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6 16:01:1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环境因子的定义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S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8(c)-0101-02
茶叶品质的好坏将直接决定其在茶叶销售市场上的经济价值,因此对茶叶品质相关的研究得到了过国内外相关研究人员广泛的重视与关注[1]。对于茶叶品质的研究目前主要通过集中在内部化学成分测量,例如:吴云影等人运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测量茶叶中所含的锰、锌等微量元素指标,实验结果显示锰、锌等微量元素会呈现一定程度上的损失[2]。王安俊等人对贵州省湄潭县茶园茶叶以及土壤中所含有的水溶性氟指标进行测量 [3]。但是,目前国内外很少研究将内部化学成分构成动力学系统进行研究分析。
文章提出利用分形和混沌理论中的Grassberger-Procaccia (G-P)算法[4-5]提取龙井茶和径山茶和邻近叶片SPAD差值队列的分形维数,来证明龙井茶和径山茶茶叶在受自然环境因子的制约下叶片SPAD差值存在混沌行为,根据茶叶茶叶片SPAD关联维饱和度的混沌特性来定量复杂和多变叶绿素演化度和自然环境因子管理行为,进而确定茶叶的品质。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材料
使用KONICA MINOLTA 公司生产的便携手持式叶绿素计SPAD-502 定量龙井茶和径山茶邻近叶片SPAD指标,该仪器对于叶片测量测量精度为 SPAD单位偏差。检测方式采用红光外吸收及近红外各一只光电二极管作为发射源,利用植物叶片双波长吸收强度差度量方式来获得植物叶片SPAD值。径山茶叶采集自杭州西北部约浙江杭州市余杭区径山茶种植园,龙井茶叶采集自浙江杭州市西湖区西湖龙井茶园,其中随机选择了100对叶片用SPAD仪器进行测量,每对叶片共测量3次差值,最后计算3次测量的取平均值作为后续分析使用。
1.2 GP算法
关联积分定义为[4]:
(1)
其中,表示与的欧式距离,(・)阶跃函数,因此可以计算出关联维数:
(2)
当足够大到不再随发生变化时,即吸引子最小嵌入维数:
(3)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根据(1)~(2)式分别对径山茶叶与龙井茶叶叶邻近叶片SPAD差值队列进行饱和关联维计算。对于径山茶当时间增量确定后,与的关系曲线在无标度区呈近似直线,且随着嵌入维数的增加,直线段趋于平行。采用最小二乘法来确定・无标度区的斜率,即相空间的关联维饱和度的值。从估计的关联维数・演化状况来看,当时趋向于稳定。根据实验结果可以计算出饱和关联度最小嵌入维数和。换句话说说,径山茶叶片邻近叶片SPAD差值队列演化动力系统会在相空间中的运动轨道上缩变到一个值约为12.29维度的吸引子上,描述该近叶片SPAD差值队列演化动力系统需要8个因素,说明径山茶叶邻近叶片SPAD差值队列受自然环境因子的制约混沌行为。对于西湖龙井茶叶邻近叶片SPAD差值队列进行分析显示,饱和关联度,最小嵌入维数,这也说明龙井茶叶邻近叶片SPAD差值队列会受自然环境因子的制约混沌行为。
3 结语
该研究将分形和混沌理论应用到径山和龙井茶茶叶叶片分析中,使用自相关函数检验使用叶绿素计SPAD-502仪测量得到的径山和龙井茶茶叶SPAD差分系列值,并确定径山茶和龙井茶迟滞时间,利用GP算法在相空间重构该差分系列值,进而获得径山和龙井茶茶叶SPAD差分系列关联维饱和度,分别为9.07和12.29,这证明了龙井茶和径山茶茶叶受自然环境因子的制约,龙井茶和径山茶邻近叶片SPAD差值存在混沌行为。
参考文献
[1] 朱旭君,王玉花,张瑜,等.施肥结构对茶园土壤氮素营养及茶叶产量品质的影响[J].茶叶科学,2015(3):248-254.
分类号 G254.97
DOI 10.16810/ki.1672-514X.2017.01.008
Influence Mechanism and Ecosystem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Zhang Bilan, Wu Shixian
Abstract Based on the model of social complex ecosystem, and referring to the basic dimension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the structure model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cosystem is constructed, and its major components are expounded. The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action of component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can help to integrally grasp the impact factor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Keywords Information literacy. Information literacy ecosystem. Information literacy structure model.
信息行为主体,即强调信息属性的自然人,简称信息人。他的信息素养成长根植于由信息人自身的禀赋因子和信息人所处的环境因子共同构成的生态系统里。信息素养的成长,是这个系统里内外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1 信息素养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结构要素
1.1 信息素养生态系统概念
信息素养生态系统是指在特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信息人与信息环境所具有的对信息人信息素养的形成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基于上述信息素养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借鉴马世骏等提出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Social-Economic-Natural Complexion system,即SENCE)模型[1]和周承聪提出的社会-信息-信息服崭春仙态系统模型[2],本研究建立了一个信息素养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如图1),以便于从整体上把握信息素养的影响因素体系。
该模型中,核心圈的信息人为信息素养生态核;信息人所具有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称为信息素养生态基,提供信息人进行信息活动的内能量;第二圈是对信息人的信息活动有直接影响的信息环境,提供信息人进行信息活动的直接外能量,称为信息素养生态质;第三圈是外部的社会与自然环境,称为信息素养生态膜,提供信息人进行信息活动的最终能量源泉。
1.2 信息素养生态系统构成要素
1.2.1 信息人
信息人是信息素养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素养成长主体,也即强调信息属性的自然人。
1.2.2 信息素养影响内因子
信息人所具有的一切对其信息素养的成长及信息实践活动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称为信息人的禀赋因子。信息素养成长禀赋因子非常多,包括学历、年龄等。禀赋因子的共同作用形成信息人一定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构成影响信息素养的核心内因子。
1.2.3 信息环境因子
信息环境是指信息人可能接触的信息资源以及特定信息活动的影响因素共同构成的一种信息生存与发展环境。同生态学上任何环境的概念一样,它也是相对于某个中心的概念,这个中心就是信息人,同时,信息人也不能脱离信息环境而独立存在。信息环境中一切对信息人信息素养的成长及其信息实践活动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则称为信息素养成长的信息环境因子(外因子)。信息环境因子多种多样,主要由信息资源、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服务、信息制度、信息氛围等组成。
1.2.4 社会与自然环境因子
信息人都是群体或者社会中的一员,处于一定的工作、生活环境和社会影响之中,自然人正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成为一个社会人的。因此,信息人的信息观念、信息行为潜移默化之中必然受到周围群体(特别是最密切的生活、工作小圈子群体)的观念、行为模式的影响。社会环境因素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居住模式、社交群、职业等与信息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因素可归为微观因素;宏观因素包括经济水平、文化和法律等社会环境因素。
2 信息影响内因子对信息素养成长起主导作用
信息人的禀赋因子,既包括先天形成的因子,如性别、年龄、血型等,也包括后天形成的因子,如学历、经济收入水平、社会阅历等。这些因子共同作用,形成了信息人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
信息人的禀赋因子及其形成的认知结构、认知能力构成了信息素养成长的内环境,信息素养的成长首先是根植于这个小环境里的。信息人既有的认知结构、认知能力构成信息活动的起点,也为信息活动提供思维工具与活动框架。良好的个人认知结构是个人信息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同时,信息素养本身也是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中重要的因素,信息人不断吸收新信息并丰富、重构其认知结构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信息素养成长和认知能力发展的过程。认知结构、认知能力发展的源泉在于对外部环境信息的不断吸收,在于不断与外界信息交换,而这需要信息人不断激发对信息的需要并为满足其信息需要而积极利用一切内外条件进行信息活动。也就是说,信息素养成长的根本在于信息活动驱动力推动下的信息实践活动。
3.3.3 信息人和信息基础设施的相互作用
信息人是信息基础设施的现实或潜在消费者,信息人的信息素养培育对信息基础设施的利用效果、作用的发挥和价值的体现有着重要影响。信息基础设施的先进性、普及性和易用性对信息活动的效率和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并深刻影响着信息人参与信息活动的积极性,以及信息素养的提升。
3.3.4 信息人和信息服务的相互作用
信息用户与信息服务者之间实际上是一种共生互惠关系。对于信息需求表达、获取、吸收等能力较低的信息弱势群体,信息服务具有重要的作用。图书馆、社区服务组织等机构的信息服务,是满足信息弱势群体基本信息需求的重要途径,对信息弱势群体通过信息需要的满足感受信息资源的重要价值从而提高信息意识、信息活动驱动力有重要的意义。信息素养成长主体是信息服务的重要消费群体,同时,信息消费者也会对信息服务提供者进行反馈,对提高信息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也有重要的价值。
3.3.5 信息人和信息氛围的相互作用
信息人是信息氛围的重要创造者。群体的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技能等是由各个个体共同作用形成的。同时,个体与群体之间也处于不断地相互影响的过程中,社交圈、工作圈的群体信息意识、信息行为模式等,都会对个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说信息环境中信息基础设施等硬件的建设主要靠经济支撑,那么作为软件的信息氛围则主要靠信息人的整体素质支撑,信息氛围直接影响着信息人对其它信息环境因子的利用。
3.3.6 信息人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
信息人及信息人所处的信息环境都处于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这个大的外部环境之中,这个大环境既为信息环境的建设提供人财物保障,也为信息人的信息活动提供活动对象。同时,信息环境的建设、信息人的信息活动也推动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素养生态系统的发展与信息时代、信息环境和社会体制的变化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是一个社会系统,具有较强的社会性。信息素养生态系统中,内因子对信息素养的成长起着积极的、能动的主导作用,而环境因素对信息素B的成长也起着巨大的作用:信息制度激励成长,信息氛围引领成长,信息服务牵引成长,信息资源推动成长,信息基础设施助力成长,外部信息环境保障成长。
参考文献:
[ 1 ] 马世骏,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生态学报,1984,4(1):1-8.
[ 2 ] 周承聪.信息服务生态系统运行与优化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 3 ] 柯平.信息素养与信息检索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 4 ] 陈文勇,杨晓光.国外信息素养的定义和信息素养标准研究成果概述[J].图书情报工作,2000(2):19-20.
