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2 15:57:3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微观经济学总效应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关键词: 消费者行为理论;效用最大化;边际分析法;思考
Key words: theory of consumer behavior;utility maximization;marginal analysis;thinking
中图分类号:F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5-0132-02
0引言
西方经济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主要探讨消费者如何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获得最大效用,即最大的满足程度。具体包括了边际效用分析法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法。其中边际效用分析法利用高等数学中原函数(总效用函数)的一阶导函数(边际效用函数)的值为零时,原函数可取到最大值的原理,论证了消费者在收入即定的前提下(假定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消费某种商品要取得总效用最大的条件是边际效用为零。即边际效用为零时的商品消费量能够保证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对此结论,本文认为:对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分析,除必然需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分析外,还需要把它放在更加广泛的环境中考察,这样才可能得到更加客观、更加实际的结论。
1传统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具体内容
1.1 传统消费者行为理论边际效用分析法的基本分析框架西方经济学把消费者消费商品所获得的满足程度称为效用。效用理论包括了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可以度量)和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不可度量)。其中基数效用论在效用可度量的基础上发展了边际效用分析方法。依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以下(如表1)是一个消费者消费一种商品的效用表。
单纯从数学角度分析:当一个连续函数的一阶导函数的值为零时,该函数能够取到最大值[实际上,MU=(TU)']。按照这一数学结论,在假设TU函数为连续函数的前提下,当MU=0时,消费者获得的总效用TU为最大。从上表的情况来看,当消费者的消费数量为5时,消费者得到最大的总效用20。
1.2 基本作图根据以上表格,传统教课书作出了MU曲线和TU曲线,如图1。从图1可以看出,当消费量Q=5时,MU=0,同时,TU取得最大值14。
2对传统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思考及修正
2.1 对边际效用(消费量)和总效用曲线图形做法的思考及修正依据上表一可知,实际上能满足总效用TU的值为最大的消费量可以是4也可以是5,亦既在销售量为4到5这个阶段存在一个总效用保持最大值的平台期。所以,严格来讲,TU函数的图象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抛物线,而是在抛物线的顶端应该有一条平行于Q轴的线段AB,如图2。图2才真正反映了表一中商品消费量、边际效用和总效用之间的相互关系。
2.2 对消费者总效用最大化条件的思考及修正从表1和图2能够看出,消费者总效用最大(14)时的消费量可以是4也可以是5,但是从不同的角度并把宏微观经济学其他理论结合起来分析,总效用最大时的消费量则有不同的结论。
2.2.1 单纯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考虑,最优消费量应该为4。这是因为消费者在4这个点上已经实现了总效用TU的最大化,如果继续消费第5个商品,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由于第5个商品的边际效用为0,,则意味着消费者消费第5个商品所增加的效用为零,亦即第5个商品的消费没有给消费者带来任何效用。同时消费者在消费第5个商品时,必然投入了货币和时间,增加了无谓的货币成本和时间成本。正是从这个角度考虑,消费者的最优消费量应该为4。
2.2.2 由于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假设前提是供求平衡,消费者的需求量和厂商的供给量相等,从商品价格弹性理论和厂商所生产产品的可替代程度的角度来考虑,如果该厂商生产(销售)的产品需求弹性很小甚或无弹性,并且该产品的替代品(包括完全替代品和不完全替代品)很少甚或没有,则意味着该厂商有能力在产品质量不变的前提下向市场(消费者)索要更高的价格,厂商向市场提供更多产品则会牟取更大的超额利润。显而易见,在这种情况下,厂商最优的生产(销售)量应该为5。
2.2.3 结合供求定律并从消费者收入效应的角度来看,厂商的最优生产(销售)量应该为5。这是因为当厂商生产并向市场投入更多的产品时,既市场供给量加大时,依据供求定律,产品的价格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而产品价格的下降意味着在消费者收入既定的条件约束下,消费较少的商品就能得到等量的效用,即,支出相同的货币会取得更大的效用(即收入效应:产品价格下降,消费者收入不变但其实际购买力增加)。
2.2.4 单纯从厂商的角度来考虑,消费者最优消费量应该为4。这是因为在保证消费者总效用为最大的基础上,厂商生产(销售)更多的产品意味着厂商在生产技术不变和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前提下需要增加一种要素的投入,这意味着生产成本、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的增加,同时也意味着固定资产(机器设备)的更大损耗。我们知道,西方经济学假设厂商生产的根本目的是利润最大化,而利润最大化首先要满足的必要条件则是成本最小化。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单纯从厂商角度考虑,其最优的生产(销售)量为4,而并不是大多数传统教材中认为的5。
2.2.5 抛开以上三种考虑角度,单纯站在宏观经济学资源配置的角度来分析,厂商的最优生产(销售)量应该为4。这是因为在销售量为4时,市场已经饱和,供求平衡。如果厂商继续生产同时消费者继续消费,不但意味着厂商自身生产成本和固定资产损耗加大,消费者消费商品产生负效用之外,而且意味着资源配置的低效和无效。多生产一单位产品(生产量从4增加到5)而投入的生产要素可以在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下配置到能够更有效利用该生产要素的生产上去,最终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综上所述,对西方经济学中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探讨不能仅仅局限在消费者自身的角度来思考,而应该同时结合宏微观经济学中的其他相关理论综合进行考虑,这样才能不断促进宏微观经济理论的融合,不至于让人们产生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完全割裂和西方经济学中各个理论相互割裂的印象。也只有这样,对具体经济问题的分析,才能得到更加客观、更加符合实际的结论。
摘要
本文写了大学生兼职的时薪,以及目前我国大学生毕业面临的失业与最低工资的联系,并且运用微观经济学的供求知识对最低工资进行了简要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最低工资的利与弊。
关键词
兼职 机会成本 最低工资 价格原理 供应 需求
正文 步入大学生活以来,一直想找兼职,想为自己赚一点零用钱。加了各种兼职群每天更新着各种兼职信息。每天都在搜罗着适合自己的兼职,同时还要考虑付出是否和收入成正比。
当然,既然选择想要去做兼职,我就要考虑自己所要放弃的。去做兼职,自己相对而言就少了休息与学习的时间。我要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为别人服务。也许我可以在此期间,读书,提高自己的阅读量。所以,我选择去兼职时的机会成本就是在此期间的学习。考虑了很多,最后还是决定有机会去兼职一定要去。
终于在大一上学期的时候,经过班导的介绍,有幸可以和同学在双十一期间,去太平鸟参加实习,做客服。当时根据日程安排,由于双十一期间,客流量大。第一天,我们从下午2点,工作到凌晨2点。第二天,从下午2点,工作到了午夜12点。22小时的工作时间,每个小时支付了我们8元钱。现在仔细想想,感觉公司违背了浙江省人民政府的最低工资的消息。
浙江省人民政府决定从2011年4月1日起,将我省最低月工资标准调整为1310元、1160元、1060元、950元四档,最高档增长幅度达到19.1%。非全日制工作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调整为10.7元、9.5元、8.6元、7.7元四档。宁波作为浙江省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市区的最低工资归为第一档。也就是说,按照正常的标准,我们应该有10.7元每小时的薪资。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消息,人社部今日2012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全国共有25个省份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调增幅度为20.2 %。月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是深圳市的1500元,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是北京市的14元。虽然达不到北京市的最低工资的标准,但是我发现,现在在大学生兼职市场上,能达到本市的最低工资的标准,也是不多的。本学期,参加了一次开啤酒的兼职活动,按事先讲好的工资是每小时10元钱。也没有达到最低工资的标准。
最低工资,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其雇主(或用人单位)支付的最低金额的劳动报酬。最低工资不包括加班工资、特殊工作环境、特殊条件下的津贴,最低工资也不包括劳动者保险、福利待遇和各种非货币的收入。最低工资一般由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立法制定。最低工资可以用月薪制定,也可以用每小时的时薪制定。
根据微观经济学所学的知识,利用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理论中的供求关系,分析由最低工资引起的劳动力过剩情况。
对于,我这两次参加的兼职,所给的工资并没有达到最低工资的标准,但是,我还是去参加了。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兼职,还是迫切渴望的。而且,目前兼职的薪资已达到了市场的均衡工资,市场的劳动量与薪资达到均衡。劳动者愿意接受这个价格,市场也愿意提供这个价格。一旦,市场被强迫要求达到最低工资,那么公司就会减少对劳动者的需求,同时,会挑选竞争力更强的劳动者。大学生,没有过多的工作经历,也没有过硬的技术,所以,淘汰的更多的是大学生。
最低工资的制定反映了监管机构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同时最低工资标准是国家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基本生活,在劳动者提供正常劳动的情况下,而强制规定用人单位必需支付给劳动者的最低工资报酬。但是,由大学生的兼职,所产生的推想可以看出,最低工资并没有保护一些弱势的劳动者的利益。反而将这些劳动者挤出了劳动的市场,变得更加的弱势。大学生作为缺乏经验和技术的劳动者,就将在最低工资的打压下,产生失业的现象。今年,毕业季又到了,有一大批大学生面临着一毕业就失业的现状。
所以,对于兼职,薪资没有达到最低工资的水平,还是有很多的大学生争抢着工作。因为我们缺乏经验,我们不介意用底薪水来换取社会经验,与吃苦耐劳的精神。
但是,等到三年后的我们,毕业了,面临的也不仅仅是现在兼职这么好的场面。要和很多人竟争岗位,必须要比别人有突出的才能。目前的我们还是要好好的增强自己的竟争力,只有强大了自己,才会不被最低工资打压。
参考文献
[1]邵金菊,孙家良。微观经济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大一微观经济学论文范文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经济学思考
我们每个人从呱呱坠地,直到垂垂老矣,这一生当中,始终都在面对一个基本问题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生活?不得不承认,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已经彻底被经济所挟持了。在我们的生活中,经济学无处不在,我们无时不与经济打交道,比如说,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与所作所为,基本上都与经济活动有关。不得不承认,在学习微观经济学之前,我对现实中的一些涉及经济现象的问题不甚了解。但是在学了一个学期的微观经济学之后,我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至少不会感觉那么莫名奇妙了,对一些现象可以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来进行解释了。
下面我就对我身边经常遇到的一些现象,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来简单的谈谈我对这些现象的理解。
一、大学食堂里的经济现象
1、吃饭问题
每个人只要活着,都要面对这个问题吃饭问题。这不仅是在大学食堂里要面临的问题,也是我们大家都要面临的共同问题。
案例:某一大一新生第一天来到学校食堂,对学校食堂的饭菜不熟悉,不知道自己要吃多少就可以,所以第一次来食堂吃饭的时候该同学买了4个馒头,吃完第一个馒头时感觉很满足,吃下第二个时也感觉不错,但是吃下第三个就感觉饱了,看着剩下的馒头该同学秉着不浪费的心态继续吃,吃完后感觉特别撑。经过教训,该同学在第二天只买了3个馒头。
通过微观经济学来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微观经济学里讲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即随着商品和服务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消费中得到的总效应增加,但是增加的效用是不断减小的。该同学在吃完第三个馒头的时候正好吃饱,满足值也就是效益值为10。下面对满足值进行细致化的描述,吃第一个馒头时满足值为5,吃第二个和第三个时分别为3和2。在这里,每一个馒头的成本没变,获得的总效益是不断增加的,但是获得的边际效益是不断减小的,而该同学在满足值最大时继续吃下一个馒头,使得自己处于过饱状态,造成身体上的不舒服,这就使得
