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教育的意义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13 17:10:0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校园教育的意义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校园教育的意义

篇(1)

【中图分类号】G420

茶文化的推广符合校园文化多样性发展的需要。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综合反映,而在中学推广茶文化,则充分体现了校园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特征。

一、 茶文化作为校本课程对于中小学生的积极影响

茶艺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修养和境界,借茶而饮并相互交流是一种文明而优雅的活动。从文化本身的意义和形式上看,茶并不是胜利者的旗帜,也不是失意者的解药,它只是赋予人们一种静的心态,在思绪随茶香飘散飞舞的刹那,和谐静谧就会在大脑中漫延。于是张狂的思绪也慢慢转淡,烦恼和不安也渐渐消散。因此,品茗不仅可以让人正视自己,也可以让人重新振作,这点对于中学生人格的养成和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是使其性格发展健康而向上的有利手段之一。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了茶文化有助于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三个方面的客观原因:

第一,推广茶文化,作为一种微观现象,是素质教育全面提高的综合标志。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在学校推广各种艺术形式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育人的一条重要途径,成为校园文化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充分显示了校园文化的多层性、规范性和科学性,为中学素质教育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思想。

第二,校园茶文化,作为中国茶文化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加强了中国茶文化的历史传承性,并且使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中学校园的土壤中不断培植,为我国茶学文化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生力军,也为提高中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自身人格魅力提供了潜在的动力。

第三,我国茶文化的发展不仅于物质生活上给人以实质性的享受,也为国民精神品质的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在中学进行茶文化的推广,也有助于学生精神品质的提高,是其得志时怡情、修性的重要手段,使得学生们不骄傲自大,不盲目自喜。在其失意之时,品茶论艺也是学生们互相安慰、平衡心灵的重要方式。因为茶中自有人生的满足,品茗时的互动也会冲淡失意和落漠的心境。使得学生们不陷入一种自闭的状态,也不会沉浸在深沉的忧郁中。

二、茶文化走进中小学校园的素质教育意义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综合反映,而在中小学推广茶文化,则充分体现了校园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特征。

已有研究表明:茶文化有助于中小学身心健康发展的三个方面的客观原因:

(1)认同作用

当茶叶逐渐深化成人们日常生活的饮料时,便有了"粗茶淡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醋茶"之俗语,而今,茶已成"国饮",并有着它传承古今,经久不衰的文化内蕴。于是,在中学推广茶艺文化,是学生们认识社会,沟通理解的一个窗口,而作为一个我们不可忽视的群体,其认同作用有着必然的功效性,校园文化群体的选择趋向,归根到底是一种人格、人品、情操等的协调与认同,相近趣味、爱好的个性在整个校园文化的传统氛围中被渲染开来,当这个兴趣群体逐渐扩大,并慢慢拓宽时,其实就是一种精神的凝聚,一种整体的认同。

浅茶慢饮,作为一种审美状态,使学生领悟到一种简约、含蓄、宽容、自律的处世哲学,让茶艺之香在中学中广范传播可以高雅人的气质,规范人的言行举止,优化人的艺术教养,从而达到义务教育之美育的目的。而茶文化又以音乐、诗画、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来表现茶对人的思想、感情、生活情趣、道德观念和价值影响,可以对学生产生精神鼓舞,情感愉悦,以及审美效应等。

(2)修养作用

漫长的历史积淀使中国茶文化是那样的深沉和凝重,在它的广袤和无限丰富性的面前,我们感到了一种深藏于内的艺术魅力,当茶变成一种思考时,会让人在假想中回到自我,也回归过去,只有在茶叶那既苦涩又香醇的滋味中,人们才可以真正懂得体会人生,当茶变成一种激励时,感受茶的那一丝苦涩,抛弃那些惘然,在茶艺与精神结合的瞬间产生共鸣,这就是茶文化的修养作用。

品茶之美,美在意境。闲来独坐,沏上一杯茶,观杯中汤色之美,亦浓亦淡,如酽如醇:看盏中叶芽之美,若眉若花,栩栩如生:赏手中茶具别致,或古朴大方,或精巧玲珑,香雾缭缭,云气袅袅。细啜慢饮,悠悠回味,只觉齿烦留香,清幽扑鼻。此等意境令人心旷神怡,矜持不燥,物我两忘。

于是,在这样的品茶活动中,学生的人文修养和自我修养都会达到一定的社会高度,相较之其它的教育方式而言,更为有效,更为形象,也更为深刻。使得校园之中得以处处都见绅士淑女的风范,使学生对茶的享受由生理转化为心理,使其修养不断提高和完善。让学生们在品味中显示出超俗,在优雅中不乏激情,从蒙懂的孩子,慢慢成长,慢慢了解这个社会,这个世界;让学生们通过沏泡技艺,体会那种深刻的美,包括境美、水美、器美、茶美和艺美,在这种雅致的艺术中,磨练自己的意志,锻炼自己的心境,陶冶自己的情操,让修养在潜移默化中漫漫深化。

篇(2)

中图分类号:TP39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0-0000-01

随着中国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互联网成为现代社会主要的信息传递平台,通过互联网的帮助下社会各个领域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作为教育机构当中采用互联网进行教学已经不是新兴名词,因为已经有很多学校采用网络实施教学,但是作为教育机构使用公用的互联网进行交流,难免会遇到很多实际的问题,比如学生再通过公共互联网进行学习的时候,很可能受到来自互联网上面不良网站、网络游戏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且对于学校来说在进行某些特定的学术研究,或者教育会议的时候难免不被外部因素所干扰,所以校园网由此诞生。

一、建立校园网的重要意义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会使用电脑,不会上网将是这个世界的新一代文盲,因为网络和电脑已经成为大部分人们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新时代的教育机构建立自己独有的网络是当前最为主要的事情,而校园网的建设是重中之重的事情。校园网是由教育管理机构作为主导,学校作为终端的网络平台。校园网主要的功能体现在可以让教学更加轻松,让学习更加直观和愉悦,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在教育论证、教学研究等相关重要领域也可以实现全范围覆盖。对于教职员工来说无疑是拉近师生关系,提高自身素养的最好平台。

迄今为止中国的校园网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在调查中发现,中国的校园网络覆盖已经达到几千所学校,在这些学校当中所有的教育数据都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教育数据对比,以及相同专业老师和学生的相互交流。但是,在中国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几千个校园网的建立远远不能满足教育传播的全面覆盖,只能算是冰山一角而已,还有很多学校由于多种原因没有加入进来。这对于教育的传播以及知识文化的共享形成了一定的阻力。在这方面不仅仅是教育机构自身的责任问题,还牵扯多方面的原因。而如何能够实现教育网络的全面覆盖,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因为教育关乎每一个人的未来,组建校园网不止是学校的责任还需要全社会的帮助和支持。

二、校园网的主要内容

一所学校的校园网主要功能,是包含了教育资源共享、全校师生信息沟通、学校规章制度一目了然、学生学习计划建立以及教职员工的文化培养。学生可以通过学校自己的校园网查找每一个学习科目的知识信息,而老师也可以通过校园网把一些教育心得上传分享,学校管理者通过互联网可以随时查看每一位老师的教学质量,学生遇到事情可以通过校园网与其他人进行心理疏导,并且作为校方在建设校园网的内容的时候还要添加当今社会就业情况的分析,以及与各大招聘网站进行联盟,把学生未来就业的方向给明确到位。

一个成熟的校园网要包含很多种类的信息资源,其中包括对于学生住宿有所帮助的房屋租赁信息建设,学校食堂的每天伙食标准以及校外附近的小吃特色都要有所体现。并且建立毕业班学生使用过的杂物出售信息专栏,提倡节约利用。校方应该主动建立家教中介专栏,方便学生在假期打工实习。可以说一个成熟的校园网所包括的从学生的衣、食、住、行,在教育上包括所有学校已知并掌握的学术信息,让所有师生都可以通过校园网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三、学校当中校园网的建设要点