1引言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以及世界各国间文化的交融,使得“地球村”的概念应运而生。不同文化、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相互间的交往变得越来越密切。准确、恰当地与世界各国的人们交流,这是大学英语教学中所面临的难点,因为交流不仅仅是语言本身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文化内涵的对接,从而通过语言作为载体表达出来。所以国际间的交流要求两点:一方面是语言表达准确,另一方面是社会文化的熟练掌握。后者往往是前者达到更高境界的铺垫。很多大学教学往往是语言技巧性训练过多,而着重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很少,我们认为培养大学生的语言背后的文化框架是学好语言的更有效的途径,是具有更为长远而深刻意义的训练。
2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2.1语言与文化
关于文化的定义很多,Kroeber和Kluckhohn(1952)列出了关于文化的164种定义。对文化较为权威的定义是EdwardTylor(1920)所提出的人类学领域中的概念,文化是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习惯等所构成的有机体,这个有机体组成了人类社会。Sapir(1921)给出了语言学中的文化定义,文化是指社会所做的和所思考的。HuWenzhong(1998)认为文化是一个特定社会背景下社会成员有代表性的行为模式的集合。Samovar和Po~er(2000)认为文化包括了知识、经验、信仰、价值观、行为方式、态度、宗教等等,从宗教到精神的所有领域。
语言反映文化,语言和文化是相互联系的(Samovar&Po~er,1982)。DaiWeidong(1989)认为语言是文化传播中的主要手段和途径,靠它来表达信仰、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并且语言为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其他人文化和思维方式的途径。语言是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植于文化,一些学者认为是最主要的部分,如果离开了语言,文化的传承是难以实现的;语言是一个群体最有效的代表,它包括了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和思维的方式。
2.2跨文化意识培养与语言教学
跨文化意识(IA)是深入了解各国文化的动机先导,是辨析各种文化相似与差别的前提(Chen&Starosta,1997)。跨文化意识是一种直觉,对交流中文化因素的意识反应,以及两种语言所存差异的敏感。这是一种无形的但可以被感受得到的。跨文化意识不仅仅是一种意识,而且还是一种洞悉交流信息的能力。Hall&To11(1999)将IA定义为识别、理解和区分本国及目标国的社会背景的能力。
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产生影响的因素,综合起来主要有教师因子、环境因子、学生因子、教材因子等四大因素。其中教师因子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师意识;环境因子包括语言环境、传播交流设备、文化交流环境与机会;学生因子包括学习自主程度、文化交流频次、接受意愿与能力;教材因子包括:教材整体内容设计、教材的难易度、教材中的文化体现。
3样本收集与分析
本研究调查收据主要采取现场发放问卷的形式,发放对象为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共发放问卷20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l79份。其中英语专业学生占75.6%,非英语专业占24.4%;男生占32.1%,女生占66.9%;大一学生占43.8%,大二学生占52.3%,大三学生占4.9%。
样本的信度和效度是衡量样本数据的两大标准。信度主要检测结果稳定的可靠性。我们采用Cronbach’sAlpha值检验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效度衡量问卷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的,是否测量了要测量内容。我们采用KMO值进行分析。
注: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旋转方法为最大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旋转经3步迭代得到
中图分类号:X37;X321;F5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2-0457-06
Constructing 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 for Global Geopark in Songshan
FANG Shi-ming,YI Ping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 430074,China)
Abstract: The 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 (ROS) has been proved to be one of the most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tool for tourism resources planning and wilderness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management. 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goal of recreational resources, settings, activities and rexperiences, the recreational settings were classified in terms of natural environment,social environment and administrationt environment. Based on reviewing the theoretical background and basic concept of ROS and taking Songshan Geopark as an example, the setting variables influencing recreation opportunity and the preference in different recreational settings were analyzed by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 Eight main setting factors were identified. The recreation areas of Songshan Geopark were classified into three distinctive settings such as open, semi-open and semi-closed, closed. According to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and experiences expected by recreationists, the 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 was constructed.
Key words: 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 recreational settings; recreational experiences; geopark of Songshan
游憩机会是在美国国家公园规划与自然资源管理实践中诞生的一个核心概念,美国林业局《ROS使用者指南》中对游憩机会的定义是游憩者在可供选择的游憩环境中,通过选择所喜爱的游憩活动而获得期望得到的满意体验过程中所行使的真正选择机会。游憩机会谱(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ROS)既是一个概念(Concept)又是一个规划框架(Planning framework)[1],是评判区域旅游资源禀赋、生态环境条件和管理政策是否有利于旅游产品开发和开发成何种类型旅游产品的一种规划管理工具[2],成为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发达国家进行自然资源保护、规划和管理的重要理论与实践基础。游憩机会谱主要由环境(Settings)、活动(Activities)和体验(Experiences)3个部分组成[3],游憩环境(Recreational setting)是一个由自然(Biophysical)环境、社会(Social)环境和管理(Managerial)环境三方面耦合演化而成的综合体,游憩机会谱的构建主要取决于这3种环境序列的状况及其相关指标的组合[4],不同的环境提供不同的游憩活动和游憩体验。ROS的实践框架可以简述为,从游客体验和活动需求角度出发,利用可以准确反映区域游憩机会环境条件的指标体系划分区域游憩环境类型,制定不同游憩环境类型适宜的游憩机会谱,提供相应的游憩活动以及基础设施和管理措施,为游憩者提供特定的游憩体验[5]。
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游憩资源保护、利用与规划管理的协调性亟待提高,目前,中国很多地质公园、主题公园、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公共游憩地的规划建设都在沿用传统的开发理念。原有的以产品数量为基础、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模式导致景区近距离重复建设、旅游产品同质化和生态环境破坏现象严重,已不能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和环境的可承受能力[6]。学术界开始探讨新型的游憩规划管理模式,美国内务部针对人口稠密的滨水区游憩空间管理现状制定出滨水区游憩机会谱(Water 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WROS)[7];Butler等[8]建立了适用于旅游系统规划的旅游机会谱(Tourism Opportunities Spectrum,TOS);Hass[9]提出水域游憩机会谱(Water Opportunities Spectrum,WROS);黄向等[10]构建了中国生态旅游机会图谱(Chinese Ecotourism Opportunity Spectrum,CECOS)的理论框架,并应用于肇庆市鼎湖山生态旅游规划。如何可持续利用游憩资源,维持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如何确保游憩资源环境对游憩者的长久吸引力,实现游憩规划由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如何应对游憩市场需求的巨大变化,为游憩者提供多样化的游憩产品和高质量的游憩体验;如何协调好游憩环境、活动和体验三者之间的关系,科学合理地指导游憩规划管理等课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1]。本研究试图将游憩机会谱理论引入地质公园这一微观领域,在借鉴游憩机会谱理论内涵和应用框架的基础上,以嵩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与多元统计分析,期望构建出一个既迎合游憩者游憩体验需求又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的地质公园游憩机会谱(Geopark 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GROS),为地质公园游憩规划与管理提供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嵩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2°56′07″-113°11′32″,北纬34°23′31″-34°35′53″,是一座以地质构造、地层剖面为主,地质地貌、水体景观为辅,生态和人文相互辉映为特色的综合性地质公园。公园总面积264.3 km2,包括4个景区(五佛山景区、少室山景区、太室山景区和九龙潭景区)和1个保护区(中生代-新生代地层剖面保护区),公园内连续完整地出露着35亿年以来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5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变质岩和沉积岩地层以及岩浆岩活动痕迹,地层层序清楚,构造形迹典型,被地质界称为“五代同堂”,是一部记录在石头上的地质史书。园区内清晰地保存着发生在距今25亿年、18亿年、5.7亿年分别被命名为“嵩阳运动”、“中岳运动”、“少林运动”的3次全球性前寒武纪造山、造陆运动所形成的角度不整合接触界面及构造形态遗迹,这些构造形迹是研究前寒武系沉积建造受运动影响挤压变质、褶皱造山、剥蚀夷平等过程乃至地壳演化规律的良好场所,被地质工作者誉为“天然地质博物馆”和“地学百科全书”。加上少林寺、嵩阳书院、中岳庙等人文景观,形成了以科学考察、科普教育、考古研究、地学游览、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多功能立体的世界地质公园旅游胜地[12]。
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凭借“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两项桂冠赢得了中外游客的青睐,截至2011年12月底,登封市共接待游客768万人次,与2010年同期相比增长8.1%,门票直接收入2.86亿元,同比增长12.9%。其中,少林寺景区243万人次,收入1.99亿元,与2010年同比分别增长17.4%、13.7%,中岳庙景区61.8万人次,太室山景区44.3万人次,三皇寨景区13.4万人次,嵩阳书院景区50.9万人次,观星台景区2.3万人次,音乐大典32.7万人次,其他景区共接待游客319.6万人次,巨大的游客量给游憩资源与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2 游憩环境分析
2.1 游憩环境类型的初步划分
