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规划利用与管理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15 14:44:4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水资源规划利用与管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水资源规划利用与管理

篇(1)

1 基本概念

受来用水过程周期性变化影响,水库的蓄泄水过程也存在一定的周期性。当入库来水大于用水时,水库开始蓄水直到蓄水满为止;当入库来水小于用水需求或水库蓄满后,则开始泄水;直到水库泄空后,又开始新一轮的水库蓄水过程。水库如此完成一次蓄泄过程所经历的时间称为调节周期。根据调节周期的长短,可将水库兴利调节分为以下四大类。

(1)日调节。在一昼夜里某些时段内来水有余,可蓄存在水库里,而在其他时段内来水不足,水库放水补给。水库中的水位涨落在一昼夜内完成一个循环,这种将日内径流进行重新分配的调节称为日调节。日调节的特点是将均匀的来水调节成变动的用水,以适应电力符合的需要。所需要的库容不大,一般具有枯水日来水量的20%~25%的库容时即可进行日调节。(2)周调节。在枯水季节里,河中天然流量在一周内的变化也是很小的,而用水部门由于假日休息,用水量减少,因此,可利用水库将周假日的多余水量蓄存起来,在其他工作日用,这种调节称为周调节,它的调节周期为一周,所需要的调节库容一般不超过一天的来水量。

(3)年调节。在一年内,河川流量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洪水期流量很大,水量过剩,甚至可能造成洪水灾害;而枯水期流量很小,不能满足综合用水的需要。利用水库将洪水期内的一部分多余水量蓄存起来,到枯水期放出以提供供水量。这种对年内丰、枯季的径流进行重新分配的调节就叫做年调节,它的调节周期为一年。(4)多年调节。当水库库容足够大,可将多年期间的丰水年份的多余水量蓄存起来,用以补充多年期间的枯水年份的水量的不足,这种能进行年与年之间的水量重新分配的调节,叫做多年调节,这时水库的可能要经过几个丰水年才蓄满,所蓄水量分配在几个连续枯水年份里用掉,多年调节水库的调节周期长达若干年,而且不是一个常数。

2 水库兴利调度原则

综合利用水库各个服务对象所提出的要求有些可以彼此结合,有些则不能结合,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水库利用其有效库容调节径流,提高各用水部门的兴利效益,是一库多用的集中表现。根据用水部门用耗水特点不同,应力求先用后耗,以达到一水多用。当有限水资源与各用水部门用水要求之间的矛盾突出时,综合利用水库兴利调度方式可以有效的对矛盾进调解,使各部门利益得到均衡。具体的兴利调度原则如下。

(1)以发电为主的水库调节原则。遇到设计枯水年份时,应抓紧时机使水库蓄满,以保证水电站在这个调节周期内能按保证出力图工作。遇到丰水年份时确保水库大坝和上下游防洪安全,以及保证水电站和其他综合利用部门正常工作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河川径流和正常调节能力。(2)以灌溉为主的水库调节原则。合理调整灌溉用水方式,降低用水高峰,充分利用灌区内各种蓄引水工程,做到在非灌溉期或非用水高峰时由水库提前放水充蓄塘堰;结合灌溉用水尽量兼顾其他用水部门要求。(3)以供水为主的水库调节原则。保证供水的前提下,合理安排其他用水,对特别中主要的供水水源水库,应预留一部分备用水量,以备连续特别枯水年份或突发事件的应急使用。

3 水库兴利调度方法

根据河川径流特性,径流调节计算方法分为两类,一是利用径流的时历特性进行计算的方法,称为时历法;二是利用径流的统计特性进行计算的方法,叫做数理统计法。时历法采用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实测径流资料作为入库径流过程进行水库径流调节计算,计算结果也是按时间顺序排列,比较直观,便于考虑较复杂的用水过程和计入水量的损失等。数理统计法是按数理统计原理进行径流调节计算,计算结果直接以调节水量、水库存水量、多余和不足水量的频率曲线形式表示出来。一般用于水库多年调节计算。

4 调度图的应用

水库调度图综合反映了各种水文条件下满足各方面要求的调度原则,可作为水库调度运行工具知道水库运行。将水库的兴利调度线及防洪调度线绘制在一起,即组成了水库调度全图,如图1所示。水库调度图既可应用于运行阶段,也可应用于规划设计阶段。后者主要是用于计算水利动能指标,为选择水电站及其水库参数提供基本依据。应用水库调度图指导水库运行时,有按时段初水库水位控制和按时段末水库水位控制两种方法。

篇(2)

1.1水资源区域格局

我国由于受季风气候和地形的影响,降水格局极不均衡,水资源的区域分布相差十分悬殊,水土资源的组合、人均水资源的分配在各地区极不平衡.若按年降水量400mm等雨量线划分,我国约有45%的国土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少水和缺水的地区.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珠江流域、浙闽台诸河、西南诸河等四片,总面积占全国的36.5%,耕地占全国的36%,但水资源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81%,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大于4000m3,亩均占有水量为4130m3;北方淮河、黄河、海滦河、辽河四个流域片,总面积占全国的38.4%,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8%,是我国水资源最为紧张的地区,其中,海滦河流域人均占有水量小于430m3,亩均占有水量仅为251m3.南方四片平均年入海和出境水量都在94%以上,其中,西南诸河出境水量达99%以上,河川径流几乎全部流出国境;北方地区河流入海水量越来越少,黄河频频断流,海滦河几乎没有什么水量入海,河川径流大部分都在流域内被消耗.

1.2水资源时空分布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衡,表现为年内变化大,年际变化不稳定,东西南北方各异.一般全年60%的降水集中在夏秋的3~4个月,冬季仅占全年降水的10~15以下.长江以南3~6月降水量约占全年的60%;而长江以北地区,6~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的80%.降水时间上的高度集中,使得地表径流变化大,可有效利用的水资源少。总之,水资源越贫乏的地区,丰、枯水期之间的降水量和径流量相差越大,更为严重的北方河流往往具有连年枯水或连年丰水的现象,进一步加剧了我国水资源格局的时续不均衡性.

2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格局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历史悠久,特别是建国以来,水利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先后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并对主要的江河进行了初步的治理和开发,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以防洪、发电、供水、灌溉、航运等综合效益,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受自然与社会两方面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水资源在开发、利用、控制与保护过程中,存在着水量型、水质型、综合型(既缺水又污染)三类问题.区域长期水量问题和区域长期水质问题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水资源开发利用格局方面分析,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2.1水资源开发利用总体水平亟待提高

虽然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速度在不断加快,但就总体水平来看仍然不高,开发利用程度(即75%的可供水量与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之比)仅为20%.这样的利用率对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是不相适应的.

2.2地区之间差别大,不平衡

由于各地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因而造成水资源开发利用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黄淮海、辽河流域水资源的利用程度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其中,海河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达76%,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超过90%,许多地方甚至出现超采地下水的现象,水资源短缺已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西南地区是我国水资源开发程度最低的地区,受地形和地质等自然条件和资金的限制,虽然有丰富的水资源,但水利建设发展迟缓,目前该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还不到10%;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与西北地区是我国人均用水量较高的地区,随着经济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在不断提高.

2.3不合理的开发现象依然存在

虽然人们对水资源价值观念有了改变,认识到了水的重要性、稀缺性和开发成本.但正是由于地区管理者和部门管理者强调了水资源的价值,仅注重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以发展地区经济和基础产业为理由,过度开发利用水资源,致使上中下游之间、各支流之间自行其事,尽可能地开发水资源,灌溉用水不顾及发电用水、上游开发不顾及下游利用,忽视了水资源综合利用的一致性,即一库多用、一水多用、先用后耗等基本原则.

2.4管理体制的分割影响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我国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还突出反映在产权管理上的混乱,使用权和所有权混为一谈,水资源的所有权管理被使用权管理所代替、所淡化,造成所有权管理的缺位,而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使用权的专业部门因缺乏灵活的产权转让机制,使得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难以实现.

另外,在水资源分地区、分部门的管理体制中,还存在权属管理部门与开发利用部门的相互关系和责任不清,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统一管理体制仍未理顺,供水、用水、排水三者的管理体制仍未协调等问题.

3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格局——流域格局

我国水资源的天然分布是以流域为系统的,七大江河是我们中华民族发祥、发展的基地,七大江河流域面积占我国国土的45%以上,人口占全国的65%左右,耕地占全国的82%左右,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90%左右,可见流域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是水资源科学管理的基础.

3.1流域格局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基础

从自然的角度看,流域是一种典型的自然区域,是以河流为网络的、分水岭包围的、在地域上具有明显边界的区域.从经济角度讲,流域又是组织结合管理国民经济的、以水资源开发为中心的区域.

实践证明,流域经济区已经成为很多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是目前世界上最具经济、生态、社会综合效益的开发模式,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流域是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系统,流域格局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最佳途径,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牢固的水资源基础.

3.2流域格局上的区域竞争与协作一体化

3.2.1区域竞争与协作一体化的含义

由于地区和部门重竞争轻合作,也由于管理合作部门忽视了流域的整体性,造成了水资源利用格局的严重不合理,即水资源短缺的双重性和区域及部门关系的僵化.因此,区域经济发展应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在流域格局的基础上实施区域竞争与协作一体化,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流域问的竞争与协作,以流域为基础,以竞争为主导,通过流域间的竞争,获得流域水资源优势的发挥,即以水资源为引导的人口聚集、相关产业的 规划与发展、以及新的区域经济格局的形成;同时,通过流域间的协作(主要是流域竞争基础上的流域产业分工与协作)及流域间调水,弥补流域的水资源不足,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供给.另一方面,流域内的竞争与协作,是以协作为主导,以竟争为辅助,保证流域内各部门、各地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兴利与除害并重,开发与保护协调,达到流域整体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奠定流域长期持续协调发展的自然、生态、经济基础.

3.2.2流域经济系统规划是关键

实施区域竞争与协作一体化的关键是进行流域经济系统规划,协调流域内部门、地区之间的关系,包括实施横向流域规划和纵向产业规划,并形成系统的规划统一体.

首先,流域横向规划系统包括流域上中下游区域规划,以及流域的干流、重要支流(国民经济重点区域)、中小支流等的流域规划系统;各流域组成部分往往代表不同的利益主体,处理好各利益主体的关系至关重要.流域规划地域广泛,规划应以竞争和协作发展为指导,突出区域资源优势与生产要素优势,为形成产业优势奠定基础.其中干流流域规划是大江大河流域规划的核心,对流域内水资源开发及相关经济重大战略问题起决定作用;重要支流流域在流域经济发展战略中地位重大,规划因其所处区域的优势而不同;中小支流系统规划是流域规划的基础,影响流域整体效益的发挥,同样也不可忽视.干流、重要支流、中小支流流域的规划又因处于流域的上、中、下部而发生变化,构成了流域横向规划的复杂性.

