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12 15:57:3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

篇(1)

1、大学生网络“晒”文化的形成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上最新的资讯可以通过网站、微博、微信、论坛等媒介迅速传播,网民关注网络的热情也十分高涨,特别是对于网上的热点话题和事件,通过网民的评论和转发,其影响范围便会得到扩大。大学生作为网民的重要构成部分,对新鲜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通过网络获取必要资讯的同时,也愿意通过各类网络平台表达自己的观点,“晒”出自己学习、生活中的点滴。这样的行为在大学生中逐步形成了一种“晒”的文化,其中有积极向上的一面,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负面消极的一面。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晒”出正能量显得十分的重要。

2、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缺乏对网络思政教育的全面认识。不少高校的思政工作者都认为网络思政教育不实际,他们更偏重于现实中思政教育面对面交流的模式。但现在网络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离开网络再来谈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是非常片面的。所以,针对现在95后的大学生,必须要努力的学习与网络相关的知识,正确把握网络思政教育的真正内涵,学会正确运用网络手段进行思政教育,主动与大学生接触,从线上线下两方面深入到大学生的生活当中,仔细观察他们的网络行为,认真分析其背后的思想动态与原因,在不断地实践中去探索网络思政教育的方法。

其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效果不明显。网络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各类网络平台的普及,使得大学生能更加便捷的接触网络,大学生的思想、认知、情感和行为都深深受到网络资源和舆论的影响,这就使得思政教育者不再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但在面对大学生对于网络资讯错误认知或网络行为有失规范的情况,高校的思政工作者往往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采取传统的批评教育、说服说教的方式开展工作,这样的工作具有不可避免的滞后性,大多数都是针对紧急事件采取的应急之举,没有常态化、规范化的工作机制,其教育往往不太理想。

最后,缺乏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网络是一个开放性的课堂,在网络上面形成热议的舆论往往是现实社会中难以得到解决的难题。而对于大学生来讲,网络资讯已经成为了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特别是这些热点事件,深深的吸引了大学生们的注意,他们纷纷参与到其中,在匿名的空间里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看法。但很多高校都不太注重网络舆情的监督和管理,这使得许多不真实的、负面的信息在大学生中传播。但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往往在时候才开始启动补救机制,错过了有效进行思政教育的最佳时机。

3、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晒”出正能量

3.1 搭建网络平台,集思广益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而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已经远远跟不上当前网络思政教育发展的需求。我国的网络思政教育开展时间补偿,运行模式还不够完善,网络思政教育者的工作水平有待提高,工作方法也急需创新。面对大学生在网络上面表现出的各类问题,仅仅依靠思政工作者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迫切需要更多人集思广益,为网络思政工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首先,要多吸收一些拥有网络技术的管理者、网络舆情研究的专家、互联网行业代表等,加入网络思政工作的大部队。这些在网络舆论或技术方面的经验,能够为思政工作者提供更多视角与信息,帮助他们从不同角度,多方面的发现问题及隐藏在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原因。而不同学科专家的加入,能够碰撞出更多思想的火花,从而不断的创新网络思政工作的方式方法。

其次,积极搭建移动互联网的交流平台。现在大学生使用的交流平台多是通过自主的选择形成的,其选择具有随机性,这样非常不便于网络思政工作者对于学生整体思想状态的了解。所以,为了克服这一弊端,应该积极搭建专门的网络平台,例如QQ群、微信群、YY语音群等,将所有管理的学生和网络思政工作队伍成员都添加到群组当中,一方面可以实时搜集学生的思想动态,另一方面也可以对他们不正确的思想和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加强群组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使得大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问题,学会全面的看待问题,学习知识,找出差距进而来弥补自身不足之处。

3.2 坚持“心对心”的交流方式

在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中,教育者总体上属于优势群体,在与受教育面谈时,会不经意表现出其强势的一面,使得受教育者不敢表达或是有意的保留自己真实的想法,这样的沟通效果时常不理想。随着网络平台的搭建,大学生在隐藏真实身份的前提下,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安全感,使得他们愿意表露自己的真实感情和想法。正是由于这种真实性,在网络思政教育中,应该尊重大学生们的主体地位,进行换位思考,增强大学生们对思政教育者的信任感,坚持“心对心”的交互方式。

大学生喜欢在网络中“晒”出自己的的生活状况,表达自己的想法,希望别人“赞”自己。网络思政教育者应该多多倾听大学生们的声音,敏锐的发现他们隐藏起来的想法。网络思政教育者可以通过“隐藏”自己的身份,充分利用大学生们关注的网络热点时间,营造出自由宽松的舆论氛围,引导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综合的运用网络课堂、网络云端、在线咨询交流等方式,将线下的面对面交流与线上的交流结合起来,在互动的方式中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篇(2)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1-0074-05

自互联网诞生至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变革不断给人们提供多种沟通和需求的可能。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以其丰富的信息量和双向互动的特点,受到当代大学生的青睐。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在互联网使用者中,学生群体在整体网民中的所占比例远远高于其他群体,接近1/3。当前,上网的方式和结构逐渐呈现多元化发展,网络文化正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同时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高校互动社区已成为大学校园内学生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高校学生发表观点的主要渠道,更是当今大学生思想动态的重要窗口。

一、国内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现状

(一)高校网络论坛的现状

随着中国教育与科研网建设的不断发展,许多高校建设了良好的网络硬件环境。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网络论坛迅速在中国大陆各高校发展并广为流行。高校网络论坛是基于校园网开发建设的,由各高校自行管理和维护的网上社区,尤其以BBS(Bulletin Board System)“电子布告栏”为主。1994年建立的“水木清华”是大陆高校最早的高校论坛BBS。随后,华南理工大学也于1995年建立了“华南木棉BBS”。

(二)高校网络论坛的特点

高校网络论坛具有广告少、访问速度快与用户认同感强等特点,在本校学生中普及率较高。同时,高校网络论坛信息内容与学校日常工作、校园学生活动密切相关,成为广大高校师生经常使用的校园信息平台、舆论平台和交友平台。因此,如何通过网络传播先进文化,进一步遵循人本主义特点,结合网络发展规律,有效管理高校网络论坛,使其更加有序、健康地发展,成为当前高校网络论坛建设和管理者需要思考探索的重要课题。

(三)高校网络论坛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高校网络论坛发展给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网络论坛作为传播、接受、互动交流的一种新工具,使当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单一、形式单调、范围有限与效果一般的教育效果,彻底发生了改变,打破以往面对面的形式,拓宽了思政工作的重要渠道。高校网络论坛从功能上能有效克服校园信息在传统媒介传递过程中产生的时间、方法、影响、效果和反馈等一系列限制的问题。

通过网络论坛的即时交互特点,及时有效地了解反馈信息,锁定信息源头,掌握当前学生的真实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因人施教,注重效果。同时提高工作效率,广泛有效地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影响。

