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7 14:40:0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智能建造的背景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 绪论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与《“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要求大力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而智慧建造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最基础的一环。当前,中国整体的环境污染状况严峻,在生产率水平低、能源浪费严重的大环境下,建筑行业首当其冲,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1-2]。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传统的建筑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市场需要和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与此同时,智能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因此,建筑行业作为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大户,应在转方式促发展的同时,积极提升本行业的信息智能技术水平,探索建筑行业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已成大势所趋,智慧建造必将迎来自己的时代。
2 智慧建造的概念及内涵
智慧城市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智慧化的建造过程也是未来建筑业成长的必然趋势,由此,智慧建造便应运而生。
智慧建造指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对建造的整个过程中的管理及各个阶段进行综合变革及改进,以此保证建造过程的自动化和智慧化,使项目施工过程更加形象化、透明化,并达到了了建设全过程的安全可靠性和高效。
现在,对“智慧建造”的理解主要有两种方式。杨宝明博士理解的“智慧建造”主要从两方面来进行解释:一是产业和谐发展,与大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我国建筑业能源材料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都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得忽视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给行业嵌入先进的数字神经系统。无论是行业还是企业,项目管理都应该由先进的信息技术系统作为支撑,在公平和透明的经营环境下,实现高效化和精细化。另一种为在中国发达地区使用的建设项目信息管理技术,其中最突出的是被称为“智能眼”的监控管理,它采用了视频系统与门禁控制系统。两者的理解和实践都是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的提高。
智慧建造是以项目管理(PM)、建筑信息模型(BIM)、大数据管理(DM)、物联网和云计算等为代表的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化,充分体现了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的特点并最终完成整个过程的建设和达到完成后的智慧、连接、合作的目标[3-4]。
3 智慧建造与智慧城市的关系
智慧城市是运用现有高新科技成果在城市规划、建造、管理及运营内的综合应用,其形成与发展提高了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进而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及质量。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建造领域的发展,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和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做到智慧化是能否更好地为城市居民生活提供便利的关键。因此,智慧城市要求智慧建造以此满足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和智慧运营的要求[5]。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背景下,开始研究智慧建造在施工过程中的应用。智慧建造的理论来源主要是对智慧城市中“智慧”二字的解读,与此同时,智慧建造也是智慧城市中最基础的一环。随着建筑规模不断壮大,建设工程自身所附带的越来越多的信息资源会在施工全过程和建筑全生命周期中产生重要的影响。实施智慧建造,有利于提升建设过程的信息化水平,促进建筑行业生产方式转变,推进了智慧城市的建设。
4 大力发展智慧建造的意义
建筑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便是智慧建造,在建设过程中,积极采用BIM、协同设计、移动通讯、无线射频、虚拟现实、4D项目管理、PIP、物联网等技术改进传统的生产和管理方式,拔高行业管理水准和施工的生产效率,使整个建造过程实现智慧化。这些技术的充分应用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建筑行业的生产效率,加强了对建筑工程的整合程度,不但降低了整个建设过程的成本,提高了建造质量和效率,并对整个生命周期的设计和施工有着明显的改善。利用智慧建造技术,构建全方位的生命周期管理,实现项目管理的精细化和对企业进行集约化管理,是实现建筑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趋势[6]。
智慧建造的推进有效的优化了管理和服务的流程,推动了产业技术创新和智能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建设过程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化,并有助于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技术的创新,进一步改善我国建筑业资源浪费严重问题,实现建筑业的绿色生态化。同时,智慧建造还带有一定社会效益,可以改善民生。通过构建智慧家庭、智慧住宅等实践来为市民提供一个全新的智能化宜居环境,改善全社会的生活面貌。
智慧建造将实现建筑产业模式的根本性变化,使传统的产业模式逐渐转换为以信息为主体现代化产业模式,生产效率也将大大提高,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5 结语
相比于其他产业,建筑行业的工业智能化技术还很落后,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嵌入到施工过程中形成完整的智能系统,从而实现了建设全过程的智慧化,使建造过程完成跳跃性变革。因此,建立和发展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与融合,从而实现不同技术的整合与提升,是推动建筑技术发展的根本途径。智慧建造是PM、BIM、物联网等技术的综合运用,也是当今先进的信息技术被充分融合的综合运用。智慧建造的发展必将带来建筑产业的一次“信息革命”。
参考文献:
[1]李迅,曹广忠,徐文珍,等.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J].城市发展研究,2010,(01):32-39,45.
[2]师旭颖.智慧环保“呼唤”顶层设计[J].信息化建设,2013,(11):43-44.
[3]伍晏,周以大.低碳经济与建筑施工新技术的推广应用[J].建筑施工,2008(11):983-984.
1、轻钢结构技术的运用
与澳大利亚普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引进澳大利亚冷弯薄壁轻钢结构体系的建筑技术。钢构件用BHP(澳大利亚钢铁公司)的高强耐腐蚀的锌铝合金镀层卷板加工而成。主要围护结构采用轻质加气砼板材,二层外墙采用澳大利亚进口的纤维水泥板结合保温绵作为围护结构。由于全部采用了轻质新型建材,房屋整体重量只有同样钢筋砼砖样结构重量的1/6-1/5。
2、先进的通风系统
采用住宅产业化中新的科研成果――中央式机械通风系统(法国生产),采用这种通风方式,每个进风口每小时可以带来22立方米的新鲜空气。由于风机24小时处于高速运转状态,可以保证户与户之间空气不串流。采用了Beam中央吸尘系统,它的吸力是普通吸尘器的五倍,能对地毯、硬木地板、地砖、家具饰布和帷帘做深度清洁。
3、有机垃圾处理系统
引进了生活有机垃圾处理机。该机器采用组合极强的YB微生物“功能菌”,经过“功能菌”群将生活有机垃圾快速分解为二氧化碳与水。
