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6 16:01:1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生物中的科学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1 进行生物教材加工寻求学生科技点。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支持者和参与者,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探究性教学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以训练培养思维、实践、创新科技素养能力为核心,生物教师应依据课本要求和学生的学习状况,确定每节课的学习目标及各种探究活动的子目标,梳理出教材的重难点,对教材的使用撒到或全部或部分,或增或减,其中激发学生科技兴趣材料的选取,探究性学习素材的提供,探究性学习情景的创设,是教材处理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应把握好几个方面:一是满足初中学生的对于科技探究的学习兴趣,丰富课本以外的生物科技发展中的新动向、新知识。使学生对进人感官的事物主动地进行选择、转换、储存和应用,发展其认识过程。二是创设学习的新情景。学习的情景是现有经验向生物教材所包含的逻辑经验发展的过度体。它代表的一般是自然、社会、现实和科技成果发展的情景,目的是使学生的个人生活与自然和社会融为一体,与科技发展融为一体。学生可以把已有的背景知识与新材料、新信息等科技资源联系起来,依靠原有的“图式”去理解和解释科技现象,构建科学素质。
1.2 加强教学设计提升学生科技知识能力。在生物教学中,要对课内课后作业进行精选和组织。学生家庭作业对初中学生的学业成就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要完成自己的家庭作业,特别是课后的科学实验探究等活动,教师对作业的质和量要精确控制和选择,对学生的作业要有充分的指导和反馈和评价,保证绝大多数的学生经过不是过分复杂的努力获得成功,通过积极有趣的科技探究活动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以抵挡住无节制的体育运动、看电视等活动的诱惑,引导学生的外在学习动机向内在学习动机转移,以提高科学素质。
1.3 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物探究思维习惯。教师把相应的科学方法的训练整合于探究教学活动之中,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独立性及批判性。使学生获得成功智力、多元智力的训练,养成良好的生物探究思维习惯。如生物观察和实验法、生物假说提问法、生物统计和分析法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2.发挥学生在生物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探究学习活动的实施者、参与者、合作者和评价者。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学习材料的心理倾向与接受、探究问题的提出、探究方案的设计、探究步骤的实施、探究结果的讨论与交流,自主地合作地完成教师提供的各种“主动作业”。自我监控探究学习的全过程,并积极地参与评价活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选择、参与、发现。选择,就是让学生根据自我需要选择学习的材料,学习方式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参与,就是让每位学生在教师的主引下,根据自我的需要,确定探究学习的主课题,或子课题,提出自己的有创建性、有意义的假说,参与探究过程的实施和评价。发现,就是在探究生物问题及结果的过程中,学生大胆尝试,积极发现。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实验方法。不同的情景去思考,去获得新经验,建立更高级的认知结构。只有发挥了学生在生物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其自身的科学素质才能得以提高。
3.加强生物课堂探究性教学过程的管理
由于探究内容的综合性、学科的渗透性、知识的前沿性,思维方法的发散性、创造性,教师的权威在这个时代受到强烈的挑战,同样也影响着生物课堂探究性教学的管理,影响着学生的科学素质。因此,在开展生物课堂探究性教学过程,要想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一定要遵循探究原则,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089-01
目前许多中学生对学习越来越不感兴趣,对像生物这样的所谓“副科”更是呈现厌学的势态,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对生物课感兴趣,成为老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充分运用直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自制简易模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中的肾单位时,为了便于学生记忆,我就制作了一个简易的肾单位模型:用一团毛线做肾小球,两端的线头抽出来作为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用卡纸制作一个空心的球体,上方下陷,作为肾小囊,球体下面挖个孔,用一根空心管接起来,空心管代替肾小管。把线团放在球体下陷的部位,线团抽出来的其中一端缠绕在空心管上,作为出球小动脉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这样,一个简易的肾单位就制作好了。学生看起来很直观,学起来也不抽象了。课后还可以让学生模仿自制这样的肾单位。在讲骨骼运动时,对于骨牵引骨骼肌绕关节运动,可以用橡皮筋、薄木片和铁钉组装而成。这样简单易做,经济实惠,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学习生物的兴趣,还培养了动手动脑能力和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其次,安排学生上课时自带实物比较学习。如在学习花的结构内容时,让学生收集一些常见的花,在课堂上拿出来互相观察、比较,然后小组合作探究,结合课本记录下花的结构。同样,在学习种子的结构时,可以让学生自带蚕豆、花生、玉米、小麦等一些种子进行比较学习。在实物面前,直观的观察远比抽象的讲授有兴趣。
二、巧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学习