利用好新技术条件下的网络新工具,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将传统、朴素、大众化与经验式的教育形式改变成为丰富、灵活、针对性与实践式的新理念,再利用多媒体手段将思政教育信息化、快捷化与准确化,从而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感召力与影响力,进一步达到更好的效果。

2.高校网络论坛发展给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网络论坛信息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对论坛上的学生产生巨大影响。高校网络论坛的开放性、自由性和隐匿性会使学生更容易接收到各类不利于国家及社会稳定、影响学生意识形态构建和妨碍学生成长的有害信息。这就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对学生正确有效地进行引导,鉴别真伪、兴利除弊、取精去粕与注重稳定,就对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提出更高的专业要求。

3.高校网络论坛发展的困境

目前,在技术方面,我国现有网络研究及信息传播技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传统思政教育的集权管理模式与网络思政教育交互开放的理念容易产生冲突。高校网络信息的传播、监管及处理方式严密程度低、范围窄、效果差等问题日益凸显,在技术形势下的新环境、新方法与新挑战对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素质和技术要求。

二、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发展定位及长期规划

(一)高校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人人是网民、处处可上网。据抽样调查,上海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达三个小时,网络活动已成为大学生基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大学生通过网络表现自我、交流思想、表达诉求与寻求知识,他们的关注点与兴奋点也在网上。网络正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文化情趣、综合素养和行为方式等,也挑战着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适应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表现,是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于网络技术的一种现代教育方式,是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中的重要表现。在高校网络中,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手段,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对占领高校网络思政教育阵地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方法和主导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在高校网络论坛中不同程度地表现其隐匿性,而网络论坛信息中存在着鲜明的思想性、个体性、社会性与阶级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人员通过及时发现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的疏导和澄清,杜绝有害信息的传播和扩散,提高高校网络论坛的安全稳定,势在必行。同时要始终加强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并且将其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与有序化,从根本上解决网上舆情,倡导优良学风,营造和谐的网上环境。

2.“易班”的主要功能

早在2007年,上海已试点建设“E-class”网络社区。2009年下半年,在此基础上升级改版,推出“易班――上海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 ,并进一步扩大试点,取得一定成效。用户登录“易班”网络平台后可看到,它打破了传统互动类网站的模式,融合了论坛(BBS)、社交网络(SNS)、博客、微博与相册等各项网站主流功能。同时,“易班”主动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成才需求,以班级和学生社团、党支部、兴趣小组、教学班级等各类校园团体为基本单位,形成各种网上群体,有着鲜明的大学特色,有通讯录、日程表、资料库与话题等新颖的网络应用。此外,“易班”还支持移动终端访问,提供短信平台,实现了手机3G网络的访问。通过该网站,高校辅导员、教师及学生可在线互动交流、交换各种信息及资源、上传照片与撰写博客,并通过各种网络应用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参考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校园信息化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高校的特点开发的“易班”,具备身份实名制认证登陆、用户信息共建分享、校园公告分级定向、教师可控的BBS 论坛、校园招贴栏、教学课件下载、教学影视点播和大学博客等功能,实现虚拟和真实世界的有效整合。

3.“易班”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新趋势

对于学生用户来说,“易班”的社区化功能提供了交流的平台,越来越多的线下关系因为在社区中的相识和相知而产生,网友聚会正日渐成为一种重要的人际互动方式。如果没有站点的社区化进程,拥有共同浓厚的兴趣的用户就很难实现方便的交流,网络人际圈的建立更无从谈起。从站点来看,用户之间线上交流的频次和深度的提升,带来了网站流量和用户黏性的增长,从而提升了高校网络社区的利用度,使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产生了长久的立足点。新形势下,高校更需要深入研究和把握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规律和新趋势,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

4.“易班”的影响及作用

网络“易班”目前已成为上海最大的高校网络互动社区门户。它能实时更新用户好友的标签状态,有效提高学生兴趣,增加用户的应用“黏度”来吸引学生眼球,降低涉足其他社会社交类网站的可能性,有效减少了外界网络有害信息对高校学生心理的直接渗透。这使大学师生把注意力投入班集体,提高了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凝聚力,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提高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效率。

“易班”开设3年来,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与上海建桥学院等7所高校开展试点工作,受到大学师生的欢迎。上海海洋大学学生在“易班”上的注册率近99.5%,大量教师也主动注册和学生交流,该校“易班”的日点击率超过30万次,平均在线人数近千人。在暑假期间,不少大学生离开上海,也依然频繁登录“易班”。

(四)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网络互动社区的定位

学校通过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互动社区,为大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并在服务中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以“易班”为例,具体体现在:

1.高校网络互动社区是一个大学生展示自我、交流思想的平台。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突出,强烈希望在平等中交流,在自主中选择,但也容易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中迷失主流价值观,容易在网络虚拟世界中远离现实生活。运用网络对他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尊重学生个性着眼,遵循人本主义,从实际需求出发,因人施教、因势利导。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个人空间,可以在此抒感、展示自我,还可以走出自己的空间,通过网上班级、兴趣小组与社团组织等扩大交际面,随时与同伴、辅导员和专业老师通过各类具有互动交流功能的应用,真实交流思想、提出建议与表达诉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2.高校网络互动社区是辅导员进行班级管理的平台。辅导员应用互动功能,外在体现是“服务”,内在功能是“教育”。通过班级公告功能,辅导员不但可转帖学校、学院的各类通知,也可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和解读;通过话题功能,辅导员可将公示、就业招聘与紧急通告等信息及时置顶,给学生温馨提醒。这些看似简单的、用于处理班级日常服务和管理性的事务功能,往往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内涵。高校网络互动社区不仅将各类班级事务网络化、便捷化,也让辅导员逐步形成了与学生网上交往的习惯,打下了网上对话的“感情”基础,更好地发挥了人生导师的作用。比如,在辅导员看似漫不经心的网络聊天中,在博客日记随想中开展思想教育,更容易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高校辅导员通过“站内信”等点对点交流功能,在网上可以很好地完成一些不便面对面交流的工作,网上网下互动,使得思政工作事半功倍。

3.高校网络互动社区是各高校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平台。高校学生对与教师,特别是与名师、专家交流有着强烈的渴望和现实需求。平台吸引专业任课教师、名师与专家入住高校互动社区,通过网络平台为大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将课件、讲义和授课要点等资料上传到网上,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实现真正的在线教学,这对学生来说,是核心需求之一,也是十分宝贵的受教良机。通过在全市、学校两级架构,使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不仅能获得所在学校老师的指点,更能走出校门,进入覆盖全市的公共网络社区实现跨校交流,通过互联网与其他学校的老师、同学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互相取经学习,进一步拓展了课堂的外延。

由此可见,高校网络互动社区作为大学生学习、交流、分享和沟通的重要平台,它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也使高校积极利用新技术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念、政治倾向、行为规范、心理疏导、思政教育与意识形态的引导,为进一步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提供了新平台,同时拓展了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荣发等.网上德育: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与实践[M].上海: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 高博,周旖,崔英志.Web2.0网站的特点与社区化模式[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9(6).