现代技术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金都・富春山居是金都房产集团在杭州西南郊开发的大型生态山水别墅区,它是金都房产集团继成功开发国家级城市试点小区――新金都城市花园、国家康居示范小区――金都景苑、市中心生态庭院――金都华庭后的又一力作,也是金都集团专业从事房地产开发十年来投资规模最大、开发周期最长的项目。它位于杭州与富阳交界处的银湖开发区内,北靠午潮山国家森林公园,南临杭富公路320国道,距杭州市中心26公里,总占地面积1000余亩,建筑规模约17万平方米,容积率0.2左右,整个项目分成八个组团来分期开发,以独立别墅为主、联体别墅为辅,规划建造独立别墅、联体别墅共560套左右。
金都・富春山居所独创的“自然流山地轻别墅”源起于它出色的自然环境和金都房产提出的“把家轻轻放在大自然中”的开发理念。“把家轻轻放在大自然中”就是将建筑不再孤立,而是成为环境的一分子,建筑的起伏将依附于山势的形态、建筑的色彩融汇在环境的背景之下。金都房产研究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别墅之后,委托多家国内外知名设计机构,像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加拿大DFS设计公司等,结合富春山居的地形地貌、周边自然景观、历史人文特色和中国传统的居住习惯,共同来担纲设计。将中国山水住宅、北美现代别墅、各类山地别墅的特点融合,在建筑的位置布局、外观造型、材质色彩、细部结构等方面力求摆脱别墅一贯的厚重庞大,代之以轻灵柔和的感觉,体现出自然、简约的江南地域建筑时尚。金都・富春山居独创的山地轻别墅具有轻灵、明快的外立面――薄屋顶、轻墙体、清色泽、大玻璃,与自然环境浑然天成,使别墅犹如山林中自然生长出来的一般。在建造过程中,恪守保护至上的原则,实现工地的生态化、非污染化的目标。
富春山居在开发建设中不断采用建筑新技术、新材料来提升住宅的科技含量,以科技来提升住宅价值。每户人家装有中央通风系统、中央吸尘系统,物业处引进生活有机垃圾处理装置,采用组合极强的YB微生物“功能菌”,经过“功能菌”群将生活有机垃圾快速分解为二氧化碳与水。小区建立了设备管理系统、背景音乐系统、信息系统、网络智能社区系统和智能家居系统。信息系统和网络智能社区系统将本来孤立的别墅住户通过网络融合在了一起。智能家居系统对住户内部的家电进行智能化控制,使住户的生活更加舒适,更有情趣,更有安全感。
富春山居在推进住宅产业化的过程中率先引进了澳大利亚的冷弯薄壁轻钢结构体系和轻钢结构电脑辅助精确制造系统,在杭州首家推出轻钢结构别墅,受到了市场的关注和认同。经业主反馈,使用轻钢结构有以下几个优点:
1、绿色环保
避免采矿对自然地貌的严重破坏及生产时产生大量二氧化硫和有害粉尘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2、抗震
轻钢结构建筑的抗震性高于砖混结构的建筑,因其本身的轻质和柔韧性对震动的影响小。
3、保温性好
外墙的建材采用保温、绝缘的增压加气混凝土板,传导低、辐射低、对流小。
4、基础造价降低
由于轻钢结构自重的大大降低,可使工程桩基造价至少降低1O%。
5、有效层高增加
大势所趋,就是指2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特别是电子技术,尤其是在微电子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对有数千年历史的建筑行业形成重大的改革性影响。它使建筑不仅是一个遮风挡雨,保暖防寒的庇护所,进而使建筑物成为一个有感觉、能反应、能传递信息、能判断决策,特别是能适应各种变化条件的一个安全,高效,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够保证这些设备系统的运行安全可靠。而且,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建筑的内涵在不断地发展,赋与建筑的新功能也在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之中。所以,我们说:智能建筑的发展是大势所趋。
人心所向,也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业已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渐这些科技为建筑提供的新功能,融合到人们的生活方式之中,许多设施和系统已经成为人们生活模式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这些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人们的需求又进一步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中的科技含量在增加,对科技的要求愈来愈高,愈来愈迫切。而智能建筑正是满足了信息时代人们对建筑的要求,所以说:智能建筑的发展是人心所向。
现在公认世界上第一幢智能大楼是1984年出现在美国康州首府哈特福德市的城市广场,这是一栋38层的办公建筑,原来就有比较好的建筑设备系统,例如,较早地应用了数字程控交换机;办公自动化机器的集中使用;设置计算中心;消防、安保的自动监控等。
这些设备系统应当说都不是什么特别新的东西。但是,就当时来说,将通信系统集成后引进来。承担工程总体设计和安装的UTBS公司,不仅承担了工程项目,而且在项目完成之后成为这些系统的二包,即从业主手中将系统总体包下来,再转租给最终的使用者。在租出的过程中UTBS向最终用户提供了一些增值服务。例如它在提供通讯服务中提供股票信息服务等。这样,最终的使用者不必自己去投资建设自己的通讯系统,只要向UTBS租用所需的设备和服务就行了。这样一来,形成了一种对设备系统使用的所谓“承租人分摊制度(STS)"。这种制度促进了智能大厦的建设和发展,而智能建筑(IntelligentBuilding)这个名词,也就突破了传统建筑的遮风挡l:14、保温防寒功能,增加了传递和处理信息的智慧功能。这样的一条发展道路,大体上也就规范了欧洲智能建筑后来发展的道路。
在美国以后,日本很快跟上来,但走的是另外一条路。日本在1986年建造的东京本田青山大厦和NTT品川大厦等大体上都是大公司建造的自用办公大楼。因此,对其设备自动化,通讯网络的建设等就更有针对性。由于目的明确,所以在大楼建设中同时将其内部的办公网络(0A)系统以及相应的应用系统一起建设起来。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我们后来所说的智能建筑的“3A"体系,所谓“BA,0A,CA”就是这么来的。日本最早的一批智能大楼也就是这么起来的。多数是一些大公司,特别是大型电子公司,如NEC、N17、松下、三井、东芝等办公大楼,它们具有很完善的设备系统,设备与建筑设计配合融洽。这些大公司建设这些系统主要是为了自己使用,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是为了改善企业形象。
80年代后期,智能建筑风靡全球,这主要是由于电子技术,特别是微电子技术在计算机、通讯、控制三,项技术在楼宇自动化,通讯网络以及它们的系统集成方面有了飞跃的发展。无论从硬件、软件到集成技术都有显著的进步。加以90年代初期,国际互联网(因特网)在全世界迅速普及和应用,人们对建筑功能的要求愈来愈高,同时高新科技能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安全,更高效,更舒适,更便捷方便的环境。随着家用电器的普及,电脑的进入家庭以及互联网的联系千家万户。随之,智能化的住宅和网络化的小区也提到日程上来。一个蓬蓬勃勃地建筑智能化的普及业已在全球形成。
智能建筑这个概念进入中国的技术领域并不晚,大体上在80年代中以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就曾进行了“智能化办公大楼可行性研究”,对智能办公楼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在此期间,一些报刊上亦曾出现了一些介绍智能建筑的论文。80年代后儿年出现了较早的一批智能设施和系统较为完备的建筑物。尽管那时在一些建筑中已有了一些功能先进的系统,但由于当时“智能建筑”这个名词还未风行。很少有人叫它们为“智能建筑”。中国大陆上“智能建筑,,的真正的普及和推广是在1992年改革开放大潮中。当时,风起云涌的形势发展,以及,由此兴起的房地产热潮。随着一大批高标准办公楼项H的提出,伴随着的是一系列先进的设施和系统以及它们的开发技术。首先打出“智能建筑,,旗号的是房地产开发商,他们并不真懂得智能建筑,而更多地看到的是在这个标签下可以为他的房地产商品大大增值;另一个最早进入这个市场的是系统集成商,他们多半原来是搞通信或是承担网络工程的,从做网络转向专门做综合布线,本是顺理成章的事,无需赘言。但是,他们进入建筑市场,却对建筑行业缺乏了解。
但是,在“智能建筑”突然起飞的时候,建筑事业的主力军,即建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安装两支队伍却显得技术准备不足。尽管其中某些设备系统原本就是他们的专长,如空调,照明等,但在新的要求下也不免措手不及。此时,行业中的一些先知先觉者为了规范市场,统一认识,便在上海首先提出了制订“智能建筑设计标准”的问题,此标准在1996年作为上海市的地方标准出台。它根据各类工程的作用和功能、管理要求以及工程建筑的投资标准,对智能建筑划为三级,各级智能建筑均制定了功能要求和不同的设施标准。这一标准尽管其本身尚有不尽完备之处,但它对全国智能建筑的推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对不同需求的智能型建筑按不同要求分成不同的档次,以便于业主及设计人员针对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的设备标准,由此,规范了智能建筑的技术市场;另一方面,这一标准的颁布,大体上指明了智能建筑应当具备的内涵和适当的深度,这样,使得业界人士,特别是对于技术人员来说提供了一个急起直追的目标。