教学情境设置适当则可以优化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情景中去积极主动、有机融合学习生物知识,从而充分发挥出学生的探究思维及探究兴趣。教师在教学情境中应该巧妙地穿插文字以及教学资料图片,也可以通过录像以及PPT课件来创造教学情景,甚至可以将实验的动画演示通过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比如,在学习细胞有丝分裂这个知识点时,因为这个知识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领会,为此,教师就将有关细胞分裂的动态过程巧妙地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从而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细胞分裂之真实情景。同时,在这个教学情境中,向学生提出与细胞分裂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去探究情景,加深细胞周期及着丝点分裂等基本概念,了解染色体、染色单体及DNA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如何变化与变化中存在的各种关系,从而构建出自己的生物知识学习体系。此外,也可以结合教学实际精心设计探究式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对生物知识产生一种认知需要,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生物学知识。比如,在学习遗传的基本规律这个知识点时,就可以运用情境提问式向学生导入探究课题。“为何有的学生是双眼皮,有的学生是单眼皮?“”为何有的学生的父母均是双眼皮,而他却为单眼皮?”,“为何有的学生是双眼皮,而其姐妹却是单眼皮呢?”运用这种探究性的情境提问,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讨论与学习,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知识带进课堂
首先,在生活经历中体验生物知识。学生虽然还小,但仍在每天的衣食住行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体验,这些都是无形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注意挖掘利用这一资源,既让学生感到熟悉和亲切,从而乐于学习,也使课堂教学避免了从理论到理论。比如在讲授“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一课,如果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就会使其变得枯燥乏味。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他们的日常生活饮食习惯入手,来分析哪些食品含有什么营养,怎样搭配营养才全面,还让他们列举了曾遇到的食品安全问题,同学们积极发言,气氛热烈。经过大家相互讨论交流,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了自己生活中经历的内容,从自己生活经历中提炼出了生物学知识,就使这些知识得到升华,真正成为在他们的生活中起作用的宝贵财富了。
其次,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生物学知识。学生学习的快乐,不全部在于考试得了理想的分数,更在于把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去解决了具体问题。所以,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具有探究性质的作业,让学生们去完成。在学习了“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后,我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根据父母的健康状况和身体需要,为他们设计一份营养食谱,且亲自烹调,并请父母品尝,还向父母介绍其中的道理,请父母做出评价。在寒假时,我布置了“栽蒜苗”的作业,让学生做出完整的探究实验记录,内容包括各对照组大蒜的发芽率、温度、水分、光照等条件对其生长的影响等,这样,既让学生应用了所学的知识,也培养了他们耐心、细致的科学探索精神,还用自己的劳动成果丰富了家庭的春节餐桌。开学后,学生们对这样作业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019
《生物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不断获取和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自学能力。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自学是一条有效途径。进行课堂自学的指导,目的在于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据笔者的思考和在教学中的实践,以下是笔者指导学生课堂自学方面的一些探索:
一、精讲巧练,解决好教与学的矛盾
课本是教学之本,学生知识大部分来源于课本。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寻找答案,培养其自学能力。但教师的讲授时间也相应缩短,教学任务难于完成,这导致与学生自学的时间的矛盾也就更加突出。这一矛盾解决不好,课堂自学的指导也就无法开展。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调查研究,笔者认为要解决好教与学的矛盾,首先,教师要真正明确开展课堂自学是为了教会学生怎样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相信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其次,要深入分析大纲和教材,列出章节精讲的内容和必讲的重点与难点,将讲全讲细改为讲准讲精,给学生留下较充裕的自学时间。如“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一课,内容丰富,学生感兴趣,但内涵复杂。在教学中,将学生分成七个小组,分别研究一种细胞器,通过阅读,小组讨论研究进行自学,教师只作启发引导,这就充分调动了每个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二、精心设计,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
自学的主要形式是阅读,在教学中,不论采用怎样的阅读方法,总要先布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一可以指导探索发掘课文内容的方向;二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文阅读思考得出正确答案;三可以促使学生发现自己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内驱力,使学生带着欲望进入学习境界。例如,“光合作用的发现”一课中,前人做过很多实验,在学习“恩吉尔曼的水绵实验”时,先投影出示准备好的问题:(1)选用水绵做实验材料有什么好处?(2)为什么选用黑暗没有空气的环境?(3)为什么先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而后又让水绵完全曝光?(4)好氧细菌只集中在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5)该实验中体现了哪些实验思想?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并要求能简要回答每个问题,然后用较少的时间提问归纳,这样不仅调动了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注重课堂的实效性。
三、合理安排,课堂做到有的放矢
