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产业化特点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13 17:10:0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建筑产业化特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建筑产业化特点

篇(1)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信息技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建筑信息模型作为建筑中的一种革命性技术,具有分析、计算、模拟以及统计等功能,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企业成本,同时还可以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住宅产业化是我国新兴的一个课题,主要目的是提高住宅建筑的质量,降低住宅建设成本,减少能源消耗,由此可以看出住宅产业化与建筑新型模型技术的目标是相近的,因此应加强建筑信息模型在住宅产业化中的应用,这也是我国相关工作者研究的主题。

1 PC住宅产业化

预制装配式建筑也可以有英文简称PC来代替,PC住宅产业化的含义是指通过工业化方式生产预制装配式住宅,从而促进住宅生产现代化,在生产PC住宅时,首先在工厂对PC住宅构件进行生产和加工,其次利用运输工具将加工好的PC住宅构件运送到施工现场,并在施工现场进行拼装,最后利用拼装好的PC住宅构件建设成完整的建筑,预制装配式建筑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强度、品质以及耐久性好。由于PC住宅构件采用的是工业化生产方式,因此在生产工艺、质量管理等方面更加的标准化、精细化,因此可以保证住宅建筑的质量;而且由于需要高空作业的构件,如门窗、外饰面等,事先都已经安装完成,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空作业的危险,另外与现浇混凝土结构相比,预制混凝土住宅构件的耐久性、品质以及抗震性能也相对较好。(2)建造速度快。由于PC住宅构件已经制作完成,因此只需要进行现场拼装即可,而且还可以实现结构施工、内装修和外装修同时进行施工,改变了传统的施工工艺,因此大大提高了建造速度,据有关资料显示,与传统施工工艺相比,采用预制装配式建筑技术,建造速度可以提高30%-50%左右。

2 BIM技术在PC住宅产业化中的应用

2.1 BIM技术在PC住宅产业化中的优势

目前,我国许多建筑业都在使用BIM软件,它主要来源于制造业的生命周期管理理论,其英文简称为PDM,最早的制造业,如航空、机械以及造船等都采用了PDM软件,其主要管理的是单个“零件”,而预制装配式建筑将柱、梁、板等构件作为“零件”进行生产,因此PC住宅产业化和制造业的生产方式非常相近,而且采用BIM软件对住宅产业化能够产生重要作用。

工业住宅的外观较为简单,模块化特点较为显著,因此非常适合采用BIM技术,可以实现工业住宅的模块化设计,降低BIM建模工作的难度,另外BIM技术能够满足住宅产业化的实际需求,减少住宅设计过程中的错误,加强对项目建设成本的控制,提高对住宅产业化建设的管理水平,从而使住宅产业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2 BIM技术在PC住宅产业化的实际应用

BIM技术在贯穿于装配式住宅中的各个环节(图1),下面主要探讨了BIM技术在住宅设计、深化设计以及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应用。

2.2.1 BIM在PC住宅设计、深化设计的应用

在住宅设计阶段,可采用BIM技术进行PC住宅设计,包括建筑设计、结构设计以设备设计等,BIM建筑模型具有计算、分析等功能,因此可以对建筑的日照性能、能耗性能以及结构性进行分析,提高住宅建设的质量,降低能源消耗;在深化设计阶段,由于PC住宅的是在所有构件制作完成后,才将其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安装,因此这就要求住宅构件一定要精确,否则构件无法安装到位,影响施工质量,还会延长施工工期,增加企业的建造成本,但是这对于单靠工人筛选检查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可以通过BIM模型,消除在施工现场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并且加强建筑模型的碰撞检测,及时发现构件之间、构件的预埋钢筋之间存在冲突和问题,并根据检测结果,深化设计图纸,对存在问题的设计构件进行相应的调整。

2.2.2 BIM技术在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

BIM技术在工程建设管理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利用BIM技术可以建立一个建筑管理集成平台,将参与到工程中的不同组织联系起来,如业主、设计方、施工方等,并及时的进行交流和沟通,共同做好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促进PC住宅产业化的发展。

建筑管理集成平台包括一个中心数据库和四大子系统:一个中心数据库为BIM模型中心数据库,主要用于存放BIM模型数据;四大子系统主要有PC构件深化设计子系统、生产阶段管理子系统、现场施工管理子系统以及工程远程监控子系统(如图2),其中深化设计系统主要用于数据的传输,生产管理阶段子系统主要用于读取构件的相关设计数据,并将PC构件的相关信息返回记录在中心数据中,现场施工管理系统主要用于掌握构件的生产情况,如进度、质量等,并在中心数据库中记录构件的安装情况,工程远程监控子系统可以实现PC工程建设进度的动态显示。

3 BIM技术在PC住宅产业化中的应用的进一步拓展

BI技术在PC住宅产业化中的应用还有很广阔的拓展空间,因此笔者认为还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展:

3.1 4D/5D仿真模拟

BIM模型可以根据现实中的建筑,建设一个虚拟建筑,因此工程现场出现的问题,可以在实验室内利用计算机进行分析和解决,4D主要优点在于增加了时间的维度,因此可以利用仿真模拟技术,对不同建筑施工方案优缺点进行检验和分析,并对其进行比较,最终选择出一个最优方案,5D主要优点在于增加成本的维度,可以通过BIM模型使工程预算和项目成本可视化、精细化,而且5D仿真模拟可以对多个成本方案进行分析和比较,了解各个成本方案之间的差别,从而选择最为科学合理的成本方案。

3.2 数字化制造

PC住宅的采用是工业化生产方式,因此利用BIM模型,一些住宅构件可以实现自动化和数字化制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模具设计自动化。利用BIM模型为模具设计提供三维几何数据,从而实现模具设计的自动化。(2)钢筋加工自动化。BIM模型中的钢筋加工相关数据,可以实现钢筋加工的自动化,同时也使得钢筋的用料更加的科学合理。(3)构件检测自动化。充分利用BIM模型中的尺寸数据可以实现预制构件检测的自动化。(4)现场自动定位放样。可以利用BIM模型中的空间信息,实现施工现场自动定位放样。

总结:

总之,BIM技术在PC住宅产业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国的建筑企业应不断加强BIM技术的应用,充分利用BIM模型中的分析、模拟、计算以及统计等功能,提高建筑企业的施工质量,降低企业的成本,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促进住宅产业的现代化,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熊诚. BIM技术在PC住宅产业化中的应用[J]. 住宅产业,2012,06:17+19-20.

[2]龙玉峰,焦杨,丁宏. BIM技术在住宅建筑工业化中的应用[J]. 住宅产业,2012,09:79-82.

篇(2)

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给我国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了房地产相关行业的发展进步,尤其是建筑施工企业。当前阶段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由于成立时间较短,受传统旧时代观念影响,其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着建筑施工管理水平较低、建筑施工方式粗陋、建筑施工企业受益率较低,而伴随着建筑施工活动的进行,住宅产业化已经成为当前不可避免的趋势,现阶段由于我国建筑施工企业本身管理水平和施工粗陋等缺陷,导致了住宅产业化进程中住宅施工工艺粗陋不仅极大的浪费了建筑施工企业的资本材料而且也给广大的人民群众买房购房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通过对现阶段建筑施工企业施工工艺和管理技术的改革来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收益,进而改观当前我国粗陋住宅产业化道路做了简单的讨论,分别为以下几点。

一、现阶段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现状

现阶段我国多数建筑施工企业规模发展迅猛,但是单位建筑企业效益却较差,集中表现为建筑施工企业建筑经济困难。这种困难现状的造成,一方面是社会科学技术等客观原因,更大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粗放型经济体本身造成的。一直以来建筑施工企业依靠“类能源型产业”的先天优势,在占据大量客观建筑市场订单的同时,虽然单位利益较低,仍然可以取得较为丰厚的利润收益,很多建筑施工企业领导对于粗陋式的建筑施工管理以及粗陋的建筑施工工艺,一直保持着随之发展的态度,并没有予以太多的关注和重视,但是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原材料人力资源等建筑基础材料价位的上涨,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利润受到猛烈波动,在新的形势下,不少建筑施工企业开始了探索新形势下更加合理科学发展途径的探究。

二、住宅产业化的建筑施工方向探究

随着工程原材料的涨价广大建筑施工企业在新的环境下开始考虑通过改变质量,来解决能源提价和利润之间的矛盾。其主要的做法就是通过提高管理水平和施工技术水平来从产业性内部来找到良性的改良方案进行企业利润的在提高,其中住宅建筑方向提出了新的产业化探究。住宅建筑作为一项面向广大购房业主的特殊“商品”,就其切身生活需求功能被列为该项商品的第一位,因而建筑企业在进行有关住房住宅的建设时候,更应该的考虑是满足消费者需求应该放在住宅建筑的合理设计,更多的加入现有时尚潮流因素来提高住宅建筑的个性,突破传统住房建筑一成不变的旧有模式,在新的形势下突出自己建筑施工企业的特点和优势,通过对建筑风格的再塑造和再模仿,从而提高住宅产品的吸引力,来改变住宅产品粗放单一的结构,从而解决当前能源价位上涨和利润降低的关系。第二个方面,通过不断的开辟新的商品住宅品种,来刺激消费者市场。由于当前阶段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还不够成熟,广大消费者对于成品房屋的要求仍旧比较初级,对于高科技住宅的认可度并不高,同时物业管理方面提出的要求也很少,从而在进行产业化的过程中注意对房地产周围增设一系列相关产业例如零售业等,来此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从而通过新的统一化建造在新的形势下突出建筑住宅房屋的多功能性来弥补原材料涨价带来的利润流失。

三、关于建筑经济和住宅产业化问题的补充

第一,住宅产业化是住宅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主要利用先进的技术来完成住宅建筑设计上的标准化和生产制造上的工业化,集中体现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其中住宅产业化的具体操作过程又具体分为六个环节,即建筑施工企业获得土地、规划和设计、工程施工、建材生产、销售、物业管理六个环节,通过吸收先进的管理经验来进行六大环节的再分化,从而进一步的分工,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引入更多的专业性人才参与建筑设计,从而在降低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的同时,更大程度的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利润,提高建筑经济的获益,培养出属于自己的多方面核心技术人才,才是其长远目标。第二,住宅产业化的提出在我国比较晚,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原材料价位提高,才导致了住宅产业化思想的流行,由于出现较晚其住宅产业化的构想还存在着一系列缺失,这些缺失导致了在实际操作实施中困难重重,精品住宅和高档住宅的建造数量较少。纵观我国当前市场发展形势,我国房地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尤其国家政府不断出台相关的政策来鼓励和市场认可度,精品住宅的住宅产业化趋势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住宅建筑的发展方向,而广大住宅企业通过住宅产业项目的再发展可以在新的能源原材料价位上涨的过程中,有效的解决其利润减少,实现单位收益的提高,并且不断的吸收先进的多方面人才,开发新的建筑风格精品建筑,来提高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现阶段,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均生活水平和人均消费能力有了长足的提高,现有住宅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广大人们对住房的新需求,而不断价格上涨的原材料也督使广大建筑施工企业改变现有粗陋的施工工艺和管理理念,积极朝着是实施精品住宅建筑为主的住宅产业化方向发展,只有通过新技术的引入和管理工作的科学分配,才能够在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条件下提高单位企业建筑施工的收益,从而总体的提高企业的建筑经济回报,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并且在发展中注意新型专业化人才的吸收,在精品住宅产业化的途中培养出核心的竞争力才是建筑施工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唯一途径。

参考文献:

[1]孙兴国,于麒.浅谈建筑经济和住宅的产业化问题[J].科技与企业,2012,06:6.