篇(3)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5.070

1关于市场、需求和供给的解释

1.1一般的经济学涵义

(1)市场。

要认识市场,先要了解产业。所谓产业是指生产同一种或同一类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者的集合。所谓市场就是产品或服务的买卖双方相互作用并得以决定其交易价格和交易数量的一种组织形式或制度安排。显然,市场由产品或服务的供需双方组成,两者缺一不可。

(2)需求。

是指在每个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它是愿望与能力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

(3)供给。

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生产和销售的商品数量和提供的服务。它同样也是愿望与能力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

1.2高等教育框架下的各要素涵义

(1)高等教育市场。

高等教育产业生产的“产品”是“教育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其一方面具有一定公益性,它不仅能给受教育者个人带来收益,而且对整个社会也有积极的外部效应和深远影响;另一方面又具有强烈的私人产品属性,即“谁花钱谁受益”的排他性特征,是属于具有私人性质的“价格排他性”型准公共产品。

(2)高等教育需求。

高等教育需求指建立在愿望和制度能力基础上的需求。微观层面指个人或家庭对接受教育的渴望和意愿,为使受教育者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及竞争力的“个人需求”(或称“家庭需求”);宏观层面是为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培养现代化建设接班人和建设者的“社会需求”。

(3)高等教育供给。

高等教育供给是在一定的单位教育成本下,高等教育机构所能提供的教育,表现为教育机构培养一定数量、质量、结构劳动者的能力。该观点将高等教育供给指向培养劳动力,强调高等教育供给的核心价值是为社会提供生产者和劳动力,满足对高等教育的“社会需求”。学术界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高等教育供给是指在某一时期内,一国或一地区高等教育机构所能提供给受教育者的机会。该观点指向受教育者,其意义在于满足对高等教育的“个人需求”。

2高等教育“产品”的分类

(1)文凭。这是受教育者通过一定时间来接受一定层次教育的纸质证明。

(2)个体充实或综合内涵的提升。这是精神层面的能力和修养,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受教育内容、周遭环境、教育人员素质等综合因素影响而发生的潜移默化的结果。

(3)单项培训技能。如参与计算机、外语口语等短期培训,培训结束能独立承担一定领域的工作任务,其“产品”优劣能够通过工作成绩来体现,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4)知识产权类的物品。如研发出的计算机软件、专利技术等,这也是物化的成果。

在四类“产品”中,只有第二类是“无形”产品,其数量、质量和效果因人而异,是相对难以把控的一个类型,同时也是极具提升空间的一个环节。高校思政教育就处在此环节。

3供需的非均衡及“双需求”的不匹配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尽管我国一直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从大体上看,应试教育模式的弊端依然存在。如:教育目标单一、教育内容枯燥、教学手段陈旧、教学方法生硬等,使得培养出的学生具备“考试机器”的“优势”,但在动手能力、综合运用、应变水平、创新意识等方面严重欠缺,这是教育供需失衡的主要表现形式。同时由于高校大学生的家庭背景、所处社会环境、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如何充分认识此差异,探求高校思政教育产品在“社会需求”和“个体需求”上的一致性,这将是决定高等教育办学成效优劣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准。

4探索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4.1尊重学生“个人需求”,不断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思政教育机制

网络教育环境中,高校思政工作本身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思政教育的对象也不再是头脑简单,听话乖巧的小孩子,而是思想活跃、情感丰富的一群青年人。所以,高校思政教育不能再通过简单命令式的方式规定大学生的行为方式,而应巧妙地运用网络媒体来营造思政教育的氛围,在尊重大学生合理的“个人需求”的基础上,注重引导教育,不断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思政教育环境和机制。

4.2利用高校思政教育的“创造性供给”解决“需求差异性”

大学生的“个人需求”往往是建立在满足个人身心基础上的享乐的需求。如大学生喜欢上网游戏、娱乐、购物、聊天等,这些都能够满足他们的各类欲望,带来他们快乐。但如果从事这些活动的时间与学习有所冲突,那么他们的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严重者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在此过程中,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就要根据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创造性地形成思政教育“有效供给”,为大学生正确分辨主次、合理分配时间指引方向,及时为大学生提供符合思政教育规律和时代特点的高校思政教育产品,提倡发扬大学生积极的“个人需求”,抑制和疏导大学生消极的“个人需求”;同时通过思政教育为大学生的未来指引方向,引导学生知晓“社会需求”,认清他们肩负的历史使命,并将其作为进一步的努力方向和发展轨迹。

4.3不断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主动接触关注学生

思政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思政教育工作者,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思政工作的成效。传统意义的思政教育工作通过“两课”教师的教学活动而展开,受教学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教师往往也只能在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但在网络时代,思政教育工作者(包括“两课”教师和辅导员),通过网络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和大学生们共同探讨他们关心的一些热点问题,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把学生对学校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收集,并及时回复和处理,尽可能地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师生交流环境,为后期思政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思政工作者要不断学习专门的知识和技术,如计算机日常软件处理、网页设计、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创造机会接触学生内心、了解学生真情实感、懂得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特点,掌握他们所关注的焦点。

4.4增强思政板块吸引力,提升网站思政教育功能

网络时代,思政教育网站成为了教育者和学生集中的阵地,只有不断充实先进的文化内容和探索适合思政教育的新形式,才能赢得大学生们的喜爱。首先可以从版面布局、字体颜色和插图等方面下功夫,再加以明确的思政版面和主题,要求内容紧扣现实,是学生们关注的社会焦点、学校热点,这样有助于拉近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网站内容要做到不断补充更新,以满足大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需求,进一步发挥思政教育工作的功能和作用。

参考文献

[1]马永霞.高等教育供求主体利益冲突与整合[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04):1925.

[2]季俊杰.中国高等教育市场垄断现象的经济学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5,(04):2632.

