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开发的概念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16 16:10:4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土地开发的概念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土地开发的概念

篇(1)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cept deeply, to the land of the refresh, development and reuse become a trend and land development and consolidation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chnology is essential to the key project based link, should stand in ecological protection, increase social wealth and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height, actively use mapping technology to make land development and make the work based on guarantee. This paper the combination of long-term surveying and mapping work practice, introduced in the land development and consolidation of related on the basis of the concept of, that the mapping technology in the meaning of the land development and consolidation, and put forward the mapping technology in the land development and consolid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project points.

Key words: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chnology; The land development and consolidation; Concepts; Application points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发环境、利用资源和整合自然的需求层次越来越高,测绘技术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的应用是这一需求在土地工作的具体体现,在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合理应用用测绘技术,不但可以有效利用其基础性作用,而且可以规范土地开发整理过程的科学管理,也可以在现实中缓解整个社会对土地粗放型对土地的需求。要想在土地开发整理的过程中做好测绘工作,就应该从相关概念入手,理解测绘技术在土地开发整理的现实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有这针对性地提出应用工作的要点

1土地开发整理相关概述

1.1 土地开发整理的定义

土地开发整理是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举措。土地开发整理是以有效耕地面的增加积并以耕地质量的提高为中心工作,通过对未利用土地、废弃地、中低产田、闲置地等实行田、水、路、林、村及乡镇企业的综合整治开发,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

1.2土地开发整理的意义和现状

土地开发整理是保障各项建设用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高农业产业的效益,实现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快农村产业化调整,保障经济建设用地,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当前,我国各地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在部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存在测绘成果质量不符合测量规范要求,甚至伪造测绘成果、虚报测量数据的问题。因此要提高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水平,促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健康发展,尤其是加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测绘管理工作。

2测绘工作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的意义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各个时期都会贯穿着测绘技术的应用,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前期要对整个整理项目区内的地形地貌测绘、最终形成一张地形图,为规划设计提供准确的底图,保证规划决策的准确性。同时为土地登记、土地统计提供准确的权属界线和各种地类界线的平面位置和面积。在中间施工过程中,需要提供准确的水准网与导线网,提供施工依据。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后期,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对现场进行补充调查和补测,进行详细的地籍调查和地籍测绘,进行面积权属等变更,让土地所有者、土地使用者签字确认。

3测绘技术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的应用要点

3.1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项目的前期阶段应用要点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测绘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前期工作的基础,测绘成果真实性、准确性直接关系项目区现状分析和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投资预算的确定,直接关系项目各项工程的布局。

对项目区地形地貌,老旧村庄、废弃村台复垦、地下管线、道路,土地开发整理中涉及的一些破碎地形地貌的详细数据描述,其范围内的农业基础设施、水系、林网、坟墓的分布、道路交通网面积、界址等方面的信息,在准确性、现势性上有较高的要求。这些涉及工程项目的可行性分析、项目申报的审批、前期工程方案的规划、工程预算的准确性以及施工图的设计。只有提供准确的各属性信息,供各协作部门决策、协调,才能作出合理的规划决策。

3.2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施工阶段应用要点

主要提供数据给工程监理部门和施工单位。监理部门以测绘信息为标准对施工进行监督控制,确保农田“灌的上、排的出”、道路、桥梁位置准确实用等。施工单位需要根据专业测绘单位提供的前期测量成果及设置的专门控制点(界)石,对点位进行加密重新布测平差,制定方案报监理部门许可后平差成果即可使用。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对涉及测绘的每一施工环节进行报批,监理部门审批同意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

3.3工程项目竣工验收阶段应用要点

此时,需要对完成的工程项目进行测绘,为规划、设计、施工提供佐证,确认设计是否符合规划、施工是否按图施工、计量是否按实际完成的工程量进行支付的。此时的测量成果是工程项目及各管理部门的存档及管理资料。

3.4测绘工作施工中的技术要点

首先,合理确定测量精度。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对于测量精度要求相对而言不是很高。在地势较平坦地区的测图比例尺1:2000即可;而起伏变化大、通视困难的区域应1:1000就可以满足要求了。对于泵站修建或改造、房屋拆迁处需达到比例尺1:500才可以。并不是比例尺测的越详细越好,只要能满足要求即可,精度太高会形成不必要的浪费。其次,关键点测量必不可少。要加测高程趋势变化点、坎顶、坎脚线的位置和标高,沟、渠等面积及坡比。这样有利于工程量计算、水系高程设计等。其三,合理布设高程网点。平坦地区一般可以60米为网格施测,地貌破碎、地形变化复杂地区施测高程点网格间距一般为40米。其四,测区应埋设足够的标石,注记高程和坐标,以利进行工程施工控制。最后,现状地物要详细。测绘成果图上除反映居民地、林地、 沟、渠、电、管线等现状地物及其使用年限外,对于旧村复垦、废弃村台、旧城改造的地方,还应统计出每户的房屋面积、新旧程度、建筑密度 、林地树木的种类、年龄、面积,坟穴的位置、数量等,为规划设计、概预算提供充分条件。

结束语:

综上所述,测绘是一项工作量大、基础性强、涉及面广的工作,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作用是基础性和测绘工作极为繁琐零碎、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因此要利用好测绘技术服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在科学决策、节约投资、规范工程行为等方面起到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华明,冯达.解读《湖南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测绘技术规范》[J].现代农业.2009,11.

篇(2)

中图分类号: TE08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做出的一项战略部署。在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应当始终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和耕地退化。而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成为最节约资源、最高效率的人类生存和发展方式,但与此同时,土地的大规模征用却威胁着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大力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从而达到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者之间的高效统一,同时达到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和保护的最终目的。

土地开发整理概念及内涵

1、土地开发整理的概念

土地开发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通过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等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查、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2、土地开发整理的内涵

国土资源部于2003年的《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指出,“土地开发整理”包含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三项内容。

土地整理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

土地复垦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和自然灾害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恢复利用的活动。

土地开发是指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将未利用土地资源开发成宜农地的活动。

可见,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可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有效增加耕地面积;调整土地关系,使其适应土地生产力提高的要求;扩大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实现土地资源的景观功能。

三、土地开发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土地开发整理作为促进土地资源整合利用,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的主要方式,对提高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等具有重要的作用。经科学实践证明,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可以增加耕地的利用率。但由于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将会改变生态环境原有的生态系统格局以及组成,土地开发整理不仅会对生态环境带来有利的影响,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土地开发整理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水环境的影响

土地开发整理的活动在增加耕地面积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药、化肥的使用量,从而加剧了河流等水体的污染,对开发整理区域内部及周边区域的水环境质量产生影响。另外在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难免会对区域内的河沟进行整理,如调整河沟流向,改变河沟宽度等,而这些改变却常常不利于河沟内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破坏了原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破坏了区域内的生态环境。