[2]邵萍.谈建筑经济和住宅产业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5:232.

篇(3)

所谓住宅产业现代化,即让住宅纳入社会化大生产范畴,以住宅成品为最终产品,做到住宅开发规模化、配套化,设计多样化、标准化,施工机械化、装配化,住宅部品通用化、系列化,以及住宅管理专业化、规范化的生产和经营的组织形式。产业化住宅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技术集成,功能一体化组合,实现节能、节材与节水。比如墙体集承重、围护、保温、装饰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二是工厂化生产与现场装配,减少原材料的损耗,减少建筑垃圾。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如果实现工业化生产,节约材料可以到20%左右,节水可达到60%以上。

根据调查资料表明,从辽宁省朝阳市城建部门获悉,该市夏季房交会成交套数、面积和成交额均超过春季房交会,成为辽宁省中等城市房地产投资和销售快速增长的一个“缩影”。业内人士表示,辽宁省中等城市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三个方面的客观变化,值得建筑钢材生产企业关注。

首先,凸显用钢需求和淘汰落后钢筋的主阵地功能。目前,中等城市房地产项目建设主要采用框架结构,每平方米用钢约50公斤,主要是螺纹钢和线材。朝阳市房地产业今年要完成建筑面积1800万平方米,粗略计算需要消费建筑钢材90万吨。在成为建筑钢材生产企业产品营销重要市场的同时,朝阳市按照国家淘汰落后钢筋等相关政策要求和部署,从设计、钢材市场等前端环节抓起,在建筑业全面推广使用Ⅲ级抗震钢筋。目前,在该市钢材市场,Ⅲ级抗震钢筋已成为主打产品。2012年以来,该市新建的多层和高层商品房等普遍采用Ⅲ级抗震钢筋建设。

其次,房地产业的增长空间促使钢厂发展多元化经营。如凌钢拟自筹资金投资1亿元设立朝阳新城镇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新设公司包括房地产开发,房屋租赁、房屋工程设计、旧楼拆迁、道路与土方工程施工、室内装修、冷气工程、管道安装,物业管理等。

最后,现代建筑产业化技术产品被广泛采用。所谓现代建筑产业化技术,即工厂化制造、装配式安装的绿色建筑模式。有建筑企业已经采用箱型柱+H型钢架+桁架楼承板+灌装墙的装配式轻钢轻混凝土结构住宅体系。该体系与传统现浇混凝土结构技术相比,可节约混凝土40%~60%,减少现场湿作业50%;与普通热轧型钢结构技术相比,可节约钢材15%~25%;装配式结构、装修一体化设计,减少施工垃圾和二次装修垃圾50%以上。目前,这种技术已在辽宁省取得一定成果。上半年,沈阳现代建筑产业实现产值770亿元,构件产能突破400万平方米,采用装配式建筑方式建设的项目达到210万平方米,商品住宅采用全装修的工程建筑面积430万平方米。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目前现代建筑产业化技术已经引起中等城市建筑企业的高度重视,将引领行业发展方向,推动转型升级加速前行。

一、我国产业化建筑发展史

1)第一阶段,上世纪50年代,我国学习苏联经验,发展预制构件、中小型建筑施工机械和预制装配建筑,在装配式工业厂房和砌块房屋取得不错进展。

2)第二阶段,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进一步改进了建筑工业化的标准化设计、生产和施工方法,在大模板、框架轻板、预应力技术、机械化施工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3)第三阶段,1995年至今,针对之前住宅工业化存在的产品单调、造价偏高等问题,提出了“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加快住宅建设”的发展思路。目前形成了示范工程为载体,房地产公司、建筑公司为主导,材料设备公司为辅助的市场体系。建筑结构形式主要有钢结构、轻钢结构,预制混凝土装配结构等。

二、建筑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及必要性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我国建筑业摆脱人工短缺、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安全事故频发的必由之路,对我国传统建筑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 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

传统的现浇或砌体结构的建造方式需要大量的模板、脚手架。现场湿作业过程中木材,钢材、水泥、水消耗量巨大且浪费严重,能源消耗量大。工业化生产的构件在工厂集中生产,生产用水和模板可以做到循环利用,能大量减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

新型建筑工业化是对传统建筑生产方式的变革,可实现建设的高效率、高品质、低资源消耗和低环境影响,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未来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推动建筑工业化生产,可有效地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实现节能减排,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

(二) 能够应对我国即将到来的人力资源紧缺及人工成本持续提高的难题

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迫切需要建筑业抓紧实施工业化以解决下一步我国劳动力短缺和资源消耗过大的问题。国家为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多项扶持政策,农民收入持续增加;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不愿再像父辈那样外出务工,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建筑工人将逐步减少,人工成本将大幅增加;建筑工人数量的缺乏以及人工成本的增加将会缩小建筑工业化与传统建筑生产方式成本之间的差别。如果能够将建筑的大部分现场作业转移到预制工厂里面去,将一部分农民工转变为产业工人,使他们享受更好的工作环境和社会福利条件,这必将能够激发工人们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明显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和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同时也可以减少现场作业工人的数量,降低了生产过程对熟练工人的依赖程度,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三) 能够有效降低建筑施工对环境的污染

工业化的建造方式可将大部分湿作业转入工厂,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有害气体及污水排放,降低施工粉尘及噪声污染,降低固体垃圾的排放,大大减少了施工扰民的现象,有利于环境保护。

(四) 能够提供高品质的建筑产品

工业化建造方式能提供高品质、高耐久、节能环保的建筑产品,解决长期以来建筑业存在的各种各样质量问题。由于大多数部品是在工厂生产制造,可以按照一定的作业流程和严格的工艺标准控制产品生产质量,容易满足质量标准要求,现场吊装和少量节点连接作业可大大降低现场工人的工作量和劳动强度,为保证施工质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五) 能够有效缩短施工周期

工业化建造工期一般可缩短20%左右,较短的建造周期可以提升开发商建设期的抗风险能力,并提高投资资金的周转率,改善财务状况,提升盈利水平。

三、建筑产业现代化建筑的可行性

建筑业已成为我国重要支柱产业,目前我国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整体偏低,建筑企业盈利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有较大差距。我国建筑业发展绝不能依靠粗放型和数量型的增长方式,而应当抓住建筑产业化发展契机,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推广“绿色低碳” 的工业化建造模式,升级再造建筑产业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 政策条件分析

在国家大力提倡住宅产业化并提出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背景下,国家住建部和全国各地建设主管部门均已成立住宅产业化和绿色建筑推广机构,出台了系列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商品房推进住宅产业化的激励办法,包括面积奖励、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以及贷款贴息等政策。住宅产业化和保障性住房政策必将成为推进我国建筑产业化进程的根本保证。

(二) 区位条件分析

从区位条件上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工程建设规模很大,产业化基础较好,具有技术研发和人才集聚优势,市场分工协作比较成熟,实施建筑产业化的时机已经成熟。

篇(4)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164-001

省委,省政府改善“两个环境”建设,住宅产业作为我省乃至全国能耗最大的行业,其自身能耗加上使用能耗占到全国各行业总能耗的47%,亟需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高能耗问题。

一、现有住宅建设模式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来说,我国住宅产业呈现出“四低两高”的特点,即工业化水平低,住宅部件的系列化产品率目前只有20%;成套技术集成度低,科技进步对住宅建设的贡献率仅为30%;劳动生产率低,从业人员人均年建设住宅不到发达国家的五分之一,建筑业增加值更是只有发达国家的二十分之一;住宅综合质量低,大部分住宅建设还是现场手工操作为主;住宅产业链上的企业普遍规模小,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导致资源耗能高,造成的污染程度更高。

二、推进住宅产业化是改善“两个环境”的重要抓手

所谓住宅产业化,即住宅生产方式的产业化,就是运用现代工业手段和现代工业组织,对住宅工业化生产的各个阶段的各个生产要素通过技术手段集成和系统的整合,达到建筑的标准化,构件生产工厂化,住宅部品系列化,现场施工装配化,土建装修一体化,生产经营社会化,形成有序的工厂流水作业,从而提高质量、效率和寿命,降低成本和能耗。就社会效益来说,产业化的住宅建设具备以下的优势:

首先是改善生态环境。工业化制造住宅部品节煤省地,而且可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有害物质的排放。施工现场则大大减少了建筑垃圾的产生、建筑污水的排放、建筑噪音的干扰、有害气体及粉尘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体现了绿色施工。

其次是明显节约能耗。据研究机构测算,采取工业化集中生产的方式,预制率可达到90%以上,降低了建筑主材的消耗,装配化施工的方式也减少了辅材的损耗。其中,施工现场模板用量减少85%以上,现场脚手架用量减少50%以上,钢材节约2%,混凝土节约7%,抹灰工程量节约50%,节水40%以上,节电10%以上,耗材节约40%。

第三是经济效益明显。以产业化实施住宅建设,钢模板可节省65%的材料费、90%的人工费;抹灰可节省90%的人工费、95%的材料费;苯板、外墙装饰面可节省95%的人工费;钢支撑可节省80%的材料费;脚手架可节省70%的人工费和材料费;管理费用可节省50%,项目综合造价大约节省15%以上,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第四是保证住宅品质。采用住宅产业化方式生产部品,实现了主体结构精度偏差由公分级向毫米级转变,基本消除了传统施工常见的渗漏、开裂、空鼓、房间尺寸偏差等质量通病,实现了更高的生产力和更佳的质量控制,住宅室内空间舒适度、整体安全等级、防火性和耐久性更加优良。