学校在校园网的建设方面,首先要注意自身的经济情况以及学校的规模性,而且尽可能的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进行建设,当学校经济情况有所扭转的情况下在进行更换升级是比较稳妥的建设方法。

校园网的建设成功后,还要进行日常的管理和维护,但是在调查中发现,我国很多学校当中的校园网长期处于无更新的状态下,究其原因有的是没有更多的专业人员进行管理,还有的是更新不准确不及时,这是因为校园网管理员的知识水平有限,这和薪资待遇有很大的关系,由于学校本身的经费有限,对于聘请高级计算机人才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学校在建设校园网之前首先要根据学校本身的经济情况而定,而且为了能够及时的掌握控制校园网的使用方法,需要提前选取老师进行网络操作技能培训,还可以组织定期和不定期的网络知识培训等。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校园网的防护杀毒措施,做到系统定期杀毒,定期更新,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完善的校园网。

四、校园网的维护和未来走向

首先在校园网的网速方面尽可能的选用光纤标准的作为传输基础,在条件准许的情况下基础设备必须具备有良好的升级空间,在应用方面尽可能最完善的数据填充,保证系统的信息丰富程度,保证使用者可以在校园网上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信息。

在校园网的搭建上要选用较为先进的系统平台,建立完整的教育数据信息库,实施的更换硬件与软件,网络管理员可以是专业人士,也可以是老师或者在校学生担任,老师和学生来担任管理员的话,会极大的调到师生对于校园网的热情和参与性,对于校园网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校园网建设是保证现有教育最大化的进行传播,保障学校能够全面的了解掌握现代文化知识的信息,而且还可以让很多偏远地区的学生学习到较为前沿的学术知识,对于教育的发展是起到非常重要的意义。

校园网是专门为学校教育机构所研发设计的,通过校园网的建立,本校可以实现所有教育科室以及班级的计算机互联应用。外部也可以进行全国教育机构的资源共享数据连接等,在未来校园网将会与世界所有国家的教育机构实现全面共享,让教育不分国界、不分地域、不分民族,真正的实现全世界学生拥有自己的网络家园。

篇(3)

在2022年冬奥会申办过程中,“冰雪进校园”设想就被提出。中国代表团在申奥陈述中强调,中国奥委会正在落实“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计划,并将持续实施“百万青年上冰雪”、“冰雪阳光运动”等推广项目。申奥成功后,国家体育总局在《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明确提出推行“校园冰雪计划”,促进青少年冰雪运动的普及发展。明确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学校与社会培训机构合作开展冰雪教学。就北京而言,在《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冰雪运动发展的意见(2016一2022年)》中,扩大青少年冰雪运动的覆盖面被列为重要任务,并单独制定了《北京青少年冰雪运动发展规划》。

“冰雪运动进校园”正是围绕“三亿人上冰雪”这一计划开展的。是以校园中的青少年为参与主体,培养冰雪运动的锻炼习质,让青少年更直观地感受体育魅力,激发梦想和热情,从而带动冰雪运动发展。此外,备战2022年冬奥会的工作关键是冬奥项目重点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青少年后备力量。冰雪进校园活动是夯实我国冬奥会项目发展基础的有效手段川通过政策引导广大青少年积极投身冰雪运动,形成人数众多的青少年冰雪爱好者群体,为冬奥项目发掘和培养有天赋的人才,提高项目成绩,同时推动三亿人上冰雪。

1.2 “冰雪运动进校园”的形式

在冬奥会的筹办背景下,北京作为实践校园冰雪的核心地区,自2016年9月开始在全市16个区的中小学全面普及与冰雪相关的活动。各中小学主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冬奥主题活动、有区域特色的冰雪运动、在课程中增设冰雪教学内容、组建冰雪社团,带动青少年参与冰雪。羊坊店中心小学延续了多年的奥林匹克教育成果,开创了“冬奥少年体验先锋营”,自制器材带领学生体验冰雪项目。此外还有冰雪明星进校园,如黄城根小学邀清花样滑冰冠军为学生讲授冰雪及冬奥知识。以及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让青少年接受校外冰雪运动机构的专业培训的形式。2016年12月,昌平区政府联合一如体育、太野极限两家俱乐部启动了青少年冰雪项目。由俱乐部的专业人士在校园中讲授滑雪项目技巧和常识,再通过实地体验,让学生掌握滑雪技能。这种形式中实现了政府与学校的结合,也发挥了社会组织的作用。

进校园的实质是“进”与“出”的结合。在校园内讲授理论知识,在冰场、雪场等地亲自体验冰雪。未来的实践中,或将有高校参与理论传播并提供学术支持。

2 奥林匹克教育的含义与价值

2.1 奥林匹克教育的含义

奥林匹克运动起源于教育,古希腊平衡教育思想是古奥运产生的重要文化动因。古希腊人认为一个人的教育程度由运动能力和身体健壮程度体现,因此追求健与美的身体观。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父顾拜旦,深受这种教育思想的启迪,在复兴奥运会之初,便将教育功能定义为奥运会的核心价值。并且希望通过复兴古希腊体育教育思想,引起人们对体育的重视。顾拜旦为体育注人新的内涵,他认为体育要从思想和情操上培养和教育青年,而不仅是肢体运动。他尝试将体育融人到教育中,由此促进青少年身心和谐发展困。

奥林匹克教育强调动态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是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它包含广泛的体育思想。奥林匹克精神、理念,体育哲学与美学,是对体育教育中“育”的补充。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奥林匹克教育不是严格的说教,而是将重点转向人的平衡发展、全面发展。通过奥林匹克教育与体育教育的结合,让青少年感受到美与尊严,体验到快乐,将其培养成为具有健全人格、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品质和国际视野的世界公民。

2.2 冬奥背景下奥林匹克教育的价值

在奥林匹克的发源地古希腊,人们非常看重体育,体育训练的目的不只是参加奥运会,夺取金牌,而是培养健康的公民。体育教育渗透到教育领域,要求先于智育进行,身体健全是智力健全的基础。古希腊人眼中,体育的最大特点是“自由自在与无拘无束”。这些思想是人文精神的体现,是对学生自由发展的顺应和尊重。西方体育在中国已经历百年发展,然而当前国人对体育,尤其学校体育的认识仍没有摆脱“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固有观念。中国教育过分强调围绕应试进行的智育,对体育的理解存在严重偏见。功利、僵化的模式使学生从小被捆绑在“学习”的枷锁中,甚至背负着在此年龄不该有的负担和压力。许多人在学业的压迫中成长,没有自己的思想、个性和追求。

冬奥会的成功申办,再次为奥林匹克教育的深人推广提供契机。以学生为本,促进其身心自由、和谐发展是奥林匹克教育的出发点。在动态活动形式中,让学生学会参与、选择、竞争、尊重、友好,感受到体育为身心带来的解放,由此热爱运动,享受运动带来的自信与快乐,是奥林匹克教育的重要价值。此外,与夏奥会不同,冬奥会对于气候和环境的特殊要求,能够使得体现着“坚持”、“拼搏”、“顽强”等品质的奥运精神更加深人人心,具有对青少年更深刻的励志作用。对绿色奥运理念的教育也由于同自然环境的结合而产生效果。

3 “冰雪进校园”与奥林匹克教育的结合意义

3.1 促进冬奥精神与理念的传播

奥林匹克运动在一定哲学思想的指导下不断发展,这一思想就是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生活哲学。奥林匹克主义的重要内容是以体育运动为途径,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奥林匹克精神强调的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是实现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具备这样的精神境界和社会氛围,才能培养有视野和胸怀的世界公民,真正实现国际交流,促进世界和平。