满足值减小,也就是从吃馒头中获得的边际效用逐渐减小。该同学是个理智的消费者,在第二天只买了3个馒头,这样就达到了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效益的目的。作为一个理智的消费者,其目的就是要达到利润最大化,即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效用。
下面我就用图像来对这个例子进行分析:
首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也可以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设商品X的效用函数为:
TUU(X)
则边际效用为:
MUdU(X) dX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表达为:
dU(X)MUdX 2dMUdU(X)0dX2dX
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造成的结果,所以,经济学无处不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也有亲身经历,每当打完篮球回到宿舍,感觉口很渴,喝第一杯水,感觉太爽了,太满足了;然后继续喝第二杯水,感觉还可以;到喝第三杯水的时候,感觉已经不渴了,此时已经达到效用最大化了,如果再继续喝第四杯水,就会感觉不舒服了,这是总效用就开始减小了,这就是一种很简单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造成的现象。
2、食堂占座问题(从资源稀缺性和供给需求理论分析)
我相信很多同学(包括我)曾经都有这样的亲身经历:好不容易结束了一上午的课后,想到吃饭的时间到了,然后高高兴兴的去食堂就餐,然而食堂里早已人满为患,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空位,于是就用自己随手携带的课本或书包占座,然后再慢慢的去打饭,回来之后,到处找自己的位置,本以为是记错了,可是找遍了整个食堂都没有,于是不仅失去了座位,还丢了课本。这些同学丢了课本显示出学生们的道德问题,但这归根结底要说到学校食堂的座位太少,使得同学们做出错误的决定。
这种现象每次新生入学进行军训的那几天最严重。我就有亲身经历:大一入学的时候,开学前几天要进行新生军训,好不容易结束了一早上的军训,又累又
饿,赶紧跑到食堂吃饭,结果发现食堂全是穿着军训训练服的大一小新生,然后突然想到赶紧先占个座再去打饭,不然,等一下没座位了,结果看到的是一大片已经用军训帽子占好了座位,好不容易用帽子占到一个座位,饭打回来,却找不到自己的帽子在哪了,因为一眼扫过去,都是帽子,都不知道哪一顶是自己的了,这是一件很悲催的事。到大二开学的时候,又轮到下一届大一小新生军训了,早上或者下午上完课奔赴食堂,结果也不大理想,食堂坐满了人,找不到一个空座位,因为军训的大一新生差不多都是一个点下课的,这个时候,食堂正处于就餐高峰期。所以说,吃个饭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在现代大学占座已司空见惯,食堂占座、图书馆占座、自习室占座、上课教室占座等等。但是食堂占座不像自习室占座那样,用笔写上一个大大的占字就行,所谓食堂占座就是用自己随身携带的书包或者书籍宣布对该座位的主权,在大学,占座已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占座文化。
要分析这一现象,就要考虑到微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问题资源的稀缺性问题。所谓资源的稀缺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而人们的欲望总是无限的,这就造成了资源是稀缺的,人们的欲望总是超过实际的生产能力。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在人流高峰期,座位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占座行为是对这种稀缺性资源的恶性竞争,食堂的座位在这种情况下是不够的,供不应求,座位这种稀缺性资源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同学们要为座位的使用权而竞争,先到先得,一旦被别人占了自己就只能站着,不能被同时占用。而在先占座和先买饭问题上,理性经济人的做法是先占座,这样就造成了座位的更加紧缺。
我觉得学校可以实施的的解决方法:学校可以通过增加座位数量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其次还可以对学校食堂进行扩建,但是这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问题,这都需要从学校的经济实力进行考虑。最经济的方法是调整就餐时间,可以分时段进行就餐。
面对先占座还是先买饭的问题,理性的人会选择先占座后买饭。假設先买饭后占座,那么在买饭的时间里有限的座位资源被后来的人占有,在买饭回来时再四处寻找座位,不仅要花更多的时间还要面对端着食物的不方便与尴尬。如果先占座后买饭,会节省很多时间,时间成本较前一种情况小得多,同时不用面对端着饭找座位的尴尬。
3、食堂排队问题(供给需求理论)
现象阐述:
在知味堂吃饭,总会有这样的打饭现象,我们发现只有在凉菜间和打白米饭处会排队,其他菜品地方都很少出现排队。针对以上现象,我将用经济学原理做一个简要分析。
为了便于下面阐述的方便,我们假设
其他打菜处为A窗口
凉菜间为B窗口
打米饭处为C窗口
A总特点:需求量大,不稳定,窗口多,打菜的劳动力多
B总特点:需求量不大,较稳定,窗口少,打菜劳动力少
C总特点:需求量大,较稳定,窗口少,打菜劳动力少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往往有这样的体会,到了饭点的时候,大家都蜂拥而上,特别是周一到周五,早上或下午下课的时候,大家都是一个点下课,每个餐厅窗口前面都是长长的队伍,这是学生素质高的大学,而在某些大学,餐厅窗口前更像是菜市场,打饭师傅的叫卖声、学生的嬉闹声,乱作一团。
其实,排队从某种角度看,是资源配置供需不平衡的结果。而要满足资源配置的最优化需求,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配套跟进,但这种投入这种跟进,有一个过程,需要循序渐进,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这将需要很大一笔资金。
而在一时尚无法解决供需矛盾的情况下,排队却是解决供求矛盾的一个相对公平的方式,因为它遵循了先来后到的时间优先原则,给排队的人一个预期:只要按照顺序排着,总能轮到自己。
那么为什么会存在很多不排队、乱插队的现象?经济学里有一个囚徒困境理论,说的是两个囚犯一起做坏事,被警察抓了起来,分别关押在两个牢房里审讯。在这种情形下,囚犯有两个选择:一是背叛同伙,与警察合作;二是保持沉默。两个囚犯都知道,如果他们都选择沉默拒不承认,那么警方将无法定罪。警方也知道这一点,于是宣布如果愿意供出同伙者可无罪释放,并得到重奖;另一方将被严厉惩罚。因为双方都不能确信对方是否会背叛自己,为了保全自身,最后都会选择背叛。结果反而使双方都无法保全,全部坐牢。这个理论映射了部分不排队者的心理,就是不相信他人会排队,生怕自己老老实实排队吃了亏。于是,只要有一个人乱插队,就会引起整个队伍秩序的混乱,导致资源配置的效率降低,而插队者自身利益最终也可能受到损害。
可见,在资源配置不足的情况下,排队可最大限度节约时间成本,使资源得到相对优化配置;不排队,必然会导致整体效率的降低。
学校食堂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解决打饭难问题,学校食堂增加窗口以及打饭菜人员。可能由于食堂提供的服务不足,供求不平衡,学生就餐耗费的时间过长,这种情况下,道德成本自然也随之增高了,插队、欺骗乃至暴力等都有可能成为一种自然选择。其次学校可以增加食堂的数量,这样不仅解决了打饭难的问题,更防止了垄断,而垄断会导致腐败化和官僚化,从而提高了学校食堂的经营质量。
二、从机会成本角度浅谈生活中的小事
关于毕业之后是读研究生还是找工作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这是一个很多大学生都在纠结的问题,因为这关系到我们未来的生活。这个问题就要考虑到微观经济学的机会成本的问题。通常情况下,一种资源往往有很多种用途,如果某人选择了某一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这就意味着他同时放去了这种资源的其他用途,而其他用途所产生的价值就构成了使用这一资源的成本,经济学上称之为机会成本。所谓机会成本,指的是某种资源用于次佳用途所具有的价值,也就是所放弃的其他各种用途中所能带来的最大收益。机会成本有如下的一个计算公式:
机会成本总和=显性成本+隐性成本。
一、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概念分析
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是经济学教学中的核心概念,也是我们分析微观经济现象的重要工具,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对这组概念掌握不透,更不会运用这组概念对微观经济现象进行灵活分析。收入效应是指当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引起消费者实际收入发生变化,理性消费者为了优化自身的效用水平,从而对其消费组合进行重新调整。比如当正常商品的价格下降以后,由于消费者的实际收入上升,从而导致消费者增加降价商品的消费量。替代效应是指当商品价格发生变化后,理性消费者为了优化自身的效用水平,从而对其消费组合进行重新调整。比如,当商品降价后,消费者会减少降价商品的替代品的消费数量而增加降价品的消费数量。为了方便起见,本文只分析商品降价过程中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效果,商品价格上升的分析刚好相反。
商品降价后,通常由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总效应影响该商品的需求量。不管商品是正常品还是一般的劣等品,或是吉芬商品,商品降价的替代效应表明只要该商品降价,就会用降价商品替代其替代品。对于正常商品,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在同一方向上起作用,表明商品降价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都是正值。总效应必然大于零,表示商品降价后需求量增加。对于一般劣等品而言,虽然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在相反的方向上起作用,但在绝对值上替代效应仍然大于收入效应,总效用仍然大于零,表示该商品降价后需求量也是增加的,只有特殊的劣等品即吉芬商品降价后,不仅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在相反方向上起作用,而且在绝对值上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导致降价后总效应小于零,这表明商品降价后需求量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
二、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图解分析
对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分解一般有希克斯(Hicks)分析法和斯勒茨基(Slutsky)分析法,限于篇幅本文只分析希克斯(Hicks)分析法。在利用希克斯方法分析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时必不可少地应用到补偿预算线这一概念,所谓补偿预算线是用来表示当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引起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发生变化时用假设的货币收入的增减来维持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不变的一种分析工具。
1.正常商品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分析
对于正常商品而言,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都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化,所以总效应一定也与商品价格呈反方向变化,即商品价格下降时,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都会使消费者对降价品的需求上升。正常商品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用分析见图一。
图一 正常品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图解分析
2.劣等品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分析
对于劣等品而言,当商品价格下降时消费者的实际收入上升,收入效应表现为对降价品的需求下降,替代效应表现为消费者仍会以降价商品替代其他商品,所以消费者会增加对降价品的需求。虽然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在相反的方向上起作用,但在绝对值上替代效应仍然大于收入效应,总效用仍然大于零,表示该商品降价后需求量还是增加的。劣等商品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用分析见图二。
图二 劣等品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图解分析
3.吉芬商品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分析
图三 吉芬商品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图解分析
吉芬商品是劣等品的特例,即吉芬商品降价后不仅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在相反方向上起作用,而且在绝对值上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导致降价后总效应小于零,这表明商品降价后需求量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吉芬商品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用分析见图三。
三、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数理模型分析
某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U=X■Y■,X和Y的单位价格均为4,该消费者的收入为144元。试问:
1.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时,消费者对X和Y的需求各为多少?
2.X的价格上升为9元后,消费者对两种商品的需求有何变化?
3.X的价格上升为9元后,要维持消费者效用水平不变,其收入应该增加多少,此时消费者的消费组合是多少?
4.求X商品的价格变化前后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分别为多少?
