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及防护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15 14:44:4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及防护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及防护

篇(1)

1.1 加强技能培养 过去由于我们医学教育的缺陷、教育理念的落后及知识来源的匮乏,有资料显示,在现有的医护人员中,对有关防护知识来源于教师的仅占10.8%[4],而我们有的学科带头人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但却不了解生物安全的基本知识,这正是我们与发达国家在学科建设理念上重要的差距之一[3]。为了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普遍预防观念,科室所有人员要认真学习国务院颁发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实验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法规和文件。加强基本技能的培养,让广大的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技术人员,成为既懂“临床检验”,又懂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合格专业人才。

1.2 了解生物安全的相关知识及生物危险 如:气溶胶;微生物气溶胶,包括飞沫核气溶胶、粉尘气溶胶。实验室生物危险常见有:微生物气溶胶的吸入、刺伤、割伤、食入、感染的动物咬伤、不明原因的实验室相关感染。

1.3 提高生物安全防范意识 强调生物危害和生物安全的意义;自觉遵守科室的实验室安全制度、生物安全措施及操作流程,掌握正确处理实验室生物因素意外事件的方法,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步骤和要点;熟悉生物安全装备的使用,如生物安全柜、隔离衣、防护服的使用等。对各种可能的危害要熟知。

2、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为实验室工作人员免遭生物危害提供了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是生物安全的受益者,又是管理者,是最容易受到生物危害的群体,是实验室管理的核心。因此,要建立各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制,建立好实验室个人档案。

2.1 实验室管理制度 人员培训制度: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经过生物安全防护相关知识的培训;实验室准入制度:实验室入口处应有安全警示标志或限定无关人员进入标志,非工作人员不得进入实验室半污染、污染区的工作区域;安全检查制度:实验室的门应保持关闭,与实验室无关的动物不得带进实验室,有良好的实验室内务行为,禁止食用品与试剂或标本放置同一冰箱;实验室消毒灭菌与废弃物处置制度:未污染的废弃物扔进污物桶,有菌废弃物应高压灭菌后处理,以免污染实验室工作人员及环境。

2.2 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操作规程 根据实验室工作人员所接触不同的传染源,定期对应注射不同的疫苗,增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体质;实验室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工作时,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个人防护的配备原则穿着适应的工作服或防护服、鞋套或专用鞋等;在进行可能接触到血液、体液以及其他具有潜在感染性材料的操作时,应戴手套(一次性手套),必要时戴防护眼镜,穿隔离衣。严禁在实验室中穿凉鞋、拖鞋、露趾和机织物面的鞋。实验室工作人员手上有皮肤破损或皮疹时应戴乳胶手套或双层手套,严禁穿着实验室防护服离开实验室工作区域,实验室工作人员工作结束或者离开实验室,防护用品应先消毒、后摘除,随后必须洗手,根据(GB 194892004)洗手要求,在感应水龙头下流水肥皂洗手、使用酒精擦手;标本采集时工作人员应遵循生物安全的要求,操作者均要穿工作服、戴手套、口罩。克服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侥幸心理,要加强普遍性预防(Uiversal precations.UP)的理念[5],使用安全可靠的血液、体液用品。血液、体液标本是实验室的主要标本,也是实验室潜在危害的主要物质,血液体液检验中安全问题尤为重要。我国是乙肝感染和发病的大国,近年来,爱滋病的发现与流行对每天与血液、体液打交道的检验人员造成了极大的危胁。因此在采集血液、体液标本时尽量减少检验人员直接或间接接触这些标本的可能。应使用与仪器匹配的真空采血管及一次性试管。尽量避免开盖以防微生物气溶胶的吸入,标本直接上机,构成全封闭系统。减少检验人员在体液收集、采血、运输、处理、上机及废物弃置等检验过程中与血液、体液产生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可能。

3、实验室的清洁与消毒管理

清洁与消毒是保障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只有正常到位的清洁与消毒才能保证在安全环境下安全工作。实验室的清洁与消毒要按生物安全防护的要求,遵守先消毒后清洁的原则。对需要消毒的物品要彻底消毒,不留死角。凡接触病原微生物的器材、环境、人员均要采取相应的消毒处理措施。不同的对象要选择不同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以达到消毒效果,但要以不污染环境为前提。

3.1消毒方法 空气消毒:方法可采取加强通风、紫外灯照射或臭氧消毒法;公共场所物体表面消毒:采用含氯消毒剂喷洒至湿(约10 ml/m2),作用25 min。使用抹布、拖布擦拭2遍。抹布、拖布要保持清洁与干燥;环境物体表面消毒:用拖布浸消毒液拖擦2遍或喷洒至湿润(约10 ml/m2),作用25 min。

篇(2)

关键词:检验医学;职业暴露;实习生;职业防护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106-03

检验医学专业人员工作时接触的均为患者血液、尿液、粪便及各种类型的分泌物等标本。同时还要面临静脉抽血、末梢采血、签收标本等日常工作,职业暴露的风险远大于临床其他专业,危害也比较严重,感染风险不容乐观。有学者研究显示,实习期间职业暴露风险较工作人员增加7.3-11.7倍。故需加强实习生职业暴露知识的培训,调动其积极防护意识,降低职业暴露对健康的危害。

实习生作为后备力量,实习期间面临各种的职业暴露,因其临床实践时间短、工作经验不足、技能操作不够熟练又缺乏相关防护意识,更易发生职业暴露。本研究通过对检验医学专业实习生职业暴露相关知识、防护措施、暴露后如何处置等相关知识、态度、行为进行调研,以期寻找原因,为临床教学针对性地强化职业暴露相关知识的教育和职业培训等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2016年8月进入临床实习的闽东卫生学校检验医学专业实习生,学历为中专,共计218名。

