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3 17:10:0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设施农业分析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近年,在我国支农惠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农业机械正处于迅速发展状态之中,尤其是对农业机械方面增加的补贴,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农机市场的需求。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我国农业机械工业新产值、总产值、工业销售产值不断提升。但是因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除了对植保机械、排灌机械造成的影响程度稍微低以外,对其他农业机械行业造成的冲击力度是比较大的,而农业进出口贸易依然呈现出负增长的态势。当前,我国农业机械步入全新的依法促进的过程,“十五”规划期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实施,对于农业机械在农业及农村经济中的发展确定了牢固的地位,对各级政府扶持发展农业机械相关政策及措施的确定,增进了农业机械立法进程。目前,我国已经有30多个省市对农业机械管理规章制度进行修订,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增加了社会各界对农业机械方面的投资,逐渐形成在法律制度保障下的具有强大支持及引导力量的农业机械。
1.1我国农业机械步入迅速发展的机遇时期
首先,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确立;其次,农业机械行政编制的增加;第三,农业机械成为国家的增加项目。由此可见,农机化促进法以“淡化管理、立足促进”包含了农业机械工作的各个方面,伴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农业建设规模的增大,装载机、挖掘机、吊装设备等农业机械开始在农村农业中剧增,同时,在保护性耕作支持政策的引导下,促使农业机械得到了长足的进步。1.2创建“科研-开发-制造-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农业机械系统农产品服务的对象包含农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等整个农业领域当中,我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受到各地自然条件及经济状况差异性的影响,我国农业机械产品类别是比较多的。
1.3各国农业机械在技术上进行不断的交流与合作
最近几年,世界上很多大型的农机企业在瞄准中国巨大的农机市场下,寻求与我国相关企业合作,之后在我国开拓市场。与此同时,我国有很大一批农机企业对外国先进的农业机械技术进行不断学习,提高农业机械技术,同时国家制定相关优惠进口税收政策,同时举办农机展览会,增进与世界各国农业机械技术交流协作。
2.1走绿色化产业道路
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主导发展战略,走绿色化农业产业道路,结合先进的高新技术,发展节约型的农业机械,争取能够达到标准的低能损耗。在农机政策方面,发展节能农业机械,作为十一五规划中的重要内容,发展节能型拖拉机、重视在技术方面的资金投入、研发新的农产品、逐渐缩减在农机上的能源损耗。受到燃油价格升高的影响,使用者对节能产品的要求不断升高,这对未来我国农业机械的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各企业将发展重点放在了对水田机械化及旱地保护方面上,着重对发展节能、节水及缩减农业成本,加强对农业机械产品的保护工作,争取能够实现与国家相关政策及市场需求持平。
2.2农业机械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从世界各地农业机械发展经验来分析,运用自动化、智能化的农业作业形式是未来农业机械的未来发展走向,是促使农业在节约成本的前提下达到高效的有利方式。各个国家在农业生产上运用自动化智能化机械之后促使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同时使得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为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有利的地位。然而,我国农业机械若想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定的位置,就一定要努力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在设备上、技术上存在的显著差距,以此才能够使得我国占据好本国的农机市场。古人云知耻而后勇,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约翰迪尔、纽荷兰、爱科等世界知名企业之间的差距,虚心向他们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缩小与他们在质量和管理上的差距。最近几年,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在科技水平上有了迅猛的进步,这为我国顺利实现农业机械自动化、智能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为此,农业机械生产企业在对新产品研发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做到农产品与新科技的融合,重视农业机械的自动化智能化的利用。有效的利用各方面的先进信息技术及先进的加工工艺技术对拖拉机等农机产品更新,逐步实现计算机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及卫星遥感系统RS等农机设备的有效结合。
1 农业设施发展意义
设施农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农业设施的基础之上的,设施农业能够对土地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且能够将土地产出率有效提高,将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劳动生产率予以提高,从而增加了农业的效益、素质以及竞争力,这是新时代对于新型农村经济的要求,是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立足市场,应对激烈竞争的选择,保障农产品供给以及农业的发展,同时设施农业是农民创收的重要手段,是对农业综合生产力增强的有效途径。
1.1 农业发展以及建设的转变需要建立在设施农业的发展基础之上
设施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重要标志,主要优势集中在其生产具有较高的集约化,其技术含量较高,且产品质量高、种植效益明显优于传统种植效益,具有高产高效以及节能节水、高产高效的特点,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资源利用率的充分性和土地出产率的保证上起着推动作用,另外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
1.2 农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城镇化的发展、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使得越来越多的农业用地被占用,耕地越来越少,因此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耕地资源中创造最大的农业效益是目前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农民关注的问题便是如何在自己的土地上创造更多的收益,那么设施农业、观光旅游农业、以及精品化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城市郊区农业以及都市农业不但要担负起农业生产的作用,同时也要为城市绿化做贡献,不但成为市民的菜篮子,同时也要成为观光旅游点,为城乡一体化转变奠定基础,为农民增收。因此设施农业发展就奠定了优质高效、高产高质的农业基础。此外,设施农业能够有效利用生物潜能以及自然环境,在对质量予以保证的前提下大幅度的提高产量保证农产品供应稳定。因此,设施农业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的风险抵御能力,且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是保证养殖业以及种植业效益的途径,能够有效提高农民的实际收入。
1.3 有效保证产品供给以及食物安全