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安排太多的自学时间,所以应该合理安排,选择有利于点拨的内容自学。每节教材的前言和对某些现象或过程的描述由教师讲解较好,并适当增删内容,力求做到生动,富有吸引力,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起到对自学内容的引导作用。而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一般由学生独立阅读,自己得出准确答案。对于重点的知识、难点或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尽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解决,以达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例如“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一课,重点知识是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方向、条件以及实例,难点是物质的跨膜运输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否相同。教学中,可先让学生阅读教材,比较被动运输中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物质运输方向、条件(是否需能量和载体)、跨膜示意图,有哪些具体的实例,在曲线图中的应用等,然后小组讨论交流,用刚学过的知识解释植物水培法培养植物时,浓溶前后离子浓度的变化差异。这样,经过学生的阅读讨论,既解决了重点问题,又突破了前面在学习中的一些疑点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选择要点,课堂及时精讲点拨
中学生自学能力较有限,若整章整节自学,易造成学生只记住字面意思,不理解内涵。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估计问题的要点、重点和难点,布置自学后要注意学生的动向,及时进行点拨。例如“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一课,先播放或卵胞形成过程中的FLASH动画,动态演示减数分裂的过程,同时要列出问题:在整个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了几次?分裂了几次?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染色体数与母细胞染色体数、DNA数、染色单体数的关系?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染色体的主要行为变化如何?这样就能够使学生在观看动画时将注意力集中到关键信息点上,通过有点拨的自学和教师的精讲,比如同源染色体的概念,交叉互换发生的时间及对象,减数第一次分裂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不同点,形成过程与卵细胞形成过程的比较等。这样,既易突破自学难点,又确保课堂教学目标的针对性。
21世纪初始,我省基础教育迎来了全面的改革,新课改要求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得一张文凭或以后的就业,而是为了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更好的发挥,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新时代赋予了教育新的精神,对教育也着有新的要求,呼唤着改革。对老师来说,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是加强教学的预见性和计划性,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保证。
那么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如何备好课呢?这是很多教师心中的疑惑。“面面俱到”“多多益善”,让试卷上的考点总能在课堂教学中找到踪影,这是绝大多数老师的共同追求。新课程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师必须有磨课意识,坚持“一课三备”。
一备:备自己。根据自己积累的教学素材和教学资源备出一份详实的教案。在此之前,教师应认真专研教材,掌握教科书上的全部内容,包括教材编写意图、组织结构、课时划分、重点章节,以及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等等,做到心中有数。还应该认真钻研教参和其他的一些参考资料,广泛阅读,丰富知识,在教学中处于一定的高度。
二备:备学生。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在备课时备学生也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有效地学习,以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在上课前参照课程目标,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案进行再思考,磨掉里面无用的东西,明白应该“教什么”、“不教什么”,选择最佳的切入点,理清思路,重点突破,任何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的教学活动都大刀阔斧地砍掉。
三备:备反思。上完课后及时反思教学中得与失,记下亮点和不足。并且教学反思、教后感必须当日完成,以防止自己遗忘。
头脑中有了磨课理念,就能在教学中进行合理取舍,就不会总想烹制“满汉全席”。课堂上该讲的就讲,能省的就省,把磨出的时间还给学生,还课堂以本色。
2.把握磨课的内涵,提高上课的效率
磨课是一把双刃剑,吃得过多可能会消化不良,减食后也可能会营养不良。因此,必须把握磨课的尺度,还教学原生态。该讲的就讲,能简就不繁,应详就不简,只有这样课堂才会富有内涵。
2.1淡化“无用内容”,保持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无用内容”是指对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的形成和能力的提升没有或暂时没有帮助的内容,常表现为概念不准确、前后有矛盾或与某些学过的知识较为相似等。老师完全可以淡化这一部分,少讲或在后面的教学中再讲,这样可以使课堂显得更加精炼。比如在高一生物必修二减数分裂的新课教学中,有关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特点与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特点比较相似,教师在此可以作简单的讲解,点出其具有的特点,相同的地方一带而过,将省下的时间还给学生。
2.2磨课堂的教学方法,留下清晰思路。
教学方法一般有讲授法、演示法、问答法、谈话法、参观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备课时教师应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等因素灵活选用各种教法,在同一节课上,教法不要变换太多,以实用有效为原则。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是教师有效地教。教师应认真研讨、准确领悟教材,依据学生认知水平,精选教学内容,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做到因材施教、因学施教,实施由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向学生发展为中心转变,由重视结果教学向重视过程教学转变,由程序化教学向个性化教学转变,使学生每节课都有实实在在的知识收获与科学感悟。