篇(3)

我国水资源存在主要问题是短缺、污染和灾害,水资源管理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立水资源管理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水资源管理学是管理水资源知识体系,以水资源为管理对象,探讨水资源高效利用保护的各种措施规律,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包括水资源数量管理、质量管理、法律管理、权属管理、行政管理、规划管理、配置管理、经济管理、投资管理、风险管理、技术管理、工程管理、数字化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安全管理等等。

1、 水资源管理学内涵

加强水资源管理成为有关水资源领域出现最为频繁的词汇。但究竟什么是水资源管理,目前学术界尚未统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在不同的卷中,对水资源管理有不同的解释。综观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概念,有以下特点:首先,从整体上来看,他们都是以水资源开发作为主线,“保护”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次,视野相对狭窄,大多数概念只局限于水资源本身,缺乏复合系统下对水资源的综合认识,以水论水;第三,缺乏生态环境的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内涵。基于此,作者认为,水资源管理就是为了满足人类水资源需求及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和。

水资源管理学是从学科角度对水资源管理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是水资源管理知识体系,是建立在水文学、水资源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基础之上的新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通过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可以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保障水资源安全,通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2、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

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对象很明确,就是围绕水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的而展开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目前,水资源危机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水资源危机的出现和加剧与人类在经济活动中缺乏对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有着重要的关系。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人类的绝大多数经济活动都要涉及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和未来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解释多种多样,但都基本围绕着 “满足目前需要但不破坏未来发展需求的能力”这一核心思想。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实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人类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求人类必须正视干旱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等诸多与水资源相关的问题,这给水资源管理学提出了新挑战和难得的机遇。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无法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的和综合的观点构建全新的现代水资源管理体系,这成为水资源管理学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具体地说,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水资源数量管理和质量管理、水资源法律管理、水资源权属管理、水资源行政管理、 水资源规划管理、 水资源配置管理、 水资源经济管理、 水资源投资管理、 水资源风险管理、 水资源利用技术管理、水资源工程管理、 水资源数字化管理、 国际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综合管理、水资源安全管理和水资源数字化管理等等。

3、 国内外水资源管理学研究进展

3.1 国际水资源管理学研究进展

到目前为止,明确提出水资源管理学的文献极为有限。根据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面临的新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实际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特点,国际上也对新形势下的水资源管理理论和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和研究,并就一些问题达成了某种程度的共识。他们主要围绕着“可持续发展条件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要求”而展开。这些研究活动为水资源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诞生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1992年爱尔兰召开的“国际水和环境大会—21世纪的发展与展望”上提出了水资源系统及可持续研究的问题。1993年“第二届国际实验与网络资料水流情势学术大会”上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水文学基础和信息资料问题。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主持,国际水资源协会与国际水文科学协办召开了“变化世界中的水资源管理研究规划国际学术研讨会”,探讨了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管理研究展望、水资源开发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和水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四个专题。

1996年在日本京都召开了“国际水资源及环境研究大会:面向21世纪新的挑战”,讨论了流域尺度的可持续水资源系统管理的应用实例等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水文计划工作组1996年将“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其定义为“支承从现在到未来社会及其福利要求,而不破坏他们赖以生存的水文循环及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水的管理和使用”。[1][1]水资源可持续管理要求在水资源规划、开发和管理中,寻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人类社会福利之间的最佳联系与协调。与传统的水资源管理相比,可持续水资源强调了未来变化、社会福利、水文循环、生态系统保护这样完整性的水的管理,使“未来遗憾可能性达到最小的水的管理决策”。世界银行将水资源管理定义为一系列水资源相关领域(如水电、水资源供给与供给设施,灌溉与排水等)一体化管理。综合水资源管理的观点应该在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方面确保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和技术等多方面因素[2][2]。

1997年召开的第5届“不确定性增加下的水资源可持续管理学术大会”,洪水与干旱管理、水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水文与生态模拟和环境风险评价等成为重要议题。

1998年在武汉召开了“98年国际水资源量与质的可持续研讨会”,探讨了流域水量与水质的统一管理问题。1998年国际水文学会在荷兰召开了“区域水资源管理研讨会”,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经验和教训、面对挑战的区域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

2000国际水文科学学会(IAHS)年在美国召开了“水资源综合管理研讨会”。这次研讨会主要探讨了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水资源综合管理的内容和目标,以及交流水资源综合管理的经验。此次研讨会达成一个共识:未来水资源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流域的统一管理。流域统一管理是流域内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统一协作管理,其目的是防止土地退化、保护淡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基本框架是政府和社区公众的共同管理。会议认为,为了实现流域统一管理的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复杂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建立在有效的科学规划基础之上;②必须显著提高预测各项管理活动结果的能力;③为了达到水资源管理的目的,持续的检测和评估工作十分必要;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管理过程必须是透明的和公开的。(Miguel A. Marino 等,2001)2001年,国际水文科学学会在荷兰召开了“区域水资源管理研讨会”,会议针对区域范围内水资源管理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讨,包括:以往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经验和教训;面对新挑战的区域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

伴随着国际学术界对现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研究和讨论,近年来,国际学术界相继出版了多部论述“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专著,这些专著大多以论文集的形式出版,很少从学科的角度对水资源管理的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的论述和研究。尽管如此,这些专著还是探讨和研究了大量有关现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使我们能够大致了解目前国际学术界关于水资源活动的主要理论和具体内容。并且通过编著者对一些论述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论文的整理和归类,我们可以从中基本上了解到当前国际学术界对水资源管理理论体系的划分。

Miguel A. Marino和Slobodan P. Simonovic在2001编著出版的《水资源综合管理》收录了国际水文科学学会(IAHS)2000年在美国召开的“水资源综合管理研讨会”的文章。Miguel A. Marino和Slobodan P. Simonovic认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类从事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不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而新的管理方式仍在摸索中,水资源管理活动正处在探索过程中。作者认为,在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中,僵化的管理体制(包括法律、政策和管理机构)是实现水资源有效管理的最大障碍。管理体制的官僚作风、不负责任以及缺乏战略性指导原则导致水管理体系效率低下,缺乏远见,并且拒绝与水资源利益相关者就水资源管理问题进行公开的交流和探讨。新的水资源管理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寻求实现长期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水资源管理方式,为此,他们认为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将是水资源管理活动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新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包含水环境治理和保护问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水资源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以及水资源管理决策中的公众参与问题。

由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2002年编著出版的《水资源管理》(Ⅰ和Ⅱ)收集了2000年和2001年两年间国际上一系列关于“水资源管理”国际会议上的文章。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本书的前言中指出,当前水资源管理问题在全球变得越来越复杂。水资源管理活动主要面临着的主要问题是:人口的增长和人均水需水的增加正在家具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与此对应的是,水污染、水资源浪费以及气候变迁等因素却正在威胁着水资源的供给。这套书从10个方面论述了当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内容,他们是: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灌溉水管理,流域管理,生活用水管理,水质管理和水活动管理,废水处置和管理,管道输水和渠道输水管理,水文模型,地下水管理,沿岸和港口水资源管理。(C.A.Brebbia P.Anagnostopolos ,2002 )。值得注意的是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书中指出,现代水资源管理所涉及学科和领域已经超出了传统水文地质学中关于水资源管理的思考和限制。

由M. AL—Rashed 、V. P. Singh和M. M. Sherif合作编著的《水资源发展与管理(Ⅳ)》中从7个方面论述了水资源管理的内容,这7个方面包括:水资源管理的目标、政策和原则,水资源稀缺和保护,用水管理,水资源管理、规划、水权分析和处置的决策支持系统,水电和灌溉的发展潜力,灌溉水管理,水资源稀缺管理。

其他一些比较著名的著作还包括B. Datta Ray, R.P. Athparia的《水与水资源管理》(1999年);A. Farooq Khan的《水资源管理:挑战与责任》(1998);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出版的《水资源管理:综合政策》(1989)等。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学术界并未明确提出水资源管理学的概念,但在国际上许多大学中,都开设了以“水资源管理”为名称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开始以及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讲述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水资源管理学的形成。例如在美国特拉华流域委员会计划和行动部部长Dr. Kenneth F. Najjar 在VILLANOVA 大学为水利工程学、水文地质学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开设的“水资源规划0与管理”课程介绍中,Dr. Kenneth F. Najjar认为,“水资源规划与管理” 是对水资源规划、分析、设计、经济管理的理论和实际方法等综合型课程,主要包括水资源法律和规章条例,流域管理、水资源建模、地下水和地表水需求和共给分析、洪水管理、水资源质量管理、湿地保护。水资源供给规划包括水资源使用、需求项目,水资源配置、水容量扩充。该课程还包括水库运行等相关问题。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是关于水资源的综合问题的考虑,这些问题来自于从静态的水资源法律和章程到动态的自然资源的应用[3][3]。 3.2 国内水资源管学研究进展

我国关于水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开始与上个世纪80年代,早期的水资源管理研究主要是对实际水资源管理活动中的管理内容的简单罗列和堆加,并未从理论的高度来对水资源管理的体系和框架进行系统的阐述。随着我国水资源危机的不断加剧以及可持续发展对现代水资源管理的要求和挑战,学术界开始逐渐关注水资源管理理论的探讨和框架体系的构建。

赵保璋主编的《水资源管理》(1994年)是我国出版较早的专门论述水资源管理的专著之一。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分以及废水、污水等水形态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的联系,统一而相互转化的整体。而现实中,长期以来我国水管理体制较为混乱,水权分散,形成了“多龙治水”的局面。该书认为,水资源管理应该以水的资源观点、水的系统观点、水的经济观点以及水的法制观点出发,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规划布局与调配,以及水资源保护等方面建立统一的、系统的综合管理体制,按照相关法律由水行政部门实施管理。该书认为水资源管理活动主要包括规划管理、开发管理、用水管理和水环境管理(赵保璋,1994)。

冯尚友在《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一书中将水资源管理定位为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在水资源及水环境的开发、治理、保护、利用过程中,所进行的统筹规划、政策指导、组织实施、协调控制、监督检查等一系列规范性活动的总称。统筹规划是合理利用有限水资源的整体布局、全面策划的关键;政策指导是进行水事活动决策的规则和指南;组织实施是通过立法、行政、经济、技术和教育等形式组织社会力量,实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一系列活动实践;协调控制是处理好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协同关系和水事活动之间的矛盾关系,控制好社会用水与供水的平衡和减轻水旱灾害损失的各种措施;监督检查则是不断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执行正确方针政策的必须手段。

吴季松在2000年和2002年先后出版了《水资源及其管理的研究与应用》和《现代水资源管理学概论》两本专著。前一部是作者多年来关于水资源管理问题的报告和讲话的汇编(吴季松,2002)。《现代水资源管理学概论》一书中,作者对水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基本目标以及主要内容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从整体来看,该书更多的是从水行政管理角度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左其亭和陈曦2003年合著并出版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活动》。该书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对水资源管理理论作了初步探讨。该书专门探讨了现代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工作流程、管理目标和水资源管理基本内容,并且提出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强教育、提高工作觉悟和参与意识;制定水资源合理利用措施、制定水资源管理政策、水资源统一管理以及实时进行水量分配和调度。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现代水资源管理的要求,该书还专门探讨了水资源的信息化管理,介绍了电子信息技术和“3S”(GIS、GPS和RS)技术在水资源管理活动中的应用。