设施农业的发展还能够影响农业病虫害,有效降低农业病虫害威胁以及不利影响,从而减少使用农药的次数,建立无公害农业。农业的设施化建设过程其实就是农业的标准化建设过程,在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能够使用多种先进手段,在培育、施肥以及耕作上采用集约化、程式化、标准化生产经营模式,精准用肥、减少污染。设施农业能够对环境进行有效的调控,有效增加农产品质量以及产量,有效保证其供应的连续性以及产品的鲜活性。设施农业不但对于农业发展的效率有所促进,同时能够不断的改善食物的安全性,是对民生的改善,是对社会和谐发展的促进。
2 发展设施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生产结构中,土地要素是最重要的。承包到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原本紧张的耕地被再次细分,以至于农业经营规模小、交易成本高、分布不集中,缺乏规模优势,而且种植的蔬菜品种多而杂。经营0.33hm2以下耕地的农户占农户总量的大多数,而经营较大规模耕地的农户却很少。多数大棚是由“原子化”的农户经营,在良种选用、技术升级、加工运输方面交易费用较高,阻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目前,农业发展的人力资本相对匮乏,农民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3 设施农业发展的技术保证
3.1 对农业的政策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创新,设施农业的发展特征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体质,主要以政府扶持为导向,同时社会投入以及自我累积为辅助的发展投入体质。
对于设施农业的发展,金融保险的应用时良好的平台建设的基础,通过农业运用上保险金融的投入,通过对递延担保限制的放宽,建立起风险基金,以此解决农业建设的金融问题。通过保险政策补贴,用以吸引资金流向,保证农业资金的保障,保险是保证农业不受风险冲击、影响的重要保障,能够使得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稳定性。
3.2 调整农业方式、结构,保证经济效益
3.2.1 农业结构主要的发展方向为,高效温室以及节能温室的引进,优良品种的培育,实现农业设施工程建设的优质工程,通过引进国际优良品种,尤其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品种,应当加大其性状培育;扩大蔬菜种植中设施农业的发展规模,提高农产品的生产力。在保温设施中,对厚墙体以及保温新能良好的半地下结构进行推广,另外在灌溉技术上实行新型的节水滴灌等方式;建立起优质蔬菜品牌,加快无公害农业建设。
3.2.2 调整品种结构,实现良种引进、示范、推广新突破种子是农业进步中最具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一个优种,可以形成一个产业,打开一片市场,加快设施农业品种的更新换代,是抢市场、推动设施农业新发展的关键。
3.2.3 种植方式的调整,结合现代的设施农业以及良种良法方式,并比较其发展速度,可以发现,目前的耕作制度以及种植方式在创新上严重不足,且发展速度无法适应越来越高的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民不具有先进的农业思想以及理念,在技术掌握上也都沿袭了传统的方法,播种时间集中,且上市时间集中,因此农业市场中的供需关系就会严重失衡,因此产生矛盾。而设施农业的发展中,充分利用了多种类农产品特征,重视灵活的种植方式以及杂交培育技术,并通过多种技术优化组合,配套应用,以适应不断增加的市场需要,提高农业产值和经济效益。针对同一种品种,可以通过覆盖地膜以及露地栽培和大棚温室种植的方式在相同地区进行分批次播种的方式,可以在不同的时间进行收获,分批量上市能够调整市场供需要求,缓解供需矛盾,从而加大经济效益。另外,一些老的棚室在种植上能够推行一年多茬,并配合各种蔬菜植被对棚室土壤结构进行调整。而对于新建的棚室可以相对的减少种植量,上茬种植番茄,下茬则种菜花或者是大头菜。通过对设施农业的宣传培训,提高农民对设施农业经济效益的认识,加大设施农业发展投入,为其推广和规模化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特色农业建设推动特色设施农业发展
观光型农业的发展是目前新型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是目前发展中具有独特风格的发展方向,诸如农家乐、渔家乐等旅游形式活动的开展都会吸引游客的眼球,使得旅游观光型农业成为新的交叉产业亮点。另外依托自然资源优势,一些地区可以在农业示范园上加大旅游投入,在此基础上,宣传优质、特殊、闻名、新鲜的蔬菜、食用菌以及花卉和水产等。
参考文献
[1]张建树,王学忠,李小刚,等.天津市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1):1-4.
设施农业是在环境相对可控条件下,采用工程技术手段,进行农业高效生产的一种现代农业方式。通过物联网系统可以连接传感器采集棚内的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并根据参数变化自动控制卷帘和风口的开合,使作物在最佳条件下的环境里生长。并可以通过手机App客户端和物联网智慧平台实时监控棚内环境数据,远程操控温室状态。西宁市自2009年起开始建设设施农业物联网,通过17年的不断努力,从当时的简单装配几栋温室,只能传输温室环境状况的简单数据,到目前可以实现现场两路手控,以及手机、计算机远程控制,同时可以采取环境条件数据进行八路以上系统智能化管理,极大的提高了使用效率,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达到了预想的的效果。现将使用效果介绍如下。
1设施农业物联网管理省工效益
该系统根据室外、室内温度、光照、湿度情况,自动卷帘以及上、下卷帘通风排湿、降温,节省了卷帘时间及劳动力,提高了生产效率。每天每个温室能节省2h人力,一年360d可节约720h,每个工按8h计,可节约90d工时。如青海葛源农业开发公司安装的温室物联网自动化系统按照173个温室计算,每年节约:90d×173栋温室=15570d的工时。每人每天按工资80元计算,全年节约人力费用:15570d工时×80=1245600元,平均每个大棚每年节约人力费7200元,经济效益可观。该项技术的应用,可以极大的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效率,实现远程现场交流、查看、管控,对温室的生长情况可以实现对焦、360度查看、拍照、记录映像。还可以专家远程进行技术跟踪、语音对话、病虫害诊断等,可以极大的利用专家的资源,加速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以上真正利用起来,每亩可增收1300元。
2设施农业物联网卷帘节时增效
数字卷帘机自动化控制系统卷帘速度快,尤其低温、寡照的冬天,每天平均可以让植物多照射阳光0.5~1.0h。春、冬、秋季植物生长按需要卷帘7个月,每天植物照射8h,共计照射时间1680h,使用自动化控制系统后:春、秋、冬三季作物需要补光时间,早晨提前打开温室卷帘多照射0.5h/d,下午晚盖卷帘多照射0.5h/d,每栋每天作物要多照1h,要是需要补光的春、秋、冬按有效补光时间7个月210d计,该温室物联网补光系统要多增210h。同时210h按以上每天光照8h计算,可增加26.25d,补光、增温、提前上市效果明显。以上每人每天管理按2.5~3栋工作量计算,实际上一个基地或种植户管理温室的时间成本还远远超过以上数据。
3设施农业物联网LED补光效益
通过LED植物生长灯的使用,该系统主要应用在深冬、早春、晚秋季节的喜光作物上。使用LED植物灯增加有效光照时间,缩短生长周期,可缩短植物生长周期20%,使产量增加30%左右。在冬季6~7个月时间中,湟源县顺泰农业科技生产基地经过统计亩可增产1500kg价值6000元左右。少使用农药:LED植物灯的光谱中无红外光和紫外光,有些昆虫不喜欢到这种环境中,因而减少使用农药;节水:LED灯光中无红外光,不产生水分蒸发,在生长期中,水分消耗很少;连续光照改变植株吸收营养模式,增强植物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和营养的能力,减少化肥使用量;蔬菜风味、口感好。植物叶片肥美、壮实,由于光照时间长,使维生素和糖的含量提高,商品性好;可调节植物的供应时间,植物灯诱导植物生长,可提早瓜果、蔬菜上市时间;LED寿命长、节能、环保。LED光效目前可达200lm/w,使用寿命可达3h以上。可根据不同作物、不同生长阶段、不同季节,实现定时分阶段智能补光,不需每天进行人工操控,只需定期进行维护。见附图。
4设施农业物联网水肥一体化效益
温室内土壤墒情灌溉控制技术,该系统借助压力系统,将可溶性固体或液体肥料,按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种类的需肥规律和特点,配兑成的肥液与灌溉水一起,通过可控管道系统供水、供肥,使水肥相融后,通过管道和滴头形成滴灌。通过对土壤温湿度测量决定自动灌溉的次数和灌溉总量,这些自动灌溉控制策略实现了土壤的多次量少灌溉的自动需求,有效的降低了温室内部空气湿度,减少了病虫害,使土壤根系达到缺水即灌溉,适量即控水,使作物根系处于水、肥、气、热的生长最佳状态。每栋温室一年节省追肥人工7~8次,每次每亩平均用工5个工,则:7.5×5=37.5,每个工按80元计,节省人工费用3000元。节省用水每亩每栋一年按20次计,一次节水15t,每吨水按2元计,每亩共计30元,20×30=600元。提高肥效5%,增产15%,亩增收1500×2元=3000元。以上灌水、施肥系统可以实现远程控制及智能控制,节资、省工增效明显。