在这短短几年中,国内建造了大量高标准的高楼大厦,仅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例,自1990年至1996年就建造了20层以上高楼89幢。上海全市自1990年至1996年间建造了20层以上的高楼有497座,总计约1062万m2。自上海一地可以看到全国,尤其是智能建筑兴起于沿海特区和北京。但迅速向内地推广,不仅在武汉、西安等大城市出现了智能建筑,即在乌鲁木齐这样远离沿海的西才七边险也建造了智能大厦。如此巨大的建造工程量,形成了一个广大和具有无穷潜力的市场,同时,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出一支宏大的中国技术群体。这支技术队伍不仅存在于设计院和安装公司以及系统集成企业之中,同时,也存在于纷纷进入市场的国外企业中的中国技术人员之中。这是一支训练有素和技术素质很高的力量,足以胜任相当先进和复杂的智能建筑技术要求。
智能建筑在短短的几年里突然起飞造成了无限商机。正象一切新生事物进入市场所出现的必然的现象一样,技术准备不足、市场暂时混乱、其中尤以管理上的滞后更为突出。由政府出面辖顿市场、规范业界行为已成为当务之急。因为,尽管在这种新兴市场上,某些早期的混乱带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是,如果不加治理放任自流的话,它就将影响到这项新技术本身的健康发展。罄理的日的就是使无序的市场变成有序。
为此,建设部在1997年10月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暂行规定》。在这一规定中:界定了有关建筑智能化工程的主管部门是国家建设部,具体的工程项目的设计部门应是本工程的设计总体负责机构,设计负责人应对工程总体(包括智能化系统工程)负全面责任。规定了任何智能建筑工程应在力:项时就应将智能化系统的设计要求提出,经批准立项之后,即作为设计要求下达到设计单位进行设计。承包分项的系统集成商应在工程总体设计的指导下进行本系统的细化设计。系统集成商除系统的细化设计之外还要承担设备安装、调试、用户培训!|以及交工后的维护服务等一系列工作。规定还指出智能建筑在竣工和正常运转一段时间后要进行评估。评估为优秀者要进行奖励。这个管理规定应当说是政府关于智能建筑管理的第一个总令。对于罄顿市场和规范业界行为起了很好的作用。此后。在1998年10月又颁布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和系统集成专项资质管理暂行办法》以及与之相应的《执业资质标准》两个法令。这两个法令规定了承担智能建筑设计和系统集成的资格,实际上是个市场准入的标准,它将排斥一切不符标准、不具实力、没有业绩的不合格企业进入市场。确保市场的秩序和产品的质量。目前,资质的申报工作,业已开始运作。
这只是由政府颂布的两个全行业的管理规定,这不过只是开始,目前已着手编制全国性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其他相关的标准和规范也将陆续订入计划,陆续进行编制。使得这一行业逐渐走向健康有序。1998年6月在建设部勘察设计司领导下成为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专家委员会,协助政府进行一些行业管理和推进智能建筑事业的工作。
智能建筑的另一特点是横跨多个行业,例如涉及邮电、消防、安保、广播电视、计算机、自动控制、公共卫生等部门,进行行业管理就必须与这些相关部门进行协调,除了必须遵守有关的专业规定外,还必须在若干跨行业的管理问题上加强联络和协商,制定跨部门的管理规定,共同探讨发展的课题,促进行业的进步。
面对信息时代,智能建筑的发展必然性己广泛地被业界人仕所瞩目,对此方面知识和技术的渴望和追求已成为业界人士的共识,目前国内由各种机构举办的智能建筑培训班为数甚多,少者数十人,多者上百人,涉及到各种行业和各种层次的技术人员、业主、管理人员等等,足见大家对此方面要求之迫切。由于对办班条件并无严格规定,因此,在众多的培训班中难免良莽莠不齐,如何提高办班质量是一重要课题。
智能建筑物的类型,早期以办公楼(包括自用的办公楼及出租的办公楼)和旅馆酒店为主,后来建造了一批综合办公楼(即指在一幢大楼兼有办公及酒店两种功能,有时底层还开辟为商场的多功能大楼)。在此期间,亦建造了一些设施完备,系统齐全的智能型医院、机场航站楼、大型火车站、博物馆、展览馆、体育馆、以及专业性很强的如邮电枢纽,电力调度中心,天然气调配中心,银行等等在功能上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其别令人注意的是近儿年智能住宅及智能小区的发展。
智能住宅及智能小区问题的提出还是近两三年的事,其背景除了当前家庭中家用电器数量和品种的日益增多以外,最主要的原因是电视、电话的普及,计算机的进入家庭以及网络的开通。另外,智能家庭及网络社区的若干产品进入市场也促进了这一发展。但相对智能办公楼而言,智能住宅和小区究属开始起步阶段,目前,从报导上看,号称“智能小区,''''的建设项H不下30个,未见报导的试点可能还有。随着近儿年和今后一个时期,住宅建设将是国家投资和建设的黄点这一前提下,智能住宅与小区的建设将会有一个长足的发展,这一趋势业已形成。但住宅建设与办公楼建设最大的区别在于,智能办公楼一般是业主一次投资,只要财力殷实,尽可选择最先进的产品、最高级的设备。但住宅和小区建设就不能这样,它量大面广,直接面向普通百姓,故此必须考虑到若通住户的经济承受能力。所以,在此方面设备的国产化问题就更为突出。而且,在网络联通之后,住户更多着眼在网络所提供的实用功能。也就是说智能住宅和小区的建设绝不仅是其硬件的设置,如社区布线、接入网、节点建设等等。还要注意到网络接通后的信息源建设和提供的服务功能建设(网上购物、网上医疗与保健咨询、网上教育、生活顾问等)。实际上,从发展远景上看网络建设的前途无限光明。它为不久的将来可能实现的家庭办公打下基础,那将是改变人们生活模式的章大举措。如果,把信息高速公路网作为一项全民的工程来看,那么,我们的智能办公楼和智能住宅都只是这个信息高速公路上的站点建设,这个意义是非常大的。当前,中国的智能住宅建设方兴未艾,充满着无限生机。
智能建筑的大规模建造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此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工作。这方面的工作在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以及企业的研发机构中默默地进行着,企业与院校,企业与研究机构的联合开发以及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自办企业,这两种方式都加速了将研发成果尽快地变成产品,这种工作包括了软件和硬件的开发研制,若干成果业己应用于工程之中。例如,近两年,在控制技术上,先进的L0NW0RK开放系统的开发得到了多方面的重视,它已试图应用于多个应用领域,如空调、消防、防盗、门禁、电梯等方面。一些产品已进入市场。但是,就L0NW0RK系统来说,目前尚属小规模的应用,开发者也多属中小企业,大规模、大范围的实践尚有待时机。其他方面的技术研究和开发工作也在进行,不仅成果甚多而且研发范围也在扩大。某些外国企业也在寻求和正在与中国的科技力量合作,利用中国的力量推动他们产品的发展和改进,由此,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研发力量的提高与成长。
由于中国智能建筑的市场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均为世界之最。所以世界上此方面的著名品牌产品儿乎已全部进入中国市场之中,无论楼宇自动控制系统,综合布线系统,消防系统,安保系统,通信系统,广播系统,闭路电视系统,车管系统等,均已成为外国名牌产品角逐的天下,国产的设备和系统力量十分微弱。因此,如何培植国产品牌与国际名牌产品一争高下,也是当前一个突出的问题。一方面要提高自己的实力,同时也要有一定政策的支持,形成自己的精品市场。总而言之,在这么大的智能建筑市场面前,国产品牌不能没有一席之地。
数字化砖构指的是将传统的材料砖应用到现代建筑中,数字化砖构的两大前提是:数字化创新了砖的传统型,并且促进了砖的美学性;数字化创新了砖模块构造,使砖朝着复杂化及性能化的方向发展。由此可见数字化砖构在现社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创新了传统,还连接了未来。
1 浅析工业4.0
工业4.0也可以被称作“第四次工业革命”,它起源于2011年,由德国政府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确定的《高技术战略2020》中未来的十大项目之一,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创新了传统工业领域的研究与开发。
工业4.0实现了集中式控制转变为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目的,它的最终目标是创建一个具有较强灵活性、数字化、个性化的产品服务生产模式。在此模式中,将会创新传统的行业界限,出现不同的全新合作形式及领域,行业产业链将会重新组合。
工业4.0主要有两个主题,分别是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智能工厂指的是智能化的生产系统及过程,还包括网络化、分散化的生产设施;智能生产指的是行业企业中的生产管理、人与机器之间的互动和工业生产过程中3D技术的运用等。工业4.0吸引了众多的中小企业,使其能够在生产中使用智能化生产技术,从中获得相关的利益。同样这些中小企业在使用智能化生产技术的过程中也逐渐成为其的供应者和创造者。[1]