有关游憩环境类型划分的研究大都是从影响游憩体验的角度出发,结合环境的自然、社会和管理属性,将游憩环境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和类型,每个环境类型提供不同的游憩活动和体验。美国国家林业局综合游憩环境、活动和体验,将森林游憩环境分成不同的类型,确立了从城市到原始区域的6个游憩机会序列:原始(Primitive)、半原始无机动车辆(Semi-primitive non-motorized)、半原始有机动车辆(Semi-primitive motorized)、通路的自然区域(Roaded natural)、乡村(Rural)及城市(Urban)[13]。为了加强对人口稠密的滨水区游憩空间管理,美国内务部制定出滨水区游憩机会谱,将水体游憩环境分为以下6类:原始区域(Primitive)、半原始区域(Semi-primitive)、自然乡村区域(Rural natural)、开发的乡村区域(Rural developed)、城郊区域(Suburban)、城市区域(Urban)[14]。肖随丽等[1]借鉴游憩机会谱的分级分类理念,结合分类指标和资源清查结果,将北京城郊山地森林游憩环境划分为5大类型:城郊开发区域、城郊自然区域、乡村开发区域、乡村自然区域、半原始区域。为了更方便有效地进行问卷调查,借鉴已有游憩环境类型划分的成果,结合嵩山世界地质公园游憩环境的现状,初步将其游憩环境划分为开放型、半开放半封闭型和封闭型3大类。
2.2 游憩环境因素的确定
在分析影响中国生态旅游机会图谱(CECOS)和美国滨水区游憩机会谱(WROS)的环境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嵩山世界地质公园的自然、社会和管理环境条件,初步确定了24个环境变量因素,其中包括7个自然环境因素、4个社会环境因素和13个管理环境因素(表1)。
3 问卷设计和数据分析
3.1 问卷设计
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原始数据,期望获得影响嵩山世界地质公园游憩体验的典型环境因子和游憩者在不同环境类型中偏好的游憩活动以及想要得到的游憩体验。调查问卷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游客对24个环境变量因素的重要程度和偏好程度进行评分,形成“重要程度-偏好程度”量表,重要性程度问卷采用常用的5点李克特量表形式,按重要性程度分值1~5分,分别代表“非常不重要”、“不重要”、“一般重要”、“重要”、“非常重要”设计题目选项,受访者根据自身的体验和感知对各题项作出直观判断,得分越高表明游客认为嵩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某项环境变量越重要;偏好程度问卷也采用5点李克特量表形式设计题目选项,其中森林覆盖程度、景观完好程度和生物多样性3个变量按照分值l代表“广泛”,2代表“普遍”,3代表“一般”,4代表“少”,5代表“很少”设计题目选项;其他21个环境变量按照分值l代表“很低”,2代表“低”,3代表“一般”,4代表“高”,5代表“很高”设计题目选项,受访者根据个人对量表中各环境变量的偏好程度作出选择。第二部分是游憩活动和游憩体验调查,受访者写出在公园3种不同游憩环境类型中期望参与的游憩活动和获得的游憩体验。调查时间为2012年10月1~7日,调查对象是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各景区出口的游客。正式开展调查之前进行了30份的试调查,以保证调查结构的严谨性和完备性。采用现场访谈、现场填写和现场回收的方式,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检查后剔除答案前后矛盾、漏项太多的问卷,最终筛选有效问卷254份,有效回收率84.67%。将收集的数据在Excel表格整理后导入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在进行问卷的数据分析前,有必要检验其信度,确保测量的可靠性。本研究采用克朗巴哈系数(Cronbach's α)来分析信度,利用SPSS 16.0软件中Scale模块的可靠性分析(Reliability analysis)功能分析得出,总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23,各变量的Cronbach α系数均在0.600以上,说明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是可靠的。
3.2 描述性分析
运用均值和标准差对各环境变量的重要性程度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平均值反映游憩者对环境变量作用于体验的重要性程度的总体感知情况,标准差则体现离散程度。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的环境变量对游憩体验影响的重要程度差异较大,地质遗迹景观和科学普及活动这两项环境变量的得分均值最高,反映了其对游憩体验影响的重要性最突出,这也是地质公园区别于其他公园的重要标志;水体污染程度、独处机会和生物多样性3个环境变量的平均值都小于3,说明这3个变量对游憩体验影响的重要性较小。
3.3 因子分析
通过SPSS 16.0软件的因子分析确定影响游憩体验的重要环境因子,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首先用KMO检验与Bartlett球形检验法检验环境变量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根据Kaiser给出的标准,KMO取值大于0.7则适合做因子分析,KMO抽样适当性检验结果显示,KMO值约为0.817,Bartlett球形检验的显著性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所以拒绝零假设,说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提取主因子,保留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提取出影响游憩体验的重要环境因子,作为划分嵩山世界地质公园游憩环境类型的一级指标。根据游憩环境变量因子分析的结果(表3),共提取8个环境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5.283%,表示8个因子涵盖了原有变量包含的大部分信息,可以较全面地反映公园的环境状况。各因子层面的Cronbach α系数均大于0.6,表明具有较好可信性,其中F1、F2和F6三个因子的Cronbach α系数均大于0.8,具有高度有效性。8个因子可以看作是嵩山世界地质公园游憩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每个因子集中解释游憩环境构成的某一核心方面,其中包含2个自然环境因子,1个社会环境因子和5个管理环境因子,这与游憩机会谱理论提出的游憩环境的三维构成理念是一致的。从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管理环境因子占有明显的优势,这与初始的研究设计是相符的。从游客体验角度来看,自然环境因子可能是游憩体验形成的直接动力,但是管理环境因子更加灵活有效,通过制定游憩体验的管理措施达到提升游憩体验质量的效用。各环境变量对主因子成分的载荷即为其相应的重要性,统计结果选取因子载荷系数大于0.6的环境变量进入最终游憩机会环境变量集,剔除生物多样性和独处机会两项环境变量。
3.4 环境因子偏好程度分析
环境因子是划分游憩环境类型和影响游憩体验的主要因素,不同环境因子的组合构成多样的游憩机会环境类型[15]。环境因子偏好程度分析一方面反映游憩者所偏好的环境组成特点,另一方面可以分析游憩者期望在不同的环境类型中参与的游憩活动和获得的游憩体验。从表4可以看出,吸引物作为影响嵩山世界地质公园知名度和辐射力大小的核心游憩资源,普遍倾向于在开放型和半开放半封闭型的环境中游赏,封闭型环境中的需求很小。科学普及包含的2个变量在各环境类型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化,游憩者对科学普及活动的需求呈现全谱性分布,偏向于开放型和半开放半封闭型的环境;大多数游憩者更偏向于在开放型的环境中参观地质博物馆,在半开放半封闭型环境中表现为一般需求,在封闭型环境中需求较小。游憩设施中,游憩者对安全防护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和通讯设施在不同环境中的偏好程度差异不大,这也说明这3种设施是公园游憩活动必备的基础设施,都具有较高的需求;而餐饮设施、供水供电设施和住宿设施偏向于开放型一端,表现为普遍需求,在半开放半封闭型和封闭型环境中需求偏小。解说咨询展示游憩者对不同游憩环境中标识牌、导游路标、安全警告牌、科普知识牌和导游解说等信息服务的偏好情况,3个环境变量在不同的环境类型中均值波动不大,表明游憩者在任何环境中都希望得到较完善的信息服务。可接受的冲击程度偏好反映游憩者对公园环境污染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环境类型中的游憩者普遍期望能获得较高的环境质量,通过调查发现,游憩者普遍要求人工开发程度比较高的开放型环境比开发程度低的封闭型环境对污染物的冲击有更强的承受能力。自然性中森林覆盖程度和植被覆盖程度2个环境变量在3种环境类型中的偏好更倾向于封闭型一端,总体呈现由“一般”到近“很丰富”的线性变化。隔绝程度是一个社会因子,反映的是对来自其他游憩者干扰程度的感知,总体上呈现出由高到低的变化。可进入性包含2个变量,其中道路交通在3类环境中总体呈现出由高到低的变化,偏向于开放型一端;游憩者期望有较少的使用收费限制,同时对收费行为也具有一定的承受能力。
4 游憩机会谱的构建
4.1 游憩环境类型划分
在上述游憩环境类型初步划分的基础上,结合游憩者对环境因子偏好程度的总体变化状况,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管理环境因子,确定嵩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游憩环境类型分为三大类:开放型(Open)、半开放半封闭型(Semi-open and semi-closed)和封闭型(Closed)。各个游憩环境类型的总体描述如下。
1)开放型。开发程度较高,兼有少量自然性的特点,有良好的可进入性,可见到的现代景观很多,地质博物馆、科普电影馆(影视厅)、地质科普广场都聚集在开放型的环境中。园区和景区有较为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包括大门、停车场、标志牌、游客中心、公共卫生间、餐饮购物场所、观景台等。定期举行大量的科普活动,提供众多观光和娱乐机会,解说系统齐全,游客集中程度很高,游憩活动大多在此类环境中进行。用地类型以公园设施用地、交通与工程用地、居民社会用地为主。地质公园中的游客服务区、科普教育区、游览区(包括地质、人文、生态、特别景观游览区)等大部分功能区布局于此。
2)半开放半封闭型。在原有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人工修饰,开发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景观和景点,安置必要的游赏步道和相关设施,提供完善的安全警告信息和科普知识,提供少量的游憩活动,控制游客数量,严禁机动交通工具进入,游客集中程度较高,有一定的独处机会。用地类型以一、二、三级地质遗迹景观用地,林地,园地,草地和水域为主,设施供给以安全防护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和休息设施为主,一、二、三级地质遗迹保护区内允许设立少量地学旅游服务设施,但必须限制与地学景观游赏无关的建筑,各项建设与设施应与景观环境相协调。
3)封闭型。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为主,开发程度很低,生物多样性丰富,可以见到大量的原始森林和植被,禁止游客进入参观,提供必要的科学考察设施,一般将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特级保护区置于此类环境中,特级保护区是地质公园内的核心保护区域,不允许观光游客进入,只允许经过批准的科研、管理人员进入开展保护和科研活动。区域内不得设立任何建筑设施,不得进行任何与保护功能不相符的工程建设活动,不得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活动,不得设立宾馆、招待所、培训中心、疗养院等大型服务设施。
4.2 游憩机会谱的构建
根据问卷调查中游憩者在3类不同环境类型中期望的游憩活动和游憩体验,综合游憩环境因子的重要程度-偏好程度的分析,确定基于环境类型、游憩活动和游憩体验3个方面的嵩山世界地质公园游憩机会谱(表5)。
参考文献:
[1] 肖随丽,贾黎明,汪 平,等.北京城郊山地森林游憩机会谱构建[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6):746-752.
[2] 黄 向,保继刚.基于PCI的“中国生态旅游机会图谱”适用性评价[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8(1):81-86.
[3] 蔡 君.略论游憩机会谱(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 ROS)框架体系[J].中国园林,2006(7):73-77.
[4] WESLEY BURNETT G, CONKLIN DAVID G. Inventorying Recreation Potentials on Dispersed Tracts[J]. Joumal of Forestry, 1979,77(3):765-768.
[5] 刘明丽,张玉钧.游憩机会谱(ROS)在游憩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世界林业研究,2008,21(3):28-33.
[6] 俞孔坚,李海龙,李迪华.“反规划”与生态基础设施:城市化过程中对自然系统的精明保护[J].自然资源学报,2008,23(6):937-958.
[7] 郑辽吉,刘惠清.城镇滨水区游憩管理模式[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0):1256-1262.
[8] BUTLER R W,WALDBROOK L A. A new planning tool: the tourism opportunity spectrum[J]. Journal of Tourism Studies,1991, 2(1):4-14.
[9] HASS G E. On the water front-vital judical ruling addresses visitor capacity[J].Parks and Recreation,2004,39(9):106-113.
[10] 黄 向,保继刚,沃尔・杰弗里.中国生态旅游机会图谱(CECOS)的构建[J].地理科学,2006,26(5):629-634.
[11] LIER H N,TAYLOR P D.New Challenges in Recreation and Tourism Planning.Development in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6D[M].Amsterdam:Elsevier Scienee Publishers,1993.
[12] 郑泰森.嵩山世界地质公园[EB/OL].http:///ShowNews.aspx?typeid=24&newsid=NEWS00000000731, 2009-01-09.