参考文献
近年来,福建省设施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设施规模逐渐增大,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整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从上世纪80年代起,福建省相继引进和发展了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大中小塑料温棚栽培技术、遮阳网和防虫网覆盖栽培技术、无土栽培等技术,并广泛应用于蔬菜、瓜果、食用菌及花卉的生产中;到上世纪90年代,福建省塑料薄膜棚、塑料薄膜大棚、连栋温室等农业设施得到了相继发展并进行推广应用;据不完全统计,到2006年底全省设施园艺种植面积共37333.33万m2。其中遮阳棚、小拱棚面积30793.33万m2,大棚面积6266.67万m2,现代化连栋温室面积达220万m2。设施养殖场已有两万多个,其中封闭式养殖场200个,面积约15.6万m2;窗式养殖场约5000个,面积约95万m2;开敞式养殖场约1.5万多个,面积1300多万m2。其中仅2006年度福建省设施园艺面积就发展了20302.47万m2[1]。2010年福州市农业局调查,福州市设施农业面积1214.47万m2,比2009年的791.27万m2增加65%,其中钢架大棚577.93万m2,占91.2%;标准竹木大棚55.67万m2,占8.8%。福州市钢架大棚亩均效益达到7000元以上,竹木大棚亩均效益可达5000元,分别是露地栽培的6倍和4倍,设施农业效益明显[2]。以福建省大棚蔬菜种植龙头企业———福清绿叶公司为例,2008年这家公司设施栽培平均产量为150t/hm2,纯收益高达15万元/hm2。2012年福建省农业工作会议报告指出,2011年福建省新建各种设施农业大棚1400万m2,带动新建各类设施农业大棚10826.667万m2,补贴新购置农业机械19.46万台(套),安装节水灌溉微滴灌设备2400万m2,受益农户达10.09万户,带动农民投资7.5亿元。在果树设施栽培上,福建省也得到较大的发展。截止到2011年9月份,福建省果树设施栽培总面积为3627.13万m2,其中主要为葡萄和草莓,分别为776.33和850.8万m2,果树设施栽培,提升果树生产现代化水平,同时也增强果树周年生产与均衡供应能力。福建省设施农业经营模式主要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少数集中规模经营。全省分户经营的设施栽培农户中,80%以上均在自己承包土地上建设农业设施,自主经营,通过农户-经纪人(或外地客商)-市场(或公司)的市场链进行销售。国有农业企业(如蔬菜公司)以及招商引资建设的农业企业建设的现代设施农业,科技含量较高,资金投入量大,采用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已建立基地-工厂加工-市场(出口)的模式经营。
2福建省设施农业主要做法
2.1积极协调,促进土地流转
土地是影响设施农业的一个重要因素。福建省各地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引导土地使用权流转,促进设施农业规模发展。福清市通过村委牵头,或成立镇村中介,或网上信息等方式组织流转;长乐市通过每亩耕地年租金600元、流转服务费100元的办法,积极引导农村耕地合理有序流转[3];永泰县发挥村两委作用,积极帮助设施农户做好流转土地协调工作,解决相关矛盾和问题,促进设施农业发展。
2.2财政支持,利于设施建设
福建省在设施农业生产用水、用电、机耕道路、设施装备等设施建设给予财政支持。2009年该省增加了喷、滴灌设备的补贴;在中央追加补贴资金下达后的补充目录中也将标准配置的设施钢架大棚列入补贴,每平方米补贴7.8元,每公顷大概补贴75000元。将乐2011年新建农业设施连片面积10000m2以上,每亩县补贴1500~10000元;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冷库菇房起补室内占地面积应达1000m2以上,库房高度4m以上的,县财政每平方米库房补贴标准为30元;微灌设备起补面积连片达33333m2以上,县财政每666.67m2补贴标准为150~200元。同时整合有关农业项目资金,投入500万元(除购机补贴、县财政补助等)完善配套设施农业生产基地的路、沟、渠等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福清市财政从支农资金中安排500万元,重点补助连片2000m2以上钢架大棚的农业企业或种植大户,以鼓励蔬果大棚连片规模发展;长乐市政府拟对蔬果大棚按福州市级补助标准1∶0.5进行配套补助;连江县拟对钢架大棚按1∶1进行配套补助。
2.3开展培训,促进农技服务
为了提高农户的生产技术水平,福建省一些科研单位、政府等定期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推广集约化育苗、大棚反季节栽培、遥控微喷灌和膜下滴灌、绿色病虫防控、水肥一体化、全程机械耕作等设施栽培技术。2010年福建省农科院通过省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等系统开展全省性主会场远程培训10期,讲授41个课程,140多位专家通过远程视频现场解答240多个问题,各地开设分会场9255场次,共培训农民85.9万人次,为农民提供良好的技术培训平台。还有,地方政府也积极开展培训,以将乐县为例,2010年以来,全县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15期,受训1080人次,大多种植农户掌握了生产技术,有效地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福清市通过969155热线开展农业科技下乡30多场次,培训3200多人次。永泰县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组织农技人员组成百人技术指导员队伍,通过日常性的入户指导,把先进生产技术传递到设施农业基地。
3福建省设施农业存在问题
3.1地区发展不平衡
福建省各地设施农业发展不均衡。一些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政府重视设施农业发展,财政支持强度大,并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促进当地设施农业稳健发展,成为农业经济新增长点,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但也有部分县市对设施农业重视程度不高,设施农业发展阻力重重,资金短缺,设施过于简易,零星经营,无特色优势产品,竞争力不足。发展的不平衡影响了福建省设施农业的整体提升,不利于福建省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3.2资金投入仍显不足
设施农业已向高水平、高投入、高产出方向发展,虽然财政支出逐年增加,但目前仍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福建省设施农业发展的投入基本上由企业和农户自筹,在闽南地区有不少设施农业设施是由台商投资建成的,各地建立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或一些龙头企业中也有少量的政府投入,但所占比例不高。设施农业科研投入也存在资金不足问题。农业科研是提升设施农业产品竞争力的技术支撑。科研工作的进行需要科研经费的支持,近年来福建省对农业科研的支持力度有所加强,但整体看来,政府对科研开展、科研工作的环境创造还需要进一步的资金投入。
3.3机械化程度不高
设施农业应是高效农业,体现的是高效率高效益,因此每一个设施农业园都应尽可能运用自动化、机械化技术措施。但福建省用于设施农业的装备还比较少,自动控温、喷(滴)灌设备、药物喷施设备主要应用在农业企业的连栋温室中,而农户建造的小拱棚、竹木大棚等农业机械的使用几乎为空白。目前福建省设施栽培机械化程度和机械化作业水平不高,生产过程中的土壤耕作、施肥、灌溉等绝大部分作为均为人工进行,生产效率低。造成机械化程度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资金投入不足。设施农业是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资金困难导致农户购买设施农业机械的能力相对不足;二是机械操作问题。农户机械操作技术掌握不足,或机械生产企业售后服务缺少,让农户在购机前心存担忧或存在使用障碍[4]。
3.4标准化、产业化水平低
农产品的生产标准化有利于增质提效,但目前福建省设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还不高,许多生产管理还是以经验为指导,产品品质参差不齐。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农产品生产标准有待完善;二是生产标准化宣传及推广力度不足。设施农业标准化包括农产品生产标准化、设施农业设备的建设标准与价格标准等。目前,农产品生产缺乏统一标准,一些无公害的生产标准存在一定瑕疵,例如标准繁琐,增加了农民劳动量,或是制定的标准技术含量低,或是针对性不强,无法明确适用于何种设施与品种,由此导致了这些标准难以被农户接受并应用,从而阻碍了标准化生产的推广与提升。同时,全国尚没有一个设施农业设备的建设标准和价格标准,让农户对购买这些设施心存担忧。仅靠建立并完善农产品生产标准还不足以推动标准化生产的进行,加强宣传及推广力度才能让标准化生产真正落到实处。设施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依靠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现一体化经营的农业。福建省设施农业的投入基本上是靠农民个人或企业自行投入,表现为生产基地规模小,设备落后,零星分散,拳头产品少,产业链短,品牌不强,辐射带动能力差,产业化水平低。