利用最优化规划方程I=XP■+YP■■=■,可以求出价格变化前后消费者的最优化解分别为X=18Y=18,X=8Y=18;X价格上升后要维持消费者效用水平不变其收入应该增加216-144=72元。此时消费者的消费组合为X=12Y=27。
以上分析中X的消费量从18减少为8是X价格变化后的总效应,也就是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之和,其中,X的消费量从18减少到12时的变化是替代效应,12减少为8的变化是收入效应。计算后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以上图解方法在图形上分析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这样就会使学生通过数形结合对收入效应与替代应有进一步的掌握,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一、经济学实验在经济学教学改革中的意义
经济学是一门与现实紧密相联的对现实经济现象作出合理性解释并探究经济发展规律的学科。在一定假定条件下,其理论大多可以用现实经济活动去验证。经济学实验指用仿真方法,创造与实际经济相似的一种实验环境,以检验已有的经济理论及其前提假设,它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经济学专业是理论和实践兼重的学科,需要在实践中去深化对理论的理解。经济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理论基础和专业实践能力并重的复合型人才,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学专业为例,其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坚持“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着力培养富有创新潜质,有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适应社会需要,有着宽厚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毕业生就业方向基本上是国家各级经济管理部门、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经济咨询机构、国际贸易部门等。用人单位对经济类人才的需求不仅须有良好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也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提出了更高更专业化的要求。而根据对近五年学生实习和就业所做跟踪调查得到的信息,和有效专业教学软件的实践教学缺少有关,学生不懂实务操作,因此在银行、证券、商务贸易公司等单位实习遇到较多困难。因此,经济系迫切需要建立独立的经济学综合实验室,不仅在宏微观经济学的实验教学方面,同时在主要核心课的专业方面,如会计实务、财务管理、信贷管理、国际结算、证券投资、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计量经济学等,通过实操和模拟,巩固和消化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使其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工作需要。经济学本科教学过去是传统教学法,基本上是以课堂和教材为中心,主要采取理论阐释、演绎和模型推导教学模式,比较枯燥、单一,不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济学实验教学是在教师对主要理论进行讲解后,借助于计算机模拟系统将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来巩固课堂和教材知识。学生通过参与、体验,会加深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提升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经济行为现象的感性认识,更好地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
二、本科实验经济学教学的主要形式与实验内容
经济学实验主要有验证型实验、模拟型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等三大类。本科开设经济学实验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掌握经济学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因此经济类本科实验经济学教学应侧重验证型和模拟型实验。验证型实验是为验证已学的理论知识而设置的实验,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结果,最后整理出实验报告。这一项实验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环节,主要课程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经济学原理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之一,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经济学原理偏重于理论,比较抽象,学生学习难度较大。而传统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比较枯燥,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且无法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经济学原理为基础的实验课,通过动手实验让学生理解经济学的关键知识,并结合现实案例,在系统的引导下让学生完成对经济问题的分析,从而掌握经济学理论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主要实验包括:
(一)验证类实验课。
1.微观经济学。市场供求均衡、消费者行为与生产者行为理论实验、边际效益理论、完全垄断市场实验等。
2.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市场货币流通实等实验。宏微观经济学每章内容都有一些较抽象难懂的概念和理论,需要借助实验去理解。
3.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主要是通过统计的方法来验证数理经济模型中各种变量的关系是否和社会现实相一致,实践性较强。要求学生将经济学知识、计量经济理论与方法以及计量软件相结合,用计量软件进行计量建模和分析,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计量经济理论方法。主要有回归分析过程,序列自相关模拟实验等。
(二)模拟类实验课。
1.市场营销。市场营销综合实训主要通过传统营销管理的仿真模拟、商战体验、丰富的典型案例训练锻炼市场营销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在模拟市场营销环境中运用所学的营销学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企业营销实际问题。
2.商业银行实验。通过对模拟银行软件和相关银行系统各个功能模块的具体操作,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银行实务中所涉及的基本业务流程,熟悉业务操作中的关键要素,掌握最新的银行实务操作流程。通过实际操作和模拟,巩固和消化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增强学生对各种银行、证券等业务流程和功能特征的进一步了解。
3.国际商务实验。通过模拟操作,使学生对国际商务整个业务流程和做法基本掌握,从交易准备直至最后的核销退税,综合操作和成套设备贸易等,并能够以从事外贸业务人员的角色,包括进出口商及银行等角色去仿真地操作,对业务反馈作出正确的处理。
4.财务会计实验。通过模拟操作,主要有货币资金、应收应付账款、成本、负债核算、报表编制等,帮助学生理解财务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
(三)实验教学理念和多元化经济实验教学方法。
1.实验教学理念。为适应现实的需要,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需要更新,建构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个体自我建构的过程,教师从以讲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创设学习情境、指导学习方向、与学习者双向互动、发现和解决学习疑难为主。在经济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担任的角色主要是组织者、指导者、辅导者和促进者,充分利用情境、协作、沟通等学习环境要素,使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模拟的类似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2.多元化实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模式,主要有协作法、参与式与互动教学、自主学习法、体验式教学、网上交流、专题讨论等,并通过实验反馈、调查问卷等形式分析这些方法对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和效率的影响。协作法就是实验过程中的各环节由实验团队的多名成员协作完成,大大增强了学生们的团队意识和沟通配合的能力。参与式与互动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当学生完成一项实验后,让学生自己介绍过程与经验,和同学、老师进行互动交流,相互间的讨论争辩,可以互相激发、相互学习,师生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专题讨论就是以专题主题为导向,设计真实性任务,把学习设置到问题情景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对实验团队的活动适时进行点评,给予指导。充分利用学校教务网络平台,将相关的经济学教学大纲、教案、习题、案例分析、参考文献等上网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建立网上答疑、讨论、测试系统,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使学生随时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进行自主性学习、讨论和向教师求教,实现超时空的教与学。
三、经济学实验教学课开设取得的效果和展望
近两年经济学实验课的开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所学知识的真实性和实用性,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学生们感受很深,评价颇高。在调查教学效果学生反馈中,摘录几段:“印象比较深的是总效用和边际效用实验,即让学生进入消费者角色并根据消费者均衡作出决策,合理分配收入得到最大总效用。这个实验让我体会到在不同的消费偏好下,消费者决策是不相同的,但是总效用却可能相同。上机实验将平时所学理论与模拟实验相结合,更好地理解了一些经济学原理。由于相对真实地进入了这些理论的角色方,我们对理论的接受度更高了,这些有趣的实验也增加了我们对微观经济学的兴趣。不得不说,这次的上机实验十分令人难忘和受教。”“在试验中,我们对这些经济学理论有了直观的而且更为深刻的认识与理解。观看十遍同一个微视频并在每一阶段给出看后的边际效应评分,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了消费者边际效应递减的状况;在啤酒与电影票的分配试验中,我们体会到了‘经济人’的选择问题与个人喜好的差异。”“在这次试验中,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效用递减理论实验。平时在课本的学习中,我们似乎并没有很好地感受到效用递减的实际效果,甚至不太能理解为什么效用水平会成为一个负值。通过这次试验中的视频观看,我们深深地感觉到,即使是一个能够带来欢笑的视频,在许多次的重复之后也会变得索然无味,甚至让人厌烦,这大概就是实际操作带来的更深层的理解吧。由此我们感受到,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的确为做上机实验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而在实验中,我们更加感同身受地体会微观经济学理论的真正用处,更加能够与实践相联系起来。通过做这些实验,我们对于从课本上获得的经济学的知识有更深的了解,更加能够设身处地地思考经济学问题,将经济学原理融入生活之中。”“虽说经济学不像工科课程那样要求非常多的实验操作,但在我看来,经济学实验算得上是课程内容的精华之一,因为平时所接受的各种经济变量与经济活动都是以抽象的形式记忆在脑中,若是对其没有足够的理解,就很难在现实世界应用,而经济学实验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以本次在经济学实验室所做的宏观经济学实验为例,我们进行了经济增长分析、市场货币流通等四项实验,每项实验均是以互动的形式完成,学生、老师和计算机三方互动协作,推动实验进展。想想平日脱离实验所做的各种练习,那都是在纸上通过计算完成的,而计算数据和经济变化过程都是题目所指定的,我们要做的仅仅是算出某项结果,这样一来就少了自己动脑分析进行经济决策的过程。而在经济学实验中,我们有多方互动,这意味着我们不光巩固了如何进行经济运算,更锻炼了对于经济市场运转的把握能力。譬如老师那边供给货币,而我们作为银行,要留出存款准备金,之后发放贷款,再接收存款,这样的过程一轮轮进行,我们所能看到的不仅是某一项经济数据的结果,更亲自参与到其中的某一环节,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这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它的运作机制。”目前已开设的经济学实验主要是验证性实验、体验型实验。还可根据条件和需要适当开设研究创新型实验等。研究型实验层次是一种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模式。利用此实验室平台,对少数拔尖学生强化基础,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发挥其特长,鼓励学生参与各个级别的大学生竞赛。根据形势的需要,将开设大学生创业实践训练课程,从了解创业、培养创业能力、体验创业,到企业经营管理实训,循序渐进地培养大学生创业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能力,并通过大量实训让学生体验创业的过程,训练创业过程中及创业后的经营管理能力,培养大学生具备成功创业者的素质。同时,根据学校已有项目资源,将具体建设学校“冯如杯”、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指导中心。通过以上教学实践创新基地的建设,有助于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型思维。同时,实现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一体化,形成整体的课程体系,通过实验教学补充学生的知识体系。教师要努力探索以科研带教学,紧跟学术前沿,利用科学研究成果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做到教学科研一体化。总之,近几年来的经济学专业的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经济学实验室是我们教学科研的技术支撑体系,它对学生巩固经济学基础知识,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闵娜.应用经济学实验教学方法初探[J].当代经济,2007,5(下)
库兹涅茨通过系统分析 21个国家 100150 年的经济统计数据发现了一个重要的定律,即各国的实际总产量的增长是由生产结构的变换所引起的。宏观经济学本应把生产结构的变换如何导致产出总量的增长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但是传统的宏观经济学却没有对这一问题做出解释。本文第二部分用一般均衡理论分析了生产结构变换和实际总产量增长的关系,从而弥补了传统宏观经济学的不足之处。第三部分分析了新产品发明、生产和供给对经济增长的独特作用。2004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基德兰德普雷斯科特在1982 年提出并论证了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该理论否定了货币周期理论,认为推动实际总产量增长和引起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不是货币供给量的变动,而是来自技术进步等供给方面的真实因素的冲击。基德兰德普雷斯科特模型是 1980 年代以来宏观经济理论的最重大的发现之一。但是这一理论有一个明显缺陷,它没有把生产技术的进步与新产品的发明、生产和供给对经济增长的不同作用区分开来,没有对新产品发明和供给对经济增长的独特作用进行专门分析。本文第三部分运用消费者均衡和生产者均衡的分析方法,解释了新产品的发明和供给的冲击将如何创造新增需求量和新增产量,促进总产量的增长和经济繁荣。