中图分类号:Q93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8-0353-01
土壤侵蚀问题有着一定的复杂性,同时它也会受到很多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所以土壤侵蚀评估工作就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改进,但是在我国,传统的土壤侵蚀评估方法是比较落后的,有些土壤侵蚀评估方法不能非常准确的对土壤侵蚀的程度进行评估,有的虽然可以评估,但是操作的难度比较大,同时耗费的时间也比较长,最小图斑的基础上对土壤侵蚀进行评估就有效的改善了这些方面存在的不足,所以加强对这种方法的研究也有着非常大的实际意义。
1、基于最小图斑的土壤侵蚀快速评估方法
1.1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就是对系统工程中不是定量分析的内容采用合理的方式对其进行定量的分析。这是一种十分简便的方法,使用这种分析方法的过程中首先应该仙剑给问题中所涉及到的每一个问题都进行详细的分组和分层,在分层以后还要标明各个层次之间所存在的内部联系,然后对每一个层次中元素重要性进行排序和判断,根据重要性的判断和分析构建一个合理的矩阵,同时还需要根据矩阵自身的特征和计算出来的每一个计算出来的参考数据进行比较,然后再编制检验报告,这样就完成了整个过程。
1.2 地理信息编码和最小图斑图
地理信息编码是按照地理信息的特征,然后提取地理信息系统当中的独立因子,同时按照一定的顺序对其进行编码,将其进行自由编码组合呈现在图斑图上的整个过程。独立因子中的独立主要是指不能采用推力的方式对其进行归纳和总结的因子形式。最小图斑可以被当做是整个系统中的一个独立的基础单元,最小图斑也有其自身独到的特点,首先是图斑的内因子具有完全相同的属性,其次是研究内容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基本单元的变化,最后就是实行完全一致的两个单元其在自身的特点上也是完全相同的,但是这并不代表其大小和形状也是完全相同的,在这两个因素上是存在着较大差异的。
1.2.1最小图斑的划分
该领域的众多研究人员在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发现,最小图斑的划分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和困难的过程,本文在某种GIS系统的支持下,按照最小图斑的基本定义和其最基本的特征对每一个独立因子都进行编码。同时将独立因子的相关信息还储存到属性表格当中,之后采用将这些特征进行叠加的方式对图斑的空间分布形式进行有效的研究,最小图斑的属性分析表在叠加分析的过程中会自动的形成一定的组合方式,叠加当中所产生的一些细碎的斑点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自动消除。
1.2.2流域背景下最小图斑模式
流域和水系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的系统,但是这个系统当中也有着非常严格的分级,所以在研究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流域等级进行分层次的分析。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充分的重视数据的表达,每一个最小图斑都会显示出一个流域的基本属性,级别不同的流域属性是改级别流域的属性和下属级别的属性构成的,在结构的形式上比较类似于树状的结构。
1.3 土壤侵蚀快速评估流程
1.3.1环境因子属性值预处理
式中,fdij为处理后的因子属性值;fcimax为负向因子规范化属性的最大值;fcimin为负向因子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规范化属性的最小值。
1.3.2因子权重的确定
因子权重的确定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侵蚀类型不同,各个因子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权重也会有所差别,例如对于水力、风力侵蚀为主的区域,一般而言植被覆盖率的影响较大,权重较高;对于冻融侵蚀为主的区域,一般而言植被覆盖率的权重较在前两者中小。因此,应首先将土壤侵蚀划分为不同的类型,针对各类型分别确定因子权重。
1.3.3土壤侵蚀特征指标
EI的计算根据各因子处理后的属性数据fdij乘以各自的权重值wi再加和,就得到了一个综合反映本区域(图斑)土壤侵蚀特征的指标,称为土壤侵蚀特征指标EI。经预处理后因子属性是按照有利于土壤侵蚀的原则进行排序的,数值越大的表示越有利于土壤侵蚀,因而二者相乘得到的特征指标越大表示土壤侵蚀越严重,越不利于水土保。
式中,EIj为第j个图斑的土壤侵蚀特征指标;wi为某侵蚀类型下第i个因子的权重;fdij为预处理后的因子属性。EI评估的程序主要包括:选择环境因子,数据完备区评估,数据缺乏区评估,数据空白区评估,以及评估结果的分级显示。具体步骤分述如下:
(1)选择与待评估区域(流域)土壤侵蚀相关的环境因子。研究人员总结了不同空间尺度上土壤侵蚀的主要过程和影响因子。原则上,所选择的环境因子应能够描述待评估区域上土壤侵蚀的主要特征。本文的环境因子即为最小图斑中影响土壤侵蚀的(相对)独立因子;
(2)数据完备图斑的EI计算。在环境因子数据完备的图斑中,EI可直接由式(3)得到。
(3)数据缺乏图斑的EI计算。若图斑中缺乏某个环境因子的属性值,则可根据数据完备的区域通过空间插值得到所缺因子的属性值,再求EI值:基于最小图斑的土壤侵蚀快速评估方法
(4)空白图斑的EI计算。对于数据空白的图斑,EI的值可根据土壤侵蚀特征的空间一致性进行估测。假设空白图斑与其临近数据充足的图斑有着相似的土壤侵蚀特征,则可根据临近图斑的EI值估算空白图斑的EI。设某个空白图斑有n个与之邻接的数据充足的图斑,则该空白图斑的EI可由式(4)得到。
2、基于最小图斑的土壤侵蚀快速评估方法的可行性
基于最小图斑的土壤侵蚀快速评估方法是土壤侵蚀评估的新思路,其区域(流域)适用性、应用的准确性、高效性以及敏感性将在姊妹篇即该方法的应用中作定量评价。
最小图斑法根据土壤侵蚀影响因子的均匀性将研究区域划分为若干小区域,这符合快速评估的前提假设,即影响因子相似的区域其土壤侵蚀特征也相似,且最小图斑的划分体现了土壤侵蚀影响因子的空间差异,能更好的适于环境因素空间变异较大的区域。最小图斑的生成过程基于GIS,数据处理误差小,效率高。土壤侵蚀特征指标(EI)的获得基于层次分析法,根据专家经验给各因子打分,并通过一致性检验确保判断矩阵的合理性,该方法是一种对多因子影响的有效决策方法,将定性和定量结合起来,兼顾了评估的高效性和准确性。
3、结语
土壤侵蚀是影响土壤功能顺利发挥的一个非常明显的因素,同时对土壤侵蚀现象进行有效的评估也成了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其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顺利进行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采用最小图斑的土壤侵蚀评估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评估的质量和效率,促进了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
由于嵌入式软件自身具有诸多优势,因此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如何根据嵌入式软件的基本特征,建立起可靠模型是目前研究工作的核心问题。在一些涉及国防以及国家安全的领域,例如航空航海导航软件,必须保证其安全可靠的运行,因此通过构建嵌入式软件可靠性模型来提高软件系统的稳定性是研究的重点问题。
一、软件可靠性模型概述
软件可靠性模型最初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出现,在这个阶段,出现了很多比较具有研究意义的软件可靠性模型,对于其发展有深刻的影响。在最早的时候,软件可靠性就是指特定的软件可以准确无误地实现其基本功能,最大程度降低误差。美国的标准化研究院最初采纳“软件可靠性”的定义作为相关概念的国家标准。我国于1989年采用了这个定义,即软件可靠性指在特定的条件下,在要求的时间限度内,软件不发生失效的概率,这是概率中的一种函数,进行系统数据的输入以及使用,同时也是软件中自身存在的缺陷函数。系统的数据输入会确定能否遇到已经存在的缺陷。
二、软件可靠性模型的分类
1.根据建模对象进行分类
(1)静态模型
根据建模对象进行分类,当建模对象与运行的时间毫无关联时,这时候产生的数据以及信息,就被称为静态模型,例如软件复杂的参数。静态模型的基本特点是可以直接对软件的缺陷进行估计,而省去了进行软件测试的程序,这种模型主要应用于最初的软件开发时期。当软件可靠性设计逐步成为研究的热点,静态模型的优势也凸现出来。
(2)动态模型
建模对象是与运行时间有关联的数据以及信息,这种模型成为动态模型。例如Shooman模型和Schick-Wolverton模型。
2.根据模型假设进行分类
(1)随机过程模型
随机过程模型主要内容为马尔科夫过程模型。所谓马尔科夫过程,就是代指一个软件系统失去功效的过程,其代表模型为Jelinski-Moranda模型以及Schick-Wolverton模型。其次是非齐次泊松过程模型,通过对于时间的间隔划分,每个间隔内的数值变化即为随机变量。除了以上的两种,典型的随机过程模型还有MUSA时间改写模型,通过对于CPU时间为衡量标准,建立不同时间,并实现软件程序的可靠性以及测试的整个过程。
(2)非随机过程模型
非随机过程模型主要包括了lv模型为典型的贝叶斯雷模型,以及在特定的软件中,设置固定数值的缺陷值,并通过之间的数量关系来估测软件的缺陷范围的种子法模型,包括NELSON模型,都是属于非随机过程的模型。
三、嵌入式软件可靠性模型研究
关于嵌入式软件可靠性的研究,至今还没有专门的模型,在各个领域中应用的仍然是目前以及开发出来的模型,即选择特点最趋近于嵌入式软件的基本特征的模型。因此,在嵌入式软件可靠性模型研究中,要从以下方面展开。
1.基于假设条件的嵌入式软件可靠性模型
嵌入式软件区别于其他类型的软件最大的特征就在于测试环境以及运行环境。嵌入式软件模型的相关内容研究发展比较晚,但是由于在现实生活中的需求比较迫切,因此也逐步研究出一些可行的方法。
首先是通过环境因子来改变软件的测试环境以及运行环境,以此来最大程度提高软件可靠性评估的准确性,利用一种与环境因子联系比较密切的软件可靠性模型,将环境因子设为一个不确定的变量,由此观测在软件模型运行的各个阶段,对运行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方式,通过对于加速因子的测试,来调解测试环境和运行环境之间的差异性,并将测试环境和运行环境因为各种因素而失效的具体数值记为一个有效参数,在这个方法中,需要将测试加速因子视为与时间没有关联的常数量。
第三种方式是通过移动点技术,来分段评估嵌入式软件的可靠性。这种方法在测试中,极其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软件运行环境、测试的方式以及内部资源的配置等等。无论哪个因素发生变化,都会导致软件的可靠性改变。由此可见,移动点方法的核心就是通过对于数据变化的分析,来进行数据的分段整合。
2.基于智能算法的嵌入式软件可靠性模型
经上文叙述,可见嵌入式软件可靠性的意义十分重大,因此对于可靠性的预测需要达到一个比较精确的标准。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有学者成功利用神经网络,来整合多个数据集合的嵌入式测试软件,并极大地提高了可靠性。在这项研究中,他们在对于软件的可靠性进行测试的整个过程里,通过神经网络的相关理论来建立的嵌入式软件可靠性模型的预测精确度,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的模型。因此,在基于条件假设的嵌入式软件可靠性模式研究,逐步与神经网络相结合,共同来提升软件的可靠性。目前,神经网络已经应用在各个领域,解决预测相关问题,其中包括预测销售、预测有价证券变化、预测市场行情等等。因此,在嵌入式软件可靠性模型的研究中,结合神经网络技术来进行模型构建以及可靠性提升,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结束语
软件可靠性模型可以有效实现对于软件的可靠性评估与管理,而嵌入式软件因为自身具有比较高的安全性以及实时性,尤其在比较典型的基于假设条件的嵌入式软件可靠性模型和基于智能算法的嵌入式软件可靠性模型中,通过改变软件的运行环境、测试环境、移动点技术,而且结合了神经网络技术进行预测,多方面提升了嵌入式软件模型的可靠性,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闫雪丽.嵌入式软件可靠性模型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12.