2.对植被的影响

在土地开发整理的过程中为了提高耕地垦殖的利用率,会引起荒地开发以及村镇的迁并等活动的产生,这些活动的产生有可能会导致自然植被以及人工植被等大面积植被退化或者减少。荒地开发过程中道路修建、各种农田水利的兴建以及建筑物的建设等活动,有可能会对原有的植被格局变化造成影响,从而使植被的空间格局和数量结构发生相应变化,导致地表植被减少。

3.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在土地开发的过程中,土地调配以及土地平整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因此对地表的整理利用活动将会造成地表土层结构的变化,由此引起土壤构成的变化,在耕地休耕或者撂荒的期间,地表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

四、对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土地开发整理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我国面临人口多、耕地面积少的现状,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与地的矛盾更加突出,尽管当前我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已经取得了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初步效益,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对我国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后,提出具体建议如下:

(一)加大宣传,提高认识

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是利国利民、造福人类的大好事,因此要将这项工作长期有效的开展下去。这就要求国土资源工作人员树立依法进行土地开发整理的观念,争取广大人民群众对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多给群众讲解土地开发整理的相关知识,提高群众对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认识。

(二)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技术水平

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求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对相关知识掌握必须准确到位。相关工作人员必须熟悉与土地管理相关的政策法规,平时多看书、多学习农业、水利和交通等方面的业务知识,并加强业务培训。只有不断的学习理论知识和积累实践经验,才能不断的研究并解决土地整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三)完善的问责机制。

由于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对社会发展具有长期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中,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制度。例如:规定每个项目都安排指定的负责人,具体工作人员要完全参与项目的立项、施工、验收等各项工作实践中去,并实行项目责任制,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追究该环节责任人的责任。同时,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对工作尽职、认真负责的负责人给与奖励。

(五)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生态平衡

首先要对被平整地块周围环境都需进行综合考虑,应做到边整理边保护,坚决杜绝毁林开荒、故意破坏耕地的现象发生。其次,要以科学理论为依据,真正做开发到整理一块土地,就成功一块,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业产值,促进农业发展,使土地资源利用可持续长远的发展。

综上所述,土地的开发整理工作不仅增加了我国的耕地面积,使我国的农业生产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而且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取得了极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我们要使其更加有序的进行下去。只有不断的加大对土地开发整理的研究,方可不断提高土地开放整理的工作水平,促进土地开发整理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蒋胜强 匡春峰 郭岚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变更问题浅析[J]中国集体经济20ll(4)

篇(3)

一、政策调控与土地开发

为了控制和处置闲置用地,我国颁布了《城市房地产管理法》(1994年颁布,2007年修正)、《闲置土地处置办法》(1999年国土资源部5号令)等法律法规。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决定,国土资源部近两年又多次出台政策,打击闲置用地、囤地炒地。在2010年3月《关于加强房地产用地供应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进一步提出,土地竞买保证金不得低于两成、拿地后10天内必须签合同、建立用地开竣工申报制。对于开发商在土地市场上的各种“猫腻”,比如欠缴土地出让价款、闲置土地、囤地炒地、土地开发规模超过实际开发能力以及不履行土地使用合同的现象,《通知》也明确要求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禁止其在一定期限内参加土地竞买。

上述国家土地严控的政策是否能正真发挥有效作用,主要是通过对房地产商行为的约束来实现的,土地开发运作是严控政策瞄准的主要目标。中国沿海很多经济发达城市,由于土地资源有限,人口密度大,在国家土地严格管控下,土地价格异常昂贵且对政策高度敏感,因此,土地开发时点的掌握对开发商异常重要,既要选择合适的时机提高土地开发利润,又要规避政策的调控风险。

二、土地开发的实质选择权

房地产的投资活动除了具有投资金额庞大、沉入成本(sunk cost)较多的特性之外土地严控,“时间落差”(time-lags)是建商投资活动与其它资产投资活动最主要的差异所在。时间落差的存在,不但意味着建商将一旦开始进行土地开发,是无法随着市场状况的变动而调整投资量,也隐含着必须在较长的投资期间中,承受着更多因为市场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因此,房地产开发投资具有“不可回复性”(irreversibility)和“可迟延性”(deferability)特点。

根据McDonald & Siegel(1986)等学者认为,具备不可回复性和可迟延性特点的投资计划就如同持有一个“美式买权”(Americancall option),称之为“实质选择权”(real option theory)。自1973年芝加哥成立专门从事股票选择权交易所以来,选择权概念逐渐为世人所接受,而这样的概念运用到实质资产投资决策上,即称为实质选择权。实质选择权理论最早并非应用于土地开发决策上,土地开发仅为其中一个分支,最早多将此概念应用于石油开采、工厂生产等投资决策上。开发商一旦决定开始进行土地开发时,代表着开发商放弃了等待选择权价值。

房地产开发商等待选择权的存在,对土地增值预期较为敏感,结果导致城市黄金地段空地的存在,或者开发商以各种理由延迟土地开发时间、开发进度缓慢。

三、土地开发时机选择

(一)传统的NPV投资法则

不确定市场下的投资行为,一般基于传统的NPV(net present value,净现值)法则,该法则认为当预期现金流入量的折现值超过现金流出量的折现值时,则应该进行投资;反之,则不应该进行投资。因此,我们可以用下列的数学关系表示:

若,则应该进行投资;

若,则不应该进行投资。

其中f0代表该投资计划在t0期的价值;而v0、i0则分别代表执行该投资计划所带来的现金流入量以及现金流出量的折现值。

然而,上述的投资准则隐含着投资计划是不可迟延的(换言之,如果现在不投资,则该计划将被永远的放弃),也意味着投资计划具有可回复性(换言之,在市场状况不如预期来的理想时,开发商则可以随时放弃投资而不需要负担任何的沉入成本)cssci期刊目录。事实上,在一个具有不确定性的市场中,随着市场状况的转变,现在不适合执行的投资计划(NPV≤0)并不必然就意味着应该永远的放弃这一项投资计划;相同的,当NPV>0时也不能保证未来的市场状况不会变的更糟糕。即使在市场状况不变差的情况下,当开发商选择执行了一项具有不可回复性的投资计划时,更重要的是放弃了等待市场转变的更为有利时再行投资的价值。

(二)NPV投资法则的修正

Pindyck(1991)将传统的NPV法则修正为:“只有在单位资本的价值超过其安置成本的支出,且其差额大于保有此项投资权利的价值时,才可进行投资;反之土地严控,则不可投资”。于是在上述的概念之下,投资决策应该包括了下列两个层次:

1、当投资决策的目的仍然在于解决当期是否投资的问题时,则投资准则应该修正为:

若,则应该进行投资;

若,则不应该进行投资;

其中,p(v,i)代表等到市场转变的更为有利时再行投资的价值。

换言之,当,则应该进行投资,反之,则不进行投资。因此称之为“门坎价值”(hurdle value)。

2、当投资的决策的目的在于解决何时为最佳的投资时机时,则投资决策为:,更进一步的说,描述了开发商等待投资的价值。就概念上而言,一旦开发商决定实行等待的投资策略时,则开发商可以在未来的市场状况有利时才执行该项投资计划,反之,在未来市场不利的情况下则继续采取等待的投资策略。因此这样的概念类似于持有一个美式买权,而其执行价格即为该投资计划的总成本。