一、经济评价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
微观层次的经济评价即项目层次的经济评价,其理论基础主要是根据微观经济学的有关“均衡”、“消费者支付意愿”、“消费者剩余”、“机会成本”等微观经济概念及理论,推导出反映项目所处特定区域的资源“真实经济价值”的影子价格体系,评价项目在特定区域的微观层次的资源优化配置状况,计算有关经济评价指标。宏观层次的经济评价,是从项目的宏观区域经济影响的角度的评价,对于特别重大项目应从整个国民经济的角度,评价项目对影响区域或整个国民经济的资源配置。
二、凡国家投资建设的所有项目,应重视经济评价工作
经济评价是从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来评价项目的经济可行性,而国家审批投资项目的目的就是要确保社会经济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配置。现代经济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及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性。我国是一个国有经济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国家,国家对经济资源的配置具有强有力的调控手段和能力,因此更应该重视项目投资的资源优化配置问题,重视经济评价方法的研究工作。
三、对于不同类型的项目,经济评价体现其不同特点
1.对于通过市场手段能够有效配置资源的项目,不需要再单独测算影子价格进行定量的经济评价。经济评价的作用在于从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对投资项目进行分析和评价,资源配置的核心是充分考虑项目所在区域的特定资源禀赋差异,通过计算项目所在地区的各种投入物和产出物的真实经济价值的影子价格,评价项目的经济可行性。对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一种是采用市场手段,另一种是采用非市场手段。
2.对于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基础设施项目,应进行以“费用―效益分析”为核心的经济评价。在资源配置方面,市场手段并非万能,往往会出现一些“市场空隙”,即市场无法发挥作用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市场的微观利益驱动与政府的宏观经济目标可能出现偏离,需要政府采用各种宏观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进行调控;在一些特殊行业,对市场机制具有天然的抵制作用,从而使市场机制失灵,资源配置失当;对于一些公共服务产品,无法通过市场的力量进行提供,或者一些经济活动的外部效应,市场尺度难以准确衡量。对于这些单纯通过市场手段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项目,必须强调单独进行经济评价,以获得理想的资源配置效果。
四、应积极探讨经济评价的其他方法
经济评价并不等同于进行定量分析,定量分析也不完全等同于利用影子价格进行费用―效益分析。利用影子价格进行定量分析只是经济评价的众多方法之一。采用多指标法,一般根据投资项目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提出诸如环境质量、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社会公平等目标,评价每个项目满足这些目标的程度,并对计算结果加权汇总,进行项目排队和投资决策。
我国现行的项目评价方法中,不重视甚至排斥项目的产出效益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如何分配进行分析。事实上,这种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它强调项目的有关利益群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分析不同的受益对象对项目的态度,从而对项目的实施往往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项目的经济评价,应包括不同利益群体的经济利益、经济关系和分配结构的评价。另外,在经济评价中,定性分析的方法也十分重要。针对某一项目,邀请各专业的经济学家从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评价项目建设的经济合理性,所得出的结论往往比定量分析的结论更具有价值。总之,不能将经济评价完全等同于利用影子价格进行的经济费用―效益分析。
五、经济评价参数
1.参数的选取应重视微观经济的分析
事实上,经济评价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微观经济学”,所从事的经济分析重点是微观经济分析,特别是非常重视对微观层次的人的行为及意愿的分析,并将这种微观经济分析贯穿于经济费用和效益计算的各个方面。
2.应按照可交易程度测算投入物和产出物的影子价格
经济评价主要分析资源的配置状况,其影子价格主要根据资源的配置范围来确定,主要分为三种情况:①一些资源具有天然的不可流动性,如房屋、土地、矿产资源;②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流动的资源,按照该种资源可以配置的市场半径空间来分析其经济价值,根据区域市场的市场均衡价格对资源的经济价值进行定价;③对于一些资源可以流动的市场范围足够大,以至于可以超越了国家的界限,这种资源就可以在国际市场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因此就可以按照国际市场价格来推算其影子价格。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各类资源影子价格的确定,都是以项目所在地作为一切分析的基点,以项目本身的特点出发,分析项目有关的各种资源可能进行的资源配置范围,及限制因素(包括经济的、政策的、法规的和人为的)。因此,要求由国家出面各种货物全国统一的影子价格,是相当困难的。
稀缺性的含义:生产资源的相对有限性、资源的稀缺性与经济问题,由于资源稀缺性的存在,使得人们必须考虑如何使用有 限的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化的需要。这就是所谓的" 经济问题". 生产资源或生产要素主要包括的成分:经济社会中的生产资源也叫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资本(其价格为利息)、土地(其 价格为地租)、劳动(其价格为工资)。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问题:西方经济学研究人与社会如何作出最终抉择,在使用或者不使用货币的情况下,来使用可以有其他 用途的稀缺的生产性资源,为现在或者将来生产产品,并把产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以供消费之用。
它分析改进资源配置形式可能付出的代价和可能产生的收益。 (二)生产可能性曲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含义:在既定的资源之下,所能生产商品的最大产量的组合,就是生产可能性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与资源稀缺性之间的关系:生产可能性曲线反映了资源稀缺性的特征。
(二) 选择和机会成本
选择产生的原因:资源的稀缺性使得社会不得不作出选择 机会成本的概念:当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使经济主体需要选择时,选择会带来成本,选择的成本我们称为机会成本,当把一定资源用于生产 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用此资源生产的其他所有产品中的最高价值就是机会成本,它是作出一次决策时所放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最好用途。
经济问题的解决与机会成本的关系:经济问题的解决被归结为如何使得选择的机会成本达到最低。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经济学的定义 西方经济学的定义:西方经济学研究人与社会如何使用稀缺的生产性资源,生产出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 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 西方经济学包含的最基本的思想:资源是稀缺的,社会必须以有效率的方式使用它。 (二)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 生产什么(What)。生产电视还是生产电脑、生产大炮还是生产黄油(希特勒的选择是:宁要大炮不要黄油);生产多少台电视机、多少台电脑, 用多少资源生产大炮,用多少资源生产黄油。 接有关。 如何生产(How)。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生产这么多的产量与劳务,与生产方式,技术水平直 为谁生产(Who)。生产出来的产量和劳务用什么 样方式分配到社会的各个成员中,即怎样分配。 1
(三)资源的使用效率及其变动 西方经济学除了上述的三个基本问题外,还研究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社会稀缺的资源是否得到充分使用。2: 社会资源总量的变动。 3: 货币的稳定性。 第三节 资源配置和经济制度 (一)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制度
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制度的含义:自由放任是指完全没有政府干预,而由个人自主行动,市场经济是指资源配置由市场供求 所决定的经济。 这一制度的特征:首先,从决策结构上看,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制度是分散决策。 其次,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中,每个人或者经济单位被赋予追逐个人利益的动机。 再次,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中的信息是通过价格涨落而传递的。 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制度如何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中,家庭或个人以自身的满足为动机,以市场价格 为信息,自主决定每种产品的购买量;生产者以利润为动机,根据市场价格决定生产的方式以及购买投入的数量;家庭和生 产者的相互作用决定商品的价格和生产数量。 (二) 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制度 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制度的含义:指中央当局或机构决定生产什么的计划,确定生产目标和生产方式,并指定分配规则。 特征:决策集中化,集中决策建立在公共产权基础上。如何解决资源配置问题?通过计划调节,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决定了 社会资源的配置。
(三)混合经济制度混合经济制度 含义:指政府和私人部门按照一定的原则制定决策的经济制度。 混合经济的特征:分散决策和集中决策相结合,决策单位的动力既可以是自身的经济利益,也可以是社会目 标信息传递,既有价格自发的波动,又有计划指令的反馈。 (四)混合经济中的资源配置 混合经济制度如何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在混合经济中,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经济社会解决生产什么和 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基本问题,在市场机制出现错误时,则通过政府干预以促进资源使用的效 率、增进社会平等和维持经济稳定和增长。 混合经济条件下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既定经济制度下,个人、厂商、政府和其它经济组织如何作出选 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决定社会资源的利用。 第四节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一)微观经济学
2
微观经济学的含义:微观经济学通过对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的研究来说明现代经济中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以及改善这种运行途径,其中心 理论为" 看不见的手" 价格机制。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层次,分析单个消费者如何作出最优的生产决策以取得最大效用,单个生产者如何以最优的经济决策取得最大利润。 第二层次,局部均衡分析:分析单个市场的价格和产量的决定,这是作为某一市场中消费者和生产者(需求和供给双方)在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 的条件下,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三层次,均衡分析:分析所有单个市场的价格和产量的决定,这又要取决于所有单个市场(如产品市场、劳动市场、资本市场)的共同作用。
(二)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的含义:宏观经济学以整个经济的总体行为为研究对象,考察作为总体的市场表现,说明社会的资源总量是如何决定的。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消费者和厂商如何选择,以决定消费和投资数量,从而决定总需求。 消费者和厂商如何选择供给、投入以决定整个经济的总供给。 经济中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如何决定资源总量和价格总水平。 资源总量和价格总水平的长期变动趋势。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联系 首先,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互为补充的;其次,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再次,宏观经济学并不是微观经济学的简单加总或重复;最后,两者共同构成了西方经济学的整体。 第二章 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微观经济学概览
3
(一)经济系统的构成 :以市场为资源配置基本方式的经济系统的构成要素:家庭或者消费者与厂商或者 生产者之间的联系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把家庭或者消费者与厂商或者生产者联系起来,共同构成 一个有机的经济系统。 供给需求脉络图: 供给需求脉络图:
个人需求与市场需求 需求与需求量的区别 个人供给与市场供给 供给与供给量的区别 需求法则与供给法则
供需
Ed ,Es
(注意:转嫁与 Ed ,Es 的关系)
Ed 与总收益
应用题 (TR)的关系
Ed>1 P 与 TR 成反比 Ed=1 P 与 TR 无关 Ed<1 P 与 TR 成正比
完全无弹性:|E|=0 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弹性 相当缺乏弹性:|E|<0 常弹性 单位弹性:|E|=1 相当富有弹性:|E|>1 完全有弹性:|E|∞ 替代品:Exy>0 互补品:Exy<0 独立品:Exy=0
交叉弹性
EM>1 奢侈品
收入弹性 正常商品:EM>0
0< EM <1 必需品
劣质品:EM<0 (如吉芬商品) 均衡
Qd
=
Qs (蛛网理论)
第二节 需求 (一)需求
1.需求的定义: 需求是在一定的时期, 在一既定的价格水平下, 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有效需求)
2.需求的表示:需求表、需求曲线和需求函数。
4
需求表:它是一张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和与各种价格相对应的该商品的需求量之间关系的数字序列表。 需求曲线:需求曲线是根据需求表中的商品的不同的价格与需求量的组 合,在平面上拟合的一条曲线。 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模型简单化,假定商品 的价格与需求量的变化具有无限的分割性,把商品价格视为自变量,把需求量作为因变量,则: Q d = f (P) ( D = f (P ) )。即表示一种商品需求量和该商品的价格之间存在这一一对应的关系。
3.需求规律的含义:当影响商品需求量的其他因素不变时,商品的需求量随着商品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着 商品价格下降而增加。因此,需求曲线在一般情况下(正常商品)向右下方,即斜率为负,表示商品价格和 需求量之间的反向关系。 (替代效应、收入效应)(问题:需求曲线为什么一般是向右下方倾斜?)
