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诊法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15 15:00:5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医学基础诊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医学基础诊法

篇(1)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9-0855-01

【关键词】 结膜炎,急性出血性;疾病暴发流行;学生

2007年9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长洲区倒水镇倒水中学暴发一起以眼红、发痒、灼热感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经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诊断,证实为一起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暴发。现报道如下。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经专业人员调查所得的流行病学资料和国家传染病报告系统资料统计。

1.2 病例判定标准 临床表现:起病急,潜伏期短,一般在数小时至24 h内发病,双眼可同时起病或先后起病,眼刺激症状重、异物感、畏光、流泪可伴有发热、流涕、咽痛;主要体征:眼睑充血水肿,睑球结膜重度充血,伴有结膜下出血,多有滤泡形成。多数患者有耳前或颌下淋巴结肿大,病例之间常有直接或间接接触史。

2 流行病学调查

2.1 基本情况 该校为全日制、半封闭式乡镇中学,位于市区西北约30 km,学校位于倒水街公路边半山,有七、八、九3个年级25个班,共有学生1 485名(男生735名、女生750名),每班学生50~60名不等,教职员工100名。学生为内宿生,均为本镇、本村人员。校区宽广,有3栋教学楼,2栋学生宿舍,校内绿化环境及自然环境较好,但学生居住条件较差,男、女学生共住一栋楼,一间宿舍住16~36人不等,宿舍内环境较为脏乱、通风差。学校所在乡镇和学校近几年未发生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疫情暴发事件,其他传染病发病呈常年发生的水平。

2.2 流行特征

2.2.1 流行概况 学校从9月6日起出现首例患者至9月30日末例病例为止,共报告发病146例,罹患率为9.83%,所有病例均为学生,无死亡病例,教职工无发病。疫情波及村镇,引起多人发病。

2.2.2 时间分布 首例发病于9月6日,末例病例于9月30日,流行期25 d;病例主要集中在14-19日,占总病例数的77.40%,为流行高峰。

2.2.3 年级分布 各年级均有发病,七年级发病60例,占总例数的41.10%;八年级发病58例,占总例数的39.73%;九年级发病28例,占总例数的19.19%。七、八、九年级的发病率分别为11.83%(60/507),11.91%(58/487),5.70%(28/4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1,P

2.2.4 年龄、性别分布 发病年龄最小12岁,最大17岁,以14~15岁发病最多,共98例,占总发病数的67.12%。男生发病122例,罹患率为16.60%;女生发病24例,罹患率为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17,P

2.3 临床特征 病人临床症状较轻,起病较急,表现为眼睛刺痛、畏光流泪、视物模糊,眼结膜单发或双发充血等。

2.4 暴发原因 本次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暴发主要因为病例发生后没有及时报告,对病例未采取有效措施,加上学生住校内宿,居住密集,环境条件差,室内空气流通不畅;在学习、生活上密切接触,增加了感染机会,是造成暴发的重要原因。

3 疫情处理

2007年9月13日,疾控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后即到现场进行调查处理,主要采取以下综合措施:(1)开展疫情日报告制度,进行疫情动态监控;(2)发病学生回家进行隔离治疗,防止接触感染;(3)主动搜索病人,及时收集学校周边村镇的发病情况,发现病例及时报告和处理;(4)对学生进行卫生知识宣传,对学生寝室、教室、食堂等公共场所及学生个人洗漱用具进行消毒,清洁学校环境卫生;(5)使用含氯消毒剂对教室、寝室、周围环境等进行彻底消毒,并要求教室、寝室要常开门窗通风透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通过以上措施,疫情得到控制。

4 讨论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是由微小核糖核酸病毒中新型肠道病毒70(EV70)、柯萨奇病毒A24变种(CA24v)感染引起的,以显性感染为主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后,95%将会发病。本次处理结果虽无实验室检测依据,但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流行病学特点,综合分析认为是1起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暴发流行。造成疫情暴发的主要原因有:(1)疫情报告不及时,失去了早期采取措施的机会[1]。9月6日就有学生发病,但未采取防制措施,造成大量续发病例出现,未能做到早发现、早报告。(2)传染源未及时隔离。疫情初期学校未能进行晨检,学生带病上课,从而造成传染源在校内持续存在,续发病例不断出现,同时该校许多学生来自同一个村镇,虽然发病学生回家隔离治疗,但健康学生回家后仍常有接触。(3)学校人口密集、学生宿舍内环境脏乱、居住条件差,为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提供了传播条件。(4)学生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普遍易感,缺乏抵抗力。(5)男生天性好动,卫生习惯比女生差,是造成男生发病比女生多的主要原因[1]。

学校是学生聚集场所,学生是传染病的易感人群,一旦有传染源侵入,极易引起疾病的传播和蔓延[2],甚至暴发流行[1]。因此,各级各类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传染病防治工作[3],依据《学校和幼托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切实落实传染病控制措施,使之形成制度化、规范化:(1)建立、完善传染病报告制度,发现疫情及时报告;(2)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健康教育,普及防病知识,要高度重视疫情监测和晨间检查工作,发现疫情苗头及时报告[3];(3)改善学生住宿条件,保持教室、宿舍的清洁卫生,做好通风消毒工作,是切断学校传染病传播途径的重要环节;(4)加强对学生卫生宣传教育,普及防病知识,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5)教育学生开展日常性卫生工作,防止类似疫情发生。

5 参考文献

[1] 朱名树,孙长喜.竹山县擂鼓中学暴发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调查处理报告.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18(5):28-29.

