下进行,大学生对于计算机网络所提供的非线性环境较难控制,大学生常常因为多而杂的学习资料和内容导致思路不清晰,因为超链接的吸引使得注意力分散,从而在网络学习空间中迷失方向,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学习策略教学在帮助大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学习的同时,重点针对大学生对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控制能力、以及自我监控能力进行辅导,加强大学生驾驭网络的能力,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提高获取及加工信息能力的重要法宝,同时要注意提高大学生在网络学习环境下的自我监控能力,成为大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高效学习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Weinstein LASSI User's Manual[EB / OL]. ,2005-03-03.
[2]Vermunt, J. and Van Rijswijk, F.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skill in selfregulated Learning[J]. Higher Education, 1988, (17):647683.
[3]Printrich. P. R., Smith. D. A.F, Garcia. T., Mckeachie,w. j. Micheachie. W. J.A. Reliability and Predictive Validity of the Motivat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Questionnaire (MSLQ)[J].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1993,(53): 801-813.
[4]Yesim Somuncuoglu & Ali Yildirim; Relationship between Achievement Goal Orientation and Use of Learning Strategies [M].1999.
[5]陈义勤.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策略水平量表的初步修订与试用[EB/OL]. 省略/websitedm/elearning/guest/magazine/paperpre.asp?PaperID=1795.
[6]王晓晨.远程学习策略量表的研制与开发[D].2006.(5).
[7]王迎等.远程学习策略量表的编制[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
[8]杨宁.从元认知到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研究的新进展[J].南京师大学报,2006,(7):101-105.省略)。
The Research abou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ol Applied in the Learning Strategy:
The Investigation students come from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
Feng Xia & Li Ziyun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Department,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Jiangsu 221009 )
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前沿,语文教堂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为了唤起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调查当代中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及兴趣,了解我校初中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针对此项问题,笔者对本校学生(主要针对年龄在12至15岁之间的中学生)进行了一次“中国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调查问卷”。
调查采用试题简答、调查问卷的形式,在本校每班随机抽取15名(全校抽取300人,占全校学生总数33%左右)参加问卷。调查过程组织有序,因而问卷调查所反映问题及倾向具有代表性,对教师研究“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有一定的目的指向。
本次调查问卷分两大部分。一方面是试题部分,主要意图是调查我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情况。试题涵盖面广,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
另一方面问卷部分,目的在于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及喜爱程度。但是,大多数学生只是知道一些传统文化,却不知道其来历和所包含的文化底蕴,很多学生对传统民族艺术都没有系统学习过,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未来更是漠不关心。以上种种情况,令人堪忧。现将有关调查中所反映的情况归纳整理如下:
一、特点及问题
1.中学生对名著所涉及的相关传统文化了解较多,但询问后得知,相关知识来源途径主要在影视剧作品上,而对名著原作知之甚少。如,第17~20题着重通过影视歌曲了解学生对古典名著的熟悉情况,数据反映,《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三部名著了解者接近50%,而对《聊斋志异》了解甚少,参与问卷的300名学生仅23人知晓,且其中6人知道作品名称,却写错了字。再如,32~35题,命题意图在于了解学生对名著人物及情节的掌握程度,学生掌握较好,知道者71.65%,主要集中在八、九年级。
2.学生对与课文相关的我国诗词掌握较好。如,2题、13题,掌握者达到72.3%,14题是83.6%人。看来,对于农村中学生来说,课堂是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窗口和主阵地。
3.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在语文教学当中,可以适时介绍一些饮食、服饰等生活气息浓郁的传统文化。调查反映,对耳熟能详的“五味”竟有45%人不知道,74%的学生回答不上来“六畜”的具体内容。
4.在传统语言文化类,成语、谚语、俚语等知识,学生也是一知半解。大家对一些常用的俚语反应不上来,如,第24题,近半数人不知道“灯不拨不亮”的下句是“理不辩不明”。更令教师们担心的是,自己的学生对语文中常会用到的成语记忆太少。成语接龙题只有4名学生完全接对。
5.对带有明显地域色彩的传统文化了解甚少。如,关中“十大怪”,只有27%学生说得上来。有些传统节日很多学生还不知道,但是对于西方节日,如,圣诞节学生有浓厚的兴趣。
6.知识欠缺,阅读面和视野狭窄。如,6、11、2题涉及古代哲学、宗法、礼仪、天文、历史、地理等知识,学生完全答对者寥寥无几,说明学生的古代文化常识掌握不全、不深,应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对这些知识的归纳与整理。
7.可喜的是,经问卷得知,学生耳濡目染,接受仁、孝、忠等传统道德教育较多,比较喜欢中国古典诗词歌赋,对中国书法、国画、民族音乐有一定的兴趣,渴望了解古代先哲思想,希望课题组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继续加强此方面教育。
二、课题研究的建议与措施
中国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过此次调查,我认为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出现的问题。