3.5机制不健全、体系不完善
设施农业要又快又好地发展需要健全的机制作为保障,包括经营机制、土地流转机制、资金投入机制、目标考核机制、农业保险机制等。在土地流转机制、资金投入机制等方面福建省已初有建立,但尚不健全。部分地区存在市场定位不清,生产与市场对接错位,设施农业企业融资难,农资市场管理存在漏洞等问题。市场销售体系以及设施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滞后使得农户生产与销售脱节,产品流通环节受到影响,不利于农户效益的提高。目前信息体系的不完善体现在信息总量少,针对性不强,实用性差,缺乏市场分析预测、新技术、新品种信息,准确性与代表性不高,从而导致农户生产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抗风险能力减弱。
3.6设施农业研发技术落后、管理人才匮乏
设施农业人才要求是比较高的,不但要知道农业栽培管理的知识,还要精通环境工程、机械方面的知识。但目前福建设施农业从业人员多数毕业于农科或工科,生产经营方式以个体农户为主,没有或很少接受设施新技术的专门培训,缺乏适合设施农业生产和经营复合型人才。福建省现代化农业设施生产基地中能够独立操作的技术人才不多,仅数百人,远远不能适应这一产业的迅速发展,客观上也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导致设施农业经营管理效益不高,制约了福建省设施农业的发展。经常发现一些城市,领导为了业绩或者检查,建设了高规格、高科技含量的实施农业,等检查或验收过后,不懂的管理使用,就栽种一些科技含量很低、效益很差的作物,有些设施大棚甚至杂草丛生,造成极大的损失和浪费。
4发展福建省设施农业的对策
4.1发展符合福建省实际情况的现代设施农业体系
国外与其他农业发达的省份的现代设施农业各有特点,表现为科技含量高、智能化程度高、管理得当。因此,福建省要提高设施农业水平,应加以借鉴,结合福建省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引进其先进的理念、技术等。福建省是农业不发达地区,且海洋性季风气候明显,每年有多次台风天气出现,年降雨量大,丘陵山地较多,平地较少,地形变化较复杂,有些区域交通不方便,各地设施农业生产条件参差不齐。鉴于福建的地域特点,在设施农业发展中,作物种类和设施类型的选择、设施结构等方面应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创建适宜的生产模式。例如设施作物种类可更多地选择热带、亚热带特色园艺植物;设施类型则注重地膜覆盖、避雨设施等小型设施、简易设施,以降低成本;大棚、温室的结构设计应充分考虑设施的抗风能力与排水能力。因此,福建省各级政府在规划设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要有计划性、目的性,不能盲目照搬某一国家或省份的模式,而应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设施农业,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找出适宜本地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设施农业类型,形成适合福建省区域特色的设施农业发展体系。
4.2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
发展设施农业,一次性投资大,福建省政府应该推出减化农业贷款手续等一系列相关优惠政策,通过建设高新技术项目来促进带动福建省设施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并以此激励农户、企业等行为主体参与到设施农业的建设中。在贯彻国家制定的土地政策基础上,允许农民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土地原则,进行土地的转让、互换、转包等,通过让土地自由的流转实现资源要素的充分流动,促使设施农业集中种植,实现规模经营。同时,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扶持力度,建立设施农业建设项目申报、实施、管理、监督的工作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利益保障措施和投入补贴政策,加大对设施大棚建造以及设施设备购置等的财政补贴力度。
4.3大力提高设施农业生产者素质
先进的设施和技术只有由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来操作,才能使设施和技术的先进性得以发挥,巨大的增产潜力得以充分体现。福建省在设施农业的技术开发、管理等方面极度缺乏高素质的人才,有些关键技术的开发管理与其他省份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为了使福建省的设施农业尽快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使其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大力培养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技术、研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大力普及设施农业的科学知识,迅速提高农业设施生产者的素质。政府要依托科研单位,采取集中培训、分户指导、田头示范、远程视频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农民,特别是设施农业龙头企业与生产大户的培训力度,提高实际操作技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通过示范带动周边农户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各级政府从支农资金中按一定比例划拨专项经费,专门用于设施农业机械化培训,切实解决好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技术服务问题。同时,政府要定期组织设施农业龙头企业与种植大户去先进发达地区参观考察等,帮助其开拓视野,学习先进科学技术,提高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发挥设施农业的巨大优势与作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4.4打造品牌,提高设施农业的示范作用
设施农业一定要结合品牌战略才能取得更高的效益,不管是借牌子还是树牌子,一定要进行品牌化经营,发展品牌农产品[5],有利于拓宽销路,改变供求格局,提升产品价格。在特色农产品的优势产区发展园艺设施栽培、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山地竹林设施栽培、畜禽规模设施养殖和水产设施养殖,打造设施农产品品牌,建设一批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在福建省每个县建设2~3个设施农业示范区,发挥良好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提高设施农业基地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益。设施农业示范区通过新品种以及精准施肥、精准施药、精确作业、精细管理等新技术手段和农艺措施,不断发挥优良品种、高新技术的引导作用。示范园区集科研、推广、培训等功能为一体,成为全省重要的设施农业试验、示范基地;通过典型宣传、专题报道等多种方式,发挥设施农业园的示范作用,极大调动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
4.5建立设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没有科技含量或科技含量低的设施农业,将无法确保设施农业得到有效的发展,其经济效益也是相当有限的。只有以科技创新为依托,才能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优势、经济效益优势,从而使设施农业能走上一条快速、持续发展的道路。政府通过增加科研经费或财政奖励吸引优秀人才从事设施农业相关科研研究,并激励其提高科研转化率的方式,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为设施农业的发展奠定科技基础。因此,必须加大科研开发力度,切实解决设施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难题,重视设施农业相关生物技术的协作攻关,积极开展设施农业配套技术的开发研究,因地制宜地研制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施农业设备,建立设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4.6建立健全设施农业增收的长效机制