相比传统的住宅开发建设模式来说,产业化的住宅建设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提升构件产量。由于生产方式的工业化,建筑构配件在工厂里可以批次的重复制造,也不受季节和天气的影响,是典型的以“空间换时间”,所以能够迅速满足社会的需求,在短时间内建造大量的建筑。二是缩短建设周期。大量的建筑构件在工厂里由产业工人生产完成,现场只是以组装和安装作业为主,特别是用机械代替人工,使工作效率得到提高,可以大大缩短工期。以一般民用住宅为例,高层建筑的施工可以缩短1/3左右的工期,多层和低层由于预制程度较高,现场工期可以缩短50%以上。三是降低事故几率。大部分建筑构件在厂房生产,很大程度提高了住宅的综合质量。施工现场采用机械化装配式建房,减少现场作业人员,降低了施工过程质量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

三、推进全省住宅产业化的建议

推行住宅产业化,要把握“四化”,即标准化、通用化、规模化和系列化,这需要政府、社会、企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篇(5)

中图分类号:F287文献标识码: A

住宅产业化是指在工厂将住宅主体结构和内部装修等全部或部分的部件和部品(如楼板、内外隔墙、楼梯板等)预制完成,通过设计的标准化和模数化、建筑构部件的工厂预制,现代化组织管理等,在施工现场对预制的部件和部品进行组装,形成住宅施工现场装配式生产的模式。

1.住宅产业化发展是必然趋势

现阶段我国的房屋建设广泛采用的仍然是施工现场人工作业的方式,施工人员的素质以及技术操作水平相对较低,绝大多数未接受过正规且系统的培训,施工过程往往操作不按规范、误差较大,并且由于建材质量、施工现场的项目管理能力等因素的存在,都会导致施工质量并非完全处于可控的范围之内。同时,施工现场的人工作业会受到许多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天气、劳动力不足等),并且施工过程重复交叉,施工强度较大,现场各项要素间的协调工作量大且艰巨,因此,往往会有很多诸如工程返工等不可控的因素出现从而延误工期,增加建设成本[1]。大量的现场作业也会消耗大量的水、电及各类建筑原材料,会严重地浪费资源、无谓地消耗能源,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渣、扬尘等建筑垃圾,造成环境污染,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住宅产业化发展与上述传统住宅建设方式相比,可以提高工程质量、缩短工期、减少建筑垃圾、减少能耗、污染、减少对技能型劳动力的需求等。因此,住宅产业化是我国住宅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住宅建设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是提高住宅有效供给和住宅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根本出路;是住宅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资源的有效途径。

2.公租房建设为住宅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住宅产业化发展是对以往建筑形式的一种彻底变革,由社会化大生产的方式来改造传统的住宅产业,把现在半手工半机械的比较落后的建造方式,转变成一种工业化生产方式[2]。以住宅这种最终产品为目标,采用一体化经营的方式使各生产要素完美地组合起来,减少中间环节,优化资源配置,它意味着资金和技术的高度集中,大规模的生产,社会化供应等。但是,这种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国目前的住宅产业化仍处在较为初期的发展阶段,具有“四低二高”的特点:工业化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成套技术集成度低、住宅的质量低;资源消耗高、污染程度高。因此,要大力发展住宅产业化还需要寻找良好的机遇和平台。

公租房在全国各地虽然有着不同的类别划分和保障人群,但是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一是由政府主导实施建设;二是套型接近,都以主力中小户型为主;三是建设成本高且质量要求极高;四是工期紧张;五是租赁户流动性较大。所以,公租房的坚固耐久性、安全经济性、以及对有限的户型空间所能提供的居住舒适度与功能的要求较高。以政府为建设主体,户型小、设计简单的特点,非常适合标准化设计和工业化生产的建设方式。因此,从公租房利于采用产业化技术这一角度出发,大规模地建造低价优质的新型住宅,在满足政府建设保障型安居工程的需求的同时,也能从长远上解决住房难的社会问题。此外,实施住宅产业化到一定的规模后,便可有效地降低建设成本,提高住宅质量,大大缓解低收入人群的居住压力,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由此可见,将住宅产业化技术运用到保障房建设中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其优势具体有:

(1)住宅产业化技术可有效提高建筑产品质量。采用定型的模具,生产出尺寸精准、平整光滑且重复使用率高的部品构件,生产工人在经过培训熟练技能后,构件的质量更易于保证,消除大部分的质量隐患。

(2)住宅产业化技术能加快工程进度,快速提供住宅产品。部品构件在工厂预制生产,免受季节和天气影响的同时,也避免了传统受作业面影响导致只能进行串联施工的不利因素,能迅速提供作业面,为多专业并联施工创造了条件。

(3)住宅产业化技术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节能减排、降低工程造价。由于预制部品构件的表面光滑平整,不需要抹灰装饰,节省了大量建筑砂浆。此外,装配式施工也节约了大量的脚手架和模板。

(4)住宅产业化技术有利于提高住宅性能。保障房属于政府针对不同收入水平所采取不同。救济利措施和限制性消费行为的产物,由于政府的宏观调控和限定性政策,房地产开发商采用传统方式建设保障房盈利很低,导致大多数保障性住房都存在选址较偏、户型不够合理、面积过大或过小、施工质量不过关、分配不公等问题。[3]利用产业化技术,在充分保证房屋质量水平的同时,可以集成先进技术提高房屋的整体性能。

而我国目前以及未来的公共租赁房的工程建设规模浩大,并且公租房的户型及使用功能标准化程度较高,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也相对较低,采用住宅产业化来化解公租房建设中的问题是不错的选择,同时也为住宅产业化中的新技术和材料的运用提供了试点平台,这恰好为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市场空间。

3.公租房产业化发展的运作机制

我国住宅产业化由于目前仅处于起步的初级阶段,除了万科等少数大型集团完全掌握从设计、施工的关键技术以及构配件采购的关键控制要素,其它的开发企业、设计单位以及施工单位构成比较分散,不具备完整的企业产业链条的运作条件。而住宅产业化强调各阶段的高度技术集成,必须紧密联系相关的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以及构配件制作单位,它对开发企业的技术管理能力、开发经验、配置和管理市场资源的能力要求很高,并且住宅产业化技术需要企业的前期投入较大,对企业的综合实力要求较高。住宅产业集团是以生产住宅为最终产品,集住宅投资、产品研发、设计、构配件制造、施工和售后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住宅开发企业,是一种智力、技术、资金密集型、能够承担住宅全部生产任务的大型企业集团。企业对住宅的开发建设实行一体化经营是住宅产业化集团的经营特色。

公租房的建设由政府的职能机构进行指导及监管,在产业化发展路线下应该有着特定的建设过程。如图1所示,首先,政府根据当地的住房政策及需求,确定公租房的建设需求,由公租房的管理机构与住宅产业集团进行沟通,阐述建房的相关标准和要求,并下订单进行委托建设。然后集团的相关设计人员按需求进行符合产业化设计、生产及施工等方面的设计,并且此期间,公租房管理机构的负责人员应与设计人员进行沟通,以确保设计方案符合需求,待设计完成且得到管理机构的认可后,产业集团则按照图纸对构配件、部品及建筑设备进行生产与准备。由于住宅的相关设备及部品种类繁多,除了由产业集团本身生产制造以外,集团也可以采用外部协作的方式,选择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与外部的住宅建设设备、部品的生产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确定长期的合作供应关系。[4]施工部门则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基础施工,然后根据进度安排将运至现场的住宅构配件、设备部品进行装配施工,全部工序施工完成后由政府的质检部门、公租房管理部门以及集团的质检部门进行检查,竣工验收合格后交付使用。住宅产业集团在交付使用后的保修期内仍需定期进行回访和事故处理,[5]做好售后服务工作。公租房的整个建设过程都是基于政府提供住房需求的前提下,在住宅产业集团内外部分担并协调完成的。

图1:公租房运作机制

4.结语

住宅产业化是住宅建设的发展趋势,从长期市场需求角度,产业化住宅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未来需要;从产业链的角度,能够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效益最大化;从社会责任的角度,有利于绿色建筑的普及,积极推进低碳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形态的建立。公租房因其户型小、设计简单的特点,非常适合标准化设计和工业化生产的实现。以公租房为切入点,推进住宅产业化的发展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赵辉,杨元华. 基于市场需求的住宅产业化发展思路探索[J]. 建筑经济,2012(4)

[2]沈良峰. 住宅产业化:房地产企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现实路径[J]. 阅江学刊,2010(5).

[3]王全良. 依托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拉动住宅产业化发展[J]. 住宅产业,2011(1):16-18.

篇(6)

关键词: 住宅产业化;推进;制约因素;政策;措施

Key words: residential industrialization;promote;limiting factors;policy;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2-0057-04

1浙江省推进住宅产业化的制约因素

1.1 技术因素

1.1.1 住宅结构体系技术应用缺失住宅结构体系技术作为“省地节能环保型十大关键技术”之首在浙江应用几乎空白。结构转换难是产业化住宅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制约因素。目前浙江的国家产业化基地―宝业建设其轻钢结构的住宅结构体系在公司内部的房地产开发中应用比例不足10%,重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预制(PC结构)的住宅建造技术还未应用。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如何顺利接洽PC结构或钢结构体系,如何选择、引导和推广适合浙江省的住宅结构体系是推进我省住宅产业化发展亟需解决的首要技术问题。

1.1.2 技术规范、标准缺失,审批、验收标准缺失,建造过程中施工技术标准化程度欠缺规范和标准是市场经济活动的技术规则,是对住宅建设经济活动及行为的规范及约束,也是住宅技术人员必须执行的政策法规,因而至关重要。产业化住宅作为新型建造方式,其标准规范的制定和实施目前滞后于实践,审批和验收标准尚在研讨和试运行阶段,建造工程中的施工工法欠缺,这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产业化施工的速度优势,制约着房地产企业对住宅产业化的研发和尝试。同时,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区域性特点,浙江省应在国家标准和规范基础上制定符合我省产业化住宅建设需求的技术规范标准运行机制和审批、验收标准,对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产业化技术研发提供支持。