(三)土地严控下的土地开发时机选择

以上NPV投资法则修正的相关判断,实际对等待投资的时间是没有严格限定的,而在我国现行的土地严控政策中,明确规定“土地闲置一年以上不满两年的,必须征收闲置费(相当于土地使用权出让金20%),闲置两年以上的,必须坚决收回”。据此,投资决策进一步修改如下表述:

其中,表示土地闲置罚金,v*是土地出让金,t是闲置时间,当时,;当时,;当时,。

因此,从理论上看,开发商获取土地,超过出让合同约定的动工开发日期未满一年未动工开发的,政策影响为零。超过1年小于2年的,面临较大的闲置费罚金,获利空间大大挤压,有可能面临无利可图土地严控,甚至放弃土地开发投资的风险。超过2年,基本上土地开发投资过程已经结束。

四、土地闲置的问题分析

(一)开发商

一份由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推出的《中国房地产土地囤积及资金沉淀评估报告》称,迄今为止全国范围内囤积在开发商手里的土地,总量多达10亿平方米。截至2007年底,沉淀在土地上的资金估计约2.4万亿元,每年“囤地”所需承受的资金成本约2000亿元。开发商拿地后让土地“晒太阳”,主要存在四种博弈心态和行为:

1、侥幸心态。不少企业不作市场调研,不进行比价分析,手握资金见地就拿,结果导致开发成本过高,无奈弃工撂地。

2、赌徒心态。由于拿地价格太高,与当时周边楼价相比没有明显优势,但开发商对未来房屋价格做出乐观预期,因此有意推迟开发和入市时间。如果开发商房价上涨的预期落空,要么继续闲置土地,要么因为不能卖出预期价格而自认倒霉。

3、投机心态。竞得土地后使用权后,伺机进行土地转让,赚取差价利润。

4、轻责心态。为应对土地严控,开发商可以通过象征性开工以躲避政策追究,又能继续闲置,同时,即使开发商闲置过期,政府基本上没有按期收回土地;而即便是退地,开发商所付成本也是不关痛痒。

(二)政府

政府在处理闲置用地和引导土地开发时机方面的政策和作用,也并不是无懈可击,主要的问题如下:

1、地方和中央言行并不完全合拍。在分税制的背景下,中央加强土地严控,地方政府作为土地出让合同责任的一方,既有履行闲置用地清查工作的责任,也是“土地财政”受益者,一些地方政府甚至为了地方经济发展,明文出台允许土地出让费用的迟交、缓交和暂不追缴的规定,这一定程度造成了囤地、土地闲置的认定困难。

2、未建立平等的违约责任机制。闲置土地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对于房地产开发商本身的原因所造成的土地闲置,法律法规都有了明确的规定。但对于因各级地方政府造成的土地闲置,例如“毛地”拆迁、工程预算变化、市政交通规划变化等都会让开发商或政府处于预算超支或时间推延以及其他的问题,目前还缺少法律法规的支持,也没有有偿收回的具体实施细则。

3、闲置土地处置效率不高。闲置土地一般采取批次报批方式进行处置,单次处置规模大土地严控,任务重,因涉及多级报批,闲置土地处置的常态化机制无法建立,而批次报批会因为其中个别情况不同步受影响,且会出现因规模大任务重而出现调查不清楚的情况,对处置效率产生较大影响。另外,闲置土地处置涉及到前期的调查、认定、处置方案拟订、报审、征求意见、报批和处置方案的实施等多个环节、涉及多个政府部门的职责,处置周期太长,与促进土地利用尽快开发建设这一处置目的相违背。

4、闲置土地处置方案实施进展缓慢。首先,闲置土地处置涉及土地使用权人巨大经济利益,抵触情绪较大,易引发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对处置方案的实施产生了影响。其次,土地闲置的原因较为复杂,闲置土地处置的相关配套政策缺乏,因缺乏相应的工作约束和责任追究机制,在执行闲置土地处置方案过程中会出现畏难情绪和互相推诿的情况,影响了处置工作的开展cssci期刊目录。最后,很多城市土地批后监管的常态化机制未建立,闲置土地处置只是批后监管的一个中间环节,它受前期的规划编制、土地出让、施工许可和后期的竣工验收、预售以及产权登记等工作的影响,土地监管的压力全部集中在闲置土地处置环节中,对处置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五、积极引导市场土地有序开发的建议

(一)扩大宣传,提高认识。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土地资源,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之一。在当前用地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盘活清理闲置土地,是突破用地瓶颈的重要渠道。为此,要充分发挥电视、报纸、互联网等新闻媒体作用,大张旗鼓地宣传依法治理闲置土地的积极作用,营造良好氛围。

(二)严格审批,加强监管。对已按批次批准农用地转用、征收的建设用地供应情况,实行年度跟踪检查制度,严格按照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及补充协议规定的内容,对建设项目进行批后管理。通过建立项目回访制度,跟踪检查已办项目的建设情况,督促用地单位按合同履行竣工时间和建设标准,加快已供土地的开发建设速度,不断提高土地总体利用率。

(三)“以用为先、依法进行、分类处置、集约利用”的原则,扎实推进处置工作。根据闲置土地的不同类型,可以采取以下六种方式处置闲置地土地严控,分别是:计征土地闲置费,限期开发,地块置换,退地还耕,协议收购或托管,强制无偿收回。收回的国有土地要纳入储备,作为存量建设用地进行管理使用。

(四)认真研究闲置土地处置过程中出现的法律问题。为了较好的应对闲置土地处置过程中出现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依法依规的开展闲置土地处置工作,建议对闲置土地处置过程中需要明确的法律问题进行研究,如法院裁定涉及闲置土地的处置、无偿收地的性质和法律依据、听证程序等等,进一步指导和规范闲置土地处置工作。

(五)进一步健全土地批后监管的长效机制。建立土地利用监测监管系统,在行政办文系统中建立闲置土地处置信息系统,真正做到实时监管,常态化处置。

进一步规范土地出让和土地出让合同,建议首先把好土地出让关,对于出让条件还不成熟的地区暂缓土地出让。其次,要进一步规范土地出让合同格式文本,合理约定开、竣工期限,合同条款内容要与现行法律法规一致并考虑批后监管的可行性。

建立批后监管长效机制,建议认真梳理批后监管的各个审批环节,将审批工作和土地批后监管工作结合起来,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起环环相扣的常态化监管机制。

参考文献:

[1]Mcdonald,R.&Siegel,D.The valueof waiting to Invest[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ISSN:0035-5533),1986,Nov,707-727.