2.调查方法。自2016年8月实习生分别进入闽东医院、福鼎市医院、宁德市医院检验科实习起至研究结束时,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根据不同医院检验科、感控科职业暴露登记表、追踪跟进情况;检索相关资料,参照史妍萍编制的针刺伤相关知识、态度、行为(KAP)问卷调查表并结合检验科工作特色,设计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职业暴露概念、范畴、暴露后处置措施和流程、暴露后登记和上报情况、不同暴露源引起的暴露相对应的紧急预防措施及追踪、不同锐器使用后处置情况、不同操作分布、医疗垃圾分类及处置等相关知识。

3.质量控制。调查前由临床实习带队班主任(调查员)向医院检验科、感控科、实习生说明问卷调查目的、要求、规范和意义,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原则。现场登记检验科、感控科实习生职业暴露记录情况,同时在实习生会议上现场发放问卷调查表并当场回收。

4.统计方法。删除不合格问卷,双人分别用Excal录入调查数据,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二、结果

1.一般情况。从不同教学医院检验科、感控科共收集35人次职业暴露登记表及相关信息;发放问卷200份,回收后剔除不合格问卷13份,有效问卷187份,有效率为93.50%。研究对象年龄在16-20岁,平均年龄18±1.25岁。

2.相关知识回答情况。实习生关于职业暴露相关知识的回答第6、7、11、13、15、16、18条目的正确率均低于60%,剩余条目的回答正确率在60%以上,第10条的回答正确率最高,为93.58%。见表1。

3.职业暴露分布。回顾性调查显示:实习生职业暴露率最高的是门诊采血,暴露率为40%,其次为拔除采血管的帽子和整理或清洗器械的时候,暴露率均为28.86%。见表2。

4.职业暴露后处置情况。职业暴露后,能按要求及时正确处置伤口的只有45.71%,未做任何处理的高达36.28%,做输血前项目检查的只有28.57%。大多抵耙当┞兜氖迪吧未做任何处置或上报感控科进一步追踪观察,出现比例最低的就是必要时紧急接种相关免疫球蛋白或者补接疫苗。见表3。

现场对不同实习点检验科工作员工进行面谈式问卷调查,共调查15名检验科人员,暴露相关知识知晓率达93.33%,暴露登记并上报感控科高达80%。且与实习生对于先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

三、讨论

(一)客观原因

1.相关知识不知晓。检验医学专业的实习生在临床工作前学校未传授职业暴露的相关知识和职业暴露的应急演练。实习医院的岗前培训也只是笼统地讲解一下。因此,实习生对于职业暴露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缺乏紧急处置意识,职业暴露后不能够按照实验室和医院有关制度去处置问题。

2.不重视职业暴露。三个带教医院均未举办对实习生的职业暴露应急演练,忽略实习生的职业暴露风险。即使在实习生职业暴露后,因不是本院职工,不能及时进行职业暴露登记并追踪观察。

(二)主观原因

1.意识淡薄。实习生不了解职业暴露的危险,职业暴露后,因怕被带教老师批评或担心留下坏印象,有时候会故意遮掩或隐瞒自己的职业暴露;甚至于个别实习生职业暴露后当做什么事都没有发生。

2.防护不足。部分实习生在工作前不佩戴双层手套,不戴口罩帽子。工作间隙用被污染的手接打电话、在实验室进餐等违反实验室规范。

(三)防护对策

1.强化岗前培训。将职业暴露的相关知识作为下临床前的考核点,举行职业暴露的相关应急演练,让实习生熟悉职业暴露相关规定和处置流程。

2.推广防护用具。建立实习生管理规范,强化实习生操作前必须穿戴防护服、口罩、帽子、戴双层手套,各种微生物操作必须在二级以上生物安全柜内进行。

3.继续教育培训。研究发现:通过操作培训,可减少93%的锐器伤。因此,对检验人员持续不断的安全教育是减少职业暴露的有效措施。

4.健全随访机制。鉴于实习生职业暴露后存在不同的心理障碍,应关注其身心状态,及时提供帮助和支持,保障身心健康的同时。对暴露类型、级别进行评估,必要时采用紧急预防措施和注射相关药物或疫苗。随访期间,无论实习生身在何处,都应进行追踪和随访。

检验医学专业的实习生更应树立职业防护意识,认识职业暴露的严重性,警惕各种相关危险因素和涉及的操作,预防职业暴露的发生。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联合学校、实习医院、带教老师,因材施教,采用合适的方法完善对实习生的监护制度,从各方面做好教育及监督工作,做好对检验医学实习生职业暴露的危害监督,保护好他们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Yang YH,Wu MT,Ho CK,et al.Needesticks/sharps injuries among vocational school nursing students in southern Taiwan[J].Am J Infect Control,2004,32(8):431-435

[2]丁思G,邵小青,茅一萍,等.医学实习生职业防护意识和行为现况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6,15(10):796-799.

[3]Honda M,Chompikul J,Rattanapan C,et al.Sharps injuries among nurses in a Thai regional hospital: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J].Int J Occup Environ Med.2011,2(4):215-235.

[4]史妍萍.强化教育对实习护士针刺伤发生状况的效果研究[D].北京: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

[5]邸,施月仙,司帷,等.护士进入实习前针刺伤相关知识和态度的现状调查[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6,15(10):791-795.

[6]Valls V,Lozano MS,Yanze R,et al.Use of safety devices and the prevention of percutaneous injuries among healthcare workers[J].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2007,28(12):1352-1360.