1.1.3 熟练技术工人缺失产业化住宅建设彻底改变了传统住宅建造方式,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以万科的合作伙伴日本东京建屋和大成建设为例,这些公司均拥有大量熟练的技术工人。各个工程节点都有相应的技术工人,达到了与生产汽车一样的建筑模式。[1]而中国目前的建筑工人最起码要进行2年左右的培训与实践,才能够真正掌握与熟练运用这个新工艺,最终成为像日本公司一样的技术工人。熟练技术工人的缺失,将大大影响产业化住宅的建造质量,成为推进产业化进程的瓶颈。

1.1.4 配套产业链缺失产业化住宅建设仅靠房地产企业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的深度结盟,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住宅产业化在我国进展缓慢,产业链整合配套不齐全是重要原因之一。配套产业的不完整、部品质量和数量的选择性低,产业化住宅建设中就无法进行资源整合,在配套技术上也得不到成熟的产业链支持,也就无法保证产业化住宅的质量,成本始终居高不下,成为阻碍产业化住宅发展的又一重大因素,而产业链的形成仅靠企业是无法实现的,需要政府的引导、推动与扶持。

1.1.5 技术集成缺失住宅性能的完善和提高需要借助大量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我国的住宅产业化尚待发育,既没有形成完整的节能技术体系,也没有形成完整的节能产品体系,更没有形成产业内部的分工协作体系。生产技术水平低,普及性差,配套产品种类少,标准化程度低,建筑节能上下游产业之间缺乏应有的互补和协作,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导致节能建筑的开发成本偏高。以节能达到北京市节能65%标准的北京锋尚国际公寓为例,外墙复合保温隔热技术,造价为120元/m2;屋面与地下保温技术造价为80元/m2;外窗保温隔热技术中,低辐射中空玻璃造价为200元/m2左右,铝合金遮阳卷帘造价为80元/m2;混凝土辐射采暖制冷技术,造价为200元/m2左右;置换新风技术造价为70元/m2左右。目前综合成套技术做法的成本约在每建筑平米面积增加650元左右。[2]对于普通的房屋使用者来说,这一增量成本还是比较高的。这部分增量成本只能通过提高建筑的销售价格予以消化,而在消费者缺乏对建筑节能需求的前提下,高价格的产业化住宅节能建筑与低价格的普通住宅节能建筑相比在市场竞争中未必占据优势,因此,难以成为开发商的自觉行为。

目前就住宅建设单项技术和产品性能而言,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并不落后,但缺乏技术、部品集成和配套能力。住宅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应用仍以单项技术、产品为主,缺乏配套化、系统化,缺少先进的实用技术的集成和完善的产业技术体系。需要通过技术开发、技术创新及技术推广,形成完整的体系,主要如建筑体系的标准化和部品体系的通用化。

1.2 经济因素如从节能角度,与非节能建筑相比,节能建筑形式上表现为能耗水平的降低,但其背后隐含的是相关技术的进步,是节能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在目前我国每年房屋开发量巨大,房屋建筑还处于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的大环境下,开发商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压力,在粗放经营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获得较高利润,因此,开发商失去了依靠科技进步获取超额利润的动力,更不愿冒着增加技术风险和额外成本去开发产业化住宅的节能建筑。面对采用新节能技术、新节能材料等可能导致的成本增加、工厂化生产对投资的风险等,绝大多数开发商持观望态度。

如前所述,无论采用何种结构,产业化住宅建筑模式不可避免的带来成本的上升,包括建造的直接成本和研发等间接成本,可以说经济因素是目前绝大多数房地产企业对住宅产业化犹豫、观望、甚至抱着“坐享其成”的态度的最直接原因。

1.3 环境因素

1.3.1 微观环境因素开发商、部品供应商和消费者是住宅产业化的参与者,是推进产业化住宅的重要力量。本课题组通过对浙江省30家房地产企业的调查显示,76.92%的企业知道住宅产业化和全装修,但很清楚了解其含义的只有11.54%,认为全装修能提高住宅品质的企业比例(39.62%)比持节能环保观念的企业比例(13.21%)高出2倍以上;同样,针对浙江省8个地级市上千份消费者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0%的消费者知道全装修住宅,30%的消费者知道住宅住宅产业化,但进一步访谈发现,能真正理解产业化和全装修住宅的却不足十分之一。同时,针对开发商、部品供应商和消费者选择产业化住宅(或全装修住宅)的障碍性因素调研发现,相关法律、规范标准的不完善、政府支持力度不足和售后服务增加分列企业障碍性因素前三位;而担心住宅价格(单价和总价)上涨、对开发商选择的材料质量和价格不放心、政府对购买全装修住宅缺少倾斜政策高居阻碍消费者消费的前三位。

由此可见,住宅全装修和产业化住宅作为一种新型的建造模式和经营方式进入我们的生活,由于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要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同还需要政府、住宅开发企业、部品供应企业、科研机构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消除阻碍其快速推进的影响因素,营造适应我省住宅产业化和房地产业升级转型的良好环境。

1.3.2 宏观环境因素中国产业政策对于住宅产业化的支持不足是制约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又一重要环境因素。调查结果表明,三分之二的被访企业认为政府在推广住宅产业化和全装修住宅中工作重要性排序首位是出台倾斜扶持性政策,其次为统一认识,调查同时发现,70%的房地产企业愿意进行住宅产业化的技术体系研发,虽然目前尚未建立研发体系。说明推进我省的产业化住宅发展政府是主导者,企业的产业化住宅之旅需要政府的技术支持和政策扶持。

推动产业化住宅的开发与建设仅依靠市场自发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政府一是要采取必要的强制性措施规范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以减少或避免负外部性。二是要将外部经济内在化,引导市场对其产生有效的正面作用。

2浙江省推进住宅产业化目标

2.1 目标立足点

2.1.1 形成住宅产业集群,为浙江经济服务,成为浙江经济新的增长点。

2.1.2 快速推进符合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低C”经济目标的产业化住宅建设。

2.1.3 通过推进住宅产业化加快我省房地产业的转型升级。

2.2 住宅产业化发展3~5年总体目标依靠科技进步,建立住宅产业五大体系,即标准体系、结构体系、部品体系、质量体系和性能认定体系,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目标,实现浙江房地产业再次领先于全国的愿景。主要落实为:

2.2.1 建设一批符合《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和国家康居示范工程要求的项目;

2.2.2 培育若干个集设计、开发、施工、材料物质供应、物业管理为一体的大型住宅集团公司;

2.2.3 建设若干个住宅产业化基地,引导和扶持住宅及其部件配件的专业研究开发和生产。

2.2.4 以全装修住宅、康居工程和性能认定住宅小区为切入点,建设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综合提高住宅品质。

3浙江省推进住宅产业化的政策与措施

3.1 总体思路

3.1.1 政府主持如前所述,政府在住宅产业化的推进中起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住宅产品兼具保障与商品一体的两重性、房地产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性更决定了政府的政策和舆论导向的影响力,政府支持的重要性。因此,本研究认为我省要快速推进住宅产业化,以达到促进房地产业转型升级的最终目的,政府必须出台相关鼓励性、扶持性和惩罚性政策。

3.1.2 技术集成先行建设高品质、高性能的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是推进住宅产业化、升级房地产业的根本目的。而提升住宅性能质量和住宅建设“四节一环保”水平的根本在于技术集成,住宅建筑是技术、产品的集成体,同时,工业化、标准化和模数化的产业化住宅建设应符合市场多样化的需求,技术培育政策应考虑将所有技术进行技术整合同步进行,并在技术上探索多样化的可能性。通过现金的实用技术的集成和完善的产业技术体系推进产业化住宅发展进程。

3.1.3 规范标准保障住宅建设中的法规、规范和标准是推进住宅产业化的重要保障。《房地产法》、《建筑法》作为目前我国住宅建设的基本法律,对产业化住宅和“四节”规定甚少,《住宅建筑规范》虽然是强制性标准,但有些指标已落后于发达国家,如住宅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只要求不少于50年,而目前产业化住宅基本能达到100年,日本已推广设计使用寿命200年的住宅。其余如《住宅性能认定技术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只是推荐标准,且只针对住宅的综合性能。相关法律责任的不明确和标准体系的不健全严重制约产业化住宅发展,需要尽快制定、出台适合我省住宅产业化发展和房地产业转型升级的住宅建设规范、标准和条例,促进住宅产业化建设。

3.1.4 经济利益促使产业化住宅的建设、研发成本和市场的购买欲望制约着房地产企业对住宅产业化的投入和建设,需要利用金融、税收、保险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让开发、购买和管理产业化住宅的企业和个人享受到经济利益的倾斜以促使开发商和消费者对住宅产业化建设、消费的热忱。

3.2 浙江省推进住宅产业化加快房地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

3.2.1 住宅产业机制与职能政策

3.2.1.1 政治机制政府对住宅产业化的推进首先应体现在机制和职能上,围绕产业化住宅建设构建一定的政治结构、功能和运行法则。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促进住宅产业化进程,通常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体制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见表1。

3.2.1.2 技术推广机制产业化实施的主体是住宅建设,因此技术的推广离不开住宅项目的运行。建议以开发项目为载体,依托省住建厅和土地、规划、房地产管理等政府行政部门在房地产项目的整个开发过程中,将开发和产业化合二为一。在我省良好的房地产开发市场和先进的房地产开发条例基础上,在土地出让、设计、规划、竣工验收和管理等一系列项目运作过程中通过制定相关标准、规范和条例,强制推行产业化住宅的建设。

3.2.2 住宅产业政策住宅产业结构政策是指确定住宅产业的各组成部分(投资开发企业、规划设计企业、建设企业、部品生产企业等)的构成比例、相互关系及发展的先后次序,以实现产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和集约化。主要有:

3.2.2.1 建议调整制定产业结构政策,引导一部分基础好、技术力量强、品牌质量优的集团型企业从原有的行业中分化出来,通过内部整合转型和技术集成成为住宅产业独有的主体;同时,积极引导其它行业的企业,在较高的技术层面上进入住宅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为此可在土地出让、贷款融资、财政支持等方面制定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进入住宅产业,促使住宅产业发展成熟。

3.2.2.2 浙江省发达的经济和旺盛的房地产需求市场保证了住宅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为此,应制定向大型优质住宅产业集团倾斜的政策,在技术上、在组织管理上为一体化住宅产业集团的形成和发展创造条件,鼓励其进行扩张、兼并、重组,引导住宅产业中的各主体企业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实现规模经济,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和房地产业的转型升级。