冰雪进校园不仅讲授项目知识和技能,结合奥林匹克教育,能使奥运理念更深人人心。例如赛事举办地崇礼具备优越的自然条件,亲自实践项目的过程中能够使青少年感受到人与自然的融合,彰显冬奥和冰雪的魅力,这正是对绿色奥运理念的解读。

公众对奥林匹克价值的理解普遍缺失,认为奥运会与其他赛事无异。借助百万青少年上冰雪、冰雪进校园等政策,宣传奥林匹克思想,从青少年开始了解冬奥,认识到奥运不只是运动会,更是丰富、有内涵,具有人文精神的。

3.2 对体育教育中“育”的补充

奥林匹克主义认为,要想使体育运动发挥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功能,实现其改造社会的目标,一个重要前提是与教育融为一体为更好实现教育目的,竞技运动要与文化结合。因此奥林匹克教育与体育教育有着本质区别,除了包含体育的内涵,还有对文化、美学、艺术、哲学等内容的传播。

在中国,人们对体育持有偏见是因为没有认识到体育教育的价值。一直以来,体育课都是过度注重“体”,强调技巧、动作的教授,没有在思想上培养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在奥林匹克思想体系中,体育是健与美、美与尊严的表达。奥林匹克教育的注人,能够拓宽青少年眼界,发挥体育中“育”的作用。

从项目特征和环境上看,冰雪运动是对青少年身心智的综合锻炼。参与冰雪的同时,通过奥林匹克教育树立“自我超越、竭尽全力”的观念,能够在体育之外的其他领域产生持久影响。同时,改变外界对体育的认知,促进整个社会在意识上充分认识到体育的价值,将体育发展为自觉行为。

3.3 拓展体育课形式

青少年体质逐年下降这一话题已被热议多年,很多政策在引导学校、学生、家长重视体育锻炼。尽管如此,体育在中小学课程中的地位也一直没有被摆正。一方面,长期的忽视使得体育难以在短时间内被正名;另一方面,由于备受考核标准的束缚,很多学生心目中体育的地位不高,不少学生上体育课的唯一目的是为了达到测评标准,甚至为了考试突击训练,一旦体测结束,仍然不会主动参与锻炼。尤其在高中阶段,学习任务重,身体活动少,体育的课时本就不多,但一些学生仍对每周仅一两次的锻炼机会产生抵触情绪。传统以考核为主线的体育课形式,无法培养青少年从小树立终身锻炼的习惯。

结合冰雪进校园进行奥林匹克教育,强调参与,融人体育精神与思想的教育,是对体育课内容的拓展。讲解冬奥项目,奥运文化、围绕奥林匹克主题设计体育课程,注重趣味性和丰富性,体现体育课的独特。不像其他理论课程一样,与考核过度捆绑,体育课要鼓励学生自觉、自愿的参与和学习,最终目的是学会运动技能,养成锻炼习惯,不应是任何形式的强迫。并且与数理化等课程的应试目的不同,体育课是一种运动意识和习惯的培养,它的作用会影响人一生,从这一角度讲,体育的重要性超过其他课程。

3.4 对青少年人格的塑造

古希腊对于合格公民的描述是:身体健壮,动作协调,态度从容,谈吐得体,目光中闪烁着智慧与仁慈的光芒,具有整体与雕塑感「川在西方,没有体育习惯的人是被轻视的,被认为是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而在中国,体育的文化意识需要普及。成功的教育不是将学生培养成机械、只会考试的机器,而是对塑造其健全人格。在众多学利一中,体育最具备这种功能。在奥林匹克教育的参与、竞争、拼搏、进取等品质,能够促进身、心、智、德、才、思和谐发展,培养具有国际素养的青少年。教会他们深人理解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树立尊重优胜、不断超越、活出自我的人生态度。

奥林匹克教育是体育教育的助推剂,始终围绕青少年的健康、快乐和成长。在冰雪进校园的实践中不断融人,展现冬奥本身包容、开发、和谐的内涵。在项目实践中,培养青少年的自信、选择和思考。理解奥林匹克哲学中的和谐、和平、尊严、友谊、自由,真正顺应青少年的天性和发展。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冬奥背景下,“冰雪运动进校园”是奥林匹克教育的重要传播途径,两者的结合具有重要意义。体现在奥运精神与理念的传递、体育教育的补充、体育课程形式、青少年人格塑造等方面

奥林匹克教育的推广空间很大。以冬奥会、“冰雪运动进校园”为契机,进行深人的奥林匹克教育,不仅使我国青少年受益,也是奥林匹克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弘扬的需要。

外界对体育教育的认识依然存有偏见。在众多学科、甚至公众意识中,很多人认为体育不是需求,事实上体育具有对人的教育价值体现在各方面,不是单一的“体”。作为对体育教育的补充,奥林匹克教育的内涵更够更好地实现体育的目的。

4.2 建议

探索新的结合形式,在“冰雪运动进校园”与奥林匹克教育的活动中以更加多元、趣味的方式讲解项目、传播奥林匹克文化、开展项目体验。让亲身参与的学生建立对于冰雪和冬奥的深刻印象。

注重体育教育中“育”的作用。通过“育”的培养改变人们对体育文化认识缺失的现状。体育的真正价值是无形的,需要有文化和内涵的注人,才能使体育具有说服力,使人们认识到体育的意义。

发挥多方力量,鼓励政府、社会组织、高校参与“冰雪运动进校园”。政府进行政策引导,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带动企业的参与,为学校提供专业指导、实践机会。同时,高校以学术支持形式进行宣讲和研究,将更多学术成果服务于冰雪及奥林匹克的推广。

参考文献:

[1]新华网.北京申办冬奥将带动3亿民众参与冰雪运动[Z].2015

[2]搜狐体育.国家体育总局《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一2025年)》[Z].2016.11.

篇(4)

用科学的义利观对当代青年学生加以教育和引导,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教育课题。国内在高校培育社会主义义利观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践,已取得不少成果。医学院校的义利观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在校期间的全面发展更关系到将来的医风医德建设和医疗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源头教育”的重要意义。文章旨在通过具体的教育途径,用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方式让医学生将优秀的义利价值内化为人格、修养,外化为正确的价值选择和自觉行为。

一、贯穿于课程教学中。构建完整的教育体系

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课程。任何内容的教育都不可能仅靠某一门甚至某一类课程实现预期的目的。教育体系的形成需要不同学科和不同课程的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和完善。要通过教学的途径进行义利教育必须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教育资源,不断强化并实现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

(一)融入课程

1.专业课程。专业教育不只是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职业技能的培训,还包括与该专业有关的伦理精神、文化传统。医药专业的学生是未来医药行业的主力军,医学专业技术和医德修养都是学校进行专业培养的目标,缺一不可。教师要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拓展德育空间,将医疗腐败、医患纠纷等社会热点作为教育内容和素材,引领学生价值目标的走向。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对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会遇到哪些困难面对什么样的冲突和选择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并锻炼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起正确的职业意识、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这既体现学校专业培养目标,又从长远上呼应了医疗卫生行业对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需求。

2.医学人文类课程。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是互相渗透,紧密结合的。人文课程中的“两课”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义利观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在内涵与实质上是高度契合的。因此,要充分发挥马列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的作用,将义利教育有机融合在“两课”的教学内容中,有效穿插于教学过程中。文学、历史、医学心理学、卫生法学等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人文精神,教会人如何处理自我身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启迪学生在人格、人眭、人的价值、尊严、人生的意义方面的思考:是实施义利观教育的有效载体。

3.就业指导课程。就业指导课程也是培育正确的义利观的重要途径。就业指导课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明确择业取向,坚定医学信念,树立起为大众健康服务的职业自豪感。同时对医疗卫生行业的性质、工作要求、职业知识、道德素质、福利待遇等都有一个先期的了解,形成正确的就业心理和就业观念,避免将来因就业期待与现实情况的落差而产生心理失衡进而做出、道德失范的行为。