篇(2)

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家霍华德首创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该教学模式已成为目前国内外医学教育改革的热点之一。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学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工作有机结合,提高学生日后在社会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试用在传统及多媒体综合教学的基础上突出了以问题为基础学习(PBL)+案例分析导入,调查其教学效果,为新的医学教学模式下心电图诊断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心电图诊断学是研究心脏在每一心动周期电活动的曲线图形与临床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心电图专科性强、产生机制复杂、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独立费心地讲解,学生完全被动接受,普遍反映其内容抽象,枯燥乏味,无从学起。如何在医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将抽象曲线图形和临床应用讲解清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心电图教学的难点。近两年来在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尝试在传统及多媒体综合教学的基础突出了以问题为基础学习(PBL)+案例分析导入的教学方法,在心电图诊断教学中实施,学生读图能力大大提高,现总结如下。

1方法

1.1问题设计

教师恰到好处地设计问题的是PBL教学法的关键,授课前需认真准备病例资料及心电图图片,精心构思所提的系列“问题”,首先精选教学内容,提出代表性的典型问题或病例。设计紧扣教学内容的难度递进式的问题,把心电图知识与临床有机的结合起来。且一定深广度,需要学生认真综合分析,并能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查阅有关的文献得到解答。如心肌梗死一节中,首先分别准备三张图,即正常心电图、心绞痛(缺血)、心肌梗死的实际心电图,同时提供所对应的临床资料,提出几个问题: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和心电图,进行定位诊断及定性诊断。明确诊断还需做哪些辅助检查?了解治疗原则。所备资料和问题要课前一周发给学生。

1.2课前准备

以自愿组合的原则将学生分为6人讨论小组,围绕提出的问题,认真阅读教材,利用图书馆、网络等知识载体查阅相关资料或文献,各小组写出发言提纲。带着问题自学,为其提供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机会。

1.3课堂讨论

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开展讨论,各小组推选代表阐述答案。在课前准备的基础上,将所涉及的问题化解为若干问题,如冠心病的病因、病理解剖学基础、临床分型是什么?提出新的问题,如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共同点是什么,其鉴别诊断要点是什么?各自心电图改变是什么?学生们医学知识有限,分析多样,但课堂讨论为其营造了宽松、主动的学习氛围,使其能够围绕问题踊跃发言,热烈讨论。教师启发和引导的作用,特别强调多媒体技术对心电图教学的重要意义,心电纸和图形清楚地显现在屏幕上,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很快掌握心电图特征,达成共识。对于两种冠心病心电图床现、定位诊断、定性诊断以及辅助检查和治疗原则等问题有了深刻的理解。通过这种互动式的学习,学生们在最终找到了正确答案的同时,也加深了心电图学学理论的理解。

1.4归纳总结

讨论完毕后,学生回到小组,交流结果。教师概括性地归纳总结讨论问题的要点,对一些共同性的疑难问题进行详尽分析,同时对各组的发言进行点评。对讨论的问题和心电图学基本理论进行联系,复习相关的心电图学基础知识。

1.5考核评价

PBL教学这种开放式教学确实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老师不利于掌握其理论知识的严密性和所有常见心电图辨析能力,考核就是考学生的真功夫,还要保证毕业后执业医师的心电图考试。故要求在校期间狠抓考核。考核分理论和技能两部分,均采用百分制,其中理论和技能各占50%,总成绩=(理论×50%+技能×50%),理论考试从试题库中随机抽题组卷100题,基本含概全部知识点,选择作答,如实统计成绩;技能部分把典型心电图共制成图片二十张为一组过塑,六人一小组组,每组同学手里都有相同的二十张心电图片,联系读图,然后在组间互相提问作答,逐人过关,老师考核时提问其中的两张给出评分,经过训练后读图全部满分,这样也很好地与各种医考接轨。心电图诊断部分的成绩优秀率(80分以上)为90%,及格率为100%,老师充分掌握了教学效果。

2结果

2.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综合能力。首先,PBL是一种以问题为引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大大增强。其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随之提高。模拟医考,也提高了学生的应试能力。

2.2教学相涨,提高教师素质。PBL教学改变了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课前需要教师精心雕琢教学设计,问题设计需要教师付出很大的精力;在课堂上,教师扮演好引导和组织角色,通过启发式和交互讨论式教学设计问题在讨论中许多问题涉及其他学科知识,这要求教师深深入人浅出地引导、分析和答疑,最后在总结和考评,结果要及时反馈。这些都促进了教师不断学习新理论、新技术,努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

3讨论

PBL模式在教师的整体把握和指导下,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面对具体的临床问题,将各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知识点贯穿以一个真实的病例,培养发散思维,灵活动用新知识的能力,现行的教育体制下,[4]全面实施PBL教学法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探讨,现总结如下:

3.1PBL模式的应用要结合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在心电图的大部分章节可以问题导入,病案导入,但在心电产生,心电图正常形态和数值章节中因知识难度大,还需要教师讲解,教师要把握好尺度,而不能生搬硬套,多媒体提供直观图片,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

3.2拟定问题要得当,要紧扣教学大纲,针对重点难点,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兴趣又能加深专业理论的掌握。在出题、引导讨论和总结中注意系统性和逻辑性。

3.3病例要结合临床,场景真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感性认识为从事临床医疗活动奠定基础。

3.4制订一套灵活的评估方法是PBL教学能够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传统的考试方法并不完全适合PBL系统,与之配套的相应考核方式。应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

总之,PBL教学法已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心电图诊断教学在传统及多媒体综合教学的基础上突出了以问题为基础学习(PBL)+案例分析导入,它为培养医德高尚、具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及良好整体素质的应用型医学人才提供了一个平台。我们将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诊断学教学团队,让问题加案例的教学方法在心电图诊断教学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马红亮网络环境下PBL的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2,(3):17

篇(3)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7.107

粪便隐血试验现常用的主要有化学匹拉米洞法和免疫胶体金法两种。化学匹拉米洞法灵敏度较好, 属于中度灵敏试验, 能检测到1 mg/L的血红蛋白(Hb), 消化道出血5~10 ml即可为阳性, 但特异性低, 易受到外源性食物如含有血红素、血红蛋白、肌红蛋白以及铁剂、肉类、绿叶蔬菜等影响出现假阳性[1]。由于化学试剂的不稳定性, 长期放置会出现反应减弱, 并且如果患者服用大量维生素C或其他具有还原作用的药物时会出现假阴性结果。免疫胶体金法灵敏度高于化学匹拉米洞法可以检测到最低0.2 μg/L的Hb, 最高检出浓度可达2000 μg/ml且不受相关食物药物影响[2], 这说明免疫胶体金法对人体早期的消化道微量出血更敏感。但高于2000 μg/ml时, 由于前滞反应可出现假阳性。所以柏油样便出现假阳性时应充分稀释后进行检测。由于免疫胶体金法的高度敏感性, 某些服用刺激胃肠道药物后的正常人也可出现阳性结果。本文主要对两种方法在粪便隐血试验中及应用进行评价。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全部粪便标本均系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的随机标本。100例随机粪便样本和50例确诊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柏油样便标本。年龄0~90岁, 男82例, 女68例。