篇(4)

高校作为培养祖国未来接班人的重要载体,它不仅要注重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以及职业性的培养,更应注重大学生思想觉悟、道德素质以及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养成。特别是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互联网的虚拟性、无边无际、资源多元化等特性不断的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人际交往以及思维方式等,同时也给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造成冲击,对大学生正确“三观”的树立造成威胁。因此,现今如何借助网络技术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高校所应尽快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技术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已占据我们日常生活的大部分,据工信部发表的数据分析可知,现今超过99%的大学生都拥有网络通讯设备如手机、电脑、Ipad等,而他们平均每日花在网络通讯设备上的时间超过8小时。网络逐渐成为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重要途径,因此抢占网络制高点对于有效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网络技术的发展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不少便利。对于思政教育工作,高校大学生大多都有一种抵触心理,认为思政教育完全是在浪费时间,当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也与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方式不无关系。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带来,基于网络技术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不仅能够吸引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注意,舒缓学生的抵触情绪,同时还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思政教育需求。另一方面,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突破了时空的界限,拓宽了思政教育的渠道和空间。网络的全民化普及使得高校围墙“不拆自倒”,它可以将学校、社会、家庭连接起来,从而最大限度的实现高效思政教育工作的社会化,使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能够获得理想的效果。

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

“互联网+”时代虚拟平台开放、信息传播迅速以及信息技术的多元化虽然为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不少便利。但是,网络技术也是把双刃剑,绚丽多姿的互联网世界就像是开启的潘多拉魔盒,与其带来显著社会效能的同时也使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陷入困境。

1.网络技术弱化了思政教育环境的真实性

网络技术的发展最大的特点就是为用户提供了一个虚拟世界,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大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时空的隔阂不再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限制。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长久以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大多是以面授的形式开展的,这种面对面传授的方式能最大限度的保障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系统性,然而随着资源的信息化,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途径和手段更为的多元化,教师费尽心力准备的资料学生只需动动手指就能在网络中轻易获取到相似的资源,教育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受到阻碍。另一方面,网络信息的鱼目混珠使得“搜索一代”的大学生们难免会受到错误思想浪潮的影响,但是由于网络世界的虚拟化和隐匿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们难以实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网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思政教育环境的真实性。

2.对大学生认知造成冲击

信息化环境虽然能很大程度上拓宽大学生的视野、便利大学生的学习工作,但是它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对大学生的认知造成冲击。当今世界,互联网的触角不断延伸,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张巨大的无形的网,原始的天然屏障被打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思想入侵和文化渗透成为了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最为重要的武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仰仗其在网络技术方面的优势,打着“自由民主”的口号不断的通过互联网向我国传输一些不良思潮和西方主义价值观,恶意的政治信息在网络虚拟世界中肆意横行不断侵蚀着高校大学生们的思想,弱化大学生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另一方面,大学生心智和认知还不够成熟,网络世界的多样性和隐匿性极易使学生沉迷其中,虚拟世界中的成就感往往可以给学生带来莫大的满足感,长此以往,现实的落差使得学生形成浮躁情绪,不愿真实面对自我,造成学生认知偏差。

3.加大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难度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方面给思政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挑战。作为教育和引导学生的管理者,思政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极其深厚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理论水平,还应能够顺应时代的改变,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并将其运用到思政教育工作中。然而由于现今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团队大多由思政专业类的大学生和硕士生构建而成,他们在思想政治领域有着极深的领悟,但是在网络技术方面只能单纯满足日常的需求,在“互联网+思政教育”方面受限于网络应用能力,往往难以大展拳脚;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同时给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带来了挑战。“互联网+”时代多元化的信息来源丰富了学生的学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若高校思政教育仍停留在传统的思政理论知识教育和新闻宣传的层面上,显然已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在思想上的共鸣了。

三、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效性策略研究

1.基于网络技术构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平台

在网络全民普及的当前,要想从限制大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来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无异于“竹篮打水——一场空”。面对思政教育工作现存的问题我们不应该一味的去打击和制止,而是考虑如何“转危为机”?现今,虽然网络技术对高校的思政教育环境造成了冲击,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利用这一契机,借助网络技术构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切实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效性。(1)巧用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强化双向交流。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高校应把握好网络互动性这一特性,通过网络思政教育平台论坛、微博、微信公众号、QQ等媒介来增加思政教育工作开展途径,“线上+线下”思政教育工作齐抓共管。同时在网络思政教育平台上,没有了与教师面对面的压力后,部分学生更愿意对教师进行倾诉自己的困惑、需求以及对教师的建议,这种方式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为师生之间提供了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2)善用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互联网+”时代,为实现“互联网+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过程中,应多多利用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开展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如学术沙龙、社会热点话题讨论、爱国主义教育以及思政专题辩论赛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同时完善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富有文化气息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2.加强网络监管,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1)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监管。无遏制的网络不良信息的对高校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有着极其恶劣的影响。为净化网络环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舆情信息监管:一是积极收集网络舆情信息,高校应成立专门的网络监管小组,在学生经常出入的微博、贴吧、论坛等平台收集全面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特别是较为敏感的信息和事件;二是实时处理网络舆情问题,在发现敏感舆情信息后,高校网络监管小组应迅速给出有效的预警方案,并对网络舆情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从源头上对危险信息进行封锁;三是做好网络舆情信息跟进工作,实时跟进网络舆情信息的发展趋势,积极引导舆论导向,并对学生进行舆情信息通报,舒缓学生的不良情绪。(2)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高校思政工作的有效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仅仅只靠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监管远远是不足的,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实时关注学生的信息健康,通过构建在线心理辅导栏目,由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学生可以以匿名的方式在线的与心理辅导教师交流,帮助大学生释放负面情绪,并解决心理问题,从而实现高效大学生更好的自我认知。

3.完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团队,创新思政教育内容

(1)完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团队。正如上节所言,现今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存在着一个棘手的问题:政治理论水平高的教师网络技术应用水平不行,网络技术水平高的教师思政教育知识不足。而为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应加强思政教育工作者综合素质的培养,定期的开展网络技能培训和思政教育体系培训,切实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思政教育能力和网络技术应用技能,构建出一支思想觉悟高、网络技能强的综合性思政教育工作团队。(2)整合网络资源,创新思政教育内容。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应与网络技术相融合。如在对学生进行爱国文化教育时,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结合网络上的热点新闻话题——韩国萨德问题,一方面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另一方面能够更好的让学生认识到萨德部署问题的严重性,引导学生理智爱国,增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觉悟,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效性。

四、结束语

作为为社会输出思想觉悟高、道德素质高、职业能力高“三高”人才的重要一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应受到高校的高度重视,在面对“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造成的冲击,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从构建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加强网络监管、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完善思政教育工作团队、创新思政教育内容等方面来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效性,培养出优秀大学生。

参考文献

[1]秦艺书.基于网络媒体的高校思政教育探究——评《人文关怀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研究》[J].传媒,2016,(16):93.

[2]尹燕.化解不良网络舆论反向渗透对高校思政教育冲击的路径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4):133-136.

[3]王茹,王宇航,孙任贤.网络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对策——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11):101-102.