林洪孝在《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中界定水资源管理活动为:依据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遵循水资源系统自然循环功能,按照经济社会规律和生态环境规律,运用法规、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通过全面系统的规划,优化水资源配置,对人们的涉水行为进行调整与控制,保障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和谐持续发展。该书对水资源管理的理论和框架体系做了较为全面的探讨,论述了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目标、原则和方法等内容,并构架了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该书提出,随着人类水资源问题认识的发展深化,水资源管理逐渐形成了专门的技术和学科,其管理领域涉及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等许多方面,其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水资源权属管理、水资源政策管理、水资源综合评价与规划管理、水量分配与调度管理、水质控制与保护管理、节水管理、防汛与抗洪管理、水情监测与预报管理、水资源组织与协调管理以及其他水资源日常管理等十个方面。该书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概括和构架基本上包含了但前水资源管理活动的所有内容,是目前比较全面的水资源管理的概括和总结。

姜文来、唐曲等2004年出版了《水资源管理学导论》,本书是国内外首部系统论述水资源管理学的专著。本书在界定水资源管理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对水资源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进行探讨,然后专题阐述水资源管理的各个领域,最后展开案例研究。全书共分十九章,第一章,水资源管理学概述,界定了水资源管理学的内涵、研究内容、研究进展和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二章,水资源管理学的理论基础,分别阐述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水资源复合系统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和水资源管理学的管理学基础;第三章—第十七章,专题论述,论述了水资源的数量管理、质量管理、经济管理、权属管理、规划管理、工程管理、地下水资源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投资管理、行政管理、风险管理、安全管理、数字化管理和其他水资源相关管理;第十八章和第十九章,案例研究,以首都圈农业水资源、民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展开研究。

4 结束语

由于水资源是与人类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资源,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短缺引发的各种问题,长期以来对有关专家学者对水资源管理极为关注,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水资源管理学产生与发展具有深厚的基础。水资源管理学是水资源管理的知识体系,是建立在众多学科之上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积极推进和发展水资源管理学,对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姜文来,唐曲,雷波,水资源管理学导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姜文来,初论水资源管理学,中国水利,2004(3);

赵宝璋,水资源管理,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4;

吴季松, 现代水资源管理概论,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篇(4)

加强水资源管理成为有关水资源领域出现最为频繁的词汇。但究竟什么是水资源管理,目前学术界尚未统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在不同的卷中,对水资源管理有不同的解释。综观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概念,有以下特点:首先,从整体上来看,他们都是以水资源开发作为主线,“保护”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次,视野相对狭窄,大多数概念只局限于水资源本身,缺乏复合系统下对水资源的综合认识,以水论水;第三,缺乏生态环境的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内涵。基于此,作者认为,水资源管理就是为了满足人类水资源需求及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和。

水资源管理学是从学科角度对水资源管理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是水资源管理知识体系,是建立在水文学、水资源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基础之上的新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通过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可以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保障水资源安全,通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2、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

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对象很明确,就是围绕水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的而展开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目前,水资源危机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水资源危机的出现和加剧与人类在经济活动中缺乏对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有着重要的关系。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人类的绝大多数经济活动都要涉及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和未来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解释多种多样,但都基本围绕着“满足目前需要但不破坏未来发展需求的能力”这一核心思想。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实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人类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求人类必须正视干旱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等诸多与水资源相关的问题,这给水资源管理学提出了新挑战和难得的机遇。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无法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的和综合的观点构建全新的现代水资源管理体系,这成为水资源管理学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具体地说,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水资源数量管理和质量管理、水资源法律管理、水资源权属管理、水资源行政管理、水资源规划管理、水资源配置管理、水资源经济管理、水资源投资管理、水资源风险管理、水资源利用技术管理、水资源工程管理、水资源数字化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综合管理、水资源安全管理和水资源数字化管理等等。

3、国内外水资源管理学研究进展

3.1国际水资源管理学研究进展

到目前为止,明确提出水资源管理学的文献极为有限。根据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面临的新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实际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特点,国际上也对新形势下的水资源管理理论和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和研究,并就一些问题达成了某种程度的共识。他们主要围绕着“可持续发展条件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要求”而展开。这些研究活动为水资源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诞生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1992年爱尔兰召开的“国际水和环境大会—21世纪的发展与展望”上提出了水资源系统及可持续研究的问题。1993年“第二届国际实验与网络资料水流情势学术大会”上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水文学基础和信息资料问题。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主持,国际水资源协会与国际水文科学协办召开了“变化世界中的水资源管理研究规划国际学术研讨会”,探讨了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管理研究展望、水资源开发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和水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四个专题。

1996年在日本京都召开了“国际水资源及环境研究大会:面向21世纪新的挑战”,讨论了流域尺度的可持续水资源系统管理的应用实例等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水文计划工作组1996年将“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其定义为“支承从现在到未来社会及其福利要求,而不破坏他们赖以生存的水文循环及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水的管理和使用”。[1][1]水资源可持续管理要求在水资源规划、开发和管理中,寻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人类社会福利之间的最佳联系与协调。与传统的水资源管理相比,可持续水资源强调了未来变化、社会福利、水文循环、生态系统保护这样完整性的水的管理,使“未来遗憾可能性达到最小的水的管理决策”。世界银行将水资源管理定义为一系列水资源相关领域(如水电、水资源供给与供给设施,灌溉与排水等)一体化管理。综合水资源管理的观点应该在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方面确保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和技术等多方面因素[2][2]。

1997年召开的第5届“不确定性增加下的水资源可持续管理学术大会”,洪水与干旱管理、水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水文与生态模拟和环境风险评价等成为重要议题。

1998年在武汉召开了“98年国际水资源量与质的可持续研讨会”,探讨了流域水量与水质的统一管理问题。1998年国际水文学会在荷兰召开了“区域水资源管理研讨会”,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经验和教训、面对挑战的区域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

2000国际水文科学学会(IAHS)年在美国召开了“水资源综合管理研讨会”。这次研讨会主要探讨了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水资源综合管理的内容和目标,以及交流水资源综合管理的经验。此次研讨会达成一个共识:未来水资源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流域的统一管理。流域统一管理是流域内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统一协作管理,其目的是防止土地退化、保护淡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基本框架是政府和社区公众的共同管理。会议认为,为了实现流域统一管理的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复杂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建立在有效的科学规划基础之上;②必须显著提高预测各项管理活动结果的能力;③为了达到水资源管理的目的,持续的检测和评估工作十分必要;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管理过程必须是透明的和公开的。(MiguelA.Marino等,2001)2001年,国际水文科学学会在荷兰召开了“区域水资源管理研讨会”,会议针对区域范围内水资源管理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讨,包括:以往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经验和教训;面对新挑战的区域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

伴随着国际学术界对现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研究和讨论,近年来,国际学术界相继出版了多部论述“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专著,这些专著大多以论文集的形式出版,很少从学科的角度对水资源管理的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的论述和研究。尽管如此,这些专著还是探讨和研究了大量有关现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使我们能够大致了解目前国际学术界关于水资源活动的主要理论和具体内容。并且通过编著者对一些论述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论文的整理和归类,我们可以从中基本上了解到当前国际学术界对水资源管理理论体系的划分。

MiguelA.Marino和SlobodanP.Simonovic在2001编著出版的《水资源综合管理》收录了国际水文科学学会(IAHS)2000年在美国召开的“水资源综合管理研讨会”的文章。MiguelA.Marino和SlobodanP.Simonovic认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类从事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不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而新的管理方式仍在摸索中,水资源管理活动正处在探索过程中。作者认为,在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中,僵化的管理体制(包括法律、政策和管理机构)是实现水资源有效管理的最大障碍。管理体制的官僚作风、不负责任以及缺乏战略性指导原则导致水管理体系效率低下,缺乏远见,并且拒绝与水资源利益相关者就水资源管理问题进行公开的交流和探讨。新的水资源管理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寻求实现长期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水资源管理方式,为此,他们认为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将是水资源管理活动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新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包含水环境治理和保护问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水资源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以及水资源管理决策中的公众参与问题。

由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2002年编著出版的《水资源管理》(Ⅰ和Ⅱ)收集了2000年和2001年两年间国际上一系列关于“水资源管理”国际会议上的文章。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本书的前言中指出,当前水资源管理问题在全球变得越来越复杂。水资源管理活动主要面临着的主要问题是:人口的增长和人均水需水的增加正在家具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与此对应的是,水污染、水资源浪费以及气候变迁等因素却正在威胁着水资源的供给。这套书从10个方面论述了当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内容,他们是: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灌溉水管理,流域管理,生活用水管理,水质管理和水活动管理,废水处置和管理,管道输水和渠道输水管理,水文模型,地下水管理,沿岸和港口水资源管理。(C.A.BrebbiaP.Anagnostopolos,2002)。值得注意的是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书中指出,现代水资源管理所涉及学科和领域已经超出了传统水文地质学中关于水资源管理的思考和限制。

由M.AL—Rashed、V.P.Singh和M.M.Sherif合作编著的《水资源发展与管理(Ⅳ)》中从7个方面论述了水资源管理的内容,这7个方面包括:水资源管理的目标、政策和原则,水资源稀缺和保护,用水管理,水资源管理、规划、水权分析和处置的决策支持系统,水电和灌溉的发展潜力,灌溉水管理,水资源稀缺管理。

其他一些比较著名的著作还包括B.DattaRay,R.P.Athparia的《水与水资源管理》(1999年);A.FarooqKhan的《水资源管理:挑战与责任》(1998);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出版的《水资源管理:综合政策》(1989)等。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学术界并未明确提出水资源管理学的概念,但在国际上许多大学中,都开设了以“水资源管理”为名称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开始以及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讲述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水资源管理学的形成。例如在美国特拉华流域委员会计划和行动部部长Dr.KennethF.Najjar在VILLANOVA大学为水利工程学、水文地质学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开设的“水资源规划0与管理”课程介绍中,Dr.KennethF.Najjar认为,“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是对水资源规划、分析、设计、经济管理的理论和实际方法等综合型课程,主要包括水资源法律和规章条例,流域管理、水资源建模、地下水和地表水需求和共给分析、洪水管理、水资源质量管理、湿地保护。水资源供给规划包括水资源使用、需求项目,水资源配置、水容量扩充。该课程还包括水库运行等相关问题。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是关于水资源的综合问题的考虑,这些问题来自于从静态的水资源法律和章程到动态的自然资源的应用[3][3]。

3.2国内水资源管学研究进展

我国关于水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开始与上个世纪80年代,早期的水资源管理研究主要是对实际水资源管理活动中的管理内容的简单罗列和堆加,并未从理论的高度来对水资源管理的体系和框架进行系统的阐述。随着我国水资源危机的不断加剧以及可持续发展对现代水资源管理的要求和挑战,学术界开始逐渐关注水资源管理理论的探讨和框架体系的构建。

赵保璋主编的《水资源管理》(1994年)是我国出版较早的专门论述水资源管理的专著之一。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分以及废水、污水等水形态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的联系,统一而相互转化的整体。而现实中,长期以来我国水管理体制较为混乱,水权分散,形成了“多龙治水”的局面。该书认为,水资源管理应该以水的资源观点、水的系统观点、水的经济观点以及水的法制观点出发,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规划布局与调配,以及水资源保护等方面建立统一的、系统的综合管理体制,按照相关法律由水行政部门实施管理。该书认为水资源管理活动主要包括规划管理、开发管理、用水管理和水环境管理(赵保璋,1994)。