教师把教材钻研得越深,悟出来的道理就越透彻。哪些内容应该精讲?哪些知识应深讲或让学生自主学习?对这些问题要胸有成竹,博采众多教法之长,因课而用。例如在高一生物必修二减数分裂的新课教学中,由于减数分裂是微观、动态、连续变化的过程,给学生的准确认知带来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一直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设置情境,做些物理模型,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教学方法的巧妙运用能减少无效的教学行为,加大教学密度,给学生充足的知识信息量,磨去课堂表面的热闹,可以使教学过程充满活力,富有理性。
2.3在教学中融入生活味,让死知识化为活知识。
生活本身就是五彩斑斓的大课堂,教师将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与书本知识相融会,学生就会感受到学习书本知识的乐趣和重要价值,就会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从而更加主动、深入地进行探索,在体验、感悟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按新课标要求,教师应将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世界”带入生物学的“科学世界”,然后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来。生物学科与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例如使用一些口诀,不但有利于学生的记忆,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如在高一生物必修二伴性遗传中,判断遗传病的方法有“无中生有是隐性”、“有中生无是显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显性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等。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实例,可使生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生动鲜活起来,从而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4认真布置练习和作业,反馈及时。
作业、练习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作业、练习的设计应符合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要求,从教学目标和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平时的作业,要尽量避免以下现象:一味追求作业数量,让学生整天埋在作业堆里,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减退;完成作业所需时间过长,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作业难度系数太大,使学生望题生畏,学习积极性下降;简单重复,设计的随意性大,等等。学生的作业,要求必须按时完成,按时上交。具有普遍性的错误,老师要及时进行集体评讲。成功的作业设计既能复习巩固知识,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又能渗入闪烁智慧的幽默和高雅的品味,使作业成为学生知识成长的游戏,从而使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进行生物的教学还有一定的难度,现就自己在初中生物学科的多年教学来谈谈怎样采取不同的方法来更好
的进行初中生物课的教学。
一、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而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向学生说明、解释或论证生物学的概念、原理等知识。例如:八年级《基因的显性和隐
性》一课,本节的难点内容理论性较强,因此教学的突破就必须借助于教师的讲解,讲解时注意语言的逻
辑性和内容的先后顺序,多采用画图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从而突破难点。这种
方法的优点是:能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系统的生物学知识,
缺点是没有充足的机会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及时的作出反馈。
二、谈话法谈话法是教师利用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
例如:在学习《遗传和变异》一课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询问学生自己与父母、自己兄弟姐妹间的性状特征或
者他们身边的动物、植物上下代间的性状特征等问题,学生回答的方式来认识遗传和变异的概念。这种方
法的优点是:能充分的启发学生的智力活动,发展思维能力,养成探讨问题的习惯,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口头语言的表
达能力。
三、讨论法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为解决某一问题,交流意见,互相启发,辩明是非,
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
例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一课,在学生初步了解性状和相对性状的基础上,阅读完"资料分析"后可以
再经过讨论让学生得出超级鼠培育成功的原因是大鼠生长激素基因作用的结果,由此得出基因控制性状的
结论。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表达出自己的意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读书指导法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得知识、培养自学能力的方法。
例如:七年级《输血和血型》一课,课程内容非常的简单,老师可以通过几道有代表性的习题来让学生完
成,学生在课本中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完全可以把课程的内容掌握,这样老师教学工作得以减轻,学生的自
学能力也得以培养。
五、实验法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凭借一定的仪器设备,人为的引起所要学习的自然现象和过程
的出现,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例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一课,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的方案,再通过实验的完成来让学生自己总结
出实验的结论。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使学生看见事物的因果关系,体现实验检验事实和证明真理的价值
,坚信所学知识的正确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实验和小组协作的能力和爱科学、用科学的严谨态度和求
实精神。
六、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是指以计算机为工具。
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借助声、像、图、文,通过人机交互对教与学的过程和教与学资源进