(二)教学原则

1.寻找结合点,注重自然性、有效性。在各课程的教学中融入、渗透义利观教育首先要立足教材实际,紧扣教材内容。不能脱离教材,生搬硬套、强行介入。要找到所讲授内容与义利观教育的内涵相联系之处或结合点,自然地切入并交融于本门课知识的传授中。既体现本门课程内容的主体地位又使义利教育的渗透有序、有效进行。其次,要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不对教育的内容过分解读,过分强调,每一句话都非常明显的标记上“义利观”字眼,将整堂课上成义利观专题教育。适时切入,引导到位,点到即止,给学生思考和领悟的空间。

2.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可操作性。教育内容要尽可能丰富、生动、有新意,教学形式不能单一,照本宣科。要营造自由、开放、“热闹”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写作、情景演示、辩论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社会和医疗行业的现象和热点问题,引发思考,加深理解。

3.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就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进行强迫式教育,以老师的身份居高临下的强制性灌输,迫使学生硬性接受,这样做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和逆反心理,难有教育、说服、引导的效果。要让学生积极投入教学全过程,对问题和事物的看法有自己的分析、判断和评价。然后才是在师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或者修正自己的观点或者完善认识,提高对道德判断和评价的能力,并形成内心的稳定认识,将受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思想教育如果不讲究方式方法往往枯燥乏味,流于说教。教师要注重将教育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贴近社会现实,着眼于解决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困惑和矛盾,在有生活情景和联系的实例中调动学生情感,引导学生判别是非、善恶、荣辱,产生与科学的义利观相一致的情感体验,切实感知义利教育内容的价值和意义。

二、树立榜样。发挥榜样的示范教育功能和价值认同功能

榜样身上凝聚着道德力量,具有传承、传递优秀的价值观的功能。发挥榜样的力量是学校培育正确的义利观的重要举措。与学生接触密切的老师是最为直接的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者当用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言语行事引导和影响学生。学校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要自觉地提高师德修养,以自身在教育工作中的态度、情感、作风、原则在义利教育中做表率。医学院校的很多老师同时还是长期奋战在医疗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他们勤奋工作,为解除病患痛苦无私忘我;坚定医学信仰,为服务大众健康敬业奉献;追求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情操的职业精神都能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染、感召。学校和当地的名老中医也是医学生践行科学的义利观的精神榜样,他们治学严谨,廉洁行医的典型事例,一生奉行仁心仁德的人格魅力都契合了医学院校对学生进行义利教育的要求。学校重视榜样的作用,教学中注重引用身边人物的先进事例,长期坚持必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榜样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作用于学生,促进学生道德的发展和理想人格的形成。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涵育优秀的价值观

篇(5)

艺术教育作为高校的一门学科,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认同。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的艺术教育课程在新的教育大纲中已经不仅仅是辅助课程,他的作用力已经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在构建和谐德育的今天,艺术教育已经成为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和举措。

校园文化的建设,是围绕着和谐德育,落实科学发展观来推进的一个长期的,战略的,系统的工程,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同时也具备了陶冶学生情操,完善学生人格,提升教育质量的作用。如果说,艺术教育是高校的“水”,那么必须肯定地说:校园文化的建设就是“水”中的“鱼”,他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依靠地发展的。

新的历史时期,高校的艺术教育除了它原有的特征以外,历史性的社会环境和德育教育的内因赋予了它更高的一个杠杆作用。对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似乎不能单纯地依靠说教和课堂上生硬的书本知识来完成了,如果一味地把建设校园文化套上一个什么样的架子,那么势必违背建设校园文化的和谐初衷,激化引发一个潜在的矛盾。然而艺术教育的外延就是有效地通过先进的精神文明,通过有机的,形式多样的活动来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核的。下面就高校艺术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做一些简单的分析。

1发掘艺术教育的创造性,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性

艺术的潜在生命力就是无限地创造,艺术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中融合并能发挥其积极作用。高校艺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完善他们的人格,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都是十分有利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内质同样是为了保证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展开,为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在传统的意义上加以合理的吸收和整合,针对艺术教育的功用性,作用力,创造性地把德育教育的形式多样化,从而推进高校教育改革的步伐。

继承和拓展艺术教育的创造性,辅助校园文化建设,加之以合理的科学的观念,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最终是校园文化不仅要具备实用性,更要具有创新性。

2弘扬艺术教育的和谐性,建设和谐校园文化

艺术教育有着它独特的和谐性,它对学生的心理,生理上都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促进作用,显然这种和谐性和我们当前正在建设的和谐德育是相互吻合的。艺术教育的和谐性是当前高校和谐德育的根本所在,也是校园文化的一种拓展和创新。这里所指的艺术教育不同于培养专门艺术人才的专业教育,而是指提高、普及学生的文化修养、鉴赏能力、审美情趣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艺术素质教育。他们之间的各个因素具备了相互的和谐性,使学生的身心能够在艺术的熏陶下逐渐地健康起来,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和谐德育都具备相当的张力。

3汲取艺术教育的多面性,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艺术教育是多面性的,他不仅代表人们对艺术的修养和欣赏,而且在更深的一个层次上来说,高校艺术教育通过自身的诱发作用和感染力,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助于提高学生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能力。艺术教育通过音美内力的合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形成艺术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教育,能够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思想得到交流,从而成为四有新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a.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b.可以促进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c.可以增强学生的身心素质;d.加深学生对人文知识的理解,为他们提供智力保障;e.培养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而这些主要的元素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真正构架,对于高校的和谐德育建设是一个丰富和拓展,对于校园文化的进一步深刻理解和建设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提炼艺术教育的先进性,打造校园先进文化的平台

通过艺术修养培养起高尚的艺术欣赏趣味来,对于高尚人格、理想人生境界的追求和确立有重要、积极的意义。现代社会,人们面对着激烈的竞争,越来越感觉到生活的压抑,为此,健全的心理品质对当代大学生尤其重要。艺术教育可以通过愉快、轻松的艺术形式来改变和调节人的情绪状态,使人从艺术作品中得到情感的抒发。具有较高艺术素质的人,能够较好地认识生命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从而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健康的生活习惯。使自己能够从容面对外界的各种困难。艺术教育又具有他鲜明的时代特点,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而高校作为人才的发祥地,作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领头军,高校的校园文化必须是既先进,又和谐,不失活力,同样具备文化的统领性和全面性,只有在此基础上,高校文化和艺术教育本身的魅力才能得以有效的融合和利用。

篇(6)

《晏子春秋》中说,“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礼仪是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必须重视的一个方面。作为人们日常交流的行为准则,礼仪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们之间的感情沟通。对个人来说,是否懂礼仪决定了其在人们眼中的形象高低,个人的良好修养,道德水准,自身素质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都是通过礼仪这一细节表现出来的,其重要性自不待言[1]。对社会来说,一个文明程度较高的具有礼仪的环境能够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情感的交流和人性的光辉,这对提升全民的幸福感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因此在各级院校中加强礼仪教育,使学生具有较高的礼仪素养,进而提升社会礼仪文明程度就是当前亟需考虑的一个问题。在高职院校开展礼仪教育,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并在以后的工作中遵守基本的礼仪规范,提升整个社会的礼仪文明水平。

一、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礼仪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个人修养

在当下的高等院校教育中,许多学校偏重于具体的文化知识方面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个人修养的塑造,以至于许多在校学子丝毫不注重内在的礼仪涵养,身为学生却没有文明气质,个人的修养非常差,在一定程度上不但破坏了学校的尚礼氛围,还给自身造成了极其不良的影响。因此,加强学生的礼仪教育在这一时期显得尤为必要。高职院校在进行礼仪教育的大环境下,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逐步使学生具备礼仪的相关知识,进而促使学生自身形成良好的礼仪修养。礼仪首先是个人的行为规范,其次才谈得上社会层面的整体素质。在高职院校加强礼仪教育,其最根本的意义在于全面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使学生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2]。