冯尚友在《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一书中将水资源管理定位为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在水资源及水环境的开发、治理、保护、利用过程中,所进行的统筹规划、政策指导、组织实施、协调控制、监督检查等一系列规范性活动的总称。统筹规划是合理利用有限水资源的整体布局、全面策划的关键;政策指导是进行水事活动决策的规则和指南;组织实施是通过立法、行政、经济、技术和教育等形式组织社会力量,实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一系列活动实践;协调控制是处理好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协同关系和水事活动之间的矛盾关系,控制好社会用水与供水的平衡和减轻水旱灾害损失的各种措施;监督检查则是不断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执行正确方针政策的必须手段。

吴季松在2000年和2002年先后出版了《水资源及其管理的研究与应用》和《现代水资源管理学概论》两本专著。前一部是作者多年来关于水资源管理问题的报告和讲话的汇编(吴季松,2002)。《现代水资源管理学概论》一书中,作者对水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基本目标以及主要内容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从整体来看,该书更多的是从水行政管理角度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左其亭和陈曦2003年合著并出版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活动》。该书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对水资源管理理论作了初步探讨。该书专门探讨了现代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工作流程、管理目标和水资源管理基本内容,并且提出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强教育、提高工作觉悟和参与意识;制定水资源合理利用措施、制定水资源管理政策、水资源统一管理以及实时进行水量分配和调度。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现代水资源管理的要求,该书还专门探讨了水资源的信息化管理,介绍了电子信息技术和“3S”(GIS、GPS和RS)技术在水资源管理活动中的应用。

林洪孝在《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中界定水资源管理活动为:依据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遵循水资源系统自然循环功能,按照经济社会规律和生态环境规律,运用法规、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通过全面系统的规划,优化水资源配置,对人们的涉水行为进行调整与控制,保障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和谐持续发展。该书对水资源管理的理论和框架体系做了较为全面的探讨,论述了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目标、原则和方法等内容,并构架了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该书提出,随着人类水资源问题认识的发展深化,水资源管理逐渐形成了专门的技术和学科,其管理领域涉及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等许多方面,其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水资源权属管理、水资源政策管理、水资源综合评价与规划管理、水量分配与调度管理、水质控制与保护管理、节水管理、防汛与抗洪管理、水情监测与预报管理、水资源组织与协调管理以及其他水资源日常管理等十个方面。该书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概括和构架基本上包含了但前水资源管理活动的所有内容,是目前比较全面的水资源管理的概括和总结。

姜文来、唐曲等2004年出版了《水资源管理学导论》,本书是国内外首部系统论述水资源管理学的专著。本书在界定水资源管理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对水资源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进行探讨,然后专题阐述水资源管理的各个领域,最后展开案例研究。全书共分十九章,第一章,水资源管理学概述,界定了水资源管理学的内涵、研究内容、研究进展和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二章,水资源管理学的理论基础,分别阐述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水资源复合系统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和水资源管理学的管理学基础;第三章—第十七章,专题论述,论述了水资源的数量管理、质量管理、经济管理、权属管理、规划管理、工程管理、地下水资源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投资管理、行政管理、风险管理、安全管理、数字化管理和其他水资源相关管理;第十八章和第十九章,案例研究,以首都圈农业水资源、民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展开研究。

4结束语

由于水资源是与人类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资源,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短缺引发的各种问题,长期以来对有关专家学者对水资源管理极为关注,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水资源管理学产生与发展具有深厚的基础。水资源管理学是水资源管理的知识体系,是建立在众多学科之上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积极推进和发展水资源管理学,对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姜文来,唐曲,雷波,水资源管理学导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姜文来,初论水资源管理学,中国水利,2004(3);

赵宝璋,水资源管理,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4;

吴季松,现代水资源管理概论,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篇(5)

水资源管理学是从学科角度对水资源管理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是水资源管理知识体系,是建立在水文学、水资源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基础之上的新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通过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可以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保障水资源安全,通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

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对象很明确,就是围绕水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的而展开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目前,水资源危机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水资源危机的出现和加剧与人类在经济活动中缺乏对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有着重要的关系。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人类的绝大多数经济活动都要涉及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和未来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解释多种多样,但都基本围绕着“满足目前需要但不破坏未来发展需求的能力”这一核心思想。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实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人类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求人类必须正视干旱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等诸多与水资源相关的问题,这给水资源管理学提出了新挑战和难得的机遇。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无法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的和综合的观点构建全新的现代水资源管理体系,这成为水资源管理学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具体地说,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水资源数量管理和质量管理、水资源法律管理、水资源权属管理、水资源行政管理、水资源规划管理、水资源配置管理、水资源经济管理、水资源投资管理、水资源风险管理、水资源利用技术管理、水资源工程管理、水资源数字化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综合管理、水资源安全管理和水资源数字化管理等等。

三、国内外水资源管理学研究进展

3.1国际水资源管理学研究进展

到目前为止,明确提出水资源管理学的文献极为有限。根据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面临的新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实际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特点,国际上也对新形势下的水资源管理理论和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和研究,并就一些问题达成了某种程度的共识。他们主要围绕着“可持续发展条件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要求”而展开。这些研究活动为水资源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诞生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1992年爱尔兰召开的“国际水和环境大会-21世纪的发展与展望”上提出了水资源系统及可持续研究的问题。1993年“第二届国际实验与网络资料水流情势学术大会”上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水文学基础和信息资料问题。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主持,国际水资源协会与国际水文科学协办召开了“变化世界中的水资源管理研究规划国际学术研讨会”,探讨了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管理研究展望、水资源开发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和水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四个专题。

1996年在日本京都召开了“国际水资源及环境研究大会:面向21世纪新的挑战”,讨论了流域尺度的可持续水资源系统管理的应用实例等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水文计划工作组1996年将“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其定义为“支承从现在到未来社会及其福利要求,而不破坏他们赖以生存的水文循环及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水的管理和使用”.

水资源可持续管理要求在水资源规划、开发和管理中,寻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人类社会福利之间的最佳联系与协调。与传统的水资源管理相比,可持续水资源强调了未来变化、社会福利、水文循环、生态系统保护这样完整性的水的管理,使“未来遗憾可能性达到最小的水的管理决策”.世界银行将水资源管理定义为一系列水资源相关领域(如水电、水资源供给与供给设施,灌溉与排水等)一体化管理。综合水资源管理的观点应该在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方面确保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和技术等多方面因素。

1997年召开的第5届“不确定性增加下的水资源可持续管理学术大会”,洪水与干旱管理、水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水文与生态模拟和环境风险评价等成为重要议题。

1998年在武汉召开了“98年国际水资源量与质的可持续研讨会”,探讨了流域水量与水质的统一管理问题。1998年国际水文学会在荷兰召开了“区域水资源管理研讨会”,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经验和教训、面对挑战的区域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

2000国际水文科学学会(IAHS)年在美国召开了“水资源综合管理研讨会”.这次研讨会主要探讨了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水资源综合管理的内容和目标,以及交流水资源综合管理的经验。此次研讨会达成一个共识:未来水资源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流域的统一管理。流域统一管理是流域内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统一协作管理,其目的是防止土地退化、保护淡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基本框架是政府和社区公众的共同管理。会议认为,为了实现流域统一管理的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复杂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建立在有效的科学规划基础之上;②必须显着提高预测各项管理活动结果的能力;③为了达到水资源管理的目的,持续的检测和评估工作十分必要;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管理过程必须是透明的和公开的。(MiguelA.Marino等,2001)2001年,国际水文科学学会在荷兰召开了“区域水资源管理研讨会”,会议针对区域范围内水资源管理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讨,包括:以往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经验和教训;面对新挑战的区域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

伴随着国际学术界对现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研究和讨论,近年来,国际学术界相继出版了多部论述“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专着,这些专着大多以论文集的形式出版,很少从学科的角度对水资源管理的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的论述和研究。尽管如此,这些专着还是探讨和研究了大量有关现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使我们能够大致了解目前国际学术界关于水资源活动的主要理论和具体内容。并且通过编着者对一些论述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论文的整理和归类,我们可以从中基本上了解到当前国际学术界对水资源管理理论体系的划分。

MiguelA.Marino和SlobodanP.Simonovic在2001编着出版的《水资源综合管理》收录了国际水文科学学会(IAHS)2000年在美国召开的“水资源综合管理研讨会”的文章。

MiguelA.Marino和SlobodanP.Simonovic认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类从事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不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而新的管理方式仍在摸索中,水资源管理活动正处在探索过程中。作者认为,在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中,僵化的管理体制(包括法律、政策和管理机构)是实现水资源有效管理的最大障碍。管理体制的官僚作风、不负责任以及缺乏战略性指导原则导致水管理体系效率低下,缺乏远见,并且拒绝与水资源利益相关者就水资源管理问题进行公开的交流和探讨。新的水资源管理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寻求实现长期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水资源管理方式,为此,他们认为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将是水资源管理活动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新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包含水环境治理和保护问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水资源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以及水资源管理决策中的公众参与问题。

由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2002年编着出版的《水资源管理》(Ⅰ和Ⅱ)收集了2000年和2001年两年间国际上一系列关于“水资源管理”国际会议上的文章。

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本书的前言中指出,当前水资源管理问题在全球变得越来越复杂。水资源管理活动主要面临着的主要问题是:人口的增长和人均水需水的增加正在家具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与此对应的是,水污染、水资源浪费以及气候变迁等因素却正在威胁着水资源的供给。这套书从10个方面论述了当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内容,他们是: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灌溉水管理,流域管理,生活用水管理,水质管理和水活动管理,废水处置和管理,管道输水和渠道输水管理,水文模型,地下水管理,沿岸和港口水资源管理。(C.A.BrebbiaP.Anagnostopolos,2002)。值得注意的是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书中指出,现代水资源管理所涉及学科和领域已经超出了传统水文地质学中关于水资源管理的思考和限制。

由M.AL-Rashed、V.P.Singh和M.M.Sherif合作编着的《水资源发展与管理(Ⅳ)》中从7个方面论述了水资源管理的内容,这7个方面包括:水资源管理的目标、政策和原则,水资源稀缺和保护,用水管理,水资源管理、规划、水权分析和处置的决策支持系统,水电和灌溉的发展潜力,灌溉水管理,水资源稀缺管理。

其他一些比较着名的着作还包括B.DattaRay,R.P.Athparia的《水与水资源管理》(1999年);A.FarooqKhan的《水资源管理:挑战与责任》(1998);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出版的《水资源管理:综合政策》(1989)等。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学术界并未明确提出水资源管理学的概念,但在国际上许多大学中,都开设了以“水资源管理”为名称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开始以及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讲述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水资源管理学的形成。例如在美国特拉华流域委员会计划和行动部部长Dr.KennethF.Najjar在VILLANOVA大学为水利工程学、水文地质学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开设的“水资源规划0与管理”课程介绍中,Dr.KennethF.Najjar认为,“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是对水资源规划、分析、设计、经济管理的理论和实际方法等综合型课程,主要包括水资源法律和规章条例,流域管理、水资源建模、地下水和地表水需求和共给分析、洪水管理、水资源质量管理、湿地保护。水资源供给规划包括水资源使用、需求项目,水资源配置、水容量扩充。该课程还包括水库运行等相关问题。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是关于水资源的综合问题的考虑,这些问题来自于从静态的水资源法律和章程到动态的自然资源的应用。