篇(3)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9.308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9-2551-02

生物安全防护指的是在实验室环境下处理和保存感染性物质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的防护措施,主要包括实验室防护设施、个人防护装备、物品和管理体系、相关仪器设备等。医学检验专业是医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的是县、乡、镇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是患者各种标本集中场所,也是各种临床微生物集居地,从而也构成了医院重要的污染源和传染源。因此,通过生物安全防护知识的调查以及了解学生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来探讨对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宣传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我校三年制医学检验专业已经实习的26名学生和即将实习的72名学生,其中女生59名,男生39名,年龄为16~18岁,平均17.3岁。所有学生均学完《微生物学检验技术》、《临床检验技术》等全部专业课程。

1.2方法:设计统一的调查问卷,调查前向学生说明目的和要求,以无记名答卷形式当场填写并收回问卷。共发放问卷98份,收回问卷98份,回收率为100%。对收回的问卷逐一检查全部合格。

2.结果(见表)

伊宁卫生学校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生物安全防护知识调查表

3.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校学生对医院内感染、常用消毒与灭菌等原则有较好的掌握(78.6%和80.6%),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基本知识了解的很少,对所采取的主要防护措施认知率也极低。在调查中发现,有18.4%的学生不知道生物安全防护知识、有37.8%的学生不清楚检验科应采取几级生物安全防护、有64.3%的学生分不清生物安全标示的仪器种类、有24.5%的学生不知道意外发生后的处理措施等,对实验室日常工作中所涉及到的具体事务,像六步洗手法、实验室废物的正确处理方法掌握的还可以,各占53.1%和59.2%。所以,更新教育观念、增强预防意识、强化生物安全防护教育迫在眉睫,将生物安全防护知识作为检验学生基本技能和基本专业素质的重要标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我们的医学教育理念必须转变,要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攻势预防”的思想。检验医学不能“重检验轻防护”,医学教育切勿“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知识,轻综合素质”。因此我们不能只重视现代医学检验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而忽视了对一个未来实验室工作人员在生物安全意识、普遍预防观念、感染控制检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学生掌握生物安全知识及其重要意义,为社会培养既懂“临床检验”,又懂实验室安全的合格的专业人才。

篇(4)

【摘要】 目的 探讨消毒供应工作从业人员自身防护新理念,并检验其对新理念的满意度和掌握度。方法 对15例消毒供应工作从业人员实施自身新防护理念教育,并比较教育前后其对自身防护理念的满意度和相关知识及技能的掌握情况。结果 消毒供应工作从业人员在接受自身新防护理念教育后在满意度、自身防护知识及技能的掌握情况方面均明显优于教育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教育; 消毒供应工作从业人员; 自身防护

消毒供应中心由于其工作环境及性质的特殊性,工作人员往往处于各种潜在危险之中,随时可能对消毒供应工作从业人员的安全造成损害。为此,本院于2011年2~3月将15例消毒供应工作从业人员进行新理念的教育,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于2011年2~3月将15例消毒供应工作从业人员实施自身新防护理念教育,均为女性,年龄35~55岁,平均(42.6±3.8)岁。

1.2 方法 所有人员行自身防护新理念教育 (1)加强宣教,建全制度:为消毒供应工作从业人员建立健康档案,动态观察并进行定期体检;不定时组织消毒供应工作从业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和教育,建全规范的隔离,洗消制度。(2)防护生物因素的危害:应按规定戴手套,穿工作服,正确的行六步法洗手,特殊情况下要及时更换口罩、面罩和眼罩,应注意避免利器刺伤[1]。(3)防护化学因素的危害:由于消毒供应中心使用的各种化学消毒剂都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和刺激性,若防护不当可对人的皮肤、神经和呼吸系统造成伤害。因此,在做到防护生物因素相同的措施后,应注意防爆、防火和环境通风。(4)防护物理因素的危害:消毒供应工作从业人员严格按照压力蒸汽灭菌器操作规程操作,不可触碰灭菌器内胆及供气管道。为防高温环境使人中暑,在夏季应做好降温防暑工作。在接触包布、纱布等敷料时应戴加湿口罩,对地面实行湿式清扫。此外,应加强消毒供应中心设备的检测和维护,注意减轻噪音使工作人员产生易疲倦感而对其造成潜在的安全隐患[2]。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检验水准α0.05,比较均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设计消毒供应工作从业人员知识技能测试表,包括知识教育、生物防护、物理防护、化学防护等4项,每项25分,总分80分以上为及格,具体情况见表1。设计消毒供应工作从业人员满意度调查表,包括教育过程、教育效果、知识技能实用性判断等五项,每项分值为0、1、2分,分三个等级,总分值0~3分为不满意,4~7分为一般,8~10分为满意,具体情况见表2。两表均在患者出院前进行同步测试。

表1 教育前后人员知识技能测试表 (n,%)

注:教育前后比较,P

3 讨论

自身防护新理念实际上是以消毒供应工作从业人员操作大纲和需要为中心制定的,涵盖了具体的宣教内容、执行方法、实施标准[3]。对消毒供应工作从业人员进行教育时可

表2 教育前后人员满意度调查表(n)

参照此新理论,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何时做。本文中15例实施自身新防护理念教育,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人员知识技能合格率达80%,而教育前仅为46.7%,教育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因此,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在保障质量的同时,要增强职业安全意识,充分认识到职业损伤的危害和自我防护的重要性,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护措施避免安全隐患,良好的消毒供应工作从业人员自身防护新理念及其教育,能有效防止各种安全隐患的发生和发展,提高消毒供应工作从业人员的安全系数。

参考文献

[1] Seavey,RE. Collaboration between perioperative nurses and sterile processing department personnel.AORN J,2010 ,91(4): 454-462.

篇(5)

[中图分类号] R472.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7(b)-0164-02

个人防护用品是指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接触感染性因子的各种屏障用品,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水围裙等。由于门诊承受的服务范围广,所涉及的学科涵盖了医院的所有专业范围,日常工作中时刻面临着生物性、物理性、化学性、社会行为性等不安全因素,而目前,门诊护士普遍存在着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缺乏、防护意识淡薄、防护落实情况与职业要求存在相当大的距离等问题。为加强门诊护士职业安全防护技能,提高职业安全防护意识,增强个人防护行为依从性,笔者将职业安全防护与管理列入门诊护理技能训练内容,通过对门诊护士进行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及行为调查分析,在门诊护士护理技能训练过程中,注重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及行为规范的培训,增强门诊护士的职业安全防护意识及其自觉落实防护措施的能力,从而减少或避免门诊护士的职业伤害。现将总结分析60名门诊护士职业安全防护能力培训前后的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门诊部护士共60名,均为女性,年龄37~55岁,从事护理工作年限18~34年,其中副主任护师19名,主管护师34名,护师7名。文化程度大专33名,中专27名。