1. 2 试剂 免疫胶体金法隐血试纸由上海凯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化学匹拉米洞检测由珠海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1. 3 方法 按照操作说明分别对100例随机标本及50例上消化道出血标本同时使用化学匹拉米洞法、免疫胶体金法进行隐血检测。

2 结果

2. 1 100例随机粪便样本应用化学匹拉米洞法检测的阳性率为52%, 胶体金法阳性率为15%,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5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柏油便标本使用化学匹拉米洞法检测的阳性率为100%, 免疫胶体金法阳性率为86%,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大便隐血实验阳性率消化道溃疡为40%~70%, 消化道肿瘤为95%, 粪便中微量Hb的检出对消化道出血及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有着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消化道肿瘤患者, 在早期无症状时粪便潜血即可为阳性, 所以此项检测也可以作为肠癌的重要参考指标, 可以早发现, 早治疗, 提高该病患者的生存率[3]。粪便隐血胶体金法的原理是免疫学上的双抗体夹心法, 故用单克隆抗体法检测粪便中的隐血时只有粪便中含有人的Hb, 隐血试验才为阳性, 而其他均为阴性。本文表1结果显示15例免疫胶体金法阳性结果均作了胃镜、直肠镜、内腔镜等检查。化学匹拉米洞法受饮食以及含亚铁离子的食物和药物对结果均有影响, 包括由于牙龈出血而咽下的血性唾液, 所有这些均可对化学反应造成干扰出现假阳性。如表1中化学匹拉米洞法阳性的52例患者有15例确诊为上消化道出血, 21例为柏油便或脓血便, 而其他均无明显消化道出血症状。通过表2发现了免疫胶体金法的一些缺陷。实验方法的不同有着不同的影响因素, 对于上消化道出血柏油类粪便的患者, 胶体金法有着较低的阳性率, 检测上消化道潜血40%~50%不能检出, 胶体金法检测为假阴性。所以在检测上消化道出血时免疫胶体金法阳性率低于化学匹拉米洞法。免疫胶体金法其最低检测浓度0.2 μg/ml其范围在0.2~2000 μg/ml, >2000 μg/ml时即出现后滞现象[4]。而Hb稳定性差, 在消化道中长期停留发生变性, 抗原性降低。在表2中7例柏油便且临床证实为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免疫胶体金法检测阴性。所以对此种标本应稀释50~100倍重新测定;并且在冬天温度较低时会受到温度影响使有些阳性标本出现阳性结果较慢。

隐血试验对消化道出血疾病具有非常重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价值, 要求其必须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性。不同的实验方法存在着不同影响因素, 检测结果也存在差异。通过本次试验比较作者认为, 粪便隐血试验免疫胶体金法特异敏感, 但存在假阴性可对临床造成误诊漏诊。化学匹拉米洞法干扰因素多假阳性结果较多, 但对假阳性结果可以用免疫胶体金法予以纠正。因此在实验室发出检验报告时应标注检验方法, 方便临床医生参考, 为临床提供准确无误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熊立凡.临床检验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43-244.

[2] 苏丽莎, 路白杨. 试纸卡法和胶体金法检测大便潜血的方法学评价.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5(18):2771-2772.

篇(4)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统一性的认识。整体观念将机体作为一个多层次结构的有机整体的思想与系统论思想不谋而合,首创系统论思想的贝塔朗菲也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同时,中医学认为机体各个脏腑官窍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作为个体的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统一性,这也是系统论思想在中医思想中的体现。具体表现为:①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在生理上,构成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是完整统一的,即中医学以五脏一体观来认识人体;在形神关系上,中医学认为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即形神一体观。②人体的生命过程受到大自然的影响,自然界的气候与环境均与机体疾病的产生、变化与康复有直接的关联,因此,《灵枢·邪客》中就有“人与天地相应也”的说法,即天人一体观。③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其生理、病理还会受到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如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法律等社会因素。采用数字“一”来概括中医整体观念,便于学习者掌握中医学的特点,又符合中医系统论的思想。

2“二分天下”:两个着力点——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特有的思维方法,是中医学用来阐释机体的生命活动、疾病的发生原因和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与防治的基本着力点,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与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也有异曲同工之处,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统观点看问题。具体到中医学中的简单数字上,就是用阴阳,即项数为2的二元极性类的总类这一双变量均衡的动态模型来分析问题。中医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促成了事物的发生并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因此,中医学不但以阴阳来描述事物的属性、变化,还将其用来阐释机体的病理变化与病因的属性、分析四诊资料与概括疾病症候、确定治疗原则、归纳药物性能以及指导养生等。把握中医学中的数字“二”,可以接近中医思维的核心。

3“三生万物”:三个量化点——三分法

中医学在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完善的思维方式基础上,进一步将阴阳在定性的辨证基石之上作出量值辨证,即把阴阳各分为三,这一点也类似于系统论中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情况划分系统类型的思想。中医学以阴阳三分法表示事物的属性,一阴分为太阴、少阴、厥阴;一阳分为太阳、阳明、少阳,既体现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道德经》)的发展变化模式,又为疾病的量值辨证提供了主体框架。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丰富了三阴三阳六经辨证,为后世医学留下了以阴阳定性辨证为纲,以三阴三阳量值辨证为目的框架。此外,这种三分法还在经络学说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和进一步拓展,手足经络的命名也是基于此三分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十二经脉等概念。数字”三“为学者提供了量化指标。