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与学的优化的理论与实践的方法。在生物教学上用多媒体辅
助教学有许多优点,如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象、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
生的积极性;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图、文、声、像、影并茂的特点,极大的拓展了教学空间,丰富
了教学内容,能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只靠挂图或黑板作图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
、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
面前,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果。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激发求
知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例如:
在教学《环境保护》时,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现出一副副被破坏的人为环境灾害(白色污染、赤潮、酸
雨、长江洪水、荒漠化等),以及一段段真实的录像片断,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环境危机就在眼前",
然后老师再提出问题,学生积极思考并主动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
性并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探索和创新精神,提高了教学效率。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只有采用了正确的方法才能增强教与学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积极性
,提高了教学效率,有效的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保证学生能够正确的领会和系统掌握知识、技能和技
巧。作为年轻教师,更要积极采用多种方法来进行教学,为师生打开一个充满活力的生物世界! (接上页
) 息,为采取补救措施和制定下一节课教学目标提供依据。对当堂检测情况按小组评分、积分。
五.思考
1.应用学案时问题的设计要有启发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领悟到知识的奥妙从而产
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学案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梯度性,题目由简到难,层层推进,构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网,不但便于理
解记忆,还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学案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对于学生难以理解或经常出错的知识点,我们要想办法从学生身边感兴趣
的方面入手。例如:食物链的书写是重点但又容易出错,学生经常画蛇添足的把分解者和非生物写上。了
解到不少中学生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就想到了一个典型的例子:草喜羊羊灰太狼。告诉学生
写食物链时要注意三个要点:1. 开始端应是生产者2.未端是消费者3.键头指向消费者。青青草原上的草
、羊、狼、构成了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总之总之,学案教学,是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为根本目的,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己探索、提
练、练习、巩固、归纳、系统为主要途径的教学方法。学案教学,就是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起
来,提高教师"导"的技能,增加学生"演"的活动,学生多多参与,教师巧妙点拨、指导。
一、引言
在很多教学中,运用得较多的是一些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视频,另外还包括一些课件、练习等资源。教学时间短、使用方便等特点受到广大师生青睐。其中,高中生物教学可以充分运用这种方法,从而帮助学生进行理解记忆,促进对知识的消化吸收。那么,在高中生物课堂上如何有效运用微课呢?以下是几点关于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二、生本性———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微课资源
网上微课资源复杂多样,良莠不齐。有的人为谋取利润,将一些质量不佳的微课资源在网上,因此教师要仔细甄别。另外,微课的选择也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像一些成绩优异,学习上没有压力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简洁明了,声音清晰的微课资源,而像一些学习成绩有待提高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生动形象,有助于理解的微课资源。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避免学生上课开小差、打瞌睡的现象出现。另一个需要注意的点是,教师也要考虑到微课资源的时长,是否符合教材大纲,是否在教学中确实能够帮助到学生理解记忆,不能在互联网上随意搜查,引起不良后果,影响教学计划的有序进行。例如,教师在准备《身边的生物科学》这一章节的授课内容时,准备在课堂中插入一段微课视频,让学生了解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内容,于是,在互联网上搜寻大量资料,并考虑到班级整体水平较好,于是选择了一个简洁得当的短视频。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开始讲课,给学生讲授人类面临的问题时,播放该视频,学生看到视频后,觉得课堂变得有趣起来,于是饶有兴趣地观看起视频,课堂气氛变得融洽起来。
三、针对性———根据实验类型,促进知识传授
高中生物因为其多样性以及实验性,涉及的知识点较繁杂,教学知识也需要通过实验来加强巩固,但有的时候,因为一些硬件设施的限制,有的教师难以带领学生做多次实验。此时,教师可以在网上搜集资料,多多观看实验类的微课资源,从而筛选出一个或者多个实验视频以供学生进行观看。从而间接地让学生积累经验,巩固知识,减少实验中出现失误的概率。例如,在组织学习《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这一章里的第一节时,教师为帮助学生进行理解记忆,在网上查阅大量资料,并参考教学内容,甄选出一部教育意义较大的实验类视频与有关课件,在课上进行详细讲解,并加入相关课件进行辅助教学,课堂快结束时发现有的学生还是不能够完全理解这一节的内容,于是,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对本章节的知识点进行一个总结,并播放该视频,视频播放过程中,教师再通过讲解将视频内容与教材内容联系在一起。视频播放结束后,发现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很好地消化这一章节的知识点,这节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趣味性———利用课下时间,丰富课余学习