1.2 训练内容及方法

培训周期为3个月。具体如下:区护士长、护理组长为主要授课老师,科护长为督导,全员人手一份职业安全防护知识资料,区护长或护理组长定期以小讲课的形式集中护士上课,护理组长组织本科护理人员每周1~2次业务学习或教学查房,时间一般安排在下午下班前30 min的时间段,科护长、区护士长不定期现场督导防护措施的落实情况。培训主要内容包括:门诊医疗环境布局及隔离要求、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个人防护用品(口罩、手套、帽子)使用、预防锐器伤操作指引、职业暴露的处理流程、化学消毒剂使用指引、紫外线的防护、门诊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等。

1.3 评价指标及判定标准

在进行培训前后分别进行相同的问卷[1]调查,调查遵循知情同意、自愿参与的原则。护士职业防护行为调查内容包括:(1)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洗手或手消毒;(2)接触消毒液时戴口罩、手套;(3)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时戴手套;(4)进行损伤性操作时戴手套;(5)注射器使用后针头复帽时采用单手复帽法;(6)接触紫外线时穿戴防护器具;(7)锐器伤后即挤血、流水冲洗、消毒并上报等内容。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门诊护士职业防护行为情况比较显示:培训后护士职业防护行依从性显著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时戴手套的防护措施知识认知及执行能力在较高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篇(6)

(1)加强预防性生物安全管理意识。

思想意识上对安全工作不重视,工作人员势必有章不循、执章不严。因此,做好生物制药企业从业人员的动态安全管理必须要克服安全管理的无科学性、简单化、形式化。建立、健全安全法规,制定、完善、落实各种安全管理制度,并使规章制度正规化、规范化有效运作。开展不同形式的安全检查,监督、检查、落实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促使人们对生物制药行业的生物安全生产活动形成自然循环规律。

(2)加强从业人员生物安全专业知识培训。

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具体体现在工作人员的生理条件及对生物安全知识的了解掌握程度。例如,实验室工作人员对专业知识和专业实验技术环节比较过硬,但是对安全操作和个体防护往往疏忽,就有可能发生事故。某病毒实验室的一位研究员在清理运输箱废弃物时,未按规定戴上手套,因而感染了肝炎病毒。因此,要经常开展安全宣传教育,使企业工作人员熟悉和掌握安全常识和操作技能及个体防护技能。定期进行安全培训,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安全技术素质,达到生物实验室安全操作的客观要求。加强基本技能的培养,让广大从事生物制药企业的工作人员、技术人员,成为既懂专业知识,又懂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合格专业人才。

(3)建立健全生物制药企业生物安全的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为实验室工作人员免遭生物危害提供了保障。生物制药企业由于产品不同,所涉及的生物危害因素也各不相同,因此必须由专业的技术人员,根据生物安全的一般要求,参照国务院颁发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实验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法规和文件,结合企业生产特点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

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经过生物安全防护相关知识的培训;实验室准入制度:实验室入口处应有安全警示标志或限定无关人员进入标志,非工作人员不得进入实验室半污染、污染区的工作区域;安全检查制度:实验室的门应保持关闭,与实验室无关的动物不得带进实验室,有良好的实验室内务行为,禁止食用品与试剂或标本放置同一冰箱。

转贴于

根据实验室工作人员所接触不同的传染源,定期对应注射不同的疫苗,增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体质;实验室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工作时,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个人防护的配备原则穿着适应的工作服或防护服、鞋套或专用鞋等;在进行可能接触到血液、体液以及其他具有潜在感染性材料的操作时,应戴手套(一次性手套),必要时戴防护眼镜,穿隔离衣。

严禁在实验室中穿凉鞋、拖鞋、露趾和机织物面的鞋。实验室工作人员手上有皮肤破损或皮疹时应戴乳胶手套或双层手套,严禁穿着实验室防护服离开实验室工作区域,实验室工作人员工作结束或者离开实验室,防护用品应先消毒、后摘除,随后必须洗手,在感应水龙头下流水肥皂洗手、使用酒精擦手;标本采集时工作人员应遵循生物安全的要求,操作者均要穿工作服、戴手套、口罩。克服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侥幸心理,要加强普遍性预防的理念,使用安全可靠的血液、体液用品。血液、体液标本是实验室的主要标本,也是实验室潜在危害的主要物质,血液体液检验中安全问题尤为重要。我国是乙肝感染和发病的大国,近年来,爱滋病的发现与流行对每天与血液、体液打交道的检验人员造成了极大的危胁。因此在采集血液、体液标本时尽量减少检验人员直接或间接接触这些标本的可能。应使用与仪器匹配的真空采血管及一次性试管。尽量避免开盖以防微生物气溶胶的吸入,标本直接上机,构成全封闭系统。减少检验人员在体液收集、采血、运输、处理、上机及废物弃置等检验过程中与血液、体液产生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可能。

(4)加强制药企业设备设施和实验室安全工作条件的管理。

根据实验室的等级需要和标准做好设备选购、验收、安装调试,进行技术培训掌握性能和安全使用要求。进行运行中的所有设施设备、个体防护装备的检测、检查、维护、巩固可靠性。建立设备档案,做好设备事故调查分析、严格设备的检查、维护和报废制度。严格按实验室的等级和标准规范要求加强实验室安全工作条件的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防护装备和用品的使用、管理要达到标准的要求。这同时也为职业安全健康工作提出了要求,这是事关工作人员的基本人权和根本利益的问题。因此,无论从保护劳动健康还是完善我国经济运行机制都应注重职工的劳动保护,进一步改善安全生产状况,加强职业健康安全的经济和技术投入,推动我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发展。

(5)加强生产环境管理。

篇(7)

The treatment and intervention of contact dermatitis in community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reatment and intervention of contact dermatitis in a community. Approach: to retrospectively analyze the treatment and intervention to the target workers by Yingrenshi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Findings: through the intervention by the Health Service Center, the workers who participate pre-post training increases by 12%; 10% more workers have awareness and knowledge about health, production safety and self-protection.; incidence rate of contact dermatitis decreases by 0.8%;Conclusion: good intervention not only can deepen the self-protection awareness of the workers, and raise workers’ knowledge on the occupational health, production safety and self-protection, but also can lower the incidence rate of contact dermatitis as well.