1.进一步加强对课内古典诗词背诵要求和文言文的教学,这是学生接触传统文化一个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可采取默写比赛、诗词接龙、背诵打擂台、经典诵读等方式,将古诗词背诵常规化、趣味化,另外,积极探讨文言文教学课堂合作探究模式,有效提高文言文教学的实效性。
2.加强名著阅读,开展读书活动。应在七、八年级学习时间比较充裕的条件下,课题组教师要给学生开出适宜他们阅读的名著书目,大力开展阅读名著的读书活动,并采取写读后感、讲名著活动方式,检查反馈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采取影视与文本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名著、走进名著,不仅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也让名著影响学生的灵魂。
3.拓展课程资源,在研究与探讨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鼓励学生进行体验、学习,甚至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其艺术视野,使传统文化的学习更有趣、更容易,在潜移默化中传承、发扬传统文化。
4.改革课堂教学,构建以研究与体验为本、师生互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体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依托教材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民风民俗,组织学生参与有关社会活动,参观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气息的博物馆,并让学生尝试写作观后感或民风民俗介绍、调查报告、小论文等,让学生自己加深对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领悟。
5.加强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利用每月一次传统文化讲座,向学生讲解传统文化知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扩展知识面和视野。
总之,此次调查既为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提供了较为翔实而又准确的情况,也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我们将在学校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将扎扎实实地推进课题研究,促使我们对以后传统文化的教学更加有效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2-0018-03
一、调查的目的
本问卷调查主要对象是甘肃省农村和城郊基础薄弱生源较少的初中在自然减员小班化教学的一些基本情况;为今后这些学校开展小班化教学提供可借鉴的数据,提供帮助。
二、调查方式
课题组选择甘肃省城市郊区和农村初中具有代表性学校两所集中问卷调查,其他问卷分散进行,问卷来自不同地区城郊和农村初中十几所初中。
三、调查过程
依据现实情况,制定出小班化学生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小班化认识情况、学习情况、课堂活动参与情况、评价情况五大方面设计了30道题,包括26个选择题和4道解答题。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问卷调查的学生基本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被试230名,主要分别在兰州市郊区、民勤县各一所学校,还有一些分散调查问卷。
从被试的数据都属于郊区和农村薄弱学校,抽测的男生比例要高于女生,这个数据主要和学生的性别比例有关系。抽测的学生都是初中三个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离家在4~5千米,为了方便学习有一大半学生住校。小班额人数最多34人,最少人数11人。因此,这样的设计和被试取样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
(二)小班化认识了解情况
这一问题主要设计的是简答题,从问卷上看出他们对小班化教学还不太了解,只是简单停留在:1.人数较少,老师比较容易管理;2.小班额气氛不好,大班额人数太多;3.小班额老师更好辅导学生,人数少不能很好探讨问题;4.人数多不利于老师管理。这样一些简单的问题,大部分学生没有真正体会到小班化得优点,学生没有从中自己学习过程中真正感受到小班化的优点,只是站在老师的角度思考问题,还有想法:是不是学生人数少了,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怀疑。
(三)学习情况
在此次调查问卷中小班化学习情况主要设计的类容:学习方式、学习兴趣、师生交流、学习态度、问题处理等方面。
学习方式:并没有特别的改进,还基本停留在教师教学生跟着学的模式,也就是传统模式,一些新的学习模式没有能应用到实际学习中。
学习兴趣:兴趣是要慢慢培养的,而被测得结果显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在教师指导的层面,在教师的督促下学习,自己没有兴趣。这也是目前农村学校比较欠缺的,相比较城市还要差一点。
师生交流:从被试题目的数据可以看出师生交流一般,很少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占到了差不多一大半。其次是对学生的关注度不高,这也是影响师生交流的很重要原因。其次对学习主体认识上还存在问题,没有能够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重要性。
学习态度、问题处理:学习态度良好,但对问题的处理解决是被动的,被动接受知识,还在执行教师灌输或者填鸭式获取知识的形式,这样接受的知识僵硬,不能灵活应用。
(四)课堂、活动参与情况
在小班化学习和活动参与中,我们设计了相关调查项目,学生普遍喜欢在学习中采取小组合作,人数少这样保证参加人员能最大限度得到教师指导,频率较高,每节课基本都会有小组合作环节,教师提出问题回答的概率也就比较高,教师和学生容易达成默契感,学生有机会充分展现自我,发表独立的见解,个性得到张扬。
(五)评价
评价是教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设计了三个测试题和一道简答题。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被试结果90%以上可以得到教师的评价;评价方式答案是多样的,这和个体的差异有联系。上课不举手回答问题的原因,调查结果有很大比例学生选择怕说错。“解答题老师的评价合理吗?”回答100%都是合理的回答。“经常得到老师的评价吗?”回答差不多也都是得到老师的评价。从这些回答中可以看出老师评价的简单化,评价的单一化,不能个体化,不能综合化。教师的评价有,不科学、学生惧怕回答错误、害怕当面出丑,长此以往,学生会变得越来越不愿意和老师交流,即使懂了或者能回答上问题,也都不愿意回答,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越拉多大。
(六)在校学生情绪状况
小班额情况之下,学生在文体活动中参与度较高,基本可以达到85%以上,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互动沟通交流的次数、时间、频率较高。以一班30个人为例:一堂课教师提出平均8个问题,那么大概就有20~25人参与,学生分组讨论得以实现,教师有时间分别给学生以指导。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建立了良好融洽的关系。
五、调查结果与建议
(一)结论
1. 从调查的班级和学生数据上具有代表性,具体数据见前面的表格。调查结果显示甘肃省农村地区,最近几年来农村生源逐年在不断下降,师生比相对提高,小班化教学成了今后教学发展的普遍模式,也是今后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