基础设施建设是保证烟草行业稳定发展的基础。随着烟草行业的发展,烟叶农业生产基础建设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1]。烟叶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项目建后管护,直接关系到烟叶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能否正常发挥效益。然而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烟叶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管护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 烟叶农业基础设施管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建管并重的认识偏颇
产权归属于集体所有的沟渠、管网、机耕路、提灌站、烤房等项目。一方面由于受益农户多、涉及面广,群众集体观念不强,管护意识淡薄,造成建设项目损毁严重;另一方面工程项目损毁后,群众不太愿出义务工进行及时修善,缺乏管护费用,损坏设施村委会无力组织维修或更换,管护工作难以进行,管护较为困难。尽管对烟叶农业生产的大力发展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有利支持,但对于烟叶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管护还不到位。“重建轻管”的问题仍然存在,导致烟叶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使用年限缩短,设施无法正常发挥效益。
1.2 规划设计不够科学合理
在项目实施前,需要做好科学合理的规划,这个过程对项目能否顺利实施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烟叶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项目规划设计中,还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设计人员不细致、不认真,未充分征求受益主体意见,而使项目设计出现脱离实际的问题。项目完工后,设施得不到很好地使用,使用率过低,导致设施无人管护。
1.3 管护机制不健全
由于缺乏相关的资料参考和设计,烟草行业管护无法顺利实施[2]。以水养水的机制不完善或未形成,加之部分项目建成后运行成本较高,特别是提灌站,工程管护资金来源问题更显突出。目前,烟叶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完工移交后,虽然项目建设主体针对项目管理建立了相应的管护制度,也采取了一些必要措施。但受农村现行管理体制和无管护资金来源的影响,在实际管护工作中,管护队伍的建立、管护资金来源等工作得不到落实,致使建立的制度难以实施,流于形式,建后管理工作形同虚设。
2 烟叶农业基础管护改进措施
2.1 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
要确保基础设施管护好,长期发挥效益,前提是必须保证基础设施项目规划设计的质量。基础设施项目规划设计是关系到管护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内容,更是防止与实际脱节的关键。因此,这对规划设计人员有着更高的要求:一是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心,调查落实到位,保障基础设施项目规划设计的质量。二是到现场认真进行勘察,确保项目管护质量。三是通过召开群众会、公示等形式,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确保项目规划符合实际。
2.2 强化监管,提升工程质量
烟叶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要考虑到各个方面,其中包括合同、工程的预算,建设的图纸、施工方案等,按照法律实施招标制、建设监管和合同管理制度。同时,还需加强对建设原材料和中间产品检测,现场管理人员需要加大监督力度,不断完善管理流程,创新管理方式,从而达到确保工程质量的效果。
2.3 明确产权和管护主体
烟农的水窖、密集烤房等项目,实行“谁建设、谁所有,谁受益、谁管理”的办法,受益烟农为管护主体,移交烟农管护使用。除烟农自建的水窖、烤房外,产权为村委会或村小组,全面推行“统筹规划、建管结合、责任到人、利益到户”的建管模式,由项目受益村(组)或合作社制定管理制度,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如烟水配套项目中水池、沟渠、管网、小塘坝、倒虹吸、提灌站等,产权归属村民委员会的小型水利工程,村委会为管护主体,移交受益村委会管理使用。
2.4 建立行之有效的管护制度
产权属集体的项目,项目建设主体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的规章制度,制定相应的管护制度,明确具体管护责任人,签订管护协议,加强项目管护宣传,确定具体收费标准及管护作业流程,确保管护能顺利开展。
3 结语
总而言之,烟叶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总体上来说进展较快,但其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建管并重的认识偏颇、管护机制不健全、无管护资金来源等。要想使项目建设良好的发展,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需要不断完善规范制度,保证项目设计的质量,加强监管力度,提升工程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使烟叶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管护的质量与效率得到提升。
近年来,随着内蒙古地区现代农牧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农户种植科学化程度显著提升,近期对内蒙古赤峰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和巴彦淖尔市等四盟市有关情况进行调查,同时对设施农业金融支持障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如何更加有效提升金融支持效果给出意见建议。
一、金融支持设施农业取得较好效果
1.地方中小法人金融机构经营得到突破性进展。近年来,地方中小法人金融机构在不断支持设施农业发展壮大、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同时,自身业务经营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项经营指标均有了跨越性的突破。设施农业的全速发展促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存款迅速增长。截至2016年11月末,仅内蒙古赤峰市地区地方法人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已经达到511.3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到410.7亿元。在县域金融市场竞争程度快速提升的背景下,存贷款总量占县域比仍维持在30%以上。2.富民产业拉近鱼水关系,实现了政、农、银三赢。设施农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有效促进了农民与地方政府、农民与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也拉近了农民与农村金融机构间的距离,充分认识到农村金融机构才是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纷纷向农村金融金融机构靠拢,有效巩固了顾客群体。与此同时,设施农业的强劲发展也带动了地方其他产业,农用机械、农机具、化肥、种子、农药、育苗工厂、商贸流通、运输等多种配套服务产业链迅速崛起,各设施农业产地均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3.设施农业快速发展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设施农业改变一定空间的自然环境和条件,实现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达到反季节生产;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防治土壤退化和潜在土地沙漠化;保持土壤水分、提高水分有效性,一定程度缓解了内蒙古地区干旱缺水的矛盾,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金融支持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难点与问题