4”四诊合参“:四个切入点——四诊法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察疾病的基本方法,中医通过四诊合参,诊察疾病外在的症状与体征,进而揭示疾病的病因、病机,从而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四诊合参是以望、闻、问、切为切入点,并将四诊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方法,而综合四诊、全面系统地了解疾病,进而做出判断与治疗的做法本身就是系统论的方法。如《难经·六十一难》中所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数字“四”提示了中医医生确诊时的四个切入点。

5“五彩缤纷”:五个支撑点——五行学说

中医学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领域,以五行学说来阐释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体表与内脏的有机联系,以及机体与外在环境的统一。五行学说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以说明机体的生理病理,并指导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是整个中医理论的支撑点之一。同时,以五行为中心,配以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和机体结构的五脏构成了解读中医学的基本框架,如表1,即五行与自然界的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和机体的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神、五志、五声、五变相互对应,加强了对中医学整体观念的论证,使中医学所采用的整体系统方法进一步系统化,数字”五“在五行学说中多次出现,形象地总结了中医学说的重要支撑点。

表1五行与自然界和机体的相互对应

6“六七情”:多个落脚点一病因学说

中医学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分析致病因素时要注意综合客观条件与临床疾病的症状、体征,全面推求病因,为治疗提供依据,体现了系统论思想的中医病因学,将常见病因形象的总结为外感六——风、寒、暑、湿、燥、火(热)和内伤七情——过喜、过怒、过优、过思、过悲、过恐、过惊。常见数字“六”、“七”高度概括了中医学中的致病因素。

此外,中医学中还有其他的简单数字也体现了中医学的系统论思想,如机体健康和疾病关系的五运六气学说;经络系统中沟通、渗灌十二经脉的奇经八脉;《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描述男子、女子生长发育规律时间性节律的“七”、“八”,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同时,同一简单数字可以有不同的含义,如“四”和“五”既可以用于提示四诊合参与五脏一体,又可以用来描述中药的四气五味,虽含义不同,但并不影响其传达概括中医学概念的整体思想。

篇(5)

中医学概论教学内容多,医学专业性强,涉及面广,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零碎、抽象,如望诊、问诊、切诊的相关内容。中医本科生300多学时的内容要在非医学专业80学时讲授完毕,并且这些专业的学生大多在一年级、二年级接触这门课程,没有经过西医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对人体的解剖结构、组织生理尚不熟悉,因此如何把握教学的深浅度,成为一个难题。

2学习认识不足,方法欠缺

通过与学生的交谈及问卷调查发现,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甚至对开设这门课程的必要时产生疑问,如计算机专业学生认为只要学习好计算机编程就可以,体育健康专业学生认为练好自己的体育专项就行,学习医学尤其是中医学对其专业并不重要,对今后的就业也无帮助,因此学习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一些学生虽然对中医学概论感兴趣,但认为需要记忆的内容繁多,也很抽象,不知从何学起,也不知道如何能在短时间内掌握中医的思想精华,并在本专业中得以应用。

3实践性强,操作难度大

中医学是在实践中产生并不断发展的医学科学,临床实践性很强。但由于中医学概论学时非常有限,培养目标与医学专业有所不同,没有临床见习和实习阶段,与临床病人相脱节,因此缺乏客观性、具体性和操作性。如脉诊中脉象的学习,问诊的内容及技巧,用药的规律及疗效。

二、教学改革思路和方法

1结合文化背景,诠释中医理论

中医学孕育于中国传统人文土壤之中,与西方现代医学有明显的异质性。因此,在中医基础理论内容讲授时,要时时结合古代文化知识,如中医学的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等哲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病因学说中“风邪”与自然界中“风”的联系;兵法在治法中的运用等等。因此,我们在尽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学生进行中医多元文化背景的讨论与交流,从而让学生逐步领悟到中医学中阴阳、气血、藏象、正邪等基本概念的内涵,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科学性,中医临床疗效的特色优势,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兴趣。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从学生角度出发,换位思考,认真分析部分学生因内容多、学时少、医学知识面广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将教学内容安排合理化,尽可能“博览”,而不宜“精深”,以适应非医学专业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层次深浅恰当,如详讲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内容,而略讲中医诊断学、方剂学内容;并将相关重复的内容合并,如病机学中“气血失常”与辨证中“气血津液辨证”,病因与发病中“邪正与发病”与病机学中“邪正盛衰”、辨证中“八纲辨证-虚实辨证”。这样不仅节约学时,还可使内容有机整合。针对不同专业,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如体育健康专业由于大强度的训练容易引起损伤及疲劳,因此对祛风湿、活血化瘀、补益方药等重点讲授;医学英语专业由于需要对中医药知识进行英语翻译,因此对中医药文化背景、医理的疏通、名医名药介绍及现代研究进展有所侧重。计算机专业由于长期接触电脑,颈椎病及视力下降较普遍,因此对经络学说、按摩手法及养肝明目中药进行重点介绍。

3教学方式多样化

制作大量的多媒体课件,并购置了成套的VCD光盘,在课堂上运用了各种有效的直观手段,如图片、影片、动画等,以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学生的理解力。整个教学活动都围绕着临床常见病和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展开,学以致用,并向学生灌输中医对老龄化社会“治未病”、养生保健、药膳、凉茶等所作的贡献。在讲授中医望诊、问诊、脉诊教学过程中,通过经过优化的情景演练,激发学习热情。通过临床模拟、病例分析学习辨证论治。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医学英语专业还留出1~2学时让学生自行制作PPT,并上台试讲;对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的计算机专业开展中医药文化知识网页制作小竞赛,并作为平时成绩纳入考核范围。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我校中医药文化节,撰写中医药在本专业中的应用构想等相关论文。