2. 被抽测的学生在校的精神面貌状况良好,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在多次的活动中参与度高,培养了良好的兴趣爱好,充分展现了自我,张扬了个性,喜欢和同学交流,在班级中能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工作。在课堂中与老师配合不好,没有良好的信任度,形不成独到的思想见解,大部分还是等待接受老师说出结论。在学习中自我展示很少,课堂中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接受知识被动,知识面比较狭窄;虽然也有一定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展,讨论也只是形式而已,不彻底,合作精神体现不够。
3. 资源利用的优势,首先是师生比的扩大,教师有更多时间辅导学生,学生也要积极配合,自觉主动与老师联系,解决问题;其次是其他各种资源的使用率增加,学生更好的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学习中、实践中锻炼自己,尽情展现自我。
4. 被测的数显示,有许多学生还没有适应小班化学习的情况,这些主要反映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上,还有就是观念没有转变。这些主要与老师、家长、社会有很大联系。
(二)措施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293-02
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了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精讲多练,以学生语言运用为主、以教师语言输入为辅的教学理念。交际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均能较好地体现此语言学习规律,并应该成为教学过程中首选的教学方法。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国以往的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受钟摆效应的困扰,轰轰烈烈的交际教学法改革最终演变成折中主义。虽然近20年来我国的外语教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然有不少教师受教育背景、传统教学方法及理念的影响,在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时不能有效贯彻新的教学理念。在高校,依然有人使用语法翻译法等较传统的教学方法(刘润清&戴曼纯 77-78)。
1.交际教学法
交际教学法是外语或第二语言的一种教学理论,它强调交际过程,强调交际能力是语言学习的目标。由英国应用语言学家创立,与以语法为基础的教学理论如听说法相对而言(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 81)。
交际教学法虽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教学大纲,但从交际法的有关实践来看,可以发现有三个原则在起作用:一是交际原则,即涉及交际的活动可以提高学习的效果;二是任务原则,即用语言完成有意义任务的活动可以提高学习的效果;三是意义原则,即对学习者有意义的活动有利于学习过程(束定芳&庄智象 206)。
交际教学法符合新的教学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被予以提倡,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交际教学法是否被广泛的运用呢?以下是对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的一个调查研究。
2.调查与研究
本文对来自西华师范大学的33位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包括25岁至58岁的11为男教师和22位女教师。他们有着不同的职称,其中副教授3名,讲师18名,助教12名。33份问卷全部有效。
此外,本次问卷调查还包括了18至23岁的236名学生。他们分别来自于不同的专业,如文学院,历史学院,商学院等等。在检查问卷后,回收有效问卷211份,其中男生68人,女生143人。
本次问卷调查表由40个选项所组成。选项包括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为了对问卷有更好的理解,本次问卷全部用中文编写。
2011年10月,作者分发了问卷调查表。在问卷调查之前,作者先告知大家问卷仅用于研究,对他们不会有任何影响。其次,回答整份问卷需要大约15分钟,老师和同学们可在课间休息时间完成。再次,提醒大家注意个别选项为多选。在回收了所有问卷之后,作者进行了整理以确保问卷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此次研究借助SPSS 15.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其研究结果如下。
3.研究结果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主要以语法翻译法和听说法为主。随着《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听说领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提出,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来适应新的教学理念。交际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是适应新的教学理念的首选。然而,很多老师却并不能将这些新理念应用于实际之中。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语法翻译法仍然很流行。
下面对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15.2%的教师认为语法翻译法是他们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仅有18.2%的教师使用了交际教学法。听说法被21.2%的老师上课所采用,而近1/4的老师采用了任务型教学法。此外,12.1%的教师认为他们在课堂上主要使用了合作教学法。而大多数教师则认为他们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是折中法,即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和教师相比,可以发现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意见大有不同。在学生看来,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占据主要地位。一大半的学生认为他们的老师在课堂上使用了听说法,并且40.3%的学生认为语法翻译法仍是英语课堂上的主要教学方法。而对于适应新的教学理念的任务型教学法,尽管有41.2%的学生推崇,但于交际教学法而言,仅有21.3%的学生选择。相同比例的学生认为他们的老师使用了合作学习法。而对于折中教学法,尽管大多数老师认为这是他们的主要教学方法,只有35.1%的学生支持它。
由上可以看出,交际教学法并未被广泛的使用,而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仍然占据了大学英语课堂的主要地位。
此外,将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理想状态,然而这需要教师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可以大胆的将交际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结合在一起,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折中法。实际上,从理论上讲,折中法是最好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因为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班级的大小,综合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刘润清&戴曼纯 78)。但实际问题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的干扰,交际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并不能很好的运用,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可能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关键词】体育教学;职业特色;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193-01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在研究过程中,查阅了关于学校体育、体育教学的现状和大学生的体育活动情况的科研论文近60余篇。