3.2.2.3 将现有的住宅部品和设备生产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重组,使其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建议政府在土地批租、用地目录上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住宅产业链企业开展产业化集成产品的试制、检测、模拟、展示和体现,为其提供低成本的研发场所,降低企业从事住宅产业化技术研发的成本,提高企业从事产业化住宅技术研发的意愿。

3.2.3 住宅产业技术培育政策住宅产业技术培育主要是指通过政府投入研究完善住宅产业现代化技术框架体系。目前住宅的基础技术研究不足,技术标准不健全。建议制定政策将以单项应用为主的住宅技术进行有效的集成和整合,形成完整系列的建筑体系;提高住宅部品的通用性、配套性、工业化水平,形成系列化、规模化生产体系;完善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保标准体系,出台适合浙江省发展的“四节一环保”标准,力求体系完善、内容配套、要求明确。

如以节能技术培育为例,按照中国最新的建筑能耗标准,浙江省的新建住宅能耗降低50%。在能耗降低一半后,每平方米负荷仍然为75瓦。而按照欧洲的低能耗标准,每平方米负荷仅有25瓦,只相当于中国新标准的三分之一,未来依然有相当大的减排空间。[3] 推进住宅产业化应围绕提高建筑能效而进行,在下一个五年计划中,使住宅建筑节能全面进入65%的节能率。这需要包括建筑节能技术研发,节能建筑的设计、建造,节能材料、节能部品的开发和生产,空调、供热系统等用能系统的设计、建造与改造,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以及节能服务等。

除培育 “硬技术”外,建议注重产业化住宅“软技术”的培育,即产业化住宅建造和经营人才的培养、消费者理性消费的引导,产业化住宅市场生产和消费环境的培育,以促进整个社会住宅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转变,推广中小户型普通住宅的建造消费,抑制高档豪华商品住宅的市场供应和消费。

3.2.4 经济金融政策经济金融政策主要有:

3.2.4.1 建议设立住宅产业化专项科研基金,政府投入一定的财政支持住宅产业化的基础研究。如课题研究、技术研发、产品试验等。

3.2.4.2 开发建设、消费、管理产业化住宅的企业和个人优先享受金融信贷支持,提供低息贷款、贴息贷款等。

3.2.4.3 开发建设、消费、管理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的企业和个人享受优惠的税收政策,如免收物业管理保证金、契税税率优惠、土地增值税优惠、配套费返还等。

3.2.4.4 出台政策对那些经过培育仍无建设产业化住宅能力的企业处以经济、金融和税收的惩罚性措施。

如以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建设为例,建筑节能政策主要可以采用以下类型(见表2)。

结合我省目前产业化住宅发展现状,经济金融政策的实施可有以下几种模式。

①经济金融政策需要分阶段实施。经济金融政策应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不同阶段政策的侧重点不同。初始与推广阶段应出台较多的扶持性、鼓励性性政策,如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激发企业和业主采取节能措施的积极性,培育市场机制的建立,推动产业化住宅的发展。随着产业化住宅市场成熟,可逐步减少激励政策,更多采用强制性、惩罚性政策,如对没有达到节能标准的建筑勒令停建或限期改造,对无开发产业化住宅能力的房地产企业降低开发资质、提高贷款利率、提高土地拍卖企业资格审查等。

②经济金融政策需要正向与负向限制相结合。经济金融政策不仅包括对符合产业化建设要求的住宅(如达到康居工程、性能认定住宅),以及符合产业化及节能发展方向的技术、材料、部品,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府贴息等进行正向鼓励,也包括对一些不符合住宅质量发展,如不符合节能发展但暂时又不便于强制性退市的材料、部品等,通过经济手段,如收取额外的费用等来限制其发展。

③经济金融政策需要结合产业化建设效果。经济金融政策应结合产业化建设效果,是指根据产业化住宅建设的实际效果进行的激励,如按照产业化建设面积、按照每户或每平米的能耗水平给予激励,而不仅仅停留在概念上的应用,借以促使企业依靠技术创新和扩大产量来增加利润。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产业化住宅规模的扩大,产业化住宅和部品的市场竞争力会越来越强,技术进步也会促使其价格越来越低,消费者、国家和社会都将从其投入中得到越来越多的收益。即使激励减少或者终止,产业化住宅和部品仍然保持竞争力,从而建立起有效的市场运行机制。

3.3 浙江省推进住宅产业化加快房地产业转型升级的措施

3.3.1 推行部品认定和成套技术选用的研究工作。部品专门化生产是住宅产业化的关键,组装式住宅建造的推进没有部品是不可能成功的,而浙江省在部品生产的方面在全国并不占优势。因此,推行住宅产业化战略首先必须推行部品认定和成套技术认定的工作。可参照国家康居示范工程的办法,设置省内标准,促使企业的参与,并在此基础上鼓励企业成立研发中心。

如以产业化节能住宅为例,结合浙江省现状,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①以太阳能热水系统为龙头,推进绿色能源的应用。家用太阳能热水系统技术比较成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浙江省现有的政策是对13层以下的住宅建筑屋面强制采用太阳能热水器。但比较先进省份,我省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不够广泛。政府应充分考虑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构建一体化的有机结合,激励13层以上的住宅建设“太阳能屋顶”,汲取山东力诺瑞特新能源有限公司“太阳能阳台”、 “太阳能墙面”技术等先进技术,降低住宅热水供应、采暖能耗。并以此带动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水器等节能部品的使用,提高建筑使用能源中绿色能源的比例。

②以围护结构节能为主打,降低空调、采暖能耗。中国向国际社会作出了碳减排的承诺,在建筑领域要履行该承诺,减少冬季采暖、夏季空调的能源消耗是关键,这都可以通过房屋维护结构的改造来实现。围护结构能耗是指由建筑外墙、外窗、屋面等建筑护结构传热所产生的空调采暖能耗,这部分能耗约占建筑使用能耗的50%。其降耗的主要方法应是保温、隔热、遮阳三项技术齐头并进。其效益远远大于增加的建筑成本,对于碳减排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降低护结构的传热系数,降低空调、采暖能耗。对于外门窗而言,本省的住宅建筑历来存在窗墙比大、外窗传热系数较大的弊病。在一般的住宅建筑中门窗面积占建筑结构面积的30%,而能耗却占结构热损失的40%~50%,其中玻璃面积又占门窗总面积的58%~87%。因此,改善门窗的绝热性能成为降低建筑能耗的重点。[4]目前,我省住宅建筑的外窗采用我国生产的中空玻璃[浮法玻璃+间隔条(6~9mm)+浮法玻璃],其传热系数一般在2.9W/m2K以上,而北美和欧洲一般标准配置“低辐射镀膜(Low-E)玻璃+间隔条(16mm、充氩气)+浮法玻璃”其传热系数可降低到1.8W/m2K以下。如今国内的Low-E镀膜玻璃年产量达2000万平方米左右,我们有条件将外窗的传热系数降低到2.0左右,而且增加的建筑投资并不大。若按平均窗墙比0.3,夏季空调时间为60日计算。浙江省十一五期间新建住宅的1亿平方米,仅外窗一项夏季可节省49680万KW空调冷量,若空调能效比为2.5,约能减少消耗19872万KW电能、折合标煤2.4万吨。因此,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应激励房地产商选择低传热系数的外窗。

对于外门墙而言,结合浙江地区的气候特点,合理采用外墙外墙保温隔热措施,也是保证建筑节能效果的关键。目前,我省的住宅外墙从提高保温效果的角度考虑,采用热阻较大的有机材料,构成外墙外保温系统;从提高保温系统使用寿命、减少维护的观点出发,采用强度较大、热阻小于有机材料的无机材料,构成外墙外保温系统;从保温和墙体一体化考虑,从提高保温系统使用寿命、减少维护的观点出发,采用外墙自保温系统。但是,从产业化工厂化生产、提高保温效果、便于现场的装配式施工方式的视角,住宅建筑的外墙采用保温夹心的复合系统或无机自保温系统更有利于提高墙体的保温性能、使用寿命。

隔热和遮阳主要是指隔绝夏季太阳的辐射热。浙江隶属地区夏季夏热冬冷地区,太阳辐射热是构成消耗了大量空调制冷能耗,对护结构既要考虑保温又要兼顾隔热,应对材料的“保冷”和隔热问题应制订出合理的材性指标。其中外门窗遮阳、屋面遮阳、墙面遮阳技术是解决隔热问题的有效措施。住宅工厂化生产中为建筑的外门窗遮阳、屋面遮阳、墙面遮阳设计和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该类产品、部品的系统化,构件的标准化提供了先决条件。因此,政府应该制定经济政策,激励遮阳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另外,据试验测定,隔热涂料的使用,在夏季也能降低外墙和屋面的表面温度约4℃左右,所以推广墙隔热涂料的使用,提高外墙和屋面隔热性能,也是节省节能投入,降低建筑能耗的一条有效捷径。

3.3.2 培育住宅产业化生产基地。以部品认定和成套技术选用为基础,培育省内企业的产业化生产基地,成为产业化基地的企业,可以参与省级部品标准和技术标准制订的组织工作。并给予一定的经济政策(免税等)、资质认定等方便。

3.3.3 建设产业化住宅示范小区及相应的政策优惠。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建设产业化住宅示范小区,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①以政府投资为主体的保障性住宅小区率先成为产业化住宅示范区。

②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以政府补贴代建方式委托省内有产业化住宅开发经营能力的住宅集团以产业化住宅建设管理模式开展新农村建设。

③建设住宅产业化示范城市。扶持杭州或宁波建立产业化试点城市或区块,类似于保税区,享受倾斜政策,鼓励研发、鼓励生产、鼓励消费。

④鼓励房地产企业将产业化住宅技术、设计、规划和管理应用于新建小区,对产业化住宅楼盘的建造和消费给予一定的贷款利率和税收优惠。

3.3.4 扶持培育住宅产业集群。住宅产业集群主要有四大板块组成,分别为房地产开发业、新型建材制造业、建筑施工业和围绕着住宅产业相关的服务业。图1为典型产业化住宅集团产业链流程结构示意图。[5]

3.3.5 依托政府的《土地出让条例》、《房地产开发条例》、《住宅验收条例》和《物业管理条例》将产业化住宅开发比例作为土地出让和项目开发建设的前置条件,住宅验收的必备条件。