【Keywords】 community; Contact dermatitis; intervention

接触性皮炎是由外界物质接触皮肤造成的一系列皮肤炎症反应[1]。为了进一步探讨接触性皮炎的治疗和干预措施,现将应人石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对目标工厂工人进行的治疗和干预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由社康科组织,居委会(股份公司)安排,应人石社康中心医务人员及工业区管委会工作人员参与,对本社区的这一健康问题展开了摸底调查,选择本社区范围内的目标工厂的20个车间100个工人进行接触性皮炎相关知识的问卷调查,然后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并将干预前后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1.2 治疗方法 ①避免接触过敏原:根据接触性皮炎患者的接触史,接触的物质的种类、数量、理化性质、接触时间长短、接触方式、临床表现,斑贴实验或口服激发实验等,寻找过敏原,只有避免接触致病物质,才能从根本上治疗该疾病。②抗组胺治疗:病情较轻者可以采用口服抗组胺药物控制及缓解病情:如口服咪唑斯汀缓释片10 mg,每日一次。③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病情较重者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用合适剂量和疗程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病情即使控制也要逐渐减量,防止药物骤停,病情反复。④局部治疗:对于存在皮损的患者要根据皮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局部治疗。

1.3 干预

1.3.1 健康教育 先由社区支持,组织动员、干预计划实施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保证对社区接触性皮炎的高危人群进行职业卫生健康、安全生产防护和意外伤害急救知识的健康教育。再定期开展安全教育的宣传活动,发放相关的宣传资料,编印相关知识手册,发放到每一个工人手中[2]。并在社区或工业区人群集中地设置宣传橱窗,张贴墙报宣传相关知识。最后会同石岩卫监所对干预目标工厂进行了1次现场监督指导。

1.3.2 工作防护 接触性皮炎的发病主要是由于皮肤直接或间接接触致病物导致的,杜绝或减少致病物的接触是防范疾病发生的主要措施。因此,工作防护的重点是一方面要改善产业工人的劳动条件,加强工人的工作防护,并根据工人的工作性质配备防护用品,叮嘱工人严格执行卫生防护制度,正确使用皮肤防护剂,搞好个人和环境卫生,对于已经接触致病物的人群应及时清洁,并根据个体差异,妥善做好自身的防护措施。另一方面要加强工厂生产设备的管理,清洁和维修,防止污染作业环境,尽量减少致病物的传播,减少工人与致病物的接触机会,降低接触性皮炎的发病几率[3]。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均在SPSS11.0统计软件上进行,以P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工人岗前培训率对比分析(n,%)

表1结果表明:通过干预,使参加岗前培训的工人明显增加,说明工厂经营者和管理者意识到了岗前培训对改变工人工作时不良行为习惯和提高工人的自我防护意识的重要性。

2.2 干预前后工人对职业健康卫生及生产安全防护知识知晓率对比分析

表2结果表明:通过干预,工人对职业健康卫生知识及生产安全防护知识知晓率由干预前的40%提高到了50%,说明干预起到了明显的效果。

2.3 干预前后接触性皮炎发病情况对比 表3结果表明:通过干预,接触性皮炎的发病情况由干预前的2.1%降到干预后的1.3%,证实工人已将健康教育和工作防护的学习成果,充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不仅态度发生了积极有利的转变,还取得了明显的干预效果。

表3干预前后接触性皮炎发病情况对比

3 讨论

接触性皮炎属于皮肤病的一种,是皮肤接触某些外源性物质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发红、其丘疹或水泡,严重者破溃、坏死。根据发病机制不同,主要分为原发性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变应性接触性皮炎、职业性光敏性皮炎和职业性电光性皮炎。但是,想要寻找导致接触性皮炎发生的变应原却非易事[4]。

根据我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收诊的接触性皮炎患者分析表明,接触性皮炎的发病多与职业有关,多是患者在劳动过程中接触某些化学、物理、生物等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的疾病。其中,服装厂工人的发病率居高,其次为塑胶厂、皮革、电子厂,由此可见,接触性皮炎的发生具有较高的职业性特点。因此,治疗时必须努力找出病因,并保护好皮肤的屏障功能,尽量建议患者远离致病环境或是做好安全防护工作。但是,由于发病患者多为无法脱离工作岗位或上班时无防护措施的工人,即使患者通过某些治疗措施达到治愈的目的,仍然不可避免地具有较高的疾病复发率[5]。因此,如何降低接触性皮炎的复发几率仍是值得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探讨的问题。

本社区通过对接触性皮炎的高危人群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和工作防护方面的干预工作,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社区居民对于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满意度和信任度,还可以改变接触性皮炎高危人群即:产业工人的作业环境,不良工作习惯和生活方式,从而达到行之有效的预防目的,大大降低了接触性皮炎的发生几率。

参考文献

[1] 李邻峰.接触性皮炎[J].皮肤病与性病,2009,31(3):13-15.