篇(4)

我国人口多,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土地利用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一方面人口不断增加,为确保粮食安全,现有耕地数量不能再减少;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还要占用部分土地,而宜耕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又受到数量少、质量差、开垦难度大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的限制,潜力非常有限。据测算因建设占用、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以及灾毁等原因,全国平均每年将减少耕地53.3 万h m2以上。按农业结构调整不破坏耕作层应仍具有粮食生产能力,超规划退耕还林、还草不作为耕地减少来测算,要保证耕地占补平衡,全国平均每年补充耕地应在40 万hm2以上,补充耕地的任务十分艰巨。

1 土地开发整理的概述

1.1 土地开发整理的概念

所谓土地开发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规划或城市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高速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土地开发整理包括: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三方面内容。按用途不同可分为农用地整理和建设用地整理。

1.2 土地开发整理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切实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坚持内涵挖潜与外延开发相结合,以土地整理和复垦为重点;坚持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实现数量、质量和生态管护相统一;坚持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2 我国当前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当前的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随着开发整理工作的深入,出现了一些问题。当前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中的主要问题有:

2.1 法律、法规政策尚未完善

国土资源部于1999年10月颁布了《关于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我省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要求,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这些文件虽然为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但未将土地开发整理中涉及的土地置换调整政策、资金投入政策及农村经济配套政策等上升为法规意识。

2.2 对土地开发整理的认识不到位

对我国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土地开发整理的必要性认识不足,一些管理部门的领导认为土地开发整理投资大、见效慢、不出政绩,因而对土地开发整理漠不关心;一些群众则认为土地开发整理政策不落实,怕自己辛辛苦苦整理而得到的土地难以受益;有的则认为土地开发整理影响面大,牵扯利益众多,具有畏难情绪。

2.3 人才缺乏,管理培训滞后

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诸如:农业工程、林业工程、环境工程、机械土方工程、建筑工程、农田水利工程、道路桥梁工程、农业设施工程等众多分项工程,具有跨行业、多学科和多技术的特点。这为管理带来困难,最主要的是人才短缺问题。当前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由于人、财、物等条件的制约,缺乏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导致通晓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工程技术等专业人才匮乏。

3 对我国土地开发整理的几点建议:

3.1 建立、健全完善土地开发整理法律体系

我国正逐步走向法制化社会,依法治国是我们治国方略和神圣目标。只有将土地开发整理纳入法制轨道,才能更好地开发这项工作。当前各地除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已出台的《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法规外,还应尽快出台《土地开发整理办法》、《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等。

3.2 充分认识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走土地开发整理产业化道路。

由于自然界的风蚀、水蚀与荒漠化,工业化、城市化中的耕地资源转移和流失,农牧业生产过程中的过垦、过牧与地下水过度开采和污染,使我国土地资源,特别是农耕地资源不断的损失和减少,造成了相对稀缺性。

3.3 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篇(5)

地籍测绘是一种土地测量技术,在现代的测量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它在城市建设和规划、旧城拆迁改造、房地产开发、建设用地以及房地产产权管理的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地籍测绘的工作始终贯穿着土地开发的整个过程,在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进行之前,就要先对项目的地形进行测绘,并且形成地形图。本地形图将为规划设计提供规划的依据,以及准确的底图。

1.2测绘在现代土地整理活动中起到技术支撑的作用

土地整理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根据不同地区规划要求的不同,结合当前的土地使用情况,采取多种方法和措施,调整土地的结构,重新分配土地的资源利用情况,从而达到土地与当地的协调发展,提高土地的产出率以及利用率。土地整理还可以起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现代测绘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信息产业,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必将越来越大地体现它的价值和作用。

2测绘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的应用

土地的开发整理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它包括土地开发的前期设计,土地开发过程中对施工的控制,还有后期中的验收等工作。在这些不同阶段中,都要运用到测绘技术,并且不同阶段对测绘技术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在具体运用时,应当根据具体的开发阶段进行相应的分析。

2.1地形图利用和分析

在土地开发的前期阶段,也就是设计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主要做的工作是测量项目地区的具体地形地貌,评估在因土地开发而造成的旧城拆迁损失,在旧城、旧村的改造过程中,涉及到的零碎地形地貌的一些信息对于项目的正常开展都是十分重要的。在土地项目范围内林地、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情况,对于工程前期预算的准确进行、工程的具体设计、工程的性价比、相关部分的协同处理以及不同土地的开发都有直接的影响。项目中协同运用的部门包括电力管理部门、水利部门、农业管理部门、土地管理部门、城市管理部门、城市规划部门、工程设计部门以及环境管理部门等,各部门之前进行协调设计,从而做出准确、迅速的反应,从而对区域社会进行相应的控制。

2.2测绘工程的实施

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中期控制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有两个方面需要提供数据:一方面是项目的监督和控制部门,主要包括规划部门、城管部门、农田设施的监督管理部门以及水利部门等等部门。由于土地开发整理的相关制度正在不断变得成熟,控制和协调的管理,可以通过统一的技术监督部门进行代替完成。另一方面是工程建设单位,建设单位只要按专业测绘单位进行专门控制点的测量结果,建立通过检查、测量和控制的专业的测量技术,要求设计方案审批的石材和建筑不高,除了一些参与建设的过程较为复杂,如沉降、变形观测,有时需要一个专业的团队进行测量,一般施工单位自身的力量就可以完成。

2.3测绘工程的成果

项目完成检查和测绘数据的验收阶段。这个阶段是工程项目的成果图,最终将反映项目的当前状态完成后,测量的结果通常是作为归档和项目的管理和数据的管理,是从中期来看,要达到较高的测量精度,具有更全面的内容要求,这是土地开发的最可靠的依据,也是土地整理的最基本的数据。土地开发整理结束后,竣工复测中同样具有较高要求,比如路、渠配套及坡度(小于250)测量,这些是针对造地元素的测量工作,可反映造地质量情况;竣工地形测量,比如坎子、水池等施工后现状测量,同样可用于工程量决算的依据。

3结束语

土地开发整理测绘所涉及的要求和内容不同于传统测绘,是不断摸索和完善的过程。在开展土地开发整理测绘时需注意以下问题:

(1)土地开发整理测绘目前还没有专门的作业依据和规范来指导生产,要综合参照相关的地形测量规范、工程测量规范和土地利用调查技术规范等;

篇(6)

中图分类号: F301.2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大量土地被占用,使我国的可耕地面积大规模减少。因此,我们要大力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从而达到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者之间的高效统一,同时达到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和保护的最终目的。

二、土地开发整理内涵

土地开发是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采取相应措施,将未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管理的活动。

我国台湾地区在1970年和1980年分别颁布了《市地重划实施方法》和《农地重划条例》,标志着该地区土地整理的运作步入规范化阶段。虽然我国内地的土地整理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度,但对土地整理的系统研究却滞后于其他地区。在我国,国土资源部在借鉴国外土地整理概念的基础上,将土地整理定义为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规划或城市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综合整治、调整改造,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

我国的土地整理分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土地整理主要指农地整理,广义的土地整理包括土地的复垦和开发,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耕地,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简单的说,土地开发整理就是采取措施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通过动态调整,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土地质量。在不破坏环境的情况下开发闲置土地和未利用地,对在生产建设中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而废弃的土地进行复垦。由此可见,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可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有效增加耕地面积;调整土地关系,使其适应土地生产力提高的要求;扩大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实现土地资源的景观功能。