[2]王洪鹏.基于UML的嵌入式软件可靠性和安全性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0,12.
[3]刘斌,高小鹏,陆民燕,阮镰.嵌入式软件可靠性仿真测试系统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0,08(30).
[4]王荧.嵌入式软件可靠性测试工具的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09,04.
[分类号]F224
1 引言
经过10多年快速发展,中国电子商务的生态化特征和趋势日益突出,一个生机勃勃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正在形成,“电子商务生态”正成为兼具理论和实践重要性的前沿研究领域。
生态系统理论在电子商务应用中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企业电子商务生态环境、生态链等方面。国外学者Brian Detlor(2001年)从信息政策、信息系统发展进程以及信息文化这三个方面研究了影响企业电子商务信息生态均衡的因素;Rajshekhar G.Javalgi,Patracia R.Todd和Rabert F.Scherert(2005年)利用互联网生态系统中占典模型的组织生态动力学特点,提出并制定了一个基于当前全球电子商务环境的电子商务生态模型;Erik Assadourian(2008年)通过对世界经济环境分析,指出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稳定的经济环境支持,国家的经济环境是构成电子商务生态环境的成分之一。我国学者谢荆晶(2009年)对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的多样性进行了研究;闵惜琳、姚锐(2007年)对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的交易方、中问商、管理者在内的各主体的现状进行分析;杨艳萍、李琪(2008年)对电子商务生态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分析了其构成;彭丽芳、朱凤侠(2008年)从技术、信用、物流、人文、法律、经济等6个方面对我国电子商务生态环境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宋裴、盛振中(2008年)则以淘宝网为例,分析并研究了淘宝网商业生态系统的构成、特征及进化历程。
综合国内外企业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研究成果来看,研究的特点表现为三多三少:①理论性研究成果较多,应用性研究成果较少;②概念性研究成果较多,实证性研究成果较少;③对企业信息生态类的问题研究相对较多,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信息生态类的问题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针对目前企业电子商务发展中信息生态失衡的问题,从企业电子商务环境下“信息一人一环境”之间的系统均衡角度出发,分析企业电子商务中的信息生态因子,建立电子商务信息生态模型,并结合我国企业电子商务运营的典范――淘宝网,进行实证分析,找到适合中国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生态模式,进而推动中国企业电子商务的运营,提高我国电子商务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 信息生态及信息生态因子
2.1信息生态的内涵
信息生态(information ecology)一词于20世纪80年代被西方学者所使用,用来表达生态观念和日益变得重要和复杂的信息环境之间的关联。Taylor Gra-ham认为,信息生态是信息质量、管理、产品和价值的总和以及对信息服务、需求和可靠性的评价。Bon-nie A.Nardi和Vicki L.O’Day将信息生态定义为“特定环境里由人、实践、价值和技术构成的一个系统”,认为信息生态系统的核心不是技术,而是由技术支持的人的活动。陈锡生认为信息生态是一定范围内的信息资源各要素(如信息人、信息、信息技术、信息政策、信息伦理、信息法律、信息基础设施等)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陈曙,薛纪珊,田春虎,应金萍等认为信息生态是信息、人、环境之间关系的总和。
本文基于系统论的思想,从生态系统视角出发,认为信息生态(information ecology)是研究信息构建中信息自组织与信息系统论等信息科学中的问题,指在特定的信息空间内,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为达到一种均衡状态,信息人与信息环境在信息资源支持下的传递与反馈活动,它包括人类信息生态系统以及组织周围一切信息交流要素的总和。这里所指的均衡状态是一种动态平衡,信息生态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2信息生态因子的内涵
信息生态因子是指信息生态中对人类及社会组织的成长、行为、发展、流动和分布以及社会进化与发展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包括信息人和信息环境。本文所指的信息人是从广义上而言的,不仅包括微观层面的单个个体,还包括宏观层面的从事信息工作的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人员这一特殊群体。信息环境是指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包括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伦理、信息政策、信息法律、信息文化和信息基础设施。信息人与信息环境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
2.3信息生态因子构成及相互关系
从生态系统角度出发,信息生态因子由信息环境和信息人因子两个部分构成,信息环境因子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信息人因子包括信息生产者、信息传递者、信息消费者和信息分解者。信息生态各因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各因子之间的作用关系如图1所示:
2.3.1信息人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信息人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共生、共栖、偏害、互利共生、竞争、捕食等。在信息生产者之间是竞争与共生并存,如分享经验、联合促销、相互调货等;在信息消费者之间,关系呈现多样化,消费者之间可进行交流或进行商品团购等;在信息传递者之间,可以利用信息交易平台、物流公司、金融机构、第三方服务机构等进行互利共生;在信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商家与顾客相互依存,共同建立商业信用体系,改进商业购物环境;在信息生产者和传递者之间,信息传递者把支付、物流、软件、广告等服务集成到企业,从而提升服务水平,增加对顾客的吸引力,它们之间存在着互利共生的关系。
2.3.2信息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信息环境因子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内部环境因子包括信息网络、信息系统、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文化和信息安全;外部环境因子包括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法律环境、信用环境和物流环境。这些环境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一个信息生态因子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影响着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
2.3.3信息人与信息环境之间的关系 从生态系统角度出发,信息人的存在与发展需要不断地与其信息生态环境进行信息的交流。一方面,信息生态环境向信息人提供成长、发展、创新所需的各种信息资源,使信息人受到信息生态环境作用;另一方面,信息人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影响和改造信息生态环境。
3 电子商务中的信息生态模型构建
3.1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中国的电子商务起步虽晚,但发展速度很快。电子商务由1995年开始进入中国,至今已有14年历史。
中国电子商务目前已渡过萌芽和发展阶段,现进入大规模的应用阶段。据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DCCI统计,2007年我国各电子商务网站的交易规模为410.4亿元人民币,较2006年增长90%。作为主流的C2C网上交易模式,我国C2C电子商务网站的营业收入规模将持续增加,2009年交易规模预计将达到约1023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三年中国C2C市场增长率可达到45.9%,2011年市场规模达到2 310亿元,如图2所示:
以上数据充分说明,中国互联网用户群体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互联网市场面临着高速发展的重要机遇。
3.2中国电子商务发展问题分析
虽然近年来我国的电子商务整体发展势头很好,交易量快速增长,但是我国电子商务因为先天发展不足等因素,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
信息技术等网络基础设施不够完备。在中国,全国性的金融网还未形成,金融业自身的电子化还未实现,商业电子化又落后于金融电子化,制约了电子商务的生存、发展空间。
信息资源中信息流不畅通且不对称。在电子商务活动中,大多数企业商家和购物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常常不能通过网络及时协调和交流。商务活动中的信息利用方式还依赖于网下的电话等传统方式,购物者对销售方提供的信息具有依赖性。
信息安全及法律保障体系不健全。在网上进行的电子商务活动中,涉及了许多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而国内现存的网上交易中存在着许多漏洞和不安全的隐患,使网上安全成了一个大问题。
信息政策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待完善。现行的信息产业管理体制存在着严重的计划经济烙印,过度集中和垄断制约了市场竞争,有碍电子商务在全社会的推广应用。
3.3电子商务中信息生态模型
在电子商务从事交易的过程中,电子商务中的信息人因子与内外部环境因子之间以商务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为传输和反馈纽带,以商务需求满足为目标而形成一种供求关系均衡的运动状态,这种状态可以理解为电子商务中的信息生态。结合中国电子商务特点及发展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本文构建了电子商务信息生态模型(见图3),以帮助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明确电子商务建设过程中需要理顺的核心要素,需要关注的支撑要素,以帮助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更好地制定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生态战略。
电子商务中的信息生态模型的构成主体包括信息生态因子、信息生态链和信息生态圈。在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系统中,信息人因子构成了电子商务中的信息生态的主干链,信息环境因子构成了电子商务中信息生态的支撑链,他们共同组成了企业电子商务的信息生态链。基于信息生态链的支持,信息生态因子之间持续的动态适应过程形成信息生态的平衡,促进了信息人因子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进化。
4 实证分析
4.1中国淘宝网概况
淘宝网是由阿里巴巴集团于2003年5月10日投资创办的目前国内最大的网络市场和交易平台,占据了我国网络购物70%左右的市场份额。目前淘宝网业务包括C2C(个人对个人)、B2C(商家对个人)两大部分,同时它也为买家和卖家提供交易平台。截至2008年第一季度,淘宝网注册会员超过6200万人,交易额突破188亿元,覆盖了中国绝大部分网购人群。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淘宝网年交易额为999.6亿元,与2007年的433亿元比较,同比增长了131%,约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国内著名咨询机构艾瑞分析师张艳平表示,中国网购在2008年发展迅速,全年交易额达1200多亿,淘宝网占据八成份额,领先地位已确立。淘宝网方面则透露,凭借999.6亿的年交易额,淘宝已经超越百联成为国内最大的综合卖场。而且,淘宝网一家网络零售平台的销售额等于40家“全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之和。
从淘宝网的商业成功角度进行分析,它实现了商家到顾客的桥梁,它集商家门户网站、搜索引擎、顾客购物平台和支付安全保障于一身,为商家和顾客提供全程的无忧服务,保证交易安全,维护双方合法权益。利用前文构建的电子商务信息生态模型从信息生态因子、信息生态链和信息生态圈三个层面可以分析淘宝所取得的成功。