1.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不足,造成资金筹集难。设施农业是高投入、高产出的项目,与其他农牧业产业比较,是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由于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落后与设施农业对金融支持需求的不断扩大形成矛盾。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为设施农业提供信贷支持的贷款额度小、贷款手续繁琐,难以满足设施农业对资金的日益需求。同时,设施农业的生产经营需要交通、水利、电网等配套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加之建设项目的公共性和长期性,需要尤其是政策性金融的资金支持。2.龙头企业带动效应不明显。设施农业小区建设工作总体规划方面仍存在着一些欠缺,棚室建设过于零散,组织化程度低,管理粗放,运输、水电成本相对提高,同时不便于技术指导和管理,很难形成规模效应。龙头企业规模小,产业关联度低,带动能力不强,尤其缺少保鲜、包装和营销类企业。市场建设滞后,销售渠道单一,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总体效益不高。产业链条短,加工增值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低,农户在产业经营中得利微弱。品牌优势不明显,产品销售价格低廉。技术含量低,机械化程度低,整体生产能力不高。3.设施农业种植户把握市场规律能力相对较弱,抵御产品价格风险能力不足。设施农业从棚体基建到作物产出一个闭合链需要大量投资,所以后期农产品价格与产值是设施农业种植户根本利益所在。但是,受农户传统种养意识、农业科技知识欠缺和农产品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经常会出现年年种植年年亏损的恶性循环怪圈和获益呈现年好年坏,逐年更替的变化特点。鉴于前期的大量资金投入,尽管承担较大种植风险和价格风险,种植户仍坚持以期实现成本回收。4.农户农业科技知识欠缺。设施农业是属于高投入、高产出,集资金、技术、劳动力于一体的密集型产业,传统农业种植方法,已经不适合这个产业的需要,大部分农民文化水平偏低,对农业科技知识掌握较少,习惯于粗放型的传统生产方式和等客上门、地头销售的经营方式。虽然几经培训,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户没有熟练掌握温室栽培的基本技术规程,不具备实用技术的操作能力,病虫害防治水平低,遇到恶劣气候,管理经验欠缺,导致受灾严重。管理粗放,制约了棚室效益的提高,对设施农业规模发展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从2009年开始,在国家发展设施农业政策的支持下,建平县的设施农业有了跨越式的发展,设施农业生产遍及全县所有乡镇。全县设施农业生产以设施蔬菜为主要生产品种,设施果树也有一定的发展。设施蔬菜主要品种有西葫芦、番茄、黄瓜、豆角等,其中设施西葫芦种植面积较大,是该县主要设施生产蔬菜品种。设施瓜果品种有葡萄、甜瓜、草莓和桃类,设施葡萄生产近几年的栽植有较大发展。全县已经形成了以蔬菜种植为主,葡萄、甜瓜等设施瓜果生产为辅的设施农业生产格局。经过几年的长足发展,设施农业的产量和效益稳步提升,每亩温室平均收入达到4.7万元以上,设施农业已经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二、促进建平县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1.气候条件独特①光照充足。该县全年日照时间长,统计数据显示全年累计日照时数超过3000小时,而且冬季阳光充足,阴雪天相对较少,光热资源丰富。②降雨少,气候凉爽。该县干燥凉爽的气候特点为果菜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③昼夜温差大。该县秋、冬、春三季昼夜温差高达15~20℃,适宜生产高质量蔬菜和水果。
2.土地资源丰富建平县有耕地面积280万亩,平地较多,土层深厚,土质良好,发展设施农业潜力大。3.交通便利建平县交通发达,京四高速公路、锦赤高速公路、101国道贯通全县,柏油马路覆盖全县所有乡镇,交通网络的畅通为设施农产品的运输提供了有利条件。
4.劳动力资源丰富,农民生产积极性较高建平县劳动力总数为28万人,劳动力资源丰富,为节本提效创造了条件。近些年设施农业效益增加明显,农民进行设施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提高,在相关农业政策的扶持下,农民具有继续扩大再生产的潜力。
5.政策条件丰厚建平县制定出台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充分利用农业结构调整资金,对新建的设施农业基础设施给予资金补贴,为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设施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需要改造维修目前,建平县最初建设的简易温室已经达到使用期限,大部分温室的骨架、草帘等设施和物资陈旧,需要对温室骨架进行更新维修,而且早期建设的日光温室已不适合新品种、新技术的要求,需要对相关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维修。
2.设施农业生产规模偏小,生产效益低设施农业规模化生产程度较小、总产量低、质量达不到绿色生产需要,导致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低,设施农业的经济效益较低。
3.农民的科技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民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十分有限,新技术应用的程度偏低,造成设施农业产品的科技含量不足,不能适应当前对标准化农业生产的需要。
4.市场营销体系不健全目前的市场营销体系不健全,大型蔬菜综合批发市场缺乏有效统一的管理,产品滞销,销售模式和销售渠道不健全,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益。
四、发展规划及对策
1.科学规划栽培模式,促进区域规模化发展综合全县各乡镇设施农业生产情况,以设施农业生产主要作物品种及茬口为主,利用现有的市场、生产技术等优势条件,规划四个设施农业产业区:①上茬番茄下茬豆角设施栽培模式生产区。榆树林子镇、深井镇为中心生产的一年两茬番茄-豆角茬口效益很好,亩效益达7万元以上。以榆树林子镇、深井镇带动本乡镇及朱碌科镇、喀喇沁镇、张家营子镇共5个乡镇为上茬番茄下茬豆角设施栽模式生产区,规划设施农业生产面积5000亩。②上茬番茄下茬瓜类及两茬西葫芦设施栽培模式生产区。以小塘镇、沙海镇、三家乡为中心生产区番茄-西葫芦、番茄-甜瓜茬口模式亩效益达5万元以上,在此基础上带动本乡镇及太平庄镇、白山镇等5个乡镇为上茬番茄下茬瓜类及两茬西葫芦设施栽培模式生产区,规划设施农业生产面积8000亩。③一年一大茬黄瓜设施栽培模式生产区。以八家农场为中心生产一年一大茬温室黄瓜每亩收入超过5万元以上,在此基础上带动本场及昌隆镇、黑水镇两个乡镇为一大茬黄瓜设施栽培模式生产区,规划生产面积4000亩。④设施葡萄栽培模式生产区。经过几年的发展,全县设施葡萄生产效益显著,农民栽培积极性提高,温室葡萄种植规模逐年增大,在部分乡镇已经形成特色种植产业,在此基础上,规划老官地镇、哈拉道口镇、马场镇、老建平镇、二十家子镇、青松岭镇6个乡镇为设施葡萄栽培模式区,规划生产面积3000亩。通过设施农业生产区划设置,建平县设施农业生产面积达到2万亩,占地10万亩,提高建平县设施农业特色产品发展,促进设施农业提质增效,以此助推全县设施农业向着规模化发展,提升设施产品市场占有率。
2.加强基础建设,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设施的建设标准,对新建的温室采取全钢筋骨架结构,跨度8米以上,进一步完善水电配套等基础设施建设,适应现代设施农业对基础设施的发展要求。
3.抓好品牌建设,推广绿色生产技术,提高绿色生产标准推广应用现代设施农业技术进行绿色蔬菜生产,推广应用嫁接苗,施用有机生物菌,科学管理,综合防治,尽量喷施低毒和生物农药,减少化肥和中毒农药的使用量,努力提高设施蔬菜的品质。着力打造建平蔬菜品牌产品,通过品牌效应进一步提升设施农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促进设施农业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S2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我国农业灌溉设施设备总体技术水平较低,老旧现象十分严重。
我国实行度,土地经营权归农户所有,而公共资源,例如,灌溉等都是由集体进行承包。由于灌溉工程具有公益性质,因此很多地区出现用户无节制使用。比如,目前我国实行差别电价法,工业和农户用电进行区别定价,部分农户为了自身利益着想,通过使用公用灌溉设备进行自家水供给。其次,我国灌溉设施设备数量庞大,尽管我国采取政府投资,用户自筹和社会筹集资金的办法进行灌溉设施管理,但是灌溉设施的具有公益性质,社会资金大部分只为高利润和高回报,对于公益性质的资金投入积极性不高。虽然,我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农村灌溉设施改造工程,但是面对全国庞大的灌溉设备基数也显得力不从心。依靠农户自筹方式,在农村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比较适用,在贫困山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温饱尚没有解决,根本无法进行灌溉设施改造,只能靠天吃饭。