3.3.6 推广住宅全装修。住宅的装修设计必须通过土建设计单位认可,施工总承包中必须将全装修纳入工程装修中,以避免出现土建与装修“两张皮”的所谓“精装修”住宅。为提高企业开发全装修住宅和消费者购买全装修住宅,建议将土建和装修分开计算税基,分别纳税。

3.3.7 房地产企业资质认定与整合与产业化住宅开发相关联。依托住宅建设质量控制体系引导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在企业资质认定和升级审核标准中体现产业化住宅的比例要求;引导企业培养产业化住宅研发和建设人才,建议一级房地产企业的“总工程师、总会计师、总策划师”必须接受一定课时的产业化理论和实践培训。

3.3.8 将建筑工程技术列入《高新技术产品目录》,让住宅产业化的开发与消费享受高新技术拥有的产业优惠政策。

3.3.9 将省地节能环保型的产业化住宅列入“浙江省政府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范畴,住宅产业化的研发技术和产品列入浙江省政府规定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的目录,享受相关的优惠政策。

3.3.10 将用于省地节能降耗的产业化住宅研发的国外先进实验仪器设备列入海关减免税产品目录,享受海关税率优惠,降低企业住宅产业化研发成本,激励企业对产业化住宅的投入。

3.4 推进住宅产业化的主要工作任务和目标今后3~5年推进住宅产业化的主要工作任务包含以下内容:

3.4.1 严格实施住宅建筑节能从2010年始,新建住宅建筑节能设计严格执行不低于50%的标准,其中康居示范工程项目实施节能65%的标准。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逐步开展,到2011年底,各设区城市完成应改造面积的25%,县和县级市完成15%,其他小城镇完成10%。新建建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总消耗比现在下降10%。

3.4.2 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通过居住区的合理规划、设计,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和节约程度,严格控制别墅等低密度项目建设。居住建筑要在符合健康卫生、节能及通风采光标准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建筑密度和容积率。

3.4.3 深入开展节约用水积极开展节水产品研发,加大节水设备和器具的推广力度,推动居住小区住宅节水和中水回用设施建设。推进雨水回收使用和污水处理再生利用,不断提高再生水使用比例。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的节水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20%以上。

3.4.4 积极推进原材料节约要积极采用新型建筑体系,推广应用高性能、低材(能)耗、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立和发展住宅产业生产基地,加快推进住宅建筑工业化、标准化、产业化,实现住宅部品通用化和生产、供应、服务的社会化。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到2010年底,新型墙体材料应用比例达到65%以上。

3.4.5 加强对住宅项目的装修管理积极推广住宅一次性全装修或菜单式装修模式。2010年,新建住宅一次性装修到位率力争达50%以上。

3.4.6 建立健全和全面实施住宅性能认定制度继续抓好住宅性能认定工作,建立健全住宅性能认定制度,不断扩大覆盖面。到2010年,全面开展住宅性能评定工作,引导并确保住宅建设满足居民对其适用性、安全性、耐久性环境性和经济性等基本需求。

参考文献:

[1]梅文兵,李琨.日本“可持续性住宅”[J].包装工程,2009(2):207-209.

[2]佚名.把实施节能65%建筑设计标准提上日程[J].北京勘察设计,2003(2):59-63.

[3]何庚军.房地产业的建筑节能与可持续发展[J].住宅产业,2008(3):17-20.

[4]旷玉辉,王如竹.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在我国建筑节能中的应用与展望[J].制冷与空调,2001(4):27-34.

[5]应佐萍,丁夏君.浙江省推进住宅产业化的必要性研究[J].建筑经济,2010(6):17-20.

[6]李忠富.住宅产业化论――住宅产业化的经济、技术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8.

篇(7)

(一)农村住宅产业化的概念

所谓住宅产业化,是指将住宅的生产和经营纳入社会化大生产范畴,用工业化生产方式生产住宅,使住宅产品的开发系列化、生产工业化、技术集约化、销售配套化,从而使住宅建造成本降低,提高住宅生产效率[1]。而农村住宅产业化则是将住宅产业化的概念应用到农村住宅中,以提高农村住宅的建造质量和生产效率。农村住宅产业化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村庄布局规范化,控制和改变布局的凌乱。(2)农宅设计标准化、体系化,从而为农村住宅产业化生产奠定基础。(3)农宅部品及构配件的生产和施工产业化,即事先将住宅的部品和构配件在工厂进行批量生产,然后在施工现场用机械化的方法进行组装,这是农村住宅产业化的核心内容。(4)农宅的生产、供应和销售一体化,即将农宅建设从投资、设计到部品生产、施工及销售形成一体,组成能够产业化生产农村住宅的企业[2]。

(二)鄂东南地区农村住宅产业化的可行性分析

1.各具特色的村落特征

鄂东南农村住宅的建设一直处于一种自发随意的状态,各地区建筑形式之间没有统一的风格,体现出建造的无序性。但是在同一个地方区域,因为生产和生活方式基本趋同并且都是相同的建造体系,农民大多按照左邻右舍的户型进行设计,因此建造出来的房子趋于相似。这种户型功能和建造体系上的相似,为住宅产业化发展提供了一定基础,有利于大规模复制生产。

2.设计条件趋于相似

农村住宅产业结构的调整,鄂东南地区同一区域内的农村住宅功能模式基本趋同。比如有的区域的农村大都以运输为生,农宅建设上需要配备车库;有的区域的农村着力发展乡村旅游,农宅功能应更加灵活,有利于改造。这种生产生活方式的相似性提供了住宅产业化设计条件。

3.农村地区有着模数化的传统

鄂东南地区在农宅建设中仍然广泛使用预制板这种建材,农民习惯于在购入预制板后,能把暂时多的预制板储存下来,在以后其价格高时将它卖出,比如卖给正要进行住宅建设的邻居。可见农民构件的接受程度还是很高,这有利于住宅产业化在农村的推行。

4.丰富的自然资源

鄂东南地区电力资源充沛,钢材、水泥、石膏、沙、石等材料资源丰富,这为住宅产业化结构体系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5.技术准入门槛低

鄂东南地区农村住宅大多以低层为主,基本是二到三层的农宅。这样,某些住宅产业化技术稍加改良就能应用于农村住宅的建设。低层为主的农村住宅形式大为降低了技术的准入门槛,不用像多层或者高层住宅那么复杂,农民自身经过培训也就能够进行建设[3]。

二、鄂东南地区农村住宅

产业化设计策略研究

“光?宅”是作者参加2015年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的参赛作品(图1)。该方案是湖北“黄石住宅公园”内一个产业化节能示范农宅,为考虑今后农村住宅产业化的示范、推广及应用的目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当地钢材资源丰富、农村经济水平较发达的特点,选取了轻钢结构作为建筑基本结构体系,为增强农宅的适应性提供了更多的可能。结合当地农村发展模式和农民生活现状,并从构件标准化、空间部品化、户型多样化和功能灵活化等方面提出了鄂东南地区农村住宅产业化的设计策略。

(一)构件标准化设计策略

由于黄石地区钢材资源丰富,轻钢住宅本身具有节能环保、便捷易用、利于产业化推广等特点以及中国已有一些轻钢结构住宅的实践经验,本设计作品选取轻钢结构作为建筑基本结构体系,对其进行了构件标准化设计。首先,为了同时满足轻钢结构体系模数尺寸和鄂东南地区农宅常用模数尺寸的要求,对设计作品进行了基本模数的配适设计。作品以600mm 的网格模数作为轻钢农宅标准化构件,并以300mm为模数的少许构件对调房屋的面宽和进深进行微调,从而形成适合不同需求的建筑尺寸。其次,对设计作品进行了构建拆分,依次形成了柱、梁、板、连接件等构件要素,并对每一部分都进行了满足模数要求的构件标准化设计,形成了整个农宅的标准化构件库(图2)。

(二)空间部品化设计策略

由于设计作品在系列化设计中采用相同或相似大小的卫生间、楼梯间、天井和阳光房,所以对卫生间、楼梯间、天井和阳光房等功能空间进行了单元空间的成品化设计,在工厂加工装配成一个房间整体后再在现场进行组装。天井和阳光房是对太阳能技术的部品化设计。其中天井部品是集采光、通风、太阳能光热技术为一体的产品设计,可按照居民意愿选用,而阳光房部品集合了夏季遮阳、冬季采暖等功能,结合了太阳能光电技术的产品设计(图3)。

(三)户型多样化设计策略

为了适用于夏热冬冷地区的住宅示范,为我国夏热冬冷地区的城镇集合住宅、低层住宅和农村住房提供文化传承与新技术应用的集成示范。基于构件标准化、空间部品化设计的基础上,以60?O、90?O、120?O为宅基地面积,设计了三种不同尺寸的双层农宅户型,以实现户型的多样化。宅基地60?O的户型建筑面积为123.68?O,设置了1个兼餐厅功能的堂屋、1个起居室、2个卧室、1个厨房、储藏室、卫生间、阁楼功能空间等,主要适用于一代人的居住要求,居住主体可以为单独居住的老年人或年轻人等等。宅基地90?O的户型建筑面积为173.96?O,设置了1个堂屋、1个起居室、2个卧室、1个餐厨合用厨房、储藏室、卫生间、阁楼功能空间等,主要适用于两代人的居住要求,居住模式可以为老人和一个儿子合住或者年轻夫妇外出打工老人和旅游者合住等等。宅基地120?O的户型建筑面积为218.45?O,设置了1个堂屋、1个起居室、3个卧室、1个厨房、1个餐厅、储藏室、卫生间、阁楼功能空间等,主要适用于三代同堂的居住要求(图4)。

(四)功能灵活化设计策略

篇(8)

中图分类号:TU391文献标识码: A

何为住宅产业化?住宅产业化是指采用工业化的方式建造住宅,主要包括“四化”:住宅设计标准化;部件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装配化;土建装修一体化。其核心是预制装配模式,就是在工厂生产加工建筑主要构件,通过运输工具运送到建设现场拼装成各种建筑形式。

目前国内住宅主体结构采用产业化方式建造的不足1%,已建或在建产业化住宅楼的预制装配率一般在10%-20%,相关建筑部件及配套产品不到2000种。国家1999年曾出台《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促进住宅建筑材料、部件的节约化、标准化生产,加速住宅产业发展”。住建部也曾就住宅产业化多次发文,令人遗憾的是,住宅产业化在中国的发展一直不温不火,倒是呈现出“百家争艳”的发展态势,既有钢结构住宅产业化,也有混凝土预制转配产业化,甚至还有木结构住宅产业化。。。

那么我们中国的住宅产业化到底应该做何取舍呢?