三、土地开发整理的环境影响

(一)土地开发整理的生态环境影响

土地开发整理作为促进土地资源整合利用,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的主要方式,对提高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等具有重要的作用。经科学实践证明,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可以增加耕地的利用率。但由于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将会改变生态环境原有的生态系统格局以及组成,土地开发整理不仅会对生态环境带来有利的影响,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土地开发整理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水环境和水资源的影响

在土地开发整理的活动中,水利水电、坡地垦殖、农田灌溉工程以及梯田建设中很容易对地表水系结构造成影响,因此对原有的水系统以及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而且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工矿的开发、建设、村镇以及城镇的建设都会产生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从而造成水环境受到污染。

2.对植被种类及格局的影响

在土地开发整理的过程中为了提高耕地垦殖的利用率,会引起荒地开发以及村镇的迁并等活动的产生,这些活动的产生有可能会导致自然植被以及人工植被等大面积植被退化或者减少,很多植被由农作物代替,可欣赏景观种类减少等现象的发生。荒地开发过程中道路修建、各种农田水利的兴建以及建筑物的建设等活动,有可能会对原有的植被格局变化造成影响,从而使植被的空间格局和数量结构发生相应变化,导致地表植被减少。

3.对土壤以及微生物的影响

在土地开发的过程中,土地调配以及土地平整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因此对地表的整理利用活动将会造成地表土层结构的变化,由此引起土壤构成的变化。农作物需要长期的耕作、灌溉、施肥等生产活动,这不仅会对土壤造成污染和危害,还会导致土壤中大量的微生物生存环境被破坏,更为严重的是在耕地休耕或者撂荒的期间,地表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有可能会引起气候发生极端变化。

(二)对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

可持续发展要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执行后,该区域复合系统能够长期、稳定、协调地发展,即该区域土地系统有良好的结构性能,具有动态调节性及其与环境相适应性,且各子系统之间具有高效的输入输出转换功能。具体表现为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执行后,使生物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得到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并对其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

(三)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任何开发建设项目或战略、规划都会给外部社会环境带来影响,既存在有利影响又存在不利影响。有利影响包括提高规划区域的经济发展能力,调整社会结构,改善区域人口的收入水平;不利影响包括迫使人口迁移,扰乱社会稳定性,影响区域人口的收入水平等。

四、对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土地开发整理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我国面临人口多、耕地面积少的现状,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与地的矛盾更加突出,尽管当前我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已经取得了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初步效益,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对我国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后,提出具体建议如下: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认识

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是利国利民、造福人类的大好事,因此要将这项工作长期有效的开展下去。这就要求国土资源工作人员树立依法进行土地开发整理的观念,争取广大人民群众对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多给群众讲解土地开发整理的相关知识,提高群众对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认识。

(二)加强技术培训,建设专业队伍

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业务工作,并且要求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对相关知识掌握必须准确到位。因此必须严格要求工作人员熟悉与土地管理相关的政策法规,平时多看书、多学习农业、水利和交通等方面的业务知识,对具体工作人员经常进行业务知识方面的培训。只有不断的学习理论知识和积累实践经验,才能不断的研究并解决土地整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三)建立健全法制,高效合理管制

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土地开发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而仅有土地管理法等比较宏观的法律规定,法律法规的空白已影响我国的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开展。因此,应尽快出台较完善的《土地开发整理》方面的政策法规,有了法律的严格约束,才能合理的解决土地产权权属问题,提高土地利用率,切实保护好耕地,使土地开发整理工作逐渐地规范化、法制化。从而杜绝在土地的开发整理中产生浪费土地资源的现象。采取谁的权属谁负责、谁管理、谁维护的原则,切实将土地的利用和开发同所有权人的切身利益相挂钩,这样更能够激励他们做好土地开发和管理工作。

(四)制定严格工作制度,逐步完善职责

由于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对社会发展具有长期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中,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制度。例如:规定每个项目都安排指定的负责人,具体工作人员要完全参与项目的立项、施工、验收等各项工作实践中去,并实行项目责任制,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追究该环节责任人的责任。同时,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对工作尽职、认真负责的负责人给与奖励。

(五)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生态平衡

首先要对被平整地块周围环境都需进行综合考虑,应做到边整理边保护,坚决杜绝毁林开荒、故意破坏耕地的现象发生。其次,要以科学理论为依据,真正做开发到整理一块土地,就成功一块,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业产值,促进农业发展,使土地资源利用可持续长远的发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土地的开发整理工作不仅增加了我国的耕地面积,使我国的农业生产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而且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取得了极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我们要使其更加有序的进行下去。只有不断的加大对土地开发整理的研究,方可不断提高土地开放整理的工作水平,促进土地开发整理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蒋胜强 匡春峰 郭岚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变更问题浅析[J]中国集体经济20ll(4)

篇(7)

中图分类号:P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9-0193-01

土地测绘是指在土地管理的过程中,使用计算机相关技术、光学电子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相关技术,以信息科学和空间科学为基础,以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技术核心,将地面上已有的特征点和界线,通过测量的手段获得反映地面现状的图形和位置信息,以供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和行政管理之用。也可以说,土地测绘实际上是一种以高新的科学技术,对土地进行详细的考查和分析的技术,其中包括了对城镇的地籍调查以及对耕地的动态调查等等。

土地测绘通常在土地开发工程的前期和后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质量的高低不仅仅关系到国家的利益,也和人民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同时,它与城市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这么说,土地测绘是一切土地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由此可见土地测绘技术在土地的开发管理工作中是极其重要的。

土地开发管理所指的是一定区域内, 根据土地利用的城市规划、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目标与用途进行确定,并采用经济、行政、工程技术与法律等方法,对土地运用状况给予调查、改造与治理,以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效率,改善人们居住生态环境及生产生活条件的过程。这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作, 开发管理内容在国家经济及社会发展下不断发生变化,应根据当地实际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对土地开发管理进行分析研究,并全面分析比较土地开发的综合效益。土地开发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将可用耕地的总量维持在动态平衡下,实现土地结构的合理化运用,并合理控制用地建设,把开发整理出来的耕地弥补建设占用耕地, 实现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增强土地的可利用率,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从我国土地发展的现状来看, 保护耕地面积是我国日后土地管理最重要的目标, 在控制建筑、工厂等非耕地的前提下,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更大地发挥每一寸土地的效益,合理调整土地用地结构,在保证耕地面积的前提下,适当地发展建筑用地,禁止以建筑用地为借口,侵占耕地面积。为了保护耕地面积,确保人民的粮食安全,土地管理要发挥应有的作用,每个有关部门要充分积极地配合土地管理工作的进行, 发挥各自的职能,保证土地得到科学合理的使用。

一、土地开发管理

土地开发管理,是只在某个特定的区域内,按照土地资源的建筑工程开发规划方案、城市总规划方案,以及土地资源利用的总规划方案,科学的运用多个学科的技术支撑,比如经济、法律、管理、行政等等,来进行土地使用、应用情况调研和改造、整治和改进,以此来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产出效率的一个过程。