1.2问卷调查法。设计了《学生体质健康与教学调查问卷表》,经效度和信度检验符合研究要求。本研究随机选择了我校校作为调查对象,向学生随机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50份,回收率93.7%。
1.3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获得的各项数据用百分数对统计资料进行一般性描述。
1.4专家访谈法 走访专家征得意见。
2 结果与分析
2.1体育选项教学现状调查
2.1.1选课动机情况。
学生参加体育选项课学习的动机呈明显多样化趋势,其中强身健体,提高运动能力是学生参加选项课学习的主要动机,说明大学生能认识到体育的价值和功能。但有19.8%的学生是把考试达标作为选课的动机,说明有一部分同学对体育课的认识还存在误区。这就向体育教师提出一个课题,即如何去善待学生,积极引导,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使青年学生的狂热性、阵发性热情转为持久的积极因素。
2.1.2对体育选项课的态度。
男生对体育课的态度选项中"很喜欢"和"喜欢"的人共占74.5%。女生对体育课的态度"喜欢"和"很喜欢"的占16.6%;不喜欢体育课的学生中,有30.1%女生。可见,女生对体育课的态度倾向不尽如人意。
2.1.3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强度和频率上。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有67.4%的学生是经常或有时参加体育活动的,男生多于女生;有32.6%的学生是很少或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女生多于男生。且强度多数不够。
2.1.4学生课外活动形式。
调查显示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主要是个人锻炼48.3%以及和同学一起锻炼30.1%,参加体育协会或学校系里组织的活动相对较小占15.6%,表明我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基本处于自发状态,应当加大对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
2.1.5教学组织形式。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教师个别辅导、和小组练习的形式比较喜欢,为今后更好的组织体育教学提供参考。
2.2体育教学模式有待创新。
高职高专除具有普通高校的共性外,还具有自身的职业特性,它主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由于培养目标的特殊性,要以"育人"为最高目标,以"终身所从事职业"为主线,把"育体育心""未来生活需要与学生专业主体需要"、"增强操作能力与终身受益"三者紧密结合,突出对学生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的培养。因此体育教学模式在借鉴高校外,应结合体质健康、实用专业体育发展自己的特色模式。
2.3课程资源整合不明显
2.3.1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主要特点是"针对性",具有鲜明的职业定向性。作为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应该同高等职业学校的特点相结合,围绕职业特征开发体育课程体系,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服务,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但目前我校的体育教学体系没有体现职业特色。实用性专业体育课程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2.3.2体育课和健康教育、体质测试没有有机融合,《学校卫生土作条例》并在第于一三条中明确规定:"学校应当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通过对体育课程设置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文件的分析,并没有体现这一理念,健康教育的内容还不够完善,并且体育课程的任务重点不突出,教学内容安排不符合选项课的分组分曾次教学
2.3.3网络体育教学的平台大部分没有搭建起来,难以实施课内、课外一体化的"教"与"学"。教学资源利用率低,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对体育健康的认识和理解和学习,而且也不利于教学互动、教学相长。
2.3.4忽视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活动的科学方法论的作用。轻体育素养的培养, 缺乏对人文体育、保健体育、运动欣赏、体育时事,以至于只知运动之术,而不晓运动之道、动之有道,从而导致学生对自己的体育实践"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盲动"。故而使得许多学生难以在课后指导自我锻炼。在对大学生的调查中,学生较喜欢的体育教学内容为锻炼身体的方法、身体健康的知识、体育欣赏和体育保健的方法,这些教学内容在目前体育理论课中开展甚少。
2.4体育教学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体育成绩评定基本上局限于运动技能的评定,评价内容单一。忽视健身知识的传授和健身方法的掌握。调查显示有50.4%的高职学生认为评价合理,而认为不合理的占38.6%,值得我们要重视这个问题;体质测试和体育考核没有有机融合,造成有达标不及格的部分同学不想上体育课的现象;忽略了对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内竞赛活动等潜在课程、活动课程的评价。
2.5课程设置年限太短。
我校的体育课一般开设年限较短。体育教育应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尚未养成运动习惯。
2.6长期以来就形成了"重技术、轻理论"的人才观念, 部分教师的观念还没有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教师本身的保健知识也严重匾乏,没有能够真正认识到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并把它落到实处,说明教师的观念还有待进一步转变和提高。部分教师忽视自身体育理论知识的更新与再教育,从而造成了体育教学中不重视开展科学研究活动的局面,形成了体育教学缺乏创新意识的僵化模式。
3结论与对策
3.1完善分组选项课模式,探索、创新并构建高职院校特色教学模式体系。
3.2结合体质测试,加强体育教学研究,推进职业运动处方教学授课内容。
把体质测试研究成果定期纳入体育教学工作的议事日程,针对学生体质档案,同时结合各职业特点进行选项教学,在教学中要增加《健身学》的教学内容,加强目的性和科学性身体锻炼教育,使学生了解体育锻炼对健身的作用,学会科学锻炼身体和健身的基本方法,能运用课堂学到的体育理论知识及锻炼方法去参加课外锻炼。处方教学相对传统教学更符合教育理念、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
3.3体育教师对测试的结果要进行认真的分析要明确体质健康测试的结果与自己的教学质量是密切相关的,根据学生的测试成绩来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苗建军.体育教学改革几个认识问题的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9,(4):29.