需求曲线的特例 (吉芬商品)
(二)影响需求量的因素:
1.商品本身价格:一般而言,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动,即价格越高,需求越少,反之则反。
2.相关商品的价格:当一种商品本身价格不变,而其他相关商品价格发生变化时,这种商品的需求量也会发生变化。
(互补品和替代品)
3.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当消费者的收入提高时,会增加商品的需求量,反之则反是,劣等品除外。 (吉芬商品)
4.消费者的偏好: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强时,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相反偏好程度减弱,需求量就会减少。
5.消费者对未来商品的价格预期:当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即将上升时,社会增加对该商品的现期需求 量,因为理性的人会在价格上升以前购买产品。反之,就会减少对该商品的预期需求量。 (跨期选择)
需求求函数的扩展形式 Q d = f ( P, m, P ) 在公式中,P 代表商品的价格,m 代表消费者的收入,P1 代表其它商品的价格 1
(二)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变动
需求量的变动:自身价格变动?点沿着需求曲线的运动
需求曲线 的移动
需求的变动:自身价格不变,其他因素变动?需求曲线位移
需求量是在某一时期内,在某一价格水平上,居民户(消费者)购买的商品数量,商品价格的变动引起 购买量的变动,我们称之为需求量的变动。它表现为该曲线上的点的变动。 需求是在一系列价格水平时的一组购买量,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非价格因素的变动所引起了购买 量变动(如收入变动等)称之为需求的变动。它表现 为需求曲线的移动。
5
(五)从单个家庭需求到市场需求 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市场中所有消费者需求的总和。
d d 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是每一个价格水平上的该商品所有个人需求量的加总: Q d = QA + QB
如下图所示:
第三节 供给
1.供给的定义:供给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在一既定的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生产的商品数量。
2.供给的表示:供给表、供给曲线和供给函数 供给表:它是一张某种商品的价格与对应的供给量之间关系的数字序列表,如下供给曲线:它是根据供给表 中的商品的价格??供给量组合在平面图上所绘制的一条曲线。 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和影响该商品供给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假定商品的供给量与商品的 价格具有无限的分割性,并把商品的价格视为自变量,把供给量作为依变量,则 Q s = f (P) 或 S = f (P ) 即表 示一种商品供给量和该商品的价格之间存在这一一对应的关系。
3.供给规律含义:当影响商品供给的其他因素不变时,商品的供给量随着商品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着商品 的价格的下降而减少,这就是供给规律。 (二)影响供给的因素:
1.商品本身的价格。一般而言,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生产者提供的产量就越大,相反,商品的价格越低,生产者提供了产
量就越小。
2.厂商能生产的相关商品价格,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变,而其能生产的其他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该商品的供给量会发生 变化,如,在玉米价格不变小麦价格上升时,农户就可能多生产小麦而减少玉米的供给量。
3.生产的成本。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生产成本的提高会减少利润,从而使得商品生产者不愿意生产,进而减少供给量。
4.技术水平。一般而言,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生产者 的利润,生产者愿意提供更多的产量。
5.生产者对未来商品的价格预期,如果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看好,如价格上升,则制订生产计划时就会增加产量供给,反之 如果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是悲观的,在制订生产计划时,就会减少产量供给。 供给函数的一般形式 Q s = f ( P, T , P ) 在公式中,P 代表商品的价格,T 代表生产技术水平,P1 代表相关商品的价格 1
(三)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变动
6
供给量的变动:自身价格变动?点沿着供给曲线的运动
供给曲线 的移动 供给的变动:自身价格不变,其他因素变动?供给曲线位移
供给量变动:供给量是指某时期内在某一价格水平时,厂商提供的商品数量。商品价格变动引起生产能力的 扩大或缩小,称之为供给量的变动,它表现为沿供给曲线变动。 供给变动:供给是在一系列价格水平时的一组产量,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非价格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 产量变动,(如技术进步、生产要素价格变动)等,称之供给的变动,它表现为供给曲线的移动。 在供给曲线上,供给量增加是沿着同一条供给曲线向右上方移动,供给量减少是向左下方移动;供给的增加 是整个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供给减少是整个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四)从单个生产者的供给到市场供给 一种水平的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提供该水平的数量之和与商品价格之间的对应关系。 供求曲线的共同作用: 第四节 供求曲线的共同作用:市场均衡 (一)均衡的含义
经济均衡:在经济体系中,一个经济事物处在各种经济力量的相互作用之中,如果有关该经济事务各方面的各种力量能够相 互制约或者相互抵消,那么该经济事物就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并将保持该状态不变,此时我们称该经济事物处于均衡状态。 市场均衡的概念:在市场上,市场供求达到平衡时的状态称之为市场均衡。 均衡的分类: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二)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决定
1.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被称为均 衡数量。(市场出清)
2.消费者和生产者根据市场价格决定愿意并且能够购买或者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带着各自的盘算,消费者与生产者一起进入市场,最终决定市 场的均衡。
3.需求和供给相互作用决定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过程:
7
(
1)设市场价格 P1>Pe ,此时,Qs>Qd,其间的距离为供大于求的产品数量即过剩的产品的数量,如果市场是充分竞争 的,过剩产品的存在必然导致价格下降,随着价格下降需求量扩大,供给量减少,最后达到 E 点,所以,价格的下降可以减 少市场的产品积压,使供求保持平衡。 (
2)设市场价格 P2Qs 其间的距离即为短缺的量(供不应求)。此时,价格的上升可以扩大生产的产量, 同时抑制消费。所以价格的上升可以清除市场上的短缺现象,从而使有供求保持一致。
(三)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变动需求变动对市场均衡的影响
1.需求变动对市场均衡的影响:需求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上升,需求减少引起均衡价格下降;需求增加引起均衡产量增加,需 求减少引起均衡产量减少;需求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同方向变动。
2.供给变动对市场均衡的影响:供给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下降,供给减少引起均衡价格上升;供给增加引起均衡产量的增加, 供给减少引起均衡产量的减少;供给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供给的变动引起均衡产量同方向变动。
3.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 量的同方向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 方向变动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
第五节 弹性理论 (一)弹性的概念
1.弹性的定义:经济学中的弹性是指一个变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应于另一变量变动的百分比,用来表示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 反应的敏感程度,它告诉我们,当一个经济变量发生 1\\\\%的变动时,由他引起的另一个经济变量变动的百分比。如价格变动 1\\\\%,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
2.弹性的大小可用弹性系数来衡量,弹性系数= y 变动的百分比/x 变动的百分比。 (二)需求的价格弹性
1.需求价格弹性的定义:需求价格弹性简称为需求弹性或价格弹性,它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价格一定程度的变动所引起的需求 量变动的程度。
?Q ?Q P Q =? ×
2.需求价格弹性系数= -(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 价格变动的百 分比) e d = ? ?P ?P Q P
8
需求价格弹性的分类根据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的大小可以把商品需求划分为五类
(
1) 完全无弹性( ed = 0 ):垂直的需求曲线,无论价格怎么变化,需求量保持不变 (
2) 缺乏弹性( ed < 1 ):需求曲线的斜率比较陡,价格的很大变动只能引起需求量很小的变动。当商品价格变动 1\\\\%时, 需求量的变化率小于 1\\\\%。(农产品,生活必需品等) (
3) 单位弹性( ed = 1 ):需求量和价格的变动率真好相等。(巧合) (
4) 富有弹性( ed > 1 ):需求曲线比较平缓,价格较小的变动就能引起需求量很大的变动。需求量对价格反应比较灵敏。 (
5) 无限弹性( ed = ∞ ):需求曲线平行于数量轴,相对于任意小的一个价格的变动也会引起需求量无限的变动。
3.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
1)产品的性质,一般而言,生活必需的需求弹性较小,奢侈品需求弹性大。 (
2)商品的可替代性,代用品越多,当一种商品价格提高时,消费者就越容易转向其他商品,所以弹性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
3)商品用途的广泛性,如果一种商品的用途很广泛,当商品的价格提高之后消费者在各种用途上可以适当地减少需求量, 消费者只购买较少的数量用于最重要的用途上,从而弹性越大,反之越小。 (
4)商品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当一种商品在消费者预算支出中占很小的部分时,消费者并不大注意 其价格的变化,需求弹性越小,如买一包口香糖,你可能不大会注意价格的变动。反之,该种商品如汽车在消费者的消费预 算中所占比例越大,其需求弹性也就越大。 (
5)消费者调整需求量的时间,一般而言,消费者调整需求的时间越短,需求的价格弹性越小,相反调整时间越长,需求 的价格弹性越大,如汽油价格上升,短期内不会影响其需求量,但长期人们可能寻找替代品,从而对需求量产生重大影响。 需要越长时间反应,有越长时间可以反应的消费品的需求弹性较大。
4.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的计算:弧弹性和点弹性含义及其表示
9
(
1)弧弹性是以某种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价格和需求量为基础计算出来的价格弹性。 (
2)点弹性衡量了在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相对应于价格的无穷小的变动率,需求量变动率的反应程度。 ed = lim? ?Q P dQ P × =? × (?P
0) ?P Q dP Q
线性需求曲线上的点弹性特征:点的位置越高,相应的点弹性系数越大;相反,点的位置越低,相应的点弹 性系数越小。除了两种特殊情况以外,线性需求曲线上每一点的点弹性都是不同的。
10
P
(三)其他的需求弹性
1.需求收入弹性简称收入弹性,它表示在一定时期内相对于消费者收入的相对变动,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需求的收入弹性系数= 需求变动百分比/ 收入变动百分比
?Q ?Q M ?Q M dQ M Q em = ? 或者 em = lim? × =? × (?M
0) ?M ?M Q ?M Q dM Q M
正常商品:需求量与收入同方向变化 em > 0
劣等品:收入增加,该商品的需求减少 em < 0
奢侈品: em > 1 ,需求量增加了幅度超过收入增加幅度
必需品: 0 < em < 1 ,表明需求量增加了幅度低于收入增加幅度
2.需求交叉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程度对需求量变动程度的影响。 需求的交叉弹性系数= 需求变动的百分比/ 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eXY
?QX ?QX PY ?QX PY dQX Py Q = X = × 或者 eXY = lim × = × (?PY
0) ?PY ?PY QX ?PY QX dPy QX PY
11
2.替代品和互补品: (
1)替代品: eXY > 0 ,这是指两种可以互相替代以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的商品,如,馒头的价格不变而花卷的价格上 升时,馒头的需求量上升。 (同质竞争) (
2)互补品: eXY < 0 这是指两种互相补充,必须同时使用才能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的商品,如照相机和胶卷,胶卷的 需求量与照相机的价格有着密切关系,一般而言,照相机价格上升,胶卷的需求量下降,两者呈现反方向变化。(配对商品) (
3)没有关系: eXY = 0
(四)供给弹性
1.供给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 品的价格变化 1\\\\%时所引起的该种商品的供给量的变化的百分比。 供给弹性系数= 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 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Q dQ ?Q P dQ P Q Q es = = × 或者 es = = × ?P ?P Q dP dP Q P P
由于价格越高,生产者越愿意提量,所以 es 一般是正数。 类似的,供给价格弹性也可以分为五个类型。
2.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 (
1)生产技术类型,一般而言,生产技术越复杂、越先进,固定资本,占用越大生产周期越长,供给弹性越小,在价格下 降时,这类生产要素不能方便地转移。 (
2)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对拥有相同技术的生产者而言,拥有多余生产能力的生产者的供给会更高有弹性,因为它在价 格变动时,特别是价格升高时,更容易调整产量。 (
3)生产成本的因素,当产量增加时,成本迅速增大,供给弹性越小,反之,生产扩大成本增长慢,供给弹性就大。 (
4)生产者调整供给量的时间(生产时间),当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生产者对供给量进行调整需要一定时间,时间越短, 生产者越来不及调整供给量。如在一个月内,考察西瓜的供给,它可能缺乏弹性,但如果跨年度考察西瓜供给量的变化,则 其供给弹性可能很大。因此对象农产品这样生产周期较长的产品,是今年的价格由今年的产品决定,今年的产量由去年价格 决定。(蛛网模型)
供求分析的简单应用 第六节 供求分析的简单应用 (一)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支持价格
1.支持价格又称最低价格,是指政府为了支持某种商品的生产而对市场价格规定一个高于均衡价格的最低价格。
12
支持价格的经济影响:在支持价格的条件下,市场将出现超额供给现象。
2.限制价格又称最高限价,是指政府为了防止某种商品过高而对市场价格规定一个低于均衡价格的最高价格。 限制价格的经济影响在限制价格条件下,部分市场需求会得不到满足,往往会出现某种形式的黑市交易。 (二) 需求弹性和 销售收入需求弹性与厂商销售收入之间的关系 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时,其需求弹性之大小与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出售该商而所得到的总收益的变动情况密切相关,这是因为 总收益(TR)等于销售量(Q )乘以价格(P )。 ①如果某商品是富有弹性的,该商品的价格下降导致需求量(销售量)增加的幅度大于价格下降的幅度,总收益会增加。 该商品的价格上升时,需求量(销售量)减少的幅度大于价格上升的幅度,从而总收益减少。 例:设电视机的|Ed|=
2,原来的价格 500$,此时,销售量 Q1=100 台。 TR1=P1xQ1=500$x100=50000 元现价格下降百分之十,即 P2=450 元,因|Ed|=
2,所以销售量增加 20\\\\% 即 Q2=120 台,此时,TR2=P2xQ2=450 ×120=54000 元 TR2-TR1=54000 元-5000=4000 元此时,电视机 价格下降总收益增加,价格上升的例子学员可自己寻找。 结论:结果某商品是富有弹性的,则价格与总收益成反方向变动,即价格上升总收益减少,价格下降,总收益增加。 ②如果某商品是缺乏弹性的,当该商品的价格下降时需求量(销售量)增加幅度小于价格下降的幅度,从而总收益会减 少。该商品价格上升时,需求量(销售量)减少幅度小于价格上升的幅度,从而总收益会增加。 例:假定面粉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Ed| =
0.5 ,原来的价格 P1=
0.