工业4.0四方面的优势:其一,产业集成。工业4.0中的工件、装备及其他部件都可以进行数据及信息互换,创新了集中式控制系统,成为分散式职能控制系统。在工作中依旧使用中央电脑进行,元件可以互相联网,自由配置,且整个过程中简单优化,并且能够独立完成订单生产中的不同需求;其二,产业集成的基础就是集成自动化,它具有状态监测、诊断及电气与气功自动化的特点,其中包括中断控制器、网络服务器的IT服务及压力传感器等;其三,物联网。工业4.0时代创新了混乱的现场总线现象,今后工业的发展将会是一个基于实施能力以太网的互联网协议。互联网协议具有简单的优势,在未来工业生产中不必再为设计机器的时间而费时费力;其四,简单便捷。工业4.0时代中,机器人能够辅助人类完成生产,智能传感器使机器人与人类一样,能够了解环境的变化,选择不同的路径,在任何h境中都能够有效的做出判断。[2]
2 砖
2.1 传统制造业的发展
在德国法兰克福展示中心有一座高为21米的动态雕像,雕像为一个锤击工人用锤子一下一下地敲击着一块金属。象征着我们的世界是由工人创造的,这座雕像是艺术家乔纳森.波洛夫斯基为了表示他对工人们的敬仰之情而创造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世界的不断改变,传统的抡着锤子的工人已经在此过程中逐渐消失。欧洲模具展是一项法兰克福举办的最大规模的贸易展览会,其中并没有一些要靠人们辅助且沾满油渍的老旧机器,而是一些由美国、欧洲及亚洲制造的具有自动化、赶紧的机械工具,人们可以坐在电脑前操作这些机械工具,其中锤子已经消逝。
在2011年举办的欧洲模具展中,3D打印技术终亮相,创新了传统由扭曲、敲击等一系列工具生产的过程,3D打印技术可以直接生产产品,我们可以将它称作“添加技术”。美国的一家三维公司就是用3D打印机只做了一把精美的锤子,由于锤子代表这工业革命的生产工具,在它被3D打印机创造出来的那一刻,就象征着传统的劳动制造时代已经过去了,迎来的是数字化、工业化的时代。[3]
2.2 砖的传统性
在建筑行业有这么一句话:“建筑学是由两块砖被认真排放在一起的那一刻开始的。”这句话出自德国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之口,砖是建筑行业中传统的材料,和工业制造中的锤子一样,都是行业的代表。
砖是社会及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最为完善的建筑材料,在人类近万年的发展过程中,砖也不断地完善,包括重量、尺寸、材料、比例等等。在我国,砖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传统建筑设计与制造过程中,砖是最基础的材料,其重量及尺寸都适合工人的操作,在砌砖的过程中,对重量、砂浆的控制及砖的对齐都取决于墙面的视觉效果。这种传统的工业生产形势为人类表现了建筑的成品视觉,这也是建筑设计师与人们喜爱砌砖建筑的原因,砌砖建筑整体规整、具有仔细的细节,在创建成功之后的建筑纹理还会随着使用时间和墙面空间的变化而变化。那么锤子被3D打印技术创造的今天,砖又会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呢?[4]
3 砖的现代化与数字化
3.1 砖在建筑中的维护作用
密斯将“钢结构和玻璃”作为现代摩天楼建筑的构成,建筑设计的材料主要有两种:填充围护和框架结构。砖在传统中被密斯认为是建筑学的基础及要点,在建筑学发展迅速的过程中,砖由原本建筑的基础变为了现代建筑的维护材料,也从结构变为了填充,从承重变为了贴面。砖的现代化转变直接的反映了建筑工程由传统的手工业转变为了现代化的大型工业集约化。在机械化及工业化的背景下,建筑施工中砖的优点被逐渐取代,但是缺点也逐渐的显露出来。在手工业被机器取代的时代中,砖在建筑工程中的地位以不如之前,但是砌砖房子作为地域化的建筑形象深固在人们心中,所以面砖也取代了砖在大规模的建筑中被人们广泛应用。基层砖作为建筑物体维护内胆的作用,面层砖作为建筑物体美化的作用。
在传统的建筑工程中,砖有多功能性及统一性,同时还具有围合、保温等功能,可以构建一座建筑物。在现代建筑工业中,砖由面砖替代。面砖具有整齐、美化、可复制的特点。在社会不断演化的过程中,复制技术也在不断地演化,其主要特点是复制产品精美、复制产品被大量生产。在此过程中,面砖的出现被广泛应用在城市中的建筑物中,但是设计者与使用者及受众的距离在无形中被越拉越远,面砖也犹如3D打印技术创造出来的锤子,代表了传统工业的生产。[5]
3.2 砖在建筑中的美学应用
在现社会的建筑中,砖已经被全新的建筑材料及方式所代替,这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砖创新了传统结构系统的束缚,从材料及性能方面发展了其他的特质,比如砖的美学化。在砌砖过程中,美学化主要表现为其具有多样化的表面及纹理。传统砌砖逻辑主要是以“顺”和“丁”为基础,在时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多种的砌砖逻辑,比如五顺一丁、三顺一丁等等,但是他们的本质还是在于砖和砖之间的平行与垂直。[6]
比如上海AU SPACE厂房的改造。此项目前身与1940年创建,是上海第一个棉纺织厂。对此项目的改造首先进行改造计划:使用混凝土空心砖,这种砖有一种柔顺感,能够表现出人们对其的历史纪念,另外创新了传统砖墙的表现,使原本棱角分明的效果成为了丝柔顺滑的效果。在这个项目设计中,数字化有着重要的作用。以数字化为基础,创新传统材料的表现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主要在于传统砖的思维逻辑已经深深驻扎在人们的心中,但是数字化砖的特点是连续性和非线性,这种模式在设计中突破了传统砖墙面的意境。另外,数字化砖面的实现是将设计元素为基础,将其转化为数据进行整理与联系,这使原本没有任何关联的设计元素“砖墙”与“丝绸”有了相互转换的可能性。在此项目中可以看出来,在砌砖中以丝绸中的灰度质感与砖的旋转角度为基础,在灰度与角度两者之间创建数学练习,从而实现转化的目的,使砖墙面具有丝绸般柔滑的效果。[7]
3.3 砖的曲面曲度
设计翻译至数字媒介到建筑的过程,镶嵌铺装是尤为重要的。曲面指的是数字媒介使用指定的数字当时进行描述,在抽象化的环境中逻辑性被翻译出来时,就需要借助一定的建造技术,在此过程中,个体被指定为二维平面材料,整个建筑建造包括平面和曲面(详情见图1)。
一般曲面的施工及成本都比平面要难控制,镶嵌拼接是最简单的方式。在进行曲面拼接过程中,不同的材料会出现不同的效果,这就像较高分辨率打印出的图像完整细腻,较低分辨率打印出的图像不清晰。在进行数字化加工时,没有抽象的绝对曲面,任何曲面都考虑拟合曲面的加工方式及材料。
在此过程中,砖还是最基础且最具潜力的材料。由于砖具有较好的拟合曲面曲度,还能够使曲面具有独特的质感,并且具有尺寸小的特点。在数字化背景下,尺寸小就代表短促曲面拟合线,表示其与设计的曲线能够更加接近,使建筑建造中的翻译信息更加完整。此翻译是通过砖进行的,使建筑物的抽象曲面与受众群体有较好的共鸣及表现能力。[8]
3.4 数字化砖构的应用案例
比如编程砌筑墙体。砖砌墙体是劳动密集背景下的产物,在现社会中被人们逐渐遗忘,那么砖怎样才能够恢复自身的作用,被广泛应用到大型建筑中?在现代建筑业中使用机器人无疑是最有效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施工的精度及生a率,还能够完成较为复杂的砌筑设计。通过工业机器人的成熟性,能够有效实现曲面砖墙的放线定位。砖在意义上还是传统的砖,但是砖的摆放形式进行了创新。
在设计墙体模型中融入数学公式,使每一块砖的角度和位置都能够通过数学算法来实现和描述,那么砖面的建筑就可以通过计算机编程得到结果。机器人实现了设计程序的过程,最终呈现给众人加工过程及结果。建筑设计师可以根据不同砖的不同属性进行指定不同的程序,工业机器人在建筑过程中不会因为砖的不同而浪费时间,这点是通过人工实现不了的[9](详细见图2)。
在进行编程砌砖过程中,砖通过传统建筑将其中的特性进一步的放大。就算机器人在砌砖过程中非常灵巧,墙面还是要保持稳定并且能够承载足够的负荷,所以算法的设计要以建筑的构造为基础。研究人员全面掌握了砖的砌筑构造、高度、强度、稳定性及摆放形式,进而推算物理圆形,以算法为前提,使最终结果得到最优化。
为了使砖和砖之间能够相互固定,可以实现砖的固定构造。由于砖在不同的空间位置及角度都有所不同,这就使砖重叠的各个部分都各不相同。那么可以根据算法进行推算,在砖重叠的部分分别布置四条平行固定条,以墙体为中心相互对称,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固定条在砖与砖之间具有抗剪强度及抗压强度,具有较好的性能。
在2011年,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带领学生在纽约结构使用机器人砌墙技术,创建了一面长约22米的异形曲面砖墙。这面墙由7000块砖构成,实现了墙面的曲折环绕。三维方向砖的不同旋转角度及进深为受众带来了一定的视觉效果,由工业机器人与传统砖块营造出了一种神奇的风景。[10]
4 结语
在现代建筑中,砖的构建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数字化砖构方式创新了砖的传统性,并且使砖能够流传至今,并且合理运用在现社会中的建筑建造中。砖具有较强的现代性,目前数字化思想对于砖的理解还可进一步的研究,数字化还具有更深层次的挖掘空间,其建造工具及设计方式的创新也能够为数字化砖构带来全新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袁烽,张立名.砖的数字化建构[J].世界建筑,2014(7):26-29.