一、 引言
“学习一种语言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操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实际上,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 (邓炎昌,刘润清,1989)。而要改变“中国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落后于语言能力,还不能适应跨文化交际的需要”(王振亚,1990)这一现象,教师必须先于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进行系统了解,并引入英语教学中。
二、 调查设计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参加本次调查的学生来自湖北工业大学电信学院的电信专业一个班的40名大三学生,其中26人已通过CET-4级考试,占被调查人数的65%。采用调查问卷和小测试相结合的方法,调查问卷有六个小题,每小题提供三个选项,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可多选。测试题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针对文化背景知识进行,第二部分测试受试者对有文化内涵的词语的了解,第三和第四部分分别着重于习语、谚语和格言的测试。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表一可见:(1)大部分学生都十分清楚地知道文化知识与语言学习的关系,即文化知识的了解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2)学生获取文化知识的渠道多半还是源于教师课堂上的介绍和讲解,尽管对文化知识有一定的兴趣,但由于学生课后主动阅读相关书籍较少,通过面谈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多半寄希望于教师,专业课负担较重,没有过多时间阅读,课外及社会活动过多等;(3)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的西方文化知识较狭窄,希望老师多讲解,但又迫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压力,希望老师多讲一些应试技巧。
由表二可知,学生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令人满意,而对其他所列内容的了解却不尽如人意。这表明,学生对文化知识了解的欠缺不仅仅局限于个人学习经历这一个方面;现有的教学体制使得教师无法在教学中导入目的语文化和对中西文化间的差异作必要的讲解。总之,当代大学生已认识到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并渴望参与各种活动,但对英、汉语间的异同的了解远远不够,继而影响到实际交际能力的提高。
三、 发现与讨论
由于缺乏对西方文化的深入了解,学生在交际时往往受制于对有文化内涵的词或表达理解的偏差。因此,“语言教学不仅要教授语言知识,还要讲授文化知识” (戚雨村,1992),因为“不了解目的语的文化很难成功地进行交际”(胡文仲,1998)。
(一)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
文化背景知识指的是与历史、地理、哲学、信仰、习俗等相关的语言表达形式。我们在外语习得过程中,往往受到母语的干扰,常常把自己所认同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套用到英语交际中,产生文化负迁移,这种负迁移越多,对英语的阻碍就越大。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森Wolfson(1983)曾说:“在与外国人接触当中,讲本国语的人一般能容忍语音或句法错误相反,对于讲话规则的违反常常被认为是没有礼貌,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所以,教师应加入文化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接触异国文化,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 有文化内涵的词语
“语言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礼会生活的工具” (邓炎昌,刘润清, 1989 )。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极丰富,但在许多方面仍存在着不对应的现象,成为在目的语输入当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
例如:英语中的American dream(美国梦),指美国标榜的立国精神,人人自由和机会均等;Cheesecake(奶酪蛋糕),指女性健美照;beefcake(牛肉蛋糕),指男性健美照;Halfway house(中途的房子),指康复医院;Pink lady(红妆女人),指一种鸡尾酒的名称等。
(三) 习语
习语(idiom)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他们在语义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其内涵的意义往往不能从组成习语的各个词汇的表面意思上揣测出来。那么,在把握这一类的习语时,一定要特别小心。
如:I want to rest on my oars. (暂时歇一歇)
The whole deal’s hanging fire till the jerk decides what to do next. (进展缓慢)
The president had at last laid an egg. (完全失败)
(四) 谚语和格言
谚语往往多少能反映一个民族的地理、历史、社会制度、社会观点和态度。然而,由于文化对语言的特征影响重大,英汉谚语的差别十分明显。如:
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
He always keeps his finger on the pulse.他的消息总是很灵通。
Nine tailors make a man.人靠衣装。
如果不了解相关的英语文化,则很难恰当理解其含义。
四、 对于教学的思考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首先应体现实用性原则,突出主流文化的特点。所导入的文化内容应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使学生不至于认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过于抽象、空洞和捉摸不定,从而使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传授同步,使二者构成水融的完整教学体系。
其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突出文化教育的阶段性。我们可以把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划分为文化知识层次的教学与文化理解层次的教学。文化知识层次的教学主要传授的是知识文化,即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宗教、法律、哲学、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等不直接影响交际的背景知识。文化理解层次的教学主要传授的是交际文化,即直接影响交际的背景知识和普通的文化模式。它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如包括小到能见可闻的衣食住行、家庭起居、婚丧生礼、节日喜庆、禁忌讳语、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信息传媒等;抽象的行为规范、伦理标准、人生信仰、价值观念等。
最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应强调适合性原则。一方面,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另一方面,教师对文化内容的讲解要有选择。对于主流文化的内容,或有广泛性的内容,应该详细讲解,反复操练,举一反三。由于文化内容本身就广而杂,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实践,丰富文化积累。
参考文献:
[1]Wolfson,N. In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M].Longman: Longman Publish House,1983.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上海: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1989.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The Study of Research and Strategy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Science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s in Sichuan Province
――Take Some Primary Schools in Dazhou City as an example
YUAN Ye, ZHANG Yarong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Dazhou, Sichuan 635000)
Abstract Taking four elementary schools in Dazhou in Sichuan Province for example,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s, interviews and observation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into the current status of science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literacy, course resources,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 etc, meanwhile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existing problem to provide reference to carry out science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s in Dazhou.