2,此时,销售量 Q1=100 斤, TR=P1xQ1=
0.
3×100=20 元。 现价格上升 10\\\\% ,即 P2=
0.22 元,因为|Ed| =
0.5 ,故销售量减少 35\\\% ,Q2=95 斤,此时 TR=P2xQ2=
20.90 元。 TR2-TR1=
20.90 元-20 元=
0.90 元此时,面粉总收益增加。 结论:如果某商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则价格与总收益成为方向变化,即价格上升,总收益增加,价格下降,总收益 减少。 分析" 薄利多销" 这一营销策略:" 薄利多销" 这一营销策略并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适用,只有在价格弹性是富有弹 性时,薄利才能多销。 (三)蛛网模型 基本假设:商品产量取决于前一期的价格,但是商品的需求量取决于当期价格。
Qtd = α ? β ?P t Qts = ?δ + γ ? Pt ?1 Qtd = Qts
13
均衡价格的决定
1. 收敛型: kd > k s
2. 发散型: k d < k s
3. 封闭型: k d = k s
第三章 效用论
基数效用分析 (边际效用分析)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消费者均衡:MU1 /P1= MU2/P2 =……= MUn/Pn =λ 由 MU 导出需求曲线 消费者剩余:CS=
∫
Q0
f (Q)dQ ?p0Q0
无差异分析:含义、特性、斜率(MRS 递减规律) 序数效用分析 预算线:P1X1+P2X2=I 消费者均衡 均衡条件:MU1 /P1= MU2/P2 (无差异曲线分析) 价格?消费曲线:导出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收入?消费曲线:导出消费者的恩格尔曲线 正常物品 替代效用和收入效用 低档物品 不确定性和风险
效用论概述 第一节 效用论概述 (一)欲望和效用的概念
1.欲望的含义:欲望是指一个人想要达到而没有得到某种东西的一种心里感觉。
2.效用的含义:效用是消费者在消费某种产品时所获得的满足程度,它是对商品使用价值的主观评价。 (二)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
1.基数效用论的基本假定基数效用论认为,消费者消费商品或劳务所获得的满足程度即效用可以用 1 、2 、 3 …等基数加以表示,并可以加总,消费者消费不同商品的数量获得的效用也有一个共同的单位,因此,消费 者消费一定数量的商品和劳务的获得的总的满足程度称为总效用。 同时,基数效用论又假定随着消费者消费商品或劳务数量的增加,消费者每增加一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 获得的满足程度逐步下降,消费者消费商品的目标是要达到总效用最大。
2.序数效用论的基本假定 第一,对于任何二个商品组合 A 和 B ,消费者可以断定,要么对 A 的偏好大于对 B 的偏好,要么对 A 的 偏好小于对 B 的偏好,要么对 A 和 B 的偏好一样或者说偏好无差异。 (偏好完全性) 第二,对三个商品组合 A 、B 和 C 而言,如果消费者对 A 的偏好大于 B ,对 B 的偏好大于 C ,则该消 费者对 A 的偏好一定大于对 C 的偏好。(可传递性)
14
第三,在其他商品数量相同的条件下,消费者更偏好于一种产品数量大的商品组合。 (非饱和性) (三)边际效用分析方法与消费者均衡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含义
1.总效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从消费商品或劳务中的获得的满足程度的总和,记为(Tu),
2.边际效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中所获得的效用增加量,记为 Mu. 随着消 费者消费某物品数量的增加,该物品对消费者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又称戈森定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消费 者对某种商品的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单位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的增量即边际效用 是递减的。
4.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商品被优先满足最重要的需要,故最先消费的商品边际效用就 大;从商品本身对消费者所产生的重复刺激看,随一种商品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接受的重复刺激程 度越来越弱。
5.货币的边际效用由于货币的边际效用递减速度很慢,通常把它看成是个常数。
6.消费者均衡的含义: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是有限的,他要把有限的货币收入用于各种物品以满足自己的欲望。 消费者均衡研究的单个消费者如何把自己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
7.消费者获得最大效用的原则是:如果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是固定的,市场上各种物品的价格是已知的,则消 费者一定要使其所购买的各种物品的边际效用与他所支付的价格成比例,换言之,也就是要使自己花费在各 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这就是消费者均衡。 (四)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1.可以通过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来解释需求定理:如果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是固定的,即每单位货币给他带来了 效用都是相等的,那么,他对某物的愿意付出的价格就以该物品的边际效用为标准。如果边际效用大,消费 者愿付出的价格高,如果边际效用小,消费者只愿付出较低的价格。随着消费者购买某物品数量的增加,该 物品的边际效用递减,这样,消费者愿意付出的价格也就降低,因此,某物品的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
2.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和实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用消费者需求曲线以下,市场价格 曲线以上的面积表示。 数学公式:CS= 0
∫
Q0
f (Q)dQ ?p 0Q0
第二节 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
(一)序数效用关于消费者偏好的三个基本假定 (二)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
1.无差异曲线的含义: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或两组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对消费者所提供的效用是相同的。
2.无差异曲线的特征: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值,它表明在收入与价格既定的条件下,为了获 得同样的满足程度,增加一种商品就必须放弃减少,另一种商品,两种商品在消费者偏好不变的条件下,不能同时减少。
3.无差异曲线的平面图示三个基本特征:在同一平面图上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代表同样的满足程度,不 同的无差异曲线代表不同的满足程度, 离原点越远, 满足程度15越大,反之则越小。在同一平面图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
能相交,否则与第二点矛盾。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线。 (三)边际替代率及其递减规律
1.边际替代率的定义:边际替代率(MRS :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是消费者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 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如为增加 X 就要放弃 Y,所放弃的 Y 商品的数量?Y 与增加 的 X 商品数量?X 相比就是边际替代率写作 MRSxy = ?
?Y (X 对 Y 的替代) ?X
2.无差异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替代率就是无差异曲线在这一点斜率的绝对值,无差异曲线的斜率逐渐减少,说明其是一条凸 向原点的曲线。
3.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的含义: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 位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4.无差异曲线的特殊形状:无差异曲线的形状表明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一种商品对另一种商品的替代程度。
(
1)完全替代品:指两种商品之间的替代比例是固定不变的。其边际替代率是一个常数,相应的无差异曲线 是一条斜率不变的直线。 (
2)完全互补品:两种商品必须按照固定的比例同时被使用。相应的无差异曲线是直角形状。 第三节 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 (一)预算约束线预算约束线的含义:预算约束线又称预算线,消费可能线或等支出线,它表示在消费者收 入和商品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
16
(二)预算约束线的变动:预算线是以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为条件,所以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和价格 发生变化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也会随之变动。
第一,价格不变,收入变化,预算约束线平行移动,收入增加预算线向右移动,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减少,则预算线向内移动。 第二种情况,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价格变化,会改变预算线的斜率,使预算线旋转。 第三种情况,如果所有商品的价格以同一方向同一比例发生变动,则消费者预算约束线位置不发生变动,如果商品价格及消 费者收入发生相对变化,则预算线的斜率发生变动。
第四节 消费者均衡 (一)消费者均衡条件
1.消费者均衡的含义: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当消费者选择商品组合获取了最大的效用满足,并将保 持这种状态不变时,称消费者处于均衡状态,简称为消费者均衡。
2.根据序数效用论的无差异曲线分析,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两 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
3.利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说明消费者的均衡条件:一是位于预算约束线上;二是由预算约束线与一条无差异曲线的切 点所决定。 第一个特征用函数表示:PxQx+PyQy=m ;第二个特征表明在这一点上预算约束线的斜率与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相等, 预算线的斜率为边际替代率,所以,它表明边际替代率之比等于价格比相等:
4.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均衡条件:MRSxy = ?