[2] 唐秋月.78例接触性皮炎治疗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1):11-12

篇(8)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34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85-02

艾滋病又称人类免疫缺陷性的病毒感染(HIV)。它是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较快的蔓延速度、较高的病死率的一类传染性疾病,临床中主要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以及血液传播[1]。艾滋病如今在全世界已经开始迅速的蔓延,中国现在也进入艾滋病的快速增长期[2]。所谓机会性感染是由于人体免疫功能下降,寄生在人体中的一些非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或者机体对自身环境中的致病性病原微生物产生易感性增加所引起的机体感染,而正常免疫功能的人对这些微生物一般不会造成疾病状态[3]。艾滋病患者的机会性感染高达92.39%。笔者现将艾滋病患者的护理管理及防护经验汇报如下:

1 护理管理

1.1 基础护理工作 科室内组织相关知识的培训以及讲座,消除对患者产生的歧视以及恐惧心理,能够以同情心对待患者,细致入微的工作同时也能够减少患者的焦虑、恐惧的心理,必要时提供情感支持,营造互相信任、互相理解的环境。在各项操作中都要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对患者的隐私进行保密,减少患者内心歧视的感觉,使患者能够最大限度的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积极对待生活。并向患者讲解HIV相关知识宣传,告知患者关于HIV的各种传播途径,告知患者在进行性生活时正确的使用安全套是防止艾滋病性传播的主要途径。针对安全套的功效、使用方法以及获取的途径等方面进行宣传。告知患者HIV母婴是传播途径之一,讲解HIV可以通过胎盘、分娩以及母乳喂养等途径进行传播。

1.2 提高治疗依从性 主治医生为患者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后,护理工作人员针对患者的HAART方案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健康宣教,告知治疗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给药方法、用药的注意事项和相关毒性的处理方法,帮助患者最终能够正确服用药物治疗,坚持长期有效并做好定期随诊。在药物治疗前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指导工作能够使患者充分理解HAART治疗方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患者能够懂得保证抗病毒的治疗依从性,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效果,为患者自觉在HAART前建立起保证良好依从性的做一定的基础。

1.3 良好的护患沟通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作为一名护士,能够感知、理解、同情患者,成为一个善解人意的人,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前提。护士应该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患者交流时,多讲一些与HAART有关的知识,对患者有问必答,做治疗时得心应手。

2 防护经验

2.1 用具及物品的处理 科室内严格规范各项医疗操作,对于使用过的医疗用具要严格进行处理,尤其是对于锐器要加强处理减少或避免职业暴露伤的产生。进行手术操作时,所有现场的医护人员均戴防护具,防渗透功能的面罩、戴有防护眼镜、双层口罩、以双层手套及穿防渗透功能的手术衣,避免手术时的血液喷溅增加感染传播的途径。对于此患者使用的引产器械切忌要单独放入O.2%含氯消毒液的容器内进行浸泡1h后进行清洗[2],并对所有的器械和用物作好HIV的明显标记后单独送供应室进行下一步骤的灭菌处理。使用过的治疗车及手术床用“8.4”消毒液进行擦拭。

2.2 做好相关职业防护措施 所有的医护人员要进行关于HIV相关知识的培训学习,使每一个医护人员认真掌握HIV职业感染的巨大危害性,提高个人职业预防感染的意识。对于HIV患者进行的一切治疗、护理以及相关各项检查均安排在最后完成,避免与其他病患发生交叉感染的现象。可以采取固定的人员针对HIV患者专门护理,挑选的护理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娴熟的操作技术能力,这样可以避免和减少发生感染的各项环节。护理人员在各项操作治疗前要仔细检查自身有无皮肤黏膜破损的现象,对于有破损的粘膜的护理人员要进行更换。要有严格自觉的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的意识以及无菌操作的各项规程,在各项操作前中后,进行认真洗手、仔细查对,必要时穿隔离衣或者使用防护用具。有关报道表明[3]进行认真有效的洗手,是预防医源性感染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可以直接切断传播途径。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必要时戴双层手套进行防护。李秀云等有关报道[4],带双层手套进行操作可使血液直接接触率由戴单层手套的11.84%降至4.69%。指导患者加强知我保护,将用过的牙签以及分泌物统一放置,尤其带有血渍的污物,要进行集中处理,不要随意乱扔,防治传播途径的扩散,使患者的分泌物以及唾液应放置不透水的密封袋内,做好标记进行消毒处理。艾滋病患者使用的生活用品要严格一人使用,防止交叉感染。做好病室的消毒隔离措施,严禁发生艾滋病的传播。

3 小 结

HIV患者在住院期间,对于护理人员来讲是一项即特殊又包含一定难度的操作,护士是与患者接触最多与最密切的工作人员,在所有的护理操作多数为有创性的操作措施,与医疗废物、HIV污染物品以及患者的血液和体液等直接机会较多,因此职业危害较高。所以要加强HIV的护理管理,护士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较强的理论知识,娴熟的技能,做好患者的相关护理的同时要加强自身职业的防护以及HIV的宣传与预防知,降低HIV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赵清霞.46例艾滋病死亡病人机会性感染分析[J].传染病信息,2010,2(6):39-40.

篇(9)

[摘要] 目的 调查结核病院护士对职业暴露因素、自我防护行为等认知现状,为结核病院护士自我防护能力的培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表对该院随机抽取的100名护士进行职业暴露知识、自我防护意识和因工作感染结核情况调查。结果 结核病院护士对职业暴露知识认知率为55.4%;自我防护行为掌握率为33.7%;因工作感染结核者占9.8%。结论 职业损伤状况与职业暴露、自我防护行为有关,需定期对其进行培训,提高防护能力。

[

关键词 ] 结核病院护士;职业暴露;自我防护;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R4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c)-0121-02

由于结核病院环境的特殊性,使临床医务人员面临严重的职业暴露危害。护士因其职业的特殊性而与危险因素接触较多,易导致许多相关的职业损伤。文献表明[1-3]:在医务人员的职业损伤中,护士的损伤率较其他人员高。如果护士自我防护意识淡薄且缺乏相关知识,不仅是损害自身健康,还可能成为院内感染的传染源和传播介质[4]。为了解结核病院护士自我防护现状,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对该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间92名结核护理工作>1年的进行了问卷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该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在岗护士采取随机法抽取100名进行问卷调查,把护龄>1年的纳入标准。