Key words Sichuan Province; science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 current status; strategy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将原来的小学《自然》更名为《科学》,同时《全日制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通过该课程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①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达州市处于西南四川革命老区,教育教学条件相比东南沿海地区相对落后,近几年随着国家加强对西南地区教育投资的力度,基础教育教学条件得到长足的改善。目前针对四川地区科学教育研究的相关文献报道还很有限,尤其针对川东革命老区的相关研究未见报道。鉴于此,课题组结合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对达州市4所小学(其中3所城市小学,1所城镇小学)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3份,回收率为96.5%,通过问卷的分析初步掌握达州市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区域特色问题,从而寻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②
1 达州市小学科学教育现状分析
1.1 科学课程的实施情况
2005年新的课程标准在我省全面开始实施,在国外作为核心课程的科学课,在我市小学教学实践中一直被归为“副课”行列,与语文、数学和英语等主课相对,③由于受传统教育价值的影响,学生成绩的好坏往往通过这三门“主课”评价,造成了科学课在实施过程中一直处于瓶颈期,相比之前的自然课很难有所突破,因此,学校虽然在课程表上编排科学课,但实际没人上或者科学课被其他考试课程挤占的现象普遍存在,从调查的数据上来看,高达79%比例的小学科学课曾被挤占,同时个别学校仍然存在着未开放或开放不足的现象,更甚者有些小学科学老师直接把科学课当作活动课和自习课。
1.2 科学教师队伍专业素养较低
科学课是一门对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基础学科,上好科学课对培养和发展儿童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④作为科学启蒙教师,科学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科学教育的质量。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科学课往往由一些“主课”老师兼任,或是交由年龄较大的老教师来上,具有科学教育背景或理工科背景的专职科学教师很少,他们大多对新教材的理念理解不透,专业知识薄弱,统筹科学教学资源和开展科学教学的能力较差,同时在与这些教师的交谈中我们发现这样一个现象,80%的小学对科学课程的重视度不够,科学教师无法体会到教学的成就感,直接导致其备课、上课不认真,科学课程计划执行差,课堂效率低下,科学课的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1.3 科学教学资源缺乏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科学教师要树立开放的教学理念,能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联系多种教学资源开展科学教育。因此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科学教育场所、教学设施等的建设提供较大的资金支持。⑤在调查的4所小学中,普遍反映出以下三个问题:(1)即使学校配备了相应的科学教学设施,但调查结果显示,有一些教学配置但未使用的比例仍占61.3%,教学设施齐全但未使用占25%的比例,整体使用率不高;(2)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乡镇小学由于办学条件的限制,没有专门的科学实验室,配备的少量实验器材和仪器出现陈旧或损坏,但未得到及时的修理或补充,导致科学教学资源严重缺乏;(3)科学教学场地,几乎在教室完成,教学形式单一,任课教师仅凭一支粉笔,以教教材为主要形式,不符合新课改理念。
1.4 课堂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在观摩小学科学课时我们发现,由于教室没有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平时上课的时候教师只是拿着一本教材照本宣科,几乎看不到有什么教学设计,更看不到教师提供结构性探究材料带领学生在实验室或是教室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同时涉及到的实验探究活动往往以教师演示实验为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没有得到发挥。另外,由于教室紧张,上科学课的班级人数都在50~70人左右,在城镇学校班额甚至达到90多人,过大的班额导致科学活动无法展开,班级的纪律也难以控制,以至于出现上科学课的时候,80%的学生承认没有认真听课,自己在下面做一些与课程无关的事情,影响了科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2 改变达州市小学科学教育现状的建议
2.1 加强科学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科学素养
由于科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在整个小学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提高科学教师的素质与水平就显得非常紧迫。目前我市小学科学教师普遍存在科学基本知识不扎实,教学经验不足,科学教育理论匮乏等问题。因此为了改变教师科学素养低下的现状,可结合地域优势,充分利用地方高校资源,加强与地方高校合作培养教师的环节,聘请高校教师对小学科学教师进行科学教学理论和教学法的培训,鼓励一线教师和高校教师共同开展教学探讨和教学研究,提高科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另外,考虑到基础教育对科学教育师资的需求,我校小学教育专业开设了科学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教学能力,基层学校可以选取优秀的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从事科学教学工作,提高科学教师的专业背景。
2.2 结合地方特色开发科学教育资源
科学课程标准(3~6年)指出:“为了使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广阔的智力背景,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科学教师可根据农村和城市学校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如在观察植物时,城市小学的教师可带领学生到翠屏山或凤凰山进行实地观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在“桥梁结构”这一单元时,教师可组织学生搜集或是拍摄达州市所有桥梁的照片,并在课堂上师生讨论这些结构桥梁的特点,从而理解桥梁结构对桥梁承受力的影响;也可以带领学生参观达州市博物馆、工业园区,在实践中拓展科学见习场所。农村小学可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结合农村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让学生边学习、边观察、边实践、边体验,如观察青蛙的生长过程等,加强乡土教育资源和乡土课程的开发。
总之,要加快达州市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进程,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教育观念,重视科学教育,加大对基层学校科学教育设施的建设力度。作为基层学校,积极进行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紧建设科学实验室,配备实验器材和器材,同时学校图书馆或阅览室增加科技藏书,学校可定期开展科普知识宣传周或是组织开展科技节。另外,我们了解到达州市通川区实验小学每学期均会组织赛课活动,一方面督促任课教师加强自我学习,同时也能借此机会加强不同教师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这一经验可在其他学校组织推广,为科学教育的开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注释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② 许烨.海南小学科学教育现状调查研究――以万宁市部分小学为例[J].学理论,2013(27):267-268.