生物这一门学科总体来说,是充满了乐趣的。但是很多学生在观念里还是认为生物是一门“小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生物学习成绩不高的现象。在课上教师可以通过课件以及视频等微课资源帮助学生加强理解掌握,而在课下,许多学生还是将重心放在其他功课上,造成不良的“跛腿”现象。因此,教师完全可以多多搜集微课资源,并筛选出一些生动有趣的视频,在课下时间播放给学生观看。学生的课下时间十分宝贵,但有些学生却不知道如何利用,这时,通过播放相关资源的做法,大部分学生能够被视频所吸引,并在潜意识中学习到生物相关知识。往长期发展来看,学生对生物这一门学科的兴趣必然会有所增加,学习成绩也相应地会有所提高。例如,在组织学习《生物个体的稳态》这一章节时,教师先在课上进行有效讲解,并布置了若干课后作业。随后,自己在网上选出一部分有代表性的视频,进行相关整理后,在课余时间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播放。学生本来在课余时间内嬉笑打闹,在看到播放视频后,立马提起兴致。有的学生还拿出课本进行笔记记录,这样,课余的零碎时间也被利用起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五、互动性———教师可开展区域微课交流活动,共同学习优秀经验
微课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交流与应用,目前的微课资源总的来说比较丰富,形式也复杂多样。一般的微课资源从最开始着手准备到最后网上要经历许多环节,通过这些环节才能保证微课资源的质量。大部分的微课都是由教龄较长,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讲解传授。因此,区域教师可以定期开展微课资源交流活动,在活动上互相吸取优秀之处,并共同分享优秀微课资源,促进整体水平提高。例如,在一次片区教研活动中,进行了一次“微课资源交流分享会”,在交流会上,互相分享微课资源并讨论其中的讲解方式与方法。交流会结束后,教师回到工作上并总结经验。在课上也尝试运用新的讲解方式方法,学生们也乐于接受新的授课方式,在知识的理解掌握上有一定的进步与提高。在持续一段时间的交流探讨后,教师的教学心得更加丰富,在日常教学中运用到的方法也日渐丰富。
六、结束语
目前经济在不断发展,可供师生运用的资料也变得丰富起来,在日常教学上,教师要认真考虑如何利用微课资源,从而使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使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就目前本人的经验而言,总结出四点:根据学生实际、注重实验类资源、课后学习资源以及微课资源交流活动。这四点经验在本人教学历程中都取得了一定成效,学生的反映也表现不错,希望能够在日后的教学里会有更多的经验道理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分享,从而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倪洪波.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物教学,2017,(08).
在新课的导入过程中,教师运用启发性的语言能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对答案产生强烈的渴知心理,从而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遗传的物质基础》一节中,不是单调地说:“下一节我们讲《遗传的物质基础》”,而这样导入的,“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像自己的父母,这就是遗传的具体表现,那么我们为什么象自己的父母,遗传的物质基础是什么,这些物质又是怎样将自己的形态特征和心理特征遗传给我们的呢?”这样的导入很快唤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
二 趣味性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知识的动力之一,在一节课的开始能创造愉快的学习气氛,就会使枯燥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记得在《性别决定》中,我是这样导入的:“在当今这个社会,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有很多婆婆埋怨自己的媳妇为什么不给她生个活泼可爱的胖公子,却生了个娇千金,到底生男生女由谁决定的呢?”很快,学生的兴趣高涨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伴性遗传》导入中,我用道尔顿给母亲买圣诞礼物――袜子的小故事导入,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起到了很好的授课效果。
三 情境导入
在导入中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会使学生由境入情、情境交融,学习欲望达到旺盛状态,学习过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自由组合规律》时,我向学生介绍:“一对夫妇一子一女,子英俊潇洒,聪明过人,女则形成鲜明对比,一日,女哭闹父母:为何只把‘下角料’传给自己?聪明的你,能给这位父母解解围吗?于是开始了自由组合规律的学习,这个导入使学生觉得这个问题似曾相识,似懂却又非懂,于是产生强烈愿望,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四 典型事例导入
典型事例导入是指运用撼动人心的、富有代表性的例子导入,运用典型融合导入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主体作用,象《环境污染》一节中,通过对日本“水俣事件”、“痛痛痛事件”、
英国“女儿村”的产生等例子有声有色地描述,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而且坚定了他们为环境保护作出贡献的决心。
五 实验导入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学生对实验兴趣比较浓厚,利用实验导入,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对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光合作用》一节中,我首先向学生介绍如下实验:
六 激励性导入
教育学家布鲁诺说过:“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之知道这个学科值得学习”。由于高考取消生物,不少学生轻视生物,因此在绪论的导入中,我除了介绍一些生活离不开生物的例子外,还介绍一些生物技术的新发展、新成变。例:治疗一个体懦症患者所需生长激素需50具尸体;治疗糖尿病特效药胰岛素,一个患者需40-50头猪的胰脏,而用基因工程可以降低很大的成本,用单克隆抗体制备而研制出的“生物导弹”,为人类顽症――癌症的诊断和治疗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为攻克癌症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再说人口日增25万,年增加近1亿,到2050年,将达102亿,而世界耕地面积几乎无增加的可能,如何解决人类温饱问题,已给生物技术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热爱生物、立志学好生物的积极性。