4以导为教,发挥学习的自觉性

虽然中医学概论课时缩减,但内容仍然博大精深,运用“填鸭式”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课堂教学,而且忽略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给学生上课的第一节课时就给出具体参考书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医学,要求每周做两次读书笔记,并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相应解答。在讲授“阴阳”、“五行”、“藏象”学说时引导学生学习《内经讲义》;讲授“气血”功能时引导学生理解当归补血汤、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等方义;讲授“脏腑辨证”时不仅引导学生翻阅临床医案、医话,而且将医案提前拷贝给他们,以便节约课堂时间,加强辨证思维能力;讲授中药学时带领他们到我校药王山辨识中药性状、功能。始终引导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去“发现”知识,而不是简单的给他们“灌输”知识。在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注重将中医学宏观、思辩的内容向直观、形象化方向转变。

5加强沟通,服务就业

篇(6)

西医临床医生也应用中成药来治疗疾病主要是因为他们在临床工作中深刻体会到中成药可以弥补西药的不足,中西药配合使用能大大提高临床疗效。因此,西医院校设置中医学这门课程是临床工作的实际需要,而且必须重视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使未来的西医专业人员在学习西医知识的同时,也兼学中医知识,为他们在日后临床工作中使用中医药知识打下一个坚实基础。

1.2科研需要

有调查结果显示,在医学科研领域,有许多西医从事中西医结合的科研工作,其中高级职称者最多。这表明,高级职称者在努力带头从事中西医结合的科学研究,而且许多中、初级人员也在努力跟上。而要从事中西医结合科研工作的前提,对于西医工作者而言,首先就要懂得中医。因此,西医院校设置中医教学也是科研工作的需要,为有志于以后从事中西医结合科研工作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研究、发展的基础。

2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热情

在正确认识西医院校设置《中医学》这门课程的必要性后,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中医学课程的目的。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不是让学生达到精通中医理论的程度,而是在掌握现代医学理论的基础上能灵活恰当地运用中医方法治疗疾病及开展科学研究。具体有三方面:首先是西医专业学习中医学,可以为以后的临床工作多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其次是可以运用扎实的现代医学知识研究中医的本质,促进中医与现代医学的结合,推动中医发展;其三是通过研究中医,可以推动现代医学的进步。这样,就能够提高学生学习中医的思想认识,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中医学的兴趣。

3授课时间宜提前

在西医院校,中医学课程大多安排在大学三年级。此时西医的基础课都已经学完,学生已经形成了固定的西医思维模式,加之中医理论本来就抽象深奥,使学生感到难懂、难学、难记忆,进而失去了学习兴趣,没有积极性。西医学校中医学这门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联系不大,不受其他课程制约,可尝试将课程提前至第一学年。主要是可以避免现行中医课安排在3学年学生学习西医后,再学中医,脱不开定势思维,总要利用西医的思维来理解中医,这样是不利于掌握中医整体思维和辨证论治的方法。

3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1改进教学技巧

中医学这门课程中需要记忆的内容比较多,要想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并熟记这些知识点,教师必须在上课技巧上多下功夫。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趣味教学方法帮助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中药学教学中,“穿山甲王不留,妇人吃了乳长流”等,这些趣味教学方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加深了理解、记忆。又如在方剂教学中,汤头歌诀也时因拗口难以掌握,而形象的趣味记忆法可以化难为易,如小青龙汤,可记为“少将为妈甘心下跪”,其中少(为白芍)将(为干姜)为(为五味子)妈(为麻黄)甘(为甘草)心(为细辛)下(为半夏)跪(为桂枝),通过运用趣味法记忆,使中医学中枯燥的理论、概念变的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

3.2增加实验教学

中医是实践医学,应该增加实验教学的方法,来丰富和发展教学手段。通过实验教学,能够使中医学中原本抽象、深奥的知识变得直观、易懂。如脉诊,理论看似简单,实质上是最难学、最难懂的。因此,必须要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而且要细心揣摩、研究才能掌握。通过脉象模拟手实验教学,能够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切脉方法,训练切脉技能,体会常见脉象的指感特征,使之能在短时间内掌握中医常见典型脉的诊脉技术。这样就大大降低了中医教学中脉诊的难度,能够较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3.3运用多媒体教学

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感官功能,直观而又生动地把疾病的临床症状及诊疗方法等等,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想象力,引导他们多动脑,勤思考,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合记忆。这种形象生动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对中医理论比较枯燥、难以理解的看法。比如舌诊教学中,我们把临床上收集到的各种典型的舌像一一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

3.4运用病案教学法

病案教学是一种医学实践教学方法,能将中医学课堂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在中医学教学中利用病案举例讲解疾病,利用病案引导学生对病案进行诊断及治疗,使学生学会如何进行临床思维,能提高学生辨证论治的能力,为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和临床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4优化教学内容,充分理解教材精髓

在授课学时没有办法增加的情况下,只有优化教学内容,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首先,要根据教学基本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删减,对各个部分的学时数进行适当调整。着重讲解中医基础理论部分,中药、方剂、针灸、内科的学时数可适当减少学时。授课过程中一定要保持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始终贯穿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个基本特点。其次,针对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重点精讲与本专业有密切联系的内容。如临床医学专业,侧重于讲解四诊技能和辨证处方规律,让学生理解从中医学角度该如何去诊断和用药。对于授课教师,一定要深刻领会教材精髓,传授最简单、最实用、最有效的知识;要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去解释晦涩、抽象的中医概念;要引导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横向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要结合现代中西医结合的新进展及解剖、生理、病理知识去进行分析、阐述,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学习、理解中医学。

篇(7)

根据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在完成中医学与古代哲学、脏象、经络、诊法、养生与防治等各阶段教学任务后,布置思考题,分别在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体质学说、诊法、防治原则部分授课后,安排4学时进行专题讨论。

2讨论专题的选择

讨论专题的选择,根据教学大纲内容及目标,选择不同章节的内容而形成。我们在设计讨论专题时,注重中医传统思维方法的横向性联系及中医基础知识点和面的联合,这是讨论专题能否深入触及中医基础理论脉搏的关键。如讨论人体气血化生的生理过程及其相关脏腑的作用等等。