篇(5)

网络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网络用户的主要群体是高校学生,网络已经深入到了高校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现在不管是国内发生的事件,还是国际上的重大新闻,都会形成相应的网络舆情。高校作为多种思想文化碰撞和传播的主要场所,受网络舆情的影响也会更大。因此,把握网络舆情的整体状况,探索思政教育新的方向成为了高校思政教育的重点内容。

一、网络舆情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冲击和机遇

1.网络舆情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

网络舆情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网上用户却具有一定的隐匿性。高校学生是中国网民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但在网络世界中,高校学生可以摆脱这些束缚,在虚拟的世界中尽情发表个人言论和思想。虚拟的网络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让一些高校学生变得肆无忌惮,这样就会形成相对消极的网络舆情。这样的网络舆情会让高校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养成不道德的行为观念,甚至会滋生高校生的网络犯罪行为,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网络舆情具有多元性。网络环境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多元性,各种思想和观点都可以在网络进行碰撞和交锋,网民们可以随意表达自己的观点,还可以就某一问题进行辩论。高校学生在使用网络的时候,并不能够很好地对网络观点进行辨析和筛选,往往会受到错误观点的影响。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育要掌握网络舆情的特点和规律,把握网上的一些主要观点。

2.网络舆情带给高校思政教育的机遇

网络舆情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平台和基础。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一个基本内容就是当前国家政策和形势的教育,教师在进行这部分内容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自行在网上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通过网上的一些优秀观点,形成对问题较为全面的认知和考量。网络舆情在某些方面是对教师教学的课外延伸,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更有效率的学习。

目前,在高校教学当中,网络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教学平台。大多数高校学生的课余时间都是在网络中度过,他们在网络中吸收各种观点和看法。如果高校思政教学可以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网络舆情环境,去积极引导高校学生,会比单纯的思政理论教育更加有说服力,还会增加学生之间的凝聚力。

二、网络舆情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具体引导措施

1.打造一支专业性强的网络教工队伍

网络舆情下的高校思政教育,离不开网络教工队伍。高校网络教工的组成人员要有很强的政治觉悟,还要熟悉当下的网络环境,能够使用不同的网络工具,如微博、微信、网上论坛等,对高校内部的网络舆情进行一定的监管和引导。某高校选择了一些能够熟练使用网络的党员教工,让他们对校园内部的网络环境进行监督。这些教工时刻关注校园网站上的信息动态,对积极的信息加以宣扬和引导,对于一些错误片面的观点则予以删除、改正。通过网络教工队伍的日常工作,该高校的思政教育,有了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为教师教学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2.高校要善于处理网络舆情的突发性危机

很多高校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没有很好的处理经验,相关的应急机制不够健全,经常造成相关信息无法及时公布。这样就会给网络谣言提供生存空间,形成相应的负面的网络舆情,给高效的思政教育工作带来很大影响。高校应当建立完善的应急机制,规范处理突发事件,避免以往的无序、混乱的处置状态。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高校还要让网络教工在网上及时更新事件的真实情况,这样就能突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3.高校应建立校园网站

校园网站作为校内网络舆情的核心承载体,对于思政教育工作有着重要意义。高校应把校园网站看做思政教育的主要根据地,向学生宣传积极、正面的思想,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舆情环境。某高校在校园网站的建设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让学生学习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教师还在思政教育课堂让学生在校园网上一起学习、讨论优秀的观点和看法,让校园网站成为重要的宣传阵地,更加利于课堂教学及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

三、结语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和不断发展,网络舆情也成为了不可小视的主要力量。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正视网络舆情对教学带来的冲击,重视和依靠正面、积极的网络舆情,让网络舆情服务于教学工作。这样,才会让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与时俱进,学生才会真正在思政教育中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对于促进高校的教育环境规范化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闫晓静,宁建荣,贾耀忠,勾正刚.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创新[J].中国报业,2013(08).

[2]肖旭.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探究[J].科技风,2014(12).

篇(6)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90-01

随着网络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和普及,网络上芜杂的各种信息、各种思潮就不可避免地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冲击,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了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在网络上同时开展。

一、微博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近年来,一种网上交流工具——微博逐渐为人们所熟知。这个以“技术革新”面貌出现的新生事物,逐渐具有了更加深远的人际影响。由于微博的内容组成相对简单,技术门槛低,语言编排自由,更新方便快捷,加之微博开通的多种API使得大量的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网络等方式来即时更新自己的个人信息,使得微博深入人心,在我国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微博的出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添注了新的活力方式。学校可以通过该方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

1.高校应用微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利用微博的即时交流模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即时将信息传递到每一个学生手中。由于直接与移动电话绑定,只要所有在微博平台上注册学生都互相“关注”并“关注”教育者,就可以不受空间、平台的限制进行交流,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即时接受教育者的信息。

2.利用微博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由于微博信息的字数限制,可以利用超链接的形式来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挥网络的在线即时点播功能。如在政治理论学习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微博即热点新闻、政策及理论学习心得的网络地址链接,提供理论学习资料网址等;另一方面,可在微博上针对热门话题发起讨论,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持引导讨论,让教育对象畅所欲言。这种讨论能使其大胆发表意见,摆脱面对面的拘束,有效培养青年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学习政治理论的自觉性。

二、利用微博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

1.建立学校微博平台或注册学校官方微博

建立学校微博平台,使其成为校内信息交互工具,发挥微博服务学生、改善学校管理的功能。高校作为人才库,有能力建立自己的校园微博平台。微博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和便捷性使得它在信息中有着天然的优势。教务处可以各种教学通知、教学文件;图书馆可以借助微博平台新书信息、学术交流和讲座、借阅提示、信息咨询、图书检阅等各种个性化的服务;就业部门就业信息、就业指导。除此之外,针对学校改革、规章制度建设等,学校还可以通过微博投票和话题会的方式进行舆论监测和民意调查,从而得出师生的真实想法并采纳师生合理的提议,为学校的建设做出更好的决策。

2.思政教师、辅导员建微博,与大学生网上交朋友

思政教师、辅导员可以注册门户网站微博,利用门户网站微博功能齐全、普及率高的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思政教师可以创建一个微群,并拥有管理员的权限,可以随时随地用文字、多媒体等方式,将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研究成果、课件等通过微博上传发表,学生加入班级之后,也可以把自己突发的灵感、学习的困惑和教师及其他同学们进行交流互动,在潜移默化中汲取知识。

3.加大微博宣传力度,提高微博点击率

教育微博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很多学生对其功能、作用并没有充分的了解。因此,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通过各种方式,积极有效的对其思想政治教育微博进行宣传,鼓励其学生访问微博、参与微博、支持微博从而建设微博。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在学校不定期举办教育微博知识讲座来加大教育微博的宣传力度,或者就教育微博上的某些热点问题举办一些座谈会进行讨论,吸引更多学生的关注,还可以通过与研究性学习模式、协作式学习模式相结合的方法,要求学生以微博作为平台和工具进行学习,扩大教育微博的参与性。

4.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营造微博文化氛围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微博,在参与的过程中加强对微博的认识和运用微博的能力,增强微博与思想政治学习相结合的思维意识,逐步形成一种完善的区域微博学习体系的文化氛围。教育者可以通过微博布置一些经过精心设计的、开放性的学习项目,,帮助和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微博作为学习的工具、方法、经验和网络资源等,在平等互助的前提上进行学习交流与沟通。教师可以通过微博以建议的形式引导他们开始学会自我设定学习目标和自我评价。自觉营造微博文化氛围,创新学习方式,增强学习活力。