近年,我国学前教育实现了蓬勃有序的发展态势,并以此受到了社会各方力量的广泛重视,为我国学前教师教育事业的蓬勃有序发展创造了开阔充足的发展机遇和空间。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扩招力度的不断加大,直接导致我国中等职业院校和中等专科学校的整体生源质量发生了急剧下降。在这一实践背景下,我国中专层次的学前教师教育事业在具体开展路径中暴露出了一系列的具体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在数学教学工作实务开展过程中具备突出而鲜明的表现形态,有鉴于上述基本事实,本文将针对中专层次学前教育专业数学的教学现状展开简要分析。
一、中专层次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现状的调查
1.教师的教学工作现状
(1)课时安排
现阶段,在我国中专院校学期教育专业数学学科常规教学活动的课时安排方面,绝大部分院校都为数学学科教学工作的具体开展设定了四个常规学期,但是在课时数目的具体设定方面,绝大部分中专院校都局限在每周两个教学课时到每周三个教学课时之间。尚未达到能够中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数学学科教学大纲约制的每周四个课时的基本标准。
(2)教材取择
现阶段,我国中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日常教学过程中择取和引入的数学教材主要包含《人民教育出版社幼儿师范学校数学教材》《复旦大学出版社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材》,以及《高等教育出版社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材》。
第一,从教学内容角度分析,人教版教材文本编写呈现的知识内容数量过多,且其中涉及的陈旧性知识内容和高暗度知识内容也相对较多;复旦版本的数学教材在内容体系层次存在明显的单薄性;相对而言高教版的教材文本在知识内容的构成体系层次具备合理性。而且上述三个版本都具有未能实现与初中知识良好衔接的缺陷。
第二,在课程基本知识内容的呈现模式角度,人教版教材文本以知识内容的平铺直叙作为主要的呈现模式,在读者的具体阅读体验过程中会展现出比较显著的枯燥性,未能实现对现代教育事业基本发展理念的直观而真切的展现。而对于复旦大学版本和高教版教材版本,其在数学学科知识内容呈现过程中有效避免了人教版教材文本在阅读观感层次的枯燥性,并充分展现了现代教育事业的基本指导理念。
2.学生的学习活动开展现状
(1)学生入学之前的数学基础建设状况
在针对350名学生中考数学学科成绩数值展开的统计分析过程中,发现了如下数据:
350名学生中考数学成绩数值分布
从上述表格中列示和呈现的相关测算数据不难发现,中专教育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入学前实际具备的数学知识确实处于较差的表现水平,仅在上述调查分析数据中涉及的350名学生中,就有54%(189/350)的学生其中考数学成绩在60分以下,而且其中有18.57%(65/350)的学生其中考数学成绩在30分之下。
(2)学习目的
在针对中专教育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数学学科学习活动的开展目的以及动机展开调查分析的实践背景下,发现有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在现行课程体系中设置书写学科并不具备鲜明的实践指导价值,而且有较大数量比例的中专学前教育学生认为现行数学教材文本中实际编写呈现的知识内容难度过大,并且与学生实际经历的教学工作实务体验环节之间并不具备直接的必然性联系。
二、中专层次学前教育专业数学学科实务教学工作的改良对策
1.科学制定和明确教学目的
所谓教学目的,就是具体开展教学工作过程中期望实现的预期性教学效能状态。在数学学科教学目的的制定和形成过程中,应当要求学生切实掌握数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形成关于数学知识演化应用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思想认知层次的改善提升创造实践性助力和支持条件。
2.建构实施预科教学制度
鉴于中专层次学前教育专业新生群体在实际入学前实际具备的数学基础知识掌握水平长期相对低下的不良局面,建议建构形成针对这一学生群体的专门性数学学科知识内容预科教育制度,为学生具体数学学科知识内容学习目标的顺利实现,构筑充足稳定的支持条件。
三、结语
针对中专层次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现状的调查与研究,本文从中专层次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现状的调查,以及中专层次学前教育专业数学学科实务教学工作的改良对策两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对策,旨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程秀兰,甄俊芳.陕西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1,06:3-8.
2.王迎兰.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1,11:55-58.
3.谢坤,郭建敏.不同层次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案比较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09:116-120.