2. 中国农业灌溉设施有效利用的制度建设
2.1做好农业灌溉设施国家层面结构性安排
我国农村灌溉设施有效利用的关键还是做好制度安排,从国家角度讲,农村灌溉设施的利用率低主要是因为现行制度安排不合理。一是,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灌溉设施逐步退化,老化。部分人员认为,农村设施老化主要是投资不到位。投资不到位确实是灌溉设施老化的重要原因,但只是原因之一。农村灌溉设施老化现象应该是社会制度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成功的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工业发展的速度和受到的重视程度非常高,相比而下,农业发展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即使,后期国家重视到农业是经济的基础,要求以工带农,但焦点在于通过工业制造向农业输入现代设备,而不是重视基本农业设施。二是,农村灌溉属于农村基础设施,制约着农业发展的水平,但由于基础性设施对农业发展制约性具有潜伏性,不宜察觉性,因此只有当农业遭遇灾害时,基础设施重要性才能体现出现,比如,去年的云南大旱,农村灌溉水平跟不上,导致农村受灾严重。
2.2做好农村灌溉设施有效利用的管理制度
2.2.1做好农村灌溉设施交易成本管理
交易成本是经济学上一种具有现代经济意识的管理方式和方法。从经济角度讲,农村灌溉制度不能有效利用主要是成本和收益不均衡导致。做好农村灌溉设施交易成本管理,一是,要解决农村灌溉设施无限度使用。农村灌溉设施无限度使用的根本原因是,农村灌溉设施的用电费用较低,以及灌溉费用通过集体筹集,统一浇灌,因此,即使个别人偷偷利用也并没有任何额外利益支付。因此,利用交易成本管理,实现灌溉交易成本与利用成本的同步增长。有利于解决无度使用。二是,交易成本管理有利于实现减少灌溉设备寻租现象。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电量费用实行工业和农业分开收费,工业用电价格比农业价格高,因此部分农村地区,个人私企通过私拉电线,寻租灌溉用电等方式,将工业用电按照农业用电收费。通过交易成本管理实现灌溉用电费用与工业用电费用统一是非常必要的。
2.2.2做好农村灌溉设施管理制度建设
农村灌溉设施管理还是具有集体化性质。农村灌溉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条件还不健全。做好农村灌溉设施管理制度建设就必须坚持国退民进的管理方式。实现农村灌溉设施管理过程中使用国进民退的管理条件还不健全。部分专家认为,农村灌溉设施作为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应该是以公益性为主,坚持国家所有,国家掌控,只有这样,才能利用国家管理的巨大优势,集中力量办好这件事情,如果一旦在农村基础设施中,使用集体化运作,很可能导致,基础设施非法牟利现象。但是农业灌溉基础设施只有市场才能解决庞杂的财政压力,政府虽然控制着巨大的财政资金,但是分配到灌溉设备上毕竟有限,而市场条件可以将市场中的流动资金大规模流动,实现灌溉设施做快时间的升级。其次,要建立税费制度。农村灌溉采用市场化运作,但是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因此国家可以通过建立税费制度,实现国家对灌溉设施调控的有效性。
2.3建立农村灌溉设施可持续发展制度
在农村灌溉设施中建立可持续发展制度是非常必要的。一是,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目前国家各行业发展的趋势,可持续发展要求行业发展过程中,首先要处理好现代人与后代人资源利用平等性关系,其次,要保持良好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处理好经济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的关系;再次,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行业发展不仅仅要处理行业内部可持续发展问题,还要顾及行业与行业之间的关系,最后,针对,我国人口多,资源总量大,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小的实际情况,实施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实现人口控制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可循环性的实现。二是,农村灌溉设施具有基础性,公益性等性质。在农村灌溉设施改造,农村灌溉设施新建过程中,将可持续发展理论融入当中,有利于发挥农村灌溉设施基础发挥;有利于通过预留性工程操作,实现未来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和创新。
2.4做好农民农业灌溉设施有效利用的观念建设制度
建立农民农业灌溉设施有效利用的观念建设是农业灌溉设施有效利用的必要条件。从意识角度来讲,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反作用于实践活动,良好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推动实践活动的发展。农村农民建立农业灌溉设施有效利用的观念有三方面意义。一是,只有建立这种观念,才能实现集体决策的有效性,通过集体决策推动,灌溉设施的发展。我国最基本的社会组织是村,因此,只有具备村集体意识,农村灌溉设施的有效利用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二是,只有建立这种意识,才能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减少农村中偷电行为。农村农民的知识水平,法律意识较低,出于农民自身局限性,部分农民为了谋取更多利益,会发生偷盗电器设备,电线电缆等行为,影响灌溉设施的利用。
2.5 做好农业灌溉设施技术管理制度
做好农业灌溉设施技术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农业灌溉设施的有效利用关键还是要靠技术,进行设备的优化升级。从技术层面讲,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因此,农业灌溉设施技术的发展制约着农村灌溉设施有效利用。当前,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国家科技水平具有相当强的科研实力,高校发展迅速,人才储备雄厚,因此从技术角度来讲,国家有能力建设灌溉设施技术研究,但是,在实现灌溉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总结语:
水资源短缺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农业发展,如何通过制度建设做好农村灌溉设施有效利用显得非常紧迫和必要。中国农业灌溉设施有效利用的制度应该坚持以市场运作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技术手段为保证。
[参考文献]
1乔建宁;张新元;;农业引黄灌溉形势分析及对策[A];中国水利学会2010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于宝星;高文;;节能灌溉新模式——风力提水——一种新型的节能环保提水技术[A];“生态济宁”优秀论文选编[C];2007年
3李国正;赵拥军;苏晓虹;;农业灌溉与河北省地下水资源超采[A];中国水利学会2008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一、城郊设施农业发展的必要性和现状
设施农业是利用工程技术手段和工业化生产方式为动植物生产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使其在最经济的生长空间内,获得最高的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一种高效农业。近几年来,我国正将设施农业这样一种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推广到城郊范围内,这样既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的种植效益,又为城区人民提供了大量的蔬菜、肉蛋奶等副食品,所以,发展城郊设施农业是十分必要的,但由于城郊设施农业的生产效益要与城区居民的收入相抗衡,所以城郊设施农业必须沿着机械化、集约化、设施化及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的城郊设施农业的发展已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设施农业园区面积占城郊农业园区面积的比例有了很大提高,很多市区城郊设施农业园区所占比例都超过了5%,一些发达地区的设施农业园区所占比例已经达到10%以上,其中一些设施农业的示范区已经形成了规模化,全区建成了很多高效农业基地,并在农业项目上有了新的突破,西红柿规模化种植基地建设、设施蔬菜基地建设、日光温室鲜切花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区建设等一些新项目已经逐渐发展成熟起来。城郊设施农业的品牌效应也有了一定的突破,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一系列的品牌层出不穷。另外,城郊设施农业的产业化建设也有了新的突破,在现有的设施农业企业中涌现了很多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新兴的专业合作社和土地合作社在近几年也有大幅递增的趋势。