3实施方法

将2011级中药专业普通班作为试验班,以8—10人为1组,每组以教师为主持人并负责解答,学生主讲的教学形式实施。学生推荐1人为代表,在充分准备基础上进行脱稿论述,可以采用以口述为主,板书和多媒体等形式为辅的方式;论述完成后,请组内同学进行提问,批驳,整组同学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后教师上台进行总结’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讨论专题,并能够在理解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基础上,从中医的病理生理角度进行中医专题分析。鼓励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勇于积极表达不同意见,激发学生能从兴趣出发深入思考专题,调动学生学习中医基础知识的主动性。

4讨论式教学法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的必要性

篇(8)

对于西医院校学生而言,中、西医学思维方法、理论体系的巨大反差,使已经系统学习了西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学生很难再理解中医学基础理论和掌握中医学基本诊治方法。如在诊断学的学习过程中,西医诊断是把具体器官的实质变化以“病”的形式作出说明,而中医诊断则是以“证”这种整体系统的功能失调作为诊断结果,学生依然顺从西医诊断学的思路去理解中医学的病证,总希望教师对其有一个更直观化的定义,如机体组织发生了病变、检测指标发生了什么变化等,而表现出对中医临床诊治理论的无法理解,甚至难以置信。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中医学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造成对中医学在医学界发挥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也是影响中医学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中医教育工作者应该面对和重视的问题[12]。面对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存在的根本性问题,我们尝试运用“中医学实践教学探究式建构学习”的教学方法,辅助学生构建中医学诊治理论体系思维,提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运用能力,并对此教学方法的实施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效果比较与评价,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同一学年、同一学期、相同专业、同一课程、同时开课、相同学时、相同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的2个班级: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09级五年制104人班、2009级八年制59人班。2009级五年制104人班﹙试验班﹚采用“中医学实践教学探究式建构学习”教学方法,2009级八年制59人班﹙对照班﹚采用传统实践教学法。

1.2中医知识基线水平

2个班为平行班级﹙都是2009级学生,都未系统接触中医学知识,都是在入学第3年第1学期学习中医学C课程﹚,在授课前对2个班级学生中医药诊治方法知识的了解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2个班级的中医知识基线水平。试验班104人,发放问卷104份,回收104份,回收率100%,其中非常精通2人,有所了解24人,一般36人,不了解42人;对照班59人,发放问卷59份,回收59份,回收率100%,其中非常精通1人,有所了解15人,一般21人,不了解22人。2个班级中医知识基线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授课内容与学时

2个班均为64学时的中医学C课程,教学内容均包括:绪论、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的生理观、中医学的病理观、中医学诊断疾病的方法、中医学防治原则、中药基本知识、方剂基本知识、经络学、刺灸学、腧穴学及针灸治疗学内容。课堂教学58学时,见习6学时。2个班授课教师均为本专业专职教师,包括教授、副教授及讲师。课堂教学:教授、副教授承担60%学时,讲师承担40%学时。见习教学:全部由讲师承担。2个班级授课内容与学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4教学方法

1.4.1试验班

采用“中医学实践教学探究式建构学习”教学方法。

1.4.1.1课堂教学

中医诊治方法实践知识的探究性建构学习﹙6学时﹚。基于病案的课堂以团队导向学习﹙TBL﹚[3]实践理论知识。根据课程教学的进度,安排基于病案的课堂TBL实践讨论学习6次:中医学的生理观2次、中医学的病理观1次、中医学诊断疾病的方法1次、证治方药的综合运用1次、针灸经络基本知识1次,共占用整体课堂教学6次,每次1学时。在大课中随机分组,3~4人为一个讨论小组,以分析临床案例问题的方式﹙每小组的案例不同﹚,综合运用已学习的理论知识,小组进行围绕上述6个主题的讨论,探究、分析、判断每个病案的相关中医学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每小组以小组讨论分析报告形式体现小组讨论得出的共同结果。

1.4.1.2见习教学

在实践中探究建构中医诊治方法的实践能力﹙6学时﹚。在见习课中,各见组﹙15位学生左右﹚由带习教师再分为7~8人的2个小组,基于已学习过的中医诊治方法及带习教师做的床旁示范,带习教师分配各小组﹙7~8人﹚1例选好的临床真实病例,由各小组成员自行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运用中医学诊治方法,采集临床资料,进行基于临床实例问题的小组讨论、分析、判断,最后形成小组真实病例的见习报告。

1.4.2对照班

以传统课堂教学为基础,进行常规的中医诊治方法见习实践学习,以带习教师示教、学生观摩为主﹙6学时﹚。

1.5观察方法

通过对2个班级病案分析能力及对本课程学习效果问卷调查情况进行比较评价教学效果。病案分析能力包括:①中医四诊信息收集的准确度;②病因病机分析切合中医理论、逻辑的清晰程度;③八纲、气血津液及脏腑辨证分析的准确度;④治法分析的准确度;⑤处方用药分析的准确度。对本课程学习效果问卷调查包括:①能提高中医学学习兴趣;②能掌握中医学基本诊治方法;③能更好的辅助理解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

1.6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2个班级病案分析能力比较

2.1.12个班级中医四诊信息收集准确度比较试验班中医四诊信息收集准确度中基本正确、部分正确及不正确人数与对照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确人数与对照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班中医四诊信息收集准确度优于对照班。

2.1.22个班级病因病机分析切合中医理论、逻辑清晰程度比较试验班病因病机分析切合中医理论、逻辑清晰程度中很好、较好及差人数与对照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般人数与对照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班病因病机分析切合中医理论、逻辑清晰程度优于对照班。

2.1.32个班级八纲、气血津液及脏腑辨证分析准确度比较试验班八纲、气血津液及脏腑辨证分析准确度中正确、基本正确、部分正确及不正确人数与对照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班八纲、气血津液及脏腑辨证分析准确度优于对照班。

2.1.42个班级治法分析准确度比较试验班治法分析准确度中正确、基本正确、部分正确及不正确人数与对照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班治法分析准确度优于对照班。

2.1.52个班级处方用药分析准确度比较试验班处方用药分析准确度中正确、基本正确及不正确人数与对照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正确与对照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班处方用药分析准确度优于对照班。