[2] 彭俊松.工业4.0驱动下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3] 宋拥政.工业4.0下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钣金加工技术展望[J].金属加工:热加工,2014(23):39-40.
[4] 金和平,潘建初.水利水电工业4.0应用及展望――三峡集团物联网数字化技术应用实践[J].工业技术创新,2015,2(5):569-575.
[5] 赵霞.建筑工业4.0视角下基于BIM的建筑集成设计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15.
[6] 郝静,张凯.基于“工业4.0”背景下的高校数字化工厂实践平台建设研究[J].价值工程,2016(30).
[7] 陈日飙.工业4.0背景下建筑产业化的思考[J].深圳土木与建筑,2015(3):18-20.
Abstract: the world residential development trend to low carbon, intelligence for the trend. With lower carbon are basic requirements, intelligence is implementation of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the low carbon for implementing measures. Discusses the residential low carbon trend of the background, development trend, and in the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in the link of the need to take advantage of. Finally the house of low carbon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 housing, low carbon, residential development trend
中图分类号:TF76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住宅低碳提出背景:
目前世界住宅建筑的发展潮流以低碳和智能为主流,国内住宅的设计使用年限多为50年,因此在设计阶段,就需要通盘考虑住宅在半个世纪的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住宅是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载体,人们居住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幸福感。住宅是为人们提供憩息的港湾,设计与建造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国民幸福指数(National Happiness Index)。
亲近自然、环保可持续的住宅设计才是未来住宅的发展趋势。住宅设计理念应该遵循节约能源,提供健康、环保的生活环境,注重人文属性、舒适度等方面。在住宅设计中充分考虑美学因素,注意建筑对人们心理的影响。美学因素在人们居住社区的隐是培养人们的生态自觉性。
住宅低碳发展趋势:
在设计阶段不是设计者单一、封闭的“闭门造车”,而是要加强和政府、市场、客户的互相了解。目前是客户更多地重视购买的一次性支出。在项目定位时,不把项目定位在适合所有群体,而是要突出针对性,定位于服务有针对性的少数群体,更利于住宅功能的运用,并考虑功能的多变性和技能的可行性。易于改造,延长使用寿命。尊重周边环境地形地貌特点、植被覆盖特点,因势利导,和环境合理衔接,进行多学科视角的考虑。
住宅产业化成为发展的趋势,应当加大对住宅设计的投入和研发,鼓励地产企业申请建筑专利。户型上,各功能空间合理排序、科学利用,各功能分区的使用空间的适度比例,体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要保证各功能的相对私密性。内部空间上采光充足、通风良好、面积使用率高,具有一定的艺术品味和住宅发展趋势的前瞻性。外部空间上,做到公共空间利于社会交往,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良好过渡。
合理进行住宅设计,可以在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条件带来的诸多便利时,可以更好地保有住宅周边环境带来的生态价值,使居住者更好地融入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进行对旧住宅的改造利用研究,在升级改造中分阶段进行“独立明道系统”运用。具体实施路径上注重新型建筑、装修材料的使用。倡导社区进行生活垃圾分类。
住宅标准的指定。住建部出台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已将住宅环保质量评级纳入考量范围。未来可能的趋势是,同时将住宅能量损耗的主体——家用电器,作为住宅一体化考量的范围。
随着多地住房公积金的上调,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国内住宅市场将向中小城市倾斜,在大城市将以保证刚需为主。这就要求在住宅设计阶段,加大对中小型住宅社区的研究力度,同时考虑中小城市在进行旧城改造或者新城区建设过程中的城市联合体设计。国内地产公司,现阶段正在各层次上组建地产联盟,以求信息共享、降低成本、联合开发、增强抵御风险能力,以期在市场整体低迷的情况下保存实力,在地产市场复苏之时,抢得扩张机遇。
三、住宅低碳实施重点:
低碳贯穿住宅开发与使用全过程,涵盖规划、设计、建造、使用各阶段。规划、设计属于前期的“纸上谈兵”,是重要的务虚步骤,住宅的建设、使用效果如何,关键看这个阶段。在这个部分的论述中,我们重点谈的也是这个务虚步骤。在规划阶段:注重公交交通配置;在交通线路、停车场配置方面合理规划。推进中小城市和有条件的农村加速城镇化,在户型配置上,以优先保证刚需,保障土地资源合理利用。
在住宅设计观念形成阶段,体系内主要从三个系统考虑:输入系统、循环系统、输出系统。强调平衡输入、平稳输出、动态和谐。真正在体系内做到“宽进、高效、严出”。在设计、建造阶段,注重智能楼宇研发和新型建筑材料运用。
输入系统考虑的是能源、水、光等的天然输入值高、人工输入值低。这个过程中,有三个环节:建造过程资源损耗环节、资源投入系统后利用率环节、资源使用过程中的管理环节。根据地域不同,采用不同配比的天然能源涉入,如在西北多风地区加重风能在系统内的权重,在华南等低纬度地区加重太阳能在系统内的权重,在东部沿海地区用海洋性季风气候影响大的地区适当调高风能在系统内的权重,在西南地热能丰富地区加重地热能在系统内的权重等等。在输入系统设计时,还要注重“可提取性”。要考虑在体系内将各系统内不适于人居住的环境因子,及时进行矫正的可能手段和实施途径。
循环系统强调输入系统的资源进入住宅区整体规划的停留时间、循环路径、利用率等问题。体现在节水、节电、通风、通光、降噪声、散热保温。水循环系统:食与用分类;利用太阳能,同时防止光污染。增加清洁能源的使用,完善中水再利用系统的相关技术。在人工照明方面,使用低耗能的LED灯具,后期运行和维护费用极低,全国可以弥补初期投入较高,并能产生可观的经济与社会价值。植被方面既有造氧功能又具备降噪声功能,多采用造养功能强的混合型植被,舍弃单一的低造氧能力植物;改变原有植被平面覆盖,转向多层次、多角度的植被立体布局。在设计阶段充分利用资源的循环利用、新能源技术、环境污染处理技术等手段,将一定规模的住宅设计,设计成一个自有生态系统,尽可能减少资源输入和废物输出。利用自有生态系统将各种资源和可降解可利用的物质留在系统内部循环、消化。
四、住宅低碳切实意义:
跟踪建筑界国际上的标准和发展趋势,这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注重住宅和传媒联动,积极普及低碳住宅知识,让从业者和公众以利用、掌握低碳环保技术为荣。业界在加大对外交流学习力度的同时,加强对外国新进经验的学习借鉴。在学习的过程中赶超,加强自主研发,形成我国自主的住宅设计与建造的核心竞争力。
加大国家对相关企业的扶植力度,培养一批具有一定区域布局能力的中型房地产企业。设立一批按地域、气候特点布局的住宅实验室,由国家政府扶植、高校智力扶植,企业实践扶植,同时避免地产龙头企业对住宅技术标准垄断,使住宅产业化进程健康、平稳推进。具有先发优势的中型房地产公司和设计单位,可以优先考虑在住宅设计过程中做到精品化、产业化,在推出产品化尽量考虑可以形成产品系可以进行后续改进。
另外,随着政府对于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节约建筑成本,考虑低碳环保设计,将促成行业升级加速,不遵循这一原则的公司,必将被淘汰。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将成为住宅产品设计的趋势。安居乐业,国人生存的最低限度的物质保证需求,作为住宅设计、建造公司,肩负着自己的时代使命。也是中国走向国际舞台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完善和自我展示的过程。将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与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现代建筑科技更好地融会贯通,必将使中国住宅设计建造走向新的历史高度。要让“筑城、筑家、筑未来”的理想追求成为地产行业从业人员共同的道德诉求,为我国住宅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吴硕贤.绿色建筑技术要点及推行绿色建筑的建议措施[J].建筑学报. 2011(9).