一、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调查
我通过查阅实验室实验记录、召开教师和学生座谈会、学生问卷等方式,对本市具有代表性的3所一级达标校、3所二级达标校、2所三级达标校和2所未达标校的实验情况进行调查。在与教师访谈中显示,大约有85%的教师认为实验教学十分重要,部分教师仍然存在着“做实验不如做实验题”的思想,与新课程的理念背道而驰。对学生的调查显示:96%的学生具有参与实验强烈需求,部分学生对没能参与到生物实验中,只能听实验、看实验有不满和无奈的情绪。调查结果显示:总体实验开出率约为55%,实习活动、课外科技活动、研究性课题均不到10%,学生独立完成的实验不到15%,学生在实验中的参与度不容乐观。根据统计结果显示,教材中的“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等实验在不同类型的学校均显示出较高的开出率;而“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等许多实验开出率均显示出较低的倾向,不少实验的开出率几乎为零,如“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等。开出的实验中,只有本市实验会考常考的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两个实验大部分学校进行分组实验,并要求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实验,其他的实验在二、三级达标校则多数改为演示实验,学生根本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为此,如何提高生物实验学生的参与度,已成为广大生物教学工作者必需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提高生物实验学生参与度的策略
生物实验学生的参与度是衡量是否把新课标理念落到实处的重要指标之一,是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在实施新课改以来,在我和同组教师的建议下,我校领导对这一问题十分重视,组织部分生物教师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并且在本校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下面我就谈谈我校在提高生物实验学生的参与度的这一课题目的研究及具体做法,以供同行们参考。
(一)转变教师的实验教学理念
提高生物实验学生的参与度首先还得从教师入手,只有教师从理念上接受了,才能引导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学校领导层对新课程改革十分重视,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举措,请进课改先进单位的人进来指导实验室规则的制定、实验活动的安排、实验的具体操作方案、实验的评价方法等,送出骨干教师在外地参观实验室及实验教学实例等。教师应通过不断地加强课改的理论学习提高对实验教学的认识,使开展实验教学的动力由外在的逐步转为内在的、自发的动力,积极地去创造条件,因陋就简地完成课标所规定的实验、实习等活动,开出开好生物实验课。此外,生物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实验素质,特别是青年教师尤其需要提高自身的实验素质,对生物实验需要使用的仪器、设备做到规范操作,实验操作方法步骤做到科学严谨。只有自身水平不断提高,才能帮助和引导学生通过科学实验,探索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质。学校在这一方面主要采用“有压力,才有动力”这一做法,不断让青年教师参与学科技能竞赛,为学校取得荣誉,同时也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使青年教师的实验技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只有教师能力提高了,各种探究实验及其他的活动的才有可能落到实处,也才有可能进一步提高生物实验学生的参与度。
(二)让学生参与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通过调查显示:有些条件较好的学校实验的准备有实验员来完成,学生基本没有参与实验前的准备工作。由于学生不熟悉实验的材料、试剂等,实验中学生只是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操作,没有了独立思考和学习的主动性,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校是一所二级达标学校,没有专职的实验人员,实验的材料都得任课老师自己准备。我们把每个班级分为四个实验大组,每个组轮换进行参与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这样既可减轻教师的负担,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在实验中的参与度。如:“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实验中,让学生进行实验材料黑藻叶、藓类叶、菠菜叶的准备,特别是黑藻和藓类都得学生在课外时间去准备,并且了解到黑藻和藓类的生长环境等有关知识。“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要求学生分组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洋葱的根尖培养,然后进行对照,比较不同的实验效果。在实验材料的培养过程中,让学生反复体会到有哪些注意事项,并反复进行对比,看哪些材料、哪种方法更好。这样学生的求知欲就调动起来了,有主动上网查资料的,有咨询老师和有关专家的,并且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虽然在材料的选择上花费了很大精力,但学生真正参与到学验中来。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及探究的能力,而且由于学生在准备材料中体验与领悟科学研究的不易,也更懂得珍惜实验材料。此外,由于学生参与了试剂及各种实验器材的准备,能使学生提前熟悉实验的各种用具,在实验的使用也更为得心应手,实验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三)实验过程中实验氛围的营造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学生实验一般都是给出实验的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但是方案的设计本身就不是唯一的,每个实验都没有固定的不可变更的模式。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学生之间可以进行自由合作交流,师生之间也可以平等地交换看法,一切以实验为依据。在实验课中,应不拘泥于书本上的实验材料、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和实验结论,最大化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力作用,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能力,为学生实验创设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在“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实验中,学生有可能会提出很多问题来进行探究,然而究竟针对哪个问题来探究,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筛选,确定探究的问题。比如可以对学生进行语言上这样的引导:洋葱细胞的死活,你能证明吗?洋葱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可以测出吗?改成其它什么材料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吗?这些语言本身充分体现了重视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来解决问题,允许学生进行大胆实践在实验中走弯路。但教师要及时予以指出并纠正,这样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才能获得稳步提高。只有改变实验操作重复、再现,不求实验创新旧局面;树立新的教学观念,努力提高学生在生物实验中的参与度,让学生自己实验,大胆实验。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启迪学生智慧,开发学生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四)开展“模拟制作”和“模型建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