加强土地开发管理对我国经济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合理的土地开发管理规划能够节省大量土地资源,提高城市和乡镇的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村耕地面积,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第二,有效的控制城市向郊区扩张,合理有规划的进行土地占用,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可持续发展。土地开发管理工作是城市发展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着密不可分。因此,如何做好土地的开发管理工作,是一项至关重要的问题。由于土地测绘技术对土地开发管理的工作意义重大,所以,在很多土地开发管理的工作中,都是用土地测绘的方法来进行开展的。

二、土地测绘与土地开发管理的关系分析

(一)土地测绘为土地的开发管理提供了基础数据资料。近年来,土地测绘技术发展极为迅速,被广泛地应用于土地详查、耕地动态跟踪调查、城镇地籍调查等领域。其广泛的应用,为土地的开发管理提供了准确的基础数据资料。通过对土地测绘结果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定制出科学的、合理的土地开发管理规划,以此,来确定城镇、乡村等的发展目标。由此可见,土地测绘为土地的开发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资料。

(二)土地测绘为土地的开发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土地测绘在土地的管理过程中,是以信息科学和空间科学为基础,并且应用了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为核心技术,同时,还广泛的使用了计算机相关技术、光学电子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相关技术。因此,为土地的开发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土地开发管理过程中,分为几个阶段:首先是土地开发管理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也称为准备阶段。我们可以应用土地测绘,充分了解认识待开发地区的相关数据。同时,在进行土地测绘资料的整理与分析过程中,能够充分了解城市与乡村的规模情况,对我国土地资源、地理环境等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其次是土地开发管理的应用阶段。

在这个阶段,土地测绘技术提供的大量信息,对土地的开发管理起到了强有力的促进作用。土地测绘技术的信息化,在土地开发管理的应用阶段,为土地的开发管理提供了定性、定量、定位以及可视化的工作条件,全面的帮助解决在土地开发管理中遇到的问题,为科学的决策提供了信息依据,充分的保证的土地开发管理工作的质量。最后是在土地开发管理的审查阶段。在这个阶段,应用土地测绘技术,与大量的信息化数据相结合,能够对土地开发管理过程中的大量土地信息进行动态的、事实的检测与审查。及时有效的探测并审查出合理以及不合理的土地使用情况。对非法使用土地、非法占地起到了有效的监管作用,同时,为我国土地开发管理工作的进行提供可靠的工作依据。

(三)土地测绘保障了土地开发管理的顺利进行。土地

测绘技术的信息化对土地开发管理提供了大量的可靠数据,同时土地测绘也为土地开发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在土地测绘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影响测绘产品质量的因素,如人的因素、仪器设备的因素、测绘方法手段的因素和环境条件的因素等等,以此来保障土地开发管理整个过程中数据的真实有效性。

土地测绘作为一种高新的科学技术,在土地开发管理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土地测绘不仅为土地的开发管理提供了基础数据资料,同时,在土地的开发和管理过程中,如初级阶段、应用阶段、审查阶段等,都为土地的开发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并保障了土地开发管理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说土地测绘技术的信息化对土地开发管理起到了强有力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篇(8)

土地开发整理通过采取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与生态环境[1],是我国实现国土资源保护和优化利用的基本途径,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手段。自1997年,中央11号文件将“土地整理”提上议程,近十多年来,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得到飞跃发展。随着我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如火如荼地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尤其是土地开发整理工程规划设计依据不足,区域针对性不强,严重影响土地开发整理的质量和效益。因此,对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进行划分,因地制宜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对提高项目实施的科学性和综合效益有重要意义。

1 工程类型区划分的内涵与意义

1.1 工程类型区划分的内涵

土地整理工程类型区是对一定辖区范围内的地域,按照自然、经济社会、生态等条件的差异,将区域划分为土地开发整理类型与方向相对一致的若干子区域,是土地开发整理地域差异和工程相组合的单元,是按照土地开发整理建设目标、地域特征、工程内容、工程组合一致性原则所划定的空间。

1.2 工程类型区划分的意义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划分是从空间上对土地开发整理活动进行合理布局,从而分区分类指导各子区域的土地开发整理活动,保障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意义体现在:一是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开展可行性研究、立项评估、规划设计及工程概预算等前期前期工作提供方法、操作步骤以及程序等的分区分类指导标准;二是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组织实施、监理、竣工验收、后期管护以及效益评估提供规范化的标准和方法;三是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分区、分类型数据逐级汇总统计奠定基础。

2 工程类型区划分的原则

土地开发整理的工程类型区划分涉及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和技术环境等因素,为使划分结果既满足当地实际又具有操作性,在进行工程类型区划分过程中必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2.1 相似性与差异性原则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划分要遵循“归纳相似性,区分差异性”的总原则,使划分出的工程类型区内部各单元在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及土地整理工程模式具有一致性,而工程类型区间的差异要最大化。

2.2 主导因素与综合分析原则

工程类型区是自然环境要素与社会经济要素综合作用形成的有机综合体,因此在进行整理类型区划分时必须从区域整体性出发,综合考虑。另一方面,工程类型区的主导因素,是划分工程类型区的主要依据,决定和影响其他因素的存在和发展,其他因素只起调节、修正或协同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区域划分时,要遵循主导因素与综合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使不同类型的工程区既能反映整体特征,又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具有鲜明的特色

2.3 行政区完整性原则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一般按行政单元进行管理,为保证工程类型分区对工程建设指导性,分区须保持一定空间连续性,把基础资料和图斑进行适当简化与合并,不过分强调细节界线。在充分反映地域分异规划的前提下,尽量保持乡镇行政区界完整性。

3 工程类型区划分的模型

3.1 工程类型区划分的方法

土地开发整理的工程类型区划分方法包括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两种划分方法,两种方法互为补充。采用自上而下进行工程类型区划分适用于大范围的划分工作,而自下而上则适用于小范围尺度的划分,两者形成有机的层次系统,即二级类型区。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划分的具体方法包括综合分析法、主导因素法、空间叠置法以及聚类法等,其中综合分析法和空间叠置法是在定性分析基础上,提取量化的指标信息,并将其作为边界特征值,以该特征值的等值线或连接线来作为分区的界线,划分工程类型区;而主导因素法和聚类法是将区划的总区域按一定原则分割,形成划分的空间样本,再按一定的指标体系,进行空间样本的相关性计算,得到判别值,从而对工程类型进行划分,属于数学分区方法。各分区方法具体情况见表1,本文采用的是聚类法。

3.2 工程类型区划分的指标体系构建

工程类型区划分的指标体系包括自然环境指标、土地利用指标和社会经济指标,土地开发整理的工程类型区划分的指标

体系如图1所示[3-4]。

3.3 工程类型区划分的模型构建

由于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分区的影响因素具有显著地域性,因此,在进行聚类分析前,需要对指标进行数据处理:一是对指标权重进行赋值,明确主要影响指标;二是对指标进行降维处理,提取公因子,消除指标的共线性。工程类型区划分的模型构建如图2所示。