2.22个班级对本课程学习效果问卷调查情况比较

2.2.12个班级问卷调查回收情况比较试验班104人,发放问卷104份,回收102份,回收率98.08%;对照班59人,发放问卷59份,回收56份,回收率94.92%。2个班级问卷调查回收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22个班级对本课程学习效果比较试验班在能提高中医学学习兴趣、能掌握中医学基本诊治方法、能更好的理解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中非常同意、比较同意、较不同意及完全不同意人数与对照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般人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班对本课程的学习效果优于对照班。

3讨论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4]。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其共性则是在教学环节中都包含有情境创设和协作学习,并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最终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5]。探究式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6]。我们的“中医学实践教学探究式建构学习”教学方法是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综合了当今教育界较为广泛推崇的基于问题的学习﹙PBL﹚和TBL教学方法。本研究结果显示,2个班级课前、课后调查问卷及病案分析能力比较,实施“中医学实践教学探究式建构学习”教学方法的试验班学生,能够正确构建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中医学诊治的实践方法,提高了学生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并更好的从实践中辅助理解中医学理论知识。使每名同学、每个小组都能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互相学习不同于传统授课方法的知识探究和建构过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提高了中医学教学质量,实现了“一言堂”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向“引导学生参与”并“以学生为主体”的集启迪、理解、实践、运用、创新为一体的教学方法转变。其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广大同学高度认可,大大提高了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医学的兴趣、积极性。同时通过以临床病案为基础的探究建构学习能充分认识中医学学科在理论和临床方面的优势,为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学及中西医结合事业奠定重要的基础,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及与他人协作学习能力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7]。本研究的教学改革方法可在其他综合院校或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中试运行和推广,以期为中医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华楠.运用建构主义教学法突破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瓶颈[J].河北中医,2010,32﹙5﹚:792793.

[2]晁梁.浅析传统文化在中医现展瓶颈中的作用及问题[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1﹚:2627.

[3]郑霞霞,胡兆华,方仙桃,等.TBL教学中学生角色转变的调查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21﹚:125126.

[4]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5﹚:1722.

[5]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7481.

篇(9)

1 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方式

中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维模式不同于西方医学。张登本[1]认为中医的思维方式,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具有长久稳定而又普遍起作用的思维定势或曰思维惯性,是一种被定型化的思维样式、结构和过程,是学习、研究、掌握和运用中医理论的基本样式、基本立场和基本态度。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方式,可以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两大主要特点着手,即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张虹[2]提出中医学体系中的整体观念有助于学生用联系的观点来看问题,培养他们善于发现疾病和一切致病因素之间的关系、疾病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以及疾病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辩证论治有助于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治疗理念,重视个体体质、年龄、性别、地域、时间等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整体观念是对人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如《黄帝内经》所说:“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辨证论治是对于疾病的辨别和诊治的认识。如感冒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咳嗽分为风寒犯肺、风热犯肺、燥邪伤肺、痰湿阻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肺肾阴虚等。中医思维方式是学习中医学课程的灵魂,贯穿于学习理论知识和锻炼实践操作技能的全过程。教师在授课中紧紧围绕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这两大特点,引导学生逐渐形成中医思维方式。

2 重视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

包海燕[3]提出在《中医学》这门课中,首先开启中医神秘面纱,面向初学者的就是中医学的入门课和基础课――中医基础理论。故本门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基本上奠定了中医学习者们对中医的初步印象及学习基调,并将深刻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是学生学习中医学的第一课,也是后续学习过程中重要的理论指导。专科医学院校的《中医学》课程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推拿学、中医内科学等5类学科的知识,而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贯穿于《中医学》学习的整个过程,如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阴阳学说作为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同时也被用来剖析、总结药物的性能、作用;五行学说在治疗疾病时对脏腑用药的指导意义,以及根据五行学说可以针对疾病确立具体的治则治法等。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需要安排充足的学时,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的讲解务必深入透彻并适当练习临床诊治、用药。使得中医基础理论的讲解不再空洞无物,也为后续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

3 灵活运用病案分析授课

临床病案详细真实的记录了诊疗的全过程,直观地反映了医生的诊断思路和诊疗方法及用药情况,是临床医学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的一座桥梁,是学生从学习理论知识到应用理论知识诊疗疾病的重要工具。安排学生分组讨论病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收集信息能力,辨别诊断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惠翠兰[4]等研究表明病案讨论能以最快速度使学生从理论转向实践,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了临床,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中医传统医案众多,授课教师应在有限的课时内筛选出来最具针对性、与临床教学密切联系的医案进行讲授。具体做法,可以结合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给学生展示病案,并提出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组织学生分组对病案进行讨论,分析问题。最后,教师听取各组讨论结果,做归纳总结。这种方法以教学目标为基础,以病案为核心,以学生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良好的中医学教学方法。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040-02

四诊指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是联系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医疗实践的桥梁,历来是中医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四诊内容丰富、复杂,但某些内容如脉诊十分抽象而难于掌握,并且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课时少,而四诊教学课时更是极为不足,因此,四诊教学一方面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另一方又让学生感到畏难,很多学生学完之后仍然抓不住四诊的关键,操作技能不规范,应用不自如,无法对疾病症候作出正确诊断,影响了中医学习兴趣及教学效果。因此,积极探讨西医院校中医学四诊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四诊运用能力,发扬中医诊疗特色,提高中医学教学质量都有重要意义。笔者教研室经过多年的中医四诊教学模式探索及思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总结出一些体会,供同仁参考。