城市夜景照明就是为了建造城市的夜间景观、为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而建造的照明工程。不过由于其面积较大,且照明时间长,所以耗电量也较大。因此,十分有必要对其进行节能设计。
1节能设计的基本原则
1.1统一规划、以人为本
城市夜景照明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建筑物夜景照明、街道夜景照明、桥梁夜景照明、公园夜景照明、广场夜景照明、水面夜景照明等很多照明。因此在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到构成夜景的所有因素,需要对这些因素之间进行协调、结合后再进行综合设计,统一规划,才能建造出优美、适宜的城市夜景景观。同时还要照顾到人在夜景照明设计中的地位,以为人们提供方便和提供良好的光照环境条件为基础进行设计。
1.2突出特色、美观适用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而城市夜景照明也是一个城市特点的体现。将夜景照明和城市的特点进行结合,用夜景照明来突出城市的形象,美化城市的夜间景观,为人们营造一个适宜、方便、愉悦的城市生活环境。因此,在对城市夜景照明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将其和城市的特点进行结合,将城市的特性充分的展现出来。不过仍要注重城市夜景照明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尤其是在照明电气功能的选择上,电气的性能以及光度和色彩都要在综合各种因素后进行选择,同时还要保证照明电气在满足其照明的功能下,可以方便后期的维修工作。因为城市照明算是城市景观的一部分,所以照明电气必须具备美观性,无论是外形的设计还是色彩的选择,都要和环境保持协调,最大化的隐藏电气,只让人们看到光,而看不到灯具,营造眩光的氛围。
2城市建筑夜景照明电气节能设计
2.1合理选择夜景照明控制方式
当前我国城市用的最多的夜景照明控制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智能控制方式,就是通过计算机以及软件等方式,对城市中需要控制的夜景照明域进行远程、实时控制;第二种是手动控制,手动控制分为两种:一是通过交流接触器实现对夜景照明电气的控制,另一种是在配电箱内安装关进行手动控制;第三是自动控制,自动控制就是通过在控制系统上装载继电器的方式,实现对照明电气系统的控制,或者用YUS。毋庸置疑是,对照明电气进行控制,首先的肯定是智能控制,因为智能控制除了更加方便之外,还有很好的经济效益。使用智能控制可以在照明系统发生故障的第一时间知道故障出现的位置,同时还可以对故障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方便接下来的故障抢修,大大的提高了维修的时间和效率;智能控制还可以根据照明效果的需要,对开启的时间以及方式进行个性化的设置,满足城市夜景照明的各种需求。
2.2优化电能计量方式
电能计量的作用是为收电费,和付电费的双方带来最大化的经济收益,因此,在城市夜景照明中应秉着用电能计量管理信息系统优先的原则。电能计量管理信息系统具有以下几个功能:能够在电脑上实现对夜景照明区域内的电能表,以及该区域内人员信息的管理;还可以实现在电脑上对电能表周期检定计划的安排,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检定计划的制定;还可以通过电脑对夜景照明区域内的电能表进行远程监控,并且还能对不同的人进行不同操作权限的设置,保证了系统操作的安全;可以实现对电量信息的实时查询和统计,并能清晰的看到每一个计量器的使用状态。
2.3合理规划并设置配电箱位置
在夜景照明电气的设计中,配电箱位置的选择十分重要,如果配电箱的位置选择不合理,就会造成巨大的电能浪费。所以在进行夜景照明电气节能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对做好配电箱位置的选择工作。对夜景照明电气进行设计的优化,是要做完供配电的设计之后,以减少线路电阻的方式来降低电能的损耗。所以对配电网位置的选择必须要合理,然后再想办法减少线路阻抗。减少线路阻抗的方式有三种:减少导线的长度;选用电阻率小的铜芯导线;选择截面面积较大的导线。
3城市建筑夜景照明设计优化案例分析
3.1项目背景
某建筑工程的夜景照明工程基本上完工后,业主对小区内夜景照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在完工的基础之上,结合小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夜景照明的优化,打造出造出全时段、全方位的景观效果。
3.2项目设计
在和之前负责本小区夜景照明的设计院合作后,对小区夜景照明的总体规划做出了确认,要以“新颖、亮丽、高端”为主题进行设计,为住户营造一种适宜、优美的照明环境,同时利用智能控制来进行夜景照明电气的控制。
3.3节能措施分析
1)对夜景照明电气配电店员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对其进行统一的设计。将所有的配电箱以及灯具都设置在草坪上,或者比较隐秘的地方,确保供电的距离不会造成回电情况的发生;2)使用智能化控制系统进行控制。可以对夜景照明电气进行实时、远程管理。这个智能化系统可以实现时间的自动化计算来进行夜景照明的控制,也能根据节日以及天气的变化情况、个性化的照明时间、方式进行控制,最大化的减少电能的损耗。同时,还对整个小区内的夜景照明电气进行集中化管理,通过监控来实现对夜景照明电气照明的时间、以及照明情况的实时管理;3)对夜景照明的电源进行统一的规划,能够在管委会领取到一定的电费补贴。并且通过计量表可以随时的了解小区夜景电气用电量。通过对这个小区夜景照明电气的设计结果来看,由于对配电电源进行了统一设计,因此不会发生回供的情况,且还可以实现对楼外的框架,以及夜景照明进行同时供电。同时小区的供电平面十分的合理,配电箱的位置是在负荷中心上,减少了供电半径,起到了节能的作用。
4结语
总而言之,就我国现在的情况而言,进行城市夜景照明电气的设计优化,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并且,想要做好城市夜景照明,除了设计方面的优化,还需要建筑、景观以及施工等多方面的协调,才能建造出和更加完美的城市夜景照明。就我国目前城市夜景照明的发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而言,城市夜景照明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希望本文能起到参考作用,为我国城市照明电气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者:林益珍 单位:深圳尚益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1生态建筑发展的历程回顾
20世纪60年代,保罗把生态学和建筑学两词合并为Arolo-gy,提出了著名的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的理念。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爆发,使人们清醒地意识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高速文明发展史是难以为继的。耗用自然资源最多的建筑产业必须改变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太阳能、潜层地热、风能、节能围护结构等各种建筑节能技术应运而生,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先导。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使可持续发展这一重要思想在世界范围内达成共识。绿色建筑渐成体系,并在不少国家实践推广,成为世界建筑发展的方向。2001年设立了国际可持续能源解决方案奖金,对能效和可再生资源方面的项目进行资助,该奖金当年吸引了来自75个国家的1000多个项目的竞争,最终奥地利的林茨市获得10万欧元的资助。2001年7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国际环境技术中心和建筑研究与创新国际委员会签署了合作框架书,两者将针对提高环境信息的预测能力展开大范围的合作,这与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建筑的发展和实施有着紧密关联。2005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上,与会各国政府有关主管部门与组织、国际机构、专家学者和企业在广泛交流的基础上,对21世纪智能与绿色建筑发展的背景、指导纲领和主要任务取得共识。
2对于目前生态建筑发展的思考
2.1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节能与集约化发展现代人类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与人类贪欲的过度膨胀相关。如果不抑制消费欲望,提倡过简朴生活,生态建筑技术再发展、城市道路再扩展,也赶不上过度消费所造成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速度。所以,抑制贪欲,在生活方式上摒弃消费主义,提倡物质生活的适度,实现节能与集约化发展,是人类解决环境问题的治本之道。
引 文: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于建筑和居住环境要求也日益提高,绿色建筑作为一种结合环保理念、促进生态和谐的新型建筑分支在正日益成为越人们关注的对象。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监理相比,其监理控制存在专业强、周期长、协调难的问题。为了实现建筑效益的最大化,绿色建筑项目必须探索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近些年来,伴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国在绿色建筑监理工作中逐渐摸索出了较为完整的策略。文章主要选用了福建中烟技术中心科研用房(一期)工程绿色建筑监理的相关工作作为案例,主要从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营管理三个方面对绿色建筑监理工作中需要重点把控的内容进行分析。
1 绿色建筑设计阶段的监理控制策略