(二)有利于和睦同学关系

关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试想在一个不注重礼仪的院校内,学生之间的相处必将会出现许多问题。在近年来的频繁出现的各级院校中学生之间发生矛盾而做出许多出格的事情最终导致悲剧发生的事件中,多数事件的起因都是因为一些生活中的细节,一些学生因为缺乏基本的礼仪常识,在无意间做出伤害他人的事情后,不懂得与人致歉,进而导致矛盾升级,酿成惨剧。所以当下非常有必要加强对在校学生的礼仪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礼仪知识的普及,让学生懂得在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应该处处以礼为先,尊重其他同学,如此才能获得一个较为和睦的同学关系。高职院校中加强对学生的礼仪教育,有利于实现学生之间的和睦相处,从而营造一个良好健康的校园环境。

(三)有利于规范自身行为

人类的多数行为都是利己的,在这之中不免会伤害到其他社会成员的利益。从个人的行为规范来说,一些人不符合礼仪要求的行为举止可能会造成他人的不适,尤其是在高职院校中,大部分学生都涉世未深,社会经验缺乏,遇事往往注重个人利益,忽视他人感受,没有实现以礼待人,这样极易造成学生之间的嫌隙,甚至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工作生活,当前高校中存在的诸多现象都表明了新时期加强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礼仪教育首先是从自身出发,规范自身的行为举止,在日常生活中约束自己的越礼行为,努力以礼仪的相关规范要求自己,这样才能在与人交流中获得他人尊重。因而加强礼仪教育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自身行为,促使其成为有礼貌的新青年。

(四)有利于优化自身形象

许多人的礼仪水准通过其外在形象就可以看出来,一些不经意间的失礼表现会让他人对自己的印象极为差劲。高职院校的许多同学也许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并没有什么不足之处,然而在经历过一些工作的面试机会后,却无一得中。这多是因为在面试的过程中没有注意待人礼仪,忽视了基本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故而使得自身形象一落千丈,用人单位也因为这些失礼行为而否定了面试学生。而在经过相关的礼仪教育后,学生的礼仪素养得以提升,在生活中的表现也符合相关礼仪标准,这对优化学生的自身形象无疑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二、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礼仪教育的途径

(一)发挥教师的榜样带头作用

在高职院校开展礼仪教育,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就需要教师以身作则。常言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学识不一定每个学生都能深刻的理解,学生也许会发出高山仰止的感叹,但是其较高的道德修养,礼仪水平却是学生可以完全学习的[4]。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就做好礼仪教育的榜样作用,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使得学生逐渐产生礼仪的意识并进而在生活中处处遵守礼仪。然而让人感到遗憾的是,目前高职院校中许多教师的礼仪水平却比较低,在学习生活中的一些不好的言行举止也给学生造成了负面影响,这样的教师又如何来实施礼仪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学生们非常尊敬的老师,因此,高职院校开展礼仪教育,首先应该提升教师的礼仪水平,发挥教师的榜样带头作用。

(二)开展礼仪方面的相关课程

在高职院校中加强礼仪方面的教育,其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有效的途径就是开展与礼仪教育有关的专业课程。一些非常基本的礼仪很容易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交流的过程里熟悉并且时时遵守,但是一些正式场合的礼仪,尤其是关于礼仪背后的文化则非常有必要开设相关课程对学生进行教育。毋庸置疑,现在通行的礼仪背后有其形成的相关文化背景,只了解学习礼仪的外在形式是不够的,只有在深入了解了礼仪之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后,才能使学生具备关于礼仪的基本涵养。例如在当前的高职院校礼仪教育中,学校可以开设中外礼仪对比以及礼仪文化介绍之类的课程,并结合当下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礼仪现象为学生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吸引学生学习礼仪的兴趣,实现高质量的礼仪教育。

(三)应注重生活细节中的礼仪

关于礼仪的相关教育,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礼仪意识,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按照礼仪规范的要求做到待人接物处事。因此,高职院校加强礼仪教育必须从生活中的细节入手,从具体的实践中使学生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和其所带来的良好的社会效应。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可以在校园内开辟出一处关于礼仪的公示栏,列举校园内学生遵守礼仪的典型事件和学生忽视礼仪要求,违背礼仪规范的反面案例,通过对两种行为的褒贬,让学生感受到礼仪在校园内无处不在;如果出现较为严重的违背礼仪规范的事件,也可适当进行通报批评,进而使礼仪在广大学生心中扎下根,确立起遵守礼仪的观念。这样一来,就能够在校园内营造起良好的礼仪氛围,学生在日常小节中也会倍加重视自己的礼仪,从而可以取得较好的礼仪教育效果[5]。

(四)组织礼仪主题的集体活动

加强高职院校中的礼仪教育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多种多样的礼仪教育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参与主动性和对礼仪学习的兴趣。目前一些院校的礼仪教育效果不是很好就是因为整体流于形式,忽略了学生在礼仪教育过程中的主人翁状态,只强调课上的单方面的理论说教,学生无法对其有感性认知。基于这一现状,高职院校就需要改进礼仪教育的相关方法,只局限于课堂肯定不可取,适当应当让学生自主开展一些关于礼仪宣传的集体活动,比如各种形式的礼仪竞赛和节目表演等,以学生更感兴趣的形式为其介绍礼仪方面的知识,这样学生对于礼仪的感受就比较直观而且其接受程度更高。除此之外,学校也应该组织一些关于礼仪知识的讲座,可以选择具体的主题进行宣讲,例如大学生相处礼仪,工作面试礼仪等等。以具体的形式组织起礼仪主题的相关活动,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教育效果。

三、总结

中华民族素来是礼仪之邦,待人接物的礼仪已经贯穿了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先贤孔子曾经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可见礼仪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一个具有文明礼仪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会得到他人的尊重,一个国家也是这样,懂礼节且行礼仪的国家在国际上也更有话语权。在我国近些年的经济飞速发展过程中,礼仪的重要程度逐渐被忽略了,因此新时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未来祖国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其自身素质对我国的综合国力提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礼仪教育就是当前较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进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知礼守礼的习惯,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得以践行,成为未来国家发展能够倚仗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郭洁 单位: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林丰平.高职院校学生礼仪教育的现状探索与途径[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3.

[2]张丽娜.关于高职院校学生礼仪教育的探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01.

篇(7)

然而,在各级广播电视大学倾其全部力量努力申办远程开放大学的同时,也需要清楚的认识到远程教育这种学习模式的缺陷。非常明显的一点问题便是远程开放大学人文环境建设的缺失,这是开放大学建设过程中很严重的短板。

一、远程开放大学人文环境的现状

各地方电大在建设远程开放大学的过程中,往往比较重视多种媒体的综合性利用以及网络技术的开发,而忽视人文环境的构建,这使得开放大学的校园缺少“人文关怀”或者说缺乏“人气”。

(一)学生与教师间、学生间缺乏沟通与情感关照

远程教育的特点是通过计算机与网络进行教师与学生间知识的传授。与普通高校传统教育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有所不同的是,开放教育学生面对的是电脑、键盘、鼠标。学生看到的是已录制好的课件,而无法与教师及同学产生任何教学互动。然而教学中师生的沟通和同学间的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又是极其重要的,这便很容易造成一种思想隔阂。同时,由于学生很少到学校进行面授辅导,而只是通过Email或电话进行沟通,这便很难在师生间及同学间形成一种情感互动。学生对师长难以产生崇敬,教师对学生也难以产生关爱与呵护。同样,学生间也往往由于较少坐在教室里共同听课而产生陌生感,更谈不上彼此关照,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这种“永久分离感”不利于远程教育中人的情感培养。