5.创建长效激励机制,促进微博持续更新

微博的持续更新是微博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能否得到长足发展的必要保障。高校应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多方面多途径的激励微博们进行持续更新。外界的肯定和赏识所产生的影响力和推动力,是保证每一个教育微博得以继续的重要原因。高校更应从政策上、技术上给予充分支持,在进行微博评比的同时,可以为微博们提供政策保障和技术支持,不定期的对微博们或有意于微博的教育者们提供技术培训,不仅仅是微博的持续更新成为一种动力,更要使微博的技术学习成为教育者专业化发展的一个有益途径。

三、结束语

总之,“微博”作为一种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必须使其充分发挥其优于其它教育媒介的特性,从而构建一种新型的以“微博”为平台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为高校政治教育提供全新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小明.社会转型期高校德育工作创新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邓希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调查的实证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篇(7)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12-0072-02

一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1 当代大学生及网络时代的特点决定了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信息量巨大,信息公开、信息管理复杂、传播迅速,真实性有待考量,这些特点都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对于意识形态形成时期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到影响。甚至有些不法分子和境外势力蓄意一些具有诱导性和严重不良影响的信息,如果不能正确、及时地教育和引导学生,这些不良信息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如何充分运用新型传播手段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的必要性更加凸显,高校自然就成为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沿阵地,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也就显得非常必要并且日益紧迫了。

2 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拓展思政教育平台、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的必然趋势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时代性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教育方式和内容与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吸引广大学生。传统思政教育以教师为主体,注重单向的灌输方法;随着大学生对网络的广泛运用,充分利用网络开展适合大学生群体特点和个性特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思政工作的政治性、思想性和娱乐性紧密结合,将思政教育延伸至大学生喜爱和乐于接受的网络平台中,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和主观能动性,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和吸引力。利用网络特点,不断拓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途径,利用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创造更多适合于当代大学生自主选择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可以有效增强育人效果,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所以说,开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发展的需要。

二 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专业的宣传队伍和相应的技术支持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专业的网络基础知识和一定的网络技术。虽然有些高校成立了网络宣传队伍,但是队伍中多以学生为主,这些学生虽然懂得网络技术,但是又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这种矛盾自然会影响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最好是既懂网络技术又具有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并且需要具备对于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政治敏感性和警觉性,目前很多高校还没有专业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队伍,对于网络宣传技术和网络宣传设备的运用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2 网络宣传教育模式单一,内容单调,忽略学生主体性,宣传效果欠佳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手段的一种创新,目前的宣传模式还比较单一。例如:很多高校建立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频繁上传一些思政宣传资料和党的重要思想、理论等,尝试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但是由于宣传教育的模式相对单一,相对于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仅仅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从“网下”搬到了“网上”;教育形式没有突破传统模式,只是将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模式变为现在的网络对学生的单向输出模式,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在宣传教育内容上缺乏创新,宣传内容过于严肃,更多的是强调政治理论和思想宣传,缺乏事实和鲜活的典型宣传,宣传内容偏离学生实际生活、学习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很难真正触及学生心灵,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因此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不强。

3 高校网络舆论危机干预机制尚不成熟,校园网络安全管理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长期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多是偏重政治理论和重要思想的宣传,但是面临复杂的网络环境,仅仅单向宣传是远远不够的。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一些不法分子甚至敌对势力在网络上进行思想渗透,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要战场,大学生好奇心强,涉世不深,经验较少,缺乏一定的判断能力和政治敏感性。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充分运用新型宣传媒体和传播手段才能掌握网络舆论的主动权。然而,目前对于网络上常出现的不良信息、一些明显歪曲事实的虚假信息以及大学生关注关心的较为敏感的社会热点问题很多高校不敢直接面对,常常采取回避的态度。这种对网络舆情的干预机制不完善,容易造成大学生在问题认识上的偏差和模糊。

三 以广西医科大学为例探讨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 加大投入,完善培训机制,建设专业的高校网络宣传队伍

广西医科大学近年来高度重视校园网络宣传工作,不管在网络设备、网络技术和网络人才培养上都不断加大投入,建立了网络宣传队伍培训机制。学校团委联合学校宣传部、信息中心等相关部门,挑选专业的思想政治宣传教师和网络技术人才,组成专业的学校网络宣传队伍。建立校级、院级、班级三级网络宣传工作小组,成立网络宣传员队伍,形成网络宣传监督常态化机制。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和学生骨干的作用,通过各级开通QQ群、微信群等联系平台,建立网络宣传员信息管理及常态化动员机制,做到有名单、能联系、常发声、起作用。通过将思政教育和网络宣传技术相结合,寻找二者的结合点,打造一支专业的网络思想宣传队伍,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宣传具有正能量的思政信息,保证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导向性,同时也保证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专业性和稳定性,提高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 坚持以生为本,转变网络宣传模式,丰富网络宣传内容,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广西医科大学结合学校特点和医学生培养模式,坚持以学生为本,立足学生需要,强化网络服务育人的功能, 服务于医学生成长成才。学校利用原有的思政教育网站作为我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网络阵地,对网站首页设计、网站模块进行全面改版,形成以思政网站为载体,以学生社区论坛、新生qq群、微博、微信为支撑,五位一体的网络宣传模式,内容丰富,信息覆盖面广,主题鲜明,思想导向性强。同时,还开辟经典理论学习专栏,提供包括时事、文学、医学生、十佳电影、百科知识、心理等方面的内容,开通社区论坛、“BBS”、官方微博、微信、医大新生组群等互动性频道,打造网站――学生、教师――学生、学生――学生的互动式网络交流平台,形成以网络学习平台、生活服务平台、创业就业服务平台、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和娱乐服务互动交流平台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通过贴近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的方式,关注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注重事实和优秀典型宣传,真正触动学生心灵,做到网络思政教育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使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寓教于服务、寓教于乐, 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 完善高校网络舆论危机干预机制,加强网络舆情引导,提高校园网络安全管理水平

由于网络信息量大、传播迅速、传播不可控等特点,面对网络上出现的负面信息、虚假信息和敌对信息等影响大学生意识形态和思想状态的信息,高校需加强网络舆情引导,不断完善网络舆论危机干预机制。广西医科大学成立了专业的网络信息宣传队伍,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网络舆情引导。学校制定了网上信息和舆论引导工作规程,建立网络危机干预机制,利用网络宣传队伍对于网络信息进行及时筛选,及时发现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对于错误的观点和舆论第一时间以鲜明的态度给予强有力的批驳和纠正,坚持以事实为依据,用事实说话,有理有据,有情有理,彻底改变学生对于网络不良信息的信任。同时,建立校园网络实名登记和可追溯制度,形成快捷、高效的网络信息内容监管机制,加强正面宣传,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宣传,在网上形成正确舆论的强势地位。另一方面,随时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尤其是在一些特殊时期,密切关注网络上学生的思想动向,及时发现学生在网络上反映的各种问题并快速做出回应。对不合理的需求或一时做不到的及时予以说明、解释,对于合理的需求要积极利用网络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协调相关部门进行解决,从而化解、理顺存在于学生中的矛盾与不良情绪,提高学生对学校的信赖程度,从而提高校园网络信息安全和网络思想引导的实效性,实现高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参考文献

[1]熊绍辉.论网络条件下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00(05).