4.2淘宝网的电子商务信息生态因子
4.2.1淘宝网的外部环境因子①从经济环境角度来看,我国经济一直处于平稳增长趋势,处于8%左右的水平,2007年达到了11.4%,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比重的6%,从整体来看,我国经济形势良好,有利于电子商务的发展;②从社会环境来看,淘宝网正处在中国政治稳定的社会宏观背景之下,中国网络基础设备正不断完善,网民数量不断攀升。2008年6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了最新的《2008年中国网络购物调查研究报告》,在被调查的城市中,总体网络购物渗透率达27.9%;③从法律环境角度来看,我国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等,如继《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之后,我国政府于2004年8月28日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并于2005年4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级电子商务法;④从物流环境角度来看,我国最近几年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速度很快,如与淘宝网合作的较大规模的物流公司圆通、申通等。同时,为推行与物流公司的全面合作,淘宝网与中国邮政合作,推出了“e邮宝”(EMS电子商务经济快递)物流服务;⑤从信用环境角度来看,普遍缺乏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规范,信用治理制度不够健全,信用中介服务落后,很多中介机构没有自己的信用资料数据库,国家对信用问题也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和惩罚机制。
4.2.2淘宝网的内部环境因子 ①从信息资源角度来看,淘宝网的任何用户都可以利用淘宝网的平台商务交易信息;②从信息网络角度来看,“阿里旺旺”是淘宝网用户群普遍使用的交流工具,除文字交流、语音视频、动态表情、文件传输等即时通讯的基本功能,它还具备了购物资讯、交易工具等特色功能;③从信息技术角度来看,在交互信息技术方面,淘宝网采用自主开发的策略,在雅虎用户界面的基础上,提供了更多适合淘宝网及其他中文网站应用效果的JavaS-cript UI和工具;④从信息安全角度来看,在解决资金流问题方面,淘宝网使用了“支付宝”工具着力解决网络支付问题,实现了网上在线支付、中间支付资金管理等功能;⑤从信息系统角度来看,淘宝网独具特色的论坛系统,也促发了用户的生态化联系;⑥从企业文化角度来看,淘宝网倡导“宝可不淘,信不能弃”的诚信、活泼、高效的网络交易文化。
4.2.3淘宝网的信息人因子 淘宝网中的信息人体现在卖家(信息生产者)、交易平台(信息传递者)、买家(信息消费者)和第三方服务机构(信息分解者,包括物流、金融等服务机构)。买卖双方在淘宝网这一在线交易平台中,卖方可以主动提供商品上网销售或拍卖,而买方可以自行选择商品进行竞价和购买,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广泛方便的比价、议价、竞价过程可以节约大量的市场沟通成本。在金融服务方面,2008年初淘宝网与中国建设银行合作推出“支付宝卖家信贷服务”。同时,与数字证书配合,保障网上交易安全、信息安全、货物安全、商业秘密等;在物流服务方面,与中国邮政和民营快递公司等合作,为支付宝和淘宝用户量身定做了“e邮宝”经济型物流服务。
4.3淘宝网的电子商务信息生态模型分析
一、学习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
1.学习生态系统提出背景
教育学家Brian Alger提出促进学科真正发展的一些重要观点一般来自于这个学科的外部。早在1979年,美国教育学家劳伦斯・克雷明首次提出“教育生态学”的概念。之后,国内外关于“教育生态”研究不断增多。“教育生态学”主要运用生态学原理去研究教育的物质和精神环境中的发展规律。而学习生态系统的提出要比教育生态学晚的多,它的提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教育观念的变化,当代教育观念已将“以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习者为中心”上来,因此教学环境主要就是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已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关键词;第二,互联网对学习产生了革命性影响,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人际交流手段,帮助人们培植和维护一种新型的学习生态环境;第三,建构主义理论的提出并广泛被大多数人接受。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它强调学习的有效发生需要相应环境的支持。第四,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一种生存理念,持续不断的学习成为每个人适应竞争和挑战的利器,学习方式的多样性、阶段性为终身学习提供了保证。
2.学习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了解学习生态系统概念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生态”和“生态系统”。生物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就是“生态”。而生态系统是英国生态学家Tansley于1935年首先提上来的,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它把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看成是互相影响、彼此依存的统一整体。因此,学习生态主要研究人们怎样通过其他生物和他们周围的环境而获得有效的学习。而学习生态系统是指由学习者及其现实和虚拟的学习环境构成的一个学习功能整体,学习者与学习环境、学习者与其他学习个体和学习群体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知识吸纳、内化、创新、外化、反馈等过程实现有效学习的发生。学习生态和学习生态系统的区别在于:学习生态主要研究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的相互关系,而学习生态系统是包含学习共同体和学习环境在内的一个整体,而这个整体可以实现一定的学习和知识转化功能。
二、大学英语学习生态系统提出的必要性
1.语言学习的特点
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是它的社会交际功能,语言即人们在社会中进行交际的工具。不论持什么目的,选什么教材,取什么途径,外语课都是通过语言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创造性地、有目的地学会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Krashen的“可理解的输入”观点是二语习得中最有影响的观点之一,所谓“可理解的输入”是指学习者听到或读到的语言材料,其内容除了他们没有学过的知识外还必须包含他们的已有知识,即输入材料的难度应该稍微高于学习者目前已达到的语言知识水平。但是他忽视了学习者是活生生的主体,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也忽视了语言习得中的必要条件是学习者的参与。因此Allwright指出,“可理解的输入”必须与“交互活动”相结合,学习者才能获得习得。由此可见,仅有可理解的输入还不足以产生语言习得,语言学习者必须将语言输入与输出在有意义的环境中结合,语言习得才能真正实现。
2.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外语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语言知识为重点,以讲授分析为主要教学方式,以阅读为主要学习途径,以卷面答题准确率为主要检测手段,形成了一种有知识缺能力、懂道理而不会用的外语教学结果。以大学英语为例,这种结果和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严重背离,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这种结果的产生是和我国现有的教学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如图1,中国的外语教学文化是输入为主的文化,输入为主的语言学习效果必然是不完整的,因为输入的东西往往只是知识和信息。没有足够的输出条件、机会和量,知识不会自动转化为技能,信息也只能停留在记忆阶段,而且心理学证明,记忆并不是被动存储,而是需要调用。和国内外语教学文化相比,西方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更重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其表现形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途径,以语言功能和技能为目标如图2,这种教学文化的特征是重视语言输出的过程。
三、外语学习生态系统
从生态系统和学习生态系统的概念中我们可以这样界定外语学习生态系统,外语学习生态主要研究外语学习者怎样通过教师、其他学习者以及他们周围的环境而获得有效的学习。而外语学习生态系统是由外语学习者及其学习环境构成的一个学习功能整体,学习者与学习环境、学习者与教师及其他学习个体、群体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语言知识输入、吸纳、输出、反馈等过程实现有效学习的发生,如图3。
1.外语学习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因子
知识和能力的生长如同植物的生长需要土壤、阳光、水分、空气和营养一样,外语学习者听说读写译各方面能力的获取和习得过程,必须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之中,这一生态环境为外语学习者的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提供了有意义的场所,同时也决定了外语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形式、学习时间、学习材料等学习的重要方面。从外语学习生态系统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影响外语学习者语言体系和语言技能生长的生态因子主要包括环境因子和人为因子。
(1)人为因子
首先是教师,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学习者与教师关系是双向交互关系。对于缺乏自然环境的外语教学来说,教师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课堂语言输入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语言通常只是教师用作讲解知识、传达信息、传授技能的工具,但外语教师所使用的教学语言不但是一种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工具,也是教师要传授的知识和技能本身,因此课堂上外语教师要确保语言的规范性和可理解性以及言语输入要有足够的信息量,只有这样,才能为学习者营造良好的语言输入环境,让学生沉浸在外语氛围中。当然,当教师这一人为生态因子对学习者不适合时,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的质量和数量就会改变。
其次是其他学习者。外语教与学的特点要求给学习者之间更多的合作学习机会,学习者之间通过交流协商共同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和意见综合首先丰富了他们的语言学习环境,而且可以相互激励,在学习者之间形成良性竞争;第二有助于建构新的、对知识和能力更深层次的理解;第三,交流过程中学习者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变得更加清晰和明显,这样有利于在互动中形成更优化和更高层次的思维,学习者必须针对问题达成共识和妥协,建立更加完整的知识表征。
(2)环境因子
“学习环境”是现代教学理念下形成的新型教学隐喻,无论是建构主义还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都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教学的过程就是学习者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在这里,我们认为学习环境是一种支持学习者进行建构性学习的各种学习资源(不仅仅是信息资源)组合。其中学习资源不仅包括信息资源、认知工具等物理资源,还包括任务情境、人际心理支持等软资源。
首先是学习者与任务情境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外语学习者受任务情境驱动,在任务情境中通过言语交际使用目的语,从而达到听说能力的提高。Nunan认为,任务情境是“一项课堂活动,这种活动必须解决某个交际问题,要求学习者理解、操纵、产出目的语或用目的语进行交互活动,活动中他们的注意聚焦于调动语法知识来表达意义,他们的目的是表达意义而不是操练形式”。在这里我们认为,外语教学中的任务情境包括一切有利于学生用目的语进行有意义的交际的各种语言活动。因此,任务情境为学习者参与课堂,进行言语输出提供了有意义的环境。其中教师对任务的定义,决定了学习者参与课堂的程度与质量,从而决定了学习者言语输出的质量[9]。