(二)校园文化氛围淡薄

普通全日制高等院校中的校园文化建设包涵内容较多,例如教师及学生对校园办学理念的理解、学生对恩师人文精神的传承、浓厚的学术氛围、热闹的文体活动等等。然而这些典型的校园文化在远程教育过程中却处于缺席的状态,形成这类症结的主要原因在于很多开放教育类学生的求学动机不纯。一部分学生只为了尽快拿到毕业证书,而不是求知,因此对于远程大学的办学宗旨、学校历史、学术发展等校园人文基础并不感兴趣,对待各类校园活动更是漠不关心,因此很难形成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学生缺少归属感

由于开放教育强调网上教学,因此学生较少到校园内进行面授辅导,这种在校时间较短的现状使学生很难形成一种存在感。存在感的缺失使学生对“校园实体”始终保有一种模糊的概念。只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存在感才能使人形成类似于“家”的归属感。因此在远程开放大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人与校园“准分离”状态使学生缺少归属感,认为学校只是其考试和交学费的行政机构,而非将自己置身其中,接纳知识,这种归属感的缺失不利于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

二、艺术教育在提升远程教育效果方面的作用

艺术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宗旨是“通过文学艺术形象影响大学生们的审美感知、意志等,使他们学会主动去追求美,体验美,创造美。同时,对艺术美的感知和判断还能够潜移默化地促使他们形成对社会和人生中美丑、善恶、荣辱的正确认识,进而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道德品质。”而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提高道德品质恰恰是建设校园人文环境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对常常产生“校园疏离感”的远程开放大学学生。

(一)艺术教育在远程开放类学生人格塑造方面的作用

参与远程开放教育学习的学生来自社会各个阶层,所受教育程度各有不同,从事的工作也五花八门,因此在道德素养、意志品质等人格方面更是参差不齐。艺术教育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不同,艺术教育的特点是“润物细无声”,而非简单的理性的道德说教,它是一种美的教育。这种美的教育使学生对社会万物有了基本的审美观,即何为美,何为丑,何为高贵,何为低俗,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这种通过艺术审美教育而达到的道德感化对学生的人格塑造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远程教育成人类学生由于其工作及生活环境迥异,往往形成多元化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因此,艺术教育的以美导善,净化心灵的作用决定了它非常适合在远程开放大学实施与推广。

(二)艺术教育促进远程开放类学生情感交流

艺术与人类复杂而细腻的情感息息相关,不论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还是在艺术欣赏与教育的过程中,人们都要投射大量的情感因子,以一种感性的态度来面对文学艺术作品,以一种审美而非逻辑的情绪来面对艺术意境,进而体现出一定的情感自由特征。纵观审美启蒙的历史进程,从卢梭到康德,“这些大思想家始终致力于将艺术从被奴役的处境中解救出来,赋予艺术的自律性以合法地位,并昭示其固有的‘心理自由’的内在规律”。可见,艺术赋予人类的“情感自由”和“心理自由”特质早已为众多思想家所认可。

因此在艺术教育过程中,不论是文学教育还是音乐教育,美术教育,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都在进行着心与心的自由交流,灵魂与灵魂的自由碰撞。远程开放类学生由于平时很少来学校,因此缺乏与老师及同学们的情感交流,而文学艺术教育恰恰弥补了这一问题。学生在进行文学艺术类课程面授及小组讨过程中,可以就自己的审美观提出自己的艺术理想和艺术创作思路,所有同学互相学习,彼此借鉴,在不断交流的过程中,情与情互相感染,心与心拉的更近。这种心灵化的情感交互作用,可以消除学生与学生间的陌生感,以及学生与校园间的疏离感,使校园的情感环境更加浓郁。

(三)艺术教育增强远程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学生凝聚力

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便是校园社团的建立及学生活动的开展。融合个体到集体中来,是社团组织及学生活动的基础。在群体性的组织与活动中,个体的兴趣爱好、信念、理想会被凝聚,放大,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和感召力的集体精神产物,这种精神成果日积月累,便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而艺术教育作为审美精神成果的分析、展示与传播,更是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因素。特别是对远程开放大学的学生们来说,社团组织与学生活动偏少,这迫切的需要艺术教育的融入。音乐欣赏、美术创作、诗歌征文、声乐大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等等,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这些由于艺术教育衍生出的艺术活动形式,将大大丰富成人类校园文化建设。同时,开展开放教育类学生艺术文化活动,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凝聚力。远程开放教育类学生由于学习地点较分散,彼此联系较少,因此个体性较突出,个体意识较强,即个人主义思想较严重。但诸如诗歌大赛、合唱比赛、小型音乐会等群体性艺术活动可以促进团队意识的培养。互不熟悉的学生们在彼此协作的过程中,差异得到了协调,性格得到了磨合。原本各色不同的审美经验在群体性艺术活动中得到了同化,心与心的距离拉近了,精神共鸣由此产生,凝聚力也得到了提升。

三、远程开放大学开展艺术教育的途径

远程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远程开放大学开展文学艺术教育注定与传统高校有较大不同,远程开放大学具有自身特有的教育优势,那就是计算机网络,利用这种优势,远程开放大学可以开发完全不同的艺术教育方式方法,营造独特的艺术氛围,但首先要做的却是要彻底转变教育理念。

(一)转变传统远程教育办学理念,塑造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传统的远程开放教育办学理念往往存在较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办学宗旨与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很多广播电视大学过度重视经济效益,在招生方面投入大量精力,面对学生入学后的教育问题则关注较少,同时很少考虑将学生往哪个方向培养。这往往使部分广播电视大学陷入以经济效益为办学宗旨的恶性循环中。而事实上,高校办学的根本目的应该是人才的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塑造是高校优质办学的最有效的宣传方式,往往比招生广告更有说服力。因此,首先要转变单一型人才培养的理念,要形成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办学思想。文学艺术教育与技能教育有所不同,不能够立竿见影,而是春风化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灵,增强学生对美好事物与美好生活的追求欲望。善恶美丑的展示加强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判断力,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拥有更强的敏锐度与感受力。这些都是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灵魂教育,都直指学生内心世界,决定了学生的意志品质,为人品格,这是培养复合型人才所不能缺少的。因此,广播电视大学要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多元社会的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打破旧有的观念,将诗词鉴赏、音乐、美术、舞蹈、书法等艺术教育融入到远程教育中来。

(二)开展多角度艺术实践活动,打造艺术教育第二课堂

开展多种类多角度的艺术实践活动是远程开放大学开展艺术教育非常有效的途径。其中艺术欣赏与艺术竞赛是两种最有针对性和最有成效的文艺实践活动。诗词欣赏、音乐赏析、美术欣赏、电影观摩等文艺欣赏活动能够较快的使学生们收获审美愉悦,并产生情感共鸣,这对于平时较少见面的开放教育学生来说是一次非常好的交流情感与分享愉悦的机会。成人开放类大学可以与专业艺术院校合作共同开展文艺展览等活动,摆脱被传统高校孤立的局面,同时也可增强校园艺术文化气息。这对于将学生从电脑前拉回到校园,对于增强学生的校园归属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开放类大学要积极主动地挖掘有艺术才能的学生,将他们组织起来,形成各种文艺社团。社团可以改善成人类学生零接触的状况,让这些学生广泛的进行接触与交流,形成一种集体人文艺术效应,创造出艺术氛围。情感沟通使得心与心的距离更加贴近,“艺术交流”使得校园文化更加丰富多彩,这些艺术实践教育对于校园人文环境建设都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篇(8)