3.2国内水资源管学研究进展

我国关于水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开始与上个世纪80年代,早期的水资源管理研究主要是对实际水资源管理活动中的管理内容的简单罗列和堆加,并未从理论的高度来对水资源管理的体系和框架进行系统的阐述。随着我国水资源危机的不断加剧以及可持续发展对现代水资源管理的要求和挑战,学术界开始逐渐关注水资源管理理论的探讨和框架体系的构建。

赵保璋主编的《水资源管理》(1994年)是我国出版较早的专门论述水资源管理的专着之一。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分以及废水、污水等水形态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的联系,统一而相互转化的整体。而现实中,长期以来我国水管理体制较为混乱,水权分散,形成了“多龙治水”的局面。该书认为,水资源管理应该以水的资源观点、水的系统观点、水的经济观点以及水的法制观点出发,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规划布局与调配,以及水资源保护等方面建立统一的、系统的综合管理体制,按照相关法律由水行政部门实施管理。该书认为水资源管理活动主要包括规划管理、开发管理、用水管理和水环境管理(赵保璋,1994)。

冯尚友在《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一书中将水资源管理定位为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在水资源及水环境的开发、治理、保护、利用过程中,所进行的统筹规划、政策指导、组织实施、协调控制、监督检查等一系列规范性活动的总称。统筹规划是合理利用有限水资源的整体布局、全面策划的关键;政策指导是进行水事活动决策的规则和指南;组织实施是通过立法、行政、经济、技术和教育等形式组织社会力量,实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一系列活动实践;协调控制是处理好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协同关系和水事活动之间的矛盾关系,控制好社会用水与供水的平衡和减轻水旱灾害损失的各种措施;监督检查则是不断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执行正确方针政策的必须手段。

吴季松在2000年和2002年先后出版了《水资源及其管理的研究与应用》和《现代水资源管理学概论》两本专着。前一部是作者多年来关于水资源管理问题的报告和讲话的汇编(吴季松,2002)。《现代水资源管理学概论》一书中,作者对水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基本目标以及主要内容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从整体来看,该书更多的是从水行政管理角度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左其亭和陈曦2003年合着并出版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活动》。该书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对水资源管理理论作了初步探讨。该书专门探讨了现代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工作流程、管理目标和水资源管理基本内容,并且提出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强教育、提高工作觉悟和参与意识;制定水资源合理利用措施、制定水资源管理政策、水资源统一管理以及实时进行水量分配和调度。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现代水资源管理的要求,该书还专门探讨了水资源的信息化管理,介绍了电子信息技术和“3S”(GIS、GPS和RS)技术在水资源管理活动中的应用。

林洪孝在《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中界定水资源管理活动为:依据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遵循水资源系统自然循环功能,按照经济社会规律和生态环境规律,运用法规、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通过全面系统的规划,优化水资源配置,对人们的涉水行为进行调整与控制,保障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和谐持续发展。该书对水资源管理的理论和框架体系做了较为全面的探讨,论述了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目标、原则和方法等内容,并构架了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该书提出,随着人类水资源问题认识的发展深化,水资源管理逐渐形成了专门的技术和学科,其管理领域涉及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等许多方面,其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水资源权属管理、水资源政策管理、水资源综合评价与规划管理、水量分配与调度管理、水质控制与保护管理、节水管理、防汛与抗洪管理、水情监测与预报管理、水资源组织与协调管理以及其他水资源日常管理等十个方面。该书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概括和构架基本上包含了但前水资源管理活动的所有内容,是目前比较全面的水资源管理的概括和总结。

篇(6)

中图分类号: P641.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随着新疆几大煤田(三塘湖、沙尔湖、淖毛湖煤田或煤矿区)资源勘探的临近结束,新一轮的煤炭资源大开发即将拉开帷幕。由于新疆煤田区的水资源调查相对滞后,针对煤矿区建设的供水水源地勘查基本没有进行。因此,尽早开展煤田开发区的水资源规划,明确煤田区水资源勘查利用方向,是规避煤矿区开发建设中水危机出现的前提。在目前新疆几大煤田的开发中,若没有水资源规划,势必出现日后的竞争性用水问题的突出,导致无序投资竞争。水资源在地区间、部门间和多目标用水间的合理分配问题已成为新疆几大煤田这一缺水地区在发展进程中诸矛盾的焦点。希望本文能引起相关主管部门的及早重视。

2、水危机概念简介

水危机是指自然灾害和社会与经济异常或突发事件发生时,对正常的水供给或水灾害防御秩序造成威胁的一种情形。看待水危机的视角不同,建立的应对机制与做出的决策将大不相同。根据国外经验,一个国家用水超过其水资源可利用量的20%时,就很有可能发生水危机。

在水资源的规划研究中,将水危机分为直接水危机和间接水危机。 直接水危机是指突发事件对水安全直接造成的威胁或危害,包括天灾和人祸。天灾也称自然危机,是自然力直接破坏水供给与防御的稳定而造成的威胁或危害。如洪水和干旱等,使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或危害。这种自然危机虽然是不可抗拒的,但因有自然规律可循,一般是可预报的。人祸也称人为危机,指人的主观行为直接给水安全造成的威胁或危害,如人为水污染,人为水工程破坏等。这种人为危机之所以看作是直接水危机,是因为这些人为突发事件与水直接相关,具有相对固定的行为主体,如工厂向河道、水库排污,水库周边的炸鱼事件等,是水管理部门根据以往的管理经验可以预见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的。而间接水危机是指那些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与水无关的突发事件对水安全间接造成的威胁或危害。主要是指人祸,如战争、疾病、恐怖活动、爆炸、罢工、游行等其他政治或经济突发事件给水安全造成的威胁或危害。如2003年的“非典”疫情带来的疫区水质问题,特别是定点收治“非典”病人的医院污水排放与处理问题等。这种表面上与水无关的突发事件一般是不可预见的,随机性很大,无规律可循,水管理部门无法根据以往的管理经验来判断其发生的规律性。煤矿区未来缺水可能引发的局部水危机应该属于直接水危机。

从上所述可知,地下水盆地的规划管理尚未列入水危机防护措施体系。而水资源勘查规划预警也自然不在其中。既然是人为管理的空白就暂且简称其为水危机预警。至少应该包括水资源勘查危机预警和水资源规划危机预警。

3、煤矿区水危机的可能

水资源从空间分布上主要有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两部分组成。传统水资源管理的主要部分是地表水资源,水危机的预警也是针对地表水。本文针对新疆地表水相对于地下水的利用特点,将水危机管理理念引入地下水的管理与规划中,目的是针对新疆这一原本就很脆弱的生态区的水危机能够及早重视,防患于未燃。对于新疆的大部分煤田或煤矿区而言,应该以地下水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为主。尤其是对煤系地层上覆地层中水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本着早预见早准备、早勘查早规划、早投入早利用的理念,防止煤炭大开发使原本地表水源就已经缺乏的煤矿区可能引发的新一轮地下水水危机。

对于缺少地表水资源的新疆煤矿待开发区而言,没有水资源可利用勘查量保证是问题的关键所在,问题不解决矛盾会依然存在,出现水危机将是无法避免的。现已提交的煤炭资源勘查报告中的水文地质资料,尚无法满足矿区水资源规划利用的现实需要。大部分煤田地质勘查报告中的供水水源仍然是以利用现有水源为主,有保障新的供水水源就是没有得到真正落实。煤田或煤矿区的开发是必然的,不同井型的煤矿需水量也是大致可知的,很多矿区现有水源连勘查施工都难保证,基本都是从区外较远水源进行拉运,煤矿区未来开发缺水是自然的。由于受地表水资源量的限制,煤田区开采地下水资源已经无法避免,如其一面缺少水资源可供利用而面对水危机,一面又任由宝贵的煤层上覆含水层中的水资源流入井下成为水害,还不如先期进行区域水资源合理规划,将煤田区的可利用地下水水资源尽早勘查利用以弥补和推迟水危机。

4、预防煤矿区水危机分析

在水资源调查中,一般都是至少包含着补、迳、排这样一个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可是在新疆的煤炭资源勘查区划中,基本没有与水文地质单元相对应的。尤其对于矿区水文地质边界条件的确定也是缺少整体而简单定性的。因此,为了规避煤矿区未来可能出现的局部水危机,及早开展煤矿区可供利用水资源的调查与规划是非常必要的。

分析研究现已提交的煤炭资源勘查报告,其中各勘查阶段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资料对于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的揭示都是不足的,等水位线图不是没有就是数据获取或采用值值得推敲。更没有主要影响预算涌水量中的补给量数据的系统依据。而且主要是针对于首采区或首采地段进行工作投入的。对于具有区域供水意义的断层或断层带的富水性、导阻水性和采空区、火烧区积水量均没有实质查明,没有可供开发利用的系统资料。对于矿区各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也只是停留在常规叙述上,也没有投入针对性的查证与分析研究工作。尤其是在水文地质条件中等以上的矿区,尚且缺少具有针对性解决问题的水文地质补充勘探工作的投入。局部矿区中的单孔抽水试验成果与矿区或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特征不符也没有验证分析。以煤炭资源勘查为主的地质报告中,水文地质基础资料的收集、获取及利用没有得到水资源专业指导下的标准化统一。煤矿区的地下水没有被当成资源而充分重视起来,还是一直被视为水害来勘查、规划和防治。

资源勘查是为保障资源量对国民经济的工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进行有效供应、科学开采、规划管理、合理利用的基础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资源消耗量迅猛增长,造成资源开采、规划、利用、管理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矛盾不断突显,从而也唤醒人们对如何勘查、开采、管理和利用资源应有一个明确而清醒的认识:不仅要研究资源数量上的合理分配,还应研究资源质量的保护;不仅研究资源对国民经济的效益和人类生存的需要,还应研究资源对人类生存环境或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不仅要研究资源涵养上的保护,还应研究资源涵养质量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不仅研究如何满足当今社会对资源主次利用的权利,还应研究如何满足未来社会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的权利。因而,决定资源合理配置体系的基础应该从资源的合理勘查配置这一源头就开始抓起。煤矿区的水资源危机也要从源头抓起,尤其是新疆煤矿区及邻近区的地下水应该同视为资源之一从源头抓起。也就是说:资源合理配置体系首要的是通过勘查工作查明资源体系的种类、构成和相互关系,才可能合理规划、开采利用和管理资源体系。所以,资源勘查体系不仅应适合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还应尽可能地满足人类所依赖的生态环境对资源的需求,以及未来社会对资源的基本需求。一般而言,进行合理的勘查配置是人们在对有限资源进行充分开采、保护、利用和管理时的目标和愿望。合理勘查配置的结果是追求其总体效益最大化,也是预防水资源危机的方法之一。

受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启发,在当前产能过剩和经济转型的条件下,从发展模式的高度认识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认识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相互关系,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由水资源的勘查规划管理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中的作用出发,从根本上理顺水资源管理中需水管理、供水管理、水质管理和水价管理的相互关系,以及水资源管理中的经济机制、法律机制和行政机制的作用,完善水资源管理科学体系,依靠多专业相关预警切实防止水危机的发生。