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高中物理课堂里面学生主动提问的现象还不是很普遍,很多同学还是被动式地学习。他们常常只是根据物理教师设计的问题来思考,很少主动提出问题,然后思考和合作探究。我们知道,新课改倡导还课堂主动权于学生,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只是课堂的策划者、主导者。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多的弊端。物理课不仅要动脑,动手也是必不可少的。高中的物理课堂里有很多的演示实验,但是如果只是物理老师做演示、学生观看的话,学生往往兴趣不浓,缺乏积极性,不深刻。因而我们要尽量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动手做,动脑想,体验演示实验的过程,提高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以做一些这样的尝试。例如在物理“动量”一章讲解动量定理这一节时,我把一个鸡蛋带到了课堂上,并创设出这样的情境:同学们都吃过鸡蛋、了解鸡蛋吧?同学们的答案是肯定的。然后我再让班上的某一位同学将一个生鸡蛋举到一定的高度,就此来问班上的同学:假若鸡蛋落在桌面上会不会破呢?同学们马上知道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教师再在桌面上放一块大海绵,等鸡蛋落下碰到海绵后反弹起来迅速再将鸡蛋捉住。奇迹发生了,所有学生的头脑中闪现出疑惑:为什么鸡蛋落在桌面上会破,而当鸡蛋落在海绵上时为什么不会破?物理教师通过这个演示,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带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带着这样的疑问来学习动量定理,物理课堂的教学就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也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
比较学习法是指把各种事物加以对比,以确定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比较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寻找出不同事物之间的相同之处,即异中求同;二是寻找出同类事物之间的不同处,即同中求异。在生物学习中,比较一般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两种方式。一是横向比较法。例如,双子叶植物种子和单子叶植物种子特征的对比。通过比较,可以使学生对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有深刻的印象,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二是纵向比较。例如,脊椎动物“五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特征的对比。通过这些比较,不仅可以使学生“温故而知新”,还可以为讲授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历程和规律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
二、分析综合法
分析综合法是指把一个整体事物分解成几个部分来进行研究,然后又把分开的各部分联合成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分析综合一般同时进行,边分析边综合,当然也可以先分析再综合或先综合再分析,这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而定。例如在讲到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时,教师问:“生态系统的成分有哪些?”学生答:“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教师又问:“一个森林生态系统,如果在没有外界干扰下,它会怎样发展呢?”学生答:“它自身可以调节,使得生态系统中的各个成分保持相对稳定,从而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师又问:“如果我们现在大量砍伐树木,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学生思考后答到:“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什么会这样呢?教师进行了相关的分析总结,使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的各个成分必须维护相对稳定,如果人为地加以破坏,就会破坏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从而造成我们的生存危机。因此,我们应该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样边分析例子,边总结结论,显得自然而然,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而且对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大为有利。
三、实践应用法
这是指把已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或用实例说明理论知识的一种思维方法。生物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得十分密切,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释一些生命现象。如在学习了循环系统一章后,教师不妨举例问:“如果我们遇见车祸,看见伤者的下肢伤外暗红色的血液成涌流出,我们应怎样帮助他临时处理伤口?”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思考、讨论出结果。教师应提示到:暗红色血液涌出,应是伤到了下肢静脉,我们不应像平时处理毛细血管出血一样用手压住止血,而应用纱布或布条捆住伤者的出血处远心端才是,然后立即送医院治疗。这样多举例,让学生学以致用。从而培养他们多学多思的学习习惯,进而增强其思维能力。
四、归纳法和演绎法
归纳法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即由大量已知的事实做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例如:通过对各种细胞的研究,归纳出细胞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的结构;通过各种花的结构的学习,归纳出花具有花柄、花托、花被、雄蕊群、雌蕊群的一般结构;通过对各种鸟类动物的学习,归纳出鸟类动物的体表被有羽毛、有翼、恒温、卵生并能在空中飞行的主要特征等。演泽法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法,即从一般结论出发,去认识特殊现象的方法。例如:胎生、哺乳是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但鸭嘴兽虽是哺乳动物却是卵生的;双子叶植物种子多无胚乳,而胡萝卜、蓖麻、烟草、桑是双子叶植物,但它们的种子里是有胚乳的;单子叶植物种子多是具胚乳的,但慈菇、泽泻是单子叶植物,它们的种子里却没有胚乳。通过归纳和演泽,学生可以把多而杂的生物知识有条不絮地掌握,从而在大脑中形成一个严整的生物知识体系。