2高校排球文化秉承和谐校园文化的独具特色

回顾历史,从发现排球这项运动的起始发展到至今繁荣的全过程,都可以依稀可见其文化的延续性和先进性。

2.1排球文化活动坚持个性突出的特色

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是在坚持和弘扬自身优良办学传统基础上促成文化进步的各种因素的新提高、新跨越,并不是脱离学校自身的个性因素而发展。要形成大学和谐校园的精神、校风、特色和品牌不仅需要办学的重要资源和财富,更离不开从自己的优势、特色和个性特征去独辟路径。高校排球文化坚持以独特的文化为理念,突出校园文化内涵,设计了体现大学生积极向上、团结拼搏、开拓创新精神风貌的队标、队旗、口号等人性化的色彩。在突出排球主题文化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各自不同的特色,各高校专门为自己的排球队设计了彰显时代气息与青春活力的队旗和队标。排球赛场上队旗飘扬,赛场内呐喊助威声响彻在校园中,成为一道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到处洋溢着和谐大学校园文化气息。

2.2排球文化活动凸显以人为本的特色

高校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实施人性化管理,促进大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在学校的组织活动中,给学生以关爱,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围绕着高校开展的排球文化活动的主体是大学生,任何校园的比赛和校际间的排球竞赛参赛队员均是在校大学生,承担各项裁判工作的是在校大学生和大学教师,后勤保障和各种表演活动的志愿者均为球队各自所属的大学生。排球比赛场边演绎着文明与激情的助威的拉拉队与大学生球迷们富有生气与活力的锣鼓声、呐喊声和掌声都属于拼搏赛场上的每个队员和球队。所有的这些都凸显排球文化的人文性。

2.3排球文化活动集中发展性和动态性的特色

高校校园不会是静止的或极致的状态和谐,总是表现为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达到的平衡。高校也是知识分子较为集中的地方,对富有特色的体育技术动作的渴望与对新知识的追求是一样强烈、好奇。从硬排中演化而来的软排、气排、沙排满足了人们对文化求新的功能。排球运动在高校如火如荼的开展,充分展示校园风采,是一项具有浓厚校园文化气息的活动,有活力四射、热情奔放的硬排球,有时尚流行、刚柔并济的软式排球,有魅力独特、轻松随意的气排球,各式打法的排球无不增加了排球文化的活力。排球文化活动在高校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活动,而且是展示各高校校园文化和大学生精神面貌的一个舞台,排球所展现的不仅是运动本身,而且是一种激情,是一种活力,是一种全新的校园文化,并将校园文化与体育文化自然结合,融合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它是积极向上的精神,是大学生的意志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具体体现,蕴含着高校校园文化的深刻内涵。

3高校排球文化彰显校园文化的主要特性和文化价值

排球运动作为文化现象之始,就被标示着在社会文化中具有活力和深邃的内涵。这项运动不仅丰富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而且从文化的最高境界中折射出深刻的哲理,体现了强烈进取、敢为人先的精神追求,有效促成了个人魅力与社会魅力的和谐发展。所有的这些无不显现排球运动的精华之处和感召的魄力,完全展现了它的社会文化价值和独特的特性。

3.1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高校排球运动是以大学生为主要参与者的文化活动,有着很强的观赏性。排球比赛精彩纷呈,扣人心弦,特别是流畅的配合、多变的战术,不仅展现了运动员娴熟的技艺、高涨的热情、高超的技战术、良好的体力,同时也看到了排球运动员强壮、自信、矫健的飒爽英姿,而且从更深的层次体现了排球运动员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透过排球丰富的内涵让所有关注它的人也深深地领略到一种理想化的奋斗模式,在目标面前,任何人都有同等的机会和竞争的权力,要想达到目标,要不断的磨练和进取,用汗水和心血不懈努力,面对着充满挑战与不可知的挫折,要学会自信乐观、永不放弃、把握时机、全力以赴做到胜不骄、败不馁,领略“赢的不是比赛而是尊严”的精髓所在。排球运动理论与实践活动内容的多元化,技术多样与战术多变,使排球比赛攻防对阵更加激烈,围绕这个展开的所有形式和内容将给参与者带来感性、理性认知和文化内在的熏陶。

3.2具有鲜明的文化性和强大的文化向心力

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高校排球运动,既继承了竞技文化传统,又兼备现代教育的文化内涵。作为面向校园群体开放的竟技性体育运动,排球运动必然具备现代体育的娱乐刺激性和超越竞争性,可以说排球运动正是现代教育与现代体育这两个文化体系的交汇点。当今校园排球形成了个性、独特的文化景象,这种浓郁的校园文化是高校排球运动的重要特点,在高校排球场上,你时常还能看到狂热而文明的观众,充满诗情画意的口号,健康活泼、热情奔放的参与者。从这种意义上,排球运动完全可以等同于大学校园其他任何精彩的文化活动,都是因其自身深厚的内涵和底蕴焕发出强大的文化向心力。

3.3具有广阔的社会性和强大的辐射力

学生是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他们满载学识并不断地加入到社会大潮中,不仅增加社会群体的文化成员的比例和知识结构,而且直接对社会其他成员产生广泛的辐射和相互作用。排球文化活动在高校孕育而生,并培育出了骨干和爱好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排球文化活动继续在高校推广,这是排球运动能保持发展势头的强大动力源。作为高校深受欢迎的文化活动,校园排球也走出了象牙塔、走出了自娱自乐的传统高校体育运动模式,走上了社会化发展的经济建设道路,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快车道,加上先进传媒的推广,高校大学生排球从里向外被武装起来,迅速从高校校园向社会辐射和拓展,吸引社会对高校赛事和教育的关注,借此高校与社会的联系也就更为紧密。

3.4具有良好的教育性和人才培养体系

作为球类的重点项目,高校排球文化活动有其特殊的意义,是以推广和宣传体育精神,展现和宣扬校园文化为宗旨的文化,它集德、智、体、美于一身,从表层上造就了高校学生的良好体质,增强了大学生的健康体魄,从内在中塑造了广大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进取精神、坚强的品质,规范了他们的文明行为,发挥着身心双育的功效,与《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目的吻合。“体育不是工具,也不是荣誉,是一种文化”,通过排球文化活动来推动和发展这种和谐校园文化才是最重要的部分。多年来排球成功在高校中普及与推广,坚定了教育工作者们坚持高校排球改革的信念,他们在发展高校排球、培养排球人才的目标指引下,历经艰苦,百折不挠,逐步探索出一条构建知识型、系统化的排球人才培养体系新路。坚持其育人宗旨,利用高校丰富的资源,结合高校文化优势,以排球运动和比赛为平台融合高校校园文化,发展出了形式多样、普及范围广泛、运动水平高超、内容丰富新颖、社会影响深远等良好教育模式,推动了大学体育文化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

篇(9)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59-01

随着市场经济浪潮中个人利益的驱使,加之医疗体制不完善,社会法治不健全,造成了当前医患关系紧张、恶化的形势。如今,全社会都在呼吁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医学生作为国家医疗事业的后备力量应该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医学院校在国家医德教育体系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对于培养健全的医学人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医德教育从认知程度到研究实践均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主要表现为医德教育重视程度不足,教育内容陈旧,教育途径单一,体系发展不健全等。通过对目前中国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效果的调研发掘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为医学院校医德教育改革寻找新的突破口,为国家培养健全的、优秀的医学人才,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丰富医德教育内容,注重人文素质培养

目前,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内容单调、乏味,医学生文化底蕴不足,人文社科知识匮乏,缺乏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制约了医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针对这一问题,医学院校应重新认识医学生人文素质对于医德教育的重要性。原本单调的医德教育内容已无法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医德教育的内容不应仅限于医学生思想道德层面,还应该包涵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将医德教育融入到医学生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灵活多样,内容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和培养医学生的医德观念。

与医学生医德教育息息相关的人文科学涵盖了多个方面,涉及文学、美学、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类学科,要实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全面融入医德教育体系,需要摆脱人文素质教育只作为辅助教育,相关课程多为选修且课时极短的状况。将人文素质教育内容与医学的实践应用进行良好的结合,例如,由文学、美学、历史学等学科与医学的融合延伸出诸如“医患沟通语言技巧”、“医学人体美学”、“中外医学发展史”等创新课程。通过对哲学和社会学相关知识的掌握,从容应对当今社会和医疗活动中的问题和挑战。