?Y PX = ?X PY
它表示,在一定的收入约束条件下,为了取得最大的效用满足,消费者应选择的最佳商品数量应该使得两种商品的边际 替代率等于这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换言之,在消费者均衡点上,消费者愿意用一单位某种商品代替另一种商品的数量等于 市场上这一单位商品可以换取的另一种商品数量。
17
(二)消费者均衡点的变动
1.收入一消费扩展线的含义:收入??消费扩展线又称收入??消费曲线,它表示,在商品价格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 收入水平的变动,消费者均衡点变动的轨迹。 (两种情况:正常品和劣等品)(恩格尔曲线)
2.价格一消费扩展线的含义:价格一消费扩展线简称价格扩展线,它表示在消费者收入和其它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随着 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动,均衡点变动的轨迹。
3.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可以通过消费者的价格一消费扩展曲线推导出。(总收入不变,价格变化引起需求变化)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重要) 第五节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重要) (一)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含义:一种商品价格变动,会对消费者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是使商品的相对 价格发生变动,二是使消费者的收入相对于以前发生变动。
1.替代效应的含义:由于一种商品价格变动而引起的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动,从而导致消费者在保持效用 不变的条件下,对商品需求量的改变,称为价格变动的替代效应。
2.收入效应的含义由于一种商品价格变动而引起的消费者实际收入发生变动,从而导致的消费者对商品需求 量的改变,被称为价格变动的收入效应。
3.一种商品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量的总效应,可以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个部分:总效应=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 (三)正常商品和低档商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1.对正常商品而言,商品价格下降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都使得该商品需求量增加;对于低档商品而言,价 格下降的替代效应使商品需求量增加,但收入效应却使得商品需求量下降。
2.正常商品和低档商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分析正常商品的替代效应为正,收入效应也为正。
3.低档商品的替代效应为正,收入效应为负。
4.吉芬商品的含义:如果为负的收入效应的绝对值大于替代效应,使得需求量随价格上升而上升,则该商品 为吉芬商品。
5.补偿预算线:当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引起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发生变化时,补偿预算线是用来表示以假 设的货币收入的增减来维持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的一种分析工具。 (四)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与消费者需求曲线 利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说明消费者需求曲线的形状: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是否导致消费者选择该商品数量的 增加,取决于价格下降产生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符号和大小。 第六节 不确定性和风险
1. 不确定性:指经济行为者在事先不能准确知道自己的某种决策的结果,或者说,只要经济行为者的一种决 策的可能不止有一种,就会产生不确定性。
2. 在消费者知道自己某种行为决策的各种可能 结果时,如果消费者还知道各种可能结果的发生概率,则可以 称这种不确定性为风险。 18
3. 期望效用函数也被称为冯.诺依曼-摩根斯坦效用函数,期望效用就是在不确定条件下可能得到的各种结果 的效用的加权平均数。 E[U(W1,W
2)]=pU(W
1)+(1-p)U(W
2)
4. 期望值的效用:U[pW1+(1-p)W2]
5. 风险回避者:消费者认为在无风险条件下持有一确定的货币财富的效用大于在风险条件下彩票的期望效 用,其效用函数是严格向上突出的 U[pW1+(1-p)W2]> E[U(W1,W
2)]=pU(W
1)+(1-p)U(W
2)
6. 风险爱好者:消费者认为在无风险条件下持有一确定的货币财富的效用小于在风险条件下彩票的期望效 用,其效用函数是严格向下突出的 U[pW1+(1-p)W2]< E[U(W1,W
2)]=pU(W
1)+(1-p)U(W
2)
7. 风险中立者:消费者认为在无风险条件下持有一确定的货币财富的效用等于在风险条件下彩票的期望效 用,其效用函数是线性的 U[pW1+(1-p)W2]= E[U(W1,W
2)]=pU(W
1)+(1-p)U(W
2)
8. 保险者都是风险回避的,保险原则: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保险金额 S 应该等于他的财产的期望损失;或者是 使得保险后的稳妥可靠的财产等于在风 险条件下的财产的期望值。 S=p.L+(1-p).0 W-S=p.(W-L)+(1-p)W S 为愿意支付的保险金额,p 为风险发生的概率,W 拥有财产的总价值,(W-S)是保险后不论风险发生与 否都能够获得的稳妥可靠的财产,L 为风险发生后的损失。
9. 保险公司是风险中立的,保险公司追求利润最大化:
p(S-L)+(1-p)S=-pL+S≥0
第四章 生产论
生产论
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与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 短期生产函数:TP、AP、MP 等产量曲线 边际技术替代率及其递减规律 长期生产函数 等成本线 投入要素的最佳组合 扩展线 规模报酬 θ =f(L, K ) 递增:f(λ L, λ K )>λ θ 固定:f(λ L, λ K )=λ θ 不变:f(λ L, λ K )
第一节 厂商 (一)厂商的法定形式:
19
1.个人企业指单个人独资经营的企业,个人企业家往往同时就是所有者和经营者。
2.合资企业又称合伙制企业,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共同分担经营责任的企业。大多数合资企业都以协 议的形式规定合资人的责任和利益,同独资企业一样,合资企业的合伙人对企业的负债承担无限责任。
3.公司是以法律程序建立的法定实体,其特点是企业与创办者和所有人相分离,一般以发生股票的形式筹建, 股票持有人为股东,股东推举一些人作为董事,股东对企业承担有限责任,与前二种企业相比,公司有利于 筹集大量资金,且风险相对分散。在经济分析中,通常以公司作为厂商分析的例子。 (二)厂商的目标
1.厂商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利润等于总成本与总收益的差额。收益是销售产品的收入,成本则是生产过程 中投入的各种资源的费用或支出。 (三)生产者行为理论的基本内容:生产者行为理论主要包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理论。 第二节 生产函数 (一)生产与生产函数
1.生产:生产是把各种投人转换为产出的过程,把投入和产出联系在一起的是生产技术。
2.生产函数的含义:对于特定的生产技术,把投入转化为产出的过程表现为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与 产出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可以用函数表示。故生产函数表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一定时 期内厂商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要素的数量与它们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二)短期与长期生产函数
1.短期和长期的概念:短期是指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数量不变的时 期。长期是指生产者来得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所有生产要素数量都可以改变的时期。 (三)常见的生产函数
1.固定投入比例的生产函数: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任何一对要素投入量之之间的比例都是固定的。 K/v) Q=Minimum(L/u ,
其中,L、K 分别为劳动和资本投入量,常数 u 和 v 分别为固定的劳动和资本生产技术系数,分别表示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 要的固定的劳动和资本投入量。此生产函数表示,产量取决于(L/u ,K/v)中较小的一个。
2.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其一般形式为:Q = ALα K β 式中: 代表产量, 和 K 分别代表劳动和资本投入量, 、α 、 Q L A
β 为三个正的参数,并且 0 < α 、 β < 1
这是一种很有用的生产函数: 1:该生产函数是一个指数函数形式,这类函数在数学上较易处理; 2:函数中的参数 A 、 α 、 β 具有明显的经济含义,A 可以看成为一个技术系数,A 的数值越大,既定投入数量所能生产的 产量也越大; α 、 β 分别代表增加 1\\%的劳动和资本时产量 增加的百分比,它反映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和资本的重要性。
20
3: α 、 β 可以用来判断规模报酬: α + β = 1 ,则为规模报酬不变; α + β < 1 ,则为规模报酬递减; α + β > 1 ,则为规模报酬递增。
第三节 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短期) 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短期) (一)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假定厂商只使用资本和劳动两种投入,劳动的投入量可变,但资本的 投入量不变的生产函数。 Q = f ( L, K )
1.劳动总产量:是指一定数量的生产要素可以生产出来的最大产量,在资本不变的条件下,是指一定的劳动 投入量可以生产出来的最大产量,TPL
2.劳动的平均产量:是指每单位劳动所生产的产量,通常记为 APL
3.劳动的边际产量:是指增加一单位劳动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用 MPL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重要): ):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当把一种可变生产要素连同其他一种或几种不变 (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重要): 的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过程之中,随着这种可变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最初每增加一单位该要素所带来的 产量增量是递增的,但到一定程度后,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的带来的产量增量最终要递减。 理解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需要注意的三个方面: 1: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发生的条件是技术不变;
2,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只存在其他投入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才可能成立。
3,边际收益递减发生在变动投入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这就是说边际收益经历一个递增不变和递减过程,最终要递减。 (二)产量曲线与生产要素合理投入区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 重要) 之间的关系(
1.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重要)
首先,随着劳动量的增加,最初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是递增的,但各自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分别递减,从图 上看 TP、AP、MP 都经历一个递增而后递减的过程。 其次,MP 曲线和 AP 曲线一定相交于 AP 曲线的最高点,在相交前 AP 递增,相交后 AP 递减。 第一, 当 MP=0 时,总产量达到最大。据此,我们把劳动投入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Ⅰ),是劳动量从零增加到 AP 达到最高值这一阶段。在这一阶段,平均产量一直上升,边际产量大于平均 产量。这说明增加劳动量是有利可图的(这是因为相对于固定的资本来说,劳动量缺乏,所以劳动量的增加可以使资本的作 用得到充分发挥)。 第二阶段(Ⅱ),此时,平均产量开始下降,但边际产量仍然大于零,因此总产量仍一直增加,如果为了获得最大的产 量,劳动量则可以增至 MP 等于零点为止。 第三阶段(III),是劳动量增加到 MP 等于零点之后这一阶段,边际产量为负数,总产量开始绝对减少,此时劳动投入 是绝对的太多。 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一般而言,劳动投入(可变要素的投入)到第Ⅱ阶段最合适,但劳动量的投入究竟在这一区域的
21
哪一点上,还需要结合成本来考虑。
第四节 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一)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Q = f ( L, K ) (二)等产量曲线(与无差异曲线对比)
1.等产量曲线的含义:等产量线表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 同组合的轨迹。
2.等产量曲线通常具有的特征: 第一,等产量线是[文秘站:]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其斜率为负。 第二,在同一条平面图上有无数条等产量线,同一条等产量线代表同样的产量,不同的等产量线代表不同的 产量,离原点越高的等产量线所代表的产量越高,反之则越低。 第三,在同一平面图上,任意两条等产量线不能相交。 第四,等产量线是一 条凸向原点的线, (三)边际技术替代率(与边际替代率对比)
1.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含义:边际技术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technical Substitution MRTS )是在维持产品水 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MRTS LK = ? ?K ?L
2.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 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提到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
3.原因: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技术都要求各种要素投入之间的适当比例,这也就意味着要素之间的替代是有 限的。在劳动投入量很少和资本投入量很多的情况下,减少一些资本投入量可以很容易的通过增加劳动投入 量来弥补,以维持原有的产量水平,但是,在劳动投入量增加到相当多的数量和资本减少到相当少的数量的 情况下,再用劳动去替代资本就是很困难的了。 第五节 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一)等成本线:表示既定的成本和既定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可以购买的各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厂商
的预算约束线) (二)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把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结合起来,就可得出厂商要素最优组合的条件,等成本线和等产量线的 切点,代表了劳动与资本的数量表示企业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此时: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产量最大,或者在产量不变的 情况下,成本最低。 (三)扩展曲线:
22
1.等斜线:一组等产量曲线中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的点的轨迹。