[2]冯培.网络时代对大学德育的挑战与回应[J].中国高等教育,2000(19).

[3]杨直凡,胡树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构建与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7(07).

[4]吴满意,曹银忠.关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的思考[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03).

篇(8)

1. 高校网络舆情的概念

目前,高校网络舆情是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对一些舆论和思想交流比较活跃的地方,也是对一些具体事物的看法以及个人情绪变化、价值观的判断和各种意见的综合体现。在信息时代,学生获得的舆情主要是通过网站以及各大论坛中的新闻评论和BBS等,通过这些方式,高校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社会中的一些问题以及个人的态度,从而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形成了高校网络舆情。

2. 高校网络舆情的成因

(1)大多数高校学生都有自己伟大的理想和宏伟的志愿,但他们会因为在实现个人理想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而感到迷茫和困惑。当他们认为一些网络信息有助于自己解决这些困惑时,心态就会很容易跟着网络舆情起伏。正因为如此,大学生会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并且有可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高校学生大多政治和社会的经历、经验少,有时对大是大非无法准确判断,而且易于被表面现象或者过激言论所迷惑。虽然他们大多数对政治具有一些热情,但是在理解的过程中缺乏理性分析,所以会产生一些冲动和过激的行为。当某些对社会不满的情绪在网络进行发泄时,大学生易于被某些别有用心的政治阴谋者所利用。

(3)大多数高校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素养较好,上网时间较长,而网络舆情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从某种程度上说,高校学生就成了网络舆情形成中的主力军,就容易接触网络中所有的信息化内容以及网络上的一些八卦新闻。

(4)高校学生会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比较感兴趣,因而校园中或者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一些事情和热点话题等容易使得高校学生形成网络舆情。

3. 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高校网络舆情除了具有一般舆论的规律外,还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第一,大学生可以在博客、学生网站和BBS等网络载体上直接进行意见的表达,使得民意表达具有直接性。第二,高校学生访问网站相对较为集中,如果碰上比较热门的一件事情,加上一些情绪化的意见及见解,会迅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第三,在网络上信息的人都是采用匿名的方式,所以网络也成了大学生进行发泄的空间,但是他们缺乏理性的分析。第四,大学生的个人阅历比较简单,对很多问题的思考与讨论都只是进行浅层面的传播与交流。除此之外,高校网络舆情还具有开放性、交流互动性、多样性等特征。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要关注网络舆情

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概念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的成因和高校网络舆情特点的了解可知,高校学生既是网络舆情活动的参与者,又是一些负面影响的承担者,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网络舆情不仅给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

1. 从挑战方面来看,网络舆情给高校思政工作者带来了更多的困难

(1)网络舆情的开放性和网络信息者的隐匿性给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一些难题。高校学生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没有现实社会道德等的约束,而且由于信息者身份的隐匿性,使得他们可以在网络中将自己的某些潜在思想动机或者消极情绪进行肆无忌惮的释放,这样不仅容易养成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不道德行为规范,甚至会引发一系列的犯罪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难度系数。

(2)网络舆情的各种信息的不断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和方法。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网民可以自由表达个人观点和互相辩论,而高校学生很多时候对各种观点并不能准确地辨别是非,可能被某些负面思想所误导。因此,高校教师要全面把握网络上的各种信息,及时对学生进行网络引导,以防误入歧途。并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个体特点等出发,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效果。

2. 从机遇方面来看,高校思政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有利于积极网络舆情的形成和传播,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1)积极的网络信息有利于增加思想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以及凝聚力。从目前现状来看,高校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吸收正确理想的同时,也在接受各种非主流或者消极思想的考验,因而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努力为高校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舆情环境,并且通过积极的舆情对高校学生进行鼓励或者引导,这样不仅更加易于被高校学生接受,而且也有利于增强高校凝聚人心的功能。

(2)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与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鲜的材料和方法。高校思政工作者可以通过对网络舆情的关注来准确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对一些受到不良观念影响或者存在过激行为倾向的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提高高校思政工作的及时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在虚拟网络环境中,网络舆情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1. 完善建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结构

高校网络舆情的网络环境对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与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虽然许多高校的网站种类和数量较多,但真正为高校思政教育服务的网站却很少。因此,高校必须加强网络环境的建设,根据高校学生的思想动态不断完善,从而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引导作用。

2. 通过网络舆情运行机制的把握来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督和引导

高校在做好日常网络舆情管理基础上要分别对网络舆情的酝酿、起始、扩散和整合这四个阶段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找出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和运行机制,采用积极有效的引导手段等。

3. 加强网络工作队伍的建设,提高网络工作者的政治素养和工作能力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网络工作的指示明确规定,要培养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熟练掌握网络信息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这支队伍中不仅要有专门从事网络管理工作的人员,还要有网评人员。高校网评工作的质量对网络舆情具有直接影响,因而高校必须提高网评人员的综合素质。

篇(9)

前言:

开放、迅速和互相影响是信息时代的突出特点,其不仅打破了时空的局限,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思想价值和个性。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为了使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能够得到正确引导,各高效思政教师必须要加强高效网络思政教育研究。

一、强化校园网络硬件建设与管理

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应积极主动的融入、利用网络。各高校应适当加大校园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真正为学生构建出网络化、信息化校园,并积极的利用校园网来设计和组织思政教育活动。同时,还要加大网管力度,对各种网络舆论给予正确引导,特别是互联网上的某些较为敏感的话题,教师应带头发表积极、理性的意见,进而让接触网络文化的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观点和立场。同时,还要拓展网络思政教育空间,让学生能够自由的上网学习、互动交流,确保其能够及时、准确的获得最新的学习素材。对于学生网上时间也要做出明确规定,以此来帮助学生对网上、网下学习时间进行科学分配,培养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的时效性[1]。