二、存在的问题
1.城郊设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较低
目前,我国的城郊设施农业基本上属于传统农业加初步机械化的手段,机械化的基础相比之下较为薄弱,另外城郊设施农业的基础设施承载能力相对较弱,主要表现在很多农田间道路年久失修,涵洞等设施破损严重,甚至个别地块在春种秋收时难以用车辆将籽种化肥运送到田间地头,影响了农业生产。水利设施有些也严重老化,农田普遍缺少先进有效的灌溉设施和排水设施,这样就阻碍了城郊设施农业的集约化发展模式。
2.发展城郊设施农业的资金投入不足
城郊设施农业具有投入成本高、效益高等特点,在基础设施建设,品牌建设,人才培养,销售等各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据测算,仅建一座日光温室大棚就需要6万元左右的项目筹建资金,一般情况下,农户除去各类补贴和自筹资金,仍需2万元左右的贷款。但是,目前金融机构发放设施农业贷款相对偏少,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基本退出农村市场,缺乏设施农业贷款投放意愿,而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信贷主体,支农能力有限,难以满足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的需求。资金不足已成为制约城郊设施农业快速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
3.城郊设施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低,市场信息不灵
由于设施农业的产品商品性极强,市场波动较大,这就需要高效有序的专业组织,为农民提前、产中物化技术服务和产后产品销售服务。而在我国的城郊,设施农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的组织化程度较低,产前,产中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农户自己来做,在产品销售环节也没有固定的销售渠道,依靠一些散户和个人经营的企业来找销路。这就使种什么样的产品,数量多少,播种时间和上市时间,到何处销售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收入的这些实际性的问题成为了发展城郊设施农业的桎梏,使城郊设施农业的产销呈现出了一定的盲目性。
4.城郊设施农业发展的科研创新欠缺
现代农业中设施农业属于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而目前城郊设施农业的发展在科研创新上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部分投资者,农户由于畏惧风险,思想保守而不愿通过科研来开发创新产品,从城郊设施农业的大棚蔬菜种植来看,普遍缺少小型多功能、适用大棚使用的装备,蔬菜设施60%是以竹木构架为主的中小拱棚。环境控制技术、水肥调配技术、无土栽培技术,以及专用品种选育、种苗开发、温室病虫害控制及污染治理等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在城郊设施农业设施养殖方面,目前很多养殖户采用的还是粗放简易的形式,装备不配套,技术不先进。各项专业技术,科研创新的欠缺成为了制约城乡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政策与建议
为了使城郊设施农业更好更快的发展,不仅要使其沿着现代工厂化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的,技术领先型农业的方向发展,合理的实现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还要加大政府政策扶植力度,金融支持力度。具体的措施为:
1.大力引进人才和技术
发展城郊设施农业首先要通过开办专业技术学校、田间指导、现场观摩等实用技术培训,制定引进农业技术、人才的办法,在城郊的农户范围内培养一批实用技术强的新型农民,并引进一批管理经验强、懂技术的社会人才,为城郊设施农业的生产服务。其次要充分运用城郊的地域优势,与市内的农业大专院校的科研单位挂钩协作,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通过聘广泛推广应用膜下滴灌、测土配方施肥、嫁接栽培、水肥药三节、生物农药等技术,探索研究设施栽培高产技术,实现多茬次、多品种、立体式、反季节、延时令栽培。服务机构,来帮助农户更方便的解决设施农业生产方面的问题,更快捷的获得先进的专业技术知识。
在产品和技术方面,还应注意加大国外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力度,广泛推广应用膜下滴灌、嫁接栽培、生物农药等技术,探索研究设施栽培高产技术,实现多茬次、多品种、立体式、反季节、延时令栽培。
2.加强城郊设施农业生产的全程管理
全程管理包括城郊设施农业的产前研发,产中的物化技术服务和产后的产品销售,要实现管理的全面性,综合性,就必须在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成功的管理模式上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建立健全的设施农业管理组织机构,建立设施农业协调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制定设施农业的建设和生产标准,分步骤、分阶段对各地区的城郊设施农业进行全封闭式管理,力求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的逐渐完善的同时,提高城郊设施农业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土地和其他资源都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同时,在产品销售中,还应鼓励发展各种有效的农产品直销形式,其中包括建立配送中心和物流配送,实现间接直销,大型企业、学校、饭店、党政机关等直接与农村蔬菜、林果合作社或生产基地签订合同,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和依靠城市的蔬菜市场或连锁超市与农民合作组织建立直接联系,实现直产直销。
3.创新土地的流转模式
“康森”最初在近南海的位置时比较偏南,但随后路径逐渐北折,于2010年7月16日在海南省三亚市亚龙湾登陆,之后继续向西北方向沿着海岸线移动。17日凌晨离开海南省乐东县境内,进入北部湾。
风力大
“康森”自生成以来,即显示出了“风力强,水汽足,发展速度快”的特点,从强热带风暴加强为台风,仅用了6h时间。台风“康森”
降雨量小
台风“康森”带来的降雨缓解了三亚西南部和南部地区的旱情,但强降雨范围不大,水库蓄水没有明显增加,没有出现大的洪涝灾害。
台风“康森”对三亚设施农业的影响
设施大棚骨架受损
受台风“康森”影响,三亚中档钢架大棚有23.220m2骨架受损,其中,11.808m2出现了棚体倾斜,11.412m2出现了棚体倒塌现象。简易荫棚约有10.00m2出现了整体倒塌。低档钢架大棚有3.330m2出现了棚体倒塌,简易钢架棚有20.010m2
高档温室天窗损坏
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高档温室的天窗不同程度受到损坏,如天窗薄膜被撕破、天窗结构变型等。
高档温室外遮阳系统破坏
由于这次风力较大,高档温室的外遮阳系统普遍出现外遮阳被吹开、固定杆变型、压网线断裂等现象。
圈梁移位断裂
经过现场调查,凤凰镇和海棠湾部分受损大棚的圈粱出现断裂、移位、变型等现象,破坏程度极大。
覆盖材料撕破
三亚设施大棚在这次台风中,部分覆盖材料薄膜、编织膜、防虫网、遗阳网受到破损,其中薄膜和防虫网受损程度最大,编织膜仅在卡槽连接处被撕破,遮阳网多数为缝合处撕裂。
台风“康森”危害三亚设施农业原因分析
防范意识不强,管理不规范
户对台风来临前应对设施大棚应采取怎样的防御措施不了解,部分存在侥幸心理,对灾害认识程度低,缺乏统抗台风棚型较少,结构不合理的建造完全照搬内陆模式,缺乏自主设计创新能力,造成
三亚设施农业防御台风的对策
制定防台风措施,提高防范意识
不可使用的应拆掉覆盖物。同时下发到各种植户,监督执行,全力提高设施大棚主管部门和种植户的防范意识和抗优化设计,开发新型结构
析,开发出适合当地的抗台风新型大棚结构和相关配套技术。
责任分工,开展设施农业防灾知识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