其次是学习者与信息资源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外语学习者受惠于信息资源,获得知识增长,从而形成自身的外语语言体系和语言技能等。信息资源指有关学习主题的外在的信息输入,也是学习环境中主要的学习资源,主要提供学习领域的知识和教学资料,包括课本、教师、词典、百科全书和各种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资源,包括电子书刊、网上图书馆、外语主题网站、个人博客、虚拟软件库等,以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解决问题。
第三是学习者与认知工具以及平等共享开放的人际心理支持的关系。在学习者与教师及其他学习者交互过程中,需要有工具以及平等共享开放的人际心理支持。技术作为中介可以全面支持学习者同学习资源以及教师、其他学习者的互动,特别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认知工具,可以为学习者提供虚拟的学习和交流环境。
2.外语学习生态系统的功能分析
(1)整体功能
外语学习生态系统作为一个系统,首先他实现的就是整体功能。其根本特征在于从系统的整体性出发,把分析与综合、分解与协调、定性与定量研究结合起来,精确处理部分与整体的辨证关系,科学把握系统,达到整体优化。从图3中我们可以看出,学习者处在这个生态系统模型的中心,围绕这一中心,我们把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态因子又分解成两个小系统,即人为因子子系统和环境因子子系统,而各个子系统又分解为具体的人为因子和环境因子。通过分析各因子与学习者这一生态主体的辨证关系,从而使学习者的高绩效的语言学习达到整体优化。
(2)语言体系和语言能力转化功能
学习者通过教师和其他学习资源获得足够多的语言输入,通过课堂和自主学习,学习者吸纳教师的语言输入,形成自己对语言的理解,这个过程是语言体系形成的重要过程。在缺乏自然语言环境的外语学习者来说,这是他们言语输出的基础。而学习者语言能力的形成必须通过任务情境这一重要环节来实现,也就是语言的输出过程,在学习过程中主要表现为,通过教师制定有意义的任务情境,通过合作或角色扮演学生参与其中,这时教师的角色依然很重要,主要引导、帮助、组织、协调学习者进行言语输出。教师及时的反馈对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质量至关重要,这样可以调整学习者参与语言输出的广度和深度。为此,Long发明了语言交际的调整策略,明确性核实即交际一方要求对方明确自己所表达的意义,理解性核实(comprehension check)即核实交际对方是否明白自己对表达的意义等等。
中图分类号:x8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932006
引言
我国是一个生产和消费水果蔬菜等农产品的大国,对农产品、特别是水果和蔬菜的需求呈逐年上升的态势。据农业部统计,2012年我国水果产量达2.41亿吨,水果种植面积同比增加1.2%,产量同比增加5.7%;2012年,我国蔬菜总产量达到7.09亿吨,较上年净增加2953万吨。如此规模和上升势头的果蔬产业,亟需先进的储藏系统和设备确保果蔬的品质与长时间保存,而由于储藏技术不过关,每年我国果品腐烂1200万吨之多,蔬菜腐坏更是高达1.3亿吨,每年损耗金额达1000亿元以上。
果蔬储藏环境具有多因子性、多变性和非线性的特征。需要监控的环境因子有温度、湿度、氧气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监控系统的任务就在于测量影响因子的数值,根据既定的控制算法确定出被控量的控制量值,通过实时合理的调节环境因子,改善储藏环境,达到长时间保鲜储藏的目的。果蔬储藏环境的监控有3个不同的层次:人工监控、自动监控和智能监控[1]。3种方式中,人工监控属于最初阶段的方式,由于其诸多缺点,现已较少采用;自动监控是我国应用最多的果蔬储藏环境监控方式;智能监控方式处于研究水平的较多,实际投入实践的较少,但智能监控势必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因其能更合理、精确与智能地对果蔬储藏环境实施监督和控制,使得储藏效果更好[2]。
1 果蔬储藏环境监控系统模式
1.1基于单片机的监控模式
整个系统以单片机为核心,按照信息流向和控制模块组成划分为:前向输入通道、控制面板和后向输出控制3部分,如图1所示。工作过程为:前端传感器采集储藏环境信息,经数模转换芯片传给单片机处理中心,单片机中存储了某种或某几种果蔬必需的储藏环境因子数值,将其与传感器实时采集的环境因子参数数值进行比较运算,输出的结果控制各个执行机构的动作[14]。单片机监控模式是集中式控制结构,单片机承担了所有的控制要求,一旦单片机出现故障,整个系统就会失去控制,因此对单片机性能要求较高。
单片机监控系统可以实现果蔬储藏环境的全局管理,操作简单、成本低廉,但可靠性较差、精度不高、故障率高,且自动化水平较低。
1.2基于PLC的监控模式
基于PLC,即可编程控制器的果蔬储藏环境监控模式由上位机、PLC、数据采集单元及驱动执行机构组成,模式框图如图2所示。上位机作为全系统的管理监控中心,负责统一管理;PLC作为控制核心,通过扩展模块,接受来自传感器的环境因子参数信息,实时处理数据并发送指令,经驱动执行机构调控储藏环境小气候,实现储藏环境的自动化监控。
PLC作为系统的控制核心,融合了计算机控制技术、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和传统继电器技术,具有控制能力强、操作灵活方便、可靠性高和适宜长期连续工作的特点。
1.3 基于CAN现场总线的系统模式
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即控制器局域网,是一种有效支持分布式控制或实时控制的串行通信网络,由德国博世公司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发。CAN总线的通信速率最高可达1Mbps,通信距离最远可达10km,总线上可挂接的节点数达110个,总线接口芯片支持8位、16位CPU。CAN总线通信介质为双绞线,用户接口简单,编程方便,可采取点对点、点对多点和全局广播的方式传送数据。
基于CAN现场总线的系统模式由上位机监控中心、现场控制器、传感器和执行机构组成,组网简单,成本适中,宜于进行大规模、多储藏室的监控,系统框图如图3所示。
1.4 基于网络的监控系统模式
基于网络的监控系统模式包括无线通信网络和Internet互联网络,无线通信网络可采用GPRS、3G、微波等方式实现远距离储藏环境参数数据的传输,Internet网络使得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远程登录的方式在异地就可完成对储藏现场的操控,只要有Internet网络覆盖就可随时随地掌控果蔬储藏的情况。
该系统模式分解成五层结构,最底层为现场层,由控制器、传感器和驱动执行机构组成,采用总线拓扑结构,传感器负责采集环境因子参数数据,驱动电路芯片驱动执行机构调节环境参数,控制器接受控制指令完成控制操作;第二层为无线通信网络层,负责现场层采集的数据和上层发送的控制指令的传输;第三层是监控层,完成下层传输上来的数据的存储、显示、处理和控制决策的制定;第四层是Internet网络层,实现远程登录;第五层为Web客户层,通过浏览器远程访问监控现场,系统框图如图1.4所示。通过网络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实现的储藏环境监控系统管理的储藏室规模大、范围广,易于统筹,通过远程登录的方式能方便的了解到现场的实际情况,利于决策的制定。但是,此系统所需的软硬件多、技术要求高、成本高,实现起来有一定难度也是其不足之处。
1.5 基于Zigbee无线技术的系统模式
Zigbee是一种短距离、低速率无线网络技术,主要用于近距离无线连接。在2.4G Hz输出功率和良好信道环境下,传输距离可达100米,数据传输率可达250kbps,具有功耗低、可靠性高、可扩展性好等优点[5]。
基于Zigbee网络的系统模式由5部分组成:上位机监控管理部分、控制器部分、传感器节点、协调器网关节点和驱动执行部分,系统框图如图5所示[3]。
2 果蔬储藏环境监控系统控制算法
监控系统的硬件核心可以说是控制器,性能优良的控制器不仅能够出色完成预定的控制任务,而且还要消耗较少的能量,具有实时性好、效率高等特点。与此同时,系统还有一个软件核心,是人为设置的控制策略,即算法。好的算法可使得控制精度高,系统时延小,甚至具有智能。
2.1 模糊控制算法
储藏环境系统是一个受多变量影响的大惯性非线性系统,且有交连、时延现象,很难对这类系统建立精确地数学模型,也就不适宜用经典控制方法和现代控制方法实现控制。模糊控制不需要建立被控对象的精确数学模型,它是通过计算机执行人类用自然语言描述的规则,综合考虑各种环境参数完成控制任务。
模糊控制的基本思想是把专家对特定被控对象和过程的控制策略总结成一系列控制规则,通过模糊推理得到控制作用集,作用于被控对象和过程。模糊控制的一般步骤如下:
定义模糊子集,建立模糊控制规则;
由基本论域转变为模糊集合论域;
模糊关系矩阵运算;
模糊推理合成,求出控制输出模糊子集;
进行逆模糊运算,判决,得到精确控制量。
模糊控制的一般结构如图6所示。
2.2 神经网络控制算法
神经网路是由简单处理单元,被称为“神经元”,构成的大规模并行分布式处理器,具有存储经验知识并使之可用的特性,特别适合于具有较高非线性和难于建立精确数学模型的系统的控制。神经网络通过学习过程,通常采用多组样本值进行训练的方式,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知识,互联神经元的连接强度,即突触权值,用于存储获取的知识,经过多次有序的改变网络的突触权值,达到想要的设计目标。
神经元是神经网络的基本信息处理单位,由三种基本要素组成:突触、加法器和激活函数。每一个突触由其权值或强度作为特征,每个输入信号和权值相乘送往加法器;加法器用于求输入信号被神经元的相应突触加权的和;激活函数用来限制神经元输出的振幅,神经元模型图如图7所示。
2.3 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算法
模糊算法与神经网络算法的共同点在于处理和解决问题时都不需要对象的精确数学模型。但一般来说,神经网络不能直接处理结构化的知识,它需用大量的训练数据,通过自己学习的过程,并借助其并行分布式结构来估计输入输出的映射关系。模糊算法可以直接处理结构化的知识,也就是由专家给出的“规则”,因其引入了“隶属度”的概念,使得“规则”可以数值化。模糊算法与神经网络算法的结合,能将神经网络的学习机制引入模糊控制中,使模糊控制也具有自学习、自适应的能力,使神经网络借助大规模的并行分布式处理结构完成模糊的推理过程,构建一个带有人类感觉和认知成分的自适应系统。神经网络结合模糊控制,它“不知不觉“中向训练数据学习,产生、修正并高度概括输入输出之间的模糊规则,并利用神经网络自适应的产生和精炼这些规则,然后根据输出模糊集合的几何分布及由过去经验产生的模糊规则推理得出结论。神经网络与模糊控制的融合方式如图8所示。
2.4 模糊PID控制算法
常规PID算法具有原理简单、实现方便的优点,广泛应用于过程控制领域, PID算法适于简单的单输入、单输出线性系统的控制,稳态性能好,但动态性能较差,且容易产生超调,抗干扰能力差,对于非线性、时变、大滞后和参数难以实现在线整定的系统有难以克服的局限性。模糊控制算法鲁棒性和动态性能较好,自适应性强,对参数变化不敏感,能较大范围适应参数变化,对于非线性时变滞后系统而言,有较好的控制效果,考虑到果蔬储藏环境条件的多变性,可将二者控制算法结合实现稳定、高效、可靠地监控。
模糊PID算法的实现由模糊参数调节器和标准PID控制器共同完成。模糊参数调节器以误差e和误差变化率 作为输入,PID参数KP、KI、KD作为输出,利用模糊控制规则在线对PID参数进行修改,运行过程中不断检测e和,不断对三个参数进行修改,从而达到良好的控制性能。模糊PID原理图如图9所示。
3 结语
针对目前我国果蔬储藏业的现状,本文综述了可应用于果蔬储藏环境监控的五种系统模式和四种控制算法,用于改善果蔬储藏的条件,较少储藏损失,提高储藏品质。五种系统模式各具特点,适用不同的应用场合,实现的难易程度不同,成本有高有低,根据我国现状可实现多元化的选择,形成多元化的应用格局。四种控制算法相较常规控制方法,有其独特的一面,一定程度上使得控制的可靠性和精确性更高,但实现上有其难度,需要综合考虑,谨慎选择。总之,对果蔬储藏环境监控系统及控制算法的研究,会越来越向着智能化和网络化两个方向发展,人为干预程度越低,自动化程度越高,则监控效果会更好。
参考文献
[1] 张道辉,苑克俊等. 单片机果品贮藏环境监控系统的设计. 山东农业科学. 2006: 71-74.
[2] 阎勤劳,薛少平等. 果库温湿度智能调控系统的研制. 农业工程学报. 2002: 150-153.
[3] 章慧锋. 基于ARM与Linux的无线环境监控系统研究与开发. 硕士学位论文. 2010.
[4] 王璐超. 基于WSN的仓储环境监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2011.
[5] 刘军.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仓储监控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0,7.
[6] 张耀平.仓储技术与库存管理.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10-45.
[7] 姚运先.环境监测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5-10.
[8] 吴琼,张长利,董守田. 马铃薯贮藏环境监测系统设计.2013.1.农机化研究:138-140.
[9] 吕兵伟. 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木材加工车间环境监控系统. 硕士学位论文.2007.
[10] 于庆广. 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系统设计[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1] 马国华. 监控组态软件及其应用[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12] 陈佳,刘林林等. 基于工业PC的软PLC的设计与实现[M]. 工业控制计算机,2009.