通过创新课程内容优化课程设置,使医学人文教育贯穿医德教育始终,将原本脱离医学人文精神单调、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不佳的传统医德教育内容进行革新,真正让医学生在汲取精神营养,净化心灵,陶冶艺术情操,丰富个人情感的过程中逐步树立起正确的医德观念。

二、拓展医德教育途径,构建完善的医德教育体系

长期以来,医德教育途径的单一、重复,缺乏创新是阻碍医德教育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医学院校开展医德教育的途径基本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临床带教三种主要教育形式。学生在医德教育的主体,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典型选树――转变学生地位,打造医德教育新生力量

目前,各高校大学生先进典型的选树工作受到越来越高的关注,大力培养选树先进典型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对于弘扬当代大学生自强自立,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医学院校典型选树工作在注重弘扬医学生刻苦钻研,勤奋学习,自强不息精神的基础上还应该将医德教育元素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先进典型。学生从原来医德教育模式中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医德教育的参与者、建设者和传播者。使医德教育形式跳出传统的老师教导学生,课堂理论灌输的形式,通过典型选树的教育模式,让学生从自己身边生活的点滴中领悟医德的定义和内涵。医德观念应该渗透到医学院校开展的各类典型选树工作中,让学生们认识到医德素质与学习成绩和评奖评优处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医德与专业技术一样,是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必备的个人素质。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地位的转变,使学生们成为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新生力量。

2.名师讲座――名师、名医思想品德的“传、帮、带”

大学作为国家高端人才的培养基地,各类讲座是大学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同时也是大学教育形式重要的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讲座对于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活跃科研学术气氛,指导学生价值方向等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对于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名师、名医讲座是不可忽视的塑造医学生医德医风的有效途径。内容生动的讲座能给医学生以切实的价值观、事业观指导,促进良好医德医风的形成。讲座不仅成为医学生开阔视野,丰富学识,加深专业认识,发掘职业兴趣的有效途径,还可以通过与名师、名医开放自由的对话,通过他们生动立体的教育题材,丰富的职业经历,坎坷的人生感悟,无私的大医情怀震撼学生们的心灵,从内心深处领会医德的真谛。名师、大家是一所高校最核心、最重要的精神财富,尤其对于医德教育这种人文教育,一位大师一次深刻的讲述十倍于单调的课堂理论学习。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发展应该重视这种名师、名医对于医学生大医精神、医德医风的“传、帮、带”作用。

3.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医德教育环境

篇(10)

二、实施过程与对策

1.明确艺术教育理念,开展普及工作

(1)根据艺术教育的总目标,把艺术教育作为一种思想,在学校各个环节和形式上体现素质教育的宗旨,构建一个“以美促德,以美益智”的艺术教育环境。同时,明确艺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理念,为每一位学生提供艺术教育的机会,避免艺术教育的功利化、狭隘化,把艺术教育与其他几方面教育一起形成合力,促进学生发展。

(2)完成课程设置:根据医学院校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在教务部门的支持下,将艺术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开设了音乐、美术、舞蹈、影视作品欣赏等理论课程和摄影、书法、乐器演奏、国标舞等实践课程。首先把国内外的优秀艺术作品介绍给学生,使学生从艺术文化的发展中感悟世界的美、人生的美。其次,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艺术知识和技巧,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艺术修养。

(3)开辟课外艺术活动场所:课外艺术活动既能展现校园文化风貌,又是促进学生艺术能力发展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开办了乐队、舞蹈、摄影、绘画、手工等艺术活动室,使学生每周有两次机会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艺术实践。

2.深化艺术教育,提高艺术教育层次

(1)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艺术课程除了要学习艺术知识和技巧本身,学生更要通过背景、文化,把握艺术所表述的本质和艺术的精神。所以,安排教学内容时,有目的地选择优秀的艺术欣赏作品,合理拟订审美教育计划,有的放矢地提高审美高度和层次。

(2)明确科研方向:科研的目的是带动教学的发展,所以艺术教育的科研工作不能只重视艺术理论的研究,要针对艺术教育在学生心理、情感、审美和创新能力的作用进行研究,大力挖掘教师潜力,积极申报高层次的研究课题,以取得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科研成果。

(3)在艺术实践中检验艺术教育成果:在课外艺术实践中以各类艺术节做契机,充分发挥社团作用,成立合唱队、舞蹈队、摄影、书画协会,积极参加各级大型文艺演出与国家、省、市的艺术展演活动,在实践中使学生的艺术技能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培养、人格得到升华。

3.促进艺术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挥艺术教育的育人作用

学校教育中各个学科、各个环节乃至学校教育的全过程都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因素,只有拓宽艺术教育途径,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

(1)专业教学与艺术教学的融合:教学实践中我们摸索出医学院校的课程应将审美教育融入艺术教育的全过程,由原来的艺术审美延伸到医学审美;由开设单纯的艺术课程发展到与专业相结合的审美课程中。如开设音乐疗法、医学美术、形体仪态技能训练等。在艺术与医学结合的教学实际中,强化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激发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促使学生在专业领域内审美水平的提高。

(2)挖掘教师艺术潜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各个专业教师艺术素养的提高,会对学生的审美水准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学校定期开办艺术讲座和艺术技能培训班,开发教师的艺术潜质,使他们在教学中以美学的观点、审美的眼光培养学生。

(3)校园艺术环境的建设:指校园的物质文化设施,如校园内部景观设计、建筑物内部的装饰设计等,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它不仅反映学校的文化传统和学习风气,还可以反映学校所蕴藏的发展潜力和创造力,使学生从无意识接触中获得相关专业知识的滋润和思维的启迪,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转贴于

三、取得的效果与分析

1.健康人格的提升:艺术教育实践中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欣赏课中凭借优秀的艺术作品所蕴含的广泛思想内容、深刻的寓意和丰富的情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与启迪。这情感和意识上的触动往往是构成人的美好性格的必要条件。有了美好性格,学生就会以对美好事物无比热爱、对丑恶事物无比憎恶的审美态度去对待现实社会、人生、事业、亲友、同志等。在课外活动中,让学生在审美的环境中和亲身的实践中去感悟艺术作品所反映、描写、刻画和塑造的人物的高尚境界,看到生活美与艺术美标准的差距,从而对优秀作品中的人物或事物产生认同。这种认同反过来又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激励他们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2.审美能力的提高:无论是课堂教学、课外艺术实践还是艺术环境的熏陶,都是通过具体、直观、可感的美的形象,使学生在直接感知美的事物过程中充分展开想象,发挥创造,提高敏锐的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在美的品位与感悟中得到愉悦和理性的启迪。另外,艺术活动中师生间能保持畅通的情感沟通,这种沟通和理解伴随着丰富的情感体验、感染学生,激感活动。强烈的情感活动形成巨大的动力,推动学生的想象和思考,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对待社会。

3.应用能力的提高:学生在艺术课程中获得的艺术能力和经验,使学生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富有情趣,工作和学习变得更有效率和富有创造性

四、结论与建议

1.艺术教育的实践使学生对美拥有了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情感得到一定程度的升华和净化,促进了人格的完美。事实证明,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方面起到了其他学科无可替代的作用。

2.艺术教育是一种生命教育,是提高审美而完善个人文化的品格教育。因此,它的教育是广泛的,不能只局限在艺术文化范畴,而应进一步融合于艺术教育,与其他几方面教育一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为促进艺术教育在学校的深入开展,领导应制订政策,在教职工或学生考核中必须与艺术教育相联系,从而引起学校各个方面的重视。

4.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一个成功的教师,不仅是丰富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精神世界的探寻者,教学中时刻把握学生心理特征和教学规律,运用高超的技艺、丰富的艺术、健康的内容,来激活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上一篇: 人文地理的问题 下一篇: 发育生物学研究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