与传统建筑相比,绿色建筑更加强调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相处,意在充分利用资源与能源,减少、消除、改善对周边环境的不良影响,提高建筑物的使用舒适性与环保性。在大方向上,绿色建筑在设计阶段的监理应特别注意设计是否在工程实体上使用清洁、可再生能源,设计是否存在错误、遗漏,设计是否未考虑施工的可行性等。
本工程在进行监理时,根据具体情况,与设计单位、绿色建筑集成单位协调沟通,确定了最后的技术集成方案:即基于周边整体环境因素,通过科学合理的布局设计,最后选定采取的绿色技术有:雨水回收利用;市政再生水利用;屋顶绿化、墙体垂直绿化、檐口绿化;导光管系统;自然通风;太阳能路灯系统;智能照明系统;能源管理系统;太阳能光电系统。以下对上述部分绿色技术在设计阶段的监理工作进行阐述。
在设计阶段,公司与设计单位、绿色建筑集成单位沟通,着重加强如下绿色措施:
注重生态补偿设计,进行了立体绿化、雨水收集、底层开放空间的设计,最终场地上累计绿化面积达到了占地面积的2. 3 倍,远高于其他项目的绿地率。室外地面设计为绿化、水景。屋面采用雨水二次利用系统,大幅提升了生态水平。
此外,对噪声区与禁噪区进行了合理的调整与安排:有噪音震动的功能区域设置在地下室,并辅以合理的降噪设计,避免对外界造成噪声污染。
幕墙和外窗全部采用 Low - E 玻璃,避免可见光被阻挡,其余墙面面层材料全部采用漫反射材料,将立面反射降至最低,避免立面光污染。对夜景灯光照明进行亮度和方向控制,避免夜间灯光污染。
在室内设计上,采用开放式办公室设计,强调空间的灵活隔断与共享利用,如将会议室与电影院、会议室与架空花园、健身房与宴会餐厅分别合二为一,实现了空间的共享利用等等。
2 绿色建筑施工阶段的监理控制策略
我国绿色建筑尚处于起步阶段,绿色建筑施工技术尚不成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绿色建筑施工阶段的监理则显得尤为重要。绿色建筑施工阶段应特别注意的要点有:原有的施工工艺相对落后;不合理的施工方案;施工安全措施不当;新技术施工方案的失败等。因此本工程监理工作别加强对施工企业的严格监理,以减少风险的发生。
本工程施工阶段的主要施工控制要点有如下几点:
2.1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檐口绿化
2.1.1 屋顶绿化
所谓屋顶绿化,就是在建筑物顶板上种植植物,达到绿化美化效果。屋顶绿化对于改善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加屋顶使用寿命等具有综合效果。一般来讲,根据建造方法来划分,屋顶绿化包括传统建造方法和模块式预制建造方法两种。鉴于本项目的建筑屋顶为非上人屋顶,综合考虑其造价成本要求,本项目采用了传统建造方法。本工程屋顶绿化主要采取单一品种和混种两种形式。传统建造法的施工工艺比较成熟,所以,监理的要点主要集中在对保护层和过滤层施工质量方面。
本工程选用植物以景天科为主。因为单一品种的屋顶绿化植物选择主要以佛甲草、垂盆草等,这两种植物景观以绿颜色为主,花色为黄色,主要开放在夏季;而景天科混种屋顶绿化的植物选择一般是选用多种景天科植物混种预植,实现景观状态四季变换的效果,另外,还会有花期长,花色多的优点。
2.1.2 墙体垂直、檐口绿化
垂直绿化又被称作立体绿化,对于减少阳光直接照射、降低室内温度效果明显。经国内外研究表明:阳光反射最严重的为墙面和路面,但在进行科学垂直绿化后,建筑物外墙温度可降低 5 - 9℃,空气湿度可提高 10 -25%,从而大幅提高夏季建筑物里人们的舒适感。
本项目的墙体绿化和檐口绿化建造主要采用金属网架式绿墙建造方式,所以,监理过程中主要控制镀锌圆钢框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最大限度的避免使用过程中因各类震动导致剥离与坠落的出现。
2.2导光管系统
本项目采用导光管系统引入自然光,更好地利用了太阳能这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能源,从而将建筑用电的节约率提高到 20% -30%。本工程中所采用的采光用导光管照明系统主要包括采光部分、导光部分、散光部分三方面。导光管内壁的反射率可达 91% -96%,主要通过旋转、弯曲改变导光照的长度、烈度和角度。在施工过程中,主要在系统底部装配散光部件,实现防强光眩目的效果,使得光线更加均匀柔和。用棱镜薄膜制成导光管,可实现较高的传输效率,既可以保证天然光传输的有效性,又可以让管体本身也成为景观的一部分。
2.3太阳能路灯系统
考虑到本项目处于低纬度地带,太阳资源较为丰富。所以道路照明主要以功率 40W 的路灯为主且依照15 米间隔进行路灯规划,并将太阳能作为夜间道路照明的能源。太阳能路灯系统的监控要点为:组件的一体化安装施工、太阳能路灯系统的灯杆电池以及杆件的抗风能力等。
2.4智能照明系统
智能照明系统是保证照明系统工作处于全自动状态的前提。这样照明系统就会按照预设的时间、状态等指令自动切换状态,比如通过光敏传感器控制各个走廊的灯光幅度或开闭。
智能照明系统的监理要点为: 对可调光电子镇流器的材料性能和安装质量进行严格控制,最大限度避免带给肉眼的不舒适;对自动调节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进行准确把控,改善照明环境,提高效率,最大限度的减少大楼的运行费用,实现较高的项目管理水平和投资回报率。
3 绿色建筑运营阶段的监理控制策略
对绿色建筑运营阶段的监理应当着重在建筑本体、设备系统及使用人员需求方面进行运营维护,并要努力结合技术中心的用能特点和环境控制需求,注重对技术中心能耗分项计量以及环境监控系统的开发,努力开展绿色运行方面的研究,尽快建立与该技术中心相融合的物业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以运营管理效率的最大化。
4 结束语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绿色建筑的监理相对来讲经验较为缺乏、意义也较为重大。这就要求监理人员要从设计、施工、运营的各个全过程、全阶段进行监控和管理,力争从节能技术、节材技术、建筑智能化和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技术等方面都实现有效的控制。从而实现有效提高运营阶段实际运行节能率、再生资源利用率和年节约运行费用,大幅降低综合能耗率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GB/T50378- 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中图分类号:[F287.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低碳住宅提出背景:
目前世界住宅建筑的发展潮流以低碳和智能为主流,国内住宅的设计使用年限多为50年,因此在设计阶段,就需要通盘考虑住宅在半个世纪的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住宅是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载体,人们居住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幸福感。住宅是为人们提供憩息的港湾,设计与建造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国民幸福指数(National Happiness Index)。
低碳住宅设计理念应该遵循节约能源,提供健康、环保的生活环境,注重人文属性、舒适度等方面。
二、低碳住宅发展趋势:
低碳住宅在设计阶段不是设计者单一、封闭的“闭门造车”,而是要加强和政府、市场、客户的互相了解。在项目定位时,不把项目定位在适合所有群体,而是要突出针对性,定位于服务有针对性的少数群体,更利于住宅功能的运用,并考虑功能的多变性和技能的可行性。低碳住宅的设计建造,要尊重周边环境地形地貌特点、植被覆盖特点,因势利导,和环境合理衔接,进行多学科视角的考虑。
低碳住宅的户型设计要注意,现各功能空间合理排序、科学利用,与各功能分区的使用空间的适度比例,体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要保证各功能的相对私密性。内部空间上采光充足、通风良好、面积使用率高,具有一定的艺术品味和住宅发展趋势的前瞻性。外部空间上,做到公共空间利于社会交往,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良好过渡。
合理进行住宅设计,可以在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条件带来的诸多便利时,可以更好地保有住宅周边环境带来的生态价值,使居住者更好地融入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低碳住宅与社区应用技术导则
2011年12月住建部出台的《低碳住宅与社区应用技术导则》中指出建筑业的能耗,发生在建筑材料及构件的生产能耗、材料运输能耗、建筑物建设过程中的能耗、建筑物运营阶段的能耗、建筑物拆除和部分构件循环利用过程中的能耗。对于住宅和社区而言,不仅包含这5个阶段的能耗,还包含公共园林维护、社区内交通、社区照明以及部分市政设施运营所需要的能耗。传统上,建筑技术规范、标准、指南主要针对的是建筑本体,较少考虑建筑与人的关系以及建筑与社区的关系,《低碳住宅和社区应用技术导则》可直接作为我国低碳住宅和社区建造的技术依据,在吸收建筑本体节能减排的经验之外,侧重关注到社区公共设施、公共环境、公共服务的组织与安排,尤其关注到节能减排的主体——社区公民发挥的作用。《低碳住宅和社区应用技术导则》覆盖了住宅与社区从规划到社区运营、家庭使用的全部流程,包含了大量能效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节能技术、新型工艺、建材选择、社区管理等切合实际的创新思路和技术要点。
四、低碳住宅切实意义:
跟踪建筑界国际上的标准和发展趋势,这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注重住宅和传媒联动,积极普及低碳住宅知识,让从业者和公众以利用、掌握低碳环保技术为荣。业界在加大对外交流学习力度的同时,加强对外国新进经验的学习借鉴。在学习的过程中赶超,加强自主研发,形成我国自主的住宅设计与建造的核心竞争力。
加大国家对相关企业的扶植力度,培养一批具有一定区域布局能力的中型房地产企业。设立一批按地域、气候特点布局的住宅实验室,由国家政府扶植、高校智力扶植,企业实践扶植,同时避免地产龙头企业对住宅技术标准垄断,使住宅产业化进程健康、平稳推进。具有先发优势的中型房地产公司和设计单位,可以优先考虑在住宅设计过程中做到精品化、产业化,在推出产品化尽量考虑可以形成产品系可以进行后续改进。
五、低碳住宅建设的几点建议
4.1发展洁净环保能源,优化能源结构。