4 江西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研究

4.1 一级工程类型区划分

江西省共有99个县(市、区),以这99个县(市、区)为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划分样本,依据样本的地貌、土壤、气候等因子对土地利用影响等级进行赋值,通过分析归类初步将江西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分为三个一级类:鄱阳湖平原岗丘类型区、赣中丘陵盆地类型区和赣周边丘陵山地类型区。

(1) 鄱阳湖平原岗丘类型区,鄱阳湖平原岗丘类型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江西省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湿热气候,平原以冲击性土壤为主,丘陵岗地以红壤为主,地势低平,河湖密布。主要包括南昌县、九江县、万年县等34 个县(市、区)。

(2) 赣中丘陵盆地类型区,赣中丘陵盆地类型区位于江西省中部,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盆地以水稻土为主,丘陵以红壤为主,是山地与平原的过渡地带。主要包括渝水区、永丰县、广昌县等24个县(市、区)。

4.2 二级工程类型区划分

基于江西省土地开发整理一级工程类型区划分的基础上,结合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措施特征、综合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整理限制因素,将江西省土地开发整理划分为六个二级工程类型区。

5 结语

篇(9)

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报告编制规程》可以直接相比较的其他行业的项目设计报告编制规程,主要有《小型水电站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和《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这都是针对工程项目“设计阶段”的,也都是设计“报告编制规程”;另外,《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针对的是工程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其格式也可以借鉴。

对比分析以上三个规程,可以看出报告编制规程的一般结构是:“总则”、“综合说明”、各主体章节内容、“附录”、“附加说明”和“条文说明”六大部分。各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1)总则:主要介绍制定本规程的依据、规程适用范围、报告编制的原则要求、设计报告的主要内容和深度要求,以及设计报告的内容在规程中的编排位置。

(2)综合说明:主要是全部设计报告的纲要和主要结论,要求能够反映整个工程的设计概况,与设计报告下面的其他各部分内容基本上对应,力求简明扼要、重点突出。

(3)各主体章节内容:报告的主体内容,从基础条件分析―确定工程任务―工程设计―工程管理设计―概预算到效益评价,各主要构件都是独立成章。

在规程的各章节中,主要是提出本工作阶段需要介绍、说明的内容,例如各种基础数据、基本情况、结构尺寸、相关指标参数、计算条件和方法、主要措施、主要结果等。对于如何确定上述内容,不做规定。

(4)附录:主要是提供定制的各种表格,如工程特性表。

(5)附加说明:主要说明规程的主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

(6)条文说明:是对“附录”以前的各项内容的各条款所做的逐条说明。主要涉及概念范畴和注意事项(如与前期的可行性研究阶段相比,设计阶段新出现的一些情况如何处理;特殊基础条件或者不同工程类型下特别需要的计算、说明要求)。对于如何确定上述内容,不做规定。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报告编制现状

自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以来,项目设计报告(2005年以前为规划设计报告)一直按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 1012-2000)的规定编制。根据《规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报告由规划文本、规划说明和设计说明j部分组成。从这些年各地项目设计工作的实践来看,现设计报告编制规定不能满足项目管理的实际需要。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第一,设计报告编制内容不全。随着项目管理的不断发展,以前没有列为重点,或者没有成为重点的内容越来越重要;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拓展了土地开发整理的内容。比如,现设计报告编制规定中缺乏景观工程设计的有关内容;生态保护和村庄整治的内容阐述的不够详细。

第二,内容不统一,格式不规范。由于《规范》在内容和格式上的要求不十分详尽和明确,导致报告编写的内容不够统一,格式也不够规范,造成不同设计单位编写的报告内容和格式都不一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规范》的指导性。

第三,重点不突出。《规范》将设计报告分为三部分,但是具体内容要求不十分明确,以致在实际编写报告过程中一般性的内容,如整理区概况、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经济评价、管理措施等大量重复,而真正需要重点说明的工程布置和设计内容,反而不能得到充分的解释和阐述。

第四,缺乏工程技术特点。从《规范》的要求来看,报告的内容缺少针对性,土地开发整理的工程特性阐述不详。工程设计是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延续和深化,而不是可行性研究的重复;工程设计应该根据工程的特点和实际要求,重点解决诸如工程布局中的工程定位和标准问题、工程具体形式、结构、尺寸和材料等问题,突出工程设计技术特点。

第五,规划设计图件不规范。现规范对规划设计图纸编制只规定了原则性要求,具体的上图要素和制图格式没有明确的界定。各地上报的规划设计图件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项目现状图与规划图图面不清晰,图例不全或图例与图面内容不一致,建设内容标注不详细;建筑物设计图纸不完整,图式、图样不规范,主要尺寸、材料标注不全等。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报告编制规程大纲建议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报告编制规程的编写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反映土地开发整理规程指导的一般性。规程本身就赋予了规程在技术和管理指导方面的一般性和普适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报告编制规程所指导的不仅仅是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还包括省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程指导的一般性就要求报告内容的全面性,必须为可能出现的各种新的土地利用、工程和管理措施留有弹性、接口。

(2)反映土地开发整理的发展趋势。以往的土地开发整理主要是以农用地整理为主,随着土地开发整理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农村居民点等建设用地整理越来越显得重要。一些有一定超前理念和具备一定条件的工程项目,如景观生态工程,已经成为土地开发整理的工程建设内容。

(3)反映土地开发整理的特点。土地开发整理的特点首先反映在土地问题上,重点是强调耕地质量、新增耕地面积、土地结构优化、土地相关指标管理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其次,土地权属问题,主要是所有权属、使用权属、土地他项权属的调整问题,是土地开发整理的核心;第三,公众参与问题,这是土地开发整理的保障。

(4)反映报告内容组成的逻辑性。报告内容应按照如下逻辑进行安排:综合说明(概略说明整个报告的情况)―项目概况(现场踏勘需要了解的,是项目分析和工程设计的依据)――项目分析(是进行项目基础分析、保障总体方案有效性和群众性的基础)――工程布局和建设内容(按照项目分析中的推荐方案进行土地利用布局和工程布局,并在布局阶段提出单项工程和单位工程的规模和数量)――工程设计(就各类工程进行设计,明确各分项工程量,并进行汇总)――施工组织设计――权属调整方案――实施措施与工程管理――预算投资――效益分析与耕地质量评价――相关附图附表和附件。

(5)简明扼要,避免重复,突出重点。

根据以上原则及我国土地开发整理的实际情况,现提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报告编制规程》大纲建议。

第一章总则。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报告的作用,制定本规程的依据;规程适用范围;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报告编制的原则要求;项目设计报告的主要内容和深度要求。

第二章综合说明。可研批复情况;综合说明:1)项目所在

地(市)、县(市),2)项目类型,3)项目性质,4)项目建设地点(位置和范围),5)项目区地貌类型,6)项目建设规模,7)项目区土地权属情况(所有权、使用权),8)项目预计新增耕地面积、新增耕地率,9)项目建设工期,10)项目总投资,11)公众参与情况;项目特性表。