二、重视网络思政教育软件的开发与利用

在网络文化影响下,为了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的时效性,各高效应积极开发和推广网络思政教育软件,或者是在各类教育软件中恰当的融入思政教育内容,进而不断丰富和更新网络思政教育方式。这样不仅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提升教学效率,学生在反复使用软件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接受者软件中含有的是思想价值教育。其软件主要涉及两大类,一类是完全用于开展高效思政教育活动的软件,主要针对的是院校方面,而另一类是蕴含着丰富思政教育内容的使用软件。对此,高效可以整合多媒体技术,以及新颖、丰富的网络信息来促进思政教育机制的创新改革。而对于实用软件来讲,高效可以结合当前人们谈论、关注度较高的热点、焦点等问题,组织相关专家开发出一些融合了知识性、使用性和趣味性特点的思政教育软件,其中也包括游戏软件。

三、加强思政网络教育平台建设

首先,是引导功能的利用。高效应发挥引导功能,建立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抵制西方文化霸权渗透。应充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构建校园网络主旋律,建设出优高品质的网络文化,积极开设丰富多样,能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网络频道,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同时,充分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文需求。其次,要科学利用主体与特色网站来提升高效思政教育的效率与质量。该网站应将引领校园和谐文化为主,将占领、拓展思政教育阵地为重要任务,并将教育、服务、管理和实践等功能进行科学整合,从而开发出更丰富的网络思政教育资源,不断提升网络思政教育水平。再者,是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反馈机制,加强师生的互动交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及时、有效的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全面、深入的掌握学生当前的学习、思想现状,进而对下一阶段的教学内容与活动做出合理调整,以此来体现网络思政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也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能够得到及时、全面的评价与指导。

四、注重网络思政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不仅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诸多教学契机,也对相关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师资队伍综合素质的高低对思政教育质量的好坏也有着直接影响,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时效性,各高校应充分重视起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可以通过组织在职教师不断参加各种专业培训和实践学习、交流活动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及网络操作水平。快速培养出一支既拥有较高知识水平,又能够科学、灵活利用网络优势开展教学活动,同时还能够熟练掌握、利用网络及时雨文化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高校应积极建立一支含有辅导员、心理辅导教师、校园网站管理员等的教育团队,进而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与网络学习给予全方位的引导,从而充分满足网络思政教育发展的各种需求。

结语:

总之,高效思政教师应正确认识到加强网络思想教育研究,对促进高校思政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正确引导学生是思想意识,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实际教学中,应充分结合网络文化发展环境,以及思政教育发展现状,把握教育契机,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为思政教育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篇(10)

2015年2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截至2014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底增加5672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手机端即时通信使用保持稳步增长趋势,使用率为91.2%。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巩固。由此可见,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互联网这个被称为继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交往、娱乐等行为方式,尤其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道德、心理、行为习惯。但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机遇的同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21世纪网络化信息化时代,面对我国互联网爆炸式发展状况,如何在互联网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全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专门强调指出,“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运用技术、法律、行政手段,加强校园网的管理,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怎样占领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不断增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力,成为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崭新课题,尤其对于刚刚成立的高等职业学校。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和其他院校的大学生相比,具有自身明显的特点。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类型层次比较复杂,有高中毕业生、中专毕业生、职高毕业生以及五年高职毕业的学生。这些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在行为上自我约束力不强,思想活跃但却相对散漫。心理问题尤其是自卑心理相对于普通高校的学生显得更为突出。他们认为进入高职院校是考不上名牌大学的无奈选择,而且在就业时还要面临单位的“不认同”甚至是“歧视”。这种心理问题的出现使得学生在处理问题时或者过分不冷静,走极端,或者逆反心理较强。作为青年大学生,他们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自我意识、人生观都日渐成熟,但由于自身心理上的不独立或者没有独立的社会角色定位及社会风气等诸多原因,又使得他们对道德行为的要求和监督还不严格,出现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脱节。高职生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当中的大多数还很难在精神世界上与网络本身追求自由、公平、效率相匹配,很容易造成道德人格方面的缺失,在网络世界迷失自我,荒疏学业、事业、也荒疏了自我心灵的完善。如何在网络环境下的做好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和规范高职生科学、合理、正当、安全、有效使用网络,推进网络文明、网络道德及网络文化建设,是摆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新媒体工具大众化普及化,新媒体之间的软件和硬件通用化得到了加强,新媒体正日益渗入大学校园和大学生的学习领域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巨大影响。研究好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才能利用新媒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才能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正确使用新媒体引导大学生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培养符合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本课题选择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作为主题,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以此能引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进一步探讨和关注。

一方面,在理论上该课题以为指导,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内容和教育观念,提出在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时的对策。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科学化、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体系,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向前发展。

另一方面,在实践上对于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关系的研究,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影响,有利于我国高校利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等,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们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网络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至关重要,从国内外现状来看,很多学者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迄今为止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吴俊清[1]认为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的“第三课堂”,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主动地利用网络的优势,从“建好网、管好网、用好网”三方面深入研究,做好新时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广泛调研并结合本校的思政教育网站建设实践,深刻分析了当前高校“网育”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提出提高高校“网育”实效性的具体对策。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大学生们获取信息,进行通信和娱乐的重要途经,关联着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在当前网络化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发挥网络平台的积极作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减少网络给高校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高校应通过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积极推进“在线交流”、占领博客阵地、加强网络管理等多种途径,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开展,积极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体系,不断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内容形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构建与创新必须符合网络本质特征和技术属性,必须坚持主体性、选择性、平等性、主导性、优化性等基本原则,还要创立和实施一系列的有效方法,包括“眼睛对屏幕”的信息获取方法、“思路对问题”的教育指导方法和“键对键”“心对心”的沟通交流方法。信息时代日益发展的网络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性、战斗性和实效性提出了严峻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坚持的指导地位, 勇于应对各种思潮的挑战,强化人文精神,才能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增强生机和活力。上网已成为当今中国在校大学生一项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大学生道德价值判断能力降低,大学生身心健康受到影响。为此应针对性地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教育工作者应大力弘扬文化主旋律,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总的来看,各学者主要是从网络背景下本科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困境、必要性和对策上探讨这一问题的,针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研究的不多,针对新建高职院校的研究就更少了。思想政治工作在高职院校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会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认真研究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和新办法,建设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的网络文化。

参考文献:

[1]吴俊清.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3,(05):25-26.

[2]李智栽,黎平.试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及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25(09):395-397.

[3]王新华,陈向阳.网络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9,25(04):102-104.

[4]马B,李军,韩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种有效途径[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9,(01):169-171.

[5]雷永汉.网络文化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2013,(03):122-124.

[6]郑磊.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工作思路创新探究[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03(01):26-29+40.

[7]杨直凡,胡树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构建与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07):35-39+42.

[8]殷子惠,彭云龙,韩妮.新时期高校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27(07):99-102.

[9]张洋.网络文化视域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若干思考.

[10]王新华,陈向阳.网络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9,25 (04):102-104.

[11]汪灿德.论互联网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8,28(04):122-125.

[12]燕晋峰.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德育研究,2015,(04):201+191.

上一篇: 教学研究调查 下一篇: 微观经济学总效应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