首先,控制煤炭消费量,减少原煤直接燃烧的数量,推广各种经济有效的煤炭洁净技术,加快洁净煤技术的应用,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其次,提高优质能源使用比例,推广使用石油气、液化天然气、水电等清洁能源,以促进能源产品换代升级;通过投资新能源,以及提高能源效率,以降低排放。积极大力发展清洁优质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最后,充分开发和利用较丰富的风能、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从而使能源消费结构有一个大的改变。
4.2采取节能的理性设计,加快推广使用节能新技术。
在建筑设计上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设计朝向、通风性能,要根据各自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气候条件、自然条件、资源条件、经济条件和文化条件来确定各地的绿色建筑标准,不盲目复制和理想化采用,让节能方案更为切合实际。建筑企业要适应低碳经济的需求,积极推广应用这些新技术。当然,节能建筑也不必要一味贪图新技术,特别是一些不成熟的新技术,要多采用成熟的节能技术、工艺和本地材料,这些都是现实可行的节能措施。
4.3加强低碳观念宣传引导,建立相应法规制度。
努力营造打造低碳建筑的浓厚氛围,整个社会要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宣传动员,使低碳观念深入人心。另外低碳住宅的推进尚需一系列制度支持,要强化新建建筑执行节能标准的监管力度,加快建立完善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全面推行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制度。同时要完善和严格执行现有的节能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指导各地加强建筑节能的立法工作,完善配套措施,落实经济激励政策,提高政府监管能力。
4.4完善各种税收制度,进行有效的经济刺激。
就国内目前的低碳建筑的发展而言,建议鼓励发展绿色低碳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通过多种融资方式为低碳地产开发提供发展资金。另外不断完善各种财政税收政策也已刻不容缓。对符合低碳住宅标准的建筑投资者、消费者应该实行一定的税收减免,比如对投资者实行一定的营业税优惠,而对购买者实行一定的契税优惠。对于增加能源使用的成本,如对大型公共建筑制定能耗限额的标准,配套实施超定额使用能源加价的有关政策;在旧有建筑的节能改造过程中,可实行企业、个人、政府三方分摊制度。
参考文献:
[1] 吴硕贤.绿色建筑技术要点及推行绿色建筑的建议措施[J].建筑学报. 2011(9).
人类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社会责任感及对人性的尊重人类为了满足生存需要和自己的欲望,创造生产、生活空间的时候不断地向大自然摄取资源;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转化的能力,同时增强了人类破坏自然生态的能力。建筑的营造与建筑相关活动所消耗的资源在人类总资源消耗中一直占极高的比例,在中国现有建筑面积400多万亿m2,只有不到1%的建筑为节能型建筑,建筑能源消耗占总消耗的27%。由于能耗的不断上升,出现了很多生态问题,如地球温度不断上升,城市出现热岛效应,部分地区全年大部分时间受沙尘暴的袭击,酸雨范围扩大[5]。由于过度开采矿产资源,导致地质灾害频繁发生,高层和超高层勘察设计和施工没有严格按照国家规范,出现地基严重沉降,影响周边建筑物和居民的安全。建筑材料中有毒物质的超标,致使建筑空间成为致命的杀手。建筑设计中没有按相关规范设计,出现严重的地震灾害和火灾。这些问题都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努力来解决,而建筑师承担的责任也进一步增大。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提高,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物质交换的便捷,互联网沟通交流方式的普及,亲人、邻里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逐步减弱,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淡漠,为人类创造舒适人居生存空间的建筑师,除了解决建筑的物理环境问题外,还要积极投身到解决人居环境的心理问题,通过对空间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情感需要;关注老建筑和老社区保护的意义,开发温馨舒适的公共交流空间。这一切都将成为建筑空间设计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当代和未来的建筑师必须加大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在学习和设计实践中始终将人的可持续发展放在第一位。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与应用能力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关于建筑是如何将不同的可用来建造使用空间的材料连接在一起的论述,说明了构筑的本质就是将不同的建筑材料通过技术手段连接起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材料、新技术的发明和突破都会引来造物活动的创新。工业时代建筑的主要材料以钢材、混凝土、玻璃为主,由于这些材料的特性决定了建筑的样式造型和施工工艺。后工业时代表现出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数字技术为主的个性化加工技术得到较大发展,新型的人造材料将不断被创造出来,为建筑的创新提供了条件。作为新时代的建筑师,在了解建筑材料及施工工艺的基础上如何学习和认识新材料,并将这些新型材料组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坚固、适用、美观的建筑将成为一大课题。后工业时代对建筑师的要求除了能使用新型材料,还要能将自动化控制技术、数字技术等新技术应用于建筑中,使其与建筑融为一体,实现对建筑的遮光、恒温控制,防盗报警系统及建筑设备故障自动检测和修复等功能。工程技术与审美多样性并重在工业时代机器大生产的基础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力继续得到不断发展,物质财富的巨大丰富为人类提供多种多样的选择,为满足精神需求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保障。
随着现代人对经济效益和物质享受的理性追求,在此文化基础上建立的生存空间使人产生陌生、无趣、冰冷的感觉。当这一种感觉阻碍了人类所追求幸福的目标,对建筑的审美与文脉追求将成为人类久违了的目标,建筑空间所表现出的文化艺术氛围将成为物质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的共同需求。对建筑师的要求也就产生新的要求,不仅需要掌握新的工程技术,还要对审美和用户、受众的审美需求进行研究和学习,这也将是建筑设计在工业时代对工程技术要求较高之后,对人文艺术的一个理性回归。后工业时代建筑师在设计和建造时不只是考虑技术、材料、设备等物质技术和物理性能,还要着重考虑社会文化及人们的审美需求。国际视野与地域观念20世纪70年代,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了全球流行的“国际主义风格”,世界各地随处可看到使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为主要建筑材料建造的方方正正的盒子式建筑,建筑艺术提前实现了全球化。建筑艺术的公共造型艺术特征使其具备了跨国界的通用视觉元素,使得造型简洁、开放、挺拔的现代主义建筑充分展示了高效、节约、使用方便的优势。其开放的建筑理念使得新材料、新技术不断应用于建筑设计和营造中。在“国际主义风格”在全球推广的同时,人们也对其不考虑区域环境特征、历史文脉、人们的审美习惯等问题作出反思,提出了地域建筑观在解决生存和生活空间给人们情感带来冷漠和断裂方面的作用;同时对建筑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在关注人们物质享受的同时重视人的精神感受,主流和多元共存的需求将成为时展的趋势。建筑师要在关注世界建筑文化和技术发展动态的同时关注不同地域、民族、文化背景的人们对建筑文化的多样化需求。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整个建筑历史的发展可以看成是一部创造史,人类历史上每一次建筑的变革都会受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以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为代表的后工业时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对建筑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建筑师的角色必须转型,不管建筑设计人员是被动还是主动选择,都要在人类创造的丰富知识文化和科学技术中根据时代的要求进行独立的思考,不能像前工业时代缺乏知识、主要依靠技术经验。在浩如烟海的知识海洋和不断出现的新知识、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中,有选择地学习和利用建筑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术、材料、设备等,寻找最优解决方案将成为建筑师的困惑。新的科学技术要求建筑师要能利用并进行创新,不然建筑将会落后于时展的要求,由此对建筑师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出高要求。创新能力的提高首先要解决创新意识,这是创新的原动力,有了创新意识后才能不断开发和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对于建筑师来说最重要的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也就是创新方法的掌握和应用。创新意识、思维、能力的具备要求设计人员具有思辨能力,能进行独立思考,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