新疆煤田开发区的水危机如果及早进行水资源的规划和尽快投入勘查是完全可能避免的。例如三塘湖煤田现划的四个待开发区。其中显现西部勘查区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杂,在含煤地层上部地层中具有较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可供利用;在东部勘查区也有个别钻孔显示自涌或涌水量较大的情况,在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区内具有局部富水地段也有可能存在。如果按照现有资料进行统一规划投入专门的矿区水资源勘查,充分利用煤田区水资源量分布不均和含水层空间分布规律,总体规划供水水源井与矿区疏排井的合理分布,兼顾地表脆弱生态的保护利用和戈壁草场再造,将水资源涵养条件充分激发,形成整个煤田开发区水资源科学的综合规划利用系统,并以此示范其它煤田开发区的水危机防范管理体系的建立。

主要参考资料:

⑴、闫连群,盖春平,新疆煤矿区水资源的利用探讨[J],新疆煤炭,2008,2,

篇(7)

1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必要性

我国86个重点矿区有71%缺水,其中40%严重缺水。近几年由于煤炭生产规模及配套工业的快速崛起,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矿区能源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实施煤炭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全面加强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面对矿区缺水这个发展瓶颈,如何规划利用好矿区每一滴水,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以效益为中心、统一管理为保障、技术创新为动力、推进矿区节水工作的进步,满足矿区经济与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保障用水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原则

矿区水资源规划依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大纲(细则)》、《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等有关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基础上,还应遵循如下原则:

(1)贯彻落实国家新时期的治水方针,在现有水源调研、评价基础上,尊重现实、因地制宜、分清阶段、明确目标;遵循合理开发、科学治水、优化利用、提高用水效率最大化的原则。

(2)根据规划矿区自然条件和所在地域的特点,必须考虑周边地区工农业、水环境、居民用水等非水利措施的原则,并提供多方效能,取得综合效果,积极创建和谐矿区,搞好煤矿与地方之间的关系。

(3)根据矿区总体发展战略目标与生产现状,以科技为依托,统筹兼顾,整体布局,有序规划,技术论证、分步实施,矿区内避免各类治水及水利工程重复建设的原则。

(4)矿区水资源规划方案应纳入如循环经济等新理念,在常规给水工程基础上,按照水资源循环经济利用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减少新鲜水用量,杜绝外排污水量。

(5)从多方面选择有效的规划措施。既要为矿区经济发展服务,又要为矿区改善生态环境;既要兼顾矿区范围内的水资源保护措施,又要考虑可用水量最大化;既要组合设计各类水处理工程实施措施,也要制定取水、配水、用水运行管理等非工程措施等原则。

(6)矿区布局设置一般分生产区与生活区两大区域,供水系统大多数两个区域相对独立,有的为同一个系统,但做规划设计时必须坚持一并整体考虑的原则。

3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内容

3.1规划技术路线及程序

技术路线:矿区调研一确定水源、污水点源—一水质化验一一资料收集—一结合能源发展规划一一水源开发利用评价—一需水预测—一生态环境保护一一水资源配置—一节水措施—一工程布局一一实施方案—一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程序:收集整理矿区的自然、经济、技术、现状资料,做好各项预测,确定规划条件;按照不同的规划水平年,预测这一时期中因能源发展可能出现经济条件的变化,并拟定规划任务、规划目标、开发治理初步方案:根据不同时期的需水,研究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途径,探讨水资源开发治理对矿区经济和环境等影响,拟定初步可行性方案;优化方案,提出规划技术成果:针对确定的方案,结合给水工程设计、各类污水处理工艺技术确定、工程量和投资估算、效益分析和对环境影响的评价;通过技术、经济、环境等综合分析论证,确定实施规划方案和开发程序;将规划方案及结论意见,报送煤炭上一级主管部门审批后实施。

3.2规划水平年确定

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应由基准年、近期水平年、中期水平年、远期水平年组成,具体规划水平年的年限、时程分配则根据矿区能源发展及规模而确定。

3.3规划开发利用

(1)水资源评价:在矿区范围内对地表水、地下水、河流径流水、矿井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特种污水、水库水等各种水资源、水质指标、水资源总量、可利用量、用水消耗量及用水效率、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等进行综合分析。如地表水评价:规划中应考虑利用雨水积蓄、人造水库、拦截河流径流水汇集等措施,作为补充矿区生产用水的新水源。地下水评价:大部分矿区都有自备水源井,利用地下水源,规划时应掌握地下水资源分布情况、可取水量、国家与地方对地下水源保护与开发的规定进行分析评价。矿井水评价:大多数矿井涌水量较大,经深度处理可达到生活饮用水标准,所以矿井水的利用在规划中是重中之重,并具有煤矿水资源规划的特色。生活污水评价:煤矿生活污水水质特征就是BOD、COD较小,经一般处理后,可作为生产用水、生活杂用水等。因此,生活污水对矿区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再生水资源,应加以规戈4后充分利用。工业废水评价:矿区都有与能源相配套的大型工业,如洗煤、发电、焦炭厂等用水大户,且产生大量废水,重点规划对这些废水集中起来统一处理后回用。特种污水,如化肥厂、炸药厂所产生的特种化工污水,其处理难度较大且成本高,但污水量很少,从矿区污水零排放的规划目标出发,必须有效处理,经处理达标后一并纳入整体供用水系统。

(2)开发建设规划:从水源类别分为:清水源、废水源、污水源三大类;从工程建设分为:地面水源工程,地下水开采工程,非传统水源工程,集雨水利用、再生水工程。规划以建设矿区骨干水源工程为重点,将各类水源规划建设以工程形式相结合的水资源综合利用系统网络,形成小工程、大群体、“蓄、引、提”并重,大、中、小配套,多方位联合的取、供、用水系统。矿区水资源规划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新建改造同步、开源节流并举、开发保护同时;考虑已有水源工程并与新规划工程相配套,一并纳入开发利用系统网络。

3.4合理配置与供需平衡

矿区规划配置用水分类为:生产、辅助、办公区、职工生活区四个系统,在水资源支持下的矿区内能源、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合理配制水资源,考虑用水现状,实现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矿区经济发展两大系统以及两大系统内部用水合理配置;经相互补充和水处理工程的实施,完成不同水平年用水的时程分配,规划矿区需水量与现有可利用水量及污水资源化后的水量进行综合平衡,建立矿区内各用水户的需水量集中调度、统一管理、合理分配,减少和避免用水过程中的损失和浪费,为保障矿区供水水源安全与企业发展相匹配。

4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探讨

4.1规划的特殊性

(1)矿区水资源规划类别不同于江河流域、地区、跨流域调水、专业水资源等规划,既可视为一个整体的供用水系统,又是一个涉及综合性规划的特点。

(2)矿区水资源加大开发利用并重新分配后,可能会引起周边居民生活条件和地区生态变化。因此,规划既是一个闭路系统,又要顾及周边地区的水量平衡与社会关系,综合协调地区间、地方经济部门等可能产生的矛盾和环境质量可能变坏而引起的影响与纠纷。

(3)依据矿区范围的大小、特点、经济发展方向和对水资源开发、治理、利用要求,其规划重点是服务并保障煤炭生产、配套工业、生活区用水。

(4)大部分矿区既是缺水,也是污染物严重的地区,加上治理滞后,水环境本底又较差,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问题比较突出,水环境同样制约矿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5)矿区水源工程不足,开发利用率低。因开发利用条件差,成本高,矿区缺乏大的水源骨干控制工程,现有多数带病运行的老污水治理工程,工程型缺水问题也比较突出,开发利用率低,综合缺水率高。

4.2规划技术综述

鉴于矿区水源的特殊性与综合性,其规划的内容与技术应结合矿区实际情况并有新的创意,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编制有煤矿矿区特色的水资源综合规划,现将规划技术总述如下。

(1)水资源规划应以矿区为中心,满足能源发展需要用水为主要目的,顾及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保护生态、防止水土流失等,应采用环境保护等相关专业性技术。

(2)运用先进的技术建立科学的用水体系。矿区水资源工程规划应纳入污水处理工艺技术及污水工程综合治理技术;建立地面水源的“蓄、引、提”水利体系,优化矿区水源网络集成技术。

(3)矿区大部分工业布局不太合理,结构性矛盾突出,高用水行业在矿区工业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使矿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此,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布局时,必须量水而行,优化产业结构。

(4)矿区用水浪费仍很严重,用水方式还很粗放,用水效率不高。因此,节水规划始终要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将工程改造、开发及保障措施应采用先进的节水技术、新的节水器皿,建立从源头到末端控制完整的节水管理体系,以降低耗水总量。

(5)矿区将所有水源规划为清、污分流,采用终端污水处理技术及污水零排放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对取、供、用、排水四大系统为水资源链,使矿区水资源利用形成闭路循环系统。

(6)规划中重点纳入矿井水处理工艺技术及资源化利用技术,将矿井水处理工程可规划在煤矿井下,经处理过的矿井水直接返回需要用水的地点,这样便于管理,节省管道及工程费用投资等创新技术。

(7)规划工程应考虑水资源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利用的技术。根据矿区各类水质成份、水量分布、处理程度及用水部门要求,采纳分质供水、优质优用,串联用水、一水多用的新思路与举措,以丰富规划内容与内涵,提升规划的高度。

(8)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编制规划时应采用数学模型、编排程序、电算优化等先进手段与技术,直接求得规划问题的最优解,以提高分析计算问题的准确性,考虑问题全面性。

5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保障措施

(1)全面规划水资源,根据不同用水的要求,充分开发利用地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因地制宜收集天然雨水。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防止污染破坏,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平衡。

(2)建立矿区水资源持续供给保障体系;生态与环境安全保障体系;水资源统一管理和水务一体化保障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保障体系;供水全成本与水价制度保障体系;规划用水经济考核制度保障体系。上述体系中应采取以保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加强管理、调整矿区产业结构、污水综合治理与利用、调水配水平衡等六个方面解决矿区水资源治理与利用的综合措施。

(3)规划修建拦河坝拦截汛期洪水、雨水积蓄、河流径流水源汇集等措施,增加对矿区的供水量;如无其它水源可利用的前提下,可以考虑如引入黄河水等引水项目并同步筹建大型水厂,将引人的水源经处理后并人矿区供水系统,以缓解矿区用水紧张的局面。

(4)建立合理的多元化投资机制,确保工程资金到位。矿区水资源工程建设投资涉及到安全供水工程;蓄水、引水工程;节水;污水处理回用与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等投资规划。资金筹措来源应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国家、地方、业、社会多方筹划资金,采取“企业自筹、银行贷款、社会融资、利用外资、地方配套、国家补助”等多种方式,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稳定可靠的水源工程规划投资保障体系。

篇(8)

中图分类号:TV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2

2010年,满洲里市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开发试验区,满洲里市委、市政府及时启动了《满洲里市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规划课题建设》工作,在建设规划环境保护专项规划中明确提出进行“满洲里水资源综合利用与开发的研究”的要求,以便更好地推进城市建设。为此,给合我市水资源的实际,对水资源综合利用与开发规划的定位、期限、任务及目标进行分析,为城市建设规划的编制提供行业依据。