2.扩展线:在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时,如果企业改变成本,等成本线就会发生平移,如果企业改变产 量,等产量线就会发生平移,这些不同的等产量曲线将与不同的等成本线相切,形成一系列不同的生产均衡点,这些生产均 衡点的轨迹就是扩展线。扩展线一定是条等斜线。扩展线是厂商在长期的扩张或者是收缩生产时必须遵循的路线,它表示在 生产要素价格、生产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生产的成本或者是产量发生变化时,厂商必然会沿着扩展线来选择最 优的生产组合,从而实现既定成本下的产量最大化或者是既定产量下的成本最小化。
在西方微观经济学中,关于企业的理论集中在“厂商理论”部分。所谓厂商是指能做出独立生产决策的单位,主要包括个人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制企业。在研究生产者行为时,一般的理论假定是,企业都是具有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其生产目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即在既定的产量下实现成本最小,或者在既定的成本下达到产量最大。厂商理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生产理论。主要研究投入的生产要素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即如何配置资源,使生产要素既定时产量最大,或者说使产量既定时投入的生产要素最少。(2)成本理论。主要研究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厂商只有在扣除成本后,才能谈得上利润的最大化。(3)市场理论。市场有不同的结构,即竞争与垄断的程度不同。它研究的是当厂商面对不同的市场时,应该如何确定自己产品的产量和价格。企业只有处理好以上三方面问题,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
厂商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是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假设。实际上,现代经济学家的进一步分析认为,厂商的目标是多元化的。例如美国经济学家W·鲍莫尔分析了厂商以销售量最大化为目标的行为;美国制度学派经济学家K·加尔布雷斯则把稳定与增长作为大公司这样的厂商的目标,它们追求的是适度利润。但是,在一般的微观经济理论中,仍以利润最大化为基本假设,本文的分析也不例外。
在研究企业问题时,国内普遍使用的“效益”概念,在西方经济学中并没有对应的理论。西方经济学中,一般使用的是“效率”概念。虽然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理论等主要关注的是实物量,但关注的不是总量,而是比率(ration)以及比率的变化率。例如,关注的不是总产量,而是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关注的不是总收益,而是边际收益和平均收益;关注的不是总成本,而是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关注的不是总劳动量,而是劳动生产率等。因此,研究企业状况时使用“效率”作为指标顺理成章。
在生产理论中,假定技术水平不变,那么,影响企业效率的因素主要有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以Q代表总产量,L、K、N、E分别代表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则生产函数可以表述为:
Q=f(L、K、N、E)
一般把土地作为固定的,企业家才能难以估算,因此,生产函数可以简化为:Q=f(L、K)
著名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则进一步表述为:Q=ALαKβ
在生产函数中,各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称作技术系数。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技术系数是各不相同的。一般的分析中假定技术系数不变,如果技术系数可以变动,则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的原则是:应该使所购买的各种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与价格的比例相等,即要使每一单位货币无论购买何种生产要素都能得到相等的边际产量,达到生产者均衡状态。
生产理论分析了影响企业效率的各种要素及其配置比例,主要考察的是企业的技术效率。但技术效率并不等于经济效率,技术效率反映的是企业的投入产出组合,而经济效率则是在考虑价格因素情况下的最低成本组合,它要求投入价格与产出价格的比率等于生产边界的斜率。因此,要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企业还要考虑收益与成本的关系,这就涉及到成本理论。
成本函数可以表述成下列公式:
C=f(Y、W、T)
其中,C为企业的总成本,Y为企业的产出变量,W是企业的投入价格向量,T为企业的制度结构。通常T被定义成“虚拟变量”。从该成本函数看,在对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率进行评估时,人们所选择的指标主要不是通过工程成本研究来给定的一个绝对效率值,而是一种制度性的相对效率。因此,这一方法所考察的是技术效率和经济效率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国有企业生产成本比私有企业低,这可能是由于前者技术效率比后者高,但经济效率并不一定高。
当然,现实的市场结构由于竞争与垄断程度不同而是不同的。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企业收益与成本变动的规律也不相同,因而,企业对最大利润的追求要受到相应的市场环境的制约,只有面对不同的市场采取不同的决策,才可能提高效率。
二、中国国有企业效率的决定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分析
微观经济分析中所涉及到的效率主要是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前者主要是投入产出效率,后者则为资源配置效率。技术效率是把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加以综合的生产率指标,它能够较好地反映出企业的综合效率水平。测定技术效率的方法通常采用生产函数,主要是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然后运用OLS方法(普通最小二乘法)和随机前沿模型进行分析。本文主要从技术效率的角度研究中国国有企业的效率。
Groves、Hay和Gordon等人对中国国有企业进行了抽样调查数据分析,认为改革以来国有企业的效率的确取得了一定的增长,增长主要来自于奖金的激励、人力素质和教育程度的改善。
刘小玄、郑京海(1998)在此基础上对1985~1994年中国国有企业的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认为影响国有企业效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留利。即企业在完成既定的基数利润后留给自己的部分,由于上交的基数利润是既定的,因而留利是一个变量。留利对产出效率的作用表现为,边际利润或留利的增长,会使边际产出也相应增长。他们认为,企业真正追求的是留利或剩余的最大化,而不是利润。
(2)浮动工资。浮动工资由奖金构成,来源于留利,以浮动工资占总工资的比例来测定。浮动工资是直接对职工的激励,因而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产出效率。
(3)经理(或厂长)的工资。这是对经营者的激励因素,而经营者对企业的发展和效率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在中国的企业中,在缺乏资本的真正所有者、企业主要依靠企业家才能来推动和发展的情形下,经理(或厂长)的工资对企业效率的提高作用重大。
(4)企业年龄。一些研究生产率的经济学文献都证实了企业年龄对于企业的效率具有显著作用,然而,究竟是年轻的企业有效率还是年老的企业有效率,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和不同条件下往往是不同的。据Pitt和Lee(1981)的研究,年轻的企业比年老的企业更有效率。而另外的看法则是,年老的企业更有经验,在其市场经营和组织管理和工人的技术操作方面积累了较多的信息,具有相应的信息和人力资本的优势。在国有企业中,企业年龄对企业效率究竟是什么关系需要研究。
(5)教育程度。这是一个标志企业人力资本质量的变量,以企业的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占全部职工的比重来测定。通常认为,企业的教育程度对企业的效率有着积极的正效应。在Gordon和Li(1995)看来,在80年代中期,中国的国有企业的生产率的增长中大约有一半得益于劳动力教育程度的改善。虽有高估的可能,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和人力资本对效率的重要作用。
(6)其它的解释变量。如开工率、决策权、市场竞争程度、预算约束、时间、地区、规模和产业等都对企业的效率有不同侧面和程度的影响,可以作为“虚拟变量”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了如下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
㏑Y=α+β1㏑L+β2㏑K+β3(㏑L)(㏑L)+β4(㏑K)(㏑K)+β5(㏑K)(㏑L)+βiXi
其中,α为残差,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效率的近似值,并可以为各种政策变量、制度变量、企业特征变量所解释;K和L分别代表资本和劳动投入要素;Xi为添加的各种解释变量。这里主要关注的是由Xi所代表的各种解释变量与企业效率的关系。
对于上述生产函数,分别运用OLS方法和随机前沿模型的极大似然方法(过程复杂,这里略去介绍)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留利对企业效率有着积极的正效果。在OLS分析中,留利大约可以解释产出增长的10%;在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分析中,留利对产出增长的解释大约8%;在残差模型中,留利每增长一个单位可使效率增长约5%。看来,留利是企业发展和提高效率的源泉之一,也就是说,剩余权对于企业有着积极的意义。
浮动工资比例也对企业效率有着显著的正效果。在OLS分析中,该变量大约可以解释产出增长的8%;在另外两个模型中,效率约可增长5-6%。
企业年龄变量对企业产出增长的作用也是积极的和显著的,其解释程度达到12%;即使排除了随机误差项干扰的其他模型中,效率的相应增长也达到7-9%。
经理(厂长)工资变量对企业效率也有着积极的正效应,但这种效应似乎不太大,在前沿生产模型和残差模型中其解释程度分别为3-5%。
教育程度变量对于企业的产出增长率的作用相当稳定,其在OLS和前沿生产模型分析中都能保持在10%的正效应水平上,而在残差模型中其解释程度也不低于9%的水平。
2.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家假设条件:
商品类别 替代效应与价格的关系 收入效应与价格的关系 总效应与价格的关系 需求曲线的形状
正常商品 反方向变化 反方向变化 反方向变化 向右下方倾斜
低档商品 反方向变化 同方向变化 反方向变化 向右下方倾斜
吉芬商品 反方向变化 同方向变化 同方向变化 向右上方倾斜
⑴“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条件: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
⑵完全信息的假设条件:商业双方都知道对方的信息,也都知道对方知
道的信息。(双方可以替代为多方)
3.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4.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5.需求定律:需求曲线具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它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即它的斜率为负值。它们都表示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6. 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7.供给定律:供给曲线表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征,即供给曲线的斜率为正值。它们都表示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成同方向变动的规律。
8.均衡:其最一般的意义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9.局部均衡:就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
10.一般均衡:就一个经济社会中的所有市场的供求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
11.均衡价格: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12.市场出清状态:市场上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状态。
13.需求量的变动: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
14.需求的变动: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
15.供给量的变动: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某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的该
产品供给数量的变动。
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8—0010—03
导言
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Kydland和Prescott创建的真实商业周期模型已成为诸多经济学家研究经济的主要工具。新古典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同传统的宏观经济学相比,其吸引力在于它保持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很好的一致性,正是在这一点上它动摇了凯恩斯主义的统治地位,并开拓了西方学者研究宏观经济学的新思路,使其宏观经济学建立在坚实的微观经济学基础之上。卢卡斯极力赞扬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方法论,“建立了一个最贴近现实的模型:一个被充分描述的随时间变化的人为经济,从而逼真的模拟实际经济的时间序列行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实际上将宏观经济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对于真实经济周期的研究方法校准法是在对宏观计量模型不甚满意,想要模型更好的拟合实际经济而提出的,校准法对于数据的要求较低并且具有容易简单性,该种方法已经从最初用于研究政策冲击的应用一般均衡模型到后来被学者们推广到研究经济周期的原因和结果的非货币型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中以及其他模型中的广泛应用。正如Gregory和Smith(1991)在对宏观经济学的应用文章一次调查后指明这种模型将在当代宏观经济学实证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这足以说明校准在整个宏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校准法来源于自然科学中测量设备的校验,在《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给出了简单的说明:校准相当于为测度工具进行初始点的设定以及尺度的选择,校准后的温度计,0度代表冰点,100度代表沸点,这样的温度计就可以用来测量温度。一个经济模型的校准,涉及到具体参数的设定以能够复制作为模型解的基准数据集。黄赜琳(2005)对真实经济周期模型的求解方法校准法给出具体的步骤:第一步是确定与构建分析框架理论模型,第二步是模型通过建立与时间经济度量相一致的指标变量以便能够从实际经济中获取数据来测算相应的参数值,第三步是设置一组与均衡条件相一致的参数。如果该模型被校准,它就可以被用于评估或模拟一些不可观察的或者反事实的政策或者参数变化对于经济体的冲击效应。我们来回顾国内外关于校准研究的文献以便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校准的发展脉络,有助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研究。
一、校准方法的国外文献综述
首先我们来看在校准法最初是怎样的形式进入到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中的。Kydland和Prescott (1982)采取季度这一时间单位来作为模型的一个时间段,之后运用战后美国的平均经济数据来确定平均资本产出率,平均季度利率,收入中资本利得所占的平均比例以及平均工作时间。所有变量以固定增长率增长,这便是长期或“稳定态”状况。之后从模型的方差—协方差性质估计得到的参数是方差加上参数v(决定存货和投资的替代性),a0和y(确定闲暇的跨期替代)和风险规避参数r。最后选择技术过程的关键参数使得技术过程与索洛过程特征相符。对于每一组参数值,平均值和标准差都由几组统计数据(根据汇总模型的连续的相关性和协方差属性)而计算。这些数据总结了时间序列的相关性和协方差属性。它们是美国1 950∶1到1979∶2的真实数据通过使用Hodrick和Prescott方法而得到的。平滑后的美国战后产出序列与线性时间趋势相差较大,在118个季度数据中这个差别有两个高峰和低谷。这些事实与模型的预测拟合地很好,模型样本分布的平均值是4.0,这个与观察到的拟合很好,还有两极之间的季度数据的平均值是26.1,标准差是9.7,以及两极数据之间的垂直差异的平均值和标准差都表明美国经济的产出序列平滑后与模型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