1.2方法

调查方法。自行设计并经专家审核的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①性别、年龄、学历、护龄等资料;②对职业暴露危害的认知状况;③自我防护行为现状;④因工作感染结核情况及原因。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8份,纳入标准的为92份。

1.3 统计方法

采用Excel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调查的92名护士均为女性,年龄19~49岁,平均31.5岁。护龄:1~3年16名,3~10年37名,11~20年27名,>20年12名。学历:中专7名,大专56名,本科29名。

2.2 认知状况

具体认知状况见表1。

2.3自我防护现状

具体防护状况见表2。

2.4 因工作感染结核情况及原因

感染结核者占9.8%,其中结核性胸膜炎占3.3%、颈部淋巴结核占2.2%、肺结核占4.3%。主要原因是防护意识淡薄,认为工作繁忙而防护措施落实不到位及病房通风不良等。

3 讨论

3.1结核病院护士自我防护现状

①结核病院护士职业暴露特点。护士的职业暴露分为化学、物理、生物和社会心理因素等[5]。林焕新[6]等表明,导致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和传染的最主要因素为锐器伤。该文调查结果75%与之吻合。其次,护士的工作大都为输液治疗,对抗生素的接触较频繁,目前虽未见其对护士影响的相关报导,但有过因接触青霉素致过敏性休克、猝死的报导[7]。该次调查中有40.2%的护士认为抗生素的接触为职业暴露的范畴。此外,护士对职业暴露的相关知识认知较少,仅为55.4%。

②结核病院护士自我防护意识淡薄 调查显示,护士掌握普通预防和标准预防者仅占23.9%,了解自我防护相关知识的仅占33.7%。具体表现在:体检及疫苗接种者占20.7%,针头使用后回套针帽或收集盒占57.6%,正确洗手、消毒者仅占67.4%;在配制化疗药物、抗生素时不戴手套以及锐器损伤后正确处理者不到一半,且登记上报者仅占23.9%。由于近1年来护士不当防护措施且工作繁忙等原因,导致9.8%的护士感染结核,给护士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因此,医院应加强监控力度,责任到人;对在岗护士应加强教育,提高其自我防护能力。

3.2结核病院护士自我防护能力培养

护士是医院基层工作的主要执行者,由于护士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常使其置于各种职业暴露中,而结核病院患者大多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护士职业暴露的风险较其他院更高。因此,医院及个人应重视自我防护能力的培养。

(1)加强科室管理,提高防护意识:①定期进行自我防护等知识的培训;②规范操作,坚持预防为主和安全控制;③建立职业损伤报告制度及护士健康档案,定期体检,必要时接种疫苗。

(2)护士操作的防护:①在晨晚间护理时应戴带口罩手套,且采用湿法扫床,操作结束后,及时洗手。②在输液、抽血时谨慎操作,避免刺伤,用后将针头卡入锐器盒中。③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严格执行卫生制度。

(3)护士心理健康的防护:①运用角色置换来调控自己的情绪,加强应对挫折的能力。②学会自我调节,通过找人倾诉、听音乐等方法来宣泄消极情绪,并注意休息。③正确面对晋职晋升,处理好与同事、上级、患者以及家庭之间的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

参考文献]

[1]张明霞,许铮,吴永友,等.职业损伤事件在医务人员群体中引发的心理变化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9):2166-2167.

[2]李惠平.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状调查及预防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8):619-620.

[3]李莉,刁永书,梁亚屏.肾脏内科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原因分析与对策[J].华西医学,2014,29(2):346-347.

[4]刘汉卿,吕新辉. 医护人员医院感染防控理论认知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3,29(4):514-515.

[5]仲爱华.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护措施[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6):129-130.

篇(10)

关键词:

医学检验专业;实验室;模拟教学;生物安全教育

检验医学是一门由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桥梁学科,主要通过实验室技术、医疗检测设备为临床医生诊断、治疗提供依据。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在临床实习及毕业实习阶段会有大量时间进入临床检验实验室进行实践学习。理论学习阶段,教材及授课教师多侧重于临床检验及临床实验室管理等方面内容,对实验室生物安全方面不够重视。近年来,调查研究表明,在校医学生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知晓率及接受过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率均较低[1,2]。学生进入实验室后,由于生物安全意识薄弱而导致感染的案例时有发生。因此,加强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生物安全教育,保证学生安全顺利地完成实践学习任务,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学习实验室生物安全法规及要求

实验室生物安全是指以实验室为科研和工作场所时,避免危险生物因子造成实验室人员暴露、向实验室外扩散并导致危害的综合措施[3]。而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正是每位即将进入临床实验室实习的学生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对于本科生而言,无论是进行实验室的检测操作还是将来从事检验工作,生物安全防护知识都必不可少。在学生进入实验室实习前,首先要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理论知识培训,包括《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008)以及国务院颁发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国家标准和管理条例,通过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主观上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重视程度,从而自觉遵守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避免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的发生。在授课过程中,减少枯燥的安全知识及相关安全规定讲解,尽可能采用照片、示意图、动画、视频、网络等多媒体手段,结合实际案例,生动形象地讲述生物安全的重要性。这样学生不仅容易接受,还能更好地结合自身实践,融会贯通地运用理论知识[4]。同时,结合国内外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规定及最新动态,使学生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深刻理解生物安全的重要性。

2了解实验室感染的来源

临床实验室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从理论知识学习转化为医学实践学习的第一场所,学生在课间实习及毕业实习过程中逐渐了解临床实验室的日常工作,并参与其中。在熟知实验室生物安全重要性及危害性的基础上,通过教师集中授课及模拟教学,使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充分了解临床实验室感染的来源,提高处理生物危害等紧急情况的能力。临床实验室感染的主要来源如下。