第三章项目概况。××县(市)简况;项目区基本情况:1)自然条件,2)社会经济情况,3)土地利用现状。

第四章项目建设条件分析。基础设施条件:1)交通基础条件,2)排灌系统骨干设施状况,3)电力基础设施状况,4)农田基础设施现状,5)其他基础设施状况;居民点建设:1)居民点分布情况,2)居民点用地结构,3)居民点建设强度,4)规划建设情况;土地利用限制因素:1)土地利用限制因素,2)主要对策;水土资源分析:1)灌溉水源与可供水量分析,2)需水量预测,3)水土资源供需平衡分析,4)节水措施说明;新增耕地来源分析;公众参与:1)设计阶段公众参与情况,2)公众对项目的主要意见及处理情况,3)项目实施公众参与方案。

第五章工程规划。建设目标;规划标准;规划设计依据;工程规划:1)土地利用布局,2)工程布局;建设内容;方案比选说明:1)可行性研究阶段的主要结论,2)方案比选。

第六章工程设计。土地平整工程:1)田块布置,2)土地平整分区与方法,3)土方计算;灌排工程:1)灌溉工程,2)排水工程,3)电力线路,4)建筑物;道路工程;农田防护工程:1)农田防护林,2)水土保持工程,3)其他防护工程;拆迁工程(坟地、废弃宅基地整理);居民点整理工程;景观生态工程;典型田块设计;工程量分类汇总:1)工程量计算说明,2)分类汇总表。

第七章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条件;施工布置和方法;质量管理;施工进度。

第八章土地权属调整。土地权属调整范围;土地权属现状;土地权属调整原则;权属调整程序。

第九章实施措施与工程管理。实施措施:1)组织机构,2)管理制度,3)实施控制措施;工程管理:1)管理机构,2)管理措施,3)管理经费。

篇(10)

土地是人类生存之本,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利用现状能科学地反映土地受自然、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制约而形成的土地利用的现实状况。随着科技发展,空间信息和空间数据逐渐被人们所认识,3S技术集成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了有效的高科技手段,它不仅可为土地管理工作提供及时的基础信息,而且可以对土地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宁夏引黄灌区位于宁夏中北部,包括自流灌区和扬黄灌区,总面积8625.91平方公里。其中自流灌溉土地面积5960.36平方公里,包括青铜峡灌区和沙坡头灌区。扬黄灌区土地面积2665.54平方公里,包括固海灌区,固海扩灌灌区、盐环定灌区、红寺堡灌区、陶乐及月牙湖扬水灌区。灌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多年平均降水量180-220毫米,蒸发量1000-1550毫米。区内沟渠纵横,灌排系统完善。2009年农业引水量64.5亿立方米,耗水量35.9亿立方米。是典型的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的地区。随着宁夏引黄灌区的发展,灌区内粮食总量由1949年的1.6亿公斤增加到2009年的22亿公斤。以占全区1/3的耕地面积,生产了全区3/4的粮食。土地开发整理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方法,也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自然灾害的威胁,土地开发整理也日趋紧迫,但是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原土地详查时的技术手段,编绘的图件速度慢、精度低,工作效率十分低下,跟不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等相关工作的需求。总之,传统的作业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于是我们就把近年来新兴的一门边缘学科--3S应用到了其中,实践证明,3S技术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充分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这项工程的精度和效率。

23S技术的特点和土地开发整理的必然联系

2.13S技术的概念及特点3S技术是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有机结合,是目前对地观测中空间信息获取、更新、分析及应用的三大主要技术。RS(RemoteSensing)指遥感技术,是目前对地观测中空间信息获取、更新、分析及应用的三大主要技术,在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它侧重于信息的收集与提取。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是指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具有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以提供管理、决策等所需信息的技术系统。它侧重于数据的处理、分析与应用。GPS(GlobalPositioningSystem)是指全球定位系统。GPS-RTK测量技术具有实时、快捷、精确、操作简便等特点,特别是其观测站之间无需通视,全天候作业,观测时间短等优点,在确定控制点和空间坐标中是其他常规测量技术和设备所不具有的优势。

2.23S在土地开发整理的特性技术特点:项目区确定、规划设计、工程建设、工程监理竣工验收、整理后的产权调整、整理后评价等各个环节技术性要求都很强。动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利用情况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土地整理的具体内容与任务也会各不相同,土地整理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的过程。系统性:一是表现在土地整理的对象土地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生态系统;二是土地整理各个环节的工作相互影响、互相制约,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综合性:综合运用土地规划、农田水利、工程预算、工程建筑、计算机技术等各学科知识;涉及到土地、农业、林业、水利、交通、气象环保、水保、物价、财政等多个部门。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对土地权属和土地的用途,布局、结构等进行全面调整的综合技术措施,它涉及大量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传统的作业方式想要完成这些工作就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而3S技术正好具备土地开发整理所需的技术要求,所以我们就把3S技术相互结合,综合应用到了土地开发整理当中。

33S技术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综合应用

3.13S技术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应用分析3S技术是一个强大的技术体系,它不仅可为土地管理工作提供及时的基础信息,而且可以对土地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它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在土地开发整理上的应用也日趋完善,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涉及到很多方面,综合利用3S技术解决了传统方法的弊端与难题。RS术能直观、清楚地为项目立项、申报、审批提供数据基础和现实依据;为进一步规划设计提供详实、准确的技术依据。GPS的定位、导航技术能直接RTK上方便地进行野外测量、记录、成图;应用于前期踏勘、中期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后期验收等环节;可减少人为干扰因素;在任何地点、全天候、高精度准确定位;有助于创新设计理念,改进设计方法,优化设计模式,提升设计水平。GIS技术,在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方便实现数据的分析、查询、统计、报表功能,及时对规划设计进行有效分析,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中数据录入主要通过外业实地数据采集、数据筛选、数据质量初检、属性数据分类、数据分层及处理工艺来完成,同时实现数据成果共享与综合利用。

3.23S技术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应用分析对于土地开发整理而言,3S技术可以从空间性,时间性和系统性方面为其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空间性:土地的空间地域性是其固有属性,这个属性决定了某个区域的土地就要配以相应的代号、地类和坐标、高程信息,传统的方法做起来会相当麻烦。而利用3S技术,通过野外采集点的信息和内业校正,数据入库主要包括矢量数据、DOM数据、元数据等数据入库。最后进行系统运行测试。就可轻松获得这个区域的所有相关信息。时间性:土地开发整理的另一个特性就是时间性,其整理的周期与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的关系非常紧密,这就要求土地开发整理的时间非常紧迫。3S技术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规划设计中稍有变更它也会随之快速更改,时间效率可以说是传统方法的几倍甚至几十倍。系统性:土地开发整理还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其从头至尾会牵扯大量复杂的系统工作,如规划设计、地类面积统计、填挖土方量计算等等,而3S技术也是一个有机的结合,其通过取长补短、灵活运用,可以解决土地开发整理中大量而复杂的工作。

上一篇: 农田灌溉工程 下一篇: 过度包装的措施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