五、系统归类法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新课程理念中提到“生物学教学需要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生物学知识的同时,能够熟练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际上,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即为“科学思维”。由此可见科学思维在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科学思维过程中遵循的原则称为科学思维方法,常见的有类比、转换、比较等。
1 类比思维在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类比是依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存在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推出它们存在的其他相同或相似属性的思维方法,由已知推导未知。而教学过程通常是利用学生已知的知识去解释相关或相似的未知的领域。两者有着相似之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类比方法,顺应思维过程进行教学。
1.1 运用概念――机制类比思维构建生物学概念
概念――机制类比是利用已有的概念和已被利用的机制,解释新的科学发现。这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不谋而合,教师可以尝试运用类比过程指导学生的学习。
例如,在“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教学中,学生对人工选择比较熟悉,教学中教师以“不同品种狗的选育过程”作为人工选择的讲解对象。教师讲解不同品种狗的选育过程:人们在突变个体中选择需要的,有利变异不断积累,最终培育出新品种。由此启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保留的不同品种,是否也是由于相似过程而产生的?教师以此类比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概念的相似性(表1),推导其作用机制的相似性。学生在做题时,经常会误认为农药使用过程中,会“诱导”出抗药性的害虫。如果运用人工选择的机制类比就能明确该说法的错误。“农药”是在已有突变基础上进行选择,而不是诱导其产生某种特性,外界施加的因素只有选择作用,并不能诱导产生突变种。在教学中渗透类比方法,学生在做题时容易联想到人工选择,避免错误理解。
1.2 运用结构――功能类比思维推进科学猜想
结构――功能类比是依据两类不同的事物在结构上的类似,推出其功能上类似的类比方法。在讲解“核酸是遗传物质”时,教师通过不同的实验归纳出“DNA是遗传物质”的结论。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结构――功能类比(图1)进行科学猜想,提出问题:DNA和RNA结构中有哪些相似部分?DNA是遗传物质,那么RNA是否也具有该功能?由此过渡到“烟草花叶病毒”的实验中。这样不仅能够保证课堂过渡的顺利,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在构建知识系统时综合二者的结构和功能,避免出现“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的片面论断。
没有一种方法是万能的,教师必须明确类比在生物学教学中局限性,避免在教学中出现机械类比,模糊了科学本质。
2 转换思维在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当出现大量原有理论无法解释的事实和现象时,教师就需要运用转换思维。基于科学在不同时代变化的特点,随着人们观察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现象是原有理论无法解释的,转换在人们认识这些现象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科学本身就是一部发展的历史,基于其时代性特点,在不同的时代,科学家看待问题的深度会发生变化,因此转换的方法主要出现在科学史教学中。
在介绍细胞膜的认识发展史时,教师可能只是一味地注重科学发展变化的过程,而忽视不同观念之间的继承。更多地强调正确模型的记忆不仅不利于学生形成全面的科学发展观,而且可能会使学生出现记忆混乱。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遵循科学发展史的历程,即思路:脂质脂质和蛋白质脂质双分子层的排列三明治模型流动镶嵌模型。虽然先行理论是不完全的,必须通过后续理论的不断完善最终形成现在的观点;但是先行理论是后续理论的基础,教师在讲解中须对先行理论给予一定的重视,帮助学生分析先后之间的异同。比如在细胞膜模型建构发展过程中,流动镶嵌模型继承三明治模型的原理有:认可细胞膜中磷脂为双层,且存在蛋白质。在原有理论基础上,根据实验现象,推测蛋白质的分布不均匀,进而提出流动镶嵌模型(表2)。学生通过对新旧理论的转换逐步接受细胞膜在组成、结构和功能上的特点,而不是将所有重要知识都寄希望于“流动镶嵌模型”,这样会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
3 比较思维在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比较是对对象的同异之处加以对比,进而把握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富兰克林通过对地上的电火花和天空的闪电这两个看似毫无关系的事物进行比较,揭示出电的本质。
3.1 运用求同比较思维揭示内隐科学本质
生物多样性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容易忽视生物的统一性,使学生形成不完善的科学观点。生物在不同的方面表现出多样性,并隐含统一性。
教师在讲解完细胞学说后,可对细胞相关内容简单总结,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不同生物的基本单位是什么?不同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有哪些?不同细胞具有哪些共同的组成部分?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够系统地复习细胞中的相关知识,而且利于学生归纳和认可细胞水平存在的统一性。这样在复习过程中落实生物学“多样性”和“统一性”观点的教学,为后续进化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3.2 运用求异比较思维,深化概念理解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相似概念,学生容易混淆。教师在教学中以这些相似概念的不同点作为突破口,帮助学生把握概念的区别。
学生在练习中容易在核酸、核苷酸和核苷辨析上出现错误,造成不必要的失分。教师在讲解“核酸分子组成”时,可以加入三者的比较(表3)。
教师提示学生比较三者的关系:核苷与核苷酸有一“酸”之差,缺少一个磷酸;核苷酸和核酸有一“苷”之差,核苷是多个核苷酸小分子聚合成的大分子。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介绍三者的组成,不进行横向比较的话,学生只能获得零散的知识点,难以明确三者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