一、满洲里市基本概况

(一)自然概况

满洲里市位于呼伦贝尔市的西部,是中国最大陆路口岸城市。地理坐标为东经117°12′~117°53′,北纬49°19′~49°41′。东临新巴尔虎左旗,西接新巴尔虎右旗,南濒呼伦湖,北与俄罗斯联邦水陆接壤。满洲里市域面积为734.56km2。

满洲里市中部高,东西低,地貌为低山、丘陵、漫岗地。

满洲里市地处中纬度地区,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299.5mm,年平均蒸发量在1200-1500mm。

满洲里市的地表水资源主要包括呼伦湖水系与海拉尔河水系两大水系,海拉尔河流经满洲里市东部边缘,呼伦湖位于市东南部。

(二)社会经济概况

2011年年末常住人口25.0万人。城镇人口为24.8499万人,农村人口0.1022万人。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54.1 亿元。

二、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

(一)水资源基本情况

1.地表水水资源。满洲里市地表水资源主要在海拉尔河、新开河、呼伦湖。海拉尔河流经满洲里市东部,市域内的长度为12km,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6.62亿m3,年内径流量分布不均匀,夏季径流量占全年的55%以上,春汛占全年的20% 左右。新开河是一条人工河,全长16.4km,它是一条吞吐性的河流,海拉尔河水位高于呼伦湖水位时,河水注入呼伦湖,反之,则河水由呼伦湖注入海拉尔河。呼伦湖是我国第五大湖泊、第四大淡水湖,克鲁伦河与乌尔逊河年平均补给量为22.3亿m3,年均蒸发量为21.1亿m3,新开河年均排水1亿m3进入额尔古纳河,排水通道为新开河。

2.地下水水资源。满州里市地下水主要分布:市区西部古河道第四系可开采区(可开采量为438万m3)、扎区开采区(可开采量1202万m3)、布古图尔谷洪积扇第四系古河床(可开采量为194万m3)、海拉尔河12km一级阶地侧渗区(可开采量1500万m3/a)四个区域。

3.非传统水资源。主要包括矿井疏干水水资源(2010 年矿井疏干水涌水量4023万m3/a)和可再生水(城市污水)水资源(2010 年污水总量为2200万m3)。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满洲里市2012年现状供水4260万m3,其中地表水为658万m3,地下水为3152万m3,污水处理回用供新巴尔虎右旗450万m3。总用水量为3810万m3。各业用水量分别为:农业用量1310万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34.38%;工业用水795万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20.87%;城镇生活用水1705万立方米(其中包括生态用水190万立方米,建筑业用水35万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44.75%。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满洲里市是自治区缺水城市之一,本地水资源较匮乏,我市境内的地下水资源有限,可以利用的地表水资源主要是海拉尔河、呼伦湖和新开河水。海拉尔河、呼伦湖都是流经我市的客水,我市境内的新开河是呼伦湖调蓄的进排水通道,水资源量有限。而且我市可利用的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与生态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需水不相适应。

(一)工程性缺水严重

我市可以利用的地表水资源和局部地下水富水区均处于辖区东部,由于缺乏配套的调水工程,使全市工业发展,特别是扎赉诺尔区工业园区相对耗水的项目上马受到严重制约。

(二)资源性缺水

呼伦湖虽然水域辽阔,但近期由于干旱和上游河流补给量严重不足等原因,水位和蓄水量大幅度下降,水质恶化,导致资源性缺水。另外,由于我市冬季寒冷,年内12月至3月海拉尔河径流量明显减少,海拉尔河地表水资源利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三)水安全面临潜在威胁

我市海拉尔河段位于海拉尔河流域下游末端,长期以来,海拉尔河因上游沿河城镇排污影响,河水及沿河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必给我市正常取用海拉尔河地表(下)水资源带来不利影响。

(四)在流经我市的河流及湖泊中上游地区新建水库、引水工程带来的不利影响

海拉尔河上游红花尔基水库和引河济河工程的建成和使用,流径二卡湿地区域的水资源量大为减少,已造成我市在海拉尔河傍河取水的生活饮用水水井出水量不足。呼伦贝尔市、兴安盟、蒙古国均有计划在上游地区兴建大型水库,势必会给我市今后的取用水带来更为不利的影响。

“十一五”期间,呼伦贝尔市计划在海拉尔河中游和伊敏河(海拉尔河一级支流)上游新建扎罗木德和红花尔基水库,兴安盟计划在哈拉哈河(呼伦湖主要补给河流)上游新建苏河水库,蒙古国计划在克鲁河上游峡谷地区建大型水库。上述工程的建设将会给我市今后的取用水带来更为不利影响。

(五)节水技术和设施推广力度不足,管理水平低下,水资源浪费严重

农田灌溉用水普遍采用大水漫灌等粗放的灌溉方式,水资源浪费较严重。同时,城市生活用水供水管网漏失严重,致使水资源浪费严重。

(六)水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健全,使得有限的水资源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

目前,我市虽然已成立水务局,但水管体制仍表现为条块分割,相互制约、职责交叉。由于管理权不统一,使得各管水部门依据自身的职能开展工作,没有形成协调统一的水管理体制,无法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优化配置、联合调度和高效利用。

为此,通过建立水资源的配置、节约、保护、治理、管理、服务现代化综合体系,提高水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有效支撑和服务能力与水平,特别是要抓住国家加大对水利设施投入和满洲里市被国务院确定为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大好时机,做好水利规划显得尤为重点。

四、做好水资源综合利用与开发行业规划

规划是水利建设纲领性文件和顶层设计、内容包括水资源供给、水生态保护等功能体系建设、水利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能力,水利发展保障能力等保障体系建设安排,是水利全面发展的规划安排,同时水利规划要根据区域发展战略布局和发展模式,提出具有地区特点和阶段特征的水利建设总体目标与布局。下面从规划定位、规划期、规划任务、规划目标具体分析满洲里市水资源综合利用与开发。

(一)规划定位

规划定位是规划编制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满洲里市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内容与深度要满足《江河流域规划编制规范》(SL201-1997)等专业规范、规程要求,为发展规划提供技术支撑。

满洲里市水资源综合利用与开发行业规划要从打造“美丽满洲里”的角度出发,高起点、高标准地规划新区和改造老区,在城市建设中西以霍尔津河(带状公园),东以达兰鄂罗木河为两轴,呈辐射状地规划人工水系,南以防洪工程明渠打造城市水系。在城市建设中尽可能体现水(动)的要素,既能有效地改变城市小气候,还可以提升城市整体品位。

(二)规划期

2011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提出了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投入的若干政策意见,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同时我市为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有利时机,从用足政策、促进水利发展角度考虑,以编制规划以后的10年为近期规划水平年,20年为远期规划水平年为宜。

(三)规划任务

满洲里市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工作任务应包括:地域水资源条件分析,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评价及存在问题分析,水资源开发与利用基本原则,规划的后评价进行分析,规划保障措施。其中,规划重点要对我市水资源进行充分论证,特别是要对扎赉诺尔区达兰鄂罗木河以东富水区域要进行中长期规划,真正做到在保证生态环境的情况下,以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支持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规划目标

根据国家及自治区对水利发展要求,结合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政策,适宜选择如下水资源开发与利用模式:一是资源保障方面,形成符合区域资源禀赋条件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二是生态保障方面打造具有水系畅通、水体清澈、水景优美、水陆和谐为特征的生态河湖工程体系;三是建成标准较高、服务到位的现代水利工程体系和水利服务体系;四建成规划设计科学、建设管理有序、资金投入可靠的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保障体系。

五、建议

篇(9)

1 江苏省水利规划现状

江苏是一个平原省份,河湖众多,水资源丰富,水系复杂,这一特殊的地理特点为江苏水资源利用起到了很大的好处,为生态环境、水运、城乡排水都起到了有益的作用;但是由于我省苏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南丰北枯,受潮汐和热带气旋影响,城乡防汛任务重。近年来,我省一直致力于水利规划,争取最大资源的利用水资源。

2 江苏省水利规划措施

江苏水利在省领导的带动下,坚持贯彻新的水资源规划方案,节约型用水为前提,变废水为好水,减少水资源污染,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合理利用水资源,制定一套科学、可行的水利规划方案,,以发展安全水利、资源水利、环境水利和民生水利为重点,全面推进江苏水利现代化。

2.1 加大水资源保护

饮用水是人民赖以生存的根本,是地区发展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江苏省近年来一直贯彻关于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的决定》,完成饮用水资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全身共划分水资源保护区111个,开展备用水源地建设,建立水源地核准制度,突发性污水污染事件处理办法,开展水源地整顿及达标建设,跟踪监测,降低污染危害。通过多个措施的同时进行,最大力度的保护了水资源,减少污染,保证饮用水安全。

2.2 制定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江苏省水资源相对丰富,但分布不均,淮北地区水资源总量不足,沿海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苏南地区水质型缺水问题日趋突出。据资料显示,我省中等干旱年份区域性缺水为29.3亿立方米,特殊干旱年份缺水52.6亿立方米,多年平均缺水10.3亿立方米。在全省年用水500多亿立方米的总量中,有一半左右依靠跨流域调水。这不仅导致了经济成本的浪费,还导致许多生态环境的问题,所以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是提高水资源的可承载力,优化水资源配置,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根本出路。

2.3 建立水资源管理考核项目

江苏省连续三年将节水型社会建设列为省政府50件年度重点实事工程。太湖蓝藻事件引发无锡供水危机后,省委、省政府多次专题研究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太湖15条主要入湖河流分别由省长、副省长和主要厅局领导担任“河长”,2009年,全年累计打捞蓝藻60多万吨,新建藻水分离站5座,处理产出藻泥8000多吨,直接用于发电和有机肥制作。省政府每年组织对全省节水型社会建设和水资源管理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省级水资源费每年拿出专项经费对先进集体进行奖励。这些举措为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工作环境。

3 加强水利规划,合理利用水资源

当前,我省正处于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积极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时期,也是水利改革发展不断深入、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加快转变的关键阶段,水资源水文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在解决民生需求中的基础作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保障作用日益突出。我们要充分认识做好新时期水资源水文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全面提高水资源水文工作水平,努力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和有效保护。

3.1 加强水资源利用,提高经济效益

做好新时期水资源水文工作,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是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面向未来的战略抉择。我们要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更加注重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严格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水资源要素的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禁止和限制发展高耗水、高排放、高污染项目,着力解决水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浪费严重等问题,在更大范围内优化生产力布局,提升可持续发展水平。

3.2 加强水资源利用,保护水环境

做好新时期水资源水文工作,是保护水环境、建设生态省的迫切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流域水文情势的不断变化,水资源问题越来越突出,水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们要紧紧围绕生态省建设大局,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修复,努力维护河湖健康,保护绿水青山,建设宜居环境,以较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赢得经济社会的更大发展,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良性循环,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3.3 加强水资源利用,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篇(10)