1 优化整合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

现阶段西医院校中医学学时安排十分有限,而四诊内容丰富繁杂,因此,详细讲授全部内容是不现实的,在具体教学中应当提纲挈领,执简驭繁,浓缩精华,突出重点,对于教学内容必须进行合理优化整合。以四诊中的望诊为例,望诊包括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排泄物、望小儿指纹、望舌等诸多内容,全身望诊中又包括望神、望色、望形、望态,局部望诊中又包括望头面、望五官、望颈项躯体、望皮肤、望毛发等……内容十分之多,在讲授时要抓住贯穿望诊全程的神、色、形、态的望诊方法及临床意义,突出舌诊的主病原理及方法,其他如望诊中的局部望诊、望排泄物、望小儿指纹等相对浅显易懂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课后自学。四诊之中又要突出极富中医诊断特色和临床应用价值的舌诊、问诊的中医十问和切诊中的脉诊,学生便可在有限的课时内扼要地抓住四诊的中心内容。理论课堂讲授是学生系统了解掌握四诊基本内容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而四诊临床见习,能使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具体的实践经验,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训练独立思考能力及提高临床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理论课和见习课都不可或缺,两者都必须重视,尤其实践教学,一直备受学生欢迎,如果运用得当,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在课时安排上实践教学与理论课并重甚至超过了理论课时。

2 重视四诊基本技能训练

中医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临床实践才是学习掌握中医的最佳途径,四诊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也是辨证论治的重要手段,每个学习中医的学生都应该掌握四诊的基本功,必须加强见习课堂四诊基本技能训练,尤其重视中医问诊、舌诊和脉诊训练。问诊时应有目的地围绕患者主诉重点询问,突出主要症状、体征,兼顾次要症状,了解病情发展及诊治经过,此外要配合中医的“十问”歌,突出中医特色,训练学生时可以让学生模拟医者向由教师或其他学生扮演的患者询问病情,然后让学生将问诊获得的相关资料用中医术语口头或书面表达出来。舌诊时,带教老师先讲述望舌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接着示范如何望舌质、舌苔及舌底脉络,可以结合舌诊教学视频、多种舌诊图片进行示教,然后让学生相互进行舌诊实践,达到熟练自如;脉诊时,教师给学生示范脉诊的基本方法,之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脉诊实践,教师给予技术指导,通过实际诊脉,让学生体会脉诊指法的正确运用和正常脉象的特征,并初步体会浮、沉、迟、数、虚、实、弦、滑等常见脉象的特征,避免“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情况。

3 合理安排临床见习带教

四诊基本技能掌握后,下一步就是深入临床,见习病例。学习四诊的目的是了解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掌握望舌、诊脉、中医问诊、闻诊等基本技能,因此,见习带教教师在课前要精心选好适当的带教病例,应选择一些病史、体征较为典型的、具有特征性舌象、脉象特点的较单纯的病例对学生进行四诊训练,一则有利于学生掌握四诊技巧并应用于临床;二则可以激发学生对病例分析的热情。此外,带教老师事先要与见习病人进行沟通,让其积极配合学生的见习操作。见习时,老师先全面示教一个病例,现场对病人进行望、闻、问、切四诊,之后将见习学生分为每4~6人一组,各组独自临证见习1~2个典型病例,让学生进行望、闻、问、切四诊技能操作并收集临床资料,之后由学生整理资料并进行小组内讨论,各组指定学生代表向大家汇报完整病例资料及四诊结果,学生可以围绕汇报的病例提出疑问或阐述自己的看法,最后由带教老师主导对各组病例进行纠错补遗、总结点评并解答疑难。

4 教学手段灵活多变,导入多种教学方法

4.1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我们现在全部课堂讲授均采用多媒体 PPT课件演示,将文字、图片、动画、声音等有机组合,使短短的课时能够容纳更丰富的内容,让学生能直观地了解望、闻、问、切四诊的诊病特点。如望诊中的望神、望色、望形态以及望舌等内容通过视频、图片的展示非常清楚、生动;抽象的脉诊则通过视频辅助教学再结合现代脉诊仪图谱示教,使学生对临床常见脉象的感知能力得以提高。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单调、乏味的课堂理论知识生动地体现在声音、影像、动画及图片中,使四诊的抽象概念、复杂过程以及临床形态特点简单化、形象化、直观化,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4.2 导入先进的教学方法

传统“灌注式、填鸭式”的讲授法,相对枯燥乏味,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四诊教学过程中积极导入先进的教学方法,如多元互动教学法[1],将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归纳式、联系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助于学生探究精神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及自主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并能促使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获得改善,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3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信息化时代的网络技术为师生课堂之外的交流创造了极佳条件,网络教学成为课堂和临床实践教学之外的重要平台。我们的老师和带教的学生班组建立了QQ群联系,在网上与学生交流互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难困惑,指导学生在网络上搜寻有价值的四诊学习资料,把丰富的教学图片、图谱、动画、教学录像等学习资料放到网上共享,扩大了西医院校中医的影响力。

5 将现代中医诊断研究成果引入课堂

当前中医四诊的客观化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以舌诊为例,传统中医认为舌苔的厚薄反映病邪的深浅和轻重,苔薄者邪气在表而病情轻浅,苔厚者邪气深入而病情较重。现代研究认为健康人正常薄白苔由丝状分化的角化树与填充其间的脱落上皮细胞、唾液、细菌、食物碎屑、渗出的白细胞等组成。厚苔的形成与舌上皮增殖加速、细胞退化延迟、剥脱减慢等密切相关。而剥苔是由于体内各种原因导致舌上皮角质化过程发生障碍,缺乏次级以及表面细胞黏着力减低而形成的一种特殊舌象。研究表明在病理条件下,口腔细菌过度繁殖,造成酸性环境,致细胞间的黏着力增强,阻碍了角化上皮细胞的正常脱落,故舌苔增厚;酸度增加到一定水平,还会同时影响舌上皮血液供应,致使舌上皮细胞营养代谢障碍,细胞角化受阻,从而过早变性、坏死,导致舌苔剥落。在教学中通过适时导入四诊客观化研究成果,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授课内容的认同和理解。此外,还能帮助学生了解中医四诊科研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学习中医文献的检索方法,关注医学研究动态,培养科研能力,为今后从事科研工作奠定初步基础,有利于培养出医疗、科研素质兼备的高级医学人才。

6 结语

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是培养现代医学生不可或缺的环节,现代高等医学院校的中医学教学模式在不断改革和创新,要求构建和完善能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与实践能力的教学新模式。我们对中医四诊教学模式的探索,为西医院校的中医教学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路,将来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和改进。

上一篇: 防火消防措施 下一篇: 工程审计的重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