[13] 何小阳. 计算机监控原理及技术[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
[14] 孙鹤旭,林涛. 嵌入式控制系统[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社会的发展决定了数学观的根本性变革,即由静态的、绝对主义的数学观向动态的、问题解决的数学观转变。数学观是关于对“数学是什么?”的问题的认识。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下文简称《标准》)从多个角度对数学进行刻画,反映了数学是一个多元的综合产物,不能简单地将数学等同于命题和公式汇集成的逻辑体系。《标准》对“数学是什么”的定义,已经不只是停留于“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和空间形式的科学”,而是从发展的角度、历史的角度以及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角度去定义数学。可见《标准》要求教师具有动态的、问题解决的数学观。为了与之相适应,《标准》对教师的数学教学活动和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认识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数年的昆明,教师数学观的现状是什么,影响教师数学观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1 研究设计
1.1 数学观维度的划分
问卷的设计以对教师数学观作出的界定为基础,将数学观分成了“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对教学过程的认识”、“对学生学习的认识”三个调查维度。为了明确样本的哲学取向, 根据英国学者欧内斯特(Paul Ernest)的观点,他把教师的数学观分成三类:问题解决的观点(the Problem Solving View)、柏拉图主义的观点(the Platonist View)、工具主义的观点(the Instrumentalist View)(为行文方便,下文中将工具主义的数学观简称为“IN观”,柏拉图主义的数学观简称为“PL观”,问题解决的数学观简称“PS观”)。问题解决的观点是把数学看成一个动态的、由问题推动发展的学科。数学是体现人类发明与创造的,它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成品,因为它的结果是开放的、会发生变化的。柏拉图主义的观点是将数学看成一个静态的永恒不变的学科。它通过逻辑将知识组织成一个彼此联系的结构,数学是发现的而不是发明的。工具主义的观点则把数学看成由事实、法则、技巧等构成的一套工具。受过训练的工匠熟练地利用它达到一些外在的目的。数学是一些彼此无关但却很有用的事实和法则。
1.2 问卷题目的设计
问卷的第一部分是要搜集被试的一些背景资料,这些作为本研究的自变量:性别、学校位置、学校性质、学历、学科背景、职称、教龄。研究共设立了7个自变量。
问卷的第二部分是30道量表题,反映每一种数学观的题目各10道。问卷根据三种数学观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观点,从数学知识、使用教材、学生发展、学生学习、数学教学、对待考试等几个方面确定了30道题目,其中考查三种数学观的题目分别如下:
量表部分共分为5个等级:1表示非常反对;2表示比较反对;3代表中立;4表示比较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
1.3 被试取样
研究选取昆明市部分小学教师作为被试。主要调查的学校有师大附小、春城小学、莲华小学、武城小学、盘龙小学、拓东一小、东庄小学、马街小学、春雨小学、三育小学、和平中心学校、龙潭中心学校、谷律中心学校、永靖小学等。共发放问卷140份,回收问卷134份,保留有效问卷134份。
2 调查结果与讨论
通过对每一题项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可以粗略描述被试在某一数学观上的倾向程度。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定量地描述了被试在三种数学观上的倾向程度,对这种倾向程度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进行了检验。随后对几个自变量进行了因子分析,由此可以对影响教师数学观的因素进行探索性的分析。
2.1 问卷在每一题项上的平均分与标准差的研究结果
问卷量表部分采用5点评分制。根据量表的设计,被试在某一题目上的得分越高,表示他对题目陈述的观点越认可。由表可知,第5、8、11、13、18、21、23、29题为总体样本中得分最高的8个题项,数学教师在这8道题上的得分都超过了4.44。而且标准差较小,说明教师在这几道题上的观点比较一致,认同度最高。这8道题中除了第11题是反映IN观的题目以外,其余均为反映PL观的题目。而且11题是所有题项中平均分最高的一个题。
第3、10、19、24、25、22、26题为总体样本中平均数得分最低的7个题目,可以看出数学教师在这7道题目上除了22、26是3.13分外,其余5个题的得分均小于3.0分,说明他们对这些陈述的认可程度较低,这7个题中除了第25题反映PS观外,其余6个题均反映IN观。25题的题目是在计算机逐步普及的今天,熟练的计算能力就不再需要了。由于最初我国的数学教学大纲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用教师的话说就是基础知识要扎实。基础知识的最重要的体现之一就是计算能力。因此从学生入学开始,小学教师就开始抓学生的计算。小学教师普遍认为,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非常重要。
从题目的频次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被试群体在三种数学观上更倾向于PL观,最不倾向于IN观。
这一结果说明,我国的数学课程改革已经或正在取得可喜的成果,教师的数学观已经渐渐开始发生变化,相对陈旧的工具主义观点愈来愈不被认可。
在所选取的8个变量中,哪些变量会对教师数学观产生影响呢?
2.2 探讨影响教师数学观的因素
这一部分是要对影响数学观的因素做探索性的分析,研究假设认为学校所处的位置,学校是否是省级示范学校,教师的学历、学科背景、教龄和职称都会影响教师的数学观,因此先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探讨影响教师数学观的因素。又考虑到影响数学观的因素很多,再利用因子分析探讨影响数学观的主要因子。
2.2.1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探讨影响教师数学观的因素
研究选取的单个自变量(城郊、学校性质、学历、学科背景、教龄、性别和职称)对形成三种数学观会产生影响,以下分别进行分析。
2.2.1.1 教师所处地域(城区、郊区、农村)对三种数学观的影响
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城区、郊区、农村之间的差异高度显著(P=0.001),说明教师所处地域会对他们的数学观产生影响。进一步检验发现城区、郊区和农村的数学教师在IN观上呈现了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P=0.017)。经过主要效度的比较发现城区和农村之间的差异显著(P=0.018),城区和郊区及郊区与农村的差异不显著。城区数学教师在IN观上的平均分为31.40,郊区数学教师的平均分为32.87,农村数学教师的平均分为34.19。说明教师所处的地域对数学的看法上存在差异。这可能与不同地区间存在的文化差异及教师接受的信息量和教师接触的人(家长或学生)都有一定的关系。
2.2.1.2 学校类型(是否是省级示范学校)对三种数学观的影响
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学校类型在三种数学观上存在显著的差异(P=0.021)。即学校类型会对数学观产生影响。这可能与学校本身的文化氛围及校长的管理理念和教师的教育素养有很大的关系。
2.2.1.3 教龄对三种数学观的影响
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教龄在三种数学观上存在显著的差异(P=0.036),即教龄会对教师的数学观产生影响。进一步检验发现,教龄在1~5年以上和10年以上的教师在PL观上出现了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25)。教龄为1~5年的教师在PL观上的平均分为43.21,5-10年的教师为44.81,10年以上的教师为45.22。说明教龄为10年以上的教师对PL观更赞同。说明教龄为10年以上的教师更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教学,更注重揭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更了解学生。
2.2.1.4 职称对三种数学观的影响
统计结果表明不同职称的教师在三种数学观上存在差异(P=0.036)。说明职称会对教师的数学观产生影响。进一步检验发现,低于小学一级的教师和小学一级的教师在IN观上也存在显著差异(P=0.016),低于小学一级的教师在IN观上的平均分为36.33,小学一级的为32.04。这一统计结果说明,低于小学一级的教师更赞同IN观。
2.2.1.5 年龄对三种数学观的影响
统计结果表明不同年龄的教师在三种数学观上存在差异(P=0.02)。说明年龄会对教师的数学观产生影响。进一步检验发现,年龄在30~40岁的教师与年龄在41~50岁的教师在IN观上存在差异(P=0.035),年龄在30~40岁的教师在IN观上的平均分为31.50,年龄在41~50岁的教师的平均分为35.00;年龄在20~30岁的教师与年龄在30~40岁的教师在PL观上也存在差异(P=0.033),年龄在20~30岁的教师在PL观上的平均分为43.68,年龄在30~40岁的教师的平均分为45.50;年龄在20~30岁的教师与年龄在50岁以上的教师在PS观上也存在差异(P=0.038),年龄在20~30岁的教师在PS观上的平均分为38.24,年龄在50岁以上的教师的平均分为34.7。
2.2.1.6 学历对三种数学观的影响
统计结果表明不同学历的教师在三种数学观上不存在差异,但是进一步检验发现学历是中专的教师与学历是中专或本科以上的教师在PL观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4),学历是中专的教师在PL观上的平均分为43.03,学历是本科或以上的教师的平均分是45.18,所以学历是本科或以上的教师更赞同PL观。
2.2.1.7 性别对三种数学观的影响
统计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教师在三种数学观上不存在差异,但是进一步检验发现不同性别的教师在PL观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0),男教师在PL观上的平均分为42.55,女教师的平均分是45.19。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教师是否学过高等数学并不影响教师的数学观。共有7个变量影响数学观,因此需要深入分析影响数学观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2.2 通过因子分析探讨影响教师数学观的主要因子
因子分析(因素分析)的基本思想是,首先将很多个影响事物性质的变量综合为较少的几个“因子”,然后依据一定的方式对所获得的“因子”作出较为合理的解释。因子分析是找主要因子的一种有力工具。
通过因素分析我们得到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和累积方差贡献率,见表3。
通过因子分析,论文选取了影响教师数学观的四个主因子,累积贡献率为86.433%,说明已反应出原指标86.433%的信息。由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知,第一因子代替了变量教龄、职称、年龄的作用,职称的评定与教龄有一定的关系,三个变量教龄、职称、年龄均体现了教师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知识包括两个层次:①案例知识(教师的教学经验);②策略知识(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论文把第一因子称为经验因子;第二因子代替了学校位置和学校类型的作用,而学校位置和学校类型都是教师所处的环境,论文把第二因子称为环境因子;第三个因子是学历因子;第四个因子是性别因子。由于学历因子、性别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不大,我们认为影响教师数学观的主要是知识因子、环境因子。
3 结论
3.1 从调查结果显示,昆明市小学教师主要倾向于柏拉图主义的数学观,最不倾向于工具主义的数学观,但是与《标准》体现的数学观有一定的差距。
3.2 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对IN观而言,被试所在的地区(城区、郊区、农村)职称、年龄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对PL观而言,教师的学历、性别、教龄、年龄都会对PL观产生影响;对PS观而言,教师所处地域(城区、郊区、农村)、学校类型(省级示范学校、普通学校)、年龄都会对PS观产生影响。
3.3 通过因子分析发现:影响教师数学观的因素主要有四个:经验因子、环境因子、学历因子、性别因子。经验因子代替了变量教龄、职称、年龄的作用,环境因子代替了学校位置和学校类型的作用。我们认为影响教师数学观的主要是知识因子、环境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