第一适合中国国情舍弃木结构

从技术角度讲,木结构确实符合预制装配的特征(就像家具),且具有污染少、排放低的特点。但是在建筑使用功能上木结构建筑更适合底层住宅和别墅,甚至不能建筑小高层。中国目前正在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小高层甚至高层应该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城镇建设的主流,应该没有多少木结构的用武之地。单纯从这一层面来说,木结构就已经被淘汰出局。

同时要注意的是作为木结构最为普及的地区之一——北美洲,无论是美国还是加拿大,都属于地广人稀,并且林木资源丰富,尤其是有适合作为木结构原材料的高大乔木,我们时常在高速公路上看到一车一车装载着一人抱不住进口的大木材。我们国家森林人均占有率与美国、加拿大等国相比少得可怜。所有说根据中国国情必须舍弃木结构住宅。

第二高成本高污染抑制混凝土预制

我国预制件的生产应用有60多年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城乡建立了数万个规模不同的预制件厂(那个时候这些小预制件厂是“”财政的主要来源)我国构件行业发展达到巅峰。全国各地到处建水泥厂,我们江都就建了两座水泥厂(白水泥老早就关闭了)。主要的预制件有以下种类:民用建筑构件有外墙板、预应力大楼板、预应力圆孔板、预制混凝土阳台等;工业用建筑构件主要有行车承重梁、预制厂房立柱、预应力屋架、屋面板、屋面梁等。

篇(9)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能够在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对协调一种的信息进行利用,并对建筑进行分析、统计、计算与模拟与可视化。该技术的应用从根本上保证了建筑从规划设计,到施工、运营,再到维护、拆除各个阶段信息的连续性,实现了在整个建筑生命周期对工程信息的有效利用与管理,促进了协同工作的进行,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同时也提高了工程的质量。

一、建筑产业化

建筑产业化是指以工厂生产的形式进行房屋建筑,即是将房屋当做工厂的产品按照统一的标准与结构形式,在先进工艺操作下,根据专业进行分工,将房屋构配件集中在工厂中进行大批量的生产,然后运送至施工现场进行组装。其特点在于,通过这种工厂化的生产,使房屋构配件生产具有连续性、标准化,生产过程集成化,工程高度组织化,由于大规模采用机械进行生产替代了人力手工劳动,使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总的说来,建筑产业化发展将对传统建造模式进行取代,并进一步朝着节能、环保、高效率、低耗能,平型设计、施工的方向发展。目前对建筑产业化发展造成影响的主要原因在于设计、制造与安装之间的关系协调问题,这对建筑工程的质量、工期与成本都有着较大的影响,为此,建筑产业化的主要任务就在于协调设计、制造与安装之间的关系。

二、BIM技术及其在建筑产业化中的作用

(一)BIM技术

建筑信息模型BIM由美国查克伊士曼博士提出,该模型是以建筑工程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基础构建的,能够通过数字信息进行建筑物真实信息的仿真模拟。该模型以数字化3D建筑模型为核心在建筑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工作方法中进行运用,能够通过协调一致的信息进行建筑全周期的管理,包括分析、模拟、统计、计算与可视化等。

(二)BIM技术在建筑产业化中的作用

BIM技术在建筑产业化中的应用,能够促进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在建筑生命周期内进行自由流通与共享,其主要作用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BIM技术能够提升建筑设计的参数化、可视化与性能化。BIM技术在建筑设计中能够有效地对设计中存在的错漏碰缺进行检查,并实现对设计方法的优化,提高施工图的质量,避免设计的多次变更。同时能够促进设计中多专业的协作,有效地协调建筑平、立与剖面的关系,以及土建、安装件的关系。其可视化功能使工作人员能够随时进行效果图的查看,便于施工图设计、出图与优化。此外,BIM技术的应用还有利于节能分析与异性建筑的参数化设计,有助于进行力学计算与结构分析,以及进行火灾预演与逃生模拟。第二,BIM技术在施工过程的应用有利于对施工总包方与各发包方间的关系进行协调,更加有效地控制施工进度、施工质量,确保施工工序的合理性、施工的安全性与施工效率,尽早发现并处理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进行绿色施工,推动建筑产业化的精细化、可持续化发展。第三,BIM技术在建筑运营维护中能够提高其运营管理水平,通过前期的集成化信息为建筑后期的运营维护提供数据保障,同时还能够通过BIM数据库更快捷有效地查找故障点与故障原因。第四,BIM技术在建筑产业化中的应用对企业来说能够促进其精细化管理,提升品牌效益,进而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三、建筑产业化中BIM技术应用的瓶颈及应对策略

(一)建筑产业化中BIM技术应用的瓶颈

首先,BIM认识误区。BIM技术即为“建筑信息模型”,在建筑产业化的应用中,通常被人们关注到“建筑”那部分,而往往忽略了具有更大功能的“信息”。实际上,建筑产业化是否能够健康持续的发展,信息在其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其次,BIM软件制作与用户的需求相悖离。在使用CAD进行图纸的制作时,在图纸完成后即可直接打印并生成二维的图纸进行施工,而BIM软件则与CAD不同,其制作的成品(模型与信息)并非用户所需,对于用户来说这些“成品”还属于最终所需物品的原材料,用户还需要通过其他软件将原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生成所需要的最终成品,而这些成品的质量则是大大超过CAD所生成的。

再次,BIM技术改变了建筑的生产方式。建筑系统中,工作人员已经习惯于按照图纸进行施工的方式,通常采用的CAD图纸使用图纸进行施工图的绘制与打印,工作人员在阅读中更加容易,施工时需要依靠图纸来进行的。而使用BIM软件将这一种传统的工作方式进行了改变,即是通过电脑直接对施工进行指导,这对于大多数的工作人员来说是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的,无从下手,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该技术的大规模推广。

此外,BIM技术的使用需要多方面的协作。在建筑工程中,BIM技术的应用贯穿到了设计施工、运营与维护等多个环节,而每个环节是由不同企业、单位、部门与工作人员负责的,因此BIM技术的应用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协作才能够在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发挥其最佳的效果。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在于利益的分配,具有关调查显示,BIM的最大受益者为业主,但其技术力量薄弱,动力缺乏;施工方的受益居中,其技术力量中等,动力最大;而设计方的受益最少,技术力量最强,动力居中。

(二)应对策略

1、提高建筑产业化宣传力度,建立建筑产业化促进中心

建立由政府部门进行主管的建筑产业化促进中心,进而指导与约束BIM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该促进中心应提高对建筑产业化的宣传,帮助人们对BIM形成正确的认识,提高BIM的使用率。同时该促进中心还需要对业主、设计方与施工方三者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建立起规范的BIM使用机制。

2、针对用户需求进行软件升级

现阶段,在BIM软件的应用中,软件具有一定的使用门槛,并对计算机硬件有一定的要求,为了便于该技术的应用与推广,软件研发部门需要加大力度进行BIM软件的研发,进而使BIM软件高度集中化,操作系统统一化,便于联机使用。同时,软件操作还应简单化,以便人们学习与使用。此外,还可实现一键操作,将每项功能进行综合。

3、加强学习,培养专业的BIM人才队伍

为了避免应BIM技术应用对工作人员造成的不是,建筑企业应组织员工进行BIM的相关培训,进而改变原有的参照CAD图进行施工的工作方法,并掌握在电脑中进行操作与模块的分解等工作。同时还需要加强专业BIM人才队伍的建设,包括业主方、设计方与施工方均需要培养自身的BIM人才队伍,并承担BIM业务。

4、成立供配网络机构

为促进建筑产业化的健康发展,还可成立供配网络机构用于对各部门信息流通的监管,进而防止篡改信息或者恶意隐瞒等行为的发生,并予以相关人员的惩治。

结束语

BIM技术的应用在我国建筑市场的精细化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逐渐成为了建筑行业的管理思想与工具。为此,我们需要对BIM进行深入的学习,并掌握其理念与技术,扩大BIM技术在建筑产业化中的应用,进而促进建筑产业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武红.BIM技术在建筑产业化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4,40(32)

篇(10)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6-0196-03

1999年国务院转发了建设部等八部门提出的《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促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和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此后,我国开始大力推进住宅建筑工业化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一些较为成熟的工业化技术也开始应用于住宅项目中。但总体而言,推进速度缓慢,工业化技术应用较为有限,绝大多数住宅的建造方式仍以传统粗放型生产方式为主,与工业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都较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住宅的大规模建设是促进建筑工业化的根本原因和强大动力。而目前,大批量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为推进我国住宅建筑工业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和发展空间。

一、住宅建筑工业化的优势

住宅建筑工业化,指的是改变传统住宅生产方式,运用现代工业化的组织和生产手段,对住宅生产全过程的各个生产要素通过技术集成和系统整合,达到建筑设计标准化、构件生产工厂化、住宅部品系列化、现场施工装配化、土建装修一体化和生产经营社会化,形成有序的工厂化流水式作业,从而提高质量和效率,并且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简单地说就是住宅的主要构成部分(如墙体、梁、柱、楼板以及楼梯)均在工厂预制生产,然后运到工地对这些构件和部品进行搭建组装。与传统建筑技术相比,住宅建筑工业化具有以下五大优势。一是预制构件提前在工厂里流水化生产,现场装配,工业化程度高。一些构件和部品在预制时可进行集成或复合,减少现场施工工序,提高效率。如当前应用最多的工业化技术就是预制装配式外墙板,可将外墙和外保温系统集成在一起制作完成。二是成型模具和生产设备可重复使用,工厂内生产用水可循环利用。工业化使用的定型钢模具通常可以重复使用上百次以上,报废后还可回收再利用,大大减少了模板消耗,节约资源与费用。三是预制构件标准化,尺寸精度高,有利于保证工程质量。比如对预制装配式外墙,由于在工厂制作,外窗洞口尺寸误差可以控制在毫米级,安装精确、严丝合缝,从根本上解决了外窗渗漏问题。四是现场装配、连接可避免或减轻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采用建筑工业化技术,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现场施工条件差、管理难度大的传统施工现场状况,降低扬尘、噪声污染,减少浪费和建筑垃圾,有利于保护环境,节能降耗成效显著。五是工程施工周期短,劳动力资源投入少,机械化程度高,操作人员劳动强度得到有效缓解。这对于当前建筑业不断加剧的“用工荒”情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有资料表明,住宅的预制率一旦达到37%,就可以节约用水36%,节约用电31%,垃圾减少83%,材料损耗减少60%,节能50%以上。在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住宅建筑工业化水平很高。从日本、美国、香港地区以及一些欧洲国家住宅工业化发展经验来看,通过建筑体系标准化、技术应用集成化建造的住宅,既能满足人们对住房的需求,又能提高住宅的综合性能。更为重要的是,住宅建筑工业化符合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节能环保,是发展低碳建筑、绿色建筑的重要途径。