2.1待检标本是实验室感染的主要来源

临床实验室的标本种类繁多,常见于血液、排泄物及体液等,如动静脉血、尿液、粪便、痰液、脑脊液、浆膜腔积液、羊水、乳汁、白带、前列腺液和等。各种疾病的临床病人标本所含有的多种致病因子可以通过感染呼吸道、消化道、皮下损伤部位、角膜等部位,以气溶胶、接触等形式给临床实验室人员带来危害[5]。依据标本中的菌毒种对人类危害性及其是否具备有效治疗与预防手段,根据卫生部《中国微生物菌毒种管理方法》,可将其分为4类。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在临床实验室学习工作过程中,应明确标本的危害级别,面对不同程度的危害性标本,要做好防护,时刻将自身及环境的生物安全放在第一位。

2.2操作及仪器设备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是实验室感染的重要来源

标本采集及标本处理较容易引起实验室感染,如针头和注射器的使用,接种,吸管、离心机、搅拌器等使用过程中均可引起微生物气溶胶的形成,从而导致实验室感染发生[6,7]。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临床实验室也不断向自动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标本在前期手工处理、检测及仪器自动化检测过程中,需用到多种仪器设备,对其使用不当,亦可造成气溶胶、飞溅物和溢出物等,这些污染物可引起严重的实验室感染,如样本分拣机、混匀器、恒温水浴箱、振荡器等使用中。所有实验室人员应遵守实验室标准化操作规程。因此,学生在进行操作之前,首先要学习实验室标准化操作规程,由带教教师先进行规范化操作演示,而后以小组形式在设置的模拟场景中使用无生物危害的模拟标本轮流进行接收、分拣、离心等处理,并由带教教师和同学进行评比,完成后,再次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及操作进行考核。通过该过程学习,学生基本上对操作及仪器使用过程中的污染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3加强实验室安全防护教育

为了加强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验室安全防护教育,在学生接触实验室之前,先让学生对生物安全有清晰的认识,明确其重要性及危害。通过设置模拟场景,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如何在实验室进行正确的自我防护,确保自身安全。在标本处理及仪器使用过程中,如何正确操作,以避免生物因子对操作人员及实验室造成危害。

3.1设置进出实验室场景,学习掌握个体防护措施

做好个体防护可有效减少有害生物因子的致病,有效减少生物安全事件的发生。在进入实验室前,根据带教教师指导,学生穿戴好个人防护用品,如白大褂、帽子和口罩等。离开实验室时,要脱下防护用品,并根据六步洗手法清洁双手;一次性用品使用后应置于指定的医疗垃圾桶内;白大褂需定期消毒。此外,严格要求学生不可将实验室内的物品带入生活清洁区,也不可将饮品、食物带到实验室[8]。

3.2模拟紧急情况场景,学习相应处理方法

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日后实习及从事检验工作,会遇到针刺损伤,感染性样品溅及体表或口、鼻、眼内或污染实验台面,化学药品或试剂污染皮肤等突发事件。模拟上述紧急情况场景,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正确的处理方法,了解实验室内冲洗装置、消毒灭菌物品的位置及其正确使用方法,做到遇到紧急情况不慌张,在第一时间能够有条不紊地防止自身或他人感染。与此同时,向学生强调一旦发生可能的实验室污染,需立即向带教教师报告,以免发生严重的生物安全事件。

3.3模拟工作场景,学习使用实验室生物安全设备与仪器

首先,学生应对所在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级别、结构布局及设备设施有所了解。使用无生物危害性标本模拟实验室实际工作场景,使学生熟练掌握生物安全设备及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应用范围,以保证操作过程中的生物安全。如:对于可能产生气溶胶样品的处理以及所有细菌样本的接种、涂片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从使用生物安全柜前的准备工作到使用中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及使用后的清洁处理,先由部分学生轮流演示,再由教师及同学找出其在操作中的正确与错误点。这一过程可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完美地转换成实践能力,尤其是找错环节,能让学生对常见的易错操作印象深刻,为进入检验科实习打下良好基础。

3.4模拟医疗垃圾处理场景,熟悉垃圾分类处理办法

根据国家卫生部和环境总局制定的《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对医疗废物实施分类管理。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应明确医疗垃圾的分类,实验室各类医疗废物应分开放置。用无潜在生物危险性的道具模拟医疗垃圾,使学生能够独立对各类医疗垃圾进行正确分类和处理。如模拟使用锐器(针头、穿刺针、吸头等)时,进行规范化操作,使用后需单独放置于防渗漏、耐刺的专用利器盒内,不得与其他医疗废物混放,对包装纸盒、试剂盒、液体废物等进行分类处理。学生不用死记硬背,在场景模拟中很容易熟记实验室不同废物的种类及危害程度,进而进行不同的处理,以避免医疗垃圾带来的生物安全隐患。

4掌握实验室基本消毒灭菌方法

临床实验室根据不同清洁目的,采用不同的消毒方法。对日常的实验环境进行消毒处理,通常使用化学消毒剂擦洗、消毒工作台面、地面,必要时开启紫外线灯等照射30min以上。当实验过程中需要特定的无菌环境时,可采用灼烧、干烤等灭菌法;对使用的无菌试剂及医用器械可采用煮沸或高压蒸汽灭菌法。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在实验室实习时,应掌握各种消毒灭菌方法,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消毒灭菌方法。

总之,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经过医学院校实验室及医院临床检验中心的培养,未来从事的工作(各级医院、疾病控制中心、血站、医学实验室及研究室的相关工作)都存在生物安全问题,利用场景模拟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提高应变能力,减少实验操作中生物安全事件的发生。这不但对实验室安全、个人安全,而且对环境安全、社会安全都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建华 尹萌 秦晓松 刘勇 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参考文献:

[1]张景霞,张磊,赵宁宁,等.某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10,4(18):767-770.

[2]何静,刘青青,钟训富,等.某校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生物安全知识掌握情况调查[J].现代医药卫生,2015(20):3080-3082.

[3]叶冬青.实验室生物安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4]赵思婷,植瑞东.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生物安全意识的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4):76-77.

[5]张卫良,杨毓.加强和提高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防范措施[J].中国医药导报,2011,2(8):122-123.

上一篇: 社会系统理论的主要内容 下一篇: 水资源规划利用与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