一般我们将与人类社会用水有密切联系而且能够不断进行更新的淡水统称为水资源,这其中也包括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土壤水。在这众多水资源中,地下水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而且它更新的周期也是最大的,因而对于地下水资源的保护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在环境保护中的首要任务。通过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地下水资源具备两种特性,一个可再生性,另一个是不可再生性。另一方面,地下水的更新周期一般是一千四百多年,因而对其在参与现代水循环中的补给速度就比较小,而且地下水的大部分储存资源都不能进行到现代水的循环之中,所以这部分水资源就是地下水中的不可再生部分,所以我们在对地下水的利用和开发过程中就应该考虑到这一点。

在含水系统中,地下水资源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统一水力的联系,而且对于地下水资源本身来讲就具备着系统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整个含水系统中,地下水的任何一部分水资源的加入或是排出,所造成的影响都会涉及到整个含水系统,这也正是地下水资源系统性的体现。

1 当前我国地下水资源的现状分析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近二十年内,我国的地下水的平均开采量都是逐年增长的,与此同时,我国百分之九十城市的地下水都遭到了污染,这其中包括有毒物质的污染。地下水资源污染的状况由而向面的进行扩展,每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也高达近百亿。近几年来,相关部门对我国的一百一十八个大中型城市进行了地下水的监测,从检测的结果来看,地下水污染情况比较严重的城市就占据了百分之六十四,而污染较轻的城市占据了百分之三十三,从区域上来看,我国地下水的三氮污染最为严重。在农村中,有近三点六亿的人已经喝不到健康的、符合标准的饮用水了。另外从我国的地质环境公报中可以看出,我国的三十一个省、自治区以及直辖市的地下水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污染,因而也存在些由于水污染而造成的疾病,由此可见,地下水污染所带来的消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随着工业化发展的推进,众多环境问题纷纷涌现出来。森林的无休止砍伐,大气污染程度的加剧,使得沙漠化,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逐渐上升为国家的政治问题。其中水污染的严重性引起了人们的恐慌,成为当下社会最热点的话题。

由于工业用水量之大,排污及处理污水的系统的不完善,商家环保意识薄弱,人们用水危机意识的淡薄,导致地下洁净的水资源越来越少。随着地下水水位的不断下降,原有的生态环境遭受到巨大的威胁。许多生态景观遭到破坏,例如闻名遐迩的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湖面几经干旱,水面大起大落,严重影响到鱼虾的繁殖,破坏了原有的自然景观。驰名中外的济南泉水,山西的晋祠泉等都因水位年年下降,最终导致泉水的枯竭。由于气候干旱,蒸发量过大,周边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使得青海的湖水水位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青海主要补给的河流出现多次断层,甚至有些小河已经干涸。这一系列自然生态景观的破坏都源于地下水资源供给的不足,导致环境不断恶化及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

2 我国地下水资源稀缺恶化的原因

我国的建设的起步相对于西方国家较晚,许多专家学者称,国家的工业化发展都是要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如今我国工业的发展正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水资源被大量的开采,工厂的污水处理系统不能被很好的使用,导致工业污水大量排入江河湖海,最终导致水污染的产生。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节约用水的意识比较淡薄,对地下水污染的危害认识存在欠缺,没有把对地表水的保护灌输到对地下水的保护中来,这导致地下水污染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加之我国降水量分布不均,很多城市的地下水得不到及时的补给,当地人们对地下水的依赖需求不断增加,导致了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

3 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对策与措施

3.1 加快地下水资源组织结构的建设步伐,构建水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心

从我国地下水资源保护机构的建设可以分析,尚需完善的水资源组织结构在联网系统构建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还有所欠缺,往往生态灾难之后水资源流失问题才被发现。从避免水资源灾难性后果方面考虑,关于地下水的开采问题需要积极构建专业的国家地下水资源保护中心,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管理,合理设置地下水资源动态管理网络,在不间断动态网络监控过程中实现对地下水资源的保护。从储量及水资源更新速度我们可对水资源的利用量进行合理估算,并在此基础之上加快地下水资源预警系统及地面预警系统的建设步伐,完善地下水资源的早期预警工作。此外,针对西部水资源严重匮乏地区还应采取严密的水资源监控管理制度,及时预警沿海地区的海水倒灌问题,尽可能阻止地下水资源生态灾难等严重问题的发生。

3.2 做好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统筹规划工作,平衡水资源的利用率

从我国地下水资源的基本格局不难看出,南多北少的基本趋势已然决定了地下淡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状况。我国南方地区地下淡水资源的可开采量达到了1991亿立方米,这一数额占到了全国总地下淡水资源的近百分之七十,而北方地区的地下淡水资源可开采量仅仅为南方资源总量的77%,由此可见,我国地下水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还应当考虑到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统筹关系,平衡地下水资源的利用率,这对地下水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意义重大。

从我国淡水资源分布的基本状况分析,这一南多北少的格局对于淡水资源的利用有着重要影响,因此资源联合调度制度的实施是现阶段保护地下水资源的有效举措之一。通过综合管理来尽可能降低环境对水资源的破坏,控制地下水资源的开采速度,进而实现对地下水资源的有效保护。过量开采是地下水资源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出于城市工业用水与生活用水的基本需求,引水入市自然成为了缓解水资源压力的主要途径。由于北方地区雨季和旱季之间的划分极为明显,因此少雨季节地下水就难以得到及时补给,相应的这一时期地下水的供应就会减少,地表水的利用应当作出适当补充,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地下水的供给压力,同时也可以有效防止地下水位下降带来的水环境问题 。此外,在雨季之前做好库容准备对于扩大蓄水量也有积极作用,是保护地下水资源的有效举措。

参考文献

[1]李凯,聂志平.完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保护立法的路径[J].中国国情国力,2011(7).

[2]孙燕.分析我国水资源现状及水环境保护现状[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8).

[3]苏瑞红,张军海.张家口地区生态建设补偿机制探讨-以水资源保护补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36).

[4]邱秋.湖北水库水资源保护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公民与法(法学版),2010(10).

作者简介: 十报告指出,加强农村土地规划管理,切实提高新农村建设工作。一方面以国家战略目标为前提,对农村土地进行科学规划,尽早实现城乡一体化;另一方面,稳步推进城镇化,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建设目标。尽管我国在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取得喜人的成果,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出新农村土地规划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提出应对措施,以保证新农村土地规划管理工作质量实现质的飞跃。

1 农村土地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不完善

首先,对农村土地所有权没有明确定义,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在《土地管理法》中明确规定:土地是集体所有,村民没有土地处置权力。这与所有权实际上是矛盾的。在城镇化进程中,各类性质的征地屡见不鲜,在这个过程中农民始终处于弱势地位,自身的合法权益很难得到保障。其次,所有权主体不明确。《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村的集体土地可以由村委会或者集体经济组织进行管理,也可以由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管理或经营。然而,规定与实际的配套监督机制却并不匹配,导致一些道德素质低下、只顾自身利益的干部,利用职务之便,进行权钱交易,从而严重影响村民的切身利益。如发生在山东平度的征地事件,在村民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村长以权谋私,私自将村民土地出让。村民对征地严重不满,与相关方面展开对抗,结果受到伤害的总是手无寸铁的农民。最后,所有权弱化。农民普遍认为土地所有权归国家所有,这种认识导致村委会等集体土地所有权组织实际职能弱化,执行力、约束力严重不足。

1.2 农村土地规划管理存在问题

首先,土地规划不科学。我国土地总体规划特别强调土地利用,对总体规划的重视程度较高,而对于专项规划却只作为一种补充,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这样就会出现,在实际过程中各级规划的核心职责缺乏明确分工,导致土地规划太过于片面,缺乏战略性和协调性。在实际操作中,很容易出现“偏轨”情况,提升了农村土地规划难度。其次,机构设置不全面。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主要由县、乡(镇)国土管理部门负责,而在落实上主要由县级规划管理部门进行管理,这样造成了实施过程中的诸多矛盾。在城乡土地利用收益上存在明显差异,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这种差异将更加显著。再次,规划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目前,信息技术在我国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规划管理上应用也非常广泛。但在大多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滞后,信息化管理现状令人堪忧。最后,土地利用率较低。农民对拥有土地只能承包使用,不允许出让或用于非农业建设。这一模式导致土地市场配置作用无法发挥,土地资产价值得不到体现。

2 农村土地规划管理的原则

一是优先农业耕作使用。在2012年以后,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系”。虽是如此,但我国仍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农业大国,土地仍然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农业耕作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农产品质量及产量,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所以保持一定的农业耕地面积是优先条件。二是节约土地原则。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希望自己所居住的生活环境是舒适的、大面积的。然而这必然会占用大量土地,所以在节约土地的原则上,应尽可能的利用劣地或者荒山做建设用地,从而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三是因地制宜的原则。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同,土地规划利用也存在差异,所以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国地制宜地进行合理规划。

3 我国农村土地规划的具体措施

3.1 发达地区的农村土地规划管理

发达地区是土地规划管理的重点区域,这些区域的土地整治资金相对充足,应制定长远的规划目标,把农村建设用地的整治工作作为重点。其整治方向应放在农村宅基地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引导村民向中心村靠拢,形成产业园区,对建设用地布局进行合理规划,尽早实现新农村建设。

(1)迁村并点。农村宅基地占有大量土地,在整治工作中,尽量将分散居住的村庄迁移到具有一定规模和经济基础的中心村。在迁移之后还要进行复垦工作,从而保证村民的正常生活。统一的住宅布局、完善的配套设施,复垦带来了更多的耕地,为农民解决了后顾之忧。

(2)整村搬迁。对地处偏远、居住环境差的村子整体搬迁到适宜生产生活的地区。地理条件较差、不适宜生产生活的地区,不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配套设施较差,改造起来成本较高。然而,如果进行整村搬迁后,原地点的土地还可以整体规划,提高了耕地使用率。

(3)旧村改造。在原村地址上进行旧村改造,提高闲置空房的利用率。

(4)建立城镇化社区。将农村土地规划与城乡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部分居民生产生活方式进行城镇化转变,使居民享受与城镇居民相同的福利待遇。

3.2 次发达地区的农村土地规划管理

次发达地区主要以粮食生产为主,而稳定的粮食生产是国家稳定生产的基础。在农村土地规划过程中,要采取以下方式。

(1)农田改造。对较好的农田进行改造,同时健全相庆的配套设施,提高产量、质量,形成标准化农田。

(2)农田产品发展。通过农村土地的整治,给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土地的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提供平台,从而可以为地方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创造便利的条件,并且提供优质的服务。在土地整治方面,一定要与现代化农业产业形势发展相适应,符合现代化土地规划及产 业化发展的具体要求,建设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农业基地。

3.3 落后地区的农村土地规划管理

3.3.1 特色农业。为特色农业提供配套设施,基础平台。比如有的地区有丰富的光热资源和灌溉条件,这是发展特色农业的基本保障。通过土地整治,完善水利基础设施,使农作物能够得到充分的光热资源和养分,为优质农业奠定良好资源基础。

3.3.2 生态保护。在土地整治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所以,要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开展土地整治,在地质环境脆弱区以及城市生态隔离带等不同地区制定相应的整治规划方案,进行分类整治,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的目的。

4 结束语

总之,我国土地规划利用从无到有,从不规范到科学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土地规划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我国正处在起步阶段,需要做的工作非常多,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上一篇: 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及防护 下一篇: 量子力学的核心理论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