二、住宅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一)世界各地住宅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住宅工业化的起源,最根本的原因是城市住宅的巨大需求。20世纪50年代,二战后的欧洲由于战争的破坏和人口的增长,住宅短缺严重,劳动力又不充足,一些国家和地区为解决房荒问题,掀起住宅建筑工业化。

欧洲以法国为代表,早期是为了解决数量问题,施工企业与设计公司联合开发出“结构一施工”体系,预制厂根据来图加工制作,模板并不标准,可以根据设计进行加工和调整,构件生产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经过二十年的实践,工业化住宅进入质量阶段,法国国家住房部开始推广样板住宅,通过设计竞赛确定了大概25种样板住宅,也就是标准化住宅,设计图纸公开,所有厂家都可以生产。后来又通过建立模数协调规则来建立一种通用构造体系,向开放式工业化过渡。美国工业化住宅雏形是汽车房屋,真正的住宅工业化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对住宅要求面积更大,功能更全,外形更美观。197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工业化住宅建造及安全法案,同年美国联邦政府住房和城市发展部(HUD)出台一系列严格的行业规范标准,一直沿用到今天。早在1955年,日本为了推动产业化的发展,制订了一个住宅建设10年计划,并且在随后每过3~5年就作一些修正。这10年被称为战后复兴时期。接下来的20年是其高速增长期。在这个阶段,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和产业政策,对促进住宅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香港的工业化在1953年开始起动,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为了解决越来越多人的住房问题,香港政府启动了公屋计划。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香港公共房屋设计型式几经演进,这一过程促成了香港住宅设计的标准化,从而推动了施工预制装配化,为推进住宅工业化发展打下了基础。2002年,在所建公屋中,预制构件的混凝土方量约占建筑钢筋混凝土总方量的17%。到2007年,包括整体式厨卫及结构墙体,其比例提高到65%。由此可见,预制混凝土构件的应用发展迅速。

综观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践,住宅建筑工业化从启动到成熟需要一个过程,通常都经历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和注重节能环保三个发展阶段。0目前,美国每16个人就有1个居住在工业化住宅中;日本高层集合住宅中的85%使用预制混凝土技术,占全日本住宅总量约50%;法国的预制技术已形成成熟的与之匹配的技术和行业平台;香港截至2007年底已有65%的住宅项目采用了预制技术;新加坡从1981年开始推广工业化建筑,目前79%的组屋采用了预制技术。

(二)我国住宅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我国大概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时候就开始了“三化一改”,即:设计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和墙体改革。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建筑工业化的高质量、高速度、高功效和低成本。在技术方面,预制混凝土产品应用较为广泛,包括预制梁柱、预制楼板、预制混凝土墙板等,在80年代中期达到鼎盛。但在进入90年代后,由于拼装结构的设计问题以及预制构件加工精度和生产工艺落后等原因,导致预制拼装房屋经济上缺乏竞争力,建筑质量难以满足要求,预制构件逐步被取代,业内也停止了对预制技术的研究,预制装配技术被淘汰了。

1998年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成立,1999年《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若干意见》出台,首次提出了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概念。国内的住宅产业化工作主要集中在住宅部品的研发和生产上面,从1998年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成立开始到2005年为止,中心陆续批准建立了几个国家级的住宅产业化示范基地,但由于技术的配套与标准、审批和验收、成本等等问题,住宅产业化在市场推动方面进展缓慢。2006年6月,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新增加了两类产业化基地。一类是试点城市,第一个住宅产业化试点城市授予了深圳市。另一类是以房地产开发商为龙头整合住宅产业链上的企业形成的企业联盟,属于开发应用型的产业化基地。经过申请,万科成为了第一个获得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称号的房地产开发商。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住宅产业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而提高工业化水平促进住宅产业化和现代已成为我国住宅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当今的住宅产业化技术与20世纪80年代不可同日而语,施工技术已不是障碍,关键在于社会认识和设计理念的更新。

三、推动保障性住宅建筑工业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分析

1 推动建筑工业化是完成保障性住宅建设任务的客观需要。早在1995年我国就提出了“安居工程”,也就是保障房的雏形,之后又提出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住宅保障政策,以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但真正开始大规模建设保障性住宅则是2009年之后。2011年国家发改委提出,要进一步提高住房保障的水平,未来五年,要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万套,2011年1000万套,2012年1000万套,后面三年还有1600万套,使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20%。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非常庞大的建设计划,各级地方政府已开始积极落实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任务。在未来的三至五年内,保障房建设的时间紧、任务重,在当前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又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传统建造方式很难完成保障性住宅的建设任务。因此,推进住宅建筑工业化是非常必要的。

2 推动保障性住宅建筑工业化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可持续发展强调节约资源、绿色环保、循环利用和节能降耗,而传统建筑技术显然不符合这一要求。建筑业是能源、资源消耗极大的产业,在住宅建设中推动工业化技术,不仅对住宅产业,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 推动住宅建筑工业化是实现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住宅产业现代化,也经常被简称为住宅产业化,早在1994年就在科研设计领域被提出。建设部在1996年了《住宅产业现代化试点工作大纲》,将住宅产业现代化定义为“用现代科学技术加速改造传统的住宅产业,以科技进步为核心,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全面提高住宅建设质量,改善住宅的使用功能和居住环境,大幅度提高住宅建设劳动生产率。”由此看出,对住宅产业进行现代化改造的主要内容就是实现住宅生产的工业化。之后,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内涵不断丰富,还包括住宅产业的市场化、信息化、低碳化等内容。但就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推动住宅建筑工业化仍然是实现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4 推动建筑工业化是提高保障性住宅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住宅性能和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传统粗放的建筑生产方式越来越难以满足这种要求。保障性住宅是一项民生工程,它的质量好坏尤其得到各方关注。住宅建筑工业化是以标准化、系列化和工业化为前提,能够保证部件生产的同质化,避免传统施工方式存在的质量通病,全面提高保障性住宅的品质,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居住要求。

(二)可行性分析

1 保障性住宅的特点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为建筑工业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保障性住宅通常具有户型面积较小、建筑设计简单的特点,非常易于标准化和工业化生产。而且,如此大规模的保障房建设需求,很容易形成住宅产业的规模效益,从而降低住宅建筑工业化的成本。这对于有识的房地产企业,无疑是一个具大的市场机会。

2 世界各地成熟技术和先进经验,可以为我国住宅建筑工业化发展提供很好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住宅工业化经过了以住宅建设的数量效率为主和提高质量性能二个发展阶段,开始进入以可持续建筑为理念的第三个阶段,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技术体系和经验,这对于促进我国住宅建筑工业化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3 国家重视和政策扶持将为住宅建筑工业化提供有力的支撑。自1998年以来,国家出台了若干政策文件和技术措施,鼓励扶持住宅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成立了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制定了住宅产业化技术政策与国标《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推出了国家康居住宅示范工程及其技术体系,建立了住宅产业化示范基地等等。这些政策和措施为促进住宅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外部环境和制度条件。

四、推动保障性住宅建筑工业化的问题和对策

保障性住宅的建设为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需求和推广平台,但目前要想大规模推进住宅建筑工业化技术,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既有技术层面的,也有成本、制度层面的,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将成为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巨大障碍。

(一)技术层面的问题和对策

1 目前工业化的主要技术问题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技术标准。欧美、日本、香港等地预制装配式住宅技术已用了几十年了,技术问题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已经比较成熟,我国可以直接学习和引进。但是这些技术和国内现行的建筑技术标准、规范不兼容,即所谓“超限”。这种情况就使得设计、审批、验收无标准可依。因此,我国必须尽快建立我国住宅建筑工业化的技术标准和相关规范,包括建筑设计、构件运输、装配施工、竣工验收和质量评价等方面,建立住宅建筑工业化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在万科集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同济大学和其他一些科研院所的推动下,国家和一些地方已经开始预制装配混凝土结构规范的编写,包括国家的预制装配式建筑技术标准和上海、深圳等地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

2 目前我国进行住宅部品生产的企业数量少、产品类型有非常有限,部品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还没有建立。因此,要大力发展通用住宅部品,逐步形成系列开发、规模生产、配套供应的标准化住宅部品体系。要根据工业建筑体系的要求,研究建立住宅部品体系、部品认证体系,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符合标准化和模数化的住宅部品和构件。

3 加强住宅建筑工业化技术的引进和开发,进行关键集成技术攻关,做好住宅体系及集成技术的转型换代与技术创新。我国发展住宅建筑工业化,一方面要引进借鉴,另一方面,还要结合我国特点,进行集成创新。要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坚持住宅建设可持续发展,走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和特点的新型住宅建筑工业化道路。

(二)制度政策层面的问题和对策

1 房地产开发企业是推动住宅工业化的主体,由于保障性住宅的特殊性,与一般商品房相比企业利润较低。而住宅建筑工业化初期成本往往是比较高的,需要大量的前期研发投入,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平均成本较高。因此,政府应制定相应的产业扶持政策和税费优惠政策来促进住宅工业化的发展。从日本的经验来看,日本政府在住宅工业化的初期给予了大量投入,很多研发经费都是政府通过经费补助的方式提供给企业的。目前,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展住宅工业化研究与实践的企业还非常少,应尽快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调动开发企业应用住宅建筑工业化技术的积极性。

2 具体的扶持政策和优惠制度包括研发经费补贴、税收减免、贴息贷款等财政金融政策,也包括建筑面积豁免、容积率或建筑高度限制放宽等非财政政策,还可以对报批、报建等程序开辟绿色通道以减少工业化项目的审批周期,提高效率等行政审批措施。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促进企业应用住宅建筑工业化技术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工业化给企业带来的成本增加。之后,通过社会化、规模化地生产,成本会逐步降低,政府在适当的时候就可以取消这些优惠政策,产业自身也进入了一个良性发展的阶段。另外,还可以考虑对购买工业化住宅产品的消费者,在契税、房贷利率等方面减免,以起到在政策层面引导消费倾向的良好效果。

上一篇: 公共关系学的概述 下一篇: 人文地理的问题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